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

双边贸易论文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一)谈判进程回顾

近年来,中新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11月,主席与克拉克总理共同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拉开了谈判序幕。谈判历时三年,两国领导人从中新关系及两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谈判进程。2006年4月,总理访问新西兰,与克拉克总理共同确定了一至两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以及为双方所接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2007年,主席和总理又与克拉克总理多次会晤,不断为谈判注入动力。经过三年15轮谈判,2007年12月,双方最终就《协定》涉及的所有问题达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发达国家。

(二)本次签订FTA的主要内容

中新协定的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根据该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兰进口的产品关税,其中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此外,双方还就服务贸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并对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员流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意义及问题

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利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在货物领域,双方通过进一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可以让两国人民享受到价格更低、内容多样的商品。在服务领域,双方将通过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相互间人员的资格认证,推动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在投资领域,双方将通过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方面的合作,建立更加透明和便利的投资体制,提高两国投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此外,自由贸易区还将为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等领域建立合作平台,促使双边经贸活动更加活跃。所以,中新双边自贸协定的签订必然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契机。然而,“危”与“机”总是并存,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十分有限

由于中新两国经济规模差距甚远,2007年中国的GDP是新西兰GDP的33倍多;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新西兰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排名却颇为靠后,2007年和2008年前两个月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均只有0.17%。虽然服装鞋帽等出口商品的关税由实施自贸协定前的14%逐步降为零关税,国内相关出口企业将会因此而受益。但由于新西兰的人口只有410万,市场规模有限,中国出口商品利润增加不会太大。但对于新西兰,特别是对于占该国总经济产值一半的农业部门来说,这个协定将给他们带来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而对于中国,这个自由贸易协定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显然不如对新西兰那么突出。

(二)中国部分产业受到威胁

新西兰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强,特别是畜牧业尤其发达,大宗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9亿农村人口,农业人均资源匮乏,特别是水、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生产规模较小,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主要产品是乳品、木材、纸浆和畜牧产品,其中乳品约占新西兰向中国出口货物总额的五分之一,而最近几个月新西兰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增长量已高达80%。因此,我国的奶业、畜牧业等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协定的示范效应有待探索

目前,新西兰作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并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举动虽然理论上会对其他倡导建立自贸区的国家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但是,这种示范效应对欧、美、日等西方贸易大国的示范意义却非常小。但如果我国在双边贸易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西方贸易大国签订FTA,则可争取到更多的公平贸易机会,以应对不公正的贸易规则。所以,今后签订FTA的工作方向在保证与中小国家不断磋商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与贸易大国签定自贸协定的可行性研究。三、中新双边服务贸易前景展望

(一)中新双边劳务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劳务市场概况

近年来,由于新西兰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空前看好。然而在新西兰众多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工短缺的现象,特别是技术工人以及粗工。新西兰劳工部的报告显示,2003年新西兰16个主要行业雇用的技术工人总数为11.06万人,招聘需求满足率仅为41%。在这16个行业中,招聘需求满足率最低的是汽车电工(15%)、砌砖工(23%)和细木工及管道工(32%),按照推算,短缺数量比较大的是木工、电工和汽车机械工。目前,熟练劳工短缺已经成为新西兰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据新西兰劳工部统计,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60%的新西兰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创三十年来最高记录。劳工短缺问题引起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解决办法包括对内加强教育、培训,对外积极引进紧缺人才。

2双边劳务合作机遇展望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西兰目前紧缺的建筑工、木工、渔工、果园工和牧场工等,我国都有较大竞争优势。一些技术工种如电工、机械、管道、汽车维修等,我国也都有供给能力。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经济效益高、值得开拓的市场。近年来,一些新西兰本地企业曾经尝试输入中国技术工人和粗工,供求双方反映都很积极。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政策扶植力度,将对今后中新双边劳务合作产生深远意义。

在中新FTA中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五类职业提供八百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二十类职业至少一千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根据中新FTA的新政策,对于满足要求且找到雇主的中国技术性劳动人才,一次可许可1800名到新西兰进行临时性工作。由此可以预见,在中新FTA的促进下,今后两国的双边劳务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二)中新双边教育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教育市场概况

新西兰高水准的教育一直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其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教育出口是新西兰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在新西兰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底,新西兰共有来自150个国家的9万多名国际留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而中国赴新留学生达3.2万人之多,这些留学生每年为新西兰带来超过20亿新西兰元的财政收入。近几年来,赴新西兰留学热潮有所减退,于是新西兰推出了留学新政策,从留学贷款,到覆盖本科、研究生、博士各阶段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新西兰政府于2007年8月宣布,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内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政府将在未来四年内投入1000万新西兰元用于教育出口的宣传和其他教育出口推广措施。

2双边教育合作机遇展望

目前,新西兰不断致力于加强中新两国政府、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中国学生到新西兰留学提供帮助。为加强两国教育合作,2004年新西兰政府任命了新西兰教育参赞,其作用是帮助中新两国教育部门不断探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开通了留学生指导与照顾的沟通渠道。在院校合作方面,新西兰开展了两国间大量的校际联合办学,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中国学生接受新西兰优秀师资的指导并学习相应课程。新西兰政府还为中国学生提供各种资金支持,包括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新西兰国际本科学费奖学金等。2008年,除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外,新西兰还准备开展其他活动,这对于促进双方教育合作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4月8日,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协议》,并共同启动了中国一新西兰博士研究生互换奖学金项目。该协议的签署及中新双方的各种举措表明了双方对于长期教育合作的高度重视,相信在中新FTA的进一步促进下,中新教育合作将会有更光明的前景。

(三)中新双边旅游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旅游市场概况

旅游出口是新西兰除奶制品以外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新西兰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近五年年均增长5%以上,其直接和间接的年产值约占GDP的9%。每年有230多万名来自海外的游客拜访新西兰,2006年新西兰旅游出口总额为47.5亿美元,进口额为25.3亿美元。旅游业占其全部服务贸易总额的58.7%,其中旅游出口占全部服务出口的32.9%。旅游业的兴盛也带动了航空、交通、酒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跃居新西兰第四大游客来源地,是新西兰旅游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2双边旅游合作机遇展望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谈判进程回顾

近年来,中新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11月,主席与克拉克总理共同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拉开了谈判序幕。谈判历时三年,两国领导人从中新关系及两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谈判进程。2006年4月,总理访问新西兰,与克拉克总理共同确定了一至两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以及为双方所接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2007年,主席和总理又与克拉克总理多次会晤,不断为谈判注入动力。经过三年15轮谈判,2007年12月,双方最终就《协定》涉及的所有问题达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发达国家。

(二)本次签订FTA的主要内容

中新协定的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根据该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兰进口的产品关税,其中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此外,双方还就服务贸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并对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员流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意义及问题

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利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在货物领域,双方通过进一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可以让两国人民享受到价格更低、内容多样的商品。在服务领域,双方将通过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相互间人员的资格认证,推动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在投资领域,双方将通过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方面的合作,建立更加透明和便利的投资体制,提高两国投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此外,自由贸易区还将为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等领域建立合作平台,促使双边经贸活动更加活跃。所以,中新双边自贸协定的签订必然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契机。然而,“危”与“机”总是并存,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十分有限

由于中新两国经济规模差距甚远,2007年中国的GDP是新西兰GDP的33倍多;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新西兰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排名却颇为靠后,2007年和2008年前两个月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均只有0.17%。虽然服装鞋帽等出口商品的关税由实施自贸协定前的14%逐步降为零关税,国内相关出口企业将会因此而受益。但由于新西兰的人口只有410万,市场规模有限,中国出口商品利润增加不会太大。但对于新西兰,特别是对于占该国总经济产值一半的农业部门来说,这个协定将给他们带来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而对于中国,这个自由贸易协定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显然不如对新西兰那么突出。

(二)中国部分产业受到威胁

新西兰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强,特别是畜牧业尤其发达,大宗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9亿农村人口,农业人均资源匮乏,特别是水、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生产规模较小,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主要产品是乳品、木材、纸浆和畜牧产品,其中乳品约占新西兰向中国出口货物总额的五分之一,而最近几个月新西兰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增长量已高达80%。因此,我国的奶业、畜牧业等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协定的示范效应有待探索

目前,新西兰作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并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举动虽然理论上会对其他倡导建立自贸区的国家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但是,这种示范效应对欧、美、日等西方贸易大国的示范意义却非常小。但如果我国在双边贸易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西方贸易大国签订FTA,则可争取到更多的公平贸易机会,以应对不公正的贸易规则。所以,今后签订FTA的工作方向在保证与中小国家不断磋商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与贸易大国签定自贸协定的可行性研究。三、中新双边服务贸易前景展望

(一)中新双边劳务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劳务市场概况

近年来,由于新西兰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空前看好。然而在新西兰众多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工短缺的现象,特别是技术工人以及粗工。新西兰劳工部的报告显示,2003年新西兰16个主要行业雇用的技术工人总数为11.06万人,招聘需求满足率仅为41%。在这16个行业中,招聘需求满足率最低的是汽车电工(15%)、砌砖工(23%)和细木工及管道工(32%),按照推算,短缺数量比较大的是木工、电工和汽车机械工。目前,熟练劳工短缺已经成为新西兰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据新西兰劳工部统计,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60%的新西兰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创三十年来最高记录。劳工短缺问题引起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解决办法包括对内加强教育、培训,对外积极引进紧缺人才。

2双边劳务合作机遇展望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西兰目前紧缺的建筑工、木工、渔工、果园工和牧场工等,我国都有较大竞争优势。一些技术工种如电工、机械、管道、汽车维修等,我国也都有供给能力。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经济效益高、值得开拓的市场。近年来,一些新西兰本地企业曾经尝试输入中国技术工人和粗工,供求双方反映都很积极。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政策扶植力度,将对今后中新双边劳务合作产生深远意义。

在中新FTA中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五类职业提供八百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二十类职业至少一千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根据中新FTA的新政策,对于满足要求且找到雇主的中国技术性劳动人才,一次可许可1800名到新西兰进行临时性工作。由此可以预见,在中新FTA的促进下,今后两国的双边劳务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二)中新双边教育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教育市场概况

新西兰高水准的教育一直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其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教育出口是新西兰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在新西兰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底,新西兰共有来自150个国家的9万多名国际留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而中国赴新留学生达3.2万人之多,这些留学生每年为新西兰带来超过20亿新西兰元的财政收入。近几年来,赴新西兰留学热潮有所减退,于是新西兰推出了留学新政策,从留学贷款,到覆盖本科、研究生、博士各阶段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新西兰政府于2007年8月宣布,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内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政府将在未来四年内投入1000万新西兰元用于教育出口的宣传和其他教育出口推广措施。

(二)中国部分产业受到威胁

新西兰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强,特别是畜牧业尤其发达,大宗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9亿农村人口,农业人均资源匮乏,特别是水、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生产规模较小,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主要产品是乳品、木材、纸浆和畜牧产品,其中乳品约占新西兰向中国出口货物总额的五分之一,而最近几个月新西兰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增长量已高达80%。因此,我国的奶业、畜牧业等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协定的示范效应有待探索

目前,新西兰作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并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举动虽然理论上会对其他倡导建立自贸区的国家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但是,这种示范效应对欧、美、日等西方贸易大国的示范意义却非常小。但如果我国在双边贸易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西方贸易大国签订FTA,则可争取到更多的公平贸易机会,以应对不公正的贸易规则。所以,今后签订FTA的工作方向在保证与中小国家不断磋商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与贸易大国签定自贸协定的可行性研究。三、中新双边服务贸易前景展望

(一)中新双边劳务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劳务市场概况

近年来,由于新西兰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空前看好。然而在新西兰众多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工短缺的现象,特别是技术工人以及粗工。新西兰劳工部的报告显示,2003年新西兰16个主要行业雇用的技术工人总数为11.06万人,招聘需求满足率仅为41%。在这16个行业中,招聘需求满足率最低的是汽车电工(15%)、砌砖工(23%)和细木工及管道工(32%),按照推算,短缺数量比较大的是木工、电工和汽车机械工。目前,熟练劳工短缺已经成为新西兰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据新西兰劳工部统计,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60%的新西兰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创三十年来最高记录。劳工短缺问题引起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解决办法包括对内加强教育、培训,对外积极引进紧缺人才。

2双边劳务合作机遇展望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西兰目前紧缺的建筑工、木工、渔工、果园工和牧场工等,我国都有较大竞争优势。一些技术工种如电工、机械、管道、汽车维修等,我国也都有供给能力。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经济效益高、值得开拓的市场。近年来,一些新西兰本地企业曾经尝试输入中国技术工人和粗工,供求双方反映都很积极。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政策扶植力度,将对今后中新双边劳务合作产生深远意义。

在中新FTA中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五类职业提供八百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二十类职业至少一千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根据中新FTA的新政策,对于满足要求且找到雇主的中国技术性劳动人才,一次可许可1800名到新西兰进行临时性工作。由此可以预见,在中新FTA的促进下,今后两国的双边劳务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二)中新双边教育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教育市场概况

新西兰高水准的教育一直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其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教育出口是新西兰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在新西兰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底,新西兰共有来自150个国家的9万多名国际留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而中国赴新留学生达3.2万人之多,这些留学生每年为新西兰带来超过20亿新西兰元的财政收入。近几年来,赴新西兰留学热潮有所减退,于是新西兰推出了留学新政策,从留学贷款,到覆盖本科、研究生、博士各阶段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新西兰政府于2007年8月宣布,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内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政府将在未来四年内投入1000万新西兰元用于教育出口的宣传和其他教育出口推广措施。

2双边教育合作机遇展望

目前,新西兰不断致力于加强中新两国政府、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中国学生到新西兰留学提供帮助。为加强两国教育合作,2004年新西兰政府任命了新西兰教育参赞,其作用是帮助中新两国教育部门不断探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开通了留学生指导与照顾的沟通渠道。在院校合作方面,新西兰开展了两国间大量的校际联合办学,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中国学生接受新西兰优秀师资的指导并学习相应课程。新西兰政府还为中国学生提供各种资金支持,包括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新西兰国际本科学费奖学金等。2008年,除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外,新西兰还准备开展其他活动,这对于促进双方教育合作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4月8日,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协议》,并共同启动了中国一新西兰博士研究生互换奖学金项目。该协议的签署及中新双方的各种举措表明了双方对于长期教育合作的高度重视,相信在中新FTA的进一步促进下,中新教育合作将会有更光明的前景。

(三)中新双边旅游合作前景

1新西兰的旅游市场概况

旅游出口是新西兰除奶制品以外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新西兰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近五年年均增长5%以上,其直接和间接的年产值约占GDP的9%。每年有230多万名来自海外的游客拜访新西兰,2006年新西兰旅游出口总额为47.5亿美元,进口额为25.3亿美元。旅游业占其全部服务贸易总额的58.7%,其中旅游出口占全部服务出口的32.9%。旅游业的兴盛也带动了航空、交通、酒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跃居新西兰第四大游客来源地,是新西兰旅游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2双边旅游合作机遇展望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鬓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的“中国”。从最早的“军事”、“安全”到现在的“能源”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

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串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巴西;中巴贸易;贸易结合度;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中巴贸易的快速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和巴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起,两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稳步发展。巴西成为中国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于2009年4月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巴于1993年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增长。1993年,双边贸易额仅10.55亿美元,到2000年,双方贸易总额翻番,上升到28.45亿美元;之后又以加速的态势猛增至2008年的48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0中巴间的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平稳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巴西也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困扰的情况下,步入经济增长周期。在此背景下,中巴经贸关系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呈现直线上升的增长态势。

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逆差。2001年以来,中对巴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其原因一是和巴西货币大幅贬值有关,贬值后其出口竞争力增强,进口相应下降;二是反映了中国对巴西产品的需求加大,巴西出口也更加有赖于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三是同巴西的贸易保护较为严重有直接关系,巴西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已成为双边贸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中巴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中巴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讲,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能够反映双方产品供求,尤其是产品需求的状况,而把握这一点对于调整国家对外贸易产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进出口策略至关重要。我们将用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国和巴西进出口贸易的结合紧密程度,用集中度指数分析两国各自出口的重点产品类别,最后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中巴两国不同类商品,并得出结论。

1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主要用于分析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双边贸易的结合度分析是通过计算一国对另一国的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另一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了解两国贸易关系是密切还是松散。

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1ij=Xij/Xi/Mj/Mw×100其中争表示Xij/i国对j国出口占i国出口的百分比,MjW表示j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数以100为基准,超过100表明两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小于100则表明两国贸易关系较为松散。

表1测算了1998-2007年十年间中国和巴西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表明,中巴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对巴西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况相吻合。1998-2007年,中国对巴西的贸易结合度平均小于100,这表明巴西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而言关系较弱;2001年以后,中国对巴西的出口结合度不断增长,至2006年贸易结合度指数突破100,说明中国企业对巴西市场的开拓卓有成效。多年来,巴西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远远超过100,说明巴西出口贸易与中国市场结合紧密;2004年后结合度指数一度出现下滑,主要是2003年巴西已基本度过金融危机,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竞争力增强效应减弱所致。

总之,上述结合度指数说明,第一,巴西出口贸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巴出口的依赖度,这从数据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是巴西在全球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巴西尚未进入我国贸易伙伴前十名的原因;第二,中国对巴西市场的开拓较为欠缺,对巴贸易仍有较大空间;第三,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双边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相互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2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集中度分析

进出口商品集中度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集中于某类商品的程度。这里采用经济学的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来表示,这一指数主要用于判断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同样能够用来分析商品贸易结构的问题。该指数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商品的集中程度越高,越接近0则表明商品集中程度越低。这里将进出口商品按照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计算,得出中国与巴西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指标。

从表2来看,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出口商品的集中度低于进口商品,这说明中国从巴西进口商品的多样化程度相对较低,进口种类比较单调,偏向于集中在某几类行业;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巴西某几类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而言,中国出口巴西的产品较为多样化,近年来主要对巴西出口计算机、通讯技术、电视机、无线电讯设备零附件、焦炭及半焦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钢铁板材、DVD机、针织服装、摩托车及自行车零件等商品。同时数据也表明,中国在出口商品的种类选择上,仍有改善和调整的较大空间,可进一步开拓巴西市场。中国和巴西贸易产品的集中度分析有利于在中巴贸易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的市场判断,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进出口策略。

3双边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由于它能够较好地反映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因而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RCA的计算公式如下:RCA=Xki/Xi/Xkw/Xw。

其中,Xki为国类产品的出口额;置为i国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Xkw,为世界k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为世界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若根据日本振兴协会所制订的标准,出口竞争力可区分为四个等级:RCA大于2.5以上,代表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介于2.5与1.25之间,代表具有次强出口竞争力;若RCA介于1.25与0.8之间,代表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若RCA小于0.8,代表出口竞争力较弱。这里我们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方法,将所有进出口商品分为0-9共十个类别进行分析。

分别测算了中国和巴西2001年到2007年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0类(食品和食用活动物):巴西RCA远远大于中国。可以看到,2001年到2007年巴西的RCA大都在3.4以上,属于具有极强竞争力;而中国都在1.0以下,差距十分明显。1类(饮料和烟草):巴西的比较优势也较中国明显,巴西的RCA始终徘徊在1.7左右,具有次强比较优势;而中国为比较劣势。2类(非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巴西的RCA每年均远远领先于中国,一直在5.0上下,有非常显著的比较优势;而同期中国却属于比较劣势。3类(矿物燃料、剂等):双方RCA均不具优势,但巴西较高于中国。4类(动植物油、脂和蜡):巴西的比较优势超过了2.5,且2001年到2005年都在3.3以上,比较优势极强;而中国一直处于劣势。5类(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双方情况大体相当,中巴均处于比较劣势,RCA偏低。6类(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两国比较优势相似,属于较有竞争力的商品,巴西相比中国有较微弱的优势。7类(机器和交通设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在逐年递增,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而巴西这类产品的竞争力明显较弱,且长期维持在同一水平。8类(包括房屋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中国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巴西处于明显弱势地位。9类是STIC未分类的贸易产品,这里不再比较。

综上可见,巴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食品、烟草、饮料、原材料(非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和蜡;而中国的优势产品是机器交通设备、房屋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两国除了5类和6类产品类比大体相当,其他类产品两国的相对优劣势较为明显。由此证明,中巴两国贸易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强中巴双边贸易的途径选择

1加大我国对巴出口,充分挖掘两国贸易的合作潜力

从对中巴贸易结合度的测算明显看出,尽管中巴贸易往来的密切程度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巴西比中国做得要充分得多,中国对巴西市场的贸易结合度较弱。对于巴西这样一个拥有实力基础的拉美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当在市场开拓上多下些功夫,从而使长期对巴西贸易逆差的状况得到改善,使中巴进出口贸易趋向合理。而两国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恰恰说明,在出口商品种类上,中巴双方的互补性是大于竞争性的。这一点在客观上为我国发挥自身产品优势,有计划、有选择地加大对巴贸易出口提供了可能。这与中国和另一“金砖四国”之——印度之间的经济情况不同,中印经济互补性较弱,商品竞争性明显,因此相对而言,中巴两国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间。

比如,巴西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我国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因此与巴西开展贸易及投资合作,进口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能源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此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外,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中巴之间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巴西是全球的酒精生产和出口大国,而这种生物燃料是汽车燃料的很好替代品,其应用将使汽油的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中国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产品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扩大此类产品的出口是我国的强项,并有助于拉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2优化商品结构,有效应对反倾销,促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市场多元化

从中巴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来看,巴西出口品种相对较为集中,某些种类的产品,如铁矿石、大豆等原材料,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富有成效,占巴西对中国贸易的76.5%。中国出口巴西的产品相对多样化,品种较为丰富,其中工业制成品占97.7%。鉴于2008年我国对巴西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的现实,中国需要大力优化商品结构,不断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加大出口力度。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轻工业、家电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双边贸易磨擦时有发生,同时也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影响。巴西近年来对我国的反倾销产品大多为工业制成品,我国可以根据巴西市场的需求情况,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增加互补性产品的输出,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对非互补型的低端产品的输出加以限制,对中巴双方具有相似性的轻工产品降低出口量,以削弱对方反倾销的意愿或动机,减少双边贸易摩擦和我国的损失。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解春艳朱红根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分析从图1可知,200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395.22亿美元,随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该年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547.81亿美元,其后随着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以及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2007年达到了2025.33亿美元,但由于受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相比于2008年有所下降。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地位来看,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33%上升至2009年的9.65%。图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统计得到(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从图2可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173.41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43.17亿美元,增长了5.59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2009年有所下降,为1062.57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额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6.96%上升至2009年的8.84%。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来看,2000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仅为221.81亿美元,2008年则增加到1170.0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27倍。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来看,从2000年的9.85%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1.47%,其后4年呈相对平稳状态,到2008年有所下降。图2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统计得到(三)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区域差异分析从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区域差异来看(见表1),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与中国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并且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与这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后增加幅度较大。其次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相比,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量相对较少。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较小,但今后的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一)理论假设基于国内外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假设: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启动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这十年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签署了各项贸易协议,这些贸易协议的实施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及市场开放等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长期促进双边贸易。但标志性的贸易协议有3项,分别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及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本文用这3个标志性贸易协议的签订来度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化程度,并假设每项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双边贸易都有正影响。2.经济规模。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一国的GDP总量反应了该国的经济规模总量以及该国的进口需求能力和出口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双边贸易流量,并且GDP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本文假设经济规模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3.人口数量。一国的人口数量越多,意味着该国国内的需求越多,当国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则需要从国外进口来弥补无法满足的需求。本文假设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4.地理距离。一般指两国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本文选取的地理距离是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两国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贸易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时间成本的大小,这些成本从而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增长。本文假设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5.科学技术水平。一国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提高,越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该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活动更为活跃。本文采用计算机拥有率作为衡量该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指标,并假设计算机拥有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6.文化距离。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的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则意味着两国的文化距离越近,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商品越容易被接受,两国间的贸易流量也就越多。本文采用共同语言,即贸易对象国是否使用华语作为衡量两国文化距离的指标,并假设存在共同语言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7.共同边界。如果两国拥有共同边界,一方面可降低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意味着两国存在共通的文化区域,相互之间交流更便利,贸易更快捷。本文假设共同边界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8.优惠贸易区。保护性贸易政策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巨大壁垒,而当两国同属于一个优惠贸易区时,由于各种壁垒的消除或削弱,区域内各国的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对贸易规模的扩张有积极影响。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同处于亚洲,且同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文采用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一共同自由贸易区作为衡量优惠贸易区的虚拟变量,并假设该变量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二)模型构建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中的Linnermann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修正,建立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其形式可以表示为:1nXijt=β0+β11n(YitYjt)+β21n(PitPjt)+β31n(Disij)+β41n(Comjt)+β5(Lanij)+β6(Borij)+β7(APECij)+β8(Policy1)+β9(Policy2)+β10(Pol-icy3)+μij其中,Xi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额;YitY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经济规模乘积;PiPj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人口数量乘积;Disij表示i国与j国首都的直线距离;Comjt表示在t年j国的科学技术水平;Lanij为文化距离变量;Borij为共同边界变量,APECij为优惠贸易区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分别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重要变量。β0是常数,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是回归系数,μij表示随机误差项。(三)数据来源目前,东盟成员国有10个,其中柬埔寨于1999年最晚加入东盟,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作为面板数据。双边贸易额数据根据2000-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GDP和人口数量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计算获得。计算机拥有率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Bank)数据库。是否有共同边界可由世界地图查询。各国加入APEC的情况来源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是否使用华语、各项协议签署时间和内容均来源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官方网站。模型中各项变量的说明如表2所示。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首先分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3个关键事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为了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综合影响,把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事统一纳入模型中回归,得到模型Ⅳ。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较大,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D.W统计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中所有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有重要影响。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在全部模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说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发展,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量不断增长。第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原因在于该协议条款中规定,双方要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所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2004年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并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该项计划及协议,中国与东盟首先削减近600种农副产品关税,紧接着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东盟双边农副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三,2007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规定,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这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进入了全新领域。2.经济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与双方的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贸易国GDP越高,潜在的进口需求越大,更有利于中国对其贸易出口。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GDP的增加对其供给市场的影响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出口额加大。随着各国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量也会不断增长。3.人口数量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东盟中的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因素使得国际间的贸易更加活跃,人口数量增加创造的需求效应远远大于国内分工深化作用。4.地理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中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并且地理距离越远,中国对贸易对象国的双边贸易额越小。但在地理距离变量模型Ⅳ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5.科学技术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象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额越大,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一般来说,一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表示该国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会越强,因此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同时,一国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能力就越强,会创造出更多的出口供给。6.文化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与同使用华语的贸易对象国进行贸易较之不使用华语的国家,双边贸易量更多,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使用华语的国家华人人口较多,对本国的产品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华语作为该国的官方语言,使得该国居民对中国抱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人文环境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通点,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中国的产品,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容易推广。7.优惠贸易区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当中国与其贸易对象国同属于APEC成员国时,更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因为属于同一贸易区的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存在贸易优惠政策,相互之间可以享有关税优惠,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都会相对较低,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8.共同边界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都为负,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共同边界与双边贸易量负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不符。究其原因,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缅甸、老挝都是贸易小国,经济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贸易流量少,即使存在共同边界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优势来大规模的扩大贸易;而与中国没有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国家经济规模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同使用华语,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都较大,因此就造成了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较大,而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反而较小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对东盟各邻国的贸易还不够发达。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双边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对中俄边境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中俄边境贸易对中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对此,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为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基本稳定。200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7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0.1%;2003年为35.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2.3%。2004年为4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将近20%。2005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中俄贸易额近20%。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额达70亿美元,占当年两国贸易总额的两成左右。 

目前,俄罗斯已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展望2008年的双边贸易,齐普拉科夫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良好趋势将会继续。他总结了4点原因:首先,俄罗斯经济生活日趋活跃,居民支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会给中国对俄出口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国商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其中许多是俄罗斯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再次,中国出口的方向逐渐由美国转向欧洲国家,这一转向将会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最后,卢布对美元升值幅度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大,从出口角度而言,这使得俄罗斯市场比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 

本文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试图得出一些有数量依据的结论,并针对中俄边境贸易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分析 

 

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本文需要的数据包括:中俄边境贸易总额及其增长率中、中俄两国国 

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俄经贸合作网、《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国研网,通过计算选取2000-2008年的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

中国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1):δcgdp=0.084189+0.08899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7.386)、(1.566),判定系数r2=0.259,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2.45,概率p=0.16。 

俄罗斯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2):δrgdp=0.057733+0.068833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3.127)、(0.748),判定系数r2=0.074,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0.559,概率p=0.479。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 

以上分析结果可看出,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gdp都有促进作用,边境贸易额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gdp的增加。但是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边境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仍大于对俄罗斯的影响。 

 

三、加强和完善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给出启迪性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政府应大力扶持边贸的发展,应做好各项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实现互惠互利。中观层面,执法及服务机构应大力配合,加强与俄罗斯执法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为中俄双方边贸有序、正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营造安全的经商氛围。微观层面,个人和企业必须调整意识,转变观念,扭转向俄罗斯大力推销低档库存的做法,企业要从开拓市场的战略出发,大力培养懂俄语、通业务的人力,以便及时了解动态,适时把握商机。从而使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步入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郭立.中俄区域贸易博弈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6). 

2、王文举,查弦.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王金亮.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3).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30

1引言

中国与东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199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仅有143亿美元,除了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以及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截止2015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720亿美元。同时,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作为双边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农产品贸易,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界对于两个地区农产品贸易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因素也早就展开了探讨。王瑞,王丽萍(2012)运用1992年到2009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具有影响力的一些因素,分析的结论为:国家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加入世贸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正面作用,而贸易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人均收入差异、突发的经济危机等因素会阻碍双边农产品贸易。帅传敏(2009)将引力模型与固定效应假设相结合,重点考察了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加入WTO给中美双方都带来了机遇,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从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中美两国在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说明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两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美两国的潜在发展领域和地域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耿晔强(2015)将基本的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并且从整体层次以及细分领域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可能影响中国与新兴市场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的结果为:从整体层次上来说,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对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距离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阻碍作用,各种名目的经济组织所体现的作用也具有差异,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口数量这一因素难以确定其λ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方向,而框架内的其他因素与整体层次上的分析结果相同。

2理论模型

运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研究的引力模型显示: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之间双边贸易总额的变化方向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与它们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的变化方向相反,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中将对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作对数化处理。对数化处理引力模型具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可以将万有引力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易于分析研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处理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避免异方差以及数据残差。一般对数化的贸易引力方程具有如下的表示方式:

lnFij=ωlnMi+ξlnMj+γlnDij+θlnXij+εij(1)

(1)式中Fij代表国i与国j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双边贸易额,Mi和Mj则代表了国家i与国家j在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了两国间的地理空间距离,为了便于统一计算,可以规定为双方首都之间的距离,Xij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扰动因素的集合,例如人口因素、收入因素、政策因素、区域经济组织安排因素等,ω、ξ、γ和θ是模型中的系数,有待进行估计预测,εij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3模型设定

在仔细分析了前人在理论以及实证方面对贸易引力模型所做的努力之后,本文尝试着在最一般化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变量。在设定模型有关变量之时需要充分考虑本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农产品之间的贸易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对相关农产品的消费,因此可以考虑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变量引入模型之中。

3.1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以(1)式为基础,对其进行扩展,建立相关模型,其方程为:

lnXtij=a+β1ln(YtiYtj)+β2ln(PtiPtj)+β3lnDij+μij(2)

其中,Xtij为i国与j国在t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YtiYtj表示i国与j国在t年GDP的乘积,PtiPtj为i国与j国在t年人口数量的乘积,Dij为i国与j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对于解释变量YtiYtj,出口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潜在的商品出口能力,GDP值越大,出口的潜在能力也就越大,因此贸易流量也会偏大;进口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对于进口的潜在强烈需求,进口需求越强劲,贸易流量也就越大,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PtiPtj,由于农产品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商品,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农产品更加迫切的消费需求,因而增加双边贸易,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Dij,两国或地区的空间直线距离越远,也就是说在交通运输上花的成本越大,商品所面临的毁损风险也越大,这是阻碍商品自由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是本文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笔者采用了面板数据作为数据选取的主要形式,时间维度为2010年至2015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是本文中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的搜集之处,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则是文中GDP和人口数量数据的主要出处。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空间数据来自于网站:time and 。

关于农产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还是未有定论,但是考虑到我国已经全面深入的加入了国际贸易之中,与国际社会接轨,本文采用WTO对于农产品的统计口径。WTO对于农产品可以分为基本农产品与统计农产品两类。其中,基本农产品也可称之为“谈判农产品”,包含有两个类别:(1)食品,(2)未加工的原料;其中,第一个类别食品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食品和活动物,油籽和油质果实,动植物油、脂、蜡,饮料和烟草,而第二个类别未加工的原料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纺织纤维及废料,天然动植物原料,未加工的兽皮、皮革、皮毛等。在WTO年度统计资料中所包含的农产品称之为统计农产品,其范围比基本农产品要大,除了基本农产品所囊括的类别外,还要再另外加上水产品及其加工品,部分林产品如天然橡胶、软木和木材、纸浆和废纸等。笔者根据以上统计口径,采用SITC Rev3分类数据,选取了00-09,11,12,21,22,26,29,41-43章的商品作为本文研究的农产品范围。

4实证结果

本文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8.0。回归结果见图1。

根据拟合结果,得出了扩展的引力方程:

lnXtij=-44.87+1.22ln(YtiYtj)+0.26ln(PtiPtj)-143lnDij

从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农产品贸易的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人口规模总量、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和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

(1)其中解释变量经济规模总量的模型回归系数的值为1.218726,系数符号为正,且超过一,与前文的预期吻合,说明国内经济越发展会带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加速增长。而且回归系数的值达到了1.219,说明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经济规模的增长会带动双边农产品贸易量的大幅上涨。

(2)解释变量人口规模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前文所做的预期相一致。不同的学者τ谌丝诠婺U庖灰蛩卦谝还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争论,有赞同促进作用的也有赞同阻碍作用的。一般认为,人口规模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源得以丰富,会使得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合作,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降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意味着潜在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会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必要。由于人口增长对国际贸易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模型中体现出的只是两种效应相叠加之后的净效应,回归系数只有0.26,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本文讨论的农产品消费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要大于其产生的国际贸易弱化效应,所以本文预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产品贸易流量会相应的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也与这一假设相符。

(3)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负面效果,这与前文预期相一致。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确实具有负面作用,因为目的地越远意味着运输距离越长,所花费的运输成本也就越高,同时距离会阻碍双方的信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这些都会对彼此的贸易往来产生阻碍作用。而且相当比例的农产品没办法长时间维持其新鲜度,因此对于运输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运输距离也就更加看重。本文中距离的回归系数达到1.43,说明距离对双方贸易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距离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相互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APEC CAFTA)等等。

5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规模总量、国家人口规模、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总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这两个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国家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次之。因此,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都应该积极发挥本国优势,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运输条件,而更多更好的制度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切实降低农产品贸易壁垒,致力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4):3948.

[2]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3]耿晔强.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研究――以新兴市场为例[J].统计研究,2015,(09):5055.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距离;价值观;经济合作;双边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7-0058-05

一、相关文献综述

尽管社会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或者说经济的社会嵌入已成为广为人知的知识,而且,在当今的跨国商务研究中,文化差异也几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标准控制变量②,但是.代表文化差异的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却很少③。在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中,文化距离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研究仍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结论,其中,代表性的结论有两类:一类研究认为两国间的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流有正面影响,例如J.Larimo(2003)等的研究。他们对此结论的理论解释是:文化差距的扩大造成了厂商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差异的扩大,增加了投资的难度和成本,从而厂商对文化距离较远的国家选择了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并由此导致了在文化(组织)差距较大的地区表现出了文化距离和出口正相关的现象。另一类研究则认为两国间的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流有负面影响,例如,Neal(1998)、Tadesse和Whithe(2007)的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文化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生.认为文化距离不利于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可能会阻碍潜在贸易合同的完成,从而最终限制了潜在贸易的发生。

已有相关文献中文化距离和双边贸易流的不一致性很可能是受到了文化距离定义和样本的局限,尤其是对文化距离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例如在Linders等的研究中采用了Hofstede的国家文化差异四维测量方法,Larimo利用了Hofstede提供的文化距离并结合了由Kogut和Singh发展出的文化距离指数,Guiso等采用调查问卷方法构造了对外国信任度的指标(可以视为文化差异的变量),而Tadesse和White的研究则是在Ronald Ingle―hart和Christian Welzel的两维文化差异理论基础上构造了文化距离的定义,等等。

我们认为,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方面.采用目前调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VS)及欧洲价值观调查(EVS)数据库来构造文化距离的做法是比较恰当的。本文将根据Ronald Inglehart和Christian Welzel(2004)利用此数据库发展出的两维文化模型,以及Tadess和White(2007)的文化距离构造方法得出文化距离变量。不同的是,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文化距离变量均为时间不变量,而事实上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随时间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说明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中亚周边国家;灰色关联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壁垒在多边贸易发展中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多边贸易谈判搁浅、多边贸易发展停滞不前。作为抑制世界经济衰退、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贸易便利化(Trade Facilitation,TF)成为近年来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商界普遍关注和大力推动的重点议题。

中亚周边国家①凭借优越的政治、地缘、交通、人文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规模日益扩大。2000-2012年,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41.54亿美元增加至2 064.0亿美元,增长超过14倍。然而,“贸易的非效率”(如通关拖延、港口效率低下、海关程序和法规复杂化、提交不必要的文件材料等)作为一种“隐形”的市场准入壁垒增加了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不透明性和贸易交易成本,阻碍了双方贸易收益的进一步扩大,制约着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2013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和消除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体系、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回顾

WTO、UNCTAD、UN /ECE 、APEC等组织分别对贸易便利化进行了定义,普遍认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旨在清除跨国交易投资过程中的机制性和技术,减少交易成本和困难,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开放。亚太经合组织(APEC)自1989年成立以来,就将贸易便利化作为其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APEC(1996,1997)成员承诺逐渐降低由标准差异及技术管制引起的贸易成本,重申了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谋求建立更加快捷的通关程序。2001年以来,APEC贸易部长会议通过了《APEC 贸易便利化原则》和《贸易便利化具体行动和措施清单》。WTO 作为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原产地规则协议》、《海关估价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及《装运前检验协议》中均涉及了贸易便利化问题。

国外对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实际调查分析、引力模型和CGE模型方面。欧共体委员会Cecchini报告(1988)认为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潜在收益为欧共体内部全部交易额的1.6%-1.7%。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以贸易便利化为发展引擎》研究估算全球贸易文件处理成本每年高达4 2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时间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商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Moenius(2000)和Freund(2000)分别应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技术标准与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Kaufuaun et al.(1999)、Otsuki et al.(2003)、Wilson et al.(2003)运用引力模型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予以量化,测算了服务部门的基础建设、港埠效率、国内规章环境及海关环境对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影响。Dollar等(2004)对来自八个发展中国家的7 302个公司调查发现,海关清关时间是影响出口的决定因素且进出口国的海关清关时间对出口都有显著影响。Engman(2005)、Nordas et al.(2006)、Djankov et al.(2006)则研究了进出口时间延误、物流服务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Inmaculada Martínez-Zarzoso et al.(2007)、Wilson(2007)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部门贸易流量的影响,发现降低运输费用、缩减贸易过程中的时间延误以及减少繁复的通关手续等都会提高贸易流量。Helble and wilson(2007)对东南亚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贸易流量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讯技术非常敏感,并且东南亚国家能从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中得到非常显著的经济收益,且这一收益远高于关税消减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世界银行(2010)采用硬件设施(有形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政策透明度、贸易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两个维度对东南亚的贸易便利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带来最大的出口增长。Felipe和Kumar(2010)采用联合国的物流绩效指标来衡量便利化措施的质量,研究表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设施环境的改善能提高贸易流量。

国内学者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分析、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贸易便利化和海关、WTO贸易便利化议题、区域和国别贸易便利化议题等方面。投资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EC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国-东盟投资便利化以及区域投资便利化效应等方面。卢进勇(2006)、孙衷颖(2009)梳理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把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自由市场安排(FTA)相关理论等作为在区域经济组织框架下研究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基础。曾铮、周茜(2008)最先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数,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陆燕(2004)分析了多哈回合谈判下的“贸易便利化”议题。王玉倩(2007)、万宁(2007)则定性分析贸易便利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问题。周阳(2010)、上海海关学院课题组(2010)、匡增杰(2009)、严波(2007)等研究了中国海关贸易便利化的实施与监管问题。沈铭辉(2009)分别测算了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王慧彦等(2009)着重论述了贸易便利化具有“加和博弈”的性质,所有参与者都将受益。谢娟娟(2011)、孙林(2011)、丁丁(2005)则从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利益。王海燕(2008)、郭羽诞(2012)、胡颖(2011)初步分析了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程度及对新疆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发达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国内学者更侧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性分析,而针对某一区域特别是中国-中亚区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文拟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以期推动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y Relative Analysis Method,简称GRAM)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空间理论的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接近性的灰色关联四公理原则,确定参考序列和若干个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量化的度量。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量主要受经济、制度、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随机变化量,非常适合灰色关联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运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法首先设系统行为序列: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http://)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简称TI)(http://)、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简称CPI)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年)。样本选取2008-2012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及蒙古7个中亚周边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中国面向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参考数列。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根据John. S. Wilson(2003)构建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结合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从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电子商务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详见表1)。

(1)口岸效率(Port Efficiency,PE)。双边口岸效率越高,进出口货物通关所需时间越少,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公路口岸设施质量、铁路口岸设施质量、航空口岸设施质量及工作效率三个指标衡量口岸效率的高低。

(2)海关环境(Customs Environment,CE)。海关环境趋于良好表明通关的成本降低,通关管理透明度高,有利于降低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水平。衡量海关环境,通常选取四个评价指标:①贸易壁垒是否盛行;②海关程序的效率;③非常规支付与否,衡量企业是否为了顺利通关而额外支出(如行贿);④清廉指数,反映全球各国商人、学者及风险分析人员对世界各国腐败状况的观察和感受。

(3)规制环境(Regulatory Environment,RE)。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是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四个二级指标:①政策制定透明度和稳定性,反映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否透明、稳定;②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效率,反映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方面的效率;③法规是否被严格执行,衡量一国法规标准是否严格;④不合法收入,该指标衡量不合法收入出现程度。

(4)电子商务环境(Service Infrastructure for E-business,SI)。指互联网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普及程度,企业和个人是否广泛地运用了电子商务进行交流、沟通等。具体选取两个二级指标:①互联网使用人数;②新科技的可获得性,指新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否满足企业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1.贸易便利化指标中的口岸效率与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最大,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增加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流量。从2008年到2012年,口岸效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转运合作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运输成本过高、缺乏高效的区域内过境转运系统始终是制约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2.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位居第二位,表明互联网络、电子通关等设施的改善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使双边贸易规模增加。2008-2012年,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855上升到0.513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国从较为关注双边贸易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物流运输设施的建设,转向改善电子商务环境,电子通关得到普遍的应用。

3.海关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有所下降,由第三位降到第四位,说明海关环境的改善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2008-2012年,规制环境指标与双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487上升到0.4822,关联度排名由第四位升到第三位,说明规制环境对于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作用日渐强大。

(二)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1.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贸易便利化良好环境。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口岸众多,应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口岸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道路互联互通,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完善仓储、口岸联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地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已有的设施设备,采用新的通关便利技术以提高中亚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2.改善电子商务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技术水平。一方面,应加强多个机关和部门的协同配合,利用贸易无纸化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另一方面,双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电子口岸(海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相关口岸部门的电子联网,构建协调机构和制定协调机制,落实“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便捷通关模式,实现“边境相隔、海关相联”。

3.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创新和服务升级,制定对外贸易相关政策时注重加强口岸各部门之间、政府与进出口贸易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双边政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沟通机制,探索贸易便利“最大化”。同时,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扩大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公布、评议、听证范围,梳理进出口贸易各环节的部门管理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和减少收费项目,尽快建立有效的咨询机制,掌握进出口企业贸易便利化需求,及时解决通关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2〕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4〕19号)中的提高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切实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注释:

①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计算性,本文中的中亚周边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7个主要的经济体。

参考文献:

[1] Helble M, Shepherd B, Wilson J S. Transparency & Trade Facilit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Estimating the Gains from Reform[M].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07.

[2] Felipe J,Kumar U. 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Mode[DB/OL].[2010].

[3] 曾铮,周茜. 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4-9.

[4] 王慧彦,王健,纪啸天.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分析[J].商业时代,2008(16):29-30.

[5] 沈铭辉. 东亚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7):41-46.

[6] 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8):81-86,89.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de Facili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CHENG Zhong-hai, SUN Pei-l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China)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计量经济学;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F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9602

1 关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简述

西方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荷兰计量经济学家Tinbergen(1962)和德国经济学家Poyhonen(1963)将引力模型进入经济学后,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最早的是Anderson(1979)从Bergstrand理论得出的完全竞争模型,这个模型认为:消费者认为产品是不同质的,即完全竞争。这个模型的经济学含义是控制国家规模和双边距离,在两个距离世界其他国家远的伙伴国家比距离其他国家近的伙伴国家发生的贸易量大的结论。这个模型最大的缺点是生产环节没有理论基础。

第二个主要的模型是Helpman和Krugman(1985)的垄断竞争模型,这个模型在假设无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需求和供应方面的CES偏好对称的条件下,得出简单的双边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经济含义是两国的产品贸易量与此国总支出占世界总支出的份额和此国固定产品产出成正比,但是此模型的缺点是假设每个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与现实差异很大。

关于引力模型的第三个模型是Feenstra、Markusen和 Rose(1998,2001)的相互倾销模型,假设两国技术相同并且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产品的需求弹性是1,不存在运输成本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两个国家规模相同时,世界总出口额最大。但是相互倾销模型没有表明双边进出口取决于贸易双方贸易品的GDP。

中国在对外贸易流量方面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且文献较少。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影响贸易量的因素。谷克鉴的《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构造方法加以经济学解析和运用主流国际贸易模型实施理论验证,将贸易引力模型的变量设置成为一个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外生变量系列;林玲、王炎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中,添加了变量“国土面积”,用APEC取代了WTO作为虚拟变量,然后验证了是否要引入“发达国家”虚拟变量,最后用GDP、空间距离、国土面积和APEC建立模型,解释了2002年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数据。作者认为,使用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的经济含义相对比较弱,所以就没有在模型中验证“面积”这个变量。

2 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和实证检验

2.1 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对其进行扩展和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汇率波动;贸易收支;贬值

中图分类号:F8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40-04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萎缩,这对区域内严重依赖外需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措施,通过货币竞相贬值的方式来获取贸易竞争的优势。尽管目前各国和地区货币贬值的速度已有所放缓,但面对并不十分明朗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不排除区域内各国和地区货币再次贬值的可能性。面对这种形势,国内部分企业要求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增强出口竞争力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本文选取了1995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双边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在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经验研究中,从已有的研究贸易收支的国外文献来看,研究一国总体贸易收支和双边贸易收支的居多,且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支持了汇率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结论。Himarios(1985)用国民收入、货币供应、实际汇率等变量分别对美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贸易收支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出了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10个国家中有9个在5%或者更优的水平上显著。Bahmani Oskooee & Brooks(1999)应用协整分析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与其六大贸易伙伴的1973-1996年双边季度贸易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在长期内美元贬值将改善美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收支。在随后的研究中,Bahmani Oskooee & Ratha(2004)扩大了样本数据,用同样的方法验证了美国与14个发展中国家的双边数据,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是,也有实证研究得出了汇率贬值反而恶化贸易收支的结论,Bahmani Oskooee & Malixi(1992)对印度的研究发现,卢比贬值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恶化了印度的贸易收支。Khim-sen Liew & Kian-ping Lim等(2003)对日本与东南亚五国1986-199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日元贬值却恶化了日本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收支。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对于中国贸易收支的研究中,主要以总体贸易收支的研究为主,而研究的焦点始终围绕在“J曲线”效应的存在(钟伟,2001;李建伟,2003;何新华,200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国别研究也仅仅集中在了中美、中日等少数国家。梁琦等(2005)用协整分析法分别检验了中美与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中日贸易收支的影响颇大。叶永刚等(2006)也用同样的方法检验了中美与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认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中日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并得出人民币有效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和中日贸易收支均不存在“J曲线”效应的结论。

三、计量模型构建

Bahmani Oskooee(2004)认为影响双边贸易收支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双边的汇率波动和收入水平,同时还取决于双边国内价格水平。为了实证检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双边贸易收支影响,我们在Bahmani Oskooee(2004)的模型思想基础上加以变形,加入经济市场化程度 这一变量。于是建立如下模型:

(1)

其中 、 、 、 、 、 、 、 分别代表本国与i国在t时刻的贸易收支、本国在t时刻的真实人均GDP、i国在t时刻的真实人均GDP、本国在t时刻的经济市场化程度、i国在t时刻的经济市场化程度、本国在t时刻的物价水平、i国在t时刻的物价水平、本国与i国在t时刻的双边汇率。

对(1)式取对数并整理变换得:

(2)

根据Himarios(1985)、Bahamani Oskooee(2003)和Brooks(1999)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随一国贸易伙伴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为了更好的体现差异性,本文选用国别数据面板模型,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好处是通过在模型中增加截面效应和时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分离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关系的国别差异和时期差异,增强模型的拟合效果。

贸易收支代表了双边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因此(2)式左边的 代表双边出口与进口之比的对数值。事实上由于数量上的不对等易导致模拟结果的偏离,为了保持等式左右两边数量上的平衡,本文对(2)式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3)

式中对各自变量进行相对值处理。

四、样本数据来源及实证分析

为了体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影响的整体性,本文选取了东亚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最频繁的10个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其中经济市场化程度F用M2/GDP表示;物价水平P用CPI指数表示,以2000年为基期;双边汇率表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经济统计数据库,GDP、人均GDP、CPI指数来源于IMF数据库,M2、双边汇率数据来源于各国央行网站或CEIC数据资料库。样本的时间跨度为1995-2008年度。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选用常用的ADF-Fisher Chi-square和PP-Fisher Chi-square检验,其零假设均为有单位根。最优滞后期根据SIC标准由程序自动选择。对面板数据进行ADF-Fisher Chi-square和PP-Fisher Chi-square检验发现,5个变量均是带截距的水平值平稳,且不存在着时间趋势(见表1)。

表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变量 检验方法 统计量 P值 (C,T,N) 观测值

ADF 31.8814 0.0446 (1,0,10) 123

PP 22.3667 0.0209 (1,0,10) 130

ADF 27.1911 0.0013 (1,0,10) 126

PP 26.7429 0.0142 (1,0,10) 130

ADF 28.5265 0.0975 (1,0,10) 129

PP 30.4952 0.0022 (1,0,10) 130

ADF 49.6479 0.0002 (1,0,10) 116

PP 18.1275 0.0057 (1,0,10) 130

ADF 59.5549 0.0000 (1,0,10) 122

PP 56.5116 0.0000 (1,0,10) 130

注:(C,T,N)中C=1代表带截距,T=0代表无时间趋势,N代表截面数。

通过对模型的反复拟合发现,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加入贸易收支的一阶滞后变量模型拟合效果要明显好很多,这说明影响我国与东亚地区双边进出口变动的因素除了国内外相对人均收入水平、相对经济市场化程度、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和人民币双边汇率波动外,还与过去的双边进出口变动有关(见表2)。从模型的拟合效果看,两种模型的F统计量均相当高,拟合度也相当精确,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模型均适合。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对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市场经济化程度、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与双边进出口变动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双边收入水平差距、市场经济化程度以及商品价格水平拉大将导致双边贸易收支的扩大;而国内外相对汇率变动与双边进出口变动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相对汇率升值将缩小双边的贸易收支。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影响,我们对模型2进行了国别效应的检验(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存在着国别(地区)效应,即人民币相对汇率升值将缩小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之间的贸易收支,其中韩国、印尼、泰国、越南分别在10%、5%、5%、1%的水平上显著;人民币相对汇率升值将扩大中国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贸易收支,其中马来西亚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市场经济化程度、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与双边进出口变动存在着正相关,即双边收入水平差距、市场经济化程度以及商品价格水平拉大将导致双边贸易收支的扩大。

注:*、**、***分别代表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结论2: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汇率的变动与双边进出口变动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相对汇率的升值将缩小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双边贸易收支。

结论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着国别(地区)效应。其中,人民币相对汇率升值将缩小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之间的贸易收支,这意味着人民币双边汇率贬值将有助于改善中国对这7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收支;人民币相对汇率升值将扩大中国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贸易收支,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双边汇率贬值将会恶化中国对这3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收支。

(二)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应的政策建议。

一是坚持走产业升级之路,提升中国企业在东亚分工价值链上的位置。这是提高中国企业和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比如,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处于中国加工贸易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上游,其主要特征是向中国输送半成品(如印刷电路板等)或者原材料(如越南的煤、木材、原油等),经过中国的再加工或者深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发达市场。中国应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扩大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方式,逐步构建并强化我国与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上下游关系。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衔接,可以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同时强化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二是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对于采取人民币贬值的措施应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根据结论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着国别(地区)效应。人民币升值尽管缩小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之间的贸易收支,但这同时扩大了中国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贸易收支。另一方面,短期内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努力应让位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这主要是指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规划,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必须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或者一定幅度的升值。另外,从经济角度来看,一国货币贬值尽管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则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增长,并可能诱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类似的措施,甚至导致贸易战争,从而最终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是应通过多次、小幅升值的方式保持强势人民币地位。首先,尽管根据结论2,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内部分严重依赖外需的企业产生转型期的阵痛,但强势人民币若具备适当的商业与工业政策支撑,将迫使国内企业重组并提升其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位置,以维持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将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其次,强势人民币不会导致出口竞争力的减弱。一方面,强势人民币使得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民币强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根本在于提升成本效率并提高生产力,同时提高产品性能、改善产品服务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等,依赖弱势货币增加出口只能是权宜之计。最后,增加产品和服务出口只是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当前美元中长期贬值趋势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不升值甚至是事实上贬值的话,无疑是鼓励贱卖国内稀缺生产资源以换取购买力越来越低的美元纸钞、透支国民经济未来发展潜力以维护部分集团利益的短视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大平.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肖龙阶,苗建军.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贸易条件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2).

[3]徐康宁,施海洋.亚洲金融危机五年后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原因――关于人民币币值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4]Bahmani-Oskooe,M,GG Goswami. A Disaggregated Approach to Test the J-curve Phenomenon:Japan Versus Her Major Trading Partner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5).

[5]Lal, A.K. and Lowinger, T.C.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Adjustment in South Asia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13).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East Asia

DING Pan,WANG Shou-zhe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Central Sub-brank,Haikou 570105,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currency deprecia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increase exportation of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East Asia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ome domestic enterprises call for depreciation of RMB.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level and market economization and commodity price level between China and East Asia will enlarge their trade balance, but the fluctu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will reduce their trade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fluctu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has disparity effect on different countries (regions).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FDI 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创造型投资 贸易替代型投资

一、引言

FDI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替代性和互补性。Mundell(1957)最初证明了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的,资本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促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在此条件下,即使关税被撤销也不会发生商品贸易,从而FDI替代了商品贸易活动。然而,Svensson(1984)的论文在考虑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引入产品税、垄断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等因素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是FDI的增长将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关于FDI如何影响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直等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杨迤(2000)对1980至1997年间FDI与我国进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证明FDI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姚远(2007)将全国各省根据区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利用1992-2004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FDI对出口贸易具有创造效应,而对进口贸易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进一步比较,他发现东部地区的效应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最弱。

本文利用浙江省1995-2008年间10个投资国或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浙江省的实际FDI累计额和双边贸易额的面板数据,试图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浙江省FDI的贸易效应是负相关的替代效应呢,还是正相关的促进效应;二是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来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FDI对浙江省与投资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的区别。

二、计量模型及方法

1.模型及变量的选取

本文所采用模型为贸易引力模型,它是国际经济学解释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实证方法。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贸易成本成反比,贸易成本以两国或地区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

由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原始形式为:

式中,表示国(或地区,下同)与j国(或地区,下同)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分别表示国与j国的国民收入,一般用GDP代替,表示国与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为常数,为参数。为便于实证分析,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干扰项得到:

本文着力分析浙江省FDI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从而在基本的引力模型中加入了FDI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模型如下:

式中i=1,2,…10和t=1995,…2008,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年份。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本文选取浙江省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作为衡量双边贸易规模的变量,用表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规模,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用表示,各投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用表示;选取浙江省省会杭州市与投资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体现,用表示;由于投资效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而FDI流量(当期投资额)对双边贸易影响的时滞性不便估量,同时FDI存量(累计额)却不仅能反映出对双边贸易的短期影响,也能反映出长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当年的实际FDI存量,即FDI累计额作为指标,用表示。

2.数据来源

2008年,对浙江省进行FDI的最具规模的13个国家或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47.61%)、维尔京群岛(17.11%)、美国(4.09%)、新加坡(3.11%)、日本(2.83%)、中国台湾(1.76%)、韩国(1.4%)、意大利(0.96%)、德国(0.9%)、英国(0.88%)、法国(0.8%)、澳大利亚(0.72%)和加拿大(0.71%)。其中,维尔京群岛是著名的自由港很多外国公司在这注册避税向外投资,无法得知其实际来源国,新加坡、德国这两国与浙江省历年的双边贸易数据缺乏,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剔除这3个来源地,选取上述剩余10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样本。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数据从1992年开始才有公布,其中来自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外资数据从1995年才有统计,为保持数据的统一,本文选取1995-2008年作为样本数据区间。浙江省的GDP、浙江省与这10个投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10个投资国对浙江省的直接投资额的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实际FDI累计额以1995年为基年进行统计,各投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网页,杭州市距各投资国首都的直线距离由软件Google Earth测量得出。进出口贸易额、FDI值、GDP值单位均统一为亿美元,距离单位用公里表示。

3.实证模型识别

用于处理面板数据的模型有三种――混合估计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当数据中所包含的个体成员是所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一个合理的模型;当样本个体成员是随机抽自一个大的总体,且以样本结果来分析总体时,则应该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只选取了浙江省最主要的10个贸易伙伴国,因此从理论上讲,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更合适。

对模型进行识别,主要用到两种方法――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其中,似然比检验一般用来区分混合估计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则用来区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由似然比检验得其值F=81.488742,而,此时有,故拒绝原假设,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估计模型;由Hausman检验得其值H=0.214472,而,此时有,故接受原假设,即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优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此,综合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选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

1.FDI与双边贸易的关系

运用Eviews6.0,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表示个体成员i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其估计值分别是:

中国香港:0.507、中国台湾:-0.324、日本:-0.117、韩国:-0.001、英国:-0.278、法国:-0.442、意大利:0.061、美国:0.346、加拿大:-0.081、澳大利亚:0.328。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浙江省GDP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增加1.015个单位;投资国GDP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增加0.689个单位;两地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减少0.566个单位。模型中主要检测的FDI这一解释变量的符号为正,说明FDI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投资国FDI累计额每增加1个单位,就会带来0.084个单位的双边贸易增加的效应。

从截面随机效应的看,中国香港、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为正方向,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为负方向,而且偏离程度各不相同,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对浙江省与各投资国的双边贸易影响存在着地区的差异。

2.国别差异分析

为研究各国对浙江省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假定模型中其他解释变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无地区差异,即 的系数不变,不同横截面和时间上的截距相同,建立的变系数模型。考虑到多个截面存在异方差问题,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析方法(SUR)消除原模型中的异方差性,回归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具有正的贸易效应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意大利(按效应从大到小排),投资具有负的贸易效应的国家为英国和法国。美国对浙江省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最强,每1单位的投资就能带来0.277个单位的双边贸易;英国和法国的投资对双边贸易起着替代而非促进的作用,每1单位的英国投资会减少双边贸易0.011个单位;每1单位的法国投资会减少双边贸易0.157个单位。

四、结论及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考察了1995-2008年浙江省FDI的对外贸易总效应,而且还探究了FDI对外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浙江省FDI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从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FDI累计额的边际贸易倾向为0.084,这说明主要投资国对浙江省的投资促进了双边贸易额的增加,也说明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入浙江省的FDI与浙江省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一种互补关系。浙江省在吸引外资的进程中,政策越来越自由、规范和合理,投资的障碍也逐步在减少,因此吸引的FDI越来越多,同时也就促进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10个主要投资国的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从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FDI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国别差异。贸易创造型FDI的8个经济体为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意大利;除意大利外,其余7个经济体均处于环太平洋地区,与浙江省进行直接的贸易对话较为方便。

美国对浙江省的投资贸易创造效应最为明显,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这三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体其次。这说明它们在浙江省建厂投资生产,不是以此来打开市场,扩大产品的销路,更多的是利用当地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产品回销国内或世界其他地方。历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的贸易伙伴中位居前四位的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由此也可体现它们的投资对双边贸易的贡献力度。

香港对浙江省的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相对不太明显的原因在于,香港接壤广东,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当的情况下,香港首选广东作为它的出口加工平台,而非浙江。因此,尽管香港对浙江省的FDI历年来一直位居第一位,近年来的双边贸易额并非如此,2008年浙江省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为54.97亿美元,在浙江省的贸易伙伴中仅位列第7位。

贸易替代型投资的2个经济体为英国、法国这两个欧洲国家,与中国(浙江省)相距甚远,贸易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它们不会选择浙江省作为一个简单的产品出口加工的平台;他们对浙江省的直接投资属于市场寻求型投资,其目的是以浙江省为基点,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减少产品直接贸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从而形成了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

意大利虽然地处欧洲大陆,但与英法这两个欧洲国家不同的是,它对浙江省的投资所带来的贸易效应为正,每1单位的投资能增加双边贸易0.092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因为意大利经济模式和浙江经济模式相似程度极高,互动程度也极高,如产业结构相似,均以生产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聚集在一个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内,如意大利比耶拉的毛纺织产业、浙江宁波的服装业等。两地经济若干的交集决定了它们的合作竞争关系,体现在投资对双边贸易的效应为促进效应。

参考文献:

[1] 杨迤:FDI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 世界经济,2000(2):44-49

[2] 奚君羊 刘卫江: FDI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6):3-116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上海与马来西亚贸易;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而随着中国和马来西亚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人员往来的增加和两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马两国经贸合作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中马两国自1975年5月31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从1990年的11.7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64.39亿美元,增长了39倍多。在中马双边贸易总额中,上海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将近20%.因此,研究上海和马来西亚的贸易现状对扩大两国的贸易,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十分重要。

一,          上海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上海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合作发展迅猛,双边贸易额已从1998年的2.79亿美元,猛增至2007年的77.87亿美元,增长接近28倍。自1998年到2007年(见表1),上海与马来西亚贸易额年均增长39.5%,比同期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总额和上海外贸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快15%、16.7%。其中,上海对马来西亚出口额年均增长38.24%,自马来西亚进口额年均增长40.27%。2007年上海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为77.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上海对马来西亚出口额为2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2.08%,上海自马来西亚进口额为49.84亿美元,同比增长6.75%。贸易逆差21.81亿美元,比上年规模有所缩小。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上海出口东盟的主要是农、副、轻、纺产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主要是石油化工、粮油土畜产品。近年来,上海对马来西亚出口、进口的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件产品大幅增长,2007年分别达21.26和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32%和12.45%,分别占上海对马来西亚出口、进口的75.85%和82.83%。双边贸易的化学工业产品也逐步扩大,2007年出口、进口额分别为11.99和16.25亿美元,同比增长49.32%、减少12.87%。

同时,上海与马来西亚贸易依存关系日益增强,上海市与马来西亚贸易额占上海市与东盟贸易额、上海贸易总额和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额的比重分别由1998年的12.02%、0.89%、6.54%上升为2007年的23.28%、2.75%和16.76% 。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而2015年达到90%零关税的目标也意味着彼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尽管近来菲律宾、越南在南海的争议在定程度上影响双方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当中取得的成就。因此,探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多大程度促进双边经济增长有助于管理层在宏观层面做出政策决定等。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等(1 962)根据牛顿的引力方程提出,表达式为Tij=AYiYi/Dij。其中Tij为j、i两国间贸易额,A为常数,Yi、Yi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间距离。他选用42个国家研究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作用很强。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当中,潘沁(2006)提出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并表明区域经济体化能促进区域内贸易及产业内贸易。张昱等(2006)运用该模型估算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提供了一个数理考量。

本文目的在于检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双边贸易额影响程度,因此,数据和模型比较简单,解释变量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被解释变量是两国间的贸易额,回归之后,来比较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贸易关系。

二、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关系现状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双方在各种包括关税、给予投资者公平公正待遇、权利和义务上达成了一致,同时,区内相关法律法规透明度的提高,使双方全面经济合作更进步。首先,双边经贸合作迅速扩大。1991-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79.6亿美元增至3628.45亿美元,增长约44.6倍,年均增长高达20%以上。其次,双边贸易共生。

一方面,双边均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靠的也均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这种竞争将持续存在并加剧。另一方面,双方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又各有所长,如工业制成品及双方的相互投资、技术互补等都是彼此互补性长期存在的。最后,双边经济关系仍面临诸多挑战。贸易区的建立有益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但也存在诸如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等出多挑战。

三、数据、模型及实证

文章所用的数据包括2004年到2013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中国与东盟各国实际GDP,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数据库。至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将各国首都作为经济中心城,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距离。

根据前文的模型,修正后得到的模型如下:

各符号含义在此不再赘述,根据方程(1),运用软件回归得到下表数据:

表1:2004-201 3年间中国一东盟回归主要数据

从数据回归的结果来看,各个回归方程系数的符号都满足理论要求。也就是说,两国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起反作用,且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两国的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起正向作用,区域协定促进了区内的进出口。各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的显着水平都很高,且各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调整的R2)也都高于0.7,从而实证了各个回归变量系数在统计上的可靠性。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文章运用1992―2014年中国与韩国双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数据结合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描述两国的贸易发展现状,并且利用引力模型,计算了中―韩双边贸易的潜力。文章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中韩两国贸易规模变大,增速变快,但中国常年处于逆差国的地位;其次,中国与韩国的贸易结合度大于1,表明两国贸易联系十分紧密;再次,中国与韩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值围绕1.1波动,且小于1.2,表明两国贸易仍具有潜力,存在进一步扩大潜力的空间。最后提出相应的促进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建议,以期对中韩两国贸易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贸易结合度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1引言及文献回顾

韩国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2013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4年中韩贸易差额达898.52亿美元。两国贸易量的巨大激增显示出两国贸易规模的增加以及Q易层次的全方位性。随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建成,预计两国在未来的贸易额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研究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贸易额来说明,我们应该以更加细致的视角深剖两国贸易结构及层次,明晰中韩两国各自具有独特优势的货物,并且利用这种比较优势来发展我们的货物贸易。两国贸易的顺利开展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明晰了两国货物贸易的潜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寻找出一条适合我们国家的贸易方式与贸易道路。

孟繁华在《中韩贸易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指出影响中韩贸易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经济的差异性、中国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韩贸易应注重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合理有效利用韩国直接投资以促使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4)。李雪威,吴昊在《新贸易环境下中韩FTA促进战略评析》指出中韩FTA生效后,将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中韩两国处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在贸易自由化程度和范围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具体的谈判过程中,两国需要本着合作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加以解决(2013)。马常娥认为对于中韩贸易逆差的解决途径主要从调整中国对韩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和进行积极有效的磋商与谈判这三方面努力(2004)。

2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2.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中韩双边贸易数据主要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借鉴李亚波(2013)所采用的数据库SITC Rev.3的分类方法,将商品货物贸易一共分成0-9十类,其中0类商品为食物与动物,1类商品为饮料与烟草,2类商品为除去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材料,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剂以及有关原材料;4类商品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5类商品为化学品以及相关产品;6类商品为主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商品主要指机械及相关运输设备;8类商品为杂项制成品;9类商品代表没有进行分类的其他所有商品集合。

2.3引力模型

Help-manetal研究了在出现部分国家间贸易流量为零的情况时,如何运用引力模型的问题。他有效解决了变量总体中部分贸易流为零时会出现的偏差问题(2006 )。而引力模型也成为了国内学者频繁使用于研究双边或者多边贸易潜力的方法,例如毕燕茹、师博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5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测算(2010),艾塞提江、郭羽诞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俄与中亚5国的贸易潜力,张英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俄双边贸易潜力(2012),刘正凯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潜力(2012)。引力模型在研究双边及多边贸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依旧选择引力模型来研究中韩两国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Linnemann(1966)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引入了相应的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构建如下的双边贸易流量估计方程:

LnTijt=α0+α1LnYit+α2LnYjt++α3APEC+α4LnDistij+α5EU+uij

其中α0,α1,α2,α3,α4,α5为解释变量系数值,uij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所选的回归样本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这是由于中国与韩国都属于该类型的经济体,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分布于世界的各个大洲,本身之间的距离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此外这些国家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天然资源丰富的特点,经济结构较为相似,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用中国与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来估算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潜力将更加具有说服力。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平衡性要求,选择以下国家为研究对象: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菲律宾、土耳其、埃及、印度、约旦、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共14国。我们收集了1992―2013年共22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货物贸易面板数据来进行回归,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3实证分析

3.1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规模及增速

中国与韩国在1992年建交时双边货物贸易额仅有50亿美元,2014年双边货物贸易量为2904亿美元,涨幅接近60倍,显示出中―韩两国贸易上的强烈依存关系,两国的贸易呈现出飞速递增态势。

从增长速度来看,1992―2014年,中韩两国货物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较高,表明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显示出两国在贸易上的黏连关系。由于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1860亿美元,2009年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1562亿美元,增长为―16%,2010年贸易总额为2071亿美元,增长率为32.59%,增速明显。以上表明,虽然双边贸易增长率偶尔出现波动,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3.2中―韩贸易结合度指数

通过计算得到双边的贸易结合度如下图所示

以中国作为出口国发现,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Y合度始终大于1,2001年为最大值2.093,表明两国贸易关系十分密切,符合现实情况。1992―2001年贸易结合度指数显著增加,表明随着两国的顺利建交,显著提升了两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增幅明显。2003―2007年,贸易结合度指数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值都大于1.7,显示出两国贸易仍具有巨大的潜力。2008―2014年贸易结合度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消极影响也对中―韩两国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国在货物贸易的往来方面仍是潜力无穷。

以韩国作为双边贸易中的主体国时,我们发现1992年到2005年,贸易结合度指数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说明随着两国的顺利建交,政策的开放使得两国在货物贸易上的往来更加频繁,符合实际状况。2006年―2014年,贸易结合度指数总体显示为递减趋势,可能是由于中国在双边货物贸易中的结构层次改善的结果。我们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2008年和2009年,贸易结合度指数分别为3.078和2.931,显示出两国贸易上的高度依存性,这种高度依存性对于抵抗危机稳定自身国的经济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中国与韩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表明两国的贸易结合度联系紧密,双方均视对方为重要的出口国。同时两国贸易结合度由强变弱,主要由于中国常年处于贸易逆差,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结果。特别是相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幅度,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的增加幅度较小,也影响了两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3.3贸易流量分析

我们知道面板数据主要有三种模型分析方法,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进行模型的选择时,我们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从结果输出中我们可以发现,拟合优度为0.7492,表明引力模型所含有的解释变量可以在74.92%的程度上解释双边贸易额的变动情况,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其F统计量在小数点后4位都为0,表明方程是显著的。由结果可知,中国的GDP(取对数之后)每增加1美元,将会使双边贸易额增加2.2351美元,而贸易国的GDP(取对数之后)每增加1美元,将会使双边贸易额增加0.4879美元。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对两国贸易额具有负向影响,且在1%的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贸易国是否为APEC成员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两国的贸易额具有积极地正向影响。如果贸易双方都是APEC成员国,则其双边贸易额高于非APEC成员国80.15%。此外,两国距离每增加1公里,将会使双边贸易额减少0.7229美元。由于存在共线性,导致在方程估计的过程中,变量EU被舍弃,以上的结果符合预期。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需要判别普通最小二乘法,随机效用模型以及固定效应的优化选择问题。再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发现F统计量在小数点后4位都为0,表明是十分显著的,并且大部分的解释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变量的符号也都符合预期。

在比较普通混合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时,F统计量为0.0000,所以拒绝原假设,可知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普通混合最小二乘估计。其次在判别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时,我们进行Hausman检验,显示的p值为0.0016,强烈拒绝原假设,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是优于随机效应模型的。

观察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发现解释变量LnYit,APEC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变量LnDistij和EU在估计过程中被舍弃。但变量APEC系数为―0.6761,不符合预期,可能是由于APEC成员国之间贸易摩擦增加的结果。根据回归结果于分析得到引力方程:LnTijt=2.49LnYit―0.68APEC+4.60

根据上面的方程发现对进出口贸易起影响的主要是出口国的GDP规模和加入共同的区域组织。中国的GDP每增加1%,双边贸易额增加2.49%,贸易双方都属于APEC成员国时导致的双边贸易额比非成员国贸易额增加-0.49%,这可能是双方在具体贸易时贸易摩擦与冲突等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的结果。

注意:系数估计值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代表该回归系数的P值。

3.4潜力测算

我们可以借助于上面提到的贸易引力模型,我们将解释变量带入上面得到的回归方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预测值,即为贸易流量的模拟值。用实际的贸易流量值来除以贸易流量预测值就得到两国的贸易潜力指数。根据刘青峰,姜书竹(2002)有关贸易潜力的划分:若潜力指数小于0.8,则认为两国之间具有较大的贸易潜力;数值介于0.8和1.2之间时,说明两国的贸易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需要双方努力继续开展贸易,深挖潜力;若贸易潜力指数大于1.2,说明两国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两国需要需要找到新的贸易合作点,来重新再造贸易往来。

我们采用上文回归得到的固定效应模型来对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发现1992―2013年,贸易潜力指数在1.1范围内上下浮动,说明两国的贸易潜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仍可以进一步在现在的基础上扩大贸易空间。此外,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09年之后,贸易潜力指数逐年降低,表明随着中韩自贸区建设被提上日程,中韩双边的贸易潜力逐年增加,中韩自贸区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体现,双边贸易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预计,随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建成,双边的贸易潜力将会越来越大,中韩自贸区对两国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结论

通过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中韩两国自从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的规模逐渐增大,贸易增速加快。预期伴随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建成,双边贸易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的破除使得双边贸易额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中国在与韩国的双边贸易中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国的地位,对于中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从贸易潜力指数值来看,潜力指数在1.1范围内上下波动,特别注意到从2008年之后,潜力指数的持续下降表明两国仍然具有较大的贸易空间和贸易需求,同时我们可以预期,伴随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建成,双方的贸易潜力指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走低,双方都具有较大的贸易诉求。基于这些现实性状况与条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4.1实证结果显示自贸区的建成会对双边贸易额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实证结果暗示中韩自贸区的建成荼鼗岫粤焦的双边贸易额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建成,会对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合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先导作用。中―韩自贸区的良好效应势必会将日本拉入自己的阵营,有助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持续升温,推动中日韩三方自贸区的建成。

4.2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潜力值围绕1.1波动,意味着两国还有较大的贸易空间,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

中国应与韩国开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贸易合作与往来,不断增强本国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努力开拓韩国市场,不断增强两国的贸易紧密度和结合度,充分挖掘中―韩贸易潜力,实现贸易上的紧密依存关系,构建亚洲共同经济体。

参考文献:

[1]艾塞提江,郭羽诞.中俄与中亚五国贸易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1(4).

[2]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3).

[3]金缀桥,杨逢眠.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1).

[4]李亚波.中国与智利双边货物贸易的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7).

[5]李雪威,吴昊.新贸易环境下中韩FT A促进战略评析[J].东北亚论坛,2013(3).

[6]刘青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7]马常娥.中韩贸易逆差:状况、原因和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

[8]孟繁华.中韩贸易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4(7).

[9]张英.基于引力模型的中俄双边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J].国际经贸,2012.

[10]Anderson,James E, Eric van Wincoop..2004.Trade Cost [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1.42.

[11]Linnemann H..1966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Amsterdam:Nortb Holland Publishing Compnny.

(上接第280页)焦点和难点。只有在少数情形下,私营军事安保公司及其雇员的违法行为才可归因于雇佣国,即实施的是具有政府权力要素的行为,或者是在雇佣国指示或控制下作出的行为。雇佣国可能为上述行为后果负责,但是控方的证明难度较大。因此,现实中尚没有雇佣国因为私营军事安保公司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承担责任的先例。

参考文献:

[1][2]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Nicar.v.U.S), 1986 ICJ, 14 June 27.

[3][4] Prosecutor v. Tadic, Judgment, Case No. IT-94-1-A, 15 July 1999.

[5]Prosecutor v. Delalic, Judgment, Case No. IT-96-21-A, 20 Febraury 2001; Prosecutor v. Aleksovski, Judgment, Case No. IT-95-14/1-A, 24 March 2000.

[6]Antonio Cassese, The Nicaragua and Tadic Tests Revisited in Light of the ICJ Judgment on Genocide in Bosnia[J], EUR. J. INT'L L.2007, (18): 649.

[7]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 (Bosn. & Herz. v. Serb. & Mont.), 2007 ICJ,91 February2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