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

休闲消费论文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惠雄.休闲经济:由理念认知向大众实践的跨越[N].光明日报,2009-1-6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休闲消费市场开发

一、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现状

1.休闲消费市场需求大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4]周雪晴:论休闲经济中的消费特点及其需求管理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67~70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国休闲消费的研究起步晚,美国的休闲理论研究比较成熟,本文通过中美在休闲消费对象、结构、休闲消费时间、休闲消费教育方面的对比,指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借鉴美国的经验,提出促进我国休闲消费的措施。

关键词 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时间 休闲消费结构 休闲教育

一、引言

马克思认为: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由此可见休闲兼有消费和生产的双重功效,事实上休闲兼有消费含义。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看作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休闲和消费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进行选择。由此把休闲消费定义为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所从事的消费活动。

美国人休闲消费理论研究历史较早,大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是休闲学在美国诞生的标志。美国休闲消费发展比较完善,不仅设立专门研究休闲的组织机构,而且美国的休闲教育,很多大学都设有休闲专业、休闲系,甚至休闲学院。而中国休闲消费研究起步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有助于休闲消费研究的深化和完善。

二、中美休闲消费比较

(一)休闲消费对象

美国休闲消费产品品种齐全,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且有龙头产业带动。不仅重视放松享受的旅游休闲消费,影视娱乐休闲消费,而且重视发展智力的文化休闲消费、体育保健休闲消费,既注重服务型休闲消费、又注重体验性休闲消费。在美国,旅游业是第三大零售服务业,仅次于汽车销售和食品销售。美国娱乐业中视听产业(影视和音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1985年的第11位上升到现在的第6位。美国的文化产业在1996年已经是最大的产业,2000年美国占有全球文化市场的46%,美国的“好莱芜影视”是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美国休闲体育发展比较成熟,也是全球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国在休闲项目的开发上,各地区、各行业产品雷同,并且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突出特色,结果导致了休闲消费领域出现资源供给过剩,同业恶性竞争的局面。

(二)中美休闲消费结构

美国的休闲支出安排合理,消费结构比例适当。根据Ipsos Mendelsohn的2008年3-7月美国家庭消费支出份额数据发现:旅游消费占美国家庭消费支出的14%,占第三位,其次是娱乐,个人保险,电子产品。总的来说,休闲消费品占美国家庭休闲消费支出总额的34%,即美国人收入的1/3用于休闲消费。此外,1/3 的运输服务于休闲旅行,60%的飞机乘客是非业务性旅行。美国人不仅注重娱乐消遣性休闲消费,而且注重智力型休闲消费。美国人对文学、艺术、艺术博物馆、历史、科学的兴趣十分广泛,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运动。例如1981年,美国有4400多家艺术、历史、科学和综合性博物馆,共有9000个公共图书馆,1979年全国博物馆的访问者人数达3.4783亿人次。

我国的休闲消费支出与美国差距甚大。我国在2008年人均休闲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消费占家庭人均总消费支出的36.2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9%。而且根据郭鲁芳研究,我国的休闲消费重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休闲消费;重被动性休闲消费,轻自主性休闲消费①。

(三)休闲消费时间

发展休闲消费,不仅需要经济支付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空余时间。休闲时间的存在是进行休闲消费的必要条件。

1.休闲时间灵活性。美国休闲消费的时间自由灵活。在公司内,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年休假时间,也可以分开休假;同时公司也可以把年休假作为福利待遇提供给员工:一是多给员工工资、少提供年休假,二是多提供休假这样的福利去吸引员工。以灵活的休假方式吸引员工既可以保持员工的工作激情,也可以塑造轻松的环境,增加公司利润。

我国休假方面执行的是“黄金周”假日制度,员工不可以随便调配自己的休假时间。“黄金周”集中休假制度制约了人们的出游时间,致使假期期间交通拥挤,出游困难,增加公共管理费用。

2.带薪休假制度。美国的带薪休假制度是三至五周,随时可以休,假期一般要求一次性用完,双方并为此签订合同。美国的带薪休假制度是强制性的,任何一方如果不执行,会受到惩罚。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统计,目前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用人单位都采用了“带薪假日”制度。这种做法之所以风行,主要是因为可以降低成本。

带薪休假在我国《劳动法》已有规定,一般有10到15天的休假。但是由于企业担心成本过多,另一方面就业困难,员工较少提休假要求,致使带薪休假的执行难以落实。

(四)休闲消费的教育

美国的休闲教育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从事休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目前,在美国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约有400所,其中得到美国娱乐、公园协会和美国休闲与娱乐委员会认可的有100多所。美国高校的休闲教育实施得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紧密配合,三者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社会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学校主要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与组织活动,家庭主要发挥配合、监督和提供实践机会的作用。在这一实施过程中,社区资源被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形成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的模式。

我国对休闲教育理论的探讨不够深入,关于休闲教育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1998年我国女科学家马惠娣才正式涉足研究休闲教育。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还有许多领域期待我们拓展,理论方面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关于如何开展休闲教育的研究。学校缺乏严密的计划以及专门从事休闲教育的教师,家长缺乏对休闲教育的作用的清醒认识,反而认为学生在个人成长、自信心、独立性、自主性等方面的发展与休闲教育并不直接相关。

三、美国休闲消费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多层次休闲需求

充分挖掘休闲消费资源的优势,开发有市场前景、生命力持久和竞争力强的休闲产品,建立比较完善的休闲产品体系,形成具有规模的休闲产业。大力开发多样化休闲产品,挖掘休闲产品的文化底蕴;适应休闲需求的转变,开发新的休闲产品,提升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营造休闲消费中的文化氛围。

(二)提高休闲消费中的精神文化含量和品位,优化休闲消费结构

加强休闲消费的研究,对消费者进行休闲消费教育和引导,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扩大高层次的休闲消费领域,营造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的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引导人们逐步提高休闲消费中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

(三)落实带薪假期,为休闲消费提供条件

学习美国的带薪休假制度,按照工龄来增加带薪休假的期限。增加休假时间的灵活性,增加带薪休假的机会,使其更好的为国民经济服务。注重劳动者的休假权,坚持以分散为主、适度集中、单次休假时间长短搭配的原则。在休假时间分配上,既要强调时间的分配以分散为主;又要考虑适时安排单次时长较长的假期,以满足游客的长途出行。

(四)加强休闲教育的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合理休闲消费

借鉴国外休闲研究的理论成果,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成果,尤其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相关成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休闲教育理论。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休闲教育课程,整合教育资源,聘请专门的休闲教育教师。注重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要经常联系家长,经常组织学生与家长的共同活动,使其认识到休闲教育在孩子身心素质个性发展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6(5).

参考文献:

[1]尹士杰.我国当前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几个问题.消费经济.2002(2).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 疏离性消费

从休闲体育消费的现状来看,休闲体育消费人群及选择的运动项目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特点,休闲体育消费方式自然性与商品性并存,而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也比以往更具象征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疏离理论中提出了疏离的概念。他认为自我对于主体的疏离,是指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由自身分离出的客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已的能量来反对主体本身。所谓“疏离性”的活动,是指人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与人的初衷相违背、对立,人的行动被动地受到自身以外某些外在力量的驱动,完全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与自身需求相违背的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便是“疏离性”消费。当前休闲体育已呈现出一定的疏离化消费趋势,具有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特点。休闲体育消费的炫耀性特点是指休闲体育消费越来越偏离娱乐健身载体、拓展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的桥梁的轨迹,更多成为较富有阶层之间在消费领域的相互攀比和竞赛的工具。休闲体育消费的非理性化特点是指当休闲体育运动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时,就开始由根据所需选择最优的理性消费向侧重于体育产品的外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的感性消费转变了。休闲体育消费的强制性特点是指消费者在其象征意义的迷惑下,过多的休闲体育消费产品、各种促销手段、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休闲体育的消费过程变成一种义务,消费者被动进行的选择,不具有自发性、独立性。如何正确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其消费过程疏离化,以确保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能健康、完善的发展,是休闲时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休闲主要内容的休闲体育也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休闲体育消费现状

综合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对其广义的理解是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和身心放松。其内容丰富多彩,从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远足、慢跑等都属于休闲体育的内容。休闲体育将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将在今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得以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形成和发展。总体上看,休闲体育消费涵盖了人们闲暇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赛对体育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直接消费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间接消费的行为。

1、休闲体育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化

体育运动已经日益成为个人休闲消费的一个组成,主要包括体育用品的消费、参与体育运动的消费、观赏体育的消费这几个方面,并且都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消费人群随水平、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人群体育消费项目和内容选择呈现多样化态势,诸如游泳、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排球、高尔夫球、器械健身、气功、门球、围棋、类等,

2、休闲体育消费方式自然性与商品性并存

休闲体育消费的方式既存在着自然性体育消费,也存在着商品性体育消费,前者多以徒手或持小型器械为主的自娱、自练的方式,属“粗放型”的“一般性健康消费”;后者如光顾高档的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健身厅、俱乐部,一掷千金地去尝试不同文化风俗的健康与体育消费活动等这种“商品性”的“发展康消费”更多反映了休闲体育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的意义。近些年来,观赏和参与展示个性时尚化的休闲运动和极限运动,如街头篮球、足球类运动,街舞、空中滑板、攀岩、卡丁赛车、滑水冲蹦极跳、轮滑、小轮车跳跃和街区障碍等项目,更是人们尤其是城市青少年闲暇体育消费中的新宠。

3、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更具象征意义

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从最初的健身和康复,转而关注体育作为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创造、商品交换认同等综合性的社会功能,这种关注已经突破了休闲体育消费形态的局限,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中,某种休闲运动方式甚至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象征,用以讨论社会阶层或群体组织的社会分野。人们休闲体育消费所指涉的对象已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它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指数,悄然改变和建构着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国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历程是短暂的,但其推进却又是加速度的,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现实生活中,休闲体育消费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元素,令人担忧。休闲体育消费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是一个可以尝试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加以研究的领域。

二、疏离理论及疏离性消费

1、疏离理论

马克思提出的疏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工作可以带给人们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而疏离的劳工会对工作及产品失去控制的权力,以及他们与工作及与其他员工之间产生脱节的现象。疏离理论中的提到的疏离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社会政治哲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通常以不同的形式和名称出现。在哲学上,它一般被译为异化,黑格尔认为异化是自我对于主体的疏离,是指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一客体逐渐与主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已的能量来反对主体本身。对于人类的活动而言,要让它有趣味、有意义,就不能使其成为“疏离性”的活动。所谓“疏离性”的活动,是指人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与人的初衷相违背、对立。在疏离性的活动中,人的行动是被动的,受到自身以外某些外在力量的驱动,完全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宛如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2、疏离性消费

在当前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为了搞活经济,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讲求效率、降低产品、增进产量,更重要的是制造需求、刺激购买欲、鼓励消费。许多商品的“抽象”和“象征”价值又往往大于其“使用”或“实用”价值,消费过程中,价格本身便成为次要考虑的因素。“高价格”“高包装”“高格调”成为最好的噱头,使消费者花费巨资,购买一些实际上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再加上商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令消费者目不暇接,无法选择。这种消费形态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失去了主体性、独立性和人的自主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购买的,并非是具体而实用的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象征值得炫耀的“符号”,其目的不是“满足需求”,而是为满足“欲求”而消费。这种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便是“疏离性”消费。

三、休闲体育的疏离性消费趋势

1、炫耀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桥梁。但近年来休闲体育消费中,炫耀性的态势日甚。例如高尔夫运动在国内休闲体育消费中呈不断升温的态势。这种耗资不菲的运动消费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市场,除了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一项可以显示个人或群体身份、地位和象征财富、成就的运动休闲,准确地说,这便是所谓的炫耀性消费。这一消费群体往往自诩为精英阶层或有闲阶层,其消费的动因往往是较富有阶层之间在消费领域的相互攀比和竞赛,这种行为以财富为后盾,以获取荣誉、面子、声望和地位为目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曾对炫耀性消费作为当时社会有闲阶层的生活方式进行过细致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类消费群体以从事消遣性的浪费性消费为乐事,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实质上是为了博取相当的社会位、名望、荣誉,因而,只要是对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商品消费,就格外热衷。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消费作为一种实践,首先是一种形成‘区分’的手段,不同地位和阶级群体通过各不相同的消费模式得以相互区分开来。”

2、非理性化

随着现代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已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体育运动己经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社会为创造狂热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机会,当这一切成为全民共识时,理性消费的沉稳就处处让位于感性消费的浪漫了。所谓理性消费是指在已知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据其消费水平以最低的价格获取最大效用的商品及商品组合;而感性消费则是指消费者在商品的选择时以“是否喜欢”为首要考虑因素 。前者与生活水平较低的阶段相对应,而后者则与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相对应。以体育用品篮球或运动服装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用5元钱买一个橡胶篮球, 或3元钱买一双运动鞋作用于健身娱乐,此时侧重的是篮球或运动鞋的功用,贯彻的是实用原则;而现在动辄几百上千元的篮球或运动鞋,所侧重的是体育产品的外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因此,如果说实用型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消费的话,感性消费则更多的是一种意义消费、心理消费和符号消费。休闲体育消费正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

3、强制性

当人们习惯于将各式的体育运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消费选择的时候,休闲体育消费也就成为象征消费的对象,即被消费的休闲。至此,休闲产生了异化。本来是自己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所以很容易忘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感,达到最佳的心理体验,却因为休闲体育成为消费本身,其作用由此淡化。取而代之凸现在眼前的是体育运动作为休闲被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休闲体育运动的时尚化、休闲化、象征化的消费带给人们的遐思和幻想正在超越它原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快乐。休闲体育消费不再是自发的、独立判断的,消费者自身往往不具备“自主选择权”。过多的休闲体育消费产品、各种促销手段、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消费过程”变成人们的一种无法逃避的“义务”,因为大家如此。原本用以培养良好心境、增进生活情趣、发挥潜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休闲运动”,变为一种商业的工具、一颗消费过程中的棋子。

四、结论

在休闲体育消费领域,由于人们对商品或运动不仅是其产品本身的消费,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因此,休闲体育的消费愈来愈带有炫耀性、炫耀性、非理智型。这种态势,难免会对休闲体育消费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何正确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其消费过程疏离化,以确保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能健康、完善的发展,是休闲时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红:生命因休闲而精彩――如何正确认识休闲及构建休闲道德体系[J].中州学刊,2002(2).

[2] 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李文波:体闲体育消费研究:一种文化与社会学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4] 牛晓梅:论大众消费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消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7).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休闲产业;休闲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4―0040―07

在西方,自凡勃伦(Veblen,1899)以来,休闲一直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加以研究,现在,休闲产业经济学已经成了西方学界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在中国,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加之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休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初,于光远先生就提倡要对休闲进行研究,后来他又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争取有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休闲产业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加强对休闲学的研究[2]。他对休闲产业研究的提倡,开启了中国休闲产业研究的先河。不过,休闲产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是在1999国家宣布增加公众节假日的天数后,此后休闲的消费效应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报刊舆论开始广泛讨论休闲产业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加入到休闲产业研究的行列,并产生了一批严肃的学术成果。

一、休闲产业研究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如何界定休闲产业的范围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休闲产业时所遇到的最难以达成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休闲产业的经济统计(如休闲产业的产值和就业等的统计)以及人们对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认识,而且它也是建立休闲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规定了休闲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即使是在对休闲产业研究比较深入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对休闲产业的范围界定上至今也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它们所统计的休闲产业就不完全相同。

于光远先生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2]。这一定义虽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里的“休闲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闲需要还是间接的休闲需要?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些本应归入休闲产业的行业将被排除在休闲产业之外,如为游乐场提供大型游乐设施的企业,由于这些大型游乐设施并不是人们直接的休闲需要(人们去游乐场游玩时直接的休闲需要是游乐企业提供的休闲服务而非这些休闲设施),因此这些企业就不能被计入休闲产业的范围。然而,根据产业的关联性,很多为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间接产品的行业都可以被归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这样的话,国民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可以一部分或全部归入休闲产业。

马惠娣是国内较早研究休闲产业的学者,虽然她的研究重点一直限于休闲哲学,但她关于休闲产业的观点至今仍为学术界所广泛引用。马惠娣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它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但与于光远先生的定义一样,她的“密切相关”也是不明确的。而且,她还认为:“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间都有交叉与渗透,界定不同称谓不同。如在我国,过去统称第三产业,经合组织称服务业,在美国休闲产业被划定一个范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3]49可见,她将休闲产业等同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以及将旅游业、娱乐业与服务业并列,这显然让人难以苟同。因为第三产业与休闲产业只存在交叉关系,它既包括了一部分服务性行业,又包括了一部分非服务性行业,而旅游业与娱乐业均属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将它们并列,犯了定义上种属不分的逻辑错误。

李再永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4]。这一定义将休闲产业看作是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函数,但将教育产业也列入休闲产业,存在外延过大的问题。宋成立则将休闲产业与休闲服务业等同,认为休闲产业是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统称,它包括传统的消费品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娱乐及旅游业、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产业[5]。这一定义将休闲物品业完全排除在了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外,理解过于狭隘。

那么,休闲产业的范围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其实,由于“休闲”更多地被看作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因此凡是生产供人们在休闲时“直接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的行业都应归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我们将这类物品或服务称为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它包括了消费者的全部直接休闲需要和一部分间接休闲需要,比如游乐场向游人提供的游乐服务是游客的直接休闲需要,而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是游客的间接休闲需要,这些游乐设施虽然只是游乐场生产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但由于许多服务尤其是休闲类服务的生产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即要求消费者利用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设施进行自我服务,因此这类游乐设施仍是供游客“直接使用”的,故生产这类游乐设施的企业仍应被归入休闲产业,而其他那些为生产休闲物品(用品)和休闲服务的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由于它们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直接使用”的,因此不能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所以,对休闲产业的界定应遵循“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而不是“直接需要”的原则。

根据“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休闲产业应被定义为: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行业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中。我们可以将存在于三大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部门分别称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和休闲第三产业,其中休闲第一产业和休闲第二产业可以统称为休闲物品业,休闲第三产业也称为休闲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休闲产业所包含的主要行业范围如图1。

(二)休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内休闲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马惠娣和王国政通过对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推断出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6]。邓志阳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作用[7];李再永详细讨论了休闲产业的就业功能[4];孙天厌认为发展休闲产业主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双拉动效应[8];楼嘉军认为休闲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三个方面[9]。归纳起来,国内学者认为休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许多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都表明,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阶段时,休闲消费将成为推动社会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凸现。我国学者马惠娣和王国政曾观察到,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依赖制造加工业的繁荣,但现在各类休闲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生活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6]。

2.增加就业。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来扩大就业,是现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因为休闲产业中的休闲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多。另外,休闲产业一般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以旅游休闲业为例,因其涉及衣、食、住、行、娱、购等多方面的消费活动,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娱乐业、旅游商品业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我国学者李江帆等对广东省旅游业的一项估计,旅游业每增加1人就业,大约能给三大产业提供约6.2个就业机会[10]。

3.促进公平分配。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三)休闲消费

持续的休闲消费需求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休闲消费一直是我国休闲产业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对休闲消费的理解一般是在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遵从新古典的分析思路,将闲暇时间本身看成是一种边际效用为正的“正常品”,因此休闲消费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对闲暇时间的消费。二是将休闲消费理解成消费者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所发生的对休闲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从第一种含义上对休闲消费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分析消费者对闲暇的需求,这方面的讨论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工作―闲暇”模型展开的,其中宋瑞主要讨论了消费者的闲暇需求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以及闲暇需求的收入弹性,发现闲暇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11];何崇仁和胡适耕在“劳动―休闲”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考虑休闲因素的更一般性的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模型,并对模型在一般意义下进行了均衡分析和动态分析[12]。郭鲁芳也基于传统的“工作―闲暇”模型对休闲消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引入家庭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休闲消费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消费者最大化效用的条件,并分析了其他收入、工资率变化对休闲消费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传统的工作闲暇中,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最优条件是消费和休闲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实际工资率,而当将家庭生产函数引入休闲消费模型后,家庭工作的边际生产率等于物品和消费时间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而且收入变化、工资率都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影响[13]。新构建的模型由于考虑了休闲本身的价值,因而更有助于理解消费者的休闲消费决策。米辉、刘先忠则把休闲引入“宇泽―卢卡斯”模型,通过动态最优化方法,得出了在休闲外生的情况下休闲与均衡经济增长率负相关,在休闲内生的情况下在均衡状态下不存在内生经济增长的结论[14]。

更多关于休闲消费的讨论则是针对其第二种含义进行的,而且主要集中在休闲消费的特点、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方面,其中有:马惠娣曾讨论了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认为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作和休闲的概念已经模糊,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消费)”的概念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将使得休闲消费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6]。李新家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休闲消费时代,休闲消费文化正成为大众的文化,休闲消费正在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在休闲消费时代,休闲消费有四大特点,即以充足的消费时间为前提,以较高的收入水平为基础,以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和风格为主要特征。休闲消费的扩大,将使得休闲产业大有发展空间[15]。邓崇清讨论了休闲消费的分类、特点及其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认为休闲消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休闲消费一般是高品位的精神消费,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休闲消费的兴起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生产率的提高、拉动消费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16],等等。

国内学者在讨论休闲消费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闲暇时间对消费者的休闲需求是有严格制约性的。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即使对某些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既有需求能力又有需求欲望,但由于缺乏闲暇时间,因此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并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但传统的需求定义并没有考虑到消费时间对消费需求的这一约束,也就是说传统的需求定义隐含了消费时间无限性的假设,这一假设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无疑是成立的,但在生产力已高度发达的今天,时间已变得比货币更为稀缺,那么这一假设显然已不再总是成立。也就是说,若存在闲暇时间即消费时间的不足,那么当将闲暇时间约束引入需求分析时,我们会发现消费者对休闲物品或服务的实际有效需求,会由于闲暇时间约束的存在而小于我们根据传统的需求定义而求解到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需求量与闲暇时间成正比的休闲服务如欣赏歌剧和晚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何深入地研究闲暇时间对休闲需求的制约,对制定正确的休闲产业发展政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产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有:

马惠娣认为,我国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已成为发展休闲产业的“瓶颈”,她因此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发展休闲产业的七大建议,即:在适当的时候成立专事国家休闲规划的部门和研究机构;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着手进行每周4天工作制的调研和论证准备;迅速普及科学、合理、健康以及可持续的休闲观,加强休闲教育;加强社区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西部开发要打好“休闲产业”这张牌,要注重创造新的旅游模式;加强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等[6]。王国新也认为,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政府要迟早完善休闲产业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策系统、政府管理系统、产业系统、教育与科研系统等[17]。

郑胜华认为,目前我国休闲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完备、政府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休闲企业规模小且创新能力弱、社会观念对休闲业存在错误认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将休闲产业作为一正式产业列入GDP计算中,并出台有关政策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18]。

曹认为,目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休闲产业规模不足、休闲产品结构和休闲消费结构不合理、休闲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休闲观念陈旧等,提出要对休闲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扩充休闲内容、调整休闲消费结构、加强休闲教育和休闲文化建设,从而大力促进休闲产业发展[19]。

王慧和杨坚争认为,制约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低所导致的需求不足、缺乏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宏观规划水平低、休闲设施落后、休闲服务管理水平低,提出要加强社会宏观管理,建立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20]。

总地看来,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收入水平低、闲暇时间缺乏、休闲观念陈旧、休闲技能低、政府规划落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不完善是当前影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这些讨论大多着眼于宏观,且比较表面,而对休闲产业发展的微观机制和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仍显得探讨不够。事实上,从产业史本身来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如果脱离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过分关注外部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本末倒置。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结论和建议都不是建立在对假设前提进行严格计量检验的基础上的,更多的只是一种经验观察。

二、未来休闲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展望

总地来看,目前国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仅有的研究也大多是表面的和零散的,有些研究还停留在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争论上,加之目前经济统计中缺乏专门的休闲产业统计分类,因而将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的成果严重缺乏,因此今后在研究方法上应从定性研究为主转向以定量研究为主。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入到这一新兴领域,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法,对休闲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进行科学而明确的界定,从而逐步建立起我国休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正确的产业统计是进一步研究休闲产业的基础,如果缺乏一个达成共识的产业框架,不同的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理解不同,那么必将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其中尤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如英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每年出版《休闲统计年鉴》,澳大利亚则建立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文化和休闲分类体系(ACLC),亚洲地区的韩国也有相应的统计①。但是,由于对休闲的理解带有较强的价值判断,不同特点的国家对休闲的理解也有不同,因此哪些产业活动应归入休闲产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统计框架,各国休闲产业统计体系之间的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特点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休闲产业统计体系,是我们以后在休闲产业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过,郑胜华提出要将休闲产业作为正式产业列入GDP中计算的提法却是有待商榷的,因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统计法已经穷尽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休闲产业实际上已经被计入了GDP中,只不过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被计入而已。但如果将休闲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纳入目前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中,又会由于休闲产业散布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而破坏目前的三次产业分类体系,这显然存在可行性问题。因此我们今后的重点应是如何建立一个单独的休闲产业统计体系,将休闲产业从目前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剥离出来。

(二)要注重揭示休闲产业发展的内部规律性。产业发展总是遵循一定发展轨迹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休闲产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正确把握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对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来说非常重要。比如,从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休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趋于上升的,而休闲服务业在整个休闲产业中的比重也是趋于上升的,这就是休闲产业比重上升律。这一规律在我国是否成立?要对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为我国制定相应的休闲产业促进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三)要深入研究休闲产业的就业功能。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格外严峻,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在可能影响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十大因素中,就业问题排在第一位。有专家指出,要解决就业问题仅靠调控运行的战术性措施已无济于事,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挖掘方向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那么,第三产业中哪些产业的就业功能最强?休闲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乘数到底有多高?根据国外的情况来看,休闲产业所吸纳的就业比重是趋于上升的,而休闲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休闲产业中又是趋于提高的,这就是西方休闲产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就业比重上升律。如果这是一条普遍规律,那么对于我国制定相应的就业战略无疑非常重要。

(四)要加强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根据国外的情况,当收入水平提高后,休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和休闲服务消费支出占休闲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都是不断提高的,这就是消费结构变动中的“闲化”趋势,正是这一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休闲产业和休闲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规律在中国是否存在?要对此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寻求需求结构变动的依据,有利于我国根据需求结构变动规律制定相应的休闲产业发展长期规划。

(五)要深入探讨发展休闲产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最终应当是一个人人享有平等的、全面自由发展机会的社会。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在不断获得休闲中实现的,而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尤其是公共休闲和大众休闲业,可以让普通大众获得更广泛的休闲权利与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增进人们的相互接触和了解,缓解人们身心焦虑和工作压力。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既可以增进社会较富裕阶层休闲消费的机会,又可以为社会较贫困阶层提供获得收入和工作的机会,从而促进公平分配。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41-48.

[3]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48-52.

[4]李再永.增加就业的新途径──休闲产业[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1999,21(增刊):7-8。

[5]宋成立.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休闲产业[N].中国贸易报,2001-03-29(6).

[6]马惠娣,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了望,2000,(34):40-41.

[7]邓志阳.休闲与休闲经济[J].南方经济,2001,(12):51-54.

[8]孙天厌.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92-95.

[9]楼嘉军.休闲产业初探[J].旅游科学,2003,(2):13-16.

[10]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16(3):19-25.

[11]宋瑞.浅论休闲经济[J].消费经济,2001,(5):18-21.

[12]何崇仁,胡适耕.考虑休闲的技术进步模型[J].数学杂志,2003,23(2):241-246.

[13]郭鲁芳.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12-21.

[14]米辉,刘先忠.带休闲的Uzawa-Lucas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114-116.

[15]李新家.休闲消费时代已经来临[N].羊城晚报,2004-01-22(8).

[16]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17]王国新.我国休闲产业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2):59-61.

[18]郑胜华.休闲业及其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2,(1):153-155.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es gradually become rich, the monetary income is increasing, and the leisure time has greatly increase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which leisure is increasingly causing for concern. Reasonable and health leisure consump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eisure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offers a few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consumption of the residents.

关键词:休闲消费;消费结构;现状;发展

Key words: leisure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statu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56-02

0引言

休闲消费是人们通过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途径来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休闲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为满足基本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不是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个体,它的客体是所有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休闲消费由市场化的和非市场化的休闲消费两部分组成。在市场主导领域内,交换双方按照市场交换的商业原则获得和提供休闲服务和休闲产品;而在市场原则所不能涵盖的领域,则由政府和第三方来提供。在非市场主导领域内,休闲消费由政府满足的休闲消费和非营利性机构满足的休闲消费组成。

1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实现以及西方休闲文化的渗入影响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的取向,使得个性化趋势日趋突出。就目前的休闲消费而言,登山、击剑、骑马、攀岩、空中滑翔、迷你攀岩、蹦极、旅游等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消费方式纷纷登台亮相,休闲消费的热点开始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发展。

1.1 休闲消费结构存在畸形居民休闲消费结构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1 重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休闲消费。诸如“看电视”、“唱卡拉OK”、“聊天”等休闲活动所占时间较多,而提高和发展自身素质为目的的“看书”、“读报”、“学习知识技能”等活动时间较少。

1.1.2 重非自主性休闲消费,轻自主性休闲消费。目前休闲消费现状以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非自主性休闲消费仍占主导地位。

1.1.3 重被动性休闲消费,轻主动性休闲消费。如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社区中邻里的陌生化和距离化,“看电视”日益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1.2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我国在休闲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消费环境不佳,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休闲消费支持系统的建设尚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1.2.1 发展休闲经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政策引导,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论证,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另外目前我国法律对休闲消费品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尤其是缺乏对这些产品提供者的监督,导致许多休闲产品提供者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了休闲消费的水平。

1.2.2 社会支持系统,如交通、饭店、餐饮、接待等发展还不完善,“瓶颈”问题有待解决。休闲活动的安全保障性差,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出行买票难、吃饭住店贵、道路拥挤等问题。

2促进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较高层次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不断滋长。而目前我国休闲消费结构则呈现为明显的低度化特征。因此,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及产业发展等形式适时调整休闲消费内容,推进我国休闲消费结构高级化势在必行。

2.1 调整休闲消费结构,引导休闲消费增长

2.1.1 加强休闲消费的正确引导如何休闲消费,消费什么内容,必须加以引导。为此,政府必须加强下列工作:一是要创造、培育良好的休闲消费环境,发展绿色休闲消费,弘扬绿色休闲文明。二是要提高休闲消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排除一些低层次、反文化的休闲消费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1.2 积极开展休闲消费教育与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休闲消费教育与培训,是推进休闲消费结构高级化的重要环节。休闲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专门性的理论教育与培训。即在大专院校经济、管理、社会院系设置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对休闲消费供给者和休闲消费者进行相关的教育。二是普及性的实践培训。在社区、各种活动中心、社会团体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如何提高休闲主体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项目。

2.2 加强对休闲消费的规范和引导良好的休闲教育是休闲消费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要在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展。

2.2.1 对商业性休闲消费而言,由于休闲消费自身的特点,如高质量、高品位、需求弹性大及劳务消费比重高等,容易造成较多的价格漏洞和执法监管的困难。一些休闲业主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休闲的幌子下从事着黄、赌、毒的非法活动,污染社会环境。一些休闲消费者在追求消费的同时,人性中的消极面有时候会本能地显示出来,因而不经意间便被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服务所俘虏。

2.2.2 休闲消费比一般生活消费具有更大的外部效应。有益身心的休闲消费,如各种业余“充电”活动、旅游远足等,有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作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一些不良休闲活动如黄、赌、毒活动等,则会毒化社会风气,危害经济发展。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外部效应,都是通过非市场的途径产生的,往往难以准确估量,也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必须破除将休闲消费仅仅视为个人私事的观念,要把它提到关系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来认识。

2.3 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休闲消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1 要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城镇居民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

要把提高城镇居民中等收入阶层的休闲消费力作为拓展休闲消费的切入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档次存在较大差异,中低收入者的休闲消费力受到抑制。为此,要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矛盾,让更多社会成员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成果;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尽可能降低门槛和扩大覆盖面,注意社会保障各种不同制度、不同层次之间的功能互补和整体联系。

2.3.2 坚持以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指导休闲产业发展我国发展旅游业从政府到地方,直至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每年,国家旅游统计报告的两个最重要的数据就是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这种仅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旅游业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休闲需要。

政府应当坚持用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指导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的发展仅靠市场行为是不够的,更不能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价休闲产业的地位。公益性的休闲项目要做到满足普通市民的需求,降低休闲消费的门槛,使之贴近百姓。在美国,绝大多数公园、博物馆、图书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属于公益型事业,而在我国免费供市民休闲的公园还不占主体。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徐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经济评论,2002,(5):45-48.

[2]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齐鲁学刊,1998,(3):99.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3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

3.3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

IMC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明确了休闲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其社会营销可以通过与利害关系者的沟通,构建休闲产业社会营销网络。本文所指的休闲社会利害关系者主要是指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休闲管理部门、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媒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关注这些利害关系者的需求,与之建立长期的关系对休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休闲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业逐渐成为政府主导型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休闲产业在营销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政府的影响力,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引导休闲需求、提升休闲品位、杜绝不健康休闲。现代经济社会,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企业品牌的构建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关注媒体对休闲信息的需求,公正均衡地关于可能会影响休闲趋向的信息,减少休闲供需的不平衡。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休闲企业要积极协调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和休闲者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看做一个社区公民,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的基础上丰富人类生活,提升人生品味。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休闲业; 社会分层; 消费认同。

一、休闲学的相关概念。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21]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休闲消费;休闲消费行为;休闲障碍

本文遵循社会学调查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在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北京、太原两大城市的大学生《周末休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西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六所高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各学校均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问卷590份,有效率达98%。运用SPSS22软件及Excel软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处理,从休闲目的、休闲活动频率、休闲同伴选择、休闲场所及休闲障碍5个方面分析。

一、休闲目的

目前大学生对休闲消费的认识层次还比较低。80%的大学生将休闲视为放松心情的方式,而有超过44%以上的学生则将打发无聊时间视为休闲的目的。理工类学校与其他类院校相比,学生将休闲消费视为锻炼身体、丰富社会经验,结交朋友的相对较少,但将休闲消费视为打发无聊时间则相对较多,这可能与学校类别及课程任务负担有关。相对而言,山西高校学生将休闲消费视为发展兴趣爱好的相对较多,这可能与学校课程安排压力小,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及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有关。

二、休闲活动频率

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上,各个学校在阅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的学生阅读频率明显高于太原市高校本科学生;而山西高校学生玩游戏、睡觉、参加社团的频率明显高于北京市高校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素质、学校课程压力有关。师范类学校学生兼职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高校学生,这可能与学校类型有关。各学校其他类活动频率无明显差异。

三、休闲同伴的选择

在休闲同伴的选择上,各学校无明显差异。主要选择与同学、朋友进行休闲消费活动,较少选择老乡作为休闲同伴。理工类院校选择单独休闲消费相对其他院校更多,这可能是由于性别对休闲消费的影响。

四、休闲场所选择

本科生周末休闲消费基本在宿舍、校内及校园3000m附近,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选择在3000m以外的地方进行休闲消费活动。此外,北京市高校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休闲消费的相对较少。

五、休闲障碍

图1 各学校周末休闲障碍

在休闲障碍方面,各学校学生周末休闲障碍为经济压力、时间压力和缺乏休闲场所,较少的学生将缺乏合适的伙伴视为休闲消费障碍。北京市高校学生将经济压力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相对太原市高校学生较少,这可能与北京市便利的交通及北京市很多景点可以免费参观有关。

综上所述,各高校对休闲消费的认识水平较低,经济压力、时间压力及缺乏合适的休闲伙伴成为其主要的休闲障碍。而北京市高校学生相对太原市高校学生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上,阅读频率明显高,玩游戏、睡觉、参加社团的频率则相对低。在休闲同伴的选择上则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此外,北京市高校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休闲消费、将经济压力视为休闲障碍的相对太原市高校学生较少。

针对以上休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教育部门:高校应对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进行教育。大学教育不应该像高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而应该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场所。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但目前大学生休闲消费观念却普遍较低。因此,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观念进行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2、政府部门:山西政府部门应改革山西休闲场所收费制度,降低居民休闲消费成本,丰富人民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3、学生个人:高校学生应积极改变自身休闲态度,不能总是宅在寝室,应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姝杰,梁正,罗艳菊,山.大学生周末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9月

[2] 高强.大学生休闲行为与休闲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闲经济 休闲旅游 休闲城市

一、休闲经济概念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休闲经济是一种体现着以人为本内涵的人性化经济形态,又称之谓“休闲型经济”。

休闲经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可以说“休闲型经济”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休闲经济不仅是消费活动,本身也包括生产活动。在多数情况之下,休闲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休闲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创意经济。

二、发展休闲经济的意义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升级换代,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性于一体的产业,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休闲产业的带动几乎会涉及所有产业。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出租车、餐饮、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大发展。而且,休闲产业最终会辐射到产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因此,休闲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牵引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伴随着休闲时间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更多地把收入和时间用于旅游、健身、娱乐、游戏、艺术、影视文化、教育等休闲活动,休闲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通过发展休闲经济,满足国民高层次需求,促进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以及人力资本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休闲经济能够使劳动者恢复体力,精神上得到放松,使得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休闲产业是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则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

此外,休闲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减少不稳定情绪,因此,发展休闲经济对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旅游业看休闲经济

从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无论是国际、国内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都实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而且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号旅游目的地国,我们也成为世界上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有28000多个景区,1万多个星级酒店,13000多个旅行社,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也有1000多所。旅游的总量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规模。发展休闲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休闲城市。要成为休闲城市,核心是提高城市的休闲功能。一般来说,休闲城市的功能表现在旺盛的居民休闲消费能力、浓厚的城市休闲文化、优秀的休闲资源、公共的休闲设施环境和完善的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五大基本要素。城市的休闲功能建设,认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休闲功能建设除了面向旅游者以外,更大的面对是市民,市民的消费量比旅游者的消费量更大。城市的休闲功能建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城市建筑设施等密切联系,要充分考虑公共休闲设施环境的建设,考虑当地市民的休闲消费及其休闲方式的兴起,为城市的旅游者提供服务,同时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二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城市休闲不断地呈现出向城市扩散的趋势,城市工作郊区居住、郊区转化为城市,城乡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城乡功能进一步互补,休闲城市的建设将在更加广泛的地域空间上统筹规划。

四、挑战与机遇

综合来说,中国休闲经济产业面临着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总体上人们对休闲的理解、观念和意识都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导向、规划和意识都是非常短缺的;第二,整个旅游休闲的供给是处于一种战略性的短缺;第三,学术界的研究也是非常缺乏的;第四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对于休闲也还是有很多的认识上和理解上的误区。

为此,第一,要推行积极的休闲经济发展策略,要从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重视休闲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并实施国家休闲发展战略规划;第三,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第四,制定国家休闲产业政策;第五,竖立全新的休闲观念;第六,重视休闲的研究与教育;第七,优化我们的假日经济;第八,完善支持系统的建设。

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带来了系列的新需求。我们这样一个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也要顺应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对休闲经济这一新的领域从多维角度进行研究,要树立全新的休闲观念,营造多元的休闲文化,发展多元的休闲经济,加强必要的休闲教育,制定合宜的休闲政策,全面提高休闲质量,迎接未来的休闲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琪延.关于我国休闲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中国信

息报,2008.

[2]姚昆遗.发展休闲经济建设休闲城市.第二届中国休闲产

业经济论坛,2008.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由于休闲产业极易受其消费者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当前休闲产业中所使用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适应休闲业急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借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理念,从休闲产品合理定位、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塑造,休闲产业社会营销等方面研究了休闲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实施。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

3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超级秘书网

3.3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

IMC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明确了休闲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其社会营销可以通过与利害关系者的沟通,构建休闲产业社会营销网络。本文所指的休闲社会利害关系者主要是指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休闲管理部门、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媒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关注这些利害关系者的需求,与之建立长期的关系对休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休闲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业逐渐成为政府主导型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休闲产业在营销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政府的影响力,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引导休闲需求、提升休闲品位、杜绝不健康休闲。现代经济社会,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企业品牌的构建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关注媒体对休闲信息的需求,公正均衡地关于可能会影响休闲趋向的信息,减少休闲供需的不平衡。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休闲企业要积极协调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和休闲者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看做一个社区公民,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的基础上丰富人类生活,提升人生品味。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运动休闲的概念与内容,阐述运动休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文化及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运动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城市的发展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运动休闲业的发展拉动了城市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运动休闲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和道德观。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将会享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则成为当今社会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众多的研究业已发现,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行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诸方面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于是,来自各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休闲”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运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早已被学界所关注,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学开设了运动休闲专业,为社会培养休闲运动项目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在中国也有许多大学开设了运动休闲系,但中国目前的运动休闲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还不明确,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轮廓尚不清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运动休闲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运动休闲与休闲运动

近年来,休闲运动也成为一种时尚,一些休闲运动项目成为人们追崇的运动,如:野外生存、拓展、攀岩、定向越野等等。与此同时,大学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也进一步把休闲运动推向高潮并赋予其理论含义,如运动休闲与人的发展、运动休闲与文化云云。那么,“运动休闲”与“休闲运动”是否是一回事呢?

简单地讲,休闲运动就是以休闲为目的,以运动为内容和方式的活动。以竞技为目的的运动叫竞技运动,比如奥运会的比赛、世界锦标赛、大奖赛等等。参加竞技运动的人们大多以取得优异比赛成绩为目的。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称为健身运动,比如人们的晨练是以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以教育为目的的运动通常称为运动教育或学校体育。以此类推,以休闲为目的的运动就称为休闲运动。然而何谓“休闲”?以休闲为目的首先必须理解休闲的概念,理解人们的休闲价值取向以及休闲运动对人的影响。因此,以休闲运动为活动内容的休闲就是“运动休闲”,对休闲运动的教育和研究的领域就是“运动休闲”。许多大学所设的系的名称叫“运动休闲系”,许多杂志的名称叫“…运动休闲”,许多的机构也起名为“运动休闲…”。至此,我们足以认为“运动休闲”是一个学界的新领域,社会的新行业等等。

事实上,通常人们参与运动的目的并不唯一,比如,参加运动锻炼的人为了消遣,也同时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有的参加奥运会的人也非单纯是为了拿奖牌,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自我完善。这些都与休闲的目的不谋而合。运动休闲概念的外延可谓无所不包,而休闲运动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同样是打篮球,如果是参加一个校际比赛,为学校争名次,那应该说这项活动偏重于竞技,运动者所从事的这场篮球赛是竞技运动。而在节假日约几个篮球爱好者打打小比赛,为的是一个“乐”字,那么这样的打篮球就是休闲运动。如此看来,只要运动者的目的变了,运动的规则变了,任何运动项目都可以是休闲运动。“街头篮球”、“娱乐篮球361 º”等就是典型的休闲篮球运动。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倾向于设计和从事一些典型的、区别于竞技运动的休闲运动项目,因而在街头或运动俱乐部出现了许多休闲运动,比如:瑜伽、壁球、攀岩、漂流、登山、岩降等等。某些大学也开设了休闲运动课程,以区别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比如某些大学开设了户外运动、冒险教育、拓展运动,甚至有些学校还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休闲化处理,比如娱乐篮球、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室内足球等等。研究休闲和研究体育理论的学者开始专注于研究运动的休闲功能,这就产生了运动休闲这个领域。“运动休闲”是从休闲视角看运动,而“休闲运动”正是运动休闲领域所研究的内容。我国有些大学已开设了运动休闲系,并被教育部设立为大学体育专业的新专业。同时,“运动休闲理论与实践”也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新方向。

二、城市中的休闲元素

若干年前,中国城市的休闲场所似乎只有公园,人们无论是唱京戏、打太极,还是节假日的闲暇游逛,公园是首选的去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头脑中公园的概念已发生了变化,城市绿地、文化广场等成了大家衡量城市环境和人居质量的考察指标。大部分城市的公园已免费开放了,它与城市绿地和广场的功能近乎等同。无论怎样,公园、绿地、广场都应当是一个城市中的休闲符号。然而休闲产业的发展使得“休闲”这个名词成了某些商家的经营主题,茶馆、植物园餐厅、蒙古包餐厅、农家小院等等包含休闲元素的经营场所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有些经营场所把旧时的一块儿牌匾、古时一个家具摆出来,唤起人们怀旧的情怀,促使人们追忆儿时的无忧无虑。如果植物、旧家具、蒙古包是这些经营场所的休闲元素的话,那么这些经营场所正是一个城市的休闲元素。这些元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与时俱进,代表着城市的休闲时代的特征。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生活的奋斗目标。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时起,人们就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闲暇时间便成了一个问题。能够健康地、愉快地、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间是人们对业余生活的追求,这就是休闲。马云曾经说过,要重视每天中的三个8小时,即: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休闲8小时。事实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休闲8小时都是需要更多地考虑的一段时间。政府需要引导民众科学合理地、健康快乐地度过休闲8小时,这对社会的发展,甚至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8小时。企业重视这个8小时是因为这里边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当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当人们有钱、有闲、有心情的时候,消费成了他们的第一需要。有研究表明,休闲消费与人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闭。首先,休闲消费与日常生活消费不同,它需要商家请专人策划,包装消费品,营造消费环境,而对消费者来讲,休闲消费不需要理由,不是因为我缺什么东西而去买它,而仅仅是因为我喜欢。因为休闲消费品通常不是生活必需品,比如买一只小宠物,给宠物买玩具,买粮食;又比如旅游消费等等。这些消费的特点是不进行这样的消费不会影响生活和生命的维持,它是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生命更加完美的延伸消费。其次,休闲消费品有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比如文化消费,消费者花钱买到的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他并不能把他买到的东西带回家,比如听一场音乐会;观看一场书画展;参加一次运动比赛等等。有人把休闲消费称作是静悄悄地文化意义上的“革命”,它不发宣言,不搞暴动,也不做政府工作报告和新闻联播,而是在我们日常的吃喝拉撒睡里,在人际交往里,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消费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习惯地认为运动就是竞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事实上是在承认运动的竞技特性的前提下强调友谊。其实,从目前我们认识到的大部分竞技运动项目来看,其最早的起源都可以称为是游戏。如前所述,只要我们从事运动的目的有所改变,运动比赛的规则有所改变,运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更加组织化了的游戏。在淡化了教育的因素和健康的因素之后,运动就是一种休闲。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在追求返璞归真,我们的竞技运动若要返璞归真的话,那就要还原运动的游戏特征。应该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许许多多的运动游戏加以规则化,组织化,使之成为了现代竞技运动。又是现代商业的运作使竞技运动逐渐趋向功利化,从而使竞争日趋白热化。其实原本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也是一种休闲的理念,因为那时的它不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它仅仅是人们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手段。值得欣慰的是,现代城市中从事运动的人们大多是为了休闲。因此我们说,运动休闲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休闲元素,这包括城市中有形的公共运动设施和无形的运动文化。

三、运动休闲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制约与促进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动、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运动与美德、愉快和幸福密不可分,因此,运动休闲是西方人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休闲理念不同,中国的传统休闲观念包含了更多“静”的元素,古人把吟诗作赋、品茶饮酒、谈书论画作为最高雅的休闲方式,甚至在练太极的时候也追求一种动中有静,心静而平和的境界。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北京2008奥运会的到来,以“动”为主的西方休闲文化必将与以“静”为主旋律的东方休闲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得不承认,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其影响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城市中找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找到“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找到一群NBA的痴迷者。有经济学者将此现象称为“经济侵略”。我们所关心的是人们在欧美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休闲的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变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从“静”转向了“动”。

(一)运动休闲与城市文化

运动与城市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运动风尚和运动成就表现着这个城市市民的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态度。运动给一个城市带来活力,比如大连人喜欢足球,唐山人喜欢田径,青岛人喜欢帆船,这些成了他们的城市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每逢重大体育比赛,这些城市的人们就像迎来了一个重大节日,运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参与比赛或观看助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运动与文化为一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成为当今世界波及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现代休闲运动的集群。“奥林匹克”是拼搏进取、挖掘自身潜能,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最高表现形式,给人带来的是欢乐和幸福的运动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参赛者和旁观者经历休闲的精髓所在。实际上,运动竞赛的现场没有旁观者,运动员和观众都是参与者,而从文化的意义上说,运动员和观众又都是运动文化的构建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或历史记载说,某次比赛观众达多少多少人,观众人数烘托了比赛的规模,这使得比赛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而在有些比赛中,运动员和观众的情感紧密相连,观众对运动员的态度,对比赛成败的态度折射着一个城市中的人们的情感、价值观。

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已经出现的前所不同的关注点,许多场外情景、背景材料得以被搬上荧屏。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的情感、经历、故事甚至趣闻都成了奥运报道的对象。新闻的焦点不仅集中在金牌上,一些体现奥运精神和人类的坚强拼搏、大爱无疆的小事件成为新闻追踪的焦点。这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是竞技奥运休闲化的信号。

运动不仅表现为比赛,更多的人可能没有机会参加正式的比赛,那么,业余时间的运动游戏、私下几个人约好的一场小比赛都是人们延续竞技运动形式与情感体验的方式。这是城市中休闲运动的最原本的形态。如果说一些重要的体育比赛组成了一个城市的体育文化框架,那么人们日常的休闲运动活动就填充了这个框架中的内容空间,就像一个书架上摆上了书一样,它们对于文化的构建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运动休闲与城市经济

经济学界经常提到,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运动休闲与这三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运动休闲业的发展需要投资,至少需要休闲的场地、设施。研究运动动机的学者发现,一个城市的运动场地、设施的水平对市民的运动动机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有研究表明,儿童喜欢从事什么运动与他居住地附近有什么样的运动条件密切相关。有关运动场地、设施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来自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企业或一些非营利机构。但无论谁来投资,它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前面已经谈到,休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人们消费方式的一种转变,从物质的消费到精神的消费;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到文化消费。这些都体现着休闲消费的总体特征。其次,城市中有了良好的运动条件,人们就有了运动的动机,那么他们就会开始运动休闲消费,喜欢篮球的就要买篮球、篮球鞋、篮球服,甚至篮球杂志、书籍、篮球明星的照片或者观看篮球比赛等等。喜欢赛车的人可能就要花更多的钱去买赛车,还要到城市中的专门赛车场去跑车。运动休闲消费是一种时尚消费、感念消费和痴迷者追求人生价值的消费,因此这种消费远远高于生活消费。比如,一双普通的运动鞋,一般价格可能在200元,但一旦被某个运动明星穿上,这个款式就可能涨到上千块。休闲消费没有道理可讲,所以我们不要说“某某东西太贵了”,那些痴迷者穿上它感到自信、快乐和幸福,那种效果是用其他商品无法替代的,因此说不贵。在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公共运动设施大多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和管理的,这不仅体现了美、加高福利的社会机制,同时也带动了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说,运动休闲场地、设施的投人是政府收益最大的一笔投人。政府的投人带动了民众的消费。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高收入的人群中,休闲消费远比他们日常生活的消费高得多。最后,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进出口。目前中国国内许多休闲消费品是来自海外,这包括运动休闲用品和书籍等等。同时中国的许多运动休闲产品也打人或正在打人国际市场。运动休闲产品的进出口会把运动休闲的理念、休闲文化和技术带到产品目的地,从而可促进休闲文化的国际交流。正如有些经济学者提到的“文化侵略”,要想把产品打人国际,首先要让文化进人国际市场。比如,我们中国可以创立一个武术服装、器材的品牌,这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别人做了就不像,不专业。因为武术早已走出国门,武术运动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已被国际武术爱好者所接纳,因此,创立一个中国的武术相关品牌就比较容易。但如果我们要创立一个高尔夫的中国品牌,那似乎就不那么容易,因为高尔夫的文化根基不在中国。

(三)运动休闲与教育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都市 休闲体育经济 宏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01-04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出现休闲社会特征,社会大众普遍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带动休闲逐渐形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旅游、体育与健康、娱乐、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就体育领域来看,早期“作为竞技的体育”逐渐形成大众基础,扩大为“作为健身的体育”,伴随着休闲时代的进程与商业思想的引入又进一步成为“作为休闲娱乐的体育”,休闲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应运而生出休闲体育经济。为此,无论从休闲社会发展还是体育领域演进的视角来看,休闲体育及其伴随的经济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

2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描述一种经济现象,分析一个经济问题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来探究其历史、现状与将来。历史上,1840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由单纯的文化活动向经济性活动过渡,伴随着休闲供给的萌芽、休闲需求的形成,休闲经济开始形成和发展;如今,随着21世纪与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与市场进一步提升,使得休闲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据相关研究,将来,21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休闲型社会或休闲经济将占主导和核心地位,休闲产业供给将更为有效,休闲市场需求也将更加繁荣。在内容丰富的休闲经济中,体育健身类是重要构成之一,尤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休闲体育经济地位更为突出。在国内,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提升,休闲经济与体育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休闲体育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都市。由于针对性数据的缺乏,本文借助相关统计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数据资料,从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面描述国内都市休闲体育经济的基本状况。

2.1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供给规模

休闲体育经济的供给规模可以从产值总量、增量、结构、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等角度来描述。具体而言,涉及休闲体育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休闲体育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我们通过描述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体育娱乐业产值及从业人员情况,来间接反映都市休闲体育经济的供给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总产值为339.4亿元,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2.75%,从业人员16.5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95%,相比全国文化体育娱乐业产值及从业人员的相应比重高出许多,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在文化体育娱乐业供给规模上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优势。借助产业经济学中区位商的概念,我们计算得出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区位商为2.55,相比全国区域明显具有专业化水平和区位优势,间接说明都市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更为优越,休闲体育产业供给程度也相对更好。

2.2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消费数量

在市场需求与消费方面,近些年来都市社会经济领先发展,带来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与休闲娱乐意识提高,都市化消费日益转向旨在满足人们“休闲”、“知识”、“社交”和各种“自我实现”需要的娱乐、健身、教育、益智、体验、传播等“后三产”领域。这一都市消费趋势有助于推进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开发。我们通过描述城镇居民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数量及比重,反映都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在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方面从2002年的929元增至2011年的2136元,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约9-10%,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在文化体育娱乐业消费需求上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优势,也可见国内都市休闲体育市场的良好前景。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提升,文娱服务类支出的增幅和规模在近些年逐渐赶超文娱用品类支出,反映出以实物用品为主的居民文娱类消费逐渐转向实物用品和服务型消费并重的一般性结构趋势。

3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宏观环境

休闲体育的社会性、服务性特点决定了其作为产业与经济来发展时,广泛受到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此,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研究除了从市场消费需求特性、产业供给有效性等微观领域出发外,还需要从一种极大影响上述微观视角的宏观角度,即从环境分析角度去看待问题。从理论上讲,宏观环境分析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主要表现在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因素,简称PEST分析法。限于数据来源的有限性,下文将从PEST分析视角,借助文化体育娱乐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阐述影响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一般环境因素。

3.1 政治政策环境

政治环境涉及一个区域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从政治环境上看,无论是我国的社会制度、执政的性质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都为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明确方向。我们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现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追求“全面小康”、“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休闲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它所具备的健身、娱乐、心理调适、社会化等个人功能以及社会、经济价值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性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它是以体育的方式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对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近几年政府工作思路不断强调对居民健身、休闲、体育等消费热点的关注,许多省、市、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和都市,近些年也开始重视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纷纷出台相关规划为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成立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迄今已举办多次国内外知名品牌活动或展会,成为休闲体育经济中重要的非营利性组织;2006年“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域的主要任务,2011年“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中再次提出要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进一步扩大体育休闲消费,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中心在内的五个中心。

3.2 经济环境

影响休闲体育领域的经济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鉴于休闲体育的性质特点以及数据资料获取的局限性,此处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主要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用以描述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将文化体育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人员比重作为选取指标,反映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资本投入、就业程度等直接决定着休闲体育等文化娱乐领域目前及未来市场情况的微观市场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3.48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7万元,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同时,北京市在与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更为相关的第三产业上看,近些年来,其60-80%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出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在宏观国民经济背景条件上更具优势。而微观经济环境上看,近些年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4%的水平,总体高于1%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而文化体育娱乐业就业人员数量在2~3%的比重,也高于1%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同样反映出都市在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微观市场因素上也更具一定优势。

3.3 社会文化环境

休闲体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如今,休闲体育是城市新文化行为,建构适应于城市发展的休闲体育文化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逻辑。休闲体育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如居民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与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有关,离不开生活方式中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时间利用方式的改变。经济社会升级背景下,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生活方式的升级成为一种时尚与共识。都市生活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生活内容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节奏的快速多变。现实而言,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国内都市日渐得到重视。相比一般城市居民与非城市居民,都市居民享有更多文化、体育和休闲活动的参与机会,在休闲体育意识上也更为明显。以2002-2005年北京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常用的身边体育设施场地环境为例(见表4)。

晨晚练辅导站个数及体育场地场馆数量不断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居民享有更多休闲体育活动参与资源,促进了居民休闲体育意识的提高。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对于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多种观赏类、参与类休闲体育的消费意愿有所增加。但同时,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休闲体育参与时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有关数据显示,许多国家居民的休闲时间占24小时比例平均达到23.9%,而近日有关国民休闲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在日休闲空闲的时间仅有三个小时,占全天24小时的1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休闲时间的使用上,近些年北京市居民娱乐休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以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健身锻炼成为越来越普遍而重要的一种休闲选择,但仍不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居民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实际消费内容项目的排名远落后于意愿消费项目排名,也反映出都市休闲体育环境建设仍需极力改善提高,以保障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意愿能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现实来看,近几年北京市与休闲体育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在继续改善。资料显示,近两年全市已拥有晨晚练辅导站5500个,社区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在2011年分别达到102个和18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6553人,相比过去几年有了明显增长,这无疑也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日常休闲体育消费意识和参与程度。

3.4 技术、自然环境

休闲体育消费及产业发展往往与技术自然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关系。首先,在科技环境上,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投资和支持是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诸如活动场地、运动装备及器材等科技投入对许多休闲体育项目参与,尤其是探险运动、户外运动等存在影响。以北京市为例(见表5),近些年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经费支出量与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保障。

同时,室外户外运动经济如今已发展成休闲体育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以2009年美国为例,6岁以上参与“核心”户外运动的人数增加了3.3%,77%的美国人(6岁以上)至少参加一项户外活动。而在国内,大城市和都市居民生活压力增加、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以及地域、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愈发向往与亲近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各类室外户外运动。从自然环境上讲,一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室外户外运动参与都会受到天气气候、小区及公园绿地等自然条件状况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见表6),近些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适于居民室外户外运动参与的自然环境条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户外运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居民休闲体育等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与升级创造了条件。但同时,近两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没有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民户外休闲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休闲需求结构;休闲消费行为;休闲产业发展导向;休闲产品发展导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7-0013-05

一、基于休闲需求结构的分析: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导向

休闲需求是指人们对在休闲时间里所参与的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愉悦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包括对在家庭里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对在户外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和对离开自己居住地一定时间与距离的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将引导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变动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因此,本文从以下3方面展开对休闲需求结构变化指引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方向关系的研究:第一是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展开;第二是运用有关统计数据对上述研究的结论进行验证;第三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说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向。

1,经济发展阶段与休闲需求结构及其特征

依据美国学者沃伦・J・基肯(Warren J・Keegan,2002)的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前工业化、欠发达、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四个阶段,判断一个国家已经处在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依据美国学者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和莫娜・J・菲茨西蒙斯(James A・Fitzsimmons and Mona J・Fitzsimmons,2001)的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三种社会类型:第一个阶段是前工业化社会。在前工业化社会里,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是维持生存。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社会。在工业化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更多数量的物质产品。第三个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在后工业化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基本特征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包括健康、教育和娱乐3大方面。各种社会类型的基本特征可以参阅表2。

从休闲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休闲产业发展视角研究,我们可以将上述三位美国学者沃伦J・基肯和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及莫娜・J・菲茨西蒙斯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得出下列基本结论:(1)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785美元时,它就处于前工业化社会,人们的主要需求就是维持生存;(2)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在786美元到9655美元之间时(本文将中低收入的欠发达阶段与中高收入的工业化阶段归在一个阶段里考察),它就处于准备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实现工业化社会,人们的主要需求就是追求更多的物质产品;(3)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大于9656美元时,它就处于后工业化社会,人们的主要需求就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休闲产业就得到了巨大发展,休闲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健康产业、教育产业与娱乐产业的需求。这些休闲产业的特征就是能在休闲时光里,使人们的身心更健康、愉悦,能满足人类不断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的需要。当然,在上述每一个阶段里,由于存在拥有不同收入、文化与兴趣的社会阶层,因此,在社会上会出现不同的休闲生活方式。例如,维也纳人休闲时喜欢喝咖啡与欣赏音乐,德国人休闲时喜欢喝啤酒与旅游。

日本的发展历史为上述结论提供了例证。在日本,目前休闲产业已占国民收入的10%到15%。依据日本国民生活白皮书,日本国民对服饰、家用电器、饮食、住房以及休闲生活的关心度的动向看,1975年上述各个方面分别为3.1%、5.9%、20.7%、26.0%和6.5%,而1998年为1.3%、3.2%、19.3%、23.7%和35.1%。日本国民对休闲生活的关心程度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这是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的缩短以及收入增加成比例的。

2,美国居民休闲需求结构的验证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劳工部门的调查,美国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如表3所示。表3中的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前面所提到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休闲需求结构关系的基本结论。

表3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随着美国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护理用品的绝对消费支出额在提高:从家庭收入1万到1.5万美元水平(以1.5万美元计)时的1320美元的消费额,上升到家庭收入3万到4万美元水平(以4万美元计)时的2240美元,再上升到家庭收入7万美元以上(以7万美元计)时的2590美元。同时,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与绝对额都在大幅度提高:从家庭收入1万到1.5万美元水平(以1.5万美元计)时的735美元的消费额,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4.9%上升到家庭收入3万到4万美元水平(以4万美元计)时的1920美元,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4.8%,再上升到家庭收入7万美元以上(以7万美元计)时的3780美元,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5.4%。

上述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也可以被看作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家庭的不同收入水平。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代表休闲需求的健身护理产品与娱乐产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或绝对额及相对比例不断增加,基本验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休闲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教育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而普及化,则是公认的事实。

3,研究结论: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休闲需求主要是由健身护理产业、教育产业与娱乐产业构成的。因此,城市休闲产业应该重点发展健身护理产业、教育产业与娱乐产业。考虑到人们对娱乐需要既表现为对娱乐产业本身的需要,又表现为对其他相关产业增加娱乐体验价值的需要,因此,对其他相关产业增加娱乐价值的再开发,也是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上海建国中路8号原来是旧厂房集聚区,现在发展成艺术、休闲展览创意区,被称为上海8号桥。再如,以英国为例,当地政府实施推动创意产业的政策后,这一经济领域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8%,远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率;同期,创意产业的总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3%,高于整体的1%的增长。

二、基于休闲消费行为分析:城市休闲产品的发展导向

在认识了经济发展阶段与人们需求结构关系,特别是休闲需求结构以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1)由休闲消费行为的共同特点所决定的一般休闲活动及休闲产品谱系;(2)由不同地区的目标休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所决定的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消费活动与产品的类型;(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识城市休闲产品的开发导向。

1,休闲消费者共同的休闲活动需求及休闲产品谱系

依据美国学者查克・Y基(Chuck Y・Gee)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休闲消费者的共同的休闲活动需求与相应的休闲产品谱系概括为:(1)各种娱乐活动产品;(2)美食产品;(3)舒适与整洁的住宿设施;(4)出色的和个性化的服务;(5)具有吸引力的地点,这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含义;(6)组织的活动;(7)在胜地度假期间逛街选购物品,正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行为,但要求物品的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显示出具有良好的性价比;(8)拥有与自己类似的或较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物见面的机会;(9)文化吸引物与观光活动;(10)家庭的气氛;(11)有吸引力的自然环境;(12)宜人的气候。

休闲产业或产品的分类,与传统的产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前者是基于休闲需求的视角,后者是基于产品供给特征的视角。基于休闲需求的视角,参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所倡导的旅游卫星账户对旅游产业分类的原理,可以将休闲产品分为两大类:(1)特征休闲产品,是指受休闲需求影响大的休闲活动产品,如娱乐产品与健身产品,像在上海马戏城演出的时空之旅表演产品,在上海黄浦江上的夜游产品。(2)关联休闲产品,是指人们平时也需要,但是增加了休闲元素或气氛以后人们需求更大或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休闲活动产品,如热带雨林咖啡厅、主题购物街、中央商务游憩区等,像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购物街、新天地中央商务游憩区、8号桥创意产业区等。事实上,第二类关联休闲产业或产品的开发比第一类特征休闲产品开发的潜力更大。

2,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

我们选择美国居民、到欧洲旅行的游客、到香港旅行的游客与上海的休闲消费者为研究的典型样本,说明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与休闲产品需求类别。

(1)美国居民最流行的休闲活动与休闲产品需求

美国人口调查资料发现,美国居民最流行的休闲活动如表4所示。美国居民最流行的休闲活动主要是健身活动与成人再教育活动。

(2)对到欧洲旅行游客的休闲活动与休闲产品需求的调查

表5的调查统计数据反映了前往欧洲旅行游客的休闲活动与对休闲产品的需求情况。与美国居民最流行的休闲活动――健身与再教育活动不同,前往欧洲旅行游客最喜欢的前十项活动是:①在餐馆就餐,占游客总数的86.2%;②购物,占76.2%;③参观历史遗址,占67.5%;④参观小镇,占53.6%;⑤城市观光,占47%;⑥游览乡村,占47%;⑦参观艺术馆或博物馆,占40.1%;⑧参观文化遗产遗址,占38.3%;⑨参观夜总会或舞蹈表演,占21.4%;⑩参加有导游解说的游览,占21%。这些活动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对异域独特的历史、生活、文化、建筑、艺术的欣赏;第二是能将上述元素融入餐饮美食中、融入旅游纪念品中将受到更大的欢迎。

(3)对到香港旅行的游客休闲活动与休闲产品需求的调查

香港旅游发展局对世界各地前往香港旅行的游客最喜欢的休闲活动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参阅表6。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①对前两位的选择,各国与各地区的游客都是一致的,即选择购物与到太平山顶登高远望,在免税的自由港购物和纵览异域美丽景色;②对第三位的选择,美洲、欧洲、北亚、南亚、日本、中国台湾的游客是相同的,即逛露天市场,他们喜欢观赏中国式的集市贸易市场;③中国内地游客第三位选择的是海洋公园,他们喜欢观赏海洋动物;④中国内地游客的第四位选择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这说明他们喜欢参观现代化的设施;⑤南亚及东南亚游客第四位的选择是海洋公园,他们也比较喜欢观赏海洋动物;⑥美洲与澳、新及南太平洋游客的第四位选择是赤柱市场,欧洲、非洲及中东游客第五位的选择是赤柱市场,这说明他们对中国式的廉价购物市场比较感兴趣;⑦欧洲、非洲及中东游客第四位的选择是夜总会酒吧,美洲游客第五位的选择也是夜总会酒吧,说明他们在这方面的爱好相近;⑧北亚游客选择的第四位,南亚及东南亚游客、日本游客选择的第五位,是前九广铁路总站钟楼,说明他们对历史性建筑感兴趣;⑨中国内地游客与日本游客对浅水湾都作为第五位选择(日本游客有两个项目并列第五位),这说明他们喜欢有山有水的景色环境;⑩中国台湾游客第五位的选择是兰桂芳,这说明他们喜欢中外酒吧集聚的主题街区。

(4)对到上海旅行游客休闲活动与休闲产品需求的调查

在对到上海来的游客在上海“最喜欢的”休闲场所调查中,发现游客的休闲消费具有下列特点:①选择旅游风景点者最多,占游客总数的50%。②仅次于风景点的是“步行休闲街”,占34%。③以下分别是“观光+娱乐+饮食+购物的场所”,占29%;自由市场,占27%;综合性商店,占26%。这说明除观光外,游客在上海的旅游活动中的主要部分是购物。④选择各种类型文化娱乐设施的排在购物之后,选择影剧院、音乐厅、歌舞厅者,占21%;选择博物馆的,占20%;选择公园和园林专类公园者占19%;游乐园的占13%。⑤在文化娱乐中,对体育和杂技的兴趣度比其他类型小,选体育馆的,占8%;选杂技馆的,占7%。⑥游客对上海度假区的兴趣度也很低,选择度假区的占8%。

有代表性的旅游风景点仍是上海休闲旅游的主要支撑点,国内游客和海外游客对休闲娱乐场所共同的偏好是“旅游风景点”,选择这一项的人数最多。

海外游客对风景点、博物馆和自由市场的偏好大于国内旅游者,而国内旅游者对步行街、综合性的商店和公园与游乐园的偏好大于海外游客。

国内旅游者对专类公园的兴趣要高于入境旅游者,而入境旅游者对杂技馆和博物馆的偏爱要高于国内旅游者。这个结果与上海旅行社与导游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

对于公园和游乐园之类的休闲娱乐场所,国内游客偏爱的程度是大于海外游客的。对于上海的度假区,中外游客的偏好程度都很低,这说明上海郊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对游客还未产生较大吸引力,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及上海周边地区。

总的来说,海外游客较偏爱能反映上海传统文化的休闲景点,而国内旅游者更倾向欣赏能体现上海现代化特点的旅游景点,表明相对于海外游客来说,上海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上海的特色表现就构成了对他们的吸引力。

3,研究结论:城市休闲产品发展的导向

基于上述对休闲消费者共同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谱系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的分析,有关城市休闲产品发展的导向,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休闲消费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产业;SCP范式;成长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99-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也有了发展和进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动力。随着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对体育产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体育产业相关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SCP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对研究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现状,深化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改革,推进我国市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基本框架和特点

(一)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基本框架

“体育产业”这一概念在我国被社会广泛关注并使用,最早开始于党的十四大。h的十四大提出,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其本质属于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同时具有专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扩大消费,以营利为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特点,因此,在产业类型的划分中仍属于第三产业。2003年,在我国新实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中,明确了第三产业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产业的划分,体育产业可以分为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以及体办产业三类。体育本体产业包括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休闲体育、体育等。体育相关产业包括体育服饰、体育用品、体育场地等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体办产业是指体育部门开展的除了体育主体产业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这种划分方式同国际划分标准有较大的差别,并不是按照科学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而是考虑了体育部门的管辖范围后的划分结果。以美国为例,体育产业主要划分为职业观赏体育和其他娱乐、休闲体育两大类,这种划分方式在西方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休闲体育产业,应包括与休闲体育活动相关的产品和各项服务,例如健身娱乐服务、职业竞赛、体育、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电子体育竞技以及相关体育服饰、用品、场馆、设施等。

(二)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

休闲体育产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而出现的新型产业业态,是消费者自然的消费选择和消费需求的体现。因此,在产业素质方面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产出和获得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其次,休闲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通常难以储存,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参与运动。例如健身娱乐、休闲康复等消费形式,主要以服务为主。可以储存的休闲体育产品如健身器材等,消费需求弹性较大。此外,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在消费需求上,通常经济收入较高且具有较多休闲时间的人群消费需求更强;在消费时间上,主要以休息日和节假日为主,消费时段较为集中;在消费选择上,个性化、高质量、较时尚的消费项目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消费人群上,不同年龄、收入、职业、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在消费项目的选择上也不同,不同的消费群体之间差别较为明显。

二、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SCP范式分析

(一)SCP范式基本框架

SCP范式是一种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以及竞争理论,可以说是SCP范式的起源。SCP范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市场结构主要是指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反映了市场的垄断和竞争,具体包括企业间关系、消费者间关系、企业与消费者间关系、市场买卖方进入和退出的关系几个方面。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例如定价行为、兼并行为、广告行为、价格协调行为和非价格协调行为等。市场绩效则反映市场运行的成果,评价市场绩效应全面考虑产业配置效率、产业技术、产业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采用SCP范式分析,有利于了解和判断市场内经济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通过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全面剖析,为休闲体育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二)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SCP范式分析

1.市场结构分析。在分析市场结构时,应考虑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判断市场的垄断和集中程度。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中,健身娱乐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等规模的企业为主,缺少大型上市公司和知名品牌带动,缺乏竞争力;竞赛体育市场相对集中度较高。从休闲体育产品上看,体育、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产业产品相对单一;竞赛体育和健身娱乐产业产品差别化较为明显。在市场进入方面,主要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壁垒、制度和政策壁垒、区域壁垒等。以健身娱乐业为例,由于健身娱乐产业盈利状况较好,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该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企业开始主动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健身娱乐产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对企业进入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也不一致,经济落后的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市场行为分析。在市场定价方面,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主要采用折扣定价、招徕定价、声望定价和分级定价等方式。例如李宁、安踏等品牌,采用“优质高价”的定价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利润,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消费者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而一些健身娱乐场所,则根据服务和产品质量分级定价,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需求。在营销策略上,目前我国休闲体育营销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即体育赛事本身营销、新闻媒体营销、体育明星营销和休闲体育组织营销等。通过利用奥运会等赛事的影响,借助新闻和媒体的宣传,采用明星代言等方式,促进休闲体育消费。

3.市场绩效分析。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规模和利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随着政策支持和战略地位的提高,休闲体育产业所占经济比重也将逐年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休闲体育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较弱,不利于发挥休闲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地利用休闲体育资源,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研究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区域失衡现状

根据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应作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将服务I摆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做好休闲体育发展的规划工作,根据市场规律,建立休闲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各城市发展特色休闲体育产业,合理利用当地休闲体育资源,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休闲体育项目,形成区域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加强政策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和指导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应加强政策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充分考虑我国休闲体育资源现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制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休闲体育产业的管理机制。做好政府在体育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引导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加速休闲体育资源的整合并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应把握尺度,避免管理过多,不利于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健全休闲体育产业相关制度和法规,完善休闲体育行业的监管体系,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打通关卡,确保各流通环节都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行为依据。此外,还应该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在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休闲体育服务和产品的质量;鼓励企业自主开发高端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三)提升市场绩效

以健身娱乐产业为例,现阶段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显著提高,有利于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健身娱乐产业的市场绩效,首先,应做好潜在消费人群的定位,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意识,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使人们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意义。其次,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增加支持力度,利用税收、审批、管理等手段,扶持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企业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设立严格的标准并监督其落实情况,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做好服务工作,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号召全民健身运动,刺激健身娱乐消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做好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基于SCP范式对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进行分析,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全面把握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探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科学成长模式,发挥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会.基于SCP范式下彩电业市场绩效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任慧,杨晓晨,王笑梅.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组织SCP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09,(31).

[3] 赵东辉.基于SCP范式下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分析[J].商,2015,(52).

[4]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