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

大学生阅读论文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本文转自:dylw.net]

[2]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

[3]李精明.创业大学生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本文转自:dylw.net]

[4]陈英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J].高校教育管理,2013.

[5]陈鑫,鲁泽鹏.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3.

[6]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7]孙江丽.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支持网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李炳安.大学生创业促进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朱峰博.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成因分析[J].实践与探索,2011.

[10]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

[11]周劲波,陈丽超.我国创业政策类型及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

[12]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67-69.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党元一.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5(2):117.

[4]包玉花,宋建伟,谭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3(10):70.

[5]陈敏毓.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253-254.

参考文献:

[1]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2]吴晓俊.创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3).

[3]储珩.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与经济增长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4,(5).

[4]李燕.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教育研究,2011,(3).

参考文献:

[1]罗晨,魏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4):30~32.

[2]郭昱铄,张秀娥.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学.高职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7~79.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化素养

1.引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4.结语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完成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将文化素养全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素质及思想观念才能得以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对教学元素进行合理把握,对教学结构进行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完善、科学、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14:110-112.

[2]朱宁明.大学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探讨[J].企业导报,2013,08:227-228.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分类 英语阅读 阅读教学

一、语境理论的概念

语境,又称为语言环境,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语境是正确理解一门语言的基础,对于理解语言以及篇章的深层含义、上下文含义及文章隐喻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学者和语言学专家就已经认识到在句子翻译过程中语境理论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对语境理论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语境就有着如下定义:语境是指发生在一个词或词组的上下文或者是更长一些的句子和篇章的上下文中。语境通常能够帮助理解一个词或词组的特殊含义和引申含义。

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语境理论的定义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确切的答案。在综合各个领域的语言学家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特殊的语境对在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有着特殊的影响。例如,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个人受教育程度、关系网等等因素、环境的不同,语句、篇章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语境定义为:语境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在交流、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背景下不断变化的。

二、语境理论的分类

就如语境理论的定义一样,对语境理论的分类也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有着不同的分类。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理论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对他的学生,英国的语言学家弗斯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理论分类的基础上,弗斯认为应该把社会因素考虑到情境语境中去,丰富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也就是说,应该把社会文化、社会信仰、社会价值观、个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关系网都应考虑在内,弗斯提出的情境语境与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文化语境是不同的,他认为文化语境的范围比情境语境更广泛。之后,在此基础上,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语境理论,把语境理论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互文性语境;非语言语境分为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研究情境语境的基础上,韩礼德又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他认为语域理论有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语场指发生了什么,语式指交流说话所用的方式,而语旨指说话的参与者。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从以上讨论可知,同语境理论的概念一样,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语境理论的分类也有不同的观点。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把语境理论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1.语言语境是指语言的内部环境,也就是我们平时通俗所说的上下文。语言语境包括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词汇语境包括两种不同的语境,即直接词汇语境和远程词汇语境。直接词汇语境是指包括的词汇语言相互很近,是发生在同一个短语,从句,句子或段落中的。远程词汇语境是指上下文以词汇为单位,在同一话语处发生,或者类似的话语由同一作者所产生,或是由不同的作者采用类似的词或成语的含义而产生。语言语境可以使读者更加准确、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当前阅读文章的内容和含义预测下文所讲的内容。

2.情境语境是从实际情境中提取的,指语言发生时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词汇的选择和篇章的意义。例如,在教堂的讲话就与在饭店或家中所使用的词汇和意义不同。因此,情境不同,我们选择词汇进行篇章表达的含义就会有所不同。情境语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要准确理解和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各种含义, 就必须对文章涉及到的情境的方方面面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3.读者只是基于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的交流,有时也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明白篇章内容的。因此,对于阅读篇章的理解也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连接,即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在交流过程中,历史、风俗、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的变化在人们交流时所起的作用。来自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起来是容易互相理解的,根源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认知环境。相比较于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在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和阅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文化无处不在,因此文化语境对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文化语境的因素,才能理解阅读文章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模式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读者积极的投入,阅读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包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阅读是一种从他人处获取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高效率的交流方式。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除英语专业外,其余专业都将英语作为公共课程,就笔者的学校而言,大学英语的周课时为2-4课时,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提升英语阅读兴趣似乎很有难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单的词汇教学,忽视了语境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当前阶段,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三种,即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和互动性英语阅读模式。

1.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是一个不断解码的过程,此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篇章和语言知识点本身。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是基于传统的教学哲学学习外国语言的方式,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过程。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的支持者认为,阅读者理解信息的过程是从字母开始,经历单词拼写、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由小到大的过程。根据这种阅读模式,阅读就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阅读过程,并没有关注读者的整体知识和语境知识的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材料中的词汇、词组和句子进行逐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整篇英语阅读材料理顺。这一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走向一种误区和极端,认为词汇量越多、语法知识越丰富,英语阅读能力就会越强,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在全局上、整体上对阅读材料语境的把握。

2.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强调读者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认为阅读是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过程,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也被称作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模式。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支持者认为,读者在不能完全理解每个单词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整篇文章,应该利用语法线索去理解不认识的词汇,对篇章含义的理解比对单个词汇的理解更重要。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更加注重读者对整个阅读篇章的理解,侧重于让读者能够猜出词汇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利用文章中已知的线索进行猜词,如果读者对篇章话题比较熟悉,那么快速的阅读可以做到,如果遇到的话题是读者不熟知的,那么阅读过程就会相对困难。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提高阅读的技巧,但使学生只重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学习,而忽视对语法和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学习。

3.一些学者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把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提出了互动性英语阅读模式,这一模式有效的将前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在这一模式中,教师能够通过使用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把握。但是互动性英语阅读模式需要的读者是高水平的读者,既能从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中获取基础知识,又能从自上而下的英语阅读模式中合理的预测文章大意。因此,即使互动性英语阅读模式看起来是理想的,在现实课堂中也不容易实施。

四、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语境理论和语境意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带来重要启示。

1.利用语言语境提高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水平,在解码一个篇章时,语言语境对文章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语言语境理解新单词的含义。语言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文章中已知的词汇来猜测新单词的含义。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更加注重Z言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利用情境语境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情境语境是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来的,对阅读篇章主题中提到的活动产生的因素有一定影响,因此,阅读文章的相关主题可以通过情境语境表现出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情境语境在阅读文章中的作用,可以查找一些有趣的情景话题作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教材,使情境语境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阅读文章,以便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3.利用文化语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文化语境指的是阅读文章主题所属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是由社会团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积累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篇章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汉语和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不同之处。

五、结语

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境理论,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在语境中展开英语阅读教学,认识了解语境并且充分利用语境,从而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一、 问题

《祁黄羊》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祁黄羊两次举荐的内容后,你们有什么阅读发现和感受?

生:祁黄羊是个出以公心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

三个学生的发言均从祁黄羊的角度思考,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这个答案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学生的发言如此趋同,甚至如此格式化?(1)教师抛出话题后,就有学生举手,教师立刻请了第一位同学发言,全班几十个同学基本没有时间认真全面思考,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2)学生思维受到第一个同学的影响,趋同是大众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儿童也在其中。(3)学生思维相对禁锢,不够开阔,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4)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设问文本的主要人物“具有什么品质”这类问题,学生受到思维惯性的牵引。

怎样规避这种粗浅雷同的认识,让学生打开思路,敞开心扉,个性化、多角度、更全面地阅读和思考呢?常见的方法是,当这三个同学发言后,教师及时调整、引导:以上三个同学都从课文的主人公祁黄羊的角度思考,说明你们读懂了文章,下面发言的同学可再尝试从其他角度来思考回答。

生:我觉得悼公是个好国君,他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祁黄羊出以公心,讲得有道理,他就采纳。

生:我从他们的对话中读出君臣的关系十分和睦,彼此真诚坦荡。

生: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做事出以公心,就不怕别人议论。

生:我知道了做人要大公无私,做事要秉公办事。

以上教学现场及反思改进,均采用了“集体讨论”的教学策略,还有更好的改进方法吗?试想,如果在“集体讨论”、全班交流前能明确要求,给出比较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各自尝试从不同角度阅读思考回答,可以想见,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讨论”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这段话清晰地指出了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1)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其中,前两个问题随着课改的推进,在课堂中已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让学生言说,让学生表达,已逐步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而后一种弊端,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师生频繁对话(问答),“集体讨论”比比皆是,几乎成为最通常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安静持续的阅读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侵犯。

二、 浅析

这样的“集体讨论”是对“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误解读与误操作,以为只要进行“集体讨论,”让几个学生在全班“说”,就是落实了上述几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事实上阅读教学的展开必须基于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应该是安静的、独立的,需要一定时间保证的。

以“说”为最主要的阅读教学方式代代相传,积弊已久,形成了强大的惯性和定势。从原先的学生听教师“说”,到现在的教师听学生“说”,这种“说”都是少数人在“说”,大多缺乏深入思考,说得零碎散乱。当然,课堂需要言说,阅读需要表达,师生需要对话,学习需要交流,但是,没有言说前的默读与静思,言说后的沉淀与反思,没有课堂的“丰富的安静”,真正的阅读还会发生吗?

“集体讨论”其表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往往被视为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但细予考察不难发现,在这种“集体讨论”中,脱口而出的即兴回答,代替了深入完整的阅读、思考,部分学生的发言影响、遮蔽、代替了更多同学的理解与表达。

以“集体讨论”为主要教学策略的阅读教学,与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阅读教学,在其本质属性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两者均以漠视和牺牲大多数儿童的个性化阅读为代价。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阅读教学,学生是抽象的、概念的,几十个个性独特的学生在教师眼中其实是“1”;以“集体讨论”为主要教学策略的阅读教学,的确不断有一些学生的声音、观点,但仅是“这几个”,他们的发言取代、覆盖、遮蔽了大多数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

化的阅读思考和表达,造成民主教学的假象。

学习必须发生于、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拥有学习的权利,而不是“集体讨论”场景中的“某些学生”的特权,这些优秀学生长期“垄断”发言,成为“课堂宠儿”,由此可推想,“差生”的形成,是否与这样的“集体讨论”不无干系呢?

三、 深思

“集体讨论”的阅读教学方式本身没有错,就如同教师讲解本身没有错一样。过度讲解很容易陷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误区。“集体讨论”一旦使用过度,也必然会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集体讨论”的过度使用,究竟会给阅读教学带来哪些缺失呢?

1. 阅读的主体性缺失。自主性是阅读的第一要义,阅读教学的开启,必须是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去触摸、感悟、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感情与生活经验去触摸、去探索、去建构文本的意义,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

在“集体讨论”大行其道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耐不住寂寞,教师不舍得、学生不习惯安静自主地阅读,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更别说课堂被不断的提问、散乱的对话、零碎的阅读、无序的思维所充斥,看起来是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行为是“听”,少数学生最主要的使命是“说”,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是“问”。“读”被挤压在“问”“听”“说”的缝隙里,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阅读是读者自我建构的过程,是读者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信息加工构建一个新的理解,如果没有主体的自身体验和自我建构过程,任何意义都无法产生。没有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真切相遇和先期对话,再精心的设计、再有效的组织,终究会打折扣。

2. 阅读的体验性缺失。阅读是读者的诸多感官协同参与的心理过程。读者带着阅读期待,更携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情感意志进入文本,在文本客体上打下个性鲜明的印记,形成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不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阅读活动使静止的文本被激活,使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相融合,构成一个新的世界。伴随着阅读的展开,文本的情感、温度与读者的情感、温度彼此传递、激发、交融,这种不断涌动、流淌的阅读体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文及我,即文本引发了读者的经历情感,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种是由我及文,即读者把自己的认知、情感迁移到文本中,对文本进行解读。两种情感体验方式经常交互叠加,因而面对同样的文本,每一个人阅读体验是不同的,更是独特珍贵的。阅读体验需要时间的酝酿,不可能一触即发,因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需要过程和时间,还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其蕴育、萌发、生长,生成出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首要责任不是利用这一资源,而是呵护、等待,此时,教师的“不作为”恰恰是最好的作为。在“集体讨论”中,反应敏捷的优秀学生,常常霸占发表阅读体验的舞台,三五个好学生发言后,基本达到了教师的预设,其他同学或是同意他们的观点,或是还未形成自己的体验,或是即便有自己的感受,却没有把握和自信说给大家听,因而选择沉默。当“集体讨论”成为班级阅读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课堂就会沉淀出一大批沉默的听众,他们从阅读、学习中淡化、离析出来,成为阅读教学中无奈的消费者。泛滥的“集体讨论”漠视和牺牲了多数学生的阅读机会,它无情地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权利。

3. 阅读的差异性缺失。姚斯的“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他认为,作品文本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开放性、模糊性是其主要特征。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读同一部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消灭或缩短阅读差异,而是尊重、宽容差异,每一个具体鲜活的学生读者的阅读差异,生成了多样化的课堂阅读生态,儿童表达的的差异性、个性化解读,让同学们更自由地阅读、想象、表达。“集体讨论”比之于以往一味的教师讲解而言,显然进步了不少,部分同学的阅读差异、个性观点在课堂中被发表呈现出来。然而,“集体讨论”的时间长度永远也无法让每一种阅读差异都得以公开表达,因而可以这样说,面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差异,“集体讨论”是束手无策的,无法包打天下。

四、 启示

1. 自主阅读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坚持先个人独立充分阅读,再讨论的教学原则,把个人独立阅读与小组合作交流、班级集体讨论合理地结合起来。给学生自主阅读预留充分的时间,给每一个学生搭建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

2. 阅读方式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习惯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班级讨论中,关注、学习、借鉴他人好的阅读方法,逐步丰富、完善、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品质,成为优秀的读者。

3. 整体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整体阅读,一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完整阅读文本、整篇阅读、整本阅读,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指教师的阅读话题或问题应具有整体性和覆盖面,让学生立足全文,整体把握,整体思考,形成比较完整的思考后,再参与集体讨论交流看法。

4. 阅读差异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都具有天然的独特性,因而阅读永远是有差异的,阅读差异是宝贵的阅读教学资源。阅读教学的意义不是消弭差异,而是尊重和关注差异,在独立阅读和集体讨论(小组的、全班的)的实践中,让多样、多元的阅读见解产生、敞开、触碰、分享,从而丰富和提升自我

阅读教学

的阅读。

5. 阅读评价需坚守儿童立场。教师应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珍视、呵护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随便诘难,不轻易否定,重要的是倾听和理解,而不仅是判断和褒贬,阅读评价要催生和促进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信息社会 高校图书馆 快速阅读法 宣传推广

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文献信息资料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广大社会公民;无论是一般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如何掌握和科学地运用快速阅读方法,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的必要性,论述了快速阅读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要求,研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的途径与方法。

一、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的必要性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快速阅读。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区,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学科,所面对的文献信息总量爆炸性地增加,现在的世界科技新成果正在以一年等于过去一百年的速度发展,而人们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甚至随着各类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阅读时间不但不增,可能有所减少。要阅读了解日益增长的相关文献信息,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只有学习掌握快速阅读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目前高校广大师生快速阅读方法的缺陷。从老教师的情况看,他们有一套纸本图书快速阅读方法,但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往往偏低,阅读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全面学习掌握现代快速阅读方法,特别是网络信息快速查阅方法。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之中很多人的阅读方法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停留在对一小段课文的快速阅读方法上,缺乏科学全面的快速阅读大量文献信息的方法与经历,更加需要快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因而,高校图书馆加强快速阅读法宣传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二、快速阅读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阅读是一种阅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信息、知识和经验,对所要阅读的文献信息进行主动预测、验证和确认的复杂思维活动过程。快速阅读法是从大量的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区别于其他阅读方法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阅读速度快,也就是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时间,阅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阅读者需要掌握和运用好以下三大基本特征与要求:

第一,阅读不要出声,口舌也不要跟随阅读而变动,也就是用眼用脑不用嘴。因为在阅读实践中发声或者口舌跟随阅读动作,会影响和降低阅读速度,口舌跟随阅读而动,阅读速度再快也超不过说话的速度。无声阅读可以排除阅读中的潜语内听现象,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大大简化,加快阅读速度。

第二,科学使用眼睛。尽力扩大视读广角,尽可能地摄入看一眼的语言文字范围,把整句、整段甚至整页的文字作为一个阅读单位,避免回视,看完一遍全文后,再考虑是否重读或细读。也就是要不断扩大看一眼的视觉范围,从幼儿园小学时期一个字词一个字词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读,扩大到整句、整段甚至整页地读。一目十行是对快速阅读法最形象的概括,可以说快速阅读就是一目十行。

第三,善于信息筛选。阅读是一种摄取抓住有用材料的思维活动,要善于根据上文判定下文,大胆猜读,阅读时只选取主要有关信息供大脑编码,尽量排除次要和无关的信息。浏览式阅读、选择式阅读、目录式阅读等都是筛选信息的有效方法,快速阅读时只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或自己需要的文字,忽略其他无关的文字。所以,快速阅读法的选择性比较强、淘汰率比较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是以少选择、多淘汰文字为代价的。

三、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的途径与方法

宣传推广快速阅读法必须从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结合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在宣传推广的途径方面,我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黑板报、宣传栏、读者QQ群、读书学习报告会、散发快速阅读法宣传材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快速阅读法,并积极开展快速读书竞赛、快速阅读征文大赛等辅助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效果明显。在方法上与文献信息类型和数据库相结合,积极开展不同文献类型的快速阅读活动。

1.书目阅读法

书目阅读法是一种专门针对读者借阅中外文图书这一类文献类型的快速阅读方法,主要解决选择阅读什么图书比较好的问题。这种快速阅读法主要包括查阅书目和翻阅目录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指导读者针对自己需要阅读的图书的书名、作者、类别等信息,检索、浏览与之相关的书目,从众多书目之中初选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浏览的图书。二是浏览初选图书目录和内容提要等信息,决定进一步阅读哪几本书或重点阅读其中哪几个章节。这是一个由广泛到具体、由一般了解到深入阅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挑选阅读图书、筛选阅读内容的阅读法。相对于大量的文献来说,这样的阅读既快又准,是图书馆应该积极宣传推广的阅读方法。在长期实践中,我馆编制了一套主要课程参考书目,帮助广大同学解决了第一步检索浏览选择图书的问题,同学们只要按照这一参考书目,从中挑选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图书进行阅读即可。

2.报刊浏览法

报刊阅读法是一种专门针对阅读中外文报纸和期刊这两种文献类型的快速阅读方法,主要解决浏览新闻报道,广泛了解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的问题。对于报纸来说,图书馆的各种报纸都摆放在报架上,一目了然。读者只要找到自己常看或需要阅读的报纸,逐版翻阅、浏览标题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关注的消息。对于期刊来说,读者可以根据期刊排架情况或浏览本馆期刊目录,解决所需的期刊的问题,找到所需期刊,浏览期刊目录,选择阅读相关文献即可达到快速浏览相关信息之目的。如果需要详细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则可以通过以下科技论文阅读法来加深阅读理解。

3.科技论文阅读法

科技论文阅读法就是根据科技论文的结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快速阅读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全面浏览、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提高阅读速度。科技论文包括题名、关键词、作者及工作单位、文摘、正文、参考文献等几个主要部分,正文又由序言、材料、方法、实验研究情况、结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部分组成。阅读科技论文时,只要扫一眼十几个字的题名和3-5个关键词,就可以了解论文的主题;只要浏览一遍二三百字的文摘,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对结论或哪个问题不清楚,可以重点看看结论部分或相关部分,从而避免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冗长的全文,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平时阅读科技论文较少的大学生来说,引导帮助他们掌握这种方法十分必要。

4.学位论文阅读法

在高校,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或提交毕业设计,阅读参考相关的学位论文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帮助他们掌握学位论文阅读法,从而快速阅读参考相关学位论文十分必要。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文字较多,阅读时,一般不要从头到尾地阅读全文,要注意根据学位论文的结构来采取选择性阅读,这样能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具体来说,一是要注意选择权威研究生培养机构的优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只要注意浏览学位论文的封面或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导师姓名、职称等有关信息就可以进行选择。二是选择与之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位论文,主要通过浏览题名、关键词、文摘进行选择。三是选择需要详细阅读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论文目录实现,因为目录是全文各个部分的提纲。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问题的提出、现状分析、研究目的与方法、试验或研究结果、有待于研究解决的问题、附录、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对该问题产生发展历史的概括,对于了解发展历史很有参考价值;现状分析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现状的综述,对于了解现状很有必要;研究方法,对于解决相似的问题极具借鉴意义;有待于研究解决的问题部分就是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或目标。

5.专题检索阅读法

专题检索阅读法是一种先利用数据库全面检索相关文献,再筛选密切相关文献进行阅读的方法,又叫检索筛选阅读法,是一种全面性要求较高的阅读方法。全面性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献信息的类型要求全面,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文献类型,而是既需要报刊文章、学位论文,又需要科技成果、专利等各种类型的文献。在这种情况下,先全面检索,再筛选所需文献阅读的专题检索阅读法就成了更好的阅读方法。二是对文献查全率要求高,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遗漏相关文献,往往是课题申报或成果鉴定所必需的,必须依靠数据库全面检索来完成。先全面检索,获取所有的文献信息,再在其中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既能满足全面性要求,又能节省阅读时间。该阅读方法结合数据库利用培训、推介进行效果更好。

以上阅读方法都是以快速阅读为目的的,主要解决全面选择文献、了解相关信息类的问题。当选择好相关文献需要详细阅读时,则需要借助于精细阅读等方法进一步加深阅读理解。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依靠一种阅读方法很难达到既快速又准确阅读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汉杰.试论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89,04:30-33.

[2]王京.也谈快速阅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179-181,

[3]杨金山.图书馆开展快速阅读法研究的初步设想[J].图书馆学研究,1989,05:71-72.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理论;阅读模式;图式理论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阅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存在着被忽视的趋向。并且仍以传统的简单教学模式进行处理,阅读的理论、技巧很少被融入到授课之中,作为英语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一、阅读理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正式的阅读过程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阅读模式理论:

1.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

高夫(Gough)于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该理论认为:“阅读只依赖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是由低级的单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阅读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是一种以读者为基础的模式,该模式由古德曼(Goodman)等人提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该理论主张:阅读开始于读者而非读物本身,读者读文章是借助文章的意思来弄清单词的意思,而不是费劲地先弄清单词,然后理解文章的意思。

2.图式理论

1970年代后期,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D.Rumelhart)提出了图式理论。图式阅读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储存于人脑记忆中用于表达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迅速地从记忆中调用此图式,不断地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当图式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与文章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读者才能理解文章内容,否则就会误解或不完全理解文章的新信息,出现阅读障碍。

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也称“话语分析”,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首创。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过程是语篇、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作者通过语篇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向读者传达写作意图和信息,读者则通过语篇分析手段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语篇分析阅读模式不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也强调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它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揭示出阅读的本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二、阅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的阅读理论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阅读训练始终占主导地位。投入精力最多的也是阅读。然而,投入与所得几乎不成正比,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概括能力不尽人意。笔者认为教学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阅读训练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从上述阅读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1.明确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对话应当是互动的,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2.调用内容图式,激活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

图式理论对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课文理解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按照图式理论,一个人大脑里存在的图式越丰富、越完善,在理解篇章时被调用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就越有可能正确理解文章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语言、内容和形式这三种图式的掌握。首先,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方面难点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不断的积累语言知识,才能不断完善学生大脑里的语言图式,为调用内容和形式图式打下基础。其次,在教学中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这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因为仅靠语言知识是不足以理解课文意义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3.加强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

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知识教学,并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认识阅读材料中的全部词语,也理解所有的语法结构,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在同级别的阅读材料中,凡文化差异大的,理解就相对困难。这便是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所造成的。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就应该提供这些知识或课前让学生查找这些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如果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充分激活这些知识,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活动。

4.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辅导

教师与学生都以参与者的姿态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师可以安排读书交流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会,以此达到读书的篇目可以交流,读书的喜悦可以分享,读书的方法可以借鉴。而且,读书交流课集听说读写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综合性学习,达到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目标。

三、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视教学对象,学生所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设施等进行调节。阅读的本质、理论是教学的基本指南,阅读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保障,只有师生双方从各个层面和角度了解了阅读的真正内涵和作用,才能较好地实施有意义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Goodman,K.S.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

1973:15-18.

[2] Rumelhart,D.E.(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J. Spiro,B.C.

[3]申厚坤.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阅读 教学模式 语篇分析

一、引言

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但是实际上,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限制和不足,不能有效发展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探索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进行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受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阅读理论的研究关注的是阅读心理机制,以及受这种心理机制影响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过程,并通过对阅读行为的分析,研究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的三种模式包括:“自下而上”模式,又称为“信息驱动”模式,由高夫(D. B. Gough)于1972年提出,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对文本语言的一个解码过程。“自上而下”模式,又称为“意念驱动”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顾特曼(K. S. Goodman)提出,这种模式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思考过程,需要读者运用以前的知识对文本进行预测。“交互性阅读”模式由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交互”模式,是“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既强调对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又注重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和读者对文本的背景知识之间不断作用的结果。

阅读教学模式深受阅读理论的影响。三种主要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下而上”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综合的图式理论教学模式,以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基础;语篇阅读教学模式,以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三种阅读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经常独立使用。但是实际上,三种模式可以互补,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采用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融合了以上三种模式的优点。

三、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试图建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以语篇分析为主、任务阅读为辅。教学模式强调为读者设定任务,同时强调对语篇的理解,重视语言知识和语法。此外,教学模式还强调语篇类型、语篇模式、语篇策略。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要求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和推理,还要求读者结合文本字面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言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确认假设,进行推理。

1.阅读前

在阅读前,老师要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预测阅读材料内容。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预测、选择和对文章内容进行确认。阅读预测指的是激发读者背景知识,在阅读前积极预测文章内容。预测活动可以减少由背景文化知识缺失而造成的阅读障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标题、作者和文章的背景信息。然后,老师建立语篇阅读的概念,把单词和句子的阅读转化为语篇阅读。老师可以通过安排问答活动或者口语练习,从而确保学生预测阅读材料中的内容。

2.阅读中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使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获得预期的阅读效果。这些阅读方法包括:合成阅读、推理阅读和整体阅读。

(1)合成阅读

合成阅读是让学生了解整个文本的大意,主要任务是浏览并且了解文章结构,通过语篇类型、语篇模式和主题结构理解文章主旨。老师要控制合成阅读时间为3到4分钟,学生通过段落的主题句判断段落及文章的大意。老师通过询问学生段落大意、文章大意或者让学生简单陈述文章内容,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2)推理阅读

推理阅读是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细节内容,并且理解重要的单词、句型和表达,掌握语篇特征;分析文本结构,做出正确推论及理解作者意图。推理阅读,首先要理解语言点、重要的和难理解的句型。老师可以采取语法翻译的方法解释重要的单词和表达,之后再做句型练习巩固效果。其次,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语篇特点,这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主题和细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老师要介绍和解释语篇模式及语篇策略,包括衔接和连贯。最后,学生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论。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的言外之意,了解什么是陈述的事实,什么是作者的看法。

(3)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者的意图。老师指导学生区分文本中的事实和作者的观点,了解能够反映作者观点的句子。学生需要3到4分钟进行阅读,老师再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3.阅读后

阅读后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且强化阅读中所学的要点。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所阅读的材料,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大意,是否掌握了重点单词和表达方式。另外,学生还可以做一些翻译和写作的练习巩固所学。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在汉口学院2013级本科班级中选取平行的两个班,一个做实验班,一个做对比班,人数均为37人。两班均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一致,授课时数相等,一共16个教学周。阅读测试均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型,共20道客观题,总分40分,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实验收集的数据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

2.研究步骤

先进行前测,前测在开学后的第一星期进行。教学实验是安排每个星期的一节英语课为阅读课,老师对实验班采取语篇分析为主、任务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班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后测在学期的倒数第二个星期进行。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都要求在课堂内按时完成阅读测试。后测的方式和前测方式相同,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题目难度相当。

3.研究结果

主要进行纵向比较,把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前测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把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后测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前测成绩数据

前测成绩数据,实验班平均分为22.054,对照班平均分为22.081,两个班的标准差差别不大。T值为0.426,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英语阅读水平基本一致。

表2:后测成绩数据

后测成绩数据,实验班平均分为24.568,对照班平均分为22.703,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高;实验班的标准差比对照班的低,说明实验班的成绩分布比对照班更集中。T值为2.084,P

五、结语

我们提出了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交互”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语篇分析为主、任务阅读为辅。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4.

[2]Goodman, K.S.1968. The Psycholinguistic Nature of the Reading Process. Detrou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书香校园 经典阅读 亲子阅读 《华夏书香校园论集》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4.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Campu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ways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campus in the current stage, and discusses two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ng scholarly campus,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and experience of reading classics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points out that more theoretical research studies on reading promotion in campus should be made.

Keywords Scholarly campus. Reading classic. Parent-child reading.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Campus in China.

断文识字,读书求知,与一个人的成人、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雁教授反复强调,阅读,尤其是读好书佳作、名著经典,不仅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且对于个人精神底蕴和文化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读书可以助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1]。在当代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里,“书香校园”建设意义非凡。一方面,学生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需要书香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另一方面,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联系着千家万户。张永洲先生主编的《华夏书香校园论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一本有关“书香校园”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书香时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和“书香资讯”四辑。众多专家、学者、教师和图书馆专业人士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经验、阅读方法和阅读的意义,总结了中原工学院等若干“华夏书香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校园阅读推广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把握当代“书香校园”建设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推进校园阅读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

1 “书香校园”与阅读文化

关于“书香校园”这一概念的定义,最早给出解释的朱永新教授认为,“书香校园”即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书香校园”实质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阅读活动是浸润、滋养校园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

围绕阅读活动出发,“书香校园”建设际上包括物质基础与人文内涵两个方面。物质基础方面,“书香校园”建设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改善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改善图书馆、教室等阅读场所的硬件设施,诸如新建(增)阅览室,增加藏书数量,配置专门的馆员和老师,设立多媒体阅览室等,以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多样化的阅读选择,从硬件上支撑阅读活动。从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实践上看,学校重视阅读活动,将阅读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利用积极的阅读文化,辅助教学,反映的是教育实践活动主体发展与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良好状态。“书香校园”的精神内涵创建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得热爱文化、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风尚蔚然成风。

在阅读活动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的引导。徐雁教授在论集中就介绍了“一本书主义”的阅读文化理念,即从受读获荐,或自我选读,甚至邂逅的一本恰当的好书开始,精读一本书[3]。除了精读,还有“结网式”“会意式”“检视式”等阅读方法。在校园阅读活动中,阅读方法的引导是最基本且不容忽视的。

“书香校园”还反映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活动对阅读主体发展的作用等内容。阅读成为习惯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寄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文以化之,由此而形成一种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对阅读主体个人而言,是文化修养和学识的逐渐升华,对校园文化而言,是崇尚阅读的校风和学风形成的过程。

2 “书香校园”与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是校园阅读活动的一种具体类别,也是现阶段以构建“书香校园”为目的的校园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关于经典阅读的争论,近百年来不绝于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经典,听圣人言,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耕读传世”的读书观,对于读书求知与做学问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阅读经典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气质大有裨益,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也影响深远[4]。

对权威性和影响深远的经典的学习,具体来说,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的深远意义。正是由于经典阅读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意义重大,校园经典阅读活动的组织显得尤为关键。

基于现阶段学生经典阅读数量太少,对经典的力量认识不够,阅读方法不当,阅读途径单一,阅读效果不佳的现状,一些学校积极开设经典阅读课程和国学课堂,开展经典导读讲座,推荐经典阅读书目,采用多种形式,从经典阅读环境的建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设置,到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从教育教学的引导,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经典阅读这一系统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

3 “书香校园”特色阅读的具体措施和形式

阅读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其中,书香校园特色阅读是目前大多数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实践的主要内容。基于《华夏书香校园论集》中,部分学校对现阶段建设“书香校园”经验的总结,笔者综合各个学校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推广形式,整理了“书香校园”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希望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现阶段“书香校园”特色阅读的概况和特点。

(1)“读书节”“阅读月”形式。在特定时间段举行一系列促进阅读的活动,如图书漂流、专家讲座、读书征文、优秀读者评比、晒书会、图书展、“同读共享”等,是一种综合性的校园阅读推广形式。

(2)阅读专家讲座、教师授课形式。通过邀请阅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通过教师开展阅读培训班、开设阅读课程等进行阅读推广。

(3)推荐书目形式。通过阅读协会或阅读专家、老师等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合书目。

(4)社团形式。在馆员的协助下,成立校阅读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学习阅读技巧、阅读方式等。

(5)导读刊物形式。通过校图书馆网站或者其他校园媒体开设阅读板块,通报新书,发表书评,介绍各W科经典书目等,作为师生阅读交流和进行校园阅读推广的平台。

(6)竞赛形式。图书馆或学校举办各种阅读竞赛来促进学生阅读,如举办读书征文活动、相关知识竞赛、优秀借阅者评比、演讲比赛、“经典古诗文”朗诵等活动。

4 “书香校园”与亲子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与阅读发展史密切相关。阅读能够帮助个体不断收获知识、发展智慧、慰藉心灵、提升人格,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生的发展。孩童时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人获益匪浅。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沐浴在书海之中,终身获益,是校园书香建设的终极目标。为使孩子养成“书本即乐趣”的信念,亲子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亲子分享阅读特指家庭情景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故事书或图画书的一种亲子阅读活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家庭对孩子阅读的影响相当大。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家庭阅读指导,家庭对亲子阅读的价值的判断,对阅读策略和阅读内容的选择,是亲子阅读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亲子阅读价值的判断,即是家庭对于阅读和对于家庭参与孩子阅读的认知。阅读对于孩子理解、表达、想象、审美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亲子阅读对于亲子情感沟通和家庭文化,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亲子阅读?根据《华夏“书香校园”论集》中相关篇目对亲子阅读的介绍,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一方面,家长需要陪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选择读物的习惯。所谓适宜的读物,既要与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相宜,又要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

(2)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父母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可在家中设立亲子阅读区,减少区域内玩具对孩子的干扰。

(3)尊重孩子的兴趣。家长应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只有愉跃的、没有压力的轻松阅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4)内容难易适度。孩子阅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按孩子特有的思维结构来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的内容难易程度可以略高于孩子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而且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5)阅读过程中的正面评价。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多以孩子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说,将阅读的素材表达出来,进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用阅读的方式让孩子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亲子阅读的价值,帮助孩子树立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5 结语

《华夏书香校园论集》所收录的篇目是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组织的“华夏书香论坛”等活动中,有关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的文章,以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对选点指导和培育“书香校园”过程中呈现出的先进典型的经验介绍。书后附有近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从事书香建设活动的综述,以及两份“阅读推广好书书目”。此论集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阅读推广人、阅读学研究专家、教育工作者对建设“书香校园”溢于言表的热情,展现着阅读文化思想和校园阅读推广情怀的生动成果。此论集对于各级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够指导更多校园加入到校园阅读推广的行列。

由于篇幅限制,论文关于“书香校园”实践总结多过理论基础的探讨。校园阅读涉及的三大群体(未成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阅读心理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影响阅读群体选择阅读内容的因素,“书香校园”建设的现有政策和法规及存在的不足,“书香校园”建设的评估指标,针对未成年人阅读的分级阅读指导的可行性和操作规范等都是进行校园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校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基础问题。期待更多以“书香校园”“校园阅读推广”为主题的理论研究论文的发表,继续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1 ] 张永洲.华夏书香校园论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 2 ] 朱永新.愿书香飘溢吾土:写在第十九个“4・23世界阅读日”之际[J].图书馆杂志,2013,32(4):4-7.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0篇

一、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类型分析

1.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中新增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题,2012-201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全部是人物传记,试题包括1道客观题、3道主观论述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观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探究能力。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包括:分析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与人生价值;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公用;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构成要素以及思想内容;准确、全面的解读文本,并筛选与整合信息;了解科普文章、报告、新闻以及传记的表现手法与基本特征。同时,《考试大纲》还将阅读能力划分为探究、鉴赏评价以及分析综合三个层级。

2.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2012年新课标颁布以前,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必考题型,新课标颁布以后,散文题的设置主要针对学生对文本主题及文章内容的把握等方面进行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常设置4-6道主观题,主要对学生对文章结构、文中句子以及词语的理解能力进行考查。2012年新课改之后,文学类文本题材转变成小说,采用主管论述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增加了开放性论述题,分数由原来的22分提升至25分。同样,《考试大纲》将阅读能力划分为探究、鉴赏评价以及分析综合三个层次。

3.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新高考大纲的颁布,论述类文本阅读逐渐从自然科学论述类向人文科学领域发展,并且论述类文本在高考试卷中通常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相对较低,只有9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分析综合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创新模式

新课标规定“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流行理念与传统思维相融合”。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之后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类型和变化趋势,不断地对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材文本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内容进行扩展,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的思考预留充足的时间。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性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这样能够准确的把握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防止出现过分强调整体阅读而出现大而化之的弊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作答,同时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这样能够准确的把握教学方向。重视对学生阅读意识以及阅读心理的培育,同时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基础、阅读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教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便于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阅读与鉴赏”环节,并引导学生细致、认真对教材中的各种中外现代文进行阅读和赏析。由于高中所有科目的作业任务都非常繁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外现代文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阅读教学通常是在语文课堂上完成的。但是,学生从课堂、教材上获得的阅读知识与经验非常少,和新课标对学生语文阅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阅读。例如,开设读书报告会、创意写作交流会等,真正地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应该根据课业状况以及新课标要求,为学生推荐各类名家名作。例如文化论著精读、中外名家经典选读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设计“新闻和传记”“小说和戏剧”“诗歌和散文”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推送更多优秀的文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审美、评价以及质疑。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因素 阅读策略 阅读理论

一、引言

语言是用来表达、传递、接收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虽有可以反复琢磨、仔细推敲文字等有利方面,但它无法借助说话情景、说话人的语音、手势与体态等外界因素等得到启发,而全靠读者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与知识水平理解语言。阅读从表面上看,它仅获取信息,而不表达思想,似乎只是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因此,长期以来,它与听力都被认为是被动吸收语言知识的“接受性技能”。直到近年来,随着心理语言学与脑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在阅读与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外来信息互动的运作过程,才发现这一看法是片面的。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过程。格莱布总结多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指出外语阅读包括六方面的要素:(1)自动认字技能;(2)词汇与语言结构知识;(3)语篇结构知识;(4)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5)分析、综合与评价技能与策略;(6)监控阅读的元认知知识与技能。

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和策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大学英语阅读实践教学要建立在策略教学基础之上。英语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语篇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英语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欲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要研究影响阅读效率的各种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策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1.语言因素的制约

(1)词汇量不足。学生的阅读速度一般与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大小成正比。词汇量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少,阅读速度就快,否则就慢。词汇的扩充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量的大小预示着阅读能力的高低。词汇量的缺乏、不能自动解码,是构成阅读困难的首要原因。据调查,90%有阅读困难的学生都有解码技巧方面的困难。

(2)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虽然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完成了语法基础的学习,但是在掌握的程度上是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表现在阅读上,有些学生遇到长、难句型或词汇量大、句中伴有插入成分时则不会正确识别和处理,造成理解失误,从而影响了阅读理解的正确性。

2.非语言因素的制约

阅读技能和阅读理论欠缺。在未经训练前,多数学生一开始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或仅停留在句子水平上,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去理解,而不是按段落来进行阅读、分析以及寻找中心思想,缺少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了解,对所读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归纳、分析、推断。因此,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遇到主旨题、推断题和结论题往往失误率比较高。

三、克服不利因素,培养阅读能力

1.扩大词汇量

记单词是枯燥、乏味、艰苦的事情,因此,一方面要求和鼓励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观点,讲清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介绍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词汇。

(1)词缀词根法。词缀分前缀和后缀两种,常见的前缀有im-,un-,co-,sub-等;后缀有able,-or,-ic,-tion 等。词根位于中部,是词含义的中心。通过对词缀本身含义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境。语境可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条件语境,而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是上下文语境。常见的上下文联系类型往往能帮助理解生词的意义,如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持续关系、因果关系、描述关系等。

(3)词类分类。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把有关经贸方面的词汇、法律方面的词汇、体育方面的词汇等归纳起来,在一定的场景下让学生们当场记忆。这样,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记忆的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2.掌握语法知识

英语语法是一种较为系统、严密的语法体系,只有牢固、熟练地掌握好必需的语法结构知识,方可在阅读时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获取所需信息。语法教学应贯穿于外语教学的每个环节,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采取提问或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回顾、加深和巩固以往所学过的语法知识。而对于新的语法现象,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其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去记忆死板的条条框框。常见的语法教学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经过系统的讲解和大量的联系,学生一定会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

3.掌握阅读技巧和运用阅读理论

快速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培养起来的。施教者应该在通过精读获得较高的阅读理解正确度的前提下,侧重各项泛读技能的训练,努力引导学生养成组视阅读、集中关键词阅读、抓主题句阅读、利用词缀和上下文推测词义阅读以及用外文思维阅读等良好习惯。还有其他一些技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如略读法,即通篇浏览,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内容;寻读法,即有目的地寻找文章的主要信息;评论阅读法,即弄清作者在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态度和倾向,对其主要观点加以评论;场景阅读法,就是熟悉文章所描述的背景情况等等。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一些阅读理论,可以开阔他们的阅读思维和角度,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中的图式理论,关联理论,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元认知理论,语篇分析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以上的教学策略和理论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准备了理论知识。

四、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为了成功的达到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者需考虑到影响阅读的因素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教学策略的训练和理论的指导,最终让学生轻松阅读,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阅读法;兴趣;意识;;潜能

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习惯。但就常规阅读教学来看,教师“垄断”舞台,结果教师教的苦不堪言,学生学的一知半解,这样缺乏自主性的课堂,造成了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呢?

一、变“机械式”阅读为“修养式”阅读,培养“自主阅读”兴趣

“机械式”阅读为应付式、无感式“苦”读,无享受之意。“修养式阅读”是不带功利色彩的阅读方式,愉悦地进行文本阅读,与文本展开对话,让阅读的过程变得快乐舒适。所以,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修养阅读、素养阅读、人文阅读,以身心愉悦为起点,以审美情趣为重点,以修养提高为终点,培养阅读兴趣。

二、变“枯燥式”氛围为“愉悦式”氛围,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枯燥式课堂,缺乏生气,没有活力,调动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轻松愉悦式氛围的营造,一是需要优雅的课堂环境、生动有趣的图片、精彩的音频、视频等,让学生倍感温馨舒畅;二是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阅读的伙伴,在民主、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里,合作探讨、平等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喜读、乐思、质疑、探究,主动参与到阅读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变“单一灌输”为“方法引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点拨和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悟”出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方法、运用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如:我在教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这是议论文教学的难点。我把一套议论文的阅读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概括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首先,用什么(有趣故事、典型事例、某种社会现象等)引出论点;其次,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将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议论文时,学生很快理清了论证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变“垄断式”为“开放式”,归还“自主阅读”

垄断式课堂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逐渐解放,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经验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30分钟左右。“垄断式”课堂,教师自导自演,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揣摩难点、质疑探究成了空话。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不能光追求教学进度,要让他们自由、宽松、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主阅读归还于学生。

五、变“单一讲授”为“适时点拨”,挖掘“自主阅读”潜能

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易程度的不同,所以,教师要在挖掘学生自主阅读的潜能上多下工夫。

一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二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阅读差异,给每位学生表达的机会;三是不要急于求成,善于适时点拨提示,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跳”得高一点,摘得甜美的“果实”,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非专业英语阅读 图式理论 应用

图式理论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它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理论,它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强调读者背景知识,利用内容图式及语言图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有效提高学生对第二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不但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非专业的学生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理论,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理论,英语阅读中使用图式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阅读能力。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指新的信息通过人的大脑记录下来,储存在大脑系统里,然后经过人的记忆将新的信息转换为大脑储存系统里相关旧信息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图式理论的实质是用来处理、接受和解释新的知识,在解释新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个系统性较强、实用性较强的语言学习理论。在英语阅读中,图式理论的应用是找到与英语阅读内容相关的图式的过程,通过图式可以将英语阅读内容形象、具体程度表现出来,并且根据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还可以很好对英语阅读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可想而知图式对英语阅读在重要性,尤其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更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二、图式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中的应用

1.图式理论交互式的阅读模式中的应用。交互式阅读是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阅读方法,也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最多的英语阅读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英语词汇解释与相关图片联合起实现对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学习。这种模式运行原理是图式理论,在该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文章作者的意图,分析出文章大意。因此,老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英语阅读教学时,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激活学生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对英语文章进行阅读理解,作为学生本身更应该积极发现自己已有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并将它们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

2.图式理论词汇学习中的应用。在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阅读问题便是词汇问题,应用图式理论中内容图式可以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记忆,是词汇学习中最适用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例如,在英语文章中出现租赁权(lease)一词时,应该积搜索大脑中关于租赁权其它词汇,以此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租赁权相关的词有抵押权(mortgage)和留置权(lien),这不但使学生回忆起旧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对新的知识进行了补充,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3.图式理论在课后阅读活动中应用。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及学生都忽视了课后的阅读巩固,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更缺乏相关的课后阅读活动,这是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受到限制,作为英语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课后对英语的阅读。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课后阅读练习题,要求学生必须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来回答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已经阅读过的英语,进行阅读知识的解释说明,并要求学生将阅读学习到知识应用到课后英语阅读中去,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将旧的内容图式和新学的内容图式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此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4.图式理论在学生自学能力培中应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要求学生除了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图式交互方法进行英语阅读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下多阅读与课堂英语相关的英语文章,以此加深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课后找相关的英语文章进行阅读就是应用了图式理论中程度内容图式。此外,课后阅读时使用形象阅读的方法是图式理论中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利用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进行诠释或说明,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实现英语阅读的重要方法。在课后英语阅读中应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自血能力,在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老师或学生都要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情况,进行英语阅读能力及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是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成为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图式理论是实现英语阅读的核心理论,该理论中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阅读教学中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弊端,就要大胆改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和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就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思”,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学生带问题阅读的习惯。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从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义,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语文阅读不能超脱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因而准确地掌握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

三、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明确,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还可以放在段末;而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论证方法可分为立论、驳论,知道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的方法,有时也运用比喻、正反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这样,使分散于各单元的议论文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将分散于各单元的记叙文、说明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四、教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1.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这些论述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矛盾”之处提问题,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可抓住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何既用“大约”,又要用上“的确”,这对词的运用,是否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以此让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生疑,从回顾课文中解疑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从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关系中找疑问。这样,围绕“疑”,就可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3.教给评注赏析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品评鉴赏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品评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用正确的态度去鉴赏作品,分清作品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教给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第15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元认知理论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从而强化个人多元化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重点从元认知的理论出发,来对语文阅读能力提供有效的策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元认知 阅读策略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元认知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要,这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学习能力、个人成长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将元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不断地强调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知识的自我整合,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所服务。

1 元认知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

1.1元认知理论内容

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理论与传统认知理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强调这一理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具体认知内容、作用方式不同等等,从而更加强调认知的综合性。

1.2元认知理论对于语文阅读指导作用

将元认知理论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元认知理论与学生个人主体性、认知行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不断实现个人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去,根据学生的自我成长特点、成长规律、发展水平、心理动机等要素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从而来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完成阅读目标,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阅读能力和阅读素质的提高。

2初中语文元认知阅读策略研究

2.1 培育学生的初中语文阅读兴趣

培育学生的初中语文阅读兴趣,对于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通过有效地引导、合理化的阅读教学计划、生动的阅读组织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从而让他们对阅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和建构,不断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学会有效的组织教学结构,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阅读话题进行入手来展开讨论,从而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此来从根本上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2.2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及时指导

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及时地指导,从而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比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的不同,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合理的阅读方式,比如通过精读、略读、浏览、朗读、摘度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要,以此来更好地实现阅读质量的提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而来更进一步地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正,从而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2.3提升学生阅读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来进行阅读反思和提问,对于自己不懂的阅读内容、结构划分、主题提炼,来对之进行有效地点拨,从而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将阅读与个人体验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2.4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

积极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比如通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阅读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阅读训练,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质。老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地监督和提问,对于他们阅读中可能存在的误区进行及时地指正,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为他们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元认知理论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元认知理论出发来对学生的个、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规划,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读指导,不断提升阅读素质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断培育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对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组织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并实现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芳兰.初中语文元认知阅读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孙珊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