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

林业造林论文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1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2、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一、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二、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4篇

1.1强烈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林业资源的匮乏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林业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及其一些类似行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可以说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我国虽然说是幅员辽阔,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采挖,逐渐变为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面积在不断地减小,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木材的质量也变得差了许多,群落结构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树木的生长状况不好,不能被很好的利用,产量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林场出的木材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森林对于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而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许多与林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也降低了林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1.2一些地方绿地利用率低

绿化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这几年各个地方绿化程度不断增加[1],但是仍有许多地方的绿地利用率相对较低,首先是现如今许多城市修建雕塑广场,只是单纯的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上添上一笔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就是城镇绿地的结构极其不合理,没有做到乔灌草相结合,更有甚者盲目崇拜外国,引种外国的可观赏性花草,造成物种入侵,许多地方呈现出草坪多但是乔灌木少的情况,生态效益就会变得很低。还有就是一些路边树选种不适合的现象,根本没有调查清楚,栽种较为盲目,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还大大的降低了生态效益。

1.3林业资源缺乏保护力度

现我国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仍然是随处可见,林业资源设置好就不管了,这样如果没有后期的检查跟保养,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树木因为各种原因死亡,损失掉了林业资源,还有就是随着现在木材价格的上涨,所以一些人为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也在增多,一些不法分子砍伐树木进行交易,取得不法利益,还有就是一些天灾的出现,一些地方因为二氧化硫污染下起了酸雨,这样会严重损害树木的结构,会给一些树木造成伤害,加大林业资源的匮乏,但还有就是现在我们对一些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严重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树木的衰老,剪短了它的寿命。

2针对造林更新技术与林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

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并且带动林业的发展,要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首先要选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就是要对林业进行一个统一的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密植,要让每个树苗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来进行生长,还有就是注意后来的病虫害危害,要进行防护和定时的检查,让树木健康的生长,还有对一些生长力比较弱的幼苗进行更大力度的保护,对一些年幼的小苗也要定时的提供营养,给他们输送营养成分,保持他们的生命力,只有让每个树木都健康的生长,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

2.2加大绿色利用率

绿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在做城市绿化的时候不能只是铺上草坪那些盲目跟随,我们还要在草坪上种一些树木,要让各方面协调起来,有草有树,对于树木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发育比较茂盛的树木,这样的树成长起来才会产生大范围的遮阴面积,可以在夏天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休息环境,让人们舒服的度过夏天,还有就是树木在路边种植是一定要选育好品种,比如什么书适合做行道树,什么树适合做园路树,这些选择一定要认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在城市里面看到更多的树木,才会提高绿色利用率。

2.3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力度对于现在一些林业资源的损坏现象[3],我们必须要加大检查力度来帮助林业资源尽量的维持好原有的状态,对一些破坏明显的地方要安装摄像头,并且如果抓到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一定要处于相应的罚款和一些处分,要做到严厉打击这种行为,还有就是要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一定要定时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养,这样可以延长一些树木寿命,也一定程度上保证它的活力,如果可以的话要大力宣传林业资源的宣语,让保护林业资源的理念深深的留在人们的心中,只有人们做到保护好林业资源,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帮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3结语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5篇

公益林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的公益效能为主导功能的。

1.1植树造林能有效的保持水土,部分地方植被覆盖率非常低,只要每逢雨季就有大量的泥沙随之冲入河里,就会造成毁坏田地,将河床填高,堵塞入海口,形成的危害非常大,影响生态平衡,造成大量的损失。要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就必须要严格实施造林植树的工作,树木的特征拥有十分庞大的根性,能牢牢抓住土壤。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壤中的十分不会流失,而且会被树木吸收加以储存。

1.2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风沙的袭来,所到之处,会毁坏很多田园,埋葬很多地方,将城市逐渐变成废墟。针对风沙的袭击,必须要及时营造防护林,降低风沙袭击的力量。根据事实证明防护林能将风的速度减弱70%以上。在树木之间,配合小草的种植,可以减少风中的含沙量。

1.3植树造林能有效的为人类提供部分有用的东西。生活中的水果、药材很多都是林产品;还有经常使用的茶叶、橡胶、新炭等都来自树木。因此树林的用出范围非常广非常大。

1.4植树造林能有效的减少空气的污染量。根据实际统计,一亩树林在一年中可以减少2万千克以上的灰尘,平均一天能吸收高达67千克的二氧化碳,能制造48千克的氧气;而且松柏林的杀菌效果非常高,杀菌范围也很广,其中包括伤害、白喉、肺结核等病菌。

1.5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止噪音的污染,减少噪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建设理想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环境。

2.营林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要素

2.1营林工作建设的要素包含了林业基础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2.2营林工作的主要内容

2.2.1在思想上加强,克服重造轻管的不良思想,当前林业管理中出现了重造轻管的不良现象,抚育管林中存在重视项目轻视造林的现象,前期对幼林的保护和抚育工作力度不够。

2.2.2把握质量关,对造林工作的结果进行检查验收的时候要加强工作力度,严格保持质量为主的原则,将把关工作落实到每个实践细节中,更多实施造林质量的检查的重复性。

2.2.3做好调查,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各个相关部门及地方要集中力量,针对出现因为火烧、虫害、采伐出现的迹地,进行仔细调查,掌握细节,建立档案。

2.2.4做好预防,做好规范,做好准备才是造林工作的重点,及时改变迹地实施造林工作,要做到提前安排和落实,同时要积极正确新的项目进行开发。

2.2.5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的效率,及时落实这项工作,才能提高有关林业部门以及政府的信誉,加强社会的关注度,这些方面人大、政协已做过多次督查。

3.完善营林造林工作

3.1提高营林、造林的基础。营林造林能够保障森林资源长久利用、确保林业产品原材料的不断补给。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很重视造林的工作,提出社会各方面都应积极响应的号召,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由于林业高税赋缺打乱了这一基础,由于过多的依赖精神去促进鼓励植树造林,这类过程中忽略了经济利益的刺激。要提高林业的基础质量,推动营林造林的积极性,是需要物质利益的。

3.2施行综合开发与多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林业系统的发展功效。系统的思考林业额发展,将林业的进步与特色林产品、林业食品、林业旅游、园艺花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6篇

安化县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4950km2,其中有林业用地39万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9.00%,森林蓄积量1216万m³,立竹蓄积13793万根,森林覆盖率达76.17%。多年来,安化县林业坚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造林绿化、资源林政管理和产业化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使林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厚朴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与质量监督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等殊荣,2006年,又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安化县通过采取工程造林、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并举的绿化措施,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共完成各类造林3万hm2,义务植树750万株,封山育林22万hm2,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增长,生态明显好转,基本形成了“小雨水不下川、大雨土不下坡”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监测机构,完善了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和补救指挥体系,成立了护林总队,组建了森林火灾补救队伍和民兵应急分队,强化了森立公安、木材检查站监督执法机构职能,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林地林权管理日益加强,林权发生面积达97.00%以上。林业第一产业形成了杉木、马尾松、毛竹、木本药材、林果5个颇具规模的林产基地,年产木材15万m³,毛竹1000万根,木本药材1000t,林果15000t;林业第二产业形成了木材采运、制材、人造板、木竹地板、家具、松香、干鲜果品、木竹制品及工艺品等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林产工业体系;林业第三产业形成了以柘溪库区省级森林公园、雪峰湖省级地质公园,红岩和六步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年森林旅游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以上。当前,安化县已进入林业发展最快阶段,全县总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纯收入来自林业的比重达23.00%,林业产业已成为安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和财政贡献越来越大。今后,安化将会以现代林业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国厚朴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倾力打造秀美、和谐的新安化。

2林业资源培育技术

当前,为加快资源培育,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发展林业经济,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方法是其中较为理想的技术措施之一。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和林木生长周期较长等,这就决定了造林地种类的多样化,整地任务艰巨,且整地质量和效果要求较高等。首先要对造林地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等方面进行改善,清除有杂草和灌木的林地,深翻土壤,经过这样整地后改善了土壤水热条件,肥力增加,使得人工栽植省力又省工,有利于播种后种子发芽和幼苗期根系生长及成活,避免林间植被与林木相互竞争林地营养空间,提高了造林质量。要根据栽植林木的不同进行林地整理,并因地制宜开展全面、带状或块状整地,一般平原和沙荒及水土流失较轻的坡地适用于全面整地,在整地带之间存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时,依据苗木特性确定整地面积大小,面积大的林地山地要留有穴状、鱼鳞坑等,平原留有坑状、高台等,这样既可提高土地使用率,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翻理林地前,要将整地清理的杂草、灌木以及采伐过的倒树、枝丫、伐根等处理干净,可利用人工、机具割除,然后,归堆铺平用火烧清除,还可以采用化学农药喷洒,以杀死杂草和灌木植物。

3造林方法

3.1造林树种选择

现代造林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地而异等种植理念,常常合理搭配树种选择和块状套种,这样既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质量,有效增加土壤保湿能力和土壤肥力,也提高了阔叶林面积和造林质量,同时,还有效改变了林业面貌和多样性,营造了多样化自然环境,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使生态趋于平衡,对安化县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态平衡都有很好的改善。

3.2林木繁殖方法

3.1.1直播造林

这种方法施工简单,省去了育苗工序,适用于大面积林地造林,但是直播造林只适合种粒大、易发芽、种源充足的树种,在撒播时林地土壤必须水分充足,才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而且对于后期幼林抚育管理要求也较高。因此直播造林常选择偏远、人烟稀少、自然灾害较轻的地区,有撒播、穴播、条插、缝插和块状播种等。

3.1.2分殖造林

安化县竹子繁殖造林可采用利用竹子地下茎直接造林,该技术简单,易操作,不但节省了育苗时间和费用,而且成活率高,幼林扎根后生长较快,可充分保持母本优良性状。这种方法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分殖材料受母本数量和分布状况限制较大,适用于竹子、杨树、柳树等营养繁殖树种。

3.1.3植苗造林

除了直播和分殖造林外,还可采用植苗造林法,通常利用一年生实生苗进行育林。

3.2造林最佳时间

传统造林时间以春季为主,随着造林技术推广和树木引种成效,植树造林工作均有所提前,通常可在每年的12月到翌年2月完成,最晚不超过3月,冬季和初春季节温度偏低,苗木大都处于休眠状态,起苗和栽苗时水土流失较小,苗木栽植后更易于成活,有利于苗木根茎生长,提高抗逆性。这个时节造林第一年生长量可远超秋季造林20.00%,阴雨天和雨过天晴时候最为适宜。

3.3栽植方式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森林营造技术 “五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3-02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五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

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即以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学习任务。林业类高职院校使用的2007年版《森林营造技术》统编教材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过多、偏深,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相符;二是教学内容整合与序化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与工作过程融合。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优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造林更新工高级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广西林业建设的实际为依据,分析归纳出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项,将其转化为人工林营造概述、纯林营造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主要树种栽培技术、造林设计和造林工程监理等7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详见表1。

二、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

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即以生产中的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确定学习任务的实训项目,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确定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造林更新生产技能和造林工程监理技能两大部分,共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个分项,纯林营造又分7个小项,技能要求共11小项,详见图1。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了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11项实训项目,再以为服务于11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既加强技能训练,又强调必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

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即以生产中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程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每一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整合,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训项目、考核项目等,并以真实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使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详见表2、表3。

四、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

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即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各种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为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我们精心编制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学习指南、教学案例、课程试题库和参考答案(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制作多媒体课件,拍摄造林更新项目录像,用这些资源建立教学网站。

五、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即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在校内,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任务,以“产学一体”教学(承包生产项目)为主,课堂教学、实景仿真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校外,根据教学计划和生产单位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完成造林设计、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或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区直国有林场和外资造林公司顶岗实习,详见表4。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如下。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开展,采用讲授法、“头脑风暴”、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第二,实景仿真实训。即将造林设计等实训项目假设为林业生产项目,并模拟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第三,项目承包。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技术服务。广西各市、县和区直国有林场的不少生产任务与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相对应,学院有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可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达到课程实训的目的,在技术报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六,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完成造林项目开发、造林施工组织、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在此过程中熟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通过深入开展“五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珍,苏付保,冯立新.森林营造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玉芹.“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3]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高职教育校内工学结合探索——基于森林培育模块校内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12)

[4]隆卫革,冯昌信,苏付保.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5]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1)

[6]苏付保,黎健杏,朱丽清.《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9(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重点项目(2010JGZ078)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林学理论木材检验有机结合

Abstract: timber inspection is directly affec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orestry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link. One thousand party hundred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of timber inspection is indirec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imber inspection work,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at timber inspection personne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yond, still can use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forestry timber insp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Key word: forestry theory timber inspection organ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是在当前的新时期,在我国森林资源逐渐贫乏的现实条件下。能够使有限的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木材检验人员都是沿袭着过去的工作作风和木材检验观念。认为木材检验人员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账的工作。如何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与他们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木材检验工作如此重大的意义。显然,这样的观点是腐朽的过时的观点,要适应当前林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不断的利用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理论推进木材的检验工作。

1、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5运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剖析节子合理造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它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好了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节子是最木材重要的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点。节子本身破坏了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结子不仅影响木材的美观也影响木材的加工品种。更重要的是结子降低了木材的此部分强度,影响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需要承重结构的木材所使用的地方,结子就成了最大的隐患。节子对木材影响利用的判定有以下几点,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结子尺寸大小、结子密集程度和木材的用途来判定。传统的木材检验都是检验人员去检验节子。没有人会去探究节子的生长规律和材质。现代的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可以探究木材中结子对木材的使用影响,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具体结合木材的用途,合理造才,就可以让结子对木材的影响降到最低,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现代的木材检验工作,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的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企业的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给木材检验人员一个学习的机会,木材检验人员也自主的学习林学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断提高木材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是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我们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禾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1.

[2]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

2002,8.

[3]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 5.

[4]悸强,王晓莉.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32.

[5]李悦迎,齐忠诚.关于木材检验管理的探讨[J].森林工程,1999,15.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产林改造;措施;成果;浙江景宁 高级职称

积极开展低产林改造是浙江省景宁县的县情、林情,是“建设大森林,发展大林业”的需要。同时,持续开发低效、低产的林地,是做大做强林业资产、实现林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振兴林业产业,发展现代林业,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景宁县如何开展低产林改造进行简单论述,以为全国其他县进行低产林改造提供借鉴。

景宁县是浙江省9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9.47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6.16万hm2,占总面积的 83.0%;非林业用地面积3.31万hm2,占总面积的17.0%。全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02万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景宁县的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林业肩负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

1具体措施

1.1规划设计先行

为保证低产林改造项目取得预期成效,景宁县把规划设计工作作为项目的第1道工序,先由乡镇林业技术员提出作业设计,再由县林业局产业科牵头,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选择最佳树种,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最佳的改造地块,纳入低产林改造规划[1]。

1.2精心组织实施

低产林改造工程工序多,比常规造林多出采伐设计与施工,林地需要清理,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1.2.1成立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与项目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1.2.2按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改造。因地制宜,采取采伐更新、树种更替、森林抚育、复壮改造、综合改造、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2]。切忌图简单省事,搞“一刀切”。公益林及重点水源涵养区的森林禁止实施皆伐性改造。先进行林木采伐及清理,然后转入植树造林。从采伐、林地清理到整地、栽植、种苗供应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林业技术人员严格把关,保证低产林改造项目的建设质量。

1.2.3确定合理栽植密度。改造林包括速丰林(菇木林)、油茶、厚朴、菜竹、干水果等。其中:菜竹新造林栽植密度要求为750株/hm2以上;厚朴新造林栽植密度要求为 2 550株/hm2以上;油茶新造林栽植密度要求为1 050~1 650株/hm2以上;速丰林(菇木林)、干水果新造林根据不同树种和品种设置栽植密度。

1.3落实栽后管护工作 高级职称

注重对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目的、好处、种植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广大群众支持项目建设,同时将植树造林地免费让当地村民进行套种,以耕代抚,有效地调动了农户造林爱林的积极性。当年植树造林后于4—6月对苗木根部铲抚1 次,苗木成活率90%以上,土壤瘠薄的要配合施肥;第2、3年每年4—6月各抚育1次,苗木保存率要求80%以上,生长良好[3]。建立护林组织,目前有 61位护林员,分布在重点地段,起到应有的作用。

2建设的成果

2.1改善生态环境

景宁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境内岩石裸露程度高、土层瘠薄、肥力低,并且树种单一,慢生树种所占比例较大。为了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增加林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在低产林改造中,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多渠道投入、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依法依规”8条基本原则,确保低产林改造有序推进[4]。同时,景宁县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托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低产林改造工作,明确改造主体,严格改造标准,突出改造重点,优化林分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森林资源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林地的资源效益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年来,景宁县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扩大优质丰产林面积,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不仅拓宽了山区群众的增收渠道,“远看是青山、近看不成材”的林地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近5年来,景宁县环境质量综合指标排名居浙江省第5位。

2.2毛竹林经济效益提升显著

景宁县景南乡东塘村周志敏拥有0.3 hm2毛竹山,改造前年均效益约5 250元/(hm2·a)。经历年改造、加强管理后,2009年挖冬笋约170 kg,产值(冬笋11元/kg)1 870元。

2010年挖春笋约1 200 kg,产值(春笋2.2元/kg)2 640元。2010年砍伐大胸径毛竹约3 000 kg,产值(市价0.84元 /kg)2 520元。普通毛竹6 700 kg,产值(市价0.64元/kg)4 288元。即2009—2010年,该竹山共计效益为11 318 元,年均收益为18 863.33元/(hm2·a),增幅近2.6倍。可见改造后的毛竹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3低产林改造格局形成

坚持“大连片、高规格、高标准”,科学规划,集中布局,以典型示范为突破口,引进林业龙头企业,打造样板,形成龙头带大户、大户促千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低产林改造格局。英川镇把133.33 hm2荒山租赁给丽水丽人集团,统一标准、规范造林,带动当地农户改造种植了超过1 333.33 hm2的速生丰产林。景宁县惠名茶有限公司参与低产油茶林的提质改造,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各地还探索出农户以林地入股、企业投资合作造林等改造模式,建立林农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为地方林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后劲。如景宁县依托营林公司等企业与农户签定合作协议,开展低产林改造,所得收益按6∶4或7∶3的比例分成,农户既是入股者,又可获得在企业打工的收入,参与低产林改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4近30年取得丰盛成果 高级职称

20世纪80年代,林业实行“三定”政策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形式组织千家万户建造杉木丰产商品材基地0.63万hm2。20世纪90年代后林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绿化造林,1989年按照省政府提出8年绿化景宁的目标,在1994年实现了“消灭荒山”达标县,开展国有与集体、国有与个人合作多种形式造林,建造了股份制林业基地0.57万hm2,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造用材林基地,多种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同时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先后开展了林业特色基地建设,建成干水果基地逾0.13万hm2、中药材基地逾 666.67 hm2。发展毛竹丰产林和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现已建成毛竹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0.37万hm2,以此为依托,带动农村林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参考文献

[1] 秦洪清.对我省国营林场低产林改造的意见[J].云南林业,1982(2):13.

[2] 杜晓军,姜凤岐.低价林概念商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2):136-140.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0篇

这篇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设计,本科,报告,

选题依据:党的xx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2019年09月20日—2019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2019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2019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2019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9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9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2019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林学理论;木材检验;提高水平

1 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 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 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 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 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要做好木材检验工作,就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当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木材检验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依据进行完整的检验体系,增加木材的利用效率,提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平稳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2002,8.

[2]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5.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2篇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3篇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4篇

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互为有机整体,相互关联性、互动。作为生态文化体系中核心部分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包括森林生态物质文化、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森林生态制度文化三部分〔1〕。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林业建设不再是孤立的植树造林、木头林业,只有将本土产业文化、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充分融入到传统意义的植被恢复中,才具有经济与社会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内涵 包括三个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彼此交叉、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完整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2〕。繁荣的森林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精神文化与生态制度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本课题中以药都交通主干线周边可视山体风景林、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养生保健园等地区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载体,通过对恢复方式的生态化选择进行建设,实现“真”的特征。先进的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精神文化外在体现,是人类生存的外在制度。本课题中通过制度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社会风气、生态法制、生态管理文化来体现,倡导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为生态文化理念提供制度保证,形成生态文化的政策诱导和法律规范,体现“善”的特征。和谐的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是审视自然的精神性态度,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追求生态物质文化的动力,影响生态制度文化的形成,本课题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以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生态宣教、生态理念与生态意识表达为载体,阐发生态科技文化所蕴含的理性、创新、求真、和谐、共赢等精神特征,并转化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美”目标。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以“真”为基础;森林生态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善”为灵魂,力求美善合一;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美”为主旨,追求和谐之美,力求真、善、美兼顾〔3〕。 2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 2.1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内涵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通过利用自然力、自我修复和人工适度干扰措施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或通过人工恢复近自然森林植被或营建新型植被类型,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培育结构合理、功能全面的植被体系,是重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2.2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 宏观方面:没有兼顾生态和社会需求,一方面将植树造林简单理解为“木头”林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缺少森林文化引领。另一方面将恢复重建目标集中在生态学过程的恢复,忽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社会支持等现实有机整合,即生态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微观方面:植被恢复设计科学性差,重造轻管;没有做到“适地适树、按需育林“,盲目引用外来物种,忽视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忽视生态链的营建;过多的应用人工造林,忽视植被自然修复力,忽略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林恢复的植被恢复方式。 3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以沈溪新城为例) 沈溪新城方圆205平方公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宝地,为沈溪生态新城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优质的生态基础,是沈溪新城招商引资良好环境的形象窗口。但目前的植被状况看似繁荣,实则堪忧,潜伏着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1)森林植被类型简单,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简单,景观多样性不足。(2)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不高,如人工林纯林化、针叶化、树种外来化,绿色沙漠、林下光秃现象普遍,雨水冲蚀严重,病虫害发生率增高,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次生林由于缺少抚育管理,病虫害严重,小老树较多。矿山废弃地和露天开采矿区、公路建设劈山取土、小开荒导致景观破碎,地表土层剥离,植被破坏难以自然恢复,水土流失严重。(3)由于森林景观单一,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林药、林菜、林菌、林粮、林果等复合经营所占项目甚少,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与社会功能。 3.1理论依据 (1)近自然林业理论;(2)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理论;(3)景观生态学理论;(4)森林生态文化理论;(5)现代森林景观设计美学理论。 3.2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原则;传统性、区域性、历史性原则;自然力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原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优美的森林景观和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为目标,打造承载风景美、生态美、文化美等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3.3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层面的恢复途径 3.3.1恢复技术 以恢复和重建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林为目的,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遵循森林原生植被自然分布和天然演替规律,依据人工促进措施的差异,采取具有“野性、粗放、低耗、高效”经营特点的“近自然补植,近自然改造,近自然营造”等3种营建技术,分类经营,按需育林〔4〕。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标本园,经过50年的生长和自然更新,形成了以东北地带性树种为主体多层次的森林群落,接近自然森林外貌、具有优美园林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生态公园”。如果沈溪新城景观大道、生态建康城周边植被能够依据植被演替规律,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进行恢复建设,50年以后美丽风景本溪与桓仁区间的“浪漫枫情路”相媲美,提供的生态服务将会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3.3.2分期、分项实施改造 近期以沈本产业大道、高速公路两侧可视群山“三低”林分为改造对象,尤其生产力低下的刺槐林、油松林、樟子松林进行科学抚育;慎重选择树种,重点选择槭树属、桦木属、栎属、落叶松属等富于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促进单一树种森林向多树种混交森林过渡,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风景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营造真正意义的多世代、多层次近自然林群落。尤其避免为单纯营造季相色彩而引入火炬树(该树种已在我国构成外来物种入侵)。#p#分页标题#e# 3.3.3恢复类型 依据按需育林、分类经营的原则,满足人们休闲、度假、娱乐、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将生态文化建设与植被恢复紧密结合,在中央大道、产业大道两侧可视山体营造风景林;在石桥子大学城山体恢复复层林自然植被、药业企业营造体现企业文化风景林,张其寨建设体现药文化、养生文化特色的乡土林或故乡体验林;泉灵寺周边营造体现森林美与禅的意境森林植被;上沟林场建造森林疗养院;黑贝村营造风水林;规划药用植物生态文化专类园区。 3.4森林生态制度文化层面的恢复途径 3.4.1经营管理 开展新型林业合作经营组织的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案,强化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作为计划的时间单元,参考森林所处演替阶段、林分结构、树种竞争和个体差异等不同维度的经营生态学特征,制订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计划和措施。建立起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系,否则用项目替代森林经营方案,直接导致森林经营失去整体目标,经营技术体系难以落实〔5〕。 3.4.2政策保障 加强领导和监督,强化目标考核与工程质量责任制。强化政府在森林生态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各级领导任期创建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绿化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政府引导、多元筹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森林恢复与重建是有生命力的、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加大财政投入,争取“碳汇交易”等项目的动力支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发展林业,积极给予技术和政策支持。深化和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农之间、林地与资本的联合,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3.5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层面的恢复途径 搞好载体宣传,各级政府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林农综合素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林农向重视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方向努力,使林农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开展森林文化调查,掌握森林文化状况。系统梳理,去粗取精,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森林文化。变自然积累为创造积累,加强森林景区文化的“自主创造”,弘扬森林生态文明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扩大开放,充分借鉴林业发达国家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森林生态文化合作与交流〔6〕。 加强高素质复合型林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乡镇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加强农民森林抚育技术和多种经营技术的培训。处理好林牧矛盾,实行畜牧业的半舍饲圈养;推广节能设施,如节柴改灶打吊炕、秸杆气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等措施。

林业造林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产权理论;公共财政;林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85-04

一、产权清晰:林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当新古典经济学面对存在交易成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的真实世界束手无策时,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批评,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理性主义的假设,“力图将制度理论整合到经济学中”。随着科斯(1960)关于社会成本的论文,斯蒂格勒(1961)关于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以及阿罗(1962)关于适度报酬的论文相继发表,新制度经济学才开始成为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一)产权理论的发展脉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制度有关的文献大量涌现,为了区别旧制度经济学(The 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es),威廉姆森(1975)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目前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还包括产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新经济史学、合同理论等众多分支学科。

产权学派是在科斯(1960)、阿尔钦(1965)和德姆塞茨(1967)等人努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使经济学对产权的研究得以改观。沿着科斯开辟的路径,德姆塞茨(1967)从外部性角度对产权的变迁进行了经典的讨论。德姆塞茨的主要观点是,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将外部性内部化。内部化的动力来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产权的调整。德姆塞茨的观点被归为朴素的产权理论,并影响了安德森和黑尔、诺思和托马斯等一批后来的研究者。诺思和托马斯(1973)按照朴素的产权理论的逻辑分析了西方世界的兴起,认为其原因就在于有效率的组织通过创立制度安排和财产权,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导向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分支: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舒尔茨为代表的自由竞争派。正如配杰威齐和菲吕博腾(1972)所概括的,产权制度的研究主要着力于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尤其探讨了不同的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现代产权理论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给主流经济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国有林权制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研究范式,是我们研究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拓宽了国有林权改革的视野。

(二)产权理论可以指导林权改革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如果权利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就称他所拥有的产权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为产权的残缺。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稀缺资源的使用决策引起的。在国有林权制度下,土地产权不能有效实施,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极为普遍。经济学家用新制度经济学去分析各种政策问题,如森林权属及其影响、造林契约以及林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国有林权影响当地居民是否愿意参与森林的经营和保护等。

二、产权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的经济绩效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林权制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林权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研究,林权制度的变迁研究,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研究,以及林权制度绩效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前三个方面,并且多采用定性分析。

(一)林权制度对造林投入的影响

在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投入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地权稳定性影响农户的中、长期投入,而不影响农户的当前投入,如劳动力,化肥,因为土地调整总是在年末当农业季节结束时进行的,同时,地权稳定性也不大可能影响农户之间土地的租赁活动,因为农户总是可以通过签订一年一度的租赁合同来回避可能存在的租出土地的危险。然而,对于林业来说,对造林方面的投入都是长期投入。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使用权稳定性对于造林投人的影响。

对于林业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可以归为四类:①通过造林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推导出来的一个简单模型和一个简化型方程进行估计。这种方法的一个问题是一些解释变量既影响供给,也影响需求,但是影响方向不同,这样造林和这些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就无法确定。假设林地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进行经营的,没有考虑造林投资的长期特征。②以效用最大化框架为基础,效用不仅可以从收入中获得,也可以从森林的非市场环境舒适利用中获得,这一方法以个人偏好为基础,需要详细的微观数据。③Faustmann模型,它假定私有林的经营以最大化森林预期收益的净现值为基础。不同于单一时期利润最大化模型,现值最大化模型关注多个时期,并且意味着有效的资源跨期分配。④利用一个空间计量框架进行实证经济研究。

国内学者利用博弈分析论证了产权制度安排对林业投资的激励,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已受到资源、资金和技术的严重制约,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不合理的林业产权制度安排,难以形成激励相容的林业投资机制,使私人、林业部门内部及地方政府的林业投资无法跟进,造成林业投资渠道不畅。他们还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不高和无林地面积巨大的原因,认为由于政府政策失误和不连续,从而使林业生产的纯收益低,并由此妨碍林业生产投入。茅于轼、唐杰(2002)探讨了商品林的产权和税费安排,认为通过保护森林产权和减轻木材税费可以吸引人们投资投劳造林。

(二)林权制度对林业产出的影响

基于林业资源的特性,衡量林业产出主要选取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木材采伐量等指标。在实践中,各个国家森林所有制构成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实行的多是森林资源以私有林为主,但国有林发挥指导作用的制度;印度大部分森林资源归国家所有,同时允许私有林的存在。不同的林权制度对林业产出的影响各异。

国外学者在产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林权改革的影响,单一的产权制度并不能解决林业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果林农不仅获得林地使用权,还能自由进入退出市场,激励结构将会提高,这样森林生产将增加。林业制度和政策对林农木材生产经营决策行为和木材的供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般说来,土地产权改革对林地增加有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在以森林覆盖率为代价下,改革对木材采伐量并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从我国林权改革历史实践来看,产权改革在不同地区影响存在差异性,这反映了政策执行的方式不同,同时出现了分林到户的政策是否对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争论。

(三)林权制度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林权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林权改革使林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包括林农劳动力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下降。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的制度变迁的效果,显著地反映了变迁前后农户减贫的速度和效果。

从国外实践层面来看,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森林管理中公共权利的下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纵观国内外对林业产权的研究,林业产权和政策、市场激励、林地资源条件及林农自身特征是影响森林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林权的改革,需向着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规范林权流转行为、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等方向发展。

三、公共财政:国有林权改革的重要后盾

公共财政与国有林权改革紧密联系。公共财政中影响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因素,包括公共财政与林业投资体制的改革、林业在公共财政体制中的定位、利用公共经济学理论研究林业供给品等。在理论研究领域,对公共财政与林业、林业政策与投入的研究比较分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内,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预算支出、生态补贴和直接投资等手段进行有效干预。

(一)林业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社会公共需求领域,市场机制通常是无效的,必须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资源配置机制,也就是建立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有三个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立足于非盈利性;政府收支行为规范化。

为了提高森林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主张利用税收手段来实现林业外部效益内部化,解决林业的财政投入,以达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反对以政府干预解决外部性的“庇古税”,他们认为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科斯的环境产权理论认为,如果森林资源的权属明确,则森林资源的培育可以获得额外的补偿,森林环境资源的受益者有义务对所获得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森林生态效益量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生产成本的弥补,保证资金通过市场形成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率。

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明晰产权市场交易的形式解决林业的外部性问题,共同点还是要求政府通过制度安排扶持林业发展,使外部性影响内部化,解决林业发展的财政问题。近年来林业财政支出的上升趋势,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

(二)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实践

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强调财政政策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提出:财政政策是建设生态经济的理想的政策手段,因为征税和发放补贴使用得很广泛,而且是通过市场来动作的。

主张采取减税的办法替代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美国鲍莫尔(William J.Baumol,)和奥茨(Wallace E.Oates)在《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一书中通过对税收与补贴政策的分析后得出结论:财政通过补贴制度而不是税收制度难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规模。阿玛彻(Amacher)在其《林业税制设计》一文中指出,应在充分考虑林业资本流动性、森林权属、林业与非林业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林业税制设计,财政应该支持并在预算收入上加以体现。在实践中,尽管对林业的投入来源、财政对林业的扶持范围等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林业予以扶持却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国有林在世界各国的林业中所占比重不尽相同,所承担的目标也各有侧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弱化国有林的经济作用,转向主抓国有林的生态作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国有林的全部收支由财政预算以及林业部门统一核算自取自用;而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国有林的部门收支由财政预算以及林业部门统一核算,不足部门由专项财政补贴、贷款或公债予以解决。由于社会对木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家对国有林定位的调整,西方国家则采取鼓励私有林发展,对私有林采取各种扶助手段,包括提供补贴、优惠贷款、给予税收优惠甚至赠款等。

(三)林权改革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由于林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而且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容易造成市场供需双手信息不对称,林业资源的稀缺性,容易造成短缺经济,这些都是林业发展产生的市场失灵的表现,要求政府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就成为必然。

近年来,在公共财政与林业、林业政策与投入等方面,国内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刘国成探析了公共财政与林业投资体制改革,提出林业外部政策调整和机制转轨的核心是财政支持。指出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对各项收入、支出按其性质,按照公共品、准公共品进行科学分类,实行部门预算,采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投入纳入了科学、规范的财政体系,便于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刘晓光明确了林业在公共财政体制中的定位,构建了公共财政以及其他多种渠道对林业投入保障的基本框架。

刘晓光等以林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对林业与公共财政收入、林业与公共财政支出关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认为财政的直接投资应该逐步从商品林建设中退出,减轻国家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以便于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基础性、公益性的林业建设和保护项目方面;还有学者对不同时期中国林业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比较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提出了建立林业财政投入评价体系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具体评价方法。

可以看出,国家应当制定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支持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明确界定财政林业投入的范围和力度,改革财政对林业投入的方式,健全财政监督和资金使用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林业领域,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总之,政府应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