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

语文说课论文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能;说课;说理

在当今教育模式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说课就是老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说课是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的说课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活动。随着说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创作的学科,赋予教师和学生多的自由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基础性的说课要更加深入发展,说课的形式和内容及设计也要更加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刻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究和丰富教学方法。我认为,说课的过程不是教案的简单重现,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说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白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思、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教师要明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要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说课在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说课这种教学技能,在不断的研讨中,我相信会使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问题,大大提高老师的教育成果。说课就是借助于语言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我的语文说课中,我认为这就是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境和经验作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可以发现和澄清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和思想,并在说课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说课中使老师不断成长。语文说课中老师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力,这样就更加保证了在语文说课中不像理性学科中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针对性,使老师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在传统的学校文化里,老师长期奉行“个人主义”,这样使老师的学习和教学与其他老师相互隔离,有时还会使老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由此我也发现在教学中能使老师解决许多问题,在和参与说课的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内容分析、阐述、讨论,表达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思路,就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老师们各自分享想法,相互解答疑问,争辩、评价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改进课堂。

在语文说课这种形式下,我相信会对老师自身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技能下,通过沟通不断地反思、虚心求教,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老师的对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说课,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论文网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郑瑾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详细阐述一下课堂导入的层次以及作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来导入新的知识。对于旧知识体系的温习,有利于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理念)。复习形式的导入,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们将已经学过或者讲过的知识进行review,通过这种办法来完善学生们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与学习。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二课为例。在UNITTWO里面,PARTONE其实就是教材编撰者有意识的导入过程。通过前面提到的交际技能训练,这个部分再次提及了CommunicationSkills(交际能力)。通过对于“确定”和“不确定”的英语口语表述方法,教师先要领着学生们温习已经学过的常用句型。然后,在掌握了初步的技能后,再通过听力练习(task)来检验和巩固。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也颇受学生的认可。其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法来进行教学预热(warmingup)。直接导入(directleadin)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了。对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通过开门见山(straightforward)的形式,展现无遗。这种方式最直观,也最简单。直入主题,切中要点。既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对于以后的实践进行了铺垫。例如,在讲到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parttwo,taskthree这个部分的时候,因为我们要讲的是美国著名的摇滚乐歌手ElvisPresley,即大名鼎鼎的“猫王”,就不妨采用此种leadin的方式。如果直接告诉大家,ElvisPresley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就是大家熟知的“猫王”,会很快引起学生们的疑惑和兴趣。“猫王”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过,但是为什么从发音和意义上面来看,都和ElvisPresley这两个英文单词有很大距离呢?这样便很快形成了教学上面的张力“tension”,有利于启发学生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浓厚兴趣。大家很快就会进入正题,去试图了解跟多有关ElvisPresley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信息和情况。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让大家学到知识,并且牢记在心的。再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观导入。直观导入依赖于教学辅助手段。比如说powerpoint,挂图、模型、标本等等。这些教具直观性很强,并具有最大限度的视觉效果,能够很有效地给学生们提供获得直观体验的机会,因此也颇为有效。例如,笔者曾经在我校商贸英语大专班的视听说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过这种导入方式。同样是对于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另外一个部分,partthree。这个部分主要是要讲解有关美国著名影视大亨WaltDisney的生平的。为了展示这位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我们直接选取了迪士尼公司拍摄的一部分动画片的片段以及图片,包括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红帽(littleredriding-hood)等等。

通过这些视觉效果的展示、放映,同学们的兴趣高度集中,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游戏导入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组织教学。游戏(games)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趣并且有效的方式。“Gamesleadin”实际上就是指教师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把要讲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的技能,通过趣味性比较强的游戏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教学穿插。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进入角色,找到定位。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丰富阅历(experience),提高审美情操(aesthetictaste)。例如,在给学生们讲到英国风俗、民情的时候,我们就曾经做过范例,给学生们教授英国孩童们玩的一个叫做“auntSally”(莎莉姨妈)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通过一个画了人脸的大牌子,人就被称为莎莉姨妈,在姨妈的嘴巴的位置挖个窟窿,然后让孩子们往窟窿里面投掷石块或者沙包。这样的游戏简单、有趣,操作性也比较强,可以让学生们很快的体会到乐趣。因此,这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在同学们当中起到了很好的评价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裨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除了以上提及的方式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益的leadin途径和方式。例如,联系导入法(exercisesleadin),悬念设计导入法(suspensionleadin),经验导入法(experienceleadin)等等。这些方法,形式不一,但其中心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我们就简单总结一下他们的共性(similarities)。首先,导入的过程一定要有启迪性的意义(enlighteningsignificance)。

能够引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的思维方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质的教学手段、方法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是,有些时候,鉴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经验的欠缺,有些leadin过程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没有能够启动真正启迪的效用。这样会给学生们造成思维上面的矛盾冲突,不利于激发学生们思考方式。我们其实要做的是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悬念,增大张力,以此来完成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导入。其次,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性(artisticquality)。导入的艺术性其实是与导入的实用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一致的。导入过程中的科学性、教育性,完全可以通过导入的各个层面来予以展示。比如,教师们可以借助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充当课堂教学指令语言(classroominstruction)。导入语言(leadinlanguage)的准确性、自然性以及生动性都可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配合程度。如果我们能够较好的把握分寸,注意好教学的各个动态层面,是很可能完善教学效果的。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实行良好的“leadin”机制,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Framework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4.《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7、8、9三个级别的考试和相应的证书;高校自行确定所录取学生的英语水平级别;学生可在高中阶段通过级别考试获得级别证书,并凭相应的级别证书申请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入学资格。您认为此设想是否可行?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47-02

摘要:说是写的基础。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它以句为主要训练目标,一方面,发展和推动儿童已有的生活语言;另一方面,使儿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准确的、规范的书面语过渡,为写话打下基础。因此说,低年级说话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工程,我们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完整;认真观察;渗透

一、训练良好的说话品质

所谓良好的说话品质,是指说话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无不良口语习惯。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大”,即大胆、大声、大方,积极倡导,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形成了良好的说话品质。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教师的口语在任何场合都要严密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分层进行,循序渐进

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低年级说话训练应分层进行、循序渐进,体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

1.说完整,说准确。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上生活中口语的随意性和方言的影响,经常说“半头话”,用普通话音说方言词。教师在字词教学中,可通过用词说话、质疑、答问等方式进行说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句的概念,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准确。

如教生字“羊”,学生口头扩词“羊毛”,教师立即引导学生用“羊毛”说一句话。学生说:“羊毛很软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辨,指出“软乎”是方言,能不能换一个词,学生改为“柔软”,老师再要求他把改好的句子完整地说一遍。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把话说完整、说准确,这是口语的规范化阶段。

2.说具体,说生动。

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这是说话训练的更高要求,是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阶段,我们可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句子、复述、质疑、讨论等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训练。

如有的学生滥用“好”字,造句说“老师多么好”,评价同学朗读说“某某同学读得好”,学完了课文谈感想说“王冕很好”。这些都是由于儿童语言积累少,理解不深入,无法把内心所想表达得更具体,因而一概以“好”来代替。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说得对,然后再积极引导:“老师(读书的同学、王冕)怎么好?好在哪里?”学生顺着教师的点拨往往能把自己说的话改具体,如“老师多么关心我们”、“×同学读书声音大,有语气”、“王冕学习很认真”等等。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人物心境,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尽量把句子说形象、说生动,这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尤为重要。

3.有顺序地说。

儿童大脑思维缺乏逻辑顺序,因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使儿童语言组织有序、说话清楚明了。

(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句式。如要说多样事物和活动的时候,可用“××、××和××”、“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同时进行的两项活动时,用“一边……一边”;要讲原因时,用“因为……所以……”等等。

(2)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看,按看的顺序说。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7篇

新课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小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说审美教学,对于提高学生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学活动,要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审美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作文义务教学阶段重要的人文课程,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早就提出了美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审美教学也淹没在程序化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小说中的美育因素不够重视,仅仅重视考试的目的。与学生在小说教学中的审美预期和美感体验相违背,使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文学之美和人性之光成为了一种机械式的教学形式。

在语文小说教学中应当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在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沉闷的重点字词的讲解发现,对于小说中精彩的语言和协作的技巧则忽视不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小说的语言和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没有联系到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背景。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缺乏激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缺乏情感上的张力和动力。部分教师在小说审美教学中常常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依然沿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遵循着教条式的教学,特别是考试压力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成绩更加的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兴趣、情感需求等不够重视。特别是小说教学中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分析,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无动于衷。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感情,也将不能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美的元素。

二、开展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的重要功能所在。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应当积极地开展小说审美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1.注重课堂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学,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审美教学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安排计划,对课堂精心设计。为了更加顺利地实施审美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小说背景和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审美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看待小说中的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例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能力。

2.通过环境描写,感受小说人物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一部分,也是蕴含审美因素最多的一部分,表现最多的一部分为语言美、人物美、情节美等。其中,小说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而且其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到小说的美,而且还能够引起学生与人物的共鸣,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学习小说《骆驼祥子》时,小说中有大量笔墨通过典型的环境塑造小说人物祥子的形象,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进行分析祥子的形象,如在小说中描写烈日无处不在时:“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而在描写暴雨时写到:“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成了水世界……”通过这些典型的环境引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祥子仍然一如既往地干活挣钱,没有任何的畏缩和懈怠,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和吃苦耐劳的人,其实像祥子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通过询问学生后又将学生引导人物形象分析中。经过和学生分析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祥子是一个勤俭、吃苦耐用、要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对人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说的整体美

在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要将小说中的美扩展到课外,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情感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常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重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小说是对生活的艺术处理,提高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审美实践性,使语文小说教学延伸到生活中。那么,语文小说教学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学院式的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能够用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小说从生活中来,它包含了生活中的种种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强化。这样不仅达到了美育的效果,而且也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小说中所蕴涵的美,强化了没在语文课堂外的渗透,能够有力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秦文君的《选举风波》一文时,在学生们讨论“贾里共经历了几次风波”“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后,提出“你有没有参加过班级选举?在选举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在面对选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你是怎样解决的”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生活是五味瓶,有苦也有甜,有掌声也有泪光,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困难和挫折。除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学生周围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均可成为语文审美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与学生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适当地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三、结束语

审美教学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当在语文小说教学中积极开展审美教学,将审美教学作为初中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中的人物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发现、体验美。

参考文献:

\[1\]彭映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小说的审美教育\[J\].民风,2013,(02):124-125.

\[2\]王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2013,(03):79-80.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施小说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滋润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从当代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小说教学的现状不太乐观,老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很传统,教学理念很陈旧,因此,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探索多实践,并且秉持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小说教学的能力。通过对小说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说明小说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教学;重要意义

小学生是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传统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打压学生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丧失积极求索的欲望。而小说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效地运用小说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我围绕小说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见解。

一、小说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的起点。”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整个课堂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而小说教学更是很好地迎合了这一点,小说类的文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小说中反映的往往是现实生活,它鲜活逼真地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中,小说那简单、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叙事手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的描述也很通俗易懂,而其中丰富的知识内容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供他们学习。小说中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情感性因素、趣味性因素、实用性因素等。同时,小说中还具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多彩的生活现象、丰富的情感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些不仅给学生塑造了一个多样的世界,还能引发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启发他们的各项思维。除此之外,小说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表现出的生活现象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很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见,小说本身充满的吸引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说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让他们更热爱语文课。

二、小说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中含有很多的小说类文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能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多种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小说中,作者笔下所表达的对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都能深深地影响学生,并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小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分辨善恶,赋予可怜之人于同情,对可恶之人心生憎恨。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这么说:“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其中某人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将来应该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小说中常常表达着作者要告诉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小说能表达出不同人物的人生哲理,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把这种哲理教给学生,鼓励他们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实现小说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高尚的行为》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身体残疾、忍气吞声、胆小的科罗西,直到他忍受不了同学们的欺辱才奋起反抗扔出了墨水瓶,这时在老师的责问下,卡罗纳站了出来说是自己干的,文中卡罗纳不仅替科罗西承认错误,还告诉老师要原谅“肇事者”的行为,他这种高尚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小说中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发扬并去学习。

三、小说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他们学习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小说的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事件关联起来,如何对文章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各有特色的描述,如何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形容曲折的人物命运等,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小说同时也有了另一种色彩。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更倾向于阅读小说类文章,他们往往会对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可见,小说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说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也很重要,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注重结合小说进行教学,时刻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9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0篇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部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1篇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部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2篇

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上出“语文味”的老师是美丽的,能有机缘听到这种具有“语文味”的课的学生是幸运的。

问题是,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全国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上出具有真正“语文味”的课呢?不要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语文老师很难上出来,即便是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便是程少堂先生自己――他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始人,也不能说,他所有的课都上出了“语文味”吧。就连他自己都说,他的一节曾经轰动全国的《荷花淀》课例,竟然受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点名批评,更何况是普通语文老师呢?我觉得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上出来的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放眼全国也难找到一两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高高在上呢?我的潜台词,或也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课改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与目标?且让我们来看看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吧。

他在《“语文味”究竟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味”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有这样几个界定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语文味”的哲学味;

二、“‘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语文味”的美学味;

三、“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主要是文化味”――“语文味”的文化味;

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渗透教师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语文味”的生命昧;

我完全赞同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高位解读。的确,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同时具有生命味、文化味、美学味,甚至还具有哲学的意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天籁之音”。这样的课,当然是真正具有“语文昧”的语文课。然而,放眼全国能到达这样境界的课,不会很多,能把课做到这种境界的老师同样屈指可数。就连程先生自己也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情趣、意趣(理趣)、谐趣等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大师级的少数人,上出来的课才能具有“语文味”,而且,即便是大师怕也不能保证上出来的所有语文课,都具有程少堂先生所说“语文味”吧。而一般老师的课堂离“语文味”依旧相距甚远。

但是,我们再看看程少堂先生的另一段表述:“‘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句话中的“应该”一词,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语文昧”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呢?实际上,“语文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具有的特质,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了。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程少堂先生的论述,就前后矛盾了。因为既然“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要求,那么常态下上出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不太可能都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照我理解,对于一人来讲“高峰”总是少的,不常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表达上的混乱呢?

那是因为他混淆了“平常人生”与“人生境界”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事实上,“语文味”是常态语文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试想如果语文老师上出的课,连一点“语文味”都没有的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老师,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吗?至于,程先生所论及的“语文味”却是另外一回事,他实际上已经把这个概念,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语文境界”了。常态下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而上升到“语文境界”的语文课,那是语文人,尤其是教育专家终身追求的理想。把一个终身追求的教育理想,当作一个普通语文老师每堂课的普遍要求,这样是不是有点苛求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说,“语文味”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应该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这个标准一般老师应该是可以达到的,至少通过努力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也就是说,具有“语文味”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个基本要求无限制地拔高,这样实在不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其实,我在论述“语文味”这个概念要返璞归真,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觉得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理论,实际上是这个教学流派的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现象的理论化的解读。再进一步说,这个理论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假说。一种假说的提出大都有两种结果,或是被证明,或是被证伪。被证明的理论,一定是普遍适用的理论,而被证伪的理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理论可能在局部有一定的正确性,却一定不具备普遍性。

“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位,实际上它是为着教育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存在,本身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现象,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理论,事实上,也极难建构真正的理论框架。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但把“语文味”这样一个属于纠偏的教育行为,当作一个教育理论来确立,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贵族化。这样一来,语文教育就再一次跑偏了。因为我觉得任何一种理论的确立,都应该具有指导实践工作的职能。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是很“平民化”的。显然,程少堂先生眼中“语文味”这个概念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一定要能真正地指导平常的语文实践。这样的理论,才是鲜活的理论,才是“流芳百世”的理论;反之,如果我们研究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语文教育中顶尖高手的教育实践,那么这样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某老师的语文课已经上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仰视,却很难模仿,也没有必要强行嫁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此,我想起了语文教育界许多“贵族化”教育理论,常常是轰轰烈烈上场,却后继乏人,对语文教育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其真正原因,就在于许多教育理论因为太具有“个性”化,而难以复制,难以再现。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3篇

两个“语文”的概念诠释

怎么会有两个“语文”呢?其实,不仅语文,很多学科都有两个概念。比如说“盲人音乐家阿炳音乐水平很高”,这个音乐肯定不是我们学校教学中的音乐。音乐,自然就有两个概念。再说语文,比如“某保安小伙子语文水平不错”“某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错”,这两句话中的“语文”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专家认为,前一个“语文”是语文学科,后一个“语文”是语文课程。可是这样的概念区分仍然不严密,没有区分开学科与课程的关系。

孙绵涛教授作过区别:“学科与课程是二个概念,既然是二个概念,它们就有区别,就不相同。在实践中,常常出现混同使用的情况,一方面是使用者没有看到它们的差别,另一方面,这二个概念具有交融在一起的联系性,似乎具有等同性的特征。”孙教授只是指出学科与课程这两个概念不同,不能混同使用,“交融在一起的联系性”与“等同性”只是两个概念的共同性,不是各自的区别性。笔者以为,学科与课程是两个外延彼此交叉的概念。学科包含课程的学科与非课程的学科,课程也包含若干学科的课程。交叉关系的概念不宜并列,两个语文不能说成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应当说成科学领域的语文学科与教育领域的语文学科,或者非课程的语文学科与课程的语文学科。但这样还不够简明。

科学领域的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语言学,技术科学中的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等,都是与其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知识系统内子系统的集合概念。教育领域的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课程概念,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科。教育领域的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学科经过课程化而形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身。可是,三大科学领域中并没有“语文”这个现成的分支,所谓科学领域的语文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归属。但应当看到,科学领域的学科经过课程化,成为相应的教育领域的学科的两种对应情况。一门教育领域的学科对应一门科学领域的学科,比如“地理”对应“地理”,“生物”对应“生物”;一门教育领域的学科对多门科学领域的学科,比如“政治”对应“政治经济学”“哲学”“时事政治”等。“语文”对应的学科较多,涉及“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就是说,教育领域的语文学科是由多门科学领域的学科的相关内容,经过课程化而形成的。其“相关内容”是学校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前身,可称为“前语文”。“前语文”经过课程化,即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结构,进行选择与删减、抽象与演绎,改造、编制成新的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形成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语文功课,即学校课程中的语文学科。所以,我们可以用“前语文”与“语文”来称谓两种语文。

诠释语文,若说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给“前语文”作解释,因为人们需要运用这门科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交际;若说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给语文课程下定义,因为学校需要运用这门教育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至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交际行为,也正是其教育学科来自科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能有人要问,说“诠释语文”,怎么把“给语文课程下定义”放进去呢?诠释即解释,是概念的理解方式。这个理解方式,可以是一般性解释,也可以是定义性解释。

概念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对于普遍流行的“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一定义,逻辑界似乎并不满意。一些研究专家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②;“概念是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思维形式”③;“概念是通过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来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④。无论哪种观点都与概念的属性相关,下面就从概念属性的角度谈谈我们现有的――

“语文”定义的修改

逻辑学告诉我们,属性是对一个对象(事物)的抽象刻画。索绪尔之后的许多人将其“所指”(即概念)物质化,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概念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形态,只能抽象化,不能物质化。

这类抽象化的属性,分为特有属性与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这是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特有属性具有区别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综合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它能将学校课程中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实践性”则不仅为语文学科所具有,也为其他学科所具有,这是学校课程中众多学科的共有属性。因为,基础教育中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实践,都需要运用。再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已经包含实践,这里再说“实践”有重复之嫌。当然,如果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下定义,通过重复强调则又当别论。

这类具有区别性的特有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人”非本质属性,它们仅有类的区别性而没有质的规定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特有属性中的本质属性,“综合性”是“语文”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因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决定“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同时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既有区别性,更有规定性。首先,它规定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语文功课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综合性”则不一样,它是语文学科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比如由与生俱来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综合性”的内容,能区别那些非语文学科,而不能规定或确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与核心目标。

有人说,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备;应该说概念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或许又有人会反问,本质属性在特有属性之中,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也揭示了特有属性吗?错。这里的特有属性不周延,特有属性之内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两个部分,后一个部分不能被排除在外。“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特有属性),需要放在定义中;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也要放在定义中,否则这“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性就不完整。

关于对象(事物)的属性有四种: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下面联系语文课程定义中的多种属性来看一幅表格:

“实践性”是共有属性,当然也是非本质属性;没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更没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综合性”虽是特有属性,却不是本质属性;只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没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特有属性,更是本质属性;既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更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不能认为只有本质属性才能用来下定义,特有属性虽然是本质属性,但也可以甚至应该与本质属性结合起来下定义。

所以,语文课程的定义应当这样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这样的定义,也能避免“实践性”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重复的嫌疑。如此认识语文课程的定义,还可以进行――

“语文本体”的重构

“语文本体”,是多年来人们一直追问、探讨和争论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能否正确理解与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目标,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搞清楚与建构好这个概念。

要论语文本体,先说本体。“Ontologie”(上世纪初日本学者译为“本体论”)是西方第一哲学,其实把它译为“本体论”并不准确,西方许多哲学研究者早就发现“本体论”一词并不能正确对应“ontology”,而提出“是论”“本是论”“存在论”“存有论”等词语。此外,“ontology”历经海德格尔等人批评与建构又变成更为复杂的概念。日本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后,也逐渐把“本体论”改为“存在论”,到1950年后几乎不用“本体”之说了。可我国偏偏有学者仍然牵强过来建构“某某本体”或“某某本体论”。近一二十年来,“本体论”这个词被我国理论界广泛使用。出现了所谓“文学本体论”“戏剧本体论”“翻译本体论”“语文本体论”……但种种“本体论”显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退一步讲,就算已经有了一个定论也还不能完全照搬。文化翻译学表明,民族语言之间常常在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词。这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有人指出我国没有“ontology”的内容,而用“本体论”一词容易将人引向另外一类内容,比如以为它就是我国古代的“本根”“本体”“体用”之类的学说。

西方哲学中“Ontologie”的真义尽管不统一,但大体意思仍然指的是纯粹哲学。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学说,那么本体论则是普遍中的普遍,是最普遍的理论。尽管我国理论界大都认可其使用的“本体”“本体论”这个词源于西方哲学,但是其所讲的文学、戏剧、语文等理论和“Ontologie”的大体意思怎么也牵连不起来。比如“语文本身构成的基质和元素”⑤中的“元素”根本不是纯粹哲学领域的内容。

然则,语文本体是不是引用了我国自古以来的“本体”之说呢?我国古代的“本体”一词也是多义的:

1.指事物本身,如“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⑥。

2.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如“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⑦。

3.原来的体制、格局,如“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⑧。

4.主体,“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⑨。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⑩。

我们不妨取用其基本义――“事物本身”――来建构语文本体。事物本身――本体――由本质与现象两部分构成。事物本质是人类通过思维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人类思想理性或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作为统帅,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认识与思维形态,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等特殊规定,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区分、抽象和产生各种相关事物的能力,具有思维对象形而上者的容貌,有别于天地万物的现象显现。大凡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部分,前者为形而上,后者为形而下。语文本体中的形而上――本质――是什么?就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本体中的形而下――现象――又是什么?凡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畴的具体内容都是其现象部分。反之,语文课程的非本质属性“综合性”(特有属性)与“实践性”(共有属性)及其形而下――现象――的部分则不是语文本体,而是非语文本体。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进行――

非语文本体的识别

尽管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比较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误将“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当作了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进行教学,以致语文本体和非语文本体彼此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只要弄清楚语文本体,就可识别非语文本体,排除非语文本体的干扰,就能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凡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畴的内容才是语文本体的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精神培养、情感陶冶等非语文本体的内容识别出来,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可能有人反问:“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功能啊!”须知,功能有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或曰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语文本体所对应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功能;非语文本体所对应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辅助功能、次要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并不是排除到语文教学之外。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二是引导学生运用非语文本体的内容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凭借文本主题来解读表达主题的写作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非语文本体对语文本体的干扰,又可以结合两者进行有机的语文教学。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等语文教育的辅助功能、次要功能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

如此说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某些表述仍然需要修改与调整。一些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之类,最好增加“渗透”“融合”“体现”之类的动词,以免喧宾夺主。再如“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一段,明显把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放在同等位置,相当于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所有内容,让语文教学陷于“包罗万象,不堪负重”的境地。如果这样改一下,“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自觉地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为以后提高在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作准备”,就可以区别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一提到学习语言就认为是学习语言学中的语言知识的观点,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十年课改,语文教师被“系统传授语文知识”的批评弄怕了,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方面畏手畏脚,以至于眼看一届届学子语文素养逐步下降而手足无措。现在只要知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及其统摄下的内容是语文本体,而静态地理解、掌握汉语言的系统知识与组成结构则是非语文本体,就能消除语文教师“畏言如虎”的顾虑,使他们理直气壮地进行语言训练,从事语言运用的教学。静态地理解与掌握汉语言的系统知识与组成结构,是大学课程中文本体的内容;动态地理解、掌握适合中学生所需要的语言运用的方法与技能,是中学课程语文本体的内容。只有弄清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的关系,摆正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的位置,中学语文教学才能完成其主要任务,达到其核心目标。

――――――――

参考文献

①孙绵涛:《学科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②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章沛:《逻辑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杭州大学等十大院校逻辑学编写组:《逻辑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曹明海:《对语文本体的思考与阐释》,《语文建设》,2014年第9期。

⑥魏・阮籍:《乐论》。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

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质出发,结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构建了以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板块课程内容,以及以听说内容、阅读内容、写作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课程内容。文章力图通过对两大板块内容的构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基础,也包括培养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专业学习才有保证,才能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造成某些院校的语文课程内容随意性、任意性问题严重。不分青红皂白,不论东西南北,什么都往课程内容里塞的现象十分普遍;只开展阅读教学或只开展写作教学,课程内容片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课程内容照缺乏创新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从言语性出发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一、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被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转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这是语文课程言语本质观的前奏。在可见文献中,最早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他认为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词已不是语言、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等,而是一批新生的术语概念,如言语生命、言语潜能、言语动机等。“言语”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也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指向。[2]重庆师范大学的薛晓螺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全文也明确地使用了“言语”概念。[3]还有研究者直接提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和“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的本体”等观点。[4]从上述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诸多观点来看,语文课程早已迎来了其言语性的时代。

那么《大学语文》应当构建哪些以言语性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呢?叶圣陶认为:“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5]这段话中的“语”和“文”,都指的是“言语”。王荣生教授则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达到语文课标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需教与学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语文知识”。[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精神与能力两大方面。从精神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社会意识的培养;而从能力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应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关注大学生“专业成才”外,更关注其“精神成人”。一方面,课程内容在选择上首先要注意入选的言语作品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的个性、修养、情感、信仰等皆含其中,内容本身蕴含着德、智、美“三育”,而学生在“雕琢”言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作者的影响和熏陶,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只要通过言意的转换,就能让学生增知、获能、染情、悟理,达到“人文关怀”“言语立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无声息”的美文学习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可以将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容的选择不必细致,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泥于虚伪形式的俗套,这样反能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让学生自主地借助言语作品来品味、咀嚼社会。这样的品味与咀嚼,帮助学生铸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恢复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责任心。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应该是谦谦君子,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能依靠他们富有感染力、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使自己的事业和愿望更加顺利地取得进展和实现。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语文课程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是失败的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能力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四者不可偏废。李维鼎教授就认为听读说写之间有三个维度的交叉,这四种能力尽管都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因此只有通过四种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准确地把握各自的特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听说内容

听说能力从其构成来看,有两方面的内容。听的能力,主要包括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感知情感态度的能力,听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根据对方的话语了解事物、事理的能力,等等。说的能力,主要包括选用恰当的口语交际样式的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针对语境得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把事物、事理转化成口语的能力,等等。

以提高高职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喜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都可以选入,包括单人的内心独白、两人的谈话、接打电话、指路问路、听说新闻、听说故事、听报告、听演讲、参与讨论、争论、辩论、模拟职场等多方面内容。说话水平来自积累,口语表达能力来自实训,因此在听说能力的课程内容中必定要包含训练,可以是一人说一人听,一人说多人听,两人互说,多人交谈,等等。高职《大学语文》的听说内容的选择还应当与校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选择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贴近的听说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2.阅读内容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针对特定的目的从繁复的材料中准确、快速地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判断文句是否准确、严密的能力,把书面信息转化成对实体事物进行具体操作等的能力,进而获取和提高自身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断、归纳、演绎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既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训练、古今文章的阅读训练、文化科学著作的阅读训练,又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目标的确定、古今文章思想的理解把握、文学作品鉴赏品评、文化科学著作的认知研究,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字词句辨析、品味,篇章的感悟把握、比较鉴别、评论鉴赏,等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言语作品。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大学语文》还应当包括读屏、计算机阅读能力及从中搜集、筛选、处理所需信息等课程内容。

3.写作内容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正确选择交际性文种的能力,准确、严密、简括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将多种表达形式进行组合能力,把实体事物、抽象事理、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应主要侧重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写作这些应用文体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写作内容的设置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写作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课程内容不能支离破碎,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凭兴趣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工作等给学生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角度考虑,设置出适应于《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的、自成体系的、能相对全面的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内容。其次,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实用性。应用文体的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不论写何种应用文体,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应用写作的文种要选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用的、必须会的文种作为教学内容,切不可让学生接受全部文种,为完成应用写作的学习任务而写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大学论坛,2003,(5).

[2]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薛晓螺.语文课程目标概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4]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世纪之交话语文之三[J].湖南教育,1999,(9).

语文说课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质出发,结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构建了以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板块课程内容,以及以听说内容、阅读内容、写作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课程内容。文章力图通过对两大板块内容的构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基础,也包括培养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专业学习才有保证,才能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造成某些院校的语文课程内容随意性、任意性问题严重。不分青红皂白,不论东西南北,什么都往课程内容里塞的现象十分普遍;只开展阅读教学或只开展写作教学,课程内容片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课程内容照缺乏创新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从言语性出发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一、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被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转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这是语文课程言语本质观的前奏。在可见文献中,最早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他认为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词已不是语言、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等,而是一批新生的术语概念,如言语生命、言语潜能、言语动机等。“言语”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也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指向。[2]重庆师范大学的薛晓螺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全文也明确地使用了“言语”概念。[3]还有研究者直接提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和“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的本体”等观点。[4]从上述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诸多观点来看,语文课程早已迎来了其言语性的时代。 

那么《大学语文》应当构建哪些以言语性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呢?叶圣陶认为:“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5]这段话中的“语”和“文”,都指的是“言语”。王荣生教授则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达到语文课标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需教与学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语文知识”。[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精神与能力两大方面。从精神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社会意识的培养;而从能力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应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关注大学生“专业成才”外,更关注其“精神成人”。一方面,课程内容在选择上首先要注意入选的言语作品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的个性、修养、情感、信仰等皆含其中,内容本身蕴含着德、智、美“三育”,而学生在“雕琢”言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作者的影响和熏陶,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只要通过言意的转换,就能让学生增知、获能、染情、悟理,达到“人文关怀”“言语立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无声息”的美文学习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可以将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容的选择不必细致,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泥于虚伪形式的俗套,这样反能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让学生自主地借助言语作品来品味、咀嚼社会。这样的品味与咀嚼,帮助学生铸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恢复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责任心。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应该是谦谦君子,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能依靠他们富有感染力、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使自己的事业和愿望更加顺利地取得进展和实现。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语文课程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是失败的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能力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四者不可偏废。李维鼎教授就认为听读说写之间有三个维度的交叉,这四种能力尽管都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因此只有通过四种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准确地把握各自的特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听说内容 

听说能力从其构成来看,有两方面的内容。听的能力,主要包括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感知情感态度的能力,听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根据对方的话语了解事物、事理的能力,等等。说的能力,主要包括选用恰当的口语交际样式的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针对语境得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把事物、事理转化成口语的能力,等等。 

以提高高职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喜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都可以选入,包括单人的内心独白、两人的谈话、接打电话、指路问路、听说新闻、听说故事、听报告、听演讲、参与讨论、争论、辩论、模拟职场等多方面内容。说话水平来自积累,口语表达能力来自实训,因此在听说能力的课程内容中必定要包含训练,可以是一人说一人听,一人说多人听,两人互说,多人交谈,等等。高职《大学语文》的听说内容的选择还应当与校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选择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贴近的听说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2.阅读内容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针对特定的目的从繁复的材料中准确、快速地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判断文句是否准确、严密的能力,把书面信息转化成对实体事物进行具体操作等的能力,进而获取和提高自身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断、归纳、演绎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既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训练、古今文章的阅读训练、文化科学著作的阅读训练,又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目标的确定、古今文章思想的理解把握、文学作品鉴赏品评、文化科学著作的认知研究,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字词句辨析、品味,篇章的感悟把握、比较鉴别、评论鉴赏,等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言语作品。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大学语文》还应当包括读屏、计算机阅读能力及从中搜集、筛选、处理所需信息等课程内容。 

3.写作内容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正确选择交际性文种的能力,准确、严密、简括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将多种表达形式进行组合能力,把实体事物、抽象事理、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应主要侧重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写作这些应用文体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写作内容的设置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写作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课程内容不能支离破碎,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凭兴趣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工作等给学生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角度考虑,设置出适应于《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的、自成体系的、能相对全面的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内容。其次,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实用性。应用文体的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不论写何种应用文体,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应用写作的文种要选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用的、必须会的文种作为教学内容,切不可让学生接受全部文种,为完成应用写作的学习任务而写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大学论坛,2003,(5). 

[2]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薛晓螺.语文课程目标概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4]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世纪之交话语文之三[j].湖南教育,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