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1.自然实验观察。

自然实验观察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例如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中《校园中的树木》就是属于自然实验观察,通过对学校的树木进行观察,记录下树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对树木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实验观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观察之一,学生对于这种方法非常感兴趣,让教学从教室走向户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逐渐让学生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和辅助工具进行观察。

2.定性实验观察和定量实验观察。

定性和定量实验观察是根据实验结果是否需要用数量进行表示确定的。一般来说定量实验观察需要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定性实验观察不需要。

二、小学阶段学生实验观察的特点及现状

在现阶段小学生受到知识和年龄的限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表象观察的比较仔细,比如颜色、声音变化。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观察不足,有时候在观察中的实验现象来不及记录下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实验现象,导致实验观察记录不准确。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很难通过某一种固定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比如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苍耳和蒲公英种子,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种子的外形描述出来,但是描述的方式不一样,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记录下观察结果,还有部分同学擅长语言描述,部分同学是通过绘画进行的记录。所以在实验观察中,不要限制学生的记录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观察记录方式。

三、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实验观察能力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实验观察中的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指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对象进行排序,还有在心中的排序。在顺序观察中一般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种顺序观察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心。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老师切下芹菜,将其放入染色的水中,让学生对其切面进行观察,记录特征,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根茎是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明白植物根茎的作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整体观察一般是先从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各个部分进行观察,更好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在对蜗牛的实验观察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整体的观察产生更多的疑问,例如蜗牛有没有牙齿,然后再对这些细节进行观察,更好的去认识整体,对蜗牛的整体认识进行补充。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较观察法在实验观察中应用的较多,在试验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观察能力的注意事项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部分;第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的好习惯;第三,在实验之后要认真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要适度开放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第五,老师在实验观察课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深度和广度。

五、结语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观察实验设计 依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34-01

观察和实验成为小学生探究科学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遵循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方法对学生施以科学课程教学,以达到引领学生对科学有正确认知的目的。本文论述了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阶段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设计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1 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由此,观察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置更加侧重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生活,因而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定性要求,也没有相对应的仪器和设备。而科学理论是基于事实而言的,有客观事实和科学经验事实两种状态。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存在较大的区别,二者不等同,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小学生在科学认知方面不够完善,与成年人相比缺乏严谨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加强科学认知具有必要性。观察和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观察实验可以证实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进而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其结论正是对科学理论的一种检验,从而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程度。其次,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小学生对于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而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深入探究和加深理解[1]。

2 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2.1 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遵循因果联系进行实验设计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和实验设计依据主要为科学归纳法。尽管科学理论中的科学归纳并不是绝对的归纳,但是通过有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得出相关推理,以证实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和实验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首先,求同法,即创设不同情境以形成多个实验,然后去验证一个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的方法。师生通过此种方法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和推理,从而形成了科学认识的过程。其次,求异法,即在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验证一个因素的有无对实验产生的不同效果问题,将多种不同实验进行有效对比,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最后,共变法就是在条件相同的基础上,一个因素随着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对两个因素是否具有因果联系进行有效判定。在此实验过程中,需要各个小组共同实验,进而得到统一结论,以此判定。

2.2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依据和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使师生得到一般性的因果关系原理,即得到了科学认识的普遍性和共性。演绎法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逐步增强科学理论的可信度,以进一步证实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归纳法主要从观察和实验出发,进而对结论进行有效归纳;而演绎法则是从结论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为此,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开展观察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以一般性的科学理论为大前提,观察实验设计要选择与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实验案例,以确保实验的正确性和遵循客观事实。在观察实验中,对因果关系的证实,要么增强科学理论的可信度,要么为科学理论提出质疑以促进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对观察实验的设计主要遵循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方法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都可以为证实科学原理发挥重要作用[2]。

2.3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进行观察实验设计,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特点规律,从而才能充分发挥观察实验的效果。观察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系统,进而对实验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行观察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和理解性,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以达到学习探究的目的。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主要遵循三种方法,其一是放大法,将观察实验的对象进行有效放大,进而可以使学生更为明显的感觉到对象的结构特点等;其二是转换法,将观察对象由不清晰转为清晰;其三是对比法,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作出更为确切的判断[3]。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对科学正确的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欲。通过观察和具体实验,学生在发挥知觉特性的基础上可以理清和证实科学理论的因果关系,以求得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科学内容选择有效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丽云.基于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小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引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属材料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专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提出小课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验的项目设计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为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3-6]。培养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总结、探索、创新的科研兴趣,为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行为做准备。

1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而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所以综合实验设计要引入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将科研中最新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7]。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本科生专业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室条件,提炼、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实验方向和内容,其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实验项目设定应具备样品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材料实验环节。将本专业的几位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诸多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过程管理之中,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实验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有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且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室设备及教师的研究方向要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只对实验内容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材料制备工艺路线、性能表征、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理解;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向和确定本组成员的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关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8]。

2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总体实施

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做到每人都能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最终以小课题形式提交小论文式实验报告,课题式综合实验学生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课题自行进行分组(2~3人一组)、教师引导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学会把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写成小论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基础实验相比,研究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主要是“动脑”,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探索新的模式,要摒弃以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评价实验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际能力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参与实验讨论的活跃度,实验完成情况,要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与总结。实验过程主要是对仪器的操作规范、样品的制备的整个流程,强调实验参与的重要性;实验分析与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样品性能表征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允许实验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只要能分析出失败原因,同样可以得高分。金属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由12个实验组成,总共48学时。考核方式按百分制执行,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总结报告及样品提交的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15%)、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操作能力(15%)、提交样品情况(10%)、答辩(10%);最终提交的小论文的格式统一采用学生论文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考察格式是否正确(15%);小论文的内容(15%),考察中英文题目是否准确、中英文摘要是否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小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15%),对研究内容能否提出新问题、新见解(5%),如果有创新点,且比较正确,哪怕很少,就给予高分。

4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以往的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相比,该实验项目的结果是未知,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实验方案,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2)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实验项目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上,样品的制备、表征和小论文的撰写都需要用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新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表征等等。把课堂上的理论转化到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制备、表征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以此为基础,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且经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论文的撰写的质量都明显有提高。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设计出新的以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在未开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不知从何着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开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后,学生拿到了课题之后,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性能表征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自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环节;比较;高等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自身原有的教育体制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及革新。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第一集团的大国,虽然经历了苏联解体等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动荡,但其教育、科研体系在政权动荡期间得到了历任领导人的重视因此成为整个国家体系中少数几个基本没有受到政治冲击的板块之一。笔者根据自身在俄国高校及科学院留学十余年的所见所感认为,俄罗斯直到今天,其教育以及科技的实力依然盘踞在世界范围内的显赫位置上,这点从其不断更新的军工产品以及诺贝尔获奖人数上可见端倪[1]。除了十几位俄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外,仔细阅读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及学习经历可以发现,还有不少外籍科学家是从俄罗斯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在俄国有过重要工作研究经历的。因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水平不容小觑,作为老牌工业国家,从俄国知名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学生也是如今欧美专业市场的宠儿。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每年都会有很多英美知名高校或研究院分3至4次到学校的各个理工科系要求推荐学生进行联合项目的开发,其规模之大一度让俄国政府有了强烈的人才危机感而颁布各种优惠政策以及限令以保留本国知名高校中的人才,从这点也可明确地看出国际上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认可[2]。在教育普遍开始国际化的今天,相对于中国学生申请英美名校的艰辛,俄国学生的境况可谓轻松至极。俄国与中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相似的意识形态,甚至两国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相同的问题,因此,在周遭环境相似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其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很多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工科类学科的教学有其不少特殊的地方,但其中与国内差别相对较大的方面就是其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其实,早有许多国内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国内与国外教育中实验环节的差距。甚至丁肇中教授就曾经说过:“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实验的。” [3]。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学生对实验环节并不陌生,但一般情况下,这个环节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出现,并且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条件等均是老师提前安排好的,很少见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行进行设计的情况。但在这点上,俄国的高等教育与我们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实验环节甚至可以说贯穿整体授课过程的始终,甚至也包括理论教学的过程。

1.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不同于国内高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俄罗斯高校中一般学科的理论讲授过程分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大课(Лекция);另一种称为小课(Семинар)。主要是以学生参与群体及数量划分,一般大课是几十人同时上的课程,而小课经常可以划分为以小组为单位(十人左右)的课程。在同一门学科中针对同一群体的学生大课和小课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各自包含的内容及目标并不相同。

所谓大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老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这与国内高校现行的大多数课堂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正式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演示实验环节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内现有的情况。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大批是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从而在大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含义,显少出现理论定义死记硬背的情况。经过大课的讲授后,由于演示实验环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因此俄国学生在课后一般都可以做到对实验所针对的理论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在俄罗斯高校中,同样的学科在大课之后一天或者两天左右就会安排一堂小课作为补充。相对于大课庞大的听课群体,小课上学生非常少,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更类似一组(十人左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老师对学生定题目设计实验过程的训练、对大课上演示实验的理解与困惑等等内容,由于学生人数非常有限,教师除了起始的引导及部分思路的讲解外,课程主体参与者是学生。同样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在学科开始的第一堂小课上,老师会将自己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告诉在座的所有学生,并在当天课程接近结束的时候说明下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标题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设计任务。从第二节小课开始,教师开始根据拟定的一部分与理论贴合度较高的小型题目,由学生自愿参与实验设计介绍,并回答同学的提问。一个实验题目通常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教师会适时予以纠正或者补充,而学生会在老师与同学的提问与纠正中完善自己的思路。除了对大课相应理论的实验设计外,对理论的延伸讲授与理解甚至包括应用理论解题的训练也是在小课上完成的。

乍看起来,这种方式类似加了部分实验设计环节的习题课,似乎有浪费时间的嫌疑,但在正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无论是正式的实验设计还是习题的解答都不是机械地在背诵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将理论的东西转成可以应用的工具进行实验设计的指导以及解题的钥匙,没有底稿,更不存在照着书念的问题,学生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他经过消化已经融入脑海的内容。而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将繁杂的理工类学科理论转换成白话文让大家看,不仅容易记住,也有助于理解。而对于参与实验设计环节的演讲者,这更是种不可多得的锻炼,不但让其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将自己脑中的东西用易懂且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并不会出现表达能力与文科学生相差甚远的情况,相反,在之后的工作或者科研中,他们随时可以用简洁明晰的语言精确向外界介绍他们的想法或是成果,这不但利于成果的快速被发现,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进行想法上的交流。

2.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俄罗斯高校抓住实验设计以及演示实验环节所带来的好处,不但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了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比只听教师授课更多的知识以及表达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实践教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国内实践环节主要以定题目小型实验操作的现状,俄罗斯高校将实践教学的环节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在普通实验室以及各专项实验室里完成。在普通实验室完成的与国内实验课的内容相同,主要是一些经典的操作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部分两国教育现状中唯一的区别是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以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为例[4],实验课所占的比重虽然按专业也有所不同,但理工类学科中其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三。相较于中国理论教学占据绝对大比例的情况,俄国应该说将实验课放在了与理论课同样重要的位置。除了比例上的差别外,两国规定范围内的经典实验课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中国高校的试验课堂尤其是学科附属试验(非毕业课题)课堂上,主要试验过程是教师讲授试验过程,大到整体试验的目标意义,小到试验中加热时是否加盖子等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板书类似试验的说明书,学生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操作,最终做出设计好的结果为主。相对于中国高校教师的谨慎,俄国高校的试验教师则似乎更像是管理实验室安全的安全员[5]。教学过程主要强调试验中可能碰到的危险状况以及除了状况后应该如何加以处理,除此之外,有关试验具体步骤等参照已让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出来的讲义作出讲解,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理解的试验是用来做什么的,然后应该如何做,但不会提到试验结果有可能是什么情况。听的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提问,部分可以由演讲者回答,还有一部分由教师负责解答。学生一般会比较认真,因为不同于国内试验课的试验报告主要是将一些内容抄上的情况,俄国高校的试验报告除了试验目标和目的外,操作步骤以及如此设计试验步骤的原因部分都是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上交的。由于操作具有学生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试验会出来很多结果,在试验分析中不只是说明自己出现了什么现象,同时需要很清晰翔实的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不管试验是否得到理论推论得出的现象,左右试验报告分数的主要是其是否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试验分析。

除了规定的大比例实验课的同时,俄国还同时存在着科研导师制的情况。以莫斯科大学材料科学系为例,本科生从入校开始就需要选择进入相关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由特定导师进行辅导,辅导的内容包括实验整体设计、实验实施步骤、实验检测方式选择等。进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需要占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课余进入实验室就更像是进了一个研究团队,一种另类的研究家庭,实验室常备有普通的茶点及零食,学生甚至在课间或者午饭时间也愿意回实验室坐上一会。这种情况就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室的情感,也让大家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时更加投入。在每学期末,系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份科研小论文(20页左右),结构基本等同于正式论文,也包括文献总数,实验部分及结果分析等等,在学期最后的学生学术研讨会上做演讲并回答同学及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最终给出一个实践环节分数,以必修课学分的形式记入学期总评成绩。如果学生在一个学期末感觉自己似乎更感兴趣另外的实验室,可以在系里申请并在下一学期转入另外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现实的科研任务,并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及科研成果的交流技巧,对其后面的各项工作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借鉴学习融合创新等等环节,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成绩面前,作为教师,我们依然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的教育再上抬一个台阶。俄国是我们的邻邦,我国的高教体系至今也残留了不少之前苏联体系的痕迹,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实验环节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并且进行更深层的探究与挖掘。

参考文献:

[1] 马福珍 俄罗斯国情与文化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3.

[2] 李雄华 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J] 理工高教研究,2010,V29. No4.

[3] 李家宝,葛鸿翰 俄罗斯高等工科教育及其改革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22-32 .

[4] 张男星.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自20世纪末的教育震撼[J].俄罗斯研究,2002(4):2-9.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导师模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92-02

“导师模式”,即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生理科学是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有机融合并加以创新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为医学科学提供根据的重要途径,是医学中最科学的一部分。实验教学是实验生理科学的重要环节,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法的学习及其未来应用、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兼顾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作为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传统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因此,往往会造成学生创造意识和探索能力的欠缺。如何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实验教学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效果,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不断地探讨,总结出该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导师模式”在实验生理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立题。以自愿为原则,每个班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5~6个小组,每组5~6人,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及实验的可行性选择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择优确定最后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同学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价值,并详细写出实施方案。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科学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并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为实验方案的实施做准备。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为其提供特定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学生也可在探索性实验专项经费的范围内自购部分实验材料。此过程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室特定器材和试剂的选用使学生将实验课所学真正应用于个人实践中。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学生根据分工,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展开实验。实验过程中,试剂的配制,实验器材的操作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数据的记录等均由小组成员个人完成,导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起指导作用。此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遇到问题应灵活变通,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4.后续工作。学生要及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撰写论文和制作电子版讲稿。此阶段由导师进行指导和初审,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为其今后撰写论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电子版讲稿,组织论文答辩,使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互相学习,在提问和解答中提高认识。

5.成绩评定标准。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既能科学地反映学生个人能力,又能为教学成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成绩主要由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组成,操作部分占70%~80%的比重。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设计原则及统计学知识掌握情况等。操作部分主要是对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提取文献中相关试验资料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撰写论文水平、电子版讲稿制作水平、论文答辩能力、提出问题的多少与问题的性质等做出综合性评价,这是体现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方面,因而分值也比较大。这样的成绩评定方法突显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让医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上对能力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较好的训练。

三、“导师模式”的教学效果和优势

“导师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导师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各方面能力。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施及论文撰写和答辩,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考验,也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构建和自我创造。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要求的重点之一即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利用现有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以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与实验进程中所获知识进行整合和同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原有知识得到升华。

3.增强团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整个实验方案的实施需要学生进行详细分工和有条不紊地密切合作,良好的合作氛围会促进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小组成员间以及与导师的交流研讨,既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又使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论文答辩过程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现,也是对实验经验的推广。利用学生和导师提问,小组成员回答的方式,既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在交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及科研。教师作为“导师模式”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同时,“导师模式”也使得导师树立认真负责的教学理念,需要导师们不断丰富和完善本专业的知识,拓展专业外的知识面和视野,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的一些高端水平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不断丰富和积累科研实践经验,走在教学及科研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把实践教学改革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由考察世界银行贷款“高教发展项目”引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1,(5).

[2]许礼发,李朝品.“项目-导师制”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72-674.

[3]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陈亚光,丁天兵,郭慧云,滕利荣,刘兰英.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85-88.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效;研究;记录;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41-02

以往听科学课,总是羡慕科学课堂气氛的热烈,直到亲自登上科学讲台,才发现原来热闹的背后往往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科学课堂常常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活动比较多,使用的器材也比较多,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大声争论、抢着动手,这样实验室秩序就会混乱,虽然看上去学生活动很热闹,实际上却是浮躁的。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效性大大降低。针对这些现象,本人通过精心研读相关书籍,结合实践,围绕怎样使科学实验教学更高效进行了认真总结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保证实验研究的高效

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研究,而实验研究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1.课前精心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好实验内容,熟悉教材中每一个实验的特点,以便于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定时的操作。

2.教师应多做“下水实验”,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制作教具,改进实验材料,这样既弥补了学校实验仪器品种配备的不足,又融合了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为一体,实验效果更明显、更直观,提供学生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课前先自己尝试实验过程,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多的避免实验误差。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边观察边思考。

4.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分析、观察、联想、思考。实验中的现象多是在动态中产生的,需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敏捷,并适时捕捉现象发生的时机。例如,说明氧气性质的实验,实验现象是在动态变化中产生的,学生观察到带有火星的木条在刚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口时,开始重新燃烧,伸入瓶中后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过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瓶口充满“白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一系列的现象产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积极性,并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会善于在动态变化中获取准确的实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5.做好第二手准备,为可能的问题实验准备弥补方案。有的学生实验如果失败,不能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共同重复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二、保证实验记录的有效

实验记录是学生实验中的重要证据,它记录了学生实验活动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保证实验记录的有效。

1.规范记录内容和格式要求。3~6年级以上的学生每节课都要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的过程、总结出的科学概念与结论、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新的问题等。实验记录要有规范的书写格式。每次的记录都要有标题、日期、时间等。

2.教给学生记录技巧,把握记录时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提高记录效率,要教给学生记录的技巧,指导学生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例如:我在指导《测量水的温度》的探究实验时,对学生的记录时间严格控制,指导学生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快速记录,恰当时机地把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科学的经验,使探索更有效。在具体的记录中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如下技巧:(1)形象的图画与文字记录配合。(2)巧用、善用符号记录。如用“”表示上升,“”表示下降,“~~”表示重复出现的文字,用“.”表示重点的词等。(3)学会记录重点词句,提高记录效率。

三、保证实验中交流讨论的有效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交流讨论的是实验结论,但因为缺乏交流的方法,学生交流低效甚至无效,所以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1.学会独立探索。实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在自主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在小组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2.学会倾听。在开始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科学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学会表达。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如使学生学会讨论发言的语言模式,像“我同意某某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某某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谈具体问题时科学语言一定要准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的现代媒体技术,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等。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最优化、最可持续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佳佳.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人本教育[J].学苑教育,2013,(19).

[2]章美丽.有效: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3]王坤.如何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上充分发挥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9).

[4]高霞,吕佩桢.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尝试和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8,(03).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8篇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部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部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假实验”;举例;建议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实验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小学实验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各种原因对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存在着许多“假实验”的情况,影响着我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假实验”举例

1.机械式无差别探究的“假实验”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和鼓励实行的新的学习方式,但是探究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去进行实验探究,导致出现了许多无效探究、无用探究的“假实验”的情况。例如,在“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重点:第一,声音的传播是没有固定的方向,是以声波的形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第二,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来传播的;第三,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第四,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第五,带领学生制作土电话来体会声音的传播。有些教师在这节课中按照次序对这五个问题进行逐个的探究,但是每节课的时间是有着一定的限制的,学生的探究还没有结束就响起了下课铃声,这时教师只得匆忙地结束课程,并将剩下的探究题目交给学生课下去探究。这样虎头蛇尾的探究很难让学生把握住课程的重点知识,其实第一个、第二个类似于陈述性的知识点是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的,这其实就属于一种“假实验”的情况。

2.自由探究的“假实验”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放任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进行自由探究。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十分有限,根本难以实现完全自主的实验探究,教师的实时指导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不敢、不愿指导,导致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自由探究的“假实验”。

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建议

1.科学实验环节要完备,科学实验探究必须有结论

科学实验的正确程序应该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结果讨论。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中,一定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实验结论的探究之中,通过自己实验和探究得出的结论才能让学生们影响深刻。

2.科学理解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国家倡导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并不是将课堂完全地交由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和教学责任是不能减少的。尤其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对比实验中,教师就应该提前指导学生在试验中要注意变量控制问题,除了沙袋、水袋、空气袋的变化之外,其他的各项要素都必须保证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有效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才能完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小学科学课堂是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正确、真实、严密的科学实验才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避免“假实验”的情况出现,为小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二小结与重点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总体科研素质相比较弱,如何个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小范围的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基础/起点培养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掘出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激发出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为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吴建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结合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对更加形象直观的事物、原理等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妙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浮与沉》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两只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重量却不相同的小船,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测试将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在讲解《镜子》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在讲桌下蹲着,使得班内其他学生都无法看到他。选取几个同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由这个蹲着的同学猜他们写的内容。几组同学实验过后,同学们都会奇怪为什么无论后面的同学写什么,蹲着的同学总能说对。然后,由教师向大家展示“潜望镜”,讲解潜望镜的构造原理。课堂最后,由同学们轮流使用潜望镜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矿泉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瓶外壁上的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水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发言说明小组观点。班内同学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又比如,学习《燃烧的秘密》一课时,在刚上课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之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五分钟,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二十分钟之后,挑选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任何判决,针对不同的意见,由学生自己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节奏与课堂的纪律。最后,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汇总、分析,由教师进行问题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心。科学的教学不应只仅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与生活中其他各个方面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未来农业》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嫁接、改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在进行《节约用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周围的河流水域进行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情况,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水流污染、水资源缺乏的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水流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水资源缺乏的严峻性,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去,体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有关科学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结语: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中医综合实验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0-00

中医综合实验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中医学中的某些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阐释,进一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其致力于培养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很多学校也逐步设立相应的课程,撰写相应的教材[1-4]。

自2008年以来,中医综合实验被列为我校中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汲取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经验,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5],使得该课程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之所需。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6学时,介绍中医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与主要途径、综述撰写、科研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介绍、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部分30学时,实验一,中医基础理论气津关系实验(麻黄汤对小鼠发汗作用与人参对小鼠补气作用的实验观察)。实验二,方剂学复方配伍作用的观察(单味大黄与复方大承气汤对小鼠泻下作用对比的实验观察)。实验三,中药炮制方法简介及炮制作用观察(延胡索炮制对大、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四,中药常用剂型简介及制备(固元膏的制备)。实验五,学生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实验六,学生设计性实验操作。

设计性实验安排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两次课,共计10学时。学生在6学时的理论课之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学会如何查阅科研文献,了解了综述及其撰写,然后是4次实验课程,每一次围绕着教师设定好的专题进行文献查阅、综述撰写、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中医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用设计性实验校验学生对中医常见问题或理论的科研设计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组织实施:课前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医基本理论或疑难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立题、选题、撰写综述、进行实验方案书面设计,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每组出一名代表进行讲授,其他三组同学以专家的姿态来对该小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方案的目的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验细节是否完善。从课程安排与课时设置来看,循序渐进,不牵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对一般科研综述或科研文献的掌握分析能力,加深对中医科研的理解,培养科研思维与科研动手能力。

现就中医综合实验的教学实践分析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1 培养学生中医药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科研,很多中医专业本科学生不理解其真正内涵,更不理解用现代动物实验手段来验证或者诠释传统中医理论,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中医专业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都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口号,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从教授学生查阅科研文献的操作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科研文献的习惯,培训撰写综述性科研文体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专业自学能力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原有的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很受到学生支持,但是具体实验内容如果只集中在动物实验方面是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的。大部分中医学本科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要尽量满足基层医疗工作需要,而基层医疗工作对动物实验技能要求不多,相反对于中医药传统炮制、制剂知识又需要较多。依据教学安排,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中药传统炮制、中药制剂,尤其是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而传统中药炮制及中药制剂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基层中医临床工作所必须。因此,本教研室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精简动物实验内容,增加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的实践操作,拓展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创新技能,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技能练习。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该方面技能训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设计性实验开题论证环节里,每组同学共同准备一份方案,查阅知识较为全面,在幻灯片制作、文献的选择、实验步骤设计中尽量做到组内成员的合作,发挥全小组同学的集体力量,增加组内协作能力。第五次课程名为“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会”,使本科学生模拟研究生开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报告员的角色中体验科研设计的过程,在评审员的角色中又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科研设计的定义。把制作课件,讲授方案,撰写综述的能力提高过程融入到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对于拓展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都是灵活的运用。在设计性实验方案中,有些学生设计的中药炮制与未炮制的药效比较,既掌握了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也通过实验手段加深对传统中医药炮制理论的理解,学生当即认识到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很多值得学习却往往被忽视的医疗经验知识。有的学生设计“五苓散对小鼠利尿作用的实验观察”,用动物实验的手段见识了传统中医药的疗效。

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主题地位。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始终重视学生为主导并逐渐加大重视的力度。前四次实验课程,教师用几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在每次实验操作等待药物消化吸收或者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所查阅文献知识的介绍交流。学生的学习中医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在浓厚兴趣指引下动手实验,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探索,实验效果要比“教师单方面指导”好,使得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

而且,在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几年来不断更新,从最初的安排学生参与痛泻要方、五磨饮子等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实验研究,到后来黄芩、白术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实验研究,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该实验室承担的省科技厅、教育厅的一些科研项目的部分探索,目前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直接自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4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内容多以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PPT课件、摄像、照片等资料均由本实验室四名教师联合制作完成。而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主准备内容为主,每个实验班有四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方案,四组方案一起交流,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广阔,可以更宽泛的了解某些领域的科研状况,基于课前大量科研文献的查阅分析,在课上集中阐述和展示,使设计性实验方式进行的课程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5 学生设计性实验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很多时候能展现新的科研设计思路,教师将新的科研思路可以很快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内容的探索中,教学相长。本科学生的科研设计由于基础知识水平所限,有时候显得比较幼稚,但是,有的经过文献查阅参考,经过结合自己的大胆猜想,创新性和可行性均具备。有的学生设计醉酒及解酒实验,从醉酒的小鼠模型制备方法查起,选药有的用枳子,有的用葛花,有的用葛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院正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的原则为“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加强通识教育;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模式;3.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4.坚持特色原则,在发挥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减少课内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突出特色,体现个性。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搭建文化基础、医学科学基础、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基础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平台。”结合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践行了对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医综合实验教师总结不断革新的教学内容实施下来所产生的效果,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医综合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伟荣,陈小野.中医实验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 谭德福.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方肇勤.中医学综合实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3篇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总体上取得一些进展,但其弱势地位依旧明显。改变这一现状的路径之一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下功夫。作为我国“211工程”建设高校,苏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它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其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既拥有成功经验之处,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基于研究方便的考虑,本文拟对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搜集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单位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的资料数据,对其进行概括,揭示实践教学体系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其发展完善提出建议。基于不同的研究指向客体,本文分别以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程、本科在读文科学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为分析单位。

具体操作如下:按照能够反映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特点的原则,在苏州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类目中随机抽取20门课程,对专业实验课时及其占比等进行统计;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验类型、实验教学形式、实验考核形式及实验课成绩比重等进行分析;在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抽取197份本科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以及146份本科生单位实习总结进行内容分析;在苏州大学2014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随机抽取60名,发放毕业论文设计题材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 实验与实践教学情况

1.实验教学。在选取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平均实验学时为27个,平均每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3个,实验学时平均所占百分比为43%。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实验课时数方面体现出实验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具体实验类型上,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调研发现,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普遍涉及两个及以上实验类型,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或者“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组合模式。从各个类型实验所占比例来看,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总起来占到六成左右,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约占40%。从实验操作展开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展开,每个小组人数以2-3人居多,突出组员的协作攻关。

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考核来看,80%的实验课程选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考核方式,15%的课程以上机操作作为实验课考核内容,5%的课程将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结合作为实验课成绩。故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仍是以文字的实验报告为主,以上机操作为辅。在所有设置实验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比重低于50%的课程数占到被抽查课程总数的八成,可见,实验课成绩对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影响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重要形式,它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本次选取的197份社会实践报告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最长达60天,时间最少为2天,学生平均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为15天。按照实践区域划分,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统计表明,参与校内实践的学生比例约为17%,其中以校团委和社团实践居多;参与校外实践的比例超过八成以上,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社区等不同实践点。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主要以校外实践为主。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方面,83%的大学生通过自行联系参与社会实践,8%的学生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联络参与社会实践,有5%的学生由院系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剩余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依靠自己寻找实践机会,而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较少。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方面,38%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其快速适应社会,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既能帮助其适应社会又能提高专业能力,29%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为动机参与社会实践,而单纯以满足教学要求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最低,仅为1%。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借实践机会提升自身能力、适应社会,同时又能服务和奉献社会。从社会实践结果评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经历表示满意,仅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社会实践经历一般。同时,86%的社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示满意,14%的社会实践单位表示一般。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实践单位,都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总体较为满意。

(二) 单位实习

单位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备环节。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平均实习时间约为9周。但由于个人情况不同,学生实习时间极差较大:实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一共参与了32周实习,实习时间最少则为3周,71%的学生实习时间集中在9-12周之间。在被抽查的样本中,学生统一选择分散实习,实习与专业对口率达41%,实习岗位差异较大,涉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基层社区等不同部门。

在参与实习的渠道方面,有58%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参与实习,41%的学生自行联络参与实习,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实习。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他人介绍或者自行联系的方式参与实习。从单位实习的收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所获得实习经验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增加个人社会交往经验、促进职业生涯探索的所占比例最高,达64%;认为实习经历仅仅帮助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占16%;认为实习仅仅帮助其增加社会经验的占14%,而认为实习意义价值不大的占6%。

(三) 毕业论文设计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4%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由自己探索确立,36%的学生表示毕业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指定或者建议,有5%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综合老师建议与自身探索而确立的。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探索的方式确立论文选题,指导老师较少干预选题确立。在撰写毕业论文意愿方面,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动机。63%的被调查者表示强烈的意愿想要撰写好毕业论文,29%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在毕业论文准备时间方面,存在准备时间短暂的情形。50%的学生表示用时1-3个月时间为其毕业论文做准备,27%的学生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16%的学生准备3-6个月,7%的学生准备半年以上。在运用软件方面,52%的学生表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办公软件使用较为熟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熟练办公软件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方面,59%的学生表示知识储备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最大因素,26%的学生认为时间投入不足是困难之一,15%的学生则认为经费不足、人力不足、物力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因素。由此,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时间紧促是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平均多久一次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论文情况,46%的学生表示至今从未讨论过,25%的学生表示平均一个月与指导老师就论文情况做讨论,20%的学生表示平均每周做一次讨论,9%的学生表示平均两个月做一次讨论。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不够充分。

三、简要建议

针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充分挖掘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潜力。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性质特殊,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运用较为有限。但是实验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从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课程着手。

2.丰富实验课考核形式,适度提高实验课成绩比重。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考核应将实习报告与上机操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同时适当提高实验课成绩在该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相关部门和指导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学校教务部门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指导老师对学生社会实践应承担起切实责任,这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都有着积极意义。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4篇

活动方案名称: 石门三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方案

活动方案目的 : 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五小”制作中得到更多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活动方案所涵盖的学生人数:七年级、八年级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科教兴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石门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系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 (石教通〔xx〕29号)和 《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研究、创新、发展”为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这一次的《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的活动,要达到以下目标,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地加以推进和实施。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全校师生支持、关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断丰富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培育我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师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科技活动与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相结合,设计组织富有创新意义的科普创新活动,促使我校科普教育工作能上一个台阶,争创“县级科普特色学校”、“市级创新大赛优秀组织”、“省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部级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对“五小”活动工作的领导

成立石门县第三中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袁黎明任组长,副校长冯仁炅任副组长,其他处室负责人,处室成员,班主任和全体物理、化学老师为成员。

(二)积极开展“五小”制作系列活动

1、 开展小实验创作活动。

全体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部分对实验有爱好,并且有较好实验基础的学生要做到一对一的辅导,让这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在理解已有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保证这一部分特长学生被辅导率达100%。学校将定期组织小实验创作比赛。小实验创作比赛将由物理活动小组、化学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和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举行。

2、开展小发明创作活动。

小学生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5篇

作者:林丽霞 刘建强 单位: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学生科研要素分析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科研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科研的要素归纳为:指导教师、学生、科研场境三个方面,下面将对这三个要素进行阐述。教师,这里所指的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师,而是学生科研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指能够从科研方法、实验可行性和科研验证等方面有一定的把握,并能引导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大学专业教师。在学生提出课题后,指导教师有能力为其判断该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并作相应的修正或者提出建设性建议。学生,参与科研的学生是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余力,对某一或某类研究问题感兴趣,并愿意为此而与其他相同志向的学习者协作,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学习者。这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专业实践基础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场境,学生科研中的环境的含义比较广泛,它不只包括提供科研实验的器材、药品,还包括研究团队的状况、科研进度等与影响科研活动开展的因素。学生科研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学生是系统的主体,科研场境是科研的根基,而教师则是学生科研的支柱。

学生科研指导的几个关键问题

笔者所在学院经过五年多的学生课外科研指导实践,先后已有90余个科研小组通过了学生科研立项,也已经有部分科研小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完成了科研论文的撰写。其中,本科生通过课外科研公开发表文章22篇,其中9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并取得9项省级学生科研奖,成功申请1项国家专利。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科研管理在摸索中前进,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学生科研指导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按照学生科研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科研方法的指导、专业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过程监控指导、论文撰写指导以及科研成果汇报组织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贯穿起来。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五个方面内容。科研方法的指导科研方法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终上升到提出课题的过程,可以细分为选题指导和科研工具指导。药学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到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沉淀,大三开始接触专业方向课程,渐渐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爱好。因此,大三是药学本科生步入科研的最佳时期,但是,在此之前,必须有专业老师或者专家进行引导,他们才能找到选题的诀窍。在选题之前或者选题过程中,他们需要有一个有力的学习工具,此时就必须有科研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比如,广东医学院有中国期刊网以及校内资源网等学习资源可供参考,关注药学专业相关杂志可以把握研究前沿,而校园资源网及专业书籍则是专业知识的积淀。在选题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现状调查研究,而最直接的就是文献调研,文献调研是学生开始学习把握选题意义和课题可行性的重要方法。前人已经做出来的,我们不必重复,但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其他的方法去超越和创新。专业研究方法指导每个学生科研小组确定了研究课题以后,就必须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药品、样本、实验模型等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科研小组内部讨论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需要请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经验上比较丰富,也能够从大局上进行把握,确保学生在专业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实验过程监控指导对于刚刚加入科研行列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实验操作性的预见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和把握,目的在于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失误,避免药物的浪费,从而降低科研成本。论文撰写指导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学术论文,心中有很多的疑问甚至不知从何写起。指导老师应该从论文的框架、论文格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科研成果汇报的组织在每个科研小组实验获得一定成果后,必须加强科研成果的分享和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学术研讨会,即国外流行的Seminar讨论形式,取得成果的小组做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专业教师和其他科研小组进行提问、评价,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已经在各高校中悄然兴起,也越来越受重视。它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进一步交流的窗口,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也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平台。教师在指导时应该结合课题的内容加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使课外科研效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