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 教师 学生 教材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34-02

1 电气工程导论教学的重要性及内容

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电气工程图、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信息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支配性影响。信息技术持续以指数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工程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基础。

(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MEMS)。21世纪中的某些最重要的新装置、新系统和新技术将来自上述领域。

(3)快速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

从以上知道,本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供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2 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问题。

电气工程导论的内容及其丰富,包含的课程知识十分复杂,这对如何聘用新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有很大影响。

延伸到电气专业外相关的很多技术发展,要激起学生对外来世界更加信息化的好奇,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向往,比如智能家居,通过无线就能控制家用电器等,方便快捷安全,抑或更加人性化和自主化的小型分散发电,超导技术等。

目前的大学教师,对导论的教学,只是局限于本身的内容讲解,使用相关的PPT;以为讲完一本书就算完成了的《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对于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关心不够,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全面掌握《电气工程导论》包含的所有内容。一个教师讲完一本教材不适应本课程的教学。

(2)学生认知问题。

导论,顾名思义是讲述有关专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因为接触的专业课程还不是很多,所以对怎么样去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这门课,学生需要对本专业进行深刻的认识。

但是,本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大学学习,此时开设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的课程,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开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本课程的内容决定本课程考查课,学生的重视程度达不到一定高度。

(3)教材问题。

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以出版的《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寿命极短,也就是说,任何一本《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使用都会面临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问题。

2.2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一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1)教师设计。

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分解为:电子、电气、测量、控制、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几个方面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安排一个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讲解。

教师与学生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不同的资深老师讲解不同的知识,会使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很重视,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教法设计。

采用案例或者参观方法,取代以往的以教材为主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知道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或者从企业现场体会电气工程的作用及重要性,以及电气工程专业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3)过程设计。

打破传统的每周两个课时的授课过程,改变为集中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在案例分析和参观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主动认知能力。

(4)学生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知识面的培养,贯彻“考研、出国、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电工、电子、信息、控制理论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较好的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2.3 教学实践

河南工程学院针对2011,2012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对当届学生《电气工程道路两年的教学工作》,教师及教法设计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将《电气工程导论》所涉及的内容规划到不同的教研室,然后,各教研室安排相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案例教学并带领学生到相关知识领域参观。每个案例分析及参观分配3天时间,其中一天讲述案例,一天参观学习,一天讨论。

最后的总结过程,由学院委派资深教师对学生系统讲解电气生产、电气安全及技术开发等内容,并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 满意度调查

河南工程学院连续几年对《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几年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中,2009及2010年没有进行教学改革,2011及2012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表1可以看出,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学生对教师及教法满意度有了极大地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了极大地理解,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3 结论

《电气工程导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深刻认识,达到了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范瑜.电气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导论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引言

本世纪初,为适应高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口径大大拓宽的要求,我国高校各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全景式的了解,这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论类课程根据其覆盖面,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导论”、“学科导论”、“专业导论”、“课程导论”四个层次,各层次导论课的任务目的不同[1]。《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总学时为16学时。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大学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各种行为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明确表达教学理念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及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怎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使课程由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引导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化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向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发展。

教学要讲效果,同时要讲效率,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掀起数字化教育浪潮。世界各国争相实施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日益重视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育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率高,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课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采用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学得好与差,而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为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课程的特点,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即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材建设

《电气工程导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其内容应紧跟相关领域科技的飞速进步,目前出版的教材,其版本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组织了电气工程相关教研室若干位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编写了教材的总论、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部分的讲义,编写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讲义着重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涉及的专业面宽,而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除文字形式的讲义教材外,还收集整理了丰富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视频教材,以及扩充阅读网络链接地址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

2.2课堂教学

随着专业口径的大幅拓宽,作为专业前导课的《电气工程导论》所涵盖的知识也开始广泛。不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教学方案,《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由前述编写了教材相关部分的教师各自负责讲解,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证了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3案例及现场教学

从201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及现场教学环节。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发输变电和供配电,设置了电厂、变电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电厂、变电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案例教学原型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了电气安全、电气生产及系统运行等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正是为强化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立的。课外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就电气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演示PPT幻灯片。小组的选题如“为什么电能会成为能源的主要形式?”、“发电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是汽车的发展方向吗?”等。各小组制作的PPT幻灯片在讨论课上作为讨论材料,首先由小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对选题进行阐述,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过程,其次由其他小组根据讲述内容提问,进行课堂辩论,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作必要的点评,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适当的考核方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依据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综合测评。考核项目分为:①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占15%);②案例及现场学习报告(占15%);③课堂讨论(占30%);④期末考试(占30%);⑤课程学结报告(占10%)几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积累及总结提高的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原因分述如下:课堂讨论要求小组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阐述并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对小组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由小组全体成员经过民主评议给出,是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要求掌握的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是构建学生电气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重要的铺垫作用。

结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尚值得探讨。我们在总结我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开设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对该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专业课的期望、对课程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对《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成效。

参考文献:

[1]Griva G,Profumo F,Bojoi R,et al.General adaptation law for MRAS high performance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J].PESC,IEEE 32nd Annual,2001(2):1197-1202.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志武,阳同光,桂卫华,等.一种改进的基于MRAS的速度辨识方法[J].微特电机,2007,(6):32-35.

[4]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永安.MATLAB 7.0/Simulink 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研究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魏立明(197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韩成浩(1972-),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较多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良好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建筑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属于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建筑电气领域内的相关设计工作、施工工作、运行与管理工作,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现飞速发展的有效渠道。为此,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首先强调应用性,所以既不能延续普通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削弱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坚持工程实践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电气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向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有关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获得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定期组织召开电气学院校友会,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反馈。学院派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该专业最近动向,广泛听取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中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特色。该方案应以夯实基础、开拓专业知识面、重视应用能力为主要原则,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工程实践教育,删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构建了注重建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应依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动汲取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的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整合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构成。该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应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我院设置了建筑电气技术措施、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电气施工与概预算等课程。每一模块含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内容。上述课程的设置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同时课程体系平台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进行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工程应用性要求,例如设置综合布线、楼宇智能化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包括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的建设。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开课程中电气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消防与安防系统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非常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该体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成果,要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结合本学院课程撰写相关建筑电气教材。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措施。为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电气学院充分发挥领导和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和实习要求等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通过平时听课、 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学院进行教学二级化管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按照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规定,每学期由每一年级的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对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应用环节,学院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该办法规范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性。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形式上,改革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行“老师教与学生学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有: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后充当其他学生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讲授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优秀学生当“老师”就是拿出一部分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在每一堂课中留出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每一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相关专业课程QQ群、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等。

三、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要特色。这其中包括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纲和、专业教材时将本专业的的技术实用性及时反映出来。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规定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每一个实践项目分批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现在变为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导。同时在实验考核要求上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每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验疑难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实验考核(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应该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人一组进行考核。考核时应该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单独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误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院拥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科技厅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我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竞赛(北方赛区),从2004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0年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建筑行业发展和要求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2]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97-98.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构想 电气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2-02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的改革,其中提出,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由于改革的要求,很多普通高校对专业进行重新规划调整,有些专业进行分离或者合并重组。使各专业学习更宽广,知识面更开阔。这也集中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说明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检验理论的标准就是多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掌握更多。所以本文就是根据我校电气专业重新组合后的情况,提出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一、电气专业课程中实验课程教学的分析

在电气工程专业中开设实验课,不仅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论的实际性,培养其动手实践创新能力,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让他们学会用专业的电气理论去验证,去分析思考。在传统以往的实践课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太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做的实验仅仅只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验证,并未让学生有过多的操作体验过程,学生也仅仅只是对这一理论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不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实验解析,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改善。所以我认为,在现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专业的基础验证实验可以减少一半,同时利用这多出来的课程时间多进行分析创造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这也有利于今后在社会上的应用,也更贴近于社会工作中。同时也可以将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使用,当然开放式实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时间区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也更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马上进行实验探究。

二、电气专业中学生实习体验的分析

电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是最重要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这也不单单是培养学生学会用电,规范用电,对电也有一个更贴近一步的认识。而电气专业的学生对电的认识这只是最基本的,也应对电气机械类也有一定的认识,并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度。在电气专业课程中,学生在大二起,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与电相关的,然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却对一些基本的电气知识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形成一个很好地对电的使用规范程度,这也说明,许多基本理论知识之间,老师在讲课时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只是单纯的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讲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我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 不仅仅掌握安全用电,也要加强对相关设备仪器的使用情况,还有电表的读数,一些常用设备的维修、连接等问题的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工作优点,也让学生对电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激发出他们对电气知识学习的渴望度。同时在实习阶段,也应该配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所以,学校可以多和一些电气工程进行交流学习,设置实习基地,让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就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三、电气专业中实现开放式的实验室教学的分析

现在,在课程实践环节,由于对验证性实验的课时减少,这样就多出来一些课时。如何好好的利用这多出来的学时,这也是加强学习的关键之一。学校可以将这些课时进行开放式学习,同时也将这些课时加入总的学分中去,老师可以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自己写实验报告论文,同时这些实验报告论文也可以作为学分制的加分项目之一。学生也可以自己出题经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这不断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度。同时也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物尽其用。

四、电气专业中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评的分析

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执行结果的好与坏完善与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实验教学体系中的管理程度与考核情况要求。一直以来,老师在实验课程上的管理相比较于理论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都要松散很多,在实验课时,有很多同学利用这空闲的时间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事情,虽然老师的职业精神高,素质高,但是毕竟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还是需要有制定一套严格且执行方便的管理规章制度。一直以来,多数学校对理论课程的重视往往重于实际操作,很多对学生的考核都只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考评,并没有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对实验课程的编排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实验课程也只是附属于理论课程,所以学生只需要交实验报告就行了,并不注重对实验操作过程的重视。而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包括实验的设备的不足,实验时老师就只有一位,并且老师在实验前的基础工作很杂,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导致学生对操作能力的认识不够。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考核,适当增加实验老师的数量,并且有些基础工作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协助帮忙,建立一个值班表,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也不仅仅存在于书面考试上,也可以进行现场考核,提问回答等,这样学生相对于而言就不会仅仅在实验过程中充当一个看客旁观者,也增加他们的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者,让他们也对今后的实习工作更有信心。所以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工作前必须掌握的必要条件。

五、结论

一直以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很多高校所重视的,这也是他们一直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结合传统的教学立足于新的教学理论,对电气工程专业进行简单的分析,望对阅读者有用,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今后去解决和重视的。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电气专业 分层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30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eve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HA Sihua

(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Chifeng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related personnel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s electrical problem on the basis set for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reform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respectively, for the layered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evel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1 现状分析――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当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电气专业综合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产物,而实际教学不能紧随电气专业发展趋,有些知识正逐步被时代所淘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时数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重复较多,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缺少整体规划;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学生的优势被掩盖,潜力不能得到开发。

1.2 教学设备不达标

诸多高职学校会因为资金不足或规模太小原因导致教学设备不达标,只有少数资金充足或者成规模的的院校具有少量设施(数控车床、铣床等)。设备少,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少,加上教学设备随时展趋于落后,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受到很大制约。

1.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当然不能离专业师资力量。我国的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年轻教师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新知识速度慢,知识结构陈旧,都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电气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导致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很差,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电气专业照本宣科的讲解加上考前划重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不能够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和引导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困境。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

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3 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3.1 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3.2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3 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3.4 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3.5 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课程改革的探讨

4.1 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4.2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4.3 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4 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4.5 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若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分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理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课程置换

作者简介:郭明良(1970-),男,辽宁海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B12120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8-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最新成果,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理论教学设计、实践环节、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CDIO工程教育模式适合电类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2]

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院校,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在已经完成的电气工程实践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电气工程实践部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持下,在教学体系中开始引进CDIO教育模式。将原来理论教学+实验+工程实训的独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将专业课程划分成4个核心专业课程群,采用CDIO三级项目模式。整个培养计划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以三级项目为基础,并创新性提出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将核心课程群建设与三级项目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亲自完成项目,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将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CDIO试验实践工程项目体系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将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融合进电类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CDIO工程项目体系自上而下共分为三级:一级项目处于顶层,贯穿于整个电类本科教学阶段,包括具有我校特色的导师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全部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核心课程群,一核心课程群以对学生能力的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群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专业课程为基础,根据单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立小规模工程实践项目,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将专业课程划分为4个核心课程群,合理选择和设置CDIO三级项目体系,如图1所示。

1.一级项目构建

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为每名学生选配专业教师担任整个四年学习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课程的设置、未来就业意向等为学生制定学习规划,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予以指导。

认识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一级项目训练的主要实施方式之一。二者相互衔接,让学生从解决工程问题的角度学习专业理论课程,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逐步掌握工程思维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对毕业设计和认识实习方式的改革,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前提至大三下学期,与CDIO二级项目体系较好地衔接过渡。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协会、课外活动小组、电子设计大赛小组,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立项项目、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举办小型学术讨论,参加省、国家电子大赛、航模大赛、建模大赛等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的团队实现,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协调能力。

2.二级项目构建

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教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形成若干核心课程群,如由单片机原理、PLC、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形成的计算机控制核心课程群,由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组成的电子基础课程群,由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群,由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工厂供电、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等课程组成的电力系统核心课程群等。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及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既是对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能力培养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为一级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

3.三级项目构建

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构建三级项目,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对所学课程更加感兴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再次进行更加深入综合的三级项目实施,即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既可以是课堂上针对某个知识的小组设计讨论,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综合应用,如单片机基础工程实践,主要包括单片机流水灯控制、步进电机控制、LED显示等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单片机接口、汇编语言编程等的理解和应用。

开设反映电气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特色选修讲座和交叉学科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的有益和可选择的补充,以开阔学生视野和个性化的培养。

二、CDIO三级项目体系的实施

1.电气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基地是CDIO试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平台(见图2)。[3,4]根据专业课及核心课程群的设计,建成了电子工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装配、电气控制和单片机基础等12个基础工程实践基地。有单片机应用、ARM、DSP、ASIC、传感器及检测技术、PLC应用等13个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以及3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

基础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三级项目的实施,针对核心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单机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第二次三级项目,加深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二级项目的实施,根据核心课程群的划分,选取综合运用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的二级项目,如采取指导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主要为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电子协会等学生组织活动及学生毕业设计需要的试验和调试等提供支持,负责一级项目的实施。

2.电气工程实践安排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CDIO三级项目体系实施的需要,每学期安排5个教学周进行三级项目的实施,共计20个教学周的工程实践,根据每学期所开设核心课程群中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合理选择工程实践项目。[5]核心课程群内全部课程理论教学及三级项目完成之后,分阶段安排在专业实践平成二级项目,第8学期结合导师安排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相应的实践基地或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安排10周的综合工程实践。

3.构建电气工程实践网络教学体系

依托电气工程实践国家精品课的丰富教学资源,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辅助学习工具以及交流通讯工具,图形、音频、视频、软件、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与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

三、“工程课程置换”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特色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 “工程课程置换”的教育模式。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完成全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经过一部分一级项目及二级项目的训练,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和企业合作实现工程项目和专业课程的“工程课程置换”,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工程课程置换培养目标和方案,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特定的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训练的同时,完成对置换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深入应用,使学生及早熟悉了解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结论

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及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特色,将CDIO项目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建立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难点,创新在CDIO第三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施方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实施“工程课程置换”模式,全面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9-31.

[2]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19-123.

[3]张彩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02-103.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7篇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以及电力通信等多个二级学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经历了多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遵循大学的“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通识课程教育,落实大学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坚持夯实学科基础、强化专业根本、引导专业方向原则,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以及能力实现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素养教育和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学程立体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运作机制的建设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基于电路、电磁场、信号与系统、机电能量转换、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点,通过分析学院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吸收国内外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论证,建立了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类、电机学与电气设备状态检测类、电磁场与电器类、信号与系统类、计算机与通信类、电力系统分析类、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类、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类、电气工程实践与创新等11个各具特色的院级教学团队。通过制订《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团队设置与实施细则》,确立和规范了教学团队的运作模式。

教学团队是学院教学计划实施的一种自主组织模式,不具行政单位性质和职能,教学团队可根据需要下设课程组,教学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教学团队之间流动和交叉。教学团队在学院主管院长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自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法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可根据自身规划,就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组织专家经过评审后将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学院负责遴选各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在教学团队中起关键性的核心作用,能够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自身靠拢,组织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教学骨干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与过程,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协助团队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团队中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学院已经形成以教学团队、教学督导、专业研究中心以及本科教学办公室为抓手的教学运作模式。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学院配合教学团队建设制定并实施了《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建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团,开展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课程改革、教学法研究等项目立项工作,同时学院也建立了基于团队业绩和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和分配由个体转向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

基于电气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认识,经过充分论证,确立平台课程在电气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重新构建平台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容大纲。构成了电气工程专业以“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基础-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为清晰脉络的三大平台课程为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由此将本科教育划分为四个层次,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以第一层次通识基础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为专业学习的切入点,通过《走进电世界》平台课程将物理、数学、人文社科有关的思维模式、方法论、知识架构体系、文化内涵、历史与未来等方面的知识融合与转化,形成指导电气工程领域学习的基础概论,从而指导学生进入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层次为电路、系统分析、电磁场、电机学等知识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的学习,将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的概念予以归拢与转化,提炼成电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点和系统概念,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为面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的专业课程,通过前沿平台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的牵引与转化,一方面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对专业前沿问题的关注,为大学生继续深造和后续前沿课程的选修提供指导。第四层次为面向学科前沿且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前沿课程,如智能电网等。通过三门平台课程的牵引与转化,将本科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这种分层次组织教学的模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兴趣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使教与学的过程及学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平台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学习以平台课程为导向,不仅利于接受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教育,而且也非常重视平台课程的学习,为相关层次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武汉大学的人文底蕴,同时与理科学院联合办学,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学科优势,在实现“通识基础教育――《走进电世界》”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武汉大学特色,实践“高素质”的教育。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电学的起源及发展,介绍国内甚至武汉大学对电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培育学生爱武大、爱电气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为学习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学基础;设置人文、社科、管理、法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管理能力,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具备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平台课程《走进电世界》教学之中,更多融入电气工程的文明史,电气工程的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具有深刻影响和教育意义的典故,串接电气工程学科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架构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在实现“专业基础系列课程――《电气工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落实“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实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中,采取“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方面不再局限于电气工程专业,积极推荐使用国外著名大学教材,主张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绍,实例的证实也不再局限电气工程领域。在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教学之中,采取“收”的教学模式,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赋予电气工程的专业特色。

在实现“专业系列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的课程教学中,以电力系统为对象,凝练学科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以《电气工程基础》为牵引,形成以电力系统的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中的电磁现象、信息共享、继电保护及装备结构问题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电力工业实际为背景,设置3个专业选修模块,在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采取“收”的模式,使学生按模块化进行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专业化。在平台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教学之中,又采取“放”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与学科前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联系,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弥补理论教学落后于新技术发展的状况,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工程素养教育与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注重工程素养的训练与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人类接受工程的训练往往是从直接感官的参与开始,“心灵”的同时必须做到“手巧”。因此,从恢复金工实习开始,通过电工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力工程专业训练和毕业设计为基本实践教学内容,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设计大赛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引导,将设计制作训练贯穿整个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办学,进一步完善我院外聘兼职教师的工作。在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引入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成功经验;建立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让一些著名电力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实现教学与电力生产实践的零距离结合。

实验课程是工程学科本科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依附于单一课程,主要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而且现代教学实验台已经把教学实验过程进行了程序化和机械化,很多实验流于形式,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改革这一模式目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但这种模式始终没有摆脱单一课程教学目的的束缚,在实验教学中无法真正体现出综合与设计过程的训练。实验课程大部分是以自编讲义为主,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系列教材。因此,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体现出来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实验课程在本科工程专业中的教学地位得不到体现。随着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加快拔尖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改革现行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2011年,学院基于教学团队申报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项目获得“武大课程2010”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立项和湖北省教改立项支持,项目对工程学科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实际上,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很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实验课程的建设也需要知识化、体系化。实验课程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应用相关课程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实验课程不应该仅仅是相关理论教学的补充,而应当摆在与理论课程教学同样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工程类学科专业学生来说,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当与理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对待。学院从改革现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出发,在教学团队基础上重新组建实验课程教学队伍,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系统化地建设了实验课程体系,完整地体现了其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特点。

按学科专业知识点构建更加合理、自成体系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得实验课程不再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而是与某一类理论课程教学保持衔接,形成对应知识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可相对独立地开展课程教学。学院将实验课程的教学放在与理论课程教学同等位置,由课程所在教学团队负责实验课程教学运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解决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理论课程束缚和制约问题,建立其自身成长的机制,同时也改变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师资力量薄弱,且学历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学程立体培养模式

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工科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为了建立更加系统和长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本科生跟导师等工作。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贯穿大学4年基于课外科研的全学程、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本科生全学程、立体的培养,特别是后期的带薪工作,使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造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

基于课外科研的全学程、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大一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预研项目”,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电气工程学院创新性毕业论文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的4个过程的有效手段,但是其开展时间仅为1年,项目真正有效的开展时间只有9个月,这使得一些项目的开展缺乏持续性。为了与学校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形成前后呼应关系,构建学院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计划,延长创新人才培养的时间,学院针对大二学生资助 “电气工程学院创新性预研项目”和针对大四学生资助“电气学院创新性毕业论文项目”,使创新人才培养覆盖大二到大四年级的全学程。

在确定了创新计划支持体系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解决一个矛盾:课外科研所需知识的综合性(有的是本专业课程,有的是外专业课程,有的是研究生课程)和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有的本专业课程还没有开,有的外专业的课程没有学)之间的矛盾。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通过细致分析和设计,确定“科研技能培养计划”,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不足,构建“科研基本技能和素养培养计划”,为创新体系提供支撑。团队通过调研还发现,学生在1-3,7-8学期的课程压力较小,4-6学期的课程压力较大;在实验教学方面,学生的主要课程实验也集中在4-6学期。因此,将科研技能培养的主要时间集中在1-3,7-8学期。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出适合本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计划。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0-02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全面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证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鸿,李国宁,等.构建铁路特色专业课程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8-219.

[2]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186.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 实训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9-01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应该是维修电工职业,作为职业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因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理论上要求也比较高,那么,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呢?下面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展开讨论。

我院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在社会上涉及较多应用较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方面的专业,因该专业具有理论基础要求较高、抽象难学等特点。所以在理论基础课上要占用很大时间和精力,但实训方面也要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时间长、难度大,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尤为重要。现在出现这二方面课不平衡,在上实训课时理论课有的没学过,有的学了可基础不实,给上实训课带来一定困难。另外,从实训课题开发上也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的适应性,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社会需求量大、适应面广的专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专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鉴于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必须在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竞争和现代化系统以及其它工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育人过程需要各种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实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其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应该得到重视。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对实训环节应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从我院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实训教学环主要是围绕这个核心能力开展的。主要是以强电为主,如:维修电工实训等。但在现在控制技术和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还比较欠缺,我认为把这些内容加入到其中,现在的培养主要以考等级为主,但要使学生要有真才实学才是我们的目的。主要问题有:

1、实训课的专业理论课不能很好衔接,有的专业理论课实训无法实现,如自控原理,所以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还有只能实现一半,如交直流调速等。

2、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比较少,所以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加深印象。有的实训课可以用实验课解决就可以了,如电机系统实训、电机控制系统综合实训,因为这个实训室里的设备本身就是实验实备,并台套数也较少,如上到理论课时及时做实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因为在后面的交直流调速用到这些就可以了。

3、缺乏合适的实训教材,并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

4、实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了提高自动化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实训环节和专业基础课之间需要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把与实训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实到纯实训教学里,尽快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并不断更新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解决理论、实训之间的配合问题,平时多做实验。在实训时,对于学生来说:在每次实训前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就是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训,当堂检验与巩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课题进行整合,可用实验课可以解决的就不做实训,在实训课中加入一定量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项目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等。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安排上提出“2+3”的教学思路,就是前二个学期以理论基础课为主,打下结实基础,后三个学期以实训为主,有的课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如《PLC应用技术》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并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逐步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核心能力、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同时,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采用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PLC应用技术》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成果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在全院已经作为典范全面地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机电类课程 理实一体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043-02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转变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高职院校开展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实践。

一、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等工作。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进行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觉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践时,实践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往往不是同一人,实践设备与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也影响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就业的信心。为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机电类学生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喜欢动手但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教学团队尝试任务驱动的一体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正确选用合适的控制元件;能够依据电气原理图,绘制相应的电气布局图和接线图,并按图实施;能够根据故障现象,运用合适的故障排除方法,排除常见的普通机床电气故障;依据简单控制要求,设计改造电路。知识目标是了解电气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理解常见低压元器件选型的方法;熟记普通机床常见电气故障现象并理解常用故障排除方法;掌握电气原理图、电气布局图、电气接线图识图、绘图要领。素质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前,学生已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技术、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后将继续学习的专业骨干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安装、数控机床运行与维护、顶岗实习等。因此,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后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分离。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在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抽象难懂,学得吃力,忘得更快。到实践环节,基本上又得重新学习一遍理论知识,教学效率和效果都比较差。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本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出发点。

(三)项目设计

1.总体思路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个出发点,以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原课程知识点打散并重构于提炼的各个教学项目中;以任务驱动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项目训练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境的一致性。机电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学习性工作任务必须源于真实,在企业中这些任务最典型,被广泛使用到,能够呈现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并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即计划、实施和工作成果的检查与评价。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课程相关专业知识。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课程项目设计及新旧内容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2.典型项目设计举例

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不同,将原课程中四个章节内容分解到具体项目中。表2是项目1“电机基本运行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的子任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运行控制线路安装调试”的任务分解。

三、教学实施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运行控制线路安装调试的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完成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步骤来具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保证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应把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尽可能引入课堂,在尽量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项目导入。教师利用仿真软件展示任务完成后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布置项目任务。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第二步,合理分组。对全班同学根据现有的设备数量进行分组,分组应注意搭配合理,使每个组别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利用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并统筹管理本组项目完成的进度,分配任务时应让每位成员都充分参与到项目中,不能一人干,其余人看。

第三步,分析规划。由于学生之前对电动机点动、自锁的控制已经比较熟悉,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各小组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选定完成项目的工作方法。依据电气原理图,绘制相应的电气布局图和接线图,编制元器件清单。教师审核把关,确保每个小组的电气系统图正确。

第四步,安装调试。各小组根据前面绘制的电气系统图,按元器件清单领取元器件,按图施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采用情境教学法,工作岗位的布置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劳动组织模拟真实工作氛围。

第五步,检查考核。教师对学生的完成项目进行通电试验并打分,评分标准在项目实施前就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打分时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进行,不能随意打分。

第六步,总结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项目完成过程,教师集中逐一点评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实际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项目为教学内容,做学一体化,符合机电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充分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总之,项目式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中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机电类课程实践性较强,工作过程化特点明显,所以在高职机电类中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1)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 实践能力 实验 实习 毕业设计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院校都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开了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并加强了实习、实训环节。本学院的电气类专业就开设了电拖、电力电子、电子设计自动化、继电保护等31门实验课。这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使学生对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电气类专业的特殊性,其知识的应用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结合较为紧密,且对安全性、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失误将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仅靠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本人在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曾在科研院所从事过多年的技术工作,这期间也参与过新员工的录用、面试。在与诸多应聘者的接触中,明显的感到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电气知识尚能应对,但如让他们看一些简单的电气图纸或设计一个基本的电机控制回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成。这也是招聘原则中“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如我们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近年来也都兴建了许多水电站、发电厂。而供配电更是做到了村村寨寨,甚至在还靠溜索过河的怒江大峡谷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都能看到矗立的电杆。这也使得电气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在毕业后更快的进入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电气类专业现有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学院作为学校的学分制试点单位,电气类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可提前或推后毕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全校公共教育课程52.5学分,文理基础课程1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93.5学分。而专业教育课程的93.5学分中包含了实验课程的27.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毕业实习4学分、专业课程实习2学分、社会调查与实践2学分。实践环节的总学分为41.5分,占了总学分的四分之一,专业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一还多。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实践环节占的比例并不小,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就本学院而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课程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专业理论课,可以说几乎每门专业理论课都配套有相应的实验课。而实验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理论课讲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做实验时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来操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也就是说实验课仅仅起到了理论课教学的辅助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其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2、毕业论文设计,在实践能力培养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选题到毕业答辩至少有六个月的时间。而由于带设计的老师多数都没有实际的应用课题,同时又受到经费、科研实验设备等的限制,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设计任务,而完成论文的主要途径是查阅资料,也就是说毕业论文多数都只是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上的研究。

3、毕业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应该说是学生接触到现实生产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在实习过程中,合作单位考虑到生产进度、学生安全等因素,往往不愿意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使实习过程仅限于参观,听讲座而流于形式。

4、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多数学生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主观上他们更乐于接受学校给他们安排的学习计划。做实验时他们按部就班,只希望顺利完成早点离开;做毕业设计他们会去网上搜索、抄袭,草草的完成论文了事;毕业实习,他们会把他当做一次旅游的机会。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加强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人对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对待实践教学环节。

2、发起、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团,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去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维修电器,普及用电安全知识等。

3、实验室应该在教学计划外的其他时间定期开放,并安排指导老师值班,使学生能有条件自己去做一些实验,去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英语 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随着中国参与科技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电气工程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和国外同行在信息与技术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论是继续深造钻研专业的前沿知识,还是在电气工程相关行业就业,都需要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水平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并对专业英语词汇、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2]也要求电气专业本科生“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文进行一般性交流”。  

而现实情况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不理想,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和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笔者结合近年来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对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针对电气专业英语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培养电气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科学考核教学效果几个方面给出了改进方法。  

一、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和学目标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  

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应用英语学习阶段的过渡。专业英语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是一门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教学做了明确的规定,在阅读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与要求不明确,没有像对待其他专业课那样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是阅读和翻译相结合,教学重点是翻译,或辅以较少的写作训练。另外,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往往没有像其他专业课大纲那样明确规定“讲什么”、“怎么讲”,导致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比较随意。相应地,老师备课讲课也不如其他专业课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也放松了。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结束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后,认为专业英语非专业主干课程随便对付一下,只要通过就大功告成了。加上担任教学的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积极性。学生自然放松了专业英语学习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课也是随便听听,课后从来不复习预习。  

2.教学内容不合适,与专业课教学进度不协调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3篇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 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 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 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 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 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 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 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 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 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 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 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杨莉.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9:179-1803. 

[3]徐俊良.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J].江苏高教,2014,5:96-97.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汽车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行实践教学成为该课程关键。如何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汽车专业特色建设,培养学生实战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师要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实践教学 一体化教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特别是现代汽车修理的必备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使用、维修、故障检测判断与排除等内容,需要电工学、电子学、物理及电工学等知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备不足。

实践教学主要方式为以班级为整体的演示性教学。演示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讲解,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很难有操作机会,不能实际操作,教师也不能预计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无法进行针对性讲解,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2.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生产实际设置故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和排除,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3.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教学脱节。

实践指导队伍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教师不注重实践训练,实践课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复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教学队伍的“断层”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汽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4.反馈信息无法测评。

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并能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测评。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传达到教师那里,造成单向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受影响。

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的教学方向

1.设计教学模块,明确目标。

鉴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修、售后或相关部门,该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构造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必须具有独立的故障判断、排除等修理技能。此外,还应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型号、性能特点以及相关设备使用等技能。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模块:第一模块:种类型号模块。该模块主要就汽车电气的种类、型号、型号特性等进行分析讲授。第二模块:原理特性模块。该模块为基础模块,通过原理和特性掌握,为下一步学习故障判断和排除打下基础。第三模块:构造、拆装、检修模块。第三模块和第二模块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模块:识图、接线、故障判断和排除模块。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汽修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第五模块:仪器设备使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设备,学会用才能会修。以上模块的划分,是为了使教学知识点更为集中,方便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学习。

2.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为主线,辅助教学设备为载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觉、听觉和行动为一体,听课、提问、实践操作相贯通,全方位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不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更要注意各个模块的相互渗透,以能力为主线,全方位实施。严格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习,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场所等教学资源,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教学模块是一体化教学的依据,教学模块的设计,但一定要考虑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在遵循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避免“断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学习,更不能盲目增加实践学习时间,造成理论和实践比例失当,可以将理论学习放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现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三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实行“协作学习”的组织模式。

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包括蓄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认知、充电系统和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等,都有大量实践环节,加上教学设备、实践导师缺乏和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引入“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协作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精神为宗旨,根据学生成绩、技能水平和学生兴趣,随机分成不同档次,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作业。

2.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总体上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避免脱节。本文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教学方法和具体实施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体化教学,三位一体和协作学习等模式。笔者希望以上模式能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汽修行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崇毅.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斌峰.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新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0,22.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应用型 电气工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1

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是中高级层次中知识、能力及素质互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要,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应用型人才更是如此。电气工程专业涵盖的大部分专业知识内容起步很早,其中电力电子技术是上世纪末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也是与电气工程领域结合最紧密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一起,推动了电网的快速发展。在电网系统统计数据中,总的电能消耗量和电能占能源消耗的比重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程度,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高电压工程和电力系统快速渗透到传统电气学科的各个领域,使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用户端提出的更高技术指标要求,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等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更新培养方案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合理的培养方案及完善的课程体系则是主导。原有的培养方案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内容陈旧,因而需要对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为核心,围绕社会需求,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特别倾向于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养成的现代教学体系,并使三者有机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009年3月28日,教育部发文指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才多么重要,为了培养企业喜欢的具有即招即用的“先发人才”,使招聘启事中的“实践经验”选项不再成为学生就业的瓶颈,必须使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跟上市场步伐,精心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革除弊端,教材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并认真设计“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努力弥补“验证型”实验过多,“创新型”项目过少的不足,加大对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偏重和对前沿领域的关注。

3 重组课堂教学

3.1 转变教师角色

为更好地配合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在保证学科知识完整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内容,课程门数应精简。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控制、交流调速等可作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由教师精讲要点,采取启发、引导、讨论及研究式的教学思想,将足够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与探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学生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引入最新的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加以介绍,举例说明设计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3.2 实施项目教学

教学中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企业工作的背景以及与不同企业科研合作的经历,将校外各类企业在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开发方面的情况穿插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知道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各类设计课程做了铺垫。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模型或实例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4 改革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是电气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在原有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模式下,逐渐采取把一部分理论课放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比如“新器件特性的测试”,“有源逆变的负载特性”波形图的观察等,在教师介绍装置的同时现场观察,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验证环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处理数据,针对共有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逐渐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课时比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需积极改善实验条件,购置实验装置,使后续的试验及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满足实验条件。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5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已难于适应时展,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的电气工程人才。我院全体电气工程专业教师将以广西首批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为契机,努力探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姚利明,娄炳林.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构架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27(2):54.

[2]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2):1-4.

作者简介:王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韦寿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