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3.社会对德育建设给予足够的保障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比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伟道、授业、解惑”;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反对学校中使人变得呆笨的棍棒纪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面向21世纪,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革。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有创新能力,能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通过对《规范》反复深入地学习,使教师从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高度,认识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范》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使教师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深入了解《规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

三、学习师德榜样,铸造一代师魂

师德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如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师德,一辈子也忘不了,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去英勇战斗。教师要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可学习的榜样非常多,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要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提高师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

四、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教育 语文教学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6-01

“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以及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是技工教育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就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以及学生转岗的需要而言,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简析

所谓职业道德,主要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联系紧密,且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准则等的总和,它是对职业从业者在参与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与标准,是职业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职业从业者的职业责任、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与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通常是以信念、习惯、观念等形式体现。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素质修养以及服务群众等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从业者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尊职敬业,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

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是从“重构理念、认知职业、学会励志、学会做人”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研读探究中,养成正确的职业伦理,促进学生职业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学会共处。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主要是在深入挖掘教材中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伦理以及涉及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元素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在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语文实用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内质的引导与教育,从而使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要在充分考虑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的基础上,集中从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增加语文课程在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可操作性与人文性,多加注重人文关怀。当前,多数人将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其精神寄托与人生追求,导致社会浮华之风蔓延,究其根本就是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信念,全面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运用教材中利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文本研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第2版)》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写的技校语文教材为例,其中不乏有“走进职场”、“人生历练”、“人格锻造”等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以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版教材中,余秋雨的《信客》对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的描写,强调了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以及信客这一职业的路途艰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在职业岗位中只有具备洁身自好、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等职业道德品质,才能体现出自己职业路途中每一步的价值。而通过对《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的教学,从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描写中,体会父亲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认真执着的品质。使学生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要获得成功,并非靠幸运与机遇,最关键的是在于对工作以及目标认真、执着的态度。培养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对《把信送给加西亚》(节选)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文中以“忠诚、责任感、执行力”为主体的罗文精神,让学生明白“成事先成人”,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在第一位。而忠诚、责任感等是人品的主要要素。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要相信与肯定自己,诚实对待领导,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时刻加强责任心培养,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力求做到像罗文那样敬业,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忠诚、责任、服从以及执行”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的职业道德渗透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篇目地讲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伦理,从而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职业道德。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其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还可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一方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品质,自身道德建设。

相较于普通高中而言,技工院校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就给技工院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学语文以及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朗诵、辩论、演讲以及专题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但在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与语文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并确保开展的各类活动要多结合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单元拓展训练环节,老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谁更重要”主题的辩论赛,使学生在辩论赛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口语才能、应变能力以及交际技巧,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一主题辩论赛活动,使学生在课外的辩论资料的准备收集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了解,并通过辩论实践,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思考,从而使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三)使生活进入语文课堂,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

生活即是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最好的课堂,它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就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生活进入课堂。例如,在学习《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这一课时,老师可先组织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让他们积极讨论生活中的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行为,积极开展与这一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出租车司机应具备哪些职业水准”为主题的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具体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在之后开展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出租车司机身上“尊职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模仿“今日话题”或者“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针对各专业特点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类辩论会、讨论会等。如,在会计专业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财会人员要具备哪些素质”的讨论活动,使学生在信息收集、交流以及表达这一全过程之中展开积极思考。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全面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高。

综上所述,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要在了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与元素,强化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方式,加强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1,(17):46-47.

[2]魏小敏.技工教育中语文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作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3,(12):290.

[3]张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对策[J].文教资料,2012,(15):41-42.

[4]赵丽萍.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3):79-80.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素养 培养策略

高职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实现企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的保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新的机遇让我们看到了高职教育的光明前景,但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反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高职教育中存在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规范的培养的现象。根据素质冰山理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证明。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在隐性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它影响到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对职业意识、态度等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生活在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作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活的准备阶段对其职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生产、服务岗位的一线工作者,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素养,隐性素养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更侧重于一个人的德性。因此,作为职业素养中的关键内容,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求职、就业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依靠学生的思想政治课中的道德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存在片面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量化标准,往往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混同。课题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52.3%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48.6%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31.2%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这就直接导致在就业中出现求职者和企业互相“吐槽”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广大求职者认为大多数企业对自己不够重视,安排给自己的工作技术含量低,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合格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更多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企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职业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从课题组对在校高职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诚信精神的重要性,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存在欠缺。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团队协作精神缺乏。高职院校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在问到“你是否是以个人为中心去完成实训”时,有36.1%的学生回答“是”,另外18.3%的学生回答“偶尔是”,能够和同学一起协作完成实习实训的学生占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的45.6%,不过半数。

(二)遵守纪律意识薄弱。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因成绩较差而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冷落,养成了懒散、纪律意识淡薄的习惯。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被问到“面对所在集体或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你如何做”时,仅有16.9%的学生选择了完全遵守规章制度,13.9%的学生选择了自己认为合理就遵守,不合理的视情况而定。

(三)诚实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同学把诚实守信看做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但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坚持诚实守信很难。比如在问到“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者困难补助,你会对你的家庭怎样描述”时,71.4%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照实说”,只有34.3%的学生选择了“如实说”。

(四)个人社会价值实现认知与实践能力不平衡。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相比,后者远远低于前者,这与对用人单位调查中,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亏耐劳的实干精神是一致的。部分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实践,更谈不上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重视物质价值,忽视精神价值;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表现在求职上,他们对工作地点是否在大城市、薪水是否丰厚更关注,对社会价值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关心不多。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培养对象上分析,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导致漠视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校,而且在人才选拔上也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偏低。加上高等教育扩招,生源大战,导致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中面临大量低分录取的现象。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多数成绩较低,如河北省2013年高职录取分数线仅180分,多数学生存在自卑感。有些同学高中时期学习中等,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因不甘心进入职业院校而苦恼,又因前途渺茫而迷茫,最终形成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同学高中时期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冷落,致使这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入职业院校后,普遍存在厌学、逆反情绪,对自己将来要选择的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荣誉感,形成功利性思想,以致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活的选择中将学习技能当成唯一目的。以上种种原因便形成了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养成不重视的现象。

(二)从培养主体上分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完成,由于课时限制,存在仅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载体,不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此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主要依赖有课时安排的显性课程,没有或忽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外隐性课程在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还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教育方法单一。现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仅由“两课”课堂教学完成,受课时限制,教师大多以讲授为主,主要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课下缺少实践指导,导致他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道德素养没有更深的认知。三是从事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人才不足。高职院校大多忽视对思政工作者的培养和投入,专门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学校即使开设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大多是由“两课”教师完成讲授,但教师的学科理论背景和工作经验都与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差距,且不能参与学生实践培养,因此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实训和实习工作中面临的思想问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方面更是无从下手。

(三)从培养观念上看,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仅有知识、没有技能的高职生是废品;仅有技能,没有知识的高职生是次品;仅有知识、技能,没有职业道德的高职生是危险品”。就用人单位回馈的信息来看,企业招聘学生时,不仅注重学生的现有职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利于企业的培养重塑,长期发挥作用。部分学生被用人单位退回并非他们的职业技能不合格,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职业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市场竞争等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实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增劳动力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个体就业和企业发展,影响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课题组经过在学生中的实践,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转变学生培养中重技能轻德育,更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观念。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同等看待。只有高职院校真正意识到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才能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为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创造条件。

(二)加强培训,提高从事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新教师的培养理念,不仅向学生传授关于职业道德素养的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同等重要的理念,传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和养成计划,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习惯,为高质量就业和个人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三)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课题组经过研究与实践,感到要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首先,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全程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新生入学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除教材内容外,专门增加高职生涯规划内容,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成才的必备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规划,掌握修养方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要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尽快成长成才结合,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其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践平台。一年级上学期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迎元旦长跑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下学期开展唱红歌比赛、25公里远足,值周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吃亏耐劳精神;二年级上学期,开展拓展培训、高职生涯规划比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心理健康培训,创新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精神价值追求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三年级,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开展企业顶岗实习,用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和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实践。再次,开展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通过素质教育课堂讲授“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图片展览、红色参观等方式、介绍古今中外,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名人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事迹,先进企业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对员工的要求和纪律等,让学生切实感受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社会永恒的要求,从而提高修养自觉性,并不断外化为行为习惯。还有比如订单班、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校企共同育人,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拓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四)创新机制,完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考核和保障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和保障办法,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作为毕业成才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既是衡量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要求,又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需要。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给学生下发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手册,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设定分值,细化到每项活动,每学期进行检查总结,学生毕业时,把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养成情况作为取得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通过健全专门机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经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制度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施。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将影响未来社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这不但反映在科技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反映在企业文化、制度、职工的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等软实力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科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找出解决办法,对形成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部,[2012]9号.

[2]江东,李根珍,惠钢行主编.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李丽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析[J].科学之友,2010(2).

[4]戴香智,侯国凤.关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实证报告――以某高职院校文科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优势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用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详解文秘职业道德规范。举案说法,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应该基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联合搜集、分析、整理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根据文秘工作流程与步骤,从理论上梳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行业秘书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提供与理论相对应的典型案例方式,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去。在案例的性质方面,既可以是正面的案例,也可以负面案例;在案例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视频的。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职业道德,是人们从自身职业的特点出发,确立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此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促进行业文明新风的形成、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1]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注重适应行业职业实际工作所需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侧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实际操作为导向,强调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实践运用,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提升实践研究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专业和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足之处

(一)培养单位重视不够

目前国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完全等同于学术型培养,并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培养,培养单位对于专业学位的理解不够全面,直接导致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对于专业学位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非必要教育。许多培养单位及导师都并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培养内容,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做好论文和毕业设计研究,加强外语能力提升,重视科研道德、学术风范的教育也就达标了,很少有培养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用人单位的事情。职业道德这种客观而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用人单位有着不可推卸的培养职责,并要通过岗前强化培训和岗位行为训练来完成,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据此认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既缺乏职业依托和载体,也不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研究生毕业后其职业归属单位的基本义务。[2]三是过高看重学生个人素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能力,轻品行的培养观念,他们认为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都是成年人,许多本身也有工作能力,大家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无须由学校及老师再来重复教育,再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完全没有必要。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民积极努力奔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冲击了许多学生的头脑,使部分研究生存在一些见利忘义、违背良心、不讲诚信、缺少奉献等不好的职业道德观,这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目前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人们的浮躁心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更加艰难的内外部环境。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落后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模式,培养单位对学生所做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缺乏行业性、职业性、特色性,大多还是以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普及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式居多,通过老师传统面授或者请专家讲座为主。教育过程中缺少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开展相关教育大多还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过,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此类教育也是应付为主,接受甚少,不能很好的提升和影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及价值观。

(四)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教育脱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忽视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衔接,校园文化、行业文化脱节,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空洞、流于形式,学生对行业、对企业、对职业文化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其素养不够,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一)构建“双结合”的“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的专业学位主要通过校内集中培养和校外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通过集中面授、导师授课、导师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及专业能力。在校外,培养单位主要依托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培养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与学生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行业文化全面融入。一是校内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守则全部融入行业文化,通过行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庆科技学院在2012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首批试点单位,学校根据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行业特色实行“2461”人才培养模式,即双主体(学校,企事业/政府部门)、四结合(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六共同(招生就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写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员制定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里将培养领域的行业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另外在校外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校外教育指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进行实际研究时充分感受和体验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熏陶提升自己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非常大。通过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正面引导学生并通过将“行业文化融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以外,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业内外专家、模范校友来举办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职业观点、自己对行业文化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形成正面影响,将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行业文化及职业道德理念通过活动融入学生心中,从而积极有效的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道德。重庆科技学院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对研究生讲座的要求,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研究生学生会、研究生社团,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各类活动,通过文艺表演、辩论比赛、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结合行业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重庆科技学院在对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就特别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石油文化的 “四个融入”:一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二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设立石油浮雕、各大油田捐赠校庆纪念碑、纪念林,在学院办公室、实验室区域建设石油文化墙,按中石油标准建设校内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四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激发了石油学子爱国、爱校、爱石油的热情,使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石油建设者了,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3]

(三)校内外导师要善于做好“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拥有校内外导师。导师对于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许多学生工作经验少,甚至有许多还是应届大学生直接攻读专业学位的,导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首先,导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模范的榜样,校内导师首先应该将行业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如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应该将会计专业的严谨、精确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去感染学生。校外导师大多是在行业和专业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他们更应该结合本职工作成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如医学专业的校外导师应该将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助人为乐、追求真理、维护医术纯洁的行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校内外导师还应该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空间、环境的优势,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专业、行业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将行业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人要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理论影响以外,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引导自己正确的行为,从而在根本上影响自己的职业态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培养单位应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参加社会和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际体会行业精神和文化,形成不怕艰难、勇于承担的意识,通过行业文化的正面影响,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理解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形成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最终将这些转化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正确的职业操守。

(五)加强运用新兴教育方式,多管齐下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培养单位除了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外,可以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学生喜欢的一些方式,将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如大力运用新媒体教育,在媒体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高校中形成全校共享的资源平台和信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4],如可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微博,开设公共教育空间,职业道德微短文比赛,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体验教育,同时让学生自己拍摄行业上故事,通过微视频的传播;加强公益短信、网站建设,最终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行业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式教育。

三、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一)建立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将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了进一步推进相关教育,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和体系,保证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如,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为保证其专业教育质量,确保专业教育里能有效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每五年接受一次第三者评价机构的认证评价,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评价机构,评价基准由第三者评价机构制定。[5]在考核的时候明确由培养机构是否有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此种形式教育的接受度等,这些都将作为考核培养单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美国注重学生对于行业文化的了解、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形成考核,在对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将通过导师、问卷测试、第三方老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个体学习质量,将此类指标作为重要评估要素。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培养单位自身的实际,创新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二)学生就业质量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相关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常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相关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采取多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美国MBA评估就对学生在就业前后有详细的模型和之标题就行评估,两个模型里都会有对学生职业道德、学生行业文化的评估,通过评估再对教学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让所有的用人单位招收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对行业文化高度了解,具有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

四、结语

国内研究生培养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做好校内外教学巩固中欧,注重培养根据企事业单位要求,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的融入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使学生具有高适合行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论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唐廷科、张福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2]《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丁 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8期;

[3]《传承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新人》张其敏、李文华、刘 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4]《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杨睿宇、王苑玲、崔永鸿,《法制与社会》,2012年02(下);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人才,对于当下市场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技术理论外,其职业道德精神也成为企业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可以深化教学理论内容,切实增强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又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塑造企业形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的共赢局面。近年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展开,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期,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机制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是融工作和学习、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岗位实操经验为主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给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教育资源。

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也强调实践锻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通过不同的工作任务来实现培养目标。一方面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满足学生的道德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相关职业道德的理论后,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中体验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和准则,可以有效调整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提升职业道德,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2、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企业不仅为自己做了免费的广告,与此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学校的毕业生、科研成果、技术合作可以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力,使企业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的长期职业道德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使企业在无形中获得了不竭的劳动力资源和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准确把握职业岗位标准,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意识。综合素质培养途径为以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爱岗敬业、诚信做人、扎实做事等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1、诚信做人。在企业内部、生产车间现场,车间办公室内宣传栏等处张贴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职业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介绍、教学改革、办学成果、企业简介等宣传展板,酝酿良好的职业氛围与育人环境。在专业教学和实训中,强调组织纪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做人职业素养。

2、扎实做事。企业为学校提供有关企业的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等各方面内容的案例、视频、图书等德育资料素材,并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在校园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做职业规划报告。也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进行安全教育,到校内外基地观摩等方式学习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扎实做事的作风。

3、爱岗敬业。开设《职业指导》,《社交礼仪》等公选课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毕业教育》等课程。邀请优秀毕业生做专题讲座。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理想的教育,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6S”班组管理等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机制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建立“校企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即学校与企业都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主体,应共同制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分别派出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共同实施教育过程,共同参与考核与评价,共同享有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1.校企双方制定相应的合作规章和管理制度。在政府制定、完善双方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该制定出具体的合作规章和管理制度。其中既要包含专业技术培训,也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案,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实习要求、课程标准等,使专业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

2. 在相关企业建立起联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和直接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让师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如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企业协调带学生实习的德育老师的相关工作,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及时反馈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尤其对一些消极现象及早发现并结合学校、家长予以解决;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等为企业实习的学生作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聘请企业高级技工、关键工序的师傅等人员指导学生实训。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对实习实训学生的品德和技能进行全面考察,并在工作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校企合作的结果不但可以节约企业自行培养人才的成本,还可以保障企业用人需要。所以,企业还应该走出工厂,在一定行业和地域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对口学校建立起联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3.建立对学生的综合德育评估机制,全面考核教育效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就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综合评估机制,使德育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和多元性,以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服务于就业。对于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的德育成绩评定,应由学校、企业、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共同决定。把学生在校和在企业学习、实习、工作、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方位表现都纳入评价范围,而不仅局限在纪律、行为表现等片面的评价。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德育评价工作,培养学生能学会自觉按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进行活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规范的行为,努力实现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场所、学习环境挖掘德育资源。通过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和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纪律观念;可在校园举办合作企业推介会、优秀企业家报告会、优秀企业捐资助学、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科技讲座、产品设计活动等,增进彼此交流,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道德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尽早融入企业和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和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职业道德的现场教育,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条件。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觉的意识,使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樊颖.从校企合作现状看我国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法规体系构建.中国证券期货,2012(2)

[2]杨国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3]黄继锋.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机制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93-04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概述

黄炎培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实用主义思想――职业教育思想――大职业教育思想的阶段,从他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金的人格”、“教育救国”的德育观占据其德育思想的主流,汇集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概念,最早源自于日本明治时期的“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黄炎培在其“大职业教育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的理论,最终形成了他的“大德育观”思想。

黄炎培的“大德育观”思想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德育观”思想汇集了爱国敬业、服务社会、尊重劳动、自立自强、塑造人格、报效国家的内容,是整个职业教育德育思想的汇总。他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具备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具备尊重劳动、服务大众的职业意识,具备自立自强、报效国家的人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前提,离开了德育,职业教育就会迷失或偏离方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大德育观”思想归纳起来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塑造“铁的纪律,金的人格”,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社会的良善公民。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的主要内容有职业态度教育、纪律与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而这些教育内容又是通过其“敬业乐群”、“劳工神圣”、“金的人格”、“教育救国”的德育观体现出来的。这些德育观是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的探索和民主革命的实践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黄炎培出生于晚清时期的书香门庭,从小跟随外祖父接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又参加科举,连中秀才、举人。他的儒家文化功底深厚,特别是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对他影响极大,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教育德育观的形成奠定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黄炎培深感中国落后于西方源于中国落后的教育,此时西学东渐已根植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黄炎培毅然入南洋公学,开始接触西方思想。1915年,黄炎培随民国政府农商部赴美国考察教育,之后又到日本、菲律宾、南洋、英国各地考察,使他对国外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回国后,他把国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针对当时北洋政府时期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与社会需求接轨,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观和人才观,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并逐渐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的重要来源。

自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变革时代,黄炎培不仅成长为一位职业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伟大的辛亥革命运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毅然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职务;面对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抗战;他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在战区支援前线,供应军需,救济难民,救护伤员,支持抗战。1941年,黄炎培又与张澜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其间组织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又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到处奔走。在民主革命和职业教育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职业教育爱国观,这也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爱国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也是其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职业教育的目的观,即“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归纳概括起来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首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不仅注重个人对谋生的需要,还注重个人对职业岗位的热爱;不仅注重对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意识培养,还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黄炎培独特的科学的职业教育目的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充分阐释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深刻内涵,体现了黄炎培在关注个体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同时他的目的观又表现出了发展社会生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

再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充分体现出他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把“敬业乐群”这一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一直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他认为,只有敬业乐群,才能做到使有业者乐业,使所有的劳动者能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发展社会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主要内容。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是他针对当时“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和对“虚名、”的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的历史背景下,比较了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而提出的新型人才观。

首先,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不分高低、不分贵贱,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能够为自己谋生而劳动,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劳动,就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他的这一观点打破了封建社会唯读书论、唯出身论的人才观,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创造性的科学认识。

其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黄炎培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发展职业教育和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把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作为其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他都敬告青年人“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

再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德能兼备,全面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从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还要包括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他还提出职业教育同样要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自治、自立、自强。他希望青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能大有作为,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效能就大大增强了。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部,实行学生自治。他认为,自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明白自治、自立、自强的意义在于“对已在以自力养成规律的生活,对人在以群力发挥服务的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爱国观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思想是黄炎培整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根基。他的一生是救国救民、强国兴邦的一生,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他的职业教育爱国观贯穿于他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人才观中都有所体现。他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黄炎培赋予了职业教育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这是他职业教育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黄炎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上,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他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将自己为之奋斗的职业教育与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以及人民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国富民强的热切盼望和与时俱进的拳拳爱国之心。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事业,把职业教育融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号召职业学校的学生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抵御外敌的入侵,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去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黄炎培还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积极投身和服务于抗日救亡事业,把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联系起来。从“九一八”至“七七”事变,黄炎培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所到之处,无不在演讲时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为抗战服务,必须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说:“我爱朋友,更爱国家”。在他的努力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抗日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爱国观成为他职业教育“大德育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抗战胜利以后,他为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到处奔走,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并肩战斗,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操劳一生。纵观黄炎培的一生,无论是反袁、反蒋,还是反封建、反独裁,无论是办职业教育,还是发起成立派,其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他的一生贯穿着一根爱国主义的红线,从未间断。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四)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

黄炎培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参加了清末科举考试并中了秀才、举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对他的影响很深,使他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亲亲仁民爱物”、“以民为本”等思想的影响,成为他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治国安民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黄炎培领会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深厚内涵和儒家思想的精华,继承了中国文人“重德尚礼”、“以民为本”、“兼济天下”的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自觉地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关注现实、重视实践、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学术传统,这就为黄炎培从国情出发、以“民生”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黄炎培汲取了“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强调道德修养等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成为他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五)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

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也受到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他主张学校的德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课的任务,而且也是各门学科的任务,应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本能需要为依据,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杜威充分强调社会生活和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德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这也是他德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黄炎培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接受了杜威的传递、生活、发展的实用主义德育观,为其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形成输入了新鲜的理论营养。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快速发展,黄炎培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谋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为服务社会、为增进生产力”四个方面,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黄炎培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理论也来源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与广泛传播。作为近代中国较早尝试用心理学理论阐释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黄炎培走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32.

[3]王靓.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及其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

[4]中华职业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给诸教师诸学友一封公开信[Z].中华职业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刊,1943.

[5]郭亚兰.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简析[J].科教导刊,2011(11上):48-49.

[6]李政祥.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爱国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77-79.

[7]陈九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5-59.

[8]周晶晶.黄炎培职业教育中的民本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3-115.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

人力资源部门及招聘网站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极为关注,甚至成为衡量员工是否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反观中职院校而言,多数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高,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对一线工作的思想准备不足,造成自己期望与工作实际不相符,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一、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求

从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视角来看,中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发展而联合企业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从理论上讲,最终受益的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而在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由于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职业规划不明晰,造成最终的受益方只有学校和学生,企业并未获得期望的利益,进而使得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最终是校企合作偏离了本质目标和期望。校企合作偏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对接,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二、探索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中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并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在适当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这就使得中职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企业环境。社会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认同,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舆论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社会要从各方面增加对中职学生的认同感,给中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便利,对中职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重视和关注。

作为直接培养就业者的教育机构,中职院校要加快自身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对接,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个体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他们具备初步的职业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企业与中职院校建立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学生、企业之间建立明晰的互助关系,一方面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辅助完成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提高校企合作下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首先,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人的道德素养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才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实质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院校老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能够将具体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职业素养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产生内心体验,有助于学生将职业道德自觉地转化到职业行为中,内化成为学生正确的职业信念。比如企业聘用人才的标准、优秀员工的评审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等,都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次,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其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将校企合作引入更深层次,将学生的理论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经历,使他们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构建正确的职业道德体系。

再次,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互动式的培养模式,实现双方合作的共赢。一方面师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教学与工作,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工作经验。要体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从学校方面,可向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定向培养学生、提供企业员工培训和深造等;从企业方面,可向师生提供实践工作机会、向学校推荐优秀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等。

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校企共同制订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二是增加校企人员来往,相互感受、接受企业道德要求与企业道德教育;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体验职业道德要求;四是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五是校企合作制定学生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并作为学生毕业、企业入职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5).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 高职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作用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性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技术水平出类拔萃,工作难题手到病除,但就是因为没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工作起来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不能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及职业基本素养内涵,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三方面内容。一般来讲,我们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统称为隐性素养,而把职业技能称为显性素养。作为显性素养的职业技能后天短期训练可以获得,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具有很强的“习得性”,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本课题提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目前,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医用语文相关内容”和“语文应用实践相关内容(活动)”三大块内容,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从教学内容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语文知识与能力;(2)文化知识与审美;(3)职业素养培育。

从教学方法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课内讲授;(2)课堂教学与讨论;(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从考核方式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提问课内基本知识(口头表达、识记),课内考核名篇名句解读(书面表达、识记和运用);

(2)设计自学环节合作完成、利用演讲、辩论、诗歌创作/朗诵大赛、剧本创作/改写大赛等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自学环节作业(听说读写多种技能融合、小组成员协作);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学内容的“三体合一”、教学方式的“三体合一”和考核方式的“三体合一”构成了体系化、有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三体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表 1

1.理探究: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并结合人才培养和职业培养的实际内容和具体形式,创新党建工作。高职院校党建重在发挥人才优势,培育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职业培养为驱动,各级党组织围绕职业培养展开党建工作。学生的职业培养与素质养成是高职院校党建的内在动力。同时,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即通过党建工作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1]。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可与具体课程设置相结合,在所有课程中,语文教学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契合度是很高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2]。在《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等中都提到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综合考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除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外,语文教学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模块,发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文化);美学常识(审美教育、美文赏析、美的历程)”等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转贴于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