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

药学工作者论文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篇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程特色;科学训练方法;生产工艺;车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24-02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 discussion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LIU Xianjin, LI Jiaming,LI Chuanrun

(College of Pharmacy,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ottleneck in teaching resul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elds of concept innovation, design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The teaching link of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Project features;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Production process;Workshop design

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其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及工作态度。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2]。笔者将对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从理念创新[1]、设计创新、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力求完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教学理念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在教学理念上

以新的“学生―医药工业发展―医药工业实践” 三个中心代替旧的“老师―书本―课堂” 三个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鼓励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助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1.2 培养创新意识是工程能力提高的核心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创造性的思维可发掘。教师指导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对实习产品的思维定势,鼓励设计创新。优秀的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并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优秀的设计方案还能够推广应用。

2 选题注重突出工程特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全国制药工程教学领域的工作者在教学各环节都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根据2009年全国制药工程教学研讨会获悉的信息,也发现存在如下的一些共性问题:即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生产实习靠短期见习完成;既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偏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做工程设计的比例偏少,仅20%左右;多数进行专题实验,依据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等。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不高而使得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这一严重问题。由此可知,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是目前严重束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尝试和改进:

2.1 确定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主题思想是毕业实习的根本出发点

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药剂学、制药工程、药物分离技术、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等。然而,笔者认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工程设计过程是巩固和获取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知识及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建议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全部进行工程设计。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以实际应用问题推动设计创新,邀请药厂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点,提高工程能力。

2.2 狠抓工艺和设备两条主线是提高工程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内容中构架新的知识体系,坚持选题科学性、内容系统性、知识前沿性、理论新颖性和原则规范性,构建优化的工艺设计知识结构。选题与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实例培养、训练学生使用工程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方面的选题主要有:某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的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生产设备及厂房设计;某药品生产设备的再验证等。通常,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本科生集中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一般学校都安排16周左右。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按照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及单元操作过程,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药品的生产工艺及工艺控制要点,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突破重点、难点和薄弱点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

通过各种工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和突破各专业课的知识重点,通过工程数据的计算、训练来化解工程计算这一知识难点,通过工程中的非工艺设计条件的处理和解决,弥补交叉、边缘知识的薄弱点。注重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训练和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

2.4培养动手、观察、分析、综述四种能力,促使工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在工程设计的所有题目中,有关某个药品的生产工艺及车间设计方面的题目所涉及的专业课内容最多,因此,笔者以年产一亿粒胃康灵胶囊的生产工艺及车间初步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其设计的基本程序及涉及到的专业课。

2.4.1 胃康灵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生产工艺包括前期的中药预处理和剂型生产两大工艺内容。在生产工艺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充分比较,尤其注重前沿工艺技术的应用。最终确定最优工艺路线。专业课涉及到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剂学、药物分离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内容。

2.4.2 根据确定的生产工艺,选择各工艺所需设备。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选型原则,掌握所用药物的物料衡算和所选设备的能量衡算,学会依据选型原则中的计算数据和GMP中的具体规定,择优选择所需设备。画出工艺布置框图、设备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等课程内容。

2.4.3 根据已选工艺和设备,确定所用车间的整体布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车间布局的原则,学习管路设计,学习空调系统的选取,学习空调净化系统设计,熟悉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处理,画出车间布置图、车间风管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化工原理、三废处理等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工程设计课题的完成,学生们复习、掌握了专业课的知识,掌握了各专业课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明确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学习重点和今后实际工作的重点,将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落到实处。

3 教学途径、手段多样化,实习、参观与论文同步进行

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根据选题,确定基本思路,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资料。

3.1 校内论文

50%学生在校内由导师的科研项目组进行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的各项实验设备,完成药物合成、提取、分离等工艺过程及各种剂型的工艺和车间设计。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熟练使用CAD画出生产工艺图、设备布置图、管路布置图、车间布置图。在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将设计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并表述设计全过程,通过自己归纳、介绍及评委和听众点评、提问,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有创新性成果。

3.2 校企结合

还有50%左右学生因已与就业单位签约,本人及就业单位都希望先期进入应聘单位实习工作,就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在就业与实践教学基地(科研院所或制药企业)进行制药过程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毕业设计工作,由校内和科研院所或企业组成双师型论文指导教师队伍。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就业或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选择有关的工程设计题目,在就业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理论结合实际,完成设计。这部分学生普遍积极性高、论文的针对性强,既使得论文数据具体、设备及设施真实,又借助老师的帮助,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组织参观

为了强化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当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观各种设备一应齐全的全国性制药机械展览会和具有一定特色的药品剂型展览会。使学生们对专业课中学过的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中用到的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操作方法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以便学生们进入不同制药企业时,适应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角色投入迅速,能较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4 结语

笔者按照以上程序和内容指导了若干届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各门专业课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工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通过论文撰写,掌握和总结了大型工程设计的思考方法和程序。增强和提高了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工程素质。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对发展制药行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会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我们所有从事该专业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相信只有作好充分准备,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确保制药工程专业向着我们预定的目标走上成功之路,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英.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纵横,2004, 2(7):31.

[2]祝宏,刘永琼,巨修炼,等.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及实践[J].药学教育,2005, 21(5):17-19.

[3]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1.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3篇

1材料和方法

以我国的“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检索资源,以1995-2011年10月31日为年限检索,将“药学服务”、“药学监护”和“药学保健”作为篇名进行期刊精确检索,剔除重复发表和少部分实际内容离题的论文,获得药学服务相关有效文献1840篇。对检索出的每篇文献按照论文年度发表量、发表文献出处的区域分布和研究内容、覆盖的疾病种类及药品类型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发表文献的数量年度变化情况1995-1999年药学服务相关文献年度发表量相对较少,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药学服务相关文献的阶段发表量与构成见表1。

2.2作者机构分布情况按文献第一作者的所在机构对对1840篇药学服务文献的出处进行汇总分析,见下表2。排名前五位与后五位文献出处机构的省际分布表,见表3。从表2可见,我国的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视药学服务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占总发表文献量的88.9%,高等院校及研究所是开展药学服务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也开始重视药学服务的管理和法律问题。从表3可见,总体上,17年间经济发达地区对药学服务的关注度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药学服务的研究关注度最高的为北京,最低的为,发展最快的为江苏省。

2.3研究领域分类情况药学服务文献研究主题内容归为3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其他类。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介绍药学服务相关概念、理论、准则、方法、分析模型和管理等但不涉及具体疾病或药物分析的文献;而将药学服务在医院、疾病、药品和社会药房、社区和卫生应急事件中应用的实践经验分析以及药师职责转变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文献列入应用研究类;将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教学实践等文献归为其他类。从表4可见,我国目前药学服务理论概念研究文献占32.6%,应用研究文献占65.3%,其他类占2.1%。在理论概念研究中,我国学者将引入价值链管理、6σ管理、品管圈、质量管理、象形图示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药学服务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人们对药学服务的内涵和层次的理解和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手段[5-11],具体见表5。药学服务应用研究的主体为医院,文献报道涉及综合性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院、儿童医院、军队医院等多层次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广。尽管社会药房和社区药学服务实践文献占总文献量的4.5%,但近两年人们对社区药学服务研究关注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和慢性病问题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在药学服务实践中的应用从开始的医院信息、病案信息系统的引入发展到自主软件的设计[12]。其次,我国学者也对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药学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临床实践和高等药学教育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报道。

2.4我国药学服务文献覆盖的疾病和药品类型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对哪些疾病和药品开展了药学服务实践活动呢?表6和表7对文献中覆盖的疾病种类和药品类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表6、表7显示,医务工作者对呼吸系统、重症感染、心脑血管的药物治疗问题和抗菌药、中药的合理使用及药品的不良事件重视程度更高。

2.5我国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情况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社区居民对药学服务的认知状况社会调查文献共计48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24]:

(1)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开展的主要药学服务工作包括处方点评、药师参与查房、药物信息服务、用药咨询、药品不良反应收集、监测血药浓度,设计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2)未来医院药学发展方向是药学服务,药师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药学服务,大部分调查的医院、临床医生、患者支持药学人员开展药学服务;

(3)医师最希望从临床药师处得到的药学信息为药品的适应征、正确使用方法、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新药的信息、同类药物比较、特殊人群用药调整等方面;

(4)患者最希望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系信息为用药选择、用法用量、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用药宣教、药物贮存方法、药物的价格、药品报销范围;

(5)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目前最欠缺的知识体系为:疾病知识、临床知识、药物治疗知识和联合用药知识缺乏。

2.6药学服务干预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在345篇关于药学服务干预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文献报道中,以医务作者的个案的药学服务干预报道居多,而对照性干预评价报道偏少。在药学服务评价指标的选取中以患者用药依从性、患者对药物治疗知识的知晓率偏多,综合性的评价偏少[25-27]。国外学者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评价上,对照研究较多,评价指标既包括患者用药依从性,也包括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认识、药物不良事件和药疗错误的发生率、合理用药状况、干预措施被医师接受的程度、抗生素使用频度等客观指标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患者满意度等主观指标[28]。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学服务;全程化

1药学服务的特征

目前药学服务基本是以药师为给患者和公众健康方面进行专业服务的,其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联系的药学服务需由药师提供合格的药物,特别重要的还有注重观察疾病发展情况和合理治疗,并且对其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果断进行决定,还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保证安全、有效、节省的药物治疗[1]。② 药学服务需多加注重对患者健康的关注,要细致的对待患者进行治疗,虽然不用为患者进行实际照顾,但应该对患者实施耐心负责的治疗。③必须对药学服务预期目标明确,其中含括对疾病的预防和对疾病的治愈、对其消除或者减轻其症状、缩短病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愿望和目标。④要更多的关注群众的生活健康质量, 注重治疗和改患者生存质量,深刻认识药物治疗本质,药物不只能是防治疾病,而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质。

2药学整体服务

伴随医学模式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预防和保健极其重视,这也是医学服务的主要方面。医疗服务现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医药学服务不仅仅是患者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学服务现在包括治疗过程及其大众整体保健,其中还应给大众提供终身健康服务。其服务场所不能只局于医疗单位和药店之内,应当扩大到整个社区。整体药学服务应在整个医疗和卫生保健过程之中,药师需要用药学方面的知识,并向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直接的、细致的、和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用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经济性,并改变和提高大众健康的生活质量[2]。医药学服务不仅是治疗当中的一次,还是整个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间断的。医药学服务不只是医院里药师的专职,也是整个社会药师所共有的责任。

3药学服务的影响因素

药学所有相关部门里的配合及制度和观念的协调统一是药学服务实施的根本,合理的编制和相关的药学教育制度及专业知识通常是普及药学服务所必备的条件,合适的药学专业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加上熟练的专业技术这是药学服务实施的关键[3]。另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影响到药学服务工作的进行。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是主体,广大药师在药学服务方面的认知及接受能力对其药学服务的实施有着较大影响。

伴随药学服务的不断展开,其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新,也急需药师的大力投入。有部分药师认为药学服务只是临床药师的工作,只是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时才是药学服务,局限于专业知识,结果产生畏难思想。面对新机会,整体药师要战胜自我,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探索中进行实践,充实自身的能力与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现在药学部传统编制已经制约了药师们更好的开拓新领域,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但把药师们的大量时间耗费掉了,还耗费了药师们的大量精力,总是在重复机械性工作也降低了药师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并间接影响到了药学服务的高效实施。缺少合格的药学人员是影响药学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4],药学教育部门需应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发展,更加丰富教学知识范围,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药学服务新理念。在医疗整体合作中应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药师工作,这些都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治疗并不是争角色,而是医疗团队合作的回归。药学服务和治疗护理、健康保健服务共同构成卫生保健服务,医务人员需要更好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出各自专业技能,共同把保障公众健康工作做的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与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与会须知[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2,13(05):476-478.

[2]刘澍楠;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对策[A];2011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1,18(07):701-704.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3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及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药学工作模式也由单纯药物供应模式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转变[1]。在新型的药学工作模式下,药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填鸭式理论教学、“依葫芦画瓢”式实验教学及“一锤定音”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等已不能满足现代药师的培养需求。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调查分析不同药学工作模式对药学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剖析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不足并提出对策。

1三种药学工作模式对药学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调查分析药学工作模式从早期的以药品调配和医院制剂为主的保障药品供应模式,经过以合理用药为主的临床药学模式,现已逐步转向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服务模式[1]。为此,本文首先对能体现这三种工作模式的岗位(医院药房、临床科室住院部及社会药房)的药师及患者,分别进行走访、问卷调查,收集问卷各50份。重点调查分析各岗位药师最亟须提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见表1)。

由表1的调查结果分析,首先从整体看,无论哪种工作模式,普遍认为药学的信息能力、应用能力是最亟须提高的(≥94%)。因为随着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药物更新换代极快,药物信息也相应快速更换,这就要求药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更要能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药物的发展动态及信息并将之应用于药学服务当中。

其次通过三种工作模式对比来看,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下,对药师能力素质的提升要求仅集中于药学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和服务态度方面,对于患者情况、疾病治疗和沟通能力等临床相关能力和素质要求不高(≤46%), 而临床药学模式和药学服务模式对临床相关能力、素质的要求明显偏高(≥58%)。说明随着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药师的职能也由药房发药转向临床指导用药、社会指导用药,这就要求未来的药师们不仅要巩固医药学专业知识,更要深入临床,加强沟通,了解病患的病情与症状,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此外,职业道德、服务态度也是药师需要提升的内涵。随着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药师们将会更多、更直接地接触到患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将能保证患者用药更加安全、经济。因此,药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专业素养,也要融入医德教育[2],培养出品学兼优的药师。

2我校药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我校药学专业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新建立的,办学近10年来,在保证学科理论知识完整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方向也由最初单一的医药营销方向转向全面的药学诸多方向。但原有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体系等都远远不能达到社会所需的药学人才培养要求。笔者分析了我校药学教学模式现状,发现有以下五点不足:①初期药学本科的教学仍沿用专科教育模式,教学设备、场地配置欠合理;②教学内容设置不够系统化,教学资源单一,网络信息化程度低;③理论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未充分发挥;④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基础操作,综合性、设计性不足,仍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拥有较少的临床实践经验;⑤传统的终结性考评体系造就了“高分低能儿”,在实习期间,不能进入关键岗位,缺少真正的锻炼机会,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药学工作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3应对策略的思考与建议综上可见,现有的教学模式太单一,缺乏多元化、立体化、信息化。因此,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并投入实践,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承担起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重任。笔者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3.1教学模式构建理念的创新[3]我校药学本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根据“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本着“能力为重,知识足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共享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评价等,共同搭建多元立体化的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平台,构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与“导”的有效互动,从而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药学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2教学模式转变的具体措施(1)针对性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强调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然后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针对性强的选修课,如药物的合成、营销学等,其口径可宽可窄,专业可上可下,主动灵活的适应社会需求。(2)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应具有丰富的实际药学工作经验,教师应经常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充实理论知识,了解一线工作实际情况,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师资结构,有利于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使我院药学教育具有愈来愈强大的生命力。(3)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黏合度:根据所指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这条主线,构建适合社会需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这三门课程的实验部分整合成一门独立且有着严密、完整体系的实验课程,独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务管理[4]。在理论教学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减少书本的纯理论式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上强化针对性和实践性,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可聘请药房、药物研发单位、药物质检部门等专家来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随着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近几年来我校药学本科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多元立体化,为学生打造了多样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学习平台,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5],合理设置实践环节,重组实验内容,并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全方位地改革教学模式,逐步完善改进,基本形成一种我校特色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海珊.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布图雅.融入医德教育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蒙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2):4647.

[3]施能进,罗文华.网络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6265.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6篇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本草的目录学研究。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尚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本草专著的目录学调查。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任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80-02

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随着中医药临床的不断发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日见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据统计,目前中药注射剂约有120余种,占中药制剂的比例不足3%,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却占中药不良反应的70%[2],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致变态反应的现象屡有报道[3~5],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医院中药学只围着药品转的被动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笔者就目前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基层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及任务

1.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中药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传统的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从而阐明中药生产、储存、供应、制剂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及如何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的学科[6]。

1.2中药临床药师的任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应该包括: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对医生、护士进行中药学指导,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宣传用药知识,指导患者安全使用中药;进行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搜集药物信息,向医、护、患提供药物咨询服务;建立患者用药档案(药历),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研究院内制剂,指导其使用,监测其不良反应,改进、推广其使用。李庆生[7]提出临床中药学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提高用药安全”。实践证明,临床药师的工作除了能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品使用的不良反应外,还能降低医疗费用[8]。

2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2.1中药临床药师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近年来,医疗工作迫切需要药学部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和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制。目前医院老一辈中药药师长期在医院工作,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和丰富的药物知识,但由于知识老化,加上长期在药房里,掌握临床药学的新理论、现代知识和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深入临床解决临床合理用药中的系列问题难以胜任。中青年中药师虽然知识较新,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是以化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一些药学教育机构是开展了临床药学的课程,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临床医学的课程几乎没有,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知识匮乏。这种教育计划培养出来的中药师,谈不上参与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另外,中药临床药师数量上难以形成队伍自成体系,工作面还不能覆盖所有临床科室,只能选择到重点科室,这一状况很难适应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但随着中药临床药师的数量增加、素质的提高,学有专长、精通某专科医药知识的中药临床药师将逐步形成[9]。

2.2药师与临床沟通不够深入临床参与和指导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临床药师只有在深入临床的实践中确实解决了问题,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目前,基层中医院药师尚未解决“下临床”的问题。下临床难,能够在临床第一线坚持则更难,有些已经下到病房的临床药师,由于准备不充分,自身条件不具备,药学部门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长期坚持。

2.3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基层医院的领导受传统观念限制,对临床药学工作认识有片面性,把临床药学错误地等同一般药剂工作。另外临床药学是非赢利性质的服务性工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0]。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中药师在医院难有作为,除了药师自身的问题外,医院领导对中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4临床药学相关试验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还需要有一定的样品制备检测分析等设备和必需的办公设施,对此,大多数基层中医院缺乏资金投入。目前,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仅仅局限在处方、病历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药,收集与分析不良反应来指导护士在药品的请领、使用、保管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等方面。

3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策略思考

3.1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由于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其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药无论单味还是复方均组分复杂,能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指标极少,故笔者认为,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应围绕处方合理、对证下药、依方炮制、中药剂量与煎服法、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临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安全性宣传等方面进行,并应以临床用药咨询、处方用药调查分析为切入点,在可能情况下可配合临床,就中医内科某一系统某几个病证同时分别设计提出A、B、C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11]。

3.2提高临床中药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医疗机构中有大量中医药学专门人才,可以从中挑选有工作经验和资质的中药师或中医师,进行临床中药师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入院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涉及药政法规、职业道德等;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诊断基础,常规诊疗方法和技术;西医基本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西医临床诊断、常规生化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B超、X光片等影像学报告的初步阅读、分析和应用;药物知识和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了解所培训专业各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与最佳用药选择,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与药物治疗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评价能力,具有病历撰写能力等;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药物信息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就临床用药中的实际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及时向有关医护人员提出警示,解决方案;医学心理学;药学文献检索;实验室技能培训;医疗文书有关内容等[12]。

3.3加强临床中药师的临床实践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锻炼而形成的。加强临床实践,有利于养成临床中药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临床中药师工作最重要的舞台也是“临床”,工作对象是患者,临床中药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训练自己围绕患者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运用知识做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参与查房、会诊、访问患者、用药指导、进行药学监护和患者用药教育,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培养与患者沟通协调能力,成为专职化的临床中药师。

3.4更新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应当要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临床药学工作的目的。工作重点应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体”转变为“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从“操作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发挥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对医师、护士、患者用药安全的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为此,除了药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实临床药学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待遇,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3]。

3.5收集中药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临床中药师应参与建立情报资料室,不仅要收集本院或本地区中药用药资料,还要收集国内外各种药学专业图书、杂志及临床用药与药物评价、国内外有关药品信息的网站特别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网站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涉及到中药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为正确使用中药提供咨询服务。

4结语

目前,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处于刚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适合中医医院特点的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推动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2008,27(2):1~4.

[2]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94.

[3]蔡庆群,席萍,丁群斌.临床常用9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2003,13(2):47~49.

[4]蒋三员,罗治华,张健民,等.36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蛇志,2002,14(3):15~17.

[5]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新药,2000,25(1):56~58.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6,23(2):93~97.

[8]Ling JM,Mike LA,RubiriJ,et al.Documentation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J Health Pharm,2005,62(17):1793~1797.

[9]石小鹏.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刘洪庆,纪宝平.制约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因素探析[J].中国药业,2004,13(11):62.

[11]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8,19(36):2801~2804.

[12]袁飞.临床中药师的定位及培养[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9.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物调剂;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96-01

临床药学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的一门药学学科,其主要是对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时发挥最高疗效的方法。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临床药学中开展对药学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解释。这一学科从出现开始,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1]。即便最近几年医学界不断提升了对临床药学的重视度,临床药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更不能说临床药学中对药物调剂的研究,根据这些,本文作者对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最早提出是在美国,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964年,全国药剂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几个主任药师首次建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可以看出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相对较早[2]。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却即为缓慢。直至1987年,我国才正式的对12家重点医院批准作为全国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极大程度的加快了医疗机构重视临床药学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国家中药管理局以及卫生部颁布的规定中明文规定三甲医院必须实施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将其列入考核内容中。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加深,步伐逐渐增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合理用药必将引导临床药学发展出一片广阔的空间[3]。

2临床用药现状

依据我国新华社2008年调查研究得出:全国由于药品不良事件和反应引起人员死亡的数量可达到24万,与每年道路交通引起死亡的人员、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数量总人数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临床用药上具有很多安全隐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今医疗行业中,10%左右的医疗问题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这主要是因医生的医术虽然精湛,但是缺乏临床药学方面的知识,药师虽然了解相关的药学知识,但是因职业分类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4]。加强药物调剂工作以及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医疗行为不断的延伸,也是保证向患者提供合格、合理药物的重要保证,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来说意义非凡。

3如何进行药物调剂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物调剂工作属于药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工作是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执行的,对相关的药品进行调配。当然,这一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其要求负责药物调配的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对其进行药品调配时,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认真核对,如发现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确定没有错误后才可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药物的标签进行认真核对,核对标签是否与医生开具的处方相一致。为了预防患者将药品拿错,药房的负责人员要分类存放相应的药品,具体说就是将消炎类的药物全部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真的需要对药品进行调剂,可以直接到这个区域进行调剂,经过核对后可以很快的将药物交给患者,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再次拿错药品的几率[5]。现今,大多数医院为了有效的降低药品调剂出现错误的几率,在核对药品名称和种类时,固定安排两名药师进行反复核对,这样就能够将药品拿错的几率进一步降低。这是因这种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大多数医疗机构效仿了这一方法。

容易出现药物调剂差错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医嘱转录的过程,绝不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将已经包装好的药物随意发放给患者,应根据医嘱对药物进行调剂。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服药的时间进行关注,例如注意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假如医嘱没有做出特别的叮嘱,应嘱咐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另外,药品质量是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药师需要定期对药房内的药品进行检查,查看有效期,如有过期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发放药品时应先发放近效期的药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4小结

对现今医疗机构进行分析,伴随着人们逐渐重视药品使用安全的问题,临床药学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医院的药方不在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药房,其需要尽快的与现代医药学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完成医技科室向临床科室转变过程。临床医生也要对药学知识熟练掌握,依据其药物特性为患者选择最安全、最合适的处方。总而言之,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时提升药品药剂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药物,临床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彭菲,李肇进.浅谈如何有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控制用药风险[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2]王皎,陈芳,刘凯.浅析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前景[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3]张玲,张晓茜.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

[4]尚涛,李锋,施兵奇,刘增娟,魏雪.新医改政策下临床药学发展趋势和临床药师职责转变[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9篇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医院门诊药房的特殊性为依据,制订医院门诊药房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后,考察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建立了系统的精细化医院门诊药房管理方案,实施后每人每天的调剂量显著增加,患者的平均侯药时间、药剂科的单方调剂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门诊药房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大幅度的提高了药房的管理水平。

[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医院门诊药房管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03-02

Fine Management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Management

FENG L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in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manage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e management scheme, special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develop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in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management. Results established a pharmacy management system scheme of fine hospital outpatient dispensing amount per person per da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gnificant increase, average time, pharmacy drug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dispensing time is shortened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e management of outpatient pharmac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pharmacy of human resources, the overall increase of pharmacy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Fine management;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management; Practice; Application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规模、医疗服务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患者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且患者对医院也有了更高水平的服务要求,因此,医院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为了积极地迎接挑战,立足于不败之地,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主要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精细管理是指严格、细致的管理,其不仅能够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全体医护人员养成良好工作作风的习惯,因此在门诊药房的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2]。采用精细化管理后,能够全面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对发药的流程进行优化,尽量提高发配药物的速度,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已将精细化管理提到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位置[3],表明了其正成为我国医院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每年的门诊量约45万余人,年住院的患者约3.3万余人,现阶段,门诊药房处的工作人员有18名,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8名。该研究以门诊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的工作资料、患者满意度等情况为依据。

1.2 方法

由精细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可知,该项研究以该院的该化理念为指导,选择本院的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设计理念,让门诊药房可以实施人员管理、用药信息管理、药品管理、目标管理等精细化管理。

1.2.1 目标管理 门诊药房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可以进一步加强药房的服务细节,简化服务环节,缩短服务流程的循环周期,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患者的服务满意度,以顺应和谐、仁爱、严谨、卓越的人文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尽职尽责,使医院的门诊药房在现阶段可以实现“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

1.2.2 药品管理 ①严格进行入库、出库登记和验收:药品在进入药房时,需要进行严格的验收,有效期、批号、资质都需要严格检查,形成“入库审查、上架复查、给药终查”的三步审查法。特别是国家规定的管制类药物,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对于贵重药品要每天进行盘点、记录,一旦发现丢失或可疑事件,及时上报,并组织核实、追查。

②精细管理:每天都确保有专门的人员检查所有的库存药品,发现药品的有效期在半年以内时要记录下来,且及时处理变质、过期的药品。零散的注射剂要保存在原有的包装中,拆零片剂则需要做好标记后及时放入原包装瓶内保存。同时周详的采购计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品的储藏陈本,避免缺货、囤货的现象出现。另外,要保证各药房能认真的统计近期药品的库存、用量等信息,依照疾病的发生规律、季节的变化,对药物进行动态的管理。③药品归置:为了避免出现药品的调剂错误,当药品的包装相似时,为了区分方便需要贴放项目的警示标语。另外还可以采取对抽屉、窗户进行分类等方法,固定抽屉中摆放的药品,禁止乱摆乱放。制订调剂差错的档案管理制度,每周收集一次调剂差错的案例,建立差错档案,分析讨论调剂差错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2.3 用药信息管理 不同科室面临的病种、患者群体具有差异,应该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形成以科室为特色的用药习惯。定期的整理、收集不同科室的用药习惯,让科室能够形成一个特色化的用药体系,对公共科室的药品进行统一分布,设立综合窗口、专有科室窗口,以便缩短给药、候药时间。

1.2.4 人员管理 ①新、老互补:新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经历过现代化新教育的,因此这些人员不仅拥有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还具有较多的新思想。相比较而言,老的工作人员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流程规范也很熟悉,特别是具有较强的一线工作经验。因此,对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整合,合理的分配新、老工作人员,不仅可以使新的工作人员得到快速的生长,还可以让老的工作人员学习到新理论、新技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药房工作。

②以学促进:设立专项学习资金,让每个员工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让员工可以学习药师处方分析的要点、药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药事管理与法规,熟悉药品规范化调剂的流程及操作,且具有鉴定常规假劣药的能力。完成基本的学习后,员工需要参加专门的考核,保证每个员工都是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的,从而保证学习质量,促进员工的全面提升,优化药房人员的理论素质。

1.3 评价指标

对该院门诊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的工作效率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门诊药房进行精细化管理前、后的工作效率:实施后,每人每天的调剂量显著增加,患者的平均侯药时间、药剂科的单方调剂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药房管理存在着多种缺陷,由于复杂的环节,药品流通信息不顺畅时有发生,极易引起药房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升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大大降低[4]。由该次研究可知,医院药房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消除药物的库存不对应的情况,降低出错率,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的平均侯药时间、药剂科的单方调剂时间。同时,还能消除患者的抱怨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医院药房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罗润嫦.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4(1):46-47.

[2]王怀冲,王媛,徐颖颖,等.门诊药房精细化药学服务模式与实践[C]//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1:1-5.

[3]张智灵,李志宏,李晴晴,等.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0):1423-1425.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药师;临床药学;药学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64―01

安全合理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是全世界医药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的共同心愿。上世纪90年代,Hepler教授为了进一步呼吁人们关注患者治疗结果,提高生命质量,首先提出“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的概念[1],其核心思想为药师直接、负责地向患者提供与用药有关的服务,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与目的。

药学服务是建立在临床药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由于起步晚,进展缓慢,多数医院尚未真正开展相关工作,即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也只是停留在检查病历、收集处方信息、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等层面,尚未真正做到“深入临床”,突出“以病人为核心”提供直接具体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尚未真正展开,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1) 基本教育不足,药师专业水平不够。药学服务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药学理论,同时需要具有一定临床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临床药学学科建设尚不能满足需求,从事医院药学的药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既有较强药学知识,又具备一点医学基础的医院药师。(2)医院重视不足:受传统观念及现状的影响,大部分医院从考虑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无论在投资建设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倾向于一线医师而缺乏对药师的引进、培养。在我国,药师更多的是完成基本的查药、取药、信息汇总工作,少数具备较好专业知识背景的医院药师更多的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相比之下,美国的临床药学服务则主要以在医院和社区以开展临床实践和药学服务为主。培养过程中,注重系统的临床基础知识和药学知识以及实用的分专科培养方向,工作中注重必要的临床实践,强调与医师一起参与病房查房和药物治疗决策等。这使美国的临床药师们较早地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医师和护士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更好的提供药学服务[2]。自2009年“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在保证人民基本用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的地位,不断加强药品临床合理应用,提升药学实践和药学监护的作用[3]。这一变化更是要求临床药师把“如何正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药学服务”提到日程上来。

与药学服务发达的国家相比,虽然我们在药学实践、教育和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4]。但是,药师作为实施药学服务的主体,药师群体对药学服务理念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药师自身的时间技能对药学服务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医院药师应该立足本岗,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主动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提供多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应该是医院药师工作的核心。当前,多数医院药师或由于自身条件或由于客观环境的原因,思想认识还只停留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即“只认药品不认人”。单纯注重药品供应,忽略对“人”的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医院药师“以患者为中心”直接提供主动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要突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做朋友。认真解释药品的用法与用量及如何合理储存药品,提醒患者注意药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指导, 提高用药依从性。

2 认识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

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它要求药师密切与医师合作,向医生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和用药方案,帮助医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药品。同时也要求医院药师积极深入临床,参与危重病例用药方案的讨论,下病房与医师一道参与查房和制定给药方案,分析处方,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加强与护师合作,介绍药物相关知识,保证合理用药。由于护师普遍缺乏药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对药物配伍禁忌、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缺乏全面认识,药师应该加强护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保证安全啊合理使用药物,更好为患者服务。

3 完善自我,提高服务水平

药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药学和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及时掌握大量的最新的药学情报信息资源。苦练基本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药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药物化学、药理学知识,熟悉常用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另一方面,药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扎实的药品和临床知识,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前提。目前多数医院药师缺乏医学知识,只有具备基础的医学知识,药师才能了解常见病的病症及处理方法,才能使药学服务专业化。此外,医院药师更要在工作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目前,医院药师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更多的经历是进行科研研究。实际上,药师应该以在医院和社区以开展临床实践和药学服务为主,积极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2]。同时,医院药师要加强自我学习能力,需随时关注最新的药物应用与治疗指南,掌握大量的最新的药学情报信息资源,保证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此外,药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利用众多相关网站拓宽知识面, 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可能得到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才能使药学服务更专业化,更到位。

总之,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药品监督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完善,药学人员的职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院药师的工作已不在是单纯制剂生产、处方调配、审方拿药的被动工作,而是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与医师、护师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全程化服务。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与医师、护师一起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已成为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医院药师,我们唯有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药学服务意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药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epler CD, Strand LM.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pharmaceutical care [J]. Am J Hosp Pharm, 1990,(47):533.

[2] 朱珠, 李大魁, 叶敏.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药学杂志, 2000,35(4):217-220.

[3] 王梅. 浅谈“新医改”政策下的我院药学服务[J].中国药房, 2010, 21(32):3003-3005.

[4] 胡晋红. 全程化药学服务[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1.

[5] 胡晋, 红蔡溱,孙华君. 药学服务与全程化药学服务[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8, 8(3):161-165.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药检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科学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31-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过去的单纯药品检验检测扩大到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总量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且假劣制品造假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的法定机构,其最终产品为检验数据。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事关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和药品行政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为此,实验室只有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大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和队伍建设,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科学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管理行动。现代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可调控系统,以高效、低耗和持续可靠性发挥其更大的效能。药检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是面向药检和科研在实验检测仪器、设备、器材的计划、采购、供应、物资管理、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以及实验队伍的建设、人员培养等提供最佳的方案。药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科学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立的特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既要研究自身的各管理要素,又要研究实验室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

全国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各省、市、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药检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药检机构的中心任务,对实验室药检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它是从事药检活动的基础性管理性工作,又是提高药检机构实力的经济性管理工作。因此,药检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药检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检院已通过WHO药品指实验室认证,中检院和绝大多数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均已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但是涉及的参数还没有完全覆盖所有资质认定范围,同时大多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还没有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因此,有必要在系统内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药检实验室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研究药检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根据药检系统及药检工作的特殊性,综合考虑药检实验室在药检工作所发挥出的作用,从理论上寻找药检实验室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行为科学理论。

1.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药检工作首先是统一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这一指挥意志上,同时也是国家对药品生产及经营开展监督工作,所以药检工作既是指挥工作也是监督工作。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独立劳动的地方,它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二者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就越大[1]。另外,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不受国家政治体制、领导体制和各种法规的约制,这是实验室管理的社会属性[2]。因此,药检实验室管理的改革应该以马克思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为指导。

2.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简称为“三论”,是20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最新成就之一,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前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3]。“三论”对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方面,显示出传统方法无法匹敌的优越性。药检实验室的管理是有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需要精确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行为,主要以信息的过程进行管理。对药检实验室管理进行分析,首先,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必须用系统方法去分析、组织和实施,以达到管理的目标;其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和控制,正是控制论所研究的广义控制的内容;最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过程,通过信息进行指导、认识以及决策工作,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储存正是信息论所研究的[4]。总之,“三论”用科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信息、控制与系统,这为精确科学地进行药检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3.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管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这种管理理论非常重视人的因素,专门研究人的行为,它就是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科学理论[5]。在药检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对药检人员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贯彻始终,因而在药检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行为科学理论解决对人的管理问题成为必然趋势。

三、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药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药检机构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检验食品药品等法定检品的质量,检验药品质量需要实验室,因而实验室是实施药检的基本场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对药检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食品药品分析检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研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对提高药检质量的作用

1.先行性。药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实验室检验是检验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必经的基础性步骤,要进行药物检验,就要有进行药物检验的手段,需要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因此,药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药检工作中起着先行作用。

2.保障性。药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药检工作的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障药检过程中的器材、材料的供应,在药检过程当中,需要消耗一些器材,如化学试剂、燃料、易耗器材等,物资工作就要保证实验室得到及时有效的供应。其次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仪器设备在日常使用中难免出现一些故障,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技术维修,定期进行调试、维护,以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最后保障药检工作运行的组织协调,在药检工作中为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需要做好药检人员、待检样品以及物资条件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3.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药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随时了解这些科技信息,及时把仪器设备的发展动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介绍给药检工作人员,使之保持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才能在食品药品造假作伪现象不断出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咨询服务性。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往往需要准备立项文件,包括研究方向、项目内容、所需资金、设备清单等,其中后两项文件的准备工作,要求实验室管理工作起到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咨询服务作用,如为科技人员提供有关物资的技术性能、技术指标、产品质量、市场价格、供应渠道、经济分析等信息。

2.先期保证性。科研项目立项一旦批准,就要为开展项目研究做准备,实验室管理部门就要在科研工作开始前先行一步,即按照立项的设备清单组织物资供应,在项目所有物资都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才能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

3.保障运行性。药检机构的科学研究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一般需要尽可能先进的物资条件,对技术保障的要求更高。先进仪器的零配件、消耗品比普通仪器的零配件、消耗品的质量要求高、采购难度大。另外科研工作是探索性的,它对物资的需求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而物资的计划性较差,随着突击性的科研工作,就需要紧迫性的物资保障,显然物资对保障科学研究工作正常运行尤为重要。

(三)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对提高药检效益的作用

提高药检效益是药检工作者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用于对药物检验的经费也不断增加,用好投入资金,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是实验室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严格把关,做好当家理财工作,药检实验室管理集中有效地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药检系统控制预算的有效一环,也是监督和实现规划的重要手段,实验室管理要做好对药检机构设备资源统筹安排,并做好购置仪器设备的论证工作,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发挥出药检效益。二是要精心采购,提高资金投入效益,药检机构实验室管理部门有专业的管理者,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添置的法律法规以及资产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还熟悉供应渠道,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争取购置仪器设备优质、优价以及提供优良服务。三是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通过对药检工作者提供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劳务,使药检工作高效率地进行,实验室管理可以根据药检机构物资消耗的情况,找出规律,统一储备常用物资,既可以满足药检机构的基本需求,又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四是要充分发挥物资的使用效率,通过实验室管理调配闲置物资,做到物尽其用,还要通过认真研究,把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建立仪器设备维修、加工网络,既节约经费,又能使仪器设备及时投入使用,提高在用物资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

药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着药检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而且影响着药检质量和药检效益的提高。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药检实验室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做好药检是十分重要的。药检实验室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我们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兄弟机构成功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并建立了药检机构科学化管理体系。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体制、实验检验管理、实验经费管理、实验物资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六个部分。

(一)实验室建设和体制管理

1.实验室建设管理。对药检实验室建设进行管理,主要是管理实验室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近期发展动态,实验室的长期发展一般以长期规划的形式体现,实验室的近期动态一般以年度工作计划的形式体现。因此,药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实验室的年度工作计划。

2.实验室体制管理。药检实验室的体制管理包括实验设置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建立、设置规程三个方面。要对所有的药检实验室按照实验室设置的基本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规范管理,并对实验室体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做到实验室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为实验室其他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检验管理

1.药检文件管理。加强药检管理,不断提高药检质量是药检实验工作永恒的主题。药检文件管理是指对药检实验室进行实验使用时,所有适用的相关规定文件。药检文件管理主要指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记录,内容涵盖药检实验的管理规定、药检实验操作指南、实验项目管理、药检实验考核办法等等。药检实验的管理规定是开展药检实验的最基本的规定,药检实验操作指南是进行药检实验中所要遵循的准则,实验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所进行的药检项目的名称、进度、参与人员、仪器类型、实验材料消耗等所有实验过程进行管理,药检实验考核办法则是对药检实验质量及效率等方面进行考核的规定。

2.药检任务管理。药检任务管理,是对年度药检任务以及药检任务进行规划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药检实验室进行药检质量检查,药检任务管理主要包括药检实验计划、药检实验任务完成以及药检实验质量检查三个方面。

(三)实验经费管理

1.材料经费管理。材料经费管理主要包括材料经费管理办法、材料计划的申报与审查、材料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首先要对材料经费管理进行规定,实验室材料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五金杂品、低值耐用品等,总体上进行宏观管理,材料经费计划的申报与审核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各科(室)再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经费的细致管理,负责材料经费的具体使用和管理。

2.设备经费管理。设备经费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经费管理办法、设备计划的申报和审核、设备经费使用和管理三个部分。实验室设备经费是用于补充、增添实验室药检仪器设备以及药检仪器设备的维修,为实现对设备经费的科学管理,可以将设备经费分为两个部分,即实验设备维持费和实验室立项建设费,实验设备维持费主要用于添置急需设备以及普通设备的维修,此项费用一般占总设备经费的20%左右,实验室立项建设费占总设备费用的80%左右,用于实验室重点投入以及实验室的集中建设。

(四)实验物资管理

1.实验材料管理。实验材料管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及统计上报制度、实验材料采购报销管理、化学试剂管理、玻璃仪器管理、五金杂品及低值耐用品管理五个方面。要对所有实验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管理、节约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购置、验收、入库、发料、结算、盘库管理程序,加强低值耐用品、工具、两用物品及危险用品的管理,对化学危险品库设置专门库房,双人双锁,建立台账,并按审批计划,领用最少的量,剧使用严格按照申请核准的数量发放。

2.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仪器设备账务管理、上报统计制度、大型精密仪器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采购报销管理、仪器设备验收制度、报废闲置物资管理、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九个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财物管理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单价、生产厂家、使用经费、使用现状等多个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另外要加强大型精密仪器及普通设备的动态管理,随时了解设备现状、使用方向及使用情况,加强仪器设备的计量认证、自校准、期间核查、设备日常维护与维修,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做好报损、回收、处理工作,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

(五)实验队伍管理

1.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岗位职责与分工细则、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收集管理制度、保健津贴补助管理办法四个方面。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药检质量及实验室的管理,应该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责任务及努力方向,实现实验室技术人员基本信息的计算机管理,随时对实验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做好实验人员结构调整、定编定员以及职称评定等工作,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有关规定,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2.实验室激励管理。实验室激励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实验室人员考核制度及考核办法、实验室技术人员评优制度等三个方面。要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每年一到两次的德(职业道德与工作表现)、量(工作数量)、质(工作质量)、勤(出勤率)的考核,全面评价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可以每年进行实验室技术人员评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药检实验质量和科研技术水平。

(六)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

1.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环境要符合各种不同检验工作项目和技术方法的需要,防止交叉污染和互相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要通过计算机绘制详细的实验用房一览图,随时了解实验室位置、实验室调整、实验室面积等数据,并要建立实验室每日环境数据收集系统,按要求控制和记录好部分实验室的温度、湿度、进出人员等,不断优化实验室的环境。

2.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建立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等管理与检查制度并督促严格执行,为实验室配置安全防护器材、急救设备工具及消防器材,并定时检查以确保有效;严禁在实验室折装改线,实验室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重点加强对化学危险品、毒剧试剂及药品的管理。

五、提高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完整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责任体系,符合实验室要求的科学管理。要建立以检验效率为核心的检验时限管理机制,保证药检效率;建立怀疑及纠错管理为核心的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药检质量;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用产品标准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药检效率及质量水平;建立责任可追究的检验检测流程,保证每个药检环节的可靠性及公正性;建立药检人员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以确保药检质量。

2.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工作氛围。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室的工作氛围,首先需要加强实验室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药检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切实做好药检机构对内的服务和对外的服务。加强药检文化建设,要创建实验室质量文化,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实验室文化,不断培养和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

3.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专业技能都直接影响到药检质量、科研工作的进展,影响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思想稳定、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要注重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

六、总结

药检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中的六大部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关联、相互联系。实验室建设体制是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药检实验管理为实验经费提供投资依据,经费管理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物资管理水平又影响着药检实验。要正确处理六大部分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探索和研究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完善药检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31.

[2] 施昌彦,虞惠霞.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陈依元.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2篇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中药; 调剂理论; 技术操作; 法律规范; 历代

[收稿日期] 2013-12-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88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ZYXX-2013)

[通信作者] 翟华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药调剂与临床中药学研究,E-mail:.cn

中药调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医师处方或患者需求,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给患者使用的过程,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术[1]。中药调剂学包括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和相关法律规范3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药调剂起源、中药调剂理论形成、技术操作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旨在梳理中药调剂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中药调剂学的发展。

1 中药调剂的起源

在古籍记载中,中药调剂的名称为“合药分剂”、“合和”、“合剂”。其起源可追溯到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帝王世纪》[2]记载:“(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调剂是根据处方配置药物,既有“经方之书”问世,则在当时,调剂应已萌芽。

调剂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汤液经法》。《汤液经法》为商代宰相伊尹所著,是劳动人民长期采药用药及烹调实践经验的总结。故《史记·殷本纪》[3]:“伊尹以滋味说汤”。《针灸甲乙经》[4]的序文中也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液即汤剂,汤剂的发明及使用,标志着中药调剂的诞生,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2 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书中总结了有关处方、配伍的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主病之谓君,左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同时记载了简单的方剂13首[5],在《灵枢·邪客》中有关“半夏汤”的记载,“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内经》的出现为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6]在序中对调剂理论和操作的各个环节作了论述。如“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 “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对剂型作了简要的叙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对服药时间,序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神农本草经》为中药调剂提供了理论指导,标志着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

3 中药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7]共收载医方283个,有治癃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五十二病方》不仅复方的数量多,而且剂型也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涂擦、外敷、充填诸剂齐备,体现了当时调剂剂型的多样性,为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全书共载方113首,用药84味。其中,汤剂59方,散剂30方,丸剂15方,还有栓剂、酒剂和膏剂等。书中对各种剂型的调剂方法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标志着中药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详见表1。

《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调剂方法记载最多,叙述最为详尽,包括了煎药火候、煎药方法、煎药溶媒、服法、服用剂量、用药禁忌等。煎药方法分为先煎、后煎、烊化、兑服等。服法有分服、温服、顿服等,详见表2。

梁代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注》[9],书中叙述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功效主治以及药材鉴别等。《序录上》中“合药分剂”篇详细描述了调剂理论、古今药用度量衡、剂型、服药方法、时间等内容。其中古今药用度量衡规范了中药调剂的称量标准,“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

唐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翼方》卷一·论合和第七篇中对中药调剂作了专门的描述。“合和”篇中不仅总结了前人有关调剂的相关内容,而且记载了调剂所需工具,如秤、刀、斗、升、合、铁臼、玉槌、磁钵、绢纱马尾的罗筛等。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共记载方剂788首,不仅记载了方剂的药物组成和主治病症,而且详细说明了处方的配制方法。如“小柴胡汤……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书中“论合和篇”记载:“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说明了调剂规范化对治病的重要性。明代的《本草蒙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调剂的发展,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出产择土地(产地)、收采按时月(采收季节)、藏留防耗坏(贮存)、贸易辨真假(真伪鉴别)、咀片分根梢(加工)、制造资水火(炮制)、治疗用气味、药剂别君臣(配伍禁忌)及服饵先后(服药方法)等。

4 中药调剂法律规范的制定

中药调剂成熟的最主要标志是《新修本草》的撰写和《唐律》关于调剂的规定。《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不仅对唐以前的中药调剂知识进行了汇总,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了调剂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药调剂的发展。

《唐律》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法律,在唐律中也对中药调剂作了规定。唐律第102条强调了调剂药品应与处方吻合。而第395条律令则规定了医生合药有误受处罚有2个必要条件,一是“误不如本方”,二是“杀人者”才会受到处罚。同时,本条还区分了“故意”和“过失”,如果是故意不如本方造成患者死亡,则按故意杀人罪论处。根据唐律,故意杀人罪通常处以斩刑,详见表3。

唐以后的各朝各代对调剂的规定虽有繁有简,但关于调剂的法律规范大致沿袭《唐本草》和《唐律》的规定。《元律》中也记载了“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属于“大不敬”的罪名。《明律》和《清律》中“礼律.仪制”中也对“合和御药”作了规定:“凡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及封题错误,医人杖一百……”

5 现代中药调剂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对中药调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电子化的社会迫切地要求中药调剂实现规范化。所以,借鉴历代中药调剂的管理办法,国家和各省市颁布了一系列的药品管理规范。如每5年都重新修订一次的《中国药典》,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炮制规范》、《药品标准》、《处方管理办法》等等。根据这些药政管理法规,制订了中药调剂的管理制度,如处方管理制度、调剂工作制度、汤剂制备制作规程、特殊中药的调剂和管理等,详见表4。

在中药调剂人才培养方面,各中医药院校都设有中药调剂课,学习中药调剂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并在实习期间锻炼其调剂技能。同时,参考古文献对中药调剂的记载,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调剂行业的专家编写了适合当前应用的一系列的中药调剂书籍,如《中药调剂与养护学》、《实用中药临床调剂技术》、《中药调剂员》、《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中药调剂入门》等。在科研方面,众多科研人员在传承中药调剂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丰富调剂的相关内容。如根据不同采收时间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判断最佳采收时间,探究药物先煎、后下的作用机制等。

在运用方面,由于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大发展,中药调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做出了阶段性的提高。例如,条形码技术[13]、智能调配技术[14]以及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15]等,不仅提高了配方的准确率,确保了用药安全,同时提高了药师的工作效率,使药师的工作重点从简单繁重的机械性工作转到患者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杨樟卫等[16]基于调剂自动化和合理用药开发了临床药物配制系统,此系统不仅具有自动配方发药的功能,而且开发了临床医嘱审核、合理用药审查和不合理用药的历史查询等功能,包括在药袋说明上突出调剂的用药时间、方法和次数等内容。为了监督中药调剂是否规范合理地进行,方便患者治病服药,医疗机构设立了临床中药学服务机构,指导监督中药的保管、配制、使用的合理性,并向患者提供用药咨询等[17]。

综上所述,在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中药调剂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而提高中药调剂的整体水平,必须在继承中药调剂理论的基础上,规范中药调剂技术操作,遵循中药调剂管理法规,按规定进行规范化的中药调剂操作。

[参考文献]

[1] 翟华强,王燕平,金世元,等. 中药调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87.

[2] 皇甫谧. 帝王世纪[M]. 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司马迁. 史记[M]. 香港:中华书局,1959.

[4]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 佚名. 全本黄帝内经[M]. 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6] 吴普. 神农本草经[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7] 佚名. 五十二病方[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8]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M].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9]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 长孙无忌,李绩. 唐律疏议[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处方管理办法[S]. 卫医发[2007]53号.

[13] 胡峰明. 条形码技术结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门诊药品调剂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6):562.

[14] 叶玲梅,蔡咏梅. 自动化药房系统在门诊药房的应用观察[J]. 中国药业,2012,21(14):81.

[15] 袁欣. 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在门诊药房的应用[J]. 中国药房,2006, 17(18):1434.

[16] 杨樟卫,何宇涛,胡晋红. 基于调剂自动化和合理用药的临床药物配置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药房,2008,19(31):2427.

[17] 谢升阳,倪阳. 多学科协作下的合理用药监管干预模式实践[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6):690.

Briefly analysis on academic origi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ZHAO Xue-min, ZHANG Xiao-juan, ZHAI Hua-qiang, JIN Shi-yuan

(1. China Medicine Company, Beijing 100195, China;

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3. Beijing Health School,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could be promoted. "Heyaofenji", "Hehe", "Heji"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law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things were sorted out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theory, skills and legal norms.Firstly, "Tang Ye Jing Fa" is the earliest book which marks the rudi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Second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theory formed in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 Thirdly, Zhang Zhongjing′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mark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skills. Lastly, Provisions in Tang Dynasty law mark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ing.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4篇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 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 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 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 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 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 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 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文革”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 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 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 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 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 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 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文革”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 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 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 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 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 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还有,导致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中医将此物作药,并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历史上被中医用作药物的某些动、植物,乃至动物化石,已遭灭顶或行将灭顶之灾。犀牛已从中国绝迹,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参、某些稀有的龟,都已岌岌乎危哉。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能运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全面探讨一下属于濒危动植物的药用历史,也许会引人深思。

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量化考核;管理模式

临床药师走向临床,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为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提供相应的药学技术服务是当前医疗工作与患者的需要。我国临床药师培训已启动多年,已有大批受过培训的临床药师在临床参与药物治疗工作,但目前临床药师的数量及工作水平还远不能满足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对临床药学工作如何要求,如何管理,如何进行工作考评,如何加强培训,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1〕。少数学者对这些问题其中的几个方面做了部分探讨,刘琦瑛〔2〕报道了医嘱评价体系及绩效考核,郭代红〔3〕报道了量化考评用人的管理机制,有助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李晓平〔4〕报道了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临床药学量化评估体系指标的权重,周鹏〔5〕报道了临床药师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及量化考核体系,但评估指标在构建过程中受到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所以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尤其是关于指标的内涵和量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细化和完善,为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初步探索并建立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和量化管理模式为促进医院临床药学发展提供参考。

1构建临床药学信息平台,引进临床药学人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临床药师能及时准确收集并掌握丰富的临床药学相关信息,我院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引进了大医通临床用药决策支持软件和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处方点评软件系统〔6〕,同时在临床药师工作站安装了病案检索系统、化验检查查询系统及门诊处方查询系统,方便临床药师随时查询患者门诊及住院相关信息,为临床药师全方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构建了有力的信息平台。我院更加重视临床药学人才,先后引进临床药学及相关药学专业硕士5名,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药学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人才队伍

门诊药房调剂处方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上班绝大多数时间忙于门诊日常调剂工作,无闲暇时间学习了解药学前沿及资讯,所以对药学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7〕。根据临床药师的特点,在参与临床过程,通过长期与患者接触,了解到他们所需要的药学信息,做到立足临床,善于思考,积极发现、分析、总结和归类问题,达到能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然后定期与门诊调剂人员进行药学信息交流学习,做到每月1次,通过相互交流提高门诊药学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力求做到门诊患者满意。通过临床药师和门诊药学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使所有到院就诊的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药学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临床药学素质的人才,为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制定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

根据原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方案》的法规文件,尤其是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提出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以相关文件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要求为基础〔5,8〕,结合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与我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情况,通过制定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初步探索并建立适合我院临床药师工作管理的模式。根据我院临床特点划分临床药师常驻病区工作模式。临床药师工作内容分为查房、患者用药教育、重点患者药学监护、用药咨询服务、医嘱审核及用药合理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疑难病例讨论、药历书写、合理用药讲座、科研设计、论文撰写及药讯编写。具体情况(见表1)。3.1病区直接相关工作。参与临床查房初期,主要是跟随管床医师和科主任查房,主要了解和熟悉常驻病区患者的疾病及药物治疗情况,随着参与临床查房的深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管床医师的处理意见以及更换药物治疗的疗效等情况,做到掌握所参与专科常见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及疑问,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同时重点关注重症及特殊患者,随时密切关注应用药物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药历,详细记录患者使用药物情况更换药物治疗方案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等药学问题。当熟悉专科疾病后,可适当完成药学查房,在药学查房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用药依从性差,用药品种偏多,特殊的用药方法及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对于当天出院的患者,及时做好出院的用药教育。积极参与临床患者疑难病例讨论,了解及熟悉不同科室疾病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3.2药学科室相关工作。临床药学本科室相关工作大部分都是文字记录工作,涉及医嘱审核及用药合理性分析、用药咨询、药历书写、开展合理用药专题讲座、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专题病例讨论会、血药浓度监测的开展、科研设计、论文撰写及药讯编写等。我院重点关注合理用药情况,因此临床药学全方位考察分析临床用药情况,工作内容包括:清洁手术不合理用药情况,抗菌药物金额排名前10位总结分析,特殊级抗菌药物金额排名前10位总结分析,全院用药金额排名前10位辅助药物及能量补充剂的总结分析,肿瘤药物的总结分析,激素类药物的总结分析,血液制品的总结分析,临床路径用药情况分析,细菌耐药性报告分析,超说明书用药分析,血药浓度监测对异常值患者的用药监护,临床严重用药错误用药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全院用药情况,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力争做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临床药师同时做好来自医、护、药、患的合理用药咨询,及时记录用药咨询情况,让咨询者得到较好的药学服务。

4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管理模式

基于临床药师工作的特殊性,临床药师工作的管理模式我们采用量化考核,责任到人的方式。对于临床药师参与的查房次数规定每周不少于3次,有时间尽量参与临床查房。对于具体科室相关工作内容按常驻病区性质及工作量做到责任到人,在规范工作和指标筛选中,为保证临床药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目标的可行性、标准公平性、方法可操作性,依据临床药师的个人意见,做到意见统一,公平合理。

5结语

随着卫生部不断推进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合理用药的措施,临床药学在全国各地医院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这对转变传统医院药学工作模式,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对临床药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再是几个临床药师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完善的教学和培训体系,需要规范的工作模式与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恰当的能力评估与资质认证体系,我院正努力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打造一支会学习,会思考,善于沟通,能力强,素质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药学技术服务,搭建医药沟通的桥梁,提高我院医疗质量。目前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想得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可,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作者:冯志平 王 芳 于思源 阮广新 林卓辉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袁锁中,赵志刚.关于我国临床药学的思考〔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3):166-170.

〔2〕刘琦瑛,李艳艳.临床药师工作绩效化考核方法探讨〔J〕.中国药业,2013,22(7):44-45.

〔3〕郭代红,等.设置岗位责任药师,强化药学服务团队〔J〕.中国药师,2011,14(10):1495-1497.

〔4〕李晓平,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临床药学量化评估体系指标的权重〔J〕.中国药师,2008,11(8):958-960.

〔5〕周鹏,等.某院临床药师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7-9.

〔6〕谭文明,等.某三甲医院处方点评软件系统的自主开发和使用〔J〕.医药前沿,2013,(30):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