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理论;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37-04

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判断: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和理论学习,他们推崇技能和实干。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幼儿园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最不爱理论学习的那一部分。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这一“反智”倾向耐人寻味。鉴于理论的先导性价值,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深入探析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原因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可能有诸多原因。

1.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

幼儿教育实践领域有着浓厚的反智传统,理论的价值普遍受到忽略或轻视。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承担的是可能会令其身心俱惫的体力性劳动,因此专业性的思考和探究往往会受影响。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感受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对理论漠然、排斥乃至畏惧,相反,对班级管理、课程实施等实践性能力却颇为看重。对社会公众而言,评价幼儿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有“爱心”。现实中,许多幼儿园教师似乎并不排斥学习,但他们更喜欢的是操作意义上的学习,而非理论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这种崇尚经验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反智倾向,这种反智倾向似乎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流文化。

研究者认为,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可能与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关。

2.幼儿教育尚处于非制度化阶段

目前,我国还在为建设完善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努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未能承担起学前教育良性供给的任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尚未形成。民办幼儿园是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资质颇受市场的影响,具体而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会直接影响民办幼儿园对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

幼儿教育的非制度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是由市场自由调节的,而无法实施严格的专业准入标准,相较于义务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师的准入制度,我们会清楚看到这种区别。这意味着目前庞大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仍面临专业资质保障上的挑战,入职门槛普遍较低。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教师资格证拥有量,幼儿园教师都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对理论产生亲近感。

3.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缺陷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特点受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存在着重技能轻学术的倾向。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理念和课程结构都偏于感性,偏重技能训练。毋庸讳言,当下,大多数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并不高,学术水平整体偏弱,这必然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学术熏陶,欠缺足够的学术训练,进而对理论产生不了太大的兴趣,甚至排斥理论。

4.幼儿园管理的局限

幼儿园的管理对教师的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也许基于管理逻辑的考虑,也许基于办园效益的考量,当下大多数幼儿园的主办者或管理者都并不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胜任力,而非教师的反思性和发展性。这种管理文化下的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关注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可能本身就是理论的排斥者。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在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通常,私立幼儿园的问题会更突出。

二、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实影响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这一反智倾向有其必然性,但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排斥理论对幼涸敖淌π形及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并由此可引发对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而复杂的影响。

1.教师队伍普遍肤浅化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教师队伍的普遍肤浅化,缺乏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其对教育问题理解的片面化、简单化。简单性思维的痼疾遮蔽了教师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灵活性(徐炜霞、袁爱玲,2011)。在看似勤勉的老黄牛精神外壳下,幼儿园教师往往暴露出幼稚的思想和产生机械的行动。

事实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超技能的,从理想角度讲,幼儿园教师应是全面的教育者:有情怀、有思想、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过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以儿童发展为取向,较之中小学教师更具专业性,他们更可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1〕但是,排斥理论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呢?排斥理论的教师不但很难成为优秀的教师,更不可能成为卓越的教师。

2.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是否会导致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幼儿园教师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他们可能会认为,在幼儿园工作中,理论的价值不一定能够直接显现,经验可能更重要。

“儿童的世界总是比教育所试图给予的要丰富得多。”〔2〕因此,教师需要对儿童的世界有特别的理解和尊重。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是由大量的常规工作构成的,因此,顺利地完成常规工作通常会成为判断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尺,但完成常规工作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理解。实际上,常规工作的合理性本身就有着非常深广的探究空间,狭隘的经验主义和机械的本本主义都无益于教师对工作的正确认知。排斥理论意味着排斥复杂的学习和探究,也意味着教师的职业行为距离专业化的水平有着很长的距离。众多研究证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保教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前教育质量及其教育效能的高低。

3.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实质上是对幼儿教育工作专业性的回避,也是对自我升华的排斥,它将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教师只有在开放的教师文化中,才可能充满活力、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教师专业化是时代要求,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性,排斥理论亦即意味着排斥专业化,因为理论隐含有一系列价值、知识和行为要素,没有基于理论学习的开放的教师文化,幼儿园教师很难获得专业化,这将导致幼儿教育工作会停留在一个非专业化水平上,也会使得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产生异质性,进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群体。

三、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

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换言之,对幼儿园教师而言,理论的意义有多大?研究者认为,理论应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即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教师的复杂思考能力

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对问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能获得批判性思维训练,获得复杂性思考能力。有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师的在职教育对其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增值性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量的教师在职教育通常是课程讲座式培训,这些培训尽管可能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但是无法提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复杂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训练的针对性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大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不是一系列资格证书的获得,而是思想力和判断力的专业化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虞永平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对知识本身进行探究,以把握知识的经验和行动形态,只有还原为经验和行动形态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幼儿接受,而将知识经验化和行动化需要幼儿园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把握。这不是只要拥有浅显的知识就可以实现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不能“浅显”(虞永平,2012)。然而,没有复杂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教师注定“浅显”,注定无法成为卓越教师。

2.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并做好什么?如果个体不能基于职业要求持续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丧失专业自觉性和自我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学习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获得思想力之后所激发的专业质疑和自我反省,从而推动其职业生涯由“他在”向“自在”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自我认同会面临现实职业环境的挑战。现实中,很多地方只有公办幼儿园教师甚或只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才会被纳入 “教师”范畴,其他绝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着教师工作,却并不具备法定的“教师”身份。对他们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谈不上专业认同,也没有持久的职业规划和专业追求。他们只是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逻辑完成分内工作以获取相应的报酬。显然,他们或者和理论无关,或者为理论所羁绊,无意通过理性的思考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更谈不上专业自觉。

3.促使教师获得尊严与自由

幼儿园教师本质上是人,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规定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尊严、幸福、自由等这些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必然也属于幼儿园教师。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思想力的培植和磨砺使其成为自由的有尊严的人,使其从“囚徒式”的生存者成为懂得自由的存在者。作为社会人,我们经常置身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可以将此理解为存在的本质,但思想力会让我们因为理解而获得自由以及生命的意义。

四、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

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理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已是无法回避了。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让幼儿园教师从反智走向爱智,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这是幼儿园教师通往“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要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并非易事,其关键是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动力和可能。

1.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

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首先要从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开始,即通过制度建设为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寻求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等。制度建立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来保障幼儿教育事业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资质水平。同时,通过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提供积极的市场信号,对优质师资给予市场意义上的回报。

一般而言,优质师资意味着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动力。优质的师资对理论具有亲近性,这与其内在素质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就是要给优质师资的进入和沉积创造制度条件,因为他们更可能爱上理论,也因此更可能成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2.改革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反智倾向和现有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有直接关系。现有培养体系重技能轻学术和学术性课程比重低、质量差是准幼儿园教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产生理论排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里既有培养定位的原因,也有幼儿园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不高的问题。我们不能苛求中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但本科院校必须重新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学术性课程的作用,合理平衡学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承担起培养高质量师资的责任。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也要考虑适度上移。因为幼儿园教师教育必须引发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使其形成对教育终极价值的理性思考。〔3〕

3.完善幼儿园管理

完善幼儿园管理是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的最便捷途径。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首先与自身的局限和惯习有关,其次就是受幼儿园组织文化和管理要求的影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会形成不同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差异与管理者的“个性”和偏好紧密相关。现实中,幼儿园的组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幼儿园的管理者轻视教师的理论素养,偏重实践技能。无疑这类幼儿园绝不是优质的幼儿园。因为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及教师往往对理论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而言,管理者多会考虑这些问题:让教师爱上理论有什么必要?有哪些无形的成本?能给幼儿园带来什么好处?教师可能会爱上理论吗?也许会有一些幼儿园管理者能认识到理论对幼儿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对优化幼儿园质量的价值,但现实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教师管理目标往往停留在够用就行、胜任就好的层面,加之考虑到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实施的困难,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帮助教师爱上理论。基于此,研究者认为,首先要改变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价值,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其次要让幼儿园管理者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加强对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工作,带动教师形成用理论解决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教师深刻体会到理论的作用,从而爱上理论。

⒖嘉南祝

〔1〕赵南.谁最有可能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还是幼儿教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9-17.

〔2〕刘晓东.天性为教育立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33-40.

〔3〕洪秀敏,姜勇.论教师的“哲学运思”之境〔J〕.教师教育研究,2015,(4):1-5.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天性;幼儿课程;幼儿教师

一、提出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天性

天性顾名思义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人类天性是自然史赋予人类物种的先天倾向性。天性是先在的,教育是后来者。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史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学说,指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提出天赋善性论。孟子虽主张人性善,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品质就必然是好的,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只是形成美德的生物前提,而非现成的美德。

(三)幼儿教育与天性

教育与天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外铄论”与“内发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前者认为人类性格及人性的形成主要是经后天“塑造”而成。与之相反,后者则是强调教育是人类天性的自内而外的一种扩充与生成过程,教育的内在根据在于人的天性。

通过浏览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现当代社会中对于幼儿教育应顺应、尊重天性的呼吁少之又少,随着社会、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顺应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程秀兰在其论文中提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应环境等八个方面基本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兴趣班和小学化则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即现当代的幼儿教育依然以教育和升学为重,并没有完全的尊重幼儿的天性;苗曼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天性引领的教育之路承载着幼儿教育的光明前途。幼儿园应成为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之“园”,游戏之“园”,快乐之“园”;幼儿教育应重在“养性”之道;幼儿认知应坚持“具身认知”的根本原则,不“做”不“学”,不“体”不“认”,体验、体会、体认、体悟应成为幼儿认知的基本路径。王萍在论文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游戏课程未受到重视,有时还受到冲击,幼儿园教育带有小学化倾向。吴宇在论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设计陷入自然的失落的困境,幼儿园课程设计成人化、目标化、小学化、非游戏化、非生活化,并提出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重建,课程设计要遵从幼儿童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刘向东教授在其《儿童精神哲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精神、哲学、道德和认知,童心是人的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在教师方面来说,国务院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要求教师要具有“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不断进取,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再次,教师在幼儿园中要与幼儿建立和谐友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不断鼓励幼儿去尝试和主动实践,老师要做幼儿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课程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特性,能够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多进行联系实际的主题活动,邀请幼儿一起创设课程;幼儿课程内容上要灵活生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生成的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顺应幼儿天性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到幼儿的天性本质中,即游戏,提倡游戏无目的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自主游戏并给予观察和指导,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并仔细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鼓励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行为,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天性,形成幼儿的个性。(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苗曼.天性引领教育―幼儿教育变革路向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3.

[3]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4]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3,3

[5]冯晓霞.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J].教育观察,2014,(11)

[6]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7]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9]程秀兰.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10]卢梭.爱弥儿(上)(下)[M].李平沤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讨论墙” 幼儿园 美术教学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88-01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提升幼儿素质,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幼儿园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有效方法。但是现今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仍是以注重培养幼儿绘画技能、关注幼儿创作过程为主的呆板美术教育模式,并未让幼儿真正做 到“多听、多讲、多动”。从而导致,美术教学中仍存在幼儿自主合作性不强,教师隐性指导不充分,师幼互动指导单一性,幼儿欣赏评价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笔者经过多年教研及实践研究,创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本文从“讨论墙”四个功能区:“讨论区”、“提示区”、“互动区”、“赏评区”介绍美术教学新方法――“讨论墙”。

一、“讨论区”――用图示讨论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合作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选择忽略幼儿小组合作,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合作创作,尤其当美术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出现、开展都是较困难。幼儿能力差异大,用语言沟通分工、想法等不够具体,容易在活动中产生分工不明的争执,从而导致美术教育中幼儿自主合作性不强。而“讨论墙”中――“讨论记录区”正好弥补幼儿自主合作交流障碍,“讨论记录区”是让幼儿用图示记录方法,记录并讨论幼儿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分工、讨论、设计等。在“讨论墙”讨论区内,幼儿用“图示”表达自己的交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材料辅助,如在美术活动前,幼儿可以在“讨论墙”上提前自由选择要合作的伙伴,小班用动物贴表示,中班幼儿自己画号数表示,大班幼儿用写自己名字进行记录。在幼儿进行合作美术创作时,中大班幼儿请组长用绘画图示记录在“讨论墙”的讨论记录区内上,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理解分工,协作完成美工作品的同时让幼儿养成有计划创作前有思考,心里有底。而小班幼儿则可以由教师,幼儿说,教师记录。当幼儿在活动时忘记前期的讨论和分工时,还可以到“讨论墙”寻找讨论内容,进行回顾,幼儿创作中也可以根据创作的过程随时调整讨论内容,让活动更有序、有计划进行。

二、“提示区”――用图片、标志提示方法,突出教师隐性指导

现行美术教育中,教师为了让幼儿的具有创作预期,往往以显性指导为主,通常以示范、范图展示,这样的指导过于直接,不利于幼儿内化学习,这时,教师的隐形式的启发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讨论墙中的“提示区”将突出教师隐性指导――教师用图片、标志提示方法展示出教学中的艺术美,让幼儿发掘艺术美。教师在活动前,将活动中需要丰富幼儿了解的经验以图画形式展示,教师配上提示性的指标、图示,引导幼儿根据图标提示观察中自觉发现细节,让幼儿在活动前充分地看,并用笔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特别喜欢的地方,有利于帮助幼儿细心观察、全面了解美术创作的对象、加深感受、丰富感性经验。同时打破了教师只能利用活动时间引入教学的时间限制,这里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甚至一整个学期设定主题,让幼儿去观察艺术美。同时还可以用做美术环境创设渗透,墙面展示泥工、手工、撕剪纸张,还可以利用作对进行的美术主题活动进行说明。也可以在进行一节活动前,将所学内容在“讨论墙”――“提示区”内悬挂、粘贴。让孩子做有准备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幼儿内化。

三、“互动区”――用记录问题方法,丰富互动指导多样性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仅仅依靠师幼互动这一单一形式指导幼儿,尤其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陷入困境,非常急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会因为需要指导的人多而忙不过来,拒绝幼儿的需求,这样容易影响幼儿互动积极性。讨论墙中的“活动区”,让幼儿用记录问题方法,寻求教师或同伴的互动指导。可协助教师指导,将互动指导由师幼单一性提升到“师幼活动”“幼幼互动”,丰富了互动指导的多样性。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时,不用马上举手呼叫教师帮忙,而是自己到“讨论墙”上的“互动区”专栏,将不懂的问题用简易的求助信号画出来(小班幼儿直接找求助标志黏贴,并贴上自己的头像),然后坐在位置上安静等待。当有幼儿提前完成作品,而教师还无法指导时有问题的幼儿时,提前画好的幼儿可以到“互动区”前,帮助有疑问的幼儿解决困惑。 同时在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美术活动中的难点问题以“工作纸”“提示卡”“制作步骤图”等黏贴于“讨论墙”,用提示标志代替教师指导,幼儿不懂时直接到“互动区”上找寻答案。

四、“赏评区”――用科学技术展示方法,提升幼儿欣赏评价能力

对于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渴望表达自己想法,但是当他们讨论或者与他人交流时,容易打扰其他还在创作的幼儿。以往教师为了活动常规,通常采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容易挫伤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干扰他们的交流。这就需要讨论墙中的“赏评区”――让教师专设空间,用科技技术展示方法,让幼儿互相欣赏,给幼儿相互欣赏的互动空间,提升幼儿欣赏评价能力。 教师可在该区设置了科技设备支持,教师投放相机、IPAD等科技设备,给孩子适当保留语言空白,解放幼儿的嘴巴,为幼儿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画完或者想交流的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拍摄,放到“讨论墙”――“欣赏评价区”上,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放心地说。相应的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励贴纸,幼儿可以为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进行打分,点赞。同时还能在该区的“大家一起说”的留白处,用图示画代替文字,画出对别人或自己作品的想法,在这里,幼儿是宽松,无拘束的环境,他们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讨论墙”――“欣赏评价区”的设置,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让整个活动中,先完成幼儿先交流,避免了幼儿不必要的等待,同时完成的幼儿留下了交流的图示、想法等,方便于所有人都完成后,教师与幼儿的欣赏讲评。

“讨论墙”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新教学方法,给幼儿留出合作创造空间,充分拓展幼儿的思路,提高创作能力。因为是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扩展运用到其他领域,如何更好促进幼儿与墙的互动等,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继续改进,不断完善,力求成为更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露.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J]. 才智. 2016(11)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9-02

一、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终身教育理论概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的观点,当前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人人是学习的主人、事事是学习的课题,时时是学习的机会、处处是学习的课堂”的终身学习理念。其实质就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拓展和发展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人所应有的的文化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终身教育就是幼儿教师的存在状态。幼儿教师承担着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使命。幼儿教师面对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每时都面对新知识的困扰,每刻都面对新教学方法的冲击。这是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幼儿教师始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阶段性

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借助多种学习渠道、包括主体体验式等方法,并以相应的后续活动和实践环节进行辅助。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历程。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幼儿教师教育也应全面考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施职前和职后一体化教育,让幼儿教师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终身教育,而同时也应考虑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2.幼儿教师教育应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幼儿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

逐步形成一个开放交流的适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其应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为补充,各类社会机构参与。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幼儿教师教育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继续加大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财政投入,实现日常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静修、制定培训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统一与平衡。

3.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

现代教育体系的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终身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为保证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主要涉及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准入认可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培训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在制度、经费、评估监督方面的建设,加快终身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对幼儿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指个人和组织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由个人主动进行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其中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对所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发展中的要达到目标等所作出规划,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过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从个体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其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协调起来,为成员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并且支持成员专业发展所需参加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和可能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的职业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深入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种新方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就是指,幼儿教师、幼儿园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对其职业生涯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等综合性的动态活动。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极大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职业潜能,基于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1.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主动的自我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点是专业意识的觉醒,主体的内省、自主、自为,并主动“自我更新”,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内部的建构过程。幼儿教师能基于自身,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并且有意愿、毅力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其最基本的动力是幼儿教师应有的强烈自觉意识。但是,当前幼儿教师背负着重重压力,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主动保护专业发展这个“机体”。从专业沉睡、专业茫然到专业认同、专业理解、专业反思、专业自省,这是一个逐渐自觉的过程,它需要幼儿教师群体的不断追求、反思、超越,这正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在功能价值导引所在。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组织和社会支持

除了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首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幼儿教师共同体的滋养。幼儿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自愿组织的,通过合作对话、分享等活动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幼儿教师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了共同的信念、规范,参与到组织的决策中,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赢。此外,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有效地培养幼儿教师,应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避免职业生涯中的“天花板效应”。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绩效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主动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个体加工信息的方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技能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才能获得社会价值,情境有其非常突出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在互相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个体才能实现个体价值。

(二)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加工方式即是个体的主动建构,所以认为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反思性,提倡自导式学习。幼儿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新旧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保持持续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才能感受到探索和创新的无限魅力,才能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

1.自导式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幼儿教师在学习时应是自主、自觉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同时,幼儿教师在学习中,也要时刻注意结合自身已有经验,要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更新已有的知识,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此外,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中,教育机构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养成进行自导式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幼儿教师只要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在离开了师范学习和教师培训之后,还是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机能。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持续努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幼儿教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反思来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而获得和生成各种教育智慧。因此,幼儿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与同事的合作和交流等等都当作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能逐渐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渐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最终达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3.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学前幼儿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信念;教学行为;深度访谈

一、研究背景

为探究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情况,把隐藏在教师行为背后的信念外置出来,发现影响教师教学的现实因素,分析其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理论取向,从而对幼儿教师教学信念进行干预。

二、研究实施过程

1.研究对象

由于教师教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更好对比分析教师的教学信念,因而选取一所幼儿园中的三位不同教龄老师作为本研究的个案。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一览表

2.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资料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实地观察能够深入了解个案幼儿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中的教学信念,深度访谈能够弥补观察法的不足,从而对教师所认同的教学信念进行深入了解,实物分析能够辅助了解幼儿教师教学信念内涵及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件分析。

研究资料分析与实地观察开始同步进行,对于实地观察获得的叙事性报告、访谈逐字稿、文件资料等进行概念化与分类的工作,同时将这些类别与其他有关教学信念的文献作比较,逐渐发展出个案教师的教学信念。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以三位幼儿教师的教学信念为研究重点,探究其对教学工作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实际教学行为表现中的教学信念。接下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针对可能影响三位幼儿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表现因素进行说明,最后对三位幼儿教师教学信念及教学行为中所显现出来的理论取向进行讨论。

1.个案幼儿教师对教学工作所持有的教学信念比较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学工作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共同之处是:关注认知性目标的设定,对幼儿及其学习的信念与行为存在差异,主导式的教师角色,重视环境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等。

在教学目标信念上,三位教师关注认知性目标,情感、社会性目标次之。这与周淑惠(1997)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常提及三项目标“建立基本知识和能力”“建立生活常规或习惯”“培养人际关系技巧”相似。

2.个案幼儿教师教学行为中所表现的教学信念

三位教师教学行为中表现的教学信念有:作为教材的消费

者、教师主导型氛围、评价外在学习结果、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教材使用信念上,三位教师都扮演消费者角色,她们重视教材的作用。不同的是阿文老师是被动的消费者,阿淑、阿玲老师是积极的消费者,能根据幼儿兴趣和生活做适当调整。

在教学方法信念上,三位教师能采用多样化教学,这与刘秦(2004)研究发现类似,在教学方法信念上,重实物取向引发学习。不同在于,练习化方法在日常仍常规存在,这可能与家长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及幼儿园教学评估有较大关系。

在教学氛围信念上,三位教师表现出“主导型”氛围,口头表示喜欢活跃愉快,希望和幼儿互动,但实践中对幼儿较多主导,首先遵守既定要求,然后活跃参与。

3.影响个案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表现的因素

在中系统层面,三位教师较多受家长、同事领导和园方因素的影响,不论面对家长还是幼儿园领导,普通教师都表现出顺应的做法。

在大系统层面,三位教师还未能很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阿文老师初入职时对教师角色还停留在儿时印象层面:带着小朋友走来走去,对于保教结合,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觉得很难做到。工作17年的阿玲老师认为接触科研会很累,这与谢羿(2006)“认为科研是老师轻蔑的情人”一致。

4.个案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表现的理论取向

研究发现,三位教师所持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中所显现的信念情况基本一致,呈现出以传统教育理论为主导取向,同时融合了进步和建构主义的观点与做法。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得出结论:

(1)三位幼儿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师角色、环境布置”等层面的教学信念基本趋同,但对幼儿学习的信念不一。

(2)三位幼儿教师在“教材使用、教学评价、教学氛围”所显现的教学信念状况基本趋同,但教学方法各有侧重。

(3)三位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受到个人层面(生活背景、受教经验及任职经历)和环境层面(幼儿园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

(4)三位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理论取向以传统教育理论为主导取向,同时融合了进步和建构主义观点与做法。

2.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及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1)对个案幼儿教师传统取向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问题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个案幼儿教师在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表现方面较多体现出传统教育理论观点与做法,因此对教师、园方、师资培训机构提出相关建议。

①幼儿教师应进行反思性教学,以检查教学信念。

②幼儿园要给予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空间。

③师资培育机构需重视幼儿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能力的培养。

(2)幼儿教师对专业化发展认识滞后问题的建议

幼儿教师对专业化发展认识滞后。阿文老师带着儿时对幼儿教师的印象,进入幼儿园工作。阿玲老师工作数年后对于科研工作感觉压力较大。以下提供相关建议作为解决与思考问题的方向。

①树立对自身专业化角色的认识。

要改变长久以来幼儿教师非专业化形象,首先,幼儿教师自身对工作角色要专注与肯定,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然后才能获得社会及家长对幼儿教师角色地位与工作价值的肯定。

②师资培育机构应强化准幼儿教师对本身教学信念与教师角色的确认。

幼儿教师本身对教育所存有的意象与信念,深刻影响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因此,师培课程如果能针对准幼儿教师本身所持有的幼儿教学信念内涵进行研究,并对模糊、偏误的看法进行引导,将有助于准幼儿教师为未来幼儿教师角色概念有更明确的定位方向。

③幼儿园要为教师教学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研究发现,信念与实践无法结合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或组织内相关支持系统不足。园所必须为老师在专业理念发展的路上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准备。如为所有老师准备足够的相关教学资源等以作为其教学后盾,有了园所充分的支持,老师才能践于所想。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场域;幼儿园教师;理论研究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06-04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第一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最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权威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按照关怀伦理学的创始人诺丁斯的观点,要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理论研究者首先要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相当的了解,并与他们有深入的相处,以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生态化思考。其次,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其三,遵循德里达的“让他者成为他者”观点,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时把他们当作“他者”(即独立的个体),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做得更好。同时,如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有不好的表现,暂缓直接对他作出判断,要努力确定这种不好的表现确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我们的偏见。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质量。本文立足于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分析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最后探讨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对理论研究者专业成长的反哺作用。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不断深化,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已有的观念和行为受到了巨大冲击,要求教师的“角色及其作用得到拓展,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提升专业。”

一、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育主要采取师范教育和进修培训两种方式。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理论修养欠缺,无法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新纲要》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得以颁布,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给予热切关注与积极支持,《新纲要》呼唤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新纲要》精神实质的理解较为深刻,一方面转换为教师富有灵活性、创造性与开放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使教师与幼儿共同的教育实践活动转换成儿童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转换的过程既为幼儿带来快乐而富有创造性的幸福童年,也是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全方位不断充实自己

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充实自己,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政治方面,要延续一贯认真学习的作风,积极学习园里下达的学习内容,研读文件,对照自己,改正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二是在业务方面,不断吸取新知识,还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吸取别人之长,结合自己加以改进和创新,并能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

二、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成就动机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一个教师能否实现从最初的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成就动机。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优秀幼儿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即对幼儿的关爱、对工作的热爱。

(二)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现在的社会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认识仍是肤浅,“幼儿教育无非是教幼儿认几个字、唱几首儿歌而已”,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不高,有的只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使这样也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未能达标,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今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提高,这种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为目的的成长路径”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幼儿教师和幼儿园都应充分发挥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努力运用专业智慧为一线教师打通这条路径,引导他们自我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激发成就动机的根本动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可为幼儿教师提供一面适时的“镜子”,引导幼儿教师及时、准确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适当的“靶子”,帮助合理确立研究目标,及时进行自我的发展规划;为幼儿教师提供一双明亮的“慧眼”,指导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有效互动;提供给教师一架可攀“梯子”,帮助幼儿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更深入地开展教学反思。

(二)开拓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

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其他师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论视野相对狭隘,在多元教育思想面前,难以把握,更不能自主应对。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未来理想教师的素养为:“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知识结构,有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扩大幼儿教师的理论视野,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幼儿园在管理上,应建议将扩大教师论视野列入议事日程,提供教师学习的时间、资料和经费,让教师不断获取丰富的专业营养。

(三)用情感手段激励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

一、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国家通过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民族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振兴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但是,如何提高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除了要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途径之外,还需要合理的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特点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民族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稚嫩的幼儿,民族幼儿教师又处于民族地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笔者通过对民族幼儿教师的调查了解到,民族幼儿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学习表现出积极态度,希望在接受院校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民族幼儿教师课程设置对于促进民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院校集中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以此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编制、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和具体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继续教育的改革重点 在于课程问题,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准则和指南。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制定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当作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二是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在调查中,笔者得知73.6%的幼儿教师认为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但是新教师和学历较低的教师认为很难达到课程目标,也就是没有制定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过于笼统。

2.1.2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民族性。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并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它的选择、组织和构成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笔者了解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认为非常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32%,而不满意占54%,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缺乏一定的民族性和实践性。

2.1.3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

民族幼儿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而且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普遍使用民族语言,并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但民族幼儿教师的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具体表现在:

(1)民族语言使用率低。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基本上全部使用蒙语授课方式,但针对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授课语言全部都是汉语,一些老教师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短、速度过快,很多教师就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学习效果不高。

(2)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缺乏民族特性。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针对民族地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样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锡林浩特市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上,没有将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法进行本土化,也没有与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融合与发展。一味的 “引进来”,认为外面引进的都是好的,但却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1.4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对民族幼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幼儿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迫切需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幼教技能技巧的课程。锡林浩特市教育局2011年对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知识过多,而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课程却很少。幼儿教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偏难,很难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当中。

2.1.5 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课程的组织实施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重要环节,即使课程目标制定准确,课程内容合理科学,那也需要付诸于行动才行。因此有效地组织实施课程是关键。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形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占到85%,其他形式很少,幼儿教师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培训教师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少,因而,62%的民族幼儿教师感到继续教育学习很枯燥乏味。

2.1.6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和检验的作用,通过课程评价来调整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实施良性循环。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用的考核方式包括颁发证书占42%,学时登记占27%,汇报表演占18%,自我评价占13%。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培训机构,(例如蒙台梭利、奥尔夫)幼儿教师培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之后直接给予证书,但没有考虑幼儿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有哪些没有学会,而且只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都给予证书,但民族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的进步和不足,没有给予明确的反馈

2.2 课程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缺乏针对性。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培训机构很少考虑受训教师的需求和水平。据调查,锡林浩特市的民族幼师只有30%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或幼师专业,而70%的教师是其他专业。培训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并没有针对非学前专业的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这些非学前专业的人员特别渴望学到有关幼教的技能技巧。

2.2.2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幼儿教师技能技巧。锡林浩特市只有30%的民族幼儿教师的职前学历专业是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他们在教学技能上亟待提高,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没有根据受训教师的需要,而是因师设课,不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2.3 商业培训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幼儿园派幼儿教师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比如,蒙台梭利教法、奥尔夫音乐教法、多元智能课程等等。许多私人培训机构出于营利为目的,忽略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使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2.2.4 课程内容受主流文化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双重文化撞击的夹缝中,既享受双重文化的成果,同时也承受着双重文化的冲击”。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也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培训机构及幼儿园对民族幼师进行蒙台梭利、奥尔夫等课程的培训,并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专家,让优秀教师向幼儿教师讲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固然很好,但却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知识,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渗透到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因此,课程的文化缺乏多样性。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不是否定主流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希望将主流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合,更有利于民族幼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提高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建议

3.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制定课程目标应依据两点:一是依据有关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及规程。2010年制定的《规划纲要》当中也谈到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要与时俱进,与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保持一致;二是要依据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需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学历、教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民族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层级培训。针对低学历的教师要鼓励幼儿教师利用假期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素养。对新教师开展安排岗前培训使民族幼儿教师尽快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老教师的培训目标应该是学习新的幼教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2 课程内容要注重民族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3.2.1 民族性。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开设蒙古族民俗文化课并配有单独的民俗文化教师,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园本培训幼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

3.2.2 人文性。

在以往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注重科学性知识。很多民族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的局限于教育科学理论却很少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笔者建议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能够将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融合。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性却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幼儿园园长要善于激励幼儿教师多阅读人文性的书籍,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在年终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其次,幼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3 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多样化。

民族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大专水平,为了使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除了专家讲座,园本教研,教学观摩等传统形式以外,还建议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自我反思等方式,使幼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3.4 建立全面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长期存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衡量效果如何。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区分,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给予反馈幼儿教师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评价的主体既要有他人也要有个人,自我评价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反思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注释:

张公瑾 丁石龙 文化语言学教程 251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金志远 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2]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施良方 译 瞿葆奎 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黄文云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探讨 教学改革 2010年第1期

[5]王雪为 何秀英 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教育导刊 2005年7月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关心教育理论;幼儿关心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系统而创新,对于解决“孩子们总觉得缺乏关怀”,“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等问题颇有“疗效”。关心教育理论主张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的人,主张“超越学科”,批判人文教育,主张以“关心”为核心展开学校课程,主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张实现儿童关心教育的连续性。下面根据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谈一谈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改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将“关心”作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学会关心”的实践机会。从关心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可以关注自己的身体,使之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创造性游戏中,体验角色互换,关心他人的角色游戏;从关心最亲近的人角度,引导孩子关爱老师、同龄人、父母、爷爷奶奶,能适时感受他们的需要,提供帮助;从关心环境角度,引导幼儿参与教室环境布置和更换,关心幼儿园内一草一木的生长,适时呵护。每个班级也可以提供一片菜地让幼儿种菜、浇水;从关心创新、高科技角度,引导幼儿关注国家新的高科技,城市里面的创新建筑,家庭中的创意小玩意等等。

二、“关心型”幼儿教师形象的树立

“关心型”幼儿教师的形象树立不在一朝一夕,教师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关心者。因而首先要建立关心意识,成为幼儿生活上、心灵上的好伙伴。其次,幼儿教师要有关爱的高能力和高技巧。幼儿教师不必讲解关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并示范关心过程,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感受关心、学会反馈关心、如何关心。幼儿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与幼儿真诚对话,并与幼儿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关心倾向和关心行为进行认可。

三、培养“关心型”幼儿

要培养“关心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关心型”教师来引导幼儿体验、实践关心,进而学会关心。当然,幼儿不仅是被关心者,也可以成为关心者,关心老师、家长、幼儿园、动物、植物、空气、水土、家乡变化、家乡新建筑、创新玩具、新奇化学反应等等。幼儿观察和关心某事物,并作出一定正面反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让他知道关心世界万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事物都会给予神奇的反馈。

四、新型师幼关系互动

新型师幼关系是一种“关心型”关系:首先,幼儿教师要树立关心意识――淡化职业意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的真心朋友,要敏锐体察他们的需要和变化,为幼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让幼儿感受到你的关爱;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关爱榜样的作用――在示范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关心的体验和模仿中积累关心的情感,从而生成对他人的关心;再次,对幼儿的关心行为进行积极鼓励――对幼儿表现出的关心意识与行为,教师要进行鼓励与赏识,使幼儿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的行为,并强化这些行为;最后,将关心渗透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在他们的关心下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幼儿探讨和分享关心经验――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时的感受,让幼儿理解何为关心、如何关心。

五、改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结构

我们可引导幼儿用关心理论关心社区、家庭以及幼儿园三者的变化,而幼儿园本身需要时刻关注社区文化、社区动态,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关心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师引导家长去关心社区和幼儿园的动态变化、理念、文化,关注并充分挖掘家L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等等;幼儿园和社区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引导社区关注家庭的物质、精神世界、观念,关心幼儿园的活动、管理、文化等等。在关心得到反馈的同时,可以促进三者良性前行,优化幼儿教育的周边环境。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念是一座大宝藏,如果在幼儿教育中踏实践行,可以看到对于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力量之大、推进角度之多。让幼儿教育本身的“关爱”最大化、“关心”实践化,广大幼教群体一起携手共进吧!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幼教资源随想

 

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私立幼儿园多以盈利为目的,只管小孩吃喝拉撒睡,不受伤可以让父母放心即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被重视。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教育管理论文,近年来在许多刊物上都看到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多数文章都是致力于如何改善农村幼教资源不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幼教资源相对丰富,但总体利用率却较低,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加以更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不管是在幼儿师资的软实力还是游戏材料等硬实力总体都优于农村。但是由于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的幼教师资分布极不均衡,多数优秀的幼儿教师都集中在少量的公办园,而私立幼儿园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

在不同幼教机构间由于竞争也导致园与园之间的闭锁,在同园内也存在师资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均衡。有较长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保育和幼儿园行政教育方面,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帮助新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保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员已从事幼教事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论经验还是资历都远远优于新教师,因此形成了倚老卖老的心态,保育员没有及时将该班幼儿实际情况告诉新教师教育管理论文,导致新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太会“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中放眼望去,你不可否认的是,几乎都是女教师没有男老师。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体育活动缺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虽然女老师比男老师更细心,更耐心,但在城市里的孩子本身运动场地缺乏,社区运动资源不全,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们当做宝贝,放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心怕化了,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的锻炼如:爬山,游泳等,幼儿正规体育锻炼就更少了教育管理论文,幼儿园中男孩也更加缺乏阳刚之气。这样我们就更需要幼儿园男老师这支队伍,现在当务之急的是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正确的观念,让有意从事幼教事业的男老师大胆光彩的走进来,齐心为幼教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幼儿教育中,不仅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游戏材料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幼儿园的经济实力不同,各园的硬件教学材料与游戏材料也存在差异。有些园所有大型玩具和共享材料区,宽广的游戏场地,但有些园所却由于地价等限制,无法扩大规模让幼儿有更大的游戏场地。有的幼儿园有很久没有用的或者旧的游戏材料。如在xx市机关幼儿园中,不仅有属于公有的活动玩具,也有属于各班的玩具,在班级间有些材料却没有合理利用。

既然城市幼教界存在着这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去改进教育管理论文,如何去合理利用?

针对城市幼教师资力量丰富雄厚,各园有各园的特色,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更合理的利用,以促进该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呢?方法一,可以先由各园推选本园中优秀教师一名,将各园推选的优秀教师集中成三人一组,三名教师共同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活动,到其他的幼儿园公开讲学,将各讲学实例实况录播,做成碟子,每个幼儿园一张碟子,甚至可以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每年年末投票选出最优秀教案和教师。方法二,各园推荐一个优秀教案实况录播教育管理论文,在各碟中评选优秀教案公开讲学,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竞争,也有利于幼儿得到更公平和更优秀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总得来说就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将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公开给各地区借鉴。

在各园材料或教具的合理利用上,由教育部门用一辆车,在各园公讲时,发动该园小朋友将自己不爱的或者不常玩的玩具收集,拿到其他幼儿园让小朋友们自由挑选,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得到意外的欣喜,他们会乐于参与,年末再发动各园捐赠一些幼儿自己的玩具,与之前活动剩下的玩具一起捐赠给其他贫困农村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虽然学前教育是近几年才逐渐被重视,但幼儿园却早已存在数百年。有着上百年教学经验的幼儿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发现,有许多宝贵经验需要我们继承。作为一名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去证明理论,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自己,努力促进每一位幼儿良好的发展,以共同促进幼教事业整体的发展为己任。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文化突;文化融合;大学与幼儿园合作;专业合作共同体;文化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18-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元分离,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衔接,大学与幼儿园长期以来缺乏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导致了幼师院校师范生专业准备不足、适应期较长、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共同探索促进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路向。目前,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呈上升趋势,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然而,这种合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方合作还处于不成熟状态,活动的开展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等等。究其缘由,是与大学和幼儿园文化的突有关。要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可持续的深度合作,加速双方的文化融合是必由之路。

一、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的主要表现

所谓文化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排斥的过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两者文化之间的对立、排斥、竞争和挑战,它有许多表现,如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性质上的突:相比幼儿园文化的继承性、保守型、封闭性,大学文化更具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开放性;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功能上的突:幼儿园文化偏重于凝聚激励,而大学文化偏重于导向辐射;大学价值观与幼儿园价值观的突:大学共同信仰和守望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是追求真理、坚守道德、崇尚自由,而幼儿园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基本价值观;大学教师文化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突是双方深度合作的最大障碍。

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术水准、职业道德,融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大学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承担着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批判者三种社会角色,并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学者共同体”尊奉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拥有自己的信念,具有共同的使命感,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并享有学术职业的自由和限度。由此形成了大学教师特有的学术文化。大学教师坚持一种“以学术为业”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追求学术品位时往往会疏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要。“学者”“专家”的角色定位容易使得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指手画脚。如果大学教师以这种姿态与幼儿园合作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合作共同体成员。通常来讲,幼儿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如何执行”“怎样操作”等问题,他们一般并没有多少兴趣与时间去研究教学,反思实践。进一步来讲,大学教师偏重于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究,在应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园教师则关注教育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经验,在实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大学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生活,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方面有更多的自,他们的专业进修也基本上是自主安排进行的,总之,大学教师在时间支配、专业生活的规划与实施方面拥有更多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则比较有组织性、纪律性。一般幼儿园都有统一的教研、备课制度,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趋同性”是幼儿园教师较为明显的专业生活特点。此外,目前我国主要由大学负责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专业进修的方向与内容方面的自主性较为缺乏。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大学教师的话语方式和学术思维方式令幼儿园教师产生一种疏远感,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可操作性、对模式及策略等的过度关注又使大学教师感到合作与沟通的十分艰难。

二、文化建构主义对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启迪

面对大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文化突。设法平衡与弥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指的是大学与幼儿园双方经过文化上的碰撞、对话、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创生出一种能够高效率推动双方合作、高质量促进双方发展、高速度提升双方教师与师范生专业水平的新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兼并和渗透,而是文化的提升和再造,文化间的共生、共创与共荣成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必然取向。

文化建构主义给大学与幼儿园文化如何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建构主义将文化看作是基于共同的或部分共同的意义和解释模式,并认为文化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对行为者的角色、行为都产生影响,并通过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创建,它依赖于个体和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建构主义以人与人的互动为基础。着眼于文化的创建和制度化,主要研究组织自我形象的发展变化和互动过程,以及新的组织文化特征。从组织文化的层面来看,组织中的不同群体或成员代表了不同的个体文化,他们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任何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理解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角色,甚至完成角色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从文化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指拥有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由于秉持原有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沟通方式、教学理念和决策模式等在合作中所产生的突。这些突如果处理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成效。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合作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解决文化突的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大学与幼儿园管理绩效、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观念、制度、行为和物质等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它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改造他人和自身的行为方式、基本信念,塑造出一个新的组织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首要环节是正确认识大学与幼儿园的文化差异,找到构建共同价值观的切入点。

三、文化融合视野下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在文化融合视野下理解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就是要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幼儿园实践文化

的互动。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伙伴关系,合作在改变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理论的重新建构。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只有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幼儿园教育问题,才能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文化。

大学与幼儿园的伙伴合作,会经历一个由不甚和谐到和谐的渐进过程,进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型专业合作共同体。这种专业合作共同体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政单位,民主、开放、探索并解决问题是这个共同体的特征。共同体中的成员来自幼儿园、大学,成员之间没有层级,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突破成员的经验、背景局限,形成对教育问题多角度、全面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自大学文化的理性思考、探究事物本源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可以感动、引导幼儿园教师;而率直、感性和讲究经验与实际的幼儿园文化也可以感染、启发大学教师。

四、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一方面要承认双方文化存在差异,客观看待文化突,并积极地将这种差异视为合作的一种资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幼儿园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如下。

1 尊重彼此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遵循了“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为对各自原有文化的尊重。尊重是融合的前提,没有尊重,融合就失去了基础。大学与幼儿园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悬置偏见,宽容异端,增进理解”的立场开展对话。教书育人是大学、幼儿园的共同责任与使命,由于教育对象和性质不同,教师专业关注、专业态度、专业生活方式不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特质也存在差异。大学文化的特质是探究、改革、创新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幼儿园文化的特质是引导孩子学习、进步。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差异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比如,大学多学科的文化环境,能最大限度地为师范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大学充满批判、反省、研究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师范生发展批判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这样的文化氛围,通常是幼儿园所缺乏的,因此是幼儿园应该学习的。

2 重构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

重构大学文化意味着要有效地改变“研究型文化”和“教学型文化”彼此失调的局面。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科层制”的学术管理机制,奉行“不发表学术论著就站不住脚”的信条。这种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指导师范生从事教育实习、见习的积极性以及熟悉、了解、研究、帮助指导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热情。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必然会影响大学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与大学合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持续、无偿享有大学教师带来的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及实践指导。倘若这方面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幼儿园教师不可能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重构大学文化,关键是变革制度文化。例如,可以规定所有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在幼儿园从事实践指导的经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参照。重构幼儿园文化意味着要促进幼儿园教师由“操作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只有实现角色转变,才能有效地利用大学教师的思想资源。重构幼儿园文化还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要改变对教育理论的不恰当期望,与大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协商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

3 确立共同的实践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学前教师教育更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以学前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培训的前提,也就是说,幼教人才培养应该由大学、幼儿园共同完成,而不是大学单独完成。大学与幼儿园要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旨趣和目标,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共同的价值观和规则体系,并共同维护这种“共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重心应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和“学术”,因为实践是两种文化都必须关注的。大学应该具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取向”,真正体现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反省的、不确定的、形式复杂的人类活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智慧。大学教师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指导:幼儿园教师则在大学教师的协助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是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关注,这种关注包含着回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鲜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师范生培养、提高师范生的实践岗位适应能力,等等。大学教师、师范生在幼儿园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思大学里的教师教育,改进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的共赢。

4 加强大学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交流

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机制使大学教师倾向于进行“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很多大学教师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却对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导致他们在大学课堂上的理论阐述非常空洞,更无以指导幼儿园实践。而过于关注经验与技术,缺乏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深刻追问,又使幼儿园教师在自我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非常有必要深度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课程设置、实践指导、评价反思等双方都存在的问题。大学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从事学前教师教育的教师深入到幼儿园去,关注幼儿园教育实践,同时可以邀请一部分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使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得以在大学课堂上呈现。同时,大学还应通过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邀请、鼓励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师; 课程;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56-002

“文化”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诠释,东西方对“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课程是教育学中的概念,不同教育思潮,对课程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两者联合成课程文化的内涵就十分丰富了。根据文化的结果分类,我们定义课程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亚文化。根据“文化”的一般性理解,可以把“课程文化”视作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课程文化有价值取向层面、制度建设层面、行为操作层面三个层级,是人类文明在学校教育的集中体现。

文化自觉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人类文化学概念,其目的是研究主体对文化理解的主动性和深刻性。教师课程文化的自觉就是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的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体验,在探索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建构起属于教师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支撑自己的专业发展。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建构的流派选择,课程实施的自我反省,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层次理解。

一、学前课程文化的特征

课程有许多主张,对每一种主张的价值判断和功能选择,不同文化视域有不同理解。世界课程发展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科中心论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结构主义;活动中心论的浪漫主义和实验主义;儿童中心论的自然主义和开放教育;还有社会中心论的极端政治主义。小学教育的语文、数学课程是结构主义课程文化的产物,中学工、学农、学语录是极端政治主义课程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课程文化都有社会历史根源,也都有她的合理性和不足。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国学前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活动体验型课程倾向,强调幼儿教育的生活性,但不走自然主义极端;强调幼儿教育的具体直观性,不走实现主义极端;强调幼儿教育的体验生成性,不走要素主义课程结构的极端。当前部分幼儿园所谓特色课程,园本课程学科化,强调知识和技能在人生竞争过程中的作用,推出从幼儿抓起的口号,树起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一方面使幼儿教育商业化,另一方面是对学前课程文化的误读。

1.幼儿教育课程的本土生活性

幼儿教育没有课程的标准,只有指导纲要,从根本上说就是每所幼儿园实施的课程都必须是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本土课程,保障每个幼儿健康发展是课程的核心。所谓本土生活化,帮助幼儿感受生命、感受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前一段时期流行的艺术幼儿园、双语幼儿园,抄袭国外的幼儿课程模式,实践证明都是失败的。

幼儿教育课程文化取向,总的来讲,源于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活动体验为中心,倡导“生活即教育”,“兴趣是老师”。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是来自幼儿身边的生活主题,从幼儿发展的不同视角组织教育,促使幼儿的情感、态度、语言、动觉、兴趣、习惯等等协调发展。幼儿教育不应该有教材,只应该有教学设计,要彻底根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病,理解学前课程的本土生活化特征。

2.幼儿教育课程的活动体验性

一般幼儿教师对活动体验的理解仅停留在形式上,多数活动体验处于同一层次的重复,要加强活动体验的层次性,必须让幼儿想象和思维发展目标相联结。如同样参加教师作为课程而设计的游戏,小班关注的是幼儿参加兴趣、情绪和对游戏规则的认同。中班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到什么,游戏是一种学习形态,其目的是让幼儿学到带得走的东西。大班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从原始状态提升到专注思考状态,有知识、方法、策略的获得。活动体验要从经历变为经验,经验的产生是幼儿智慧发展的源泉。

3.幼儿教育课程的综合整体性

学前课程是综合的、整合的,主要表现在领域的整合和超领域的整合两个方面。所谓领域整合一般容易理解,如语言、艺术、计算、科学领域的整合。超领域整合是指环绕一个主题,开展不同学习目标的活动。这几种不同学习目标的活动,各不相同,各备功能,血脉相同,相互渗透。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就是超领域整合的范例。国外把综合性课程也称作丰富性课程,把幼儿所有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要求都融入课程中,让每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享受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利。

二、幼儿教师课程文化的自觉

在课程文化的视域下,教师的课程文化自觉是指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以及在这种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实践的自觉探索。课程开发实施、组织、评价的主体,没有教师课程文化的自觉,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依托教师发展的幼儿教育办园质量,只能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

1.静心学习课程论、学习论原著,提高教师教育文化的自我修养

教育领域中,课程、学习和教学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谁是中心?其实这是人们思维模式的误判,用静止中心论去看待三者关系。课程、学习和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观察面,教育是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互动,这种互动有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教育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耗散结构实体,只有课程、学习、教学相互融合,教育才有生命。任何一种中心论极端思潮,教育改革总是以失败告终。

近期随着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学习论有许多创新,知识观、学习观有显著的突破,幼儿教师要走在理论发展的前沿,才能使文化自觉产生内驱动力。学前课程是以儿童学习和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活动体验课程,其中就有儿童学习文化的认同问题。到底幼儿学什么?为什么学?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有什么特征?教师、家长、社会、家庭价值观并不一致。有的认为从小要有一技之长,有的认为孩子要成为父母的骄傲,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必须为入小学做准备……但是幼儿恰恰认为学习是否“好玩”。课程文化与学习文化、教学文化是紧密关联的,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课程价值取向,不去融合学习价值观,教学理念,幼儿教育是不会有“质”的提升。

学习专著、思考问题、更新思维模式,这是教师课程文化自觉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2.认真践行,做幼儿课程开发的主人

教师对课程文化的理解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课程文化自觉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用活动体验的思维模式去建构活动型课程,才会取得成功,用学科结构思维模式去开发幼儿园本课程一定遭到失败。陈鹤琴、陶行知为我们作了示范,近30年的幼儿教育改革实践证明了以上观点。

从2011年起,我园以节日文化为视域,以主题活动设计为方式,从课程日程、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构筑起综合主题活动设计的园本课程。依托幼儿生活文化背景,强调幼儿活动体验和心智发展,充分发挥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取得了园本课程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全体教师从教育实践中领悟了做幼儿课程开发主人的乐趣。

三、建设一个课程文化自觉的认知共同体

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对课程文化的自觉。建设一个教师课程文化自觉的认知共同体,这是校本教师培训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1.学术思想主张自由,认知方式从批判走向兼容

自以来,教育界有二种思潮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种是行政代替学术。把教师区分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教师的身份不平等,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不平等。职称、骨干称号不是学术水平的差异,而是行政权力的行使。学术不从行政中剥离出来,学术思想永远不可能独立、自由。学校检查、督导都深深地打上行政权力的烙印,基层一线教师苦不堪言,说不上课程文化的自觉。第二种是批判代替研究。遇到学术讨论,人们似乎总要用“批判”的方式来为自己立论。大批判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一代人。如批应试教育、批题海战术、批精英教育、批传授教学,似乎教育的种种奇怪现象都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教育界批“应试”:社会上公务员录用要考试,技术上岗要考试,甚至开汽车学驾照也要考试。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考试的教育,也从来没有教育不考试。为什么应试教育越批越盛的原因,就是批判思维方式出问题,“批判”只会带来极端,不会带来平衡。建设一个认知共同体,必须教师身份要平等,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要均等,我们的认知方式要从批判对立走向兼容并包,吸纳各种学术思潮的精髓。目前,我园正朝这个方向努力,课程文化自觉的认知共同体初见雏型。

2.学习方式主张多元,探索方式从预设走向生成

我园认知共同体的建设自觉的以课程改革核心的合作学习形式,采取“理论先行,行为跟进,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的行为策略,“想了再做,做了再想”多次循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设考核目标,不采取竞赛形式,讲究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从2011年起我们完成了园本课程开发的框架体系研究,节日文化视域下的课程文化研究,虎娃童趣绘本研究,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幼儿园现代化发展的桩基。

3.学会合作与交流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幼儿教师 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31

Kindergarten - 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LU Na

(Kaifeng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is the crad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roduced,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boosters, but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theory into action intermediary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can be divided into a learning and research model and research Lesson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each typ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cus is not the same. Learning and research, focusing 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thought; Lesson research 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cusing on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research and research,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reflection.

Key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开展的共同研讨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改进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提升教学实践活动效果的行动研究。根据教研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学习型、课例研讨型和研究型三种教研类型,而每种教研类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1 学习型教研,促进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幼儿教育发展基础在学校,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思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受教学思想的支配。教学思想是幼儿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目的、教学功能等一些列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文化氛围、个人学习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与升华,是一种长时间的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因此,促进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成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学习型教研是指为解决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通过个人自学、组内导学、专题讲座、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创设自主学习、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在学习中不断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观念的研讨活动。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型教研活动,可以从知识的被动消费者到知识的主动创造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成为儿童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侧重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个人自学要求幼儿教师要按照幼儿园列出的学习清单,认真研读教育理论读物,并按照要求自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理论文章,并写好自评总结。

组内导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教研组长导学幼儿教育教学理论,课改新理念等,幼儿教师要记好学习笔记,并积极进行讨论,幼儿园教务处要每月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公开。

专题讲座要求幼儿园根据当前的教育热点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教研员、科研员或高校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集中参加学习,认真倾听和研讨讲座、报告的信息,从中开阔视野,接受新知、丰富自我。

外出培训要求幼儿园要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幼儿教师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先进幼儿园,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另外,通过做报告、谈体会等形式,把自己所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全园幼儿教师中间,为园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全园幼儿教师的发展和改变。

2 课例研讨型教研,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幼儿教师“教”的行为,即幼儿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言语、动作行为。幼儿教师教学行为主要包括幼儿教师讲授知识、直观说明与演示、向幼儿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的想法与看法、观察幼儿的表现、聆听幼儿的发言、对幼儿活动的反馈等。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与关键,是全面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纲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

课例研讨型园本教研是指幼儿教师围绕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开展的讨论、交流活动。这种教研方式以同伴互助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问题针对性,有利于幼儿教师平等参与,有利于幼儿教师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相互启迪智慧,吸取他人经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学前的备课,还是教学后的评课,无论是教研活动中给予支持、肯定与强化,还是给予反对、否定与意见,都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保障,集体备课是课例教研的有效平台。集体备课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互动式”备课,由教研组长牵头,大家对同一节课,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策划,最后由专人整理出比较统一的方案,然后每人拿着同一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备课能博采众长,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种是“带动式”个性备课,确定某一骨干教师为主备人,由主备人提前一周拟定好教案初稿,并将其设计的教案复印给组内教师,主备人介绍教案初稿的整体构思、理论框架、重难点等,然后由组内教师集体讨论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使教案更加完善,主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和再创造,写出复备教案,最后各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第三种是“改动式”探究备课,选定某一教师执教某一堂课,全组参与听课,评议反思,再进行二度设计,再次执教,再次反思,直到较为满意为止。集体备课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施中体验和感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改进自己的备课方式,从而影响到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听课、评课是幼儿园课例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幼儿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可分为一课一次性听评课活动和一课多轮式听评课活动。一课一次性听评课活动是指一位或多位幼儿教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施教,经过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以达到改进其教学行为的教研活动。一课多轮式听评课活动是指一位或多位幼儿教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施教,经过多轮的集体听课、评课以达到改进其教学行为的教研活动,它强调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循环往复、不断攀升的过程。

在听评课教研活动中,如何听?怎么评?是要讲究策略的。

首先,可以从活动方案的研究入手,分析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有没有寻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没有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有没有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活动的流程是否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根据教材的核心任务来制定,教学难点对幼儿是否具有挑战性?教具的使用是否符合幼儿形象性占主体的心理特点,是否具有层次性,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其次,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入手,分析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多样化,有没有个性化,是否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语言对幼儿有没有吸引力,教师的体态是自然适宜还是呆板乏味或是矫揉造作?教师对幼儿的回应是否合理?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层次性、开放性、挑战性,是否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否激活幼儿的思维?

第三,可以从幼儿的表现入手,分析教师是否给孩子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时间和材料,是否为幼儿创设了比较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否在活动材料、空间等方面给了幼儿一定的自由度,是否给予幼儿一定的发问的机会,是否关注到了幼儿的活动、操作的亲身体验。

最后,从分析活动的效果入手,分析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氛围是否轻松、愉悦,是否能够“面向全体,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等等。

听、评课教研活动有利于对幼儿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全面、准确剖析,科学决策,都有利于激发幼儿教师寻找不足、向更高水平提升的进取意识,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追求高超的教学艺术。

3 研究型教研,促进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和素质的过程。无论是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还是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都充分表达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型园本教研是以幼儿教师为研究者的身份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问题解决办法的一种教研方式。研究型园本教研强调幼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对权威的观点不盲从,对现有的方法策略不满足,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寻找到问题。同时,幼儿教师不管是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还是调查分析的过程,不管是总结经验的过程,还是开展教育实验的过程,其实都是在进行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对比、判断、鉴别、综合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不管哪种教研类型,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既有侧重点,又有整体性。同时,这些教研类型的划分也并非是完全绝对的,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他们的类型也会相互转化、交叉、渗透。

参考文献

[1] 银小贵.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以湖南大学南校区幼儿园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以海阳市为例.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蒲汝玲.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 键 词】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75-02

目前,在我国13万所幼儿园中,有8.2万所属于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63%。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因此,民办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如何?她们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是我们亟需了解的内容,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力图全面了解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昆明市城区三所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三所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A园位于世博园附近,现有9个教学班,320余名幼儿,全园教职工45人;B幼儿园建于2000年,位于官渡区,园内设有班级10个;C幼儿园毗邻官渡古镇,现有250名幼儿。本论文力图了解三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三所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发放62分问卷,收回62份,回收率100% ,有效率98%。结合问卷调查,还针对园长和教师都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有的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还采用了非参与式观察,通过观察教师对教学前活动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反思等。此外,还收集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培训记录等实物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民办幼儿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的调查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 幼儿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民办幼儿教师普遍能够了解幼儿的特点,并判断他们的学习需要,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但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她们却不熟悉内容,说明她们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缺乏。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大多照搬照抄教材,很多人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致教学活动方案编写存在困难。同时,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幼儿园本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缺乏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理论和操作知识,较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2. 幼儿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幼儿教师都知道环境对于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性,在创设教学环境时大多能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都明白这一点,却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亲力亲为,不愿意让幼儿尝试,导致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少,参与度低。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班级氛围属于“活跃型”,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组织存在困难。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为语言运用存在困难,只有极少的教师认为教学语言的运用较为容易。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把知识讲解清楚,又要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幼儿教育中,许多突发事件中都存在着教育契机,是否能够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也是教学应变能力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此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73%的幼儿教师都不会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能够找到教育契机的教师所占比例小。在访谈中,C教师谈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突发事件非常多,我只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让教学能继续进行,没有太多时间去发现教育契机。

3. 幼儿教师教学评价及反思能力方面:幼儿教师注重对幼儿做出评价,但评价多集中于外显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相应评价工具的支持。同时,教师缺乏自我评价。教师反思的途径过于传统,缺少对教学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4. 幼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幼儿教师虽有研究的意识,但缺乏进行教学研究的行动。教师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教学研究对于提升其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科研不做要求,所以教师并不重视教学研究。以下是对幼儿教师关于“有没有发表过论文”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教师曾发表过论文。这些教师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中一些幼儿行为的分析或是教学某一方面的感悟。民办幼儿教师较少与其不评定职称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幼儿园也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就很少撰写论文。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教师管理体系。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因此,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是幼儿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基于昆明市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应在上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让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有法可依。针对民办幼儿园资金不足的情况,昆明市政府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其办园条件,可采取各种相应税的减免措施,对办园较好的民办园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针对非学前专业的民办幼儿教师,有必要实行几年制的教师资格证,作为获得终生幼儿教师资格的过渡。对于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完成了相应课程之后,还应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并且在教师资格证制度中明确和细化对于教育实践的考核,这将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了稳定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还应制定民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让幼儿教师能参与职称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2. 优化职前培养,注重在职培训。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各大高校,要优化职前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理论知识要进行深入学习,比如国家颁布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许多民办幼儿教师表现出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教学技能弱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具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调整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后进修、业务指导等的学习。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培训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训费用可以形成成以政府、幼儿园以及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减轻教师个人出资的负担。同时,幼儿园要注重园本培训,由园长带领教师对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是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途径。

3. 创设民主管理氛围,完善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和谐的幼儿园管理环境对幼儿教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园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为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做出努力。作为园长,要进行民主管理,能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让其能够安心的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予广大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深造。幼儿园应创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氛围,形成教师之间积极的合作与互助,培育合作的教师文化。

作为园长应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切实符合民办幼儿园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民办幼儿园需要对幼儿教师制定具体明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 增强职业认同,成为行动研究者。幼儿教师自身是影响其教学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首先应认同自己的专业,并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其次,注重幼儿教学的实践反思,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职前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也迫切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

幼儿教师个人论文范文第15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