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篇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MessageService)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例如: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Relay和MMS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Relay完成。MMS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Relay和MMS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便于说明,在这里将业务模式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业务运作方式或者运作模式,包括业务要素、业务功能以及业务形成的收益和支出。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看,国际漫游业务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内用户到国外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出市场,另一种是境外用户到国内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入市场。因此,我们这里国际漫游业务模式主要是指漫出和漫入的业务运作及其带来的业务收益和支出。

(1)漫出业务模式

说明:

出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和境外移动通信网络共同提供。

(境内)出访漫游用户与其归属(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出访漫游用户收取通信费用作为收入。

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购买境内、国际和境外的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

其中,境内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用于境内本网移动通信业务,其网络成本几乎完全由境内业务承担。国际漫游业务所承担的境内网络成本与上述另外两项国际漫游业务成本相比很小。

(2)漫入业务模式

说明:来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和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共同提供。境外移动通信移动通信运营商与(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为其用户提供出访国际漫游服务。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收取服务费用作为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和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购买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

(3)整体业务模式

从境内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国际漫游收入来源于两部分:漫出业务收入和漫入业务收入。漫出业务收入是出访漫游用户带来的收入,漫入业务收入是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用户带来的运营商来访结算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的国际漫游业务成本主要有漫出业务的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的国际网络及业务服务成本、境内通信网络成本。其中,随着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发展,与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成为国际漫游业务的主要成本,其他两项成本成为边际成本。

2.业务资费

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也分成两大类:漫出资费和漫入资费。

漫入和漫出市场的资费构成是不同的。对于漫出市场,国内运营商的漫出业务收入来源于本网用户在国外漫游期间产生的话费,其成本由两部分构成:漫出地国外运营商向国内运营商收取的漫出网间结算成本,以及国内运营商为此用户正常通信产生的本网网络运行成本。对于漫入市场,国内运营商的国际漫游收入是指境外运营商支付的网间结算费用,成本为国内运营商网络运行的相关成本(详见如图4所示)。无论是漫入市场的资费还是漫出市场的资费,都直接和运营商之间的国际漫游网间结算标准紧密相关,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为其最终用户提供的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高低,也影响到运营商的收入利润状况。

3.漫入资费模式分析

(1)结算捆绑模式

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国际漫游用户很少的时候采取的是结算捆绑模式,即由归属地运营商向漫游地运营商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归属地运营商保证国际漫游移动业务运行所产生的成本。原邮电部在《关于数字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计费原则及资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我国国际自动漫游出访用户的收费按被访国资费标准上浮15%后向用户收取”,该规定执行之日起成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国际漫游业务资费标准制定的主要指导原则和依据。这里“被访国资费标准”即为漫游地运营商网络的结算资费标准。这种在国际漫游业务结算成本基础上加收比例,向用户收取资费的方式,就是用户资费与结算资费(结算成本)相互捆绑的资费模式,即结算捆绑模式。

结算捆绑模式在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发展初期,可漫游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极为有限,同一漫游地可漫游运营商通常也就是一个,用户使用业务也容易计算费用,成本和利润情况透明,用户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业务量很小,若考虑其他高额的国际网络成本,运营商应处于亏损状态。从这种计费模式能够看出,移动通信运营商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成本很高但收益不高,但较长时期内为移动用户所接受和认可,对于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迅速发展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2)统一资费模式

统一资费模式的计费方式采用统一计费单位和统一采用归属地运营商货币的方式,如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出国漫游计费单位统一使用人民币单位,客户漫游到某一国家(地区)时,无论使用该国家(地区)的哪一个通信网络,都可以享受相同的漫游资费。

统一资费方式由于其与结算成本分离,不完全依赖于与境外运营商的漫游协议谈判,可以自行确定国际漫游资费价格,甚至还能够支持低于结算成本的资费方式。这种方式使运营商可以审时度势,采用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更能适于竞争的市场环境。

采取统一资费模式,用户资费独立于结算资费,收入和利润均可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当漫出流量大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在降低结算资费费率的同时,保持用户资费不变或小幅度下调,降低结算成本增加利润收益;当漫出流量小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采取保持结算资费不下降或小幅度调整以保证来访国际漫游业务收益稳定,同时降低用户出访漫游业务资费促进出访漫游业务发展,其中相对较高额的出访国际漫游业务成本,可由来访漫游业务收益进行弥补。因此,可以看出结算捆绑模式要求通过保持资费的稳定性来保证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性,而统一资费模式可根据漫入、漫出话务量差,分别对用户资费和结算资费进行相应的调整控制,即可实现保持国际漫游收入和利润增长空间。4.国际漫游业务市场分析

国际漫游来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出售网络服务,供境外来访用户消费使用,国际漫游出访市场是境内国际漫游用户的集合。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购买网络服务向境内移动用户出售,境内移动用户购买此项业务用于境外消费使用。尽管国际漫游来访业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个人(移动用户)组成的消费群体,但对提供来访服务的境内运营商来讲,购买者是境外运营商,国际漫游来访市场是境外运营商的集合。(1)漫入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外运营商,境内运营商为卖方,境外运营商为买方。是境内与境外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双方之间采取的是业务批发的方式,业务资费价格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漫入市场是国内运营商之间竞争国际运营商来访市场,国际运营商选择国内运营商进行业务合作。(2)漫出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内移动用户,境内移动运营商为卖方,用户为买方。这就是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业务模式。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批发的业务,以零售方式卖给用户使用国内移动运营商竞争国内用户群体市场5.完善业务模式建议按照漫入和漫出业务量的分布及相应大小关系,细分国际漫游市场区域,分区域不同制定不同的国际漫游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国际漫游业务分区制定其相对应相平衡的资费价格体系。根据细分市场情况,对于漫出大于漫入的市场,加大谈判力度,深化业务合作,用漫出橇动漫入争取扩大来访市场弥补出访成本,或争取降低出访成本。完善业务模式,对于来访漫游业务结合业务量情况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发方式保障业务收益、促进业务增长,对于出访漫游业务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量购买的模式降低业务成本,争取创新用户出访漫游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谢雪梅,吕廷杰.国际漫游的批量结算模式.通信企业管理,2003.4.

[2]王琦,郭晓岩,吕廷杰.国际漫游资费逆向选择问题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7).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与前两讲“无线移动终端的历史及其硬件结构演进”、“无线移动终端的现状和软件结构”结合一起,将对我国无线移动终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以及无线移动终端上的主要技术有一个较详细的介绍。

开放移动终端结构

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正如Internet业务的推广,它需要用具备相当计算能力的终端来取代原来的单纯话音通信终端(手机),这也就导致了终端体系结构的变革,正如OMA组织将业务从垂直模型编程开放模型一样,终端生产也由原来的少数厂商封闭生产,逐渐开放,结构分成不同层次,各个层次出现多种相似功能的技术和产品。国际上,除了一些公司提供开放的终端硬件平台和开放操作系统之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如3GPP和3GPP2等)都有终端组,主要负责终端结构、终端接口、终端性能、移动终端执行环境(MExE)、SAT/USAT及其对业务的支持能力等的研究和规范。此外,2004年6月几家全球重要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成立了开放移动终端平台(OpenMobileTerminalPlatform,OMTP)组织,以推出开放的手机设计参考建议,对手机的开发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对于终端而言,其技术在向着开放的方向发展,图1是一种开放移动终端的应用构架:

开放移动终端业务平台包括在操作系统之上的一组业务引擎和应用客户端,该平台可以分为业务支撑和业务两部分。业务包括所有使用不同终端支撑能力的应用客户端程序,它通常是指人机接口(界面),如用户通过短信(SMS)客户端编写新信息,浏览接收的信息,并能下达发送SMS的指令,但客户端应用程序通常相互是嵌套的,即不同客户端可相互调用以保证用户的体验,如Email客户端可以集成电话本或WAP浏览器等客户端程序;业务支撑包括所有提供特定功能集的引擎,业务引擎通常表现出多种功能,其功能除了被应用程序使用外,还可以被其它引擎使用。业务的功能通过应用业务接口(ASI)使用业务支撑中的引擎功能,这些接口可以API的方式开放,以便于应用的开发。业务引擎可能需要依赖于远端服务器提供的功能,因此,业务引擎需要考虑与远端服务器之间的互操作。此外,应用构架采用一套安全规则用于这些功能。

终端上的业务引擎可能包括终端管理(DM)、浏览(Browsing)、短距离通信(Bluetooth、IrDA等)、下载、数据同步、个人信息管理(PIM)等,当然这些引擎通常需要网络端服务器的支持。

移动终端业务生成和运行环境

3GPP中定义了多种业务生成机制和运行环境,例如基于网络的OSA和用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CustomisedApplication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CAMEL)、基于终端的移动执行环境(MobileExecutionEnvironment,MExE)和USAT(USIMApplicationToolkit,USIM应用工具箱)等。这些机制都着眼于能使运营商方便快速地提供业务,并本着业务的提供和基础网络相分离的原则,使得业务可以由运营商以外的第三方提供,在业务和网络之间采用开放的标准接口,业务的开发主要由IT开发人员来完成,运营商负责网络的运营和对众多的业务提供商的组织和管理。以下从终端角度对SAT/USAT相关智能卡业务环境和MExE作介绍。

1.智能卡业务环境

SIM卡是一种带微处理器的智能IC卡,它由微处理器(M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数据存储用的电可擦写ROM(EEPROM)和串行通信单元五部分组成,它是GSM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用户进入GSM网络的登记凭证。到目前为止,SIM卡的微处理器大都是一个8位的控制器,通常是Intel8051或者Motorola6805。SIM卡的内存数量一直在增长,最初只是由256字节的RAM和3k字节的EPROM组成,现在RAM大都已经增长到了128k字节,EPROM也增长到了32k字节以上。USIM(UniversalSIM)是应用于3G系统的用户识别模块,其基本构成与SIM卡类似。

到目前为止,SIM卡可分为3代,第一代SIM卡只包含简单的用户身份信息,执行网络认证和通用的电话服务功能;第二代的SIM卡仅是一种单应用卡,它仅遵循GSM11.11规范,该规范中定义SIM卡上只能有一个应用,即GSM应用,因此,它不能直接添加额外的应用,而用户平时使用的移动炒股、移动银行等应用都是通过STK(SIM卡应用工具包)来实现的;第三代USIM卡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它实现了平台和应用的分离,3GPP组织专门制定了UICC多应用平台规范,USIM应用只是UICC平台上的一个应用,非电信应用或电信增值应用,可以完全建立在这个平台上,而且每个应用都可以遵循各自的行业规范。

为了实现USIM卡对多应用的支持,除了定义UICC平台外,USIM卡的相关规范中还定义了其它一些变化。比如,在传输协议和平台特性、应用和文件结构、PIN管理模式以及各命令参数、状态字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使USIM卡更加符合智能卡ISO7816规范,从而使多种应用添加在UICC平台上成为可能。因此,在手机上实现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电子票据等其它应用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一特点使USIM卡成为了不同行业跨领域合作、相互渗透经营的媒介,如银行可以参与电信的经营,反之亦然。

SIM/USIM应用工具包(SAT/USAT)技术是一种主要的增值服务技术。它为储存在SIM或USIM上的应用提供标准的交互机制和执行环境,遵循SAT规范(GSM11.14)的开发工具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便捷的应用开发环境。通过SAT/USAT技术,与特定终端无关的业务和应用可以被下载到终端和SIM/USIM卡上并在那里执行。SAT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网络和手机提供安全、灵活和友好的增值服务。支持SAT的SIM卡不再是通常使用的16KB内存容量的SIM卡,而是基于Java或C语言编程具有32KB以上内存容量的SIM卡。由于内存容量的扩大,使得在SIM卡中可以存储相应的业务与应用信息。

2.移动终端执行环境(MExE)

MExE规定了移动终端可下载并执行运营者或业务提供者规定的应用,并接入Internet的能力。在执行业务过程中,MExE作为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执行环境,它将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和SIM卡的资源。MExE主要定义了终端侧的统一应用执行环境,这对于实现业务互通是十分重要的。

MExE业务非常类似于PC中的软件,你在自己的PC中安装了各种软件,把PC变成不同的虚拟装置,这就是通用性,它具有事实上的标准平台,这个标准平台允许所有的软件设计者不仅为PC创建业务,而且允许支持多样性业务。移动电话中的MExE环境使用WAP和(或)Java等技术遵循一个非常类似的基本原理。例如,从Internet上下载一个MP3播放器到你的MExE移动台中,然后下载MP3文件,你可以用MExE移动电话欣赏你最喜欢的音乐;同样,下载一个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你不仅可以与其它的移动用户通信,还可以通过它连接到Internet,与办公室和家庭PC交换传真、电子邮件和多媒体消息;下载游戏客户端或游戏软件,那么你的MExE移动电话就成为一个在线的交互式游戏机;下载一个Internet浏览器到你的MExE移动电话上,那么Internet网就真正的移动了。

MExE移动电话将把简单的通话和短信设备变成了多媒体Internet网移动通信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如PC机虚拟设备一样等同于随身听、游戏机、PDA等无线装置。

MExE围绕着WAP和Java标准化了3个基本平台,它们称为MExE的分类标志:

1)MExE分类标志1支持WAP;

2)MExE分类标志2支持PersonalJava;

3)MExE分类标志3支持J2ME。

此外,MExE已规定了用户和网络的保密和防护,提供一个授权和共享软件服务的安全平台,在移动电话中或与服务器和Internet交互作用时执行。3个MExE分类标志能够使软件编程者创建各种业务,而无需太多的有关移动通信方面的认识,但却能为移动电话产业带来全新的业务系列。

本讲小结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4篇

电信市场细分策略研究 

电信业合作竞争研究 

西安电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期权博弈的四川省3G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中移动存续企业改革模式探索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电信企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个案分析 

顾客满意影响因素研究 

论中国电信服务业规制改革 

天津移动通信公司营销战略及集团客户定制化服务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山东省通信公司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数据仓库的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河北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研究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竞争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电信企业员工e-Learning培训模式研究 

安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比较 

我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改革研究 

辽宁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中国网通大庆分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融资模式的战略选择 

基于流程再造的某电信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中国电信企业大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客户维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电信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电信业的启示 

吉林省移动通信公司GPRS业务推广方案探讨 

吉林市电信公司宽带业务市场拓展分析 

小灵通长春地区销售渠道研究 

郴州移动通信公司企业文化创建研究 

青海省数据通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联通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论西安大唐电信公司ERP项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支持作用 

中国移动品牌管理研究与探讨 

西安吉尔通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研究 

经营分析系统理论探讨及其在移动通信公司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网通南方公司在新时期的竞争战略研究 

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理论探讨 

移动通信业营销渠道整合与优化探析 

 

 

江苏电信对分公司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 

广东中小短信服务供应商产品发展战略 

中国第三代移动牌照的发放 

电信增值业务的商业模式研究 

中国电信产业组织研究 

试建固定电话成本测算模型 

江苏联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河南通信网运管理战略思考 

论中国电信产业有效竞争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问题研究 

我国电信行业客户流失管理的建模、分析及应用研究 

阳光通信公司营销渠道系统研究 

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中国移动网上教育系统建设及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湖南移动公司短消息市场分析和前景预测 

C电信公司CRM研究 

Geert Hofstede理论框架下电信行业企业文化测度的实证研究 

四川移动组织再造研究 

B公司运营商渠道变革研究 

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重庆移动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实例研究 

TCL移动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虚拟电信运营模式的研究 

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 

彩信业务发展模式研究 

重庆联通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玉门油田酒泉基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论中国电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 

政府改革对政府管制网络型公共事业的影响——论电信竞争 

平衡记分卡在海南移动的应用实施 

电信建设项目投资评价分析研究 

吉林省通信公司大客户满意度分析 

吉林省通信公司公众电话市场细分研究 

吉林省电信传输局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中国电信产业SCP分析及中国联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3G”市场研究 

客户关系驱动因素研究及实证分析——以电信行业为例 

吉林移动通信公司3G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吉林省电信公司传输网络发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客户离网预警管理研究 

项目管理在新兴电信运营商的应用研究 

基于创新客户服务理念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ORACLE ER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通讯企业的应用 

四川省无线市话营销调研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技术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 

国际电信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电信改革 

电信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电信服务业的政府规制研究

铁通长沙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顾客价值管理理论在黑龙江移动呼叫中心的应用研究 

长沙电信产品经理负责制实施研究 

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 

湖南电信公司组织变革与员工心态特征研究 

计费方式和绑定周期在电信运营商的运用 

中国联通发展战略浅析 

湖北电信发展战略研究 

电信大客户个性化营销方案研究 

四川省移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以小灵通案例研究中国制度企业家行为模式 

成本控制和信用控制在AK通信公司中项目上的应用研究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渠道体系分析与对策研究 

 

吉林省通信公司运营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方案

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 

吉林省网通声讯业务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通信企业营收稽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平衡计分卡在长春市电信分公司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吉林网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与策略 

影响移动通信消费者转换服务商意愿的因素及转换附加行为研究 

 

武钢通信公司职工持股研究 

移动通信行业技术进步战略研究——中国联通CDMA业务实证分析

江苏电信宽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电信大客户营销战略研究 

中国网通湖北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SC移动公司营销渠道再建设研究 

呼叫中心客户满意度的研究 

十堰电信员工离职倾向实证研究 

四川移动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 

公司资源和首动优势:基于中国电信设备行业FDI的实证分析 

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 

新兴电信运营商渠道建设与管理研究 

移动通信企业客户管理模型与方法研究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环境的研究 

全面预算管理在XX电信企业的应用研究 

完善曲江县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电信企业员工职业承诺状况实证研究 

广东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员工离职问题的研究 

电信研究院知识管理研究 

培训需求分析四角度模型在广州移动的应用、反思与改进 

 

 

韩国网络电话进入中国的营销战略研究 

广东电信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政府管制对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 

解析山东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及现实意义 

电信企业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研究 

关于激励性股票期权制度的探讨 

大连通信公司小灵通顾客价值研究 

虚拟通信网络运营的若干问题研究 

从品牌和服务角度分析中国联通的竞争力 

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设计与推广 

德州移动客户服务满意度研究

广东有线视讯宽带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神州电信移动视频电话业务商业模式设计及策略分析 

北京移动3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如何应用市场细分方法制定有效营销策略 

移动通信行业分析报告 

战略成本观念在电信企业的应用

中国移动的营销渠道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企业竞争策略和政府管制的研究

中国联通投资价值评估 

广东电信实业集团通信营销服务网络的战略研究 

 

 

电信经营分析与平衡计分卡应用 

W移动通信公司客户离网研究 

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北京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某移动通信公司营销渠道研究 

肇庆电信增值业务发展研究 

多媒体彩信增值业务的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放松管制对我国电信市场影响的研究 

中国电信XX市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规划研究 

四川移动基础信息数据库项目的实施及其应用 

锻造凉山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凉山移动竞争战略研究 

中国电信PHS发展研究 

电信网间结算价格的成本评估分析 

中国联通公司导入CRM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本地电信的管制与竞争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 

大连移动通信公司客户价值的财务分析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选择 

S电信公司业务退出战略研究 

电信CRM中的数据挖掘 

省域通信网可靠性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在电信领域经营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陕西移动通信公司客户价值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 

中国电信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电信运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移动通信行业顾客满意度评价及应用研究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分析 

市场主导战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商务智能在电信企业的应用研究 

电信基础设施的退废评测与投资 

移动通信投资收益的实证分析 

四川农村移动通信市场投资问题研究 

电信业客户忠诚度及其对策研究 

电信市场客户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开发的需求管理 

广西电信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南宁市宽带市场的营销战略初探 

项目管理在通信网络工程中的应用 

广西电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移动通信网络中基于动态位置区的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渠道体系分析及建设 

电信运营企业的增值服务营销模式探讨 

 

 

广西电信运营组织问题研究 

电信接入网建设项目时间管理研究 

联通公司客户维系研究 

关于构建学习型电信企业问题的探讨 

广西电信市场细分标准的探讨及对营销的启示

GXL电信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探析 

关于柳州电信实施营销再造的研究 

电信企业执行力问题研究 

二十一世纪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战略研究 

基于主渠道的河池电信市场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广西电信3G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吉林网通小灵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关系营销理论在吉林联通CDMA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广西区电信有限公司网上营业厅实施探讨

项目管理在电信计费帐务系统项目中的应用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研究 

项目管理在《桂林市2002-2003年黄页电话号簿》出版中的应用 

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广西电信整体薪酬制度发展研究 

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 

3G技术环境下我国电信运营商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产业链角色定位问题研究

中国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电信成本管理研究

电信专业学位论文题目(二)

 

新、马电信业的开放及其借鉴 

竞争态势下厦门电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垄断与竞争的制度成因 

某省农村电话成本测算与分析研究 

某国信通信有限公司新时期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研究 

世纪交替:某电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案例》:我国电信服务市场政府管制策略 

《案例》:某市电信局组织变革探讨——基于竞争优势的组织变革 

《案例》:迈向网络化社会、创造企业新优势——某电信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 

《案例》:移动通信某市公司——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研究 

《案例》:某电信——长话业务竞争策略 

《案例》:电信发展战略——电信开放与加入WTO的战略研究 

《案例》:高负债率——某市通信公司的问题及治理 

《案例》:调动企业资源,创造服务优势——某市电信大客户服务分析 

《案例》:××电信特种业务分局—“二次创业”的战略重组与战略实施 

《案例》:IP电话——投资机会与策略 

《案例》:163电子邮局点燃人才危机的导火线——探讨某市电信的人才激励策略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某市电信局奖酬机制研究 

管制或竞争——中国电信产业管制问题的政策分析 

联通寻呼黑某分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 

BPR在联通某分公司市话项目的运用 

信息时代移动通信企业的发展和应采取的对策 

网站企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案例》:某通信公司——因应形势变化的战略思考 

《案例》:某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致力实现中国的移动通信梦 

《案例》:某电信培训中心——制定市场化战略,迎接市场挑战 

中国电信互联网增值业务公司化运作策略研究 

中国联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网络经济下湖南电信企业经营策略研究 

传统电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创新方案及案例分析 

某省电信经营战略研究 

我国加入WTO对电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门户网站未来经营战略 

IP电话业务发展前景及电信因应对策分析 

中国电信某市分公司竟争战略的研究 

从发事达公司的经历探讨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组合预测方法及应用 

某省电信传统固定电话长途业务研究 

中国电信程控新业务促销策略研究 

中国移动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策略 

某市电信宽带网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对外开放与发展研究 

ISP市场竞争与技术服务质量的评价 

《案例》:讯华公司——困境中的战略思考 

《案例》:中国电信某公司——市场与投资分析 

《案例》:三星传呼——衰退期的战略思考 

《案例》:新意网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 

《案例》:某市电信网管维护中心——重构电信网络运行的管理体制 

《案例》:某省电信公司——加强战略成本管理、迎接市场挑战 

《案例》:某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宽带增值业务的发展 

《案例》:某电信公司——电信服务满意度分析与对策 

《案例》:某电信公司——发展无线市话业务,拓展移动通信市场 

《案例》:佛某移动通信公司——居安思危发展战略思考 

《案例》:某电信局——宽带业务拓展策略 

《案例》:某电信管理信息系统 

《案例》:把握机会,合作致胜——日本多科莫公司成功推广无线上网业务的研究 

《案例》:S移动通信公司及其网络部——从官商向优质服务提供转变 

《案例》:BS电信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 

zb电信宽带城域网方案设计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某移动通信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营销策略研究 

入世与中国电信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和网络股定价分析 

竟争、管制——中国电信业市场研究 

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CRM在S市移动运营公司大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电信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兼论中国电信产业国际化战略 

SX移动通信公司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研究 

论国内门户网站的发展战略 

中国通信制造业的风险分析 

中国电信的大客户关系管理 

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 

新时期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CM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分析及调整方案 

加入WTO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移动市场竞争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 

.电信发展战略研究—某电信发展与职工教育问题探索 

电信公司竞争战略与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某移动通信公司创建移动服务营销的系统研究 

某省长途电信线路局薪酬制度的分析和改革设想 

某电信CS战略研究 

《案例》:招商船务公司与G通信发展公司——重塑企业文化问题的探讨 

《案例》: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SZ分公司——成长与发展中的竟合 

《案例》: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案例》:某市银线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案例》: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案例》:某电信公司 ——在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客户保持策略 

《案例》:某电信公司 ——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案例》:某省电信公司——建立科学的业务成本核算体系 

《案例》:某电信公司——完善培训体系,适应企业战略重点的调整 

《案例》:电信某公司——公话业务营销策略 

《案例》:博大互联网公司——战略方向的选择 

《案例》: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基于提升服务质量的营销渠道战略 

《案例》:T电信公司——业务流程重组 

《案例》:W局通信导航维护处——业务流程重组 

《案例》:SIM移动电话公司——市场营销管理问题探讨 

《案例》:M电信局——小灵通无线市话业务营销策略 

《案例》:GTE制造公司——变革中的市场营销 

竞争性 电信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 

《案例》:A通信(中国)有限公司的战略改造——面对市场变化的企业战略改造 

本地电信业务计费账务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 

竞争性电信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 

CRM管理及其在电信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某市电信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电信改革的机理分析 

电信服务业及中国国际竞争策略分析 

中国铁路通信产业实证研究 

区域数据通信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 

现代电信企业的战略管理 

CC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H省电信公司互联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产业融合与政府规制改革——以电信产业为例 

德州联通CDMA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电信改革与重庆电信公司发展战略 

电信普遍服务问题之研究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电信企业宽带应用服务运营模式研究 

甘肃电信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甘肃省C网三期扩容项目分析 

顾客满意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移动通信企业为例 

关于西藏自治区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思考 

广东电信公司控制会计系统分析及应用 

湖南电信“小灵通”市场营销探讨 

某省电信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某移动通信公司经营战略研究 

入世后某省移动通信公司的发展对策研究 

某省移动通信公司移动电话运营市场竞争分析 

从规制与竞争理论看中国电信业的改革 

我国电信价格管制问题研究 

河南电信传输网的发展策略 

中国电信运营商经营策略探讨 

某市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 

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某市电信局计费帐务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我国电信运营业市场结构及产业政策研究 

从搜狐网站的成长看中国门户网站的发展战略 

 

关于西藏自治区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思考 

CC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四川电信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模式研究 

 

联通竞争组织管理的研究 

某省数字集群通信发展研究 

某市电信探讨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信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某省数据通信业务营销策略初探 

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模式与实践研究 

某电信公司数据专业人员管理现状及对策 

某省联通CDMA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与研究 

某电信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及战略研究 

移动通信企业经营分析系统的构建与管理研究 

关于电信基础设施有效利用的若干研究 

某市本地电话网络改造建议 

某省联通CDMA网络竞争策略分析 

湖南省电信公司数据通信的发展战略研究 

湖南移动通信公司服务营销的渠道模式研究 

沪州电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竞争背景下湖南电信营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在电信行业的应用研究 

兰州电信无线市话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某国有电信运营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入世后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激励机制研究 

 

 

试论中国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数据挖掘在通信行业CRM中的应用研究 

四川电信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模式研究 

四川省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移动公司移动数据市场的营销策略 

四川移动以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管理研究 

苏州联通CSM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 

苏州联通顾客满意度测量工具编制研究 

太月通信商的发展战略 

通信产品营销战略的研究 

通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研究 

网络产业的规制改革与竞争——以中国电信业为例 

西安电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心理契约与人力资源管理:网通案例分析 

移动通信企业构建服务营销战略体系研究 

移动通讯市场分析及江苏移动通讯公司战略选择 

岳阳移动通信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指挥通信系统智能支撑平台设计与应用 

中国电信企业经营者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 

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研究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战略分析与选择 

中国联通CDMA营销战略研究 

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管理与创新 

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数据通信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通信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分析 

中国移动X公司大客户服务质量研究 

重庆网通信息港市场竞争策略 

淄博市通信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淄博通信分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研究 

淄博通信公司激励机制的研究 

电信业的竞争和中国电信业对外投资 

成都电信公司成本管理效率分析及改进研究 

成都市电信分公司业务发展的分析和研究 

电信产业的价格管制研究及其实证性应用 

电信市场细分策略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中国电信产业竞争力分析 

电信业重组后运营商的营销战略研究 

论中国电信市场的无效竞争 

四川电信业务创新战略研究 

四川省移动通信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探讨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客户维系策略研究 

通信小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中国通信价值链的调整——通信增值业务运营商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中小型宽带网运营商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电信宽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省移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湖南电信公司组织变革与员工心态特征研究 

长沙电信产品经理负责制实施研究 

铁通长沙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国际电信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电信改革 

电信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电信服务业的政府规制研究 

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 

顾客价值管理理论在黑龙江移动呼叫中心的应用研究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技术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 

四川省无线市话营销调研 

ORACLE ER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通讯企业的应用 

基于创新客户服务理念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计费方式和绑定周期在电信运营商的运用 

项目管理在新兴电信运营商的应用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进步的中国电信企业创新 

中国电信产业SCP分析及中国联通发展对策研究 

电信建设项目投资评价分析研究 

客户关系驱动因素研究及实证分析——以电信行业为例 

论中国电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 

黑龙江移动通信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重庆联通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虚拟电信运营模式的研究 

连云港电信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湖南移动公司短消息市场分析和前景预测 

中国移动网上教育系统建设及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研究 

试建固定电话成本测算模型 

论中国电信产业有效竞争 

我国电信行业客户流失管理的建模、分析及应用研究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问题研究 

电信增值业务的商业模式研究 

中国电信产业组织研究 

河南通信网运管理战略思考 

中国第三代移动牌照的发放 

移动通信业营销渠道整合与优化探析 

广东中小短信服务供应商产品发展战略 

江苏电信对分公司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 

中国网通南方公司在新时期的竞争战略研究 

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理论探讨 

大唐电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中国移动品牌管理研究与探讨 

陕西省电信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GZ电信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建设研究 

吉林网通公司竞争力的价值链评析及战略选择 

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研发系统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 

论西安大唐电信公司ERP项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支持作用 

西安吉尔通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研究 

经营分析系统理论探讨及其在移动通信公司的应用研究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客户维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株洲无线市话“小灵通”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中国电信企业大客户关系管理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融资模式的战略选择 

中国网通大庆分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电信企业大客户关系管理方法研究 

辽宁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辽宁移动IP电话市场预测分析 

松下通信公司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研究 

我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改革研究 

安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比较 

基于流程再造的某电信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电信企业员工e-Learning培训模式研究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战略分析与选择 

基于数据仓库的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顾客满意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在电信行业的应用研究 

电信改革与重庆电信公司发展战略 

重庆网通信息港市场竞争策略 

产业融合与政府规制改革——以电信产业为例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通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研究 

中国移动X公司大客户服务质量研究 

甘肃电信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电信普遍服务问题之研究 

西安电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兰州电信无线市话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分析 

竞争背景下湖南电信营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湖南电信“小灵通”市场营销探讨 

岳阳移动通信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电信企业宽带应用服务运营模式研究 

长沙电信公司无线市话业务拓展及策略研究 

湖南省电信公司数据通信的发展战略研究 

湖南移动通信公司服务营销的渠道模式研究 

 

H省电信公司互联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GPRS,网络资源配置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量和网络规模的迅猛发展,如何在兼顾资源利用效率和客户感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网络资源已成为无线网络运营商解决网络容量与资源矛盾的重要课题。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在实际网络优化中,网络资源配置是影响GPRS服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配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GPRS平均吞吐速率的大小。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因此,本文从特定环境下的数据业务速率需求入手,建立起了其与数据业务流量及空口信道资源三者之间的相互推导关系,从而得到了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资源配置算法。

1 现状分析

目前对于GPRS数据业务最常用的理论方法是根据爱尔兰C表求口口信道配置数。爱尔兰C表针对的模型特征虽然在“信道占满后呼叫不会被拒绝”这一点上符合数据业务的特征,但基于“排队服务系统”有悖于GPRS 的“信道共享”系统特征,即“同时占用信道而不是排队等待”。因此,如何为GPRS/EDGE业务提供一个符合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模型计算方法,就成为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2 算法提出

针对GPRS网络“带宽共享”这一特点,本文根据用户数量及状态转化的概率分布,建立了一个近似GPRS系统特点的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图1 GPRS用户状态转换系统模型图

根据以上GPRS用户状态转换系统模型,推导出了“数据量”、“业务质量”及“信道资源”三者的数学关系公式,对应到统计变量即为:“数据等效话务量”、“每用户速率期望”及“GPRS信道配置数”,从而得到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空口信道配置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数据等效话务量可由数据业务流量得到;每用户速率期望可由每信道速率V 与每用户平均速率n计算得到;n为手机终端支持的最大下行接收时隙个数,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现网中统计得到。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每用户速率期望”作为质量要求的限制条件,从而可以得到一定信道配置情况下可以支持的最大数据业务量或者一定业务量需求下所需的信道配置数量。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目前,本算法已申请专利保护。

3 实践应用

在本文提出的“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空口资源配置方法”基础上,通过多次实验修正,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从空口到Gb口一系列相关资源的标准化调整方法与流程。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图2 GPRS相关接口及网元资源分布图

为满足实际网络维护工作的需要,中国移动吉林有限公司通过网管支撑平台实现了“一键式”的快捷IT支撑,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在保证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GPRS/EDGE网络资源优化的工作效率。

由本文算法衍生的《数据资源管理一键式服务》项目,不仅在保证客户感知度的基础上,为吉林移动降本增效达400余万元,更实现了GPRS网络资源配置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

结语

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资源配置算法,是在创新系统模型架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理论推导与实验修正,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可靠性高、可用性强的新型GPRS资源配置算法。通过现网实践应用证明,通过速率期望、数据流量与资源配置三者的科学计算,可以有效地平衡GPRS业务的服务质量与资源成本,为企业与客户创造价值。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几年来中外移动商务呈现快速发展势态,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用户迅猛增加。B2C移动商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和使用。为此,从消费者接受问题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影响因素,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相关成功因素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技术接受模型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的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430万,占总数的27.3%。移动应用在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来,学者们和行内人士开始关注移动商务的研究。在1999至2002年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移动商务如何给商业带来利益的研究观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更多的是转向用户,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因此,本文在消费者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其成功因素。

一、消费者接受理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消费者接受问题所基于的理论有多种,其中包括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InnovationTheory)、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等。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创新扩散理论

Rogers在1995年提出,该理论预测了媒体以及个人交往中如何提供信息以及影响他人的观点和判断,并试图解释影响用户如何以及为何接受某一新信息媒介的因素。其包含五个方面:(1)创新的特性;(2)决策过程;(3)个人的特性;(4)接受创新的结果;(5)沟通渠道。Rogers将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知、产生兴趣、评估、尝试、接受,相关研究表明创新的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等与该创新是否被接受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理理论

源于社会心理学,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社会心理学家试图解释态度如何以及为何会影响行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执行此项行为的意图(Intention)决定的,而该意图是关于行为态度(Attitude)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的函数。然而理理论是基于行为受意志力控制时进行假设和解释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计划行为理论

由Ajzen提出,是对理理论的延伸,解决了原模型在处理那些不完全由意志力控制的行为时的缺陷。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行为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和感知的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来预测行为意图,所有的行为意图加上实际的行为控制构成了影响实际行为的解释变量。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四)技术接受模型

Davis(1986,1989)在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系统领域提出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重要因素:感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它们决定了使用系统的个人意图,同时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着感知有用性。该模型得到了很多实际应用的验证和支持,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延伸:从相关模型中引进因素,增加或者引进其他的关于信念的因素,验证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前导因素。

二、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

近年来,在研究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问题上,学者们大多是在运用前面相关的接受理论基础上提出研究模型的。实际运用中,移动商务在不同的背景下如B2C、B2E、B2B,其用户目标和体验来源是有所差异的。B2C移动商务关心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目标,通过让消费者体验到满意以及个人效能的提高而获得消费者的接受。Lin&Wang提出的基于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比较高的支持。而Cheong&Park、Lee&Jun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感知娱乐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接受。

三、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

消费者接受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感知有用性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内容创新性获得,而感知易用性从用户界面设计、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互动服务支持获得,感知信任性从企业的信任度获得,感知娱乐性从休闲娱乐支持获得,感知价格水平则主要体现在移动商家的价格策略。“感知自我效能”跟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个人能力等相关,属于个体的微观层面,并非企业所能控制。本文研究的成功因素是针对企业而言,因而感知自我效能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在这些成功因素当中,“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涉及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的政策,属于宏观层面,而企业处于中观层面,因此不作展开。下面对各个成功因素的含义以及其操作层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商业模式

关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研究,一般都是从其通讯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广告模式、销售模式、移动工作者支持服务模式等进行讨论。I-mode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娱乐、交易、信息和数据库,并在日本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体操作层面分析如下。1.客户关系管理,即通过在线服务为客户提供在移动环境下的支持。比较典型的是银行业、保险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实时在线交易、信息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

2.移动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银行转账、现金交易等多重方式。对用户而言,只需提供手机的PIN码即可完成注册,输入该PIN码登录进而实现移动支付。

3.无线广告业务。广告是消费者获得移动商务信息的重要渠道。商家通过收集完整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运用移动技术获取消费者当前的地理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活动。广告的方式包括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基于人口统计信息或区域位置信息进行。I-mode的广告模式包括简单的标题广告、特殊的菜单页、群发式的短信息服务。腾讯公司在近期推出网络广告的精准定向系统。由于移动设备的个性化特征,将“精准广告”运用于移动商务平台将获得更高的价值。

(二)内容创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服务不断更新的时代,引发了“眼球经济”竞争潮流,移动设备、移动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又将创造“手指经济”潮流。内容创新,意味着产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本文仅举出两个实操例子:提供位置敏感、个性化书签服务。

在B2C移动商务领域,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通过精确定位实现了传统电子商务无法实现的应用而被称为杀手锏应用(KillerApplication),具体内容有:目录服务如动态黄页服务、旅游、表演、订餐服务;追踪服务如资产追踪、个人追踪、物品追踪;导航服务如动态交通信息、路线描述;基于位置的广告和促销策略等。另外,提供个性化书签服务,便于消费者在移动环境下将所需的信息归类和汇总。而移动搜索也将成为业内发展的热点。

(三)用户界面设计

J.Buranatrived&P.Vickers指出:界面设计已经成为用户接受移动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移动商务的终端设备诸多为手机、PDA等,这些设备的屏幕比较小,当搜索信息或者进行交易程序时,容易使得消费者失去信心和耐心。高级的用户界面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输入/输入、空间节省技术、界面适宜。AaronMarcus等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在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重视安全性、避免感官上的超负荷、降低复杂性、谨慎使用图片、提供自然的用户控制、允许信息的定制等。

(四)互动服务支持

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平台主要有三种:移动信息平台、移动网络接入平台,IVR(互动式语音应答)业务平台。各平台均可以实现互动服务支持,而且新的移动设备拥有越来越多的交互模块。互动服务支持可以促进交流,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整个应用的感知易用性。

(五)信任

网络信任问题在电子商务领域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在移动商务领域,消费者信任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提高移动商家的信任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声誉。许多新的移动产品和服务推向了消费者,如移动搜索、移动博客、无线广告,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声誉良好的企业为自己提供服务。

2.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以增加消费者对移动服务的熟悉程度。广告宣传、媒体报道、有奖互动参与、适宜的吸引性促销等等是增加熟悉性的有效手段。随着E-learning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移动学习和在线培训也将成为可能。

3.引进第三方认证。在移动商务交易中,引进第三方认证有利于消费者对在线交易、安全支付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产生信任感。

(六)娱乐支持

I-mode的统计数据表明,移动娱乐是移动商务所有应用中最成功、利润最丰厚的业务。据“2006国际移动娱乐峰会”透露的信息显示,2005年全球移动娱乐市场销售收入达17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71%,预计至2009年,全球整个市场将超过590亿美元。手机游戏、音乐、视频、手机电视、数字贺卡等个性化移动娱乐的应用将推动无线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七)价格策略

2005年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54%的消费者认为“成本太高”是没有使用移动商务产品服务的原因之一。尽管目前无线网络构建和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在价格策略方面亦当合理化。B2C移动商务的消费群体在整体上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其好奇心和追求时尚的心理比较明显,那么可以凸现“增值服务”的运用。在整个移动商务的价值链上,要强化定价的透明化与规范化。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技术接受模型

abstract:mobile commerce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users prefer to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 with their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succes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largely depends on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in this paper, success factor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consumer acceptance theory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model of mobile commerce. meanwhile, some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for mobile vendors′ practice.

key words:mobile commerce;consumer acceptanc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的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 430万,占总数的27.3%。移动应用在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来,学者们和行内人士开始关注移动商务的研究。在1999至2002年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移动商务如何给商业带来利益的研究观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更多的是转向用户,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因此,本文在消费者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其成功因素。

一、消费者接受理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消费者接受问题所基于的理论有多种,其中包括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创新扩散理论

rogers在1995年提出,该理论预测了媒体以及个人交往中如何提供信息以及影响他人的观点和判断,并试图解释影响用户如何以及为何接受某一新信息媒介的因素。其包含五个方面:(1)创新的特性;(2)决策过程;(3)个人的特性;(4)接受创新的结果;(5)沟通渠道。rogers将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知、产生兴趣、评估、尝试、接受,相关研究表明创新的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等与该创新是否被接受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理理论

源于社会心理学,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社会心理学家试图解释态度如何以及为何会影响行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执行此项行为的意图(intention)决定的,而该意图是关于行为态度(attitude)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的函数。然而理理论是基于行为受意志力控制时进行假设和解释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计划行为理论

由ajzen提出,是对理理论的延伸,解决了原模型在处理那些不完全由意志力控制的行为时的缺陷。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行为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感知的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来预测行为意图,所有的行为意图加上实际的行为控制构成了影响实际行为的解释变量。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四)技术接受模型

davis(1986,1989)在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系统领域提出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重要因素: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它们决定了使用系统的个人意图,同时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着感知有用性。该模型得到了很多实际应用的验证和支持,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延伸:从相关模型中引进因素,增加或者引进其他的关于信念的因素,验证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前导因素。

二、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

近年来,在研究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问题上,学者们大多是在运用前面相关的接受理论基础上提出研究模型的。实际运用中,移动商务在不同的背景下如b2c、b2e、b2b,其用户目标和体验来源是有所差异的。b2c移动商务关心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目标,通过让消费者体验到满意以及个人效能的提高而获得消费者的接受。lin & wang提出的基于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比较高的支持。而cheong & park、lee & jun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感知娱乐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接受。

三、 b2c 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

消费者接受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感知有用性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内容创新性获得,而感知易用性从用户界面设计、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互动服务支持获得,感知信任性从企业的信任度获得,感知娱乐性从休闲娱乐支持获得,感知价格水平则主要体现在移动商家的价格策略。“感知自我效能”跟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个人能力等相关,属于个体的微观层面,并非企业所能控制。本文研究的成功因素是针对企业而言,因而感知自我效能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在这些成功因素当中,“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涉及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的政策,属于宏观层面,而企业处于中观层面,因此不作展开。下面对各个成功因素的含义以及其操作层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商业模式

关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研究,一般都是从其通讯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广告模式、销售模式、移动工作者支持服务模式等进行讨论。i-mode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娱乐、交易、信息和数据库,并在日本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体操作层面分析如下。

1.客户关系管理,即通过在线服务为客户提供在移动环境下的支持。比较典型的是银行业、保险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实时在线交易、信息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

2.移动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银行转账、现金交易等多重方式。对用户而言,只需提供手机的pin码即可完成注册,输入该pin码登录进而实现移动支付。

3.无线广告业务。广告是消费者获得移动商务信息的重要渠道。商家通过收集完整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运用移动技术获取消费者当前的地理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活动。广告的方式包括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基于人口统计信息或区域位置信息进行。i-mode的广告模式包括简单的标题广告、特殊的菜单页、群发式的短信息服务。腾讯公司在近期推出网络广告的精准定向系统。由于移动设备的个性化特征,将“精准广告”运用于移动商务平台将获得更高的价值。

(二)内容创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服务不断更新的时代,引发了“眼球经济”竞争潮流,移动设备、移动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又将创造“手指经济”潮流。内容创新,意味着产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本文仅举出两个实操例子:提供位置敏感、个性化书签服务。

在b2c移动商务领域,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通过精确定位实现了传统电子商务无法实现的应用而被称为杀手锏应用(killer application),具体内容有:目录服务如动态黄页服务、旅游、表演、订餐服务;追踪服务如资产追踪、个人追踪、物品追踪;导航服务如动态交通信息、路线描述;基于位置的广告和促销策略等。另外,提供个性化书签服务,便于消费者在移动环境下将所需的信息归类和汇总。而移动搜索也将成为业内发展的热点。

(三)用户界面设计

j.buranatrived & p.vickers指出:界面设计已经成为用户接受移动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移动商务的终端设备诸多为手机、pda等,这些设备的屏幕比较小,当搜索信息或者进行交易程序时,容易使得消费者失去信心和耐心。高级的用户界面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输入/输入、空间节省技术、界面适宜。aaron marcus等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在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重视安全性、避免感官上的超负荷、降低复杂性、谨慎使用图片、提供自然的用户控制、允许信息的定制等。

(四)互动服务支持

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平台主要有三种:移动信息平台、移动网络接入平台,ivr(互动式语音应答)业务平台。各平台均可以实现互动服务支持,而且新的移动设备拥有越来越多的交互模块。互动服务支持可以促进交流,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整个应用的感知易用性。

(五)信任

网络信任问题在电子商务领域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在移动商务领域,消费者信任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提高移动商家的信任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声誉。许多新的移动产品和服务推向了消费者,如移动搜索、移动博客、无线广告,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声誉良好的企业为自己提供服务。

2.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以增加消费者对移动服务的熟悉程度。广告宣传、媒体报道、有奖互动参与、适宜的吸引性促销等等是增加熟悉性的有效手段。随着e-learning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移动学习和在线培训也将成为可能。

3.引进第三方认证。在移动商务交易中,引进第三方认证有利于消费者对在线交易、安全支付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产生信任感。

(六)娱乐支持

i-mode的统计数据表明,移动娱乐是移动商务所有应用中最成功、利润最丰厚的业务。据“2006国际移动娱乐峰会”透露的信息显示,2005年全球移动娱乐市场销售收入达17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71%,预计至2009年,全球整个市场将超过590亿美元。手机游戏、音乐、视频、手机电视、数字贺卡等个性化移动娱乐的应用将推动无线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七)价格策略

2005年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54%的消费者认为“成本太高”是没有使用移动商务产品服务的原因之一。尽管目前无线网络构建和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在价格策略方面亦当合理化。b2c移动商务的消费群体在整体上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其好奇心和追求时尚的心理比较明显,那么可以凸现“增值服务”的运用。在整个移动商务的价值

链上,要强化定价的透明化与规范化。

四、结论

本文在消费者接受的相关理论以及b2c移动商务接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b2c移动商务成功的影响因素。影响移动商务成功的因素很多,而本文提出的八个方面只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移动商务的关键成功因素(csf),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scornavacca, e.,barnes, s. j.,huff, s. l.mobile business research, 2000-2004: emergenc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ecis), 2005.

[2] rogers, e.m. new product adoption and diffu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6, 2(march):290 -301.

[3] fishbein, m., and ajzen, l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ddison-wesley, reading, ma,1975.

[4]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179-211.

[5] 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 september 1989.

[6] jen-her wu ,shu-ching wang. what drives mobile commerc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uly 2005, 42(5):719-729.

[7] cheong & park. mobile internet acceptance in korea[j].internet research,2005,15(2):125 -140.

[8] hsin-hui lin.yi-shun wang. predicting consumer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commerce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icmb’05).

[9] thaemin lee; jongkun juncontextual perceived usefulnes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obile commerce accepta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icmb’05).

[10] yuk kuen wong & chao jung hsu. a confidence-based framework for business to consumer(b2c)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published online: 3 november 2006.

[11]simon et al.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m-commerce in a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19(5):525-539.

[12]dai-yon cho, hyun jung kwon and hyoung-yong lee .analysis of trust in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40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7:1-10.

[13]王 燕,高玉飞.移动商务的价值链与商务模式研究[j].物流论坛,2006,29(133):63-6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8篇

伴随着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电信市场的变革,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完全垄断、双寡头垄断和多寡头垄断竞争等阶段。2008年至今呈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网络运营商共同分享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三寡头垄断局面。关于移动通信产品定价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运用博弈理论分析运营商在竞争过程中的定价策略,根据应用的博弈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应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的支付矩阵分析双寡头移动通信市场中运营商的定价策略(张会新,2008;傅四保,2006;张洪渊、江承金,2003;潘文文,2005),得出运营商不断降价,最后陷入“囚徒困境”的结论。第二,运用动态博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产品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吴永涛(2002)运用Cournot模型和Stackelberg模型,求解两种博弈状态系的纳什均衡常量,并进一步构建战略式博弈,认为先入企业具有“先动优势”,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新进入的企业需要大规模募集资金,快速构建并扩大通信网络,而新进入企业要扩大市场占有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第三,运用完全信息静态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对双寡头的移动通信市场中运营商的产品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彭英,2006;廖红伟,2009;柳学信,2003),指出当两寡头达成价格联盟时的均衡价格和利润高于两寡头竞争时的均衡价格和利润,但由于企业的非对称性等原因的存在,价格联盟很难实现。随着中国电信的进入,2008年至今,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三寡头共享市场的垄断局面,传统的双寡头博弈模型已经不符合中国移动通行市场的实际竞争情况,因此,应采用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问题。由于三寡头竞争博弈无论在其博弈结构还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纳什均衡求解都比双寡头博弈复杂和困难得多,在现有的价格竞争理论研究中,关于三寡头价格竞争博弈较少,而针对移移动通信市场的三寡头博弈研究则更少。目前发现的只有两篇,LivioCricelli(2002)在完全信息动态条件下,通过构建含有代表生产体系、规模效率、资本折现等因素的利润函数,结合最优控制理论求取纳什均衡解,估计新运营商进入市场对利润、均衡价格和分享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影响[11]。FangChen、JunHaiMa、XiaoQiangChen(2009)通过构建三个线性差分方程,建立基于有限理性的Bertrand模型,并使用动态系统的分支理论求解系统的稳定均衡解,运用数值模拟来显示Lyapunov指数对初始条件敏感性和依赖性。在LivioCricelli(2002)中忽视了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而FangChen、JunHaiMa、XiaoQiangChen(2009)中没有考虑移动通信产品的互联互通问题。本文沿用了LivioCricelli(2002)关于网络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率的假设和产品价格选择问题博弈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产品间的替代效应,修正了产品的需求函数;在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进行单期博弈,剔除规模效应、折现率等因素的影响,简化了成本函数;运营运用完全信息静态Bertrand模型对三方参与的产品价格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移动通信市场作为电信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一直倍受关注。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从1994年的156.8万户发展至(2002年20600.5万户)2010年12月底的85900.3万户。本文以中国电信产业的几次拆分重组为分段,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进行分析。

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1987年至1994年的垄断时期。1987年11月,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商用,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正式起步。1988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有首批的700户,突破为3000户,1990年达到18万户,1994年迅速增加到157万户,但由于供给和效率等方面的约束,使得移动通信市场运行初期,相对于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服务的价格较高,主要用于满足商务等高端需求。1994年7月,中国联通正式成立,中国电信产业进入双寡头时代,也开启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双寡头垄断竞争的开端。双寡头竞争使得效率得到改进,入网费和资费大幅下调,移动用户数1994年起,以每年91%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2年期间,信息产业部推行了非对称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电信企业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移动通信业务归中国移动经营管理,大力扶持新成立的中国联通,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呈现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两次拆分重组,一方面,促进了电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服务质量大幅改善;但另一方面,优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并没有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国移动相比于中国联通在用户数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5月,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进入市场为契机,中国电信业进行了第三次拆分重组,至此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分享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局面。

2.第三次重组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竞争力分析重组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主要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相互竞争。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无论在用户数量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在重组后的一段时期之内,中国移动将继续占据市场优势,中国联通由于历史等原因处于弱势,再次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电信则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势头。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竞争力进行分析。首先,在3G业务推出后,运营商的业务定位方面。中国移动自3G牌照发放起,推出以“引领3G生活”为口号的“G3”品牌。依靠2G时期积累的巨大优势,中国移动拥有全面的客户品牌,即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3G业务对于中国移动而言,是对原有业务的延伸和提升,不需要依靠3G业务去吸引新客户而推出独立的客户品牌。因此,中国移动将“G3”作为业务品牌与“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三大客户品牌融合。(见表2)中国联通在合并网通后,借助网通的固网业务,依靠原有的移动业务着力打造“沃”3G品牌。3G业务对于中国联通而言,是吸引新客户、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中国联通的3G业务采用全球超过70%都在使用的WCDMA技术,成熟的WCDMA产业链、WCDMA手机以及国外成功的商用经验都是中国联通的优势所在。中国电信作为移动通信市场的新进运营商,大众对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没有充分的认知。因此,中国电信利用以往的固网、宽带优势,提出“互联网手机”概念,打造“天翼”移动业务品牌,突出自身在宽带和移动融合方面的优势,重点宣传“天翼”在宽带、移动互联网融合应用上提供的服务,走差异化之路,没有特别强调3G概念。其次,在移动通信业务规模方面。从表1所知: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遥遥领先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几乎是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总和的三倍;中国移动的通话总分钟数为24413亿分钟,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分别为3766、263.7亿分钟,三家运营商的业务规模相差10倍多;对比中国联通只有246分钟/户/月的MOU值,中国移动的MOU达到492分钟/户/月,且显示出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移动的ARPU值几乎是中国联通的两倍。综上分析,在移动业务规模方面,中国移动远远超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业务成熟度也与后两者拉开了距离。最后,在盈利能力方面。从表3所知:2008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的经营收入分别为:4123亿元、1489.1亿元、1868亿元。中国移动的净利润为1128亿元、利润率为27.36%;中国联通剔除C网出售、小灵通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持续经营业务利润为143.3亿元,利润率为9.7%;中国电信剔除小灵通减值等因素,净利润为200.66亿元,利润率为10.7%。就发展质量而言,除中国移动外,其他两家运营商都低于国际综合运营商15%左右的利润水平。可见,在2008年第三次重组后,虽然中国电信业的竞争结构得到优化,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本文沿用Bertrand思路,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三寡头的单期决策,即以当期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决策,此时厂商的决策包括产品的选择、价格的制定、权衡定价策略等问题。厂商决策面临的消费者分为多种类型,本文将消费者定义为匀质消费者。匀质消费者是指厂商面临的消费者只有一种,消费者的偏好特征、收入水平等都比较一致,对于产品性能、消费数量的价值评判和支付意愿等较为相同,因此,厂商具有单一的需求函数。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提出基于微信构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既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也有利于过程性商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部分不足。

关键词:

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1前言

微信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具有使用成本低、界面简洁、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度,为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基于微信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以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更好地促进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2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属性。进入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既要加强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建构,又要对贸易、经济、营销、金融、财会等商务知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在情景化商务场景中培养一定的商务沟通与实践能力。因此,它对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交互学习的深度化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要求。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资源以课本和相关教辅材料为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商务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严重不足,忽视了对商务英语沟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商务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然而师生大多在课堂上进行小规模的交互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并未有效展开,商务实践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

首先,微信是一款集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性应用软件,支持信息(文本、图片、视频、语音)发送,并支持多人群聊、视频通讯,为多维的交互学习提供了理想途径。其次,微信具有朋友圈功能,支持邮箱、微博等服务,丰富了社交场景。微信公众号后台操作简便,公众号界面简洁,为普通的资源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技术构架支撑。再者,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手机智能软件。基于微信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内江师范学院开设的2个商务英语方向班级为例,笔者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同学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软件,有46%的同学表示微信使用时间超过平日手机使用时间的一半。

4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构建设想

4.1微信公众号:师生共建商务英语资源,实现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资源,师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共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知识模块、学术交流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友情链接模块等在线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为商务英语学习者“设置了学习的路标,打通了获取大量动态的商务英语知识的通道”,建构了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激活了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为下一步的交互学习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1]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者开发商务英语资源,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教师不再是提供学习资源的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推荐与分享中。例如,在《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可以实时的商务英语新闻、推送基本的国际贸易流程、分享经典的商务活动案例,尽可能提高移动学习者融于商务英语学习中的兴趣与参与度。此外,海量的商务英语信息与商务英语业务知识会打开学生的眼界,促进课堂教学的讨论与互动。

4.2微信群:实现了移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教师与移动学习者的交互学习借助微信群,教师可以图文消息、商务视频、布置作业。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信息、参与讨论、进行互动交流。这里的互动交流既是移动学习者个体之间交流以及知识分享,也涉及到教师作为引导者对移动学习者的指引、沟通与答疑。这种互动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针对学生的知识难点或疑问,教师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进行解答。当然,这种解答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时间安排,也一一解决了学生在移动学习中的疑问。此外,微信群还支持语音聊天与文字聊天功能,满足了移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和发言不需面对面,以文字或语音形式呈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体验移动学习的便利,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交互学习难以深入的不足。

4.3讨论组:实现协作交互学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除了微信群,也可以建立临时讨论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分析、项目书制定、企业策划书等商务活动,这些情景化商务实践活动流程复杂,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讨论组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加强交互协作学习能力:成员共同在外进行调研,在讨论组中献言建策,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协作交互学习能力。此外,讨论组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成果,实现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联通,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度进行评估。例如,在《国际商务导论》中,可以在公众号中情景化案例与小组任务,让4位学生自由结合形成一个小组,成员形成讨论组并逐步制定解决方案。在讨论互中,教师也可以即时关注讨论群动态,解答学生的困惑,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也为学生商务实践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

4.4微信好友:一对一交互,消除交互隔膜师生可以互加为微信好友,既可以一对一的进行困惑解答,又可以在师生交互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交互的隔膜,也便于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对课堂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5移动学习的教学评估体系

移动学习模式的评估不但要重视检测性的总结性评估,更要注重学生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过程,即形成性评估。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估主体不仅是老师,而且有学生,评估注重信息的现时性和学生的反馈需求。此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解决,不断优化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设计。

6结语

从联通主义理论出发,建构基于智能终端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智能终端平通学习网络节点(学生、书本、老师、网络资源等),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网络”中通过获取、评价、使用信息。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以联通主义为理论指导,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既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发挥老师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又为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单一性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注入活力,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 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着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Www.133229.Com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09-02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结合,以移动支付技术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市场前景普遍被业内人士看好。

1移动电子商务简介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并利用无线网络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的梦想,具有比传统电子商务更强的吸引力。

2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具体说来,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订票、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无线商务办公活动等。这些服务在企业用户、专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更多的服务供应商致力于推出更多的移动Internet内容和服务,如即时信息、工程设计、分配、物流、医疗保健、销售自动化、市场营销、CRM、任意位置的电子邮件、基于位置的宣传等。

3移动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移动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共同组合下产生的,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WAP是一种通信协议,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很容易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

(2)移动IP技术。它是实现TCP/IP网络漫游功能的一种网络技术,主要解决局域网络无法延伸的问题。它对TCP/IP网络协议做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支持网络外延的漫游功能。

(3)“蓝牙”(Bluetooth)技术。它是由爱立信、IBM、诺基亚、英特尔和东芝共同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连接标准,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方便地通信。

(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它是一种基于GSM(全球移动通信)制式下的无线广域网技术,速率可达115kb/s,可快速接入数据网络。

(5)3G技术,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在所有无线环境中提供至少144kb/s,或384kb/s的速率,在室内和低移动性时提供2Mb/s速率,能够提供出色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话音、分组数据、多媒体业务等。

(6)移动定位系统。它能够向旅游者和外出办公的公司员工提供包括紧急救援、车队管理、票务、基于位置的收费、当地新闻、天气及旅馆等信息。

4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2004年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总结了十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2)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3)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4)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5)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输入依然存在问题。

(6)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7)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8)移动通信设备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但依然将继续保持多种设备共存的局面。

(9)无线通信设备上的广告将继续增加。

(10)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改变他们的业务销售策略。

总之,移动电子商务的各种发展条件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其商业模式和主要应用领域也逐渐清晰。移动电子商务相比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最大特点是给商务活动在时间上最大的自由。由于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处于“旅行状态”(包括上下班),而且旅行状态越多的人越是主流消费人群,越是主流消费人群越重视时间观念,在此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必然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本世纪主流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移动数据业务尤其是手机短信业务 发展 迅猛。移动短信业务是当前最为热门的、广泛欢迎的增值业务之一,特别是移动短信业务。分析移动短信增值服务的实现技术有助于推动移动短信业务的发展。 

根据国内两大移动运营商

 一、国内移动短信现状 

 1.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移动业务量达到180亿条,2002年达到950亿条,2003年达到2200亿条,2004年达到2177亿条,我国移动业务网基本上由内容/服务提供商(cp/sp)、短信网关(smg)、短信中心(smsc)三层组成。国内移动短信业务概述为gsm系统是目前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信体制中最成熟、最完善、应用最广的一种系统。gsm网提供的短信,也称作短消息,就是通过gsm 网络 传输的有限长度的文本(数字或文字)信息。通过gsm网,并设有短信业务中心,便可实现短信业务。短信业务按其实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点到点短信业务和小区广播短信业务,目前应用的是点到点短信业务。点到点短信业务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移动台终止(接收)点对点短信(sms—mt/pp);另一种是移动台发起(发送)点对点的短信业务(sms—mo/pp)。点对点短信业务即通过mo和mt将一条短信信息从一个实体发送到指定目的地址的业务。被发送的信息经过编码后信息长度为140个字节,所以一条短信信息至多可以包含160个 英文 字母或70个中文汉字。 

 1.2移动短信增值业务主要指点对点业务以外的其他短信业务。目前,国内两大移动运营商已经分别建立自己的移动短信增值业务品牌,其中

 二、固网短信的实现原理 

2.1固网短信的概念固网短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行pstn 网络 (电路交换网),把终端接入数据网(包括互联网、gsm的短信信息网络),为终端提供数据(分组信息)业务。固网短信接入互联网具有终端简易、无需modem长时间握手协商等优势,同时可以利用icp提供的信息查询、订阅、 电子 邮件等服务,实现简单的互联网服务,使固网短信成为拨号上网的补充,同时也可以支持点到点的终端(包括固定终端到固定终端及固定终端到移动终端)之间互发短信。它是no.7信令技术和 计算 机技术(tcp/ip)的结合应用。固网短信业务是指用户通过短信终端(smte)经固定网(pstn)与短信业务中心(smsc)收发短信信息的业务。固网短信是面向家庭和个人的,而移动短信主要面向个人。

2.2固网短信实现的原理要在pstn网中实现短信服务,只能把电路交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由于固定电话网的模拟终端,网络到用户没有独立的通信信道,短信息数据无法像移动终端那样在控制信道中传输,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发送/接收到的短信息进行调制/解调。通过前导字冠(短信平台号码)呼叫fsk/dtmf接入服务器(或者接入服务器呼叫终端,这里的呼叫使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在话音信道中传输调制的短信信息,到达接入服务器后,进行解调,并到达短信中心。由于在发送和接收短信时终端到接入服务器这一段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采用no.7的综合业务用户部分(isup),同时又由于短信信息是在语音信道中传输的,所以相对于gsm短信来说,传输的信息量可以得到扩大。固网短信的系统包括终端和固网综合业务信息平台。终端要从目前的普通电话更换成支持ctsi(中文终端服务接口)协议的信息终端。固网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包括:fsk/dtmf接入服务器、ctsi服务器、短信中心、aaa服务器、短信网关等几部分,各部分都有相应的规范标准,他们之间通过网卡,连在同一个局域网中,采用tcp/ip协议。固网短信系统通过smgw网关接口可以实现与其他省份的固网短信系统、gsm的短信平台、icp/isp的互连,从而为业务的进一步 发展 奠定基础。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村移动信息服务 TAM 感知风险 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82-005

The Study of Consumers’ Adoption Behavior in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Wu Xianfeng Tang Xi (Chongqing Univeri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anic Ations,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AM,TAM2 and perceived risk theory, this paper proposes consumer adoption model in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field an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Further more, we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we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how to cultivate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 words: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TAM; perspective risk; SEM

CLC number:G206.3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82-005

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工作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促进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工作,对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村移动信息服务也是移动运营企业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却十分低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成为各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相比基于固定网络信息服务而言,发展移动信息服务有着终端普及率高、操作简单、已形成使用习惯和通信网络建设、经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应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农村移动信息服务,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农村、农民、农民工等农村用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包括定制短信和IVR(互动式语音应答)两种业务方式。

本文首先分析影响消费者使用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模型;再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关系的成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认识了农村消费者的行为,对政府和企业共同培育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地进行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1 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相关理论回顾

对移动信息服务消费者接受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的相关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

(1)TAM与TAM2模型理论

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论,目的是对信息技术广泛接受的决定因素做出解释性说明。研究认为影响用户是否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有两个,包括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首先,当人们相信使用某种技术有助于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在某种程度上,会令他们倾向于使用这种技术,把这种因素称为感知有用性。此外,即是用户相信这种技术有用,但如果觉得其使用起来非常困难,也会影响用户在使用技术时所获得的收益。因此,感知的易用性也会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TAM理论主要反映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决定因素。该模型对购买意向的解释度为13.1%。

Venkatesh与Davis在2000年对TAM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TAM2模型。他们认为主观规范同时影响消费者对目标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明确性,这三个因素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所谓主观标准,是指个人特定行为受相关他人意见的影响,是反映社会影响的因素。所谓工作相关性,是指一个人对于一个目标系统所能支持其工作的程度的感知。所谓产出质量,是指用户对该目标系统的产出质量高低的感知。所谓结果明确性,是指所获得结果的清晰度。

(2)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理论

目前,许多学者使用感知价值的概念研究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问题。多数研究者们都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包括感知质量和感知价格,消费者通过感知质量与感知价格之间的权衡来评价商品的总体价值,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Ravald and Gronroos 1996;Christopher 1997;Parasuraman 1997,2000;Grewal,1998,Kamel Jedidi,2001)。或者说,他们是从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s)和感知利失(Pereived Sacrifices)这两方面来度量感知价值的。

Zeithaml(1988)将感知质量的概念界定为顾客对产品优越性或卓越性的主观判断,他认为人们对于如何度量客观质量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产品有不同的感知质量。[1 ]Kirmani(2000)认为, 质量评价是消费者对自身从产品中获得的权益的评价。根据以上观点,感知质量是消费者感知利得的最主要构成。

Wood and scheer(1996)认为消费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有形的货币付出和感知风险,价格是立即确定的支出,而风险则是代表一种未来且不确定的可能花费或遭遇,风险成本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显著。 [2 ]Huber认为,产品(或服务)所蕴含的潜在风险是顾客价值的新维度,因为风险既可带来利得也可造成利失,是独立于质量和价格之外的新维度。[3 ]他们的研究扩大了感知利失的概念,指出了消费者的感知利失包括两方面,即对现实支付价格的感知和未来可能支付的风险成本的感知。感知价格指消费者对产品客观价格的主观感受(J- acoby and Olson,1977)。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指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Raymond Bauer,1960)。Cox(1967)进一步将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对不利后果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引起损失大小的感知这两因素的函数。Cunningham(1967)修改了Cox的定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感知风险分成下列两个因素:(1)某项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2)后果的危险性。他们的研究已证实感知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之间存在有正向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

1.2 研究假设

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消费者大多是普通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普遍缺乏对移动信息服务的认识和体验,他们基本上只关心农村移动信息服务能否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而对娱乐性、个性化等较高层次的关注和需求还很少。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农民就业服务,主要体现了信息服务对这三方面的有用性,较少关注娱乐性、个性化等其他方面。同时,市场建立初期更可能出现市场不规范、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感知风险可能较高。所以,本文主要基于TAM及其扩展理论和感知风险的概念,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1)基于TAM理论模型的假设

TAM模型已经研究指出,行为意向对实际使用产生正面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有正面影响;感知易用意向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对感知有用性有正面影响。本文定义感知有用性即消费者使用移动信息服务对工作绩效的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即消费者认为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容易程度。针对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需求意向越大,实际使用越大。

H2:感知易用性越大,需求意向越大。

H3:感知易用性越大,感知有用性越大。

H4:感知有用性越大,需求意向越大。

由于农村消费者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普通农民普遍缺乏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相应技能,所以初步认为感知易用性程度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假设如下:

H5:感知易用性越大,实际使用越多。

(2) 基于TAM2理论模型的假设

TAM2理论模型中证实了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明确性这三个因素对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产出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产出质量就是信息质量。在信息服务领域,信息内容质量是信息服务质量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推论感知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假设如下:

H6:感知信息质量越高,感知有用性越大。

(3)感知风险与需求意向的关系

大多数研究者针对实物产品进行了感知风险的构成研究。比较全面的是Mowen(1997)提出的财务风险、绩效风险、社会心理风险(产品会使消费者形象受到损伤)、社会风险(购买决策会受到亲朋好友嘲弄)、时间风险、身体风险、机会成本风险这七个比较全面的维度。在移动通信领域,感知风险有其特定的涵义,本文概括为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所产生的附加风险,具体定义如下:

感知风险的构成包括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产生的附加风险。信息内容风险:指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等;交易附加风险:指由于使用信息业务产生的除业务内容本身以外的其他风险,包括经济、隐私、不良后果等方面。

大量研究证实了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负向的影响(Hoover,Green and saegert,1978;Mitchell and Boustan,1994;Kotler,1996;Miyazaki and Fernandez,2001)。如果感知风险增加,那么购买意愿降低,这和常理也是相符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感知风险越大,需求意向越小。

(4) 利益保障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Dethaix(1983)在实物领域的研究指出,当消费者产生感知风险时,消费者会寻求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来减低购买后果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并且,针对不同的感知风险类型,消费者所重视的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有所不同。由于相对移动运营商和移动信息服务企业,普通农民属于非常弱势的群体,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就能够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成本,从未降低消费者对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风险感知。这里,利益保障包括针对信息服务消费者的法律保障和消费者与企业的纠纷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制度保障。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利益保障越好,感知风险越小。

(5) 感知价格与实际使用

消费者的感知价格与实际使用有关联。由于普通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本文认为价格因素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行为,假设如下:

H9:感知价格越高,实际使用越少。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采用空间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重庆市13个区县为抽样点,分别对各区县的农民、农民工和农村非农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设置采用五分量表法,共计37题。共计进行问卷调查293份,有效问卷285份,样本描述见表1。

2.2 效度与信度分析

利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各个概念下的问题在其对应概念中的负荷系数均大于0.5,并在p< 0.01的条件下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利用SPSS13.0对各概念和问卷整体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琢在0.675到0.912之间,问卷整体的Cronbach’s?琢值为0.729。一般而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大于0.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大于0.8较好;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大于0.6可以接受,大于0.7较好。可见,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具体指标参见表2)。

2.3 结构方程模型

利用AMOS1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研究提出的假设。结构模型的假设关系通过路径关系来检验,

路径关系主要以标准化系数呈现,系数越大表示在因果关系中的重要性程度越高。衡量各个结构模型拟合情况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3。本研究提出的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可用于验证研究假设。各个因子间的完全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农村移动信息服务消费者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有关9个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所有的假设都被数据所支持,在p

通过分析得出,感知易用性对需求意向的影响最大,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93,通过感知有用性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7(0.226×0.340),感知易用性对实际使用的影响为0.268。可以看出,易用性程度是影响消费者使用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最重要因素,对需求意向和实际使用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为提高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手机终端厂商应开发更易操作、更适合农村消费者使用的终端产品;移动运营商应简化信息服务流程;政府应联合企业对农村消费者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感知易用性。

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对需求意向的影响也较大,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67和0.340。感知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362。说明信息质量对信息内容的有用性程度有正向的影响,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对需求意向有正向的影响。

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内容质量来提高信息内容的有用性,从而提高需求意向。根据本文定义感知风险包括感知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附加风险两个维度,所以也可以通过降低信息内容风险来降低总体风险,提高需求意向。

为提高信息内容质量、降低信息内容风险,需要提高企业供给水平。政府应健全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企业进入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增加企业的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行政力量促进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企业应深入分析农村市场需求特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企业间共性技术的开发,提升专业化程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信息服务产品,提高信息内容的有用性程度;并加快信息产品的上市速度,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为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交易附加风险,政府应健全市场交易制度,完善保护信息服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和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

利益保障对感知风险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603。可以看出,健全的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措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为增强消费者对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信心,降低心理成本,政府在加强利益保障制度和措施建立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企业应规范服务流程,真正做到顾客至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工作失误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积极主动承担过失责任。

感知价格对实际使用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146。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消费者实行消费补贴;企业应设计更合理、更实惠的信息服务资费,同时加大对优惠套餐服务的宣传力度。

需求意向对实际使用的影响较低为0.159,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调查对象中只有34%的人员使用过移动信息服务,导致系数较低;二是由于农村消费者的水平和可支配收入较低,直接限制了消费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向和实际使用。

总之,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应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涉农信息的深度整合,以提高消费者需求。这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708-718.

[2]Wood. Charies M. Sheer, Lisa K Incorporating perceived risk into model of consumer deal assessment and purchase intent[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6,23(1):399-404.

[3]HERRMANN A,HUBER F.The role of customer value in arriving at an assessment of satisfaction-results of a causal analytical study [J].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1):110-115.

[4][6]Per E. Pedersen,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bile Commerce Early Adopte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 Electronic Commerce,2005, 15 (3):203-222.

[5]Se-Joon Hong, Kar Yan Tam, Understanding the adoption of multipurpose information appliances:The cas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6,17(2):162-179.

[7]鲁耀斌等.移动增值业务的应用模式与接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