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

中介市场论文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其原因既在于传导主体行为的被动性,又因为传导工具的无效性。以信贷途径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低效性的根源。要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利率的中介指标的作用必须有效的发挥,利率市场化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对比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共同进行传导,同时信贷传导途径仅作为传统利率传导途径的增强机制、补充机制,并不成为主机制。然而在我国,信贷传导途径表现特别突出。信贷传导途径主体之间的博奕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低效性。既然我国信贷传导途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那么信贷传导途径的任何“瑕疵”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其传导主体之间的博奕性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难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商业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实施放贷行为。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新贷款的可获得率和旧贷款的偿还率。由于我国这两项比率都不高,因此对扩张性货币政策,信贷途径的作用趋弱。信贷传导途径的局限性使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利率中介指标发挥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成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关键在于一些货币金融变量的变动能够相应导致总需求的变动。而在货币政策变动引起需求变动的传导过程中,利率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下图可以说明:

利率要能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到决定作用,利率必须能自由的发挥其资金供求指示器功能。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基准利率的制定来影响市场利率,让利率恢复其本身意义,即货币资金的价格。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利率高低,逐步实现从以信贷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向以利率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转变。利率机制的有效性将降低信贷途径主体的博奕性,有利于中央银行真正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微观行为的决策者,资金的供求平衡能够更好的实现。

信贷途径的无效性和利率途径的有效性促使我们采取措施尽快实现这一转变。而利率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接下来将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分析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利率是储蓄者与金融企业、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在资金方面达成交易,是各经济变量与经济主体之间互相联系的关键要素。利率的资金供求指示器功能要求利率必须得到回归,即真正反映资金供求,而不是人为的规定,这就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各方面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国债利率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储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利率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关系决定,加大市场力量决定利率的成分,即各类存贷款工具和债券应根据自己的内在特征,如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期限及使用的方便性等制定不同的利率,使其利益和风险正相关,而与流动性负相关,在三性平衡中实现利率中介指标的指示器功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状态自主制定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的指定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将会使货币市场包括导向性利率在内的不同利率水平之间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利率市场化将加快资金在各个市场的流动性,有效地传递货币政策信息,迅速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利率机制将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

在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央银行主要利用利率中介指标,通过对基准利率的制定,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情况结合客户的需求情况,让利率真正反应资金供求,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从以信贷为主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向以利率为主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必须结合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客户各方主体利益,并对现在利率体系本身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我国利率体系发展的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系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具体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及存贷款方面,要扭转过去那种由中央政府按照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制定利率的做法,一方面,使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成为既尊重市场利率水平,又能体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意图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基准利率和现实的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2、发展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形成真正的、有影响的市场利率。

3、通过法定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化,制约和引导民间利率,以实现高效、统一、有弹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只能抓住时机逐步进行,并且注意把利率市场化过程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化结合起来,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客户利益结合起来。在完善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使客户切实获得方便、优惠的金融服务,让好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实现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

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各方主体的协调、配合,作用于宏观经济和微观基础,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功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道路以渐进式为佳,特

别在我国,微观基础、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等方面还缺乏很多必要条件,渐进式道路是首要的选择。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必须尽快完善以下条件。利率市场化要求放开利率,利率的高低由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决定。

1、宏观经济稳定。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对双方行为的约束。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波动幅度,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利率一旦放开,在无完善监管机制时,银行就会出现道德风险,为追求高收益而提高利率,容易引发借款人的冒险行为,而且宏观经济不稳定会使企业投资的不确性增加,还会引起企业对短期信贷的过度需求,易导致短期利率骤升,对利率市场化极为不利。

2、微观基础的完善。这里的微观基础我们理解成商业银行和客户(企业)。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映,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若强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用别人的财产去冒险,而不顾利率水平高低,从而发生恶劣后果。考虑到银企的企业化现实,可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

3、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尊重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必须加强对市场的有力监管,克服市场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使利率真正当好资金指示器功能。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自由化成功实现的前提。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大大改善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例如,1998年完成了中央银行九大区域分行的设立;根据国情实行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模式;整顿和维护金融秩序;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降低其不良资产;出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力度,等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金融监管也存在多方困境,如分业监管形成监管真空;监管的“时滞”明显;金融监管手段单一;金融监管人才缺乏;等等。如何尽快使金融监管摆脱困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推进创造条件,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各种条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国有商业银行未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不完善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而没有相应的金融监管,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

4、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完成,利率市场化也就彻底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应具有如下特征: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建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证券市场总体呈稳健和创新之势;国债市场建设有起色;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迈出新步伐;公开市场业务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增加了交易品种,改善了交易方式。这一切都积极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发展。但金融市场仍存在多个缺陷;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影响利率对其它企业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影响利率作用的深化;市场监管不完善,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功能扭曲。从长远而言,要尽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给中小型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一个大致公平的融资环境,培育高素质的投资队伍,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提高信用评级服务质量,为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2]刘锡良等.中央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3]易秋霖.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

(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买卖论文市场分为高额赢利性版面费市场、非法学术期刊市场、市场、市场、论文荣誉市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昨日介绍,为研究,他们与非法论文中介网站QQ交流,同时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方法统计。2008年6月2日,互联网上中文仅“”一个关键词搜索量超过3.5万次,这是他的研究团队近年网络监控该数据的峰值。

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为何与大学生临近毕业离校几乎同期?沈阳分析,市场的买家中,高校本科、专科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卖家及很多是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庞大的本科、专科生买家群体因论文只需提交校方审核答辩,无须发表,因而没算进1180万有需求队伍。但他们无疑是买卖论文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反剽窃软件今年上半年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抄袭论文风险大增。抑制剽窃论文行为的同时,客观上带来更多买家寻求中介,或直接联系买论文。同时,市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如中介和们承诺论文质量有保障,还保证论文具有原创性,不会被反剽窃软件测出,这些都助推了2009年市场的活跃。

再看看市场。这里,不仅非法期刊买家提交的论文;只要付费,大批正规学术期刊也发表买家从非法网站、中介、处买来的论文。由于市场营销模式更便利,他们赢得更多回头客。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期刊网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人才中介市场

      一、引言人才中介的产生最初动因在于其具有信息传导性,可以缓解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解决人才流动带来的求职问题。我国的人才中介市场是伴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由最初的官办占主要地位发展成当前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人才中介市场,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观念的固化和利益的驱动使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互存交织性。

    在我国,大多数人才中介组织都脱胎于政府这个“母体”,是有关职能部门的转化物。

    第二,社会中介组织竞争环境激烈,道德风险水平较高。

    在我国中介组织多具有“官办”色彩,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而是演化成了挂靠单位之间权力的较量。消费者不能获得高品质的中介服务,久而久之便对其失去信心。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法律法规延滞不畅,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介组织对政府的“挂靠”导致中介组织管理存在地区性封锁、行业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不良现象。

    第四,人才中介组织人力资源匮乏。期刊网

    中介组织对从业人员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把关不严,致使人员质量不高;且我国全面重视培养中介人才的时间短,向社会输送的中介人才有限;再就是,中介组织的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的加入等原因,造成中介组织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二、人才中介市场产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人才中介市场由于求职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随着市场发展,无论企业还是求职者都要求一个传递信息的专门机构作为媒介,因此人才中介市场应运而生。其产生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分工细化,使得企业需要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信息社会求职者要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搜寻成本。

    第三,人才中介公司所具有的信息传导性特点决定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人才中介公司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向委托人(求职者或用人企业)提供性、公正性人才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并收取一定佣金而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人才中介公司是企业化的中介机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和成本利润分析方式。

人才中介公司一般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经济组织,具有中立化的社会地位,这就保证了其在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劳动供需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三、发展及完善我国人才中介市场的管理建议中介组织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传递公共信息以及平衡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人才中介市场是围绕劳动要素的供需而展开的。而人很难分辨人才信息,人才信息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而不断变化;同时信息的质量又因求职者的偏好不同而满意程度不同,所以在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充分性、多样性方面对人才中介公司的要求较高。针对人才中介市场的特殊性和当前我国人才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快人才市场体制改革。建议人才中介行业协会不再隶属人事局管理,而应改制成市场化的行业自律组织。斩断绝大多数人才市场与政府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才中介走向市场。

期刊网

    第二,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求职者对人才中介市场的预期。为提高求职者对人才中介市场的预期,要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包括中介公司的规模、合理定价标准、服务合同的公平公正等,保证进入市场的中介公司有能力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减少求职者对市场的不良预期,消除或减弱其对中介公司类型的信息不确定性。

    第三,强化人才中介的信用公示功能,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当信用体系不健全时,中介会通过提供低质量信息服务来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其收益成本;同时求职者也会出现虚报谎报个人信息现象,造成中介信息服务中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第四,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提高人(人才中介公司)违约的惩罚成本,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如对存在夸大信息内容、公布虚假信息、随意收取费用等欺骗行为的人予以限期停业整顿等严厉处罚。

    第五,加强中介组织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人力资本在中介组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中介组织自身建设,必须加强中介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积累,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审查制度和后续教育制度。以专职专业化为主体,逐步营建区域性的“评估人才”资源库,实行资格认证制,树立和强化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把中介组织建成为学习型组织,促使其不断学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累竞争优势,保证前沿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小结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一国经济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适应阶段性需求的劳动力供给机制相配合。本文着眼于分析现阶段人才中介市场结构特征,从人才中介市场与一般产品中介市场区别与联系出发,利用政治经济学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围绕中介市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研究人才中介市场的产生动因和发展特点,并针对人才中介市场提供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当前人才中介市场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社会事务、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利益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的潮流要求改变原有的权力和资源格局,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全球政府工作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即:政府与社会合作,由原来的“撑船人”转为“掌舵人”,这就要求政府放权,把一部分行政权利交给社会,不再直接参与经济管理。那么由此产生的管理“真空地带”和政府职能的弱化就迫切需要联系政府、社会、企业的中介组织来实施。市场化的进程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了中介组织的产生,中介组织的发展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在分析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关于中介组织的资料研究后,论文主要针对政府职能转变下,中介组织发展及应对策略进行探析,首先明确的提出了中介组织发展与完善这一焦点问题,通过相关的理论概述了中介组织的基本内涵、功能特点及基础理论,接着分析政府职能转变与中介组织发展的关系,介绍了我国中介组织的发展和现状从而揭示了我国中介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国内外中介组织发展及国外中介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分析,提出了中国中介组织发展的相关对策,在实施策略上首先明确了中介组织发展的方向,纠正了错误的认识误区,提出以市场为价值导向和民间化或非政府化的发展趋势,大胆的进行了四大发展模式构想和两大改革设想,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服务”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加强中介组织法制化建设、发展与监管并行、继续保持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动态平衡、协同发展五大对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避免了仅局限于行政管理理论,从而使论文的研究成果更为科学化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

关键词: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发展策略

第一章引言

1.1论题提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把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工作之一。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关于中介组织的内涵、构建和完善问题一直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加剧,发展中介组织就成为各国政府塑造“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根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当规模的增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形成政府边际效用递减,所以通过扩大政府规模来实现处理日益增多社会事务的途径只会导致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另外一方面弥补市场的缺陷,需要构建和完善中介组织来完成。市场失灵和政府权力要退出市场,还权于社会的特殊现状决定了构建和完善中介组织成为必然。而关于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就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环境的大背景下,对政府职能转变下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对策问题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1.2选题意义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实现权利的下放,还权于社会;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权利关系,真正做到政社分开。然而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经济、行政一体化,政府的行政控制职能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力图塑造上帝式的全能政府,中国的政府由来就是集万千权利于一身,于万万人之上,无人能及,无人能管。其结果就是政府既是权利的执行者也是权利的监督者,其制定的政策、法规必然向内部倾斜,导致寻租、政府腐败等丑恶现象出现。一方面当社会事务越来越多的时候,政府要发挥其全能作用就不得不扩大规模,增设部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事务。所以我们倡导政府职权的下放。然而政府下放的部分权利必然需要一个承接者和载体,否则就会出现政府的管理和市场企业活动之间的真空地带,于是发展中介组织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市场调控的失灵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使公平、客观、稳定的市场环境不能完全建立。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大部分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不正当竞争、欺诈哄骗、弄虚作假、经济纠纷、环境破坏、贪污行贿、坑害消费者等众多社会不良现象,这些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诚信丧失、信仰危机、人格扭曲这些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病态,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市场失灵,一方面是政府权力要退出市场,还权于社会,这就迫切需要发展中介组织。

由此可见,中介组织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又是市场化催生的结果。如果缺少中介组织,就会出现管理职能的缺位,形成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序,迫使政府原有职能的回归。因此,中介组织的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硕士论文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平台 双边市场 SCP范式

一、引言

2005年,英国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的成立,标志着世界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兴起,之后英国的RateSetter、Quarkle and Funding Circle以及美国的Prosper、Lending Club、Kiva等P2P平台相继发展。我国P2P平台发展以2007年上海拍拍贷的成立为标志,之后不断涌现出人人贷、宜信、红岭创投等P2P网络借贷平台。

然而,P2P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例如,大量P2P平台相继倒闭,原因各不相同,跑路、逾期提现、限制提现等,不一而足。我国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2013年,人民银行《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网贷平台风险》以及2011年,银监会《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主要在于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警示网络信贷平台风险,防止风险“跨界”传染。当前,我国P2P平台面临着大量风险,亟需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监管政策,规范P2P平台健康发展。

双边市场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是指通过平台的一系列服务,使两边的用户同时被吸引到该平台上从事某种交易,使得平台获取利润,双方用户也获得收益。P2P网络借贷平台是否具备双边市场特征?能否用双边市场理论来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相关问题呢?

二、文献综述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针对银行卡产业所产生的反垄断问题,经济学家发现了于传统单边市场理论相背离的经济现象,如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非中性等。Rochet和Tirole(2003)假设平台两边用户在交易收益上是异质的,不存在成员收益,两边都不存在固定成本,平台只收取每次的交易费用。结论表明,利润最大化时平台两边的定价等于两边的需求弹性。而Armstrong(2006)则相反,假设平台两边用户在交易收益上是同质的,成员收益是异质的,只收取固定费用,不收取每次的交易费用。结论表明,利润最大化时,平台的最优定价是社会最优定价与平台在两边的市场所带来的价格增量之和。然而,很多双边市场同时具备交易收益异质和成员收益异质,因此Rochet和Tirole(2006)建立了一个一般性分析框架,假设平台两边的用户都是成员收益和交易收益异质,证明了Rochet和Tirole(2003)和Armstrong(2006)都是其模型的一个特例。

上面仅阐述了双边市场的定价研究,现实中,存在一个产业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平台,那么平台之间的竞争对社会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呢?根据传统经济理论,竞争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降低价格水平,但是也存在相反的情况,如Rochet和Tirole(2003)认为在银行卡产业中,竞争反而会损害社会福利。

目前,双边市场理论研究主要从平台定价以及竞争角度出发,然而现有的文献却缺乏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界定我国P2P平台是否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第四部分是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三、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根据双边市场理论,其主要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非中性、需求互补性等特征。

(一)交叉网络外部性

交叉网络外部性是指平台一方的用户数量将影响平台另一方的用户数量与交易量。交叉网络外部性是双边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根据该定义,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而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人的数量将影响借款人数量和交易量,同时借款人的数量将影响贷款人数量和交易量,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也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二)价格非中性

价格非中性是指平台向一边用户收取的价格将影响平台另一边用户数量及收取的价格,进而影响平台自身的利润水平。平台企业收取的总价格水平需在平台两边用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保证利润最大化。

P2P网络借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服务价格将影响平台另一边贷款人数量和收取的服务价格水平,进而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自身的利润水平。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同样具备价格非中性的特征。

(三)需求互补性

需求互补性是指在双边市场中,只有平台的双边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产生需求时,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存在价值,否则仅有一方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需求时,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无任何价值。

根据需求互补性定义,P2P网络借贷平台为贷款人更有效率地放款,向借款人提供贷款人放宽的期额度、期限、利率水平等服务,而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借款人更有效率地借款,向贷款人提供借款人收入水平、工作单位、负债水平、信用状况等,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双方均对P2P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即P2P网络借贷平台也具备需求互补性特征。

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同时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非中性以及需求互补性三大特征。

四、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业组织分析

本文该部分主要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市场中的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以及买卖双方的构成及相互关系,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的竞争或者程度。有许多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等。

1.市场集中度。一般是指使用产业中的前4家或者前8家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之和与产业中所有企业所占份额之和的比值来表示。Evans(2003)将双边市场分为两种类型,市场制造型和需求协调型。其中,市场制造型具有投资成本和市场集中度“双低”等特点,基本属于竞争性市场结构。而需求协调型则相反,具有高技术、资金需求大等特点,属于垄断型市场结构。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看,拥有近千家P2P平台,尚未出现完全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因此市场集中度较低,同时投资成本也较低,属于市场制造型。

2.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也是分析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常用的指标,是指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所面临的障碍。目前,由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相关制度尚未建立,监管主体尚未明确,仅成立公司时需要办理工商登记,同时近年来,我国大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相继倒闭,因此,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几乎不存在进入壁垒。

根据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两大指标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结构属于竞争型,而且接近完全竞争型。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企业为获取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主要分为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包括兼并行为、差异化行为等。

1.价格行为。根据王小丽等人(2013)将P2P网络借贷平台分为单纯中介型,复合中介型和非营利公益型。不同类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采取不同的定价行为。单纯中介型P2P平台,仅为借款人和贷款人提供网络平台,并收取部分服务费。复合中介型P2P平台,其可能需要承担担保人、利率制定人等角色,因此定价会高于单纯中介型P2P平台。非营利公益型P2P平台,不以营利为目的,将客户定位于低收入群体,仅收取少许服务费。鉴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结构接近完全竞争型,因此,暂时不存在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

2.非价格行为。一是兼并行为。从美国谷歌公司收购Lengding Club公司事件看,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爆发式增长,鉴于互联网企业在信息技术、微观数据上的优势,今后我国将出现大型互联网企业并购P2P网络借贷平台或者与其开展合作,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是产品差异化行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与其他竞争性企业不同的产品。Rochet和Tirole(2003)认为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关系分为单归属和多归属,单归属是指用户只在一家平台上从事交易,多归属是指用户在两家及两家以上平台上从事交易。而熊艳(2010)认为产品差异化是用户采取单归属还是多归属的关键因素。根据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模式,后者经营模式多元化,差异性更强,同时其还担任担保人、联合追款人角色,因此,本文认为风险爱好者将选择单纯中介型,风险规避者选择复合中介型,风险中性者将同时选择两种类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绩效分析

按照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行业中的企业采取一系列市场行为所导致其自身利润、资产等达到最大化。

根据王小丽等人(2013),认为单纯中介型代表拍拍贷公司的利润来自向借款人和贷款人收取的服务费,复合中介型代表宜信的利润除了部分服务费外,还包括转账费、催收费等,非营利公益型代表齐放网的收益主要包括广告收入、培训学费收入提成等。根据三大P2P平台类型运营模式,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利润高于非营利公益型利润,而复合中介型和单纯中介型利润水平无法比较大小。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

1.本文首次判断P2P网络借贷平台是否符合双边市场理论特征,并且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符合双边市场理论特征。

2.根据传统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分析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研究得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集中度是市场制造型,无进入壁垒,近乎完全竞争型。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不存在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今后将出现大型互联网企业兼并P2P平台,风险爱好者将选择单纯中介型,风险规避者选择复合中介型,风险中性者将同时选择两种类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我国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P2P网络借贷平台利润高于非营利公益型利润,而复合中介型和单纯中介型利润水平无法比较大小。

(二)研究展望

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具有双边市场特征,借鉴王小丽等人(2013)提出的三大P2P网络借贷平台,建立数学模型,说明三大P2P平台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比较复合中介型与单纯中介型利润水平的大小等。

参考文献

[1]熊艳.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王小丽,丁博.P2P网络借贷的分析及其策略建议[J].国际金融,2013(3),30-35.

[3]Armstrong,M.,2006,“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7,668-691.

[4]David S.Evans and Richard Schmalensee,2007,“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Markets with Two-Sided Platforms.”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3(1):151-179.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金融中介;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12-06

一、引言

金融脱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在美国出现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金融脱媒的理解多与各国的金融实践相联系,对金融脱媒的产生、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的讨论缺少理论支持。

Freixas and Rochet(1999)把金融中介定义为从事金融合同和证券买卖活动的专门人(机构)。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中,金融中介通常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和福利不重要而被忽视。在标准的新古典模型中几乎看不到金融中介的身影。严格地讲,真正的对金融中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形成了以Gudey和Shfdw(l955,1960)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研究金融中介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并促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形成。金融中介理论中各种观点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并且各观点之间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互补性,因此金融中介理论可能为全面理解金融脱媒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尝试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金融脱媒的概念并以金融中介理论中的各种观点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诠释。

二、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去中介化。从最初出现到现在,金融脱媒的概念出现了变化和扩展。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指的是当时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可贷资金的现象(Mishkin,2001)。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但他认为金融脱媒已在Gurley和Shaw的思想中有所体现:脱媒代表了从使用中间人的服务向一个或者没有金融交易存在或者金融交易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的双边交易的基本体系转变。Hamilton(1986)把金融脱媒定义为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借款。Harmes(2001)认为金融脱媒在投资者或者金融工具购买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产品时发生,这时跳过了像保险经纪人这样的中介机构。Theodore(2000)把金融脱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储蓄机构、互助基金、特别养老基金、人寿保险政策对银行存款的影响:第二阶段是金融市场作为信用的提供者承担了银行的部分传统角色;第三阶段是技术进步使得办公室操作更现代化,从而降低了对银行业务的需求;第四阶段是指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ATMS、电话银行、个人电脑系统和因特网的普及所产生的银行产品分销的脱媒。国内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辛琪(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融资行为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转手而直接发生于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现象。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指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中介机构。

对于金融脱媒,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及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义,本文在梳理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把资金绕过“媒”(intermediary)而直接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调剂并产生资产负债关系的现象定义为金融脱媒。具体来说,本文的金融脱媒包括两个维度(见表1)。第一个维度是“媒”。这里的“媒”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层次是指银行,广义层次是指金融部门。第二个维度是说金融脱媒可能发生在“媒”的资产方或者负债方,当然也可以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同时发生:负债方的金融脱媒,指资金盈余者的资金不流入“媒”,资金盈余者没有形成对“媒”的要求权;资产方的脱媒。资金需求者不通过“媒”获得资金,“媒”不拥有对资金需求者的要求权。

从两个维度来定义金融脱媒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对“媒”进行区分是必要的。Gurley和Shaw(1960),尤其是Tobin和Brainard(1967)的研究表明,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投资组合行为可能不同,并且这些不同之处对评价各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金融部门的重要性并不等于银行的重要性。银行发生金融脱媒时,金融部门整体上可能并未发生金融脱媒。其次。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讨论金融脱媒是有价值的。金融脱媒的出现可能具有不对称性,McKean(1949)强调,当分析总投资组合行为时资产负债表的两方面都必须考虑。

三、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Gurley和Shaw是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人物。Gurley和Shaw在1955、1956年的两篇论文中阐述了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一投资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在之后合著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两人又对以前的观点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主要职能是从最终借款人那里买进初级证券,并为最终贷款人持有资产而发行间接证券。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中介利用了借贷中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贷款方面看,中介机构从事投资或经营初级证券投资,其单位成本可以远低于大多数个人贷款者的投资。仅就其资产规模而言。就可以通过多样化大大降低风险。它可以调整期限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从借款方面看,有着大量存款人的中介机构可以正常预测偿付要求的情况,即使流动性比较小的资产结构也可以应付裕如。中介机构吸引无数债权、债务人从事大规模借贷活动的好处,可以优惠贷款条件的形式分到债务人身上,可以利息支付和其他利益形式分到债权人身上,也可以用优厚红利的形式分到股东身上以吸引更多的资本。从整个社会来看。金融中介是生产性的,他们通过使资金更有效的使用而增加资金的社会价值。金融中介具备两个方面的技术: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分配技术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促进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之间有效配置;中介技术能够通过协调借贷双方的不同金融需求和生产各种金融产品进一步降

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参见孙杰1998)。

在Gurley和Shaw(1960)的分析框架内,金融中介分为货币金融中介和非货币金融中介两类,其中货币金融中介如银行,供应各种类型的货币;而非货币金融中介如保险公司,则提供非货币间接证券。虽然对金融中介进行了区分,但是货币金融中介与非货币金融中介间的区别在分析货币金融中介的功能时并没起到实质性作用,他们的分析只是简单的基于比较只有银行是中介的情形与完全没有金融部门、融资采用自我融资或者直接融资形式的情形。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一些思路。“无论初级证券的种类组成如何,也总是要求某些证券市场和中介机构而不是其他的证券市场和中介机构成长”,实质上强调了货币金融中介、非货币金融中介以及证券市场之间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这种替代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交易成本。在交易技术还不发达的时期。金融中介可以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具有优势。按照这种理论,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金融中介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金融部门层次的金融脱媒将随之出现。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是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寻求合理的解释。

四、从新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一)金融中介: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专家”

新金融中介理论方面的许多文献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通过模型的设定,强调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特定的信息或激励问题,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金融中介能解决特定的问题,因而被认为是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专家”。金融中介的这些特殊的能力在其资产和负债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资产方面,金融中介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者和监督人。

Leland和Pvle(1977)将金融中介看成一种“信息共享同盟”。认为金融中介可以低成本搜索和甄别“好”的投资项目,它比单个投资者去搜索“好”的投资项目和借款人具有规模效益。如果没有金融中介这个“信息共享联盟”,那么,由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只有项目所有者即借款者知道,因而贷款者在搜寻投资项目时将会遇到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结果,通常只有“差”项目的所有者才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好”项目的所有者将不得不退出金融市场,只能为项目进行内部融资。因此“好”项目的所有者需要通过“信号显示”,即进行一定规模的内部融资,将自己与“坏”项目的所有者区分开来,使贷款人放心贷款给他。但是,这种信号显示是有成本的。因为项目所有人本来是想进行外部融资,现在不得不改用内部融资。但是如果“好”项目的所有者组成信息共享联盟,由联盟代表全体成员进行信号显示,那么由于规模经济,信号显示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而金融中介正好是这样一种信息共享联盟。很明显,金融中介由于其规模和专业优势相对于分散的单个贷款人更容易了解和搜寻项目信息,这样,由金融中介搜寻项目信息,贷款人可以直接从金融中介处得到这些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Chan(1983)在模型中引入了搜寻投资机会的成本,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都要独立支付一笔搜寻成本;而金融中介的存在能将这一成本分散于众多投资者之间,因而金融中介则可以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广泛的搜寻,一旦找到了某个有效益的项目,还可与其他投资者一同分享。

Chant(1989)认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倾向于多样化投资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投资的多样化在降低不确定性的同时却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如果由金融中介众多的投资者进行多样化投资,规模经济的存在将大大降低分摊到每个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Diamond(1984)注意到贷款者、借款者以及金融中介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并将导致逆向选择。而解决逆向选择的有效方法是贷款者委托金融中介对借款者进行监督。因为规模经济在对借款者的监督中也存在,所以金融中介众多贷款者监督借款者,从而避免各个贷款者分别监控的高成本。为了保证监督者认真监督借款者,金融中介作为被委以监督责任的人保证向贷款者支付固定金额的回报,自身则作为投资项目收益的剩余索取人,它的收益与项目的收入紧密相关,因而会尽心尽力地监督借款人。

在负债方面,金融中介特殊的作用来自于他们为其客户提供流动性并且能够承诺即使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也能如此。为客户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报酬的功能是基于他们从客户手中获得存款的功能。

Diamond和Dybvig(1983)的模型中,消费需求是随机的,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情况下,单个投资者可能会因为突然的消费需求而不得不提前结束投资;而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存款类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向存款者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负债。这就相当于金融中介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允许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消费。之后Bencivenga和Smith(1991)把此模型简化、发展成了一个两期模型,在该模型中金融中介可以起到“流动性蓄水池”的作用。为具有非预期的流动性的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保险。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起到这种作用是因为根据大数法则,投资者不会同时遇到流动性冲击,因此金融中介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通常小于单个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依托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新金融中介理论中的模型对于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以上各模型在涉及成本时虽然设定各异,有的强调事前的搜寻成本,有的强调事后的监督成本,但在证明金融中介机构在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优势时,都沿用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中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思路。金融中介的优势仍然体现在对成本的降低。这就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成本将不断减小,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资本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金融脱媒的出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强调金融中介在流动性提供方面优势的文献给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流动性的提供,那么金融脱媒的发生则意味着金融中介提供这种流动性保险的功能在不断减弱。而研究表明这种功能减弱的原因是银行内部风险的上升。Syron(1991)认为银行资本金的不足使得银行信贷能力下降以及银行内部经营风险上升,从而导致了金融脱媒的出现。Allen和Santomero(1998)认为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企业本身就有风险管理的需求,这主要是由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这四个原因造成的(参见邓

向荣,2006)。

(二)金融中介:节约参与成本

Alien和Santomero(1998)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参与成本。他们认为,在传统的无摩擦理论中,中介不增加价值,并且假设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无成本地参与交易,这也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完全参与(fun participation)的市场,中介没有必要去管理风险。现实中的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limited participation)的市场。而有限参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参与成本的存在:投资者学习某种金融工具需要花费固定成本,同时还得支付平时监控与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而且。由于人们的时间价值随着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大为上升,因此个人花费时间去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更是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由金融中介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因为金融中介作为专业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可以通过创造现金流量稳定分布的金融产品为其顾客节约参与成本(参见张杰,2001)。

参与成本是AHen和Santomero(1998)对金融中介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利用参与成本可以解释各类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视角:市场的完善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投资者的时间成本等的价值都增加了,这就增加了个人投资者的金融市场参与成本。而共同基金的参与成本较低,因此共同基金为个人投资是有效率的,其自然可以分流一部分银行储蓄,从而导致银行层面出现金融脱媒,而金融部门层面不出现金融脱媒。此外,根据参与成本理论,即使企业间信息沟通逐步加强,银行仍能发挥作用,而且银行凭借其在信息中介方面的优势。也能够提供新的金融业务。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银行业处于一个功能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之中。

(三)金融中介:功能观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功能观(functional pempec-tive)的提出大大地拓展了金融中介理论的视野。而Melton(1995)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此观点的文献,其核心思想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较稳定。但金融机构的构成及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应该以金融体系需要发挥的经济功能为依据,再去寻求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即在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发展中,谁能更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谁将会具有更有利的发展空间。Merton(1995)还进一步把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一种“金融创新螺旋(financial innovation sphira)”的动态联系。金融中介机构相当于金融产品走向市场的推进装置,一旦原先小规模、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逐步为大多数人熟悉和接受后,交易规模会不断扩大,产品形式日趋标准化后,金融新产品就从原先的金融中介转向市场,意味着一个新的金融品种交易市场的形成。原因在于市场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交易中比金融中介更具成本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金融创新的加速,这些新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会迅速增长,从而使通过金融中介量身定做的新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结果提高了市场的完整性。为了从这些产品的头寸上套利,生产者和金融中介都参与新市场上的交易,从而促使交易量迅速扩大以及边际交易成本的下降,最终使中介能够完成更多新产品的定做,依此螺旋演进,朝着理论上边际成本为零的极限情形靠近,最终达到动态的完全市场(参见张杰,2001)。因此,家庭持有的金融产品,其提供者既不是单纯的中介,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而是中介一市场的循环。如果中介与市场相互间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将不会为家庭提供多样化和具有充分可分性的有效资产组合。总之,若动态地看待金融中介与市场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共同促使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推动金融职能和业务领域的交叉和重组,导致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形成金融体系的螺旋式演进。

功能观的提出不仅拓展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思路。功能观认为。金融体系是依据经济中的功能需求寻找实行这些功能的最优金融中介。因此,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可以理解为,当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并且其他非银行中介还没有出现时,银行是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方面效率最高的机构(组织形式),从而在全社会的资金融通中占统治地位。随着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中介的不断发展以及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非银行金融中介融资和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如果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并且资金融通效率超过了直接融资和银行。则会出现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如果直接融资的效率高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则表现为金融部门层面的金融脱媒。另一方面功能观强调,虽然金融中介和市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如果从动态的来看,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银行资金融通功能的弱化理解为整个银行部门在经济中重要性的下降或者未来银行将死去。面对金融脱媒,银行将拓展新的功能。尽管在长期中还是会有新的机构(组织形式)在这些新功能上占优于银行。

五、结语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金融中介的发展演变,金融脱媒的概念也在变化,国内外文献对金融脱媒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对这些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从银行、金融部门两个层次以及“媒”的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考虑金融脱媒能更全面、更细致地考察金融中介的发展演变。

本文以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为脉络,依据金融中介理论中的各种观点,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了诠释。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之间为竞争和替代关系;而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这种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明显下降:按照这种理论,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使得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不复存在,金融中介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金融部门层次的金融脱媒将随之出现。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各种各样的金融中介机构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于是,新金融中介理论开始寻求更合理的解释。

借助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因信息和激励问题而导致的各种交易成本,如事前的搜索成本、事后的监督成本,一度成为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概念。虽然新金融中介理论沿用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中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思路。但对交易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为精确和具体。金融中介的优势仍然体现在对成本的降低。这就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成本将不断减小,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资本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及金融层面的金融脱媒仍然会顺理成章的出现。而流动性提供论者认为银行的特殊的作用来自于他们为其客户提供流动性并且能够承诺即使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也能如此。但

银行内部风险的上升弱化了银行的流动性保险功能,从而导致了银行层面金融脱媒的出现。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道德风险下求职者与中介公司之间的博弈分析入手,找出了当前人才中介市场存在的问题的症结,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人才中介市场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往的解释仅仅简单归于法律、信用体系不健全和市场建设有待完善。本文将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崭新视角,通过对人才中介市场中的经济博弈分析.揭示人才中介市场内在经济机制的特殊性,分析矛盾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道德风险下求职者与中介公司之间的博弈分析

求职者与人才中介属于一次博弈.一次博弈弈方往往只追求当前利益而采取不合作.相互的不信任和不合作使道德风险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分为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在人才中介市场中.这两种道德风险都存在。求职者与中介公司一旦签约.双方形成一种委托关系。求职者为委托人.中介公司为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 (求职者)对人 (中介公司)的努力程度难以监控。而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又与委托人所支付的服务佣金有密切关系。中介公司努力服务的激励约束条件是:

无论是高定价还是低定价的中介公司,一旦获得了佣金.在没有足够的法律监督时.在利益的驱动下部有减少不等式右边的成本部分来获取更大的利益。中介公司降低成本无外乎两个途径:(1)降低 AC。即调整公司规模.尽量压缩在成本中占绝大比例的固定成本的数量。表现为对公司新设备、新技术投入开支的减少。在短期内对于已成立的公司这种调整幅度不大。(2)降低MC。即减少对新增求职者的服务成本,表现为提供的服务信息数量的减少或质量的下降.这是中介公司常用的最见效的方法。市场中每一个中介公司都降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中介市场整体服务质量将趋于下降.结果造成求职者对整个人才中介市场的平均期望也随之下降.能力高的求职者更愿意支付低佣金或放弃中介而直接自我搜寻工作。签约后人的 ”偷懒“产生的道德风险又加剧了逆向选择对市场的破坏。

二、由博弈分析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

理论上中介机构借助其拥有大量的求职信息与招聘信息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之间形成一个桥梁。但是,求职者与中介公司签订合约取决于中介机构所开出的中介服务费价格高低.求职者对中介机构的期望利益能否弥补其不采取中介的搜寻成本。由于监控的难以操作性和法律不健全带来的弱约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介结构会在与求职者签约后偷懒.中介市场的道德风险“随时存在。人才中介公司向求职者提供的合同往往是格式合同,求职者在价格、权利义务及违约赔偿方面都没有谈判的能力.求职者签约之前的选择余地很小。而且签约后委托人 (求职者)对人 (中介公司)的行为不可观察.人在上述逆向选择下会用 偷懒”来代替高质量的服务。一旦发生违约责任.委托人 (求职者)面对高额的司法成本会放弃打官司,这更加加剧了法律道德风险的出现。

三、促进人才中介市场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人才中介市场的特殊性,需建立完善的人才中介市场管理体系.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第一.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以提高求职者对人才中介市场的预期。

人才中介的特殊性要求中介公司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和获取充分信息的途径。为提高求职者对人才中介市场的预期.要求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包括中介公司的规模、合理定价标准、服务合同的公平公正等.保证进入市场的中介公司有能力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严格的管理保证正常信号的发送 剔除 “噪音” 的干扰 .减少求职者对市场的不良预期.消除或减弱其对中介公司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

第二.强化人才中介的 “信用公示 功能.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和改善人才中介市场环境。

中介公司既是劳动力要素市场上交易的第三方同时其本身也是一个经济主体。中介不仅有信息传导的作用.还应有信用公示的功能。信息传导是中介产生的基础.而信用公示是中介发展的保障。信用公示构成社会惩罚机制,此时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成为社会的公示物而收到社会的监督,博弈方的最优策略选择为诚信。社会中相互信任.博弈各方将真实表达自己的类型.有利于信号发送的有效性。

第三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提高人违约惩罚成本和降低违约赔偿的司法成本。

人才中介市场的发展必须有相应完善的法律保障,它具体包括:中介公司制定的服务合同内容的公平公正性、可实施.可操作性,可监督性;各方违约后寻求司法保护的简便性。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对中介公司 (人)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如对存在夸大其信息内容.公布虚假信息、随意收取费用等欺骗行为的人才中介公司 (人)予以限期停业整顿等严厉措施。同时应该降低违约赔偿的司法成本.也就是说一旦中介公司有违约行为或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发生.法律应该提供相应的保护,求职者可以运用简单的法律程序得到赔偿。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农业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信息不对称费用、谈判费用和监督和执行费用的存在给个体农户在流通领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本文通过相关模型和理论的分析,认为农业中介组织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信息费用和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的途径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有效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中介组织 交易费用 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将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与农业市场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首先是家庭生产的生产目标与农业市场化要求的生产与流通综合目标之间的矛盾,由此引致了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脱节;其次是农户个体与市场整体的矛盾,单一农户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协调;此外还存在着诸如交易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正是由于家庭经营与农业市场化之间存在着上述“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使我国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市场化受到了极大制约。因此,家庭经营与市场化的对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总理在200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本文对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认为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农业市场化方向和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新,建立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在保持农户家庭经营内在合理性的同时,有效地弥补其自身对农业市场化适应性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改变农业的现状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现实基础上,建立各种农业中介组织,通过农业中介组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理论与现实: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

(一)对农业中介组织定义的界定

对于农业中介组织的界定,学术界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其定义也较多,主要观点见表1。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农业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经济中,农村中的生产者、经营者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劳动联合、资产联合、技术服务、权益保护等合作方式组成的专门从事交易或以交易为主要功能的、联结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种组织。

(二)交易费用理论与无市场中介下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要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市场主体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克服市场主体之间冲突的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建立也是需要成本的,这二者解释了交易费用的大部分。威廉姆森则从“交易―交易特性―协治关系―规制结构”这个顺序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组织是交易者共同选择的结果,组织的演化将使组织绩效受到检验,从而组织结构演化体现了经济效率导向的要求,即节约交易费用。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去分析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就在于:论证了无中介组织下交易费用存在的现实性;也从理论上印证了反映经济效率导向要求的中介组织建立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也就是无中介组织下的交易成本,无市场中介组织下农民交易费用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信息不对称费用。主要是指农户为了获取信息而花费的搜寻费用。农户要进行市场交易,就需要寻找潜在的交易需求方,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由于单一农户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单一农户的信息搜寻成本不具备经济效率。因此,现实中普遍的情况是,农户生产什么不是经过市场调研后做出的决策,通常只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缺乏较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在付出较高的搜寻成本基础上获得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信息,最终误导农业生产。

谈判费用。如果农户进行分散的独立谈判,那么农户就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过程来为谈判做准备,为了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还需要额外的知识学习和借助外力,而这一过程必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监督和执行费用。此种费用的产生是因为产品质量和数量需要度量、交货时间需要监督等原因。就监督和执行存在高昂的费用而言,违约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的,同时不同合约方的机会主义或欺骗行为存在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现代契约经济学理论,当合同的监督成本超过了其本身带来的收益时,合同就缺乏了约束能力。

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的数学模型

农业中介组织在减少交易费用、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了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的相关模型。为方便分析,首先建立如下假设:

假设1: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存在且只存在三方:农产品供给方、农产品需求方以及农业中介组织;假设2:农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对于农产品的价值主观估值分别为d、e;对于该产品的社会价值判断为w(个人价值判断的平均数)。需求与供给双方存在两种交易策略,即直接交易和有农业中介组织介入情况下的交易。无论采取何种交易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

为了便于分析,设直接市场交易的基础成本为C0,它是由市场结构本身决定,对于农产品需求方与供给方来说是相同的。C0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交易规则、信用环境、交通状况、资金通畅度等。实际交易费用Ci=kiC0,i=1,2,其中,k1,k2分别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交易费用系数,只取决于交易者本身, 独立于市场结构,它与交易主体双方自身的风险厌恶程度、机会成本以及交易能力有关。

在上述假设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方支付意愿用函数表示为D0=f(C0,d)。而且, 。

假设D0为线性函数,D0=d-k1C0 (1)

同样地假设农产品供给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S0=e+k2C0 (2)

在农业中介组织参与交易的情况下,设农业中介组织分别向农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收取的服务费为v1,v2。中介本身的成本为C。由于农业中介组织的存在,使得农产品市场基础交易成本变为Cm=λC0,如果农业中介组织有效率,则应有0

农产品需求方的支付意愿为:

D1=d-k1Cm-v1=d-λk1C0-V1 (3)

农产品供给方的愿意接受最低价格为 :

S1=e+k2Cm+v2=e+λk2C0+v2(4)

当0

在没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需求方获得的福利为:π1=d-k1C0-w (5)

在没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供给方的福利为:π2=w-e-k2C0(6)

在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需求方获得的福利为:π1′=d-λk1C0-w-v1(7)

在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供给方的福利为:π2′=w-e-λk2C0-v2 (8)

若使得交易发生,则供需双方的福利均应为正值,即π1>0,π2>0。

由π1=d-k1C0-w>0,得:C0

由π2=w-e-k2C0>0,得:C0

又有C02

同理,由π1′=d-λk1C0-w-v1>0,得C0

由π2′=w-e-λk2C0-v2>0,得C0

因为C02′< C01′(如图1),农业中介组织存在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交易的基础成本满足C0

当0

农业中介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具体机制

科斯的产权理论表明,当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于组织内的运行成本时,形成一种组织就是有效率的。通过农业中介组织来组织交易,可以建立起农户和农业中介组织间的互利性契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市场交易成本达到较为合意的水平。对于单一农户来说,农业中介组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具体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交易效率并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小,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每个农户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小,但是单个农户必须参与进行市场交易的每个环节,具体包括搜寻环节、谈判环节、履约环节以及监督契约实施,在农户所参与到的环节中都需要支付固定费用,固定费用的高昂造成了交易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农业中介组织存在并代替单一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农户实行组织集中购销,不再实行之前的单一分散购销,从而减少了重复交涉的过程。农业中介组织可以利用交易批量增大的优势来为农户争取到有利的交易地位,同时规模化的交易模式能够降低流通费用,获得规模流通的额外利益。此外,中介组织将众多单独农户的有限剩余集合起来从而形成批量交易,使农户可以在集中性的交易方式下以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高效率的交易,从而实现交易的有序化和规模经济。

(二)节约信息费用

中国农村人口一般分散在偏远地区,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单个农户获取信息的费用过高,同时还存在着信息失真和滞后等问题,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长期存在。农业中介组织对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掌握,并将其传递给有关的需求主体,由农业中介组织替代农户进行信息收集,可以提高搜寻效率,克服单一农户信息收集活动的盲目性、随机性,节约信息费用。

(三)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

一般来说,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专用性资产的拥有方越难退出交易活动,这给交易者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农户的资产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土地对农产品生产具有专用性;第二,农民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农民离开农业的成本很高)。农业中介组织通过农户入股、专用性资产投资、专业分工等方式把分散的单一农户组织为一个基于相同利益的统一对外经营的整体,降低了与农民有关的资产专用性,减少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石锐.我国农村中介组织运行机制有效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8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1篇

在广告策划之前,第一步必须进行的是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市场调查报告,或称市场研究报告、市场建议书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一个要件。阅读市场调研报告的人,一般都是繁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有关机构负责人,因此,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时,要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易读好懂。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2篇

在广告策划之前,第一步必须进行的是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市场调查报告,或称市场研究报告、市场建议书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一个要件。阅读市场调研报告的人,一般都是繁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有关机构负责人,因此,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时,要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易读好懂。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枣<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应对媒介及文化市场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已刻不容缓。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大力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 教育 、加强媒介自律以及完善社会疏、堵机制等是有效的应对手段。

当前,媒介及文化市场已与未成年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它使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思想道德观念、心理 发展 等方面烙有浓烈的时代印迹,并表现出新的发展和提升;但另一方面,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巫待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媒介和文化市场中不断泛滥的黄色信息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

1.目前在我国,黄色信息正随着文化市场的扩展、大众传媒种类的增加以及传媒载体的普及而泛滥。如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足吧等场所中,不断充斥着色情及变相;文艺广告、文艺舞台、出版物、展览中出现的不正当的性暴露;影视媒介中的色情镜头;描写性暴力、待等方面的书刊、音像制品;电话媒介中的黄色信息台;手机媒介中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等。尤其在 网络 媒介中,由于互联网上色情内容的制作成本更低、扩散传播手法更加容易和隐蔽,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网络色情业应运而生,未成年人已经是网上色情信息的重要浏览群体,而且有的人还利用网络介人实际的色情交易。

2.媒介和文化市场中的黄色信息诱使未成年人形成错位的观、早恋甚至性犯罪。首先,媒介及文化市场中对情爱、的过度渲染给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和冲击,从而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的观发生错位。主要表现为崇尚低级感官刺激,对放荡不羁、无所谓。其次,导致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早恋。据某调查显示,受访教师有44. 3%的人认为目前早恋的学生在增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色情信息的“启蒙”和推波助澜。再次,媒介和文化市场中的黄色信息引发未成年人性犯罪。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性犯罪未成年人都承认曾接触过不良书刊、音像制品,而且表示这是导致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关于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原因,国外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叫“色情渲染论”,该理论认为未成年人性犯罪是因为他们过多地受到了色情的渲染,色情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身心深受毒害,并导致其坠人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媒介和文化市场中的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形成显性与隐性双重伤害

1.媒介和文化市场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是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甚至是其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据北京市少管所有关人员介绍,该所关押的犯抢劫罪、伤害罪、盗窃罪的未成年犯人中,有63%喜欢看电视暴力节目,喜欢看凶杀打劫的书刊录像。据统计,大约有77%的研究结果认为,媒介暴力会导致实际生活中的暴力。如1992年,美国心 理学 会发表其经历6年研究媒介暴力内容的观点认为:暴力内容增长对他人的暴力和攻击,会引发模仿的行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目前,暴力网络游戏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推广,它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等多种 现代 化手段的演绎,使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多重感官同时获得感知刺激,犹如身临其境。他们在一次次暴力砍杀、射杀中,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受任何制裁,反而会得到加分、升级等鼓励和重奖,这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不言自明。

2.媒介和文化市场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还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性格和心理等身心健康问题造成隐性的、远期的消极影响。从思想、心理方面看,由于媒介和文化市场中暴力信息的反复强化与刺激,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以为现实世界充满了暴力,而使用暴力是解决问题、使对方屈服的有效方法,从而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心理定式。从性格方面看,暴力信息的强刺激会对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粗暴甚至凶残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还非常容易引发恐惧心理,使一部分未成年人的性格趋向懦弱。从远期行为上看,媒介和文化市场中暴力信息的强化,会直接导致部分未成年人产生日后的暴力犯罪。如从1969年起,美国影视及社会行为 科学 顾问委员会就曾对影视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指出,三年级男孩对暴力节目的偏爱与他10年后的犯罪行为有着极高的正相关关系。

三、媒介和文化市场中裹挟的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冲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构建

媒介和文化市场中裹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正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初期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在各类媒介和文化市场中不良信息高频度传递情况下,在大量未成年人毫无戒备的心理条件下, 自然 会导致未成年人对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各类不良现象习以为常,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正确方向。尤其在 网络 这个虚拟世界,相当多的未成年人摆脱了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限制与自律,无诚信、欺骗、谎言、谩骂等道德缺失现象随处可见。

四、媒介使用不当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1.使用媒介毫无限制,严重危及未成年人的生理健康及学习生活。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媒介使用毫不受限会对未成年人身体的正常发育起到破坏作用。据调查,73 %的受访学生感到由于较长时间观看电视或坐于电脑前,使得眼睛疲劳、视力减退;引起头、肩、颈椎及背部疼痛。并且,由于客观上减少了肢体协调性活动,和户外运动,还会导致未成年人全身生理系统的不协调和不充分发育,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过度依赖图像媒介,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图像媒介所引领的视觉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富有娱乐化、游戏化成分的图像媒介非常容易接受,但是一旦未成年人对其过分依赖,就会逐渐对文字阅读这种有难度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排斥。这不仅会造成词汇量减少、语言驾驭能力退化、语言缺失,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抑制未成年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辨能力,使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广告策划之前,第一步必须进行的是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市场,或称市场研究报告、市场建议书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一个要件。阅读市场调研报告的人,一般都是繁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有关机构负责人,因此,撰写市场时,要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易读好懂。

一、市场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有的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的内容

市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市场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有的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的内容

市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