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

覆盖技术论文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彩色花生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可分为春播地膜覆盖栽培和夏播地膜覆盖栽培。

一选用适宜地膜 1透光性好 要求无色透明,透光率≥80%。透光率越高,增温效果越好。2厚度适宜 厚度以0.003——0.015毫米为宜,厚度超过 0.018 毫米的地膜,花生果针难以穿透。3宽度适宜 要求垄多宽,膜多宽。春花生垄宽以85——90厘米为宜,夏播花生以80厘米为宜。4物理强度高 花生地膜是全生育期覆盖,应选用物理强度高、覆盖期间耐老化的地膜。5展铺性好 在进行人工或机械覆膜时不破裂、不粘卷,也不会因静电作用而卷边和粘手,膜与垄面贴实无褶皱。

二配方施足基肥 基肥要深施和匀施,有机肥应在播前耕地时施入。进行耕前测土,按需配方,科学施肥。无测土条件时,每667平方米要求产量达到500千克以上的地块,应按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5000千克,尿素10-20千克,过磷酸钙50-100千克,钾肥15-25千克。有机肥要在冬季深耕时或早春耕翻时施入,最后1次耕耙时施尿素、过磷酸钙、钾肥,并适量补施微肥。基肥要均匀,最好先撒施再整地做垄。花生需要大量的钙素,每667平方米宜用石灰或石膏25-30千克,以作种肥穴施。

三按标准起垄备播 起垄标准如下:1地墒足 盖膜前起垄时要有墒抢墒,无墒造墒,切不可无底墒起垄。无浇水条件的地块,要有墒抢墒,早起垄早盖膜;有浇水条件的地块,遇旱适时喷灌或开沟浇水闷墒,耙平耢细,起垄盖膜。2垄体矮 垄的高度以15-20厘米为宜。过高,不仅垄面不易保宽,而且盖膜时垄坡下边盖不严、压不紧,膜易被风刮起;起垄过低,既不利于排涝农业论文,又易被多余的膜糊死垄沟,影响水分下渗。3垄底宽 一般中等肥力地块种彩色花生系列中的粉玉、雪宝和红豆等早熟中小果型花生品种,垄底宽为80-85厘米;高肥力的地块种彩色花生系列中的彩纹、墨香、圣洁、棕玉、紫玉等中熟大、中果型花生品种,垄底宽85-90厘米。垄底过宽或过窄,都会既影响花生种植密度又因与地膜规格不对称而影响盖膜质量。4垄坡陡 要改梯形坡为矩形坡。起垄后盖膜前,用锨按垄面宽度将垄沟上下切齐,使垄坡接近垂直呈矩形,这样盖膜时,膜与垄面贴得紧,压得实,同时也避免了梯形坡梁模糊垄沟的弊端。切垄边时,应严格按垄面规格,切大了,行距增大,影响花生小行距和结实范围;切小了影响垄沟宽度,田间管理困难。5垄面平 起垄要将垄面整平压实,确保无土块,无石块,以利于盖膜,使膜面与垄面贴紧落实,防止刮风毁膜。

四确保排灌畅通 结合起垄做畦,搞好沟垄配套,使花生盖膜田沟垄相通,垄沟相连,排灌畅通。遇旱能浇,遇涝能排,能及时排除地面积水,防止“半边涝”。花生覆盖地膜前,土壤墒情必须含有能确保花生发芽的水分。土壤最大持水量以60%左右为宜,即掌握“捏土成团、落地散开”为度论文格式。当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3℃时,即可播种。播种过早,虽覆膜后平均温度升高,可以发芽出苗,但出苗后膜内外温差较大,幼苗不能正常生长;播种过晚,花生生育期缩短,也不能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作用。

五种子准备与处理 选 用发芽势80%以上,发芽率98%以上,经过粒选分级的一二级、生活力强的种子作种;种子经浸种催芽和 药剂拌种处理。浸种催芽的方法很多,可以因此地制宜选用。为防金龟子、金针虫和蚜虫等苗期害虫侵害,播前催芽的种子要用甲胺磷拌种。枯萎病较严重的地区,要以种子量0.2%-0.4%的多菌灵拌种。

六适期播种 严格播种质量。播种适期:春播花生播种前5天内5厘米日平均地温≥15℃,即为露地播种期。盖膜后5厘米地温比露地高2.5℃,因此播前5天内5厘米地温达13℃时,即为盖膜播种适期。提高播种质量:不论是先盖膜后播种还是先播种后盖膜,都要按密度规格开沟或打孔播种。

七实验和实践认为,适宜的栽培密度和规格是:彩色花生系列粉玉、雪宝、红豆等早熟中小果型花生品种,每667平方米以10000-12500穴为宜,垄宽80-85厘米,垄沟30厘米,垄面宽50厘米,垄面种双行花生,小行距30厘米,大行距50厘米,平均行距40厘米,穴距13-17厘米。彩色花生系列彩纹、墨香、圣洁、棕玉、紫玉等中熟、大、中果型品种,以每667平方米7500-9500穴为宜,垄宽85-90厘米,垄沟宽30厘米,垄面宽55-60厘米,平均行距42-45厘米,穴距17-20厘米。

八安全防除杂草 每667平方米可用拉索100-150毫升,或乙草胺50-75毫升,或都尔125-150亳升,对水50-60升,在盖膜前喷施于土表。亦可用精稳杀得、盖草能等除草剂。选用除草剂时,一要品种对路,二要剂量准确,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喷施除草剂时应退着喷农业论文,以免践踏已喷过药的垄帮,影响除草效果。喷洒除草剂后应立即覆膜。

九确保覆膜质量 花生地膜覆盖有2种方式:一种是先盖膜后打孔播种,另一种是先播种后盖膜。这2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可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先盖膜后打孔播种,对播前保自然墒和提高地温以及防止闪苗效果好,但在花生出苗期间保温效果差,早播种出苗慢,适宜在无霜期短的旱地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种植时应用。第二种方式,优点是播种盖膜一体化、省工,花生出苗期间保温效果好,出苗较快;缺点是有时开沟播种深浅不一致,出苗不齐,多次开孔放苗费工,晚播的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开孔放苗,易闪苗,除盖膜播种晚的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不宜采用外,适时早播的花生均可采用。盖膜应做到对正、拉紧、铺平、贴实及压严。人工盖膜,趁垄土足墒,喷上适宜浓度的除草剂,再盖膜。覆膜时应以3人一组,一人骑垄滚膜卷,放膜时要轻,伸手对正、拉直、拉紧,两人用铁锹将垄面边缘土切成角,压膜边。做到膜面平整,使地膜紧贴垄面无褶皱,一定要盖平盖严。膜边贴坡压牢,四周封平压牢不透风,防止日晒鼓泡、刮大风时将膜吹翻或扯破。先播种后盖膜的,每隔3-5米,在畦面上横压一道土埂,以防风、护膜,花生出苗后再把土埂扫掉。有条件的也可采用机械盖膜,既能提高盖膜效率,又能确保盖膜质量,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山东省曹县农业局

王成业 卢西魁赵国栋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光纤直放站覆盖技术传输距离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客户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运营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对公路隧道实现全线覆盖是运营商提高网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

建设CDMA、GSM直放站可快速提高网络质量。直放站从传输方式来分有无线直放站、光纤直放站和移频直放站。其中,光纤直放站运用的历史较短,但与其他直放站相比较,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光纤直放站信号纯净,衰减度小,信号传输不受地理气候的限制,而且随着光器件价格的降低,产品不断成熟,在网络中的运用不断增多。

一、光纤直放站的工作原理

光纤直放站主要由中继端机(或近端机,在基站机房内耦合信号)、光传输网络、远端机和天线系统组成。

中继端机将基站射频信号耦合下来,并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光传输网络将信号传送到远端;

远端机主要包括双工滤波器(Duplex)、低噪声放大器(LNA-lownoiseamplifier)、功率放大器(PA-poweramplifier)、光端机等设备,将射频信号从光信号中解调出来,并滤波、放大;

用户天线用于覆盖区的信号发射和接收,可采用全向或定向天线。

前向放大器放大基站至移动台的下行信号(前向信号),反向放大器放大移动台至基站的上行信号(反向信号),由于上下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即双工间隔很大(如GSM900、CDMA800的双工间隔为45MHz),可利用双工滤波器和前端滤波器方便地将两路信号分开。

二、光纤直放站特点

光纤直放站与无线直放站的最大区别在于施主基站信号的传输方式上,光纤直放站是通过光纤进行传输,而无线直放站通过空间传播。因此,光纤直放站具有以下特点:①输出信号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透明信道。②覆盖区天线可根据地形情况选择全向或定向天线。③不存在无线直放站收发隔离问题,选址方便。④光纤中继端与近端机距离不超过20公里。

三、光纤直放站在公路隧道覆盖中的建设问题

由于公路隧道具有地形复杂,信源获取困难以及覆盖区域狭长,信号波动损耗都较大等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环境进行勘测设计,灵活组网规划;基于公路隧道的特点,光纤直放站因具有设计和施工灵活且覆盖效果好,工作稳定等优点,所以在公路隧道中有很好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传输距离的要求光纤直放站的传输距离最大可达15公里,因此对于一般的狭长的隧道,只要不超过改传输距离,就可以使用光纤直放站来进行覆盖。

3.2信源的选取因为信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整体覆盖效果。因此要保证施主基站有话务容量冗余可以负担光纤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话务量。若在隧道口附近无信源可取或隧道较长,利用耦合器从基站耦合信号到近端机,近端机将射频信号转化为光信号,通过光缆将光信号送到远端机,远端机将光信号转化为射频信号同时放大信号将其馈送到天线。根据覆盖距离及近端机拖带远端机能力和对基站的噪声影响,来确定远端机数量。

3.3供电方式对于公路隧道,一般建设在较偏远的山区,电源不太稳定甚至没有电源提供,因此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供电,但是如果是在有电源提供的地区可直接利用220V交流电供电。

3.4监控系统公路隧道在偏远地区,故在维护上有很大的困难。监控系统能对其进行参数设置、调整,在网络维护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补充。

四、光纤直放站在某隧道网络覆盖中的应用实例

4.1工程概况某隧道隧道全长820米,双洞单向两车道,隧道顶高约6米,隧道内信号电平小于-100dBm,隧道东侧隧道口到转弯处约1000米路段信号电平在-90dBm至-98dBm之间,通话质量差。

4.2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该隧道的覆盖问题,采用无线接入光纤直放站,两隧道内分别采用八木天线进行覆盖,隧道外采用抛物面天线,而利用隧道顶遮挡来解决隔离度问题。系统平面图如下:

4.3测试结果该隧道开通后检测结果为公路隧道内、隧道外网络信号电平值≥-85dBm左右,通话质量RxQual90%区域以上0级,切换成功率>99%,掉话率<1%,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对基站参数指标无任何影响。

五、结束语

光纤直放站相对于无线直放站来说,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需要敷设光纤。但正如本文第2点所阐述,与无线直放站相比,光纤直放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光纤直放站一般可获得80dB以上的增益,主要完成为离基站较远的村镇、公路、厂矿、旅游区等地域的覆盖。该系统具有建站速度快、工程投资低,见效快等优点,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韦惠民等.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美人西瓜;双膜;栽培技术

黑美人西瓜含糖量高,皮薄坚韧耐贮运,可食性比较高。为克服丘陵山区季节性气候倒春寒的影响,根据黑美人西瓜感温性较强的特点,种植上选择双膜栽培技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生产季节

3月上中旬播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

2育苗

2.1营养土配制

按田土70%、腐熟有机肥30%左右的比例混合均匀,添加0.1%~0.3%的三元复合肥,并喷洒15%的恶霉灵500倍液。播种前20~30d堆沤,播种前1~2d装入营养钵中。

2.2种子处理

浸种前,将种子在烈日下晒10~15min,用55~60℃温汤浸10~20min,再用50%多菌灵溶液浸种10min,种子洗净后,用湿布包好采用体温催芽法催芽。在催芽过程中多穿衣服,保持温度在32~35℃。第3天,当芽长至3~4mm时,将营养土浇透后,把发芽的种子播入营养钵中心,喷洒70%的敌克松500倍液对种子消毒,然后盖上1cm厚的营养土,并加盖小拱棚,薄膜需用0.1mm厚的透明塑料膜。

2.3苗床管理

2.3.1温度管理。选用从高温向低温的管理方法,防止瓜苗徒长。出苗前保持温度30~35℃,多数种子出土后,适当降温,白天25℃左右,夜间15~18℃,移栽前5~7d降温炼苗,提高瓜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如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通风。

2.3.2水分管理。由于播种前已把营养钵浇透,幼苗的苗龄仅20d左右,时间较短,土壤未发白时不浇水;发白时,浇少量水。

2.3.3病害防治。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和立枯病。可于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和播种后进行土壤消毒进行防治。

3整地施肥与移栽

3.1整地

在头年冬天对西瓜田进行冬翻,为节约黑美人种子,采用1畦1行,1株4蔓整枝,1株留瓜3个。整地时,一般畦宽1.5~1.8m。起好垄,株距1.2~1.5m,挖好穴,留穴4500~5625株/hm2。

3.2施肥

移栽前10d,每穴深施50~100g45%硫酸钾复合肥和10~15g尿素,混合均匀,用松土盖紧,再盖上1层地膜。

3.3移栽

当瓜苗6~7叶时摘心,最好选择晴天进行移栽。移栽前在地膜上划1道口子,然后拨开松土,在肥料上预留3~4cm厚的松土,栽入瓜苗。定植后浇少量定根水,然后搭起小拱棚。小拱棚长度不超过12m,有利于高温天气下及时通风,使幼苗保持生长一致;及时降温,以免高温烧苗。

4田间管理

4.1查苗补苗

由于黑美人西瓜种子较小,抗寒性较差,在低温条件下往往瓜苗生长不一致,还会形成一些弱苗或者僵苗。因此应特别注意查苗、补苗。在有苗的前提下淘汰僵苗、弱小苗。

4.2小拱棚管理

应注意高温时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当外界温度25℃时,棚内温度可达到35℃,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时间段通风,晚上盖住两头。当外界温度低于15℃时,一定要注意压紧薄膜,同时应防止薄膜损坏。

4.3撤膜盖土

黑美人西瓜在移栽时已摘心,使子蔓呈心形分布于土壤表面。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子蔓4~5叶时,就可以撤去小拱棚保存好薄膜,第2年还可以使用。

4.4盖土

撤去小拱棚后,及时用稻草盖土,采用全覆盖土面的办法。

4.5追肥

在坐果期前,除针对弱苗(无替补苗)追施速效性尿素或人粪尿外,其他瓜苗一般不追肥。当西瓜拳头大时,在第2或第3雌花部位定瓜。定瓜后追肥,用45%硫酸钾复合肥450~600kg/hm2、尿素75~150kg/hm2,溶水后逐株浇施。

5病虫害防治

选择晴天枝蔓盖土后整枝,整枝后及时喷施1次药剂,如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700倍液,防止病害从伤口侵入。一般情况下采用在露水未干时施用黑白粉(草木灰∶石灰为1∶3)进行防治。如果发现枯萎病,应及时拔除,并用新鲜石灰对发病穴周围的瓜苗进行消毒,其他病害可以针对性治疗,但在收获前15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6参考文献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NB-IoT 物联网 覆盖增强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NB-IoT coverag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the paper analyzed coverag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enhancement techniques. It focused on coverage gain using repetition transmission technique, summarizing simulation results of coverage enhancement from main venders in 3GPP. The results prove that NB-IoT technique ar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of IoT,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of IoT.

[Key words]NB-IoT IoT coverage enhancement

1 引言

在3GPP第69次RAN全会上,NB-IoT(窄带物联网)通过立项。根据立项文档,3GPP标准组织拟制定一种全新的蜂窝物联网技术,使用现有授权频谱资源,满足广覆盖、低功耗的、低速率的物联网业务需求。NB-IoT标准已在2016年6月份完成冻结,并计划于2016年第4季度进行外场测试,2017年上半年实现商用。本文针对NB-IoT技术涉及到的覆盖评估和增强技术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厂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 NB-IoT技术特点

根据NB-IoT已达成的标准规范,具备以下特点[1][7]:

(1)带宽为180 kHz,和现有LTE系统的一个PRB的带宽相同;

(2)下行采用OFDMA,子载波间隔为15 kHz(和LTE相同);上行支持两种模式,多载波15 kHz和单载波3.75 kHz;

(3)全新的物理信道和信号,对下行的PBCH、PDSCH、PDCCH采用单一的TM传输模式;

(4)降低终端成本和功耗,采用半双工方式,一根接收天线;

(5)为充分利用现有LTE网络资源,同时提供灵活的零散频率资源部署,NB-IoT建议部署模式:独立模式、保护带模式和带内模式。

根据参考文献[2],NB-IoT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广域覆盖和深度覆盖,比传统的GPRS技术增强20 dB;

(2)实现大容量终端接入;

(3)实现降低的终端成本,每个终端低于5美元;

(4)实现低功耗,在5 Wh时提供大于10年的支持;

上述每一项目标都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重点分析NB-IoT的覆盖增强技术。

3 覆盖分析方法

如图1所示,移动网络的覆盖评估分析一般采用MCL(Maximum Coupling Loss,最大链路损耗):

图1中的无线空口路径损耗决定了上下行的覆盖范围。采用MCL的计算方法可对覆盖范围的大小进行评估。

根据参考文献[2],在覆盖范围的评估上统一为表1、表2所示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上述评估方法适用于NB-IoT的各种物理信道,包括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并有以下约定:

(1)所有控制信道的目标BLER为10%;

(2)对于带内和保护带部署方式,采用的功率参数会有所不同;

(3)对比基准假定为传统GPRS的MCL,取值为144 dB。

4 NB-IoT覆盖增强技术

从上面分析来看,只要通过有效调整参数,增大MCL,就可以实现NB-IoT的覆盖增强。参考文献[3]对MTC业务的覆盖增强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重复传输,延长信号码元的传输时间。码元的重复传输事实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信道编码,尽管降低了信息的传输速率,但是在解调或译码上的可靠性,特别是在低信噪比的接收环境下更加有效。比如理想下译码出错概率为10%,重复次数增加,使得整体译码出错概率大大降低。如表3所示:

(2)现有的TTI bundling和HARQ重传技术也可以实现延长信号码元的传输时间。参考文献[6]给出了相关的提升覆盖的数值,在VoLTE的商用网络实践中已经证明可有效改善信号的覆盖范围。

(3)鉴于NB-IoT业务需求的速率很低,100 bps左右已经可以实现大部分业务,所以可以采用低阶的调制技术,如BPSK、QPSK、更短长度的CRC校验码等。

(4)在编码方面,NB-IoT采用Turbo编码,GPRS采用卷积码,优势体现在对译码信噪比需求降低,对应覆盖距离有3~4 dB的增强。

(5)对时延要求的降低以及在部分下行物理信道上采用功率增强(Power Boost),对信号覆盖都有直接的增强。

文献[3]对MTC业务的覆盖增强,不同的物理信道采用不同的手段。如表4所示。

鉴于MTC业务在各种覆盖增强技术方面需比GPRS增强20 dB,而且可支持更低的业务速率,所以采用码元重复传输是主要的覆盖增强手段。表5为重复传输对覆盖增强量化仿真结果。

5 仿真及评估结果

第一种情况[4][11]:

根据3GPP研究提案,对于独立部署场景,分别挑选了两种情况,单个公司的仿真情况和多公司仿真情况比较。图2表示了M-PBCH、M-PDSCH、M-EPDCCH和M-PUSCH链路级仿真的结果,主要获得了对应的信道解调所需的信噪比。

根据上述链路级仿真结果可知:

(1)M-PBCH:使用32次重复传输(总的传输时间为320 ms),10%BLER对应的SNR为-6.4 dB。

(2)M-PDSCH:使用18次重复传输(总的传输时间为216 ms),10%BLER对应的SNR为-6.4dB,对应的M-PDSCH数据率为3.7 kbps。

(3)M-EPDCCH:使用18次重复传输(总的传输时间为12 ms),10%BLER对应的SNR为-6.1 dB。

(4)M-PUSCH:使用单载波传输,传输时间为2160 ms,10%BLER对应的SNR为-5.8 dB,对应的M-PUSCH数据率为0.37 kbps。

根据上述仿真结果,对应的覆盖评估(独立部署场景)如表6所示:

第二种情况:根据文献[5]、[12],汇总了多家公司对于不同信道的覆盖评估对比,如表7至表10所示。

6 结论

覆盖增强20 dB是NB-IoT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在介绍NB-IoT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NB-IoT覆盖评估的方法和覆盖增强的各种技术,重点分析了重复传输带来的覆盖增益,最后汇总3GPP提案中分析覆盖增强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通过重复传输和低阶编码等技术可以实现NB-IoT中不同物理信道覆盖增强20 dB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RP-151621. New Work Item: NarrowBand IoT (NB-IoT), Qualcomm Incorporated[R]. 2015.

[2] 3GPP TR 45.820 V13.1.0. Cellular system support for ultra-low complexity and low throughput Internet of Things (CIoT)[S]. 2015.

[3] 3GPP TR 36.888 V12.0.0. Study on provision of low-cost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er Equipments (UEs) based on LTE[S]. 2013.

[4] R1-155982.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for Stand-alone Operation, Nokia Networks[R]. 2015.

[5] RP-151392. NB-LTE-Improved indoor coverage, Ericsson, Alcatel-Lucent,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Intel, LG Electronics, Nokia Networks, Samsung Electronics, ZTE[R]. 2015.

[6] 3GPP TR 36.824.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LTE coverage enhancements[S]. 2015.

[7] 戴国华,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7): 31-35.

[8] GP-150782. Narrowband LTECPDSCH and PUSCH design and performance[S]. 2015.

[9] R1-155805. Evaluations on downlink channels for NB-IoT stand-alone operation[R]. 2015.

[10] R1-156010. NB-LTECGeneral L1 Concept Description [R]. 2015.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处理审查意见中的具体体会,从分析通信技术领域中信息属性特征是否具有非显而易见性的角度论述本发明的创造性,为答复审查意见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现有专利制度中对创造性的审查判断标准容易导致通信技术领域发明审查的思维误区,致使专利审查工作者在进行审查工作时不仅需要耗费大量心血研读对比文件,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事后诸葛亮”的思维逻辑中跳出来,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审查结论。

论文关键词 创造性 非显而易见 技术启示 技术问题 通信技术

一、前序

2008年修改的《中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2010年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第2部分第4章第3节对“突出的实质性特点”规定了采用三步法的审查标准,即:“第1步: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第2步: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第3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对“显著的进步”规定了有益技术效果的审查标准,即“主要应当考虑发明是否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为了更好的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不断演进的通信技术中适用创造性标准进行审查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案情介绍

下面作者结合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通信领域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审查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涉案专利申请

1.涉案专利申请针对的技术问题:在移动通信网络中,随着低功率的基站的广泛应用只能保证同步方案的实施,对于干扰控制、负载均衡、用户移动性增强等领域都无法有效支撑。

2.涉案专利申请提出的解决方案:权利要求1:“一种分层网络系统中信息交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基站发送的基站属性信息,其中,基站属性信息包括基站类型信息、同步类信息、覆盖类信息和接入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基站属性信息进行配置。”

(二)实审意见

审查员检索到两篇对比文件,并据此认为: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基站类型信息的传输方法,并具体公开了通信网络中出现了Femtocell和RS等新型基站,扇区所属基站发送扇区所属基站自身的类型信息。终端接收基站下发的类型信息,根据基站类型信息为业务选择能够为业务提供QoS保证的服务扇区。根据以上审查判断,审查员认为:本申请上述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公开内容相比,区别在于:基站属性信息还可以包括基站类型信息、同步类信息、覆盖类信息和接入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惯用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本申请提出的权利要求1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上述权利要求1不具有创造性。

三、答辩方案

下面就上述案例来具体分析如何基于信息属性特征的分析方法应对此类案件的创造性问题。

(一)对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基站属性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本专利申请说明书已公开“基站属性信息包括基站类型信息、同步类信息、覆盖类信息和接入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基站类型信息主要用于用户小区选择;同步类信息给出同步相关的信息,包括下述信息:是否同步、是否具有GPS等高精度同步设备、如果使用分层空口同步机制,需要给出当前基站位于同步机制的第几层;覆盖类信息表示基站的覆盖大小,可以直接指示覆盖大小,也可以指示基站发射功率大小,可以为覆盖大小等级信息或者是功率控制信息等;接入类信息主要表示基站当前的接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下述信息,接纳能力是否已达上限;主要支持的终端移动性场景——高速移动、一般移动、准静止等。”可知,本发明中的上述四种类型信息的内容是特定的,是针对现有的分层系统中存在无法有效地支撑同步、无法控制干扰、无法均衡负载、无法有效切换等问题而专门设计的技术手段,并非本领域惯用的技术手段。本发明正是设计了具有上述内容的类型信息,并通过基站与终端之间、基站与基站之间的专门设计的传输方式、配置方式等步骤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因此,这些类型信息和特定步骤应当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应当被肢解为零散的碎片进行单独的评论是否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

(二)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基站属性信息”与对比文件1中的“基站的类型信息”的理解和区别

虽然对比文件1中的“基站的类型信息”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基站类型信息”具有相似功能,但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

1.对比文件1中的“基站的类型信息”需要配合“终端驻留扇区的领接扇区所属基站的类型信息”一同采用广播方式被下发到终端;而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基站类型信息”不需要配合“终端驻留扇区的领接扇区所属基站的类型信息”一同被下发到终端,而是如本申请说明书公开“基站可通过广播发送基站属性信息。

2.对比文件1无法提供对类似本发明所具有功能的“同步类信息”、“覆盖类信息”和“接入类信息”的具体应用方式;而本申请权利要求1公开了利用这三类信息的方式以实现小区选择、切换、功率控制机制选择或者测量上报机制选择。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提供能够将基站类型信息、同步类信息、覆盖类信息和接入类信息这四类信息通过分层系统应用在基站与终端之间、基站与基站之间的任何技术启示,而本发明率先提出可以将这四类信息应用于基站与终端之间、基站与基站之间。对比文件1公开的“基站的类型信息”只能从基站向终端发送,而不能在基站之间发送。对比文件1的核心是邻小区基站属性,而这个属性重点体现在是否允许用户接入,或者Relay站的传输受限特性,也就是后来Femto基站的CSG属性,从而改善切换性能;本发明专利的核心是为了层间协调。

(三)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覆盖类信息”并未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也不是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更不是本领域公知常识

1.对比文件2并未公开类似本发明所具有功能的“覆盖类信息”。而权利要求1公开的“覆盖类信息”主要表示基站的覆盖大小,可以直接指示覆盖大小,也可以指示基站发射功率大小,可以为覆盖大小等级信息或者是功率控制信息等。

2.本发明是针对分层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干扰问题而提出的,权利要求1公开的“覆盖类信息”的各项具体功能就是针对分层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干扰问题而设计的,并非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更不是本领域公知常识;从技术角度而言,权利要求1公开的“覆盖类信息”并不是惯用技术手段,其原因在于:在以往的蜂窝系统中,基站的覆盖区域通常是网络规划设定的客观属性,终端只能根据其所在位置能否检测到信号从而判断覆盖的大小,基站从不在系统广播中给出覆盖范围信息,因为这对于同层覆盖的网络,这一广播信息并不能代表用户终端实际的信号感知。

因此,对比文件2、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以及本领域公知常识都没有公开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提到的“覆盖类信息”,也不存在任何技术启示。

(五)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接入类信息”与对比文件2中的“用于接入的信息”的理解和区别

1.对比文件2中的“用于接入的信息”并未公开类似本发明所具有功能的“接入类信息”,从而无法用于实现基站与基站之间的空口接入。

2.对比文件2中的“用于接入的信息”只能从基站向终端发送,而不能在基站之间发送。

因此,对比文件2中的“用于接入的信息”完全不同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提到的“接入类信息”。

综合以上观点可知,本申请权利要求1相比对比文件1的区别点并未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并且这些区别点也并非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无法获得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并非显而易见的。因此,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相比对比文件1、2以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具有创造性。

四、问题及分析

众所周知,无论是2G还是3G、4G通信技术,总免不了基础步骤,例如包括:发送、接收、传输、配置等。虽然这些步骤的表述大都相似,可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每种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

1.是专利文件需要概括的表述具体方案,从而造成语言的概括性容易模糊其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具体区别。

2.是不同的通信方式所依托的系统背景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撰写专利文件时是假设这些系统的不同已被审阅者所知悉,因而免去了大量繁琐的背景技术介绍,但是免去的这些背景知识恰恰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区别因素。

3.是具体的步骤或细节的不同涵盖在概括的步骤之中,容易使审阅者误以为仅仅是一些具体参数或细节的改变,不会造成整个系统的本质区别,而这些具体参数或细节的改变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公知常识,或是容易想到的替换方式,或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简单组合等等。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TD-LTE无线网络覆盖特性

TD-LTE无线网络技术即分时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是由阿尔卡特-朗讯、中国移动、华为技术等业者共同开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是时分双工技术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版本的LTE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其发展应用对无线通讯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TD-LTE系统与TD-SCDMA系统

TD-LTE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差别表现在帧结构、天线技术和各信道对SNR(信噪比)的需求上。

(1)帧结构。在帧结构上,TD-SCDMA系统采用的是智能天线、联合检测和接力切换的技术,其无线帧为两个5ms的子帧,最大的覆盖半径,一般被理解为11.25Km。TD-LTE系统采用的还是OFDM技术和MIMO技术,其帧结构与TD-SCDMA系统系统相似,都分为两个5ms的半帧,但系统的最大覆盖面积在理论上是由GP的长短决定的,而由于时隙的配置方法更为灵活,从理论上来看,其系统的覆盖半径远比TD-SCDMA系统的大。

(2)天线技术。由于TD-SCDMA系统采用的是波束赋行和接力切换的技术,在对链路进行预算时,既要考虑波束赋行给接收端带来的天线增益,也要考虑到切换时接力切换带来的切换增益。

(3)各信道SNR需求。TD-SCDMA系统采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技术,其系统接收的灵敏度等于背景噪声,干扰余量和C/I(Carrier/Interference,载干比)三者之和。

二、TD-LTE系统的覆盖特性

TD-LTE的覆盖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的目标业务。TD-LTE覆盖的目标业务是一定速率的数据业务,在系统中,只有PS域业务,而没有电路域业务,而由于PS数据速率的覆盖能力不同,在对覆盖进行规划时,要以边缘用户的数据速率目标作为首要参数,目标数据速率不同,解调门限也就不同,TD-LTE系统的覆盖半径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2)用户分配的RB资源数。TD-LTE系统中,用户分配的RB资源数对用户的数据速率以及覆盖都会有影响。在20Mhz的宽带中,TD-LTE系统中可供系统调度的RB数是100个,每一个RB有12个15kHz带宽的子载波,在使用使,分配给用户的RB资源数目越多,用户的数据速率也就越高,同时其占用的频带总带宽也就越高,系统接收机端的噪声也就随之增高。

在下行方向,由于下行的发射功率是均分的,加上基站接收机的影响,分配的RB资源个数对覆盖的影响较小一些,当用户占用的RB资源数目变化时,系统的覆盖距离变化较小。

(3)多样的调制编码方式。由于系统中增加了64QAM的高阶调制方式,使得系统编码率更加丰富,当用户分配的RB资源个数固定时,系统的调制等级越低,编码速率也就越低,解调门限也越低,系统的覆盖就会越大,因而,在TD-LTE系统中编制解码的方式对系统的覆盖影响更为复杂。

(4)天线类型。由于使用了MIMO技术和波束赋行技术,在对链路进行预算时,既要考虑前者带来的发射分集的下行覆盖增益,又要考虑到后者在上、下行方向上的接受分集增益、赋行增益和分集增益,使得天线对系统覆盖的影响也更为复杂。

(5)呼吸效应。由于系统采用的OFDMA技术,可以不需考虑同一地区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但在小区间的同频干扰依旧存在,使得系统仍存在着一定的呼吸效应。

(6)系统帧结构设计。从帧结构上来看,TD-LTE系统的覆盖半径更大。

三、结语

TD-LTE系统覆盖性能是其网络性能分析的一部分,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各种路径损耗、链路平衡等对覆盖有影响的因素,使分析的结果能够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覆盖规划的质量,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从而更好地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婧,TD-LTE室内覆盖规划思路及性能分析[J],科技信息,2010(30):361-362

[2]吴秋莹,TD-LTE无线网络规划及性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481-482

[3]赵旭淞,张新程,徐德平,等,TD-LTE无线网络规划及性能分析[J],中国移动TD-LTE专题,2010(11):528-529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1.1严格审核覆盖工程的覆盖质量

我国的广电总局曾下发过《无线覆盖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的要求性文件,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偏远的县城都要严格遵守此文件提出的技术性要求,在县级地区实施广播电视的覆盖工程一定要实现全方位监管,每一环节都需要配有专人进行监督,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当覆盖工程全部结束后,要派遣专业团队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验收,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覆盖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高效的质量监管与验收就是保证覆盖工程顺利完工的基础所在。除此之外,在覆盖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广电集团要尽可能的接受各市、各县、各区提出的技术性要求,并且发挥出自身的技术和优势,为周边地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果部分地区在技术等硬性指标上较差的时候,需要其他地区要给予其技术支持,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尽可能的做到互帮互助、协调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覆盖率,让经济落后的县级地区也能够享受广播电视带来的服务与享受。

1.2加强覆盖工程开展时的组织保障力度

工程的开展需要有高强度的组织领导作为支撑,因此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实施的顺利性,需要切实地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让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工程开展的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作为组员,保证工程开展的有效实施。同时,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工程宣传工作,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向广大的民众宣传广播电视覆盖的重要性与优势性,动员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到整个工程中来,从而获得百姓的支持。除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之外,还要进行舆论的引导,让社会各界以及其他地区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惠民性,从而全方位的获得支持与帮助。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起质量监督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在覆盖工程的具体实施中,县级地区不需要建立起工程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在工程实施中对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防止一些参与单位消极怠工,从而消除一些不利影响。另外,有关部门要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最好建立起权责分明制,将有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且将工程开展的实际进度以及实际质量同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挂钩,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各个单位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工程开展中来。同时,各地区的财务监管部门以及国家广电总局要依据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现场实地勘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预算,财务部门必须严抓财务关口,控制财务的实际支出,防止成本过高以及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等。而且,要切实加强工程实施时的施工管理,让覆盖工程既能为百姓带去真正的福利,又能在经济发展上提供助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实施意义。上述提及的两部分是工程实施管理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强资金链条的管理,严抓技术培训关。实施单位要依照经费开支的预算制度,对资金的实际使用进行严格把控,实现资金的合理性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工程的覆盖实施工程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技术性工程,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县级地区的工程实施者,针对他们的培训要更细致、更系统,让他们能在彻底掌握覆盖工程的技术性原理以及基本安装、基本维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拓展,逐渐熟练发射、接受、调试等工作,并且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原则,对工作人员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实战经验。这一点对于县级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实施与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保障工程安全、稳定的前提所在。

1.3提高资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广播电视的覆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个县级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覆盖实施。例如:在一些人烟稀少,且住户分散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需要采用的是无线发射技术,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领域。但是,在一些人口较多,并且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需要通过建设小型有线网络的技术方式进而提高覆盖工程的实际质量,这种技术的优势还不仅仅只在这一点,它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实际容量。小型有线网络除了上述优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性价比极高。它的实际价格完全能够让广大的农村用户所接受。总体来讲,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实施与开展就是以技术作为基础,以人力作为开展动力的一项综合性惠民工程,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投资,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县级地区的实际覆盖率。以技术作为支撑需要有一个前提所在,那就是资金的投入,因此要在成本合理控制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的投入,既要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又要保证资金的充足与富余,让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同时,要以建立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作为目标,对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将县级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指标之一来完成,真正实现广播电视的普及化、全面化。

2结束语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覆盖;16T16R;增强覆盖方案;站间距大

1 场景特点

本次TD-LTE农村建设在泰美镇展开,一方面是由于该区域的场景丰富,包括乡镇郊区、村落、东江沿岸、重要道路,符合典型的农村特征。另一方面是由于此处数据业务负载较高,2G站点日均流量>600M的占比超过65%,尽早建设4G吸收话务缓解2G压力。

2 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惠州的农村场景现网覆盖主要通过GSM网络实现,TD-SCDMA网络仅以GSM部分站址为基础实现热点覆盖。由于GSM网络采用的频段较低,覆盖范围较大,农村场景的现网站间距较大。而TD-LTE网络采用的频段较高,1.9G频段的传播能力弱于GSM的900M,与现网站址共址建设,靠常规TD-LTE 8T8R技术在站间距较大时无法做到与GSM同覆盖能力,导致网络覆盖效果不理想。

3 建设方案关键技术

三径村整个村落GSM网络与TD-SCDMA网络均由一个现网基站共址覆盖,为一村一站的覆盖模式,是典型的农村场景覆盖模式。为了解决上文提及的TD-LTE农村建设关键问题,建设方案考虑在与现网站址共址建设同时引入16T16R覆盖增强关键技术。

16T16R覆盖增强关键技术是一种TD-SCDMA/TD-LTE双模创新解决技术,其核心是在原基站设备上增加一个TD-LTE RRU,并与原有TD-SCDMA RRU进行级联,可以实现上行和下行各16通道的发射和接收,从而提升覆盖能力,整体原理图如图1所示。对于下行,两个8 通道RRU其中一个RRU下行主发射TDL,另一个RRU将发射TDS后的剩余功率可以给TDL使用(单制式可以最大化使用每个RRU的功率),以满足农村广覆盖场景下行功率的需求。下行在发射功率配置为160W时,相对8T8R提升6dB,理论覆盖半径能力提升43%。对于上行,采用16通道接收,并采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提高上行信号解调能力,从而提升上行覆盖能力。上行增益相对8T8R理论提升4dB,对应覆盖半径能力提升25%。考虑上下行平衡,一般认为16T16R覆盖半径相对8T8R增加25%。

4 案例实施分析

设计背景:本基站已有GSM和TD-SCDMA系统,覆盖区域为农村区域,是典型的一村一站建设模式。站点资源以GSM共站为主,一些站间距过大又不足以加站,由于GSM的频段优势,虽然GSM的覆盖没有问题,但是对于TD-LTE可能存在弱覆盖的风险。

设计方案:经勘察,现有机房资源与天馈资源足够,无需扩容。

在机房侧:利旧使用电源设备、传输设备和TD-SCDMA设备,只需在TD-SCDMA主设备机框内新增两块TD-LTE载波板与一块TD-SCDMA载波板。

在天馈侧:将原有3个TD-SCDMA单模RRU更换为双模RRU,另新增3个双模RRU;将原有3副TD-SCDMA天线更换为双模智能天线,另新增3副双模智能天线。

设计特点和效果:本方案设计利用16T16R技术每小区双RRU双天线联合发送的优势,通过同小区双RRU提升发射功率来提升下行覆盖,进而扩大TD-LTE系统覆盖范围,消除TD-LTE系统可能存在弱覆盖的风险。

5 性能验证

通过对农村和道路两种场景的双模8T8R和双模16T16R进行拉网测试,来评估16T16R相比8T8R RSRP和SINR的变化。

测试方法是测试车以制定车速匀速在三径村F-HLH基站小区覆盖范围内进行拉网遍历测试,记录PDSCH的BLER、SINR、RSRP、实时吞吐量、UE当前位置点、电子地图上的GPS坐标等参数,并将实测结果进行平均,得到的结果如下:

6 案例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案例优点分析如下:

(1)技术:通过增加一个RRU、一副天线来实现覆盖提升,技术实施难度小。

(2)性能:可以提升覆盖效果和速率,性能较好。

(3)建设难度:利旧现有站点,实现对现网站址资源的充分挖潜,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少工程施工周期,实现快速部署。

(4)成本:16T16R成本是传统8T8R的两倍,成本稍贵。但提升覆盖效果明显,速率也有提升,广泛部署时能减少新建站点配套,整体网络建设成本会降低。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TD-LTE;室内覆盖技术;场景选择

一、引言

随着TD-LTE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铺开,TD-LTE顺应了宽带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室内通信和数据传输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TD-LTE网络在室内覆盖技术的建设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对于TD-LTE网络,采用何种传输形式是影响室内覆盖站点的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通信网络质量、容量、覆盖及成本的关键因素。

由于无线电波在室内环境下的传播形式是比较复杂性的;一般情况下,室内传播覆盖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别。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TD-LTE的网络架构入手,重点分析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覆盖方式分析以及覆盖技术的应用,望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TD-LTE网络架构

TD-LTE整体网络架构采用扁平化,去掉了RNC的物理实体,把部分功能下移到E-NodeB,以减少时延和增强调度能力;同时采用全IP网络技术结构,继续采用用户面和控制面分离,部分功能上移到核心网,以增强移动交换管理。

此外,E-UTRAN用E-NodeB替代原有的RNC-NodeB结构,各网络节点之间的接口使用IP传输,通过IMS承载综合业务,原UTRAN的CS域业务均可由LTE网络的PS域承载;其中,E-UTRAN由eNB构成;EPC(Evolved Packet Core)由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以及P-GW(PDN Gateway)构成,与UMTS的网络结构相比,LTE网络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精简。

三、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

1.室内覆盖技术的应用状况

随着LTE商用网建设的大规模展开,LTE与现有2G、3G室内网络如何合理对接及平滑演进,将成为今后室内网络建设的重点。

目前,无线移动网室内分布系统主要有:GSM、GSM&3G、GSM&3G&WLAN覆盖,其中,GSM&3G&WLAN三系统同天馈技术已比较成熟。从建网成本角度考虑,尽可能充分复用现有资源,这样可保护运营商现网投资,加快建网进度和效益,随着TD-LTE的引入和展开,现有室内分布覆盖系统是否可以进行融合改造是运营商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2.TD-LTE室内覆盖应考虑的原则

(1)LTE室内覆盖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模式

主要考虑网络性能、资源情况、改造难度、投资成本等选择最佳的建设模式,应尽量展示和保证TD-LTE的性能特点及网络质量,不影响现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需要对现有室分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小改造量和对现网的影响。

(2)考虑室内外覆盖一体化原则

为了确保室内分布系统提供良好的室内覆盖,同时要控制好室内信号,避免对室外构成强干扰。

(3)考虑室内外采用异频组网原则

在频率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室内外应尽量采用异频组网方式;目前试验网阶段TD-LTE室外新建站使用2.6GHz频段,现网升级站使用1885-1895MHz频率,室内使用2.3GHz频段(2350-2370MHz)。

(4)考虑干扰和电磁辐射要求

分布系统建设应考虑多系统间的干扰,应保证TD-LTE和其他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避免产生系统间强干扰。TD-LTE室内覆盖工程应按照“多天线、小功率”的原则进行建设,电磁辐射必须满足国家和通信行业相关标准。

3.LTE室内覆盖场景选择原则

LTE室内覆盖场景选择的原则主要考虑能够代表典型的物业类型,例如宾馆酒店、办公楼、开放型场馆、机场航站楼、封闭式场馆等场景;室内场景应包括在室外连续覆盖区中,并保证每个厂家覆盖区内均有可供测试的室分站点;能够体现不同的话务和数据业务特点,例如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场景;可以满足不同覆盖性能测试的要求,例如室内外切换重选、室内外隔离性能等测试要求。

4.LTE室内覆盖建设的目标

(1)无线网规划指标

无线网规划指标要求无线信道呼损不高于2%;无线覆盖区内可接通率:要求在无线覆盖区内的90%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室内要求满足RSRP>-105dBm的概率大于90%;边缘速率要求下行大于2Mbps。

(2)载波、带宽配置

在载波、带宽配置原则上配置为O1,载波带宽为20MHz;需要特别考虑规避邻区干扰的场景可按照2个10M频点异频组网方式配置,以便规避同频干扰。采用DL:UL为2:2的时隙配置

(3)容量目标

在室内单小区20MHz组网及支持MIMO情况下,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30Mbps/UL8M。若实际隔离条件不允许,可以按照单小区10MHz、双频点异频组网规划,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15Mbps/UL4M/10MHz。

四、TD-LTE室内覆盖方式的分析

通常TD-LTE室内覆盖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MIMO双流覆盖方式和SIMO单流覆盖方式。此外,还有Femto和Pico RRU室内覆盖等方式。

1.MIMO双流覆盖方式

MIMO双流覆盖方式主要通过两路独立天线和馈线构成2×2MIMO系统,通过使用SFBC、空间复用等提高用户速率和覆盖。其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用户峰值吞吐量可成倍提升,能充分体现MIMO上下行容量增益;但在工程改造量、协调量和投资均比较大;在使用时,建议将其作为LTE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式,以验证室内环境的MIMO性能。

通常,MIMO双流建设天馈线系统具体实施又分为两种方案:“一路新建,一路合路”和“两路新建”。

(1)“一路新建,一路合路”覆盖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不改动原系统天馈线的基础上,新增加一路天馈线系统;TD-LTE一路接入新建馈线,另一路与原室分系统合路;前提是目前室分无源器件的频段范围已涵盖了LTE频率。同时,需要进行干扰分析,满足隔离度要求方可与原系统合路,否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由于其中一路与已有系统合路,后期如引入高段频段时可能受限。此外,在合路器隔离度指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TD-LTE与TD-SCDMA合路可以满足覆盖要求;根据TD室内分布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天线工作频率范围要求为800~2500MHz,可以直接支持LTE系统充分利用已有室内分布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协调量和投资。如图1所示。

图1 “一路新建,一路合路”覆盖方式

(2)“两路新建”覆盖方式

在不改动原分布系统天馈线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两路天馈线系统;TD-LTE是独立使用新建馈线。

这种方式的网络改造量和投资均较大;对于已有分布系统的建筑,新增两路路天馈线系统实施难度大。但与其他通信系统相对独立,在后期如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或手段时改造比较方便;通过空间隔离能最大限度规避多系统合路产生的干扰问题。一般建议仅在合路时存在严重多系统干扰并具备新增两路天馈线的条件场景下使用。

2.SIMO单流覆盖方式

在SIMO单流覆盖方式中,TD-LTE基站仅输出一路,形成1×2SIMO系统。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无需对原室内分布系统进行改动,工程改造量较小;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峰值吞吐量无法提升,无法充分发挥LTE性能优势;在使用时,一般建议仅对于实施困难的个别场景采用该方式。

3.Femto室内覆盖方式

多个Femto可提供更大容量;简化室内布线;增强客户粘性;体现固定移动捆绑效果,但是单个Femto覆盖范围较小,较难实现大型建筑物的无缝覆盖;Femto间的干扰、同步方案较宏站更复杂,为开放网络的运营、维护带来风险。通过仿真分析,在仿真条件下(10MHz带宽;每个Femto带1用户;2:2时隙配比;下行天线1发2收;6层楼,每层40房间,各Femto间同频配置),无干扰时的小区吞吐量21Mbps,Femto基站间产生较大干扰时的小区吞吐量10Mbps。目前,国际规范还未完整制定,需待技术和设备成熟后才可进行试点应用,才能对Femto基站室内覆盖的性能进行验证。

4.Pico RRU室内覆盖方式

在Pico RRU室内覆盖方式中,信源采用BBU+Pico RRU方式,信源自带天线;线缆主要为光纤,这种覆盖方式布线方便;设备采取线路供电方式,取电较灵活;弹性组网,方便网络规划和优化。但设备尚未成熟;有源设备多,不利于维护;不适合在大型室内分布场景应用。

五、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应用

1.小区规划

在室内覆盖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小区的规划。

首先要考虑室内具体环境,规划时重点考虑小区之间的隔离,可以借助建筑物的楼板、墙体等自然屏障产生的穿透损耗形成小区间的隔离。其次要考虑均衡覆盖和容量,原则上单个小区覆盖面积不宜过大,容量不宜过高,要求均衡覆盖和容量,从而避免后期容量增加对现网室内分布系统做大的调整。

再次要考虑严格控制各小区覆盖区域,空旷或封闭性较差的室内环境,如同一楼层由多个小区覆盖的超市、商场,或挑空大堂、体育场馆等开放性室内环境,必须严格控制不同小区之间的覆盖区域;对于大型场馆等小区间隔离度较低的场景,应采用异频组网。最后要考虑后期扩容需求,在配置RRU时尽量保证覆盖区域清晰,以便后期进行小区分裂时易于操作。

2.RRU设置

在进行RRU设置时,应结合单小区RRU最大数量、RRU级联能力等设备支持情况,对分区设置、信源组织、频率规划等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多数场景应主要采用双通道的RRU,每通道功率不小于20W。RRU位置的选取尽可能靠近2G/TD有源设备或器件箱/托盘位置,便于安装、取电及维护。要求一级RRU与BBU、后级RRU与前级RRU之间,具备便利的光缆路由。采用与TD-SCDMA E频段共模RRU时,需通过上下行时隙对齐方式规避系统间干扰。通常情况下,室内分布系统RRU级联级数建议为3级以内,最大不超过4级,具体RRU级联能力以具体设备支持情况为准。

六、结论

TD-LTE作为3G向4G演进的无线移动高宽带通信标准,随着TD-LTE商用网在电信行业中的广泛建设,TD-LTE室内覆盖技术也是移动运营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TD-LTE实际建设经验提出了不同场景下的TD-LTE室内覆盖技术的组网要求及原则,各种室内覆盖方式的特点及分析,室内覆盖技术的小区规划及设置,其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性。

参考文献

[1]王映民,等.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沈嘉,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土壤墒情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64-1

土壤侵蚀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土壤风蚀会直接引起土壤结构变坏、质地变粗、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1]因此,如何提高天然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防止水分蒸散发,提高作物产量、减小水土流失量,便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针对东北辽河平原雨养旱作区域特点,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证明,保护性耕作如秸秆残茬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水分蒸散发及风蚀量,其作用效果是显著的。采用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为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试验设置

东北辽河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主要以春冬季节农田休闲期为保护,以玉米秸秆残茬覆盖为基本形式,以压实、覆盖(秸秆及残茬)、少耕、免耕保护为核心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从播种前看0~20cm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不压实的含水率高于TC,20~80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并无规律,不同覆盖模式下10~80cm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0~10cm深度的表层含水率。播种后在玉米生长期,在0~10cm深度范围内STC、NNTC的土壤含水率均低于TC,20~30cm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TC;在0~30cm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TC;在30~80cm深度范围内不同覆盖模式的含水率均低于TC。随着深度的增加,含水率也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播种后的土壤含水率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TC、STC播种前是经过翻耕的,土壤表层扰动比较大,失墒比较严重,所以表层土壤含水率比较低。总体来看,免耕留茬秸秆覆盖会减少水分的蒸发,避免了翻耕对土壤水分造成的散失,可明显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

2.2 不同覆盖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合理的种植措施,可以优化产量,更好的发挥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从结果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的玉米产量均高于TC,其中以STC的产量为最高。这是因为NTC、CCTC由于覆盖导致玉米出苗期延长,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致使玉米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CTC、NNTC在生育初期长势就不及STC,所以产量不及STC高。STC在整个生长过程期间既可以通过降雨入渗补充玉米生长期间所需的水分,有可以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保持适当的生长温度,所以产量高于其他耕作方式。可见,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发挥土壤内在有机质效力、改善田间气候,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3 结论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保墒及风蚀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免耕、留茬、覆盖、浅松等保护技术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它不仅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和有机质、降低土壤潜在可风蚀性、抑制土壤风蚀、还可以增加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 贾延明,尚长青,张振国,等.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78-81.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GIS技术 广播电视 覆盖网

前言:伴随科技经济时代的来临,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技术得到了大大推进,基于GIS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应用。GIS是一种建立在空间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而建立起来的技术系统,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效果逐渐突出。

一、关于GIS的介绍

GIS的全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译为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下,对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分析,可以直接使用或结合各类相关信息进行二次采集、储存、分类归集、集中管理、运算、详细分析、显示以及相关描述等一系列环节[1]。

二、目前广播电视覆盖网普遍存在的管理缺陷

首先,目前针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收集工作脱离于整个电磁波,只是作为其中一段开展工作,其覆盖范围也相当有限,造成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就较为低下,浪费了大量的频率资源,不符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作为保障广播电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基准,并没有实现我国统一下达广播电视覆盖网规范发展准则的要求,造成在覆盖网规范发展的既定目标下无法保障整个网络体系的规范性,会严重影响广播电视频道播出的时效性和画面的流畅性。

最后,目前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管理工作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完全实现对广播电视覆盖网进行区域化与整体化兼顾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也缺少系统的科学指导,脱离于真实的相关地理信息、观众需求、地域特点等,无法满足多种需求,不利于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

三、GIS支撑下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与功能研究

3.1指配分析与干扰分析技术

为了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深入性和波及程度,需要以地面无线网络为基础来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基于此,利用GIS技术来提升覆盖网的指配性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在最小频率以及既定资源的标准下,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网的面积和相关指标达到最优化。

3.2覆盖网预测技术

由于GIS是一项综合性学科,是基于地理学、地图学、远距离控制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多方面领域技术的结合,通过在规划电波传播模型建立科学体系,其具备了很强大的操作功能和分析功能。针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说,GIS预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的效率,使得广播电视覆盖网变动频率、调频次数以及覆盖面积等相关数据在统一数据库的集中管理下实现有序归集[3]。

3.3 GIS支撑下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适用GIS技术在空间的定位和搜索功能,来促进广播电视覆盖网完成对空间多维度的分析作业,达到更加高效和准确的空间分析,提升对覆盖网信息的深层次把控。利用GIS在远距离发射天线的数据接受工作上,能够大大提升信息的准确程度和全面性,在空间进行远程分析时实现了多类型的变化,比如反射、绕射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有广播电视覆盖网空间分析差的现状。

四、在GIS应用下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的展望

在今后的发展中,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管理与规划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其管理工作需要在集中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中展开,针对覆盖网中数据的属性以及具体性质进行详细探究。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分析的精确度和效率,便需要专业管理技术的支撑,即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在现代化背景下,在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工作中利用GIS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深入程度,将空间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两种类型数据的无缝对接。

同时,为了更加良好的利用GIS技术,需要进行GIS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从而带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在针对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管理技术中利用了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将空间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两种类型数据的无缝对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更加规范化和健康化,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网的高度密集性和绿色性。

参 考 文 献

[1]余晓忠,王健.以GIS为基础的新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12,08:74-75+73.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模具;CAD/CAE/CAM技术;CAPP技术

汽车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公司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汽车的质量。

一、CAD/CAE/CAM技术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一般都会涉及CAD/CAE/CAM技术,分别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求解(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这三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制造环节。CAD/CAE/CAM技术依靠的设备主要有两种,即数控机床和计算机,还要采用数学、力学模型。CAD/CAE/CAM技术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主要在模具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模具成型分析等环节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设计,一个是工艺设计,另一个是结构设计。在汽车覆盖件的设计中,运用CA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工艺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曲面造型问题。另外,它还能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复杂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在汽车覆盖件的制造过程中,一般还需要用到CAM技术,这种技术跟传统的技术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加工精度高等优势。比如在车身开发环节中,传统的方法就是利用实物模型来指代车身表面的几何信息,这样的方法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很多问题,比如数据传递误差、模型发生变形等。而现在采用CAM技术之后,它可以将制造工艺模型这个环节省略,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在CAM技术中,先将产品设计图、零部件的特征点元素以及工艺数据输入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输入工作后,再利用相关的软件绘制出曲线和曲面,根据这些绘制出来的曲线和曲面建立数学模型,即关于零部件表面形状的模型,最后就可以生成数控加工所需要的刀具轨迹文件,从而加工所需要的零件表面。

在汽车覆盖件的制造中,其形状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有一些情况比较不容易估计,比如板材成形性的估计,人们无法事先了解模具设计的正确与否,很多的问题都是模具成型后才显现出来,这样就会给后期的模具调试带来很大的困难。这里就需要用到CAE技术,它可以模拟冲压成型过程,这样能够提前发现问题,然后再结合计算机模拟功能对其进行改进,避免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还缩短模具调试周期。

二、CAPP技术

CAPP,即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意思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这种技术是连接CAD与CAM的纽带,其基本任务就是将某些数据(比如产品和零件的设计数据)进一步转换成与制造环境相适应的指令性要求,然后由制造厂家根据CAPP的规划的软硬件环境组织生产活动。这里的软件环境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文件,主要有加工方法、走刀线路、切削参数等;硬件环境则指的是一些制造设备的准备工作,主要有选定的刀具、机床、夹具等。CAPP技术可以通过优化汽车覆盖件的制造环境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需要建立模具CAPP系统,其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先分析和归纳模具实际制造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得出足够的典型工艺卡,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变异、编辑处理工作,最后生成一种符合生产需要的工艺卡。使用这种方法时,特别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在选择模具图纸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代表性比较强的图纸,然后再组织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设计工艺文件,最后还要邀请一些技术专家结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厂家的实际工艺水平、工人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状况等,认真讨论工艺方案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二,充分考虑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规律性,建立一个典型性比较强的工艺卡。第二种方法:结合汽车覆盖件模具零件的形状特征、热处理条件以及加工精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零件的加工特征进行归纳和提炼,然后定义零件的特征模型,最后开发出相应的模具CAPP系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因此,汽车制造厂家必须要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涉及的技术,比如文中的CAD/CAE/CAM技术和CAPP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加强研究,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亚东.汽车覆盖件模具斜楔机构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陈寅.浅谈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工艺[J].企业导报,2013(6).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 覆盖工作 质量 保障 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愈来愈丰富,并且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给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只有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能力,繁荣公共文化产品,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基本的方式。无线覆盖工程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政治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工程,是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享有听广播、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工程。更是履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优化文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构成和运行评估机制,从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2、要千方百计严把工程质量关

首先,要严格执行广电总局《无线覆盖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等文件的技术要求,做好工程监管和验收工作。工程技术监管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技术文件,及时总结交流经。要根据工程各分项目的建设技术要求,邀请、聘请相应的技术部门和专家参与工程的机房改造、铁塔工程、供配电设施、防雷接地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工作。铁塔工程、发射系统的安装调试,供配电系统的改造、机房建设、防雷工程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这些工程项目各个关键技术 环节的监管,认真按照技术文件的要求作好监管工作。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的监管必须做到有专人、有记录、有审核。主要基建项目方案要组织专业部门论证,不能因监管不力而出现失误。

其次,要发挥的技术协作精神,广电集团要发挥技术优势,支持各市区县的工程建设,各市区县可以向集团提出技术支持的要求,较强的骨干台站要大力支持各市区县台站的工程建设,积极主动地为周边台站提供技术支持。各技术力量较差的台站要认真学习骨干台站的建设经验,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3、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要加强组织保障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工作。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体广电局,并具体抽人办公,负责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无线发射覆盖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建设方式,争取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加强广播电视宣传,进行舆论引导,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

其次,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成立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监督领导小组,对工程实行严格监管,确保工程顺利、安全、优质实施。财政局和文体广电局要做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对工程进行认真勘测、科学设计、严格预算、精心施工,达到设计有所超前、造价经济实惠、质量总体优良,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和规范,并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科学组织施工,制定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

第三,加强资金管理,搞好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经费预决算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资金的使用与监管。搞好技术培训,是为无线发射覆盖建设顺利开展奠定技术保障。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及省、市广电局的技术标准,要组织好工程技术人员和值班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无线发射原理、操作技术和用户无线接收天线安装、调试、接入技术,为无线发射覆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4、加大投入,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将农村电影电视工作列入地方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以确保这两项造福亿万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建设工程能够顺利推进。同时明确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扶持的各项经济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也要给予部分补贴等。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还要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县乡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乡为重点,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的抚慰作用、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有利于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培育共同遵循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同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逐步实现全社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应对新形势下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协调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参考文献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2T2R 资源 深度覆盖 小基站 室分系统 宏站

ABSTRACT:Lanzhou branch of China Unicom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innovation, new ideas, new solutions to lack of in-depth coverage. 2T2R applications, by increasing the antenna cover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ll the way to expand coverage.According to different scenes in the theory, covering assess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business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perspective; network coverage has been markedly improved, traffic and utilization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2T2R depth of resources covering

一、概述

兰州作为甘肃省会,甘肃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主城区高楼林立,建筑物密集,无线环境很复杂。网络覆盖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提升网络覆盖,是我们优化工作的重点方向。

而2T2R双收双发,在不增加主设备的同时增加一个方向的覆盖,既弥补功放器带来损耗,且施工简单,又达到增强网络覆盖的目的。将2T2R应用于不同场景中,进行网络评估对比,均达到预期效果。

二、2T2R技术介绍

2T2R即 2发2收,2根发射天线,2根接收天线。结构简单,损耗小,成本低,施工简单,因此2T2R是增加覆盖最佳选择之一。

相比常规的1T2R(即单发双收),2T2R技术在1T的基础上,下行增加一路发射,这样能带来3db的发射分集,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业务质量及使用体验。

2T2R技术是通过给小区增加一套天馈系统,将同一信号从2路天线进行发射,增加一面方向覆盖,从而达到扩大3G网络覆盖的目的。且利用原有设备,施工便捷,其综合质量更优,性价比更高。

2T2R优势:

不增加信源的基础上,增加一面方向覆盖,也可以通过功分器来实现,但功分器有存在衰耗,使用功分器信号会衰耗至少3.5dB,相当于基站功率由20W衰耗到了9W。

上图为2T2R 和 功分天线结构图。

无论从施工、成本、衰耗角度考虑,明显2T2R优于功分器技术,更好的实现了增强覆盖目的。

该技术实现方式非常灵活,在现有基站基础上,只需修改基站配置数据。

增强覆盖、降低干扰;

改善数据业务用户使用体验,提高数据业务流量;

能有效吸收扩大覆盖区域内的话务量;

能显著降低终端的发射功率,增加待机时间;

工程实施仅需增加1套天馈,低成本快速实施。

三、2T2R在小基站中的应用

3.1小基站现状

小基站因其体积小,施工、建设方便,是解决深度覆盖、投诉、建站困难问题的利器。

覆盖范围小、业务量小、基站资源利用率低。

为解决小基站的不足,使小基站优势扩大化,我们引入了2T2R,增加一面方向覆盖。

WF井儿街小基站

该区域楼宇密集,深度覆盖较差,但由于建站困难,采用街道小基站提升覆盖。但由于小基站只能覆盖一个方向,而背向覆盖仍然偏差,采用2T2R充分的提升小基站的能力。

3.2 WF井儿街小基站 2T2R 应用

井儿街改造2T2R后,增加一面天线背向覆盖,极大的改善了背向覆盖,最终使得覆盖范围提升了一赔,覆盖电平、质量也大幅提升。

实施前RSCP,井儿街正向覆盖区域良好,但背向覆盖较差;

实施后RSCP,整体覆盖提升明显。

3.3 WF井儿街小基站应用性能对比

井儿街实施2T2R后话务量由之前的日均7.7Erl提升到15.2Erl,提升一倍。吞吐量由330MB提升到550MB。业务量提升明显;

无线资源利用率由之前的10%提升到17%,提升明显;

各主要性能指标无线接通率、掉线、掉话、软切换成功率均保持稳定。

四、2T2R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

4.1室分现状分析

为解决室内用户群感知问题,改善建筑物内网络覆盖,提升网络品质,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

尤其在密集城区,建设了大量的室内分布系统。而部分室分系统业务量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从而面临高成本低回报。

室分系统不足:

部分室分基站业务量低;

室分基站资源利用率低。

4.2室分系统的2T2R应用

节约资源:

现网室分基站使用FRGQ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射频模块的基站,利用2T2R可以节省出射频模块,用作其他更需要的地方。

改善覆盖: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网络覆盖,在深度覆盖不足区域,利用室分系统外打天线,既改善了深度网络覆盖,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将室分系统外打天线增加覆盖,采用2T2R让效果更佳。利用现网的室分基站资源,灵活、全方位的填补网络中的覆盖盲点。

五、金昌大厦宏站中的应用

金昌大厦1扇区2T2R替换功分后,1扇区主覆盖方向一只船中街,RSCP≥-60dBm由33%提升到87%,EC/NO大于等于-6dB由52%提升到75%;

深度覆盖提升:酒钢住宅2号楼9-15层改造前3G脱网。改造后,3G信号在-95dBm左右,3G各项业务可正常使用。

5.1金昌大厦改造后性能对比

金昌大厦1扇区2T2R替换功分后,各接入指标保持稳定,保持类指标略有下降。上行干扰及上行误码率均无明显变化。

4月22日完成操作后,金昌大厦1扇区吞吐量由之前的日均3.5GB增涨到4月23日的5.5GB,话务量由之前日均的60Erl增涨到23日的100Erl,业务量增涨明显。

六、结论

2T2R作为无线网络优化的新手段,首先其将射频模块FRGQ、小基站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有效的提升了无线网络设备利用率;其次应用、施工简单方便,是今后无线网络优化手段的有效补充。

配合小基站使用:有效提升小基站覆盖范围、业务量、利用率。当投诉区域面临加站困难,建设周期长时,2T2R配合小基站能快速、有效改善覆盖,提升用户感知

配合室分基站使用:节省室分基站功放设备

利用室分基站资源,实施2T2R+室分外打,解决密集城区网络覆盖盲区

配合宏站使用:利用2T2R施工简单、灵活的特点,使宏站的覆盖更加全方位、高效

广泛的应用场景:隧道、地铁、景区、体育馆…..

参 考 文 献

[1]钟顺时.《天线理论与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覆盖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受阻;原因分析

1 背景简介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是我们国家玉米高产栽培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玉米的健康和质量,因此对于我们国家农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样一些优良技术在推广过程当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推广效果,即便是农业主管部门以及科技部门都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经费补贴和技术支持,农民对这样一项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仍然不高,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就需要我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将高价值的技术作用发挥出来。下文当中对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受阻的原因及处理对策逐一进行分析和说明。

2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受阻的原因分析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应用环节当中严重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当中就最为核心和主要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分析解决方法。一是在进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时忽略了其配套技术的同步推广,这样一种不平衡的技术配置状况直接导致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难以达到预想的产量。比如,施肥上存在着重氮、轻磷、不施钾的不良习惯,多年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在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很多群众仍然沿用这一施肥理念,既造成农田污染,养分供需失衡,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下降,没有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突出表现在增温保墒方面。因此,如果人为的不适当夸大其作用,忽视了其它综合栽培技术,既是采用了地膜覆盖种植,仍然达不到高产的目的。其次是农民在对玉米地膜进行利用的时候操作不严谨,如在土地不平整或者是地膜覆盖不严实等,或者是在地膜覆盖之后的后期管理不到位,这样一些不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最终应用效果,这其中最为常见的还是地膜覆盖不严实所导致的保温效果不到位。最后是技术应用不规范而且繁杂,增加了群众的劳力投入。如一些地方的农技部门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中,为了确保出苗,错误地要求群众在出苗后再覆膜,而不敢要求群众采用播种覆膜同步完成的规范简洁覆膜技术。

3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要在实际工作环境之下真正提高玉米产量,首先就是要保障好实现玉米高产的各项配套技术,尤其是在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时候,如降水、积温或者是高寒秋晚早霜等状况之下,就更加需要通过地膜覆盖技术来保证玉米产量。下文当中结合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

3.1 充分发挥研究机构部门的作用 主要强调农业科研院或者是一些大中专院校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应用当中的作用,这样一些人员往往在理论知识上具备更好的储备,因此对于玉米增产的原理以及机制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试验示范或者是技术开发的时候就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来,往往能够因地制宜的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2 做好对种植户的指导工作 种植户是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应用的直接工作者操作者和受益者,种植户工作进行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对用户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样才能够保证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应用过程当中不会因为一些小的问题或细节而遭到破坏。除此之外,用户在利用玉米地膜的同时仍然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地的环境条件,尽可能保证玉米地膜技术的应用环境达到最佳。

3.3 各级政府需要切实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各级政府对于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首先应当从观念上来予以关注和支持,然后农业、财政以及其他诸多相关人员一样来为这项工作密切配合,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配合其他队员。除此之外,地膜玉米施工技术所配备的物资也需要尽可能的及时供应,实际上也就是强调通过优惠的方式来尽可能实现玉米覆盖技术全面覆盖。

3.4 保障地膜玉米的平价充分供应 保障地膜玉米平价充分供应对于地膜玉米技术的推广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保障地膜玉米充分供应的同时还应当在农业贷款和粮食收购等人方面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农民对于地膜玉米存在信任感,才能够促进农民积极推动地膜玉米的深入发展。最后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政策支持和帮助同样是地膜玉米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重要助力,同样需要相关人员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之。

4 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地膜玉米技术推广应用背景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和分析其推广受阻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指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持力度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只有在农民感受到安全性和信任感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地膜玉米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就可以从此为突破口来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