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体育学术论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1.有目的地完成教学

初中的升中考就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大目标,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们并不能到了初三要毕业的时候才去强化训练,这样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力和身心上承受不了,导致对体育完全失去兴趣,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把升中考的体育项目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早早明白这就是要考试的东西。比如200米短跑,中考必考科目,而且新课标就有明确要求,起跑方式、怎样呼吸、动作要领等都有要求和指导。我们除了平时加强掌握动作技术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短跑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这样既普及了短跑,又突出运动能力好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潜力,以点带面,短跑这个项目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2.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

(1)鼓励法。在我们日常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第一要素,因为如果学生不够主动,教了也是白教,那还不如给他们自己玩。只有在平时多了解了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多加以表扬,多肯定和承认他们,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良性刺激。学生有信心了,上课的兴趣也就来了,那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没有什么问题了。(2)游戏法。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和游戏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我想,学生对于“玩”来说,就是发挥他们的天性,这样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也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得到了锻炼,也加强了情操的陶冶。体育教学的游戏化,直接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玩”到了,又得到了锻炼,不知不觉就完成教学任务。

3.调整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利用各种各种资源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学校教育是人们传承、发展武术的桥梁,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2.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主要内容的时代价值

2.1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国家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3]”武术文化可以说已经升级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而武术中强调的最深的就是武德的重要性。“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这就要求习武者不仅要注重个人行为举止,做到谦和礼让、恭敬从命、好学上进、尊重师长,还要具备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与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武术谚语中强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充分体现出武术先辈们对武术传承人所提出的殷切希望,并力图在精神文化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者应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在多年的艰苦训练和公平竞争中,学生逐渐会养成勇于吃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当然,无论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观赏武术表演还是自己参与习练,都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2.2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

武术套路运动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化,各种套路动作中都包含着屈伸、平衡、翻腾、跳跃、跌扑等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身体每一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通过内在呼吸配合以及身体肢体的协调配合及积极参与,能够很好的加强人体肌肉力量,加大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武术的习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心肺系统功能,比较受人青睐的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武术也有对抗搏斗,里面包含的攻防技术练习及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对身体力量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搏斗中一定要讲究时机、距离,并学会主动进攻对方,以便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抗击打能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因此,通过学校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使学生受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和目的。

3.武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发展普及的途径

3.1加强管理引导,树立武术道德典范

武德是尚武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武德意识,挖掘武术文化价值,才能让更多人从思想上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之外,学校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的各项管理工作,约束个别不良武者的行为,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相对于学校中硬性的管理约束,武术教练要善于引导武术运动员崇尚良好的武术道德和修养,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2创办武术社团,开展武术交流赛

在学校成立武术协会或社团,邀请具有专业武术知识的教师指导,定期举行武术习练,可以增加习武爱好者的习练密度。武术社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学校课程中武术教学课时少及师资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体育运动的精彩主要是通过比赛来突出与体现,因比赛而更加精彩刺激,就好像我们的各种球类运动:足球杯、世界杯、篮球职业赛(NBA)等因为比赛使其产生了超越本生的无穷魅力和价值。因此,适当的举行一些校园武术交流比赛也是十分必要的。

3.3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区域性差异,学校可以根据该地区的特点,逐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与水平的武术等级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适当缩短与国家同类项目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助于突出武术在我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这本书编写目的明确,体例得当,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4]。”国家推行的段级标准经过深入考察与研究会得出的标准考核制度,本书设计技术难度适宜,技术要求规则规范合理的一部代表性与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当然,里面也有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与生存环境。

3.4提高师资力量,重视师资水平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是改变武术课尴尬境遇的关键因素[5]。教师的培训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当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很快速的被点燃,所以我们可以定期邀请前辈和同门进校培训广大师生。可以办武术培训班,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理论和技能的交流与培训,使他们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动作技术。而各个地区也应抓住时机,坚持做到早起步、早计划,我们可以把武术内容放到中考和高中的会考内容当中,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4.结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由于武术是一门理论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级体育运动,是对学习者体能素质与运动基本功的极大考验,然而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就要注意对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要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来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并实用的学习内容和动作项目,并试着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学生呈现与讲解这些武术知识,从而推动武术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武术教学的核心在于在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武术套路,无论教师选定那一套武术教学策略,都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动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习武不偏离方向,走入正轨。例如:常见的套路动作表现为打、攻、摔、踢等,动作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进攻与守护,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这些动作规律,培养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稳扎稳打。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征,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体能条件来恰当地择取练习方法,确保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体,渲染气氛

体育教学也应该同现代化接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武术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术动作,例如:一些古装武侠剧中的武术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对武术功夫的崇敬,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为学生播放武术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与肢体锻炼的双重带动下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六、总结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田径的理论知识时,我自己制作了PPT教学课件,先介绍了大家熟悉的刘翔和王军霞,并播放相关视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入新知识。接下来系统介绍了田径运动的定义和价值、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田径运动的分类,并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运用田径运动来锻炼身体,为后续的实际训练提供理论指导。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我先后自己制作了体操、足球方面的技术动作、运动生理学方面知识的PPT,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多媒体,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

在体育技能教学时,我通常先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知识,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景,选择更加优美的示范动作。比如在排球运动的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这节教学中,我先领学生看排球实际比赛录像片段,然后自主体验,发现问题。体验失败的感觉后,教师讲解示范垫球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垫球的重点难点,亲身体验技能的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体会手臂夹、插、提的协调自然,分层讲解,由浅入深。教师创意性地给学生录像,让学生看自己动作的回放录像,找到不足,巡回一对一指导,再次讲解纠正学生易犯错误。接下来,分组训练,最后进入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交流,互相纠正动作,掌握垫球的技术,为后续的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活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此,我们高中体育课有选修内容。有的选修羽毛球,有的选修篮球,有的选修健美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太极拳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凡是我校的毕业生都应该掌握,还会经常进行全校性的展示表演。我们把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教学视频放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栏目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程度,回家登录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网,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和动作讲解,逐步提高,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4运用多媒体,在高中体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1.1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就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而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的社会体育场所、社会主要体育人群中,根本无法实现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一般的健身房教室根本不可能完成器械动作的练习,中老年人群也无法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动作练习。那么,要让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就应当调整课程内容,创编新的动作套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推广。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是纸上谈兵,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现有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却无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扩大大众艺术体操参与人群,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和改革。

1.2人才培养的现状在体育院校中对于艺术体操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一种是表演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在两种不同模式的专业设置下,针对大众艺术体操专业的课程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中的大众艺术体操专项对于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来源主要是运动员,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的优势。在面向社会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专业的各类运动队艺术体操教练等,回归到体育的竞技运动队的可能性较大。然而,表演类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学生,专项水平相比专业运动队而言较低,面向社会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社会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主要面向普通的社会人群。因此,同等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不了这一类大众艺术体操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也就是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根本无法很好地走向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学校在考虑现实的前提下,更要立足于长远的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效性、主导性和时代性。

2社会需求对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效性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上,还应改革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固有的教学内容中,从单一的运动水平角度来看,大众艺术体操专业技能的掌握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意义来讲,所学的知识只存在某一个时间段,并且不为社会所用,不能与社会相联系,是无效的。在教学目标中,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除提高运动技能外,更能走向社会,在社会体育中传播和推广大众艺术体操这一项目上。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外,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接触教学的实践机会,为以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工作作准备。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教学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要与社会实效性相结合,积极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学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

2.2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性相结合在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注于使学生掌握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专项技术水平达到等级的要求。然而这种传统人才培养的理念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和运动等级的提高,注重技术的学习和短期的效益,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动作的广泛性和延伸性,忽略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学到了很多的专业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四年的专业学习并不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也在改变,更多的人将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健康的消费。不难发现,在工作后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和健身会所相继开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现象给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专业的运动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外,更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一专多能”型、创新型、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3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徒手套路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调查的2009级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14名学生中,从事与艺术体操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仅4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少儿形体舞蹈相关的工作,大多都在进行与大学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由此看出,体育院校的普通大众艺术体操专业学生在社会中很难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众艺术体操自身的普及性和项目的局限性制约了它在社会大舞台上的发展。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极高,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大学四年刻苦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面向社会而言,对于普通的大众,柔韧性和力量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作为健身或锻炼的手段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增加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的徒手成套动作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套路动作学习不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不失艺术体操项目的自身特点,使竞技体育真正意义上向社会体育过渡,充分展示出艺术体操项目作为运动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3.2在课程中增加利用器械创编简易套路的内容大众艺术体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肢体动作与轻器械之间的完美配合。通过器械展示出来的成套动作更加地新颖、独特,充满活力,能更好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成套动作学习外,应补充一些简单、易掌握的非成套器械固定套路动作的学习。合理地学会运用器械,编排出适合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器械操,如瑜伽球、双人或多人绳操等,不仅能锻炼人与器械之间的配合,保持艺术体操项目的特色,更增加了健身运动的趣味性。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中,增加多种课程形式,在保留原有艺术体操项目特色的前提下,突出体现了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多元性的功能。符合当前体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大众艺术体操这一运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起到了推广、普及和宣传的作用。

3.3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创编方法相关的课程内容创新的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新颖的构思。一个拥有完美思想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满腹诗书的学者,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升华了艺术的精髓。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开创的思维都是好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前提。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创编方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时展的艺术作品。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合适的课时安排让艺术体操专选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艺术的创编方法。正确创编方法的运用和学习能在以后的艺术体操工作中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能创作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体操形式。

3.4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多开设舞蹈相关的专业课在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如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课程设置中,除大众艺术体操专选课以外,必修课中的体育类术科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艺术类术科课程的数量。就表演专业本身的学科设置而言,多开设艺术类的课程,除了对于本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之外,还能学习和接触到不同门类的艺术类课程(如芭蕾形体、民族舞、现代舞、瑜伽、爵士等)。艺术门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元素虽然风格各异,但是艺术有包容性,舞蹈与舞蹈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多开设与舞蹈相关的课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4结束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问题,由于课程本身教学难度的问题,我们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往是采取重复和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一般会进行反复讲解,在学生产生问题以后也会重复处理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篮球的时候,由于教师本身不是篮球专业毕业的,对于篮球的理解和一些动作、技术的掌握都有限,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收集一些文字、视频、声像素材等等,再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处理,并制作了Flas和PPT课件,在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这些收集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实际教学课之中去打篮球,让学生试着去感受篮球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术,也因此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例如,篮球的控球、运球、带球快跑、跑中急停以及投篮技术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当然这也是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力量和高度的发育还没有达到篮球运动的要求,因此,在实践课中教师又将原本大小的篮球换成了小篮球,让学生试着去回忆视频教学中的一些动作,以及教师的演示动作去进行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重难点的辅导教学,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尝试,更多地去实践。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为依据,在良好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第一,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良好的理论认识。学生学习体育,也可以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包括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体育运动赛事,体育运动对人们的作用等,通过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第二,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世界杯”“N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来丰富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扩大学生的视野。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一些新式的体育运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的爱好。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文化都得到了更新,体育运动亦是如此。在现今的一些新兴体育活动中,以攀岩、跳伞、跑酷等体育活动为代表,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体育运动风采和对体育锻炼的执着。教师通过展示人们进行的攀岩、跳伞、跑酷等相关的视频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结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就体育课堂而言,它主要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室内进行的理论课,一种是在体育场等室外开展的活动课。体育的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因此可以对其他学科已经成熟的现代化教学手法进行借鉴,其中大多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没有足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往往较为放松,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但是,很多学生喜欢的是体育活动课,而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也难以达到其教学目标。体育理论课是对学生体育技术上的理论指导,它和活动课相比确实显得更为枯燥。所以体育教师也要注重体育理论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体育理论课是为体育活动课服务的,这些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来运用和体现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需要在体育活动课程中加以运用就行。所以,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趣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那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计算技术可以使枯燥的体育理论课堂更为生动有趣。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多媒体设备上,比如录像机、多媒体体课件以及投影仪等等,从而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图像及视频的形式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从而使得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模式变得更为丰富,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篮球视频片段,然后根据篮球运动员的动作和篮球比赛规则对视频进行讲解,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视频中的一个规范动作的难度动作进行移动、回放以及定格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清晰直观反复地观察来了解动作要领,并在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动作技术学习和揣摩。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示范动作时不可能做到精准的同步解说,特别是在对跳跃等空中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时,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同步解说,教师可以通过回放、慢放、定格等操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际技术操作如下:在排球教学中用图示来讲解排球的扣球技巧这样不仅能够使体育理论知识变得更具吸引力,而且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可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外,教师还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检验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比赛,选取几个没有在课堂上播放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看完以后,快速的对教师给出的提问进行回答,并最终选出表现最好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从而大大的加强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用彩色活动图形来对比如篮球、排球等体育教学活动的战术过程进行呈现,同时可将此作为测试工具,看学生是否能作出近似在比赛中的反应。测试者可以在相同的战术情形中接受集体测试,整体交流可以输出受控的战术情形,使不同受控者在相同条件下的战术意识过程的研究成为可能。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种技术难以实现,但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近似实战的演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有利于加速战术意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临场应变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战术能力。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校园体育网站

就体育教学而言,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其空间和时间毕竟有限,但通过体育网站进行体育学习其空间和时间和却是无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体育网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更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学生在体育网站上学习体育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另外,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沟通,体育网站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网站向体育教师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而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汇总,并不断改进其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4利用计算机检测学生技术动作

技术动作的掌握体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可以用摄像机先对学生的整体动作进行拍摄,然后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可以将学生的整体运动轨迹及身体各部位、各关节点的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绝对速度、角速度、加速度、速度等一系列参数清楚地显示出来,改变这些参数,那么相应的技术动作也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动作。如就以标枪投掷为例,掷标枪的远度受出手高度、出手速度以及出手角度等参数的影响,教师利用计算机控制,保持其中两个参数不变,然后改变第三个参数,屏幕上标枪在空中的轨迹及远度就会发生变化。学生在对纠正后的参数进行反复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帮助其有效地提高掷标枪的远度,这也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具体计算机相关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学校方面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这里的仿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依赖计算机的仿真技术来建立体育方面的实验科学的具体数据集成。通过对体育活动中人体肌肉的具体参数的采集及推算,了解在体育活动中的人体的运动状态,以方便学生更好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二是体育图像视频的处理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体育活动中或者是相关体育技术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让同学了解到体育活动的具体的精华所在,对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三是体育自动控制系统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借助计算机中的中央管理站、控制器、传感器等不同计算机的构建建立一个属于学校的网络系统。在学校的体育馆中、体育器材的使用和管理中、具体的体育训练中讲体育网络加入进去,加强整个校内体育网络内的交流与学习,通过整个网络和框架的构建以及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升级。

6结束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教学小学四年级垒球投掷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垒球投掷打地鼠”的教学情境,并将这个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导入环节,我跟学生们吐槽了自己的苦恼,调皮的小地鼠们老是偷吃菜园子里的蔬菜,弄得一片狼藉,我们该怎么办呢?以此,导入“打地鼠”的教学主题———垒球投掷目标物。通过这样趣味的教学情境,我发现,学生们“投球”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看到我事先准备好的地鼠模型,就想动手投球。因此,我就依照打地鼠———垒球投掷———庆功宴的教学主线,将“打地鼠”的活动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形象类比为方,增进学生技术理解

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烦琐、复杂的技术性讲解对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消化起来颇为吃力,往往会出现沟通失败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技能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语言输出方式,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尝试结合生活实例,通过打比方、对比、形象化等语言加工方式,将抽象的技能讲解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实例分析,并配合专业的动作示范、分解示范等,以此增进学生们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能力。教学小学六年级体育跆拳道启蒙课时,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能力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相关知识,学会跆拳道三种口令及一种基本腿法———前踢,技能目标并不难以实现,难就难在如何生动形象地渗透跆拳道文化知识,在“以礼始,以礼终”的崇礼尚武精神中增进学生们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前踢要领。为此,我穿一袭正规的教练服上课,把自己化身为跆拳道教练,而不是平时的体育老师,一开课,学生们就叽叽喳喳对我的一袭教练服讨论了起来。我并不着急着打断他们,整顿纪律,而是让学生们说说,今天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有的学生说,老师穿了跆拳道服;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更加帅气了;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变成跆拳道教练了……在学生的讨论中,我开始渗透跆拳道礼仪的讲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旨在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与互动,为学生们拉开跆拳道学习的帷幕,引导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跆拳道的魅力。

三、严明纪律,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场所、教学内容以及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隐藏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也正是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时刻地告诫着我们,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亲和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又要适时地树立严厉形象,以铿锵有力的教学言语规范学生们的教学活动,明确体育游戏规则,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纪律性、条理性与规范性。教学小学五年级体育“跳跃:立定跳远”这一课时,我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们活泼好动,主观性强,他们已经有着丰富的体育活动经验与较为独立的活动能力,因此,跳跃这个技能动作对于他们而言,就仿佛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并不陌生,而立定跳远不过是跳跃中的冰山一角。再且,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特别是男生,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在教学过程中嘻嘻哈哈,觉得不需要教,他们也可以跳得很远。因此,在教学示范中,我一改导入环节的“和蔼可亲”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不苟言笑的体育教练,一板一眼地跟学生们讲解并示范立定跳远的注意事项与技术要点,尤其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在示范过后,我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慢动作回放活动,做到一摆二蹲三起跳,将动作做到位,做到安全。同时,在示范模仿活动后,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我设计了“青蛙跳”的游戏比赛,在比赛中,我在操场上事先画了一个大十字架,组织四个小组从十字架四个方向同时起跳,比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达到十字架的中心点,以此丰富“跳”的形式与内容,将严格的技能示范与活跃的游戏实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四、结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四、结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1篇

1.“教”的管理有难度

在“普职比1∶1”的国家教育政策调控下,各中等职校办学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永康素有“中国五金之都”的美称,机电专业更是人满为患,不仅班级多,每班人数也多(65人左右)。学校受资金和办学场地的限制,无法短时间内建立足够多的实训基地,难以满足那么多班级、那么多学生同时进行实践教学。况且,这么多的学生挤在一个车间里实习,对教师来说,无法应付。因此,如何改善实践教学管理,使学生能学有所练、学用结合,是“教学做一体化”课堂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百闻不如一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实践教学,教师一般先按机床数量将参加实践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分小组演示讲解。这样教师要分组讲解好多次,不仅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在费力地演示讲解,本组的学生在看、在听,而其他组的学生却无所事事,造成教学管理失控。

2.维持“学”的连续性有难度

普通车床加工技术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学几个课时,再实践几个课时。其教学内容往往有一定的连续性,如“阶梯轴的加工”这一项目中“,光轴的加工”是为“低台阶轴的加工”做准备的。虽然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衔接恰当,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学习效果。众所周知,学校普通车工实训的材料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一方面,这些材料存放一段时间往往会生锈,严重影响学生下一个加工任务的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在加工零件过程中,不必要的装拆会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所以,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一般都先分析加工过程的各种注意事项,然后简述加工工艺,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加工流程操作。学生只能够按教师吩咐的、依样画葫芦地操作,至于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流程加工,可不可以调换其中的某些操作步骤等问题都不十分清楚。所以大部分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只能死板地根据指定的操作程序加工工件。

3.“做”的实际操作有难度“

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指导。在车间实践时,一个教师要指导几十个学生实践操作,安全问题就已经让教师十分头痛。还有刀具磨损、车床维护等一系列的车间实训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操作难度大大增加。例如,对照机床实物熟悉各种部件功能,教师对照机床设备,一边讲解机床上的各个部件分别有什么作用,一边操作演示给学生看。此时,学生往往一大群地围在教师身边,有很多学生其实根本看不见教师的操作、也听不清教师的讲解。所以,这部分学生上机床操作时,往往还是不清楚该怎样操作机床。

4.做到“评”的及时、全面有难度

适当的反馈评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大有裨益。但是,教师要检测学生实践的效果,只有课后检查学生工件时才能知晓,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学生操作练习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拖延了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解决以上新困难,使普通车床加工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促使教学改革有更大突破?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投入少、效率高、效果好”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

1.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

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信息技术课件的表达能力很强

它能将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能增大一节课的信息量,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在实践教学中却几乎没有应用,最多也只是播放一些操作录像。因此,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校内车间实习,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新的教学路子。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解决“教”的管理困难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机床设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教师可以轻松地讲清机床的各部件结构和用途;而且学生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教师还可以方便地放大重要部件进行重点辅导(如车床中的各刻度盘);也可以随时中断讲解,向学生提问,检测学生对机床设备的熟悉程度。由于数字特技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图形设计技术等新型传播技术的介入,现代教育技术由过去的隐性教育元素转变成现代的显性教育元素。教师可以从单调、沉闷,甚至是烦琐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单调乏味的实践教学,逐渐被充满色彩美、构图美、立体美等声形并茂的视听教材所替代,人们向往的“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的教育愿望也变成现实。

2.解决“学”的连续性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用录像具体地演示,而且还可以用动画生动地模拟整个操作过程。这种全班示范的教学模式,方便全体学生同时观察每个动作的操作要领,将诸多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掌握不好的操作要领进行重放,直到每一个学生都看清,并熟记在心为止,达到“手把手教”的效果。

3.解决“做”的实际操作问题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方便地用软件模拟加工过程,特别是CAXA等仿真模拟软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加工需要,选择不同的刀具、改变切削参数,利用这些软件仿真模拟整个加工过程给学生看,而不必浪费材料去加工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学生通过观看仿真加工,很自然地理解哪个工艺比较合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减少因不理解工艺而造成加工不当。

4.解决“评”的及时、全面问题

教师从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的目标及指导中发现的典型问题,编写出有针对性的脚本,在电教人员的协助下制作出信息技术课件用于阶段性小结或总结。此时,教师采取课堂化授课方式,将课件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形象生动,重点突出,且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学生兴趣盎然,巩固了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可以用数码相机等设备,将学生现场的操作过程拍摄下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在哪里。“教师纠正多遍,不如学生自己看一遍”,学生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操作,大多数学生马上就明白错在哪里;即使没有马上反应过来,经其他同学的提醒也立刻清楚了。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不仅能让问题学生纠正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1.实训车间要配套改革,便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需求。而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一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新的教育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简单比拟的。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只重视实习生产设备的更新,却忽视了实习教学设备的更新。学校的实训车间还是老样子,机器设备不断更新,却始终没有配备信息技术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车间内配备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建设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从而方便实习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2.实践教师要勇于挑战,敢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指导教师要主动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教师不能对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当然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魅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辅导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指导、演示,更多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并编写一些辅助教学的课件来丰富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3.实践教学要真刀真枪,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2篇

众所周知,幼儿往往对世间万物充满着好奇心理,而信息技术正迎合了这一标准,并将各类分散资源进行有机规整,确保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避免了枯燥乏味反应的滋生。可以说,信息技术有力地规避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同时全面收集幼儿群体的反馈信息,为当前的幼儿体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对幼儿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同时联合信息化整改技术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可见,在日常的幼儿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二、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理念落后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但许多落后的教育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无法改变。尤其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多地强调对幼儿传授技能,却忽略了幼儿是否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二)过分保护幼儿

通常,在幼儿体育教育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幼儿的安全,但过分保护却使幼儿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阻碍了幼儿勇气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锻炼。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体育教育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高度融合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个体的健康和素质条件最为重要。要想将体育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幼儿体育教育的高度融合,突破单一的限制效应,促使幼儿对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难点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并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标准验证流程。这样,可以将传统幼儿体育的枯燥气氛彻底清除,使幼儿的个体心情更加愉悦、开放,避免因自卑、自闭心理而滋生的不良结果,有效提高了该群体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幼儿后期的知识学习意义重大。

(二)幼儿个性化教学形态的彰显

在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的支持下,教师通常不用直接介入,而只需提供某些丰富的资料库模型即可。同时,鉴于幼儿的识字功底和兴趣偏好,具体的资料内容要多以配图文件为主,这样才能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可以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轮流学习和合作训练,最终达到智力开发与健康素质同步迈进的目标。

(三)内部机制管理信息化

1.体育学科资源的辅助

网络空间上存在着许多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能够合理杜绝枯燥内容的直接传输,最终提升整体教学的价值成果。

2.沟通渠道的延展

教师针对幼儿体育学习结果的不足问题,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时网络邮件克服了空间的限制问题,令家长能够与教师在第一时间协调、讨论,共同制定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学习道路,为今后社会多元人才的塑造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基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教育工程。学术我国在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领域适度超前发展的同时.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级期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f11.其霞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面对新世纪、新任务的挑战.基础教育决不能沿着传统的道路盲目发展,而应当用改革的眼光、改革的方法推动其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对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学术界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对他们深表敬意。目前指导我国今后12年教育工作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12J,该《规划纲要》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时间正好契合[31;而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闻。在此情况下,若能把基础教育放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加以思考.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设计,则对我国基础教育功能、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乃至对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的深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基础教育概念辨析

f一)主要概念的歧异性及其所面临的矛盾

1.主要概念的歧异性。基础教育的主要概念以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凝聚了我国学者的长期认识和研究成果.具有开拓创建之功.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它同样也有可以推敲和商榷的地方.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歧异性。《教育大辞典》关于基础教育的定义和解释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

质的教育。也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它经常与普及义务教育相联系。”151笔者认为,这里的概念含有两个方面的歧异性。一是范围上歧异性。

“一般指”、“有的包括”的表述不够确切。且均与我国的有关实际不相符合。我国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实际上不止小学阶段乃至初中

阶段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包括普通高中教育(61。基础教育的实际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普通高中阶段的3年(即高一、高二、高三或十年级、十一年级、十二年级)川。二是层次和类型的歧异性。教育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别.而有关的概念必须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基础教育究竟是一个层次概念.还是一个类型概念.二者必居

其一。而这里“基础教育”的概念中则既有层次的成分(中小学教育),也有类型的成分(普通教育)。这些歧异性使概念本身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现

实的矛盾。’

2.主要概念所面I临的现实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全体社会成员个体发展道路多向度化的迅猛推进.教育的类型结构日益丰富多样:而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树立.“终结性教育”的概念也逐渐边缘化。逐步失去社会认同感.从而使现有的基础教育概念面临诸多矛盾。

首先是人才类型多样化与基础教育单一性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型人才之外,已经形成了包括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其他各类人才

的基本人才类型结构18];在教育实践中.培养这些人才的学校教育也渐具雏形。而在我国基础教育

的概念中。“基础”一词显然具有一定的比喻性。在其本体学科——建筑学中.“基础”就具有明是的

区别性。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如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农业建筑物、水工建筑物、道路与桥

梁建筑物,或木结构建筑物、砖石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钢结构建

筑物、索膜结构建筑物等等)各自需要适应自己建筑特性的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或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等)。区别相当大。同样的道理。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全面需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必然要有类型之别。这一点,在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都应当有所体现。如果把高等教育比喻作建筑物、把基础教育(初等、中等教育)比喻作基础,那么,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也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与之相适应.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培养出自己适宜的生源。只提供传统普通教育一种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不够发达、不够普及时代的产物.显然不能够满足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时代要求,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终结性教育与入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

矛盾。由于1985年以来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类型已经空前多样化了.除了

“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所形成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因早期职业导向的

需要而形成的小学后乃至更早阶段的教育分流。而

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些“非普通”类的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屁然不应成为终结性教育.从人的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来看,接受了这些教育的学生.也应该有一条适合自己的求学、深造之路。否则。“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在这里就会成为空谈。再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基础教育精英性之

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即除了培养传统的知识型人才之

外.还要培养知识型之外的其他各类人才。而传统基础教育所提供的生源则具有明显的精英性倾

向。即着力培养能够通过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选拔.成功地挤过普通高考“独木桥”的准“知识型”学生。而从教育的适应性角度而言.这些学生只适宜成为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并不适宜作为培养其他类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

上述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现有的基础教育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概念,科学地界定它的范畴。

(二)基础教育概念新探

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不是一个类型概念。而是一个层次概念.它与高等教育相对而言.特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结构已经日益多样化。“公民基本素质”、“继续升学或就业培-iJII”所需的教育基础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基础教育的内容已经不能再局限于“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了.还应包含其他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丰富内容。关于这一点,20

世纪90年代初期张友渔先生主编的《政法辞书》中早就有所表述.书中提出了在我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独立设置的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列为义务教育的一种学校形式”19J的权威观点。《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lO年发展规划》也提

出了“职业教育以初中后为重点,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的目标。这些观点和方略对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都具有深刻的

启示意义。吉林省几台市2005年形成的在初一、初二、初三分别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分流教育”、“职业预备教育”的初中教育改革模式.则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按照这一观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取得的实践成果(IOl。

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功能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应当具有完善的功能体系.能够为我国社会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中小学阶段的相应教育。这个功能体系包括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一)中小学阶段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功能

基础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功能是其传统的功能.也是其迄今为止基本的和主要的功能。这个功能由来已久.曾经发挥了伟大的历史

作用,并仍然在继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在基础教育的所有功能中,它具有原生性、基础性和

前提性。不仅普通教育需要这种功能.而且职业教育也需要这种功能。只是由于教育类型和层次

的不同,其容镀、内容、结构有所不问罢了。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这一功能是一种合理的、必然的存在,而且从总体上说,这一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体育、艺术、武术、戏曲、杂技等类学校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来说。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过于弱

化、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不能保证的情况必须得到有力的改变,不能放任自流。所以。基础教育的这一功能有其光明的发展前景.这是毋庸置

疑、无可厚非的。

(二)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功能

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功能过去长期被人们

所忽视,至今人们一般仍然认为,基础教育中不应包括这一内容。但是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正在逐渐突破人们认识的局限.使人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如.人们在高中及其以下阶段所接受的职业教育。相对于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明显地具有基础性、可持续性,而不具有终结性。又如,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教育(即基础阶段教育)开设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如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教育、中

等技工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艺术专业教育等等)。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

家则在中小学阶段的各类学校中开设有职业教育的课程或内容(如澳大利亚在中学阶段所开设的

“新高级中学证书职业课程”【川.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后的生计教育1121.等等)。足见这一功能的普遍存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功能必然还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13J贝U从国家意志层面传达出了重要的改

革导向。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结构

2003年.笔者曾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各个层次.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14】的观点。其中初等、中等教育可合称为基础教育。2007年.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围教授也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说法旧.形成关于教育结构的一种基本共识。据此而青,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层次,应该具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普通基础教育

普通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基本教育类型、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态.在人类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启迪心智、凿破鸿蒙和普及文化知识、传承文明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的今天.它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而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f1日.其存在和发展都是无可非议

的。而作为这个教育类型的基础部分.普通基础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为以培养知识分

子为使命的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生源.而且为多数类型(如培养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人才

的类型)、层次(如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职业教

育提供不同普通文化基础的生源。在初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基础教育中,它应当占居主体地位。这是因为,人生之始,童蒙初开。人类经过亿万年生物进化

和进入文明时代后数千年社会历史发展所获得的最基本的认知成果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习

和掌握.因而最需要接受的就是知识和心智教育。教育的制度设计必须反映这一规律。所以,除非有特殊的职业需要。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应在小学、

初中教育年龄段接受普通教育。因而普通基础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普通基础

教育应当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断提高质量.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职业基础教育

如前所述。按照“基础”和“高等”的区别。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高中及其以下阶段各类教育均应称为“基础教育”。从类型结构来说。它不仅包括

传统的普通基础教育.也应包括“职业基础教育”。

“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各类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体育学校、武术学校、文武学校、杂技学校、戏曲学校等所实施

的教育)。这些教育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以体育竞技、杂技表演人才

为典型“特殊技能人才”教育.至今仍是基础教育中一个盲点【t7】).而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则应当是

一种成型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的学校教育.既为学

生阶段性成才创造条件,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成为本类型、本专业具有更高层次学历的人才打下基

础【嘲。包容这一要素,发展和完善这一要素,应当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区别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的一

大特点.也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一项基本工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

出。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119].鲜明地彰显了这方面的国家意志。当然,这也是一项

难度大、阻力多、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进行探索的工作。

教育是社会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除了层次、类型这些教育的内部因素之外。还有经济与社会需求变化(特别

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方面的外部深广原因。教育职称论文投稿在高等教育中。面向第一、第二产业的“大理工类”人才和面向第三产业的“大文科类”人才的分

野已逐渐明朗阎,在初等、中等的基础教育中。这种

状况也必然要有所反映。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构建应当在明确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充分

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整体优化,进而形成大文科类、大理工类布局均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翼互动。知识型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的培养共同繁荣.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更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课前配乐《黄河大合唱》,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从网上下载了Flash动画课件,形象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

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

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