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光纤通讯作为一种新兴的有线通信技术,由于自身的各种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应用范围覆盖方方面面,对信息通信市场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对于光纤通信来说,具有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信息容量比较大,通信的频带比较快。光纤与电缆以及铜线相比,具有更大的传输宽带,除此之外,目前使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提升了光纤的信息承载量;第二,光纤具有强抗干扰性,能够抵抗电磁干扰。因为光纤采用的原材料通常是石英等绝缘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不易腐蚀,另外光纤的另一特性就是抗电磁干扰,所以,光纤通信避免了电磁冲效应;第三,石英光纤的传输能耗比其他传输媒介低,使用非石英光纤能耗将会更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无中介距离。

2我国电力企业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快速,在通信能力、安全性能方面都大大提升。由于有线产生的辐射相对较少,对人身体产生的伤害也小,所以,在电力企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线通信不断进行服务和功能的改进,有线通信能够进入比较繁杂的各种媒介中,降低数据分析预测故障出现,做好数据储备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下面对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有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2.1电力企业的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相互补充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有线接入以及无线接入一般都是通过介质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业务的开展的,实现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的共享,能够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中,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一旦能够实现无线与有线技术的移植与功效互补,在很大程度上回降低开发成本。例如:有线电视网络使用光缆之前,电视单向广播MMDS是最为常用的形式,当HFC出现,这种覆盖方式开始被取代,面临严峻形式。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将会推进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2.2电缆发展成设备和网络的接口

我国这几年通信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网络带宽的要求也相应提升,计算工作超出传统方式制约,有线通信从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更多的系统工作一般都在电缆内部完成,通信对于宽带线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智能型网络以及设备应选择电缆当作接口。

2.3利用网络设施降低成本

网络技术的发展取得的显著呈现就是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的相互兼容,借助目前已经搭建的各种成型网络设施上能够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无线与有线的相互兼容,说明有线通信自身具备的强优势,无线通信的便捷性也是有线通信无法比拟的。降低未来通信技术的生产成本,为有效通信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综合考虑成本以及通信效果后,应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4有线通信需要更高的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安全性能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不管是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都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我国电力企业中现存的网络都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复杂技术的出现以及介质本身的制约,提升通信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有线通信已经着手引进比无线网络更为先进的功能来改善服务。有线通信能够进入复杂介质中,进行信号的传输,这些功能是无线通信不具备的。通过有线介质的传输数据功能,进行数据的分析,增强预防措施,改变线路的灵活性与可靠性。避免传输数据信息的丢失,这是提升有线供电技术的关键环节,所以有线网络朝向灵活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方向发展。

2.5全光网络的发展

目前有的专家对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预测是高速通信将会呈现全光网络的发展态势。这是光纤通信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最高的一种发展阶段。我国电力企业中传统的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节点之间实现了全光化,但在网络节点处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信网干路容量的提升,因此,实现电力企业的全光网络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目前的全光网还仅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指日可待的。

3结语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科技的重要产物就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的载体是光和电信号。光纤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大类。单模光纤只能传输一种模式的光,且对光源的谱宽及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模光纤能在制定的波长上用多个模式进行同时传输,是一种高效的传输方式。与普通的通信传输技术相比,光纤的损耗率要低得多(可低达0.2dB/km);同时,中继光放大器间距可超过100km,而传统的铜电缆中继放大器间距仅为几百米到几千米。因此,除了用户到小站间仍使用铜电缆,其他通信网中包括电视网、跨海洋的网络全部使用光纤通信。此外,光纤通信抗电磁干扰能力极强。这是由于光纤通信设备的主要成分是SiO2(石英),其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和绝缘性。因此,光纤通信不会受到太阳黑子活动、电离层变化、雷电以及人为释放的电磁等方面的干扰,这一特性使得光纤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中。基本光纤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光纤有线传输技术为例

与其他传输技术相比,光纤传输技术有着较为突出的优越性,现阶段其己经基本取代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技术等成为当前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加强光纤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意义重大。

2.1光纤有线传输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最早的光纤传输技术即为PDH技术,其主要采用图像与语音结合的多媒体方式进行光纤传输,传输方式相对简单,且传输设备也比较单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这种准同步数字传输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2.1.1SDH技术的应用SDH技术是继PDH技术之后的一种更严密、更灵活的传输技术。以SDH技术为主的光纤传输节点设备又称为同步数字序列设备,SDH技术传输设备正为全球各领域广泛应用于光纤节点处理和传输中。由于当前的SDH技术相较于之前的PDH技术在网络传输与处理功能、业务处理能力及传输网络的灵活度与运行能力、网络维护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极大地弥补了原先的PDH技术的缺点和不足。2.1.2DXC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出现是在SDH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之间相互传输、转化等信息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该技术的使用可以通过光纤数字技术传输网络配线、软件管理、业务监控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做到光纤业务分级处理、动态信息监控,从而保证了信息传输的质量。2.1.3DWDM技术的应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简称DWDM,现今它大致向两大领域发展:用于DWDM系统长途传输骨干网的大容量长距离,以及用于DWDM系统本地骨干传输网,其具有大容量短距离、多业务接口的低成本以及多速率的特征。使用DWDM技术,能够增长光纤的传输容量,可达几十倍、几百倍,这给IP业务的指数性增长提供了条件。DWDM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容量超大,“透明”传输数据,高度的组网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兼容全光交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投资的特点。

2.2光纤有线传输网络改进方案

2.2.1骨干层骨干层改进由四部分组成:①通过收敛骨干层的带宽和路由,让它生成网状或环状型的组网,且节点的扩展性要非常强;②尽量使用不同种类的光缆路由组网,及不同种且能对其进行自愈保护SDH环网系统中的直达电路;③为了使障碍点降到最低,应尽最大努力缩减跳线转接;④把接入层业务进行负荷分担处理,尽量采用接入环双归属,合理地增加骨干环与骨干节点的数量。2.2.2光缆线路光缆线路作为连接传输设备的物理介质,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没有清晰的划分,根据目前的设备类型的组成,核心层承担两局间电路和调度电路,为传输系统提供物理上的光通路,并且至各局的业务趋于均衡,建议对设备区域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划分,使运营商选择符合自身网络发展的设备类型。故光缆线路优化要求根据网络的组成,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合理并有清晰的划分,通过设备搬迁调整实现合理划分,从而为本地SDH光传输网的网络结构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考虑经济、工程等因素。假设各环路均为STM-16环路,既可提高设备的可控能力,网络结构调整和设备搬迁替换过程可进一步对生产性能高效性的各指标进行评估比较。以通路规划的思路,可采用拓扑,又可适当引入设备厂家,采用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方式,提高竞争力。2.2.3接入层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接入层进行优化,根据接入环容量已经趋于饱和的实际情况对运用光纤资源并且做出接入环的裂变,相当于把接入部分进行化一为二的裂变,以此提升网络的容纳量;把接点数设置在8个范围内更加适应当今的环网中的节点数的现状。运用拆环的方法来提高环路的容量大小来解决接入节点相对多的环路。由于业务发展不断增大的需要,通过提升环网的容量实现升级。2.2.4设备依据考虑的着重因素进行设备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规划和商务谈判等情况,优化方案实施的难点是搬迁替换设备过程和调整网络结构应标准规范,现今MSTP设备的优选处理能力弱于SDH光传输网设备,而且要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为基础对网络结构进行调整。②对厂家设备环境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网层面的分布对厂家设备环境进行优化。而且在实际优化的过程中,要对电源、光纤、机房等条件进行充分地考虑,运营商在准备的阶段应做好与设计院等各方意见的协调工作。不能局限在一个厂家的设备,要做出详细的方案,但也不宜做出过多的电路割接方案,尽可能地形成一个具有完善、稳定调整目标的网络方案。

3结语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线评论的基本概念、分类,然后阐述了在线评论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现状,最后文章提出了在线评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在线评论 营销策略 商家

一、引言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发表的关于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评价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口碑形式,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商家的商品介绍信息,在线评论是商品使用者基于其亲身经历所发表的兼含褒贬的评价信息,因此真实性和可靠性深得顾客的信任。

二、在线评论的概述

(一)在线评论的基本概念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是对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评价信息,包括评论者信息、评论等级、评论内容和评论时间等组成部分。评论者信息体现评论的来源,通过评论者的网站用户名显示,有时还会显示评论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评论者的信誉度、曝光度等信息;评论等级是评论者对商品量化的综合评价,通常用1至5星级来表示,分别代表差、较差、中、较好、好5个等级的评价;评论内容是评论者对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定性文字描述;评论时间是评论者发表评论信息的时间,进而可以推算出评论者发表评论时所处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二)在线评论的分类

网上评论按其载体网站是否销售商品可分为商品销售网站评论和第三方专业网站评论,商品销售网站评论是已在本网站购买过商品的注册用户对某商品发表的评论,通常由商品显示页面的“我要评论”按钮点击进入评论,评论的内容必须与该商品密切相关,否则会被删除,典型代表是Amazon;第三方专业网站评论是注册用户对其使用过的商品发表的评论,这类网站无法检测评论者是否真正使用过商品,所以这类评论的真实性有待怀疑,典型代表是电影影评网站movie.省略。

(三)在线评论对营销策略影响的研究

1.在线评论对信息策略影响的研究

作为产品推介的一个方式,在线评论也需要商家付出一定成本。通过允许消费者发表产品评论,商家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降低和消除了商家控制产品信息的能力。

(1)是否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信息平台

在决定是否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信息平台时,商家需要考虑潜在消费者中专家和新手的比例关系。为新手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信息的平台对产品销售有利,然而消费者中如果专家的比例很大将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已经决定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平台时,商家需要谨慎考虑曝光度不高的产品。当提供发表在线评论信息的平台而未能吸引足够的消费者发表评论时,商家将会受到损失。此时商家可以考虑引进知名度较高的第三方评论机构的评论信息。

(2)根据销售周期培植不同的在线评论

对于处于中后期销售阶段的产品,由于消费者逐渐从其它渠道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开始下降。擅长收集和散布产品质量信息的商家应该更多注意处于早期生命阶段产品的在线评论,即在消费者更多关注在线评论的时期,商家应努力提高在线评论种产品的得分。这个阶段之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开始下降,商家应该鼓励和培养更高信誉度和更高曝光度的评论者,因为这些评论者的评论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直接影响。

(3)适时调整评论信息的

适时地调整对消费者评论信息的是商家一个重要的可控变量。例如当评论者中专家的比例很高时,商家可以通过延迟评论信息的方式来控制评论信息对产品的不利影响。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评论者的控制上,商家可以适当的参与评论者信誉度的变化,同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评论者发表评论信息的权限。

2.在线评论对销售计划影响的研究

利用在线评论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可以预测产品的未来销售情况,从而帮助商家制定相应的销售计划。Chrysanthos等在故障率公式的基础上假定故障率服从巴斯扩散理论,研究电影票房未来一周的收入轨迹。通过对比是否含评论因素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发现综合传统因素和评论因素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去除传统因素的次之,去除评论因素的最差。发现网上评论对销售预测是有贡献的,且贡献高于传统因素。根据在线评论预期产品的销售情况对商家制定销售计划有着重要意义。

3.在线评论对价格策略影响的研究

Baojun Jiang等考虑行业和竞争因素,利用净效用函数u(v,P) = Q(r,η,λ)-P 分析了商品综合评分等级升高时销售方的价格策略。研究发现在竞争市场中,若两销售方所销售的商品差距不大,则价格的不灵活变动能让两销售方避免囚徒困境,对两销售方都有利。网上评论可通过对价格产生影响来影响商品销售,销售方利用网上评论制定相宜的价格策略,有助于销售方获取更大利润。

三、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国外对在线评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在线评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实证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打分方式的在线评论,而无法对文字型的在线评论信息做出研究。因此,目前研究只能围绕评论中产品的得分进行。而现实中,消费者更多地关注文字型的评论信息,例如评论的内容、评论信息的长度等。

(2)商家可能操纵在线评论系统。首先,商家可以自己扮演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提升产品的得分。其次,商家可以通过鼓励措施吸引消费者发表正面的在线评论。

此外,在线评论的一个研究瓶颈就是文字型评论信息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线评论与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融合,尤其是与当前比较成熟的信息抽取技术进行联合研究。将产品特征词的抽取和舆论特征词语义的识别等技术纳入到文本性评论信息的研究中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对消费者购物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导致了信息过载等问题?因此,

判断和识别评论信息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文本挖掘和统计分析方法,从

评论信息特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角度,对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亚马逊商城的用户评论样本,具体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评论评分对

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而评论信息丰富性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其具有正

向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在线评论;

有用性投票;文本挖掘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4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0821(2014)01-0018-05

Study on Impact Factors of Votin

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 in E-commerce

Chen Zaifei Xu 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

a)

〔Abstract〕”BZ〗Online review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sumers,shoppin

g,but the increasing mass information results in information overload.So judgeme

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lfulness reviews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Using text minning and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s,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term

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from the viewpoint of inf

ormation features and reviewer information of online reviews.And this paper anal

ysed the impact of each variable on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based on onlin

e user reviews of Amaz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view rating had negative i

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review information richness and revi

ewers helpfulness of previous review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

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

〔Key words〕e-commerce;onlin

e reviews;helpful votes;text mining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已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中国电

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上涨30.83%,达到7.

85万亿元,网络购物规模不断扩大[1]?与传统购物不同,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无

法通过实际的体验对商品进行判断,因此其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对其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参

考作用?然而,急剧增加的网络评论数量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

息过载等问题,影响消费者对在线评论信息的判断?在大量的在线评论中快速识别出有用的

评论,对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改进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评论有用性研究中,如何对评论有用性进行量化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电子商

务网站上针对商品评论有用与否的投票功能,设置了有用和无用选项,并且投票结果就显示

在评论下方,这方便了研究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定量分析?以前研究中,大多采用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作为评论有用性的度量值,比值越大,则评论有用性就越高[2-5

],但这种衡量方法存在两个问题:(1)当消费者投票数较少时,这一比值不能准确反

映评论的真实价值;(2)没有投票的评论未被纳入研究范畴?Cao和Duan指出,投票数多的

评论往往能得到更多关注,由于投票数少的评论吸引力较小很难再获得更多投票,因此采用

商品评论的总投票数来研究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6]?事实上,在线评论的总投

票数仅仅反映了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不能反映消费者对评论价值的认可,基于此,本文以

亚马逊网站手机评论数据为基础,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提

高消费者的有用投票数,为消费者决策和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提供参考?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理论分析

在线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一种形式,在商品营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

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即为研究内容之一?

Ghose和Ipeirotis以搜索型商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评论主客观倾向,主客观倾向混杂度以

及评论可读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2]?郝媛媛通过对电影评论数据的实证研

究,详细分析了评论情感倾向及其混杂度?评论主客观性及其混杂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性感知

的影响作用[4]?严建援从文本内容的角度,研究了评论深度?评论表述客观性等

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5]?而彭岚以传播学说服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在线评论

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提出评论等级?评论者好评率,评论阅读者互联网使用经验是影响在

线评论有用性的重要因素[6]?Cao和Duan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研究评论体裁?

评论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发现相对于其它因素,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

用更加显著[2]?殷国鹏等则从信息采纳和社会网络视角,探究了影响消费者采纳

在线评论信息的原因,实证发现,评论长度?评论星级和评论者中心度显著影响评论有用性

[7]?

从前述研究出发,本文认为评论的有用投票数既可以反映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又能帮助消

费者对评论信息价值的判断,因此本文采用评论有用投票数代表评论有用性,从评论信息特

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方面分析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假设

1.2.1 评论评分

评论评分是消费者对商品总体效用的评价,其范围一般为1星到5星,其中1星为差评,5星为

好评,3星是中性评价,一般不带有明显的感彩,或兼具正面和负面评价?Pavlou和Dim

ka(2006)指出,ebay上商品的正面和负面评论比中性评论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对消费者决

策更有参考意义[8]?郝媛媛(2010)也发现,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对评论有用性

存在影响,极端评论对评论有用性有正向影响[4]?因此,评论评分对消费者判断

评论价值存在影响?5星评论通常描述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优点,1星评论一般反映商品和服务

中存在的问题,这两类评论可以改变目标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预期效用(增强或削弱),帮

助消费者缩小商品搜寻范围,从而有利于消费者减小搜寻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本文

提出假设H1:

H1: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与其评分有关,且极端评分对其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

1.2.2 评论信息易读性

易读性,可以反映文本阅读和理解的难易程度?Nikolaos et al(2012)运用FOG?ARI等英

文文本易读性(readability)公式,分析评论阅读的难易与评论有用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指出在线评论的易读性正向影响消费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判断[9]?在汉语可读性的

研究中,孙汉银(1992)认为汉字平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多笔画字数等对汉语阅读难易

程度存在影响[10];张宁志(2000)认为句长?非常用词数量等会影响汉语文本

的易读性[11],本文借鉴汉语可读性的研究结论,选择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句均

汉字数以及多笔画字数作为测试变量,分析中文评论易读性对评论价值感知的影响?评论的

文字笔画复杂,单句评论所含字数越多,会增加阅读者准确理解评论内涵的难度;笔画较多

的汉字通常代表具有较高的字形复杂度,为生僻字或者不常用字的可能性较高,消费者遇到

较难识别的字的概率较高,影响消费者流畅地阅读评论文本?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2a:在线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b:在线评论的句均汉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c:在线评论中包含的多笔画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1.2.3 评论信息丰富性

Mudambi(2010)认为,评论信息深度可以提高评论的诊断性,增强消费者信心,帮助消费

者做出购买决策[12]?信息丰富的评论,通常包含更多的商品特性?商品性能及

商品使用体验等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更具深入性?消费者阅读信息丰富评论后

,能够获得关于商品多个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增强其对商品的了解,降低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选择商品时的不确定性,提高消费者判别商品价值的能力,因此,评论信息丰富性会影响消

费者对评论价值的判断?基于上述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3:评论信息的丰富性对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2.4 评论者信息

评论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其特征信息对消费者判断在线评论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Forman(2008)研究了评论者信息公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商品销量的影响,信息公开

的评论者评论对商品销量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13]?Ghose和Ipeirotis(2010)

研究发现,评论者的历史信息对其评论有用性存在显著影响[14]?评论数量和评

论者所有评论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评论的总投票数,是在一些网站(如亚马逊)上可以得

到的评论者信息?本文中将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作为研究变量,分析评

论者信息的影响作用?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指评论者已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者的评论的平均历史有用性和受认可度?

发帖数量可用于表示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活跃性[7,15],因此,评论数量,可

用来反映评论者参与网络讨论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高的评论者,通常具

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评论质量高,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采纳?因此,

提出假设:

H4a: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H4b: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3 理论模型框架

在以前研究及前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评论评分?评论信息易读性?评论信息

丰富性,评论者评论数量?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得票数的影响作用

,所构建的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1 数据收集

本文以亚马逊网站的商品评论作为数据来源,采用基于jsoup类库编写的java程序,抓取亚

马逊网站上评论者发表的手机评论,其中,jsoup是一款用于html解析的java类库,可通过D

OM或CSS选择器来解析和提取html网页上的数据,并为此提供了一套简便的API(详细信息见

http:∥/)?通过对抓取到的评论进行筛选,去除其中信息

不完整的评论后,获得有效数据2 489条,每条评论收集了以下内容:(1)有用投票数

;(2)评论评分;(3)评论标题;(4)评论正文;(5)评论者的评论数量;(6)评论

者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7)评论者获得的总投票数,对收集的数据整理后,作为实验样

本?

2.2 模型公式

对于评论信息丰富性,通常评论越长,其中含有的商品描述信息越全面,而且Mudambi(201

0)也将评论长度作为评论深度的测量变量[12],因此在构建在线评论投票数影

响因素的模型公式时,以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值,并且分别分析评论标题长

度和评论正文长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作用?对于多笔画字,艾伟在20世纪40年代

,就曾以10画作为判断汉字笔画多少的标准,分析笔画数与汉字认知之间的关系[16

],本文也采用10画作为分段标准,以10画以上的汉字作为多笔画字,基于前述假设,建

立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公式(1)所示?为了减

小由异方差和偏态性所产生的误差,模型中的部分变量采取了自然对数的形式?

其中,helpRatei指第i条评论得到的有用投票数,rtae指评论评分,ti

Len指评论标题长度,conLen指评论正文长度,conNum是评论正文的字均笔

画数,conNumSen指的是评论正文中每句话所含有的平均汉字数,concplR

atio是指评论中多笔画汉字数与评论长度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正文中多笔画字所占的

比率?reviewCount指评论者发表的评论总数,reviewhelp指评论者

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的值?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经过对评论样本的整理和汇总,得

到评论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2.3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影响因素与评论有用投票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

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通常

方差膨胀因子VIF

检验,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的F值为128.456,R2和调整后R2分别为0.293和0.291,可见模型整体

拟合效果较好?

(1)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评论评分对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具有显著影响(p

),相对于中性评价信息,极端评价信息被认为更有价值,假设H1得到验证?两者呈负相关

关系,即评论评分越低,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越多?负面评论通常描述的是购买和使用过程

中遇到的商品或服务方面的问题,反映商品存在的缺陷,为消费者呈现了购买商品可能存在

的风险,从而减小消费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利于消费者提前规避风险,对消费者选购商

品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易被消费者采纳?

(2)评论标题长度,评论正文长度对其有用投票数影响显著(p

正,假设H3得到验证,即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的感知具有正向影响?评论越长,评

论的信息量越大,含有的商品相关描述信息就越丰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参考已有评

论中的意见或建议,以更好的了解目标商品的质量和特性,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可以为其提

供详细的商品性能?使用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帮助消费者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更能

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投票数也就越多?

(3)评论信息易读性的3个衡量指标,字均笔画数(p

以及多笔画字数(p

有影响作用?但只有多笔画字数的回归系数为负,支持了H2c所提出假设,其它两项的系数

为正,与假设相反?笔画较多的汉字复杂度通常较高,易给阅读者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多笔画字较多的文本,不利于阅读者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不易引起消费者的

注意?字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呈现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单一的简单字和简单句组成的评论

,不能详细传递评论者的商品使用体验?商品选择建议等内容,较为丰富的汉字和句子的应

用,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评论者表达的内容?以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字均笔画数和

句均汉字数超过某一阈值时,负向影响评论的有用性,即两者与评论有用投票数之间是否存

在倒“U”关系?

(4)评论者信息方面,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H4a的假设没有获得支持,

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得到验证,即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平均有用性,对其新发表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较高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表示评论者具有良好的信誉?专业的知识水平,其评论

对商品信息的描述详细准确,评论可信度高,对消费者选购商品更具参考价值,往往能够得

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也越多?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影响不显著,这说明

,相对于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消费者更加关心其评论的质量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商品在线评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在线评论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有

用信息的获取?本文通过构建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影响在线

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因素,发现评论评分?评论信息丰富性?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

显著影响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的数量,而且本文采用评论易读性的多个衡量指标分析其

影响作用,部分获得了支持?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管理启示,首先,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应该

引导消费者多发表一些内容充实,信息全面的评论,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关注;

其次,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质量对新发表评论的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

机制设计,鼓励信誉较好,评论质量较高的评论者多发表评论?

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采用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指标,而

没有对评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能不太全面;本文没有考虑时间对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

影响;另外,本文仅对手机评论进行分析,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商品评论,还需进一步地研

究?

参考文献

[1]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杭州:中国电子商务

研究中心,2013.

[2]Ghose A,Ipeirotis P G.Designing Novel Review Ranking Systems:Predicting

the Usefulness and Impact of Review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

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USA:Association Computing Machin

ery(ACM),2007:303-309.

[3]Qing Cao,Wenjing Duan,Qiwei Gan.Exploring Determ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of Online User Reviews:A Text Mining Approach[J].Decision Sup

port Systems,2011,50(2):511-521.

[4]郝媛媛,叶强,李一军.基于影评数据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

科学学报,2010,13(8):78-88,96.

[5]严建援,张丽,张蕾.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内容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0(5):713-716,719.

[6]彭岚,周启海,邱江涛.消费者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11,38(8):205-207,244.

[7]殷国鹏,刘雯雯,祝珊.网络社区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模型研究——基于信息采纳与

社会网络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140-147.

[8]Hu,N.,Pavlou,P.A.,and Zhang,J.Can online reviews reveal a products true

quality?empirical findings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online word-of-mouth comm

unication[J].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6:324-330.

[9]Nikolaos Korfiatisa,Elena García-Bariocanalb,Salvador Sánchez-Alonsob.Ev

aluating content quality and helpfulness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The interplay

of review helpfulness vs.review conten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1(3):205-217.

[10]孙汉银.中文易懂性公式[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2.

[11]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83-88.

[12]Susan M.Mudambi,David Schuff.What Makes a Helpful Online Review?A Stud

y of Customer Reviews on [J].MIS Quarterly,2010,1(34):1

85-200.

[13]Anindya Ghose,Panagiotis G.Ipeirotis.Estimating the Helpfulness and Eco

nomic Impact of Product Reviews:Mining Text and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J].I

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10,23(10):1-15.

[14]C.Forman,A.Ghose,B.Wiesenfeld.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

ews and sales: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 in electronic marke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3):291-313.

[15]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交互式电子期刊首先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现纸质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封底等各项。由于采用数字出版,不存在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问题,电子期刊就能轻松地将彩色图片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纸版黑白印刷带来的曲线层次不清、扫描照片边界模糊等问题。电子期刊绕过了印刷环节,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够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在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是极受欢迎的,避免了纸质期刊的滞销和资源浪费问题。此外,电子期刊无需纸版的发行流通过程,无需仓储空间,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意地浏览和购买电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国内外流通,提高国际影响力。电子期刊虽然以整本书的形式发行,但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过定位关键内容直接搜索到单篇文章,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全书阅读,也可以选择单篇浏览。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3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征信息;评论信息;推荐信息;在线预订;酒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7―0079―06

1 引言

信息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不仅搜索价格、类型、品牌等产品特征信息,还十分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购后评论信息。酒店提供的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服务,由于消费者预订前无法对其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做出准确评估,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信息以降低感知风险。所以,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对酒店信息的合理呈现极其重视。通过对酒店在线预订平台(Expedia、Trip advisor、携程网、艺龙网、同程网等)的分析发现,在线信息通常包括三类: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和顾客的评论信息。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携程网的酒店在线预订数据为例,研究上述三类信息对不同等级酒店网上订购量的影响,提出在线旅行服务商酒店在线信息设计和服务管理的新思路。

2 文献综述

在线信息对产品销售影响显著,彼德森和莫里诺(Peterson&Merino)2003年研究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搜寻行为时,发现在线信息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对产品的销量产生影响。陈等(Chen,et al.)研究在线图书销售时,指出在线推荐信息可以显著影响图书的网络销量;钱瓦里和梅兹林(Chevalier&Mayzlin)在分析图书特征和在线评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线评论对图书销售影响显著,但负向评论对销量的影响大于正向评论。随后,一些学者研究了在线信息对消费者的作用机制,刘(Liu)指出在线评论的数量能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因为评论数量越多,消费者就越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德拉卢卡斯等(DeIlarocas,et al.)也发现随着关于某产品或服务的在线评论信息数量的增加,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概率将有所提高。可见,在线信息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产品的在线销售。

酒店作为典型的体验式服务产品尤其适合网上销售,而且专业的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已经成为客房销售的重要渠道。酒店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消费者在购买时面临较高的感知风险,尤其需要较多信息来辅助决策。因此,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购买这类体验型服务产品时,信息对决策影响将更加显著。格瑞茨和刘(Gretzel&Yoo)通过对1480个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来自其他旅游者的在线评论对其决策的影响最大;迪克金戈和玛扎奈克(Diekinger&Mazanec)在研究在线预订酒店的影响因素时也发现在线评论能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叶等(Ye,et al.)研究在线评论对酒店客房销售的影响时,指出在线评论得分的均值显著正向影响客房的销量,而方差则对客房销量呈负向影响;维曼伦和希格斯(Vermeulen&Seegers)发现在线评论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酒店的知觉,而正向的评论信息则能显著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目前对酒店在线预订的研究主要从在线评论数量、情感倾向(正向和负向)的角度分析在线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或酒店网上销售的影响。而在专业的酒店在线预订平台上,在线信息呈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它们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试图研究不同内容的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酒店比较分析这些信息内容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的差异。

3 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

通过广泛调查发现,携程网是国内第一大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其在线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也具代表性,成为国内外研究者首选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选用携程网的实际数据进行研究,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模型的一般表达为:

ιn(Num_Reviews )=β0+β1Travelers' Rating+β2 Browsing Index+β3ιn(Room Types)+β4ιn(Price)+β5City Rank+β6Average Rating+β7Facilities Rating+β7Serviee Rating+βCleanlinessRating+β10Environment Rating+ε1 ( 1 )

叶等(Ye,et al.)在研究在线评论与酒店客房销量时,采用了在线评论数量代替酒店网上预订量的做法,并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此外,根据携程网的点评规则,只有在网上进行交易并入住后的消费者才可以参与点评,这保证了评论数量的真实性。因此,本模型也采用在线评论数量近似替代同期的酒店网上预订量。

模型中,变量的选择以携程网呈现的在线信息为基础,其中,用户评级和评论浏览指数表示平台推荐信息,酒店的房型种类、客房价格和所在城市等级表示酒店特征信息,顾客对酒店的设施、服务、卫生、环境等的评价表示评论信息。酒店所在地理位置能影响其客房销售,但在研究中量化这种影响存在难度,因此采用酒店所在城市等级反映酒店所在位置,这种方法在文献中得到应用。此外,模型中变量的纳入顺序与消费者在酒店预订过程中所接触信息的先后顺序一致,这便于分析不同信息对消费者预订决策的影响程度。为了凸显在线信息对不同等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了4个模型分别考察在线信息对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

3.2 数据收集

研究中的原始数据均来自携程网(WWW.etrip.corn),该网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提供商(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51.6%),拥有最大的访问 客户群,在线呈现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历史数据保存相对完整,方便查阅与收集。根据史密斯旅行机构(sTR Globe)提供的2010年中国大陆酒店业经营业绩数据,本文选择携程网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青岛、大连、宁波、南京、西安、厦门和三亚15个城市的酒店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考虑到不同规模的酒店可提供的客房数量会对其顾客评论数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同类型酒店之间的可比性,本文在选择样本酒店时按照其在线评论数量大于其客房总数60%的原则进行筛选(根据STR Globe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大陆酒店业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

经过数据收集与整理,最终选择了1092家酒店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五星级酒店128家、四星级酒店313家、三星级酒店200家、经济型酒店451家。在此,酒店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2个)和酒店特征信息(3个)所包含的变量的数据可以直接在网站上获得,而反映在线评论信息(5个)的变量数据要经过处理才能使用。携程网提供的顾客点评系统中的评分与5点李克特量表相似,顾客评论信息中每一个变量的评分级别从“很好”到“很差”共5级,本文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从“5”到“1”相应的赋值,这样每一项评论信息都可以用相应的加权平均分来表示。

3.3 结果分析

鉴于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自相关等问题,本文在回归分析中选择了White检验、DW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以此来消除其部分影响。同时,还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检查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以确定最终模型。在上述问题都通过检验后,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1中可以看出,酒店特征信息中房型种类(β3:0.302,t=3.602)、客房价格(β4=-0.396,t=-2.98)和所在位置(β5=-0.023,t=-2.341)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而其他变量的参数均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在五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中,酒店自身特征信息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推荐信息和在线评论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五星级酒店消费群体主要为公务或商务旅行消费者,其旅行费用多数由行政单位或公司负担,他们选择酒店时比较重视酒店的档次与自身社会地位的匹配,对酒店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看重品质和品牌,较少受其他评论者的影响。

在模型2中,表示酒店特征信息的房型种类(β3=0.3,t=4.85)和所在位置(β5=-0.021,t=-2.789)两个变量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线评论信息中除卫生评价以外,其他各变量均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从影响程度上看,评论信息总体上大于特征信息。这表明在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中,消费者既关注酒店的特征信息,又重视在线评论。此外,用户评级(β1,=0.204,t=2.087)和评论浏览指数(β2=0.313,t=1.723)两个变量的参数也通过了检验,这表明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显著正向影响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

从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酒店特征信息(β3=O.349,t=3.868;β5=-0.033,t=-3.168)和在线评论信息(β=0.694,t=1.782;β8=0.75,t=2.053)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其中在线评论信息的影响大于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的影响。这说明在三星级酒店中,消费者除了考虑酒店所在的位置、房间类型外,还重视其他消费者对酒店设施及配套设备和服务水平的评价。一般而言,三星级酒店的消费者大多追求舒适的体验,而酒店的设施设备(如寝具、浴室设备等)与服务水平正是影响顾客这种感知体验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酒店特征信息中,价格对预订量影响不显著。

在模型4中,房型种类(β3=0.072,t=4.34)与所在位置(β5=-0.03,t=-4.662)两个变量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仍然很显著,但影响程度总体上低于在线评论。在线评论中消费者对酒店设施(β7=0.885,t=3.315)、服务(β8=0.809,t=3.127)、环境(β10=0.48,t=2.535)的评价(β6=1.655,t=2.418)对酒店网上预订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评论浏览指数(β2=0.023,t:1.919)也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这表明经济型酒店中消费者既重视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也看重其他消费者的在线评论信息。这一结果与经济性酒店的硬件设施条件与消费者群体特征较为吻合。经济型酒店的顾客以大众消费为主,其旅行费用通常由自己负担,他们既关心酒店基本设施条件,又关注服务、安全等影响基本睡眠与休息的因素。所以,这些消费者对在线评论信息十分重视。价格依然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

综合比较4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在线评论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显著;酒店特征信息对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最显著。在酒店特征信息中,价格对五星级以外的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这可能由于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价格离差①最大,而等级越低的酒店竞争越激烈,价格离差也越小,从而使价格对低星级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在评论信息中,消费者对客房卫生的评价对酒店网上预订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客房卫生已经不是影响酒店网上预订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显著低于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服务水平、周边环境的评价。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用户评级对四星级以外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四星级酒店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高星级酒店的平均水平,所以消费者为降低网上预订的感知风险而对信息的搜寻更加全面。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的研究内容。论文以携程网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预订平台推荐信息、酒店特征信息和消费者在线评论对4类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线评论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显著,其中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服务及周边环境的评价能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而对酒店客房卫生的评价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2)特征信息对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客房价格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无显著影响。(3)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用户评级对四星级以外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结论对在线旅游服务商进行酒店在线管理有以下启示:

首先,酒店在线信息应该进行分类管理。因为不同等级的酒店,消费者关注的信息重点不一样,而页面信息呈现顺序、位置与方式都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关注与接受,如对于五星级酒店,其酒店地理位置、酒店价格及房型等信息应该在重点区域,而对经济型酒店,消费者的评论信息应方便、快捷、全面地呈现给消费者,以便于他们进行全面评估。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对不同顾客群体进行个性化管理,无论是顾客在预订平台进行酒店检索还是预订平台对酒店进行的推荐,均应该关注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从而增加顾客对酒店产品的认同。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温度 at89s52 nrf9e5

1 引言

由于在局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检测环境温度时,传统的单一测点测量温度的方法并不能够准确说明实际的温度信息。在同一环境中,对多点进行温度测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温度测量更加准确。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1]。

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2 系统方案

无线数据传输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以及多点对多点。本论文所设计的系统由主控芯片51单片机、主接收器以及多个测量终端组成。每个测量终端都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nrf9e5传递数据,进而形成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将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分布在所要测量环境的不同位置,就能够精确评估环境温度。然后再将这些测量得到的温度经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nrf9e5具有和8051相互兼容的微控制器,但是时序和指令都与其有些差别。nrf9e5与cpu的数据交换是通过串口来进行的。

nrf9e5和其他模块通信主要是通过自身内部的并行口和内部的spi口。nrf9e5与nrf905等具有一样的功能。收发器在与微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片内的spi和并行口。在要传输通信的数据准备好之后,就能够产生中断,供微控制器使用。

3.2 温度测量电路

温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用热电偶等。但是本论文采用的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one-wire总线,即只采用一根信号线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该测温传感器能够测量零下55度到1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同时分辨率能够达到0.5摄氏度。工作电压范围很宽,一般为3.0至5.5v。

3.3 主控芯片

本论文设计的数据采集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单片机。msc-51单片机是八位的非常实用的单片机。本论文所使用的at89s52单片机就是基于这款单片机的。msc-51单片机的基本架构被atmel公司购买,继而在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同时扩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闪存等等。51内核的单片机具有很多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一些电子产品上应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许多大公司对其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单片机仍然在控制系统中占据很大市场。

下面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单片机作简要介绍。这款单片机具有最大能够支持的64k外部存储扩展,同时还具有8k字节的flash空间。该单片机具有4组i/o口,分别是从p0到p3,同时每组端口具有8个引脚。每个引脚除了能够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脚复用。其还具有断电保护、看门口、计时器和定时器。51单片机一般的工作电压是5v。

4 软件设计

4.1 通信协议

本系统为单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主接收器在可靠通信范围内分别与每个数据终端通信。主接收器与每个数据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必须明确接收方的地址。系统通信协议定制如表1所示。

4.2 温度测量程序

本论文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one-wire总线的器件,与主控芯片进行一根数据线连接,就能够同时实现数据和时钟信号的双向传输。但是这样就要求主控芯片的时序必须具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之前,每个器件的rom上都光刻上64位的编码,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来进行多

点的组网。但是本论文所设计的温度采集系统,在每一个结点只是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因此在程序中并不需要读取其rom编码。

5 总结

在实际的温度测量过程中,测量单点的温度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温度信息,需要对同一环境进行多次测量,同时要对多个温度节点进行测量。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北京:通信学报,2004,25(4):15-17.

[2]郑启忠,耿四军,朱宏辉.射频socnrf9e5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8):51-54.

[3]季一锦,尹明德.一种基于nrf9e5的无线监测局域网系统的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2):22-25.

[4]盛超华,陈章龙.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05,21(6).10-13.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8篇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2)利用“阅读期待”作出选择。“阅读期待”是读者在阅读信息之前已经存在的一种内在的经验(包括知识方法等)系统、情感系统、思维系统、价值系统(包括审美系统)的综合潜质,是生活经验(包括阅读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内化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基本素养,它可以在认同或抗逆中作出取舍选择。具体方式可以采用:①利用“经验系统”进行“直觉选择”,即以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标准,在“图形”(心理学上指生活中事物等在脑海中的意象)重叠与否中作出取舍选择;②利用“情感系统”进行“情感选择”,即以自己对某事物的爱与憎为标准,在共鸣或排斥中作出取舍选择;③利用“思维系统”进行“逻辑选择”,即在阅读反思、阅读批判中进行推理与判断,作出取舍与选择;④利用“价值系统”进行“意义选择”,即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为标准,在认同或抗逆中作出取舍选择。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9篇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 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 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通信;超量信息;无线传输

Abstract: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is a new paradigm that combine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tigh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delivers a function flow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network and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challenges in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mass information. Promising research areas i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includ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exploitation of network computing gain,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mass inform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通信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容量、异构性、智能化代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信息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是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引擎。目前,下一代通信网络相关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引领了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关系到未来国家物理基础设施的安全利用。挑战支持大容量媒体数据传输网络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异构网络技术,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移动互联网作为人们交流及获取信息的一种高效便利的渠道,在中国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着倍增器作用。目前国际信息化总的趋势是从固定宽带转向移动宽带。到2015年之前,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到38亿。中国目前无线通信用户数将达到6.5亿,在软、硬件领域都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供应国。无线通信已成为中国率先实现高新技术崛起的支柱行业之一。然而,随着信息向网络化、泛在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媒体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移动通信的发展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最近的研究报告(Cisco)显示,未来5年全球移动数据量将增长66倍,其中2/3来自于无线视频业务。因此,移动用户将经常遭遇连接阻塞,下载时间过长,播放滞缓等不良体验。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的报告显示,移动宽带连接速度最慢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而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余亚太地区和西方国家较快。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全面提升移动网络的综合效能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社会和谐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信企业及科研院所将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目标定位在100 MHz带宽内提供高达1 Gbit/s峰值数率。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过去40年里,蜂窝网的容量增长大约为平均每5年2倍。其中较大的贡献来自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及频谱的增加。近十多年里开发的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已在3G、4G中得到较充分地应用。在信源方面,多媒体压缩能力的增长大约为每5年2~3倍。其中正在开发的最新标准 H.265只有20% 的压缩能力来自“纯算法”;绝大部分提高来自“视觉体验”。显而易见,移动用户对无线多媒体跳跃式的需求增长是传统无线网络无法独立满足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超量信息有效传输的是网络社会中信息科学目前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1 计算通信概念的提出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数字媒体通信技术的研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无线通信标准制订。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突破数字通信的技术瓶颈,各国纷纷推出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计划。由于频谱资源日趋匮乏,开发新一代颠覆性无线通信技术,谋求移动通信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际信息科学技术前沿研究的汇聚点。

作为数字化革命的两个方面,计算和通信在主要目标上有所不同。网络计算主要侧重于在消耗最少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计算迅速地、可靠地解决问题;而无线通信则主要侧重于在消耗最少资源条件下如何快速地、可靠地传递信息。在过去的60年间,计算与通信两学科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发展。一方面,图灵和诺依曼利用许多晶体管搭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奠定了现代计算体系。而今,电子数字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石,而且已经演进到多处理器网络架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仍将遵循摩尔定律,继续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1948年香农的革命性论文开始了现代数字通信理论的新纪元[1]。文章揭示了无线传输能力在根本上受到频谱资源和能量等因素制约,其承载能力成对数级别增长。从物理层来挖掘无线资源,虽然可以获取频谱利用率及功率利用率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有限的,除了会带来设备复杂度及建网成本的增加,更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后果:能耗的巨大增长。

如何突破根据传统香农信息论的现有无线网络瓶颈束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无线网络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论领域权威学者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T. Cover曾指出:“通信是计算约束的,而计算是通信约束的”。由此可见,解锁无线网络潜能的关键正在于通信与计算的有效结合。如图1所示,传统通信的容量由香农公式所示呈现log函数增长趋势;而根据摩尔定律,计算能力却是呈现指数特性增长。特别是在大规模网络中,网络中的移动终端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可以完成更加强大协同计算。将这种丰富的计算能力注入移动通信网中,可以解锁网络通信能力的巨大潜能。可以预见未来移动通信的一个动力源泉是强大的网络计算能力。

纵观无线通信发展历史,网络通信效能的本质提升必须建立在传输理念及网络架构有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计算通信将融合计算和通信这两个信息科技的关键领域,对摩尔定律驱动下的“计算通信理论”这一正在崛起的学科作全面性的研究工作,以谋求超量信息无线传输的本质性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围绕终端的信息体验(QoE),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深度耦合,同时运用计算和通信资源在网络高效地传递函数流。如图2所示,计算通信系统中的网络效用容量由3种关键因素决定:异构网络总体量、无线传输能力、网络计算能力。虽然无线传输能力的提升已遭遇香农瓶颈效应,网络体量的扩大也附带着巨大的成本,但网络的效用容量仍可通过丰富的计算能力取得跳跃式的增长。网络的效用容量和计算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互换关系,好比物体质量与极限速度的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计算通信的潜力

计算通信作为引领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发展的潜在突破性理论,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众所周知,路由是计算机网络(比如Internet)中最基本的数据传输装置。字节(比如数据包)可以通过网络的中间节点成功地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从这个角度看,2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交换就实现网络间的通信,犹如交通道路上运行的汽车。然而当网络(移动)节点具备计算能力时,该经典的通信模型得到了突破。早在1984年,Gamal[2]第一次提出了在一个n个节点的完全连接双向图中计算恒等和奇偶函数的最小传输次数问题。随后,信息论领域大师,美国工程院院士MIT大学教授 Gallager在文献[3]中设计了一种计算恒等和奇偶函数的协议,并指出该协议需要最多O (n logn logn ) 量级的传输次数,量化了计算带来的多节点无线网络中的巨大增益。20年之后,Goyal, Kindler以及Saks[4]证明了计算恒等函数至少需要该数量级的传输次数,因此Gallager的协议是复杂度最优的计算恒等函数算法。

Kumar等的工作[5-7]将计算通信理论运用到无线自组织网络和传感器网络中,开启了这个领域。随后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以“效用函数”为目标的通信系统中,整个网络可被视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其计算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效用容量。2000年,Ahlswede等人在文章[8]中指出信息流跟道路上的交通是大不一样的。他们指出,在计算通信网络中,对数据流可以进行代数编码,并再把编码后的信息传输到下一节点。最近十年,网络编码作为计算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迅速激起了研究的热潮,并且逐步被人们在理论上证明了基于网络计算的传输优势。最近,网络编码逐步被应用到实际系统中。Microsoft、HP、Intel、Cisco、Samsung等研究机构/公司都在实际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中开展网络编码应用工作。

尽管计算通信的潜力初现端倪,国际上到目前为止在移动计算通信领域的研究仍是相对零散的,如文献[9-11]。Dougherty等的研究表明,现有的网络计算技术还无法提供无线网络应能达到的计算增益[9]。网络计算运用于无线多址接入的研究也刚起步[11]。由于移动网络的复杂性及超量信息的多元性,学术界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系统级突破性技术,能将计算通信的潜能转化为可观的网络增益。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机遇。

3 计算通信的研究方向

针对超量信息无线传输的容量瓶颈、虚拟化网络中计算通信资源的动态多元性、及新兴数据业务的复杂移动性等挑战问题,计算通信的研究将涉及跨信息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3.1 计算通信基础理论

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都在继续以指数性速度增长,为获取有效网络容量增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建立“计算通信”的抽象数学模型,并形成普适的理论分析体系,是开启计算通信理论潜能的关键。由此产生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就是通过数学语言精准地描述异构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量化群体信息的传输有效性,并借此揭示网络计算能力对整体效用容量的影响。计算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涵盖3个主要部分。第一,对无线异构网络“效用容量”的数学定义及建模。在计算通信机制下优化的最终目标函数是群体用户的有效体验即所谓的“效用容量”,只有在“效用容量”框架下研究计算与通信的融合才有真正的意义。第二,基于计算能力的“相对信息理论”。若要在有限的通信能力下提高网络效用容量,就必须考虑相对网络计算能力的有效信息传输能力,探索计算能力与效用容量的转换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异构网络的效用容量进行优化,进而精确地分析各种计算参数对整体性能的影响。第三,在虚拟资源模型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计算将模型化的多元虚拟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各个网络结点,以最大化虚拟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包括效率和可靠性在内的最佳网络通信性能。

3.2 网络计算增益析取机理

多种并存的异构网及移动节点所提供的多元化的通信和计算资源通过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方法,在逻辑上形成统一个完整统一的虚拟重构网。如何基于虚拟化的通信资源和网络化的计算资源,利用虚拟重构网的多元协同计算通信理论与机制,以有效获取网络通信中的最大计算增益,是计算通信涵盖的第二大研究点。这就要求首先对这些虚拟通信资源建立适当的描述模型,该模型应该能用统一的方法刻画不同性质的虚拟通信资源,并为多元虚拟资源的协同分配提供基础。其次,协同通信机制能够将所需的计算任务进行有效的分割,尽可能减少每个子计算任务之间的耦合,通过不同网络结点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来获得协同通信机制要求的虚拟资源分配方案。可见,协同通信机制设计和网络化计算是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因此,这两个部分的联合设计和联合优化将成为本研究点的关键。

3.3 计算通信普适性

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计算通信理论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实现性、及可适用性。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计算能力,建立可扩展的异构计算方法,以及研究可实现的复杂业务的适配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大型泛在网络中业务与网络之间,节点与网络之间,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协同计算、通信、及分享机制,将超量信息高效地传递到众多动态节点,从而保证用户体验到优质的移动服务。

4 结束语

无线网络能力本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传输理念及网络架构有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虽然现有无线网络容量的提升已遭遇香农瓶颈效应,但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却仍呈现指数特性增长。“计算通信理论”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将融合“计算”和“通信”这两个信息科技的关键领域,运用丰富多元的移动网络“计算资源”来解锁无线传输现阶段的瓶颈,释放巨大潜能,以获取无线网络有效容量的跳跃性提升。计算通信的研究应瞄准网络社会中信息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体现无线网络异构性、适应移动节点多元性及超量信息复杂性的突破性理论论架构与关键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27:379-423,623-656.

[2] GAMAL A .Reliable communication of highly distributed information[M]. GOPINATH T M, THOMAS B C.Open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ation, Berlin,Germany: Springer-Verlag, 1987: 60-62.

[3] GALLAGER R G.Finding parity in a simple broadcast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88,34(2): 176-180.

[4] GOYAL N, KINDLER G, SAKS M. Lower bounds for the noisy broadcast problem[J].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2008,37(6): 1806-1841.

[5] GUPTA P, KUMAR P R. The capacity of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0,46(2): 388-404.

[6] GIRIDHAR A, KUMAR P R. Toward a theory of in-network comput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4): 98-107.

[7] GIRIDHAR A, KUMAR P R.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ng functions over sensor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5,23(4):755-764.

[8] AHLSWEDE R, CAI N; LI S Y R, et al. Network information flow[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0,46(4):1204-1216.

[9] DOUGHERTY R, FREILING C, ZEGER K. Unachieva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capacity[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6,52(6): 2365-2372.

[10] AYASO O, SHAH D, DAHLEH M A. Information theoretic bounds for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over networks of point-to-point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0,56 (12): 6020-6036.

[11] NAZER B,GASTPAR M. Computation over multiple-access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10): 3498-3516.

作者简介

王新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移动多播、移动网络拓扑、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担任《IEEE TMC》等国际期刊编委;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研究者奖等奖项;近五年发表20余篇文章,申请发明专利27项。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TCP;UDP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国忱,娄丽娜.TCP服务器端程序的一种实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2篇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二、.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三、.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四、.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五、.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六、.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一、.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三、.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五、.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印本开放存取

〔分类号〕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球信息的高效传播与使用,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及手段,并对学术交流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的深刻变革,即传统的基于纸质印刷资源的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资源在线交流模式转变。科技论文作为科学交流的最基本单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于是,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们不难想象,未来的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埋头于二维的文本纸张,而是身处于可游弋的三维信息世界。国内外科技论文在线运行实践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指导我国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从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的原因及意义

1.1推进我国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的需要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取得实效的关键,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全局。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必须大力加强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在整个科学界的充分共享。

1.2顺应科学交流开放存取发展趋势的需要

学术信息的流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但随着学术出版商业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订阅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对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学术交流障碍。为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科学交流开放存取运动出现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1]。

为尽快顺应互联网上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趋势,我国相关机构正积极地探索与努力。如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签署;国内一些OA仓储的出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arXiv中国镜像等。相关会议的召开,如中国科学院主持的“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此外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实现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3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期效益的关键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统应是基于网络的、成本效益好、传播更及时、同时并不损及同行评审、能够保护学者和研究机构利益的系统。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要实现其预期效益,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否则,科技论文在线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铺平了“道路”的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或推动则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

2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我国的科技论文资源丰富,但是数量庞大的科技论文绝大多数掌握在作者、有关部门(包括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学会团体、学术会议主办者等手中,无法为公众所获取和利用。从目前科技论文在线的总体运行实践来看,其收录的信息资源量还比较少,资源类型较单一,学科覆盖面狭窄,产生的社会效益不明显。具体来说,目前科技论文在线主要收录的是预印本资源,而Internet上的预印本服务器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较大的预印本数据库还比较少。除arXiv的文献量较大,文献增长速度较快,在专业领域中影响比较大以外,其他的预印本服务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献量少,影响力有限。预印本的文献来源于专业人员通过上传文献投稿到服务器,不需要经过审核。预印本服务器上文献量的多少是由上传稿件的多少决定的,专业人员既然从数据库中获取有用信息,也有义务上传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信息的上传也就没有信息的下载,可以说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存档是目前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就必须对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者障碍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而这也是采取相应资源推动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跟踪国外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发展动态,并结合国情,立足我国科研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来分析国内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障碍。

2.1传统观念和文化上的障碍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观念和文化问题,其对传统科学交流观念与体制的冲击是剧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计算机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其他学科领域内,还没有形成一种预印本文化,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没有兴趣或者不知道开放存取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必须克服来自传统科研交流观念和体制的障碍。传统观念是资源由单位或个人所有,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大家都希望获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但缺乏主动提供信息资源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相互封锁而造成的科学数据“壁垒”已给我国的科研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资源浪费极大。

2.1.1从科研人员的态度看科研人员作为科学交流和科研创新的主体,他们对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论文在线产生的根本动因。所以调查分析科研人员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对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重要意义。

国外科研人员的态度,RoMEO项目[2]:该项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项目中专门处理权利问题的特殊项目,即解决在OA仓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 RoMEO对机构仓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员、期刊出版商、OAI数据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比如它对来自全世界57个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524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60%的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在将其稿件提交给OA仓储后仍享有版权,并很乐意被他人显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权。这说明科研人员乐意将其成果与其他人员交流,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因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获取和阅读大量的期刊论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况与学科的发展动态,所以在科学界推行开放存取有其生存及发展的土壤。

在中国,开放存取还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几个OA仓储,影响力都较小,尚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国内学者亦大多持观望态度。根据初景利教授在“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的态度”的报告[3]可以看出:通过对中国科学院16个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员的调查,只有8%的科研人员了解开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员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员从未听说过。不过,有59.2%的答复者愿意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兴趣最高,占76.6%。愿意将预印本或发表过的文章存放在OA仓储中的分别占30.9%和76.6%。调查表明,中国科研工作者越来越了解开放存取,多数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抱有积极而热情的态度。但同时科研人员也表示了相应的顾虑:38.1%的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先在互联网上公开预印本,将没有正规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将违反与出版商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30.9%的认为将会导致抄袭现象;21.1%的认为可能会被用于商业目的;12.1%的认为可能会损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从未考虑过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由此看出,在我国要推动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交流政策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学术交流模式转向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里,预印本已经成为研究人员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预印本服务器在高能理论物理领域出现后,一年之内就成为该领域信息的标准程序。可以说,这些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使用预印本进行科学交流的习惯,但是在其他学科领域却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资源推动存在障碍。

2.1.3科学协会的不同态度科学协会是应科学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科学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协会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们在对待“在OA仓储里张贴文献”的问题上,不同的学科团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可从它们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来。比如美国心理学协会(APA)1996年针对因特网上科学信息的交流制订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将任何阶段的稿件在因特网上张贴;主编将网上论文作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论文出版后,出版者拥有版权;并不允许作者将APA已经出版的论文再在因特网上全文发表。美国化学协会也有类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本刊将不再考虑发表。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则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论文要求发表时可以同时将其论文在网络公共服务器上张贴;粒子物理学协会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见,不同的科学协会有不同的出版政策,这也是进行资源推动的障碍之一。

2.1.4 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态度 由于科技论文在线在其建设和运行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必须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以及相应出版政策,否则科技论文在线的运行会有极大的版权侵权风险。为此,RoMEO项目对期刊出版商的版权授权合同和条款进行了细致调查与周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权,6%的要求独占性权利,4%的要求非独占性许可权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声明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发表过。此外,RoMEO还就期刊出版商对自存档运动的态度做了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将预印本预先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将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发表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将其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而在对103位出版商的调查中,60%的出版商仅支持后印本的张贴,支持预印本的仅占6%,而且规定了严格的许可条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张贴。由此可见,要实现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来自传统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主要还是个利益冲突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论文在线如何妥善处理好其与在先权利人(作者、期刊杂志、出版社、网络)的版权关系是避免版权侵权的关键,寻找真正的权利人,处理好授权问题是科技论文在线运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传统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障碍

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所以科学共同体对科学成果的同行评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科学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价与检测科研成果质量的系统。从成果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成果确认方式主要是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这是成果能被公认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学者不能忽视的一种学术声誉。只要学术期刊还被评审委员会视为惟一正当有效的园地,它就将继续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从著作权的法律状态看,著作权是自动获得的,无须经过出版社审核,但习惯上成果被确认一般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为依据。就目前形势而言,谁的论文能够发表,是由出版社及相关的评审小圈子来决定的。而对电子版知识产权的确认有待形成统一的标准,学术机构是否能够自动承认网上发表的论文可以作为教师资格、业务评定、申请基金以及其他各种学术评估的有效依据还有待研究,而这也是有些学者不愿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OA仓储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网络学术交流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事关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前景,是当前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2.3法律障碍:版权风险、授权标准和机制

国内外网络资源建设实践、司法判例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科技论文在线健康发展的瓶颈。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所以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会存在很多版权问题和风险。此外,随着版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在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网络传输,开展信息服务的时候,会受到极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权风险。

具体来说,开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费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个人意愿。如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简称BOAI)明确指出:它提供的免费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权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费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现有的版权法,而只是在现有版权法的体系下最大程度地实施开放存取[5]。所以说对于作者享有版权,自己或者授权他人将其论文上载至OA仓储是不存在版权风险的。但一旦上载的作品没有经过授权或许可,通过科技论文在线进行传播会存在很大的版权风险。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科学协会、期刊杂志出版商对开放存取的态度和政策,所以这就导致科技论文在线进行资源采集时会面临复杂的版权问题和风险,比如要分析:科技论文在线收集的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版权状态与归属以寻找真正的版权人?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使用授权机制和付酬机制?对这些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存在哪些版权风险,等等。可以说版权问题伴随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过程的始终,因为在资源推动的背后是一种版权利益的动态流转和使用,涉及到复杂的版权法律关系与利益关系,若不能妥善解决科技论文在线与相关版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科技论文在线就无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4技术障碍:资源采集的标准规范有待建立、统一

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赖于相关资源采集、、共享、检索技术和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情报等科技文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由于缺少有效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对上述资源进行汇总与共享,缺少权威的平台、窗口对外信息和提供服务,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引用与开发,导致创新效率低下。虽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技术支持系统和技术标准: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DSpace系统,实现了大学科研期刊的分享与存档管理,用一种分布式的方法让任何获得授权的机构都能够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论文资源;一项开放期刊和档案的技术标准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协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标准化的全球科研资源的交换和检索[5]。但是,这些技术工具、标准和规范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广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获取的态度.[2006-10-20].159.226.100.146/会议课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5]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超短波传播特性 影响因素 传播距离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02-02

超短波通信:利用超短波频段的无线电波传送信息的无线电通信。超短波波段的波长范围为10~1 m,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0~300 MHz,为甚高频(VHF)频段,故又叫甚高频通信。由于微波低端的特高频(UHF)中300~1000 MHz这部分频段的传播特点及应用范围与VHF大致相同,因此广义的超短波通信的频段范围包括VHF全部频段和UHF低端部分频段。超短波传播主要靠空间波直线传播,也有一定的绕射能力,但随着波长的缩短,绕射能力越来越微弱,因此在这一波段中的通信主要是视距范围内空/空、空/地话音和数据的传输。

1 超短波的传播特性

超短波与短波传播不同,无电离层反射,通常也称为视距传播。所谓视距传播就是对那些地波传播能力很弱,天波又基本不存在的电波的传播方式。视距是接收和发射两点之间处在可视范围之间,能互相“看见”的距离。如图1所示。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地面衰减大、无天波,信号基本上按直线传播;其频率传输特性上与短波有很大差别,由于频率较高,发射的天波一般将穿透电离层射向太空,而不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所以主要依靠空间直射波传播(只有有限的绕射能力)。像光线一样,传播距离不仅受视距的限制,还要受高山和高大建筑物的影响。用于地面通信时:如架设几百米高的电视塔,服务半径最大也只能达150 km左右。要想传播的更远,就必须依靠中继站转发或者将其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都架设的足够高;而用于空地通信时:由于电台和天线随飞机的高度升高而升高,受地物影响较小,可以传播的更远。

2 影响超短波通信距离的因素

影响超短波通信距离和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参数

(1)受发射机输出功率越强,发射信号的覆盖范围越大,通信距离也就越远;但发射功率也不能过大,发射功率过大不仅耗电,而且影响功放元器件的寿命,同时干扰性强,影响他人的通话效果,还会产生辐射污染。

(2)在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

(3)天线的增益在天线与机器匹配时:通常情况下,天线高度增高接收或发射能力增强。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有路径、树木的密度、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建筑物、天气情况和地形差别以及地球曲率半径等,这些因素和其它一些参数直接影响信号的场强和覆盖范围,进而影响超短波通信距离。

2.3 其它影响因素

(1)电池容量不足:当电池容量不足时,电源电流不能正常提供,功率变小;严重时发射信噪比变小,误码率变高,影响正常通信。

(2)天线不匹配:天线的频段和机器频段不一致或天线阻抗不匹配时,均会严重影响超短波的通信距离。

3 超短波通信距离的工程估算

超短波的通信距离决定于天线的增益、高度,发射机输出功率、接收机灵敏度、电磁环境及有无障碍物等因素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公式可以大致算出预定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

本质上超短波频段的无线传输属于视距传输,在理想情况下(即:发射机功率足够大,接收机灵敏度足够高,视野开阔无障碍物、山地丘陵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其传输极限距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式中:d为距离,单位为米;hr、ht分别为收、发信机的天线高度,单位为米。在实际情况下,电波在直射传播的路径上可能存在山丘、建筑物等障碍物,由这些障碍物引起的附加衰耗(除了自由空间传播衰耗外),称为绕射衰耗。由于存在绕射衰耗及多径反射衰落,实际上的通信距离只是极限距离d的几分之一。

同时还存在超过极限距离的地方也能收到较强信号,这种现象称为超视距传播。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对电磁波折射造成的,统称为超视距的传播距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式中:d为距离,单位为米;hr、ht分别为收、发信机天线的高度,单位为m。

4 超短波通信距离理论计算

在电台的各种指标均足够满足要求(发射机的发射功率足够大,接收机灵敏度足够高)的情况下:仅考虑地球的曲率半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影响时:如下图2所示,电台的通信距离:

其中:R为地球的曲率半径≈6.371×106 m,hr、ht分别为收发天线离地面的实际高度)。假设:ht=hr=1 m,则d≈226 km。

对于在公式(1)得出的通信距离以内,通信系统能否有效工作,主要取决于系统接收设备的接收功率能否满足系统正常工作的最低要求。接收系统的接收功率可用以下式表示:

式中:Pt为发射功率(w);gr为接收天线增益;gt为发射天线增益;h1=(ht2+h02)1/2,h2=(hr2+h02)1/2天线高度(m);hr、ht为分别为收发天线的实际高度;h0为最小有效天线高度,在300 MHz以上通常可以忽略。根据发射功率的大小计算出来的接收功率的数值即可计算出传播衰耗。此种衰耗可以理解为是由于辐射能量的扩散引起的衰耗,而不是由于受到阻抗、反射、折射、绕射、吸收等原因而产生的衰耗,工程上此类衰耗可用下式计算后得到。

由公式(3)和(5)即可推算出超短波理论上通信距离d值的大小。

5 举例说明

假如两部相同的电台其参数如下:工作于108~400 MHz频段,天线的长度大概为0.5 m,天线的有效高度为1.5 m;天线的增益大约为0dBi(-2.15 dBd)左右;发射功率为15 W;接收灵敏度约为3 μV。

解:首先进行单位换算,假设接收机负载为50 Ω,3 μV换算成dB uv表示为 9.5 dBuv,然后转换成,分贝毫瓦 dB m表示,结果为-97.45 dBm,把15 W换成分贝毫瓦dBm表示结果就是41.76 dBm;接收机要接收到信号所允许的最大损耗为41.76-(-97.45)为133.51。

利用公式(4)推导出最大传输距离和最小传输距离,取最大工作频率400 MHz计算,dmin=10(133.51-32.45-20lg400) /20=281 km,取最小工作频率108MHz计算,dmin=10(133.51-32.45-20lg108)/20=1000 km。

一般理论计算按传播用公式(2),若是天线高度为0.5m,假设都树立在地面上,其传播距离为5.8 km;方式为空地通信,地面天线为15 m,飞行高度为10000 m,理论最大通信距离为:

km。

在同等条件下取公式(4)、(5)推导出的值和公式(2)的值,两者的最小值;若通信频率为400 MHz,其最大通信距离就为281 km。

实际上通信不仅包含固有损耗也包括收发机各种馈线之间的损耗,通信距离肯定小于理论通信距离。

6 结语

超短波以其优越的传输性能,在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军事通信的主要模式手段之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着通信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超短波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交通、公安、消防、防汛等领域,均用超短通信设备的大量应用,超短波通信早已遍及我们的生活。

由于超短波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伴随着设备出现的故障也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故障涉及通信距离问题。本文从超短波信号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机载超短波电台通信距离的相关因素;并从理论和工程估算两方面对超短通信距离加以推理、分析。希望能为工程人员,在应用过程中遇到超短波通信距离问题时为其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 指出移动网络的数据流量无法一直依靠增加基地台的数组天线个数提升,认为电磁波在复杂的立体空间传播所产生各种穿透与反射的波传递现象深深影响了数据流量。提出了可能的有效物理方法或路径,用以克服高速移动、多媒体宽频带通信的诸多困难。

关键词: 电磁理论;高速移动;多媒体;宽频带通信;远场;近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point out that the data flow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cannot always rely on the increasing of antenna elements of base station.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in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mai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We propose effective physical methods for overcoming many difficulties with high speed mobile, multimedia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high-speed mobile; multimedia;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far field; near field

1电磁场与移动无线通信

伴随3G的普及和4G无线移动通信的来临,基站数目随之增加,以满足高速而大量的数据传输量。1990年的第2代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率小于200 kbit/s,到2000年的第3代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率小于2 Mbit/s,再到2010年的第4代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率可达到100 Mbit/s。这个趋势可由香农信道容量理论来描述[1]:

[C=iMBilog21+PSPN] (1)

在(1)中, Bi是信道带宽,PS是信号强度,PN是干扰强度。从调变技术的演进过程可看出,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传输数据量,科学家已把调变方法从时间域转到频率域,再转到码域中。唯一可以继续开拓的只有空间域了,可见将来5G的技术关键将是空间信道技术。通过增加每个基站的天线数或增加通道数Bi,或增加信号功率对杂波功率比,都可以增加信号通载量。而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来增加无线基站的传送数据能力,已是相当普遍的做法了。基站或基站天线数的增加,也已无法让无线信道容量呈线性增加,甚至当天线增加到移动数量后信号容量也无法再提升。从上述观察我们可看出现今的通信技术无论在硬件或软件似乎达到某一极限。这对4G移动通信的改进以及未来5G移动通信的设计都蒙上一层阴影。是不是现今无线移动通信理论面临无法突破的障碍?频宽不足是真实的主因吗?文章将从电磁理论与技术角度,探讨电磁波传导现象,并结合香农信道容量理论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讨论。

2 近场、远场的电磁现象

及其影响

在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中PS及PN是代表两个标量(正实数),其前提条件是天线的辐射场是远场。目前移动通信信道分析中普遍采用如下的一些假设:

・不考虑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几何尺寸。

・不考虑接收发射天线间的几何走向,也就是假设接发收天线相互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都不会对信道产生任何的影响。

・不考虑接发收天线几何大小的不同。

・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是标量,可利用射线跟踪法来估算多径。

・天线辐射的电磁波是在自由无界的空间。

这时PS及PN所代表的物理量必须是远场才有可能实现。如果是近场的情况,PS及PN是复数,此时香农信道容量理论无法代入复数量。

从电磁场理论可以知道,自由平面电磁波是一个矢量波,并且波的特征和天线的放置有关,但实际的天线都是假设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而地面均被假设是一个良好的无限大导体。这时候除去射线跟踪法中描述的LoS路径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波传输路径,最主要的是地面发射波和表面波。同样,当天线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到立体的建筑物表面时,也会产生反射波和表面波。无论是基站的设置或是室内Wi-Fi 接入点的架设,人们往往没有考虑到上述的这些情形。

3 近场、远场表面波

天线种类非常多,除了熟知的方向性天线如号角天线,电流流动双极式天线、单极式天线或磁流流动的回路天线,另外还有贴片天线等[2-4]。这些不同的天线置于实际的无线通信环境中,其辐射场型(远场)往往产生大幅变化。因为,有所谓的镜像电流伴随边界条件而产生[5-8]。由于是矢量的电磁场,天线的辐射源和它的镜像所产生的综合场型会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电磁辐射场,这使得远场场型更加不易掌握。因此,天线的摆设,譬如极化方向、天线和周边环境的物理距离,譬如天线Aperture,都会对远场辐射产生很大影响[9-10]。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 多远才是远场?一般可用d > 2D 2/λ0来评估距离天线多远才是远场。其中,d代表物体距天线的距离,D代表天线的有效辐射面积,λ0代表天线操作频率对应的波长。假设一个1.0 GHz双极化天线悬挂在20 m空中,其远场大约是2.67 km之外。我们可以推测,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天线的近场范围内工作。同时,天线也会激发出地面的表面波。表面波的存在,使电磁传播在地表更复杂。虽然表面波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了,但是它的存在对电磁无线通道的影响,迄今尚未有完整的研究。天线所发出的电磁波,入射到地表时,除了反射和折射外,地表的表面波也会和入射波一起作用。(2) 是否能对表面波多加利用?我们不仅可以增加通道,还可以改进无线移动通信品质。众所周知,光是电磁波。太阳离我们很远,可以假设成远场合电源。即使如此,当阳光照射到水面时(水面这时候可以假设成理想导体表面),水中不仅仅是一个太阳的镜像。我们常常看到一条太阳的带子在水面上。如果把我们的眼睛当作接收天线(点源),我们除了接收到了太阳直射光线和镜像光线(射线跟踪法可以描述)外,还收到了水面表面波。

4 近场的波阻抗

天线在远场时,有明确的辐射场型;而在近场时,它的辐射场型随观察点到天线的距离变化而变化[11-14]。因此,近场辐射场型是不确定的。利用精准全波电磁场论我们可计算在近场时,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由电场(Et)及磁场(Ht)决定, 所呈现的波阻抗特性。波的阻抗(Z0)由电场(Et)除以磁场(Ht)计算得出。由于电场与磁场均为向量,包含大小与相位。因此,波的阻抗为复数值,不仅随距离变化,也随天线极化方向(或天线之摆设)、天线的性质、天线所处环境等等而有所不同,其特性类似于一般微小化天线的输入阻抗特性。由此,如需要设置近场的天线,可借精密电磁估算出复数的波阻抗。由此,我们得以将天线电路系统优化。譬如采用共轭复数阻抗匹配来达到功率匹配目的,这和一般将天线输入端视为某一正实数之阻抗匹配设计是截然不同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使用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一直无法达到它应有的理论的上限值。

5 阵列天线的模型

无线通信理论工作者及工程师,往往视天线阵列(两支天线或更多)中的天线为标量辐射源,根据此假设推导出MIMO使用状况的空间通道模型,而忽略了实际上电磁场的是运作在矢量场的状况。虽然大量的文献报导了天线(辐射源)与天线(辐射源)之间的藕合对通道的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它们是电磁信号源。无论何种形式,都是矢量信号源,必须考虑天线的极化现象,加上天线尺寸的大小和形状[2]皆改变了电磁辐射场型。因此,只有准确地计算Maxwell方程式所描述的物理状况才能让阵列天线信号处理变得有意义。阵列天线的近场模型,不仅具有单一天线时的复数波阻抗,同时其藕合天线阵列自身也产生所谓多模的状态。而任意被激发出的阵列天线信号,即是这种多模天线状态的线性组合[15]。电磁场是一个矢量场的基本物理事实,一方面让标量场假设所导出的信号处理方式变得过度简化,另一方面也腾出一个大幅改进现今信号处理天线阵列的巨大空间,得以改善4G无线移动通信,或进一步研发更有效率的无线移动通信的空间使用,但这都可源自精确掌握实际电磁场的电路效应。

6 结束语

文章简述了电磁波在无线电环境中如何扮演重要角色但又被忽略的情形。此现象若不予以适当改进, 则无法对信号处理进行最佳化设计。这是因为大幅度违背物理现象, 则不可能有最佳设计,因此无法让无线电通道传播更大量且更高速的数据。另一方面,用精确电磁计算得到的天线辐射模型,无论是近场或远场,都提供了最佳化微波通信系统电路的解决方向,从而可大幅提升信号与杂波的比值(S/N)。因此,无线电通道和天线系统间电磁物理现象的掌握,对4G、5G等高速移动无线通信,会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SHANNON C 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J]. Proceedings of the IRE, 1949(1): 10-21.

[2] MANTEUFFEL D, BAHR A, WALDOW P, WOLFF I. Numerical analysis of absorption mechanisms for mobile phones with integrated multiband antennas [J].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1(3): 82-85.

[3] LIANG M C,LAI K L,LIN S T. The effect of finite ground on a rectangular C-patch antenna [J].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3(2): 732-735.

[4] MOK W C, WONG S H, LUK K M, LEE K F. Single-Layer Single-Patch Dual-Band and Triple-Band Patch Antenna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3 (61): 4341-4344.

[5] BILGIC W, RENNINGS A, WOLFF I. Influence of the grid density of a wavelet-transformed (WT) FDTD on the accuracy of scattering parameters [J].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6: 1819-1822.

[6] MIRHADI S, SOLEIMANI M, ABDOLALI A. Analysis of finite ground plane effects on antenna performance using discrete Green's function [J]. 2012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 Technology and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2012: 1-3.

[7] ECHEVERRI BAUTISTA M A, FRANCAVILLA M A , VIPIANA F, VECCHI G. A hierarchical fast solver for EFIE-MoM analysis of multiscale structures at very low frequenci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4(3): 1523-1528.

[8] FAYYAZ N, ABBASPOUR T A, SAFAVI N S, HODJAT 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circular patch antenna on a finite conical ground plane [J].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6(1): 680-683.

[9] MILLARD X, LIU Q H. A fast volume integral equation solver for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from large inhomogeneous objects in planarly layered media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3(9): 2393-2401.

[10] YUAN M, SARKAR T K, KOLUNDZIJA B. Solution of large complex problems in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using higher-order basis in MoM with out-of-core solvers [J].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2006(2):55-62.

[11] SARKAR T K. Analysis of arbitrarily oriented thin wire antennas over a plane imperfect ground [J]. Archiv fuer Elektronik und Uebertragungstechnik, 1977(31): 449-457.

[12] ZIVKOVIC Z, SENIC D, BODENDORF C, SKRZYPCZYNSKI J, SAROLIC A. Radiation pattern and impedance of a quarter wavelength monopole antenna above a finite ground plane [J]. 2012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s (SoftCOM), 2012: 1-5.

[13] DYAB W M, SARKAR T K, SALAZAR-PALMA M. A physics-based green’s function for analysis of vertical electric dipole radiation over an imperfect ground plan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3(8): 4148-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