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

贸易市场论文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国际上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汽车销售主体由集团向个体转变,我国汽车制造商应趁此机会,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全力进军汽车服务贸易领域,抢占制高点,以免错失良机。然而我国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又十分缺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为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和发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带来了机会。

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按照2005年年底的统计,2005年我国全年汽车产销累计570.77万辆和575.82辆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统计,“十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汽车消费量由2001年的273.1万辆,迅速提升至2005年的近592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的比重已经由2001年的4.3%,提升到2005年的8.7%。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23.2%,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增长目标将为年均增长率10%左右,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5500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达到40辆/千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每千人120辆;美国达到每千人780多辆。加拿大达到每千人600多辆;日本达到每千人520多辆)。因此,中国机动车保有量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二、我国汽车服务贸易业日趋广阔的市场和产业现状

汽车服务贸易业作为汽车工业的派生需求行业,无疑将随着汽车产销的繁荣而繁荣,同时,在汽车维修方面由于国外新的维修工艺、维修技术等的大量应用,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先进和高效的国际技术环境。诸如汽车电子新技术以及高新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化检测维修设备,将在我国得到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目前,国际汽车服务贸易业呈现出的四大发展趋势及我国的产业现状为:

1.品牌化经营。我国过去的汽车营销,一直以产品创新为主。新产品与优势价格,仍然是主流的营销手段。但是,2005年也是汽车产业界从产品创新到品牌创新的观念转变之年,一批企业引入了品牌战役营销的概念,取得了一些成功,主流企业家已经认识到目前的营销并非真正的品牌营销。

2.售后服务从以修理为主向以维护为主转变,售后服务的立足点应是提高保质期限,推行保姆式、品牌化、连锁化,网络化服务。目前,美国汽车养护业占美国汽车保修行业的80%,而中国只有1%的汽车修理商能够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这种情况要求我国的汽车维修与营销业转变观念,向先进管理模式看齐,跟国际接轨。

3.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

4.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汽车维修与营销业的规模化经营与汽车制造业不同,不是指建立大规模的汽车修理厂或汽车保修中心,而是指拥有大量的连锁、分支机构。如美国的保标快车养护系统在美国本土就有1000家加盟店,并在全世界扩展自己的网络系统。规模化经营同规范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规范化经营就是在同一连锁系统内,采用相同的店面设计、人员培训、管理培训,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价格,统一管理规则,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物流配送。进行规范化经营能够减少物资储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

三、我国汽车服务贸易业人员素质状况分析

1.大型企业的人才现状。对企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日本的维修企业,其技术工人合格率占70%以上;在美国,汽车诊断工人比例占80%,而我国维修厂一般诊断工人不超过30%。据调查,我国南方维修企业比较缺管理人才,北方企业则既缺管理人才又缺技术人才。据权威专家预测:我国现阶段汽车产业人才缺口已达80万人。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有不少大学开设了汽车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培养了大批汽车工程技术人才,但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汽车营销人才,所以大部分汽车厂家的营销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也许是国内车市的红火,使得汽车人才一路走俏。目前汽车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复合型方向发展。因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业特别需要掌握汽车新技术、新装备,国际贸易知识,现代营销理论,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销售、技术、生产、服务等工作。超级秘书网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明末清初华东市场海外贸易走私贸易

国内市场,无论是初级的墟集市场还是高一级的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在明清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更具意义的突破区域范围的全国性市场,由于因交通的便利而发展起来的长距离贩运贸易的成熟和商品经济生产的拓展,也在明中叶形成。[①]在全国性市场及其网络中,由于多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②]以运河为南北交通干线的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的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网络较为密集,从而成为中国国内市场的重心。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华东市场的优先发育成熟不仅是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力量已经多次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海外货币资本首先对华东市场产生了魅力,日益成熟和壮大的国内商人队伍及其资本,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的不充分的流通能力,开始向海外延伸,参与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社会经济活动。华东市场与海外贸易的这种互动力也是华东市场成熟的营养剂。这是明末清初商业发展有别于前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近代中外贸易的序幕。

一、华东市场的构成及其对外贸易的扩张力

市场的构成,主要是商品的流通量和流通内容。流通量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的交通辐射情况和商埠码头的大小;流通内容则指集散商品的种类。明末清初,华东地区不仅拥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北江黄金水道,这条水道串连了以北京为枢纽通向全国各地的8条干线要道中的3条:北京分别至南京浙江福建、至江西广东、至山东;[③]而且拥有全国2/3的大中型工商城市[④]和大量传统与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小城镇。[⑤]明清两代人口密度前4名的省份在华东,明末华东6省人口6900万,为全国15省12000万人口的58%(1578年)。[⑥]清中期统计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的府州全国有29个,华东占24个(1820年)。[⑦]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的工商城镇和众多的人口为市场的构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商品生产与流通关系看,市场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由专业特色明显的手工业市镇构成的专业市场。华东地区拥有一大批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城镇,迅速增长的人口生存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这些城镇及其周围农村的手工业商品生产,并且向更广的范围辐射,构成交易网络。例如松江棉纺闻名于世,因而形成了棉布市场;景德镇、佛山等地也都是这一类型的专业市场。

第二类是由传统文化城市或工商城市构成的综合性市场。例如苏州,既是文化古城,又是丝织业中心。杭州、南京、扬州等都属于这类市场。

第三类是并无特色的手工业生产,而是以交通枢纽或河埠港口地位而构成纯然市场,如临清、济宁、淮安、宁波、泉州、厦门、月港等。这些城镇港口市场首先是因商而兴,如果有手工业,也是在流通的刺激下然后形成的。又如江西广信府属铅山,既无特色手工业,而且偏僻落后,由于地处闽、浙、赣交界之处,又是闽浙商人经锦江入鄱湖北上湖广江皖南下广东的要道口,成了南方各地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甚至还有海外商品的集散地,纯然的贸易市场。如果我们认为为了商品的交换而进行的长途贩运的流通形式具有近代商业意义的话,那么最能体现这种意义的市场应是这第三类。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最大宗的商品依次为粮食、棉花、棉布、丝、丝织品、茶、盐、铁、瓷器等。[⑧]按人均占有量、产地、集散地、人均消费量等方法计算,华东都是最大的市场并拥有最大的流通额,总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基数决定了这一判断,而且前述三类市场使华东地区形成了层次不同的市场网络。

粗略的估计,明末清初,占人口58%的华东地区,占有80%以上的商品市场和更大比率的商品流通额,以及更多的商业资本。当时,国内市场是主要市场。但是,当我们注意到市场上最大的交易量为粮与布和粮盐,即Ⅰ类工业品(布、盐)和Ⅱ类粮食之间的交换,注意到Ⅲ类经济作物(棉、丝、茶)主要是城市消费,一个问题便出现了:Ⅰ类和Ⅱ类商品基本上都由农民生产,属于农民小生产者之间的交换,不形成由商人作为媒介的商业市场的交换流通,Ⅲ类商品又很少流向乡村,[⑨]城市的自我生产消费必须保持供需平衡。但是,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作物商品化生产和手工业商品经济决不可能停滞在自给自足的平衡水平,于是买方的缺乏便造成市场的不充分。这也许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品价廉物美,江南城市消费趋于奢靡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多的商品必然由于国内市场的不充分而产生寻找新市场的欲望。向农村?可能性不大,农民缺乏购买力,那只有向海外,海外有需求,何况外国人已经用大船载着银元来做生意了。近代海外贸易序幕的拉开首先不是商人的企图,而是商品的欲望。当海外市场不仅广大,而且利润可观时,商品寻找市场的欲望与商人谋利的企图便构成了向海外贸易的扩张力。当时,除了武器装备落后于欧洲,中国的远洋航海技术与物质条件都是第一流的。如果国家允许,这种扩张力就能得到正常的外放;如果国家不允许,它就以各种非法形式实现不正常的外泄。

华东诸省,大多沿海,自古有涉海贸易的传统,至明,已形成宁波、福州、泉州、月港、厦门、广州等外贸港口。华东市场作为外贸腹地,正可借此外销商品。问题在于货利之谋与王权之稳之间的平衡。嘉靖中,原本为消极外贸之果的倭乱又成了禁海之因。隆庆开禁,准贩东西二洋,给明末华东市场的发展带来生机。万历中再次因倭禁海,海上“人辄违禁私下海,或假借县给买谷捕鱼之引,竟走远夷”[⑩]。清初为郑成功之事,海禁更严,但设法走私的商人渔船时有冒险出海。“海中之利无涯,诸番奇华本一利万,谁肯顿息哉”[①①]?

华东市场的扩张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国内市场的不充分与华东商品经济的较发达的矛盾,促使商人向海外寻找市场。“闽广奸商,惯习通番,每一舶,推豪富者为主,中载重货,余各以己资市物,往牟。利恒百余倍。”[①②]“童华,兰溪人,以巨资为番商”。[①③]明人王在晋《越镌》卷21中列举4件海商案,其中3件为商人聚资购买当地的丝织品和磁器白糖等,与日本通商。徽州、宁波等地商人携带大量资金进入沿海市场,参与海外贸易,而广东、福建沿海商人以特有的地理优势活跃于海上贸易。[①④]“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①⑤]据日本学者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贸易数量的考察》,1611年到1646年约有1100艘“唐船”赴日;1662年到1699年有2819艘,其中从中国本土赴日的为1972艘。[①⑥]又据钱江《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的估算》,当时中国赴马尼拉商船总数为3097艘,其中明末的64年中有1677艘,康熙开海禁后的第二年1685年至1716年有525艘。

二是发展起来的华东市场对海外诸番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缎杂缯,其土不蚕,惟藉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而江西磁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嗜好。”[①⑦]“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度,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①⑧]至于西欧对中国茶、丝、丝织品、磁器、糖等商品的向往,乃是自丝绸之路阻断之后,欧洲人冒险开避通向东方商路的主要动机。据美国学者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统计的1739年和1740年广州的欧洲商船情况看,两年中商船24艘,运载吨数为13905吨,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船在澳门出入,1740年1年中有12艘,运载吨数为4400吨。华东市场的商品价格内外有别,外销比内售明显高出许多,也有劣质货物,但总体上是价廉物美,外商能够接受,即使再加上船钞税银、官吏勒索及其他费用,以及万里航海之险,欧洲人也愿来中国投资贸易,因为回去后仍有大赚头。即以丝织品论,中国的要价是西方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3或1/4。[①⑨]

二、外来贸易对华东市场的拉力

利润是推动商业发展和市场成熟的主要动力,商品寻找市场的扩张力通过商人的趋利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商品的扩张力与寻找中的市场的利润拉力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明末清初,正在向中国寻求贸易的欧洲和东西洋诸国市场拥有的货币对华东市场产生了这种利润拉力。这实际上是已经形成的世界市场初期竞争在中外贸易上的表现。

以英国为例,在明末清初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1635~1753年),“英国对东印度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22条远洋商船运来货物约合中国白银727669两,运来白银(主要是银元)折合中国银元7713078两,总资金达14267452两。[②⑩]英国对华贸易中悬殊极大的入超在证明中国商品的扩张力的同时,也表明那数以百千万计的白银对中国市场,首先是对华东市场的拉力。

这种拉力主要表现在同一商品的内外差价上。在中国的出口货物中,签约并完成贸易最多的先是丝和丝织品;后来由于英国国会法令禁止几种丝和丝制品在英伦零售或穿着[②①],丝和丝织品贸易曾略有下降,而英国人对中国茶叶越来越感兴趣,茶叶贸易上升很快;还有糖、瓷器、铜、白铜、水银等。在“公司”大多数商船的货单上,茶叶和丝、丝织品常常放在首位。以茶叶为例,1701年至1736年,茶价每担,工夫茶38两或35.3两或23.1两,武夷茶27两或17.15两或14.8两,白毫38两或35.3两或24.4两,松萝19两或16.15两或22.1两,瓜片24.5两,色种49.4两,最贵的是贡熙细茶54.9两。而道光初年的茶叶国内市场价每斤在48文至200文之间,[②②]当时的银钱比率是1两:1300文左右,每担约合3.7两至15两。以此来计算“公司”当时从广州买到的茶叶,至少是国内市价的三倍甚至更高。

实际上,外商已经注意到这种内外的差价。在广州,英商“自行进入城内,询问店铺的货物价钱,我们发觉比他们从来向我们索讨的价钱便宜得多”[②③]。

内外贸易中的价格差额构成的更高利润,对商人的诱惑力是极大的,这其中首先被吸引的是华东商人。“茶叶是由安徽、江西及湖南等省运来的”[②④]。“董事部又命令购买南京手工织制品,特别指定幅宽一英码的南京棉布”[②⑤]。“我们与米森诺会同和德少、秀官及保商启官平分订约,购入最好的南京生丝400担,每担175两银,缴清各项费用,一百天内船上交货。该商人等在广州没有这样大批的生丝存货,一定要到外地搜购,逼得我们预付款的80%给他们,这是我们能够劝诱他们索取的最低数额。”[②⑥]以广州为交易市场,货源100天内搜集,应是从广州到江浙来回所需的时日。利玛窦从广东北上去南昌、南京、北京沿途见到了这种长途贩运以供外贸的盛况。[②⑦]当时来华外国商船不仅在广州贸易,也沿海岸线北上厦门、舟山(定海)等地商贸。有的外船在广州订到货后,还必须航往舟山、宁波口岸去装货。[②⑧]可见华东市场接受海外贸易的拉力的形式是多样的。

由于各种原因,借依广州、厦门、宁波等港口在政府官员的监督下与外商贸易是有限的,港口管理外贸的官员对外商成千上万的银元更具贪婪之心,他们千方百计地向中外商人勒索,官商、皇商欺行霸市现象也很严重,市场交易常常出现波折甚至夭折。但海外贸易的高利润依然存在,它吸引市场以商人走私的形式进行交易。于是,华东商人走私贸易在明末清初更为盛行。“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②⑨]漳州、泉州、福清和宁波、杭州之间的市场辐射关系已发展成走私外贸的利害联系了。“原来这边中国的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这条路。”[③⑩]明中叶后发生在东部沿海的海外贸易、海外移民、走私冲突甚至倭寇之乱的主要原因应是华东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之间的推拉作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此作了阐释:“今海贼据浯屿、南屿诸岛,公然番舶之利,而中土之民,交通接济,杀之而不能止,则利权之在也”。[③①]

明末清初的海上走私贸易可分为近海岛、港贸易和远海诸番贸易两种。第一种近海岛、港贸易。如浙江,舟山城东南百里的双屿港,“为倭夷贡寇必由之路”[③②],在嘉靖年间发展成为华东走私商人与日本、葡萄牙等国商人的集散中心、国际贸易港,主要经营丝和丝织品。[③③]这个走私市场有多大?当时曾到过中国沿海活动的葡萄牙人宾托(FernaoMendezPinto)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双屿港总人口有三千多人,其中葡萄牙人占一半以上,还有房屋一千余幢,有的房屋建筑费达三四千金;还有教堂三十七所,医院二所。每一年进出口贸易额达三百多万葡币(Cruzado),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日本银锭作货币的。”[③④]浙江沿海还有可以避风良港四五十处,都成了当时海上走私的贸易市场。又如福建,福建沿海由于海岸线更为曲折,岛屿众多,加上闽东南郑芝龙家族海商集团拥有较强大的武装力量,台澎相距不远,形成接应之势,沿海的走私贸易更为活跃。“漳之诏安有梅岭、龙溪、海沦、月港,泉之晋江有安海,福鼎有桐山”[③⑤]等,其中月港为最大海港。明末,月港衰微,郑氏海商集团总部所在地安平港兴盛起来,到清初,成为与清廷抗衡的海上贸易大港,直到清军剿郑的战火把它毁为灰烬。福建还有下属台湾府的澎湖、大员、鸡笼淡水港。广东除了人们熟知的澳门之外,还有可以辐射闽、赣、粤三省的南澳岛,也是当时走私贸易的国际性市场。走私贸易的商品流通量与贸易额永远是一个谜,双屿港的年进出口贸易额也只是一个参考数字,但不可怀疑的是,以华东丰富的商品市场作为腹地,沿海岛、港走私量一定很大,否则,不足以引起再三发生的“倭乱”,不足以形成持续16、17两个世纪的十几个私人海商集团。[③⑥]

第二种远海诸番贸易。这是沿海岛、港走私的辐射性向海外的延伸,所及的国家与地区东起日本、朝鲜,南经吕宋至南洋群岛,西及阿拉伯半岛并直至东非,而且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同葡、西、荷、英等国商船贸易:这种贸易额也是很难确计的。林仁川先生根据国外有关史料,作了估计工作。其中1641年6、7两个月,郑芝龙运往日本长崎的诸多货物中有白生丝25700斤,黄生丝15550斤,各种纺织品140760匹;1641年,销往日本长崎的各种糖5726500斤,1644年为1417550斤,1645年为3377900斤。[③⑦]明末清初远海贸易的总额估算,年平均出口约918万两,进口约738万两,利润约942万两。[③⑧]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华东市场参与海洋社会经济的海上贸易,与世界性的海上贸易存在着互动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示出华东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的新发展。但是这种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在民间,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特征是民间走私,在本国政府的有限贸易和海上禁令以及番国洋人中的海盗前后夹击中,华东特别是沿海商人不畏艰险依然扬帆起锚,趋利而去,干着赴汤蹈火的事业。中国近代中外贸易的序幕充满活力与艰难。注:

①⑧⑨关于国内市场等级的界定和明中叶始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参见吴承明先生《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的有关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256页。

②关于多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论,主要参见傅衣凌先生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③另外五条干线要道为:北京分别至河南湖广广西、至陕西四川、至贵州云南、至山西、至(辽宁)开原。见明人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和儋漪子的《天下路程图引》,杨正泰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5页、第354~512页。

④根据傅崇兰先生《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统计,明清时期比较发展的32座城市中,华东占21座;清代工商业城市,华东占六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⑤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342页。

⑥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表12、13。

⑦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表88。

⑩[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7,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

①①[明]王世懋:《策枢》卷一,《通货》,丛书集成初编本,第十二页。

①②[明]周玄wéi@①:《泾林续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二十七页。

①③①⑧[明]姚士麟:《见只编》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第五十、五十一页。

①④参见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有关章节,黄山书社1993年版。

①⑤①⑦③①[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6册,《福建》;四部丛刊三编本。

①⑥转引自郑永昌:《明末清初的银贵钱贱现象与相关政治经济思想》,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4年版。

①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②⑩这里的三个数字根据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以下简称《编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文版)第一卷第309~321页《东印度公司的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365—1753年)》的有关数据统计而来,原表多用镑和八单位里亚尔后称元为计算单位,这里根据100英镑=416.67元、100元=72两、100英镑=300两换算,0.72两×416.67=300.0024两。又:货物价值与白银相加不能等于总资金的原因是有许多船只只有总资金的记录。

②①②③②④②⑥②⑧《编年史》第一卷第十一章、第八章、第十五章、第二十八章、第八章。

②②黄冕堂:《清史治要》,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441页。

②⑤《编年史》第一卷第二十一章。所谓的南京棉布应是指当时苏松地区的棉布织品,南京和苏州都有棉布市场。

②⑦《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78页。

②⑨[明]王在晋:《通番》,《越镌》卷21。

③⑩[明]凌蒙初:《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拍案惊奇》卷之一。

③②天启《舟山志》卷2,《山川》。

③③③④③⑦③⑧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36、219、456~465页。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进口水果贸易为例,简要分析了这一存在于中国水果进出口产业中的里昂惕夫之谜,并就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以及自然资源的差异等若干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江南果菜批发市场;里昂惕夫之谜;劳动密集型产品;水果贸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水果大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水果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郑新立、潘盛洲、冯海发(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反映了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结构特征,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进口的主要是以粮棉油为代表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言,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以水果为例,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多数水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等市场苹果、梨、菠萝等水果的价格是我国市场的6倍左右。我国苹果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1/4,到岸价格只有美国当地价格的1/2;柑橘生产成本也只有美国的1/2,到岸价格也只有美国当地价格的1/3。中国的苹果可以全部套袋,套袋后苹果色泽鲜艳,同时降低光照灼伤和病虫害侵袭等,这在欧美国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但是,在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水果集散地——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却发现与上述理论相反的现象,即中国国产水果出口日益受阻,而同时大量的进口国外的水果,进口水果贸易却日渐兴旺。 这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上是一个典型的里昂惕夫之谜。 1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其前身源于H-O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的比列以及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产出中所占比例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H-O理论是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服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提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H-O理论是外向型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因此成为大量实证分析的课题。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美国是国际上资本禀赋最为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型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型程度,这一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加拿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因为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和日本都不能算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但它们却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日本的汽车、摩托车和电子产品,加拿大的矿石产品等),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美国的水果、玉米和小麦等)。 同样的现象在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也被发现。因为对我国而言,水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应该集中资源优势生产并出口水果产品,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来“以劳动力换土地”的理论,即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人多地少的结构优势,扬劳动力资源之长,避土地资源之短,用优势资源代替劣势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品。但是江南市场却出现另外一种情景:大量的、各档次的国产水果堆积如山,出口受阻,根本没有或者很少走上国际市场去竞争,例如在江南市场的国产精品水果交易区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份,具有出口标准的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的售价在70~120元/16KG/箱,而该标准的苹果去年在烟台产地的收购价格为5元/KG,加上接近一年时间的气调冷藏费用以及运输费用和其它的人工成本等相关费用,经销商基本上都在赔钱卖,再加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水果,大量的具有出口标准的国产高档苹果都在廉价抛售。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交易区的进口水果贸易却日益兴旺,客户云集,甚至很多做国产水果内销和出口的老板都纷纷想转行从事水果的进口贸易。通过调查发现,江南市场的进口水果,既有来自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水果,例如美国TOP RED红蛇果、CHELAN FRESH美国樱桃、KINGSBURG的美国加州桃李、SUNKIST美国橙、新西兰ZESPRI黄金奇异果等,也有来自智利、南非、秘鲁、津巴布韦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水果,例如南非COLORS的甜橙、津巴布韦BISHOPSTONE的酸橙、智利的红提和奇异果等,并且基本上保持旺盛 的交易发展势头。简言之,按照 H-O理论模型,目前江南市场应该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国产水果,尤其是已经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国产高档水果,但事实相反;同时江南市场应该少进口国外水果,或者即使进口了国外水果,在中国国产水果面前也应该没有什么优势,从理论上讲,应该销售缓慢,销量不大,但事实又相反,这是典型的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真实例证。 2 江南果菜批发市场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始建于1994年,现已发展成为广州市最具规模的果菜批发市场,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果菜集散地之一,并获得了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双百工程市场、全国管理创新十佳市场、全国培育经销商杰出市场、争创全国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以及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广州市优秀民营企业等众多荣誉。  从2002年组建公司起,为响应国家关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升级改造政策,江南市场投资近5亿元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 现在,市场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蔬菜、水果两个大类近千个品种的果蔬产品,蔬菜交易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水果交易量也从2005年起一直排在全国首位。其中蔬菜交易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500多家经销大户。每天的蔬菜成交量达1000万公斤,占广州市蔬菜上市量70%;水果交易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进口水果交易量占全国进口水果的70%左右,同时也带动了国内优质水果的销售,成为全国最大的经营国内外高档水果的批发市场,逐步成为粤港澳果菜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果菜销售辐射全国各大城市。到2006年市场果蔬总成交额已突破145亿元。 市场内还设有完备的商务办公区、果菜检测中心、大型停车场、冷藏库、制冰车间、银行、酒楼、休闲中心、生活小区、以及电瓶车运输队、装卸队等配套服务设施,还有污水处理站、垃圾压缩站等环保设施和三座容量15030千伏安双回路供电的专用变配电站等。为广大果菜客商提供了一个良好、完善的经营环境。  在市场全面升级改造和引进水果经营后,市场的声誉和影响力已远播海内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和政府官员到场参观和考察,如:美国商务代表团、秘鲁经济贸易团、泰国商务代表团、澳大利亚农业考察团、智利、南非等外国客商及国内许多各地同仁到场参观、考察。 3 原因分析 目前经济学界对里昂惕夫之谜有以下四种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2)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3)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4)其它自然资源的差异。笔者对照江南果菜市场进口水果贸易的里昂惕夫之谜,发现以上理论皆适用于解释,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H-O模型中对要素密集型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一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另一商品高,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都比另一商品高。这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在美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整合),尽管美国的相对工资会比中国的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假定在美国由于资本充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资本便宜而劳动力昂贵,那么美国在玩具生产中可能使用更多的资本而不是劳动,这样,玩具在美国就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了,这是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的一种情况。同样,在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进口的水果当中,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智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水果占有较大比重,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中,往往有较多的土地或者资本,而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这样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劳动力。所以,从我们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水果应该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国外很可能变成了一种资本密集型或者土地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例如,美国KINGSBURG的加州桃李大农场,只有几十人经营,但是农场规模巨大,投入较多的灌溉机械、除草和采摘机械,甚至动用小型雷达和发射火箭来检测和预防冰雹灾害。再例如,智利COPEFRUT的包装厂,从美国采购了先进的流水包装线,成本高昂,虽然劳动力雇佣也比较多,但是相对中国而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水果产业。由此来看,中国大量进口国外水果,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南非、津巴布韦、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暂时不论)的水果,其实不仅仅是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某种程 度上说也是在进口资本密集型或者土地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水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农业而言,尤其是水果的生产种植而言,即使在资本和土地异常丰富的国家,也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对水果生产而言,资本、技术和土地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是有限度的,这是水果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所讲的“水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资本或者土地、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就国外与中国水果产业相对而言的。 第二,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H-O模型中,贸易被假定为自由的,而在现实当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都或多或少的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尤其在战后,对美国来说,保护程度最高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是自由贸易,美国就会进口比现在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可能会消失。这一点对中国水果产业而言就更加明显了,关于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在学术理论界已经有很多讨论,此不赘述。对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而言,大量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国产水果,目前只能少量出口到香港、新加坡、泰国、中东等少量国家和地区,而很难走向国际市场与欧美以及日本等水果同台竞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外对中国水果的歧视和故意设置的贸易壁垒。例如,2002年6月,世界橘子罐头第二大出口国西班牙,以我国橘子罐头价格过低,对其橘子产业构成严重威胁、橘农面临失业为理由,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我国出口的柑橘罐头企业实施特别的保障措施。2003年7月30日,欧盟认定我国柑橘出口的价格过低,并正式对我国柑橘罐头实施为期9个月的“特保”调查,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首次遭遇“特保”调查。虽然后来经过我国柑橘行业的努力,欧盟最终否决了西班牙的提议,但是西班牙政府改为申请一般保障措施,但不排除将来再次提议特殊保障立案的可能性。 第三,技能和人力资本的不同。H-O模型中,生产要素被简单的分为劳动、资本或土地,而没有将这些要素进一步的划分。事实上,同一要素之间会有很大差别的。就劳动而言,同样是一个劳动力,但其劳动技能的高低在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的。一般而言,熟练工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大量的科技人员的产生也需要大量的科研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劳动力背后,实际上是大量资本的投入。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是美国最充裕的生产要素之一,简言之,就是美国劳动力平均素质要比中国农民高很多,可能同样的水果生产和种植活动,在美国只需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的水果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有利于其在国际水果市场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第四,自然资源的差异。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里昂惕夫之谜只是一种幻觉:美国进口的自然资源(例如加拿大的矿石资源)碰巧是资本劳动比率较高的,而出口的自然资源(如中部平原的玉米和小麦等)又碰巧是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从而形成了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当然,就水果产业而言,中国也是一个水果生产的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丰富的大国,从自然资源的差异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江南果菜市场里昂惕夫之谜现象——首先,按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要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国外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原因;其次,由于中国在北半球,气候物种资源与同纬度的国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与南半球的国家相比,则在水果产季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甚至是完全互补的关系,从而导致在我国水果生产的淡季需大量进口南半球的水果,实际上江南市场的水果进口主体还是南半球反季节水果。例如,在中国春节前后,澳大利亚的芒果、南非的葡萄、智利的樱桃等都在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因为在中国的夏秋季节水果品种比较丰富,但是在冬春季节则相对比较缺乏,而同期南半球国家却是水果收获期,这样就造成了水果进口的市场需求。 除了上述四个原因之外,本文通过在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实际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对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水果进出口贸易的里昂惕夫之谜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快速的发展,尤其在目前,受美国房贷危机、石油涨价、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而中国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良好发展势头,GDP依旧保持7%-9%的发展速度,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增强。同时,二十一世纪的三大主题:健康、美丽和财富。关注健康,绿色消费,中国人消 费水果的动机和需求也在提高,这些都促进了对国外水果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既有消费需求,又有支付能力,所以中国是一个真正的水果消费的巨大市场,正因为如此,众多国外大的水果生产商、包装商和贸易商都看好中国大陆的机会,纷纷大举进攻。一方面是他们在国内市场消化不完这么多的水果,另一方面,在欧洲、美国等市场的销售还不如在中国市场理想,而且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层的人数的增加,其购买力是惊人的。 (2)我们在理论上假定的水果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即他们会根据效益最大化、最高性价比来决策他们的购买行为,但是在实际并非如此,尤其是中国,表现就更突出。通过在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调查发现,很多进口水果的采购者,都普遍认为“国外水果的档次高、质量好”“过节送礼,拿着国外水果是有面子的事情”“进口水果都是有钱人在消费的”,其实很多国产水果无论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比国外水果要高,但是由于目前国产水果种植和销售过程中无法统一标准、良莠不齐、价格和品牌混乱,导致国人对国产水果始终有一种不信任、低档次的心理在作祟。如果国人尚且如此,那么在国际市场可能就更明显。非常有意思的是,笔者在香港九龙果菜批发市场也看到同样的现象——新西兰加力果,比较短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但是同期智利加力果在香港市场却没有什么销路;同时大量新鲜廉价的南非橙上市,但是香港人宁愿选择已经出于产季尾期的、甚至有较多粗皮皱皮现象的美国SUNKIST加州橙。这是违背经济人假设的,但是在消费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中又是客观存在的。 (3)国外的水果行业协会(如美国加州桃李协会、华盛顿州苹果协会、美国西北樱桃协会等)的组织和推荐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和品牌推广。同时国外水果的市场定位不同,主要定位在高端消费者,避开了大量廉价国产水果的干扰,保持高价格和良好的销售速度。同时美国水果的营销体系比较完善,从事水果国际贸易的渠道比较广泛,而且规模优势明显,包装、分拣、打蜡、以及冷藏、运输、销售等都相对比较成熟,在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资源密集型的一个表现,可以替代劳动力密集型的劣势。 (4)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同时进口优势增加,许多水果行业的出口商纷纷转向进口水果,试图分一杯羹。另外,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石油涨价等因素影响,许多中国水果进口市场纷纷萎缩,而且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的降低了国产水果的出口。其实在人民币升值之前,进口水果也有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只是在人民币升值后,这一势头表现得更加明显。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前者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后者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在发生变化,理论研究认为二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后形成共生关系,目前还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三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三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一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一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 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三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二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一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四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二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 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一致,二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二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但是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尚未统一。张晓涛(2004)指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传统的研究将二者置于不同的分析框架之下,使二者长期处于隔离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二者认识加深,一般认为二者存在互相替代、互相互补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顾颖(2001)认为要建立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来统一解释企业的国际生产活动;贸易和投资是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 本文尝试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假设,几乎所有的重要结论都以此为基础。然而,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是两个纯粹的理论假设,只能算是一种特例,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不完全竞争,同时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因此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假定为基础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用垄断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选择。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定是世界贸易规则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世界贸易制度几乎都是仅仅涉及货物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1986-1994)将世界贸易制度范畴延伸到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和知识产权等领域。 目前,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规则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1)多边货物贸易协议,包括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装运前检验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保障措施协议等;(2)各种附件规则,&127;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及多边贸易协定(包括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国际奶制品协议和国际牛肉协议);(3)WTO发展过程中达成的协议,如信息技术协议、基础电信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等。 目前,第(2)和(3)项规则正在各国贸易谈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GATS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贸易环境和条件的重要规则,它的权利反映它将会在WTO&127;的全面保护下,与GATT的条款一样地发挥作用。GATS的序言阐明了各成员希望“在透明化和循序渐进的自由化推动贸易的共识上,建立服务贸易的多边原则框架和规则”。 本文不准备对WTO的所有规则进行讨论,而是重点对1999年中国为加入WTO而与美国进行谈判涉及的重点领域的规则进行叙述,并从开放国内市场及对策角度进行点评。 农产品协议 目前中国对本国农业采取高关税、高补贴政策。中国承诺加入WTO&127;后五年内(即2011年前)农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17%。 开放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大幅度削减农产品保护关税,总体上不会对中国农业构成严重冲击,冲垮中国农业生产体系的可能性很小。 按照贸易惯例,农产品由热带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组成。WTO&127;农产品贸易规则由13个部分、21条、5个附录组成,分别处理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问题。国内一般将这些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 (1)将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即计算出拟取消的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量,将这些关税等量加到已有固定关税上。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后的关税税率不得随意提高。该项规则不适用于国际收支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按照GATT规则,尽管发展中国家有义务约束它们的关税水平,但允许它们在国际收支恶化时采取这类限制措施。 (2)相互减让约束关税,即各缔约方承诺按照一定比例对约束关税进行相互减让。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承诺平均削减关税36%,且每一产品的关税至少削减15%,在6年内完成;发展中国家平均削减24%,且每一产品的关税至少削减10%,在10年内完成;最不发达国家没有削减关税的义务,但有关税上限约束。工业化国家以1986—1988年平均水平为基期,在6年内将平均关税水平削减36%。到2000年,实行关税化的农产品市场至少有5%由进口来满足,其中,要求延缓关税化的国家可以有6年的期限来实施(发展中国家为10年),条件是进口低于1986—1988年基期内国内消费量的3%、没有出口补贴和实施限制产量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最低的市场准入要求到2000年将增加到8%。此外,根据最低市场准入机会的承诺,各缔约方必须进口小部分限制最严格的产品,如肉类、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3)削减补贴,即减少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是削减对小麦、谷物、肉类、奶制品和糖的补贴。在逐个商品基础上,发达国家在6年内按照价值计算削减出口补贴36%,接受补贴的出口量从1986—1988年基期平均水平下降21%。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分别削减24%和14%。 发展中国家一般有10年过渡期实施它们的削减关税和补贴计划。同时,如果本国传统饮食中作为基本主食的产品到2005年至少有4%的消费由进口来满足,且补贴总量不超过农业生产总值的10%,则可以免除这些基本主食产品实行关税化的要求。 目前,中国对本国农业采取高关税、高补贴政策。以美国关注的小麦为例,进口小麦的普通关税高达180%,另外加上17%的增值税;最优惠进口关税为141%,另外加上17%的进口增值税;有进口配额的小 麦关税为1%,另外加上17%的增值税。1999年春中国为加入WTO,在与美国谈判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中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即2011年前)农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17%,其中,受美国方面关注的小麦等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更下降到14.5%。 我们认为,开放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大幅度削减农产品保护关税,总体上不会对中国农业构成严重冲击,冲跨中国农业生产体系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三:首先,中国20年农业改革取得了相当坚固的农业生产管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可以抵御较强的外来冲击。例如,目前中国进口小麦仅占国内总产量的3%,即使大幅度增加小麦进口,对国内小麦市场的冲击还是相当有限的,东北小麦产区是主要的影响地域;其次,中国农产品实际保护率比名义保护率要低得多,我国为加入WTO而使名义保护率下降到与实际保护率相近水平,即使中国加入WTO,也不会构成实质上的冲击。因此,农业部门大可不必为此而惊慌失措。最后,降低农产品关税,引入外国竞争,可以刺激国内农业部门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促使它们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高效率的服务。这样,又反过来加强了国内农业经济的安全。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以前中国对美国小麦、肉类和柑橘类食品采取进口禁令政策。经过谈判,中国同意立即与美国签署3个双边协议,取消对美国小麦、&127;肉类和柑橘类食品的进口禁令。 中国对美国开放国内鲜果和食品市场,对于中国果农的冲击将比对小麦生产企业的冲击更小,但对种植与美国加州鲜果相同品种或类似品种的果农将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多数国家都颁布有产品和动植物进入其领土必须达到的最低卫生检疫标准,这就是动植物检疫措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指政府为了保障供人类或动植物消费的产品安全,或者为了保护环境而设置的各种要求。政府颁布的这些措施同等地适用于国内外的动植物和产品,特别是肉类、肉制品、奶制品、加工食品、小麦及其他作物和植物、鲜果和蔬菜,鲜果汁及其他制作食品等。 WTO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由14个条款、3个附录组成,包括基本权利与义务、检疫保护、地区条件、透明度、控制、检查和通知程序、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内容。该协议规定:(1)动植物检疫的规定以国际标准、准则和检疫为基础;(2)充分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特别是国际营养标准委员会、国际兽疫局和国际植物公约,促进动植物检疫领域的国际合作;(3)动植物检疫措施必须以科学原则为基础,包括对人体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风险评估。WTO成员必须同等接受其他成员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即使方法各不相同,只要出口国能够证明自己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已经达到理想保护水平,进口国必须接受;(4)WTO鼓励为了取得动植物检疫措施的同等认可标准而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将符合规定的评估程序和收费标准建立在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基础上,公布检疫程序和标准,建立申诉程序和适当的保密原则;(5)只要不在情形相同或类似的成员之间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歧视,则允许采取歧视性检疫标准,因为各成员有不同的气候、病虫害滋生环境和食品安全条件,难以采取完全相同的检疫标准;(6)当成员处于疾病传播的紧急时期,且缺乏科学证据时,允许成员暂时实施动植物检疫保护措施作为预防步骤;(7)发展中国家可以就具体事项延缓执行该协议,最不发达国家可以推迟到2000年底采用协议条款。 在此之前,中国对美国小麦、肉类和柑橘类食品采取进口禁令政策。经过谈判,中国同意立即与美国签署3个双边协议,取消对美国小麦、肉类和柑橘类食品的进口禁令。 中国对美国开放国内鲜果和食品市场,对于中国果农的冲击将比对小麦生产企业的冲击更小,但对种植与美国加州鲜果相同品种或类似品种的果农,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局面有助于中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作为对策,中国农业生产企业需要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国内市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农产品种植上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策略,而应增加种植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如茶叶、蚕和麻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生产和管理效率,通过建立“三高”农业示范区,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借助国内市场的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完成产业生产技术的升级过程。 反倾销协议 一缔约方采取反倾销行动前必须进行反倾销调查, 反倾销调查必须由进口方境内宣称受到损害的产业或其代表提交书面申请后才可以实施。 加入WTO将使中国企业可更好地利用WTO的解决争端机制维护自身利益,避免被其他贸易伙伴滥用反倾销协议阻碍中国产品的出口贸易,同时也可按WTO&127;原则对外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倾销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 中国加入WTO将极大刺激外贸增长,服装、纺织品、鞋类、箱包、&127;玩具和家电及日用产品等企业将成为中国加入WTO的最主要的受惠者。 在国际贸易中,倾销指某成员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产品,进入另一成员国内市场的行为。倾销不仅损害了进口国的竞争性产业,而且危害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为了维护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防止成员滥用倾销活动和反倾销措施,WTO制定了反倾销协议。该协议由3部分、18个条款和2个附件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总则、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国内产业的定义、发起和后续调查、证据、临时措施、价格承诺、反倾销税的实施与征收、追溯、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时间与复审、公告和裁决的解释、司法审查、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为,以及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第二部分包括反倾销实施委员会、磋商和解决争端机制;第三部分为最后条款。 出口产品的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是确定倾销行为的重要基础。如果出口产品在出口国国内不销售或无法进行比较时,则采取以下方法确定倾销的幅度。通过与一个适当的第三国出口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进行比较来确定,或者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销售等费用,及利润来确定。如果不存在出口价格,或由于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第三方有串谋协议而使出口价格不真实时,该国出口价格应以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独立买主的推定价格来确定;当该产品不是转售给独立买主,或者不是以进口的条件转售,则当局可以在合理的基础上确定该产品的出口价格。 反倾销协议对倾销造成的损害定义如下:损害指因倾销对一缔约方国内产业造成重大损害,或对国内产业构成重大损害的威胁,或者对这种产业的建立形成严重的阻碍。损害证据依据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倾销产品的数量和倾销产品的结果对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了冲击影响,二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商的后续冲击程度。反倾销调查应明确倾销与产业损害的因果关系。为此,反倾销协议规定,如果缔约方准备对某种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不仅需要证明该产品存在倾销,以及进口方境内同类产业存在着损失,而且必须证明倾销与境内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证明境内产业的损害是倾销直接造成的。但是,下列因素对国内产业构成的损害不能被归咎为倾销产品的范围:(1)以非倾销价格出口的进口产品数量和价格;(2)国内需求减少或者消费模式发生变化;(3)外国与国内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限制性贸易做法;(4)技术的发展,&127;以及出口绩效和国内产业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竞争压力。 一缔约方采取反倾销行动前必须进行反倾销调查。反倾销调查必须由进口方境内宣称受到损害的产业或其代表提交书面申请后,才可以实施。书面申请中应包含产业受到的损害和倾销与损害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两方面内容。说明证据需要的资料包括:(1)申请者的身份、&127;申请者所代表的境内同类产品的生产价值和数量;(2)被认为倾销产品的必要说明资料,包括该产品的国家名称、出口国、原产地国名称、已知的该产品进口商名单;(3)被起诉产品在原产国或出口国国内市场出售时的价格、出口价格,或该产品在进口方首次向独立买主转售时的价格;(4)被起诉产品的进口数量变化情况,对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情况,对国内相关产业构成的后续冲击程度,以及影响产业状况的因素和指数。在一般情况下,反倾销调查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为一年,最长不能超过18个月。反倾销调查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可终止调查:(1)在调查开始后,调查当局发现倾销或损害的证据不足;(2)调查当局确定倾销幅度不到正常价值的2%,或者倾销产品的进口量或损害幅度极小,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倾销产品的进口量在进口国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比重不足3%等。 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不是GATT缔约方或没有加入WTO,也由于我国国内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形成无序的过度竞争,贸易伙伴常常对我国产品或企业开展各种反倾销调查。例如,1980年7月至1994年12月,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反倾销投诉55起,影响到中国对美数亿美元的出口贸 易,仅1990-1994年就发生37起。1993年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球墨铸铁管件一律征收127.38%的高额反倾销税,几乎将这类产品完全挤出美国市场。随着外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的增多,经贸部要求出口企业积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工作,通过应诉争取公平的贸易环境,如1998年美国对华首例钢板反倾销案,经过中方积极应诉达成了终止协议,避免了贸易损失。但是,许多反倾销案最后是赢了官司,丢了市场。 我国承诺加入WTO后,木材和纸张进口关税分别从目前的12-18%和15-25%,都下降到5-7%。特别是美国关注的主要出口商品的过渡期只有两年,农产品关税下降到平均14.5%,工业品平均关税下降到7.1%,几乎与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相接近。外电外报认为,中国这次与美国谈判做出的开放国内市场的让步幅度,是近50年来从未有过的。中国做出最大让步加入WTO后,&127;将极大地刺激外贸发展。根据外国咨询公司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估计,中国加入WTO后5年内将使对外贸易额从1998年3240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左右,其中,服装业出口将最为强劲,估计增长将达到400%,纺织业出口将略有增长,粮食产业贸易大体持平。机械工业总体上将受到阻碍,但家电企业出口将保持增长势头。按照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加入WTO的静态福利收益约130亿美元(以1992年不变美元计算),服装、纺织品、鞋类、箱包、玩具和家电及日用产品等企业,将成为中国加入WTO的最主要的受惠者。 如果中国能够在1999年底前加入WTO,将使中国企业在21世纪初可以更好地利用WTO的解决争端机制维护自身利益,避免被其他贸易伙伴滥用反倾销协议阻碍中国产品的出口贸易。同时,也可以按照WTO原则对外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倾销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提高保护国内产业的力度。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和国内企业都应了解WTO反倾销协议,积极做好各种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工作,同时,对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本国产品的冲击保持敏感,配合政府做好反倾销调查。在2005年前,中国贸易总额将有望进入世界前5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幼稚工业的保护 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生效后的8年内,&127;以渐进的方式取消出口补贴,但不能提高现有补贴水平。 我国承诺加入WTO后将对汽车制造业关税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127;并且在2005年将取消汽车进口配额。 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国更大幅度开放国内医药市场后,中国医药生产企业会受冲击,西药价格将较大幅地下降。 出口国为了加强出口竞争力而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以反补贴措施抵御进口品,为了规范国际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行动,WTO制订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该协议由11个部分、32个条款和7个附录组成。 补贴指在一缔约方(以下称政府)领土内,由一个政府或某个公共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包括政府行为涉及的直接资金转移、潜在的资金或债务(即贷款保证)的直接转移、政府预定收入的扣除或不征收(即税收方面的激励)、政府对非一般基础设施提供货物与服务或购买货物、政府向基金组织或信托机构支付或指示某私人机构执行上述列举的,一般由政府行为承担的作用。 补贴分为禁止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三类。禁止补贴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仅向出口活动,或作为多种条件之一而向出口活动提供的有条件的补贴;或者,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仅向使用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或作为多种条件之一向使用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而提供的有条件的补贴,包括政府按出口绩效对企业或产业的直接补贴,出口直接税等12大类。针对被禁止使用的补贴措施,WTO确定了九项采取补救程序,即反补贴措施的程序。可申诉的补贴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或损害,或形成严重的歧视性影响时,受到威胁或损害、或受到歧视性影响的缔约方可以对补贴措施提出申诉。针对可申诉的补贴措施而采取的补救或反补贴措施也由九项程序组成。不可申诉的补贴指缔约方在实施这类补贴时,一般不受其他成员方的反对或因此而采取反补贴措施的影响,包括企业进行的,或企业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的研究活动中给予的补贴,对缔约方领土内落后地区进行的非专向性的资助,以及依据法律或章程,为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促进 现有设备改造而对企业的资助。 反补贴措施的确定与实施包括反补贴调查,就业损害的确认和采取的补救、征收反补贴税收措施等。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生效后的8年内,以渐进的方式取消出口补贴,但不能提高现有补贴水平。如果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受补贴产品连续两年在世界贸易中取得3.25%以上的市场份额,则应取消出口补贴。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反补贴行动:(1)对有关产品的全部补贴水平没有超过其单位价值的2%;(2)有关受补贴进口产品占进口缔约方该产品进口总量的比重没有超过4%。 GATT第18条C款允许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幼稚工业而使用数量限制或其他非关税壁垒,但这一规定必须经过WTO各缔约方的批准并可要求获得补偿。1979年后,GATT对于幼稚工业的例外被大大地放松了,允许根据某个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在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便更广泛地调整和扩大生产结构。 我国承诺加入WTO后,将对汽车制造业关税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汽车进口关税将在2005年以前由目前的80-100%降低到25%,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更下降到10%,并且在2005年将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种让步无疑会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相当程度的冲击,但是,也迫使中国汽车工业在过渡期内迅速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按照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国更大幅度开放国内医药市场后,中国医药生产企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承诺加入WTO后,将医药产品关税降低到与其他WTO缔约方相等的关税水平上,即大约5.5%-6.5%。届时,中国消费市场上西药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对于抑制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高收费、规范医药市场具有好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实惠。但是,对于中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西药产品价格下降将构成较强的竞争压力。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以下是朱熔基总理访美期间,美国贸易代表署于1999年4月8日单方面公布的美中就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谈判“达成”《市场开放和规则承诺》的中文译文。 这份文件分四大部分,分别是:农业、工业、服务业、规则承诺。以下是内容目录: 农业市场开放A.关税降低B.大宗商品的关税率配额系统C.卫生检疫限制D.出口补贴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放A.贸易权利和分配B.全面的工业关税降低C.美国优先领域的工业关税降低D.配额和其他非关税措施服务业A.保留现有市场开放B.分配C.远程电讯D.保险E.银行F.证券H.音像I.旅游规则和工作方报告承诺A.投资和技术转移B.反倾销和补贴方法C.个别产品的保护D.国有和国资企业E.结语 以下是中文译文。 市场准入和规则承诺 美国贸易署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使我们有机会提出一系列广泛问题,如不公平的贸易作法、贸易壁垒、歧视性调控手续、透明度的欠缺,以及其他限制美国参与中国市场或给美国带来不公平影响的政策,中国今天所作的一系列广泛承诺,以及还有待进一步完成的大量实质性谈判,将从根本上促进美国的利益,并完善旨在推动中国遵守国际行为准则的广泛政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包括涉及市场开放的双边谈判(同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为达成针对美国所关注的问题(包括倾销、安全保障和其他等)的协议(即规则)而进行的双边谈判、以及有关这些规则和其他规则的多边谈判。因而进入世贸组织是个复杂而多面的过程。本事实清单包括了市场开放部分,所附在后的一部分是有关规则承诺的。 概括地讲,中国已经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会使中国在美国关注的一些问题和部门上达到或超过目前世贸组织的标准。它们涉及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壁垒的每个层面。例如,目前美国商品不仅面临高额关税和不时的定额分配,而且也面临其他一系列贸易壁垒,这些壁垒如果不加以限制,将会使关税降低变得毫无意义。这包括农业方面不科学地应用卫生和植物卫生标准、工业产品非关税壁垒、分配及贸易权限的限制,以及对进口和外资企业的歧视。 在每一个领域中,美国都得到了解决针对美国商品的主要壁垒的承诺。这些承诺是极为详细、完全可实施的;这些承诺将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分期分批地纳入轨道,并从中国最终加入的第一天起,中国每一领域的市场开放都将增加;这些承诺不给中国带来特别待遇,而且达到甚至超过了目前许多世贸组织成员国所作出的承诺。包括: ――随着中国的加入而立即生效的重大市场开放利益; ――美国企业的完全市场准入,可以在整个中国市场流通销售产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立即降低关税,并在一个合理的时期内分期分批继续降低关税,以降至比美国绝大多数贸易伙伴的关税还要低的水平; ――锁定所有关税,即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不准再提高关税。 ――取消数量限制; ――快速有效地解决涉及主要农产品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标准的突出问题; ――加入乌拉圭回合中三个主要的多边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基本远程电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 ――承诺开放更多的服务领域,这些领域覆盖了广泛范围,包括分配领域、增值电信领域、保险、计算机和商业服务、环境保护、销售和直接销售、法律和会计、音像制品业、娱乐软件业。 中国在农业、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三个战略领域的具体承诺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一、农业市场准入 农产品市场准入承诺包括涉及以下问题的措施:贸易权、分配、高关税、配额、不合理的SPS(卫生检疫)标准的运用、对国有贸易公司的依赖和出口补贴。 总的来说,这些承诺把中国变为一个几乎完全建立在关税基础上的系统,对绝大部分大宗商品都保持非常低的关税率(1-3%)。更明确的说,要把关税水平降低到大部分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之下,对美国生产商最优先考虑的领域的关税削减幅度最大。锁定关税减让,取消进口数量限制,要求运用科学基础上的卫生检疫标准;减少国有贸易企业在关键商品中的作用,取消出口补贴。 A.关税减让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立即降低关税,逐步到位后,关税水平能与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相 当或者更低(包括发达国家的贸易伙伴)。 平均税率――总体上,中国将将其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降至17%,对于美国的初级产品来说,关税将更大幅度地降低,在这些领域平均关税将降至14.5%。 分阶段实施期――所有关税减让将在2011年之前实施,届时所有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都将履行乌拉圭回合中关税减让的规定。 所有农产品关税将受到约束(再不可提升)。具体细则如下: 大豆――如关后立即为3%,再不可提升。 肉类――其关税减让如下(在2011年以前实现): 牛肉从现在的45%降至12%; 猪肉从现在的20%降至12%; 鸡肉从现在的20%降至10%; 水果类――其关税减让如下:(在2011年以前实现) 柑橘从现在的40%降至12%; 葡萄从现在的40%降至13%; 苹果从现在的30%降至10%; 杏仁从现在的30%降至10%; 酒类――其关税将减让70%,约从65%减至20%。 奶制品――其关税减让如下:(在2011年以前实现): 干酪从现在的50%降至12%; 冰淇淋从现在的45%降至19%; B.大宗商品的关税率配额制度 中国将依照世贸组织的标准承担取消所有数量限制的义务。对于特别敏感的部门,中国将采取关税率配额制度(在此制度下,进口额低于配给水平,则征收低额税,通常为1%-3%;进口额高于配给水平,则征收高额税)。这一制度可有力地刺激国有企业以国际市场价格购买大宗商品。 在中国入关时,关税率配额制度所规定的总额将远超过现有的进口数量水平,并为将来可能的数额增长做准备。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努力做到最大可能地保证进口配额总额的充分利用,保证私营进口商的参与机会。我们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使私营进口商参与进口配额的最初分配;若国有企业不能购买其分配到的全部配给份额,其剩余份额将重新分配给私营进口商。 美国优先考虑部门的结果如下: 豆油――关税率配额制度至2006年取消。豆油配额将由开始的170万吨增至2005年的330万吨。私营部门享受份额由初期的50%增长至90%。 小麦――其配额将由入关时的730万吨逐渐增至930万吨(比较中国目前的进口水平不到200万吨)。私人部门初期可享受到的配额为10%,并且可在年度后期重新分配国有企业未能使用的配额。 玉米――其配额将由入关时的450万吨增至720万吨(中国目前的进口水平为25万吨)。私营者享受配给份额将由初期的25%升至2011年的40%,并可在年度后期重新分配国有企业未能使用的配额。 大米――其配额将由加入时的250万吨增至530万吨。其中近一半的配额是属于中等米、糙米,在这方面美国具有最强的竞争力。私营部门可享受到50%的配给份额(中国目前的进口水平为25万吨)。 棉花――其配额将由加入时的74.3万吨升至2011年的89.4万吨(中国目前的进口水平为20万吨)。私营部门可享受到67%的配额。 大麦――无配额。其关税率减让至9%。 适用关税率配额制度的其他产品包括羊毛、食糖、棕榈油、油籽油。美国在这些产品上的商业利益不大或没有利益。 C.卫生和植物卫生(SPS)限制 中国同意在卫生和植物卫生方面的争端应通过科学手段获得解决。 关于小麦、柑橘和肉类的双边协定 中国已同意:三个双边协定一经签署(与市场准入协议同时完成的、但签字后立刻生效),即取消关于小麦、柑橘和肉类的不正当的卫生禁令。这些双边协议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中美之间的争端并使得出口快速增长。另外,这更进一步表示中国愿意履行实施世贸组织的卫生和植物卫生协议的义务。 肉类――中国将通过同意接受美国出口肉产品的“美国药物管理署”(USDA)安全证明制度来对美国开放其猪肉、牛肉和家禽市场。 柑桔――中国将向美国开放其桔子、广柑和其它柑桔类水果的市场,取消目 前的限制和建立起一个科学基础上的植物卫生系统。行业预测每年贸易将达到12亿美元,比目前通过非正式渠道进口将增加7亿美元。 小麦――中国将取消从美国西北部进口小麦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因为对TCK黑穗病的没有根据的担心而制定的。 D.出口补贴 中国承诺已不再为农产品提供任何出口补贴,这对谷类、棉花、大米非常重要,它也为下一阶段的世贸组织回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这一回合中,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已由美国副总统声明了。 二、工业产品的市场准入 在工业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中国已经同意允许美国公司自由进出口,并在中国流通销售它们的货物。中国关税显著降低到与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相当,而且低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缩定所有的减让,并且分阶段取消进口产品数量限制。 几个美国有特殊利益的领域,包括中国需参与几个现有的国际零关税协议(包括信息技术协议),以及单个的部门,包括汽车、木材和木材产品、化学制品、渔业产品和其它产品,以及还可能包括其他部门。正如在农业中一样,在工业产品上的大部分结果与其它主要的贸易伙伴相比,都是不会更差,尤其是与那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A.贸易权利与流通 贸易权利和流通是制造业部门最先考虑的问题。目前,中国严格地限制了贸易权利(进出口权利)和流通(批发、零售、保养和维修、运输等)。和农业一样,这种限制将会给中国一个防止进口冲击的保护层,如果不处理这个问题,将会使关税减让变得毫无价值。 因此美国寻求并成功地赢得了取消这些限制的协议。首先,中国将会首次将贸易和流通的全部权利交给美国公司。这些将会用大约三年的时间分阶段实现。即使对于中国最敏感和最受保护的产业,如化肥、原油、和石油加工,中国都会提供贸易和流通权利。流通服务将会在下面的服务贸易部分中作更详细的讨论。 B.工业品关税的全面削减 中国也同意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并永不再提高。 比率――中国将把平均关税从1997年的24.6%降至9.44%。对于美国的优先考虑的产品平均关税要甚至更低,达到7.1%。这比1998年实施的关税率降低了56%,比从1994年开始进行市场准入谈判时的关税降低了71%。 全部关税不可回复――中国将锁定其全部关税表,意味着它将接受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在未来不准再将关税提高到限制水平之上。几乎没有几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许多国家保留大幅度提高现行关税税率的权利。 分阶段实施――三分之二的关税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行,除有限的例外,其余部分将到2005年完成。 C.美国优先考虑领域的关税削减 如上所述,在美国优先考虑的领域里,中国的关税降低幅度更大。美国有特殊利益的领域的一些条款包括: 高技术――中国将会执行信息技术协议(ITA)。这将把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和其它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从目前的平均13.3%降至零。 大部分的关税削减将在2003年前分阶段逐步实现,少数例外将延至2005年。所有其他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国将在2005年时完成关税减让。 汽车――在汽车方面,中国将把关税从目前的80-100%削减至2005年的25%,其间每年按比例削减。汽车零部件关税将降至平均10%的水平。 ***注:在这一部分中,除了关税限制外,又存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政策中关于配额的限制。这些配额将逐步消除,以中国汽车工业政策出台之前中国汽车进口水平作为基点。见以下“配额和非关税措施”。另外汽车零售权将首次得到允许(见“服务”部分)。 亚太经合组织部门――中国已经同意实行亚太经合组织早期的自愿的部门自由化建议,而今这已经在世贸组织中得到考虑,当世贸组织接受这些部门的实施时,中国即开始实施。这将削减以下产品和服务的关税:林业制品(木材和纸张)、环保产品和服务、能源和能源设备、化学制品、鱼类产品、玩具、宝石和珠宝,以及医疗设备和科学仪器。 木材和纸张:中国将要削减目前的12-18%的木材关税和15-25%的纸张关税到5-7.5%的水平。该部门的关税减让连同流通和贸易 权利,将迅速扩大美国产品的销售。 化学制品:中国已经接受关于化学制品关税协调的大部分条款――将削减其关税至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一致的水平――对70%的化学制品关税一般在5.5%-6.5%的水平(目前中国的关税达35%)。一个关键的削减是苏打粉的关税削减,至5.5%。化妆品、药品、电影、一部分塑料制品的关税也将有削减,大大低于目前的水平。 鱼产品:对美国重要的产品,中国将把关税从超过20%的水平减少到10%。 高度数饮用酒:中国将把关税从61%降至10%。 D.配额及其他非关税措施 世贸组织规则禁止配额和其他数量限制。中国已经同意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立即对美国的最优先考虑的产品取消这些限制,对其他产品的限制最迟5年后取消。 配额:中国加入后将取消对美国最优先考虑产品的现存配额(例如某些化学肥料和光纤电缆)。到2002年,最迟不超过2005年,中国将取消所有的配额。 配额将从现在的贸易水平上每年增长15%,以保证市场不断开放,并减少数量限制的影响。 汽车配额将在2005年彻底消除。在过渡时期,基准配额水平为60亿美元(即在中国汽车工业政策之前的水平)。配额将以每年15%水平增长,直至最终消除。 三、服务业 中国是今天世界上对服务出口最封闭的市场。因而,我们在服务业上的目标是为在广泛范围内的服务部门达成承诺进行谈判,要使中国加入两个现有的主要协议,即关于基础电信和金融服务的多边服务协议,并且为在下一轮世贸组织谈判中进一步打开中国服务市场打下基础。 虽然还一些进一步的工作要做,中国在服务贸易上的承诺已经与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国相当。这包括在全部主要服务部门的承诺(并计划在银行业、证券业、视听产品领域进行进一步谈判),合理地过渡到取消绝大多数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限制(特别是美国有巨大商业利益的部门),同意接受基础电信和金融服务协议,以及对美国服务供应商保留全部现有的市场开放。具体承诺如下: A.保留现有市场开放 中国将在全部服务部门保留现有的市场开放和经营活动。许多公司现在享有省级或中央政府当局提供的好处。这一切都将受到保护,即使中国在服务开放计划中所做的承诺还要经中央政府当局批准。随着中国的承诺的到位,这将保护现有美国在华的流通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其他服务供应者,包括那些按照合同或股权协议或执照经营的美国人,使他们免受约束。 B.流通 在今天的中国,外国公司无权流通那些在中国以外制造的产品,也不能拥有或管理流通网络、批发渠道、和仓储。中国现在还频繁地发放经营许可证,这限制了美国公司的推销、售后服务、维护保养和客户支持的能力。正如在工业品部分中所提到的那样,这无论对于货物出口还是服务出口都是严重的障碍。 中国的承诺涉及所有这些问题。它们显示着在流通上的一个广泛的承诺,包括批发、直销、零售、保养维护以及运输等。这样,美国就可以象销售那些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一样销售其他进口商品,从而为扩大美国商品出口提供一个重大的机会。如上所述,中国将在3年之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即使在最敏感、最受保护的部门,中国也已经同意在5年内提供流通权,如化学肥料、原油以及石油制品。 对流通的辅助服务 中国在流通辅助服务上的承诺包括快递服务、租用和出租、航空快递、货物运输、存储和仓库业、广告业、技术检验和分析、以及包装服务,所有的限制将在3-4年内逐步取消,那时美国的服务商将能建立拥有100%股权的子公司。 C.电信业 中国目前严格地限制电信服务的销售,并且禁止外国投资。中国的承诺标志着它第一次同意开放电信部门,既开放服务范围,又开放对电信业的直接投资。通过这些承诺,中国将成为基础电信协议的成员。具体承诺包括: 调控原则――中国现在允许其电信当局任意运用专断和岐视标准。中国现在将同意实行鼓励竞争的调控原则(包括根据成本定价,互联互通权利及调控当局的独立性),基础电信协议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中国还同意技术中立方案,即外国服务商可以使用他们选择的任何技术来提供电信服务。 服 务范围――中国将逐步消除以下服务的一切地理限制: 寻呼业和附加值行业:4年; 移动电话:5年; 国内有线服务及封闭的用户群:6年。 中国的关键电信服务走廊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约占国内电信业务总量的75%。这一走走廊将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开始开放,到2003年全部电信服务都将开放。 投资――在目前情况下,中国不允许外国投资电信业。有了这项协定,中国将在全部电信业中允许外国占49%的投资,并且在4年内允许外国投资在附加值和寻呼业中拥有51%的所有权。 D.保险 在保险方面,中国目前将外国公司限制在上海和广州。即使在这些市场中,也只有2个美国公司可以参加。因此我们力图消除地理和数量限制――也就是说保证外国保险公司能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营业,其经营活动和公司数量不受限制――结束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其结果包括: 谨慎准则――中国同意完全在谨慎准则的基础上授予执照,对发行执照的数量没有经济需要考虑或数量限制。 地理限制――加入后,中国立即将允许外国的财产和意外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承保大规模险,并且在5年以后取消对许可证的地理限制,在2-3年内允许美国主要利益团体进入中国关键城市。 范围――中国将在5年里分阶段地扩大外国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目前占总保险费85%的群体、健康及养老保险业。 新许可证――中国最近已颁发了4项许可证,包括2项给美国公司的。 投资――中国同意允许多数股权,取消对外国人身保险公司麻烦的合资要求,并且同意逐步取消内部分支限制,人身保险公司现在可以选择他们自己的合资伙伴(与目前中国政府为保险公司选择合资伙伴的政策不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即允许外国拥有保险公司50%的所有权,并在1年内逐步享有在合资企业中占有51%股权的权利。对于非人身保险公司,中国将允许在加入时即达到51%的所有权,并在2内成为全资子公司。 E.银行业 在银行部门,中国强加了严格的地理限制――如,仅有9家外国银行经营当地货币而且只在上海的浦东地区。我们的谈判努力为外国银行争取全部权利,既能经营当地货币,也能经营外汇业务(对于市场向美国的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后者显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既能服务中国顾客,又能服务外国顾客;实现投资自由化。这部分仍在讨论中。 F.证券 这部分仍在讨论中。 G.专业性服务 在专业性服务方面,中国目前严格限制外国法律公司和会计公司的经营。考虑到这些领域,我们力图在所有重要领域得到承诺,包括提供服务的权利和投资的权利,以及锁定在建筑和工程业的已经自由化的政策的承诺。 中国提供的服务业开放涵盖了广阔的领域,包括法律、会计、税收、管理咨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医疗和牙科,以及计算机相关服务。除了律师业务之外(这对许多世贸组织成员是一个共同的例外)的一切服务领域,外国的多数控制都将得到允许。就会计业而言,中国已经同意取消强制性的本地化要求,而且现在将要允许自由进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市场。中国已经同意在发行注册会计师许可证时应用国民待遇原则,并实行程序透明化。 H.视听产品 目前,中国严格限制录音带、录像带、电影、书籍和杂志的销售,并且不允许外国所有权,不允许建造、经营电影院。尽管这一领域仍在讨论之中,中国已承诺销售录音、录像带的权利,以及电影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这包括: 录音、录像带――在录像和录音带的销售业,中国将允许49%的外国股权。 电影院――中国将在3年内允许建设、更新、拥有及经营电影院的多数所有权。 I.旅行和旅游 最后,中国迄今仍对旅行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强加了许多限制。最明显的是,外国公司被限制在中国的11个地区,并且不能建立全套的旅行社。我们的目标是得到一系列可与世贸组织成员国做出的相对高水平的承诺可比或更优的承诺。结果如下: 酒店业――中国将允许酒店业经营者自由进入中国市场,并能在3年内建立100%外国所有权的酒店。加入时即允许多数外国所有权。 旅行服务――外国旅行业者可以提供全系列旅行服务。对旅行服务来说,中国将允许进入政府旅游胜地,以及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四、协议和工作组报告承诺 在世贸组织协议和工作组报告承诺中,中国确立了可以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执行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已经在涉及反倾销、补贴和防止进口激增、技术转让条件和补偿,以及国有和国资企业行为等关键条款上达成了一致。然而,我们还须讨论这些条款的有效期并解决其余问题。就这些规则的实质的所达成的协议对美国的工人和工商业界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也将继续致力于纺织品问题,并建立一个机制来确保承诺的全面实施。 中国即将向世贸组织工作组提供达成一致的条款,以编入准入协议和工作组报告。在这一多边协议中,我们将讨论其它许多与规则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关于中国标准的详细条款,关税评估和国民待遇。 详细条款 在谈判中,中国同意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实施以下承诺: A.投资和技术转让 首先,需要使用一套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受到公平对待。这将包括:取消有碍在中国经营的外国公司进口生产所需物资的限制(如,在中国经营的汽车公司将可以进口美国制造的部件)。有关措施包括: 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遵从“贸易相关投资准则”(TRIMS),没有任何发展中国家过渡期。 消除并停止执行贸易和外汇平衡的要求; 消除并停止执行本地化要求; 拒绝执行强加这些要求的合同,以及 只强制或执行与技术或其它的技术诀窍转让相关的法律或条款,如果它们与世贸组织关于保护知识产权和与贸易相关的准则的协定一致的话。 这些条款也将保护美国公司免受强制的技术转让,而且中国还同意,在加入后,它将不再以下列条件限制投资审批、进口许可证,或其它性能要求的进口审批程序,这些将包括: 本地化的要求; 抵销关税; 技术转让,或 要求在中国开展研究与发展。 这些是重要的承诺,它们在解决在中国投资的价码和条件等问题,以及政府在本应是商业的决策中的问题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B.反倾销和反补贴方法 第二,对于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倾销和补贴,协议将保证美国公司和工人将受到强大的保护。 对此,美国和中国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即我们将在今后的案例中继续维持目前的反倾销方法(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不仅如此,当我们对中国应用抵销关税法时,仍可在确定和衡量任何可能存在的补贴时把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质考虑进去。尽管这些条款的有效期仍在讨论中,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将为美国的工业提供必要的保证,使它们能有效抵制不公平的进口贸易。 这些条款既考虑了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考虑了在反倾销和抵销关税法下作出必要决定时可能存在的困难。 C.视产品而定的特别保护 第三,协议确保美国国内企业针对不可预见的进口激增时将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为此,视产品而定的特别保护条款建立起了一个特殊的机制,以应付可能给美国工业带来或有危险带来市场混乱的进口激增。中国是美国市场开放的主要出口受益国。这一机制是在其它世贸组织保护条款之外的另一机制,与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传统保护条款不同: ――它使得中国能够通过自愿限制等方法,解决对美进口明显造成(对美国的)物质损害; ――它使得美国能够在比世贸组织保护协议更低的标准上实施单边限制。 虽然这一条款的期限还在讨论中,这一保护条款将提供迅速而有效的方法防止有害的进口激增。 D.国有和国资企业 第四、这一条款允许我们解决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格外高的参与的问题。 国有和国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主要经济体都大。作为进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之一,中国应确保这些企业在商业基础上运行。而且,我们需要确保能对这些企业有效地应用世贸组织条款。 中国已同意它将保证国有和国资企 业将: ――完全出于商业考虑进行买卖,如价格、质量、可取得性与可推销性; ――保证美国企业能在不带有歧视的条件下参与买卖竞争。 中国已经同意将不干涉商业决策(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除非是以与世贸组织一致的方式。 考虑到对国有和国资企业应用世贸组织规则,我们已经用不同方式申明这些企业应遵守世贸组织纪律。 ――国有和国资企业采购货物或服务不是政府采购,因而必须服从世贸组织规则。 ――我们已经在世贸组织关于补贴和抵销关税措施协议中明确了国有和国资企业的地位。这将有助于保证我们在相应的场合下能有效地对这些企业应用我们的贸易法。 E.结论 这些条款将保证美国工人和公司能充分利用美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打交道。尽管达成所有这些规则问题的协议,还很多有待完成的,无论双边还是多边,但中国对这些重要协议和工作组条款的承诺,将是其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限制性商业惯例,加强在国外市场的垄断和竞争。本文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内容,分析反垄断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反垄断法的特点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颁布了反垄断法,实行保护竞争和反对垄断的经济政策。反垄断法的特点是,它适用于所有的对国内市场起着限制竞争效果的行为,而不管这种行为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例如,2008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中国反垄断法所针对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经营者之间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

反垄断法不仅是各国保护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与对外贸易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的跨国流动已成为国际上普遍的现象,跨国公司随之也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十分活跃的经济组织,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国别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跨国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凭借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在东道国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占据优势地位,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道国的市场结构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况下,先进的技术和价格低廉的产品会给封闭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竞争是跨国公司活力的源泉,竞争又会促使其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兼并走向集中和垄断。因为跨国公司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产权,容易利用其经济优势在东道国的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成为限制竞争的势力,进而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

我国反垄断法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跨国公司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限制性商业惯例,打击局外企业,加强在国外市场的垄断和竞争,保证谋取垄断利润。目前,在华跨国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主要包括:横向限制竞争,即跨国公司联合起来控制产品生产、销售、价格以及在任何特定行业或商品中获取垄断地位;纵向限制竞争,即跨国公司作为上游生产厂商对销售商的经营地域、经营产品范围以合同的形式施加某种压力,其手段有维持转售价格、独家交易、选择易、搭售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跨国公司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主要手段有不公平定价、超高定价、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价格歧视等。为了增强竞争力,跨国公司通过采用资本、品牌、技术与行政力量的结合,使其限制竞争行为更具规模性、长期性、隐蔽性,表现出以下特征:通过并购方式达到限制竞争目的。以控股的方式并购国内企业,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东道国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通过知识产权达到限制竞争的目的。目前,跨国公司已在我国形成了对技术的控制和垄断。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平均增幅为20%,但在迄今为止的18万余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跨国公司的申请占87.8%。

为了遏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保护本国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我国反垄断法对于在本国活动的外国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它们在国外产生的但对国内有影响的限制竞争行为,都作了具体规定:

(一)限制跨国公司的外部扩张

企业合并常常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集中度过高的合并则会引起经济高度集中,集中则会导致市场的垄断。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时,一般是通过购买当地企业或者通过与当地企业的联合来进入东道国的市场。从竞争的角度看,这种方式一般不会受到东道国反垄断法的干预,因为它们一般不会提高东道国市场的集中度。然而,如果跨国公司在进入市场时或在进入市场后,以某种方式破坏了东道国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即由此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时,那就会受到反垄断法的干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31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按照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审查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为期30天的初步审查阶段。如果在完成第一阶段审查以后,认为该并购案影响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比较大,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审查。第二阶段审查为期90天,必要时第二阶段审查还可延长60天。

(二)禁止跨国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根据该法第1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的。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要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控制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企业一旦被认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就得承担特殊的责任,即不得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该法同样适用于在中国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外国跨国公司。

一般来说,外国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不容易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因为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其经济或竞争政策进行限制。而且,一旦有这样的事实发生,东道国政府一般也会通过推动国内企业的联合来抗衡跨国公司事实上或潜在的竞争优势。例如,“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的正式成立,充分印证了中国企业正在通过联合,迎接外国企业的挑战。该组织由TCL、联想、康佳、海信、长城计算机集团5家企业自发成立,是一个采用会员制的、开放式的非营利性组织。凡从事计算机、家电和通信产业的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可以申请参加。

基于反垄断法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建立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在对外经济和贸易往来中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一)建立有效的价格预警机制

加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平台建设,及时发现市场的异动。限制竞争的秘密活动所导致的最终市场表现基本是一样的,即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致地抬价,固定、僵硬的价格或多年不变的市场份额以及新进入者普遍生存困难等等。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市场上有不正常的操作,竞争机构则可采取措施进行调查或干预。

(二)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且实施品牌战略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商品共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占据90%以上的名牌拥有权,处于垄断地位。而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85%、纺织制造设备70%、石化设备80%和高端医疗设备90%-100%都依靠进口。因此,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名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当前,国际贸易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进入标准竞争,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就意味着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企业要注重长期效益,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增加研发投入,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要在电子信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支撑高新产业的标准群;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及有中国特点的产业,建立起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超级秘书网

(四)建立行业协会或加强企业联盟

多年来,我国在DVD、电脑、汽车、数码相机等高科技含量的行业都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而国外的高科技企业通常会至少将纯利润的50%再投入到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上,并且,国外企业有强大的横跨全球的市场平台,如果国内企业不联合起来推广、保护自己的技术,该技术就会很快被国际大企业强大的市场力所吞并。

(五)加强国际合作以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法

由于各国贸易法规不尽相同,在禁止国际卡特尔、控制企业合并、确定损害程度等方面,往往会涉及不同国家的企业,所以,应在互惠、公平合理和不损害国家和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在反垄断领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不断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晓晔.反垄断法与国际经济贸易.国际贸易问题,1995(8)

2.朱家贤.WTO对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与中国反垄断法的完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刘世昕.“标准经济”:中国还要在知识产权上吃多少亏.中国青年报,2003-9-16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1.从宣传价值角度来看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能够帮助这个国家提升国际中的地位,因此,从宣传价值角度来看,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形象,进而提升国际形象。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市场经济贸易是一件不容忽视和掉以轻心的大事,因此,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理应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各项市场经济贸易的有关政策,只有自身对这些政策掌握后,才能在工作中为市场经济贸易发展构建出一个坚实的政策环境和基础。一旦经济贸易政策制度得到切实可靠的落实,市场经济在我国就会朝向健康的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才能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相对应,并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最终实现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水平快速提高。总之,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是构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美好愿景的重要元素,只有各个城市的经济贸易得到较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活力才能凸显出来,进而向世界传递正面阳光的中国形象。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正如前文所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来作为支撑,因此,巩固市场经济经贸易,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就业,缓解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为人们带来劳动收入。同时,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的地位,还可以为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提供多种形式的消费和消遣项目,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说,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市场经济在我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找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关键突破点,不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飞跃。然而,市场经济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和自然发展的。在当前我国市场竞价贸易的运营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逃避或抵触,而是应当客观审视,严阵以待,认真地予以处理和解决。

1.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够完善,制约着市场经济贸易水平的提升从当前的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在区域经济规划方面仍然存在着规划不完善的地方,一定范围内还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和欠缺人性化考虑的问题,这都对我国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制约影响。例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域在规划经济时,存在规划内容重复、交叉或冲突等问题,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制定出的规划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最终导致规划停留在了直面,无法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最终导致了规划停滞,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又如,有一些地区的政府在进行规划时,规划的内容过于注重政绩的实现,有时甚至背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规划的科学性原则而进行不科学的规划,这显然使规划工作成为了实现政绩的一项“权力”手段,最终制造成了不良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贸易的水平总是难以得到质的提升,运营效果也难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2.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有待进行科学化完善当前,在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以各种名目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而对于一般性的转移支付项目则设立的十分少。从本质上分析来看,当前出现这些落差和不均衡的原因在于我国许多的专项转移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因而所涉及到的资金支付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运营过程中,相关的针对性政策也未能及时地建立起来,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支付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贸易布局的有效调整造成了阻碍影响。

3.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多,给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力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作用效应是十分广泛的,作用于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然而,这种支持作用是需要重组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和体现的,虽然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当前全国总体来看,我国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投入资金的比例也较其他领域来说要少得多。分析其原因,在于很多地方性的基层政府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尚未弄清楚,对于趋于经济的走势和方向也难以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从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缺乏合理的规划,相应的专项资金也难以及时到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往往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制约着人们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旦城市的公共服务缺乏力度,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担,长久下去,将会对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会造成阻力,最终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4.存在地方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市场经济贸易要想取得蓬勃发展,在关键在于保持其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自由度,因而,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即是地方贸易保护和过多的权力干涉。然而,在实际中,许多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地方贸易保护的情况,给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不仅使市场经济贸易的方向与我国的实际国庆相偏离,还使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变得模糊不清而难以实现良性发展。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最大的目标,甚至放在了其他一切工作的前头孤立地去开展经济工作,不仅不去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沟通,更不愿意开展区域合作,这使得这些地区在经常往往各搞各,难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和互惠的共赢局面。最终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贸易长期处于了“关门过日子”的状态,严重了阻碍了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的脚步。

三、促进市场经济贸易实现高效运营的对策思考

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一定要体现有效性和高效性,为经济贸易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这些办法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现状加以甄别筛选,使其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水平得到提升。

1.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大力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并对自身的权力有清醒的认知。一旦职责明确,权力运营妥当,就可以使自身的职能作用实现正常的发挥,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贸易的需求,使经济贸易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健康运营。二是政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有全盘的考虑,而不应孤立地看待地方经济贸易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大力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使发展规划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理性科学。如此,规划内容才能以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为核心内容,摒弃那些不必要的政绩内容,使政府摆正自身位置和经济贸易发展规划的位置,为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减少麻烦。

2.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现经济贸易布局有效调整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转移支付项目,这些项目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但是,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项目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支付做到有据可依,使资金支付的来龙去脉都能确保真实客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有利于杜绝违法乱纪犯罪现象,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更易于调整,使经济贸易资源达到优质配置整合。

3.加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为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创造机遇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密切相关。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更是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公共服务能力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流露。我国必须以社会保障的高度,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确保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负担会相应减少,也会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贸易,为市场经济贸易的稳步运营提供机遇。

4.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市场经济贸易步伐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因此,若想实现经济贸易的顺畅运营,就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确保市场经济贸易步伐迈得稳迈得远。这样,必然是以市场经济贸易运营目标的明朗化为前提,有利于客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地位,实现地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协作和互惠互赢,使各个地域之间的资源实现高效共享,实现生产因素的良性流动,从而全面推动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彻底告别闭门造车的局面。

四、结束语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1篇

1、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

我国每年出口1600多亿美元的商品中,标有我国自己的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有1/3的商品没有品牌:有1/3的商品打的是外商的品牌。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有识之土都感叹:“国外市场上的中国货的确不少,但用中国品牌的却不多见,街头巷尾都是没有商标的中国

廉价商品,或者是为外商定牌生产的中国商品。”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6.5万个企业加上服务业,到1995年底,在国内注册的商标仅为53.87万个,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不少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裳。

2、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华”等公司合资后,中国四分之三的洗涤品市场被“飘柔”、“海飞丝”、“花王”、“潘婶”等洋名牌垄断。国有品牌在洋名牌的围攻中处境艰难,更谈不上抢占国际市场。

3、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健词]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市场开放度 规模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产业内贸易一直是贸易界的热门话题,它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它与产业间贸易有着显著的不同。产业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专门从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进行出口,用以交换它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于新贸易理论,换而言之,它的诞生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而非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统计现象的直观推断。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Vordoom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研究,Michaely对三十六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Balassa对欧共体制成品贸易增长和Kojima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同时,对二战后贸易新格局所进行的大量的理论研究推进了实证性研究的进展,并为产业内贸易步入第二阶段对统计现象的理论解释,提供了基础。70年代中期,Grubel和Lloyd 《产业内贸易》一书所作的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上升到第二阶段。随后,许多西方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这一理论日渐丰富。Krugman (1981) 提出的理论基于垄断竞争的情况,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将现代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区分开的评判标准,他认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各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Falvey(1981)、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的研究基于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假想,分析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在产业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Leamer (1988)提出市场开放度在产业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近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Davis (1995)的研究基于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差异,以强调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Harrigan(1994, 1996) 也同样强调了市场开放对贸易的贡献,以及市场开放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增长做出的贡献。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前人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本文将以下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来检验这些因素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所造成的影响:(1)要素禀赋;(2)规模经济效应; (3)市场开放度。 下面的章节将对这三个要素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

二、建立计量模型

1.因素的选择

(1)产业内贸易。Grubel和Lloyd(1975)创造了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衡量产业内贸易。Aquino (1978)、Tharakan (1983) 都通过Grubel和Lloyd(1975)的方法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数理分析。近年来,Vona (1991) 和Cooper等人(1993) 同样印证了Grubel和Lloyd指数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同样使用Grubel和Lloyd指数进行分析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在文中以IIT表示。

(2)要素禀赋。Falvey (1981) 、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在其产业内贸易模型中都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Moshirian (1994b) 的实证研究显示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是一些国家在金融服务业取得比较优势的两大决定因素。Davis (1995)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研究时折中了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在银行服务业这一领域,对各国比较优势和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最大的要素禀赋是人力资源,它反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将中国的教育发展程度用于评估人力资源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EDU表示。假设教育发展程度越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越高。

(3)规模经济效应。Krugman (1981)认为在特定的某些国家中,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效应无论对于贸易总量还是产业内贸易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Greenaway和Milner 也认为规模经济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Lee (1989), Hughes (1993) 和Somma(1991) 发现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重大影响。在银行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许多文献试图证明在美国的银行业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Berger等人(1999) 的文章综述了那些试图评估银行效率,量化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文献。他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些总资产高于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才存在规模经济。然而,在90年代,资产超过250亿美元的银行才体现出规模经济。本文选取中国所有银行的总资产来衡量规模经济效应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SCA表示。假设规模经济的存在对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有促进作用。

(4)市场开放度。在某些国家,由于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服务业的贸易壁垒已经消失了。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更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展,加速了金融服务业的产品多样化。尽管Leamer (1988) 和Harrigan(1994,1996)强调市场开放度是促进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Hughes (1993), Greenaway 等人(1994) 和Bernhofen (1999) 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都没把市场开放度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相对不高,但本文仍把市场开放度纳入考虑。本文以中国金融服务业的FDI来衡量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在文中以FDI表示。假设市场开放度越大,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

2.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将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的数据样本区间选择1997到2004年。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网。计算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开放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计量分析。首先,我们对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因素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建立模型:

IIT=eC1×EDUC2×SCAC3×FDIC4×eu

因为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存在异方差,为了消除所选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得:

LnIIT=C1+C2×LnEDU+C3×LnSCA +C4×LnFDI +u

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EDU表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SCA表示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FDI表示金融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C1代表常数项,C2是回归系数,代表要素禀赋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3是回归系数,代表规模经济效应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4是回归系数,代表市场开放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u表示干扰因素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国金融服务业IIT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结果

该回归方程的各变量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优度达到了8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也达到了79%,且不存在相关状况。

(2)实证结果分析。对要素禀赋的统计结果如预期的具备正显著性,表明要素禀赋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IIT指数存在着正相关,而且要素禀赋对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是符合Falvey、Falvey、Kierzkowski以及Walter等人的研究结果的。这是因为一些金融工程或者风险投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例如为兼并、收购行为提供顾问, 房地产业顾问,公司财务管理等。风险资本融资、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来产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的高度多样化则能促进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对中国金融业规模经济效应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的确是与规模经济相关联的。实证结果显示那些规模较大、更便于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的大型金融机构确实获益于规模经济,与小型的金融机构相比,这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在国外提供金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也提供了更多品种的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增长。研究结果与Hughes 等人(2001) 的结论相一致:规模经济在金融服务业中存在,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

对市场开放度的统计如假设的一样,具备正显著性。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市场开放度越大,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就越为发达。国外的研究成果均显示一个国家对国外贸易与投资的开放度越大,在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贸易壁垒和国家限制政策都将影响金融服务业的贸易量。这与Harrigan (1994, 1996) 的研究结果一致:市场开放度将增加贸易量,因此也会增加产业内贸易量。

三、总结

本文基于Helpman (1981) 、Markusen和Venables(1998,2000)及其他众人发展的现代贸易理论,对影响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建立了模型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要素禀赋、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都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提高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此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充分利用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日益兴旺的经济贸易,加快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与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2)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由此发挥金融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对外资向我国金融行业的进入做出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对国内的金融服务业进行合理保护;规范扰乱金融服务业市场秩序的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3)重视教育事业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重视对金融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为金融服务业提供急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 Li,Ah-Boon Sim.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5,(24).

[2]大卫・格林纳韦.国际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4]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5篇

文化贸易之所以快速开展是因为文化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文化经济深化了服务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文化贸易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贸易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文化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渗透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中,推动经济社会重大变革。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文化经济深化凸显全球经济发展的深度和方向。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市场大潮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重要性:有利于我国文化经济融入世界文化生产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消费链,促使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分工,并嵌入国际文化生产体系;有利于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实现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通过文化贸易,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因此,文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既是重要目标又是重要途径。

(二)文化贸易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性选择

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通过交换实现其商业价值,但又具有特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承载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品是在确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指导下,依靠各种文化理论、审美观念、传本文由收集整理媒知识等融为一体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文字、图书、期刊、图画软件、声像、工艺品、雕塑、表演、网络等,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文化产品和服务可实现多种文化要素融合,能够传递多种价值功能,汇集了一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定经济社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承载的特征依托文化贸易传播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不同群体能够享受到不同文明发展的成果,体会不同文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娱乐性。对于我国来说,文化贸易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现实作用。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加,许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走出去”,在全世界展示我国文化魅力,同时也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增加进口国对我国文化的认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扩大了我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文化贸易可以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但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来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严重失衡,货物贸易量过大带来许多国内外挑战,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增加文化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是促进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突破口,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更是培养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质生产要有文化内涵,文化国际贸易能增加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在内的国际贸易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更能创造我国货物贸易的有效需求,培养对我国货物与服务的忠实顾客群。文化贸易的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利于突破意识形态的封锁,减少对我国的敌对,增强对我国友好情感,降低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减少我国文化贸易持续逆差。

(四)文化贸易是我国参与和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大实践

对文化贸易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贸易规则涵盖了wto自由贸易原则、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规则。wto规则是建立在《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三大框架基础上的。wto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互惠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六大原则。多样性规则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中提出来的。文化例外规则是在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中主要是针对wto原则中的自由贸易原则提出来的,在文化贸易中崇尚自由贸易只有美国一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倡文化例外。文化例外在文化贸易实践中主要指电影产品和视听产品,是美国与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提出来的,在这种先例的效仿下,文化贸易中的文化例外被扩散到其他文化产品领域。

文化例外是基于两方面产生的,一方面是《关贸总协定1947年》第四条就对电影产品制定的特殊条款,第三国民待遇条款将电影产品在满足第四条具体条件列为国民待遇的例外,第二十条一般例外条款中,将保护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国家珍宝所采取的措施和为保护公共道德所必要的措施列为一般性例外。另一方面是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强势的国家主张文化贸易自由化,文化产业弱势国家主张文化例外。wto规则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基本是一致,正是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自由贸易中体现wto规则,各国逐步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相对平衡发展中实现文化自由贸易,逐渐消除文化例外对世界文化贸易的影响。我国抓住有利的机遇,在短期积极运用文化多样和文化例外规则,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长期推崇文化自由贸易,这正是我国文化贸易对wto、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规则的运用和实践,保证我国文化活动、文化货物和文化服务在创造、生产、传播、销售方面享有更多机会,也保证了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我国文化企业可选择文化国际贸易模式

转贴于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文化贸易模式

基于供给角度的比较成本论和要素禀赋论的贸易理论指引下,存在三种文化贸易模式。

一是跨境交付文化模式,数字化的电子出版物、有形的文化产品、离岸文化外包、广播影视、文化艺术都可以通过部门间跨境交付模式进行贸易。二是境外消费文化贸易模式,需要文化的供给者与文化的需求者直接接触才能完成贸易,这主要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与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价格差异引起的,演艺和文化旅游就属于这种模式。三是商业存在文化贸易模式,文化服务提供者在国外提供商业文化服务,丰裕的资本对外直接进行文化项目投资,在东道国显示文化商业存在。

(二)现代贸易理论解释的文化模式

文化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基于产品差别、消费者偏好差别、规模经济、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其中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成为产业内贸易首要的推动因素。不能被“运输”的差别化的文化服务就需要主动到服务地进行文化消费,这就是境外文化贸易模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相近,一国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会向国外延伸,这为跨境交付文化贸易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文化企业存在垄断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与文化产品市场不完全、文化要素市场不完全和企业拥有规模经济。垄断优势是国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张利用比较优势将本国劣势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转移到东道国获得新的优势,这也是跨国文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这都属于通过fdi显示商业存在的文化贸易模式。

(三)全球化背景下凸显的文化贸易模式

在文化国际贸易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对外文化贸易模式。一是美国的“强势辐射”模式,是以跨国文化集团为主体,倡导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自由贸易,占据全球网络文化资源和开发大量产品,形成文化贸易的规模优势。二是欧盟的“柔性连接”模式,是以亲和力加强欧洲一体化,倡导文化多样性,拓展文化国际贸易,同时又主张文化例外,发挥和壮大欧盟文化贸易在世界的影响力。三是日本的“时尚引导”模式,是将科技开发与时尚创意相结合,在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扩大在全球的文化贸易优势。

此外,在儒家文化指引下的我国倡导“和谐亚洲”、“和谐海洋”和“和谐世界”,推动合作、竞争和共赢,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探索一种新“包容共赢模式”。以“和平、发展、合作、双赢”为文化理念,创造大量普世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起我国文化强国地位。

我国文化国际贸易的市场战略选择

(一)政府和民间文化机构在文化贸易发展战略中充当搭建平台的角色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的文化板块有:东亚文化板块(包括中日韩和东盟)、阿拉伯文化板块(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斯拉夫文化板块(俄罗斯、东欧和中亚部分地区)、基督教文化板块(欧美地区、大洋洲和南美地区)和非洲文化板块,这些文化板块都是基于一定相同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与不同文化板块所在的国家进行开展文化友好交流和建立文化经贸合作关系,为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提供良好国际经贸背景。我国政府还可以在国内的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积极建立文化贸易国际博览会,为国内外文化企业参展提供良好平台,同时邀请对贸易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举行文化贸易论坛,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知名度,通过这种“引进来”达到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与上述文化板块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我国民间机构可以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民间机构开展各种形式文化论坛和民间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相同文化在跨地区间融合,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贸易创造广泛的社会氛围和培养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