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职教学领域开始出现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给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现代设计软件,及如何将设计软件与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进行结合,达到完美统一,应该说是我们这些一线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工艺美术

随着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的发行,有谁曾想过最初只是一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用他的Mac0Plus计算机编写了这个编码,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但后来却大大推进了现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一说起Adobe公司的“PS”,可以说在业界已是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图形图像应用软件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不仅给设计的过程带来变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使其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的造型、设计的色彩、构成设计,以及审美能力的促进和提高,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中职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曾一度就重技术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重艺术思想的掌握引起一些争论,有些教师认为做为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就已足够,不必要象大学生一样被灌输很多设计思想理念,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应该主要开展设计思想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自学。我觉得这两种思想都有些偏激,设计软件和设计理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我们必须接受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艺术教学的改变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工艺美术,而现在则统称为艺术设计,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学习知识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则起到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视觉化的发展,现代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语言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中更好更快地灵活应用,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转变教学角色,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在我们传统的中职工美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必须逐步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这就使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评价学生的专业设计作品,转为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专业性的设计课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增加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作好准备,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这一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是一味使学生标准化、程式化,学生只是一味的掌握技巧而却忽略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三、艺术设计和现代设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是设计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语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我们平时所用的笔、纸、颜色一样,都是使用工具。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方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有快、精、准等特点,并且效果图很快就出来了,很直观。因此,只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将电影取代,录音机的出现并没有使现场演唱会绝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明手绘设计的结束,二者将并行不悖,同时存在。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江苏省中高职衔接的尝试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脱节、培养目标定位雷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本课题的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门类繁多,且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大量重复。不难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中职阶段已经开设并且课程门类更多,难度更大。而且一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难易程度区别不大,在职业技能要求方面也提出获取一种职业证书,通常都要求学生先获得单证员职业证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及倒挂、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

2.岗位群雷同

高博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将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的商务助理、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岗位群与高职出奇地相似,除以上岗位外,还有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岗位,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定位雷同。中职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要、够用”为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商务知识及实践课程,轻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薄弱,与普高生相比,差距很大。再加上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等。

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新手-商务助理-商务主管”三个阶段。在对其主要工内作容分析后,笔者总结了十项典型工作任务:常用办公室设备操作、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商务接待、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企业及产品认知、单证制作、跟单、现场翻译及策划营销。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晋升和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确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并在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政策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份量、以绩点为学习质量、以修满规定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申请保留学籍1~2年从事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活动,实行学分累积制度,所取学分在校长期有效。中高职衔接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含休学),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按基本学制计。高职学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并且同意用获得的证书换取学分。因此,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单证员证书,在高职阶段即可以直接获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课程学分。打通学分制通道,实现中高职学校学分互认,是解决中高职目前课程重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为前提的,要实现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方式,拓宽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企业工作经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3.2实行导师制确保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

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聘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服务。着重指导学生选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择业就业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导师制暂行办法(院办字[2013]54号)。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则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学校聘任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各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的教师担任导师,原则由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担任。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根据中职生源的情况,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高职衔接体系。

3.2加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沟通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院校的层面,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之间的同类专业之间也鲜有交流,彼此对对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同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代唯良、钟永发:2010)。中职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为中职生的进一步深造和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并实行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培养的政策,根据生源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苏州高博已经于2013年全面开始将来自中高职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并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

3.3加强教材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一方面给中职生源的学生往高职过渡提供一个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小结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自2012年以来,宿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3+1教学改革,此番改革不仅仅是在后面的1年中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将前面的3年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做了工程化改造,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度改革。本文以宿迁学院软件工程系课程为例,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校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介绍了我校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应力求在遵循统一指导方案的同时突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特色以及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宿迁学院正处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阶段,按照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要求,我校软件工程系积极探索并建立了3+1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强化了企业的深度参与性培养以及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批能直接上一线工作的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引导性、启发性以及贴合实际的实践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校软件工程系加强了课程改革建设,从课前、课中、课后多角度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内化转换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呼之欲出了。

(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软件工程系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大多的理论和实验课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理论课主要是以教师讲为主,上机实验围绕课堂上讲解的案例,学生按步骤操作完成,教学方法单一。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有不少弊端[4],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堂上仍是以老师教授为主,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主动融入,学习效果不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实践课上主要是围绕理论课上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就不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进行创新性的深入学习,属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也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受实验室使用的局限性和课时的影响,学生在2~3节上机课上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环节,如从系统建模的角度对数据库项目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

这些教学问题成为制约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的瓶颈,所以探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进行知识传递[5]即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整理,录制小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视频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内化[5],教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困难情况组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给予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项目练习等作业形式达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强了学习中的互动性,让学生获得了个性化教育,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我校软件工程系3+1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重要的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和实践。例如,教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题库管理系统等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以项目驱动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开发中,通过项目案例的分析、设计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建模,让学生了解数据库课程的原理最终要如何应用到项目实践中,同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上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这样就为专业课程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基础。

(二)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保障[6]

我校有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支撑。教师可以在网上课件、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根据知识点布置任务、作业,与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答疑,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测验等。该平台还有手机APP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同步自主的学习。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为数据库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软硬件环境的保障。

(三)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保证

文献[7]调查显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其中64.13%的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2.34%的学生能在教师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我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大多要通过在校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然后能直接到一线工作,所以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和主动性较强。学生根据各自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定位,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也有所不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利用碎片化进行个性化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中,以我校软件工程系实施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原理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时做好小组分配,因为软件专业的学生大约有50人左右,所以每班就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相应的组长,负责组织和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和集中性的讨论。[8]

(一)课前的知识传递和自主学习[9]

教师主要是将每次课(理论课和上机课)的重难点进行碎片整理,每个知识点制作一个相应的短小视频,在课程资料中还可放入教案和幻灯片课件等扩展资源。例如,在第一章节中我们给数据库基本术语做了一个短小视频,附上了相应的术语的幻灯片课件,教师提前一周通知,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即课前根据视频和课件完成自学,达到前期知识传递的目的。

学生在课前自主查看和学习,并根据自身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制订学习进度,下载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在进行任务点设计时,都会有相应的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也要体现出层层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学生回答部分或全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答疑和引导性指导。例如,在基本术语任务点中,教师提供了5个选择题、5个填空题,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完成小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统计的作业成绩开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二)课堂知识点的内化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要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内化知识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高度参与。进行数据库理论教学时,首先在刚上课时我们会让学生进入泛雅手机APP端,要求学生现场完成10~15题的选择题。这些选择题的设计难度要超过学生在自学时的作业难度,题目设计要体现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且要能够体现出这次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做好后直接能看到自己所错的选题以及正确的答案,也就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点哪些掌握得不透彻,继而在课堂中就知道自己要特别注重哪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了。而教师可以利用统计功能查看到每题做错的人数,教师会根据错误结果对共性的一般知识点做统一示范讲解,对扩展性知识做引导性、启发性讲解,对个性问题进行小组化指点。

实验课的翻转课堂教学采用的是项目训练研讨式[10]教学,教师也是先提供实验内容的基本素材,和理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不同的是,实验操作中教师是通过小型项目驱动教学的,这些项目既要覆盖教学目标,又要有拓展训练的余地,对于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可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教师通过实验课上各个小组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小组个别化指导。

(三)课后的巩固复习

经过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的内化,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重难点了,但学习是需要温故而知新的,所以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将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技能应用。我们在泛雅网络平台中按章节设置了考试和测验,测试的结果学生会直接看到,然后对于一些不能自我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中阐述对知识点学习的困惑或新的认识等。经过这样一轮完整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并且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平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游戏、网页等,通过对其编程思想的分析,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很多学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也有过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每一节课都令学生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实现人人学有所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操作知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三、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来解决。如在教数据库时,可问学生“如何将全班同学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供查询等使用?”,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让学生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又如在学习数据库的命令文件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界面良好、简单实用的程序,上课时运行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才能来编程实现,并告诉学生这个程序设计一点也不难,只要学习以下几个命令后每个学生都可自己完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引出教学内容,会使教师授课的内容吸引住学生。

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启发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五、比较法与比喻法

比较法是指对有差别的问题间加以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些问题,不比较,不容易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对比下列两个求1+2+3+…….+10的程序?

程序一:intsum=0,i=0;

For(i=0;i<100;i++)

Sum+=I;

Printf(“sum=%d”,sum);

程序二:intsum,i=0;

For(i=0;i<100;i++)

Sum+=I;

Printf(‘sum=%d’,sum);

显然,结果应该是55,可是程序二运行结果为10.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结论:要实现累加,必须将给累加器变量sum赋初值的语句放在进入循环之前。

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思维,克服了易犯的错误,提高了编程能力。

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同内存的概念,可以用固定大小的容器进行对比,数据则是放置容器中的物体,只有拿出一个,才可以放入一个,学生才能理解变量是如何保存于内存之中的。

六、设计授课法

所谓“设计授课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授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授课”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比如我们在做项目实战时,较为简单的项目实战,就可以采取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分析、设计,再进行编码。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确定培养计划

高职软件专业应该将社会的具体需求作为专业学习方向,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随着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明朗,但是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通过这样的反差可以知道大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和,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问题。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旦高职生开始工作便能立刻与社会完美结合,所以才要去高职院校应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就要将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到教学中来。通过学习-研究-企业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运用,利用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很多的软件开发经验,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都很不错。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好,职业技能又能优秀,既能够在小组中顺利的进行开发合作,又可以适应大型开发团队中开发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技能强硬、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更多的计算机行业,例如软件的开发、测试、销售等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系统运维、网站建设等技术型的工作。

二、改善专业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要将教学的重心从原来的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改善为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上。原来的教学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良教学方案,做出符合高职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软件专业课程上的安排要与传统的教学分隔开来,力求创新,制定适合的高职教学计划。[1]

(一)根据社会需求设立课程

在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是《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这些虽然作为计算机行业的基础,但是对于软件岗位上的具体需求来说,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就业为主,那么就该设置真正岗位需求技能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一定要有侧重的技术专业。例如一些院校可以选择《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SQLServer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学习科目,java、sql数据库、C语言都是计算机行业中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对于要深入学习java语言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开设JSP技术、J2EE等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实际Java的应用技术。

(二)灵活设立专业基础课

高职院校的培养重心是就业,但是这也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毕竟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只注重技能培养,高职教育要几注重培养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从技能型人才转向更高的领域。这些也就是数据结构等课程设立的原因。但是过多的开设基础课程会导致原本固定的课程数目中技能型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就会相应减小,所以合理的设置基础课程也应该归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例如可以将C语言、数据结构这两项基础知识合并起来进行教学。将这两门学科中的主要知识取出教学,对于特别基础的课程可以选择适当的讲解。这样既能节约课程时间又能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改善

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课程之间所包含的知识要有一定相关性。不能这个学期只注重学习Java,下个学期只注重学习C语言,然后另外学期又只注重学习android,这样设置课程会导致学习刚对一门技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又要去学习与这完全不相干的知识,软件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本来就很多,学生要一边学习新知识又要自行自学原来的知识,这样也许会导致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最后导致两头都学不好的现象。这里就以C语言以及java举例,要学习Java技术首先要学习C语言技术,Java语言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C语言,按顺序学习完这两门课程首先会让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学生又可以决定自己可以专攻哪门技术。C语言技术的内容非常多,倘若决定专攻C语言,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学习C语言课程。决定学习java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操作课程、网络编程课程、线程异常等的课程。

三、利用实训培养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培训,准备固定的培训设备、场地。让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开发项目带至校内,通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获得职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实践机会。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校内的实训环境就是一个小型的企业工作环境。同时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培训后,还要在校外建立实训的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这样对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难的原因

企业招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理想期望是上岗就能工作,不需要再培训或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能符合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最少能够熟练应用一种计算机语言来开发项目,编程能力要强,最好具有项目开发经验。当然每个软件工程专业开发人员的技术方向不一定与企业要求的相同,但只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或自我提高后能够胜任实际的开发工作也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但用人企业能招聘到可以独当一面或胜任技术开发工作的合适员工并不容易。许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差,软件开发能力不强,或者完成额定工作的周期长,这些除了工作经验不足以外,还与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实验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

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概述

各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一个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会不断地变化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至少包括这样几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以及许多热门的高级语言课程。其中高级语言课程有C++、ASP.NET、JAVA、PHP等。理论课的学习不论是通过板书还是通过课件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方式进行。软件工程专业课的实验类型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还有少部分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之后的又一种教学形式,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再巩固,再记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认识扩展过程,是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软件工程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体专业教学的一部分。整体教学质量好与差,学生专业技能高与低都与实验教学环节分不开。

三、实验教学过程问题分析

没有经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就不可能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完成某些小章节的理论教学之后就应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课学习,大部分实验课的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也就是实验内容与所学章节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同或联系紧密。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课上知识理解的一种必需的实验教学过程,没有验证性实验就不可能完成好后面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是在课程的某一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部分完成之后开展的能够综合所学内容的实验,是学生将有关内容串起来,有一点小规模项目意识或者说是能实现一定的功能的实验,比起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要复杂一些。而设计性实验是有一定开发性质和需要创新思维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给出实验目标和要求以及必要的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法和编程算法去实现实验的要求和实验的最终目标。目前的情况是,所有要求上的实验课教师都带领學生完成了,实验课学生也都参加了,但最终的实验教学效果却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与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不够充裕不够先进、上课教师要求不严、学生实验不认真、考核方式有问题以及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理想等都有关系。现在的实验课的班量都是两班量或三班量,也就是80到120多个学生同时上实验课,只有一位教师授课,恐怕一节课也就只能为几个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如果计算机本身也总出现问题的话,这一节课的时间就真的显得太短了。好多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爱打游戏,爱讲话,喜欢看手机,上课时只是在教学系统上签个到,那这节实验课对于这样的同学就是白白浪费掉了。教师在实验课上讲解实验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做实验,然后收作业或者实验报告是比较普遍的实验教学形式,这样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实验教学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改进和提高。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有必要提升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渗透项目驱动思想,也需要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四、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不同的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实验教师的授课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各有差异,提升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上实验课与带着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上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绝对不会一样,学生学到知识多少与深浅都不会一样。在实验教学过程渗透项目驱动思想是一项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推行的好举措,可以使学生有更加自由的学习与研究空间。

(一)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大学里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指导任务大都由理论教学的任课教师承担,当然有些院校的实验指导任务是由专门的实验教师来承担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一位有过多次实际项目开发经历的实验指导教师与一位从没开发过实际项目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讲解出的内容是不会一样的。以ASP.Net实验课程教学为例,有过多次实际项目开发经历的实验指导教师在指导通过编程访问数据库这部分内容时会讲到sqlCom?鄄mand类对象三种方法的区别以及三种方法的最合适应用场合,会讲到使用SQL语句直接访问数据库与通过存储过程来访问数据库的不同之处;而从没开发过实际项目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就不会强调类似的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在知识面这方面,当然是实验指导教师的知识面越宽越好,以C++语言课为例,一个合格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最优算法的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去,虽然有专门的算法实验课,但是如果能在C++实验教学中加入算法的技巧,会使学生养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考虑最优算法的良好习惯。学校应该重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工作,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项目的开发工作,只有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才会遇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会有收获,才能与当前的前沿技术手段靠近或接轨,才能够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项目开发只是其中的一种。

(二)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实际项目需要为导向,将项目驱动的思想渗透到每一节实验课中,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方向就是软件开发,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与储备就是为最终的软件开发做准备的,大部分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到企业做项目开发工作。

如何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在实验指导教师手中。对于每门专业课的基础部分实验,也许可以不涉及实际项目,但有些实验如果能讲清楚该实验内容如何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应用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软的SQL Server设置数据库中表的主键自增长列为例,如果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话,可以只要求学生在创建数据表的过程中设置唯一的ID列为主键自增长列即可。如果老师有工程项目意识的话就可能把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以及如何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去具体使用都介绍清楚。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是提升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渗透多少,以及涉及的项目开发深度与广度也是值得研究的,真正上好一次实验课并不简单。还是以上面的SQL Server设置数据库中表的主键自增长列为例,如果扩展开,和学生们探讨一下只设置数据表的某列为主键而不设置该列为自增长字段,这样可以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了,只要保证将来在插入记录的过程中该主键字段的值是唯一的就可以了。那么再扩展一点,如何通过编程来保证字段值唯一,以及这样做与设置该列为自增长列对比起来有何优缺点?这些都是将项目驱动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师的带动下用项目驱动的思想去完成实验学习收获会大不相同。

(三)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学生大学期间的校园生活活动场所主要在校园内部,除了在教室里的正常教学活动以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其他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拓展实验室的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开放计算机实验室,会使学生自愿在计算机实验室完成作业,深入学习与探讨課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与实践离不开计算机,虽然一些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计算机,但是在寝室及教室使用电脑还是不如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电脑方便。计算机实验室的电脑软件齐全,软件版本就是实验教学要求的版本,而且软件的环境配置正确。开放计算机实验室这一举措如果实施得好,在促进学生学习与研究方面的功效不亚于图书馆。学习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计算机实验室场所,更不是将正常的实验教学改成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而是进行正常实验教学以外的补充,面向全体学生,为那些有精力去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讨的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习与研究的场所,为那些想要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当然这需要学校的付出以及部分教职工的额外辛勤劳动,如果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玩游戏,或者只是纯粹娱乐性质的上网,那就违背了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初衷,这不仅影响了想要利用计算机实验室这一环境来学习和研究的好学生,也等于为自制力差的学生提供了让自己懈怠的便利条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遇到不能调试通过的编译过程,以及无从下手的解决问题的建模方法是常有的事,有了开放实验室这一有利条件,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本科教育

1背景

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与此同时,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量在增大,估计人才缺口达到20万,而且这个需求将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1]。但另一方面,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建设好软件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2]。因此如何建立保证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既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又适应当前产业需求的新型知识体系,如何建立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的先进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在跨出校门时具备必需的素质,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所需的时间,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是软件工程专业努力的目标。

国外高校在软件工程教育方面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各自国家和学校的特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变化的人才。从软件教育的特点来看,西方著名大学有较完善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实验条件,有较长时间的实施经验,与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有一大批专家在从事计算机与软件的教育研究。这些大学的课程与我国现行的计算机和软件课程体系相比,理论更深,与新技术的接轨更快,实验和职业实践的比重更大,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力度更大。

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软件专业学生在学生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符合国情,既面向当前产业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申办于2004年,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成立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要求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提高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工程管理能力。我校在设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学习全国名牌大学如复旦、浙大等,并结合自己硬件及师资条件的实际,提出了如下几个设想:

(1) 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我们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开设几门专业课采用全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模块,以引导为主。

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并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需要,应设置相应的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实现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以及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

(4) 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跨大类专业选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和软件体系结构等;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开发新技术、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学生可按需选修1~2个专业方向,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3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除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外,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并且构建了以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开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如下:

第二个学期开设认识实习;

第三个学期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第四个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以及.NET程序开发技术课程设计;

第五个学期开设Java语言课程设计以及UML建模工具及应用课程设计;

第六个学期开设J2EE技术课程设计及大型数据库课程设计;

第七个学期开设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

第八个学期毕业设计。

针对合格的工程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4类阶梯状的工程实践课程。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如面向过程程序设计(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等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NET程序开发技术、J2EE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J2ME)等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大型数据库应用等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开发软件所必备的设备应用能力,如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等。

我们感觉软件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注意其侧重点。我们将Java网络程序开发定为主要的教学方向,其中包括Java程序设计语言、网络软件开发技术、J2EE技术、以J2ME为主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等。当然,我们兼顾企业实际用人的情况,开设了.NET程序开发技术等核心课程,详细的专业课程体系请参见图1。

4探索式学习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众多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收集和总结了一些软件开发案例,将这些案例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1) 从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入手,诸如爱国者导弹、网络病毒攻击等。深入剖析导致软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发展方向,即以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严格遵循软件过程规范和步骤。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学生们逐渐改变软件开发等于编写程序代码的错误观念,开始认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工程化的意识和观念。

(2)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开发经验有限的本科生来说,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过程的抽象模型与实际开发联系起来,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软件开发的实际案例中总结出5个不同的软件系统,结合这些系统的特点和开发策略,讲解瀑布模型、原型化方法、增量模型、形式化方法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等。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在实际开发中运用这些过程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3) 研究软件工程的实践特点,课程实验结合实际开发因素和参与乐趣。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一个团队通常由3~5人组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

(4) 研究和建立适合小组式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在小组式的软件工程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有序的、可控的、协作的软件开发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冲突、消除矛盾的过程中享受软件开发成功的最终结果。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十分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与软件企业人员的接触交流,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课堂讲解避免“一言谈”的死板方式,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5改革目标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在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校在人才培养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原则,即通识教育课程要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3]。

(2)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即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面向社会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指导,为不同志向、不同能力和不同潜质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培养环境和条件。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职业适应性建立完善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训、培训的“双训”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原则,即以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立足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 建立一套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教学、实训评估标准,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结语

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研究之上。按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内外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工程领域背景技术3个主要部分[4]。我们还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注:本文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校级重点教改课题)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晴. 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2007(3):104-106.

[2] 吴爱华.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适应时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芙清.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15-17.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bout Social Requirement-oriented

WEN Zhi-cheng1, CAO Chun-li2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2.College of Commerci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软件理论方法技术在不断演进,软件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也在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提升。由于软件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件人才的竞争,软件行业企业核心职业岗位对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科软件人才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达不到这样的层次,而学术学位软件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科学研究,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等难以快速适应软件企业对技术骨干的现实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正是针对这样的人才需求,为软件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

教育部规划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中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校正在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我们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就是要针对江苏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南京市打造“世界软件名城”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软件企业培养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软件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软件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学术学位培养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针对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科研院所等,人才目标定位为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是能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职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定位为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学术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修养,重视知识的创新,注重探索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旨在培养相关学科的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培养以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高层次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简称ITSS分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并力求标准服务于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于市场需求,最终实现我国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中“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评价指南一一设计与开发服务”中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设计与开发服务的职位体系分为六个职位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不同的级别,具体包括:

1、软件项目管理:

4级——项目经理,5级——高级项目经理,6级——资深项目经理

2、软件架构设计:

5级——软件架构师,6级——资深软件架构师

3、软件需求/系统分析

3级——需求分析师,4级——高级需求分析师,5级——系统分析师,6级——资深系统分析师

4、软件开发

1级——助理软件开发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3级——软件开发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

5、软件测试

1级——助理软件测试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3级——软件测试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

6、软件交互设计

4级——交互设计工程师,5级——高级交互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的就是各个职位系列中的4级及以上软件人才,培养规格是以软件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高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和软件理论基础与知识水平,具有一定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善于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具备很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软件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应用创新型高级软件人才。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术学位培养以学校为主,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参与科学研究。专业学位应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

在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江苏、长三角区域的信息产业和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要针对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需要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软件行业、软件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培养人才,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融合的办学道路,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新途径,形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软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校企合作

(一)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把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技术应用前沿和热点等引入学校,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促进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企业科研项目驱动学校人才培养

企业为赢得市场往往需要不断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而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攻关和科研能力,可以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引入学校,驱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这对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学校人才定向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

学校按照企业所需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毕业后即可投身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企业资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条件、技术和设备支撑,并最好能有实际生产环境来进行实习实训,为此,可以将企业资源引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降低学校的实验条件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作为回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技术等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四、人才评价标准

学术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开展科学探索、研究和创新,可以满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需要。而专业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要。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与学术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在以下方面应有所不同:

(一)毕业论文

学术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主要以科研能力考核为主,学位论文强调理论价值和在未知领域的原创性发现和探究。而专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具体问题或者实际需求选题,强调创新性的设计和应用,突出实践过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产品创新等,采用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开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主要考核毕业论文工作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成果

攻读学术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纵向课题申报和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而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横向课题申报和研究、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考核,还可以将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设计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等纳入考察范围。

(三)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学位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针对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学位的特征之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可以将是否获得软件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对接职业需求,获得职业资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专业光学软件 光学工程类专业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27-02

光学工程类专业是以光学、应用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光电子学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物理电子与微电子学、固体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的一门综合性强专业[1]。近年来,随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类的人才需求增多,就如何办好该类专业,以适应产业需求,是许多高校乃至整个国家需要解决的课题[2]。其中,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是光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至二门专业光学软件,利于提高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运用水平,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来相关专业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专业光学软件依据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以经典光学和现代光学为基本原理的应用在各种光学仪器或仪器系统的光学设计类软件[3],目前它们主要有ZEMAX、CODE V、ASAP和 OSLO等光学设计软件;以导波光学和光通信为理论的应用在光通信领域的器件或系统仿真设计的光通信类软件[4],如OptiBPM、 Beamprop等光波导设计软件,以及OptiSystem等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另外,其它一些计算软件也可以用在光学方面的,如Matlab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5]。

专业光学软件的教学相对光学专业实验教学(特别是涉及到昂贵专业实验设备),要求的技术起点低,且能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应用课题。我们在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基于光学专业知识的是逻辑分析和编程训练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光学设计能力。结合近几年的专业光学软件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要求以及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探讨[6-9]。

1 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1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软件教学有机衔接和融合

专业光学软件的运用需要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一般面向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现归类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光学工程研究生专业。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其理论基础为光学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像差理论。软件中的专业名词如物面、像面、高斯面等,和计算方法如实际光线计算、近轴光线计算,以及设计时的整体思路和流程等知识点都需要在专业理论课中掌握。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软件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重要。它们之间如缺乏有机联系,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时,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同时教师教学辛苦,整个课程进展慢。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工程光学》、《几何光学》或《应用光学》之类课程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以之为基础的专业软件教学,如ZEMAX之类的光学设计软件课程,放在随后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作为更高级的专业理论课程《导波光学》、《光通信原理》、《光波导理论与技术》等之类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随后接下来的学期开设光波导设计或光通信系统仿真等相关专业软件教学课程(可选修),如OptiBPM、OptiSystem等软件。同时在学习专业软件期间还可以安排些系统仿真中涉及到知识点的课程,如涉及到电光调制、四波混频效应等的《非线性光学》课程,涉及到光学透过率或反射率的《薄膜光学》课程等,这样有利于这些特殊知识点和软件教学学习有机融合。采用这样的安排和紧密的时间间隔,使得学生在软件学习中,不至于忘记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软件教学中,结合实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软件解决问题。

1.2 强化专业训练

现在许多学校施行三学期制,我们试点把专业光学软件学习作为实践设计类集中放在暑假期间(第三学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专门作为一项专业技能课程传授给学生。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结束后,软件的实际运用也是实践环节重要的一步,可以在学生相关实习企业环节或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体现,例如让学生协助参与到实际光学系统产品设计或项目中,了解产品从产品设计或项目的一系列过程。这些将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科研一线从事光学工程类专业工作起着积极作用,加快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2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2.1 以实例为教学主线、结合实际应用的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先介绍菜单的各项功能,然后逐步展开软件操作步骤等,这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宜专业软件教学了。专业光学软件不是大众化软件,教学目的不应停留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上,而是通过教学方法应把握学习软件的内涵“如何运用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实例教学为主体,从整体设计思路上把握,而对于少量的基本软件操作串插到实例中讲解。

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需设计一双胶合透镜,对于632.8 nm波长的光,其焦距为100 mm,相对孔径为1:5,而波像差小于λ/4。在这个实例中,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整个光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如透镜模型或系统结构参数建立、光线追迹、波前分布、像质评价分析等)以及设计思路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穿整个设计目标是一个等效焦距(总光焦度倒数)为定值的光组,着重把握如何合理分配两个透镜的光焦度为设计思路。当涉及到构建透镜模型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软件中操作如参数设置和模型显示,并改变不同结构参数观察模型变化。当实现光传输时,重点讲解光线密度概念和物理意义等,以及光线在软件中追迹算法,串插地讲如何设置光线密度和工作光波长等操作。当讲到成像质量分析时,讲解波前的物理意义,和衡量成像质量的标准或判据,以及一般有哪些评价函数等,重点应放在如何分析成像质量。最后,谈到软件自动优化设计时,主要讲解如何设计优化函数,了解像差自动平衡的方法和有关问题,来提高成像质量,对这个理解和领悟是学生以后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光学设计关键。

通过实例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软件与应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光学设计整体思路,结合专业知识训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专业软件能力。

同时,教师对实例的筛选,要具有经典性和适宜的难易度。我们知道专业光学软件功能强大,涉及面广,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大致包括照明和成像两个范围。在专业光学软件的学习训练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中、高级层次训练中是针对特定设计目标,比如照相镜头设计、光谱仪系统的设计等,在这里需要更高级光学专业知识,如《高等光学》、《傅里叶光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要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2.2 坚持课前专业知识巩固,课堂学习讨论,课后上机复习的学习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里面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对它们准确理解,利于参数设置时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这些专业名词的知识来自前期专业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巩固、查阅资料,比如软件中的有效焦距、波前、像差、评价函数等专业名词。在课程上,以实例讨论为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可以讨论影响像差的因素是哪些,如何通过调整孔径光阑位置改善像差,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和分配各类像差等问题。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除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外,还加强对专业知识综合理解和提高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学生上机复习,一是让学生消化课程上的知识,进一步尝试解决实例中出现各种情形;二是提高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式的课堂听课、上机练习,改变为主动性的课堂学习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光学软件应用思路,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设计方案。对教师而言,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软件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前提;二是引导课程讨论由浅入深,抱砖引玉。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反馈,低年级学生意识到专业光学软件学习是光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就业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这已经形成学生的共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积极性。

3 采用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有着自身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仅仅采用传统的笔试、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考核要求。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不仅仅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更为主要的是能结合专业知识应用软件进行光学项目分析和设计。因此,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考察就是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计算编程水平等几方面综合素质表现。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1) 小作业。平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光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通过课后布置小作业来考察学生平时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还兼顾知识小结的复习和巩固。

(2) 小组课题。学期快结束时,提前三至四周时间,分小组布置不同课题(或项目),如设计光学镜头(广角、微焦距镜头等)、光波导器件等。在规定时间内,让小组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最后形成项目文档,提交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平常成绩好的带动成绩较差的),这不仅提高整体学生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如沟通、管理、创新、团队协作与领导等。

还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最后考核结束时,给予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进行点评,应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得到合理的答案,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 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思考

目前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表明,上述措施的实施,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受欢迎度方面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与进一步完善。

(1)研究性教学的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分小组讨论中,如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研究性教学,这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如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团队精神。

(2)专业光学软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使用的基本是国外专业光学软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光学软件很少,其根本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相关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因此,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以此为契机如何培养能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创新能力人才,这也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孔伟金,云茂金,黄家寅,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9-21.

[2] 郁道银,蔡怀宇,葛宝臻,等.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光学技术,2007(33):293294.

[3] 戴斌飞,武文远,任建锋.用ZEMAX软件辅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教学[J].大学物理,2008,27(7):28-33.

[4] 孙一翎,黄昌清.基于BeamPROP软件的集成光学虚拟实验室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1):82-83.

[5] 秦怡,巩琼,李根全,等.基于Matlab的光学信息安全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34-136.

[6] 李翠梅,张兄武,徐宗宁.专业软件支持下的工科研究性教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57-159.

[7] 刘立月,曹义亲,黄兆华.“软件+应用背景”专业软件模块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48-149.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复杂度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中,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软件企业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国家教育部与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与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很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尤其是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一缺陷在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繁衍出来的,其培养模式很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化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主要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偏向纯理论介绍,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案例或者使用的案例不合适,妨碍了学生对软件工程中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明白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以及不会撰写所对应的文档。

(二)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课比较多,实验课比较少,并且由于目前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实际经历,设计的实验题目大都规模比较小并且比较零散,比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与编码,无需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软件设计、进度安排等环节,也没有必要撰写相关的文档。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没有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时无法下手,这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存在着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少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松散、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软件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在地方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影响力与办学规模上与部级软件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知名的软件企业很少愿意与地方院校合作,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缺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也没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于具体项目之中,同时也不清楚当前软件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希望新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直接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能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剩”,而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软件公司的一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对该培养模式的相关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该培养模式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三个阶梯式阶段: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一)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的首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多数教师从学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太了解软件产业的新技术与新动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用为导向的师资建设就是在现有的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方式,软件工程专业应当招聘一批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资深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30%~40%为为宜;鉴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应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软件公司的一线进行学习和培训;倡导并且增加教师带动学生参加研发类横向课题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案例式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首先应准备一些引入型案例,例如,千年虫问题,来说明工程化方法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好一个能覆盖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难度适宜的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最好是教师实际参加过的或者熟悉的项目,并且有必要的软件文档,然后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结合案例引入并讲授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文档和程序,然后与使用案例的已有标准文档和程序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项目式综合实训

鉴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应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驱动进行软件工程的课程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去独立地完成一个应用项目。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中小型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库,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宜,太简单体现不出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太难,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完成,然后由学生人组成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软件企业中的一个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作为项目经理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模拟实际的客户。最后,项目组严格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来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应该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提交必要的文档,可以按照《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FAR)、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软件测试报告(STR)等。在每个阶段,学生应利用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例如,Microsoft Project、RationalRose等。

(四)顶岗式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软件公司的,所以很有必要在第四学年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学生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以个月为宜。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与正常的员工一样完成企业的工作要求,真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理解并应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成功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职业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教师、企业三方根据实习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与设计,最终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

三、结束语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