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 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 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 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 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主发展。而惟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应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以最重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课外阅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应该重视开展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其次,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课外阅读材料应注意与课内内容的沟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第三,强调读写结合。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形、声、光、色等手段可以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外阅读的网络化,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文凯.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团队实施研讨式教学改革的范围为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选修《光纤通信》课程的学生。具体改革内容及实施方案如下:

1.常规教学为基础

教学团队探究讲课艺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授课的互动性,启发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课本中的知识。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与启发性,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制作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2.实例研讨作穿插

课堂授课适时引入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光纤入户、高清视频点播技术等,由此展开研讨式教学。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际,以此切入并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针对实例为学生提供课后实践,使其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3.热点问题当点缀

结合当前的光纤通信的热点问题,如光纤通信网的安全性、全光网等问题,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例资料集,对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总结、讲解,并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建立起来,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立体化。

二、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研讨式教学为每一位学生发挥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解放,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学方式上,实现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实现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实现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常规教学为基础

教学团队探究讲课艺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授课的互动性,启发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课本中的知识。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与启发性,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制作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2.实例研讨作穿插

课堂授课适时引入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光纤入户、高清视频点播技术等,由此展开研讨式教学。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际,以此切入并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针对实例为学生提供课后实践,使其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3.热点问题当点缀

结合当前的光纤通信的热点问题,如光纤通信网的安全性、全光网等问题,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例资料集,对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总结、讲解,并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建立起来,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立体化。

二、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研讨式教学为每一位学生发挥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解放,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学方式上,实现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实现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研讨式教学实现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结语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课程设计是针对某门课程的要求,对学员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涉及许多理论知识(设计原理与方法),又涉及许多实践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与测量技术)。在开展研讨式教学之前,我院“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基本上还是以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即典型的知识传授教育方式。受客观条件,如内容的选取、器材的配备、考核方式等的限制,课程设计主要还是教员讲,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允许学员在讨论时有不同的想法,但真正做时,又不允许学员的方法太“标新立异”,最后基本上还是同一选题选择同一方案,采用相同的器件,做出了基本相同的设计结果。这样其实还是知识的灌输,既不注重过程教学,也不注重启发学员的思维和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轻视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及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学员缺乏自主学习多方面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程设计当中。所以,以前的传统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入手。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不仅有利于学员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深化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创新人才培养,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逐渐研究和实践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此,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很多一线教员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展、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由教员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中学员始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员当“导演”,以“导”为主,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疑难问题、带有学术争议性的问题或本学科领域的若干前沿问题,由教员创设贴近学员生活的情境以使课堂富有吸引力,提出具有启发性、值得探讨的问题。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员知识全面、见解独到、思考深刻,课前要收集足够的资料,了解学员已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且具有熟练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能力;要求学员能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查阅资料、利用资料、开展小组研讨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师生的充分准备再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不同观点相互交流补充、碰撞交锋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员还要参与多方面研讨,使研讨式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研讨式教学不仅要突出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应配合指导教员的主导引领作用,学员要能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运用,教员要很好地培育优秀学员的整体创新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及对已学知识的良好运用,使学员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不仅有助于学员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研讨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认知结构”,即让学员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独立研讨问题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负载能力,能够逐步离开教员这根“拐杖”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

3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

3.1研讨式教学的内容组织

研讨课的内容组织要遵循系统性和专题化的思想。系统性是指要基于统一的框架来设计、安排课程的内容,突出系统结构和系统方法,这就要求教员要先建立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并研究确定合适的指导方法,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大量资源;而学员要根据教员提供的课程框架完成细节、分支的阐释、补充和初步的设计方案,给出实践的应用案例。专题化要加深、强化学员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员负责阐述专题的基本原理、总体思路、教学实施流程及实施方法,把握内容的根本;学员则负责查阅资料,设计专题内容的各个子系统,展开研讨之后进行整理综合和撰写报告。

3.2研讨式教学的形式组织

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教员讲解完课程的框架之后,学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内容,学员先在组内将查找的资料、设计的初步方案和心得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再由各组推选的学员在课堂上讲述、交流,然后师生一起评议、补充,教员进行比较、综述;另一种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新型研讨式教学组织方式—Peerlnstruction,这种组织形式首先给出多个可供选择的问题,学员独立地选择一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再针对每个问题在预先分好的组内进行讨论,组内讨论之后,针对每个问题,对应的小组将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从而全班师生一起进行课堂研讨,教员则在听取学员的汇报、明确学员的理解难点后,给出学员的学习结论,指明学员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深化后续教学。

4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和效果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小学语文实施讨论式教学的优点分析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就可以事半功倍。在讨论式教学中,每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都处在对等地位,这种平等互助的氛围里大家各自抒发观点与看法,交流不同的信息,在愉悦中共享语文知识与社会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不同的学生都投入其中。

2.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讨论式教学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点到的同学发言,点不到的就容易被忽略。这样大多数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到主动动脑筋吸收新的语文知识,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级里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与不同的家庭。平常接触的人、物都不相同,见识也不同。在讨论式教学中,不同知识层次与不同的观点会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讨论可使同学经常接触到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知识与新的素材。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成长。讨论时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尊敬、相互倾听,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流能力。

二、小学语文讨论式教学实施

1.最近选题,难易适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就是他的下一步学习基础。小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的选题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选题。这样的主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在教学中适当设置障碍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中感到困惑,进而产生思维冲突,引发定向探究性反射。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主动设置有效的疑问、制造人为障碍,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课文的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方面的内容。

(2)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慨。

第一个问题是封闭式问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一一指出。学生一看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已经掌握马上就可以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讨论中会发现,原来答案是多元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有一定挑战性。

2.思维开放,引导讨论

上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这些破坏地球的行为,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教师这时候可以拓展开,组织讨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当的行为在“破碎”地球呢?地球的“可爱”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说明?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积累,把收集到的资料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拿出来,参与到交流中来。例如有些学生提到了平时纸张的浪费,有一个学生就指出森林的砍伐,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亚马逊雨林面积的减少。这时候有学生提出了森林中动物的灭绝,其他同学就讲到餐馆里的野味,讲到动物的保护等问题。最后,同学们发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非常美丽可爱的,可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伤痕累累。在讨论中,师生一起感叹,一起总结,气氛非常热烈。

3.及时纠偏,深化主题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学过科学,看过电视,接触网络,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他们的言论有时是无序与肤浅的。

例如在地球的讨论中,有些学生提到了外星人,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感兴趣,说到外星人的千奇百怪,热闹非凡。这时教师应发挥主导性,及时把议题拉回到课文中来。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当讨论的主题开始发生偏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通过引导,回到核心议题上来;当一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挖掘出来,就要再次设问加深思考。使整个讨论课围绕中心主题开展,并适当加以深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把握节奏,张弛有序

一节讨论课,如果失去教师的主导,很容易成为“一锅粥”, 吵吵闹闹,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失去教师的指引,讨论的主题会成为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有连贯性,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在讨论式的教学中,要做到把握节奏,张弛有序。当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纷纷发言的时候,节奏可以放慢一点,让大多数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发言告一段落,提醒学生反思总结的时候,节奏可以加快,由一到两位同学来一个总结性发言,其他不同意见的同学纠偏。一张一弛,既可以给学生带来紧迫感,促进思维的快速转动,也避免学生的疲惫,造成兴趣的缺失。

5.注重个性,差异评价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老师坐镇指挥,干部实行轮换

刚施行这个制度,为了慎重起见,轮换的范围要小,只限于小组之内,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尤其对后进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果。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或由于纪律松散,自尊心一次次受到伤害,有些人甚至自暴自弃,他们精神上往往有种压抑感,对班集体缺乏感情。对别人的领导,总是麻木不仁,有时还会来点小脾气。是放任自流,还是一个学生也不放弃,全在班主任的一念之间。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我尝试了干部轮换的办法把他们推到领导者的位置上。其结果正如我预想的那样,他们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工作热情格外高涨,工作起来象模象样,格外认真。

班级每次搞活动小组评比,这些学生的热情最高,当他们所在的小组由于他们的努力被评上先进小组的时候,他们脸上洋溢出来的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让人感动。有的落后生从此改变了原样,纪律加强了,学习有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加以积极引导,特别是注意保护好他们了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进取心和赶上先进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部轮换、锻炼,我班的落后生明显减少。自强、自律的班风正在形成,即使老师不在,班级在干部的带领下也能上好自习,开展班级的活动。实践证明,后进生的身上也有他的闪光点,应把自信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阳光的明媚。

寓教育于班级活动中

1.办板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开学初,班团支部提出了班板报的设想,我感觉这个创意好,如果这个活动开展起来,无疑会给同学们增加许多学习的机会。办板报需要投稿,写稿的过程就是他们最好的写作练习;板报也需要选登一些积累性的知识,那么在选登这些知识的时候,又需要他们上网查阅一定的资料、书籍,这些将为他们阅历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出版还需要打字、排版和印刷,这一系列的工作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增强了谈们的自信心,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这项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于是,我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和他们一起讨论板报的名字、内容、栏目,指导他们排版的办法,甚至和他们一起印刷。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第一期板报终于出版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件大事,至今我依然记得学生们拿到板报时的那种兴奋。待大家的情绪稳定后,我用了2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板报成功和不足,有的同学说:我激动地看完了我们班的板报,觉得办得很好,它用的是我们同学写的稿件,自己审稿、定稿、排版和印刷,虽然篇幅短小,仅有一版,但内容丰富。有的同学说:我很喜欢其中的动脑筋栏目,它可以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点燃我们的智慧的火花,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有的说:我也喜欢其中的小幽默栏目,它让我们在笑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我觉得板报办得非常好,它挖掘了我们的潜力,让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我们是富于创造力的一代。这些发言,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学生不反对搞活动,关键在于活动是否有价值。这类有意义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喜爱,而且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把它办好的。

2.借读书,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医学八年制;科研思维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005-02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GONG Wei LIAN Jiqin HUANG Gang HE Fengtia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foundation course learning stage. In biochemical courses, students pose a question and solve the question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under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eachers. It can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It is very beneficial that students lay foundations for improving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Eight-year medical doctor;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医学八年制教育是医学博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本校作为军队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从2004年开始进行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培养。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除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与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广泛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生命体内一般规律及经典理论。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学科前沿内容也不断更新[1]。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在该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旨在巩固学课堂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研思维的目的。

1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基本思想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教学的主要方法[2]。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将教学形式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将师生关系由“主-客”变为“主-主”合作关系[3-4]。深入领会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高素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单纯课堂讲授基础之上,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来,教会学生在自行提出问题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文献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与老师间就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探讨中学习如何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

2 开展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全面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为将“研讨式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教学,达到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在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展题为“代谢紊乱与疾病”的研讨论坛。

2.1 理论课程教授

“物质代谢及调节”篇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理解性记忆部分较多,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目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也极为常见,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更应融会贯通的掌握好此部分内容。因此,老师在讲授“物质代谢及调节”相关章节内容时,注重理论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掘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2.2 研讨式论坛的选题

学生按5~6人自由组合成五组,每组配以一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科研文献,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中英文科学文献数据库,并结合理论知识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查阅“代谢紊乱与疾病”相关的文献,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型论著的一般结构、写作模式及文献阅读技巧;同时,八年制学生普遍英文基础扎实,老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外的相关学科前沿,学生自行讨论并确定各组选题。引导学生选题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发现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2.3 小组内部研讨实施

经前期准备对研讨方向更加具体化确定后,各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更多相关文献,组内学生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及总结归纳,并定期与带教老师沟通,对于文献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及时解答。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及时问题反馈再讨论研究的模式,最终将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生对该选题的思考总结成PPT形式并附相关摘要。该环节充分体现将“研讨式论坛”渗透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理念,可达到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及总结技能、团队协作及培养独立科研思维形成的目的。

2.4 集体汇报

在研讨式论坛的最后阶段,在基础部、教研室及学员队协助下,邀请教研室进行代谢紊乱与疾病方面研究的专家及我校附属教学医院内分泌科的临床专家集中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以全英文形式进行,在每组汇报结束后,专家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视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评分。通过此环节可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科研思维,并锻炼其英文表达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深入总结,评价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效果

在活动结束后经问卷调查知,学生普遍认为本次研讨式论坛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篇章的有益补充,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扎实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理论联系临床,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掌握了科研文献的查找和阅读方法,学会了如何寻找问题及分析问题。评审专家们则认为,该论坛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生物化学的教学框架,同时有益于系统培养八年制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不是单纯的脱离老师、脱离书本和脱离基础课程,而应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5-6]。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展,既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科研思维体系,为今后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 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5.

[3] 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5):195-199.

[4] 张宪,李志勇,刘卜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38-40.

[5] 唐洪俊,刘竟成,曹杰.研讨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2):161-162.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德国;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杨建华(1963-),男,河南卫辉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井天军(1980-),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14-02

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或“研讨会”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共同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或研究方向。[1]“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2]它作为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对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1,3]

教育部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教高[2005]1号文件”第11条、“[2007]2号文件”第15条都提及“讨论式教学”,文中所表述的“讨论式教学”与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有类似的理念。鉴于此,本文对“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便推进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研究性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三强”型人才。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或“研讨会”的德语原文为“Seminar”。“Seminar”中文常常音译为“习明纳”,[4]《新德汉词典》将其解释为“(高等学校的)(专题)研究班,课堂讨论”;《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将其解释为“(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一专题进行的)讨论课,研讨会”。“研讨式”教学模式最早由18 世纪德国教育家弗兰克(A H Francke)所创办。[2] 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J M Gesner)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把“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的教学之中。[4]随后,古典语教授海涅(G G Heyne)又在哥廷根大学创建了语言学“研讨会”,培养了许多德国著名学者,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洪堡(W von Humboldt)。洪堡从哥廷根大学的“研讨会”中充分体会到了独立学习和科学研究等所带来的益处,促使他后来把教学与研究兼顾、学术自由独立的理念带入柏林大学。

1825年,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L von Ranke)到柏林大学任教。兰克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时,他曾经参加过语言学“研讨会”和希腊文“研讨会”。[5]他到柏林大学任教的第一学期就仿造他学生时代的“研讨会”开设了历史“研讨会”。他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才智发挥专长,并愿意随时提供建议。兰克在柏林大学首创的历史“研讨会”直接或间接地为德国各主要大学培养出100多位卓越的学者。这些学者继承兰克的传统,为德国及美国培养了更多的学者。

在德国,虽然“研讨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但19 世纪已经作为一种制度在德国大学各学院得以普遍应用,形成了教学和研究自由,以培养规范化、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学者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和研究模式,为德国造就学术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并重和现代博士生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形式与作用

德国大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研究和教学促进科学、艺术的发展,大学的中心任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提出问题和创新研究能力的方法。“研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学到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

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属于某一门专业课程的“研讨会”。比如在“仿真建模与分析”课程学习结束后,单独开设仿真建模“研讨会”。教授会在“研讨会”开始的第一节课上首先介绍目前有关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拟定出若干个专题题目,诸如集群式服务器、某办公楼电梯、某十字路口红绿灯、银行柜台服务等相关的仿真建模研究专题,并提供这些题目的书面提纲,让学生根据题目和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和编组,一般每个专题小组的人数都尽量控制在2~4人范围内。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矿井粉尘防治 研讨 案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19-02

“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1、2]。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面对纯粹的理论学习缺少足够的兴趣,而面对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又很茫然。而突出知识的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转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通过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研究、案例讨论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同时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读书,细致研究,并形成一定看法和观点,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门以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某些理论或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方法[3]。作为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新模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研讨式教学法将教师指导、学生个人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三者结合起来,将教师的单向启发拓展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这样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其次,学习上的主动性是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或者个案教学,就是以某个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做实例,结合理论进行教学[4]。案例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使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由于矿井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研讨式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教师精选一些案例,让学生课前查找并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与课程相关的若干问题或针对矿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课后让学生根据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提交论文。整个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知识。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看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发言。教师事前要求学生准备充分,多看相关资料,同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其兴趣,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讨论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着重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实践和探索去发展他们的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5]。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针对选题,经历查找与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提交论文这一系列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把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做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精选

选择本课程中适合研讨的内容和案例,是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难点。教师在选择本科层次的研讨案例时,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紧扣课程内容,要通过分析能从案例中提炼出课程的知识点;二是难易程度适宜,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研讨的深入;三是抓住难点和疑点问题,激发学生开展多角度深入、多维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四是要能体现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并能和现场应用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授“尘肺病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选择了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作业过程的一段视频作为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尘肺病的分类”、“影响尘肺病发病的因素”以及“预防尘肺病的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研讨,课后让学生提交“我国粉尘职业危害现状”[1]。

例如上述的案例,紧贴课堂内容,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提炼出理论问题,使得课程中的知识点能够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也留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促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粉尘的危害。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对学术问题探讨的兴趣。

(二)研讨实施的过程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实施,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选择案例――给出要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指导学生消化、归纳整理及研究――准备研讨资料(讲解提纲、课件)――组织研讨――辅导学生撰写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讲评、总结及考核等。

1.选择案例及给出要求。针对所选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包括查阅文献、资料的数量及有关内容,研讨总结或论文,研讨用的提纲和课件,考核评定等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文献。针对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的获取,可以采用教师指定资料和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定的资料针对性较强,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对所研究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己查找文献,可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3.指导学生消化、归纳整理及研究。这一步骤是该教学方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精力投入的多少、方法是否得当、研究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研讨的效果。根据“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特点,在指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消化资料。让学生采用通读、细读和研读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通读,对有关问题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通读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读和研读,以把握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2)归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学生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见解等。(3)进行分析研究。

4.准备研讨资料,包括讲稿提纲和课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讲稿提纲的书写上把握结构框架、突出思想方法、给出观点结论,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美观大方,为课堂交流打好基础。

5.组织研讨,根据案例内容可以采取两种研讨方法:一是由教师主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较强;另一种是由学生主持,研讨中教师只是成员之一,这种研讨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两种研讨方法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及时对研讨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以免出现冷场或跑题、偏题等现象发生,使研讨不断深入。

6.辅导学生撰写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并进行讲评、总结及考核。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还未进行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因此通过研讨课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养,既可使他们升华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又可为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以范文为例,我们具体从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学术论文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和要求,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上交的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以及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发言给出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意见。

(三)知识延伸及拓宽

教师在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自己及其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做到知识的更新,而不能只是依靠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传授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陈旧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理论发展和技术革新,并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授采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的时候,作者把自己最新研究的泡沫降尘技术讲授给了学生,并对其降尘原理、应用工艺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了该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6]。

三、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之处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师生双方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案例筛选、查阅文献、开展研究、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一系列问题,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比较多,此外,该教学法成熟的经验还不是很多,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在探讨和尝试,很有必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还未转换角色,不能完全融入互动过程

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从查找资料、分析消化资料、准备研讨提纲到总结性研究成果,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的转变。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研讨式研究教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精心准备、踊跃发言,有时甚至可以提出非常精辟的见解。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研讨式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对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去认真地搜集资料,在课堂研讨的时候匆匆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应付了事,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似乎事不关己,不积极发言,偶尔被动发言,也是只言片语,应付了事。对于这部分学生,形式上是课堂的主人,实际上是课堂的客人,没有完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参与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最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即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很关键

从该教学方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师不再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把课堂主体的地位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和参与者。教师虽然不是课堂上的主体,但是必须做好这个过程的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学生发表的什么见解?在独立探索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通过研讨得到什么收获?案例的研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搞清楚。同时,教师要掌握好讨论的方法和进度,并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7]。另外,教师还要创造一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和谐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他们才会喜欢发言积极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四、总结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具有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参与、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等优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还要及时总结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深刻剖析,找出一些纠正和改善的指导性建议,并记录、总结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提高该教学法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胜强.矿井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洪俊,曹杰.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95-97.

[4]朱世文,郑姗姗.案例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视角[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140-143.

[5]陈明虎.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3):22-23.

[6]任万兴.煤矿井下泡沫除尘理论与技术研究[D].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7]李如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优化[J].教育改革,1998,2:12-16.

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境法学;研讨式;教学课程;设计

1环境法学科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1.1研讨式教学模式已是成型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院,英文是seminar。它采取的是“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原则,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的形式”。[1]这种教学模式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如何清晰地界定研讨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相径庭,教师指导而不再是主导课堂,以问题或专题为导向,以大量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查询为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对确定的调研问题作出报告并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民主评价和引导问题思考,课后要求学生自行总结和再思考。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师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收集大量的资料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批判、开拓创新精神。[2]卢梭在论及教学时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现真理”。研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成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鼓励学生们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研讨中去不断学习和实践。1.2环境法学科有必要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正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既能通晓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具有调研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环境法学科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此种模式显然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环境法学科具有更加鲜明的公共性与技术性,不像民法、刑法等实体法那样与学生个体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这导致该学科长期不受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主义盛行的今天,环境法学科更被视为边缘学科,加上一些学生认为环境法实用性不强,对于以后找工作没有太大帮助,且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低,因此对其投入精力不够。兴趣偏低加上枯燥的教学方式,造就了环境法学科在教学上的困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也无法培养我国现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调研能力,真正能够解决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

2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步骤

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科学探究、研讨总结、应用创新等”。[3]对于环境法学科而言,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步骤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2.1筛选研讨课题既然是研讨课,那么课题的设计与筛选就是十分重要的。从某一方面来说,一个合适的研讨主题关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成败。首先从环境法学科本身来看,并非所有章节都适合用来研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研讨主题既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又不能太枯燥乏味;其次,就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研讨课题的时候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要求与需求,力求最大化研讨课题的效用。因此,我们在选择研讨课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研讨课题应该明确具体,研讨内容应该与环境法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不能偏离环境法学科教学内容而寻找、设计研讨主题内容;二是所选择的研讨课题应该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研讨课题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教师要抓住研讨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2.2讲解基础知识与步骤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基础性资料,对学生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工作起到一种提示作用。教学资料不能够太深,学生读不懂,就会抑制其积极性,太浅则会促使学生敷衍了事。资料选择要有内涵,或支撑主题或突出重点。资料一定要与教材相联系,同时要紧扣社会发展实际,既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应该在正式研讨前,对环境法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基础理论性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就环境法学科而言,其包括环境法学的概念、任务及其作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第三,教师要依据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计划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计划应该包括研讨的主题、内容、任务,研讨的方式、提纲,研讨发言稿的撰写以及研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时间的安排、教师总结与评价、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及教学实施要求等。[4]2.3课题讨论分组及要求在实践中,笔者一般让5—8人组成一个小组并确定小组组长、记录人和小组报告发言人。分组讨论,要鼓励每一位同学都上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取得进步,每一个小组的观点只有通过不同组之间的争辩才能够接近真理。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一个个体,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其出发点与深度都是不一样的,也因为这样,观点的交流才有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予以指导,纠正其中不合时宜的观点,同时对创新观点予以表扬与鼓励。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毫无章法或冷场,应该提前1—2周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需要在大量阅读与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发言报告。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主要论点并适时进行指导。2.4展示成果在前一个阶段,各小组已经对研讨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这一个阶段,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将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研讨报告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其时间大概为25分钟左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提问,而展示小组也要积极回答其他小组所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的交锋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二,教师要时刻留意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当观点偏离或者讨论不深入时,教师要适时地以讨论者而非权威者的身份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讨论的深入;第三,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思维的多元化,鼓励百家争鸣。对于环境法学科来说,问题可以有一个,但问题的解决方案却不只有一个。对于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下课后再行讨论;最后,教师要注意对研讨过程的总结,为下一阶段的总结做好准备。2.5收集意见及总结评价讨论结束后对讨论过程中学生意见的收集整理以及对课堂进行评价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发言稿以及学生对其他组员提出问题的回答,在给予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其成绩,在给予肯定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要求学生注意总结。还有就是要对发言稿提出的主要论点、逻辑层次、结构安排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可以鼓励学生将具有一定深度的发言稿整理成文章在期刊上发表。要有针对性地总结评价,这对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环境法学科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法学科而言,教师应首先分析环境问题是什么性质的,其次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方案,知识最终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课前准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分析总结这一系列的程序,学生不仅对环境法知识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能够运用环境法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任务在于对知识点进行各种形式的安排,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环境法学科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反思

3.1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仍然是他们的弱项。很多学生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收集资料,有些资料找不到,有些资料找到后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学生们动手的习惯仍然未养成,一味地等着教师发资料的习惯仍然根深蒂固;第二,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在很多时候,有限的课时并不能够满足,这就导致了教师要不断地更改教学计划,打乱了一开始就制定的计划;第三,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进度较慢,在这里,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产生了矛盾,这个问题有待解决;第四,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后对资料要深刻理解,但对于那些刚入学的本科生来说,这点存在着困难。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时间对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想要对一些理论性问题进行理解就会比较困难;第五,小组讨论也有一些问题。分组讨论本意是希望小组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广度。但只有少数学员对专题研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精心准备、踊跃发言,经常还能提出非常精辟的见解,激活大家的思维。这部分学员实现了“学为主体”的转变,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5]3.2原因分析对于在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不足。来自于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于研讨课应当如何展开互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有的学生还在等着教师来进行讲课,没有认识到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性。习惯了被动和接受,学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些学生甚至直接采取放弃的态度;二是团结互助的意识不强。小组讨论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团结学生,加强思想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小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小组分工不能明确、小组资料不能共享,在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其原因在于小组成员个性不同,外向的同学就很容易取得小组主动权;三是小组成员知识结构、学习背景不一样,导致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容易就最终发言稿达成统一的意见。就教师方面的原因而言,也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一是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师也有很深的影响,未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未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二是教师本身的科研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三是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不足,新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受到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4改进思路

4.1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教师。“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互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6]对于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学习,进而改变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深刻领会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精髓,真正为学生着想,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讨课的质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组织,比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与激励,评价与总结,为学生营造批判性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学习体验,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7]教师水平的高低体现在选题是否恰当、研讨内容是否丰富、研讨方法是否科学。只有当教师高屋建瓴时,学生才能从研讨课中学到知识;只有当教师深刻把握本学科的科研前沿时,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索引和资料的阅读,也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4.3教师要不断积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新的事物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对于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探索、反复实验、不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从成功中获得经验。与此同时,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校教师有各自特殊的经验,各自都有优势和不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4.4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说要改革教学模式,但很多时候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没有抓住改革的核心,只是一些形式的变更。改变传统观点,需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的、有自己思想的生命体,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爱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各种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参考文献

[1]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

[2]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术论文,2012:3.

[3]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4):307.

[4]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8.

[5]唐春红.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2):3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