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法论文范文

教师法论文范文

教师法论文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党校教师;撰写论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20-04

教学和撰写论文是党校教师必备的两项基本技能。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共享。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授课水平的提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他们授课能力较强,但写作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质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没有精力搞研究;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自己,或者懒惰,或者能力有限,提起笔不知写些什么。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训练。正如帕特里克·邓利维说:“通常,写作知识和技巧不会是你优先考虑的事情,但却是论文写作的重要方面,对成功创作和完成论文意义重大。在写作方面取得扎实、不断进步将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1]13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就党校教师撰写论文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勤于练笔是基础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越长时间不写文章越不知道如何写,相反,经常写作的老师越写越熟练、越轻松。所以,练笔是一种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训练。

练笔的方法很多,比如在看书和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将这些思考的成果写下并整理出来,或者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哪怕只写三言两语,都可以起到提炼、归纳和练笔的作用。现在网络很发达,有的教师有写博客或微博的习惯,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写一些专业文章与网友们共享,既可交友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可以写些综述类的文章,对前人工作总结、回顾及做出评价,这也是很好的练笔方式。

教师们只要克服懒惰心理,做个有心人,勤于动手,就会越写越顺,熟能生巧。

二、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前提和关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选题是写作的前提和关键。要想有高质量的选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新。所谓选题新,就是所选题目很少有人涉猎。在写作之前最好从中国知网上查一下有多少类似的选题,了解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自己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选题要有实践意义。为了求“新”,有的教师专找一些“偏窄冷僻”的题目去写,有的选题对实践没有指导意义,违背了党校教育的目的。党校教育讲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写文章也要联系实际,能够给现实以启发和借鉴意义,这样的选题才有撰写和研究的价值。

第三,选题的大小、难易要适度。论文不比大部头的书或课题,如果选题太大,涵盖面过广,在受篇幅限制的情况下,不容易就一个问题论述清楚,所以宁选小题不选大题。有的老师由于受知识水平、专业结构、材料占有等限制,选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从而影响写作的信心。所以,选题的难易要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定。

第四,选题要紧跟国内和国际的大形势。每逢遇到具有重大意义事件的纪念日、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的诞辰日等,许多期刊或部门都要举办征文活动,教师们可以在已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重要会议,如十的召开等,教师可在认真研读十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累积的材料,迅速做出反应,写一些这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容易发表。

高质量选题的关键取决于你的阅读数量和对参考资料的把握。张世英教授曾说:“选题过程中,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中心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2]38因此,写作的下一步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方面加以训练。

三、收集和整理资料是撰写论文的必备条件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3]67一般而言,在写作过程中,凡是文章中所要涉及的人和事,与之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能收集多少就收集多少,多看,多分析总结,才多有启发,文章才会有新意。不仅要看国内的资料,还要看国外的资料。收集、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的资料,也有助于开掘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党校教师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与以往手抄或剪贴等传统的方式相比,网络收集资料有很多优势,既快捷又方便,也易于收集、分类、查找和保存。

在论文写作中,可以查阅和运用的资料种类非常的丰富。下面以党史为例,可以将资料分为以下几类:

1.档案与文献类

文献是保存、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各省市档案机构已经向公众开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文稿》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资料,可以成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2.文选、文集、书信与年谱类

在党史资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的相关资料。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文集、资料汇编等都已经出版面世,极大地推动了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的向前发展。[4]16现在公开出版的文选与文集很多,如《文集》、《选集》、《邓小平文选》、《刘少奇选集》、《选集》等,还有一些书信集、年谱类,都是比较权威的材料。

3.日记与回忆录类

在已出版的日记与回忆录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国内的如《杨尚昆日记》、《胡乔木回忆》、《回忆与研究》、《师哲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等,国外的回忆录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等。日记、回忆录能够真实再现当时历史,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还有一些背叛或脱离党组织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所写的回忆录,如的《我的回忆》(三卷),陈公博的《苦笑录》等,通过看他们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些正史中没有的信息,但要有辨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的文章,除了大家熟知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文集》外,还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系列丛书,外国人看中国抗战系列等,这些文章可读性较强,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4.报刊类

文章要想写出新意,就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报刊,无论对选题还是内容都会有很大帮助,会挖掘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如想要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史,可以研读当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周刊》等,对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人物军事思想、社会变迁、知识分子问题等进行深入了解。有兴趣的话,从中找出一两个选题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做这些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因此,想要写出有新意、有分量的文章,可以参考这些资料,它们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参考的价值。

5.专著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机构出版了很多国内和国外的专著,通史类的专著如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30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70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通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这些专著都可作为阅读或写作的参考资料。

以上列举的文献资料是党校教师所应收集的基础性资料,教师们还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广泛地收集。整理分类的方式也有很多,因人而异,上述分类也仅可作为参考。

总之,要读的书和要收集整理的资料很多,要花费教师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对于教学和写作都很重要。因此,但凡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必须在这方面做足功课。

四、研究资料,构思文章,列出提纲

列提纲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提纲不仅应该写,而且应当尽量地“思考得周密些”、“写得详细些”。[3]68在掌握大量的资料后,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反复研究,深入思考,列出提纲。提纲应勾画出全文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结构框架,明确主要段落的层次以及各段落的论证步骤,包括主要观点、使用的例证,以及论证的方式等。一个好的写作提纲,能起到疏通全文脉络的作用。[3]68

在勾画提纲的过程中,要围绕“新”字去思考:

首先,要做到观点新。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发掘别人还没发现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观点,进而内化成新的思想。

其次,要做到材料新。党史党建方面的论文,近些年来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文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原先的观点做了某些修正,如章百家的《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杨奎松的《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等,都是笔者视野所及在学术研究上比较规范且有相当新意的成果。[5]199因此,教师们应养成阅读本专业最新期刊的习惯,随时掌握学术动向。

最后,要做到方法新。学会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新的方法研究问题,这是目前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去研究党史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现在要拓宽思路,尤其要多加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教师们通过钻研资料,分析对待这些问题历史上是怎样做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等。类似的文章已有人开始撰写,但数量不多,如果有心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会有所收获,对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要坚定一种信念,就是在教学和研读材料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后,一定要争取把它变成学术性的东西。这不仅有助于整理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反过来对教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五、修改是论文撰写的重要的环节

学习如何修改论文,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方法之一,而且是更有效的方法。通过修改论文,可以进一步提高遣词造句和逻辑推理的功夫。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6]95修改论文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论文初稿完成以后,认为论文已基本完工,不愿做进一步的修改工作,认为没有大的失误即可。其实这是个误区,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俗话说:“善作不如善改”,“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初稿只是很粗糙的产品,需要教师们认真仔细地加工完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多前进一步,至少可以减少失误和克服不足。[6]95

论文可以边写边修改,也可以在初稿完成后做整体性的修改。要对初稿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不仅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语言等细节修改,还要反复推敲观点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对引用的材料是否要进行补充完善等。以引用材料为例,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得少于三篇,同时注明出处,这样做,一表明有根据,二便于检验,三可使读者获得新知,四尊重资料创造者、整理者的劳动成果,五防止伪(假)引、错(误)引。[7]123论文修改是个细活,这个过程虽然枯燥但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过程。

六、研读期刊,找准目标,合理投稿

现在学术性期刊很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期刊种类有9 000多种。按类别分有社会科学期刊、自然科学期刊、专业类期刊、综合性期刊;从层次分有学术性期刊、知识普及性读物、文化生活指南性期刊等。[8]61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外在的形象特色,包括栏目特色、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特色等;也有内在质的特色,包括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地区特色、时代特色等不同内容。每种期刊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培育有别于其他期刊的特色、个性和风格。[9]242党校教师应当重视的是期刊的内在质的特色,既可围绕期刊内在的各类特色撰写论文,也可以根据论文内容寻找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切不可偏离该期刊的栏目和范围等。

期刊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但这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转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该学科(专业)当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期刊。一般而言,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一般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这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代表本学科发展动向和发展前沿水平。[10]84教师要尽量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争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章定位准确,合理投稿。

认真研读期刊的投稿要求,力求规范。按投稿要求填写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对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用文献、标题层次等认真审核,确保无误,尽量减轻编辑的负担。

以上这六个方面是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很多教师无意间也在使用,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掌握这些方法后,对于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将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博士论文写作技巧[M]赵欣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6).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教育,2009,(10).

[3]蔡学举.积累资料与撰写论文[J].黑龙江图书馆,1988,(03).

[4]田子渝、曾成贵.八十年来党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杨奎松.50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05).

[6]关耳.撰写学术论文基本知识讲座[J].职业技术,2006,(18).

[7]周一平.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失范、违法现象应尽快杜绝.[J].学术界, 2006 (02).

[8]尹玉吉.学术期刊特色的三个层次[J].期刊探索,2007,(05).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语文教学论;实施

Abstract: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emphasizes theory, instruction and outer shape but underestimates practice, introspection and inner experience. Case teaching can build a bridge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study motivation and enduring interest, train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reflect teaching, and form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refore, cas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concerned in case teaching: combine practice when choosing a case, keep the thinking deliberate and flexible, make students as the mainstay, teach in small classes in a gradual and orderly approach, and keep studying to improve quality.

Key words:cas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mplement

一、 高师语文教学论实效性不高的检视与归因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教育专业重要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反观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主要仍是一种外控的理论传输模式,存在着“三重三轻”的误区,具体表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是知识的力量体现,知识只有与现实的教育情境发生关联,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导致未来的语文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决策力极其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

2.重传授,轻反思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教学却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受体”。正如专家所说:“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1]

3.重外在塑造,轻内在体验

现有的语文教学论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悟环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2]。

究其根源,是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语文教学知识将很容易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怪圈”,一方面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教师系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论的基本理念、原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另一方面,认为已经掌握了语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学生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却发现在教师教育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近乎“标准答案”的理论学习,并不能使他们应付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和教学情景,从而就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乃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有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 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运用相对较晚。1986年,美国教育司研究协会(ARER)年会中,“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工作组提交的报告提出:“教学案例能够阐明种种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应成为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之后,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近些年来,我国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加之我国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即使进行案例教学,也只是把它作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和点缀,案例教学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为此,正确认识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架设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对隐含着教育理论的真实、典型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具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这种将教学规律的普遍性与个人体验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是一种对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超越,有效地架设起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持久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显得过于被动。由于缺乏与实践的密切融合,学生无法从抽象的概念界定、枯燥的教学原则的讲解、艰涩的教学模式的分析中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质和本真。这样的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总是倾向于对实际的、变换的事件较多的注意力。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情境、细节具象逼真,给学生提供了实际体验场景并将他们置于决策者的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对语文教学论课程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样、鲜活、富有故事情节的实践描述,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感性,非常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逼真的语文教育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学情景中,经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在反复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中,联系特定的真实情景资料,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语文教学理论迅速地多角度考察、分析问题,在复杂的情景中清晰地把握关键的问题,并依靠所掌握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不断反思自己的缺点,借鉴他人之优点,并能够及早发现和检视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有着强大的持续发展的作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讨论本身是一个互相启迪、互相引发的过程,对挖掘教学智力源泉大有裨益。于教师来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综合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组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过程,从中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启迪。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探讨、研究,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协作、支持的多向互动过程,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培养反思能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

1.结合实际,编选案例

编选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不是素材的任意堆砌,而应经过仔细筛选,精心编排组织。在编选案例时应注意:(1)针对性。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所要涉及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例,还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几个相关片断的叠加,其目的是要从案例的分析中导出相应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或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观念在内,体现语文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具有语文教学内容上的代表性。(3)真实性。教学案例强调真实、自然,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若隐若现;信息的提供也是含蓄的、零乱的。因为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正是如此,要靠教师自己收集、加工、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决策。(4)时效性。所选取的案例要能充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尝试。

2.周密灵活,关注思路

要周密安排、灵活组织教学过程。一般说来,案例教学分三个环节:(1)提供、呈现案例。这一过程要做到:一是时机恰当。可在讲解语文教学知识点时呈现,也可在讲解之后呈现。二是方式多样。可印发语文教学案例材料,可教师描述,可以多媒体呈现,也可通过学生表演,模拟再现情景。(2)分析、讨论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语文教学案例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并注意控制时间。形式要灵活,可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案例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3)总结、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可以由教师对语文教学案例讨论作出精练、全面的归纳、总结、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课后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侧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在案例提供的具体的、全方位的情景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结果应是多元的、开放的。答案的不确定性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3.学生主体,重在参与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为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应注意:(1)恰当分组。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一个小组以5~7人为宜,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合理组织。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教师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能使学生调整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是随意评价学生的见解影响学生的思路。(3)全面评价。要改变仅期末书面考试单一评价的方式,将评价扩展到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态度、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是否能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教育教学规律等。

4.小班授课,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宜实行小班授课。教学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教师仅仅讲授教学论概念和原理,教学效果显然不好;二是过度使用案例教学。如果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很难进入案例的情境和角色,案例教学的结果容易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不能起到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正确的做法应该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和思路,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之以相应的案例,而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要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慢慢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案例教学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它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语文教育教学动态,并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炼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强化锻炼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既生动又实用。

[参考文献]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者型教师的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者型教师即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当今社会发展和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学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同时,学者型教师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加以研究、推广,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因此,我们把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有现代教育观念、会科研的教师称为学者型教师。

二、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般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而学者型教师的知识不仅面宽,而且质上也很显著,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笔者认为,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相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者型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

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前沿知识。当代科技飞速发展,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环境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科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都属于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学者型化学教师力争将教学与科技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

结合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在知识的静态结构,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学者型化学教师应结合具体学科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三、学者型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策略

掌握策略性知识是学者型教师进行策略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还能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并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能运用策略性知识,设计教学策略

一个经验丰富、教学策略掌握好的学者型教师,必须具备:①内容知识,即所教科目的内容;②课程知识,即有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思想;③一般的教学知识;④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知识,即教材、教法知识;⑤有关学生及其特点知识,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和学习风格等;⑥有关教育环境知识;⑦有关教学目的、教育价值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其中⑤⑥属于策略性知识,即研究如何有效教的问题,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2.课堂上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探究实验技能

学者型教师能针对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有效性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个别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进行针对性灵活教学,研究自己教学个性,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会学生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针对我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世界各国都在深入探索教会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方法,作为学者型化学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期施行学法指导,培养懂得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体现基本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以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实验操作与设计可培养学生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自控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能养成尊重客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活化,为发挥其思维潜能创造了情境。在我国教育转轨阶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挖掘教材中探索性的实验,优化实践课教学过程,是学者型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3.课后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学者型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反思。

四、学者型化学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它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学者型教师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作为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和终级目标,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以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为特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把考试当作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上,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教材改革,适应新科技潮流,吸收新科技成果,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诸如环境污染、人炸、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21世纪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均应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究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的应用及最优化组合,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合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等。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这是向我国传统教育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摆在化学教学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学会创新是学者型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是:

具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喜欢质疑,爱独立钻研,敢于创新;想像力丰富,新颖独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基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学者型教师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能力形成最佳时期,为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诱导。

培养创新精神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学者型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要从根本上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关键是教师主动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

3.要有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

现在正进行以电化教育为标志的教育革命,学者型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拓宽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范围,把计算机带入文、图、声集成的应用领域,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CAI软件是一种人工智能,在揭示化学教学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因为对未来一代,不在于仅仅是储备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有多大,获取知识的技术手段有多先进。

五、科研能力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重要内涵

科研能力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教师素养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学者型化学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具备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及趋势,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选择有价值的、可行性的、实用性的素材,运用调查、研究、提炼、综合、创新等方式,凡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评价有关的教育领域都是研究范畴,都要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探索,不断总结新经验,构建新模式。

教育科研能力包括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它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核心成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把握、教育实验设计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新建院校教师要强化质量意识,要针对课程实际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和改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生源情况有了新的特点,要切实提高新建院校的办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教学实效。因此,广大教师要从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人手,掌握课堂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八要

1.要了解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生源实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手,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切人,应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是授课对象,是教与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了解学生,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课中通过及时观察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了解学生对教师上课情况的反映和要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学生大都是刚过二本线的学生,要认识到学生客观的学习基础,既不能高估学生,也不能低估学生。

作为教师脑子里要时刻铭记学生是衣食父母,学生是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意见和要求,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课堂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要明确思路

每一堂课要讲授的内容,在备课时、在上课之前应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大致思路,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要条理清楚。拿《心理学》为例,这是一门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概念很多,对每一个新概念的阐述都要做到讲解清晰、表达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感觉到认真听课和不认真听课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3.要突出重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课堂上要着重突出重点内容以外,更要把疑点、难点讲清楚,也就是要突出重点、疑点和难点。大学教育之所以有别于中学教育,在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和点拨。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另外对于以往学生在作业和考试当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要特别说明,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现在高校的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很多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所以每堂课的教学重点、疑点和难点都制作在课件中,这样一方面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4.要善于问题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看似信息量大,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解决这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提些能让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要勤于启发

对于每节课上要提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提,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设计好。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要有启发性,即对将要讲授的新内容应有诱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进行教学设计,善于提启发性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6.要联系实际

通过实践学习比学习规则要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来的知识。要重视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际中得到验证。要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育质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以教材内容为底本,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要富有激情

虽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成部分,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的好和坏。教师的情绪往往会直接感染学生,很难想象一个老师如果自始至终原地不动地读讲稿,他的学生会情绪高涨地听课。所以,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大声讲课,做到声情并茂,要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虽然讲课的时候不能向朗诵诗歌一样,但要认识到教师的讲课应该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做到眼中传情,绘声绘色,激情饱满地授课,那么将会直接感染学生,会让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8.要及时总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年功”。要意识到当堂掌握新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要做到及时总结,也就是在每次课结束前,要留6到8分钟左右的时间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本次课讲的主要内容。这样,克服了不必要的遗忘,也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重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局。

二、八忌

1.忌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好课,从学生、教材和教法这三个环节做好备课工作。要保证上好课,必须做到课前备好课,如果备课不充分的话,那么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掌控讲课的节奏,就无法保证授课的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认真备课,并参考同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写出备课笔记,制作好课件。这样才能保证授课时从全局把握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讲课时突出重点。要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切忌上一次课只备一次课的内容,这样的话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教学内容,只会影响教学效果。

2.忌照本宣科

若照本宣科,没有激情,对学生的学习就会缺少吸引力,就会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排斥,产生厌恶感,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讲课举的例子和例题,应尽可能从其他教材和资料上找,因为如果与教材完全一样,学生完全可以看书本上的内容,就不会跟着教师的讲解同步去思考,也就会影响学习效果了。

3.忌背对学生讲课

这样不能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无形中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该面对着学生,师生间应有目光的交流。就像两个人说话的时候总要眼看着对方一样,这不仅仅是尊重,更是交流的需要,上课更应该如此,只是一对多而非一对一的区别而已。老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没有交流,那么老师讲课就如同自说自听,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受影响。

4.忌语速不适

教学中应保持恰当的语速,切忌过快,也忌过慢。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当,语速过慢完成不了教学内容,语速过快学生的思路又跟不上。这是年轻教师初为人师时的通病。

5.忌用语不准

教师教学用语必须准确,切忌含糊不清。老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真知。教学中,不能用“好像”、“可能”、“差不多”等模糊语言。教师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家规范和国际标准,一定要给学生表达清楚。

6.忌说话不畅

教师教学中,语言一定要流畅,不能支支吾吾。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对自己的上课情况提出意见。之所以这样做对教师本人提高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学生提出的意见对自己肯定的,要继续保持,并努力做得更好;对学生提出的批评性意见和建议,要虚心地接受,并努力改进。

7.忌板书杂乱

规范化的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板书没有经过预先设计,看到哪有空白往哪里写,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也不好记笔记。教师要注意凡是课件上没有而又需要板书的内容,要按照顺序板书,并且做到字迹清楚,书写规范。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记笔记,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性格的老师,切忌板书条理不清楚,杂乱无章。

8.忌坐而不立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1、前言

教育一直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21世纪这个高竞争力的信息全球化社会,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发展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学效率,也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本课题就高师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做了一个具体的讨论。希望能有利于高师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改进。

2、高师语文教学法简介

高师教育即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在其中所有的中文专业里面,最具教育模范的当属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专门是为了高等师范类院校培养优秀的语文老师而特别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高师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由学生到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转变。这些就对于学生除了大学校门,走向教育岗位非常重要;同时间接地提升教学的综合师资素质,造福于教育事业。

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课程教学发展至今,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当然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高师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的筛选良方。再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老师表达的信息量十分关键,这也是课堂效率情况的一种体现。好的有效的方法更加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决定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选择有效的高师语文教学法,才能更好地造福广大学子。

3、语文教学法的有效性判断

现在的大多数高师教育都是传统式教育模式,他们重视传授理论知识,不停地着重于外在的塑造但是对于加强实践以及诱使学生反思体验等素质型教育却大大的忽略了。因此在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上面往往是不太理想的。

那么何为有效性教学方法呢?就语文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点有两种比较精辟的解释。其一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使用较少的精力、物力和时间而达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它也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学价值需求。其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促进定为基本也是根本目标,这也是唯一衡量教育有效性的标准。另外,创造提高良好教学环境以及激发鼓励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等也是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内容。

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在方法的正确选择,当然好的方法也是成功的一般,但是最关键的便是方法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师将方法的发挥程度。前者是指需要高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一个是适合的方法很重要。后者指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教师的讲演能力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决定着该教师是否可以将教学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因此进行有效性判断不仅需从方法本身,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设施等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并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进行实际调查论证;这样以后才可以衡量一种方法的真实有效性水平。

4、高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随着基础教学的改革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前的灌输法以及填鸭法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机构的要求了。这些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目标,并且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发展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新的有效方法很重要。在语文教学方面,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种新的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活动探讨法、辩论模式法、讲座法以及教材模拟编写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目前较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去学习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授讲座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刺激以及吸纳一些真正对这门教学感兴趣的学生,然后讲座可以以讨论、带入、合作、提问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是学生更易介绍和思考当然也更容易记忆吸纳知识了。

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语文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但是如果引用得当的话一直都非常有效。这是围绕教学目的,将真实场景加以典型化渲染,然后让学生来思索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互动和总结,来达到学习知识提升分析等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加入到互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有效方法,本课题不再一一介绍。总之,虽然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但是被不代表原来的方法就会被抛弃。只要是善于运用,也许任何一种普通的方法都会行之有效。总之,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接受类型,结合教学基础设施,获得最适合的方法很重要。没有绝对的无效的方法,只要是最适合的就能成为最有效的。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奖励性绩效工资;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绩效工资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按照教育部规定,各省市地区的学校制定了指导思想与考核方式。但是,其中的制订过程与绩效工资的考核和分配制度却引起了不少分歧与激烈争论。有的学校多次修改,教代会勉强举手表决通过;有的学校各个群体利益分配冲突激烈,没有能通过教代会表决;有的学校权力驾驭权利,在权利的萎缩中通过了教代会表决……笔者走访与了解了不少学校,从中选取一则比较典型的案例,希望读者们通过案例能有所启示,发现制度制定的一些关键因素,即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促进学校制度的民主建设。2009年12月6日,第七届十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多功能厅举行,会议由R主席主持。他说,本次教代会的主题是讨论并通过由校长起草的《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讨论稿》)。他宣布了会议的议程:奏国歌(教代会开幕)、校长就《讨论稿》作说明、分组讨论、主席团汇总、宣读决议、宣布结束。会议整个时间为l小时,分组讨论为30分钟。13:38时,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紧接着,D校长对《讨论稿》作了说明。他说,时间很紧,本来应在月底上报教育局,他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考虑,起草了这篇《讨论稿》,再经行政组三次反复讨论,吸收兄弟学校的经验,因此,现在的《讨论稿》已经是一则比较成熟的方案。随后,他宣读了《讨论稿》。他说,本次绩效工资的改革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他强调,他已经考虑了人性关怀,没有将基础性绩效工资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他的整个发言持续了20分钟左右。14:15时,高中文科组、高中理科组、行政组、初中组以及列席代表组分组进行了30分钟的讨论。14:45时,主席团在校长会议室进行主席团会议。会议首先就各讨论组的意见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各小组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焦点与分歧

(一)不公布具体级数奖励数额,能否表明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教师提出,《讨论稿》对级数没有作出具体的金额规定,无法对《讨论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样笼统的稿子缺乏公开的诚意,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校长回答说,对于具体的级数,方案中确实难以明确,首先得通过方案,才能进行测算,肯定会高于原来的级数(原来是40元一级)。教师的满工作量为多少,人均为多少,现在还没测算,因此,干部的级数为多少,也无法测算。显然,这样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任何一个校长在起草《讨论稿》的时候,都明确而且也都计算过具体级数的金额,这是一般的常识。笔者对该校5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2%的教师认为不能较清晰地了解《讨论稿》。笔者了解到,教育局早就定下了各个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额,兄弟学校早已公布。这样的搪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差甚远。

(二)干部利益高于一线教师,能否代表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有教师认为,《讨论稿》对教育局给予校长的级数不公布,而副校长级以及中层正职、中层副职的级数各为校长级数的90%、80%、70%,学校行政干部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远高于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考核结果——“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校长回答说,这个比例是沿袭了上届教代会课时津贴制度的相关条文。现在,上级部门还没有下达校长的具体级数,因此,现在还没法确定是否高于一线教师与骨干教师。笔者从相关主席团成员处了解到,上届的分歧焦点就在于干部与教师的比例数,就在于教师的最低保级数7太低,当时是在校长的婉转解释并同意在今后的实施中进一步完善的情形下通过表决的。这次各教研组在会前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但《讨论稿》中一点都没采纳。从以上事实来看,学校领导并没有以教师为本,也没有代表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而是代表了自身群体的局部利益。调查中有96%的教师认为,《讨论稿》没有代表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

(三)考核结果不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能否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有教师指出,教育部与省政府的政策文件都明确规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结果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而现在《讨论稿》中教师的满工作量为11级,校长则为22级。如以兄弟学校的80元为一级,那么,按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以10个月总计,教师满工作量则为8800元,校长与副校长、中层正职以及副职则分别为17600、15840、14800、12320元。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的奖励都远低于干部的奖励,这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校长没有作答。学校的发展涉及各个层面,处理好各个层级之间的发展,尤其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讨论稿》重视了干部积极性的发挥,而忽视了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无疑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问卷调查表明:98%的教师认为,《讨论稿》背离了以教师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度的规定明显向学校领导者与管理层倾斜。

(四)主科教师的级数高于副科教师的级数。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教师认为,学校的学科没有主副之分,在课时上已经显现了学科差异,在分配上就应该同等对待,方案没有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宗旨。校长回答说,学科之间确实不该有区分,方案确实跟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差异,但是,现实中我们也不得不强调对所谓主科的重视,学校也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因素。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也有这样的差异,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显然,校长的解释缺少合法性,也违背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再三强调的“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的政策。调查中有86%的教师认为,这条规定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行政人员有奖励性工资的保底级数而一线教师没有,能否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有教师认为,《讨论稿》取消了原来教师课时津贴保底级为7级的制度规定,而将具有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的级数提高到7.5~9.5级。现在学校超编严重,有的教师工作量只有3级,相当部分教师都无法满工作量。技术管理人员有奖励性工资的保底级数,而一线教师没有。这样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没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校长回答说,至于一线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保底数,学校不予考虑,因为在基础性绩效工资中已经体现,而对行政人员有保底数没有作解释。其实,技术管理人员也有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但却有保底数。据教师反映,制度向行政技术人员倾斜,是由于这些成员大都是由上级机关和各个学校校长安排来的,与这些领导都有一定的关系。笔者也确实了解到一些事实,因此,这种倾斜确实不能排除这样的因素。调查中有94%的教师认为,这条规定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

(六)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过大,是否违背“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的规定。有教师说,按照《讨论稿》,学校教师满工作量为11级,而有的教师工作量为3级。如果以80元一级计算,他的月工作津贴240元,他的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以10个月计算,其年工作量部分为2400元,而干部则普遍在1.5万元左右。差异这么大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符合教育部与省政府的“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的规定。校长没有作答。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了“适当拉开差距”的考核政策,其根本意义在于既要发挥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优秀人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又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的事业心,稳定教师队伍。因此,“适当拉开差距”,不是拉大差距,而是要避免过大的差距,以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讨论稿》中的低绩效奖励性工资与高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差距达到了5倍以上,显然,这既不利于教师团结,也不利于教师发展乃至学校的稳定发展。在访谈中,有些教师显得非常激动,慷慨陈词,愤愤不平。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这违背了上级政府的指导性政策。15:15时,第七届十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复会,R主席向全体代表宣读了主席团的决议:《讨论稿》坚持了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遵循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则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学校制度《讨论稿》。他解释到,各组意见已经由校长向主席团作了答复,对于存在的问题今后会在实际工作中改进并日趋完善。随后,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32人与列席代表17人都举手通过了《讨论稿》。

15:20时,R主席宣布,第七届十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结束。

二、分析与讨论

第七届十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经过近两个小时终于落下帷幕。在近两个小时内,广大教师依据政策、文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虽然时间仓促,各代表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广大教师对学校民主管理的热切期待。学校领导就教师所提出的意见在主席团会议上向主席团成员作了回复,在一定范围内也对教师的民主要求作出了回应。现在,教代会已经结束,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存在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每一个学校干部和教师认真反思与总结,以促进学校今后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学校的作用。

(一)操纵与民主背道而驰,教代会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机构。《教育法》第30条指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十条有这样的规定:在教代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在教代会上,有权自主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权参加学校决策讨论。但在校的第七届十次会议中,教代会都没有提案这个程序,只讨论学校领导规定的话题,而且《讨论稿》在代表讨论后没有作丝毫的修改。讨论的时间被规定为30分钟,代表们无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这大大限制了代表权利,造成教代会民主渠道阻塞,使代表们无法正常行使其应有的权利。由于受到学校领导多方面的限制,教代会确实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教代会民主管理学校的作用大大缩小了。

(二)权力与利益相得益彰,方案通过有损学校的组织氛围。教育部与教育厅都规定: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而由前文可知,《讨论稿》中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奖励级数远低于干部的奖励级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和政策的导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前途,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制度的形成。问卷调查表明:98%的教师认为制度的规定明显向学校领导者与管理层倾斜,从根本上背离了以教师为本的领导理念。职位权力与经济利益相互强化,必然导致教师思想的异化。其结果必将导致教师重经济利益而轻责任、义务。同时在制度制订与讨论的全过程中,领导的“领导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还显性或隐性地误导了某些教职工的追求取向,即唯有“仕途”才是赢得与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从而严重损害了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氛围。

(三)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助长了干部与民争利的不正之风。《讨论稿》中诸多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法的条文与内在因素,教师们不是一点也不清楚,而要将这些早已心知肚明的事实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出来,就显得特别困难。当然,这与学校长期的等级制度的管理与忽视民主建设有关。绩效工资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各个群体的利益。各个利益群体在教代会的民主气氛中加以协调、改进并趋于合理,既达到合法,又达到合情,这是制度建设的可取之道。我们不可无视干部群体对自己利益维护的倾向,这种利益的倾向通常也有其合理性;我们也无须期待每个干部都会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全身心地维护教师利益。合法的利益维护,不仅需要正义的领导者来维护,更需要具有法律意识的教师自己来维护。正义需要用法律来维护,也需要广大教师用民主的意识来呼应与伸张,否则,就会滋长干部与民争利的不正之风。

三、问题与对策

在学校实际中,我们发现领导干部与中层管理人员常常担任两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领导或管理者,又是学校的学科教师。当在利益分配时,往往会混淆主次,即他们既享受领导干部或中层干部的待遇,又享受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的待遇。因此,他们便成了学校利益的最大享用者,引起了广大教职工的异议与抵制。诚然,在学校工作中,领导干部与中层干部都具有教师身份,也担任部分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他们的主要职务在于领导与管理学校,他们不能属于一线教师、骨干教师。这种模糊的做法实际上受到了群体利益的影响。因此,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协调学校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对公正、合理与合法地推行国家规定的绩效工资政策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将有利于各个群体间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我们看到,学校的民主管理还极为有限,甚至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这与学校长期以来的科层管理与官本位思想有关。这些因素得不到解决,民主意识就会受到压抑,学校的民主管理就难以充分实现,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代会并没有在学校制度的制订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教代会的主席团成员并没有以教师为主体。学校行政领导在制度的起草、讨论与决定过程中的权限远远超越了教代会的职能。

第二,学校绩效工资考核领导小组是由校长为组长、党政工团负责人以及教职工代表组成,教职工代表在其中的比例极小,且这极小比例的代表也不为教职工选举,而是由学校领导层直接决定。因此,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难以代表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其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都受到质疑。第三,校长由上级行政部门考核,对教职工可以毫无顾虑;而教职工却由其领导的小组考核,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极大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教代会上的举手表决与会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会截然不同。在调查中,26位教代会代表都表示不赞同这样的《讨论稿》。

笔者认为,学校要发扬民主,实现民主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确保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制度的制订中起决定性作用;党支部则在政策的指导、法规的引导以及规章的合法性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校长则是教代会决议后制度的执行者,教职工代表对其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质询。

第二,学校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应该按学校教师人数、中层人数以及领导层人数的比例设定,这样才能体现出考核的公正性。

第三,学校校长必须由教代会评议与考核,考核的效果必须向全体教职工公示,并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年终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对于教代会考核不合格的校长,教代会有权对其采取警告、罢免等措施,并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7篇

首先,受职业价值和职业情感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地方高校教师能从自身的工作中体验到的积极正面的感受认同。它是一种职业价值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价值和成就达到特定水平的认可,其学术成就和职业价值的期待可以逐渐影响其职业认同程度。职业价值的进步要求地方高校教师既要有学术底蕴又要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决定高校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职业选择上除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职业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次,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不同的职称教师在职业认同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教龄差异,一般来说,职称相对较高的教师其职业认同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如此。只是因为,职称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职业认同能力,如果同时具备了相应的教龄,其学术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高校教师本身的职业认同感。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是其实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身份标识,而高校本身在运作过程中也将不同职称的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分开了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求,从而使得职称与高校教师学术成就的高低和外在学术水平的衡量直接挂钩,这也是从外因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最后,职业认同的发展还受显著学历差异的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学历的不同差异直接影响着职业认同程度的发展,显然,学历水平越高,相应的职业认同也就越高,其实,高学历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水平和能力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在高校中,对于教师本身的学历要求也反映了这个因素,学历的高低直接关联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职业认同程度的差异不能等同于学历和知识能力的高低,在实际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教学经验,业绩和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高校的法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不能据此得出教师本身正确的职业认同。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现状考察和影响因素分析

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筛查、考核和评价,帮助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的和方向,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同时对教师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科研反思能力等方式,以提高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应的,地方高校法学教师对其自身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越高,同时意味着对其本身教师职业的情感、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较为深刻,教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其成就的期望值是高的。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在西方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领域,人们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传记分析法对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例如,美国有相关研究者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他们的工作压力水平、离开工作场所的意愿和离开职业的意图之间有负相关,教师工作条件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等等。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8篇

1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3 结语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是决定特殊教育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教师招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照标准。相较于国外和港台地区,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特殊儿童的被接纳程度、教育安置方式、教学康复相关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高效完成本职工作?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探索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钦瑶等.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65-69.

[2]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 李玉华,林崇德.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5-108.

[4] 李昌庆等.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73-75.

[5] 朴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11-212.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9篇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同志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乐于为之献身,才会认真、热情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把工作搞好。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学校成立了有校领导参加的思想教育小组,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1.举办政治理论学习班,每周活动一次。主要学习党史、及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坚定为社会主义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2.请先进教师和模范工作者做报告。每年教师节前后,学校都要邀请先进教师、模范工作者为教师做报告,从先进、模范的身上吸取经验和动力,培养教师敬岗爱业、勤奋工作的精神。

3.定期召开领导、教师碰头会,及时发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如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个别人的价值取向错位,“个人奋斗”、“功利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碰头会上,领导、教师共同探讨教师职业的崇高性、伟大性,要求教师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前后有3名思想不稳定急于下海经商的教师改变了原有的念头,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并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4.制定了详细的《荣成职专教师守则》,作为衡量教师言行举止的标准。学校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注重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做到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教师的表率作用。广大教师都能自觉履行,在校内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上述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觉悟,端正了职业道德观念,摆正了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大家积极要求上进,工作热情高涨,为学校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教师观念,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

传动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义的布道者,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极不相称的。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的领导提出了教师要具有服务意识,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具体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着重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要转变教师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要转变学生观,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三是要转变教学观,教学过程要由传授和记忆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为此,我们学校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上充分利用CAI课件,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在专业课中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会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面前师生平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这一规律,能够容纳学生的过失和不足,用宽容的胸怀去对待他们,用美好的语言去激励他们,把师爱撒向每一位学生,切不可用教师的威严来为难、讽刺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学生才会积极的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同乐活动,培养了师生间的真挚情谊。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师生联谊会、演讲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师生情、生生情、艺术情”融合成一股浓浓的“情感流”,建立起了师生间的真挚情谊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实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学校大力提倡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广开学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到高等学府学习,为教师业务进修提供保证。十多年来,有五十多人先后到山东省水产学校、青岛海洋大学、烟台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并已取得本科学历,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目前还有十多人正以函授形式进行学习。我们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并有多人取得双学历,还有多人参加了硕士学位的学习。

2.开办单科学习班。学校先后举办了英语补习班、电子计算机讲习班、普通话训练班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参加生产实践,承担部分生产任务,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十多年来,我校先后为多家渔业生产单位承担捕捞、育苗、养殖、加工等生产任务,在完成每个生产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密切结合生产实际认真学习、研究理论知识,向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因此,他们感到每完成一项生产任务,就又上了一次实践课,在为生产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教师们结合教学内容把实践的实例组编成教案,在授课时穿行,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的特点和数量,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既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途径,也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实验课题,学校就失去生命力,教师若不参与教育科学研究,那只是个教书匠,没有前途。因此,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要在教研教改上给任务、压担子,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主动地向上级申请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1)成立省级“中学生心理教育研究”课题小组:由校长担任课题小组组长、教务主任担任副组长、有22名教师成为课题小组成员。承担了“人际关系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学生早恋心理研究”和“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四个子课题共20多个研究项目。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大量的实际有效的研究成果,在有关报纸、杂志上10多篇。教师们再将研究成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0篇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师琴法课的授课形式可以分为快、中、慢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授课内容及要求不尽相同,难易各异;对待差生要耐心指导做好示范,对待领会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多多给予鼓励,让他们主动去练习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以老带新、以快带慢的方法,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我领会,这样,就可以逐步转化差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重现全面培养,进行多角度训练

幼师琴法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歌曲即兴伴奏能力。幼师生学琴并非要技艺多么精湛高超,而是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演奏一般乐曲,特别是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即兴伴奏的学习,是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弹奏的音乐作品从调式、曲式、风格、和弦编配、伴奏音型等方面进行书面分析和听觉分析,丰富其伴奏手段。此外,要加强视奏、移调的练习,要进行多声部听觉与合唱训练,还要有边弹边唱的能力。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琴法、和声、乐理、唱歌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各种实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找准难点,克服训练障碍

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学生在学琴时会经常遇到许多难题,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力争做到有难题必解。学琴要眼看多行谱,手弹多行曲,耳正音。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初学琴的幼师生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解决:

(1)让学生分手弹好旋律和伴奏音乐;

(2)两个学生相互配合,即一人弹旋律,一人弹伴奏,嘴哼唱旋律,要求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3)双手配合,要先慢后快,先零后整,由句到段一气呵成弹完全曲。

四、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在学校文艺晚会上,尽可能给学生展示琴法才艺的机会,演奏形式可以是独奏、伴奏、重奏或合奏。同时,请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并给予鼓励、赞扬,使学生受到鼓舞,以增强学生学琴的兴趣和调动学琴的积极性。学校每年举行的文化艺术节都有弹琴比赛,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准确地给学生的演奏水平定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

五、结语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1篇

(一)要有针对性。

当代中职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认为自己已长大,成熟,其实阅历浅,看问题很简单,欠周全。有时还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讲道理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失。因此,要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学会赏识学生,学生才能信任你。在经常与学生真诚谈心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的出现,从而把握其思想的脉搏。比如,我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但又对学习法律抱无所谓态度的思想状况,第一堂课上就例举了某厂长身为厂长,不懂法,虽为“公”偷税,但最终入狱的实例,使一个活生生的法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网络的出现有些学生认为那是虚拟的,无拘无束。我以上海某女生网上发表言论,散布某企业食品的成分有毒的虚假信息,从而被该企业告上法庭,最终承担了法律责任的教训,对全体学生无不是一个深深的震撼,促使学生自觉提高法律观念。

(二)要有真实性。

当代中职生,虽然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但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可能会使信息中鱼目混珠,特别是大量的负面信息事件使学生从过去学到的完全美好时代一下子掉入负面信息的灰暗时代,再结合听到的身边一些不公正或不透明事件的出现,导致其偏听偏信。他们要求老师能实事求是的说明问题,而不要美化和掩盖事实。否则对你就会缺乏信任感,对你的教育就会置之不理,认为是假大空。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要讲真话,不要回避,把最真实的事情一面呈现出来,全面分析看待,学生相信了你这个人,才会相信你的话。比如我在讲到“我国法制建设”这一问题时提到腐败问题就不能回避,而要向学生讲清腐败问题是共性问题。在我国腐败确实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但要清醒地看到主流是好的,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同时我又列举了近年来大量的国家对大案要案的追查,打“老虎”、拍“苍蝇”,特别举到山西政界高层的大动惊。从而说明党反腐败的力度有多大,最终使学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相信明天会更好。

(三)有感染性。

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讲究教学方法,能够把学生带动起来,使教学由外部的刺激转为内部的需求。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生成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要有趣,把直观生动的事例引入课堂,设计新颖有引导力的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迫切想探究结果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特别是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使问题更直观、形象,更有说服力。教学语言或朴实简练或风趣幽默或凝重,从而把教育寓于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讲知识产权保护时,我以天津一家手风琴厂为例。开始大讲该厂“鹦鹉”牌手风琴在国内畅销状况,随后话锋一转引向进军日本市场,当谈到在日本被迫更名时,学生们都很愕然,迫切想了解内因。我顺势引入正题,问题获得解答后每个同学都无不产生惋惜之情。乘势我又引到中国产品“贴牌”问题,做外国名牌企业的“打工仔”。引导学生分析利弊,探究原因,增强了学生创中国名牌意识,无形中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四)有时机性。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2篇

随着对高效课堂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者的发挥,而是要使学习者获得成就。“高效”绝不代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机会大于学生,“减负”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最佳表现,不是对文本解读得多么高深,不是多么擅长机敏巧妙地串讲串问、旁生枝节,而是能忘掉自己,专心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看教师置身于学生的语文实践组织调控是否得当、欣赏期待是否真诚、叫好称赞是否准确、提供帮助是否管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什么时候“说话”才最有效?下面就从我们阅读教学课堂最常遇到的情况出发,谈一谈教师“出手的时机”。

一、“宜将身在此山中”——抓住学生交流思考的时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正是基于以上思考,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对整体实践性问题的交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按部就班,预设做好了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汇报的相应练习设计。汇报过程中,学生却“不按常理出牌”,交流直奔倒数第二自然段。这种情况,我们要么打断学生,牵引到教师安排好的段落,要么在学生汇报之前就明确“让我们先从第二段开始汇报”,这样学生就沿着您心中建立起来的“教案”顺畅地进行汇报了。岂不知,学生心中对文章的理解,虽然聚焦于倒数第二自然段,但却是集合个体对通篇文本的思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回头路,这样的学习又怎谈“高效”呢?

堵不如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班级交流前往往会有默读思考或小组交流的环节,这是教师参与个别研究、摸清学情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教师要充分“动起来”,力争和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文本哪个地方感兴趣;准备就哪段文字为出发点进行汇报;哪些段落语句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采集、整理。那么,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能够针对所了解的情况选择汇报,做到有的放矢。

二、“且信春来草自生”——调控学生言语交锋的时机

学生就文本的某一词、句、段展开“交锋”,作为教师,我们调控的时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不做“决策者”告诉词、句是否抓得准;第二,不做“评判者”宣布讨论过程对与错;第三,要做“鼓励者”,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发言信心;第四,要做“引导者”,随时关注“激辩”方向控大局。

我们以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个云它怎么把树给压住呢?

生:就是那个云你感觉它往下把树给压住了。

生:就是看见乌云压着树,不是乌云真正地压着树,是人们的一个错觉。

生:他说的乌云压下来压到树那儿,不是说的乌云肯定碰到树,而是说的一种美,压压压,压下来慢慢地。

生:难道你不觉得压下来很恐怖吗?

生:怎么恐怖呢?

师: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的有意思。

学生的六次发言讨论“乌云压着树”带给自己的感觉,前五次,教师并没有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显示自己的“引导”作用,这是智慧。教育的始点“教”和终点“会”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那就是“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从先前的知识或智慧出发的逻辑可达的地方,还是逻辑不可达的地方,缺少了这样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第六次,学生反问“恐怖”的时候,教师“出手”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极有可能转向“恐怖”感觉的讨论,这偏离了文本解读的方向,“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得有意思”,既肯定了学生讨论内容的丰富,又提醒了大家研读文本的方向。“试从静处闲听耳,便有冲然道气生”说的正是教师此刻应该具有的心态。

三、“始悟此中有真意”——切中学生实践评价的时机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道法教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讲理。而道理能否说服人,不仅取决于其正确与否,理之彻底与否,思辨能力如何,其前提在于教师能否对于自己的专业角色进行恰当的定位。教师之所以为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不可缺少,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在为人师表方面,思品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外还应该具一定专业的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师角色   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道法教师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就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核心就是人的思想素质。学生的思想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政治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思想品德”重在“德”,以德感人、以德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是教材的照本宣科者,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做徒有职业教学技能的教书匠。

道法教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讲理。而道理能否说服人,不仅取决于其正确与否,理之彻底与否,思辨能力如何,其前提在于教师能否对于自己的专业角色进行恰当的定位。

道法教师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政治情感的激发者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者,道德理想的先行者和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些定位无不清晰地透视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之所以为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不可缺少,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丰富自我。在为人师表方面,思品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要用心灵与心灵沟通,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智慧与智慧生成,生命与生命对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因我们的付出而获得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感悟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好公民,同时也为他们享受美好的生活,造福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道法教师,我认为我们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外还应该具备以下的素养:

一、应努力学习,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身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二、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当前,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备课能力、课堂设计实施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增强教师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四、教师应具备专业情意素质。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还应该培养自己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精神品质。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敬业乐业、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4篇

[摘  要]:道法教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讲理。而道理能否说服人,不仅取决于其正确与否,理之彻底与否,思辨能力如何,其前提在于教师能否对于自己的专业角色进行恰当的定位。教师之所以为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不可缺少,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在为人师表方面,思品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外还应该具一定专业的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师角色   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道法教师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就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核心就是人的思想素质。学生的思想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政治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思想品德”重在“德”,以德感人、以德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是教材的照本宣科者,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做徒有职业教学技能的教书匠。

道法教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讲理。而道理能否说服人,不仅取决于其正确与否,理之彻底与否,思辨能力如何,其前提在于教师能否对于自己的专业角色进行恰当的定位。

道法教师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政治情感的激发者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者,道德理想的先行者和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些定位无不清晰地透视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之所以为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不可缺少,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丰富自我。在为人师表方面,思品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要用心灵与心灵沟通,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智慧与智慧生成,生命与生命对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因我们的付出而获得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感悟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好公民,同时也为他们享受美好的生活,造福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道法教师,我认为我们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外还应该具备以下的素养:

一、应努力学习,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身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二、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当前,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备课能力、课堂设计实施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增强教师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四、教师应具备专业情意素质。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还应该培养自己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精神品质。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敬业乐业、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5篇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1、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