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科技论文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钱学森;科技;人文;通识教育

2005年,总理在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时候,这位新中国杰出的火箭专家颇有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不仅在科技界起到了振聋发聩之效,而且影响波及了整个文化界。有识之士提出理论界也存在“钱学森之问”,教育界也存在“钱学森之问”,文学界也存在“钱学森之问”。本文从科技和人文学科背景的角度,谈谈中外科技和文学大师的成长之路,以便从一个侧面来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一、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

古今中外,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古希腊也有“艺术”之学,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古希腊关于“艺术”的定义尤为广泛,那时的人们不仅把雕塑、绘画、歌唱、文学创作等看作艺术,甚至也把农耕、烹饪、手工制作等专门技艺视作艺术。这种将作为上层建筑的高雅东西与实用技艺相联系的“艺术”思想是古人最早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反映,并在一千多年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发扬光大。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巨匠,都是科学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典范。他们卓越的绘画才能使他们流芳后世,他们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上的成就也同样令后人敬佩不已。

“艺术(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已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映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天文、物理、生化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该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科学与文艺的区别与联系。科学通过定律和定理来探究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规律和本质。相反,文艺则通过情感和想象来把握世界,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为此,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要通过情感,直觉、意念、理想等一系列综合心理活动,才能创作出不朽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那些做出过举世公认成就的科学大师和人文大家,十有八九是既精通科技、又知晓人文的通才。

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涌现出许多融科技和人文为一体的大师。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既精通文学、哲学、政治学,又知晓物理、气候、动物等自然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既是著名的画家、雕刻家、音乐家和作家,又是数学家、解剖学家、建筑学家、地图学家、植物学家。即使在学科分工高度细化的现、当代,许多杰出的科技大师也仍然在文艺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美国人罗伯特・伯恩斯坦曾经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视角研究过现、当代150位科学家的传记,结果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几乎所有的科技大师都同时是提琴家、诗人或者画家。爱因斯坦不但提出了改变世界进程的相对论,而且对音乐的酷爱超过一般人对音乐的纯欣赏性质。关于艺术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马林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协会里既有西服革履的科学家,又有留着长发、衣着不整的艺术家。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科技日报》也曾在1987年对钱学森、苏步青等30位中国一流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做过研究,发现他们在音乐和文学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诣。汪德熙教授不仅在原子弹、氢弹研制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还是一个集钢琴调制和演奏为一身的钢琴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不仅是我国名闻遐迩的建筑学家,他在古体诗歌创作方面也造诣颇深,赢得我国古体诗歌界的好评。提起钱学森,不论是科技界还是文艺界都不陌生。作为我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自幼就受到很深的文艺熏陶。虽然在北京师大附中念的是理科,钱学森却对水彩画和小提琴情有独钟。在上海交大读本科期间,钱学森参加过学校的管乐队,在杂志上发表过如何欣赏贝多芬和莫扎特作品的文章。即使在引领我国的科研人员从事火箭研究的繁忙时期,钱学森也不忘抽空与中国文艺界的朋友交往,与他们探讨文艺创作的规律问题。钱学森指出:“既然文学创作中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那我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学作品不就是三种思维的结晶吗?我们为什么不从中国的赋、诗、词、曲及杂文小品中学习探讨思维学呢?”谈到文艺的形象思维,钱学森顺手拈来地拿中国的对联作为例证。他说:“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是比较低级的对联,和在游长沙橘子洲时所写的对联就比较复杂。的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通过谐音关系表现舟在橘子洲中的行驶。时隔多日后在游天心阁时出的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也是利用谐音的关系。钱学森认为,思维跨度最大的对联是清代名士纪晓岚与江船武夫的那一副。武夫的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利用古人鲁肃和樊桧的谐音来阐释文不如武的道理。纪晓岚的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则拿古人狄青与萧何的谐音来表现武不如文的思想。钱学森对中国的对联耳熟能详,也着实令那些研究我国对联艺术的专业人士惊叹不已。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大师所从事的文艺活动,在我国当下的理工科大学的院士们看来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深得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钱学森曾经这样表述科学与文艺的关系:科学研究依靠的是创新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验证,但是其起点往往开始于一个猜想。而这个猜想又往往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大跨度形象思维和联系而被激发出来的。形象思维正是文学和艺术家思维和创作的方法。换句话说,科学研究萌芽于艺术的形象思维,发展于以严密的数学推导和计算为代表的逻辑思维,而终结于周密的实验验证。一言以蔽之,科学工作就是先“文艺”后“理工”。正是基于这种对科技和人文创作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古今中外的大家们将科学与文艺相结合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钱学森对曾经来拜访过他的总理说:“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钱老的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许多科学前辈的共识。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先生早在1993年就强调文理科的发展。他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对于文艺的创新和发展,钱学森也有精辟的见解。人文艺术家不能是“科盲”,必须懂得一定的科技知识。只有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人文艺术工作者才会对社会现象和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上升到形象思维,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文艺作品。因此,人文艺术工作的规律是先科学而后艺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可夫是医生,鲁迅早年是学医的。这些科学方面的经历对他们日后成为小说家具有重要的影响。契可夫和鲁迅都能像外科医生那样,冷峻地观察和解剖病态的社会,从而成为文学大家。

二、科技和人文学科的相互作用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科技大师们热衷于在业余甚至专业时间内从事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文大师们都有深厚的科技背景?他们正是体悟到了两类不同学科在人才成长方面的相互作用。钱学森指出,人文学科“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学森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许多创新性思维,有许多是在听夫人蒋英女士弹钢琴时想出来的。对此,钱学森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谈及。钱学森的这种论述,不只是源于自己的经验之谈,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正常人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左脑和右脑。人类的左脑主管理性和逻辑思维,人类的右脑主管感性和形象思维。一个在科技和人文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师,往往是把左右脑运用到极致的人。一个只善于用左脑或右脑的人,都是一个智力残缺的人,是无缘成为科技和人文大师的。

哲学,作为指导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人文学科,与科技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方面,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成为哲学发展的基本元素,正如列宁所言:“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必须受制于正确哲学观的指导。恩格斯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一种建立在人类古今正确思维基础上的哲学观,能够催生科技的巨大发展。1955年1月15日,主席在会见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时曾问到原子分成中子和质子以后是否还可以再分的问题,钱三强基于当时关于原子研究的进展状况回答道,原子被分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后,已不能再分。主席却高屋建瓴地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现在实验上虽然还没有证实,将来实验条件发展了,将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的论断在物理学界的研究中得到正确的验证。在一次国际物理学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相反,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在晚年相信了唯心主义的神学,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结果荒废了自己的事业。

文学的繁荣,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其中,与科技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学范式就是科幻小说。没有科技的发展,恐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就不会有科幻小说这一文学的奇葩。英国小说家赫伯特・维尔斯的《时间机器》、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第5号冰》、中国小说家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作品,都是根据当时的科技发展成就虚构出来的。例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迈克尔・克赖顿的著名小说《死城》,就是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写作过程中甚至还曾得到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的科学家的协助。

三、我国文理分科对于人才成长的悲剧性影响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人为地将建国前的综合大学分裂、重组为理工、师范、医科、农林等单科性大学。典型的例证是曾培养出钱钟书、朱自清等文学大师的清华大学沦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辅仁大学重组为“北京师范大学”而成为单一的师范大学。为适应这种大学教育体制,在高中阶段也分成文科和理科。这次教育改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因为它忽视了从科技和人文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律,人为地阻断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途径。其恶果在当代的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将继续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建国后根据文、理、工、管、医、农等模式重组起来的中国大学,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而与中国建国时间相当、科技水平相当的印度却先后有4人获得诺贝尔生理、物理、经济和化学奖。即使我们科技界引以为豪的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苏步青等大师级人物,也都是在民国时期受过全面的科技和人文教育的熏陶、后来又在西方大学接受系统的科技知识后培养出来的。在中国当下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院校里,人文艺术的氛围相当淡薄。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甚至瞧不起文科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是空谈,更不用说自觉地将科技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发明,培养创新性人才。这种单一性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是不会象西方的通识教育那样取得硕果的。我们的两院院士增选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到诺贝尔科技奖,关乎国计民生的航空发动机和电脑芯片等原创性科技成果,也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和博士,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博士和硕士总量,但是在科技创新性方面,却无法与其相比。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我国的文学创作和人文学科,也没有产生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国本土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中国大学培养的结果,而是作家自学和创作实践的产物。中国大学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哲学家、经济学家、语言学家等。中国没有出过尼采、德里达、海德格式之类的哲学大师,也没有出过索绪尔、乔姆斯基之类的语言学家,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劳伦斯・克莱茵等经济学大师。可以说,自建国以后,世界已经听不到我国人文艺术学者在国际上发出的声音。以文学批评为例,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文学界主要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武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拔高作品的意义或指责作品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文学批评放弃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转而去引介国外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批评理论。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曾经是西方的殖民地,然而来自巴勒斯坦的爱德华・赛义德和来自印度的霍米-巴巴建构了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而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却提不出自己的言说,只会引介别国学者的理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引介的国外人文学科的理论可谓多矣,可是除了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和“四大古典”名著,外国对我们中国当代的人文领域了解多少呢?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一、科技道德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及决策活动中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科技与道德是人类观念文化的两种不同形式。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以真为目标追求,具有认知功能;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技能、知识的结晶,对社会经济及结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越来越大。马克思早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善为目标追求,具有规约的功能。科技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但确认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否认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性,科技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和融通性。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是科技道德赖以建立的两大精神支柱。这两大精神是实质,是灵魂,统摄各种规范;规范是两大精神的合理延伸,无一不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化的人格气质,是人类在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创造性活动中,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求真精神、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追求真理和求实求真。如何追求真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在1941年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就明确而具体地阐述了科学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才能求实求真。从科学产生直到永远,科学精神的不竭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在于此。怀疑批判精神是指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大胆怀疑,不迷信、不盲从权威,敢于“扬弃”,这样才能使科学事业不断吐故纳新,永葆青春和活力。宽容精神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情况,一时一地的实践难以准确证实或驳倒某种理论,实践和理论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需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不要在没有充分依据和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武断下结论,不容许“只我一家,别无他店”的霸道作风,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精神是指不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当条件具备时要有新的发明与创造,提出新颖的、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使科学事业生生不息。如果说传统的科技道德主要是学术道德,那么,它在当代又开出了新的花朵———为善的道德,科技道德中的人本精神其基本的伦理原则是: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的福利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进化。学术道德体现的是研究主体对科学的责任,旨在求真,有利于客观真理的创新和进步;为善的道德体现的是研究主体对人与自然的责任,旨在求善,有利于增进人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科技为善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尤能体现科技伦理学的现实意义和勃勃生机。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是科技道德的两大精神、两种灵魂,其间的关系如何?科学精神是求真,人本精神是求善。追求真与善是科技道德、也是科技活动本身的全部意义。求真是手段,为善是目的;求真侧重于过程,为善侧重于目标。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于手段与目的、真理与效用之间的联系,其相互依存,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倡导科技工作者集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于一身,既要讲求学术道德,也要讲求为善道德,既要为科学负责,更要为人类的福利、和平和发展负责。在科技活动中,不坚持科学精神就不能实现人本精神;离开了人本精神的科学精神将失去人性的光辉,变得苍白甚至扭曲。人们为什么敬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不仅是因为其科学成就卓著,还因为他(她)们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垂范于科技共同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达到对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深刻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才可能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科技良心,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彰显出科技道德的自律功能。

二、科学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它本身并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但是,科学技术事业是一种活动,科技工作者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此,科技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自然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的目的、课题的选择、论文的发表,直至成果的应用等等,都存在着许多伦理道德问题。它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优良的科技道德,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美国政府曾宣称:只有对任何国家都保持技术上的优势,才能确保美国的安全。新世纪是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时期,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不断增强我们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任务。科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部分,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一直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利杠杆。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与进展都给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两次科技革命开启了伟大的科技变革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在创造人类文明,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与之俱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好比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力,更新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生命的摧残,以及利用高科技进行各种犯罪活动。既然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兼有正、负效应,那么,具有理性控制能力的人类理所应当对之进行道德的规范和导引,以兴利除弊、扬善抑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发展迅猛,超过了过去数千年的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日益缩短。调查表明,18世纪周期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一战前为30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6年;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更新产品只需5-8年,甚至2-3年。但是,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其中大多数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首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随着热带雨林的过度砍伐、土地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许多稀有动植物的相继灭绝、臭氧层空洞、海洋污染、酸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生态环境在恶化。其次,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技术的进步又使基因隐私、基因歧视等问题日益突出,防患于未然,避免引发诸如二战时期的“优生运动”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是危言耸听。克隆人的争论、人体芯片植入和人造子宫技术的应用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高新技术研究、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他人、全世界、全人类带来道德上与法律的冲突。再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引发出许多网络问题,据调查显示,全世界每20秒发生一次黑客袭击事件。美国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损失也多达数亿元。科技的进步不能以牺牲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所以,科学自由必须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下实现,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2]许多科学家在反思之余大声疾呼:“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道德良心!”正是由于许多科学家认清了自己科学活动的社会后果,明确了科学研究的道德责任,1949年国际科学协会联合理事会第五次大会通过的《科学家》,对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更详细的规定,要求科学家保持诚实、高尚、合作的精神和为世界公民献身的道德使命,防止科学的错误应用,重视与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超级秘书网

三、在高科技时代,科技道德引起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大学生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无论将来成为专职科研人员,还是走入社会成为各项技术的应用者,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的领军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给学生改造世界的本领,更要教会学生驾驭这把“双刃剑”的功夫。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世纪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科技道德教育主要包含的内容有:第一,造福人类,奉献祖国。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社会文明,为人类谋幸福。古往今来,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抱着这一崇高目的来从事科技事业的,可以说为人类社会造福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宗旨。热爱祖国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作为一个有德性的科技工作者,都应以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第二,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勤奋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品格,一个人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必须勤于探索。科学劳动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艰苦劳动,充满艰难险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3]勤于探索是取得成功的阶梯。第三,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科学的根本就是事实,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导致科技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有集体协作精神。事实上,我国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如核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宇宙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人工合成胰岛素、水稻杂交等等,无一不是集体协作的成果。在集体协作中还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把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创造性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智能的最大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664页.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部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

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部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2 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来源于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大学科技园得到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认可,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和信任,必将增强其行业竞争力,同时,在人才吸引、资金援助,政策扶植、技术引进等各个方面也必将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大学科技园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更有利于大学科技园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2)有助于增强企业向心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科技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就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反之,如果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被认同,就可以有效团结创业人员,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作用,突显集体优势。

(3)有助于增强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创业人员,而最根本的是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大学科技园内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人员发挥创造性、创新意识的企业氛围,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风气;为孵化企业提供一个知识共享、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仅有助于企业创新思维的产生,也能够促使创新思维迅速、有效地转变为实际应用,保持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长盛不衰。

3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3.1 美国硅谷企业文化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美国的硅谷,可以发现良好的区域人文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创业文化是硅谷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硅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硅谷流行平等主义管理哲学,没有人看重员工的出身背景,只看重他知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在企业中,老板与员工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之间不存在特权和等级,存在的只是对新思想、新创意的大胆追求,这种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思想随时随地迸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在硅谷,企业之间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营造出一种十分浓郁的创业氛围,这种氛围使硅谷形成了一种可以充分自由竞争的创新、创业体制。创业是硅谷的一种风气,硅谷对失败宽容的气氛以及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不想创业的人反而具有极大的压力。

3.2 清华科技园企业文化

清华科技园在清华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引下从零起步,积极吸收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的合理要素,形成了具有高校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特点的大学科技园文化氛围。通过精心打造的“摇篮计划”、“钻石计划”、“领航计划”,清华科技园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为企业的创新成长提供辅导和支持,也正是这种追求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清华科技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竞争活力,并将梦想与创造、实力与坚持、工作与生活演绎为科技园区丰富多彩的和谐智慧。长久以来,清华科技园始终把“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铺设机遇与成功的道路、架设科技与经济的桥梁”作为园区的使命,终将自身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

3.3 国内其他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

北京大学科技园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产业实力和综合资源,以“创造优美园区环境,提供完善创业服务,实现良好市场效益”为科技园发展目标,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东北大学科技园注重掌握前沿技术,发挥创新意识,在实际管理中,将规范化的制度与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建立起了适应科技产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员工队伍;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形成了“求实、创新、开放、融合”的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理念,同时广泛接受各种新思想和新事物,吸纳各种积极因素和有生力量,努力营造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所需的最佳环境,使科技园成为创新企业的摇篮。

不难发现,成功的大学科技园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共同的创业理念,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

4 对于我国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人为本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与企业利益的同一性,注重发挥个体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应给予创业人员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生活上,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重,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形成科技园融洽和谐的发展氛围。

(2)大学科技园应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

最大程度的发挥创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一种开放、竞争、宽容和协作共赢的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开放的创业环境不仅要求向高校师生开放,而且还应向社会上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入园孵化,充分利用社会科研成果为己所用;在大学科技园内创造良好、合理的竞争环境,则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应积极营造宽容的创业环境,如果没有敢于尝试、容忍失败的心态,就没有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成功。协作共赢则促进园内创业企业的交流,增强创业企业对于政策法规知识的了解,为新思想、新机会的产生创造条件。

(3)大学科技园应注重制度建设

要真正形成大学科技园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载体,使创业人员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于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制度之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学的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的制度体系,既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措施,更是重要保证。

(4)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大学科技园依托于高校,这使得大学科技园的企业文化或多或少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高校和大学科技园存在目的不同,导致在大学科技园内,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冲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大学科技园作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高校的优势在于科研,但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对市场需求不能快速掌握,导致其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大学科技园则注重如何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3)高校倡导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注重培养民主、科学的文化氛围。而大学科技园则需要相对统一的理念和行动目标,提倡创新和勇于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科技园的企业文化却不尽相同。大学科技园应在实际操作中,有选择性的吸纳校园文化,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鲜明的企业文化。一方面,高校的良好学术气氛,对先进技术的执着追求,是值得大学科技园借鉴和加以利用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作为企业,应有效地将校园文化融入现有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中,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符合大学科技园自身定位,适合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埃弗雷特・M・罗杰斯. 硅谷热[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2] 徐磊.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2(1).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院 系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胡玉凤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应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论文正文写作;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年9月25日”或“20**-09-25”。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注:表格的大小可视内容的多少可自行调整。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各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我国顺应了这一科技潮流,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见成效。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实际建设中,遇到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科技园文化、管理模式、资本运作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对比,在改进大学科技园的现有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思考,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情况与当前形势,提出了新模式的框架,并阐述了新模式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发展模式

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与经济的快速融合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兴办大学科技园,就是要充分挖掘高等学校在知识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优势,有效地激活高校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设大学科技园也是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转化高校科技结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产业领域雷同、成果转化率不高,文化观念上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园区建设和发展中,不仅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和完善园区目标定位、功能设计、运行机制和产业结构,而且要突出创新,形成特色,激活高校科技资源,使中国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

:20000多字的人文发展学院科技管理本科论文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9篇

据《长江日报》报道 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网站27日晚9时21分消息称,该校决定解除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松在学校所任的一切职务(含教师职务)。

6月,该校获悉《肿瘤生物学及治疗》杂志对张松等人于2008年4月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学术论文提出质疑。调查发现,第一作者张松在未经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教授孔维佳同意的情况下,以孔的名义申请邮箱,与《肿瘤生物学及治疗》杂志编辑部联系,模仿孔在论文授权书上签名。《肿瘤生物学及治疗》杂志已于今年7月撤销该论文,并通告谴责其学术不端行为。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制定、修订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统一协调各院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组的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设备支持。

2.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评审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团委共同推荐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抓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依靠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通过校友会等组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都要结合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每年都要制订接纳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计划,要通过实验室开放、创新性实验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创新实践基地要按照专家推荐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要确立一批具有基地学科特色、代表学术前沿且适合学生参研的创新实践课题,择优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活动。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为每个立项项目联系一位或几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热心从事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3.创新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展板、网站等媒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扩大创新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要定期组织并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开设一批实践性强、特色突出的全校性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三)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为载体,以项目经费为保障,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1.加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百家争鸣”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俱乐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组(工作组)等。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活动要有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为日常活动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竞赛。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对创新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支持。

3.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设立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按照“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立项,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创新实践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推荐等,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定期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严格规范指导教师的聘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1.发动学校各方力量,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为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为科技创新项目聘请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择前沿问题、热点课题,进而确定主题新颖、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供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指导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1篇

障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部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2篇

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二、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应用

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应用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3篇

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是由所办负责科技学术论文、著作的收集、管理、归档工作,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1~2次国内空间环境工程等专业学术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科技论文年均两百篇左右;每年本所参加国际声和振动、空间环境材料、空间碎片等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十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年均20余篇,均围绕该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所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对空间环境及相关科技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论文齐全归档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1.档案管理不到位。虽然目前对科技论文的归档范围已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疏于严格管理。使科技论文归档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档案人员不能主动收集科技论文,致使部分科技论文作者将论文存在自己手中。

2.审查不严格。航天科技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和技术审查规定,但有部分作者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未经审查就直接将科技论文投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造成科技论文归档不受控。

3.档案意识不强。部分科技人员不能自觉地将所发表的论文主动归档,特别是被EI、SCI等国际主要检查收集的优秀论文,甚至将论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未能意识到科技论文是航天科技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

解决科技论文归档与利用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在各项紧张繁忙的科研型号任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和利用价值被忽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一是在所网页“学术交流”专栏,增设“论文归档”栏目,大力宣传科技论文归档的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征文通知中明确提出论文归档的要求;三是采用职务晋升方式,将是否归档作为一项硬指标,作为晋升的加减分项,把归档工作纳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围;四是通过各种载体的有效宣传,树立科技论文归档意识,将档案意识融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将科技论文归档工作纳入所的档案工作计划中。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享科研成果。我国《档案法》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者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任何个人或团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据为已有,要做到学术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3.健全完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行管控、不留死角,使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保证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4.严格审查手续,保证受控。为了彻底堵塞未经审查就发表科技论文的漏洞,确保发表的科技论文归档。应在严格执行所有关保密管理办法及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所办负责学术交流的管理工作和科技论文的归档工作,做好一出一归的闭环管理。

首先,要逐级审查待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通过《国内会议及刊物的审批表》进行审查管控,采用处室、专家两级审查制度,经单位保密部门审核后出具《保密审查证明》后,方可对外提供和发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经审查就的问题。

其次,所办将全部发表的论文及论文审查表均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存档,分类整理立卷,并编制检索目录供大家查询利用。

5.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本所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水平,数量逐年上升,论文归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对论文奖励制度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被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lsevier 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收录的论文及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及时归档的论文作者,于每年年终特别发放现金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推动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收效显著。

6.与晋升考核挂钩,刺激归档热情。为了促进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求申报者和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主管部门分别递交清单,将主管部门提供的发表清单作为依据,每年参照论文归档情况进行评比。评比数据与员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挂钩。将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此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论文作者主动归档的积极性,由被动归档变为主动归档,更加有利地确保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科技论文归档的齐全完整。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科技成果共享

自从2004年开始,在网页主页面上建立了“学术工作”专栏,下设学术动态、学术论文、学术成果3个栏目。该专栏自建立起,通过较高的点击率,充分说明大家对学术成果检索利用的关注程度。利用信息化管理网页平台,达到了宣传和交流空间环境工程领域里技术和成果的目的,也促进了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4篇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5篇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介绍,中国料技论文在线一经创办,就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并上网提交论文。教育部领导和其他有关方面人士也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一富有创新精神的举措十分关心。他表示相信,在包括海外学者在内的广大科技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一定能为优化科研环境,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介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新的科学思想及时有效地交流,不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优化科研环境,治理不正学风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该网站不收取任何费用。

学术水平

由3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顾问委员会负责该网站的学术指导,全国60多所重点大学为网站提供支持,发表的论文大部分受到了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名家精品栏目和奖励论著栏目收录了高等学校知名学者近几年的获奖成果的高水平论文。

快速发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并可避免由于学术意见不同等原因而导致的学术观点不能公开的现象,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及时发表科技成果和学术观点的交流平台。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该网站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

版权保护

该网站允许并鼓励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并可为在该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尽快对外交流的同时,使作者本人的知识产权得到优先保护。

形式灵活

论文以中文、英文形式发表均可,且不受篇幅限制。针对部分国际期刊“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的限制,允许作者在向其投稿前以论文详细摘要的形式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以便从时间上使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优先保护。

投稿快捷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只需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以个人常用电子邮箱作为用户名在该站注册。注册成功后,进入您的个人工具箱,就可在线提交符合该站要求的PDF或WORD格式论文。论文的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42类。

查阅方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注册用户可以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而非注册用户则只能以访客的身份对网站论文进行部分检索、浏览与下载。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一律免费。论文检索包括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模糊检索三种检索方式。

名家精品

“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栏目为我国优秀学者免费建立学术专栏,专栏作者全部由各重点大学遴选出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组成,每个专栏登载作者挑选出的十篇代表性论文。“名家推荐精品论文”栏目则是请知名学者推荐国内外其研究领域内的优秀论文。由此构成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精品论文库。

奖励论著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获奖项目及主要论著”栏目主要介绍近几年高校获得部级奖励和教育部奖励的项目及其代表性学术论文,并介绍获奖者的主要学术成就。

学术监督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访问量大,用户面广,检索方便,有利于学术监督。利用网络技术便于统计论文的点击量、下载次数、论文引用情况等,可以客观地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要栏目

*在线

按照在线流程图的提示进行操作提交论文,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您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本站的基本投稿要求,经审核通过后可在一周内发表。

*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

该栏目由我国优秀学者学术专栏构成,登载众多优秀学者的简要介绍及其代表性论著,并搭建用户与学者进行直接交流的通道。

*名家推荐精品论文

该栏目收录由知名学者推荐的国内外精品论文信息,内容涵盖所有学科领域,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了解本专业最具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渠道。

*获奖项目及主要论著

该栏目主要介绍高校获得部级奖励和教育部奖励的项目及其代表性学术论文,为近几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项目的主要学术论文提供交流平台,介绍获奖者的主要学术成就。

*科技期刊资源

“科技期刊”栏目收录由各大学主办的学报近几年的所有论文,“数据库链接”栏目提供了国内外常用论文数据库的简要说明和链接。

*论文检索

该栏目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模糊检索三种检索方式,您可以根据需要输入相应检索词,按论文题目、关键字、作者和摘要分别检索。

联系电话:86-10-62514688

传真:86-10-62514678

电子邮件:paper@cutech.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