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协同教学论文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 学习文化 文化协同

[作者简介]杨柳(1980-),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105-03

语言是文化基石,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其中既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不仅语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语言学习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语言的教学要结合文化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形式结构体系内进行语言形式学习和技能训练。文化始终贯穿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会影响教学本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还有世界观,包括要了解目的语语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并增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以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曹文曾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探讨归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通过胡文仲、束定芳等人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形式的文化内涵、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制约、英语教学与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成其为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五个内容: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言语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等)、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这些都是和语言与语言运用关系较密切的文化内容,也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通过提高交际双方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来帮助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的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以英语教学为例,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与英语为母语者的成功交流,从而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吸收目的语文化。但是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在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英语教学这种国际语言教学培养的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还需要用英语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同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部分,轻易地摆脱母语文化的视角而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外语学习者遭遇冲突和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以许国璋、曹文等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目的语文化,而且应该包括母语文化。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注意我国自己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语教学方案中,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内容,还包括母语文化内容。曹文总结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为了达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还应该包括母语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达到单向学习吸收目的语文化的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双语以及多语文化的交叉交际”。从而使学习者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在目的语的文化里构建自己与之对应的交际空间,也就是说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解决之中的某些问题。可以借鉴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理论。

二、“文化协同”理论简述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复杂的时代,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敏感性对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外语教学课堂其实就属于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带着各自对于课堂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具有深层次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科泰齐和金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学习文化”,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都与特定的学习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应遵循“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顺应、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科泰齐和金指出,“学习文化”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活动框架,其中包括人们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与各种活动以及学习与整个教育的关系等的期待、态度、价值与信念。学习文化构成了整个课程的隐匿部分,师生们的教与学都会在潜意识中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而特定的学习文化则要受到它生长之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问询等方法,总结比较了英国、日本和中国学生的不同学习文化。他们着重指出,不存在说哪一种学习文化优于另一种学习文化。不同的学习文化一般都更适应于它们各自植根其中的那个社会。此外,不同的学习文化也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在有些方面,差异也可以被包容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文化协同”的过程。在他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中国和日本学生相比而言更注重以知识为中心,而英国学生更注重技能和方法;在“提问题”这一方面,英国的学生倾向于把“提问题”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的提问,而中国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完成后才提问题,将其作为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在课后单独向教师提问而不会像英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教师;同样,在对教师的角色分析方面,不同于英国学生,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把教师认同为父母的角色,依赖于教师给予的学习指导,希望教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向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较有权威性,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学生也习惯于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因此,基于不同的学习文化,课堂里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期待会产生距离,从而导致课堂中的不合作、不配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处于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下,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使其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处理好不同学习文化的顺应过程,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碰撞和冲突。特别是在引入一些根植于西方学习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等,如果不充分认识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误解和冲突在所难免。外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成为单纯的模仿者,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积极地进

入目的语文化,并始终保持跨文化差异这一意识。在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文化协同”理论,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能充分实现交际的目的。

三、“文化协同”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模式,外语教学者对于学习者的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以帮助学生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接纳理解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并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化协同”模式的指导,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1 处理好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其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英语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本土化两者的关系。现在,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很多的英语使用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者,他们有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他们的交流对象也是如此。所以,国际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英语的使用也是如此,要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它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经历一个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再生的过程。这样的英语应用环境决定了文化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文化,而需要更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者从多种角度判断和理解不同文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要受制于诸多环境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对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影响,不能就文化差异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从科泰齐和金所提出的“文化协同”的理论出发,与具体的语言教学相结合,来取得文化上的双赢。

2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试图把两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往往心存疑虑,害怕会冲击汉语文化;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排除汉语母语文化的干扰,试图完全按照目的语的文化来行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如果单纯地排斥某种学习文化或者以某种学习文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了解不同学习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文化协同的过程,来应对不同学习文化相碰撞和冲突的局面,使语言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文化知识的增多,学生必然会遇到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介绍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还需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进行分析,并对种种文化差异的事实提出某种诠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在说话和思维的哪些方式上他们与别人共享,哪些方式则属于他们自己独有。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者才能以他们自己本来的身份而不是以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身份来使用所学的外语。所以外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语言和文化的特性,在适当的环境中作出动态的顺应,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创业教育理念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这样几种落后的理念和观念:“政府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机关为主体提供“钱粮政策”;“学校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可以包办一切;“解决就业论”,急功近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等;“企业创办论”,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或公司,受益面很窄;“第二课堂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类社团、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这一系列的落后理念和观念,导致了创业教育主体不明,活动目的不清,最终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大多高校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补充,学校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分支,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专人指导,其教育内容单纯是创业方法和途径的教育;有的认为只有求职能力弱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才需要创业,将创业弱化为毕业生谋生手段和提高学校的灵活就业率的方式;更有甚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由于经济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好,为了甩包袱而让大学生去自谋职业一种教育形式。这些有关创业教育的定位都是不科学的。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3.创业教育网络化联动机制不畅

近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家认识到创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政府、市场、学校、社会和个人还没有真正联动起来,没有有机融合方方面面的优势共同服务大学生创业。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全民创业配套制度、常态的长效机制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各方对创业教育重大问题联合攻关的协作联动不畅;高校之间创业教育联动不畅;高校创业教育与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动不畅;高校与企业项目合作、技术推广等联动不畅;各方在资源整合、工作交叉、人员合理利用上联动不畅。因此,需要真正构建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为一体的创业教育立体网络化联动的有效机制。

4.创业教育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联动,但是由于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职责不清,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具体表现在参与创业教育组织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单位,他们代表的参与协同的各单位利益诉求和追求目标不尽一致,很容易诱发矛盾和分歧。如政府需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企业需要经济效益,社会资本需要利益最大化,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等,这些利益分割问题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创业风险往往被美好的成功创业案例所掩盖,大家往往只看到创业者成功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因此,创业教育组织各成员间需要根据职责合理承担风险,避免将风险直接嫁接在创业个体上,使得创业教育有风险机制的保障,让创业成功的小概率事件发挥其无限的覆盖作用。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一要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培养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构筑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创新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成功创业。二要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该模型由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自控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和机会能力11项能力构成。其中,处于锥状体底层、覆盖人群较宽泛的是通识能力,包括趋于隐性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居于锥形体中间的是以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理财能力5方面显性的专业能力,这个层面的五边形面积较小,覆盖人群相对较窄;在“锥状体”顶端、引领创业活动方向的是机会能力,这表明在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把握机会且优先行动,最终实现优质创业。创新协同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以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为基础,以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两个锥度体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自身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潜心基础,精心谋划,提高大学生获取机会的能力,当机会出现时一举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需着力打牢创业基本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创业实训,谋划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增添内动力。

2.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差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是提升创业通识能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创业通识能力提升阶段,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协同,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协同人文社科类相关学院,开办“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协同教务和团委等部门,设置课外创新学分;协同教务、学工、科技和物资等部门加强创业通识能力实践课程的建设。二是提升创业专业能力,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时期,需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有效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学校和人社部门成立创业学院,建立起创业实践“可配置、可视化、可交互”的实训模块;协同学校、社会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科技部门等组织,重点构建SYB创业实训平台。三是提升创业机会能力,整合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各类产业园,分类引导有市场潜质的创业项目深度孵化;协同风险投资机构,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筹措资金;协同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学生争取、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创业项目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层级推进,资源整合,打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载体

遵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规律,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主体,构建以“创新创业活动—创业训练营—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链,有序推进,环环相扣,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创业教育载体,培育创业知识。需加强建设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如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基础专业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设置课外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统筹大学生素质发展特别是创业发展活动。二是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养创业精神。将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联通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训得以实现。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模拟实训载体,提升创业技能。以各级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为牵引,通过立项支撑,构建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参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拟竞赛体系。引进ERP模拟沙盘系统,打造“创业训练营”“网络创业一条街”等平台,为学生创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高效模拟实训的机会。四是运行项目实验载体,选育创业项目。多媒介立体推荐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信息,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层次。全面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按照真实企业创办流程,模拟企业运营全过程。组织创业导师通过评审将可操作性强、效果优、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引入各类园区进一步孵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协同社会各界,全力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着力构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Center)、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Base)、大学生创业学院(Department)三大核心阵地,最终打造大学生创业CBD,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打造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人社、经信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重点为创业青年提供信息交流、资金对接、导师指导、项目推介等服务,开展青年创业BRT、青年创业融资“风险池”(由政府出资,以基准利率贷款帮助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导师“1+1”、大学生创业项目会等活动,打造以集聚创业青年和对接创业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核心枢纽。二是建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工作坊、一条街等阵地,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圃加速培育;引进社会专业项目孵化机构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加速成长;引导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加速发展,实现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育苗、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三是开办大学生创业学院。协同人社部门提供创业培训资金,由高校免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入门、成长、加速三个层次的创业培训课程并穿插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创业考察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到高校与政府共建的创业园获得政府经费扶持或各级荣誉利益共享,做到高校和风司扶持大学生创业收益获得利益共享,做好风险投资公司、担保机构、高校或政府、创业大学生之间风险防范预案工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4.协同创新,解决创业瓶颈问题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理论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运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由来已久,为突破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走出困境的策略,对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起了一定作用。但笔者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看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大都缺乏对大学语文自身的本质及其整体发展过程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抓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以有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来关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本文从介绍协同理论的概念内涵入手,提出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应用要求,概括了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和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两种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并以课文《都江堰》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理论(cooperation statement)是原联邦德国斯图大特大学的赫尔漫・哈肯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协同理论把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规律是什么,有序结构形成以后又如何变化等。它以信心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其理论基础,是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表现为一种方法论。

(二)协同理论的内涵

1.协同理论具有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希腊语中的synergos,其义为不同元素、不同力量之间的累积性影响,是指功能、组成元件、规模、方式、任务、目标之间的累积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完成相异甚至相反的部分间的整体合作。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使教学质量等同或远超单一元素与因素预期效益之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这样可以诱使学习者产生谋求“协同效应”的渴望,使教学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

2.协同理论具有序参量性。序参量性是指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变量。系统变量很多,在系统里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临界区域中衰减较慢或几乎不衰减的少数参量才是序参量,它们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性质。“协同作用实际上就是序参量与序参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作用,协同效应就是强调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集体自组织运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系统一旦达到有序就会产生在序变量主导支配下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子系统呈现出宏观尺度上的时间、空间或成功的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扩展了系统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产生出非线性的增长。”通过观察研究运用序参量,就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与发展方向。

二、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大规模的班级授课,为了能在有限的、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从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这次课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教师只有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从单纯讲授到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上这个课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能够提起兴趣,善于思考,课后有事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垃”,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其主体性不断发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各不相同的子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自组织作用。

(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我建构文本意义

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可以应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教学子系统要素,具有主动阅读构建文本意义的权力,要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不能光靠教师外部的影响和力量,而要紧紧依靠心理内部的机制,协调、自动地形成建构文本意义的有序结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驱力和主动性,基于心理的需要促使学生阅读,自觉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在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感悟,学会协同,使建构文本意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教学主次,突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文本内容难点,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什么都讲,如果这样,会导致学生耗时费力且收获甚微。在文本的解读上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抓住关键因素,形成关键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阅读文本的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作一定介绍,使学生对关键因素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初步形成问题,这既是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住了问题,就是突出了关键因素,而教师围绕问题的有关介绍和启发,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扩散思维和增强批判意识的作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内在问题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以关键问题为中心,也有利于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辨能力,不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淹没在一个个文本之中,要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或是学术前沿,或是文本内容讨论的热点,或是能够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关键因素是具有很大探讨空间的问题,抓准并突出关键点,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探究的欲望。

(四)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课堂合作

教师与学生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系统,协同理论强调这两大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系统内部整体力量,必须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准确定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扮演好平等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师生依据协同理论和阅读心理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非线性协调与交互作用,从而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善学生大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一)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

1.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即“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其内涵是: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跟进思考,读出问题;推进理解,读出发现;融进鉴赏,读出评价。这四个环节优化组合,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四进四出”模式内部结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打破了原有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动合力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等被动局面。“四进四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出现了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课堂的有序性和组织程度得以强化,出现了新的对称性。

2.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阅读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个体、课外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阅读材料共享,进行消遣性阅读;课中,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的协同,也是信息情感活动的协同,生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风格,通过群体知识生成活动;课后,群体、课外阅读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流和自我反思。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首先,师生共同确立阅读教学的愿景,教师提供给学生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共同阅读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建立不同层次、规模的学习共同体,即群体在一起以汇聚课堂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彼此信任、互补长短;其次,学习共同体进行阅读活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最后,针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把握和再创造,这三部分由自身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求知欲逐步引领和深入。

(二)以实际案例分析协同理论的运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协同理论可以使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等诸要素有机合作和相互关联,可以起到教学过程中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的作用。这种协同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无论是阅读教学“四进四出”环节中的个性化阅读、思考问题、理解发现、鉴赏评价,还是从师生活动的过程出发,各种协同要素的融汇整合,都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的特点,这时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上文谈到协同理论的一个内涵特点就是协同效应性,例如教师讲《都江堰》,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经过阅读过程中的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学生读出了自我。

以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2009级高职初等教育2班李春玲同学读《都江堰》后,满怀激情,感慨万千,她在发现报告《拥抱都江堰》中写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散发着智慧、祥和、厚重感的文章一定写于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前,那时的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甘甜的乳汁’,‘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散’。然而随着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都江堰在夏天里弄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曾经的都江堰,山清水秀,现在的都江堰,满目凄凉,但是李冰的精魂依旧没有散,仍然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守护着后人。山崩地裂,房屋被毁,地震可以埋葬我们的肉体,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都江堰没有垮,二王庙没有被摧毁,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发出的吼声‘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都江堰加油!’将永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荡。”这个同学激昂的话语饱含强烈的爱国之情,震撼了全体同学的心,她用真情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该同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阅读元素、语文因素,进行了口语表达,产生了协同效应,使自己的阅读质量远远超过单一元素与因素的预期效益之和。实践证明,协同理论的运用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本时,也可以利用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进行设计。仍以课文《都江堰》为例,在研读文本时,学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挖潜和各因子共振,激活了思维,在阅读思考中发现了问题,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这些话语是不是有意贬低长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体同学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贬低长城,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都江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有的同学则质疑,“长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不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质疑辩论不是通过外在的因素,而是依靠内部的思维规则,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思维的有序结构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质疑形成了思维有序化的连续统一体。实践证明,阅读中运用自组织原理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学生“倾听”“言说”的阅读发展空间。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大学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研究阅读的兴趣,消除学生阅读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设大学语文阅读环境,使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协同中内化,阅读思维在协同中共振,阅读理解在协同中生成,阅读个性在协同中发展。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协同理论的特点,让平淡的文本内容在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后变得富有生气,让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理论 现实困境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s

XUE Liwei, KONG Sid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41)

Abstract Collaborative systems theory as a branch of scienc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made in many disciplines had a huge impact, it advocated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and effective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but there are also their own business, the reality of the plight of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the author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syner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lemma mechanisms and causes of educating people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and resolved path to do.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nergy theory; dilemma; path selection

十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①的论述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给予了准确的定位: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宣传,而是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其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所以,要从更广的视阈和更高的层面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概述

1.1 协同理论简介

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于1976年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理论从系统演变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和规律。

1.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文化知识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艺术审美教育系统有着同样的教育对象、一致的教育目标和共同的教育使命,这些共同点都交织在大学生这个教育对象身上,并外化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几种复杂并相互关联的教育系统常常处在互不协同的状态,这就会对大学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将这些复杂的教育系统协同起来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基于这种必要性进行构建的。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同理论的视阈下是一个有序的育人系统,这个系统由诸多与之有关联的系统组成,并且能够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机制的运行来厘清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找出它们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二是通过机制的运行来强化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序、稳定且高效地工作,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

2.1.1 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构建完善、高效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需要理论课教学部门、党政及共青团干和学生工作部等诸多门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仅停留在政治理论的学习层面,没有从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下转第147页)(上接第90页)教育,导致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相互脱节、实践活动与能力提升相互分离。

2.1.2 教育资源之间缺乏优化,难以构建相互交汇的协力

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构建完善、高效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应该将大学的所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优化的,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实际情况却常常是学科之间各自为营、互不支持,难以形成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长此以往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被孤立出来,学生对其的态度也会自然而然地淡漠,典型的表现是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的态度远不及他们学习专业课程时的态度。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归因为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对协同效应本身缺乏理解和认同,依然用传统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政治理论的讲解和宣传、或是笼统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从现实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归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力差,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各个部门的行动受制于既定的体制和机制,囿于其中难以突破。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解决路径

3.1 多部门应构建联动合作机制

通过制度化的规范使得各个部门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而应该是通过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同才可以完成的,并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将每个部门都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学校的各个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联动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

3.2 构建教育资源优化机制

针对教育资源之间缺乏协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淡漠化的现象,应该通过制定教育资源优化机制进行“纠偏”。在内容上与文化知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及艺术审美教育相互融合,产生协同效应,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精神滋养和人文关怀,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全面且协调的发展后,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机制是符合党在十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要求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当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境,但这都不足为惧,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崎岖坎坷,笔者相信新事物的生命力是强大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下,一定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3CY04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协同教学 和谐课堂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中,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的学习仅停留于等、靠之上,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有效组织协同教学,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1 “协同教学”的定义

“协同教学”是一种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融教学论、教学法、教材改革为一体的教学实验课题。它是一种运用协同理论,吸收“信息论”、“系统论”、“导学论”的合理因素,提高教学系统的组织能力,协调好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语文教学系统自我调控的机制,使语文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从而促使人的身心协同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新教学模式。

2 “协同教学”产生的现实理论依据

2.1 依《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而创立。

2.2 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1)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出发,“协同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文章的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能读书,不需要教的境界。(2)“协同教学”是根据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设计的。

3 “协同教学”的具体组织

3.1 协同教学目标。实施协同教学,在考虑教学目标时,从层次上看,要着眼学科教学总体目标,联系单元目标,落实课堂达成目标。从类别上看,要以学科认知目标为主,并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智力、哲理、情感、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要求,协同品德、智能、个性、审美等多种素质培养目标。

3.2 协同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师的“导”,学生的“学”,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练”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这些基本要素协同一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体和主导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的善学,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要使“学导练”协同,就必须努力构建以“导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

3.3 协同教学方式。一般认为,提供灵活的分组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是协同教学的最大优点。巴班斯基指出:“需要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把接受较慢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带上来。”小组学习形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和引入竞争机制。

3.4 协同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迁移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协同师生情感的主要策略有:师生互爱,相互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等。

3.5 协同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传统教学媒体,恰当引进现代教学手段,重视教学信息及时反馈调节,保证教学信息顺畅迅捷地传输,这种多媒体协同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

3.6 协同左右脑。大量实践表明,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产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又要训练他们的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有意识地使左脑、右脑协同活动,使各自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提高用脑效率。采用“全脑协同学习”,要注重把符号与形象结合起来,把阅读和朗读结合起来,把用脑与用手结合起来。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健脑技术(如引入音乐,气功入静等),让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协同和谐地发展。

3.7 协同教学环境。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整洁程度,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都很重要。要努力创设“智力背景”,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如在教室周围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与名人条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张贴一些世界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摄影和图画,有助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增加他们的知识;张贴一些知识结构图、概念、法则表等,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本知识,不断强化记忆。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轮流办黑板报,则能增强他们的写作、板书、板画和思维能力。整齐的桌椅,漂亮的窗帘,明亮的灯光,能够创造一种协调氛围,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

3.8 协同学习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单凭听觉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词,而视觉的传达速度则是听觉的一倍;视觉和听觉同时起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因为各种感官都从同一对象接受信号,会使大脑皮层各个相应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建立多通道的信息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看)、耳(听)、口(诵、说)、手(写)、脑(思)都动员起来,让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一起参与协同学习。当然,并非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全员调动,要根据具体需要和条件,能采用几种学习方式就采用几种。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协调同步,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3.9 协同课堂内外。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同起来。从内容上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引进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成。从时间上说,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课堂了”(段力佩语),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唯此,学生才有时间参加课外、校外活动,从而发展自己的个好,培育自己的优势素质。

小结

协同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通过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减少或消除了因不协调产生的内耗,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高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和钧.协同教学原则.湖南教育,1993年11月.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协同理论;方式途径;实施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5-01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也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合作学习,明了其方式途径,实施有效的活动,培养出不再是"镙丝钉"而是具有"生存力,发展力,变革力素质"的人,不再是"等饭碗"而是"造饭碗"的人,不再是"未来的期盼者"而是"未来的实践者"。

1.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均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较好的成效。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协同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1 什么是协同理论。1976年联邦德国的赫尔曼q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导论》专著,标志着协同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处于完全无序的混浊态时,系统从无到有的变化就不大,当外界条件接近临界点时,变化就很大,最后在临界区域就出现宏观有序结构。哈肯指出,一个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有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由于子系统之间因一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作用导致系统总是处在"……无序─有序─无序─有序……"的波浪式前进状态之中。

在协同理论中,形成协同作用的关键在于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每个人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地协同工作,以一定的方式活动并形成协调行动,不是靠外部组织而是自行组织起来的集体。

1.2 协同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从宏观层次讲,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科技、经济等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发达,科技进步对经济繁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微观层次讲,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养成需要各育的协同。以往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现在又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就在强调各项教育内容的协同。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教育中渗透德育、美育,使传统的单一课转化为新型的综合课,就是协同理论的运用。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协同,还需要生生之间的协同,师师之间的协同,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社会学校之间的协同等等。所以,如何形成教育的自组织,显然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避免采用命令式教学,放弃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而采用启发诱导、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还要设置尽可能多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形成一种默契的行为规则并按之协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

1.3 协同理论对语文合作学习的指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实际上就是对协同理论的有效运用。所谓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个体学习"而言,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是对《纲要》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合作技能"这个一般性发展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社会学校之间等等。我们就是要广泛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形成语文教育的生机勃勃的自组织,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社会其他成员都能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2.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途径

语文合作学习既然有协同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呢?我认为有如下一些类型。

1、学生学习――学生学习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确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在学习中,不是单个个体的活动,而是很多个体的积极协作的活动,形成高效的自组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教师教育

这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学懂未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改进教学。

3、教师教育――教师教育

这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4、学生学习――校领导管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学生与校领导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5、教师教育――校领导管理

首先,教师根据校领导指示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校领导通过教师的反馈改进领导艺术。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6、学科学习――学科学习

语文合作学习不仅要在语文科内进行,还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将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8、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这是广阔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加强和巩固单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使得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效果明显,互为补充。

10、地区教育――地区教育

这是较大的教育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成果与经验的交流。

11、地区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12、国家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国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交流活动,也体现了合作方之间的扬长避短。

3.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活动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协同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8-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需要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够满足时展需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政协同创新主要降低的是目标创新,然后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协同合作进行的,来达到1+1>2的教育目的。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

只有各方教育力量和谐合作、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协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力的科学理论

恩格斯在为了解释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联提出了合力的理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恩格斯提出的合力理论能够为社会力量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形成了协同教育的理论。

1.2 系统科学的协同理论

该理论研究了多要素构成的开放复杂系统,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演化机理与规律。协同理论主要是为了表现不同因素、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性质。通过不同元素的协同发展来加事务发展的进度,协同发展对整个过程中的所有个体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1.3 教育合力理论

所说的教育合力,指在特殊的时间或者条件要求下,进行的多方面、综合性的教育。这种综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几个单项的教育进行叠加,而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资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将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绝不是某一项教育活动的结果,而是综合教育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力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内容

上述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的内涵非常的吩咐,能够作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涉及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内容协同

大学生思正教育协同工作包含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将这些教育进行科学同意的规划,然后将多门教育进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一体化;和谐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叉与贯通;进一步改善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内容陈旧、孤立、重复等问题,着力体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协调性、整体性、融贯性与创新性。

2.2 方法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协同体现了教育方式的综合性,主要包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多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想结合等。

“综合就是创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渗透交叉,以“结合”的方式协同运作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教育力量。

2.3 载体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协同主要指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以及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的协调,设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行政教育合力。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教育接受到最早的教育,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固化;网络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教育产业的发展,目前网络以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大教育载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四大教育载体的协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4 主体协同

主体协同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其中包括党政工团和共青团干部与老师以及班主任和领导等,应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密围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目标,各司其职、平等交流、沟通协商、有效配合、和谐合作、共同工作,在整体上组织协调,优势互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单个教育主体无法达到的整体教育效果。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创设全员育人的平台,构建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以促进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融合创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创新,有效整合与汇聚各种教育力量与创新要素,改变教育目标不一致、内容单调、方式单一与思想政治教育孤立进行的状况,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教育管理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等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开放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彼此开放,进行有效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这种开放不仅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要加强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互助;不仅要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之间的交融与开放,而且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之间、不同的教育方法之问、不同教育内容之问以及不同的教育载体之间都要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网络环境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从环境中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等有益的因素,批判与抵制不利的因素。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消除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理顺关系,协调合作、构建创新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与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

3.2 融入机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科教学、科研训练、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形成寓教于研、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管、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全方位融入机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化有形为无形、化有声为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贯通、方法融合、载体衔接,把“融入”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将其制度化、常态化,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3.3 合作机制

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并认为“力量分散,事情就难办了”。邓小平认为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呻”发现生命双螺旋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说:“只有合作,才能创造真正新的事物。”在实践中应建立不同教育主体、教育部门、教育载体的沟通协作的平台、机构与中心,有效地促进不同教育者之间、不同教育部门之间、不同教育载体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创新,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

3.4 动态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演化过程。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教育对象(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可变性等特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精心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使教育方法、技巧的运用与教育内容巧妙结合,建立相应的动态交流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准确领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与教育方针,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及时、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并不断调整与创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支持。

总之,高校应当把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容与方式,构建新的体制与机制,汇聚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凝心聚力,协同发展,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系统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0-23.

[2] 唐新格,齐秀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28-29.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协同教育 障碍因素 协同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44-02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f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协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协同教育的发展被协同教育的主体对协同教育的一些认知,比如认同度、现有协同教育情况、协同教育障碍因素等影响着,因此该文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

通过设计并分发、回收问卷,对安徽、海南、山东三地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 332份,回收2 199份,有效问卷2 099份,有效率为90%,得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育现状分析如下所述。

1 协同教育的认同度:认同度高

对于教师而言, “协同意义”和“协同重要性”与教师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

家长对于“协同教育意义” 和“协同重要性”的认同度非常高,这个情况是不论城乡,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年龄的家长对协同的认同度不同:年龄在“25岁以下”和 “35~45岁”的家长都比“25~35岁” 年龄的家长认为三方协同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能力培养这个重要性很高。

而教师和家长对于协同的意义和重要性认同度为反向计分,为1.29和1.27,也就是说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协同教育是非常认同的,认为很有必要。

2 协同教育的现状:满意但仍需改进

从社区协同教育活动来看,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由于地区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较之城市少,因此农村地区参观这三个地方的活动明显比城市少。而不同阶段比如小学、初中参与协同教育的活动倾向都不同,而高中阶段很多选择了没有组织过,升学压力大削弱了协同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的影响。而不论教师还是家长,参加了 “去公园做义务清洁工、农家乐、社区卫生服务、植树”等社区教育活动,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希望学校多组织,基本都是家长自己带孩子去参与这些活动。

从交流群的开展情况看,山东省开展校讯通的较少,而安徽地区和海南地区开展的较多,体现了地区差异。而在使用交流群的倾向来看“QQ群、校讯通、班级博客/主页”的使用很多,尤其是安徽,而飞信群由于不够普及,使用的人并不多,海南只有一个老师选择了该选项。而由于城乡差异,虽然选择“校讯通”的一致很多,但农村选择 “班级博客”的就很少,只有1个人,这说明农村在信息化上还有待提高。而大家也普遍认为这三种交流群很有利于协同教育。

从教师和家长的协同沟通方式来看,城乡之间因为通讯网络的差异,也有一些区别:农村较之城市选择“校讯通”方式的要少不少。而不论教师还是家长更加依赖于传统方式:比如电话、短信、家校联络簿,因此可以启示我们,应将传统的协同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方式相结合起来,来更好地促进协同教育。

而从家校联系的频率来看,家长和教师的联系还是蛮多的:一学期会开1~2次,而选择一周至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的都比较多。而从联系内容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出勤情况,城市的被调查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这也说明了农村地区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的留守儿童现象。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内让人的关心也有差异:大专以上的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学生个性人际交往。而身份为班主任的老师明显更加关注学生的出勤情况。

由于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对协同教育的现状满意,也有一小部分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安徽、海南、山东三个地方的协同教育开展的还是蛮不错的,但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3 协同教育的障碍因素

无论从教师还是家长的角度:家庭的因素是主要障碍:超出了2万教师认为家长没时间,而家长选择“家长没时间”的也是最多的。另外选择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案例的也有317人,说明家长忙没有时间以及缺乏典型的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案例是主要原因。其他比如“家长文化程度影响、缺少平台、缺少社会教育、追求升学率”等也是影响因素。

从教龄的角度来看,教龄小的老师在与家长合作与交流上会感觉自己能力和技巧有所欠缺,但教龄在7年以上的老师,也就是随着教龄的增加,对此作方差分析,发现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教龄增加,老师对于家长交流的能力是有所增强的。而是不是班主任对于此问题的看法也有不同,班主任觉得主要是家长的因素大,科任老师会认为自身和社会因素较多,这也属于常理,毕竟班主任花在班级事务的时间会比非班主任时间多。

而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障碍因素,学历较低的家长觉得自己“操作不熟练”;而学历高的觉得“上网受限、操作安全问题、家长参与度不高”更影响;而发现“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的家长都没有“大学或大专”的教师参与度低。是班主任的教师与“操作不熟练、上网受限、信息安全问题、家长参与度不高”这四项都呈显著相关。班主任觉得自己“上网受限”,这可能是班主任的事务较多,时间有限,同时班主任也更加担心“信息安全问题”考虑的较为全面,而科任老师觉得自己“操作不够熟练”以及“家长参与度不高”。开放题中有家长说因为与孩子的交流不够,孩子不够听话;以及家长和教师时间难以同步,希望有网络教育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4 网络环境下协同教育的需求分析:教师和家长都很需求

教师和家长对协同教育平台的需求度都很高,81.4%的任选了期待或者非常期待有一个三方协同平台,而近90%的被调查者愿意加入一个三校协同教育支持服务的网络平台。而教师的性别与协同教育需求度也有相关,对此作方差分析,发现男老师没有女老师愿意加入平台的热情高。说明不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目前的协同教育障碍都是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来解决的。

从协同教育平台的功能来看,教师选择“相关通知、作业”是最多的,说明教师最需要的是体现方便性。而家长最需要的是“建立教师、家长、社区论坛”希望能更进一步探讨,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教师其次选择“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表现、论坛”也非常多。而家长更关注的是“校务公开、相关通知、家庭作业、留言评论”。

从三方协同教育平台功能的呈现来看,教师最需要的是与实际最相关的“相关通知、作业”,因为这个功能很大方便了教师。而家长最希望可以互相交流与学习,最希望的是“建立教师、家长、社区论坛”,与之前家长选择“缺少家庭教育案例”也可以对应起来。另外,选择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表现、论坛、校务公开的也非常多。

总之,目前协同教育的现状还是不错的,但仍需改善,并且基于网络平台的协同教育与传统的协同教育相结合应该是未来协同教育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162-163.

[2] 邓华.协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文教资料,2015(7):109-110.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协同教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1.时代背景的诉求

当今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转型,人们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新的问题和变化。而这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必然给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一轮的挑战。有研究者认为,“从环境问题到贫穷问题、从人权问题到恐怖主义、从宗教运动到健康医疗,都不能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需要整合的思维。”[1]而协同教学恰好由于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即要求学生必须突破原有知识圈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问题,恰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与整合的能力,对其整合性思维品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对传统教学不足的弥补

目前班级授课仍然在当今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班级教学規模也普遍偏大。对于班级授课的利弊之处,相信大家已然知晓,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因材施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然存在的学习风格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是脱节的,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而没有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2]而协同教学却刚好可以弥补班级授课的这一最大不足,教师们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科学的分工,从而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

3.课程与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这充分说明课程统整理念贯穿着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味着原有的学科疆域界限被打破,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增强。既然如此,为适应当前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教师们就必须将“协同教学”作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施教原则,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式的教学,组成教学群体,通过相互合作“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以及超越自身专业局限性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4.教师教育改革的呼唤

传统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一直以来,教师凭着一己之力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孤立、孤独”成为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态势。“教师几乎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同事共同讨论教学工作,或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起源于教师自主的教学文化充满个人主义、孤立、消极的特色,使学校变成相当封闭的社会系统。教师之间缺乏彼此合作、彼此协助与彼此支持的教学文化,只会促使教师日益保守,失去互相学习与成长的动力。”[2]我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相当程度上,“教学发展缓慢,原因就是教学的个人化。”[4]“协同教学使得教师课程资源分享和课堂教学相互支持日常化,为教师沟通和融合以及分享深层次的教学经验提供了机会,必将切实促进教师群体的合作与和谐,优化教师的群体文化。”[5]

二、协同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协同教学的概念厘定

关于协同教学的涵义,国内研究者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师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班级的学生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独立学习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完成某一单元或者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6]。第二,所谓协同教学(teamteaching),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7]。第三,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体系,就是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8]。第四,协同教学流程则是指以协同教学论为指导,依据协同学的規律,自觉地创设协同效应的条件,增强协同的力量,开展教和学的活动的时间程度和活动结构[9]。第五,协同教学是由两名或更多的教师组成教学小队,由教学小队集体制订教学计划,分工合作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10]。

2.协同教学的流程模式

关于协同教学的流程模式,国内研究者从协同时教师的组织形式来看提出以下几种实践模式:第一,典型模式。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反馈、成绩评定负责;第二,支持模式。教学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负责成绩评定,但轮流呈现适合于他们个人专长的教学材料;第三,平行模式。合作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分别对同一班级的两个小组进行教学;第四,嘉宾模式。其中一位教师作为主持人单独对内容设计和成绩评定负责,但定期邀请专门人士作为嘉宾合作者参与呈现[7]。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协同教学课程统整教学团队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师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班级的学生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独立学习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完成某一单元或者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1]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自2005年开始《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迄今已有2年的历史。我们在课程统整的基础上进行了协同教学的初步探索,通过主题式课程统整的教学设计,来探索一种协同、高效、乐学的协同教学实践,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努力。

一、确立课程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

协同教学的理论内核来自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协同学是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研究开放系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其内部诸要素、诸层面和诸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和有序原理,其中协同效应原理是核心。[2]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而且呈现相对无序状态。人们可以对系统中各要素施加影响,当外界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内的要素会呈现出协调、合作的态势,达到一种有序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

基于协同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将协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协同、高效、乐学”。我校通过三种课程统整方式、多种教学团队的组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发挥教学系统的“协同效应”。在对学校课程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我们从探索自然、关心社会、体验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主题式协同来达到“协同、高效、乐学”的目标。课程统整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材为主线,其他学科有机渗透融合,形成一系列知识群。在探索自然中,设置了动物天地(一年级)、植物王国(三年级)、生物天地(四年级、五年级)等主题;在关心社会中设置了“手牵手,共成长”(二年级)、“奇妙大世界”等多个主题;在体验成长中设置了一年级的“我是快乐的小学生”、二年级的“鲜艳的红领巾”、三年级的“我十岁了”集体生日派对、四年级的“广阔天地任我行”社会实践活动、五年级的“追寻新的理想”等。这些主题内容的安排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环往复、循序渐进。

二、选择课程统整的方式:单科协同、多科协同、循环协同

长期以来,小学课程仍然以分科为主。分科课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学生的思维方式常常局限在各门具体的学科材料和书本知识中,难以抽象出普遍的思维方式、方法。学生难以将知识融为有机的整体,表现出思维的片面性、凝固性,缺乏创造性。不同学科的知识重复现象严重,学科间顺序安排不合理。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协同,各学科的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学科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为了改变分科课程知识孤立隔离的现状,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个人生活意义的状态;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校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统整。课程统整的方式一般有6种:(1)学科内统整,(2)以学科为中心的跨领域课程,(3)多学科课程,(4)整合式课程,(5)科际课程,(6)超学科课程。这6种课程的统整程度逐步升高。我校采用了其中三种课程统整的方式:学科内统整(单一领域协同)、整合式统整(多科协同)、超学科统整(循环协同)。

单一领域的协同是在一个学习领域中采用纵向协同的方式对一至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主题进行整合,增加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与意义。这种整合方式仍然以分科方式进行,协同的要求比较低,所占比重不大。多科协同以主题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中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统整。我们从一至五年级的教材(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从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统整。例如,我校在一年级的“动物天地”主题中,将语文学科的《小乌鸦爱妈妈》(40)、《比尾巴》(48)、《小溪生病了》(54)、《小海马》(57)、《小猪问路》(58);数学学科的《海底世界》;美术学科的《我绘制的鱼》;常识学科的《亲近动物》;音乐学科的《跟着动物走》;体育学科的《滚翻、走和爬》等内容进行有机统整,形成目的明确、内容连贯的主题,以达到协同、高效、乐学的目的。在课程的实施方法上也进行了协同,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

1.协同音乐课中的同名歌曲,使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2.协同课程中有关鸟类喂养的知识,突破难点,体会小乌鸦对妈妈的爱。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会关心别人。

循环协同根据课程标准来设置主题,以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为主线,而不是根据学科内容来选择主题,因此统整的程度高。循环协同主要由专长教师组成。我们学校按照不同的线索设置了多种主题,如“精彩午间”中安排有“我行我素”、“天生我才必有用”、“奇妙大世界”、“小雨点广播电视台”、“健康卫生”等。循环协同以轮换方式来实施。

我们认为,这种课程的统整方式,可以使课程成为一个过程,一个教师展示课程能力、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当课程成为过程,教学就内在地与课程整合为一,从而结束了课程与教学的长期分离状态。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这种将课程与教学过程统整为一体的协同教学,为我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契机。

三、建立专长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实践中,一间间的教室隔离了教师在教学现场的同伴交流与团体智慧,教师必须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造成了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的传统教学文化,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而协同教学让教师突破教室的隔阂,由2个人或者2个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授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我校根据课程的协同方式组建了三个教学团队,单一领域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团队、智能教学团队。单学科教学团队主要由不同年级的某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师组成,如语言学习领域、或者数学学习领域等。跨学科教学团队由语文、数学、英语、科常、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而智能教学团队则以个体教师的智能强项为核心,团队(7位)的每位教师确认自己的智能专长,担负一种智能课程的规划,相互支持。在协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合作意愿以及相互尊重对于协同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而教师的自由组合是形成这种团队的重要条件。自由组合的团队使团队成员间学科知识、兴趣、视角、经验背景和资格水平上各不相同,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团队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但是在专业知能水平上,如果教学团队成员的差距太大,则可能造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难以保证真正的平等,展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互动。因此,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是协同教学成功的保证。

四、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多种团队合作方式。最常用的是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整个协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如协同方式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评价等,共同确定实施时间。教师们或者在不同的课堂中相互配合;或者两位(两位以上)教师都在同一教学现场,在教学过程中轮流呈现不同的教学材料;或者合作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分别对同一班级的不同小组进行教学,分别批改同一堂课的作业。虽然教学团队采用了不同的协同方式,但是协同教学并不等于教师轮流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使不同教师主导的课堂都成为实施统整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为了实现协同教学的目标,我校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决策活动,以达到最佳效益。我校主要采用了两大类教学策略,一类是合作式教学策略,如教学团队教师共同拟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讲解或者角色扮演的方法,共同观察与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充分展示与分享学生学习的成果,最后由教师综合及总结。一类是采用多元智力的教学策略,如头脑风暴、写札记、做中学、音乐欣赏、同伴分享、合作小组、一分钟内省等。

五、提供成功的保障

在课题研究启动时,我校成立了“学校统整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长、各学科组组长、科研室主任、科研员、大学的课程专家、家长与学生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学校统整课程开发指南》与科研实施计划,统筹安排学校统整课程的开发与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确立了定期研修制度,利用周三的上午两节课时间,每月进行2、3次研修,学习协同教学的理论、修改完善课程指南、设计主题教学、反思与提升教师的实践。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到网上,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专长自愿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也将教师撰写的文章进行网上评选、交流。

课题研讨活动以学习团队的形式从不同的层面展开。目前主要有两类团队:管理者学习团队由校长直接领导,由科研领导小组与行政班子成员组成。活动形式是每月举办一、二次论坛,主要由校长组织团队进行学习反思,调控学校课题的运行,规划课题的下一步实施计划。同时,管理者学习团队都会深入各教学团队,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一方面将学校的决策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将教学团队的思想传递给学校决策层。协同教学团队的研习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开展全体教师学习研讨,利用每周五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2次活动。一次为协同教学理论学习,一次为协同课堂教学研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多次外请专?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教师参与课程统整的规划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能力,而协同教学的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一种和谐有序、高效乐学的新型教学文化正在全校师生间悄然兴起。

【参考文献】

[1]张德锐等著.协同教学——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关键词:活动理论;协作学习;CSCL;云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01103

1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其实现过程需要创设情境、指定任务、划分小组和指导老师的辅助。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古来有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由于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2\],目前已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有不同的组织特征和实施过程,笔者通过整理和文献分析梳理了协作学习模式在我国的演变过程。

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构成一般概念体系的一组基本原则,涉及到内部与外部活动的相互转化、主体与环境依靠工具的相互交互、共同体与分工合作的思想和活动的不同层次结构。“活动理论”的先驱宾斯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活动的基本形态(劳动、学习、游戏)之中研究这种现象\[3\]。活动理论非常强调文化历史、环境与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既能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协作学习的不同模式提供评价框架。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源于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的中介思想,20世纪7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理论思想逐渐传入西方,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活动理论进行扩充和发展并提出了图1所示的活动理论模型。

恩格斯托姆指出活动是一个系统,包括6个要素和4个子系统。协作学习中的主体应为个体或小组;客体是指一定的学习目标或操作对象,并被主体转化为结果;共同体是由个体成员或小组组成;工具包括主体活动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行为基础,包括环境、媒介等;劳动分工指学习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职责与权限;规则是指活动所需遵循的规定、法律以及道德伦理\[4\]。6个要素形成了4个子系统,即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

3传统课堂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在信息技术普遍使用之前,协作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多体现为课堂讨论、辩论或课本剧表演等。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根据学习者的性格特征与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一组根据特定任务协商并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图2为从活动理论的角度对传统课堂中的协作学习模式进行解读。

传统课程中协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如针对教材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分组具有同质性,同一班级学生的生活背景与认知水平差异水平较低,小组成员协作过程的规则较为模糊,学习个体的话语权与资源占有情况缺乏公平性;教师在协作活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控性,情境创设、分组、调控、评价都由教师组织,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者的协作交流通常在课内进行,资源获取工具与呈现工具都是基于教材教具,学生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保证了交流的高效和畅通,但是交流过程和内容无法存档。

4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上第一个CSCL研究团体成立于1991年,1997年全国办公自动化学术与经验交流会第一次提出了计算机辅助的团体合作学习,这是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教育与学习环境的一种尝试\[5\],1999年起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陆续开始对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进行研究。

我国计算机支持的学习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97 -2004年间,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单向获得信息,学习者通过网络独立搜索资源再通过邮箱、BBS、QQ等软件进行交流汇总;2004年以后,基于Web2.0的Blog、SNS、RSS等形式相继出现,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信息聚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根据兴趣参与到不同的社交团体。同年,Blackboard learn教学平台第一次引入中国高校并投入使用,技术的进步又将协作学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以“协作学习”为篇名检索项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04年与2005年两年的文章量超过了以往5年的总和,且研究的主体由基于网络资源的协作学习逐渐向基于网络平台的协作学习过渡,这一阶段的协作学习建立在网络学习平台所构建的虚拟社区。Web2.0环境支持学习者个体拥有独立自主的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资源之间更为深入和自由的交互。

计算机支持的学习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交互控制权均衡分配、支持共享资源、支持角色扮演等优势,从活动理论框架对CSCL进行分析见图3。

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主体不再是单一成分的学生,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习个体对于学习结果的期待也各不相同,学习共同体不仅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还包括更广领域的助学者,如博物馆馆长、企业家、科学家、木工等各个行业的社会成员,学习者通过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深入交互进而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协作学习活动的整个流程都在网络上进行,从情境的创设到沟通交流再到结果的组织呈现,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支持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大主动性,教师发挥引导和调控的作用。所有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小组内部共同协商制定的规则并完成自己的特定任务。虚拟的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资源获取和协作交流的工具,但是这种交流方式对硬件要求较高,还要求参与者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协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均建立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也在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更新。

5云服务支持的协作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关于网络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关的“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并对产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最终用户而言,云服务意味着不需要购置硬件、不需要下载和安装软件,直接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获取大量的资源、使用云端软件提供的大量服务\[6\]。黎加厚教授在2009年提出云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云计算给协作学习所处环境、所用工具、所遵循的协作规则等方面带来的变革。

以活动理论为框架对云平台支持的协作学习进行分析见图4。

协作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协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云端服务,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构建云计算支持的信息化个性教学平台,通过群体合作,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拓展\[7\]。云服务削弱了硬件条件的限制,技术学习不再是学习者和教师的负担,它为学习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协作方式,使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更为便捷、直观;参与协作的学习者共同占有学习资源并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解读和编辑,协作过程中学习者的本体地位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学习共同体内部的权限分层设置越来越清晰、分工越来越合理,需要明确的规则对集体成果进行加工、完善和维护;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审核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6反思与展望

从活动理论的视域纵观不同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可总结出如图5所示的变化特征。

6.1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协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传统课堂中学习者个体的年龄、心理和知识背景无显著差异,参与者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来源突破了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障碍,参与者在生理、心理和对学习结果的期待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小组多采用异质分组,不同领域的成员为了同一个任务协同工作,任务完成后即分散\[8\]。各种形式的交互都可以产生在协作圈里,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种经验,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协作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6.2客体越来越开放

传统的课堂学习中学习资源局限在课本知识和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具有封闭性。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海量的学习资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学习者具有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增加了经验。

6.3共同体越来越广泛

网络使学习突破了学校的束缚,变成了一种大环境的学习。以协作学习为基础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模式都强调真实的情境与具体的实践。学习共同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而是由学校、公司、图书馆、博物馆、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共同构成。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分享经验,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专家的交互建立感情、深化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理解。在学习共同体中还存在着隐藏的附属角色,例如平台开发者、后台管理者等,不同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共同体的内部机制与外部表征。

6.4工具越来越便携

协作学习的工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师通过黑板粉笔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直接交流;网络时代各种软件和平台应运而生,对计算机硬件和使用者的技术水平都有一定要求;云计算时代降低了硬件要求和技术门槛,学习终端只需一台具有基本配置的PC机和网络,就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云端服务,使协作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便捷。随着技术的进步,学习工具的功能日趋强大,不但支持学习内容多维立体的呈现,还在不断地优化学习共同体的用户体验。目前学习管理系统和知识可视化系统正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可以得到清晰的记录与呈现,有利于促进学习的监控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5规则越来越清晰

传统课堂的环境下,协作关系主要是由默认的共负责任、相互依赖的规则和意念来维持的,并无具体的支持系统\[9\],所以经常会遇到协作变成主控的情况。一方面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在学生协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干涉,另一方面在小组内部经常存在着话语权不均衡的现象。成绩好、爱表现的同学在小组中掌握控制权,而相对无参与意识的同学容易养成搭顺风车的不良习惯,这种协作学习是浅层次的、无实质意义的协作。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对于学习者的任务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学习管理系统记录了参与者的学习次数、发言条数,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同时,网络环境下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表达。云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还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共同加工、编辑,学习者的参与度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也对规则的细化程度和参与者的规则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6分工越来越合理

传统课堂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是协作的主体,但教师仍然是问题的引出者、资源的提供者、小组的分配者和成果的评价者,教师仍然发挥着主控作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中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由主控者变为了指导者、咨询者、设计者和协调者。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对自我负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教师负责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与指导,其他参与成员为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支持。

由以上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技术给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传统课堂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具有高效、直观、有利于参与者感情交互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具有深入、广泛、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彭少东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整合\[10\]。目前对云服务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我们期待着新技术的发展能为协作学习模式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也期待着协作学习能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模式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 ( 2).

\[3\]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 (5).

\[4\]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

\[5\]王辉.计算机辅助的团体合作学(CSCL)\[C\].OA’97全国办公自动化学术与经验交流论文集,1997.

\[6\]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 (3).

\[7\]李健.云计算支持下的计算机协作学习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

\[8\]JAMES A LEVILIN.Education on the networks of today and tomorrow: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work\[C\].Proceed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1995.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行为、群体行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能够形成在概念、理论、方法上的交叉与互补,继而能够产生综合、横向和交叉等协同效应。促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发生横向协同效应,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发生交叉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协同效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39—04

一、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内涵及发展现状??(一) 普通高校学科及国防教育学科的涵义???? “学科”在英语中称为“discipline”,其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处罚、锻炼效果、规章制度、约束以及熏陶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该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学习”(discere)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名词“学习者”(discipulus),后来人们通常把一门知识或一个特定的研究范围称为一门“discipline”。可见,学科的最初含义与“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学科也是对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归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所指出的:“学科明显是一种联合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高等院校中的学科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是以知识分割为依据对人才实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是在普通高校中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实施综合教育的知识体系。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国防技能教育。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其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教授和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多科型工业大学及文理科型的综合大学的校长们,为了克服原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结构的弊端,率先对我国高校的学科结构与设置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到“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自此以后,有关以学科建设问题为主旨的讨论在学界营造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当前,学科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指高校作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防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手段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有两个方面:调整国防教育学科结构和提高国防教育学科水平。????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从“七五”时期起步,到“九五”期间已经初见雏形。党和政府对高校国防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按照新《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三总部等八部委文件精神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来,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关国防教育的法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统编了教材,规范了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应看到,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所授知识大多是“点多面广”,缺乏系统性;国防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流和融合较少;作为构成国防教育课程的两个模块,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大多是“各自为战”,两部分的教学知识点未能做到协调互补。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协同效应研究??(一) 协同及协同效应???? “协同”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通过对物理学上诸多客观系统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在任何系统发展演化中,各子系统之间均存在依靠有调节、有目的的“自组织”过程,使千差万别的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于是,在《协同学》一书中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与特征。???? 在哈肯看来,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整体功能,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协同侧重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各个部门、各个功能块在同一时刻具有相似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产生关联运动,进而出现新的结构与功能。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关联、相互合作,从而使各要素间形成拉动效应,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及类型????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包括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效应以及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效应。????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独特的功能,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调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国防教育的结构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要素(系统结构)具有的共同性,是二者发生协同效应的纽带和桥梁。国防教育现状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的差异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找到了突破口。????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是指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间发生知识迁移,即撇开二者现象、过程的具体特性,用抽象的方法研究二者共同的运动规律,把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拥有的共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融会在一起,产生许多新知识,优化整体的国防教育学科格局,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方式能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或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军事技能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者协调互补,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工作。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10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解决,单纯依靠某一方都不可取。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增进实效,已经成为摆在当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为切入点。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依据

1.1 协同理论

协同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状态,并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其强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以实现整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超越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二者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解决问题的层面、教育内容侧重点、教育具体目标等个性要素,也形成了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共性要素,二者可通过互为补充、互为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形成协调、同步和合作的整体合力,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系统优化,从整体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协同学理论为二者协同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1.2 政策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中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始终要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开创工作新格局。政策文件为二者协同提供重要的支撑。

1.3 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我党和高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相互交织的新境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不能较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大学生思想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自立适应能力有限等原因,较多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二者协同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二者协同将更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价值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意志品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层次人才。尽管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把综合素质高作为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带动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将有利于丰富二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成效。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移植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倾听沟通的教育理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个别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主动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调适、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方面内容。

2.3 营造和谐稳定育人环境

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离不开环境。二者的协同将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二个系统环境因素的协同,当然并不是环境的简单叠加。协同优化了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协同的深入开展。二者的协同分别影响和改变着各自的环境。环境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依性质来分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依形态来分可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所营造的和谐稳定育人环境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有机结合。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路径

3.1 管理体制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首先要解决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特别要加强管理体制方面的协同。高校要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领导,预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或缺位现象,成立校院两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和处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两方面工作实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全面安排和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同步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且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择优配齐配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工作队伍的考核管理,提高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体制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协同的深入开展。

3.2 课堂教学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系统讲授和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交融,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知识和教育。可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入,在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3 社会实践协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寒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要抓好社会实践这一重要支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实践领域的交融,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项目,不断增进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理解,激发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及自我成就动机,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4 教育队伍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专职政工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兼职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等,二支队伍存在一定比例的交叉和重合。高校要认真做好两支队伍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两支队伍的有机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帮助其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实操,使之能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考核,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加强两个子系统的工作队伍的交流学习,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实现彼此的互助和协作。教育队伍协同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来提升工作的实效。

3.5 校园文化协同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广大学生陶冶情操、构筑健康人格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摄影比赛、书画展览、音乐欣赏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歌咏比赛、琴棋书画、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起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孔晓东.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一、 语文自主探究模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提出问题)――网上协作(分析问题)――网上测试(解决问题)――课堂小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它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正体现了这一点。运用信息技术,能向学生展示图片、影音素材和影视资料,或预设扣人心弦的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疑问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协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允许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循循诱导,引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密切配合。

二、 语文协作探究模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协作探究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生协作,而师生合作为辅的活动过程。学生之间的协作,是教学过程的强大推动力和必要成分。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协同合作,也有竞争,是集体形式中的小模式,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形式。

据此,我们构建的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模式有辩论、竞争、协同、角色扮演四种模式。

1.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根据抽签方式,以四人为一组,两两进行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判别;选出正方和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定,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2.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

3.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互相争论,互相帮助,进行分工合作。

4.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径。角色扮演,即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三、语文课程与当前信息技术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与当前信息技术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教学结构的特点: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健康人格的培育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应开发多种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对象。4.教学媒体既是教师教的演示辅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与系统性;综合与协同性;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高永毅(1958-),男,湖北武汉人,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唐果(195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2011A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8-0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离开创新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已集中到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2,3]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学者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对策建议、个人的观点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的。因此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多为表层分析,深度不够,其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4]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提升。为此,有必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影响的综合的复杂过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那个环节独立或几个环节配合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各要素、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竞争与协同合作,只有其协同合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最佳的方向步调一致、协同发展,才能使研究生培养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本文将依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重新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参照参考文献[3]的方法,在论文方面,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81年至2011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文献1554篇。在学位论文方面,以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对1999年至2012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作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有65篇。

通过上述检索可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在时间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1998年(含1998年)以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忽视期。二是在1999~2005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两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关注期。三是在2006~2012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三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教育问题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时期为研究热潮期。

通过对这1554篇论文和3篇博士学位论文,65篇硕士学位论文认真梳理并研读发现,这些论文中大部分论文是分别从研究生培养的机制[5]、研究生管理[6]、培养模式和体系[7]、培养方案[8]、课程体系和设置[9]、论文写作[10]、团队构建[11]、学科建设[12]、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3]、科学研究[14]、创新基地建设[15]、教育环境[16]、导师结构或建设[17]、招生制度[18]、隐形知识[19]等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有的论文对比美、英等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20]有些论文对创新能力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有些论文对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分别研究了对策。[22]但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深度不够,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且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3]为什么现阶段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其研究没有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竞争与协同合作的综合复杂过程,只有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提出一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本文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如下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步,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建立该系统的子系统。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以及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理念、文化氛围、管理机制、制度保障、组织支撑、条件平台、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人员、招生、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激励机制等诸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科学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个复杂综合协同系统的子系统。

第二步,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建立该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开放与非平衡态系统),在外参量(外界条件)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系统)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

第三步,通过确定控制该系统的演化和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由于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互相协同、互相竞争产生了序参量,而序参量反过来又支配着子系统,序参量在系统内部与大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伺服过程,在后一个阶段,子系统是伺服于序参量的。[4]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情况,所以序参量理所当然的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心”。因此,在对系统的诸多细节不甚清楚的情况下,以序参量来说明系统状态发展演化的趋势更具有优越性,故确定系统的序参量是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动力系统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通过序参量研究获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以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四步,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要素根据其功能划分出来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任何一方的演化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非连续性,决定了其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是短暂和间断的,而远离平衡并不断演化才是永久的,因此非连续性特性的存在将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子系统之间走向协同演化,所以可以利用建立的协同研究模型研究其协同机理。依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构建包括形成、实现和约束机制在内的协同机制。

第五步,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和整体改革方案的研究。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及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分析,针对现行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提出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改革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第六步,实证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对实证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包括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问卷设计、数据收集程序、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主要分析方法与程序、各子系统的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内容。

2.具体研究方法

(1)子系统确定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和外部环境以及培养条件进行分析,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影响作用的所有要素筛选出来,作为创新指标,再根据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功能进行归类,建立相应的子系统。

(2)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处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着动态的协同演化,彼此影响,相互促进。根据协同学的伺服原理,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过程;或借助生物领域的演化思想,利用广义朗之万方程,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运动形式。再利用协同学理论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理论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演化趋势。

(3)通过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众多参数中应用绝热消去法得出其序参量,根据序参量对应的子系统中的因素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4)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第2步建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其协同演化规律及机理。应用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学原理,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动力、规则、程序,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5)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研究方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由学科专业、学术资源(软、硬件条件)、导师学术梯队、研究基地与平台、学术水平、制度和学风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协同合作。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根据协同学原理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身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协同趋势和成长轨迹,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

(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得出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依据以上协同演化理论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并将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在一个年级中进行对比实践,即:选择一个班级利用改革方案进行培养,其他的班级利用现行培养方式进行培养,最后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的对比分析,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整体改革方案。

(7)实证研究方案设计方法。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战略、文化、制度、管理、组织和平台等要素相互协同影响所有成员的创新行为,是不同主体层次的个人、团队与全员协同创新来获取的结果。基于此,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时,必须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子系统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假设。再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各部分的目的和内容,根据杨国枢等人提出的问卷内容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可靠的调查问卷,要求问卷内容能为各部分研究内容提供所需的有效数据。随机选择多所典型和一般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得到有关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手数据;使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对多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所构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和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

三、结论

上述提出的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由现在的单一或少数几个视角研究转变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进行研究;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论出发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方位思考。该方法利用了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利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深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该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并可以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决策时的有效依据。

笔者正在利用该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后续将对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建立、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瑛,郑文轩,周岭.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64-65.

[2]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4]哈肯.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于书洁,史长丽,于嘉林,等.基于学科组织创新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70-73.

[6]邵凯隽.对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6):40-41.

[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1):253-255.

[8]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70-73.

[9]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0.

[10]张建宇,邹云.论创新意识创新力的概念表现与培养——从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现状与问题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47-51.

[11]肖春,毛诗焙.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69-71.

[12]季光,杨永清,刘平.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0,29(2):51-53.

[13]李云钢.谈培养工学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4):53-55.

[14]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0,(2):42-44.

[15]李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世纪桥,

2012,(9):96-97.

[16]史文霞,张建军.优化教育环境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刍议——对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5):11-16.

[1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18]孙卉.试论研究生招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87-88.

[19]段成芳.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82-84.

[20]万军民,林瑾.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