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达到280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和初步的项目管理经验,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软件产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从专业成立以来,学校就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完善与调整,软件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形成了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充分与课程教学、实践实验、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结合的培养体系,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1.1三个培养阶段——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全面优化和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传统以基础理论教授的模式转化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重技能”、“多实践”的特点,课程类型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分为3个阶段进行,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1)初期阶段。初期阶段是指第1学年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该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数理基础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包括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解决语言听说写的问题和解决编程能力问题。一、二年级暑期短学期,开设高级语言程序、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当然在该阶段,学生也可以申报创新项目,或是参与一些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但由于参与上述项目的要求比较高,参与这些项目有个知识准备的过程,所以一般来说该阶段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力度不大。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一些与课程相关性比较强的实践内容,如开放实验、创新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而等数据结构课程学完之后,部分对编程感兴趣或是编程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的训练。2)中期阶段。中期阶段是指第2学年第2学期和第3学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Web技术、软件建模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与测试等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校内项目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系统设计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掌握完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特别设计了两个学期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完整项目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软件工程的各种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技能。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累积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3)后期阶段。毕业阶段是指大四整个学年。在该阶段,通过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学习软件工程规范,拓宽专业前沿知识和领域知识。大四第1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到优秀软件企业进行实践,学技术、学管理和学做人。企业实习可以与毕业设计挂钩,实习的内容可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界的需要。

1.2实施保障措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全方位实践活动

1)全程专业导师制。学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加强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主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给予辅导,在大四阶段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择业。2)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对培养体系中的所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以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为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改革方案下,以已有实践课程改革方案为基础,针对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最佳实践方案,以开源软件为开发和管理工具,以团队合作为组织形式,真实地模拟软件工程项目从需求分析到软件的完整过程。本课程在教学方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实践指导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和扩展。(1)教学方式:课程共60学时。课程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即大班教学)约20学时,实践教学(即小班讨论与实践)40学时。学生在大班教学阶段全面学习了目前现有软件企业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所使用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技术和业界普遍使用的软件工具。在小班讨论阶段将这些知识融入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与开发中。(2)小组交流与合作:以开源软件工程工具和开源软件组件的学习和使用为基础,从真实软件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至最后的软件,学生们以理论教学促讨论,以讨论促实践,从实践中真正学到了软件工程业界的理论与方法。(3)指导实践:主讲教师除了进行理论教学的授课之外,必须直接参与实践讨论的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讨论的效率,实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理论知识问题,给其他实践讨论指导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从实践讨论教学环节中得到学生的反馈,对下次的理论教学进行强化、修正和扩展。每班配备2~3名实践讨论指导教师。(4)考评体系:以小组整体成绩与个人贡献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可以更合理地评估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3)全方位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计划,软件设计竞赛等。本着“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实践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实践计划和软件设计竞赛等。创新实践计划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掌握软件工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多媒体开发)。创新实践的主体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了创新实践的梯队培养和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的对象还可以包括优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考虑到软件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整体性、迫切性和定时性,同时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连续时间,以及指导教师的空闲时间,每届学生的创新实践的开始时间为第4学期末开始,至第7学期毕业实习期之前。实践的工作制度为弹性工作制,即按照项目开始时制订的工作计划,每人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参加创新实践的学生首先在专业实践机房进行培训和实践模拟训练,学校每个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实践考核,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校内实践基地,从事真实项目的开发工作。软件设计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水平,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竞赛要求二、三年级学生混合组队,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为辅,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大赛遵循自由命题的原则,体现创新,所有作品必须为学生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竞赛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体现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学生提交作品后,由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从多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量化评分,包括:作品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技术先进性、完成作品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

1.3评价保障机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成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也由传统的分散的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原先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学校以及学院为配合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机制。1)科研项目为教学科研改革提供动力。本专业学生通过创新项目立项、专业实践锻炼、参与导师的横向、纵向课题等方式,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和学习提供了真实的问题环境,使他们在实战中提高了科研教学能力和学习应用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将所参与的项目与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2)“创新学分”冲抵选修课学分,丰富学生评价方式。我们将“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指标引入学生的评价系统,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凡是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并能提供相关成果的学生经认定后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其中修得1个创新学分是在校学生必备的要求,而获取该学分有多种方式,如参与各个教师所开设的创新实验满15课时,且提交一定成果,经指导教师认定为良好以上的,可向教务处申请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与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根据文章排名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而多出来的“创新学分”可冲抵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评价方式。3)“系统/论文替换”,丰富毕业设计环节的形式。我们在毕业设计环节施行“系统/论文替换”的新形式,增强了毕业设计环节的灵活性。凡是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并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提出申请后经学院认定,可根据竞赛的成果替换毕业设计环节中的相关内容,如某个学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的排名第一的学生,可以将竞赛的成果(系统和报告)申请毕业设计系统和论文都替换,而发表B类以上学术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替换。

1.4建设校内软件外包基地

软件实践基地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能使课堂上的知识完成从理论过渡到应用。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通过与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学习,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实习点分散不利于管理;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由于软件企业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的时间和实习的岗位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因此,为了提高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外,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尤为重要。从2008年起,浙江工商大学与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杭州星移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富士制冷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软件外包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美、日软件外包项目的实践,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我国软件外包正飞速发展,软件外包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软件外包项目符合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软件外包项目的特点是种类丰富,部分项目规模小,周期短,也经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软件实习基地不仅使得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该实践基地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通过承接各类软件外包项目,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方便学生在校内参与真实的软件外包项目,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软件工程与外包实践能力,为顶岗实习实践打下基础。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整合与优化现有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

2应用效果

浙江工商大学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2005届学生毕业后,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改革,课程设置从偏向理论、细粒度化设置转换成注重实践、粗细力度相结合,而2006版和2007版课程体系标志着该培养计划基本内涵的成熟,2008版课程体系则是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进一步总结。在该培养体系指导下,学生对学科知识架构认识清晰、理解深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据软件行业协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均得到广泛认可;学生在竞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11年该专业学生团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国家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等,2012年该专业3组学生获得浙江省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该培养体系对于确立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软件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复杂度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中,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软件企业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国家教育部与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与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很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尤其是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一缺陷在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繁衍出来的,其培养模式很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化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主要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偏向纯理论介绍,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案例或者使用的案例不合适,妨碍了学生对软件工程中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明白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以及不会撰写所对应的文档。

(二)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课比较多,实验课比较少,并且由于目前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实际经历,设计的实验题目大都规模比较小并且比较零散,比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与编码,无需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软件设计、进度安排等环节,也没有必要撰写相关的文档。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没有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时无法下手,这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存在着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少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松散、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软件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在地方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影响力与办学规模上与部级软件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知名的软件企业很少愿意与地方院校合作,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缺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也没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于具体项目之中,同时也不清楚当前软件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希望新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直接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能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剩”,而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软件公司的一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对该培养模式的相关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该培养模式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三个阶梯式阶段: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一)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的首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多数教师从学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太了解软件产业的新技术与新动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用为导向的师资建设就是在现有的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方式,软件工程专业应当招聘一批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资深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30%~40%为为宜;鉴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应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软件公司的一线进行学习和培训;倡导并且增加教师带动学生参加研发类横向课题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案例式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首先应准备一些引入型案例,例如,千年虫问题,来说明工程化方法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好一个能覆盖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难度适宜的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最好是教师实际参加过的或者熟悉的项目,并且有必要的软件文档,然后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结合案例引入并讲授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文档和程序,然后与使用案例的已有标准文档和程序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项目式综合实训

鉴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应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驱动进行软件工程的课程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去独立地完成一个应用项目。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中小型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库,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宜,太简单体现不出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太难,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完成,然后由学生人组成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软件企业中的一个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作为项目经理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模拟实际的客户。最后,项目组严格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来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应该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提交必要的文档,可以按照《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FAR)、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软件测试报告(STR)等。在每个阶段,学生应利用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例如,Microsoft Project、RationalRose等。

(四)顶岗式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软件公司的,所以很有必要在第四学年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学生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以个月为宜。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与正常的员工一样完成企业的工作要求,真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理解并应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成功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职业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教师、企业三方根据实习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与设计,最终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

三、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题式;专业导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业关注到专业导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航仪”[1]的作用,很多专业把导论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导论课程从立到废,从废到立,从立到改的经验教训,2016年实施了以专题式教学为形式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1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是贺州学院6个“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依托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的技术及教育领域方面的优势,以“八个共同”为指导,[2]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共同完善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到工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充分肯定了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生专业引导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也列被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贺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大部分软件工程专业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一方面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缺乏认知,面对学业无所适从,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是通过调剂被动地选择专业,软件工程并不是其志向所愿,专业认同感不足。此外,新生还常有以下特点:其一、缺乏专业认知,但是精力充沛,充满求知欲;其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强,但缺乏学业自信;其三、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缺乏奋斗目标;其四、有心向学,但缺乏规划,自控能力差;其四、浮躁功利,对基础课程缺乏认知。成功的新生专业引导对于学生的大学发展和学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也凸显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2专题式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

2.1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定位

贺州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导论课程开设经历了从立到废,从废到立,从立到改的过程。目前,软件工程教研室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定位是一门面对新生的“导航仪”式专业引导课程。其教学目标以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为主,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辅。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总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2)情感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普遍认同该专业,接受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喜欢从事IT行业。(3)态度目标: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的应试教育转换为主动素质提升。使学生普遍建立积极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主动学习、自我塑造的学习观念。(4)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专业是值得选择的,是有价值的,是美的”的价值取向,自觉建立职业规划,自愿为学业愿景而努力。

2.2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贺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实际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专题式教学是按照教学目标设立一系列独立专题而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束缚,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置专题,并根据教师的专长分配专题教学任务;其二,根据学生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三,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贺州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新生第1学期开设,1.5学分24课时。由于新生入学后经历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等教学环节,授课从第6周开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周为第6-17周,共12周,每周设一个专题,每专题2课时。结合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2016级和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的专题内容和教师分配如表1。高素质的教学师资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专题的教学师资分配考虑了以下因素。(1)师德因素。专业导论课承担着对于新生发展引导、职业引导和价值引导等功能,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态度,教师高尚个人品质有利于促进该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2)专业因素。专题教师的专长要与专题内容一致,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领域和研究领域的特长。(1)计算机专业概述专题、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题、软件工程过程专题和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专题由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张波担任。其中,计算机专业概述专题是承担该课程的绪论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树立专业信心;课程体系专题重在引导学生的大学专业发展规划;软件工程过程专题是通过讲解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引导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大学学习方式转变;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专题是2017级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的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社会能力的提升。(2)程序设计专题和“蓝桥杯”专题由张红军担任。其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成效斐然,负责“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的指导工作。程序设计专题是从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计算思维。学科竞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蓝桥杯”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途径。(3)计算机的数学基础专题是由殷玉玲担任,有着丰富的离散数学教学经历。该课程通过阐述工程与数学的关系,以及学习数学对于逻辑思维培养的作用,旨在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4)计算机网络专题是由网络工程教研室主任胡元闯担任,旨在通过介绍网络体系和网络应用领域,引导学生建立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5)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题是由长期担任数据库相关课程的千文担任,旨在引导学生对于数据、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认知,从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的角度认识软件系统。(6)web开发专题和Android开发专题分别由王珍珍和胡世洋担任,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长期担任对应专题的相关课程。这两个专题是通过介绍当前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动力。(7)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由实习实训教研室主任巫湘林担任,巫老师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也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负责人,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创项目和比赛经验。该专题通过讲解学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介绍案例和经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3考核方式改革

该课程考核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30%和70%。平时考核以检查学生笔记情况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该课程只有讲义没有教材,做笔记升学生听课质量,养成良好的习惯。期末考核以提交学习总结的方式,重在考核学习效果,学习总结的书写要求如下。第一部分:通过课堂、图书馆、互联网途径查找资料,总结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60%)。(1)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2)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3)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4)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社会能力。第二部分:大学发展规划(40%)。(1)个人的专业定位和大学总体规划;(2)大学1年级的发展规划;(3)大学2-4年级的发展规划;(4)毕业五年内的职业愿景。

3小结

专题式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是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2016年实施以来,教学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专业引导的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对新生班级的学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作用。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继续实施了这种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调研反馈对专题进行了微调,这项改革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软件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该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软件开发系列课程的基础。针对当前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各高校开展的应用型转型的发展目标,文章提出基于项目的实践训练的授课形式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改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基于项目;实践训练;答辩考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由教育部提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正逐渐成为应用型院校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软件项目开发的技能和知识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由原来软件开发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软件开发基本技能和文档撰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这门课使学生能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且知道在开发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到项目组里,参与软件项目开发。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多样的:1.这样除了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了培养,而且让学生对软件项目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后续为以后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2.在同步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进行横向联合,让学生都针对同一项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对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有所触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各个高校的软件专业中都开设有《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多数学校还是当作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来讲授,这样的学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对枯燥的理论可以接受,但是只学理论没有实践造成的后果是学完就忘,学生只会答题;还有一些学校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将理论基于一种开发环境的软件开发,试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多数是面向对象开发方式,理论多实践少,落到实际课堂教学上还是教师说的多,学生做的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基础知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2]、项目管理这些内容,采用的是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方法。之前我们只讲理论知识,特别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和软件,但是学生学完即使会做题也不会开发项目。现在,我们将教师实际参与开发的项目带领学生从需求开始分析,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加入到授课内容中,结合实际的项目开发的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完成自己的项目,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做到学有所用。希望培养学生整体软件开发的方法、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软件需求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人机交互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计划及方案的制定能力、课程报告撰写能力、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课,多数是在多媒体教室由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授课。现在,在开课之初,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申报一个题目,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哪个阶段,学生就自己去完成所申报题目的该阶段的任务,这样课堂上老师讲怎么开发软件,在课下布置了大量的阶段性文档要求学生去完成,而且各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随着各阶段任务的完成,学生也体会到了项目开发的过程、方法。为了保证学生提交的阶段文档的质量和保证学生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将阶段评审添加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提交的阶段任务文档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和《课程综合报告》。其中《课程综合报告》中要求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去排版和完成,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在教学改革时我们还尝试着和同时开设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联合起来,分别针对同一题目进行阶段训练,在最终答辩的时候由三门课的老师同时参与答辩,答辩成绩被记入到三门课的最终成绩里,比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学习如何设计数据库就应用在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的总体设计阶段,学生需要画出E-R图,给出主要表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最终就是根据《软件工程导论课》分析和设计的结果用JAVA语言开发出一个小项目,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阶段文档,最终还能做出一个实际的项目,增加了完整性和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原来我们都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但是试卷考核只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并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所以由试卷考核改为答辩考核和平时阶段性评审。[3]这也要求在开课之初就制定出比较详细和全面的考核方案,我们的考核方案从课程报告、答辩平时表现这三大方面出发进行考核。而且,在课程报告提交时,我们有统一的文档格式和内容要求,包括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测试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在平时授课阶段就需要提交上来;而答辩时,将学生答辩的项目原型与学生之前提交的需求、设计进行对应,审核是否是按照需求和设计进行的开发;而且在近几次的答辩中,我们将答辩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这样可以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项目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希望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课变成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实训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知道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且能够开发一个简单的项目,避免在毕业设计时犯一些软件开发的常识性错误,比如项目开发流程弄错,如何进行分析和设计等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申报题目,从需求分析到最终分析设计结束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做,通过学习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软件开发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苏丹 邹红 崔晓微 仲晓庆 马英瑞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J].职业教育,2016.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本科教育

1背景

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与此同时,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量在增大,估计人才缺口达到20万,而且这个需求将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1]。但另一方面,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建设好软件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2]。因此如何建立保证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既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又适应当前产业需求的新型知识体系,如何建立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的先进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在跨出校门时具备必需的素质,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所需的时间,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是软件工程专业努力的目标。

国外高校在软件工程教育方面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各自国家和学校的特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变化的人才。从软件教育的特点来看,西方著名大学有较完善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实验条件,有较长时间的实施经验,与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有一大批专家在从事计算机与软件的教育研究。这些大学的课程与我国现行的计算机和软件课程体系相比,理论更深,与新技术的接轨更快,实验和职业实践的比重更大,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力度更大。

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软件专业学生在学生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符合国情,既面向当前产业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申办于2004年,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成立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要求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提高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工程管理能力。我校在设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学习全国名牌大学如复旦、浙大等,并结合自己硬件及师资条件的实际,提出了如下几个设想:

(1) 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我们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开设几门专业课采用全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模块,以引导为主。

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并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需要,应设置相应的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实现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以及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

(4) 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跨大类专业选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和软件体系结构等;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开发新技术、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学生可按需选修1~2个专业方向,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3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除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外,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并且构建了以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开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如下:

第二个学期开设认识实习;

第三个学期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第四个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以及.NET程序开发技术课程设计;

第五个学期开设Java语言课程设计以及UML建模工具及应用课程设计;

第六个学期开设J2EE技术课程设计及大型数据库课程设计;

第七个学期开设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

第八个学期毕业设计。

针对合格的工程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4类阶梯状的工程实践课程。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如面向过程程序设计(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等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NET程序开发技术、J2EE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J2ME)等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大型数据库应用等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开发软件所必备的设备应用能力,如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等。

我们感觉软件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注意其侧重点。我们将Java网络程序开发定为主要的教学方向,其中包括Java程序设计语言、网络软件开发技术、J2EE技术、以J2ME为主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等。当然,我们兼顾企业实际用人的情况,开设了.NET程序开发技术等核心课程,详细的专业课程体系请参见图1。

4探索式学习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众多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收集和总结了一些软件开发案例,将这些案例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1) 从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入手,诸如爱国者导弹、网络病毒攻击等。深入剖析导致软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发展方向,即以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严格遵循软件过程规范和步骤。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学生们逐渐改变软件开发等于编写程序代码的错误观念,开始认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工程化的意识和观念。

(2)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开发经验有限的本科生来说,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过程的抽象模型与实际开发联系起来,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软件开发的实际案例中总结出5个不同的软件系统,结合这些系统的特点和开发策略,讲解瀑布模型、原型化方法、增量模型、形式化方法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等。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在实际开发中运用这些过程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3) 研究软件工程的实践特点,课程实验结合实际开发因素和参与乐趣。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一个团队通常由3~5人组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

(4) 研究和建立适合小组式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在小组式的软件工程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有序的、可控的、协作的软件开发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冲突、消除矛盾的过程中享受软件开发成功的最终结果。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十分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与软件企业人员的接触交流,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课堂讲解避免“一言谈”的死板方式,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5改革目标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在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校在人才培养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原则,即通识教育课程要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3]。

(2)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即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面向社会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指导,为不同志向、不同能力和不同潜质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培养环境和条件。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职业适应性建立完善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训、培训的“双训”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原则,即以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立足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 建立一套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教学、实训评估标准,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结语

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研究之上。按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内外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工程领域背景技术3个主要部分[4]。我们还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注:本文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校级重点教改课题)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晴. 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2007(3):104-106.

[2] 吴爱华.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适应时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芙清.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15-17.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bout Social Requirement-oriented

WEN Zhi-cheng1, CAO Chun-li2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2.College of Commerci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大学教育不是培训班

重视基础教学是中国科大一贯的办学特色,如何在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平衡支点”?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认为,高校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提炼出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不仅要上手快,还要有后劲,后者更重要”。

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目前学制是两年半,要求完成不少于40个学分,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开始到企业实习、做毕业论文,最后半年是论文整理、答辩和学位申请。

据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介绍,学院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数学等基础能力培养,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其他高校一般开40学时,该校是60学时。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全院共开设了108门课程,除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外,5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各模块的课程,也可以跨专业选课。

自主不代表要求降低。学生入学头一年要完成30多个学分的理论课学习,要求核心课程平均分不得低于75分,否则就失去学位申请的资格。即使是拥有计算机和信息专业背景的学生,每天也要学到夜里11点多。

“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仔,而是技术骨干和懂技术的管理者,要为大家今后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最让李曦欣慰的是,毕业生返校做讲座的时候,总会在结尾提到:感谢那段艰苦学习的岁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做软件的首先要有IDEA(创意),然后开发设计出样品,最终按照工程的要求做出产品。”在软件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看来,软件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软件工厂”,如果学生不下车间锻炼实践,就无法树立起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意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在第一年就设置了“工程实验”的必修环节,首创了如同“三明治”一样的“多阶段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细化为“专业基础、专业强化、专业综合”3个阶段,共3个学分,把不同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紧地镶嵌在一起。

其中,专业基础部分主要针对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项目开发所需的基本理论、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专业强化部分是完成某专业方向的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具。在专业综合部分,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是企业提出需求,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利用一年的课余时间,按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一个工程开发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院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承接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环境。

据李曦介绍,设置工程实验环节后,学生的实际开发项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从学生实习单位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工业界的认可,对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质量帮助很大。

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第一学年结束后,软件学院的学生像候鸟一样飞往70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多为国内外著名研究所和IT企业,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软、惠普、IBM、华为等。2011年,平均每个学生有5个实习岗位可供选择。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将扎根企业进行严格的实习,同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到企业之后,学生每人都配有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3个月左右,学院派校内导师到学生所在实习城市检查实习情况,指导论文开题。

论文题目要求来自企业生产实际,不仅强调先进性和可行性,还对论文所涵盖的内容有明确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29-04

软件产业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基础产业,又是能将现代IT技术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融合的创意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件是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软件产业大国。为此,我国近年来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如《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至2005)[2002]47号文件等。随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8年的325亿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软件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建立。但与发达国家速度相比,我国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 高端人才供给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如成都市软件协会分布的《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2007年上半年供需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缺口约8900人,而其中的高端人才缺口约6900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高端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

(2) 人才规模不足,离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现在我国共有一万多家企业在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业务,而目前全国的软件工程人才总量与之相差甚远,缺口很大。

(3) 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人才主要集中于编程人员,而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文档管理、测试等等人才比较缺乏。缺少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进入企业要“转型”,形成企业人才的“滞后”现象。

1面向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重点培养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更强调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

为此,我们参考和借鉴IEEE在2003年推出的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以及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组于2004年5月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CSE2004 SEEK),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软件工具和环境的知识几个方面。其中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应涵盖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指还应该具有行业领域的知识,如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特定行业,如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为此,在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学校来讲,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IT发展出发,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多模式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定制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同时, 由于不同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位不同, 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定位在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本科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学习较多,形成思维定势,但开发大项目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编程练习,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此对本科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基于此,我们开设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定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接触项目,参与程度较深,工作经验丰富,深感系统开发中方法和管理的重要性,对研究开发方法、过程、工具有实际需求,深感软件工程对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对新技术、新方法有更多的介绍,希望通过课程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他们,应以实例学习和管理为主线,介绍软件系统开发的实例和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基于此,我们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高级课程。

对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应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企业接轨,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其中部分课程(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等)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引进国外软件工程经典和优秀教材,从使用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教学入门,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1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为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采用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紧跟社会潮流;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指导上机实验,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指定上,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重视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整合,在培养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2.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多次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铜奖。参加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等。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工程实践环境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和产业技术水平同步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 M 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 T 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与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2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我们聘请企业授课教师、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顾问,并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定期举办专场讲座或技术报告会,请一些著名IT 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 T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学生既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让他们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每位软件工程硕士生除了配备双向选择的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备由实习单位推荐的一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着重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严格把关,校内导师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学院还设专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与控制,在双导师之间积极促成沟通,共同完成对软件工程研究生的指导。

3.3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由于学生在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上的差异,因而他们对实习企业有各自的选择标准,但同时企业也要选择适合本单位要求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实习单位,企业能招收符合自身要求的学生,学院通过网上公布实习单位及其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实习单位进行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通过这种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信息化需要大批软件工程人才,各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目前要特别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为高质量、实用性的软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杨芙清.中国软件工程二十六年.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特邀报告[R].北京,2006,10.

[4] 骆斌.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05,(4): 25~28.

[5] 张广泉,杨季文. 多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2):40~4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收稿日期:2007-09-0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TOPCARES-CDIO;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规模逐渐壮大,软件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软件产品难以把控,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技术人才。企业对软件测试工程师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高校对培养软件测试人才方面的课程及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软件测试人才供需失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于2004年开设软件测试课程,2008年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为社会输送软件测试人才近千人。

1、TOPCARES-CDIO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教育理念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与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做事”与“做成事”的能力。TOPCARES-CDIO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具有特色的“能力”教育指标体系,即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实践应用能力。

2、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现状

IT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软件测试人才,但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软件测试方向教学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计划滞后于社会岗位需求。

目前,软件测试方向的人才缺口突出,IT行业亟需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人员。软件测试工程师要熟悉主流测试工具的使用,具备测试文档编写能力,熟练使用主流开发工具及语言,熟悉软件业务流程并能独立制定测试计划,独立完成自动化测试脚本等。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测试工程师方向的培养计划滞后于社会岗位需求,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岗位需求。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学生在理论课上只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动手实践,上机实践安排在理论课之后,造成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学生通过上机实践不能达到实践效果。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缺乏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考虑,没有结合社会岗位的需求状况。因此,建立独立、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改革的关键。

3)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相关专业院校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课程,但没有建立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与IT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脱节,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3、TOPCARES-CDIO引导的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TOPCARES.CDIO工程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一体化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以能力为本,在专业建设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法,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面向软件测试行业的职业需求,构建以TOPCARES-CDIO为引导的软件测试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本专业采用的是“3+1”教学模式,在大学4年中,前3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第4年进行项目实训及毕业设计。该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下,得到充足地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此外,本专业的学生采用“1321”教学模式,每学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2个理论学期,1个实践学期,实践学期在理论学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教学改革,将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与现有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使学生适应IT行业发展的需要。

3.1 培养方案

大连是软件服务外包型城市,针对大连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软件测试行业的需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构建了以TOPCARES-CDIO为引导的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组织结构,取消教研室建制,将各系学生由原来按年级横向管理变为按专业纵向管理,实施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设置专业教育管理团队,让专业教师参与到素质教育与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参与到专业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其次,软件测试方向以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为目标,以TOPCARES为核心,采取“133”的培养模式,即1个培养目标、3个能力层面、3条培养路线。1个培养目标指,以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培养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的系统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3个能力层面指,专业能力,软件测试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的培养;素质能力,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工程能力,在社会、企业环境下针对软件产品测试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工程全过程能力。3条培养主线指,课内1条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外2条辅线,贯穿课外实践环节辅线,针对专业能力的党建学团工作辅线。软件测试方向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主干课程能力培养设计,如图1所示。 3.2 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软件测试方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实践项目等。以某个项目为主线贯穿4年培养过程,围绕该项目在第1学期、第3学期和第6学期设置l级项目,在大学4年级设置1级项目,做到首尾呼应。培养过程中设置4个2级项目,为主线提供支持,设置10门核心课程和3级项目,使培养过程充实。课程体系与专业能力及就业岗位对应关系链路图,如图2所示。

3.3 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IBM、东软、海辉、华信、松下等软件公司调研,建立以TOPCARES-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引导,设计面向岗位需求一体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实训的1级项目为贯穿,以各学年实践学期的2级项目、课程中的3级项目为基础进行实践,各级实践项目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为理论服务的思想,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一体化、层次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特点设置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各环节循序渐进,才能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真正发挥其作用。软件测试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

3.4 面向就业岗位。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切实运用到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中,以项目驱动和“做中学”为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设置面向就业岗位,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导向,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对软件测试行业进行调研,对软件测试工程师工作的流程进行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

3.5 与企业合作,共筑实训平台

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和方式,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的方式,建立软件测试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训组织模式、实训教学资源及实训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测试专业学生规模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的难题。

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建设实训平台。2011年,与国内软件服务外包公司文思创新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为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定制实训项目,学生实训考核通过,获取文思创新实习生资格。

3.6 建立以TOPCARES-CDIO为引导的立体教学资源

以TOPCARES-CDIO为引导的立体教学资源包括,CDIO工程教育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实验项目指导书,CDIO指导的以项目为导学的电子课件与教案,教、考分离试题库、项目库,全程教学视频、Sovo工作室、软件测试社团等供学生课内外教学资源。

4、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从培养制订计划到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撰写、项目设计、课程设计及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方法,以TOPCARES-CDIO教育思想为指导,将TOPCARES-CDIO教育理念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中。从目前就业情况及实习情况看,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

1)2007级软件测试方向学生就业率达到96.55%,有4名学生在北京微软研究院任职。

2)2008级软件测试方向学生在大学4年级参加文思创新公司的企业实践项目,最终有23名学生获得文思创新实习生资格。

3)2009级软件测试方向毕业生共82名,其中73名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1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文章以黑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其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毕业设计;软件工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76-02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理论为基础,培养具有软件开发、测试、运维、评审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较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对学生进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工程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教育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观测点,国家教指委编写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中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不低于16周,选题应来自软件开发实践或科学研究,须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或者能体现科学前沿性,有合适的工作量和一定的技术难度[1]。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也将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作为审核要点。因为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水平和行业知识。另外,毕业设计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多用人单位把考察毕业设计作品的水平作为是否录用毕业生的依据之一。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还存在许多问题[2]:立题方面,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技术需求,而且有大量重复题目;师生沟通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指导教师设定的题目,导致不能较好地完成设计内容;监管方面,过程管理不够完善,许多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周期的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基本不做设计,只在答辩之前的一个月才动手做设计,导致效果不佳,还有些学生基本上自己不动手,在网上或企业找一些“”来替自己做毕业设计;文档规范方面,没有完善的文档的规范化管理,导致毕业设计的各阶段文档书写不规范,数据不准确,形式不统一等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自身现状,黑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通过采取整合校企资源,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和管理,制定激励机制,完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等措施,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同时提升了学生就业率。

一、利用多方资源做好毕业设计选题与立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3]: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既是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验收和鉴定,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汇报。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多个毕业设计(论文),而学生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本科毕业设计,而且毕业设计答辩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的认定。因此对学生来讲,毕业答辩至关重要。这有点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每年要做很多手术,对他们而言手术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本人,可能一辈子才上一次手术台,而且生命攸关。所以,我们要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更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每组由四位副高职以上教师组成,答辩流程如图1所示。答辩当天向学生公布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开题成绩(10%)、中期成绩(10%)、指导教师成绩(10%)、答辩成绩(70%)构成。对于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我们还会重新组建答辩组进行二次答辩。这是考虑到答辩组之间认同度的差异而导致评分标准出现偏差,可能有些答辩组打分会偏低,有的组打分会偏高,即各个答辩组评分信度不能达到一致。二次答辩可以有效地消减组间评分差异,从而使申报校优秀论文人选和未通过人选的确定做到公正、公平和有效。

图1毕业答辩流程图

针对软件行业特点,我们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论文比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实践证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不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葛正浩,李成涛,杜新胜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育;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改革策略

近些年来,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产业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时期的高职教育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科技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唯有迎合社会科技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对人才进行多形式与多层次培养才是当代高职教育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课程,亦有必要遵循高职教育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原则切实落实以工作为导向的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实践,以为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护航。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概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理论起源于德国,该理论一经提出,便迅速扩大影响力而获得了当时整个德国教育界的高度认可。我国对此教育理论的接受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期,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对传统职业教育同现实岗位需要相脱离的调整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影响至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就是要求当代高职教育充分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束缚,切实认识到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以此指导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简而言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从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将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的岗位需要当中,并根据工作需要决定理论教学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该理论重在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关联的重要性,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本文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改革实践应当重点从如下几方面探索:

1.结合实际岗位需要致力于对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代高职教育的转型要求将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此,本文认为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实践改革有必要落实工作导向原则联合企业深入一线岗位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改革能够真正满足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定位的整体化要求,推动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重心朝向专业化和技艺化方向调整,明确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排版技术核心定位,重点强化实训教学。

2.落实“双证制”

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是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学科,传统教学实践更多地服务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明确要求重视高职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对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方正排版软件技术相关从业资格证,并将排版实训环节整合到教学流程当中,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软件专业的重要内容,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增加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体系当中实践操作教学的比重,强化课堂课内实验教学、以工作为导向的实训教学,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毕业实习阶段密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4.打造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格局

当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不断累积的作用下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已经无须赘述。对于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来说,理论仅为铺垫,同软件专业的其他课程一样均具有着最为直接的应用性。对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拓宽产学研结合模式的范围,打造校内外的一体化教学格局,为学生方正排版软件应用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进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聘请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专家前来参与,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之后直接转入实训教学阶段,并基于工作过程辅以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等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实践改革已然成为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应当结合高职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姬昕禹,王颖玲,宋远行.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软件专业一体化课程计划[J].计算机教育,2015(11):60-63.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3篇

HIT-NPSS的本科课程共分为4个学年、8个学期。学生前3个学年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第4学年到IT公司进行工业实习,不同学年的课程具有不同的针对性。

1理论课程设置

第1学年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以及基本编程技术类课程。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增设了C++程序设计以及程序设计实践2门课程。特别是,HIT-NPSS本科生第1学年还开设了IT职业道德、交流技巧以及IT企业管理3门管理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基于以上课程设置,学生在完成第1学年的学习任务后,能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第2学年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类课程为重点。通过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理论基础;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帮助学生加深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理解;通过面向对象技术与UML、Java编程技术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实践技能。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现实IT工业领域的了解,该学年还开设市场营销学、合同法以及财务管理3门管理类课程,这也是HIT-NPSS课程体系的特别之处。第3学年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年,完成第3学年的课程学习后,所有学生将到IT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业实习。第3学年的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包括编译原理、多核程序设计、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用户界面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由于软件工程领域覆盖面较广,按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HIT-NPSS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下设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服务科学与企业信息化、多媒体与信息处理以及嵌入式系统与软件4个专业方向,各方向按照培养学生相关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本学年还开设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商务谈判及知识产权法4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第4年的工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逐步工业化实践环节

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教育目标,HIT-NPSS在每学年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了以下实践内容:(1)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在第1学期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主完成软件研发课题。对于课题的选择,学院并没有统一规定,学生可以按照各自兴趣选题并分组。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研究,学院将为各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创新项目,在第1学年结束前学院将对各组的创新项目进行评审,对前10名予以奖励。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学生创新项目已经成为HIT-NPSS一大文化特色。(2)短期企业实训。企业实训是HIT-NPSS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学生将被分配到指定的企业基地进行为期4周的学习和训练。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际项目开发为主导,中间穿插工具类、职业规划类等培训课程,学生在IT企业环境中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体验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及交付使用的软件开发全过程。短期企业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实际项目、发现自身兴趣和不足的良好机会。(3)软件工程实践。软件工程实践在第3学年的第2学期进行,是逐步工业化教育的第3步,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2周时间内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短期企业实训相比,软件工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完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软件工程实践,学生的编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一般平台应用能力、流行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也为第4学年的工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3企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第4学年将在IT企业实习中,完成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较大工作量的技术方案设计和软件开发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撰写)本科毕业论文。通过工业实习,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软件产业人才的逐步转变。(1)双导师机制。HIT-NPSS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IT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工业实习。为了保证课堂学习向工业实践的平稳过渡,学院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还要帮助学生确定指导教师。为此,HIT-NPSS提出了双导师机制,即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各选择一名指导教师,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软件项目开发,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撰写。HIT-NPSS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基于其工业实习期间直接参与的软件工程项目,双导师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填补不同领域的知识空白,还能够有效建立起大学和IT企业的沟通桥梁,保证学生工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2)实习监管方法。在双导师机制的基础上,HIT-NPSS通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进行监管。在工业实习的前3个月内,学生必须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即确定论文题目、主要内容以及关键技术等。在工业实习3个月后,学院将到实习基地对学生的选题情况进行检查,争取尽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中期检查将在选题后的3个月内进行,检查过程与开题检查相似,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是否符合开题报告中的日程安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与困难。此外,中期检查也是学院与实习企业交流学生实习表现、调整未来实习派遣计划的重要手段。结题验收是学生工业实习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检查,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工作内容后,由企业顾问和校方专家共同评估其实习情况。截至2013年,HIT-NPSS已有2937名学生在200家IT企业完成了工业实习。

4校企合作模式

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工业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HIT-NPSS采用多种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主要合作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校企合作高峰会。校企合作高峰会以不同的主题每年举办一次,是高校和企业高层以及产业高级人员共商共计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截至2013年,HIT-NPSS已成功举办了多届校企合作高峰会,累计邀请过220余家企业参会,并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软件有限公司、浪潮集团等50多家知名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2)校内工业实践基地。在广泛开展校外工业实习的同时,HIT-NPSS也与哈尔滨本地软件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工业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可在校内工业实习基地进入企业的项目组,参与具体项目的开发。目前,哈工大首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慧通新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计算机网络与软件评测中心等公司已进驻校内实习基地。(3)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种模式,主要用于教学和软件开发实践,由软件学院负责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提供开发平台和各种工具软件,并由企业定期为软件学院的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相关指导。目前,HIT-NPSS已与浪潮通用软件公司、金山软件股份公司和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软件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工业化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实现工业化软件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4)学生俱乐部。学生俱乐部是由软件学院和软件公司共同支持的实践类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俱乐部依托实际项目、模拟企业真实经营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IT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3]。目前HIT-NPSS已组建起亦飞、零度、腾讯等7个学生俱乐部。其中,亦飞俱乐部由阿里巴巴集团支持在2003年创建;零度俱乐部由金山软件股份公司支持在2004年创建;腾讯俱乐部由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于2005年创建。(5)企业家论坛。HIT-NPSS于2003年发起了企业家论坛活动,主要形式是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到校进行讲座或演讲。论坛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领先技术、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以实现活跃校园气氛、开拓学生视野、树立企业形象的最终目标,同时促进企业与哈工大软件学院的相互了解与广泛合作。到目前为止,HIT-NPSS已经邀请了30余名知名企业家作为演讲嘉宾。(6)青年校友论坛。青年校友论坛是HIT-NPSS品牌活动企业家论坛的进一步延伸。青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嘉宾主要是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2年以上。青年校友论坛是在校学生与学长们交流的平台,大家一同分享上学的心得、实习的体会、工作后的经历。青年校友论坛的创办宗旨是进一步落实学院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深化学院工业化办学理念。到目前为止,已邀请过10余名毕业生重返母校作为论坛嘉宾,青年校友论坛成为HIT-NPSS工业化教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学生就业情况

在工业实习期间,很多学生便已决定毕业后加盟实习公司或合作企业。工业实习机制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一方面,高校能够与一流工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实习生可以成为实习公司的潜在员工,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招聘难题,也大大缩短了企业新员工培训时间。经过9年的实践,哈工大软件学院已与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我国高校工业化实践的成功案例之一。根据统计,外资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科研院所以及IT企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每年到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毕业学生的90%以上。外资企业主要包括IBM、微软、AUTODESK、NEC、东芝、三星、摩根士丹利以及Oracle等企业;国内500强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航天科工集团、工商银行、华为、联想、神州数码等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主要包括各大部委和全军所属各研究单位、中科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科研单位、全国各高校;国内知名IT企业主要包括百度、腾讯、金山、用友、盛大、阿里巴巴和搜狐等著名IT企业。超过50%的毕业生由其实习公司或合作企业录用。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引言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 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习核心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27-02

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势头非常的迅猛,软件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从而导致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递增。我们可以了解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人才需求量大,国内的企业每年都在大量的招聘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设计师,社会人才需要非常迫切。全球首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机构Gartner分析了2014年IT行业技术趋势:2014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潜力大,并且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工资起薪一般高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同类行业中薪水也是较高,据前程无忧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软件技术研发类员工的调薪幅度相对最高。

为了应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往往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听课方式,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没办法与老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一些教学模式,不能一味的教条主义式的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思考问题。

1 教学模式改革的对象

对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对本院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掉一些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应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好尽快地适应现阶段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需求。在教学模式方面,应用KAP-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到相关实践项目中,采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新“三维教学模式”,以项目探究、小组协作为教学手段,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验、实训环节。结合课程体系改革,运用“项目探究”、“小组协作项目开发”等教学法,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积累实际经验,在小组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沟通交流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在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 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2.1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1)采用“2+1+1”培养模式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系列化的实训教材,尤其是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的实训教材。培养模式采用“2+1+1”模式,也就是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三年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教学中去,企业中的导师与学校的老师来共同教导学生,可以将学生课堂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当中的项目开发经验相结合,特别是加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实训,这个阶段主要是精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第四年主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去, 可以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完成大型项目的能力,积累更多实际项目经验,最后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建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三者相结合、相促进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

2.2 基于企业分类培养模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在企业培养方案中,可以实施双导师的制度,学校的教师提供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指导,企业里的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的开展一些研究性的项目,进行工程师专业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现场咨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企业与学校教学联合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3 构建推进“项目探索法”的实施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力的结合起来,它是一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教师采用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去,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主动的构思和资料收集整理,把控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如图4所示。

3 教学改革的效果/特点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已在我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全面实施,效果显著。通过探索实践,能为我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并能够适应软件工程这个行业发展的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人才。通过建立具有区域性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元化国际办学。并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为我系建立一支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院信息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并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在改革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可以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湖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提高我校信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湖北省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陶维安,范会联.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0):105-106.

[2] 刘立群.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3(32):164-165.

[3] 王爱民, 谷川.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1):143-145.

[4] 胡开明,陈建华.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J].职业技术,201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