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

[1]杨明珠.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陈英利.浅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问题[J].读写算,2014(6):56.编辑孙玲娟

[3]焦胜会.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都市家教月刊,2014(2):218.

[4]王尚文.论语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124.

[5]陈怡妹.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02:130.

[6]孙丽娜.浅谈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29-30.

[7]李欣.探析幼小衔接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4,13:212.

[8]毛芬芬.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学苑教育,2016(4).

[9]陈莉.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Z1)

[10]于丽群.幼小衔接现状的思考及有效途径的探究[J].教育革新,2012(1).

[11]杨菊花.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教育学文摘,2013(1).

参考文献:

[1]王妮妮.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47-148

[2]王燕.幼小衔接教育研究[J].中国知网.2015(05)

[3]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08)

[4]王佳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5]谢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基于厦门市湖里区幼小銜接现状开展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6]董小清.语文教学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平顶山市W区的Y幼儿园和L小学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郝卫江.关于幼小衔接你的理解正确吗?[N].中国妇女报.2016-05-26(B02)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要知道,幼儿园与小学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学生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到位,不能使幼儿园的学生很好地过渡到小学生教学中来。

一、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发展现状

衔接即指两个临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衔接,包含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指的是幼小衔接,即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连接。幼小衔接的过程恰恰是幼儿园结束、正规教学生活开始的阶段,因此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完美转型,对幼小衔接教学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但是客观来讲,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学习环境脱轨、行为规范不协调、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更、期望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顺利转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道路中还应该坚持不懈的探索。

二、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有力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下文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幼儿转型阶段现状复杂

我国幼小衔接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幼儿转型阶段现状的复杂多变。幼小衔接阶段就是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转型过程。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年龄问题,幼儿心理还不够成熟,并且也没有接受过专门课堂培训,因此他们缺乏严重的课堂规则意识。由于年龄较小,幼儿的自制力也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同时由于幼儿此时没有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因此学习兴趣不浓厚,这都严重的影响了他们转向正规学习的进程,不利于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教师在有效衔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所谓的启蒙老师无异。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教师的重要性。我国很多学校一年级的教师由于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幼儿园的教学,或者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面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直接使用正规的教学方式。这种没有给学生过渡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使学生陷入了知识断层、人际短程、行为断层、学习方式断层、社会结构断层的迷茫阶段,严重的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有效衔接过程进展的顺利与否。

(三)教学管理衔接过程不当

总的来讲,我国幼小衔接教学管理过程不当,这与我国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知道,幼小衔接过程不仅要考虑到教学进度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我国在教材编订过程中没有顾忌学生过渡阶段的心理变化,知识难度整体偏大,严重的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管理没有考虑到幼儿园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直接进行正规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下文将针对上文列举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幼小衔接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

我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准确的把握幼儿的接受能力,通过合理编订教材来引导幼儿进入正规的学习阶段。同时在学校规则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积极开展国际之间的教育合作

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其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等,不断地发展创新,完善我国的教学体系。比如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幼小衔接教学方面的教学成果,丰富我国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是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幼小衔接问题依然是我国教育界存在的难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独特的教学环境不断地发展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5篇

一、了解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的态度

通过现场的提问,90%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和焦虑。有的家长开头则提:“拼音需要学吗?加减法要学到多少呢?”可见,家长们对于幼小衔接都比较关注,但是对于幼小衔接究竟应该做哪些、怎么做还存在盲区和误区。基于此,在第一次和家长谈论幼小衔接这个话题的时候,有必要让家长们从整体上建立对幼小衔接科学、全面的认识,摒弃只从一个视角、某个维度来谈幼小衔接的做法。首先从局部来认识幼小衔接可能会让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某一方面最重要或幼小衔接只要做好某一方面就好了的偏差;另外,这样的做法会让某些家长因为孩子在该方面的表现不好而过度焦虑、或者因为自己的孩子在该方面发展较好而放松。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偏差。

二、从方法论层面帮助家长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观念

对于第一次接触幼小衔接的家长来说,建立一个对于幼小衔接的科学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紧接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认识才是科学的?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会有万千种。幼儿园教师可能会这么说,小学教师可能会那样说,而小学家长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所以,追求唯一科学的答案是不会有结果的。于是,转换视角,将对结果的重视转换为对观念建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视。那我们可以将关注点转换到建构每个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观念的过程和方法中来。围绕着这一中心点,我们的家长开放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领家长站在全局来看幼小衔接。

孩子是生活在当下的,他们也将生活在未来。于是,我们有必要站在孩子教育的长远发展层面来看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现在在幼儿园生活,即将升入小学学习,以后还将升入初中、高中、大学学习。我们有必要引领家长站在学校教育的整个历程来看幼小衔接。

(1)站在学校教育的整个历程来看幼小衔接

为了让家长们能够站在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幼小衔接,我们在活动中邀请到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来谈幼小衔接怎么做,同时还邀请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教师来谈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从而为幼小衔接打开新的视角。

孩子生活在学校中,也生活在家庭中,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的重要职责。于是,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不仅需要站在教师的视角来看待,还需要站在家长的视角来看待。

(2)站在学校和家庭两个视角来看幼小衔接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邀请到了各级学校教师来谈教育、话幼小衔接,还邀请到了小学家长来共同分享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这些家长中,有的家长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有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三年级,还有的孩子已经是小学六年级了。家长们结合自己以往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得失来谈幼小衔接,不仅有话可说,并且很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对于班级这些即将进入幼小衔接的家长们来说,来自教师的声音和来自家长的声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引领家长站在专业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归根结底是教育,那就应该让家长们站在专业的视角来看到幼小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从主讲人的专业和参与人员的专业两个维度来予以突破。

(1)小学教师作为讲座核心对幼小衔接的专业认识

本次,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小学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分别站在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的视角来谈幼小衔接,从主讲人的架构上来说抓住了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两门学科。两位主讲人的发言尤为重要,也是最能体现本次活动专业性的地方。来自小学的语文教师林老师开篇便指出:“在学习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我们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并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多关键因素,只有我们先理清了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和信心。”基于这样的视角,林老师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先要教孩子养生和养心,这是学习的重要保障。”在有了身心健康的保障下,“学习习惯就是学习的基础”,林老师深入浅出地谈论了几个重要的学习习惯,并详细阐明了这些习惯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等。在做好了身心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林老师最后谈到了许多家长最关心的知识问题,林老师以“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的视角对该学的知识及其程度以及不该学的知识进行了讲解。由此可见,讲座主讲人一方面站在宏观的视野引导家长去看待幼小衔接,同时又很专业地将每个问题讲细、讲透,充分体现了对这个话题的专业认识。

(2)参与人员都有对于教育的专业视角

无论是以讲座的形式跟家长们畅谈幼小衔接的主讲人,还是通过参与小组交流发表见解的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等都是专业的教育从业者。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视角,还具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的见解对于家长具有一定引领性和启发性。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了幼小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我国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普通问题,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研究、提出解决我国有效衔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对解决我国有效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幼儿园教师及教育身上,还是对幼儿家长及小学教师的根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不只体现在教学思维理念上,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体现。比如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要注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并在道德情操、精神品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塑造和培养。而小学教师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多给初入学的孩子一些关心,在学生学习生活或者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多给学生一些帮助,从而逐步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幼儿家庭也要提升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一定的幼小衔接教育理论,积极配合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有赖于在思想上的重视和自身的学习,无论是幼儿园大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有效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幼小衔接策略、方法的学习,再次强化、巩固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无论是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是组织幼小衔接教学活动,都需要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教师作支撑。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除了教师要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充分认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掌握一定的幼小衔接技巧与方法。其次,要对幼儿充满爱,因为幼儿教育的实质特c之一就是爱的教育,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多一些关心与帮助才能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健全的人格品行,促使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这正是有效衔接教育所特别需要的。再次,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除了在平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汲取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专业的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而且,幼儿园和小学也应该定期组织对在职教师的相关培训,把培训制度化,作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从而全方面促使在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幼儿园、小学、家庭相互协作、合作共育

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过渡是幼儿园、小学和幼儿家庭共同的责任,同时这也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教育的合作共育、协同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来说,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主动进行衔接,一改幼儿园幼小衔接“一头热”的现象,积极主动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幼儿教育规律与成长规律,对大班幼儿园成长规律及学习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积极走在幼小衔接教育的前列。另外,小学老师可以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可以参加幼儿教师的研讨会,切实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其次,小学要逐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给新入学的幼儿更多的关心与了解,并在班级的布置、教学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更多考虑幼儿身心特点,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减轻新生的压力,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最后,小学要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尊重科学,尊重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对于家庭来说,首先要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主动和幼儿园联系,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衔接措施,给予幼儿正确的帮助与指导;其次,在幼儿园大班下半学期和小学开学前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调整幼儿生活规律,让幼儿树立时间观念,逐渐形成适合小学生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再次,要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工作,比如为幼儿提供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给幼儿购买漂亮的书包、文具,购买幼儿感兴趣的课外读物等,激发幼儿上学的兴趣;最后,幼儿家长要主动加强对幼小衔接方面知识的了解,尽可能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策略,使家庭教育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

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且艰巨的教学工作,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不仅需要深化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大力支持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缺一不可,需要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身心特点

幼小衔接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必须面临的挑战。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李华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有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问题,他提到幼小衔接事关儿童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这三方的共同努力[1]。家庭,是每个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拥有它特有的权威性、感染性,并且它是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家庭特有的教育环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状况。在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中就有关于家庭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方案明确规定了家庭早期教育的任务,即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要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为孩子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做充分的准备。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明确了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识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连续过程,而非阶梯式过程,不同的阶段,有差异的同时也有交叉。这表明,幼儿园和小学虽然是有区别的,但也有相似之处。家长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会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抱有较大的期望,而初入小学的孩子一般都达不到家长的期待,家长的过分苛责便会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

(二)不清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区别

与小学相比,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还是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都截然不同。这里我们用德国哈克教授的六大断层理论来描述它们的差别,即师生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这六大断层将是幼小衔接的重点,而家长对此了解不足,势必会阻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只有对这两个阶段的差别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2]。

(三)片面看待幼小衔接

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家长的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了现在教育部极力反对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另一方面也没有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涉及包括孩子智育上的衔接,同时还应该包括孩子在德、体、美、劳等的衔接;当然,幼小衔接也不应该只是知识衔接,还应包括孩子品质、习惯、兴趣、心理健康、独立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中给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避免要求过高,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全面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家长要对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区别,如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作息时间的变化、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有深入的了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前考虑到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衔接,确保孩子进入小学能很好地适应。

(三)全面看待幼小衔接

家长要转变观念,幼小衔接不是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而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身心都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首先,家长要陪伴孩子加强身体锻炼,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使孩子的身体适应能力增强;其次,要注重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最后,要全面看待幼小衔接,注重对孩子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加强入学后的指导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多与其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对孩子有困惑的地方积极耐心的讲解,多鼓励孩子。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指导要多于干涉。

三、结语

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家长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重视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给儿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2-33.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现状;问题

前言

英语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性学习,还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都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其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之多的青睐与关注,是由于英语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无疑至关重要,但是对幼小儿童进行英语教育时,采用何种方法,如何进行英语教育衔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幼小英语教育衔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可以说英语教育衔接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周期,在这一阶段处理的好,对于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若是处理的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1]。且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分析,3~6岁是幼儿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可以激发幼儿语言思维的形成,并使幼儿在步入小学后,可以快速的适应英语学习课程,由此可见做好幼小英语教育衔接,可以为幼儿起到一个很好的助力,因此在幼儿园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准备,可以帮助幼儿实现幼儿园到小学英语学习的顺利过渡。且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幼儿的生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对英语学习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而良好的英语衔接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幼儿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与成长无疑至关重要。

二、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1.教学目标片面不合理

在对幼小儿童进行英语教育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量化而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都比较片面、不合理,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幼儿英语教育的衔接[2]。且笔者还发现不同的幼儿园在制定英语学习目标也各有不同,有的幼儿园偏重于对幼儿的口语训练,有的则注重对幼儿的词汇教学,还有一些幼儿园侧重于对幼儿的英文儿歌、英语表演教学,可以说这些幼儿园在制定英语教学目标时,都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出发或者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制定,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教学目标过于片面的现象。在这里笔者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对大班学生制定英语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往往会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高估了大班幼儿的实际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完全脱离实际,影响了幼儿的英语学习信心。另外一种就是忽视了大班学生已经经历小班和中班两个英语学习阶段,因此其对于英语学习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教师仍然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原有目标相同,影响了幼儿英语能力的提升,而这无疑对幼小英语教育衔接产生一定的影响。

2.英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随着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幼儿园作为与小学衔接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英语教育无疑越发的受到家长与园区重视,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就应该达到小学英语教育的水准,所以不断向园区要求其应以小学英语教育保持一致。同时也存在部分幼儿园,为了能够扩大自身的招生能力,会打出某重点小学对口招生的旗号进行招生。因此在进行英语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用上都会尽可能地向小学方向靠拢。例如让幼儿进行英语书写训练,或者是机械性的进行单词背诵,并且一味地把写当作是教学的重点,而这种机械式的英语教学,无疑是非诚错误的。对于幼儿来讲,其自控能力比较差,但是可塑性非常强,长期接受这种机械式的英语教育,首先其在注意力上很难集中,因此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这对幼儿未来的小学英语学习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幼小英语教育衔接。

3.园区师资力量薄弱

从当下的幼小英语教育分析,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园区英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出身,因此从教师的英语素养方面分析,没有接受过完整英语训练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其无论是在教育方法上,还是自身的英语语调与语音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我们清楚地知道,幼儿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很容易对教师的英语发音进行模仿,进而形成幼儿的英语发音习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在步入小学后是很难进行纠正的。这就是一种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的不足,并且由于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也很难形成正确的教学方法,这就会对幼儿英语启蒙教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容易让幼儿产生错误的英语认识,进而影响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

三、解决幼小英语教育衔接问题的措施

1.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合理的制定幼儿英语教学目标,不但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小英语教育的衔接[3]。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有三个方面是教师必须要进行考量的。首先从幼儿的年龄的分析,其对于所有的教育活动其实都是在受情感的动力支配,因此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如果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满足和欢乐,那么就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把情感目标作为英语教育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语言目标,语音与口语是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有数据表明最好的语言学习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因此对于幼儿而言,其在进行语音学习时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但值得注意的时,以语言为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幼儿语感的培养,由于幼儿的学习是一种非理性过程,其是依赖语境进而获得语言信息感知的,从这一点分析,幼儿其实很容易就会获得语感,因此幼小英语教育作为幼儿的语言启蒙教育,把语言和语感作为目标是存在一定必要的。最后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幼儿的知识体验与年龄出发,以近期发展为目标,以长远发展为方向,在兼顾全体学生的过程中,又能考虑到个人的差异,是促进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的有利条件。

2.依照儿童学习规律展开教育

幼儿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是需要一段酝酿时间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沉默期,在这一阶段幼儿会不断的接受语言输入,并在脑海中进行不断的积累,当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第二语言就会形成[4]。因此在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时,教师采用先听后说的教育方式,会远比运用一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实现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播放一些英语儿歌,或者为学生讲一些简单的英文故事,在或者以图片的方式让幼儿进行比对,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英语表演,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减少幼儿的英语学习负担,同时也有利为幼儿树立英语学习信心,并且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是尊重幼儿认知规律的,因此更有助于幼儿思维上的理解与潜能激发。

3.加强师资体系保障

加强园区的英语师资力量建设是促进幼儿英语教育衔接的有利条件,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园区应该加快园区专业师资培养周期,不断地对专业师资渠道进行拓展,同时对于一些新任教教师,应该认证后才能上岗[5]。其次要对园区内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如观摩优质课,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方法,并且在培训后,园区校长可以让每一位教师谈谈自身的体会,以及自身对幼儿英语教育的认识。最后对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幼教毕业的英语教师,其在英语知识基础上必定会有所欠缺,因此注重其英语方面的培训是存在一定必要的。而对于一些英语专业的幼教教师,其在幼儿教育学与心理学上的认知必定会比较不足,因此可以加强对其幼儿教育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对所有的已上岗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促进其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从教师方面减少幼小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

四、结语

幼小英语教育衔接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且当下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来源于教师、还来源于家长和社会,因此针对幼儿的特点,不断的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探索,才会在幼小英语教育衔接上获得收获。

参考文献:

[1]陈蓓蓓.有效衔接幼儿园幼小课程衔接的反思与实践[J].当代学前教育,2016(02).

[2]王声平,杨晓萍.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5(05).

[4]杨敏,印义炯.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9篇

“幼小衔接”在百度百科中的释义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笔者认为的“幼小衔接”是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垂直衔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本文所指的汉语拼音是编入幼儿园和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幼儿和小学生学习的拼音内容,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现阶段的汉语拼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一、幼小拼音教学现状

1. 一年级学生拼音掌握状况差别大

新入学一年级学生对拼音的掌握程度,有些学生学得比较扎实,有些学生从来没学过。学习过的学生在拼音学习中也存在各种学习障碍,如受方言影响发音不准、相似声母混淆、辨析不对韵母等。

2. 拼音教学进度快任务紧

在教学计划中,小学的拼音教学集中在开学的前两个月。每一课基本为三个课时,其实教学任务是非常紧的。而且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就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个班级之中,教师要兼顾教学目标和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许多实际的困难。

3. 幼师对拼音教学“幼小衔接”的看法

首先,由于幼小两学习阶段的交流不够,在拼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和明确分工,导致幼儿园的教学受到众多的误解和指责。最后,明确“幼小衔接”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刀切”的禁教政策非常不利于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幼小拼音课程与教学有必要恰当衔接

1. 小学拼音课堂呼吁幼小拼音教学恰当衔接

那些已在幼儿园学过拼音识字的孩子,刚进入小W时因拼音重复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更有甚者带头扰乱课堂秩序。以前没学过的孩子学习兴趣相对较浓,但难以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尤其是接受能力慢和新环境适应慢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节奏跟不上就很难掌握好拼音知识。小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拼音教学任务量大、时间紧,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拼音基础和接受能力。所以,我们希望幼儿园能让学生对拼音有初步的接触和适当的了解,从而有一定的基础来迎接小学阶段的拼音学习,也能够快速适应这一种新的语言符号的学习。

2. “幼小”兼具拼音学习的能力

(1)幼儿拼音学习能力分析。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量力性和直观性等原则。那处在2~5岁年龄段的幼儿是否具有拼音学习的能力呢?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2~7岁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的发展成就主要有二:其一,动作图示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其二,语言迅猛发展。在近期中国的教育界也有学者对儿童语言发展个阶段的量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幼儿是完全有能力和有必要学习拼音知识乃至语言知识的。

(2)小学生拼音学习能力分析。儿童一般在6~7岁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从具体事物中解脱出来,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运用语词或符号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由此看来,小学阶段是拼音学习的重要时期。

三、推进幼小拼音课程与教学的建议

在前文现状陈述和幼小拼音学习能力差异分析基础上,笔者对小学拼音教学“幼小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得出影响拼音教学幼小恰当衔接的因素主要有三:第一,国家政策与我国现阶段“幼小衔接”教育现实不相符;第二,幼小拼音课程衔接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第三,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因素未能协调综合。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发,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机构实际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笔者对于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1. 构建合理的拼音教学“幼小衔接”政策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有关幼小拼音教学衔接的政策。在“幼小衔接”方面,仅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实中“幼小衔接”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小学教师对幼儿拼音适当预习的呼吁,幼小两级学校对拼音教学“幼小衔接”的忽视、幼小拼音课程目标混乱、拼音教学实施手段单一等。因此,笔者建议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与幼小拼音课程的衔接乃至幼小语言课程、幼小课程衔接足够的重视;对有关幼小拼音课程衔接的研究和交流活动给与足够的支持;在综合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幼小课程衔接的政策。

2. 发展幼小拼音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泰勒课程理论的四个基本问题来论述如何发展幼小拼音课程衔接体系。首先要明确幼儿园和小学各自的拼音课程目标,当前幼儿园拼音教学严重小学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园共用小学拼音课程目标。如何确立合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幼小拼音课程目标呢?那就得从汉语拼音本身的内容和要求来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前面两个项目标划至幼儿阶段:①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准字音,认清形;②会认读“四声”。 根据幼儿园阶段学生的拼音学习能力和小学教师对初入学一年级新生的拼音知识要求,可以分别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组织拼音教学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规定。另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有人提出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分开学习拼音字母,譬如幼儿园学习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小学再学习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从课程组织连续性这一点来说可以作为新拼音课程组织的参考。另外要辅以合适的教学评价指导拼音教学,三者综合就能避免现阶段出现幼儿园拼音教学的越俎代庖和“一刀切”的状况。

3. 加强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协作力度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日本教育界的很多著名人士都一致主张应该把幼儿园和小学看作是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体, 应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且共同体携手做某件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合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也了解到尽管很多小学教师都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却很少主动了解和交流幼儿拼音学习方面的信息。没有交流,就谈不上合作,所以幼儿园和小学要有意识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使得双方教师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来协商汉语拼音的教学衔接。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效性

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是衔接前一阶段发展而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的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现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存在着明显差异。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

所以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情感上入手,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信心、观察力和独立性,逐步使幼儿在体力、智力等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幼儿在接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在教育、生活、管理、教学、规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学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在教学方面主要以游戏和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玩中学会知识,而小学主要以课本、板书等主要形式进行口述上教学。

(2)教育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主要是从保教两方面相结合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以直接体验为主的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而小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3)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在幼儿园里主要是靠老师、家长的教育、帮助和提醒中进行的,主要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观小学他们就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学习生活活动、自由活动、集中活动中度过的,相反小学就比幼儿园要来的严肃多了,集体生活、生活节奏上都要来的快。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认清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存在的差异同时,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我们应全面的安排好幼儿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真正切实有效的做好衔接工作。

(1)首先,我们应该锻炼好幼儿的身体,发展技能,逐步增强幼儿的体力。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体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由活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增加幼儿的体力,保证他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有更好的体力去学习。

(2)其次,要从终身的教育来看幼小衔接,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思、自我约束能力,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幼儿的实际交往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分享、协商和合作,比如我们要求大班的幼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玩玩具好后要归位等等,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最好的。

(3)第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本身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需要,因此,对于幼儿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能力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对大班的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幼儿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所以切实有效的做好幼小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

在集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读写做好准备,克服一些不良现象,在集体生活中让幼儿遵守有关的规则,学会认真倾听,做出应答,培养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等。

(5)最后,认真做好家长工作。

有不少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性质了解不深,总认为孩子上学就应该学习汉语,拼音、识字、运算,这就导致了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多和家长沟通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我们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识。

解决好幼小衔接的问题,是幼小双方的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幼小衔接工作的能更好的开展。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保证了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

实践证明,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做好家长工作,努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幼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 - 早期教育 - 2000(5)

[2]期刊论文 《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1(4)

[3]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1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 116029)

稿件编号:201501270018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教育生活中物化危机的识别与形成机理问题研究”(编号:WR201400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C13CB08)

通讯作者:刘磊,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E-mail:lorelle0921@sina.com

[摘 要] 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突出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在澳大利亚盛行的《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通过对该模式的解析,可以获得三方面启示: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发展任务的充分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要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要关注资讯建设,突出强调幼小衔接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资源共享。

[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教育合作; 教育管理

“幼小衔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关注却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布鲁芬布伦纳等人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幼小衔接中,利益关切者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将集中介绍澳大利亚《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 Transition toSchoo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atrix),希望借此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幼小衔接中实现各主体间的密切合作带来启示。

一、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计划中的核心成员

澳大利亚教育、就业与劳资关系部在2009年颁布的《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 Belonging,Being and Becoming: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特别强调教师要在该框架下寻求各方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日前,澳大利亚各州民间和官方机构都在为如何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贡献智慧。如皇家儿童医院推出了针对一般家庭的《幼小衔接》( LinkingSchools and Early Years),维多利亚州的卡迪娜夏尔郡专门针对处境不利的家庭推行了《最好开端行动计划》( Best Start Action Plan)。在当今的澳大利亚,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种形式的幼小衔接项目,都突出强调要建立一个多元合作的动态关系网。如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社会服务部就对幼小衔接中各方核心成员的特征、责任、教育诉求及其可供利用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幼小衔接的核心成员。儿童向小学过渡期间,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家长不仅清楚孩子的早期经验,还对孩子在社会性、情绪调节、学习基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学准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充满期待,有参与幼小衔接的意愿,也想知道他们能在孩子的幼小衔接中提供哪些实质性帮助。

面临幼小衔接任务的儿童也是多元合作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上学之前,孩子们已经在各项学习中做得非常精彩:他们学习与人交流,学习感知世界,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寻求帮助,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漫画、故事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幼小衔接中,儿童需要把从前的能力迁移到小学各项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有着特殊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尊重感和胜任力,因为这些主观感受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身体上的安全感同等重要;他们需要适应,要在日后的学校生活中树立自身的学业和社交形象;他们需要归属感,希望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学校中被认可、被尊重、被重视。

通力合作的学前机构与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幼小衔接动态关系网中的主角。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共担责任。他们在幼小衔接中的工作包括:在家长的允许下,共享相关信息;聆听孩子的看法;承认家庭的作用;在家庭、儿童、学前机构、小学、社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网;确保幼小衔接计划能够满足社区和周边环境的需要。

社区是孩子们在学校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而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整个社区都应当承认幼小衔接对于儿童和家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社区也能从儿童和家庭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中获益。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社区的图书管理员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幼小衔接给予关注,比如在读书周游行中邀请刚入学的儿童参加;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市政建筑中,展出孩子们在学校的绘画、照片或其他艺术作品;市政委员会可以在公园组织一次野餐,为本地区刚入学的儿童举办庆贺会;邻居们可以通过与刚入学的儿童对话,支持处于幼小衔接中的儿童和家庭。

其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包括原著民教育助理、社区联络官、社区语言教师、教师助手、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等,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他们可以为新入学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舒适、安心的环境;为学校和家庭的长期沟通提供支持;积极参加有关幼小衔接的项目;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制定教育支持计划;协助学校组织适宜的文化活动和策略。

二、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指导方案——《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区自2010年起开始推行《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旨在帮助本地区的儿童服务机构或公立小学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这个项目为幼小衔接中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引起了国际学前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学者安德里亚诺(Andrea Noel)曾对该项目给予肯定,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追踪研究。《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从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解析,并且为每个方面的实施状况提供了低、中、高三种水平的评估标准。

首先,应在幼小衔接中建立各方联系。儿童服务机构或公立小学要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并为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解小学校园生活的活动建议。对于学前儿童的建议是:参观学校;参观教室和操场,以熟悉各种设施,知道饮水机、洗手间、医务室的位置;参加学校活动,比如泰迪熊野餐、复活节帽子游行、读书周游行、学校音乐会、岁末野餐会等;参加社交集会,比如游戏组、学校参观日、学校情况介绍日等;面见部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餐厅工作人员;参加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的搭档项目(buddy support system);阅读学校提供的描绘小学一年级生活的小册子。对于家长的建议是:到学校参加早茶、下午茶等非正式集会,同其他家长聊天;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如何开始学校新生活的书藉;参加非正式的主题茶话会,讨论诸如游戏的重要性,怎样为孩子制作健康的餐食以及帮助孩子在学校中保持良好出勤率的重要性等话题;去学校与教师单独联系;会见学校管理人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问或者给他们提供信息;与社区语言教师、原著民教育助理、当地社区人力服务部官员等专业管理人员建立联系,以了解自己的文化是否被学校重视;通过为孩子提供参加校园社交活动的建议,获得家长从容面对小学新生活的信心。

其次,应在合作中制定幼小衔接计划。具体内容包括:把学前儿童纳入到幼小衔接计划当中,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眼中的“上学”,说说校园环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评估入学新生的焦虑水平和兴趣水平,并且据此设计相应的活动;要求家长从自身和孩子的角度提出反馈意见,比如哪些活动是有用的?哪些有用的信息学校没有提供?在学校所处的社区中,怎样才能让家庭感到被欢迎和重视?等等;家长委员会要主持一些早茶会,回答绝大多数家长提出的问题,鼓励家长们分享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体会,并在社区中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的联系渠道,吸纳新家长加入家长委员会。总之,在制定和执行幼小衔接计划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吸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其中学校管理团队的任务就是相关信息、解答各方疑问,同时要注意吸纳学前机构(如当地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家庭日托)的教师参加到幼小衔接项目的各个层面当中,与他们并肩制定计划,让他们协助配合幼小衔接活动,如组织儿童到学校进行短途旅行等。学校为学前机构提供有关课程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组织专门性活动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反过来,学校也可以从这个过程获得启发。

再次,应满足社区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围绕社区的重大事件和活动来制定幼小衔接的时间表,并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灵活多样的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时间表,以确保不同职业的家长都有时间参加。在社区医疗诊所、社区护理中心等地方广泛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信息,欢迎社区的全体学前儿童、家庭、儿童中心前来参加幼小衔接活动。而在做幼小衔接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和社区学前机构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学前儿童有兄弟姐妹在学校上学,那么学校应当满足这些儿童及家庭的特殊需要,如接纳和尊重家庭语言,照顾到几乎不会说英语或者英语说得不标准的学前儿童。

第四,应帮助儿童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与学校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家长许可下,学校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下午茶,分享学前儿童的信息,制作学前儿童信息表,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组织家长面试的方式了解儿童的情况,或去学前机构深入了解儿童的经验。学前机构与小学应定期进行互访和交流,在家长许可下,共享学前儿童成长档案。学校应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以熟悉校园环境和教师;应为学前机构提供当地学校图册,帮助孩子熟悉不同的学校环境;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寄信箱,方便他们给小学高年级的学长寄照片和信件,帮助儿童与小学学长建立联系。学校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前儿童熟悉的活动开始,比如搭建橡皮泥活动台、设置积木区、演唱熟悉的歌曲等,然后逐渐拓展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前机构的教师加入。

第五,应开展总结与评价。在项目实施之初和实施之后,应分别对幼小衔接的利益关切者做调查。如在儿童和家长当中组织团体访谈。与儿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眼中的学校生活,记录他们对学校新生活的反应;与小学学长、家长和学前机构的教师对话,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结果以及他们对幼小衔接项目的满意度。在《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实施全过程中,学校应善于收集相关信息,能够依据目标和结果对幼小衔接项目进行评估,能够使用照片等手段,让孩子回忆他们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并能将收集到的数据应用到下一年度幼小衔接项目的预案当中。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发展任务的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面临由学前机构到小学的过渡任务。布拉斯托姆(Stig Brostrom)等人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儿童与家庭、教育机构、社区等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由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那么他的知识经验可能无法实现迁移,这是由儿童在转入新环境时发生了不适应所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社区服务部在《幼儿课程大纲》中对幼小衔接的特殊意义做了如下评述:“幼小衔接是动态的、变化的、连贯或非连续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容易受到伤害,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幼小衔接过程可能使儿童感到压力重重,也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可能为儿童带来积极的发展契机,也可能让儿童经历挫折。安全感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期的任何年龄段的人们(包括儿童)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关注幼小衔接,以帮助儿童度过积极的人生。”懊大利亚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项目正是在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与独特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各方利益关切者的作用与责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优化儿童教育生态系统的明智之举。相比之下,我国部分教育者对幼小衔接本质、任务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没有把幼小衔接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去理解,没有关注其中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教育者甚至误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早学习小学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本质理解的偏颇和肤浅,是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根本原因。

(二)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

大量研究发现:“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正确、全面的认识,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计划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儿童是核心成员,与成人共同充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重视,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心理诉求、主观体验甚至是困惑、忧虑都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形态。澳大利亚学前机构和小学教师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倾听儿童的声音。如在儿童观看小学校园宣传册时,教育者通常会与儿童展开对话,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上学”。一些学前机构和小学还会为儿童提供绘画和拍照的机会,让他们描绘他们眼中的学校,并向教育者解释自己的作品。教育者还设法帮助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生结对子、交朋友,这样可以通过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并巧妙地通过小学生向学前儿童传递小学校园的生活经验。总之,澳大利亚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一方面“在儿童的观点和感受中汲取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和证据支撑,使幼小衔接项目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激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儿童的自尊、责任感以及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我国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则主要基于成人的视角。“成人教育者以专家自居,以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为由,否认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声音、感受、观点和意愿常常被忽视,儿童没有被给予应有的价值认可和表达空间。”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多元合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引入儿童视角,鼓励儿童和成人教育者共同建构应对策略。

(三)关注资讯建设,突出强调幼小衔接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资源共享

信息畅通、观念共识是实现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可靠保障。事实上,幼小衔接的不同主体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他们对幼小衔接中相关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合作计划鼓励学前机构和小学承担起资讯建设的任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儿童、家长、社区正确理解幼小衔接,及时获得小学生活的重要资讯,并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安德里亚诺经过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推行《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小学通常要为学前儿童制作‘学校图册’‘新生入学手册’等画册和读物,帮助孩子们了解小学校园环境、入学过程、幼小衔接方案等。这些资讯的传播任务由学前机构、社区和小学共同完成。同一社区内的学前机构与小学保持着良好的专业合作关系,合作的方式包括教师互访、网络会议等。两个阶段的教师经常分享他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共同商讨如何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并肩设计幼小衔接计划,甚至还研究儿童入学后的分班问题。”可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合作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共同经验,也是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努力方向。”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作方案,而彼此疏离。澳大利亚《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不仅展现了两个阶段教师之间沟通合作的具体方式,而且启示我们在幼小衔接的资讯建设与传播中同样蕴含着合作的契机,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为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钢,美国儿童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幼小衔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31-33.

[2]线亚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1.

[3]New South Wales Public Schools. What is transition to school? March,2011[EB/OL].schools.nsw.edu.au/gotoschool/primary/transition,201 1 -3 - 24.

[4][12]Andrea Noel. Easing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administrators descriptions of transition to schoolactivitie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1,(36):44-52.

[5]New South Wales Public Schools. Transition to schoo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atrix, Octo-ber, 2010[EB/OL].schools.nsw.edu.au,2010-10-20.

[6]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19-23.

[7]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ies. Extended Transition to School programs Strong part-nerships, strong transitions. October, 2010[EB/OL].community.nsw.gov.au/DOCSWR,2010-10-22.

[8]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9]Sue Dockett, Bob 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2007:47.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客观实际地观察和描述语言行为本身,而不是制定一套规则用以指责使用语言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我们的语言理论。这应该成为我们汉字研究的原则。在六书研究中,语言学家尽可以指出汉字构形理论及方法如何复杂,却不必要求普通人都得掌握它,以免徒增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负担。采用意象思维跟辩证思维方法对六书系统进行整体观察和系统分析,用逻辑语言来确切地描述汉字六书中形转假三法的关系,会对它产生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事实观察;理论描述;逻辑语言;系统结构;结构模型;关系解析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跨越两个学段,所以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是从学前期到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期,其受教育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再一次体验、融入另一个社会团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随着政府对幼儿园校舍等硬件设施的加大投入,师资力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使目前农村的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家庭、学校、幼儿园等对幼小衔接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在师资力量方面明显存在失衡现象:直属幼儿园的教师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绝大多数都是幼儿教育的骨干,能够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一般的乡镇幼儿教师则良莠不齐,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辅导,有的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从正规幼儿教师院校毕业的教师不愿长时间待在农村幼儿园,往往希望调到理想的学校;而私立幼儿园虽然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但因为昂贵的收费,仅为有钱人子女专亨。专业教师的流失使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变得薄弱,大多数幼儿的教育只停留在识字、计算等方面,有的甚至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扼杀了幼儿的童真和童趣,从而对其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园、校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由于幼儿师资力量、家长、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幼儿园缺乏明确的办园宗旨,往往随意设置课程,没有一整套连续的教学措施。在一些幼儿园较多、有生源竞争压力的地方,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不顾幼儿年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一些不适合幼儿的课程,让幼儿超前接受各种知识,并以此炫耀,作为办园成绩来吸引家长,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损害了幼儿正常的认知规律,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且与小学教育严重脱节,不利于幼小衔接。

此外,由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双方以两个独立不相干的单位存在,交流比较少。幼儿进入小学后,短时间内可能很难适应。这个因素对幼小衔接也有较大的影响。

3.家庭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对幼儿的幼小衔接阶段有很大的影响。家长的认知水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非常注重幼儿的教育。他们会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内容,并加以引导,也可能会送孩子到有关活动中心进行辅导。另一类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对孩子也缺少关心。他们不关心幼小衔接,即使有这方面的意识,也只知道教育是读读写写,甚至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没事情了,剩下的是教师的事情。显然,来自这两个家庭的幼儿上小学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是会有明显差别的。

此外,现在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可以说是掌上明珠,很容易出现教育程度不一致的现象。过分的严格或溺爱,对幼小衔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提升。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一些优秀的教师,并通过各种专业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到小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2.幼儿园要注重与小学的联系

幼儿园要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标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把教学结合在游戏中,坚决抛弃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模式。幼儿园要经常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特点制定一个衔接计划:让大班幼儿能够准时上学、按时入睡、定时上厕所等,并适当延长集体活动时间,引导学生习惯于小学的40分钟课堂,让幼儿在时间上、心理上有一个准备。

3.提高家长素质

找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帮助家长解答困惑,转变观念,有效沟通,引导家长走出误区。幼儿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长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对幼儿的要求。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可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衔接的过程也不是短时间的。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3篇

http://

关键词 长期性;全面性;适应性

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点站,这两个教育阶段虽然相邻,却有着质的区别,细细观察就发现,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方式,也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做好两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幼儿在这两个阶段过渡无痕。衔接得好,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那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过渡和衔接呢?我园的老师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下面整理我们为恰当衔接所做的一些工作。

一、衔接工作是长期的。

活到老学到老,新世纪对国民提倡终身教育,而幼儿园可以看做是终身教育这座大楼的地基,地基的好坏影响到整栋大楼的建造,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见幼儿园的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完成幼儿园的课程,而是先完成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近期目标,为幼儿终身的教育做好准备,可见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并不仅仅由大班老师进行突击,不应该急功近利,应该在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进行贯穿,对幼儿进行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素质教育,所以说,衔接工作是长期的。

二、衔接工作是全面的。

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幼小的衔接工作应该以“智力”为主,我个人却以为衔接工作应该全面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推进,不能便重哪一方面。在幼儿园业务学习的时候,提到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一些老教师立马就想到要教孩子学拼音,小学里的拼音不然会教得吃力,想到要教学生学数数、学计算等,他们认为只要幼儿会拼音、会数数、计算等就完成了幼小的成功衔接,他们严重忽视了体美德的衔接。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与同学的交往能力等等,这些对幼儿的顺利过渡所起的作用一点都不容忽视,在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幼儿进入小学的不适应往往不是智的方面准备不充分,更多的是幼儿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没有准备好而造成的,所以我觉得幼小的衔接工作要全面展开,全方位的准备才足以顺利过渡。另外,在衔接中不能偏重某个方面,同样在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只关注某个因素,德智体美自身都包含若干因素,不能舍谁弃谁,就拿智的方面来说吧,按照加德纳的说法,包括各种能力,有语言能力,有思考能力,等等,而教育中常见的误区就是把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看得过重,把思维能力等一些其他能力有所忽视,更不要谈与智力有关的一些非智力品质的重视了,这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通病,希望幼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切实保证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衔接。

三、衔接工作要适应幼儿发展。

在幼小衔接中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适应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教师所做的所谓衔接就是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硬生生地把小学的一套直接搬到了幼儿园,他们眼中的衔接就是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显然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种小学化倾向在幼小的衔接中还非常突出,有几种不同的表现:第一,教师忽视幼儿素质的培养,直接用小学式的上课去替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无视幼儿的年龄特点,长时间地反反复复地进行灌输,好似取得了一点短期效果。第二,选择教学内容时舍弃幼儿身边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或物,硬要学生去接受一些抽象的文字和符号,如幼儿园学习数的组成时都是把教学内容隐藏在游戏中进行,有的时候让幼儿玩碰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是几,有的时候是给图形涂色,涂两种不同的颜色,有哪些方法,还有的时候把数的分成和幼儿喜欢的一些汉堡什么的物体结合起来,等等,这些方式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是有的教师偏偏要用学生不感兴趣的分小棒的方式去教给幼儿分成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机械识记,幼儿学得是无精打采。第三表现在对幼儿的管理上,幼儿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上课时偶尔动动什么的属于正常现象,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衔接对幼儿做了许多无理的规定,规定幼儿上课时不准去厕所,规定学生要讲话要先举手,规定学生上课时端端正正的坐着,且双手要背在后面,还有的教师甚至给幼儿留家庭作业……以上种种都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小衔接,相反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得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就产生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论文摘要: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课程;衔接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8-03

一、“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学前期与学龄期两个相近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这两个阶段的特征,必须具备连接性和连贯性等特点。促进每一个幼儿有创造性地发展,是“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所在,适合的课程内容和孩子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课程实施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制定有学期课程计划、月课程计划、周课程计划,计划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指导方法,可以促进教师更严格地、更准确地、更有计划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况大相径庭。二、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是幼儿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幼儿喜欢或有兴趣的东西却没有被选进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教学过程可能就会成为教师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为注重怎样方便教师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的过程。因为教师会努力地用尽办法去吸引住幼儿,这种引导可能就忽视或排斥幼儿所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充满创造性的想法。这样教师在这节活动中所扮演的就是标准的课程使用者的角色,教育活动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和活动程序进行,并不根据幼儿的反应来灵活地采取策略。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考虑的话,教师本来就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伙伴的角度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沟通,在双方的沟通中自然而然产生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成熟的课堂反应能力和教学机制。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上有明显的不同,让幼儿很好地适应两者之间知识的衔接,才能促进幼儿在将来学习道路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小衔接课程中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情况和调查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在幼小衔接课程中,更是尤为重要。经过调查与思考,以下是笔者对教学目标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看法:

1.课程目标不明确

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无疑是给幼儿园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了指路的明灯。但是,经过了15年的时间,这个纲要里面的一些内容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有些方面的目标似乎不是很明确,这让幼小衔接的工作由于目标的模糊变得很难把握尺度。

2.课程目标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目标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是最需要情感的发展的,而并不是智力的培养。提早学习知识,强行塞给孩子这阶段并不需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力感,最终丧失信心,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3.家长的不合理期望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家长的期望。由于盲从的心态和攀比心理作祟,导致了幼儿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育。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家长的各种心理,幼儿园在半圆理念上,原本的适龄教育被逐渐冷落甚至是放弃了,许许多多的超前课程被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纳,比如识字,拼音,数学等科目的超前学习,为超前教育广开“绿灯”。家长们只看幼儿在识字,拼音,计算上的能力来评定一个幼儿是否优秀,完全不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小肌肉群等的发展情况,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究竟设置什么内容才合理一直是幼小衔接问题讨论的中心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

此阶段课程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参考,使得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再重视,导致对知识的注意力下降,这是学习兴趣降低的表现。这样时间过长,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进而导致成绩下滑,成绩得不到提高,家长们就会着急,并且让孩子进行盲目的、没有目的性的补习。这样就肯定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2.课程内容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的。例如四岁的幼儿可以理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后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却对1+1=2的算式是认识不明确的。但是幼儿到了五岁,就很容易可以知道1+1=2的算式,并且能准确地理解算式的概念,而不用去用任何事物去引导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这一阶段本身存在的阶段特性所决定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每一阶段的发展也都蕴含了上一阶段的特点。都是由上一阶段的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准备层层积淀,从而量变产生的质变。成人从不会去考虑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心理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的课程与幼儿理想活动的活动之间的断层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三)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过程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实施中,很多办学机构将教室的环境创设成小学的教室,并且延长上课的时间,由一节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甚至45分钟,增加课程的数量,不顾及幼儿的注意力和疲劳程度随意加设课程,减少游戏的时间,让课堂几乎完全的变成小学化模式等等。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育者想通过环境去影响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环境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没有足够的成熟发展,就没有真正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改变环境而有相应的变化。

(四)幼小衔接阶段的评价方式

课程建设之中的重要部分是课程评价。在幼儿园或者校带学前班中,除了量化评价外,幼儿自身也是很重要的评价主体,但是却很少被重视。而在小学,自我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减少的,量化评价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在这个阶段,由于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变化,教师往往直接忽视性质评价。

三、幼小衔接课程应该如何衔接

(一)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这个时期,不易于有太多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或过多,以“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宜。在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通常希望把课程的内容准备的丰富,内容广泛,有很强的知识性。但是,却不会注意到这些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或者是否可以通过本节课,让幼儿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标准和期望。课程目标定的太多,幼儿未必会通过本节课程完成这些目标。课程目标定得太高,幼儿也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无论如何,过高的目标都是不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

另外,课程目标的制定也很容易忽视情感的培养。有一则报道,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跳楼自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形?男孩的轻生,是不是就因为没有情感目标的培养而造成的?或许他就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父母或者师长在平时经常强调学习,强调知识,而不去关心他内心的世界,才造成这样的惨剧。由此可见,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情感目标通常都不在课程目标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是情感目标不是单独的每一节或者几节教学就能达到的,从而导致了情感目标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个目标却恰恰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内容

这个时期的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发现和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他们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会出现教师准备的内容不是幼儿喜欢或者不能引起幼儿兴趣的,这就无形地加大了教师讲授内容的难度。因为幼儿即将要步入小学,有时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授课内容加深,或加大难度,试图让幼儿适应小学内容,这就引发了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本节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能不能促进衔接。而不是如何加大难度,让幼儿掌握巨大的知识量。

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要促进幼儿从表象思维向逻辑过度,保证幼儿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发展。在进行教学时,若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累,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相比较于有经验的准备作为基础,幼儿肯定愿意接受在已有经验准备上的提高。

(三)幼小衔接课程中课程实施方式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种状态下的幼儿,应该更多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去引导幼儿,引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灌输教学。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情景设置,游戏贯穿始终等方式,用灵活的手段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从生动形象的事物人手,引导其进行简单的思维转变,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进一步感受所学的知识等等,让幼儿成为课堂内容设置的参与者。

(四)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