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

自学能力论文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预习是学习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相信学生对此兴趣也定会很浓。因为我们的学生很有求知欲望,急于想揭开新事物的真面目,甚至很有超越感,有竞争意识。通过预习,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同学,甚至是老师。所以我认为预习在学习当中也是很为重要的一关,不可疏忽。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关于预习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如有的为预习理论知识的,有的为预习实践知识的。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新奇、真情、悬念等方面。新奇,简而言之,就是课堂内容有新意,有新鲜感;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新奇丰富的内容,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

如《孔乙己》一文,我们抓住孔乙己这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了孔乙己既无生理毛病,不疯不傻,可时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最后认识: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又如《死海不死》,教师一开始就可发问:“既是死海,为何不会淹死人呢?”这一新奇的东西,会使学生心里掀起浪花,激起求知的兴趣。真情,主要是指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情感性。课堂教学是个教材,学生、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例子,教师是学生和教材有效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把学生引向教学目的的向导。课堂上教师灵活多变的思路,色彩多变的想象能把死板的教学法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思想沟通。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辛勤的酿造,感情的融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爱老师,自然就爱其所教的学科。悬念,就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例如《,你在哪能里》为一标题中的“你”为何不写成“您”?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经过讨论,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用“你”更能体现总理的平易近人,有亲切感。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并发挥课文的不同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巧妙设计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之时,教师应进一步激疑促思,把知识和趣味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做到:提问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还要讲求艺术,把握时机,激起学生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表现的是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她有许多农村妇女共有的可敬可爱的品质,而学生特别是城郊学生对这样的母亲形象特点熟悉,甚至他们的母亲也具备了母亲的不少美德。我们在教这一课时,先提出了作者在文中写了母亲,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哪些事最感人最亲切?这样问,学生的话匣子当时打开了,有的说母亲吃苦耐劳最亲切,有的说母亲勤劳俭朴最感人,有的说母亲态度和蔼、宽厚仁慈最真切,有的说母亲支持儿子求学、参加革命最感人。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势头下,我以课文重点突出以母亲是个好劳动的情形为例进一步诱发学生联想品味。我说:“同志的母亲去世了几十年了,可是我总觉得她还活着,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到这样好劳动的妇女,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谁的母亲跟的母亲一样?”这一问学生情绪更加高涨,纷纷谈自己的母亲干活如何卖劲,很动情。我趁势问学生,你认为你对母亲和对母亲的感情一样么?是什么感情?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一样,是爱”。这样,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审美效果。又如在讲《一面》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鲁迅先生的“瘦”?作者为什么写鲁迅先生的手“瘦”?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接连几个问题,使学生反复领会课文的含义。学生争相发言,纷纷参加释疑。有的说“瘦”,突出了鲁迅先生的辛苦,有的说那“瘦手”是战斗的手,其中表达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既树立了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又锻炼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调控艺术。

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我们还要灵活把握调控艺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教师的课堂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充分地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识及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环境,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学生们很容易对闰土产生深深的同情,体会到封建制度对人们身心的摧残;但是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学生大多对她报以不屑的一笑,我就针对这一问题,重视了课文的基调,及时加以调控.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板书一个“笑”字,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有哪些地方令人发笑可鄙?当学生诙谐地读“细脚伶仃的圆规”、“拿着狗气杀、飞也似地跑了”等语句的同时,教师运用深沉抑郁的言语,来使学生冷静下来,让学生细细味是什么使这个昔日的“豆腐西施”变成今天的这副模样?这样,让学生会慢慢意识到,杨二嫂是一个令人可笑又可鄙、但更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主体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创新和提问质疑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2.小组交流。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目标;课堂;自学能力;兴趣爱好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首先应该营造出一个适宜的自学环境,这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负责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学方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预习并不是简单阅读一遍,教师要为学生留几个任务,在教室的引导下进行预习完成任务。例如,要朗读课文至少两遍,标出自然段,将不会的生字查阅等。设置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但是也应注意不能太深奥,要把握好尺度。然后将不会的标示出来留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通过多种多样的预习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能够给予宽松的语文空间。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第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日积月累,自学将会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作业不但能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吸收,还能够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第二,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笔记能够记录课上教师所讲的比较重要的内容,能够将学生没有记住的内容或者不太确定的知识点作为依据。教师可以对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加以引导,比如,对好的地方进行批注,对有问题的地方画上圈或者做一个重点记号,这样回顾翻看起来比较容易,复习语文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就是要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语文学科范围较大,内容复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来学习,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还能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他更需要全方位、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人才。因此,教育部门进行了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指引一个自学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 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等待教师来教导学生,学生就能自己去读书;教师还没有来教导学生写作,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进行写作。教师的教学要为了达到此目的而教学,才能被说成是成功教学。在学生刚刚步入课堂时,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感情和兴趣,采用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和手段,例如讲故事、朗诵、复述课文、扮演角色等,让学生自觉地产生想要学习语文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使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偏向性的情绪,是乐观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同学,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他们很享受自学的过程,培养学习语文的信心。那么如何激发兴趣呢?

1.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置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并且在思考中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一学科的兴趣。并且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夸奖。比如在教授诗歌《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当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直”和“圆”这两个字好在哪里?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自学过程中也会自然地产生问题进行思考,理解中心和文意。

2.文景想结合。现在教学都采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有力的设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例如一些写景的散文、诗歌等等可以匹配很多美丽的图片和朗诵,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文并且喜欢语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细胞,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品味文章中的深情;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透彻理解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

二、树立学生对语文的信心

要想真正做到自学,就要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不要只顾着传授硬性的知识,要注意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在教课时添加在其中。学生要充分成为小主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要自己进行记录和查阅。对于一些有关的课外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自己去分析,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学生自己努力得来的答案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老师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教给孩子如何自己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就可以自行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课的时候,涉及到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应该先设出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寻找。老师最后再加以总结,如:什么样的地方是外貌描写,它能体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地方是工作描写,可以体现出主人公哪些性格等。对于一些课文可进行归类,如:写景类的课文有哪些优点,从哪里下笔最有逻辑性;叙事类课文情节怎样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进行一些思考得出一般结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举一反三,对阅读和写作的分析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一步一步地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式学习

要教导学生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列出了计划就要去实行。无论是什么科目都不可能一日成才,尤其是语文,语文是要通过长期积累的。思考之后能得出问题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发言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无论答得是否正确,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因为这有可能是学生继续保持兴趣的有力支撑。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大量的探讨、思考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小组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大家所思考的点不同,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产生兴趣。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语文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水平、加强学习能力。教师要做到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吴文祖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自学指导设计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08,(02)。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和自学动机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情感互动;和谐氛围;创设情境;积极评价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不仅可以促进自主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化学习能力,应着重从以下四种途径展开:

一、把握教材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是一个抽象概念,但情感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可能在教师无缘无故的鼓动中产生积极情感。缺乏儿童应答的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对教材感情的深刻体验化为情感诱因,才能有效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传统的教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

二、营造和谐氛围,沟通师生情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双方交流的过程。教师在充分考虑到认知因素的同时,还要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充满爱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它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三、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适时、适度的自主情境,努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化静为动,减少“满堂灌”,增强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

四、运用积极评价,调节学生情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9篇

预习是学习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相信学生对此兴趣也定会很浓。因为我们的学生很有求知欲望,急于想揭开新事物的真面目,甚至很有超越感,有竞争意识。通过预习,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同学,甚至是老师。所以我认为预习在学习当中也是很为重要的一关,不可疏忽。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关于预习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如有的为预习理论知识的,有的为预习实践知识的。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www.133229.coM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职校;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51-01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旧相当普遍。那么,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善于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高低与学习效果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负责任的职校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激发职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学生认为“语文每天都在学,天生就会,没什么好学的”,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则学习语文时就索然无味。还有的学生对文言文缺少兴趣,比如《过秦论》,还没开始学习,他看到篇幅长就感到头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例如,在开学第一堂课,本文作者用这样一首藏头诗介绍自己,“无(吴)技压身自难行,单枪匹马工贸寻。你我师生来结缘,好换来日骋职场。”这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语文素养,而且体现了语文本身的强大魅力,阐述了其丰富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为了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回报教师的关心,学生会主动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学记》中指出:“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往,真正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仅要在授课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还要在课后多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三、课堂上善于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不意味着能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不同搭建各种学习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声音、画面、实物等多种形式,创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阶梯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情境平台。二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正确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必过分批评,即使批评也要委婉地进行指正。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愿学、乐学。三是采用学案制教学模式。在学案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练习、交流讨论、展示汇报等任务。采用学案制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当然,编写学案是一件苦差事,是对教师个人能力和经验的挑战。

四、课后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语文这一学科比较特殊,它的外延非常广。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学生仅仅学习一些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后学习,注重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学习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比如,可让学生阅读和摘抄《语文报》上的美文,以及其他一些报刊、图书中的哲理散文和修身名句。经常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做人。同时,还要重视写字。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的语文作业评改,通过评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体现在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上。学生学会了什么、什么没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有效,都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来进行评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不是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不是得当。当然,教师也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六、结束语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理念。只要职校语文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以改革的视角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云晓,赵霞.自主学习决定成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8-02

在新课改的持续深化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以问、讲为主的方式,转变为更自由、自主的创新。提倡经由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基于重点开展讨论和相互的交流,在学习时间中求知求索,培养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学习环境的优化,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为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对学生表示充分的信任。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活跃以及激昂的学习热情,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经常性地有效互动。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树立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有意识地自主自觉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的建立,重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勇于放开对学生的过度管控,用和蔼亲切的态度及语言,引导启发学生,以引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在学习中感到真切的快乐

2.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古语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大意说的是学生会因为热爱指教该课程的老师,进而爱上这门课程。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对这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探索与挖掘。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协调、合作、信任的关系。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前提,一个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这种师生间的密切互动、交往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3.学生学习性质的激发

在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知识的索求与学习中,兴趣是主要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是,他的思维才会最大限度的被调动起来,记忆力和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反的,如果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压力,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将大大得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利用各种手段,比如开放性的讲授一些与课程有关但更活跃,更贴近学生兴趣与时代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的持续性上,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关于语文这门课程学习的方法和内在规律的方面,才是学习的基础与中心。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索,在学习中能有发现和领悟,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得体的引导,适当的放手,正确得恰如其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悉心地教导。

1.鼓励学生读书,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育同时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自主的运用已掌握的认知水平来对教材进行阅读和领悟。是否对文中主次内容有了一个全新的有层次的认识,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有所感悟。虽然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可能在对教材自主学习的程度上没有到达老师的标准要求。但这也比教师简单地对学生提问题,总结文章内容要有成效的多。只有学生们主动去思考了,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与文章内容。应给与支持,并鼓励坚持。学生们便能在阅读中,感受到读书的魅力,并养成习惯

2.悉心引导,让学生主动求索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细致地提出问题并结合情境,这样才能把学生和新知识点的距离拉近,以不断地启发学生,拉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们便会经常性地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对于能经由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坚决放手。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教学《农夫与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思考,蛇和农夫的关系在前与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己解答。充分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进教学过程中去。

三、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开创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致。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见识、和才干上的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如把说、演等形式加入到读写的过程中去,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能卓有成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扩大学生们对语言使用的视野。学生们也就拥有了更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1.情景表演

让学生们当一回演员,在教材中挑选一些有特征性的,典型的,戏剧性强的章节,来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变为文中的一个角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翠鸟》一课时,让学生们以表演的方式,将课本内容,结合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学生们模仿翠鸟的一举一动,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愉快竞赛

以教材的特点为基础,选取适当的时机,开展各种丰富有益的语文知识竞答活动,诸如古文擂台,成语接龙,观点辩论等等。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较一个高下,而只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以学过的课程知识点的再巩固。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切的成就感。

3.社会实践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方式,实践语文的学习。生活中看新闻,阅读报刊,收听电台,阅读经典名著,游历历史名胜。把日常生活变为语文学习的新战场。在多彩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学习,探求。

总之,持续地为学生们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勇于求索、自由、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的建立。教师精心地引导,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完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们自主学习来把新的更切合实际的课教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充溢着兴趣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自然会以十足的劲头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只有这样,思维创新之火才会永远旺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教师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及手指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上多发表自己对于曲目的看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学习新曲目时,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作曲家生平、作曲风格、创作背景及主要思想感情。学生对曲目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有表情的、准确的范奏。通过感受音乐,学生在接下来的弹奏中会更容易抓住曲目特点,演绎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布置适合他们程度的课外曲目。

也可以让具备预习能力的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去搜索影音资料,或相关书籍查阅曲目资料。通过这一自主预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乐趣。在接下来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将预习的内容,跟教师进行交流。对于正确的,尤其是具有学生自己独到见解的思想,教师要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诚恳的鼓励。学生课下做足了功课,那么课上会更容易、轻松地学习曲目。

二、教师应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掌握高效的练琴方法

1.读谱方面。

首先,弹奏每一首曲目前,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看好谱号、调号、拍号。而有些曲目的开始以及曲目进行中关于以上三点会做改变,这一点教师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关于曲目中的临时变化音记号以及重升、重降记号,教师应确保学生已明确这些记号的用法,以便正确地弹奏出来。对于加线较多的音,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识谱。其次,节拍、节奏、时值方面,要严格遵照曲谱来演奏,比如同样是三拍子,不要将四三拍和八三拍速度演奏成一样。对于较复杂的节奏,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加练习,直到学生能读准节奏,进而弹准节奏。音符的时值不要弹的过长或过短,休止符也不要忽略。最后,乐谱中出现的表情记号、表现符号、音乐术语和指法,教师应向学生逐一讲解这些符号、术语的含义。乐谱中标记的指法是长期实践得来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弹奏去感受指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当然,有的学生手小,不适合使用乐谱中的指法,那就将合适的指法重新标记在乐谱上。

2.练琴方面。

每一首曲目都应分手、分乐句、分声部练习,而且最开始一定要慢速去弹奏,这样眼看谱、脑分析、口唱谱、手弹奏、耳听音,就有充足时间反应。慢速能够较从容、细致地将表情、语气弹奏出来后,就可以一点点将速度调整到曲目规定的速度。关于重点、难点,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上已经掌握了如何弹奏,才能保证课下的练习可以顺利进行。练琴过程中,学生如遇到了易错、易停顿的地方,应拿笔标记上,将这个地方慢速反复练习,直到非常连贯,和前后乐句衔接顺畅。关于以上读谱及练琴的要点,教师要做到长期、有条理的教授学生,及时了解学生课下的练琴情况,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主动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使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容易产生自信心。

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意识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小学学生;培养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84-01

一、养成并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自觉性的启发,要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学生自己阅读,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觉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逐步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就能阅读。

2、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要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控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3、掌握自学方法,增强自学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较好。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他们受益终身的一把金钥匙。另外,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要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自觉想要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索研究的动力,即自学的兴趣。

二、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出现的问题

1、自我管理能力差。

2、学习效率不高。

3、课外阅读太少。

4、写字姿势不正确。

5、没有良好的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养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有不会的可以问家长,但不可以省么都依赖家长。学会自己自己觉得事情自己做,什么都不要怕不会,只要多做多练。

2、养成默读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

3、养成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后能够独立完成写读书笔记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锻炼写作能力。

4、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

四、培养小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作用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以主动学习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策略,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活动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确良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4、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国际性的终身教育潮一样,注重阶段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自觉学习,掌握能够适应今后生存发展的必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6、提前自学课文,目的明确,注意力也会提高,听得懂得同时,自信心就会增强,提高了听课效率,回家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加快,积极性同时得到提高。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也要老师在课外作业中严格认真地进行自学语文能力养成优良习惯方面的不断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让学生自觉爱上语文这门课,并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及重要性,与此同时能不断创造新的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1] [2] 

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