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

临床观察论文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艾易舒注射液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断为鼻咽癌患者139例,其中观察组69例,对照组70例;两组均使用Varian2300直线加速器及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总剂量70~78eGy/35~39Fx。观察组于放疗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于化疗第1天及最后1天采血,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记录,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艾易舒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放疗相关毒性反应。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治疗。然而,放射治疗往往有严重的放射反应,包括黏膜炎症,口腔难以愈合的溃疡,严重的口干,皮肤红斑等等;放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更可能中断治疗的进程,影响放疗的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从2004年7月~2006年7月使用艾易舒注射液配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患者共69例,并同时设立对照组患者共70例,以评价艾易舒注射液在治疗鼻咽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139例患者皆为我院首治病例,诊断皆经过病理证实;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共69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17人;年龄30~69岁,中位年龄43岁;临床分期Ⅱ期12人,Ⅲ期42人,Ⅳa期15人;低分化鳞癌51人,高分化鳞癌15人,未分化癌3人。对照组共70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16人;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5岁;临床分期Ⅱ期11人,Ⅲ期41人,Ⅳa期18人;低分化鳞癌49人,高分化鳞癌17人,未分化癌4人。两组间临床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Varian2300直线加速器x线6mV照射,按常规射野包括鼻咽、颅底和颈部。每周照射5次(周一到周五),每次200cGy。鼻咽部照射总量70~78Gv。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照射总量60~70Gy;预防量50~52Gy。两组照射方法及剂量均相同。治疗组除行放射治疗外,于放疗同时从第1天开始使用艾易舒注射液50m1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每周5天,持续至放疗结束。

1.3观察项目

①近期疗效:根据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评定。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OR总

1.4统计学处理

获得数据采用Epidata3:1输入,并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21例,PR35例,SD10例。PD3例,OR=81.16%;对照组:CR18例,PR36例,SD12例,PD4例,OR=77.1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中生活质量提高共51例(73.91%),生活质量降低2例(2.90%),稳定16例(23.19%)。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共42例(60.00%),生活质量降低6例(8.57%),稳定12例(17.14%)。两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毒副反应

观察组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口腔溃疡方面明显轻于对照组。

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一种鼻咽癌放疗的有效辅助用药。

3.讨论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脉综合征;护理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作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规范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正确的注射方法、病情观察、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期间配合积极的健康教育和人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2004年6月~2004年12月住院患者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42~74岁,平均56.4岁。患者用药前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无严重的凝血障碍,近期无活动性出血、手术或外伤史。

1.2方法

70例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扩冠、调脂、阿司匹林抗凝等)的基础上,给予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12h,7~10天为一疗程,共注射1140例次。腹部皮下注射方法:选择脐周围U状区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形成隆起的皱褶,右手持注射器紧贴皮肤,垂直进针,抽吸无回血,缓慢注射完毕,以原进针角度快速拔针。

1.3观察指标

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观察以下指标:(1)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2)心电图ST-T改变。(3)有无猝死及心脏事件的发生。(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5)出血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疗效

住院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猝死及其他严重的心脏事件,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表1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略)

2.2不良反应

62例次注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淤斑;5例次注射局部有皮下硬结,并伴有压痛感;1例次注射部位针眼处出血;4例患者皮肤黏膜出现淤斑;2例患者大便潜血阳性;2例患者有牙龈出血;未发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现象,未出现过敏反应。

3护理

3.1注射前护理

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手术外伤史、消化道溃疡等,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低分子肝素费用高,腹部皮下注射部位特殊,患者易产生疑虑和紧张情绪。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及腹部皮下注射的必要性。腹部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3],使药物发挥更好的作用。腹壁脐周皮下脂肪层较厚,组织疏松,对药物吸收渗透作用好,同时不易误入肌层引起出血[4]。大部分患者听了我们的讲述,非常乐于接受此项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3.2注射时护理

操作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感受,尽可能少暴露患者,同时观察上次注射部位的情况。注射时容易忽视的问题:(1)一次性预灌制剂(法安明、速碧林、海普宁)注射前不排气,第一确保药液使用完全,剂量准确,保证药效;第二可以有效减少注射部位出现淤斑。研究表明:针尖及针柄外附着药液,注射时随针头带入针眼刺激皮肤,可致针眼处血管出血,形成皮肤淤斑[5]。同样道理,如果不是一次性预灌制剂,例如:临床上常用的博普青,需用1ml注射器和针头吸尽安瓿内药液,再吸入约0.07ml空气,并将空气全部弹至活塞端,注射完毕注射器内少量空气进入针头腔内,起封堵药液外流的作用,这样不使药液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避免了拔针时残余药液对组织的刺激[5],减少局部淤斑。因为注射器的及针头内残留量为0.07~0.08ml[6],因此,这样做是安全的。(2)操作轻稳,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毛细血管,保证垂直进针,垂直拔针,减少组织损伤。(3)注射完毕,不用干棉签按压,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损伤,引起血管壁破裂出血[7]。临床观察,按压力度越大,时间越长,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点应与患者其他部位注射、输液、抽血后延长按压时间相区别。(4)左右交替,严格执行12h注射1次,以保证药效的持续稳定,因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后2~5h达到药效高峰,8~12h抗Xa因子活性下降[8]。

3.3注射后护理

操作后嘱患者避免热敷,按摩注射部位,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监护,包括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尿液、大便颜色,发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的主诉,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效,分析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及特点,观察心绞痛发作的程度和次数以及心电图ST-T改变,给患者高度的信任及安全感。

4讨论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抗凝血因子Xa活性增强,而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减弱,理论上引起出血的危险性明显下降。临床上无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易放松对可能发生的出血合并症的警惕性,忽视对患者的临床观察。本研究中,共有8例(11.4%)患者出现注射部位以外的出血,均出现在用药后7~9天。提醒护理人员在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均应详细检查患者的局部情况,询问患者尿液、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等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注射部位出血共68例次(5.96%),主要是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悉,或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起。2例患出现注射部位较大面积淤血和皮下硬结是由于患者腹胀时,按揉、热敷腹部引起出血,提醒护理人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白各项要求的意义,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3例患者出现皮下硬结,是由于患者消瘦,注射时误入肌层引起。提醒我们要加强全员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然而,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损伤小血管后易引起出血,临床上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偶尔可见注射部位出血现象,考虑为注射时损伤小血管所致,嘱患者不要紧张,并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常因注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引起患者的紧张、不满,甚至投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我科改进了注射方法,提出了防范出血的措施,并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及时给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10-725.

2BraunwaldE,AntmanEM,BeasleyJW,etal.ACC/AHA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unstableanginaand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Circulation,2000,102:1193-1209.

3吴怀英,刘玉英,雷长英.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及部位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3.

4刘世岭,赵清华,曾荣华,等.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皮下出血4例临床观察与护理.航空航天医药,2003,14(3):177-178.

5程立,梅瑞杰.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探讨.中原医刊,2003,30(21):60.

6李凌彦,冀鸿霞,李艳华.避免皮下注射小剂量药液残留法.护理研究,2002,16(1):9.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芍倍注射液;内痔;静脉曲张型混合痔;临床疗效

痔是普外科常见病,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注射治疗、手术治疗。我院外科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对100例内痔和静脉曲张型混合痔采用芍倍注射液一次性注射治疗,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外科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对100例内痔和静脉曲张型混合痔采用芍倍注射液一次性注射治疗,男59例,女41例,年龄18~74岁。内痔81例,其中Ⅰ度28例,Ⅱ度32例,Ⅲ度15例,Ⅳ度6例;静脉曲张型混合痔19例。

1.2诊断标准(1)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肛垫移位及病理性肥大。(2)静脉曲张型混合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下,直肠黏膜和皮肤下的直肠上下静脉丛吻合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3)临床表现:①局部症状:便时出血(滴血或射血),疼痛,痔核脱出;②视诊:缘静脉曲张,增加腹压时痔核变大或痔核脱出肛外;③肛镜检查:直肠下可有隆起的痔核,痔黏膜充血,或糜烂。内痔或静脉曲张型混合痔具备症状中的两项和视诊或肛镜检查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且排除合并有血栓性外痔、肛瘘、肛裂、肛肥大、直肠息肉、肛周脓肿等其他疾病的病例。

1.3内痔分度Ⅰ度以便血为主,无痔块脱出。Ⅱ度便时痔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Ⅲ度便时痔核脱出,便后不能自行复位,需用手托或平卧或热敷后才能复位。Ⅳ度痔核脱出不能复位。

1.4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一般体格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凝血项。术前正常饮食,灌肠一次后排便,清洗。(2)麻醉方法: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3)注射方法:对Ⅰ、Ⅱ期内痔及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用1∶1浓度的芍倍注射液(即芍倍注射液用0.5%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1倍)在肛镜下暴露每处痔核,于痔核表面中心隆起部位斜刺进针,遇肌性抵抗感后退针给药,每处注射量以痔核均匀、饱满、充盈,表面黏膜颜色呈粉红色为度。对Ⅲ期内痔及静脉曲张型混合痔伴直肠黏膜松弛者,还应在痔核上松弛直肠黏膜下及齿状线附近用用1∶1浓度的芍倍注射液注射。用药量10~20ml。(4)术后处理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尽量保持24h后排大便。便后温水清洗,坐盆。:

1.5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消失,痔核完全萎缩,痔黏膜正常。显效:症状消失,痔核缩小,痔黏膜轻度充血。有效:症状改善,痔核缩小,痔黏膜轻度充血。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甚至加重者。

1.6观察方法注射前和注射后7-10天分别记录症状、肛指检查、镜检查结果,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症状主要记录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的改善情况。肛指检查了解有无狭窄、局部硬结。镜观察痔黏膜有无充血、出血、糜烂、溃疡及痔核的变化。

二、结果

症状观察:注射前便血83例,痔核脱出72例,疼痛35例,注射后分别为2例,1例,0例。肛指检查:注射前后均无狭窄及硬结发生。肛镜观察痔黏膜:注射前痔黏膜正常0例,轻度充血48例,明显充血40例,糜烂12例,注射后分别为90例,6例,0例,0例,无溃疡发生。肛镜观察痔核:注射后痔核完全萎缩90例,缩小10例。疗效:痊愈90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0例。

三、小结

芍倍注射液注射选用具有收敛固涩、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功能的中药制成,不同于其他硬化剂、坏死剂的作用机制,治疗内痔和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疗效好,安全,保护了肛垫,操作简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治疗体会

低血压是血透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5%~30%,尤其易见于老年人及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透析者,低血压可造成透析血流不足,透析不充分,低血压还可诱发心律失常等、残余肾功能进一步下降,因此,探讨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能使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得到最适合的透析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经常发生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对症治疗,于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次共为165次,其中于开始透析0.5~1.0小时内发生低血压6例次(3.64%),透析1~2小时内发生低血压62例次(37.58%),透析2~3小时内发生低血压87例次(52.73%),透析3小时以后发生低血压10例次(6.06%),其中6例次停止透析下机,无1例因出现低血压而死亡的病例。

1.2低血压观察方法每小时测1次血压,必要时每15~30min测血压1次,并加以记录。

1.3低血压常伴随的症状在透析过程中当患者出现低血压时常会出现打哈欠、自觉头晕、眼花、轻微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性痉挛等,如无及时处理将出现呼吸困难、一过性意识丧失、二便失禁,有冠心病者可诱发心律失常及心绞痛,以至心跳骤停。部分患者发生低血压时症状不明显,在透析过程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2.1血液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低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透析早期低血压主要是由于体外循环血流量突然增加,而血管的收缩反应性下降,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所致。

2.2自主神经病变和血管收缩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透析者压力感受器和交感神经末梢功能障碍以及对血管加压物质的反应性降低。

2.3超滤率超滤过程中不含蛋白的血浆滤液从血管中清除,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液体从间质和细胞内向血管中转移,扩充血容量,当血管中液体的清除率超过回流率,特别是外周阻力不能代偿血容量丢失时,发生低血压。

2.4透析液成分透析液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钠、钙浓度,透析液碱基(醋酸盐或碳酸氢盐)、透析液温度都可影响血压,醋酸盐缓冲液更易诱发低血压。

2.5透析液温度在热应激状态下,皮肤血管床开放,静脉内瘀血,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当降至35℃时可降低低血压发生率。

2.6伴发基础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基础疾病决定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和机体对内环境改变的耐受性,伴发的其它疾病如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肝硬化、血管炎、严重贫血等或合并有大量腹水的患者、营养状况差、低血容量存在的患者,均可导致血液透析期间极易出现的低血压。

2.7进食在透析中后期的进餐也是引起症状性低血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进食可使迷走神经兴奋,胃肠道血管扩张,血液分布于消化系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产生低血压。

2.8药物的使用血透患者常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其他干扰超滤引起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反应的药物。

2.9高龄透析高龄患者心血管反应,循环动态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引起透析中的低血压的发生。有资料显示,高龄是导致透析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2.10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及过敏毒素使用生物相容性差的透析膜或首次使用透析器,血液与透析膜接触时,激活补体,诱发低血压;当患者对透析膜或透析器消毒液发生过敏时,引起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

3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治疗体会

3.1透析者发生低血压时应立即取头低脚高位,适当减慢血流量,降低超滤率或暂停超滤,快速补充血容量。吸氧可缓解部分患者低氧血症,增加心肌收缩力。通常输注生理盐水100~200mL后症状会迅速好转。症状较重者可加大输液量,还可考虑采用高渗盐水、高渗葡萄糖液、甘露醇或白蛋白等,并积极寻求诱发低血压的原因,并加以解除。

3.2正确估计干体重。在没有水肿和心衰、长期稳定的透析患者透析后期低血压,最常见原因是低估了患者的干体重,降低超滤率,提高干体重,可纠正低血压。

3.3防止透析间期体重过度增加。在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的患者因体液回流再充盈受限,在达到干体重前就可能发生低血压,此时需要延长透析时间或增加透析次数,用可耐受的速度清除过多的液体。饮食控制和限水、限钠是控制体重过多增加的最有效措施。

3.4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嘱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透析当日停服降压药物,长效降压药可在睡前服用,避免透析时血药浓度处于高峰。

3.5透析液钠浓度和钠参数。应根据患者血浆钠水平选择透析液钠浓度是保证患者有良好透析的基础。应用可调钠模式更能清除细胞内水分。

3.6改进透析技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应用序贯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

3.7低温透析。应用35~36℃的低温透析液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热能由患者向透析液传导,血管收缩,升高血压。透析结束后患者也不发生低血压。

3.8透析液钙浓度。钙浓度与心肌的收缩力呈正相关,尤其是伴有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增加透析液钙浓度可明显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3.9改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膜,或膜的复用增加生物相容性,减少体内补体的激活,可预防部分患者的低血压。

3.10祛除诱发因素。在血液透析前我们应充分了解患者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对于有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高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蒋美琴1 谭洁2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2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

本组1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范围均符合开腹根治术要求,平均切除淋巴结术21枚,与开腹手术及文献[5]报道相似,尿潴留率6.3%,比王刚等[6]报道的开腹手术低。本组16例随访无复发,近期疗效显著,因随访时间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一直以来,腹腔镜下肿瘤根治及淋巴清扫术术中应避免发生膀胱、输尿管、血管、神经及肠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防止继发感染,盆腔淋巴囊肿及尿潴留、栓塞的发生[7]。因腔镜作用,术中解剖结构清晰、可随时电凝止血,由于高科技器械的发展,把热损伤减小到最低点,而凝血效果达到最佳,总出血量明显减少,本组出血330mL,最少的出血100mL。本组有1例术后发生盆腔淋巴囊肿,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与术中淋巴管凝扎的好坏、术后引流管的开放与管理、引流液的多少有关。腹腔镜下清除淋巴结时结扎淋巴管不像开腹手术用丝线结扎、而要在几个关键部位(如髂外、腹股沟深区和闭孔区)用超声刀凝切脂肪淋巴组织。术后每日要活动引流管并尽可能多的抽吸盆腔及腹膜后的积液,这样可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本组1例淋巴囊肿为本院第1例腹腔镜下淋巴清扫,为经验不足所致;防止输尿管及膀胱的损伤关键是解剖要清晰,操作要轻柔,尽量锐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先找到血管并闭合后再切断,避免出血混淆视野导致电凝伤,在打输尿管隧道前,尽量在输尿管远端断开子宫动脉,并分离动脉与尿管间隙,这样可以把输尿管、膀胱一起下推到相应位置。用超声刀及百克钳时尽量避免在尿管表面烧灼,本组无一例泌尿系统损伤。清除淋巴时应避免盆底静脉从及闭孔神经的损伤,不可盲目烧灼或拉扯。因手术范围大,基本用电凝,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放置引流管很重要。本组无一例高热,体温1~4d恢复正常。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在术中要注意调整各项参数,降低腹腔内CO2的压力,头低臀高位的角度要<30°,减少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优点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是妇科最大的手术。开腹手术时刀口可达脐上4~5cm,若患者肥胖.则切口大、盆腔深,手术的彻底性常常受到影响,拉钩的手术助手也十分疲劳。腹腔镜视野广且清晰,血管的变异及微小的出血都可准确判断、快速止血;全部的术中出血均经吸引器吸入瓶中,测量准确,有利计算;切口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及全身体质恢复快,微创减少粘连发生[8],同时无开腹手术造成的瘢痕,患者乐于接受,利于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梁志清等[4]调查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后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均有心理障碍,但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比开腹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好。在腹腔镜下实施重大、疑难手术,需要熟练扎实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丰富的肿瘤根治开腹手术的经验及熟练处理术中各种并发症的经验。总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积累及内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有望成为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规方法。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6篇

纵向捆压子宫缝线术,也叫B-lynch外科缝线术,是针对产后宫缩乏力需急行开腹处理或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宫出血的新方法[1,2]。纵向子宫前后壁缝线加压止血较子宫动脉结扎术简单易行,保留生育能力,能改善分娩和剖宫产结局。为产后出血的治疗又增加一个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2月~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行剖宫产术者1416例,术中有26例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初产妇18例,经产妇8例,孕周36~43周。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B超检查,无子宫肌瘤及附件疾病。26例剖宫产指征摘要:多胎妊娠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例,宫缩乏力滞产3例,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2例,臀位2例,过期妊娠2例,巨大儿伴宫内感染1例,珍贵儿、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脐绕颈5周各1例。术中均采用联合麻醉和新式剖宫产手术。胎盘娩出后,立即出血量多者15例,触及子宫软,收缩差,逐渐呈软水袋样改变。5例一开始即是软水袋样改变,继而大出血。6例子宫收缩尚佳,由于操作不当,继而转变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

1.2方法每例产妇采用纵向捆压子宫缝线术前,均常规宫体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及止血药,并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均采用纱垫压迫出血部位,按摩子宫,局部出血缝扎等方法。捆压子宫结束后,观察5~10min,无效者改用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

1.3结果纵向子宫体前后避缝线加压后,显效12例,有效14例,成功率达100%,手术时间为3~5min,术后12例病人接受输血治疗,出血量为600~2200ml,输血量为400~1400ml,均因施该术前出血量多造成。施术后,无一例再发生大出血。术后随访16例,均无非凡不适。2例3个月时月经来潮,14例月经恢复时间为5~16个月,现已有2例妊娠。

2护理[3]

2.1心理护理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保持产妇恬静,使其和医护人员主动配合,答应家属陪伴,给予产妇关爱及关心,增加平安感。

2.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神志的变化,术后1~3日体温可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应每4h测体温。假如体温持续升高,注重有无切口、肺部、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手术后每15~30min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1次,连续监测6次以后,改为每4~6h测1次,24h以后,每日2次。在观察过程中,如有异常或提示有出血倾向,应增加监测次数。

2.3伤口及阴道出血情况的观察和护理了解手术中情况,密切观察腹部切口有无出血、渗液及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保持留置导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床铺干燥,及时更换会阴垫。早接触、早吸吮,能增进母婴感情,增强母亲自信心,增加内源性缩宫素的释放,从而加强宫缩减少出血。

2.4饮食护理术后的营养和饮食和肠道功能的恢复,机体的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术后病人需170J/kg的热量,在静脉补充营养的基础上,鼓励病人进食。手术6h后可进食流质饮食,但应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以防肠胀气。排气以后,改流质为半流质饮食,再逐步过渡到普食。能进食的病人应鼓励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素丰富的食物,以满足术后机体康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0.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院;临床教学管理;PDCA循环;应用分析

0引言

在管理学中,PDCA循环是一种通用模型,其又被称之为质量环,其是根据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纠正阶段等流程,对管理质量加以提升,而循环往复这四个阶段,则可促使工作质量持续不断的提升[1-2]。有研究表明,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也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即可显著提升临床教学管理质量[3]。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接收的临床教学见习生100名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即对PDCA循环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收的临床教学见习生100名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20-25岁,平均年龄为(23.1±2.7)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19-25岁,平均年龄为(23.7±1.8)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教学管理,而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具体流程为:(1)计划。即根据见习生见习时间、学历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完成后交由临床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审核,然后向每一位见习生发放。(2)执行。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对教学计划确定后,选择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带教老师。第1w组织见习生对科室环境加以熟悉,并对常见疾病鉴别诊断、基础治疗等措施加以掌握。第2w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科室要求的操作技能。第3w指导见习生学会处理临床问题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3)检查。即安排3-5名各科室临床医生、教学组织以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等组成质控小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临床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仔细检查,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4)纠正。即质控小组结束检查评估后,要想见习生和带教老师进行反馈,并提出合理化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以便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完善和改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教学管理效果(采用质控小组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满分100分,共25个条目,优:≥95分;良:85-90分;差:85分[4]。)、见习生考核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两部分,均为100分。)以及对教学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带教老师、相互沟通、学习效果、学习方式等,总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教学管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临床教学管理优良率96.0%较对照组80.0%显著较高,且P0.05。

2.2两组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见习生理论、操作等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显著较高,且P0.05。

2.3两组对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教学满意度100.0%较对照组84.0%显著较高,且P0.05。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8篇

健康网讯:

个案报告,是指对个别罕见、少见的病例,或常见病出现特殊表现的病例,诊断治疗上有创新的病例,对发病机制、病因等有独特见解的病例,虽难治而治愈的疑难重症病例的个案报告。有的个案报告是很有价值的。写个案报告前要查阅文献,确认是否罕见、少见或首次发现,慎用"首例报道"、"未见报道"。报告还要真实、明确,如"特大侵入颅内额窦囊肿摘除术"要写明囊肿体积有多大。

前瞻性临床研究是事先设计好研究方案,确定观察的对象、条件、方法及指标,以此来收集积累临床资料,这种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可信。如对预后的研究,最好采用前瞻性研究,如观察上颌窦癌治疗的预后,分为单纯手术、单纯放疗、手术+放疗3组观察,疗效对比,科学性强,结果可靠。但这需要严密的设计,同时研究周期长,因积累病例需时间,还要设对照组。病例数够了,还要等三五年观察来确定治疗结果,一个课题至少要六七年才有结果。

实验观察研究,是指采用干预措施,如采用药物来观察治疗效果。应设立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以保证临床观察的可比性和重复性。如"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聋35例,有效率为82%",但无对照组,疗效究竟归于葛根素治疗还是自愈,或两者兼有之。正确的方法是随机分组,观察组用试验药物,对照组用安慰剂或标准疗法、或当前通用的治疗措施;盲法观察,最好用双盲法,分别统计疗效进行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另外,技术革新,是指对仪器的革新、发明、专利等。可在引进、继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革新。如大至电子耳蜗、喉声门图仪的研制,小至轻便头灯、中耳通气管、中耳听骨材料的改进等。

因此,临床研究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师完全可能根据个人的特长、经验、临床的需要、现有条件来选题。 临床研究是以临床医疗工作为基础,如医疗质量不高,病历记录不全,将直接影响临床研究的质量和论文水平,只有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研究成果。临床研究主要是观察研究,无需多少经费,可利用现有常规检测手段,如组织病理学检查、CT等作为诊断指标,因而适合广大基层医师。医科大学校院的临床医师和研究生还可密切结合临床问题和需要,采用组织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和遗传基因等手段来进行临床基础研究。

科研设计是采用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出完成研究的实施方案,使临床科研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变革。没有周密而规范的设计,会使研究结果不可靠,结果没有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且浪费人力物力。由于临床研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极多,必须有一个周密而规范的设计。首先,考虑研究目的,其次,研究对象、样本量、分组、观察指标、如何观察、怎样收集资料和采用的统计学方法等。

科研设计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est ,RCT),就是选择研究对象时应设立对照组,如在治疗试验中随机分配研究对象,随机不等于"随便"。常用随机化分配方法有单纯随机法、分层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单纯随机法中最简单方法是抽签或抛硬币、掷骰子,如样本大,就用随机数字表,或用电子计算器的随机数字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可减少非研究因素的影响,使两组间均衡。均衡是指各对比组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重要的、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尽量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均衡的两组,才具有可比性,结果才可靠。观察时应实行盲法,盲法有单盲、双盲和三盲。单盲是研究对象不知道给予的处理措施和分组。双盲是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只有研究者知道。治疗药物与安慰剂或对照药物应制成大小、形状、颜色均一致。这能充分保证研究结果不受医师与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虽有时很难实行,如外科手术,但这是个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应尽量采用。三盲法是研究对象、观察者与研究者及论文撰写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直到论文初稿完成后才当众揭密,使结果与分析结论更加客观。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9篇

张沛霖导师脉诊学术经验介绍

关俊辉教授应用温阳法治疗骨性关节炎经验

赵淳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

张子和《儒门事亲》心理疗法学术探讨

肺心病从瘀论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研究

中药外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气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2例疗效观察

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46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28例疗效观察

闪光勋导师运用附子为君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35例

活血化疽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观察

孟如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调肝活血法治疗乳腺增生症68例

中医药治疗瘙痒症66例疗效观察

PPH术治疗重症痔疮13例疗效观察

西药配合生精胶囊治疗男性少精、弱精症60例疗效观察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56例临床观察

云南跨境民族傈僳族医药现状调查

李斯文教授运用穿山甲治疗血液病的经验

梁兵主任医师辨治头风的经验

陈集才主任医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经验

中医脉诊探析

美沙酮维持HIV/AIDS患者中医药干预需求的调查

松龄血脉康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

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研究

寒湿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

白糖填塞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缓慢15例临床观察

改良主管切开支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0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15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临床观察

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疗效观察

寒立消贴敷剂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

生力胶囊治疗417例肾阴阳两虚证临床疗效观察

涤痰清热法加高频电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110例临床观察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212例治疗回顾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4例疗效观察

杉树皮夹板与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75例临床观察

詹文涛教授从虚损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

潘智敏教授治疗湿证临床经验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痹阻证40例临床观察

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HIV/AIDS 54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临床观察

从痰瘀论治老年抑郁症46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6例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轻中度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参附注射液治疗肾阳虚型腰椎骨关节炎10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疗效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4例

外痔剥离内痔热干术治疗混合痔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5例疗效观察

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用于肛肠疾病术后的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0篇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36例临床疗效 李延华

养血祛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周勇

通络糖泰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张海生,谢春光

浅谈慢性泄泻的治疗 姚爱春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新进展 张春玲,王凤霞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临床诊治探讨 张竹祥

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的针灸治疗初探 吴桂林,李俊颖

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吴萍,徐红梅

中西医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肖书星

胃癌组织的PCNA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何雁鸿,吴洁敏

高龄大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梁爱香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食管癌及胃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观察 李锐

平胃散对气虚痰湿型肺癌化疗后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功能影响临床研究 柳影

合理使用番泻叶 王玉娟

真武汤治疗慢性心衰属阳虚水泛机理浅析 马洪艳,唐农

老年内科杂病论治 沈健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化学伤18例体会 黄洪

数据包络分析在医疗机构评价中的应用 孟,刘光辉,聂海波,朱明飞

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后护理 潘艳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研究 马国群

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压疮的预防 张媛媛

高原医学问题对女子冰球运动员训练水平影响 段菊芳,王莉诺,曹凤珠,崔丽娟,冯长坤

门诊输液室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探讨 范定玉

布托啡诺治疗全麻恢复期寒战的临床应用 陈,范圣登,洪涛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 黄爱华

单纯颧弓M型塌陷骨折34例临床分析 吴亚峰

社区实施健康教育在家庭预防流感中的重要性 李婷静

探析肾(盂)输尿管导管的应用 班贵

药物皮试部位的选择应用研究 彭完全,王修卓

新形势下急诊工作如何避免医疗纠纷 亓连军,吕志军

胸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 吴建华

浅谈社区老年心理健康状况 蔡肖蓉

浅谈挑刺拔罐在临床中的应用 杜正位

136例外科手术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谢秀金,张旗

门诊不合格处方现状分析及建议 钱凤根,唐文明

152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的护理 徐邦红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张功强

不典型脑损伤的CT诊断体会 梁全柱

浅谈医院药房的质量管理 邱晓春

口腔内科的艾滋病三级预防 吴钦旋,杨春年

一例重度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大月份妊娠患者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 黄晓铃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李海棠

Leep刀联合溃疡散治疗宫颈病变370例临床总结 王晓玲,杨振虎,李桂荣

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探讨 贾莉

两种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 张翠萍

林求诚主任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拾萃 陈志斌,葛立波,连林辉

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高翔

微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彭峰

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分析 陈兴

童炎康颗粒体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王黎,夏卫军

痹证的诊疗 徐志刚

肺结核大咯血的健康教育 李玉荣,王晓峰

剖宫产术后发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会 徐颜红,康志媛

潘生丁、硫酸镁加自拟中药配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100例临床观察 欧阳应珍

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鲁广建,郭庆合,张群妹

红霉素联合穿琥宁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70例 谢飞燕

两期治疗法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16例临床报告 蒋佶

肝门部胆管梗阻性病变的MSCT诊断 李敏轶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体会 尹金磊

86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体会 李桂芳,李贵寿

脑心通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 祝玉清

血压控制达标者脉压与冠心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张建成,毛威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王乐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障碍的比较研究 王清峰

求美者的求美心理及其对策 谢雯,肖敏

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的原因及诊治探讨 杜刚,张泽奎

大黄对ICU中危重病患者胃肠道保护和治疗作用 傅元冬,陈畅泉,朱桂松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曹淑荣,于波

27例气道异物诱发小儿喘息临床探讨与研究 田林元

浅议脑卒中的降压治疗 袁健红

健脾益肾法联合粒生素预防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孔金芳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分析 刘宗坤,朱庆玲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探 曾真,吴小燕,周海牧

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分析 刘翠兰

56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探讨 王成华

86例临床剖宫产手术失误分析 李志宏

抗生素在外科临床上合理应用浅析 黄海亮

针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的Meta分析 张磊,邱勇龙,张宇波

对压迫胆总管的转移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探析 高建平,吴建安

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90例临床资料研究 陈宏伟

石膏折断率与固定部位关系的探讨 陈晓磊,李永涛

浅析针灸急救 贺华,蒋子键,汤敬东,周恒,杨传高

C60-氮芥对体内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

卵蛋白对致敏及哮喘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王宇,张健华,张学兰

尿微量清蛋白与血脂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江海强

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FPG关系的临床研究 郭小芳,欧阳静萍

男性顽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孙国强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78例临床疗效观察 刘金霞

不同桩核冠对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赵兰英

外伤性肝破裂106例治疗分析 周学平,邱健,李永全

云南白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27例临床分析 李吉林

颈椎性眩晕从痰饮论治体会 叶士文

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的疗效观察 张兵

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24例临床观察 刘丽春

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附63例分析 唐大东

脑中风病人康复疗法的临床观察 聂爱国

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体会 李伟明

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0例 范丽华

放射诊断的研究 李峰,刘明霞

中西医结合对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章源,ZHANG Yuan

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量效关系 范丽丽,邓家刚

浅议陈士铎《石室秘录》中的三因制宜思想 李志更,翟志光

上病下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120例疗效报告 周元安,宋健,邵守训

儿童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观察与对策 王爱平,侯宝玲

肝病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分析 王荣霞,WANG Rong-xia

感染性的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 张理华,雷小红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钱呈,QIAN Cheng

宝心宁速效救心丸脂必妥对治疗脂肪肝的探讨 郑茜尹,ZHENG Qian-yin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表现及疗效观察 李振魁,LI Zhen-kui

妇科急腹症中腹腔镜的应用 李江宁,LI Jiang-ning

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策 张肖英,黄晴

中药外治法治疗疑难杂症的体会 赵远伦,ZHAO Yuan-lun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诊治论析 黄松乐,HUANG Song-le

POEMS综合征2例诊断分析 奎映仙,KUI Ying-xian

脉冲毫米波合摩罗丹治疗CAG的临床疗效总结 林越汉,叶锦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分析 田娟,王丙忠

用四神丸加味治疗一例胸椎暴烈性骨折后"五更泻"的体会 廖庆波,岳代锐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综合治疗 常静华,杨竹倩

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58例临床体会 李德魁,LI De-kui

老年性不明原因发热治验一例 张艳虹,陈泽涛,董乾

TURP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朱瑜,ZHU Yu

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岳代锐,廖庆波

王伯章教授经方治疗肢体运动类疑难验案的思维经验 郝林端,HAO Lin-duan

重铬酸钠眼烧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廖炳光,刘岚,赵定中

小儿手足口病30例临床分析 徐秀珍,XU Xiu-zhen

赵斌主任医师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外科疑难杂症经验拾零 王亚斌,付立平,黄永斌,李明明

石海澄老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 黄笃高,石凯歌

剖宫产疤痕处妊娠14例临床分析 郎潞燕,LANG Lu-yan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恢复期40例临床观察 朱涛,ZHU Tao

心理疏导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的影响 陈蕊,李红杰

痰热清治疗放射性肺炎56例的疗效观察 张徽声,王远飞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疗效观察 王丽萍,孙美霞

归脾汤对恶性肿瘤化疗伴发贫血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 韩照予

放疗配合中药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45例临床观察 贺建华

地塞米松促进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的临床观察 黄伟

中医治疗肺气肿的思路与方法 周小华,刘绪银,石海澄

中医药"治未病"在眼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胡明亚

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 张清明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王波,姜海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186例的临床观察与对策 熊克勤,左婷玉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 周挥信

小儿消食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60例 王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合并氮质血症18例 杨剑锋,曹向红

三步疗法治疗带状疱疹72例 邵勇

对我院100例中医治疗乙肝的临床观察分析 郑江华

中药西药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戴东亮

中西结合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真菌感染分析 许国智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杜洪涛

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8例体会 方华忠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疗效观察 韩青松

加味玉屏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2例 何立华

天麻钩藤饮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体会 何彦生

中药西药联合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黄盛新

62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文广

中药和西药联用治疗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 潘彦,熊文清

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朱建钢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23例体会 李绪梅

中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 雷衍斌

糖复康Ⅱ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马力行,温良,杨雪菊,王洪海,马灿

青光眼眼球摘除患者术后焦虑的临床观察与对策 胡晓莉

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肝炎36例临床观察 侯瑞芳,牛卫理,赵明志

多发伤的手术室急救临床观察与对策 陶二丽,陶爱玲,张麦玲

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慢性肾炎78例临床观察 黄子冬

益血胶囊治疗血虚证72例疗效观察 蔡霞

中药湿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的疗效观察与对策 李彩

中医除湿利水汤治疗化疗后腹泻62例 汪晓洁,陈祖琨,陈庆,陈雪丹

中西医结合治疗丘脑出血后大汗症一例 张磊

中药淋浴对产妇产后康复效果探讨 吴冰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护理程序;护生;观察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29-02

护理程序是护理患者最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一,而观察是护理程序第一步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贯穿护理程序全过程的重要技能[1]。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对患者的观察最为细致的工作人员,对于患者疾病了解最为透彻,另外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影响也最为明显,而要较佳地做到这些较佳的观察力则是前提,因此对于护生观察力的培养也应该是护生培养的一个重点。本文中就运用护理程序培养护生的观察力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 护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与具体的护理操作的培养不同,对于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培养人员也取决于被培养人员,在培养的过程中护生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前期的观察能力,但是后期的知识充沛及传递则是不断加强其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及巩固手段[2]。而对于护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也不同于护理操作的考核方式,而是需要长期在临床中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的考核,故对于其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在不断考核和调整当中,且针对每位护生的培养方式则应根据护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个性化的制定。

对于护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如护生不能较好地掌握护理观察能力,则患者治疗过程中变化则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则极可能对疾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耽搁影响,故其应该是培养过程注重注视的一个要点,只有使每位护生掌握较佳的观察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使其走上独立工作的岗位时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并能较好地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

2 护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方法及技巧

对于护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培养方法应该根据护生的综合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且不仅仅包括理论性知识,而应该在临床实践中给予不断的纠正指导,并且不仅仅是对观察现象的记录,而应该对其进行理解判断,将观察所得的患者的表现根据自我的知识进行判断性评估及分辨,滤取其中有效的知识点,然后将其根据情况予以处理,而并非一概而论,而这对于护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则较高。因此对于护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对其综合素质及多知识面的培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其具有较佳的观察能力的前提。其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2.1 培训前的观察能力评估及培养

2.1.1 基础理论知识的评估培养 此方面的培养需要对护生的医学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及社会人文学科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然后给予相应的指导。

2.1.2 实践分析培养 对于护生的所有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归结于临床实践,故给予护生相应的理论知识灌输后,及时给予相应的设定的个案分析观察是另外一个重点,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及时有效地衔接。

2.1.3 自我综合素质的评估培养 在给予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培养后,及时给予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及改进是重点,首先由护生对自身问题进行评估,然后由带教指导老师进行问题解决及点评,使护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2.1.4 专业方面的观察能力培养 对于临床中经常出现的观察内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评估,及进行必要指导,方法为首先由护生进行分析,然后指导者对其分析进行解析,培养其自我分析的能力。

2.1.5 感官体验方面的培养 除对临床现象的解析评估外,对于护生的临床知识中的其他感官体验方面表现的评估也不可忽视,如应培养护生对气味、环境等多方面的评估能力,这样使护生不仅可以进行实物的观察,也能结合感官体验进行综合评估,以期达到较佳的观察效果。

2.1.6 自我感受及观察培养 对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不仅仅是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的观察,而是需要提升护生的综合观察能力及观察意识,可以进行一些异常场面的设定,激发护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能够做到随时随地的有效观察。

2.1.7 观察重点能力的培养 对于观察内容的重要性的了解能力也是观察能力的一个评估方面,应该使护生对于观察项目的顺序及重点进行明了,从而达到综合观察能力的提升。

2.2 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在进行一系列上述的综合素质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后,护生已经具备了基础观察力的重点及注意点的掌握,应该进行适当的临床实践,以使其能够使护生将所学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及提升。

2.2.1 全面综合的观察 对临床患者进行初始化观察时,首先要对观察对象进行一个综合观察项目的了解,以为其后期的观察提供注意点及知识点的了解,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其快速完成,且需要进行全面化的了解,不可以遗漏一些有用的观察点。

2.2.2 观察重点及顺序的分析 对患者有一个大的全面了解后,对患者的观察重点的排序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患者的基本病情的注意点的观察是前提,也是重点,对其每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综合评估,然后运用上文所述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观察所得知识点进行有效判断,以为后期的干预处理提供依据,然后将观察及分析所得知识点进行评述,然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及纠正,以使护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

2.2.3 观察内容的原则点分析 观察过程中也应注意指导护生进行细节方面的观察,如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方面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察,而并非看一眼即可,应对其通畅性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2.2.4 观察重点的分析及记录 对于观察所得知识点要及时进行相关的记录,后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还要综合所有知识点进行分析,包括以前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而这些综合分析对于前期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前期内容有一个真实详细的记录,才能综合进行分析解决。

2.2.5 细节观察点的观察能力培养 对于患者的综合情况的评估,不仅包括实物的观察,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的掌握也是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解的比较点,如气味、机体皮肤颜色等方面的了解,然后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知识点,才能对其后期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判断。

2.2.6 患者的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观察力的培养及分析 观察项目不仅要包括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面,对于患者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观察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尤其对于不能进行语言沟通的患者,这些方面的观察是了解其需求的有效方法,故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2.7 特殊细节观察力的培养 对于一些临床不常见的表现的观察也应给予注重强调,使其对于稀少的临床表现也能做到及时的观察及处理,从而达到最佳的观察及处理效果,尤其对于稀少疾病患者的观察是重点。

3 讨论

护理人员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在临床中长期培养及不断成熟的过程,其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护理人员的细致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而护生是走向临床独立工作的过渡时间段,此时间段的观察能力及意识的培养是对其今后走上独立工作岗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故应给予此时间段观察能力的培养足够的重视[4],而这也可为临床治疗干预提供有效知识点。另外,在临床中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的方法较多,而且效果差异较大,对于不同层次的护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临床护理程序是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的最快速有效的护理实施方法之一[5-6],利用其进行护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即是使护生培训伊始即能从思想上引起对观察能力的重视,并且能够在护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对其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进行护理程序的过程中将观察能力不断进行提高,达到培养意识即实现这种观察能力与临床对接的效果。本文中我们对运用护理程序培养护生的观察力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应该仅仅给予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而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培养计划,并使其具有针对性,以使每位护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样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及观察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丽. 加强护生临床护理观察力的培养[J]. 现代护理,2004,10(11):1033-1034.

[2] 史金姐. 胸心外科新进护士观察力的培养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0,16(10):118-119.

[3] 张静,吴彩娥. 如何提高助理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观察能力[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25-326.

[4] 吴小青,段清萍,王燮衡,等. 骨科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J]. 全科护理,2011,9(13):1195-1196.

[5] 左俊英. 浅谈护士的观察能力与价值[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1):165.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2篇



【摘要】 探讨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及提高护士的敏锐观察能力的方法,不断提高护士的价值。

【关键词】 护士;临床观察能力;价值

护理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独立性等特点,是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工作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临床观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护士通过临床观察,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不失时机抢救患者的生命,为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护理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1 临床观察要点

11 典型观察 观察疾痛典型特征,有些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在观察上较容易,因而往往容易发生差错,因为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个体差异,所以在典型观察时,一定要注意非典型的经过,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痛演变过程,当患者有症状、体征或主诉时,护士该如何观察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等,为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为抢救赢得时机,降低病死率。

12 特异观察 发现患者的特异性这种观察要在疾病发作时,如心绞痛、癫痫发作等,此时观察最能反应疾病的本质,可以为临床护理判断找出可靠的依据。对已确诊的患者疾病发作的典型表现,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临床护士在观察时要注意,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24 h连续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的变化,并做好预防措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对心血管疾病多在夜间发病,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多、病死率高、不确定因素多,所以夜间观察极其重要。夜间巡视病房时要观察患者入睡前的情绪变化、生命体征、入睡情况、入睡后呼吸的节律、次数及心律、心率等细微的变化。对介入手术的患者,要注意手术中、术后与患者的交流,嘱其回答简单的问题及活动肢体,以观察判断其语言、感觉功能的情况等。

13 动态观察 护士只有通过动态临床观察才能对疾病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护理临床观察的内容有环境安全的观察、患者一般情况的观察,包括患者的心理状况、病情变化、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变化、治疗效果的观察,转科观察。护理观察的重点对象是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的患者、随时有病情变化的患者等。如果要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资料,还需采用观察和护理体检的方法。如对新入院患者应在晨间查房时通过和患者交流,倾听其诉说,并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情绪变化及房间的气氛,设施的使用情况,以便了解其心理、情绪、饮食、大小便及生命体征情况,以及患者对住院环境、医护人员、治疗方案的熟悉情况;如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颜面及四肢有无水肿,卧位是否舒适,吸氧前后呼吸困难是否改善,皮肤发绀是否减轻或消失,氧饱和度是否正常,用药前后尿量的变化等;当患者原有症状发生改变或新的症状出现时,应提高警惕。当患者出现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应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 d或2 d,以24 h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伤期时,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14 效果观察 通过治疗护理效果观察,可以检验治疗护理是否合适,为修改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另外,还可以检验诊断正确与否,可以完全修改诊断,从而重新制定治疗护理计划。

2 护士临床观察能力价值体现

21 临床上许多疾病发作是一过性的,护士24 h值班守护在病房,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患者,只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常常能获得第一手疾病发作时的资料,如能详细记录,无疑能为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22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临床护理的病情观察是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对于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有赖于护士及时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例如对于昏迷患者的病情观察多数依赖于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记录,以判断昏迷程序的进度情况和及时提供临床资料,以利于医生的治疗方案和不断完善。

23 在疼痛诊断治疗过程,即使诊断已经明确,还要随时注意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发症发生。如果只注意原发病的治疗而对患者的并发症未及时发现,未给予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则仍将贻误疾病的治疗,临床上由于许多疾病的并发症原因复杂,症状表现隐匿,护士通过认真细致的临床观察,从而及时配合医生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护士的敏锐观察能力

31 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整体护理观念、现代护理理论,治疗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掌握过硬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应用护理程序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康复。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临床观察能力,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淀,需要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训练和培养。因此,平时注意加强“三基”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与医生的交流,引导其熟悉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规律、护理要点、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拓宽知识面,使护士逐渐掌握临床护理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32 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工作中须带问题虚心求教,才能及时找出正确答案,不断总结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观察病情的能力。同时在护理实践中要做“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且是被疾病折磨的,甚至失去理智的患者。因此,护士应重视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关心体贴患者,才能观察出病情变化,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观察患者。护士长每周选择1例典型病例,根据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治疗用药情况、潜在的并发症、潜在的护理问题及需采取的护理措施,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查房,从不同的层面引导护士进行观察。采用病例导入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先由责任护士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在落实护理计划中,充分讨论,对临床问题进行评判性分析,明确护理观察的目的,提出护理观察的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并提出平时工作中的疑惑与经验,同大家交流分享。护士长根据病情的变化,从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转归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引导护士进行观察,培养护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临床护理专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李加宁,韩红芳用护理观察关键要素标准规范护理记录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33.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3篇

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卫生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131

【摘 要】目的:探讨利用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 年9 月-2014年6 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 例,将这些患者在随机性方式下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对照组患者患者40 例,主要利用2000 毫克的头孢硫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40 例,主要选择阿奇霉素对其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临床效果。结果: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中患者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患者所取得临床总有效率为75.0%;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中患者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患者有4 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患者共有10 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所存在差异较显著。结论:利用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能够得到理想效果,所得到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高,能够尽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所出现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可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阿奇霉素;临床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所指的就是患者在医院外所患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其感染部位包括肺泡壁,同时该疾病也包括存在明确潜伏期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在潜伏期内发病肺炎。该疾病在现代临床上有着很高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其主要病原体就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以及衣原体[1]。对于该疾病,目前临床上多以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因此选择一种有效药物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及意义。本文选择2013 年9 月-2014 年6 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 例,分别以2000 毫克的头孢硫脒与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3 年9 月-2014 年6 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随机方式分这些患者为两组,分别利用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进行表示。观察组中有40 例患者,患者年龄区间值为40-80 岁,其平均年龄大小值为(45.8±10.8)岁;对照组中患者40 例,患者年龄区间值在41-79 岁之间,患者年龄平均大小为(44.8±12.8)岁。所有患者均出于自愿原则配合本次治疗,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两组患者再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并不存在十分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之间可比性存在。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以头孢硫脒对其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2000mg 头孢硫脒,对其进行静脉滴注,每天进行2 次,共对其连续治疗3-5d,然后给予患者头孢硫脒酯片,其剂量为500mg,每天使其口服2 次,共对其进行8-10d 治疗,若患者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则给予其150mg 罗红霉素,每天口服2 次,共对其进行14d 治疗。

观察组中患者以阿奇霉素对其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500mg 阿奇霉素对其行静脉滴注,每天进行1 次,共对其进行3—5d 治疗,然后给予其500mg 阿奇霉素使其进行口服,每天1 次,共连续进行14d 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注意对患者肝肾功能与电解质情况进行监测,在治疗前后对其行胸部X 线检查,对其肺部感染情况进行了解[2-3]。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全部恢复至正常水平,原有病原菌全部清除,则表示为痊愈;在治疗完成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明显好转,原有病原菌被清除,对其行实验室辅助检查显示好转,则表示为显效;在结束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所好转,病原菌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之后有1 项恢复未达到正常,则表示为有效;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均为得到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现象,对其行病原菌检查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显示让有异常存在,则表示为无效[4]。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统计spss18.0 对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所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均数± 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关数据结果,并且选择t 对其进行检验,利用X2 表示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在本文研究结果中利用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

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中患者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患者所取得临床总有效率为75.0%,两组之间比较情况具体如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在治疗完成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中患者消失时间平均为7.5±2.5d,对照组中患者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13.5±3.5d,观察组中患者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十分显著差异存在。

2.3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在经过本次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患者有4 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患者共有10 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所存在差异较显著。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在冬季与春季比较多发,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对患者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有十分严重影响。本文中所选择头孢硫脒为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与头孢噻吩相似,对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的作用较强,对肠球菌有独特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金葡菌、肺炎球菌及链球菌所致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妇科感染、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感染,但是由于该疾病病原体变迁,其治疗效果有所降低。而阿奇霉素属于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通过可逆性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50S 亚基中23SRNA,阻塞通道对肽延伸进行抑制,对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而使抗菌作用得到发挥。该药物具有较好阻滞渗透性,并且具有较长半衰期,不仅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比较强,并且不良反应比较少[5-6]。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中患者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患者所取得临床总有效率为75.0%;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中患者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患者有4 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患者共有10 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所存在差异较显著。

综上所述,利用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能够得到理想效果,所得到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高,能够尽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所出现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可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温霞. 头孢他啶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4(26):1811-1812.

[2] 袁金星, 徐永欢. 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50 例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23(25):120-121.

[3] 牛小红, 张波. 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0,3(18):318-320.

[4] 凌伟, 林晓. 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对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8(33):17-18.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法;临床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舒适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然而,由于患者对于临床医疗护理服务的治疗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也处于不断提升状态,此时,临床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改善其工作现状就显得尤为必要[2]。鉴此情况,该研究随机抽选该院90名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分析,旨在观察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探究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该研究从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中随机抽选出90名,且所有入选人员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入选对象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名。观察组中,护理人员的年龄在23~38岁,平均年龄为(29.36±1.28)岁;文化程度:7名本科及以上,28名大专,10例中专;职称情况:7名初级护士,29名初级护师,8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对照组中,护理人员的年龄在22~37岁,平均年龄为(29.29±1.30)岁;文化程度:8名本科及以上,26例大专,11例中专;职称情况:8名初级护士,27名初级护师,9名主管护师,1例副主任护师。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管理方案

分别给予两组护理人员不同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案,其中,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即由护士长充分参考不同护理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其分配好日常工作。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特色以及不同科室之间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科学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从而有效调节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观察组则实施分层次管理法,具体方法如下:分层次管理结构:根据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不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学历、职称等综合情况将其按照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基础护理人员4个层次进行划分,各层次人员的负责对象则为其上级与下级,即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对上级的护理工作予以辅助,对下级工作予以指导[3]。护理人员培训:护士长可以为护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学习活动,其培训内容应包括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护理操作、各科室的相关疾病知识等[4]。同时,培训结束后,还可以通过临床实践考核的形式评价护理人员的培训成效,其层次的设定则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相应的变更。另外,不同科室之间的护理人员可以加强沟通与经验交流,从而在探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护理知识与技巧。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在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方案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相应的晋升机制与薪资奖励制度,根据护理人员的考核结果为其提供更高的工作平台与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鼓励护理人员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与科研能力[5]。

1.3观察指标

护理管理实施3个月后,分别评价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临床操作等临床管理效果,3项护理效果评价评分总分均为100分,0~100分范围内,评分越高表明效果越优良。其次,采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排班满意度、福利待遇情况、专业发展机会、工作积极性等。85分以下为不满意;85~95分为基本满意;95~100分为非常满意,0~100分范围内,分数越高则表明满意程度越高。分别计算两组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6]。1.4统计方法在该研究中,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的临床管理效果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的临床管理效果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工作积极性评分、理论知识评分以及临床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观察组的临床管理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

2.2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组的工作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分层次管理模式是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护理管理方法[7]。在分层次管理模式指导下,先将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结构分层,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并通过定期的培训学习活动不断挖掘出他们的工作潜力,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8]。其次,建立起相应的晋升机制与薪资奖励制度,给予优秀或者进步情况突出的护理人员更加优异的工作、学习机会,最终提升该院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9]。该研究中,观察组的工作积极性评分、理论知识评分以及临床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工作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综上所述,采用分层次管理法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管理,不仅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临床操作技能,还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该临床护理管理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采用。

作者:陈桂芹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呼吸科

[参考文献]

[1]兰岚.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2):3123-3125.

[2]蔡燕颜.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34-2835.

[3]吴若愚.分层次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55-1056.

[4]单联琴.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下旬刊):5395-5396.

[5]胡小弟.常规管理法与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14(7中旬刊):157-158.

[6]韶玉兰,蒲映辉.分层次管理法在基层医院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7):66-69.

[7]靳芹.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51-52.

临床观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Orem自我护理;产科护理;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00-01

Orem自我护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护理理论家Orem率先提出,该理论主要以“自我护理为中心”,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什么事自我护理,患者需要哪些自我护理”,并最终达到患者可自我担负起护理的责任[1]。Orem自我护理理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发展,目前已成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产科护理越来越强调“人性化”,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对于提高产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Orem自我护理理论进行了不同阶段产科护理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140例,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32.5±4.9岁,这140例患者中,其中7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剩下的70例患者使用Orem自我护理理论进行临床护理,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Orem自我护理理论进行临床护理,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产前护理:该阶段护理人员主要运用“支持―教育系统”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其主要通过为孕妇介绍分娩过程的相关知识,是孕妇对分娩的总体过程具备初步的了解,同时针对患者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孕妇的日常饮食、休息及运动[2],并向孕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及必要的育儿常识;②产时护理:第1产程阶段,护理人员可采用“支持-教育系统”,即该阶段不强调助产士全程陪伴,应根据产妇极其家属的实际需求及产妇产程的实际进展状况,合理的安排观察时间及频率,并进行必要的自护指导。第2产程阶段,护理人员可采取“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即此阶段需助产士的全程陪伴,期间给予产妇持续性心理支持、鼓励,指导产妇发挥出最佳的自护能力,从而帮助产妇主动参与分娩,从而最终与助产士配合顺利完成分娩;③产后护理:分娩后6h至1d,该阶段由于产妇刚刚完成分娩过程,产妇消耗了大量的体力[3],因此该阶段护理人员应采取“完全补偿护理系统”,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个人卫生、营养供给及安全,并帮助产妇在产后0.5h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增进母婴感情。产后第2d至出院前,该阶段产妇的体力基本得到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支持-教育系统”与“部分补偿护理系统”相结合的模式,与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帮助产妇快速掌握新生儿哺乳及相关护理操作,该阶段护理人员应知道产妇由“被动接受护理”转变为“主动自我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ridit分析,以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的比较,见表2。

2.2 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产后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3。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见表4。

3 讨 论

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总之,Orem自我护理理论可有效提高产科患者自然分娩率,降低患者分娩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娴,张毅芬.Orem自护理论应用于不同阶段产科护理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