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频带宽。在当前的光纤有线电视系统当中,使用的光谱波长1310~1550nm。第二,传输损耗非常低。1310nm单模光纤只有0.35dB/km的衰减,而1550nm单模光纤只有0.25dB/km的衰减。第三,光纤是由包层、纤芯、一次涂复和二次被复组成的,分为骨架式、层绞式、叠带式以及中心束管式。光纤的保护措施能够将绝大部分外界的破坏抵御掉。第四,在HFC网络当中,作为有线电视干线网传输,不仅可以将馈电环节以及一连串的干线放大器节省,同时,由于其接头较少,自然故障率就不会太高。第五,雷电干扰性能以及抗电磁干扰性能较好,电力冲击以及雷击不会对其产生威胁。第六,光纤不会惧怕锈蚀、高温,具备核辐射抗性,其寿命较长,一般的使用年限都在20~30年之上。

2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维护技术

在日常的光纤线路维护中,工作量繁重。想要做好维护工作,就应该将竣工阶段和每一次的定期检查测试环节中收集的资料做好认真保管,尤其是各种设备的说明书以及实验测试结果对比资料,这是进行光纤维护的最佳依据。在维护光纤线路时,OTDR是主要的测试设备,要确保其时时刻刻都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之下,作为维护技术人员,还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熟练地分析,将故障点判断出来。考虑到光纤线路本身的特点,在维护方面,我们就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虽然光纤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较低,但是维护人员也不能够忽视了光纤线路的维护工作。对于光纤线路的维护,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故障的发生率,最高境界在于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够排查出隐患位置,及时地消除故障,避免故障对正常传输产生影响。所以,日常的维护技术对于光纤线路非常重要。所以,寻线员的合理设置,配合上日常的检查,才可以消除潜在问题。另外,对于社会大众,也需要做好光纤线路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宣传。第二,虽然光纤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较低,但是并不是说故障就可以绝对的避免,所以,光纤抢修问题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光纤维护中,就应该针对抢修,建立出一支作风过硬、经验丰富的抢修队伍来应对光纤线路故障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光纤传输持续的进行下去。第三,如果信号中断问题是因为光纤故障所引起的,就应该及时地消除故障。在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将故障点准确地找出来。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根据故障的特点对于故障是发生在主干网还是在分配网,需要及时地判断。如果怀疑是光链路出现了问题,就需要从光链路的两端使用OTDR进行夹击测试,这样可以将故障的范围大体确定出来,然后根据光纤长度数码的编号,对故障的范围进一步落实。比如:在一处县城中,在农村有线电视二级光网发展中,发现一级光接收点光功率从原本+4dBm降至了-12dBm。对于这一个方向的光纤就可以使用OTDR进行测试,发现了光纤本身的损耗曲线呈现逐渐增大的斜率,猜想可能是因为超高车辆刮到或者是环境温度引起了光纤出现了微弯的情况。通过OTDR的测试发现,在24km地方接续盒光纤束被抽,导致光纤本身被折成为了小弯,降低了光功率。此外,如果是某一个段落的光纤在接续点出现了反射峰,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接续点的故障,或者是因为光纤的损坏或者进水,就需要将其剪断进行重新的连接。如果在接续点没有反射峰,那么就可能是光纤传输出现了断裂。如果是架空光纤,就需要对过路光纤的损毁情况进行严格调查;对于地下埋设的光纤,就应该观察其地面是否出现了破坏或者是被挖的痕迹。根据具体的维护经验判断,虽然光纤发生的故障本身具备一定的隐蔽性,但是并非是说明其无法加以判断,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绝大部分的光纤故障都可以确定出来。不过,在这里强调的是,维修工作不是急于恢复信号就可以完事的,更多的是要注重今后的巡视工作,才是保障的主要措施。

3结束语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科技的重要产物就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的载体是光和电信号。光纤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大类。单模光纤只能传输一种模式的光,且对光源的谱宽及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模光纤能在制定的波长上用多个模式进行同时传输,是一种高效的传输方式。与普通的通信传输技术相比,光纤的损耗率要低得多(可低达0.2dB/km);同时,中继光放大器间距可超过100km,而传统的铜电缆中继放大器间距仅为几百米到几千米。因此,除了用户到小站间仍使用铜电缆,其他通信网中包括电视网、跨海洋的网络全部使用光纤通信。此外,光纤通信抗电磁干扰能力极强。这是由于光纤通信设备的主要成分是SiO2(石英),其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和绝缘性。因此,光纤通信不会受到太阳黑子活动、电离层变化、雷电以及人为释放的电磁等方面的干扰,这一特性使得光纤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中。基本光纤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光纤有线传输技术为例

与其他传输技术相比,光纤传输技术有着较为突出的优越性,现阶段其己经基本取代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技术等成为当前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加强光纤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意义重大。

2.1光纤有线传输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最早的光纤传输技术即为PDH技术,其主要采用图像与语音结合的多媒体方式进行光纤传输,传输方式相对简单,且传输设备也比较单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这种准同步数字传输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2.1.1SDH技术的应用SDH技术是继PDH技术之后的一种更严密、更灵活的传输技术。以SDH技术为主的光纤传输节点设备又称为同步数字序列设备,SDH技术传输设备正为全球各领域广泛应用于光纤节点处理和传输中。由于当前的SDH技术相较于之前的PDH技术在网络传输与处理功能、业务处理能力及传输网络的灵活度与运行能力、网络维护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极大地弥补了原先的PDH技术的缺点和不足。2.1.2DXC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出现是在SDH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之间相互传输、转化等信息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该技术的使用可以通过光纤数字技术传输网络配线、软件管理、业务监控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做到光纤业务分级处理、动态信息监控,从而保证了信息传输的质量。2.1.3DWDM技术的应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简称DWDM,现今它大致向两大领域发展:用于DWDM系统长途传输骨干网的大容量长距离,以及用于DWDM系统本地骨干传输网,其具有大容量短距离、多业务接口的低成本以及多速率的特征。使用DWDM技术,能够增长光纤的传输容量,可达几十倍、几百倍,这给IP业务的指数性增长提供了条件。DWDM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容量超大,“透明”传输数据,高度的组网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兼容全光交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投资的特点。

2.2光纤有线传输网络改进方案

2.2.1骨干层骨干层改进由四部分组成:①通过收敛骨干层的带宽和路由,让它生成网状或环状型的组网,且节点的扩展性要非常强;②尽量使用不同种类的光缆路由组网,及不同种且能对其进行自愈保护SDH环网系统中的直达电路;③为了使障碍点降到最低,应尽最大努力缩减跳线转接;④把接入层业务进行负荷分担处理,尽量采用接入环双归属,合理地增加骨干环与骨干节点的数量。2.2.2光缆线路光缆线路作为连接传输设备的物理介质,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没有清晰的划分,根据目前的设备类型的组成,核心层承担两局间电路和调度电路,为传输系统提供物理上的光通路,并且至各局的业务趋于均衡,建议对设备区域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划分,使运营商选择符合自身网络发展的设备类型。故光缆线路优化要求根据网络的组成,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合理并有清晰的划分,通过设备搬迁调整实现合理划分,从而为本地SDH光传输网的网络结构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考虑经济、工程等因素。假设各环路均为STM-16环路,既可提高设备的可控能力,网络结构调整和设备搬迁替换过程可进一步对生产性能高效性的各指标进行评估比较。以通路规划的思路,可采用拓扑,又可适当引入设备厂家,采用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方式,提高竞争力。2.2.3接入层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接入层进行优化,根据接入环容量已经趋于饱和的实际情况对运用光纤资源并且做出接入环的裂变,相当于把接入部分进行化一为二的裂变,以此提升网络的容纳量;把接点数设置在8个范围内更加适应当今的环网中的节点数的现状。运用拆环的方法来提高环路的容量大小来解决接入节点相对多的环路。由于业务发展不断增大的需要,通过提升环网的容量实现升级。2.2.4设备依据考虑的着重因素进行设备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规划和商务谈判等情况,优化方案实施的难点是搬迁替换设备过程和调整网络结构应标准规范,现今MSTP设备的优选处理能力弱于SDH光传输网设备,而且要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为基础对网络结构进行调整。②对厂家设备环境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网层面的分布对厂家设备环境进行优化。而且在实际优化的过程中,要对电源、光纤、机房等条件进行充分地考虑,运营商在准备的阶段应做好与设计院等各方意见的协调工作。不能局限在一个厂家的设备,要做出详细的方案,但也不宜做出过多的电路割接方案,尽可能地形成一个具有完善、稳定调整目标的网络方案。

3结语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TCP;UDP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国忱,娄丽娜.TCP服务器端程序的一种实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射频技术;无线通信;蓝牙;WLAN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3-0026-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通信技术领域,变的更加可靠、安全、便捷;射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系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我国的蓝牙射频技术以及WLAN射频技术[1]还有当前应用十分广泛的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的不同实际应用情况展开论述和研究。

1射频技术的概念

射频[2],也就是英文名RadioFrequency的首字母缩写形式,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射频经常被简称为射频技术。射频技术可根据电流频率的高低又分为低频电流和高频电流两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形式,所谓低频电流与高频电流的区分是以交流电每秒钟的具体变化频率来分的,如果交流电的每秒变化频率在一千次以下,这种电流就被纳入低频电流的范围,如果交流电的每秒变化频率在一万次以上,此时这种电流就被认为是高频电流,而本文将要重点展开论述的无线通信射频技术的应用就是一种不同于低频电流的高频电流。

2不同的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在无线射频通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2.1蓝牙无线射频技术

目前蓝牙无线射频技术是我国无线射频通信技术领域中比较多见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一种无线射频通信技术,蓝牙无线射频技术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信息数据的传输以及连接非常开放,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传统的手机端、耳麦以及打印机还有电脑设备等技术设备在短距离范围、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蓝牙无线射频技术连接与数据信息传输的功能,从使用的技术频带来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设备之间所通用的就是同一种信息传输频带,只有达到2.4GHz的有效频带才能确保设备在全球范围之内各地实现畅通连接。蓝牙技术的功能,从实际的应用意义来看,最大的成果就是将传统的连线通信变为了历史,确保了通信领域之内各种数码电子设备之间能够经过无线连接和沟通。蓝牙无线技术不断增加比特发送量是通过数字编码技术的运算实现的,而通过调频技术,不仅使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也有效扩展了频谱,将信号功率谱的密度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抗电磁干扰的性能。一般倩况下,2.402-2.480GHz是蓝牙无线技术通用的频带范围,而在系统中会分别增设3.5MHz与2MHz的高端设置频率与低端设置频率两种不同的设置频率形式,如果需要相互进行数据连接与信息传输的不同电子设备一旦被置于同一个信息传输连接场域时,这些蓝牙无线射频技术的信号传输经过数据传输就会自动形成一个数据信息传输的微网,而且它们的调频、时钟等可以保持同步。

2.2WLAN

不经过任何导线或纯金属电缆进行连接的局域网就是WLAN,这种局域网一般以无线电磁波作为数据传输介质,可在几十米的距离之内传播,在这种无线局域网中有线电缆是必须要设置的通信传输介质,从它的主要传输原理来看,WLAN无线局域网信息传输是经过一个无线连接设备或者多个无线连接设备在WLAN无线局域网中进行数据连接传输。WLAN无线局域网由多个嵌套设施来辅助完成信息传输的功能,例如基本服务单元、站点以及关口、还有扩展服务单元和接入点以及其它分配系统等构成,一般情况下,2.4GHz802.11b/g的操作Wi-Fi是常见的无线局域网射频波段,更高或更快的模块提供的是高速MIMO性能、双波段的Wi-Fi。目前最前沿的WLAN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传输优势,但是其弊端就是可以为某些不法分子或者未经过批准审核以及有效授权的用户提供WLAN无线网络数据信息的传输,这些不法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无线技术接入无线局域网,而且还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从而对传输信息进行不断控制,但总体而言,WLAN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2.3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

与上述两种无线射频技术的形式不同,当前我国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与其它两种技术相比是一种非常前沿和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信息化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的截波通信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传输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以及较近的范围距离之内就可以通过传统的家电设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以及最常见的电脑经过数据连接就可以在这些设备中实现快速以及高速的数据传输,完成信息的通信。从几种不同的无线通信射频技术的特点来分析,当前我国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当属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高品质、快速的信息传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通信技术领域无线通信传输技术传输质量差、传输数据慢等弊端,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在一定的距离以及时间段之内向可以同时向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大量的高品质数据信息传输,但在传输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无线网络的影响。超宽技术[3]的应用突出代表就是IR,IR可以将数据传输的发射信号经过数据分析从而实现随化,此外IR还有一项巨大的功能作用就是可以把伪随机中的极窄脉冲经过内部构建跳时码将其实现串接,从而不断保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信号的调制一般是通过调制脉冲位置或幅度来实现的,常见的脉冲形式都是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为波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数据的精准、大范围、更快、更多传播。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技术的运用已经得到大力的普及与推广,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作用,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借此发展契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智能化和集成化,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广,射频技术也会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鹏飞,刘流.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初探[J].信息通信,2013,10:224.

[2]郭锡荣,罗继鸿.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6:53.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赖于信息网络得以更好的运行和开展,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信息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更新效率,随着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对信息传输的速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线传输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光纤等,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传统信息通信的信息媒介主要是语音,其传输数据信息量小,如电话网络等,其传输信号模式相对简单,传输信息量小并且信号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比较大,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现代信息有线传输除了语音之外还包括文本文字、数据包、符号数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号模式,借助此传输媒体支持的有数据电视、电脑、多媒体信息、显示屏幕、幻灯片、电影科技、机器仪器等等,传统的传输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展的要求。21 世纪信息传输技术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线传输方式和无线传输方式。虽然现进随着 WIFI 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无线传输方式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就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而言,有线传输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并广泛地服务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之中。

1、对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的分析与对比

有线传输主要是用一些介质进行传输。有线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无论是利用何种介质,但是所传输电磁波的地点是需要之前固定好的。也就是说,有线传输是在指定的地点和空间进行工作的。但是,用于制作有线传输介质的材料一般都是使用铜丝这种相对性价比很低的材料。铜丝等介质材料很不结实并且价格也比较高,很容易出现损坏和丢失的情况。有线传输对于天气的要求不是很高,阴雨天也不会影响有线传输的速度。因此,有线传输技术一般都是被用于要求比较高,比较重要的地点。道路交通信号灯、监控器等为了能够保证设备运作的顺利性时,一般都是采用的有线传输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无线传输主要是数字微波传输和模拟微波传输这两种。无线传输的主要传输方式有六种,分别为:视频基带传输、网络传输、微波传输、宽频共缆传输、无线SmartAir传输光纤传输、双绞线传输。无线传输是一种不需要介质进行传输的方式。无线传输的地点和空间在某种情况下来讲,应该是比较自由的。天气情况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影响要比有线传输大得多。但是,无线传输更具有自由性并且十分方便。因此,很多场合可能更希望使用无限传输技术。

相比之较,可能无线传输技术在当下时代更受欢迎。但是通过总体分析之后,有线传输技术还是具有比较可观的优势的,有线传输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只要其它设备正常运行、传输介质没有被损坏,两者相连几乎都能够正常运行并且传输的速度也是比较稳定的。有线传输的安全性也要比无限传输高很多,对于很多重要的环境是不能够使用无线传输的。有线传输的抗干扰性要比无线传输强很多。总之,有线传输技术的使用率还是不断升高的。

2、对有线传输技术特点的思考与分析

由于有线传输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为了确保有线传输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要对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线传输技术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线传输就是使用一些介质将信号进行传输由此得到信息的方法。有线传输技术十分依赖传输时采用的介质种类。不同种类的介质能够影响有线传输的速度等不同的方面。因此,想要对有线传输技术进行进一步探讨,就要分析不同介质给予的不同种类的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第一种是光纤传输,它所选用的介质主要是光导纤维。光纤传输的主要特点在于具备比较良好的安全性,能够保障使用者的权益。光纤传输的信号比较好,对于时间、地点、条件没有太多的要求。并且光纤传输的形态比较小,容易存放,所占空间也比较小。最重要的一点是光纤传输的成本比较低,主要是由于光纤传输所采用的材料比较便宜并且数量也比较少。第二种是平衡电缆传输。

频带比较小的是低频对称电缆传输,很适合电话机使用,相对比较轻便。比较笨重一点的就是高频对称电缆传输,虽然高频对称电缆传输能够带来更多的信道,但是相对设计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大量生产和使用。第三种是架空明线传输,架空明线传输的方式产生的时间已经比较悠久了。它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道路两边那种杆子上排列的不同线,以此进行传输。主要特点是比较单一,每条线只能够对应一个信道。根据导线不同的粗细,能够用来带动不同的设备。第四种是同轴电缆传输,它主要的特点是频带比较宽,能够传输的信号量也是比较大的。同轴电缆传输的介质也是比较特别的,它是将铜网用铜线缠绕而成,具有比较高的保密性。无论是何种的有线传输技术,其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光纤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经过更深入的发展之后,一定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权益。

3、确定有线传输技术发展的方向

传输技术在长久以来为了满足人们对交流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就是由于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学者深入探讨之后,发现传输技术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所以在传输技术发展的同时是需要考虑全球不同的文化、观念、等一系列因素。对于现在我们所讨论的有线传输技术在近年来开始出现被无线传输技术替代的趋势。有线传输技术的很多优势在暂时的情况下,无线传输技术还是不具备的。往往使用者都是看中了无线传输技术的灵活性、方便性,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忽略了无线传输技术的缺点。为了加深全球人类的联系,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发展后的有线传输技术要具备现在技术的优势,也就保密性好、稳定性强以及受外界干扰的情况少等。

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来讲,可以将有线传输技术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光纤传输技术上。光纤技术目前所存在的最大缺点就是投入量少。很多使用者都对光纤传输具有需求,但是开发者却没有放开设计。现在有很多地方采用的是无线传输技术,但是很可能因为无线传输技术的不安全性影响了信息的传输,因此要对现有比较重要的场所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给予有线传输技术更好的市场。有线传输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经过各界专家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缺陷。

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传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其传输信息稳定,快捷方便,受外界条件影响小的优点而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相信只要有线传输技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技术,最终一定会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李锦才. 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J].广东科技.2008(24)

[2] 王云其.HDSL 的技术特点及其在发电厂生活区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2(10)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5G时代背景;有线电视传输;探索

5G技术在传输安全、传输速率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技术优势使得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网络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展现成为可能。传统广播电视网在5G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5G的技术优势,实现当代媒体的技术转型和创新模式,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探索的重点课题。有线电视传输作为传统广播电视网的核心内容,凭借着5G的传输优势来实现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发展,是使其顺利融入数字电视网的关键要素。在5G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传输系统要精准把握5G时代的历史机遇,探索更加优质的有线电视传输路径,充分迎合客户对于有线电视网的生活需求。

一、5G技术概述

5G网络(5Gnetwork)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10Gb,是4G网络传输速度的成百倍。比如,现代一部1G超高画质电影的下载速度是3秒钟。5G技术性能的标准是实现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消耗,提升系统容量,建立规模性的设备连接。从2019年4月份开始,华为同国网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信江苏公司联合组织,成功完成了业界首次真实电网环境的电力切片技术测试结果,与此同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基于最新3GPP标准5GSA网络的电力切片测试。本次测试的成功彰显出5G跨入垂直行业的实践历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5G技术发展的春天。

二、有线电视传输态势下的5G技术优势

与4G取代3G带动了微信、微博等网站客户端技术的崛起相比,近些年以来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5G取代4G所体现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丰富着现代人的生活。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在4G技术的基础上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模式,性能方面优越于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连接的时间缩短到毫秒级,而且可以给用户带来最少0.1~1Gbps的速率、每平方千米100万的连接数密度,充分满足了现代客户的需求。这些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了5G时代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高速率

同目前的4G的传输速率比较,5G时代背景下5G传输率在4G基础之上得到了数倍的提升,这样就会使用户对于有线电视的体验度提升,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享受到了优质的有线电视服务模式,挖掘出有线电视网络服务的技术潜能,突破了有线电视的技术和服务模式。

(二)低时延

有线电视的低时延对于满足用户的体验定位具有卓越的效果,充分有效的用户体验定位与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速率和延时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时延存在过高的情形,用户的电视观感体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接制约有线电视的使用效果。在5G技术背景下毫秒级的时延可以为用户带来升级性的观看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到位、实时的节目动态和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有线电视节目的直观性和流畅性。

(三)高连接数密度

网络连接可以充分彰显出网络下载功能的效益,在5G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有线电视传输,5G的高连接数密度技术,不仅可以使同一网络布局同时和电视终端进行连接,同时也可以和别的智能终端相连接,彻底突破了用户连接数量的限制,体现了有线电视终端技术的优势。

三、5G技术对于有线电视传输的影响

5G技术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技术模式,有待开发和完善,在有线电视传输的应用中通过技术的研发来充分迎合用户的现代观感需求。

(一)实现交互式传输

未来的电视传输技术将由单一的传输模式向双向性的传输模式进行转变,广大用户除了可以观看电视节目,还可以凭借着有线电视实现与别的主体信息建立互动交流模式,5G技术的高速率和高连接数密度属性为有线电视在实现这些技术维度的过程变为可能。

(二)优化传输质量

传输质量会影响有线电视传输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电视用户的观看体验和效果。尽管迄今为止的传输技术已经充分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技术的改进,消除了传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干扰的现状。但是传输速率、传输路径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不足,传统有线电视传输质量偏低是该领域不能回避的问题。5G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连接密度和高传输速率的优势使有线电视传输的模式更加自由、无束、高速、流畅,使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功能趋于稳定。

(三)提升传输速率

与现代兴起的其他媒体网络相比,有线电视传输媒体信息储存力度不够,限制了用户的观感体验。5G技术所具备的高效传输技术可以提升有线电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取电视传输信号,使误差和时延降到最低,从而深度满足电视体验用户对节目速率的要求。

四、在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工作要点探析

经过上述的有线电视传输视角入手,对5G背景下技术的未来发展展开的讨论就可知道,5G技术对于有线电视的传输是具备绝对优势的,该技术优势可以充分提供给用户够用、耐用、价格低廉、安全、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进而推动传统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目前的5G技术的开发力度和应用情形出发,与现实需求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需要从有线电视网络技术领域入手展开研究和探索。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进行资源优化整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媒体的崛起,新旧媒体的融合之路被进一步打开,加上国家所提倡的“三网融合”数字化网络战略措施的颁布,使得各大网络优质资源所进行的整合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5G时代背景之下,有线电视网要拓宽研发渠道,同5G技术资源展开合作,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加入到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优质资源的整合历程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可以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优质技术和资源都纳入到该体系的研发过程中,推动电视传输技术走向高质量的发展轨迹。在发展过程中要致力于多个视角,比如把自身具备的传播力资源同科技时代的网络文化创意深度结合,在进行网络文化创意传播的过程中,为自身打出品牌效益,满足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优质内容

尽管在5G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影响了有线电视市场的整体发展格局,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有线电视传输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当代5G技术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增加更多优质的内容可以丰富电视内容,带来良好的观感体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迄今为止,尽管5G技术对有线电视传输模式、传输速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控,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因此,需要掌握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内容制作方面的高质量需求,优化有线电视网络环境,促进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三)立足于用户体验的发展核心

在5G时代背景下,无论是5G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是有线电视台传输质量的提升,都是为了拓宽有线电视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受众,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使用模式,使其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关注度提高,重新审视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价值。因此,5G时代背景下该技术在有线电视传输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用户的体验需求,深度迎合用户的个性化和普遍性需求,通过5G技术资源优势的整合利用,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和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5G技术的开发市场充满活力,确保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传输功能走向卓有成效的发展道路,使传统电视媒体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5G时代背景下5G技术开始广泛普及和深度推广,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不断进入5G时代的今天,在当下多样化的媒体发展形势之下,有线电视传输工作既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又面临着市场的挑战。只有凭借着5G技术来打造一流的有线电视传输内容和模式,才可以通过拓宽5G的技术潜力,满足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实现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顺利运行目标。当今5G时代背景下5G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好多潜在的问题和状况亟待解决和讨论,只有充分迎合5G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丰富和完善5G技术资源开发历程,才能为未来5G的发展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耿培军.试论有线电视传输干扰及其排除方法[J].中国新通信,2017(10)50.

[2]周方春.5G时代对有线电视传输的影响[J].中国有线电视,2018(08):908-910.

[3]肖立.浅谈5G时代新媒体的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2016(10):30-33.

[4]李远东.5G实现移动通信与电视广播的无缝融合[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4(04):21-25.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光纤,发展趋势,通信技术,对策,应用

 

光纤通信最大的技术优点是信息容量大;且光纤的损耗低、传输距离长;光纤通信不易被电磁干扰,对信息的保密性能好;可以有效节约有色金属;光缆尺寸小,便于安装和运输。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光纤通信已经成为现现代通信技术的重点。

1光纤通信的特点

1.1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在光纤技术中,光纤可以容纳50000GHz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容许频带(带宽)是由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决定的。例如,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是使用密集波分复用等一些复杂的技术,以便解决通信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的问题,保证光纤宽带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率已经得到了2.5Gbps到10Gbps。

1.2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英,其绝缘性好,抗腐蚀能力强。论文格式,发展趋势。因此,光纤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且不受雷电、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电磁影响,也不会被人为释放的电磁所干扰,这就是石英这种通信材料的最大优势。论文格式,发展趋势。除以上有点之外,光纤体积小、质量轻,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便于安装;光纤的制作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光纤的温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论文格式,发展趋势。由于光纤通信的优点很多,使其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宽。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方面更是发展迅速,促使光纤生产量不断增加。现代信息网络通信系统不断扩展和增加,导致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显得更加困难和繁杂。此时,我们采用SDH+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这种传输系统可以保证环网传输的稳定性,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也能满足各种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电视节目的传输,我们同事是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进行传输,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有数字信息设置成广播的方式,让同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下载,也能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的控制,以便不同的站点可以下载不同的节目。目前,有线电视已经在全国普及,在有线电视的网络支持下,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就更容易实现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是科学的利用它,满足人们的需要,将光纤通信技术融入到千万家,方便人们的生活。

3现代通信系统的光纤技术

3.1单纤双向传输技术

单纤双向传输技术是针对双纤双向传输而言的,双纤传输时,其信号可以在两根不同的光纤中传输,而单纤传输时,信号在调频过后可在不同的波段后,在同一根光纤里传输。现代光纤的传输容量不断增大,从理论上说,光纤传输的容量是无限的,只是受到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输容量大大降低,远不及预期的效果。目前,光纤通信传送网都是通过双纤双向传输的,如果利用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就能有效的节省一半的光纤资源,而对于现代庞大的光纤网络传输系统中,可节省的光纤资源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

研发出成熟的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对网络通信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主要用在光纤末端接入设备:PON无源光网络、单纤光收发器等设备,骨干传送网上还没有使用到这种技术。可见,这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2光纤到户(FTTH)接入技术

高速数据通信和高质量视频通信等媒体业务的发展和拓展,对现代宽带综合业务网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今,核心网便成为了以光纤线路为基础的高速信道,国际权威专家认为,宽带综合信息接入网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指出,这是信息通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论文格式,发展趋势。虽然ADSL技术为现代通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未来将要发展的通信业务,如:网上教育,网上办公,会议电视,网上游戏等双向业务和HDTV高清数字电视,尤其是HDTV,现阶段的传输率仅为19.2Mbps,用H.264压缩技术可以压缩到5-6Mbps。论文格式,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QOS有所保证的ADSL的最高传输速率是2Mbps,但仍然难以传输HDTV高清数字电视。论文格式,发展趋势。而使用铜线接入的ADSL的方式已经无法再满足数据高速传输的需求,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新技术探究

4.1光网络的智能化

光网络智能化是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光通信技术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以传输为主线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进步,现代光网络中还加入了自动发现能力、连接控制技术和更完善的保护恢复功能,促使光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其中,ASON就是典型的例子。

4.2全光网络

未来的通信网络是属于全光网络的世界,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光纤技术的最理想发展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可以实现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光纤通信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经成为光纤网络发展的最终极目标。

4.3光器件的集成化

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其集成化。想要实现全光通信网络,器件的集成是重点,也是核心,光子集成芯片的制造需要将将激光器、检测器、调制器和其他器件都集成到芯片中,这些集成需要在不同材料多个薄膜介质层上不停的沉积,主要材料有砷化铟镓、磷化铟等。虽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技术,但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1M-6M的互联网接入带宽变得不足,因此,只通过增加设备来提高速度扩大带宽已经不现实了,可见,光器件的集成是必须的,也是保证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

5结语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形成,而社会的信息化又进一步加速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容量、高速率是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新型光通信技术也正是为了解决现代光纤技术中的问题而诞生的,这必将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取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裘庆生.浅析我国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前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2).

[2]刘海军.浅析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2009,(31).

[3]白建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4]毛谦.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电信科学,2006,(8).

[5]赵兴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趋势[J].电力系统通信,2005,(11).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认为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基本架构,论述了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多用户无线传输及联合资源调配等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关键技术。

关键词:大规模MIMO;毫米波通信;信道信息;波束赋形

Abstract: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reless transmiss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s it can expand the use of new spectrum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ploit the space domain wireless resourc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rate. Based on the 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IMO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key techniques in 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channel modeling, channe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and j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Key words: massive MIMO;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 channel information; beamforming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移动新业务需求持续增长,无线传输速率需求将继续呈现指数增长趋势。预计于2020年商用的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传输速率需求将是目前在营的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1 000倍[1]。在当前无线频谱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形下,如何进一步满足5G无线通信持续增长的速率需求,成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正广泛开展对5G关键技术的研究。5G新技术将可能涉及物理层传输技术及载波频段等多个层面[1]。在物理层传输层面,基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能够深度利用空间维度的无线资源,进而显著提升系统频V效率和功率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2]。而另一方面,在载波频段的层面,由于当前6 GHz以下蜂窝频段频谱资源的短缺,利用毫米波频段实施无线通信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3-5]。

由于毫米波频段上相对较高的电波传播损耗,毫米波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早年大多侧重于短距离通信场景[5],相关的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大范围覆盖的移动通信场景。考虑到毫米波频段上波长相对较短,大规模天线阵列能够被同时装配到基站与用户侧。进而,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所提供的较高波束赋形增益能够补偿毫米波频段上相对较高的传播损耗。因此,探索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在大覆盖移动通信场景中的应用,正在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3-6]。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报道,这些工作涉及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及系统性能分析等多个方面[7-19]。从已见报道的工作可见:

(1)毫米波频段上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的理论和实际建模的工作相对较少,还没有出现受到广泛认可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

(2)移动场景下毫米波信道存在严重的多普勒效应,瞬时信道信息获取存在瓶颈问题;文献中所报道的传输方法大多基于准确获取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存在实现复杂度较高等问题。

(3)统计信道信息相对于瞬时信道信息变化较为缓慢,利用统计信道信息可以辅助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设计,提升系统传输性能。

(4)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信道在波束域呈现能量集中等特性,在波束域实施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缓解毫米波信道的高路径损耗,同时深度利用空间无线资源,实现多用户共享空间无线资源。

由此可知,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具有挑战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充分发掘其潜在的技术优势,需要探明典型移动场景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并在实际信道模型、适度导频开销以及实现复杂度等约束条件下,分析其系统性能,进而探索最优传输技术,解决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所涉及的信道信息获取瓶颈问题、系统实现复杂度问题以及典型移动场景下的适用性问题等。

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并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支撑未来宽带移动通信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1 信道建模

信道建模是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环境下,基站侧与用户侧均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信道的空间分辨率得到显著提升。此外,考虑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毫米波信道在大尺度路径损耗、空间稀疏性、多径特性以及多普勒特性等方面与传统微波信道有着显著不同。研究和利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当前,尽管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已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建模的研究工作较少[7-8],尚未有广泛认可的信道模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大多建立于准确已知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为了突破这一局限,需要开展典型移动场景下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的统计特性分析与建模。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一些初步的信道建模理论和实测结果,展示出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不同用户的基站侧信道统计特征模式矩阵趋于一致,仅取决于基站侧天线阵列配置[9-11]。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着重开展统计特征模式域(物理实现上可解释为波束域)信道特性的研究。一些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元素在多径扩展以及多普勒扩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12],进一步深入开展各种典型场景,特别是大覆盖移动场景中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特性分析和建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信道信息获取技术

信道信息对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性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随着收发两侧天线数目和带宽的增加,信道参数数目显著增加。同时,毫米波频段信道的多普勒效应与传统频段信道相比更为明显。因此,信道信息获取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成为瓶颈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13,14]。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毫米波频段波束域信道的近似稀疏以及多普勒扩展特性,可以有效降低信道信息获取所需的开销[10]。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典型场景下波束域信道信息获取技术具有必要性。

统计信道信息可以用于优化导频设计,提升瞬时信道信息估计性能及系统传输性能。当前,尽管利用统计信道信息辅助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设计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统计信道信息获取的相关研究工作较少。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大规模MIMO统计信道信息获取的初步研究结果[15-16],然而这些方法大多并未针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场景。利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新特性,进一步开展相应的统计信道信息获取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性。

3 多用户无线传输技术

如何优化设计多用户空分多址无线传输系统,涉及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能获取的信道信息。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随着收发两侧天线数目和带宽的增加,信道信息的获取成为瓶颈问题。与此同时,传统传输方案中通常采用的正则化迫零等方法涉及到复杂的大维矩阵求逆运算,实现复杂度较高[17],这意味着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方法将不同于现有的MIMO传输理论方法。与瞬时信道信息相比,统计信道信息变化较为缓慢,获取开销较小。能否突破传统传输方案中信道信息获取的瓶颈问题,在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情形下,实现多用户共享空间无线资源和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初步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在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情形下,通过适当的资源调配,在波束域施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可以以较低的实现复杂度获取相对较高的性能[16],[18]。进一步发展发展完善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多用户无线传输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在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不仅要实现与各个用户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还需要向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发送控制信息,此时基站发送信号要具有全向特性,如何将具有全向特性的分集传输和空时编码传输理论方法拓展到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场景,实现高效的控制信息传输,值得深入研究[19]。

4 多用户联合资源调配技术

为实现多用户空分多址传输,需要高效的多用户资源调配理论方法,确定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进行空分多址传输的空分用户组和与每个用户通信的空间资源。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基站与各个用户进行通信的空间资源通常是基站侧统计特征模式所确定的波束资源,开展利用统计信道信息的资源调配理论方法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文献中已有一些关于资源调配的研究工作报道,然而这些工作大多基于准确已知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多用户联合资源调配技术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此外,多小区协作能够降低传输中断概率,进而解决毫米波信道所面临的传播遮挡等问题,开展多小区协作情形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分布式低协作开销联合资源调配技术研究具有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联合资源调配所涉及的问题规模通常较大,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理论[20-21]探索相应的低复杂度快速资源调配算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5 结束语

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和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相关理论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信道信息获取“瓶颈”和系统实现复杂性等问题。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基本架构,文中我们讨论了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多用户无线传输及联合资源调配等毫米波大规模MIMO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ANDREWS J G, BUZZI S, CHOI W, et al. What will 5G be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4, 32(6):1065-1082. DOI: 10.1109/JSAC.2014.2328098

[2] MARZETTA T L. Noncooperative Cellular Wireless with Unlimited Numbers of Base Station Antenna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0, 9(11):3590-3600. DOI: 10.1109/TWC.2010.092810. 091092

[3] HEATH R W, GONZALEZ-PRELCIC N, RANGAN S, et al. An Overview of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10(3):436-453. DOI: 10.1109/JSTSP.2016.2523924

[4] ANDREWS J G, BAI T, KULKARNI M N,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zing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7, 65(1):403-430. DOI: 10.1109/TCOMM.2016.2618794

[5] RANGAN S, RAPPAPORT T S, ERKIP E. Millimeter-Wave 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s: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4, 102(3):366-385. DOI: 10.1109/JPROC.2014.2299397

[6] SWINDLEHURST A L, AYANOGLU E, HEYDARI P, et al. Millimeter-Wave Massive MIMO: The Next Wireless Revolution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4, 52(9):56-62. DOI: 10.1109/MCOM.2014.6894453

[7] RAPPAPORT T S, MACCARTNEY G R, SAMIMI M K, et al. Wideband Millimeter-Wave Propagation Measurements and Channel Models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sig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 63(9):3029-3056. DOI: 10.1109/TCOMM.2015.2434384

[8] HUR S, BAEK S, KIM B, et al. Proposal on Millimeter-Wave Channel Modeling for 5G Cellular System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10(3):454-469. DOI: 10.1109/JSTSP.2016.2527364

[9] ADHIKARY A, NAM J, AHN J Y, et al. Joint Spatial Division and Multiplexing―The Large-Scale Array Regim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3, 59(10):6441-6463. DOI: 10.1109/TIT.2013.2269476

[10] YOU L, GAO X Q, XIA X G, et al. Pilot reuse for Massive MIMO Transmission Over Spatially Correlated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5, 14(6):3352-3366. doi: 10.1109/TWC.2015.2404839

[11] YOU L, GAO X Q, SWINDLEHURST A L, et al. Channel Acquisition for Massive MIMO-OFDM with Adjustable Phase Shift Pilo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64(6):1461-1476. DOI: 10.1109/TSP.2015.2502550

[12] YOU L, GAO X Q, Li G Y, et al. BDMA for Millimeter-Wave/Terahertz Massive MIMO Transmission with Per-Beam Synchronization [EB/OL]. https:///paper/BDMA-for-Millimeter-Wave-Terahertz-Massive-MIMO-You-Gao/86b94c8c1ffff5c38b5e17b036d9a4ef92ad04be

[13] ALKHATEEB A, EL AYACH O, LEUS G, et al. Channel Estimation and Hybrid Precoding for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4, 8(5):831-846. DOI: 10.1109/JSTSP.2014.2334278

[14] KOKSHOORN M, CHEN H, WANG P, et al. Millimeter Wave MIMO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Overlapped Beam Patterns and Rate Adapt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7, 65(3):601-616. DOI: 10.1109/TSP.2016.2614488

[15] MARZETTA T L, TUCCI G H, SIMON S H. A Random Matrix-Theoretic Approach to Handling Singular Covariance Estimat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1, 57(9):6256-6271. DOI: 10.1109/TIT.2011.2162175

[16] SUN C, GAO X Q, JIN S, et al. Beam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ransmission for Massive MIMO Communicat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 63(6):2170-2184. DOI: 10.1109/TCOMM.2015.2425882

[17] LU A A, GAO X Q, ZHENG Y R, et al. Low Complexity Polynomial Expansion Detector with Deterministic Equivalents of the Moments of Channel Gram Matrix for Massive MIMO Uplink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 64(2):586-600. DOI: 10.1109/TCOMM.2015.2506700

[18] SUN C, GAO X Q, DING Z. BDMA in Multi-Cell Massive MIMO Communications: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7, 65(11):2962-2974. DOI: 10.1109/TSP.2017.2675862

[19] MENG X, GAO X Q, XIA X G. Omnidirectional Precoding Based Transmission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 64(1):174-186. DOI: 10.1109/TCOMM.2015.2498159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物理层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17-02

1 引言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在军事通信应用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的通信能力和作战水平。然而,由于无线通信信道的固有的广播性、开放性以及传输链路的不稳定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系统更加容易受到非法用户的侦查、截获和监听,带来传输数据失泄密问题。近几年来,发生的“棱镜门”、“小米移动云泄密”、“金雅拓SIM卡窃密”等事件,无不印证着信息安全在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性。因此,设计安全、高效且可靠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涉及国家安全、战场通信、商业机密等应用场景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提高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密集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安全技术采用以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为主的密码学体制,其安全机制建立在计算密码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计算机网络中上层协议的设计来保证信息的安全。传统的安全技术主要依靠破解生成密钥需要极高的计算复杂度来保证加密算法的有效性,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信息传输场景的多样化,传统的密钥体制日益受到挑战,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升,特别是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以计算复杂度为理论基础设计的现代密码学加密算法存在着安全隐患;2) 由于无线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广播特性和系统中终端设备的移动性,使得密钥的在线分发、维护和管理更加困难;3)随着传统网络呈现出的多样性、异构性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用户与基站之间交流的频繁性等特点,传统的加密方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安全传输技术来克服传统安全技术的不足,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密码体制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近期,物理层安全技术(Physical Layer Security, PLS)的提出,为无线通信安全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从信息论的角度而非仅仅通过增加计算复杂度来保证网络的信息安全。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传输链路的动态特性,依靠信号处理、天线、编码调制等物理层手段,在避免窃听方获取信息的同时,提供给通信方可靠的、安全可量化的通信,是解决无线通信系统中安全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2 物理层安全技术

物理层安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基于信号处理的物理层安全,二是基于安全编码的物理层安全。物理层安全编码是实现安全传输的基础,其通过主窃信道之差,从信息论的角度,来避免信息的窃听,在主信道传输质量优于窃听信道传输质量时,可以从理论上确保完美的安全传输;另一方面,通过信号处理手段,可以有效利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资源来进一步地提高主窃链路的差异性,为安全编码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着重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对物理层安全相关的技术进行介绍和展望,其主要包括多天线分集技术、协作干扰技术和全双工技术等等。

2.1 多天线分集技术

随着无线多入多出(MIMO)技术的应用,终端往往具有多根发送和接收天线。多天线技术主要利用空间自由度来实现安全。对于发送端的多天线技术,主要有最大比传输(MRT)、空时编码传输(OSTBC)和发送天线选择(TAS)等方案。最大比魇浼际跤殖莆波束成型技术,其通过对多跟发射天线进行系数的加权处理,增强接收端的信号强度;空时编码技术则利用发端多天线带来的空间维度和信息传输的时间维度来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发送天线选择技术通过选择最优的一根发射天线,使得接收端收到的瞬时信噪比最大,而该最优天线对于窃听用户端而言却是随机的,从而使得主信道质量优于窃听信道质量。在这三种技术中,由于发送天线选择仅仅需要单个射频链路,其复杂度最低,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献[1]分析了发送天线相关时,利用天线选择来实现物理层安全的性能;文献[2]中研究了信道信息反馈不完全情况下的安全性能分析;文献[3]则考虑在无线瞬时携能多入单出系统中,天线选择和信道信息反馈不完全情况下的安全传输,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天线选择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物理层安全传输能力。

对于接收端的天线分集,由于每根天线均收到信号的一个副本,可以利用多天线技术如最大比合并(MRC)、选择合并(SC)和等增益合并(EGC)等相关技术来提高终端的接收能力,从而提高合法链路的传输质量。

图 1所示为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中,发端和收端天线数目对系统安全传输能力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发端天线选择数目的增加,系统安全传输能力明显提高,而终端天线数目的增加则进一步地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2 协作干扰技术

协作干扰技术是实现物理层安全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不影响合法终端正常通信的前提下,通过在传输信道的零空间上叠加人工噪声和干扰信号来扰乱窃听节点对信号的接收。人工噪声或者干扰信号可以分别在发送端[4]、接收端[5]和协作终端[6]上进行叠加。文献[4]在多入单出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发端天线在传输信息的同时,发送干扰信号来提高传输的安全性能,并研究了系统功率分配的优化问题和传输方案的安全吞吐量。文献[5]在放大转发中继系统中,利用目的节点发送干扰来实现安全通信,并通过干扰功率分配的优化,实现最优的安全传输;文献[6]中考虑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条件下,研究了多天线协作干扰机辅助的安全传输性能。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协作干扰技术恶化了窃听信道传输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对合法用户的干扰,能够有效地满足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从图 2中也可以发现,随着主窃链路差异的增大,安全传输能力不断提高,而干扰机和发送天线数目的增加都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3 基于信道估计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前面所述的多天线技术和协作干扰技术,都是利用主窃链路信号的差异来实现安全,这些技术都是在信号传输阶段起作用;而信号传输之前往往需要先对信道状态信息进行估计。可见,通过干扰、限制窃听用户对信道状态信息的估计能力,可以恶化窃听用户在数据传输阶段的有效信噪比以及对信息的破译能力,因此,差异化信道估计(DCE)也是实现物理层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DCE的研究主要有反馈与再训练DCE方案[7]和双向训练方案[8]。

文献[7]中在多入多出信道中,设计了合法用户与窃听用户之间差异化信道质量的估计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巧妙地将人工噪声合理地加入到训练信号的零空间中,并优化合法用户的信道估计性能,限制窃听用户的估计能力,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安全性。该方案的不足在于信道估计过程需要多个阶段的反馈与在训练,使得数据帧报头过长,效率低下;为此,文献中[8]对文献[7]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双向训练的方案,其利用目的节点而不是基站来发送初始训练信号,窃听用户收到的信号仅仅包含合法用户到窃听用户之间的信息,而不是基站到窃听用户之间的信息,从而巧妙地避免了窃听端对初始训练阶段的估计。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比较了传统安全传输技术与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差异性,研究了物理层中的多天线分集技术、协作干扰技术和基于信道估计的物理层安全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层安全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物理层安全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安全编码,如何设计优异的码字对于提升安全通信能力非常重要;其次,多天线灵活的天线配置,为安全传输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合理地设计天线和发送功率的配置,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系统的安全传输能力;最后,当前研究主要是针对被动窃听的场景,而对于主动窃听和攻击模式时,现有的安全传输方案往往比较脆弱,探索跨层联合传输方案来保障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传输,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N. Yang, H. A. Suraweera, I. B. Collings, and C. Yuen.Physical Layer Security of TAS/MRC With Antenna Correl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3,8(1): 254-259.

[2] X. Jun, T. Yanqun, M. Dongtang, X. Pei, and W. Kai-Kit.Secrecy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TAS-MRC System With Imperfect Feedback[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5,10(8): 1617-1629.

(下D第23页)

(上接第18页)

[3] G. Pan, H. Lei, Y. Deng, L. Fan, J. Yang, Y. Chen, and Z. Ding.On Secrecy Performance of MISO SWIPT Systems with TAS and Imperfect CSI[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99): 1-1.

[4] N. Yang, S. Yan, J. Yuan, R. Malaney, R. Subramanian, and I. Land.Artificial Noise: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in Multi-Input Single-Output Wiretap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63(5): 1771-1783.

[5] K. H. Park, T. Wang, and M. S. Alouini.On the Jamming Power Allocation for Secure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via Cooperative Jamming[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31(9): 1741-1750.

[6] X. Chen, J. Chen, H. Zhang, Y. Zhang, and C. Yuen.On Secrecy Performance of A Multi-Antenna Jammer Aided Secure Communications with Imperfect CSI[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 2015(99):1-1.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通信传输问题对策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通信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信网络的效率能够更加的快速和便捷,但是现有的通信传输网络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通信网络的结构还是网络的资源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整个通信传输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通信传输中影响信号的因素

(1)外界因素的影响。信号在空间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天空和地面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而降低信号的传送强度。例如天空中大气对一些信号具有吸收的作用,并且在云雾天气的时候,信号还可能被折射从而改变传输的方向,影响整个信号的传输。此外地面上的高层建筑物的阻挡以及地面的反射作用也会对信号产生影响。(2)缆线连接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断面的不整齐会造成线路连接以后熔接点的不均匀,从而导致缆线内部的信号受到损耗。对于现下所采用的断线方法,无论怎样进行切割最终还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角,造成缆线表面不均的情况出现。此外,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尘埃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线路的熔接点产生堆积甚至是出现一些气泡。这样就使得信号在传播的时候发生耗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传输缓慢,甚至有的信号都无法传输到信号的终端。从而严重影响了通信传输的质量。(3)缆线弯曲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弯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信号的传输方向进行改变,这种方向的改变意味着信号的传输模式也已经改变,从而大大阻碍了信号的传递质量。并且在通信传输的缆线弯曲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信号还会直接渗透出纤芯产生一定的辐射,干扰信号按照原有的传递路线进行传递,造成信号的耗损。

二、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

(1)改善缆线的质量和特征。缆线的质量是影响信号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保证信号传递时通信线路的质量,可以在通信线路正式开盘的时候对其进行测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仪器来完成的,此外在进行通信线路的配盘时也需要严格要求中继段所选用材料的厂家和批次是一样的,这样缆线在相接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接头耗损,保证信号传递时候的质量。(2)有效的减少缆线的弯曲。根据上面所论述的,缆线的弯曲对信号传递线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耗损信号质量,所以降低缆线的弯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通信施工过程中影响缆线弯曲的环节主要是在线路接头进行盘留和固定时,很容易促使缆线产生弯曲。所以我们在进行通信施工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对接头的盘留和固定,从而保证信号的安全传输。(3)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缆线连接不均会造成信号的损耗,所以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能够帮助信号进行传递。首先应该采用先进的接续仪器,性能和质量良好的接续仪器能使接续所造成的损耗值降到最低。此外由于缆线的切割断面所造成的倾斜角会影响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进行线路的连接时必须保证线路切面的均匀性。同时还要保证缆线进行切割时外部环境的优质性。在施工之前准备好必须的帐篷、电风扇等等用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确保切线工具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外部污染造成的信号损耗。最后还需要磨练和强化接续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无论是对线路切割的工艺还是通信线路连接的原理都要熟练的掌握。工作人员过硬的素质能够降低接续时候所存在的偏差和弯曲,还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迅速的做出判断,从而降低接续时候的信号损耗状况。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信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信号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从通信传输中信号耗损的成因以及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让我们对影响和制约通信传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通信传输的接续工作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影响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不断的提升通信传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树森,姜剑锋,高伟,浅谈通信传输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J],通信技术,2011

[2]杨莉,郭红英,浅谈光纤通讯传输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J],通信技术,2011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9.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092-01

数字电视是指包括节目摄制、编辑、发送、传输、存储和接收等环节全部都采用数字处理的全新数字系统,也即在信源、信道、信宿三个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和数字处理的电视系统。

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有线电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

1.1 前端 位于信号源和传输系统之间,对传输信号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设备组合。其主要任务是首先将播放给用户的信号转换为高频电视信号,之后,将多路信号进行混合,送往传输系统。前端设备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信号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传输系统 对于超大型或大型CATV系统而言,传输系统指远距离传输的超干线或干线。它将电视信号进行相应处理后,不失真地输送到相应网络的输入接口,送入用户分配网络。传输系统一般分别采用电缆、光纤或微波多路MMDS三种方式。

1.3 电缆分配系统 位于传输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之间,把前端经干线系统传输的信号进行放大和分配。是最终将电视信号分配到各个用户电视接收终端接口。

2、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技术

2.1 电缆传输技术

2.1.1 电缆传输系统的构成 电缆传输系统采用同轴电缆做传输线,构成CATV网的干线或超干线。电缆传输系统主要由同轴电缆和干线放大器间隔配置、级连构成,附属设备有过电型分支器、分配器,用于干线分路。供电器和电源插入器用于干线放大器的电缆芯线供电。

2.1.2 电缆的传输特性及其补偿 ①同轴电缆的结构:同轴电缆由内导体、外导体和中间的绝缘介质组成。常用的有:藕芯型、封闭竹节型和物理发泡型。②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a特性阻抗:75欧姆。b衰减特性:高频衰减大于低频衰减。细芯径电缆衰减大于粗芯径电缆衰减。衰减与电缆长度成正比。c温度特性:随温度的升高,电缆的衰减量增大。—般电缆的温度系数约为0.2%/度。d屏蔽特性:优质的电缆外导体有良好的屏蔽作用,传输信号不受外界干扰,也不会向外幅射、干扰其它信号。e机械特性:包括抗弯曲性能、防潮抗腐蚀性能和结构稳定性。③电缆传输特性的均衡和补偿:由于同轴电缆的衰减与电缆的长度成正比,干线要远距离传输,必须对电缆的传输特性进行补偿。干线放大器用来补偿电缆对信号电平的衰减,均衡电缆的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

2.1.3 对远距离传输的限制 以同轴电缆作为信号的传输介质,信号电平损耗较大,通常每隔几百米就需要安装一台放大器,同时信号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引起噪声并产生非线性失真。系统维护使用不便,可靠性较差。因此,同轴电缆目前仅用于靠近用户分配系统较小的系统中。

2.2 光纤传输技术

2.2.1 光纤传输系统的构成 光纤传输系统由光放射机、光中继器、光接收机和光纤介质组成。光发射机的主要作用是将有线电视的电平信号转化为光载波信号,经过此电光转换过程后,电视信号就可以在光纤内传输了。一般,光纤传输长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需要通过光中继器对光信号进行放大,然后送入相应的目的地。光信号通过光接收机的光电转换作用转换为有线电视电信号,最终再通过同轴电缆分配给用户端。

2.2.2 光纤传输技术的特征 ①光纤传输损耗小,可实现电视信号的远距离干线传输,保证电视信号的技术指标。②光纤频带宽,可以保证多路有线电视信号均衡地传输到各光节点。③光纤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可靠性高。

2.2.3 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开放平台 光纤有线电视网不仅仅局限于有线电视业务,它可以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宽带综合业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光缆构成广域的包括电视业务在内的多媒体网络具有广阔的前景。

2.3 多路微波系统传输技术

2.3.1 多路微波分配系统(简称MMDS)的构成 由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发射系统的设备包括发射机、合成器、馈缆和发射天线;接收系统的设备包括接收天线、下变频器和供电器。

2.3.2 MMDs传输系统的技术特征 ①多路微波分配系统MMDS的定义:用微波频率以一点发射,多点接收的方式把电视、声音广播及数据信号传输到各有线电视站、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前端或直接到各用户的微波系统。②频率范围:空间传输2500 2700MHz,接收分配111-750MHz。③传输方式:采取发射与接收在视距范围内的空间传输方式。

2.3.3 传输局限性 MMDS传输系统属于无线传输,带有无线传输的通用缺点,如信号怕遮挡、反射出重影、易受干扰。这种方式不适用于高层建筑林立、人口稠密大中城市环境,只适合于建筑物密集度不高、地形开阔的电视传输场合。

2.4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技术

2.4.1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系统的构成 有线电视网的光纤同轴混合传输系统通常采用光纤作为干线、同轴电缆作为分配进户传输介质,以此构成光纤同轴混合信号传输网络。

2.4.2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系统的特征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方式充分发挥了光纤和电缆所具有的优良特性,从而更加高质量地完成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与分配。

2.4.3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系统的应用 光纤同轴混合传输具有巨大的接入带宽,可提供各种数字和模拟传输业务。其中广播电视业务包括目前的模拟电视节目的传输和正在逐步发展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其它广播业务。交互业务包括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VOD、可视电话、会议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光纤;通信;技术;改进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225-02

0 引言

当前通信领域的传输技术分为有线传输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两类,有线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电缆或者是光缆,借助于光电信号实现信息在端头之间的传送。无线传输技术则主要是依靠电波进行的信息的传递。虽然当前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是有线传输网络仍然在通信网络中占有着重要的主导地位,由于在信号的稳定性以及速度方面的优势,有线传输网络仍然承担着大量的信号数据传送与连接工作,特别是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技术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通信业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光线通信技术主要是将信号源转换成为光,并将其作为载体,利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现阶段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基本取代架空明线传输技术、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技术等成为当前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主要是由光发送机、光纤、中继站以及光接收机等几部分组成,形成整个通信的中间传输结构。光发送机主要是将数字信号进行转换,进而通过光源器件发送能够携带信息的光波,作为信号源传输到光纤线路之中。光纤线路则将光发送机的信号在控制失真以及衰减状态下,传送到光接收机端或者是中继站。中继站主要是对于传输距离较短的情况,通过中继器将已经出现衰减与畸变的信号进行整形放大,再生形成具有一定长度的光信号,继续送入光纤中进行传输,主要是为了确保光信号的传输质量。光接收机则将光纤线路中输出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处理以后转换为发射之前的电信号。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光纤通信技术相比于架空明线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等有线传输技术而言,技术优势非常的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光纤通信信息容量大。光纤通信相比其他的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相比于传统的明线、同轴电缆、微波等,传输容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超出这些传统有线传输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传输容量;

2)光纤通信中继距离较长。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衰耗系数非常低,因此相比于电缆、微波等传统的传输技术,光纤通信的中继距离非常长,特别适用于长途一、二级干线通信,这非常有利于降低通信传输成本;

3)保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由于光波只是在光纤芯区进行传输,因此基本上能够避免泄露问题,保密性能非常好。而且光纤主要材料就是石英材料,因此不会受到强电磁场或者是高压电力线路的干扰,环境适应性较强;

4)价格低廉,易于维护。由于光纤材料主要是二氧化硅,因此光线的制作成本非常低,而且管线的敷设方式简单灵活,可以通过直埋、管道敷设、水底和架空等多种方式进行敷设,因此也非常便于施工维护。

3 光纤通信技术改进发展趋势分析

1)波分复用技术。所谓波分复用技术就是通过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种波长的光波,进而扩大管线的通信容量。这种技术就是在光发送端,将不同的信号转换为不同波长的光波,然后借助于合波器完将不同波长的光波合成一束光波进入光纤进行传输。在光的接收端则采用分波器将不同的光载波分离开来。其中合波器与分波器主要使用半透镜与滤光片、自聚焦棒与滤光片以及平面光栅与偏振光栅等几种技术实现;

2)相干光通信技术。相干光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光发送端发送具有谱线极窄、频率稳定、相位恒定等特点的相干光,并通过采用SK、ASK和PSK等技术进行调制,然后在接收端通过采用光耦合器和光混频器,将这些相干光载波与本振光源发出的相干光进行混频与差频,在将信号放大以及检波之后,即可完成信号的传输。相干光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光纤通信的传输容量,对于提高光接收机的灵敏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超长波长光纤通信技术。随着信息容量以及阐述距离的不断增加,对于光纤传输中光的损耗与色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低损耗和低色散的单模光纤在光纤通信中将被逐步广泛应用。例如采用氟化物光纤或者是金属卤化物光纤,可以将光的损耗降低至10-2~10-5dB/km,这将会大大的延长光纤的中继距离;

4)光孤子通信技术。由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要求必须具有较窄的光脉冲,由于窄光脉冲经光纤传输后因光纤的色散作用而出现脉冲展宽现象而引起码间干扰,实现光纤通信的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必须解决脉冲展宽问题。光孤子通信技术就是利用通过注入足够的光强密度,产生较窄的光脉冲信号,进而实现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

5)光传送网技术。光传送网技术作为一种以波分复用与光信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通信网络传送体系,主要是由光分叉复用、光交叉连接、光放大等几项基本的网元设备组成,相比传统的光纤传输技术而言,光传送网技术具有传送容量大、能够对承载信号语义透明性及在光层面上实现保护和路由的功能。光传送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而且由于复用、交叉和配置的颗粒显著提高,因此对高带宽数据客户业务的适配和传送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有线传输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前进,而且不同的通信传输技术正不断的实现兼容匹配,这为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有线传输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因此进一步拓展光纤通信技术的大容量与长距离中继,已经成为当前技术研究应用的重点,这对于推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峰,尹凤杰.电信传输工程信息管理技术要求[J].中国新通信,2013(6).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

一、前言

越来越多数字电子产品借着新科技提升本身的性能和实力。以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消费性电子产品将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一是使用蓝牙技术这类开放技术,以无线,局域网络,可携带式设备成为网络体的延伸。另一项则是内存规格的统一,加密以及轻量化应用。

无论您喜不喜欢,“蓝牙计划”这个名词几乎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境界,不论是商业财经台还是一般大众电视台,都不只一次以上报导这个计划的进展与新闻,话虽如此,但却很少人了解此计划的原意与来龙去脉,只知道有这样一个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声势浩大、似乎充满无限希望。可预见的,未来与蓝牙计划相关的新闻只会更多,因为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中。

蓝牙(Bluetooth)简单讲就是一种电信、计算机的无线传输技术。单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蓝牙是个怎么样的技术,他不像“GSM”一样可以望文生义。简单的说蓝牙是一种无线网络与消费性电子产品之通讯技术,透过无线传输和基频模块构成,其快速响应和跳频系统的特性使无线传输更佳稳定。可以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数字相机和其它相类似电子产品等。

二、蓝牙的缘起

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包括PDA、笔记型计算机、车用装置等等。蓝牙计划的发起,主要是1998年5月,由Ericsson(爱立信,瑞典)、Intel(英特尔,美国)、NOKIA(诺基亚,芬兰)、IBM(国际商务机器,美国)、TOSHIBA(东芝,日本)等五家公司,共同组织一个“特别参与组织(SIG,SpecialInterestGrou)”称为BluetoothSIG,以此组织来制定一套短距离的无线传送、接收的技术规格。

三、浅谈蓝牙技术

蓝牙计划虽是1998年开始,但是蓝牙的技术根基却来自1997年制订完成的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协议:IEEE-802.11。

蓝牙基本上也是运用射频(RF)方式进行无线通讯,至于使用的频带范围,则是使用2.45GHz,这个无线电频带是全世界共同开放、不受法令限制的频带,举凡工业、科学、医疗(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甚至微波炉等都是使用2.45GHz的频带。

由于这个频带被广泛使用了,那么使用此频带进行通讯,绝对是很容易收到干扰的,因此蓝牙规格被设计成可跳频通讯,能够在一秒钟内进行1,600次的跳频动作,此这样的动作避免其它通讯的干扰。由于每秒1,600次的快速跳频,这也使得蓝牙无线收发的数据封包不能太长,否则不能满足如此频繁的跳频次数,所以蓝牙短封包、快速跳频的特性,也使其无线传输能抗干扰、更稳定通信。

蓝牙规格已经正式公布v1.0版,规格方面算是踏出成熟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商品化、投入实际制造的阶段。而要让蓝牙迅速普及,就是在既有的用途装置上,追加设计蓝牙功能即可,以节省开发时间与成本,为此蓝牙射频模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零组件。

蓝牙射频模块一方面要够便宜,才可能快速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够小巧,才能适用于所有的需求装置上,目前专家推估射频模块的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才能普及,而各家公司也正加紧将射频模块设计地更精小、更便宜中。

四、蓝牙技术的应用

蓝牙由于具有1-2Mbps、10-100公尺的无线通讯能力,因此蓝牙技术可以舒缓若干问题,例如可以直接利用蓝牙的高速数据传输率来传输语音,等于是把蓝牙通讯当成无线电话的功能。

另外对于小公司、小环境等,也可以省去布设实质线路的成本,以及后续线路维护的困扰。还有蓝牙可以指定隔绝与通行的通信功能,也等于可以建立无线的LAN环境、小族群通讯环境。

五、蓝牙技术的展望

(一)蓝牙收发话器对健康的好处。由于手机有高功率的电磁波,据报导证实电磁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有了蓝牙,你将可以把一个小小的蓝牙附件装在你的大哥大,然后把收发话器戴在你的耳朵(由于蓝牙应用的是低功率,所以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准备好了以后,你就把你的大哥大放在口袋里讲电话,不必把电话紧贴的脸,甚至按下收发话器上的按钮就可以直接接听来电。

(二)比一般传统式红外线传输更快,且不用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蓝牙科技在传输方面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允许两个装置,在不排成一直线的状态下,还能够以无线的方式传送数据。不像红外线传输最大的缺点是,你必须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才有办法传送数据。蓝牙传输甚至无视于墙壁、口袋、或公文包的存在而可以顺利进行。蓝牙的数据传输速度比红外线传输还要快,每秒钟高达1MB。

(三)手表可自动对时间,无线下载Mp3。只要将来手表有内建蓝牙且有Mp3拨放功能,这样一来将可自动设定为标准时间,且可很方便的随时从计算机传输歌曲。

(四)其它还有很多很多,只要现在是要接线的,都有可能会被蓝牙所应用。蓝牙技术一旦普及,相信对通讯方式、产品设计、生活方式等都会有巨幅的冲击,甚至很难想象冲击的程度。不过就现阶段而言,蓝牙可能带来的便利却是可以想象的,各位可以想象家里安装一个蓝牙收发基地台,家中的计算机、电话、传真机都不用实际接线,就可以互通或连外。在公司内外务人员赶时间,只要在蓝牙收发范围内都可以传送数据,例如咖啡厅、车站等都可以。此外仓库的盘点盘查,只要带个PDA,仓库内设有蓝牙基地台,马上可以跟全省各地的仓库进行盘点加总,当然,蓝牙基地台后面有接往Internet,或是以公司专线,或VPN方式连接。另外数字相机拍完的相片,只要接近笔记型计算机就可以回传,省去记忆卡的插拔,既有计算机外设装置也都可以无线化,无线打印机、无线键盘、鼠标、摇杆。还有家中、公司都设有蓝牙基地台,则一支具有蓝牙功能的手机,在家就可以跟居家无线电话一样使用,而且是付居家电话费,在公司则变成自己的办公分机,公司替您付电话费,而在外出时就跟一般行动手机一样使用,这样真正落实一人一机终生用的理想,这种方式也被人称为三合一电话,即是居家、办公、行动电话三者合一。

六、结束语

蓝牙技术一定会飞速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应用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如相邻设备之间为防止信息误传和被截取,必须要用户提前设置对应频段等,严重影响蓝牙技术产品面市的速度。但相信随着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蓝牙技术会为我们的未来家居和办公带来不仅仅是方便一点的革命。

参考文献:

[1]NathanJ.MullerBluetoothDemystified(影印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金纯,许光辰,孙睿.蓝牙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

一、前言

越来越多数字电子产品借着新科技提升本身的性能和实力。以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消费性电子产品将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一是使用蓝牙技术这类开放技术,以无线,局域网络,可携带式设备成为网络体的延伸。另一项则是内存规格的统一,加密以及轻量化应用。

无论您喜不喜欢,“蓝牙计划”这个名词几乎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境界,不论是商业财经台还是一般大众电视台,都不只一次以上报导这个计划的进展与新闻,话虽如此,但却很少人了解此计划的原意与来龙去脉,只知道有这样一个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声势浩大、似乎充满无限希望。可预见的,未来与蓝牙计划相关的新闻只会更多,因为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中。

蓝牙(bluetooth) 简单讲就是一种电信、计算机的无线传输技术。单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蓝牙是个怎么样的技术,他不像“gsm”一样可以望文生义。简单的说蓝牙是一种无线网络与消费性电子产品之通讯技术,透过无线传输和基频模块构成,其快速响应和跳频系统的特性使无线传输更佳稳定。可以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数字相机和其它相类似电子产品等。

二、蓝牙的缘起

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包括pda、笔记型计算机、车用装置等等。蓝牙计划的发起,主要是1998年5月,由ericsson(爱立信,瑞典)、intel(英特尔,美国)、nokia(诺基亚,芬兰)、ibm(国际商务机器,美国)、toshiba(东芝,日本)等五家公司,共同组织一个“特别参与组织(sig,special interest grou)”称为bluetooth sig,以此组织来制定一套短距离的无线传送、接收的技术规格。

三、浅谈蓝牙技术

蓝牙计划虽是1998年开始,但是蓝牙的技术根基却来自1997年制订完成的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协议:ieee-802.11。

蓝牙基本上也是运用射频(rf)方式进行无线通讯,至于使用的频带范围,则是使用2.45ghz,这个无线电频带是全世界共同开放、不受法令限制的频带,举凡工业、科学、医疗(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甚至微波炉等都是使用2.45ghz的频带。

由于这个频带被广泛使用了,那么使用此频带进行通讯,绝对是很容易收到干扰的,因此蓝牙规格被设计成可跳频通讯,能够在一秒钟内进行1,600次的跳频动作,此这样的动作避免其它通讯的干扰。由于每秒1,600次的快速跳频,这也使得蓝牙无线收发的数据封包不能太长,否则不能满足如此频繁的跳频次数,所以蓝牙短封包、快速跳频的特性,也使其无线传输能抗干扰、更稳定通信。

蓝牙规格已经正式公布v1.0版,规格方面算是踏出成熟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商品化、投入实际制造的阶段。而要让蓝牙迅速普及,就是在既有的用途装置上,追加设计蓝牙功能即可,以节省开发时间与成本,为此蓝牙射频模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零组件。

蓝牙射频模块一方面要够便宜,才可能快速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够小巧,才能适用于所有的需求装置上,目前专家推估射频模块的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才能普及,而各家公司也正加紧将射频模块设计地更精小、更便宜中。

四、蓝牙技术的应用

蓝牙由于具有1-2mbps、10-100公尺的无线通讯能力,因此蓝牙技术可以舒缓若干问题,例如可以直接利用蓝牙的高速数据传输率来传输语音,等于是把蓝牙通讯当成无线电话的功能。

另外对于小公司、小环境等,也可以省去布设实质线路的成本,以及后续线路维护的困扰。还有蓝牙可以指定隔绝与通行的通信功能,也等于可以建立无线的lan环境、小族群通讯环境。

五、蓝牙技术的展望

(一)蓝牙收发话器对健康的好处。由于手机有高功率的电磁波,据报导证实电磁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有了蓝牙,你将可以把一个小小的蓝牙附件装在你的大哥大, 然后把收发话器戴在你的耳朵(由于蓝牙应用的是低功率,所以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准备好了以后,你就把你的大哥大放在口袋里讲电话,不必把电话紧贴的脸,甚至按下收发话器上的按钮就可以直接接听来电。

(二)比一般传统式红外线传输更快,且不用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蓝牙科技在传输方面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允许两个装置,在不排成一直线的状态下,还能够以无线的方式传送数据。不像红外线传输最大的缺点是, 你必须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才有办法传送数据。蓝牙传输甚至无视于墙壁、口袋、或公文包的存在而可以顺利进行。蓝牙的数据传输速度比红外线传输还要快,每秒钟高达1mb。

(三)手表可自动对时间,无线下载mp3。只要将来手表有内建蓝牙且有mp3拨放功能,这样一来将可自动设定为标准时间,且可很方便的随时从计算机传输歌曲。

(四)其它还有很多很多,只要现在是要接线的,都有可能会被蓝牙所应用。蓝牙技术一旦普及,相信对通讯方式、产品设计、生活方式等都会有巨幅的冲击,甚至很难想象冲击的程度。不过就现阶段而言,蓝牙可能带来的便利却是可以想象的,各位可以想象家里安装一个蓝牙收发基地台,家中的计算机、电话、传真机都不用实际接线,就可以互通或连外。在公司内外务人员赶时间,只要在蓝牙收发范围内都可以传送数据,例如咖啡厅、车站等都可以。此外仓库的盘点盘查,只要带个pda,仓库内设有蓝牙基地台,马上可以跟全省各地的仓库进行盘点加总,当然,蓝牙基地台后面有接往internet,或是以公司专线,或vpn方式连接。另外数字相机拍完的相片,只要接近笔记型计算机就可以回传,省去记忆卡的插拔,既有计算机外设装置也都可以无线化,无线打印机、无线键盘、鼠标、摇杆。还有家中、公司都设有蓝牙基地台,则一支具有蓝牙功能的手机,在家就可以跟居家无线电话一样使用,而且是付居家电话费,在公司则变成自己的办公分机,公司替您付电话费,而在外出时就跟一般行动手机一样使用,这样真正落实一人一机终生用的理想,这种方式也被人称为三合一电话,即是居家、办公、行动电话三者合一。

六、结束语

蓝牙技术一定会飞速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应用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如相邻设备之间为防止信息误传和被截取,必须要用户提前设置对应频段等,严重影响蓝牙技术产品面市的速度。但相信随着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蓝牙技术会为我们的未来家居和办公带来不仅仅是方便一点的革命。

参考文献:

[1]nathan j.muller bluetooth demystified(影印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金纯,许光辰,孙睿. 蓝牙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

一、前言

越来越多数字电子产品借着新科技提升本身的性能和实力。以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消费性电子产品将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一是使用蓝牙技术这类开放技术,以无线,局域网络,可携带式设备成为网络体的延伸。另一项则是内存规格的统一,加密以及轻量化应用。

无论您喜不喜欢,“蓝牙计划”这个名词几乎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境界,不论是商业财经台还是一般大众电视台,都不只一次以上报导这个计划的进展与新闻,话虽如此,但却很少人了解此计划的原意与来龙去脉,只知道有这样一个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声势浩大、似乎充满无限希望。可预见的,未来与蓝牙计划相关的新闻只会更多,因为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中。

蓝牙(Bluetooth) 简单讲就是一种电信、计算机的无线传输技术。单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蓝牙是个怎么样的技术,他不像“GSM”一样可以望文生义。简单的说蓝牙是一种无线网络与消费性电子产品之通讯技术,透过无线传输和基频模块构成,其快速响应和跳频系统的特性使无线传输更佳稳定。可以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数字相机和其它相类似电子产品等。

二、蓝牙的缘起

蓝牙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无线传输的计划,不需要透过实质线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可以传输可观的资料量,当然这种无线传输并不像行动电话那样数十公里内皆可传达,而是数十至数百公尺内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此外可传输的装置不限于手机,只要有装设蓝牙收发模块的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眼前的构想即是让其它的行动装置都可以使用蓝牙传输,包括PDA、笔记型计算机、车用装置等等。蓝牙计划的发起,主要是1998年5月,由Ericsson(爱立信,瑞典)、Intel(英特尔,美国)、NOKIA(诺基亚,芬兰)、IBM(国际商务机器,美国)、TOSHIBA(东芝,日本)等五家公司,共同组织一个“特别参与组织(SIG,Special Interest Grou)”称为Bluetooth SIG,以此组织来制定一套短距离的无线传送、接收的技术规格。

三、浅谈蓝牙技术

蓝牙计划虽是1998年开始,但是蓝牙的技术根基却来自1997年制订完成的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协议:IEEE-802.11。

蓝牙基本上也是运用射频(RF)方式进行无线通讯,至于使用的频带范围,则是使用2.45GHz,这个无线电频带是全世界共同开放、不受法令限制的频带,举凡工业、科学、医疗(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甚至微波炉等都是使用2.45GHz的频带。

由于这个频带被广泛使用了,那么使用此频带进行通讯,绝对是很容易收到干扰的,因此蓝牙规格被设计成可跳频通讯,能够在一秒钟内进行1,600次的跳频动作,此这样的动作避免其它通讯的干扰。由于每秒1,600次的快速跳频,这也使得蓝牙无线收发的数据封包不能太长,否则不能满足如此频繁的跳频次数,所以蓝牙短封包、快速跳频的特性,也使其无线传输能抗干扰、更稳定通信。

蓝牙规格已经正式公布v1.0版,规格方面算是踏出成熟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商品化、投入实际制造的阶段。而要让蓝牙迅速普及,就是在既有的用途装置上,追加设计蓝牙功能即可,以节省开发时间与成本,为此蓝牙射频模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零组件。

蓝牙射频模块一方面要够便宜,才可能快速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够小巧,才能适用于所有的需求装置上,目前专家推估射频模块的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才能普及,而各家公司也正加紧将射频模块设计地更精小、更便宜中。

四、蓝牙技术的应用

蓝牙由于具有1-2Mbps、10-100公尺的无线通讯能力,因此蓝牙技术可以舒缓若干问题,例如可以直接利用蓝牙的高速数据传输率来传输语音,等于是把蓝牙通讯当成无线电话的功能。

另外对于小公司、小环境等,也可以省去布设实质线路的成本,以及后续线路维护的困扰。还有蓝牙可以指定隔绝与通行的通信功能,也等于可以建立无线的LAN环境、小族群通讯环境。

五、蓝牙技术的展望

(一)蓝牙收发话器对健康的好处。由于手机有高功率的电磁波,据报导证实电磁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有了蓝牙,你将可以把一个小小的蓝牙附件装在你的大哥大, 然后把收发话器戴在你的耳朵(由于蓝牙应用的是低功率,所以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准备好了以后,你就把你的大哥大放在口袋里讲电话,不必把电话紧贴的脸,甚至按下收发话器上的按钮就可以直接接听来电。

(二)比一般传统式红外线传输更快,且不用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蓝牙科技在传输方面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允许两个装置,在不排成一直线的状态下,还能够以无线的方式传送数据。不像红外线传输最大的缺点是, 你必须对准两个传输端口成一直线才有办法传送数据。蓝牙传输甚至无视于墙壁、口袋、或公文包的存在而可以顺利进行。蓝牙的数据传输速度比红外线传输还要快,每秒钟高达1MB。

转贴于

(三)手表可自动对时间,无线下载Mp3。只要将来手表有内建蓝牙且有Mp3拨放功能,这样一来将可自动设定为标准时间,且可很方便的随时从计算机传输歌曲。

(四)其它还有很多很多,只要现在是要接线的,都有可能会被蓝牙所应用。蓝牙技术一旦普及,相信对通讯方式、产品设计、生活方式等都会有巨幅的冲击,甚至很难想象冲击的程度。不过就现阶段而言,蓝牙可能带来的便利却是可以想象的,各位可以想象家里安装一个蓝牙收发基地台,家中的计算机、电话、传真机都不用实际接线,就可以互通或连外。在公司内外务人员赶时间,只要在蓝牙收发范围内都可以传送数据,例如咖啡厅、车站等都可以。此外仓库的盘点盘查,只要带个PDA,仓库内设有蓝牙基地台,马上可以跟全省各地的仓库进行盘点加总,当然,蓝牙基地台后面有接往Internet,或是以公司专线,或VPN方式连接。另外数字相机拍完的相片,只要接近笔记型计算机就可以回传,省去记忆卡的插拔,既有计算机外设装置也都可以无线化,无线打印机、无线键盘、鼠标、摇杆。还有家中、公司都设有蓝牙基地台,则一支具有蓝牙功能的手机,在家就可以跟居家无线电话一样使用,而且是付居家电话费,在公司则变成自己的办公分机,公司替您付电话费,而在外出时就跟一般行动手机一样使用,这样真正落实一人一机终生用的理想,这种方式也被人称为三合一电话,即是居家、办公、行动电话三者合一。

六、结束语

蓝牙技术一定会飞速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应用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如相邻设备之间为防止信息误传和被截取,必须要用户提前设置对应频段等,严重影响蓝牙技术产品面市的速度。但相信随着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蓝牙技术会为我们的未来家居和办公带来不仅仅是方便一点的革命。

参考文献

[1]Nathan J.Muller Bluetooth Demystified(影印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金纯,许光辰,孙睿. 蓝牙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