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

期货投资论文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期货投资基金简介

期货投资基金是指通过集资,以专业投资机构为主体进行期货投资交易,投资者承担风险并享有投资收益的一种投资工具。在美国,期货投资基金通常又被称为管理期货(ManagedFutures),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公募期货基金(PublicFunds)、私募期货基金(PrivatePools)和个人管理账户(IndividualAccount)。公募期货基金是指在一个有限时期段内公开发行的基金。它往往采取公司型基金的组织形式,投资者可以购买基金公司的股份,就类似与购买股票或债券共同基金的股份一样,只是期货基金投资的是期货和期权合约而非股票和债券。一般公募期货基金的申购起点在所有的期货基金中是最低的,所以其吸引了众多的中小投资者。这些中小投资者的特点是有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时间、专业知识、资金限制等使其无法达到理想的投资目的,而公募基金就成为满足他们需求的最好投资工具。私募期货基金一般采用合伙人的形式,由主要合伙人发起并组织期货基金,有限合伙人提供基金的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基金的运作与管理。私募基金的适于对象往往是一些高收入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投资者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自己可以聘请一个商品基金经理(CTA)来管理他们的资金,开立个人管理期货账户(IndividualAccounts)。这种方法只能被有较高收入的投资人所使用,因为CTA通常都会设置一个非常高的最低投资要求。一些大型的机构投资者,诸如养老基金,公益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基金往往采取这种形式而非购买大量公募或私募基金份额的形式来参与期货市场,以优化他们的投资组合。

二、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从1993年开始期货试点,从一开始的无序发展后历经长达七年的清理整顿后,期货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监管有力、运作高效的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以证监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体,期货交易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和期货业协会的自律规则为补充的法规体系;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即将设立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市场规范化运作水平。期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交易品种的逐步推出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提供了市场基础。今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一是交易规模实质性增加,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国期货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449474102手和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目前大连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已成为仅次于美国CBOT的亚洲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已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国LME的亚太地区最大的金属期货交易中心,铜期货的“上海价格”已经被公认为全球铜交易的三大权威报价之一,直接影响着全球铜市的价格走向。目前,坚持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各期货交易所的首要工作原则,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同时,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积极主动参与期货市场的意识开始上升。据统计,我国铜加工企业80%以上都参与了期铜交易;铝消费企业也逐步进入市场。

自2004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推出了燃料油,锌,白糖,菜籽油和塑料等多个期货新品种,基本形成了包括能源,金属,化工,农产品在内的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股指期货也在积极准备中。随着市场品种结构的不断丰富,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行业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此外,近年来期货公司的经营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今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公司额超过2000亿元的超过21家,量超过500万手达到10家,市场继续向少数有竞争力的期货公司集中。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保证了期货投资基金的运作有了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

三、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好处

1.有利于提高中小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推动期货市场进一步繁荣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其知识、经验、资金规模、技术手段、信息、投资成本、交易渠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同投资大户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所以在投资活动中很难实现理想的投资目标,大多成为市场的牺牲品。而期货投资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它可以集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资金,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在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期货投资争取到较好的条件。一般基金的资金较充裕,可以分散操作,投资于不同的市场和品种,由于分散化原理而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规模效益。期货基金可以降低参与期货市场的资金门槛,使那些由于金额限制而无法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参与进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这是期货市场持续繁荣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期货的推出时间日益临近,必将促使大量的股票投资者面临如何参与股指期货的问题,如果还重复以往中小散户直接投资期货交易的方式,不但不利于中小散户增加投资收益,更不利于期货市场长期健康及稳定发展,而期货投资基金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

2.有利于增加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没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在国外期货市场上,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对冲基金是最重要的两类机构投资者,国外资金庞大的养老基金、退休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依靠参与到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对冲基金中来参与到期货市场的。我国证券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投资主体由中小散户向机构投资者的转变,证券投资基金、QFII、券商等成为市场的主体。而在中国的期货市场78%的投资者是散户,没有期货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导致了期货市场人为操纵性强。所以应该借鉴国内外期货机构投资者和我国自己在证券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的经验,把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研究,确定总体目标,分步实施,尤其在面临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之时,加快推进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初期培育,让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超级秘书网

3.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的价格通常被做为现货市场商品价格的重要参考。期价具有前瞻性,从而引导现价向期价靠拢。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全球新增资源消费比例上更是占据着50%以上的份额。对大宗农产品、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许多产品都大量依靠进口,意味着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在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期货市场,市场的石油现货价格主要是参照NYMEX的原油期货价格;小麦、玉米、大豆等也主要参照CBOT的期货价格;黄金的、价格则主要参照伦敦现货、苏黎世现货和期货、美国期货的价格。国际市场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定价,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而设立了期货投资基金后,这些大的基金就会在各种可能存在的空间内进行套利。从而加大了国内期市与国际期市的相关性,并且随着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中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将与世界市场同步,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在商品的国际的定价权上更具影响力。

鉴于以上分析,在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已经变的刻不容缓。事实上,我国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期货私募投资基金,但由于政策的限制,他们多半处在地下状态。由于没有法规规范其行为,它们的存在也给期货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无论是从规范现有地下私募期货投资基金还是从增加国际竞争力上来说,对期货投资基金在政策上给予松绑已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曹凤歧.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祁国中.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J].上海金融,2004,(06).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意在建立系统的期货投资安全机制,防止我们迷失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作用应当是我们思想的明灯、行动的指南。记得哲学家康德曾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风险控制意味着约束,并使之成为投资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自然的习惯。

期货市场是冒险家的乐园,期货投资可谓是勇敢者的游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投资中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不多,大约不到5%。那么,是什么阻挡了许多优秀的投资者踏入成功之门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投资过程的各个环节。

所谓的安全战略,就是研究如何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但需要在风险产生之时的一般意义的防守,更需要在风险尚未发生之时的积极主动性防范。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具备对风险的预测和感知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控制能力。

安全战略的目的:为投资保驾护航,驶向正途、到达彼岸。

就期货投资运作的整个过程而言,安全战略所涉及的问题应涵盖三方面内容:⑴交易之前---投资方案拟定时的安全防御,⑵交易之中---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与防守,⑶退出交易---如何安全主动地离开市场。

就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客观市场是第一位的,主观判断是第二位的,评判决策与交易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市场的现实表现;同时,市场是完美的、客观的,而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片面和具有主观性的。可见,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也就决定了投资者出错的必然性和经常性。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以下事实的存在:

⑴市场存在我们所不知或是无法认知的事情;

⑵存在潜藏而未完全显露的因素,或是突发性事件;

⑶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

⑷对事物的理解和市场的反应做出了相反判断;

⑸市场本身因过度扭曲所蕴藏着的反向动能;

⑹因人为操纵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表现。

一、交易之前

1、休息与等待

休息与等待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状态。许多投资者并不了解其内在的意义:什么也不做的防守成本是所有安全措施中最低的。我们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⑴心身休整与交易总结,⑵市场没有大行情、或无法判断行情,⑶行情的演变已进入危险地带,⑷战略计划实施前的时机等待。

资金权益的曲线与价格的波动图形是相似的,资金阶段性增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事,而如何回避权益的大幅回落却不是易事。然而,只有回避资金的回撤,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才能达到资本滚动的复利效果。不为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舍弃,是一种顺服与尊重客观市场的表现。可见,学会休息与等待是决定投资能否取胜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明白:市场是行情变化中的主角,而投资者的表演不过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市场,而不是自己忙忙碌碌;应当等待市场给出明确的方向,否则,忙碌的结局只能是虚空一场。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忙碌?这是欲望驱使的结果。当人把眼睛盯在金钱而不是市场与自身时,总是会臆想行情的发生,并希望抓住而不愿丧失。我们认为:能够挖掘有投资价值的行情固然很好。但是,能够发觉市场没有行情、或是承认看不懂行情,其意义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懂得休息与等待的价值。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之所以不作为,是为着安全起见,为着大的战略计划服务,而不是眼前的小利或是利诱下的盲动。

2、选择市场

首先,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选择,并加以限制。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合做投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应当远离这样的风险市场:⑴尽管行情巨大,但风险无法控制的市场;⑵人为操纵迹象明显,导致分析困难的市场;⑶持仓小、成交清淡,短期内无法活跃的市场;⑷不受法律保护、制度规则不健全,或是交易所诚信遭受质疑的市场。

风险的防范不仅仅在风险产生之时,更应该在尚未发生之时就将其杜绝。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增加额外的风险负担,使投资者的精力更加集中在价格波动的本身而不是其它。有人会说:不管怎样说,能挣到钱就好。但无数事实证明:不良的投资环境,终究结不出善果;正如气候恶劣的环境,无论如何精于耕作都是枉然。

盲目投资时常走向灾难,限制行为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这里,总结选择市场的方针是:涨跌可分析性、风险可控性、交易可操作性,同时市场必须具备诚信、公正与规范。

3、战略评估

正确的行动来自于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交易有赖于对市场正确的评判。显然,投资的安全性与市场分析的正确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分析正确率越高,投资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损失将无法避免。在这里,我们倡导树立要战就一定要胜的思想,即每战必捷。正如在军事上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又如《孙子兵法》通篇所透射出的全胜思想。

全胜的根基在于很好地把握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情战略性评估的核心任务正是如此。中国有句俗话:早知三日,富贵千年。可见,作为投资者应当具备洞察力和预见性。当我们对将来的基本面拥有足够的评判依据,那么对市场未来时空的定位就有了宏观的把握,也就成为从未来走来的人。这样,对于现今市场往后必要发生的事情有思想与行动的准备。

期货市场的套利方式被大家认为是风险有限的投资模式,而对于单纯性投机被当作是风险极大的投资行为。其实,单纯性投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是一种现时与未来的套利。当我们看到市场的未来时,这种风险很大的投机方式就转化为套利投资,现时与未来的巨大差价才是挣钱的源泉所在。如此,全胜思想的实现将不是一句空话,当交易还没有发生之前,投资者就怀有必胜的信念。

行情评估的任务有:⑴市场未来演变的趋向和可能的目标时空;⑵市场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应对措施;⑶市场当前所处区域的高低和目前的趋势;⑷是否具备投资的价值,以及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许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要想获得多大收益就需要冒多大风险;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存在风险度有限而获利空间巨大的战略机遇。这正是行情评估的主要任务,同时我们应当抛开那些风险与收益不相称的任何所谓的机会。

评估不能替代决策,其分析结果能否转化为操作方案,主要看我们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与做事原则。在这里,我们倡导只做容易做的行情,选些加减乘除的小学题目,而将复杂的高等数学留在市场。正如兵法所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4、等候时机

经过总体评估,当选定某个品种作为战略投资目标时,随后等待时机成熟将是首要的任务。由于期货市场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这使得价格波动看起来较之其他市场剧烈,因而时机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时机的问题尽管是局部和战术性的,但良好的介入区域是进行战略防守和增强持仓信心的有力保障,也是整个投资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

时机的选择应当从安全和易于防守的角度出发,否则投资的动机有意无意间陷入贪婪的境地。所谓易于防守,就是在大方向即便出现错误的前提下,而进场的头寸也能在不亏或是小亏的状态下退出市场。

良好的进场区域尤如军事上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那么,如何判定期货交易中的根据地呢?这可通过两方面来把握:⑴主要通过技术形态等手段来判定;⑵对市场正反两方面的基本信息加以综合评估。由此,对市场表象特征和矛盾对立双方的评判,来寻求和等待行情时机的成熟,其目的就在于:等候风险度有限而潜藏巨大收益的局面---这才是投资的真正内涵。

在红军时期有句名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对于诱敌深入,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这不是惧怕和逃避,而是一种主动性的防守策略。同样,我们应当承认:任何投资者在市场面前都是弱小的,尤其是在期货杠杆下。所以,时机的把握最好是在行情的反弹和调整之时,并待其真实的趋势显露之初(顺大势的原则);而当行情出现爆形时则是加码的好时机。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越是看起来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而看似安全的地方往往并非安全。

对于时机的把握,在军事上有敌疲我打之说,以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长勺之战。曹刿对战局的解释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三而竭是战机的关键点,转化为期货语言就是:原有趋势完结后新生趋势形成之初,或是调整后重返原有趋向之时。如此,市场方向的确立使得顺势建立的头寸更加安全和稳固---市场强大的推动力才是真正有力的护卫。

二、交易之中

1、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

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给投资者以极大的自由,因而有些人希望通过精确的分析来抓住正反两方面的行情。然而,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当他试图拉直波动的曲线时,市场反将其资金拉直。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是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测度的。行情分析是决策与操作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哪怕是正确的分析都能转化为交易行为。为了回避风险和灾难,我们的操作一定要遵循某种安全原则,这就是:顺势而为。

顺势交易有其数学概率的支持。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的结论是:⑴波段式顺势操作的盈面大于75%;⑵以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市场,其盈面可达95%;⑶单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抓顶和底的概率小于1%。其实,大家可以看看国内证券市场的特有现象就会明白:上涨时大多数人都挣钱,而走熊时参与在其中的人几乎都在赔钱---这是与其交易规则中只许做多的限定有关。

在思想与行为上,战略投资者一定表现为顺应大的趋势,而逆势操作必定是短视与投机的体现。时间对于逆势交易而言意味着消亡和毁灭;其小概率本质决定着这种投资失败的必然性,而不论个人的智慧高低。古人云: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及也。由此,投资者一定要摒弃逆势而动的任何想法与行为。又如孟子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我们应当明白自由只存在真理之中,就如鱼不能离开水。限定行动的自由,才会有金钱的增长。成为天然赢家的必要条件是:做一个顺势交易者,做一个战略投资者!

综合前文,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是:宏观顺势、微观逆势。

2、期货交易的生存法则

许多人凭着聪明才智来到期货市场,但带走的是失落与悔恨。促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个人的小智慧。人的聪明在市场的面前显得苍白,我们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市场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评判是第二位的;决策和交易是否正确由市场来裁决。由此,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与市场的博大,才能回避一次次重大损失。

生存法则是什么?第一时间无条件止损,并要始终坚持而不心存侥幸。

保证金杠杆的效应使得价格波动被人为放大,并且合约到期的限制使得持仓不能一直保留。当持仓的方向与市场运动背道而驰时,时间的代价将变得越来越昂贵;在交易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那么时常会面临这样的情景:⑴投入的保证金刚好被击穿;⑵帐面盈利可能全部丧失;⑶因反趋势全部资本金面临灾难的结局。

由此可见,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止损。止损应在交易方案产生之时就当考虑和设置,在交易之中按某种方式全程跟踪和推进。止损的宽窄与个人情况有关,但主要是与市场正常波动的幅度相匹配,有时亦附加一定的时间条件。作为中长线交易者,止损的大小以能够承受日常的价格波动为宜,避免频繁地触动止损,从而保证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计划能够有效进行。

止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也许是机会,更有可能是灾难。止损出局的好处有三方面:⑴进场时机不当。这在决定出场的当时并不能确认是否犯了方向性错误,但我们必须选择离场。一方面,回避重大错误的可能;另一方面,为再次寻找更安全、更好的入场点提供机会。⑵方向性判断错误。在反趋势情况下,如果没能够及时出场,那么时间与杠杆将对交易构成致命的打击!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及时止损。⑶走出困顿。如果连续三次被止损出局,那么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这时投资者就当抛开任何行情,强制休息一段时间,避免陷入死路与沼泽。远离市场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否则,幸运将远离而灾祸却接连不断。

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愿下决心止损是许多人的通病;然而,投资者如果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那么当前的困难将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时间会给成功的投资者带来财富。损失是暂时的、必须的,它是成功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暂时地放弃金钱是为了保存资金实力,也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可见,止损是生存之道,是飞行员的降落伞,是市场第一性原则的体现。

3、资金管理策略

保证金的调节是期货市场赋予投资者的自由。这种权限的自由选择会带来人性最直接和最充分的暴露---人总是有用足保证金的强烈倾向。期货并非是普通的金融工具,其杠杆效用像似核金融。因此,高比例动用保证金会使得投资盈亏产生巨幅波动---既可能出现资金爆炸,亦存在迅速毁灭的可能。这种非常态现象的产生是心魔驱使的结果,这不是投资的正道,其最终结局无一例外被市场所淘汰。有个类比可以说明:小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120码的速度算是安全舒适的话,那么每增加10码,其事故出现的概率将会呈现指数上升;当速度达到220码以上,不论驾驶技术如何,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提升至百分之百。

由此来看,自由并非都是好事。就资金管理而言,自由与安全之间应当有其统计意义上的平衡点。实践经验表明:当资金的利用率达到30%时,对于期货交易而言是最恰当的。尽管投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可适度调节这一比例,但30%的利用率是资金管理的基准原则。在实际交易时,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盈利第二的思想,并做到:⑴总体交易持仓要适当,以心里不担忧为佳;⑵分批次动用资金,降低整体资本金的风险度;⑶如需加码,必须坚持在首批头寸已获利的前提下;⑷设定最大下单额度,杜绝超量的任何念头,如能做10手单不妨本文意在建立系统的期货投资安全机制,防止我们迷失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作用应当是我们思想的明灯、行动的指南。记得哲学家康德曾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风险控制意味着约束,并使之成为投资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自然的习惯。下7手,别搞得好像与市场有仇似的;⑸在行情的爆发点位可适度放大单量,但前提是当日收盘有利于持仓。

可以说,资金管理状况是交易者内心世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资金管理有助于投资者与市场维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交易者水平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交易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提高。其实,所投入的资金就是一粒种子,并不需要多大的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功近利---总是试图加大保证金量的投入,希望短时期取得优异的战果。这种急于求战求功的浮燥心态,导致危险、恐惧与失败的阴影从未离开其左右,直至被彻底打败。其实,挣钱的奥秘在于时间与平和的心,在于投资者耐心等待与分享趋势的伸展。空间的打开需要时间,时间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4、期货操作的行动策略

在宏观顺势的方针下,我们的任务是将方案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计划还不能等同于行动,从构想到行动之间有质的差别。尽管行动只有两个动作:进场与出场;但却是反映了投资者全部的思想内涵。构想能否进入实施全看市场是否出现预期中的有利环境;而交易过程中的退却则看是否出现不利的格局、或不祥的征兆。

先谈进场方面,就像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市场行情的实际走向并不总是与投资构想相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计划将暂时搁置,或是被取消。只有当市场趋向与当初设想的一致时,投资计划才能启动。也就是说:为着安全起见,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性表现达到统一的状态下,投资交易方可进行。进场一般遵循迟到的原则---想象在先、行动在其后,这是为了达到内外皆顺势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有:⑴如果设想没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市场仍处于不确定或反向状态,那么构想还只能停留在观察阶段,这时就不能进场交易,否则过早地介入就难免要付出代价;⑵当市场开始显露其真实的趋向时,如果与预想的战略方向一致,那么,在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情况下,进场交易的胜算概率就大为提高。正如中国武术所讲究的:先是心到、其后是眼到,最后才是手到。提早进场时常能够取得较好的价格,这对套期保值是好事,但对单纯性投机而言不符合安全与顺势的原则,也违背了投资的目的---挣差价而不是价格。在这里,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趋势(差价)是第一位的,价格反而是第二位的。

就退场方面,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任何反转都是由调整行情演化而开始的,任何深幅调整都会因杠杆效应使得巨大的浮动盈利化为乌有,甚至是惨败。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形:正当我们的口袋装满银两时,正当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市场表现又有所困惑时,尽管不利的基本面暂时没有显现,甚至表现优秀;然而,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悄悄降临,梦想演变成残酷的现实。所以,在不利的情况或不祥的预兆出现时,我们都当十分警醒,并考虑部分或是全部离场。问题是怎样预知不利的局面呢?这就需要对市场进行跟踪评估,以确定当前的风险程度。

跟踪评估的侧重点有:⑴市场新出现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因素;⑵对市场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因素;⑶主导市场趋向的主要矛盾是否有所改变,尤其是质变;⑷市场外在的表现,以及技术指标等,是否预示着趋势有中断或反向的可能;⑸参考历史行情与相关品种走势,找出当前市场价格所处的区域。然后,我们依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继续存留在市场的决定。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市场行情的演变亦是如此。因此,当主导市场的矛盾其量变累计到一定程度,或出现了部分质变,那么投资者就当考虑退出市场了。出场一般遵循早退的原则---提早退出,优于被动性撤出。过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我们容易挑战行情的极限,从而走向贪婪;我们应当留有余地,忽略边际利润趋低的后续行情,从而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

三、退出交易

1、阶段性回避风险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同样,市场价格的演变特征有:⑴从表现形式看,价格亦呈现出阶段性潮起潮落,在看似无序的波动中始终存在着有序的趋势演变;⑵从变动状态看,市场总是从一种平衡态的打破过渡到另一新的平衡,这种变化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因此,其特点可总结为:阶段性、波动性和趋势性。

依此,我们在操作策略上应当遵循:战略方向上的持久、与持仓阶段性的战术调整相结合,即:战略持久与战术灵活。前者可不必探讨,后者之所以要进行头寸调整,是因为要回避阶段性风险。当判定市场面临中级调整时,我们既可以保持原有持仓不动,亦可以平掉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持仓。具体说明如下:

⑴如果对行情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距离设想的目标还远,那么对于调整的来临可以置之不理,并为加码提供了契机。

⑵如果预期调整的幅度较大、或是难以评判,那么部分地暂时地退场将是明智的选择。平仓多少视情而定,可以是50%,亦可以是1/3、或是2/3。如果险情消退,那么通常将已平的仓位补上,并考虑计划内的加码,但前提是易于防守。

⑶趋于危险地带的任何异动都应当警醒。由于趋势性逆转的表现在当初与中级调整相仿,所以投资者应当平掉所有的头寸加以回避。当市场恢复原有的趋势时,可考虑将头寸补回;但如果市场的波动变得模糊、或自我判断出现疑惑,那么就当离开市场。

⑷如果价格已触及到设定的初级止损,那么部分持仓的退出是自然的选择;但如果最后的防线被有效突破,那么全部的头寸都当离场。我们必须承认市场的确存在许多为我们所不知的事情。

2、如何出局

在证券市场上,有句俗话:会卖的是师傅,会买的是徒弟。其实期货投资也是一样:善于出场的人才是高明的,因为只有离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进攻、挣钱,从而忽视了防守与退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在于:人的眼睛总是盯着金钱,因着心动市场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流连忘返。欲望的牵动必定带来失败,留恋市场就是一种贪婪;这在行为本质上就是与市场比智慧。

除了被动性止损出局外,任何主动性了结头寸都具有积极防守的意图---看守利润和限制损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出发,离场意味着风险的终结,从而彻底回避了不确定的价格波动。古代兵法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是为了安全起见,是为了保存实力,也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攻做准备。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进场和出场的条件是不对等的。进场的理由必须是充分的、审慎的,有必胜把握的;但是,出场却不同,理由可以是简单的、朦胧的,甚至符合一些必要条件就行。如果试图寻求充足的退场理由,那么交易必将因担搁而陷入困境;这就要求投资者预知风险的来临,并提前做出反应;同时要求拥有舍弃精神,舍弃出场后行情的延续。可以看出:出场的条件是宽泛的,并留给投资者充分的选择度。

实质上投资的过程就是取与舍抉择的过程,而取舍的选择在乎人心。舍得两字是孪生兄弟,不舍如何得?而这就是问题的难点。许多人不了解这点,始终想通过研究市场来寻求最佳的出场方法,但至今无人知晓。为什么?因为没有答案。答案不在市场,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追求完美就是贪婪的表现,不完美的离场方式才是最完美的,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在这里,对于离场的方式给出一些建议:

⑴灵感与直觉。出场有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你已经盈利,甚至是大利,尤其是在预期目标已接近的情形下。当灵感与直觉提醒自己该出场时,那么就当出局。也许有人会想:这是什么理由!?有句话叫适可而止,但如何界定,只要自己心里满足就行,何必与市场、与他人争高低论水平。然而,如何做到知足常乐?这需要事事怀有感恩与赞美的心。

⑵技术分析。当所设定的技术指标显示出场信号时,尤其是移动平均线呈现反向势头,或是图形形态表现出逆转的可能,那么手中的持仓可以考虑全部退出。技术分析的本质就是市场表象的分析,通过分析现象来预知市场价格。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因而恶化的表象暗示着内在矛盾有可能出现了质变,那么继续存留在市场就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技术性表现往往优先于基本面信息的显露,所以,依据技术出场的效果往往不错。在这里,你很可能丢失往后的行情,但重要的是转化了利润,保守和扩大了资本。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期货市场期货投资信息投资决策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信息吞吐的基本经济功能。期货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期货投资信息环境,不同的信息环境对期货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同的作用。所谓期货投资信息,是指与期货投资密切相关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获得的、能够影响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大量信息云集在期货市场,经投资者分析、识别,进而转化为期货投资信息。期货投资信息具有产生突发性、传播快捷性、受众群体性、影响广泛性和时效短暂性特征。

按其表现的载体,期货投资信息可以分为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声音信息、影像信息和意识信息;按其表现的属性可以分为国家信息、行业信息、交易信息和民间信息;按其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主流媒体信息、互联网络信息、交易所公告、财经资讯和期市流言等。

期货投资信息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着期货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而期货投资信息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投资品种、投资形式、投资方向、投资期限和投资规模的影响等方面。因此,优化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投资品种选择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可以划分为农产品、金属产品和其它品种。期货投资信息对投资者的品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针对农产品方面的信息会引导投资者选择农产品期货投资。目前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信息有很多,如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信息、关于粮食问题的政策信息、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信息、关于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政策信息等。如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合约上市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都参与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和实物交割,既避免了农产品现货经营风险,也解决了产区的卖粮难题和销区的购粮难题。同样,针对金属方面的信息会引导投资者选择金属期货投资,针对燃料油方面的信息会引导投资者选择燃料油期货投资,如玉米产量的增加将减少乙醇汽油的生产成本,增加乙醇汽油的产量,降低乙醇汽油的价格,进而抑制燃料油期货价格的高企。投资者对投资品种的选择,除了源于现货经营方向、投资经验、市场规范性以及感情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货投资信息的导向,如果某一信息对某一品种具有明显的利多或利空导向,则大部分投资者会云集该品种竞相投机,期货价格将背离其价值,期货市场风险凸显,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难以发挥。

投资形式运用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按投资目的划分,期货投资形式包括套期保值、投机交易、套期图利和实物交割四种。不同的信息对投资者选择投资形式具有不同的影响。如南方玉米现货价格在1300元/吨,北方玉米现货价格为1000元/吨,而期货市场0505合约价格为1200元/吨。如果有信息显示北方玉米现货价格因抢购有上涨趋势,南方玉米现货价格因堆积有下降趋势,那么一些投资者就会选择套期保值,即在北方买入玉米现货,在期货市场卖出同等数量的玉米期货。到2005年5月份,南方玉米现货价格跌到1170元/吨,期货市场0505合约价格跌到1070元,此时,卖出玉米现货,比预计少盈利130元/吨,而买入0505期货合约平仓将会盈利130元/吨,正好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少盈利)。同样,如果有消息显示市场多头主力资金匮乏,那么投资者就会选择投机交易,即卖出期货合约,待主力卖出平仓时悄然出货离场。如果行情信息显示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或者相关品种(如大豆和豆粕)在同一市场价格严重背离;或者同一个品种的不同月份价格差异增大,那么投资者就会选择套期图利,即在价格低的市场买入而在价格高的市场卖出;在价格低的品种买入在价格高的品种卖出;在价格低的合约买入在价格高的合约卖出,进行跨市场、跨品种和跨合约月份套利。如果有信息显示期货价格高于或低于现货价格,投资者就会在期货市场卖出或买入实物,即所谓的实物交割。这样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会发挥出来。如果信息环境不同,则投资者对投资形式的运用就不同,因而市场功能的发挥就会迥异。

投资方向确定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投资者投资方向可以划分为多头即买入方向、空头即卖出方向、多空混合即买卖混合方向和观望即空仓无方向。任何刺激买入的信息都会导致投资者选择多头方向,如农产品减产、需求增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自然灾害、降息等,都会引起投资者的购买欲望。同样,任何刺激卖出的信息都会导致投资者选择空头方向,如农产品增收,进口增加、加息、监管力度加大等。而有些时候信息不明朗,市场处在敏感区,价格非上即下,这时有些投资者会选择多空混合方向,即买入和卖出同等数量的合约,待到信息明朗时将不利的方向平仓。有时市场受多种信息刺激剧烈振荡,投资者也会选择多空混合方向,即在相对高点卖出平仓同时卖出开仓,在相对低点买入平仓同时买入开仓,不过这种策略很难把握。而在没有什么信息刺激市场时,投资者往往会采取观望态度。因此,信息环境的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也不同,对于发挥牛市和熊市市场基本功能的影响也就有差异。

投资期限把握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按投资时间长短划分,投资者的投资可分为即期投资、短期投资、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当期货市场上突发某一信息,而这一信息对期货价格仅具有瞬间的影响时,投资者往往会进行即期投资,如1996年发生的洪水将哈大铁路冲断,当投资者获得这一信息后便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纷纷进场买入大豆期货,而在次日就乘高卖出,取得即期投资收益。当某一信息对市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限时,投资者往往会进行短期投资,如2004年初期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居高不下时,美国农业部又了大豆减产报告,国内投资者受此鼓舞又纷纷进场短期投资,在一个月后获利离场。当某一信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将影响期货价格时,投资者就会进行中期投资,如近来国内粮食需求持续扩大,将对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产生支撑,因此投资者将会选择中期投资,即持有长达数月甚至半年左右时间的多头头寸。而如果有信息显示未来的数年内某一品种(如原油)的价格将始终盘升,那么投资者将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多头长期投资。投资者投资期限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期货投资信息,由于期货投资信息具有时效性,因而投资期限又制约着期货市场信息吞吐功能的发挥。

投资规模安排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按照资金量与持仓量比例的多少,投资规模可以划分为轻仓、中仓、重仓和空仓。期货投资信息对投资者投资规模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某一信息对行情的影响不大,甚至很微弱,那么投资者就会选择轻仓投资,如当市场上没有其他信息,只是相关的技术指标如RSI、MACD、KDJ等显示价格已经进入超买区或超卖区时,投资者就会将投资资金的很少的一部分投入到期货交易中进行试盘。如果某一信息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其对期货价格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时,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中仓投资,比如玉米长期走势仍然是上升趋势,但季节性积压会促使投资者短期内进行空头操作,而这种投资的比例往往属于中仓投资,并且会随时关注价格的变化。如果某一信息对市场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仍将继续,那么投资者往往会重仓投资,如2003年末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农产品出口时间缩短,导致已经签约的进出口企业纷纷抢购货源,造成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同步上涨,多数多头投资者选择了重仓投资,回报丰厚。如果市场信息处于真空状态,大多数投资者将空仓休息,伺机而动。这样,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投资心理引导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

投资心理是投资者赖以决策的主观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期货投资信息加以引导的因素之一。期货投资者的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的因素是信息环境。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认知态度和对投资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包括投资动机、投资需要、投资兴趣和投资观。信息环境的差异,对投资者的心理动力具有深刻的影响,如正确投资观念的树立,会减少冲动和盲目投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投资活动及其关系。不同的信息环境对心理过程的影响也不同,如市场人气的升跌将左右投资者的从众心态等。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按投资者心理活动的生理机能划分,可分为睡眠状态、觉醒状态和注意状态。任何一个期货投资信息对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如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提高到2.25%,大多数投资者对此信息均保持注意状态。心理特征是投资者在认识、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心理特征也表现各异,如面对2004年我国连续7年的农业大丰收,有些投资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能力,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果断设定期货价格波动区域,促进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玉智,靖继鹏.中国期货市场信息吞吐功能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2.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李亚光.论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存货;存货投资;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5日

存货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尽管存货占GDP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其波动程度很大,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构成部分。鉴于存货投资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文从理论上介绍了存货投资的概念、统计方法、基本理论、最近的理论进展以及存货理论的应用,以期对关于我国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存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存货与存货投资。存货的持有者主要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对生产部门而言,存货不仅包括产成品,而且包括在制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等;对于销售部门来说,存货则主要指未销售出去的商品。存货投资指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初期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投资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此外,基于产出和收入的角度,存货投资作为当期总产出与总销售之差,是GDP的构成之一(许志伟等,2012)。

(二)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基于美国的实践,我们讨论统计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方法。一般而言,用于估计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不同部门的数据来源也不尽相同。为了将各种来源不同的数据调整成国民收入账户(NIPA)中的对应概念,需要使用一定的估计方法。目前,主要的估计方法主要有四种:基年估计(benchmark-year estimates)、非基年估计(non-benchmark year estimates)、最近年份和本季度估计(most-recent-year and current-quarterly estimates)和数量和价格估计(quantity and price estimates)。更为具体的介绍参考国民收入账户手册第七章。

张涛等(2010)详细论述了代表性发达国家和中国存货指数的计算方法,具体为:美国的存货指数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编制,由采购经理人协会抽样调查和收集企业家对存货变动看法(存货增加、存货持平、存货减少);存货指数的编制是分行业进行的,行业存货指数=(行业内存货增加的样本公司占比+0.5×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减少的比例)×100;综合存货指数是在行业指数基础上根据行业权重加权计算得到,每一个行业的权重是依据该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确定。

德国的存货景气指数由德国经济信息研究所(IFO)编制,在调查7,000个制造、建筑、批发和零售企业存货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具体分为现在的状况和未来6个月存货的预期变化,存货现状分为三个状态:满意、不满意和很满意。未来6个月存货预期变化也分为三种情况:不变化、上升和下降。用“预期上升”的企业占比减去“预期下降”的企业占比,或用“满意”的企业占比减去“不满意”的企业占比,再除以基期计算得到的百分比就是存货景气指数;目前德国存货景气指数选择的基期是2000年,调查得出的数据经过季节调整后,每月一次。

英国存货指数是自1992年开始,在调查制造业600家企业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其计算方法为:如果本期存货相对上期存货增加,赋予权重0.5,没有变化赋予权重0.5,下降赋予权重0,权重乘以相应的百分比相加即得到存货指数。英国在计算存货指数时,考虑了企业规模因素,大企业比小企业影响更大,因此大企业样本占比相对更高。

日本存货指数的编制方法与美国类似,覆盖日本制造业的近300家企业,包括小企业、中等规模企业和大型企业,其存货指数细分为产成品存货指数和商品采购存货指数。日本存货指数计算也采用按行业比重加权得到。

在我国,中国物流中心从2005年开始,根据其月度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将制造业存货指数和非制造业存货指数作为其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一个子项按月编制,并于每月9日公开上一个月的计算结果;其中,制造业存货编制共涉及730余家企业,分为原材存货指数和产成品存货指数,同时按行业不同,编制分行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存货指数;非制业存货指数编制涉及1,000余家企业,不存在原材料存货指数和产成品存货指数的区分;其体编制方法(以制造业原材料存货指数为例,产成品存货指数编制方法与此类似)是:原材料存货指数=(受调查企业中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增加的比例-0.5×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减少的比例)×100。

此外,国内有一些学者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季度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按照国外通行的计算方法,进行过计算中国存货指数的相关研究。陈杰、刘妹威(2008)以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设计调查问卷”为基础,借鉴国外存货指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中国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存货指数的设计方案。王作春等(2005)则以国内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推算的方式获取个体存货景气指数,再以加权的方式对各行业存货景气指数进行汇总,进而获得总体存货景气指数。

(三)理解存货与存货投资的重要性。尽管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份均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角度看,这一比重都很低。例如,1956~1998年间,存货投资占美国GDP的平均比重为0.66%。1995年,存货投资占西方七国GDP的比重分别为:美国0.36%、英国0.31%、日本0.53%、德国0.47%、法国0.54%、加拿大0.32%以及意大利0.91%。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1992~2010年间,每年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5%左右。上述事实似乎意味着存货投资可能无法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事实上,理解存货投资对研究一国的经济波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尽管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较低,但是存货投资的波动对一国经济波动的贡献较为明显。例如,美国战后经济的波动中,大约有1/3归结存货投资。中国经济中的存货投资波动也能够解释产出波动的20%。更为重要的是,存货持有量的变动大约可以占到季度GDP变动的60%左右(Fitzgerald,1997)。因此,理解存货投资变动的原因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Blinder,1990);第二,企业的存货投资行为有可能会放大或缩小经济的波动幅度,进而成为技术和政策影响经济的重要的传导机制,并且可以用来识别不同的冲击来源或者说经济起伏的原因。

二、存货投资数据的统计特征

由于存货投资的波动在经济波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需要对存货投资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国外的数据来看:Ramey and West(1999)通过分析G7(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从1956~1995年的数据得到,存货投资只占GDP份额的0.5%,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15%)和消费比重(占GDP的2/3),存货投资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而根据G7国家1995年的横截面数据,得到各国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美国0.36%、英国0.31%、日本0.53%、德国0.47%、法国0.54%、加拿大0.32%、意大利0.91%。此外Fitzgerald(1995)分析了美国二战后的存货投资数据,得出美国的存货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因此,不论从时间序列上还是从横截面上,从国外的数据来看,存货投资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十分微小的。

从国内的数据来看:相比较国外存货投资的特征,中国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自己的特点,仅就该比例的这种趋势变化也可以看出我国市场化的进展。对于当代存货投资的特征,许志伟等(2012)分析了1992~2010年的宏观年度数据,得出中国每年的存货投资仅占GDP的3.5%。因此,通过分析中国存货投资数据,我们得到的结论和国外的数据基本是一致的,即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发展,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断地降低。

(二)存货投资的波动规模。相比较存货投资所占GDP的份额,存货投资的波动性是非常巨大的。早在1950年,Abramowitz就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存货投资的急剧下降。而根据Alan.Blinder(1991)的计算,这一情况在二战后的历次衰退中仍是如此,他通过分析1948~1982年的数据发现,美国真实的存货投资变化占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87%。Ramey and West(1999)分析了二战后G7国家存货投资变动和GDP的变动,发现存货投资变动占GDP变动的比例保持在12%~71%的范围内。许志伟等(2012)分析了1992~2010存货投资和GDP数据,相比较存货投资所占的份额,发现其存货波动解释了GDP总波动的20%之多。所以,存货投资的波动规模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存货投资的顺经济周期性。在存货投资的研究中,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存货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有放大作用。所谓存货投资顺经济周期性是指存货投资的波动趋势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是一致的(Ramey and West,1999)。Fitzgerald(1995)计算了美国1948年到1991年历年存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变化比较发现,存货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存货投资周期性的波动规模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规模基本相当。Blinder and Maccini(1991)发现二战后,在美国衰退的时期内,存货投资的下降和总产出的下降相伴随,并且存货投资的变化可以解释总产出变化的87%。Blinder(1990)在文章中认为: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存货投资周期。Ramey and West(1999)分别计算了G7国家1956~1995年存货投资和销售额之间相关系数发现:所有国家的相关系数均为正,系数均值在0.1~0.2之间,并且通过VAR模型检验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结论是一致和稳健的。Yi Wen(2005)通过研究美国和OECD国家的总量数据,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波动区域上详细讨论了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得出:在经济周期高频波动的部分,存货投资是逆经济周期的;而在经济周期低频波动的部分,存货投资是顺经济周期的。此外,存货投资的波动方差在经济周期高频波动的部分比较大,而在经济周期低频波动的部分比较小。Kahn(2002)通过分析美国数据发现:美国自八十年代起,总产出的波动规模较二战结束时期缩小了将近一半。Kahn等人通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得出: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存货投资的变化(尤其是耐用品存货投资)是导致美国经济波动平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从国内研究来看,易纲、吴任昊(2000)考察了中国1979~1989年存货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得出:1979~1986年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83869,即表现为明显的“顺周期”特点。而在1979~1989年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24599,却表现为“逆周期”特点。原因就在于1987~1989年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惊人的-0.92289,即存货投资的波动在那三年几乎完全是反经济波动而行的,即“顺周期”这一特点在1987~1989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例外。其原因在于:在1987年、1988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十分高涨。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存货行为的“顺周期”特点日益明显。在1992~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之时,存货投资出现了更高速度的增长,GDP波动与存货投资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664865。而当1996年经济开始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长开始减缓之时,存货投资则以更快速度下降,在1996~1998年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惊人的0.998304。张涛(2010)通过构建5,000户企业的存货指数与经济周期的数据得出:5,000户企业存货指数与经济波动周期能够较好地拟合,但存在约1~3个季度的滞后。许志伟等(2012)根据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作为两种存货投资的变量,得到了原材料存货投资顺周期、产成品存货投资逆周期的经验事实。

(四)存货投资与销售额的正相关性。Ramey and West,(1999)分析了G7国家1956~1995年的数据,通过VAR模型分析,得出了存货投资于最终销售之间的正相关性,并得出了存货投资与销售额比例平稳性的结果。Kahn(2002)通过分析美国1953~2000年的数据,得出了美国存货投资与销售额之间正相关的性质。

三、关于存货投资的理论

这部分介绍文献中关于存货投资的相关理论:首先,我们介绍关于存货最为基本的生产平滑模型;其次,针对生产平滑模型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依次介绍对生产平滑模型的三个拓展;最后,介绍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有关存货投资的理论。

(一)生产平滑模型。生产平滑模型是文献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存货行为的基准模型。其基本想法是,当面临可变的市场需求且调整产出存在一定的成本时,企业具有持有存货以平滑生产的动机。在这一模型中,与不持有存货的情形相比,企业持有存货能够减小产出的波动程度(用方差衡量)。但是,为了使企业有足够的激励持有存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持有存货的成本适中;(2)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上升的幅度足够大;(3)企业有足够的耐性,否则其平滑生产的动机就会减弱。

尽管生产平滑模型为分析企业存货行为的基准,但是其理论预测与存货行为的特征事实并不一致。生产平滑模型产生的两个可供验证的结论为:(1)销售的波动要大于产出;(2)存货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产出相反。事实上,这两个结论均与数据不相一致(Fitzgerald,1997)。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部分文献通过对生产平滑模型进行修订,使其产生与数据相一致的结论,还有一些文献则从新的角度考察存货的动态变化。早期的模型拓展都是在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展开的。

(二)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货理论

1、基于生产平滑模型的拓展。基于生产平滑模型的拓展大致分为三类:成本冲击、目标存货水平和非凸性技术。下面,我们就其基本思想依次加以阐述:

第一,引入成本冲击。通过引入成本冲击,产出会随着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当成本升高时,企业选择较低的产出水平,反之亦然。由于存货投资为销售与产出之差,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产出可能通过成本冲击这一途径产生比销售更大的波动。同时,存货投资也会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第二,引入目标存货水平。与上述模型不同,一些文献引入持久性的销售冲击,并假定企业存在明确的存货/销量之比目标,且偏离这一目标会产生额外的成本。通过这些设定,能够使模型产生与数据相一致的特征。其中的逻辑是:设想t期销量意外增加并且企业的生产决策在冲击发生之前完成。企业会减少与冲击相当的存货数量。在t+1期,企业不仅需要使生产达到期望的销量(销售冲击是持久的),而且为了达到其存货/销量目标,其持有的存货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样不仅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大于意外销量的增加,而且还导致产出与存货呈同向变动关系。

第三,引入非凸性技术。即假定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企业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这样,在某一时期内,企业增加生产导致边际成本下降,进而导致其增加生产的动机增强;而在另外一些时段内,企业减少生产导致边际成本上升,从而进一步促使企业减少生产。这样就产生了产量“扎堆”而非平滑的特征。

2、(S,s)模型。生产平滑模型适用于描述最终产品制造业的存货行为。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部分存货的比重较低,只占到制造和贸易行业存货总量的15%。不仅如此,这部分存货的波动是最小的,而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门的存货波动程度最大。关于存货的研究应该主要聚焦于此。

(S,s)模型着重讨论运输过程而非生产的时间安排,故而更适用于讨论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门。在这一模型中,企业的决策方式为:首先,选择最优的数量s,当存货水平低于s时,企业不允许存货水平继续下降。当存货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时,企业会订购存货,使其达到另外一个最优选择的水平S。只有当存货水平达到s时,企业才会追加存货。S-s称为最优份额。

在该模型中,由于产出会在0与S-s之间跳跃变化,所以有可能使产出的波动大于销售。但是,在将这类同数据对比时,会产生模型难以加总的问题,因为模型中没有代表性企业,而是需要讨论企业持有存货的分布。

(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货理论。在分析上述模型过程中,假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是外生的,因此均为局部均衡模型。最近的研究将分析拓展到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首先,Pengfei Wang and Yi Wen(2011)将企业生产-成本平滑动机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刻画企业存货投资行为。具体而言,企业在面临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对销量加以平滑。在成本较低时,企业扩大生产并增加存货,以防备当成本较高所导致的产出减少。这一模型不仅能拟合数据中顺周期存货投资与逆周期存货/销售比的特征,而且得出了存货能够放大和传导经济周期的结论。

其次,Yi Wen(2011)将无库存规避动机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讨论存货的动态特征。在拟合美国经济周期和存货相关特征事实的同时,模型的结论是存货管理技术的进步反而会加剧总产出的波动。这是因为无库存规避动机会产生顺周期的存货价格(影子价格),这一机制能够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即在经济高涨时抑制销售,经济低迷时鼓励总需求,从而缓解了经济的波动。存货管理技术的进步弱化了这一机制。

最后,Khan and Thomas(2007)将(S,s)模型扩展到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参数校准,模型能够拟合存货投资2/3的波动,并产生与特征事实相一致的特征,如顺周期的存货投资,较大的产出波动和反周期的存货/销售比等。但是,这一模型的分析认为产出的变动并没有因为存货的积累发生根本的改变,因为顺周期的存货投资会将经济资源移出最终产品的生产,从而弱化了销售的波动程度。

四、存货模型的应用

一些文献通过将存货引入模型讨论相关的宏观问题。目前这类文献为研究的前沿,方便起见,我们此处列举两个例子:

(一)存货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有研究使用存货模型解释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量大幅下降的现象,代表性的文献为Alessandria et al.(2010)。Alessandria et al.(2010)表明国际贸易中的两大摩擦——运输时滞(delivery lag)和交易成本的规模经济—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其在国内贸易的情形。这两大摩擦都导致进口企业持有大量的存货,正因如此出口对冲击的反应要大于产出。

(二)新凯恩斯模型中的存货。通过将存货引入新凯恩斯模型,Lubik and Wing Keong Teo(2010)讨论了其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由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中实际边际成本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却无法观测,所以利用存货/销量比与边际成本的关系能够克服这一困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在NKPC框架下,存货对解释通货膨胀没有帮助。YongSeung Jung and Tack Yun(2012)通过Calvo定价模型中引入产成品存货,将当期通货膨胀表示成边际销售成本的函数,利用产成品存货与边际销售成本的关系生成的通货膨胀序列表明,即使不使用单位劳动成本边际成本这种传统做法,也存在较好拟合经验NKPC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1]Alessandria,Kabosoki and Midrigan.Inventories,Lumpy Trade and Large Deval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

[2]Fitzgerald,T.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Overview[J].Economic Review,1997.

[3]Khan and Thmas.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S,s)Polic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

[4]Lubik and W.K.T.Inventories,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New Keyesian Philips Curve[J].Working paper,2011.

[5]Ramey,V.and K.West.Inventories[C].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1999.

[6]Wang and Wen.Inventory Accelerator in General Equilibrium[J].Working paper,2009.

[7]Wen.Input and Output Dynamic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1.

[8]Jung,Y.S.and T.Yun.Inventory and the Empirical Philips Curve[J].Journal of Money,Bank and Credit,2013.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对期货市场监管层与投资主体之间博弈的分析,得出了监管层进行监管力度把握的影响因素和投资主体对过度投机程度的选取的影响因素,计算出了监管层应该对投资主体进行监管的投入成本是多少以实现均衡后过度投机程度在限制的范围内。并对期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现象提出相关看法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期货市场;过度投机;博弈监管;均衡

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博弈的研究起步较早,比较有典型的研究成果是张艳的《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这份研究细致地描述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博弈问题,并研究出了相关的监管对策及建议。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指南。本文旨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博弈模型,找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出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本质原因,计算出打击过度投机行为的力度大小,使监管层能合理运用市场监管职能,保证期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现状

在期货市场中,期货投资主体适度投机可以推动期货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过度投机则会对市场有产生巨大损害。在期货交易中,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对过度投机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监管层不希望看到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期货投资主体间更是利用彼此对交易信息的掌握情况进行过度投机。在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信息博弈。为了解决过度投机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监管工作。

本文下面主要是通过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模型,得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

二、期货市场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

在之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文章中,博弈分析模型对于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了两个方面:监管与不监管,对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其实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上,监管层肯定是采取监管的,所以我们无需对是否监管进行博弈分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监管层的监管力度大小的问题。对于期货投机主体一般都会进行投机,只不过是他们的投机力度不同而已。下面我们不对是否监管和是否过度投机进行分类,运用一个新的概率函数直接得到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通过这个新的方法对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程度和期货投资主体投机力度进行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假设在模型中有只有两个参与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期货市场的监管层选择他的监管力度,期货投资主体选择他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是根据自己的期望过度投机利益最大化选择投机力度的,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他们虽然是非营利机构,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中,他们也是根据投入的稽查成本和收入的罚款的多少进行行动,所以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也是以自己的期望监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监管的。他们不了解对方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即:期货市场监管层不知道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也不知道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力度。

假设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C/αβ。其中α为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稽查所付出的成本的最大可能值,β为期货投资主体凭借自己能力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可能收益。在这里,随着稽查成本C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C>0),当C=0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不进行稽查,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C取得最大值α时,此时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全力稽查,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β(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E);随着过度投机收益E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EE,C>0),当E=0时,期货投资主体不进行过度投机,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E取得最大值β时,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全力投机,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C/α(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稽查投入成本C);当C取得最大值α,E取得最大值β时,PE,C=1,说明过度投机收益最大并且稽查力度最大时被查到的概率为1,也就是期货市场全力进行稽查监管,期货投机主体全力进行过度投机时百分百是要被查到的。此函数在此完全替代了之前文章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并且能非常恰当的反应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

(二)模型建立及求解。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M=PE,C*E+A+1-PE,C*-C

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I=PE,C*-A-S+1-PE,C*E

为了找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决定因素,我们首先根据上述假定:期货投资主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投机收益(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过度投机程度E,对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max πI=PE,C*-A-S+1-PE,C*E

代入概率PE,C得:

πI=C*E/αβ*-A-S+1-C*E/αβ*E

对E求导得:

πIE=C*-A-S/αβ+1-2C*E/αβ=0

化简得出:

E=αβ-A+S*C/2C

1

从而得出了期货投资主体在期望投资收益最大时选择的过度投资程度E。由1式表明当过度投机行为的惩罚力度A+S越大时,投机程度E越小。对E进一步化简得出:

E=-A+S+αβ/C/2

由此式可知当C越大时,E越小,说明监管力度越大,过度投机程度越小。过度投机的最大值α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也会越大。监管成本占监管所能达到的最大投入的比例C/β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E低的。这冲反映出了期货投资主体过度投机程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以这些指标为基础,进行适当监管,以取得更好的监管效果。下面我们通过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选择来寻找一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的监管力度。我们再根据上述假定:期货市场监管层会根据自己的期望罚款所得(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基差力度C,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从而得出了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在期望效用收益最大时所选择的监管力度C。由2式表明要想把过度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E

C=αβ/E-E-A/2

由此式可知当E越大时,C越小。此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把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当作变量,而并不是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过度投机程度增大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要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要付出的稽查成本就越少着反映出了现实的情况:过度投机程度大,进行简单的稽查就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三)模型的均衡。为了找出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假定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都是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进行决策,他们不考虑对方的策略行为,他们之间只是进行简单的静态博弈。并且我们令期货投资主体在被查到之后的损失全部记为:

M=A+S,令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收益为N=E+A。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出这个静态博弈的均衡点。下面我们对上述1、2两式进行联立:

E=αβ-A+S*C/2C

C=αβ-E+A*E/2E

根据新的假设可以简化为:

E=αβ-M*C/2C

C=αβ-N*E/2E

求解得出:

E=M2+8MNαβ-M/4M

C=N2+8MNαβ-N/4N

从均衡的结果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α的增大,C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E是增大的。这和前面的结论非常符合。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那么他投机的程度也就越大。另外就是,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这其实与前面的结论也是一致的。首先考虑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这表示的意思是:在稽查的实际投入C固定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实际稽查投入C已经固定,而最大的可能稽查投入越大,那么实际稽查投入与最大可能稽查投入之比C/α也就越小,C/α越小表明监管层的监管重视程度越小,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越大。其次考虑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的扩大,要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投入的稽查成本是逐渐上升的。

这个均衡结果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期货市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所需要具体进行的投入选择,与此同时,期货投资主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选择过度投机程度。监管机构根据国家要求、过度投机对社会的影响、自身形象等问题,通过这个均衡解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期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模型的实践分析

首先,本模型找到了一个与期货市场上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的行为非常一致的函数,这样就为后面得出正确吻合的结果奠定了基础。第二,此模型去除了部分分类讨论的环节,之前文章把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为:监管与不监管,把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这是没必要的,监管层肯定监管,只是力度不同而已,投资主体肯定投机,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直接用力度或程度来表示监管和投机行为。第三,本文直接用函数表示出期货投机主体被稽查到的概率,这样做就使得模型既简单又准确。第四,在最后得出了最优监管力度的计算公式,这对监管层的监管投入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他们可以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限度问题(即在期货市场上,期货投资主体对资金或是现货等的拥有量占据优势,从而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能力)、惩罚力度、监管力度等。我们了解到这些因素之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控制交易量。在实际的问题中控制单个期货投资主体在同一产品上交易量,以防止他们可以依靠自己拥有资金或现货的优势进行不正常交易。第二,加大惩罚力度。随着惩罚力度的增加,他们的过度投机行为程度会减少。但是过重的惩罚也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投资主体过于严格,造成出发过重,违背公平性原则。所以也要适当加大惩罚力度,采取多种惩罚机制结合的方式,做到严格与公平。第三,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最有效和最公平的措施,他既能降低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又能做到公平。但是加强监管力度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所以我们要采取最恰当的监管投入。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根据监管机构需要控制的过度投机程度的范围来确定监管投入,这无疑对监管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在模型中对于他们的风险偏好没有考虑在内,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只是考虑期望收益。第二,对于过度投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本文章中还未设计,比如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第三,为了计算方便,文章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了简化处理,可能会对结果有轻微的影响。下一步如果能加入风险溢价、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进行模型分析,肯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效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举.经济博弈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2012.

[3] 张玉智,曹凤岐.我国期货交易所与经纪公司的信息博弈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5).

[4] 张艳.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佟德庆.期货市场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杜煊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现象[J].财经研究.2000.

[7] 李灵活.博弈论在期货市场中的研究.[D].2003.

[8] 孙秋鹏.期货交易所监管市场操纵激励与政府介入方式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

[9] 蒲磊.中国期货市场过度投机问题分析[D].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模拟交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07-02

证券与期货是金融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以及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的学科。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独立进行实际投资操作和投资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能够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政府部门、证券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及从事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活动的个人实践。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通常分为四个部分,即基本理论知识、投资基本分析、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四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性强,教学过程中如不能有效地结合实践教学,学生将很难真正地掌握证券与期货的投资知识,因此实践教学研究成为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把握就业方向意义重大

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证券行业和期货行业,不仅要求其从业人员要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而且更需要有丰富的投资阅历,以及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而这都离不开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当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适应社会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对于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可能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也不一定知道未来职业的发展去向,而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规划各自的职业发展。

(二)实践教学是适应证券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证券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证券与期货的基础理论知识上,因而忽略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该门课程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真正的投资能力和分析能力既需要理论指导,又需要经验的积累。因此,证券与期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与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应定位于培养适应我国证券期货业对外全面开放的需要。这样,只有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充足的模拟实践,才能适应高校证券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证券期货类人才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证券业和期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行业的全面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证券期货投资方面的人才。因此,证券与期货类课程的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运作、主动学习的能力,创建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积极发展的教学平台,使同学们在校能创新灵活地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入社会则具有创新地分析并解决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真正地培养大批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随着证券市场全面的开放,近几年证券市场中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而很多教材中体现不出这些新内容、新知识,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也曾经对所接触到的金融专业及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部分毕业生都表示在学校学过证券与期货这门课程及相关知识,但对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分析方法和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却知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学的证券投资知识和期货投资知识与实际不符,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这无疑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二)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强

一方面,证券与期货投资技能的学习需要有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需要有仿真实验室,需要技术设备的投入,但是很多高校证券期货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程序、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其实践性教学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另一方面,学习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技能,需要教师能够在交易实践上进行积极引导。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证券期货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强,真正懂得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或有过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交易经验的教师太少。而且很多教师是“出大学校门进大学校门”,在教学的时候只能是就理论说理论,专业任课教师的在职培训、到名牌高校充电与提升等方面做的不够,因而其实践能力不能快速得到提升。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证券与期货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由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兼任,他们大多更擅长并习惯于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较少应用案例教学、模拟实时炒股等方法。有的教师即使考虑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主要是对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进行逐一介绍,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报告,并没有充分利用模拟交易软件模拟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行情,让学生通过模拟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来熟悉操作要领,或者只培训学生机械地模拟投资过程,而不是详细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投资技巧。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其他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应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进一步完善《证券与期货》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证券与期货》课程的教学效果要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本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来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授课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出了《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想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理论教学内容,最后通过模拟交易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检验教学成果。

(一)实践教学贯穿理论教学的过程

《证券与期货》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包含了证券期货基本知识、证券期货投资工具基本知识、证券投资指数等,同时还包含证券期货类投资工具定价与估值、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投资业绩评价等,而且该门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也要将此类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投资操作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设置案例教学、网上实训和讨论式教学环节三项实践内容。

1.案例教学。《证券与期货》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在对理论框架进行简要梳理之后辅之大量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以及当前的形势。对于最及时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信息要在每节课内容之前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前的市场运行情况,而且又引导了学生去分析影响证券市场的诸多因素。同时还要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后放置于网络课程平台,安排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材料。例如在讲授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时,可将学生置于某投资者的投资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大盘持续下跌状况下如何才能实现保值;在基本分析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汇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证券市场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全球金融中心的变迁”、“市价委托成就一天700倍神话”等经典案例。

2.网上实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证券投资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目前行情分析软件和互联网委托是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交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后安排网上实训的内容,比如安排“观看网上路演”、“期货信息的采集”、“使用模拟交易软件”等具体的实训任务,可以使学生掌握模拟交易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投资分析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环节。不管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还是证券从业人员来说,具有对宏微观环境的价值分析能力尤为重要。而通常理论教学后的集中模拟交易环节实训时间较短,很难全面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该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阐述观点和撰写分析报告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

(二)通过模拟交易检验教学效果

模拟交易是理论课程教学后专门开设的实训环节,该实训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行情分析软件和网上自助委托系统利用虚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通过操作,把书本的知识和具体操作相融合,使证券期货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影响中国股市的具体因素相结合,将抽象的证券期货投资方法运用于具体的上市公司的走势判研中。通过亲身参与投资,学生既能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有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掌握技术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也促使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与其他学校的竞赛过程中,可以向其他学校学习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证券与期货》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证券与期货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传统的理论教学早已不能适应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证券与期货投资的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是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QN2011014)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国义.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5)

2.赵学增.证券投资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教学法的应用尝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8)

3.焦霖.关于模拟股市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运用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3)

4.郝进峰,刘海军,才英俊.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5)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对股指期货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特点作了简略介绍,讨论了我国资本市场引入股指期货这一新型 金融 工具的必要性。同时在新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这一重要概念的情况下。针对股指期货自身的特点,探讨了对于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两种不同目的的股指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下简称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

1. 股票指数期货的理论和运用

1.1 股票指数期货的含义

股指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依据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1.2 股指期货具有以下特征

⑴ 以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这是它与其他形式期货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它使得投资者未必一定要持有股票才能参与股票市场的幻想成为可能。

⑵ 股指期货交易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作用。股票指数期的买卖以保证金方式进行。买入或卖出一张合约都要垫付一笔保证金,作为日后合约到期时履行交收责任的保证金。但通常投资人在买卖股票时,一般必须存放的保证金不得低于股票的50%,而股指期货合约则只需10%左右,这就产生了高的杠杆作用使投资者可以以小本获大利。

⑶ 期货合约是由"点"来表示,价格的升降也由"点"来 计算 的。合约到期结算以差额折成现金完成交割手续。这种结算方法避免了从股票市场上收集股票作为交割物的繁琐步骤,同时也节省了不少交易费用。

1.3 股指期货的应用

首先,股指期货主要用于套期保值。由于股市市价经常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动,这就给股票投资者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而股指期货则为股市参与者提供了避免股市系统风险的套期保值手段。如果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在对未来股市走势感到难以把握,为了防范股市下跌的风险,可以出售股指期货合约,这样,一旦股市下跌,投资者就能从期货交易中获利;如果投资者准备在近期购入部分股票,但资金尚未到位,为了防止股市短期上升,投资者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进股指期货合约。这样,一旦股价上涨,投资者就可以从期货交易中获利,弥补因市价上涨所多付出的资金。

其次,股指期货还可以用来套利和投机。在股指期货交易中,一般只需交付5%一10%的保证金即可操作,也就是说,期货交易者可以控制几十倍于投资金额的合约资产,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相比在股票现货市场上投机更有"以小搏大"的优势,从而受到投机者的青睐。当然,在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大。

2. 我国资本市场引进股指期货的必要性

⑴ 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证券市场的风险

根据西方股票投资组合理论,卖空和买空机制的并存可使一个股票投资组合的方差为零(通常用方差表示风险),即达到理论上规避风险的目的。我国股市中,现在应经批准采用"融资、融券"的方式进行投资,打破了原有的交易限制。所以我们也可以考虑通过引入指数期货,在期货市场和股市的反向等额操作来达到规避系统性风险之目的。

⑵ 对投机者来说股指期货又提供了一条获利途径

如果他们对后市预测准确,利用股指期货的保证金制度,其获利空间将比在股市大许多倍。

⑶ 股指期货的价值发现功能可以提高股市的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机构和散户的信息不对称,股市的未来走势信息完全由机构把握。无法反映在股价指数中的不对称信息,导致股市的大起大落。但实行了指数期货后,未来股市走势就可以通过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变为公开信息,股市价格对这一信息的迅速反映可以大大提高股市的有效性。

⑷ 指数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有利于壮大股市投资者的队伍

股指期货的推出,使这 企业 有了套期保值的工具。在股票资产组合的市值上升但不允许出售时可以不必担心在允许卖出之日市值再次缩小。即在盈利时可以通过股指期货锁定利润。这样大大提高了它们入市的积极性。

3. 股指期货的 会计 处理

⑴ 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

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按照传统的观念,仅确认股指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即可。但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充分解释股指期货合约产生的权利、义务和相应风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对 金融 工具的确认也制定了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综合 参考 上述两种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1)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 经济 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2)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资产或者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⑵ 股指期货合约

股指期货合约是一种在未来以确定日期、价格、数量买卖标的指数的合约,投资者以一定的保证金作为对将来买入或卖出的指数的承诺,这就意味着投资者相关经济利益将来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上面两个条件在企业进行股指期货交易成功后就同时满足,所以当企业成为股指期货合约条款的一方时,就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4. 股指期货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股指期货会计核算的关键所在。在股指期货初始确认时,应以取得股指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初始确认后,投资者在平仓前已经能够控制期货合约,故应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因为市场交易价格是投资者充分考虑了股指期货合约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一般以其作为股指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各种股指期货合约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在报告期末按不同时点的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收益和风险,体现会计计量属性的配比原则。

5. 股指期货的会计记录与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在金融资产资产的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2007中注协编著的cpa《会计》教材中,也在对金融资产的定义和分类中,明确地将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股指期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同时也指出,如果衍生工具被企业指定为有效套期关系中的套期工具,那么该衍生工具初期确认后的公允价值变动应根据其对应的套期关系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 文献

[1] 陈晓红, 曹玲. 股指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2003(02).

[2] 段绍龙. 股票指数期货及会计处理[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2).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托宾Q理论 美联储 货币宽松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80-0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对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行业进行传输的渠道进行了总结。一国利率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的需求,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成本的改变以及信贷获得的难易程度影响住宅建设和家庭支出;间接的方式是:通过改变房屋价格来实现。房屋价格的变化反过来会影响整体需求,方式是改变住房投资的激励机制(托宾的Q理论效应)和改变家庭使用抵押物价值的能力来减少其获得消费的资金量。货币的传导中有关大国货币政策影响小国经济表现的文献中,利用冲击反应函数及变数分解等,探讨美国货币政策对美国本身的贸易收支和总体经济的实质效果。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短期会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而在长期贸易会呈现盈余的情形。

一、托宾Q理论的概述

托宾的Q理论和投资支出之间有着一种关联。Q理论是一种投资模型,一般用于财政,假定投资任何资产是一个函数Q比率:资产的市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

MVt:市场价值;MCt边际成本或重置成本。

因资产多样化外加层层包装的架构下,一般投资大众对于该项凭证所产生的风险根本搞不清楚。当时的美国由于低利率政策,加上大量的外资不断的流入,创造出宽松的信贷条件,而政府又鼓励负债融资性消费,导致投资银行为了赚取高利房贷,不断对其信评较差的客户进行贷放,但当这些信评较差的客户还不出钱时,银行只好拍卖这些因次级房贷所形成抵押债权重新包装后所形成的商品,也就是所谓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凭证。

二、基于托宾Q理论的美联储货币宽松政策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对外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支持劳工市场为由,通过多次量化宽松政策,逐步增加每月对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量。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詹姆斯・托宾发展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通常称作托宾的Q理论。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很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和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股票,而且能在股票上得到一个比正在购买的设施和设备要高一些的价格。由于厂商可以发行较少股票而买到较多新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

货币政策如何会影响股票价值呢?很简单,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社会公众发现他们持有的货币比所需要的多,于是就会通过支出来花掉这些货币。去处之一就是股票市场,社会公众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从而提高股票的价格。把这一点和上述事实――股票价格(Ps)愈高,则Q愈高,从而投资支出I也愈高――相结合,得出下面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当Q>1时,股价高,公司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相对企业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企业愿意通过购买资产来扩大投资。

当Q

在传统货币政策受阻时,美国Fed采取直接向民间商银购入中长期资产,并设定目标来直接影响中长期利率(及实质利率),通过通膨预期、财富管道、信用与汇率管道等,来传递货币政策效果。当量化宽松(QE)政策实施后使得市场上产生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生时,市场上同时预期了中长期利率将会下降,导致市场上资金流出美国,当资金流出时造成市场上利率降低。因利率降低反而造成市场上需求增加,同时使得当期的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上升。由于实质利率下降,当资产价格上扬时也造成家庭财富、资产净值以及银行担保品价值增加。最终造成消费、投资以及银行放款增加。而预期长期利率降低同时使得国内资金流出,造成美国汇率贬值,促进出口增加,且当长期利率降低时也造成民间投资增加。进一步激励美国国内经济活动而改善失业率。

采用美国房贷违约率、房价成长率、失业率、实质国内生产毛额及联邦基准利率为变量,利用模型中的因果关系检定、冲击反应分析及预测误差变异数分解法,进行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总体经济变量和房屋市场的传递效果。结果发现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会造成房贷违约率的增加以及房价的下跌。而全局变量中可知,失业率、国内生产毛额对房屋市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冲击反应分析中可以发现房价与房贷违约率呈负向关系。托宾Q理论贯穿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与套利投资机制之中,把企业与资本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托宾Q理论的含义是丰富的: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现和价值确定不仅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且还是企业优化资本配置和优化产权或所有权结构配置的依据。股票价格的高低成为了左右企业进行套利投资的关键因素,也就Q定了企业能否利用资本市场达到资本升值,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同时,资本市场在企业资本配置与产权或所有权动态转换中也必然将达到均衡――资本市场在托宾Q值等于1时达到无套利均衡,企业股票价格反映了资本的真实价值,企业在重置资本与并购企业之间的选择没有差异。托宾Q值也必将围绕资本市场的均衡点上下波动。

三、结论

综上,量化宽松政策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支出;但是,中央银行同时还有目的地选择它用新创造的货币购买的证券的类型,影响这些证券的价格,改变经济中的信贷条款。托宾Q理论更新了传统的投资理念,企业之间并购和出售的套利行为是一种全新的投资思维,企业产权或所有权也在动态转换中达到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 向松祚.从三大经典货币理论看量化宽松政策[J].金融博览,2016(4)

[2] 胡晓,蒋华丰.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经济非瓦尔拉斯特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6(2)

[3] 姚婷.2008-2014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文献述评[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2)

[4] 李宗怡.试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矛盾――现代货币数量论视角的批判[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5] 刘瑞.日本长期通货紧缩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争论、政策实践及最新进展[J].日本学刊,2013(4)

[6] Forrest Capie,Terence C.Mills,Geoffrey Wood.Gold as a hedge against the dolla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 Money.2013(4)

[7] 马冀勋.托宾的Q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机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棉花期货;认知偏差;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棉花期货在郑商所成功上市十余年的实践证明,棉花期货在支持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维护我国棉花安全,促进大宗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保障“订单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棉花话语权等方面已经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上聚集着众多的中小散户,由于受自身投资经验、期货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经常存在多种认知偏差。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投资者认知偏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债券市场。对于投资者预期模式的表述,多数学者则是借鉴Solt和Statman(1988)提出的投资者情绪指标(BSI),即:看涨情绪指标=看涨投资者比例/(看涨投资者比例+看跌投资者比例);看跌情绪指标=看跌投资者比例/(看涨投资者比例+看跌投资者比例)。然而,在期货市场上,由于套期保值者和期货做空机制的存在,期货投资者中看涨看跌者的比例难以确定,因此,投资者情绪指标(BSI)这种方法并不太适合研究期货市场中投资者认知偏差。姜丕臻(2005)对中国期货机构投资者锚定启发式偏差进行了实证研究。我国学者吕东辉(2006)通过对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合约价格变动率与交易量变化率的相关分析,利用启发式认知偏差检验和框定认知偏差检验实证分析了我国大豆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认知偏差。他的学生黄雨雪(2007)运用同样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玉米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认知偏差。周耀辉(2010)则对我国小麦期货市场投资者启发式认知偏差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对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认知偏差的研究还相对匮乏。本文将在借鉴上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棉花期货市场运行特点,通过对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定认知偏差的检验,实证研究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认知偏差。

二、样本选择

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上,棉花期货成交量(COC)变动率是能够反映棉花期货投资者情绪和预期模式的最佳指标之一。棉花期货成交量是指在一定的交易时期内该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内已经成交的合约数量,是对棉花期货市场迫切性或者强度的估价,其大小反映了棉花期货投资者入市的积极程度,也反映了棉花期货投资者对后市的乐观态度。一般而言,棉花期货成交量越大反映出投资者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强烈程度越大,棉花期货市场面临的压力就越高。目前,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基本的交易单位是(一张)合约,成交量采用买入量和卖出量两者之和计算。

针对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合约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以及众多的中小散户的特征,选择棉花期货合约价格变动率(COJ)来衡量棉花期货投资者的历史收益率。然而,对棉花期货投资者进行认知偏差分析,就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棉花期货合约。目前,文华财经资讯有限公司编制的棉花期货合约价格指数不仅保证了棉花期货价格时间序列的连续性,还使不同棉花期货合约价格的重要性在价格指数中通过权重的形式得到体现。因此,采用棉花期货合约价格指数代表棉花期货价格。为防止棉花期货上市初期,棉花期货合约交易量较小、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样本区间为2007年1月4日至2011年7月30日每个期货交易日的收盘价和成交量,以此作为基础数据,共1107组,采取Eviews5.0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证分析

1.启发式认知偏差检验

启发式认知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因走思维捷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对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进行的启发式认知偏差检验,主要是分析棉花期货投资者的预期模式与棉花历史收益率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两者之间表现出稳定的相关性,则说明棉花期货投资者不能及时地基于市场信息对预期进行调整,带有启发式认知偏差。此时,需要引入两个变量,一个反映棉花期货投资者的情绪与预期模式,用棉花期货成交量变动率(COC)表示,另一个反映外界信息变化,用棉花期货合约价格变动率(COJ)来衡量棉花期货投资者的历史收益率。本文以如下模型来考虑棉花期货投资者情绪与棉花期货市场历史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其中,方程式(1)的COCt-i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棉花期货成交量的变动率,是衡量棉花期货投资者情绪的指标,COJt-i为解释变量,表示棉花期货价格的变动率,是衡量棉花期货投资者收益的指标;方程式(2)的LVt-i表示为棉花期货成交量,成交量日变动率的计算为:当日成交量与上一交易日的成交量之差除以上一交易日的成交量,周、月成交量变动率的算法亦是如此;方程式(3)的Rt-i表示棉花期货收盘价,其价格变动率日、周、月的算法与成交量变动率的算法一致。t表示为棉花期货的预测时期,i表示为棉花期货历史价格的观测时间。通常情况下,通过改变历史价格的观测时间i来检验棉花期货历史信息对棉花期货投资者市场预测影响的时间效力。

基于方程式(1),将历史价格观测的时间i表示为一日、一周和一月,分别对棉花期货成交量变动率与棉花期货价格变动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1-1、表1-2。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日解释变量(COJt)的系数未通过T检验,说明棉花期货投资者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对原有预期进行不断调整,投资者的预期模式与历史收益率在短期是一种随机关系;周、月解释变量(COJt)的系数均通过T检验,说明投资者的预期模式与历史收益率长期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并未表现出跟随市场信息进行调整的特征,带有启发式认知偏差。然而,由于周棉花历史收益率的系数为负值,说明该变动会引起棉花期货交易量的反方向变动。换句话说,周棉花历史收益率越高,棉花期货投资者越容易基于过去的优良表现对后市做出悲观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月棉花历史收益率的系数变为正值,说明月棉花历史收益率越高,投资者越容易基于过去的优良表现对后市做出乐观的估计。因此,对于棉花期货投资者而言,短期内更倾向于市场信息作为预测的依据,而在长期更倾向于历史收益率作为预测的依据。

2.框定认知偏差检验

框定认知偏差是指由于投资者的偏好或者行为依赖于问题或结果的描述方式导致的认识与判断的偏差。考虑到框定认知偏差中对信息背景不同的强调,在模型(1)中加入一个反映不同信息背景的变量以便检验投资者是否具有框定认知偏差。棉花期货价格变动率(即历史收益率)的标准差St很好地反映了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一般而言,如果棉花期货投资者存在框定认知依赖,那么棉花期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影响到棉花期货投资者的原有预期。反之,棉花期货价格变动率的标准差的系数应该为0。因此,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为了更好地反映棉花期货投资者在不同信息背景下的投资模式的差异,将每个观测时间段内的样本数据划分为两组:一组为历史收益率为正数(期货价格上涨);一组为历史收益率为负数(期货价格下跌),然后基于方程式(4),分别对样本区间内每一周、两周和每一月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1-3。其中,周、月价格变动率与交易量变动率的算法如上,而价格变动率的标准差则是对应时期内每日价格变动率的标准差。

根据上述判断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存在框定认知偏差的理论可以看出表1-3中历史收益率(价格变动率)的标准差的回归系数都显著地不为0,初步判断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存在框定认知偏差。具体来说,一周内无论棉花历史收益率为正数或者负数,该标准差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在短期内(一周),当棉花收益率为正数,市场处于上涨行情时,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助长了棉花期货投资者的看涨情绪;而当棉花收益率为负数,市场处于下跌行情时,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进一步助长了棉花期货投资者的看跌情绪。同时,从一周内St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此时棉花期货投资者受框定依赖对看涨情绪的影响要大于对看跌情绪的影响(0.768473%>0.129759%),表现为棉花期货投资者的预期模式是持续型的。然而,从长期来看,情况则恰恰相反(除了月内历史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外),二周内和一月内的棉花历史收益率的标准差的回归系数均小于0,说明在长期内,当棉花收益率为正数,市场处于上涨行情时,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抑制了棉花期货投资者看涨的情绪;当棉花收益率为负数,市场处于下跌行情时,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缓和了棉花期货投资者的悲观情绪,表现为棉花期货投资者的预期模式是反转型的。而且,从St回归系数的大小中可以看出,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在长期内比在短期内对投资者情绪影响要大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长期内棉花期货投资者更容易产生框定认知偏差。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通过启发式锚定认知偏差检验,得出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能够在短期(一日)根据市场信息对预期模式与历史收益率进行调整,两者之间是一种随机关系;而在长期(一周或一月)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的预期模式与历史收益率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投资者更倾向于历史收益率作为预测的依据,具有启发式认知偏差。

(2)通过框定认知偏差检验,得出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在短期(一周)的预期模式是连续的,收益率的剧烈变动加剧了行情上涨和下跌对棉花期货投资者看涨和看跌情绪的增长作用;而在长期(一周或一月)棉花期货投资者的预期模式是反转型的,收益率的剧烈变动减弱了行情上涨和下跌对棉花期货投资者看涨和看跌情绪的增长作用。

综合起来,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具有认知偏差。

2.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提高棉花期货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理性认知,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加强棉花期货市场机制建设。机制的缺失不仅会引起投资者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还会使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建议郑商所提供适时的信息供给机制和行为阻滞机制,以避免过激行为进一步激化棉花期货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2)培养棉花期货投资者投资理念。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投资者是普通人,不是“理性人”,在判断和决策中出现认知偏差是常态。建议投资者加强对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正确的投资理念尽量减少认知偏差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3)优化棉花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国外发达的期货市场已经证明,机构投资者是相对理性的投资者。建议针对我国棉花期货市场投资者多为中小散户的特点,积极培育理性的市场投资主体,鼓励中小散户参与棉花期货经济合作组织,适度发展棉花期货基金业务。

参考文献:

[1]姜丕臻.对中国期货机构投资者锚定启发式偏差的实证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4):110-114.

[2]吕东辉,郭鸿鹏,黄羽雪.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定价偏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49-53.

[3]黄羽雪.玉米期货市场定价偏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37-44.

[4]刘智星.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期货价格波动非对称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37-45.

[5]樊欢欢,张凌云.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期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4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形、或明或暗的“资金池”在全球范围内涌动,投机炒作盛行,风险日盛,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风险扩散和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当前我国对风险管理工具流动性和便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价格发现和避险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期货投资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期货投资学是以多门理论和实务学科为基础的学科,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工程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财会类专业的选修课程。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对金融学和投资学专业期货投资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2006年以前开设了期货投资理论课程,2006年后又在同一理论教学期开设了期货实训课程;2012年教学改革后先开设期货理论课程,后一学期开展期货实训。本文通过总结教学和实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实用性特征,提出期货投资实训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促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期货投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关联性差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期货投资实训和证券实训教学主要进行基本面和技术面挖掘,期货投资市场的基本面分析教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商品的金融属性,主要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数据、宏观货币政策等;另一方面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主要分析该商品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因素;第三方面的内容通常是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如交易者心理情绪的变化、交易者普遍的心理预期、羊群效应、从众心理以及人性等内容。期货投资技术分析主讲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预测,以图表为主要手段,辅以成交量和持仓分析,对市场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同类型其他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该门课程几乎都是以基本面和技术面为主进行教学,未能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互补和关联。

(二)实训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教学安排上,有些院校理论和实训都安排在同一学期,有些院校安排在不同学期。部分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采用“3+2”培养方式,即3理论学分,2实训学分;大部分学院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采用“2+2”培养方式,即2理论学分,2实训学分;也有部分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共2学分,即学期前16课时学理论,后16课时进行实训。受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各院校的实训内容均无法覆盖期货投资课程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

(三)实训教学教材体系不规范

通过对同类型其他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市场没有既具深度又具广度的期货投资实训教材,并且教材内容与国内实际偏离幅度较大,课程往往由主讲教师提供实训内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四)课程实训评价不科学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该门课程评价一般包括出勤、收益、实训报告三部分。各院校虽三部分权重不一,但收益所占的权重都是最大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这几年实训以及学生就业数据发现,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数较高的与实际动手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数较低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与期货相关的岗位比率明显高于分数较高的。因此,如何建立起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之能较为合理地衡量实训教学绩效成为当务之急。

二、深化期货投资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沉浸式教学模式

现实中期货交易规则是“T+0”,既可以做多又可做空,国内市场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进行快速交易,即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交一次,数万元资金一天最高可以做出以千万元计的成交量。近几年来,全球最活跃的前六大商品期货品种都在我国,这些品种在4―7个小时(部分期货品种已经开通夜盘)的开市时间里几乎每秒都在大量交易买卖。这些数以亿计的交易,除了手工下单外,还有速度较快的程序化交易。不论人工交易还是程序化交易,都要求更快的交易通道来提升速度,若想将交易地点到机房之间的网络延时从3微秒(毫秒)降低到1微秒,需要更高端的电脑等IT设备。但这些设备的价格以及每年的维护和人工成本都非常高,因此大部分院校缺乏IT设备,期货投资实训往往无法达到高度仿真。要解决IT设备问题,加大投资力度对大多数院校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模拟交易无法高度仿真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学生体验。随着VR技术的突破,“沉浸式教学”已开始进入教育领域,VR全景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实现“沉浸式学习”,为学生带来场景式体验,提高实训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众多地方院校以学术型、研究型为价值导向,忽视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整体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趋势,从而加剧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用日益突显,从国际上看,欧洲国家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匹配,而我国很多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占比不到20%,且老龄化严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为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职称晋升、教学考核和奖励等方面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期货投资所涉及的内容比较V,量化投资的工具较多,校内课程实训教师往往只擅长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无法给予学生比较系统的实训教学,因此部分课程实训可聘请校外教师,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

(三)开展校企合作

企业发展需要高校为其输送合格人才,高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相关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例如福建省多所地方高校与厦门市奇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获网络)在期货课程实训上开展了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通过奇获网络开发的金融教育APP,将期货专业理论知识、期货交易专业技能知识、期货套期保值知识与游戏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降低了期货实战学习门槛,运用移动技术,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提升技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完善的知识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位涛.证券投资学教研教改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侯英.投资学教改探索[J].教育时空,2010(3).

[3]维克托・斯波朗迪.专业投机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1篇

目前我国正统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关于储蓄和投资关系的阐述都采用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该等式指出,在宏观经济中,储蓄与投资是恒等的。但是在讨论有效需求时,有的经济学家则在讨论储蓄小于或大于投资的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减。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储蓄投资恒等,而有的经济学家却在分析储蓄与投资不等时的情况呢?储蓄与投资有没有绝对的数量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尤其在凯恩斯提出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后,经济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勒纳、庇古、斯图尔特和克莱因等赞成这一观点;霍特里、罗伯逊、希克斯和俄林等人反对;汉森、罗宾逊和阿克利等人则是折中派,认为储蓄与投资的“恒等说”和“不等说”都是对的,因为在储蓄投资理论中,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储蓄和投资下定义。要围绕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就需要首先对储蓄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本文主要对既存的储蓄投资理论进行回顾总结。本文的回顾从维克塞尔最早提出的储蓄投资理论开始,到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及其重新建立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的回顾,并简要介绍让・里瓦尔在其专著中相关的分析。本文还将简述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所引起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的争论。

二、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

维克塞尔是第一个把储蓄与投资相联系的人,他的储蓄投资理论把洛桑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同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相结合,把储蓄作为借贷资本的供给,投资作为借贷资本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储蓄等于投资为核心的货币均衡方法。

维克塞尔严格地区分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他指出,所谓货币利率,又称银行利率,是指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借贷资本的利率,决定于银行部门。货币利率是由资本家或银行按自己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制订并由现实市场来实现的,因此,又称为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

在现实经济中还存在一种与货币利率对应的自然利率,就像社会中货币与实物商品对应一样。维克塞尔指出,自然利率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他同时指出,自然利率虽然产生于生产过程,但却需要随资本供求关系即市场上储蓄和投资这一对对立力量的变动而变动。当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边际生产力或正常利率便是自然利率。所以,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的完整概念是:假定在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储蓄与需求相一致从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时,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便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生产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从而价格水平稳定不变。因此,这时的货币是中性的,它既不会使价格上涨,也不会使价格下落。

维克塞尔进一步发展了庞巴维克的积累过程理论,并以货币均衡为基础进行分析。他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只有在经济均衡实现时,货币才保持中立。在该理论体系中,通常情况下储蓄与投资是不相等的,只有在经济均衡时二者才相等。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关系决定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银行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货币利率从而改变储蓄量,同时被改变的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差改变价格,从而通过价格变化来调节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如果银行系统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使之高于自然利率,则这一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形成生产萎缩物价下降、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

因此,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只有当银行系统通过调节货币利率使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经济才会处于均衡状态,物价也会保持稳定。如果储蓄与投资不相等且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就会形成经济积累性扩张(竞相投资);反之,则形成经济积累性收缩。维克塞尔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指出了货币数量变动通过利率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和价格产生影响。

三、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

1.凯恩斯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

凯恩斯借鉴了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并在其著作《货币论》中加以阐述。他首先分别给收入、利润、储蓄和投资做如下定义:

凯恩斯认为收入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生产成本。而社会实际销售收入则包括如下项目:①付与雇员的薪水或工资,②企业家利润(因为企业家本身也是生产要素),③资本的利息,④垄断的利得、租金等等。利润是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实际销售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收入减去①、③、④后的部分,即企业家利润。所以利润不是上述定义下的收入的一部分。

对于储蓄,凯恩斯认为,储蓄是个人货币收入和他的本期消费支出的总差额。于是结合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利润既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也不是社会储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更清楚地看到储蓄和利润的关系。

国民总产品-收入=利润

将等式左端变形可得:

(国民总产品-支出)-(收入一支出)=利润

即:社会财富增值-储蓄总额=利润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财富的增量等于储蓄加利润。

凯恩斯定义投资为“企业家的活动,其内容是发起或维持某种生产过程,或是保持流动资本等积极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正是用财富的净增量来衡量的”。于是结合前面关于储蓄和利润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社会财富增值=投资=储蓄+利润

因此,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二者是不相等的,其差额是利润,并以此建立了他的货币经济理论的新体系。同时他指出,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调节,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以此消除利润,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均衡。

2.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恒等理论

19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也使经济政策的重心由物价稳定转移到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重新建立了储蓄投资恒等理论,采用收入分析的新方法,倡导投资决定储蓄的新储蓄投资理论,用以挽救经济危机。

凯恩斯重新定义了收入、净收入、储蓄、投资的含义。他认为收入是本期所销售的产品价值(A)减去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使用者成本(U)与要素成本(F)的和。从全社会考虑,由于社会其他人的收入与生产商的要素成本(F)相等,所以全社会的收入就是A-U。为了定义净收入,凯恩斯给出了补充成本(V)的概念,即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成本的部分。因此,净收入就等于收入减去补充成本,即A―u―V。

关于储蓄的定义,凯恩斯认为储蓄是收入超出消费支出的那部分。对于消费,凯恩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支出是在该时期中卖给消费者的物品价值,即(A―A1),其中A是一定时期的总销量,A1是生产商之间购买量。而且由上面对收入的定义可

知,收入=A-U。

于是,储蓄=收入消费=(A-u)-6(A-A1)=A1-U。

另一方面,现行投资是生产商现行的生产活动(即使用者成本u)和消费活动(即资本设备的购买A1)对资本设备造成的递增价值,即(A1-U)。净投资则需要再减去补充成本V,即A1-U-V。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储蓄=A1-U=投资。

简言之,收入等于现期产量价值,现期投资等于没有用于消费的现期产量,而储蓄又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那部分。于是: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四、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凯恩斯提出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非均衡价格状态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二,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如何相等;第三,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四,存在消费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五,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针对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将逐一加以论述。

1.关于在非均衡状态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正如前面所论述过的,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指经济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的情况。但是,现实中的经济很少处于均衡状态,是不断波动的。那么此时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呢?对此,斯图尔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水平之上的,如果二者不在均衡经济环境中则任何国民收入的水平都不能持久,它将会一直变动直到家庭需要的储蓄量等于企业家需要的投资量的水平为止。在此水平,全部经济在均衡中――储蓄或投资将不再进一步变动。

2.关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对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凯恩斯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增加了投资,从而增加了收入,新的收入被分配于储蓄和消费,其结果是企业家实现了举债增加投资的目的,并且由收入增加所产生的储蓄使这个投资速度总是不会大于公众所决定的储蓄速度。因此,从整个过程来看,储蓄与投资是相对应的,也是相等的。

不过如上文所述,凯恩斯定义的储蓄与投资都是时点概念,指的是同一时点的储蓄与投资相等。在上面信用创造情况下,凯恩斯所分析的投资是本期发生的,而收入和储蓄的增加则需要在下一期实现。也就是说,储蓄与投资两者发生的时期不同,这与凯恩斯定义的同一时期的储蓄投资恒等相矛盾。

3.关于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邓映翎在《西方储蓄理论》中提到一种解释,认为如果出现窖藏,至少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由于一部分储蓄被窖藏使投资减少,原来可以出售的生产资料积压为库存,形成存货投资,最终储蓄与投资相等。第二,由于一部分原来用于消费的收入被窖藏,降低了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了投资行为。二者的减少程度相等,结果总的储蓄与投资仍然相等。这一说法从价格变化影响收入角度出发,提出收入的减少使储蓄和投资减少并且幅度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并且储蓄并不是收入的线性函数,因此无法直接肯定储蓄与投资的增减程度相等。

4.关于存在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罗伯逊指出,收入和支出是有时滞的,因此应该用时期概念定义储蓄和投资。他认为,今天的可支配收入是昨天赚得的收入,今天赚得的收入是明天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当天的收入只能在第二天使用。今天的储蓄等于昨天的收入减去今天的消费,今天的投资等于今天对新投资品的实际支出。于是储蓄和投资存在差异,并且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大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产生通货膨胀;当投资小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小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发生通货紧缩。

对此,凯恩斯认为,根据上述定义,“储蓄可以超过投资,即昨天的收入(在我所说的意义上)超过今天的收入。由此可见,当罗伯逊先生说,储蓄超过了投资,它的意思在实际上就等于我所说的收入在下降,而他所说的储蓄超过投资的部分正好等于我所说的收入的下降部分。如果今天的预期果真总是由昨天实际的结果所决定,那么,今天的有效需求会等于昨天的收入”。他认为罗伯逊所用的方法虽然与己不同,但二者都是想将收入与有效需求区别开。

不过,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说既不适合静态分析,又不适合动态分析,只适合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只研究储蓄与投资怎样从一个旧的均衡状态过渡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的变化,而对从旧均衡状态发展到新均衡的这个真实过程忽略不谈,只提供各种变量变化的方向和大小。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一个事后概念。

5.关于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

凯恩斯把预期引入了比较静态分析,对此,汉森认为,“在凯恩斯所有基本的函数关系中,预期起了作用。预期成为投资需求表、灵活偏好以及乘数的基础”。不过瑞典学者从预期出发,引申出了“事前”、“事后”的时期分析反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

阿克利在其著作《宏观经济理论》中认为“事前储蓄或投资与计划储蓄或投资内涵不同。在事前意义下的储蓄和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变量既包括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也包括不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因此,即使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也不能说明事前储蓄与事前投资相等,因为有一部分预期因素不包括在计划中。并且在现实中,储蓄计划与投资计划来自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一般是很难相等的。

对于事后储蓄与事后投资是否相等,米尔达尔、俄林、希克斯、哈伯勒、克莱因和阿克利等人都认为二者必然相等。因此,从预期角度又再次说明了凯恩斯从国民收入角度定义的储蓄和投资实际上指的是时候储蓄和事后投资,这二者实际上是相等的。

五、总结与结论

以上对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的发展及所引出的争论进行了回顾。首先回顾了维克塞尔的以自然利率等于货币利率、储蓄等于投资为核心的货币均衡方法。然后回顾了凯恩斯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他认为物价水平的稳定取决于储蓄与投资是否相等,储蓄与投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相一致的理论。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调节,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以此消除利润,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均衡。但是经济危机使凯恩斯放弃了早期储蓄投资理论的古典基础,将目光集中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而不是价格稳定方面。他在《通论》中重新建立了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倡导投资决定储蓄。本文还分析了让・里瓦尔的带有修正项的储蓄投资恒等公式。最后简要归纳了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期货投资基金;期货市场;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90-02

1 期货投资基金概述

1.1 期货投资基金的概念

期货投资基金是投资基金中的衍生品基金的一种。广义上的期货投资基金在国外又称为管理期货(Managed Futures),是指由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一个行业。这些基金经理被称为商品交易顾问(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CTA在全球商品市场上为参与商品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专业资金管理,交易对象有实物商品和金融工具中的期货、期权和远期合约等。狭义的期货投资基金主要指公募期货投资基金(Futures Public Fund),是以期货为主要投资标,辅以部分资金投向股票等证券市场的的基金,

1.2 期货投资基金对投资者作用

1.2.1 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

在投资组合中加入期货投资基金,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价格波动同时增加收益。这两方面都可以使投资组合的质量和业绩得到提高。由于期货投资的高风险性,学术界研究认为,投资组合中期货基金的比例不应超过10%。但是实际上,如果在组合中加入2%――8%的期货基金,就已经能显著地改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实证研究也指出,风险最大,收益最小的投资组合的构成是55%的股票,45%的债券和0%的管理期货。而在收益相同时,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的构成是45%的股票,35%的债券和20%的管理期货。

1.2.2 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期货市场具有高风险性,期货投资也具有高风险性。但是这一项投资加入到投资组合中能使总体风险下降。因为期货与其他类别的资产具有较低的相关性。由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风险理论σ2=X21σ21+2X1X2σ12+X22σ22可知,相关系数σ12变小,总风险σ2变小。表1以美国为例,可以比较一下期货、债券和股票的相关系数,由表1可知,期货基金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最低的相关性,使其成为投资组合中的降低整体风险的极佳配置。

表1 期货基金与股票、债券的相关度

相关系数债券股票期货基金

债券1.000――――

股票0.2901.000――

期货基金0.0800.0301.000

1.2.3 可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盈利

只要存在价格波动和价格趋势,期货投资基金就可以通过做空和做多来盈利。特别是在经济景气波动较大的时候,如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时都可以建立不同的头寸来盈利。以下图1为1992年至2001年美国期货投资基金收益状况与股票市场收益状况的比较,前者以巴克莱CTA指数为代表,后者以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为代表。从该表可以看出,1992―1999年当股市处于牛市时,期货投资基金也有较高的收益率,而当2000年股市转入熊市后,期货投资基金仍能保持较高的收益率。当股市处于长期下跌阶段时,期货投资基金的优势就能突显。

1.2.4 可以稳定期货市场

首先,期货投资基金对市场的冲击成本较低。虽然中小型投资者个体资金量较少,但是其频繁进出期货市场会给期货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成本。相反,如果投资于期货基金,基金经理立足于中长期投资交易频率较低,虽然资金量大但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成本也小。其次,期货投资是一项风险很高的投资活动。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这十分有利于套期保值者运用期货交易来转移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但对于投机者尤其是中小投机者而言,期货投资的高杠率使他们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假设期货保证金率为10%,投机者一旦看错行情,期货价格1%的波动就会使其遭受10%的损失。此外,期市变幻莫测,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再加上投资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期货市场获得好的收益,而一旦亏损,损失将是巨大的。

2 在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期货投资基金除了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有利外,对我国整体经济还有以下一些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国内发展期货投资基金不仅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有其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 可以优化投资者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够合理,现有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套期保值交易方面,而自然人投资者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部投资者中,自然人投资者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95%,而机构投资者只占5%。交易量的统计数据来看,郑商所2007年所有交易总量为1.86亿手,其中个人投资者成交量占90%,机构投资者占10%。而按照美国的经验,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流投资者,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很高。根据CFTC的截至2008年10月份的持仓报告,美国期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90%左右。期货市场如果缺乏有效的机构投资者就会导致投机风潮盛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难以控制。我国期货市场前几年发生的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苏州红小豆602事件”和“郑州交易所硬麦309事件”,甚至溯源到“327国债事件”,都应该说与国内期货市场缺乏足够、有效的机构投资者有关。

2.2 推广期货市场、普及投资者是推动期货市场不断创新的需要

期货市场的不断向前发展壮大和业务创新,需要有广阔的市场、众多的投资者以及不断流入市场的资金。期货市场的参与门槛较高,中小投资者无力对其投资,而一旦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则可以降低门槛,聚集基数众多的投资者的资金,使他们能够间接参与市场,由此推广了市场。同时,降低进入门槛有利于资金流向期货市场,使得新品种可以不断地推向市场。另外,众多的专业投资基金反过来可以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市场的发展和业务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目前股指期货已经推出,市场开始希望有更深的金融创新,有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免去金融创新时对投资者素质不高的顾虑。期货投资基金也是一些大型机构的投资标的。

2.3 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是保护期货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目前在国内期货公司众多,有部分期货公司操作不够规范,有员工私下与客户达成协议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他们要求期货投资者以自己名义开户,将资金使用权划拨给管理人(即员工),由管理人操作投资,投资者承担后果。投资所获利润需要给管理人一定分成。这种委托理财不合法。《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修订)》第十二条明令规定,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客户委托客户从事期货交易。一旦双方当事人出现争执,期货投资者寻求法律保护时,这些合同和协议的法律效力存在问题,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证。

2.4 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多种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如铜的最大消费国。但是我国并没有这些关系国家经济利益的原材料的定价权。例如铜等有色金属的定价权被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把持,原油等能源的定价权被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控制。国际炒家和大机构也频频高唱“中国因素”在期货市场上抬高这些商品的价格获利。中国一直在寻求定价权,而掌握定价权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发展壮大本土期货市场。通过不断发展国内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和总成交量,谋求国内期货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国内期货市场地位上升就能实现定价权的争夺。而期货市场在全球中的地位是依据其成交量来决定的。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则可以极大地增加成交量。广泛的投资者、巨大的资金量必定会推动我国期货市场在全球的地位,增加重要商品定价的发言权。

3 在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已具备必要条件,具有可行性

3.1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有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的基础

首先,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投资品种不断完善,市场规模和规范程度都明显提高。

其次,我国期货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管理日趋规范。我国已经有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等一系列基础法规,能够有效地保障期货投资者的利益。发展期货投资基金也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范围内。

最后,我国期货监管机制也日趋健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的四位一体的监管框架,成功处置过多次危机事件,并有了丰富的经验。期货公司的规范运作、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行业集中度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国内总共有198家期货公司,有十多家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50多家超过1亿元,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向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集中。另外,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实行了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2 国外期货投资基金为我国期货基金设立提供了参考

国外期货投资基金历史悠久,美国的期货市场投资基金从1949年设立至今已经有了61年历史,从弱小逐渐成为投资者的一种主流投资品,在金融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的影响。而涉及到基金的设立模式、运营、风险控制、基金公司的治理、法律监管、绩效评价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了成熟的制度和经验可供借鉴。在考虑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积极吸收他们的经验,少走弯路,快速稳步地发展我国的期货投资基金。

3.3 国内成熟的证券投资基金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借鉴

期货市场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发展高度相似相关。我国证券市场自设立期初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投机狂潮并发生过重大的风险事件。国务院为解决这些问题于1997年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内证券市场引入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自此之后,基金公司持有的市值逐渐上升,证券市场也逐渐发展变得稳定、理性起来。

期货市场也经历过类似的投机狂潮和危机事件,不同的是至今期货投资基金还未引入。期货投资基金在很多模式上的设计和运作、申购、收益分配、赎回等方面与证券投资基金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因而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经验都可以对期货投资基金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另外,现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部分法律对期货投资基金也是适用的。例如《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部分条款对期货投资基金事实上也可以适用。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期货投资基金的介绍、其对投资者的益处、研究了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必要性、我国现有的基础及可行性,我认为在国内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是完全有必要的,也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 要:股指期货专业性强、风险程度高,在缺乏 金融 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情况下贸然参与交易,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加强投资者基础知识普及和风险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风险形成环节,提高风险控制自我意识及投资决策水平,不仅有利于投资者树立 科学 的投资理念,也是股指期货市场健康 发展 的必然要求。

一、引言

适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推动投资理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变投资者结构;回避股市系统风险,促进股价的合理波动,充分发挥 经济 晴雨表的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与功能,等等。但是,股指期货也有其风险,保证金机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每日结算制度带来的资金压力以及期货高于现货市场的敏感性,都给投资者造成了看得见的风险与压力,它为投资者“以小博大”提供可能的同时,投资风险也被同步放大。

2007年10月底,

4.注意 教育 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风险控制教育既要宣传投资机遇,更要告知市场风险;既要普及证券期货基础知识,又要培训风险控制能力;既要明确 金融 期货的重要作用和 发展 前景,又要正确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风险防范为重点,深入剖析股指期货的风险特征,使投资者获得启发和教益。初期可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法规政策、交易流程、风险特征等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随着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的逐渐熟悉,可以将培训工作逐渐过渡到交易策略、风险管理和市场研究分析等领域。股指期货对内地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国外的期货市场大量的风险投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中选取典型案例教育投资者,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加强风险控制教育,不仅能够普及股指期货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风险控制教育能够使投资者、期货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倡导理性参与的意识,为股指期货的成功推出和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风险自我控制能力

股指期货在交易规则、方式、投资策略等方面与股票、债券、基金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投资商品期货也不尽相同。对广大的证券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深入地学习、系统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以改变业已形成的投资习惯和心理。尤其是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中小投资者最好能抱着尝试和学习的态度,在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理等方面加强自我约束。机会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投资者,才能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实际得益者。

1.实力上的判断。每一笔期货交易既是一次赚钱的机会,也是一次冒险。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量力而行,才能享受到股指期货交易的乐趣。善于独立分析,善于 总结 经验教训,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在交易中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亏得起赢得起。

2.知识上的准备。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必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要有效地把投入资金比例、开仓头寸、止损幅度设置好,如果在知识面和操作技巧没有预先的学习和贮备的情况下贸然参与股指期货,将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深入了解股指期货的基本知识、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期货交易规则、期货交易软件的使用以及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将游戏规则了然于胸后再坦然进入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将成为期货投资赢亏的关键。

3.心理上的准备。期货合约是一个完全被放大了的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心理上的考验。在指数大起大落,资金大进大出的股指期货市场,一些投资者出现贪婪、恐惧、急躁等情绪在所难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内从事股指期货,才可能够在操作中游刃有余,避免出现心理上的崩盘。

4.控制风险的方法。由于每日结算制度的短期资金压力,投资者既要把握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向现货价格回归的特点,又要注意合约到期时的交割问题;既要抛弃股票市场满仓交易的操作习惯,控制好保证金的占用比率,防止强行平仓风险,又要根据交易计划加仓或止损,切忌心存侥幸心理硬扛或在贪婪心理驱使下按倒金字塔方式加仓。控制风险的方法很多,理论上的积累固然重要,也需要投资者在今后的操作实务中善于归纳、总结。

发展股指期货是完善和深化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通过风险控制教育,让投资者掌握股指期货的运行 规律 ,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特点,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理性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确保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对于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入手,对我国发展期货基金的必要性、期货基金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期货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投资风险政策性建议

期货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期货基金)是指通过集资,以专业投资机构为操作主体所构成的期货投资活动,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期货投资基金于1949年产生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方国家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工具,是当今国际期货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面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如何正确认识、适时把握和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发展期货基金的必要性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逐步进入常规发展阶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和2003年全国期货市场共成交期货合约分别为13943.26万手和27986.42万手,分别较上年增长l5.75%和100.72%;成交金额34990.16亿元和108389.03亿元.较上年增长31%和174.47%:我国期货市场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市场规范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9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实行的四个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2002年12月28日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这标志我国期货业已经形成了由证监会、期货业协会.交易所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成为一—个具有自律功能的有机整体:

然而,当前市场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上市品种少.市场规模小,市场存量和增量资金明显不足,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对进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限制过多,市场规模的扩大受到严重的瓶颈限制;市场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体,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市场波动性较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等:

尽管如此.当前期货市场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期货品种将要增加,金融机构将允许参、控股期货公司并入市交易、期货公司要进行综合类试点.市场规模将要扩大,以及在WI’O要求下五年之内金融市场要全面对外开放:所以.现在尽快组建我国的期货投资基金,已成为期货行业和期货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功能和作用

期货基金采取集中资金、专家理财的投资方式,适应期货交易自身的特点.反过来也推动了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期货基金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是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当前.期货市场的高风险性和最低开户资金要求是我国个人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主要障碍而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则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个人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基金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基金管理人在市场信息、投资经验、金融知识和操作技术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从而尽可能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失误,降低了投资风险:另外.由于基金对投资的最低限额要求不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购买数量,因此进入期货市场的门槛较低:所以.设立期货基金既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又为广大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提供了便利渠道:这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增加期货市场资金的供应量.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流动性.促进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

2.稳定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属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对于投机者尤其是中小投机者而言,期货投资的高杠杆率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按照目前期货经纪公司收取的8%的保证金率计算.期货价格1%的波动将会给投资者带来12.5%的盈利或亏损,如果发生涨跌停板(±3%),盈亏率更将达到37.5%:另外.由于目前期货经纪公司的一些不规范运作.如私下对冲等.也会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期货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活动.需要参与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科学的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而这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中小投资者通过期货基金进行投资,则会由于投资基金在资金规模、经验、研究力量、获取信息、投资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增值能力.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投资风险:而且由于期货基金是依法集资运作的,政府对期货基金实行严格的监管,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单个经纪行为中的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市场的公平、效率和透明,降低市场风险:所以说.引入期货基金,可以起到稳定期货市场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3.有利于培育期货机构投资者规范化的机构投资者是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下.市场容易波动.期货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改善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因此能有效避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有利于倡导市场的理性运作,客观上也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有效地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提供重要的投资工具马可维兹分散理论认为:“建立彼此之间愈不相关的投资组合愈能降低投资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就越低。1983年,Lintner博士在《管理商品——金融期货账户(基金)在股票与债券组合中的潜在作用》中指出,期货与股票、债券组合间的回报的相关性很弱,甚至为负。

因此,投资组合中加入期货基金,则有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和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有助于不同金融资源在不同金融工具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理配置,为组合投资提供重要的投资工具:

5.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品种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推出,客观上需要有相应的投资载体相配套。期货基金的开展,将为基金业全面参与中国期货市场运作积累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为迎接今后股票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或期权上市打好基础。国外实践表明,期货基金在推动金融衍生品创新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我国期货投资基金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的期货基金,应该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并依托于期货市场而稳步发展:

1.加强期货基金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保证我国期货基金少走弯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基金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的需要,应该通过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借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投资基金法》草案的指导思想入手.制订相应的期货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保证期货基金的健康发展。

2.规范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发展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按基金组织形态划分,基金可以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相比,具有制度更加严格和标准,发行方式和手段相对简单,操作程序和手续相对简便的特点。因此,契约型基金更能适应我国目前大众投资的需要.更易于被接受。按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基金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相对于开放式基金,更能适合期货投资运作和获得长期稳定业绩,有利于稳定市场和加强监管: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期货市场发展的状况,目前我国应优先发展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着众多的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其形式主要是“XX基金”或“XX期货工作室”:其主要做法是将一些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由经验丰富的操盘手买卖期货合约,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操作者赚取佣金或部分收益。由于证监会的监管,这些基金大都以个人私募资金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基金的运作通常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方法.投资者可以随时加入但不能随时退出,一般以一个年度为期限,期间客户可以查看自己账户的资金和持仓情况。不难看出这些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已经具备了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的基本特征.而且这种形式已经被许多人所采纳,在多年运作的基础上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基金的成功经验,在对这些期货私募基金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

3.提高信息披露,强化基金监管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人们普遍缺乏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发展期货基金过程中,提高信息的披露和对期货基金进行有效监督.能保证期货基金市场的稳步发展。操作中可根据证监会规定的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完善期货基金的内控制度,强化自律功能。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期货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建立一整套以风险和回报为标准的期货基金评估系统.对期货基金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强化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

4.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已有50多只证券基金.发展势头良好,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具有相似陛.因此.在发展期货基金时.可充分借鉴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放宽政策限制.允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起组建期货基金管理公司.为期货基金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性保证:

期货投资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货币需求

利率政策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利率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政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利率“微调”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仍然十分的有限,我国的货币政策依旧过多的依赖银行存款准备金调整、信贷配额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又过多依赖于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容易使得经济运行偏离市场机制的轨道。本文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货币需求与利率相互作用机制的视角,阐释了我国利率政策弱有效性的原因。

一、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需求与利率解析

与传统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的看法不同,传统西方经济学者大都没能突破这样一个定性思维枷锁即:只从货币交易的媒介功能来考查社会为了完成一定商品流通需要有多少货币,由此决定货币的需求。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则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从而开辟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领域(凯恩斯,1999)。凯恩斯指出流动性货币其实可以看成是人们能够获得的许多资产形式中的一种类型,除了货币资产外,人们还可以获得如股票、债券或者固定资产等资产类型,人们所要做的是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组合自己的资产。但货币与其他形式的资产相比有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既流动性,凯恩斯发掘了这种资产的异质性,并指出人们持有货币同持有其他形式资产之间的不同之处。人们持有货币即拥有了资产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资产能够及时的满足人们的三种动机:也即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提出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心理越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来看,这两种动机主要取决人们收入的大小,令这两种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为L1=L1(Y),>0。(L1由收入决定的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之和)。从投机动机来看,货币资产能够满足人们以上三种动机,但是却损失了持有其他资产形式的收益:利息,而利率则衡量了这种收益的大小。人们总是希望能通过资产“低买高卖”来获得盈利(或资本利得)。当利率下降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上升的心理增加,人们有放弃货币流动性而选择其他资产的偏向,这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当利率上升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下降的心理增加,人们有持有货币流动性而放弃其他资产的动机,这时对货币的需求上升(许彩玲,2006)。由此可见,利率是人们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的心理杠杆。在极端情况下,利率低到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要上升,货币的投机需求就变的无限大,生息资产将毫无市场,从而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下降,这也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L2=L2(i),>0(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从式中容易看出凯恩斯认为利率与投机需求是存在反比关系的,利率的升降直接引发货币投机需求的波动。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L1(Y)+L2(i),(其中为实际货币需求量)。收入与货币需求同向变动下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变动的。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的大小则只能决定于人们心理预期,利率的变动能使较多的人改变预期则弹性大,反之,弹性则小。基于市场利率的较大波动性,人们心理预期决定的“安全利率”亦为不确定因素,在利率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下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不稳定性。

二、 基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有效性

西方国家大多采取的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既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以控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正是相机决策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是对社会有效需求的一种反应,有效需求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利率的大小决定了投资需求的大小,而利率的大小则通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决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过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并通过利率来调控投资从而达到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以低利率政策为例,凯恩斯以利率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M(货币供应量)r(利率)I(投资)Y(产出/就业)(蒋瑛琨等,2005;孟杭妮,2009)。可见,货币供应量引起的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利率对其的反映灵敏程度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前提条件。而利率对货币供求关系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则在于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投机需求偏好,既货币需求同利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IS-LM曲线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越大,则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弱。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接近无限大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近乎为零,也即陷入了“流动性偏好陷阱”。如图1表示货币政策有效时的LM曲线,图2表示陷入“流动性偏好陷阱”时货币政策的零效果。

凯恩斯认为在危机和萧条时期,由于货币需求较高的利率弹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常常落入“流动性陷阱”,也就是说,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是一种软弱无效的政策工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时,以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就好比把牛拉动河边,农民能把牛拉到河边,但并不能强迫牛和水。在经济衰退时期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动财政政策的作用。因此,凯恩斯货币政策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可以用来对付经济过热,但对于经济衰退却没有多大的效用。

三、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对中国的弱有效性

客观评价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关于利率与货币需求关系的论述是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但其理论在西方经济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应正,而于我国来说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弱的,我们亦从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出发,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1)投机需求内核的缺失与利率收入效应的强化。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投机需求是利率调节货币需求的最有效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普遍性使人们用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投资于生产的边际生产力都有所下降,人们也渐渐将投资目标转向了生息资产以获取利息与资本利得,投机性需求在我国的货币需求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我国的投机需求却与凯恩斯的投机需求确有些相异之处。公开市场业务的国债买卖是国家调节货币供给的重要手段,也是投机性需求的重要所在,因此凯恩斯把人们的资产选择简化为货币资产与国家债券。而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除了国债还应有企业债券与股票等生息资产。但国债并不是我国居民与企业的主要的投资方向,我国的国债主要还只是在各个商业银行间买卖,因此我国失去了利率作用于投机需求的最重要的内核,这也是我国投机需求一直不能壮大发展与国债不能有效调节基础货币的重要原因。另外,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因资本利得而此消彼长的关系是替代效应,我们还应该从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的收入效应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率上升表示人们获得的利息上升,人们的财富收入也增加,而收入增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收入效应会使得货币需求同利率成正向关系。可见利率的变化对投资需求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一般情况下,利率的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利率和投机需求之间也主要表现为负向关系,但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我国的基准利率制度也不够完善,利率的大小主要还是有政府行政命令来决定,不能有效的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人们无法形成对利率变化的有效预期,因此,我国利率变化对投机需求的引导作用较弱,也即我国利率对投机需求的替代效应较小,而收入效应较大,其结果甚至能使我国的利率与投机需求的关系与凯恩斯理论相反,即利率下降时人们无法形成利率会上升的预期,替代效应微弱,无法刺激投机需求的上升,但却会因为利率下降降低了人们的收入,从而使得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

(2)投机性需求的弱势地位使利率功能缺乏用武之地。虽然投机性需求在我国的货币需求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但现阶段我国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依然占货币需求的绝大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决定了我国货币投机需求的弱势地位。凯恩斯指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与投机需求分别由收入和利率决定,但是三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的比例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限于人们收入的有限性与交易性需求的必须性,预防性需求只能在满足了交易性需求后还有赢余的情况下才作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在满足了交易性需求后,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货币在手中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支出在显得必要,而只有到了前两种需求都得到满足后货币的投机需求能得以凸现。这时利率与投机需求进一步的与总体货币需求的关系才显化出来。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少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但总体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解决了温饱水平而向着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因此,从收入水平上看我国的收入增量应更多的转向投机需求,而实际上我国的货币需求总体上依然是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占主导地位,而这是由我国的特殊经济国情所决定的。一是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过高加大了交易性货币需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市场的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人们对于信用卡等非现金交易的使用还不够普及,交易性货币需求依然旺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的非国有企业快速发展,而非国有企业更倾向向与现金交易,而不愿意银行中有起交易的记录,这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二是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预防性需求过大。现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疗、养老、保险、教育制度都很不完善,这些都大大加大了我国人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支出,这也是我国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一个关键原由。因此,我国人民空不出太多的资金来满足投机需求。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弱势地位。

(3)利率对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弱有效性。凯恩斯曾经指出虽然利率主要影响投机需求,但利率对收入的影响会间接的影响到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若利率降低,则收入增加,人们保持现款的机会成本也减少,人们的未来预期也变的更美好,因此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预防性需求也随之而增加。只是这种影响比利率对投机需求的影响要小的多,因此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与凯恩斯理论不同的是,鲍莫尔、托宾与惠伦等人认为不能忽视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同利率之间的弹性关系。事实也证明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同利率之间是有显著关系的。但我国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与利率的关联似乎无以上论述的那样显著。按鲍莫尔、托宾与惠伦的理论,人们为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而保持在手中的货币或银行存款,不一定都要随时执行交易与预防性支出任务,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执行任务的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资金是闲置的,人们可以用这些资金进行短期的投资,而利率则是选择最优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抉择依据,利息与交易成本的变化决定了货币需求的变化。但这套理论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不强,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可供我国居民选择金融投资品非常缺乏,现有的金融投资品预期收益太低,风险太大,所以居民即使有闲置的货币在手中也只会把它们存入银行,从而转化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利率也就无用武之地。其次,交易性需求对流动性的要求是非常大的,非流动性资产的变现时间不一定能满足随时突发的交易性需求,而预防性需求则更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需要的资金往往比较大,因此人们一般不会把预防资金用于投资而宁愿损失资金闲置的利息收入。再次,消费者某一时间的收入都不会太大,资金没有成规模,对其的运作成本相对就大。因此利率对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影响在我国都不会太大,最主要的还是受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与收入的影响。

四、 结语

如前所述,我国的利率调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力是比较弱的,这就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的传导基础。我国的LM曲线十分的陡峭甚至斜率为负如图3、图4。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就十分微弱甚至同凯恩斯所论述的效果相反,因此我国在运用IS-LM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宏观经济的政策选取时应考虑我国流动性偏好的弱势基础,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应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微观经济环境,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我国应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表现在货币市场上就是要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基准利率,要以市场为主导来决定利率水平,加大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反应程度;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则要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交易产品使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不再单一,提高我国居民的投机性偏好。另外,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们“敢于花钱”,降低人们的因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货币,促进我国货币需求的结构向更为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5).

2. 孟杭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长三角,2009,(3).

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4. 许彩玲.凯恩斯利息理论及其对中国适用性考探.H.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2009JJD630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1YJC7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