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

园艺职称论文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因此这里既是一个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1)“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2)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2、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现代人类已进入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当前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的历史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入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颓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完成高等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应有较高的要求,应是高标准的。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跨世纪人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营造最优化的育人环境,实现高等教育培训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有赖于社会实践,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条件。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教师和干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消费者。在这里大学生是高智能的群体,是渐趋成熟的思考的一代。在大学校园这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实践环境里,他们摆脱了单纯受教育的地位,转而以自我为主体,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进行自我塑造,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

4、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以及各种各样才能在一个人身上充分、自由、统一、和谐地发展。因此培养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体育教育是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也无一例外地将体育作为学校基本教育的内容。大学阶段的体育,承担着使大学生身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又是;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从事体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身心发展和满足自身的高级需要,通过体育来使自己的躯体和精神得到改造和升华,从而使人自身趋向完美。体育文化与政治、伦理、科技、艺术、社团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5、健美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课外健美操锻炼是体育教育的扩展与补充,又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健美操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文明病”蔓延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保护自身健康而创造的一种健身体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富裕,人们体育价值观念增强,追求便与美的心理趋向日益强烈。这类初始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经过广泛地吸取体操、迪斯科等舞蹈及其他体育艺术门类的动作造型,而注入力度、增加负荷,借助音乐的节奏、旋律及风格调控动作、体验情感,并逐步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发展成为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它还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而成为适应性极广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它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枝鲜艳之花,给大学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健美操锻炼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美的功能。健美操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较大密度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对身体各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有效地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份,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日臻完美。使生命健康、强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而呈现出美的魅力。开展课外健美操锻炼,不但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而且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美,使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抵制了消极颓废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健美操塑造健美形体的功能。追求形体美是人们们选择健美操的直接动机。形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遗传因素生成了人的基本体型,但后天塑造却是完全可能的。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对整体和局部目标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它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其实效,而受到人们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

上海市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属的实验性示范性大型寄宿制高中,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学校占地面积34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42%,堪称绿色校园之典范。现有行政班98个,中外学3200余名,其中累计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1980余名国际部学生。学校素以管理严谨、名师荟萃、教育高质、英才辈出而饮誉海内外。历届校友中有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为代表的现任或曾任党和国家省部级以上领导100多位,两院院士51人,中国人民将领29人。

写作:写作阵容强大,具有多年论文写作经验,领域涵盖广泛,若有部分专业,没有相关的,我们将给你寻找合适的。本站投入巨大,收费合理,信誉卓著,口碑颇佳,对客户一向以诚为本,绝不因一点小利破坏自己的多年积累的良好名声!

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本站为您解决.本站提供省级,部级和核心级的服务.以敬业的心做专长的事.我们坚信诚信服务是公司的生命线.进入本站,难,职称评不上将成为历史.多年的成功经验,专业高效团队,告诉您如何发表职称论文:如何发表职称论文医学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教育教学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经济类科技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核心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综合类,确认您的论文顺利快速发表.您还在为写论文而发愁吗?您还在为找论文指导而担忧吗?您还在为购买论文材料的高额费用而困惑吗?您还在为而苦诉无门吗?所发表期刊均是国家正规期刊,全文可在期刊网查询。

《时代教育》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1677/G4),

栏目设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论坛、研究生论坛、综合类文稿、艺术天地。

本站有各类300名写作论文,是全国最大的写作论文写作网,免费提供各种范文,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体育论文,写作医学论文,写作音乐,舞蹈,艺术,论文等。一个写作团队,全部由博士和一些专来帮你写作你的职称论文,所以你可以放心在你需要发表的期刊上面帮你发表。写作表一条龙服务。全过程一目了然。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本写作团队,全部由博士和一些专来帮你写作你的职称论文,所以你可以放心在你需要发表的期刊上面帮你发表。写作表一条龙服务。有以上需要请联系本站客服。我们可以发表各类具有权威的期刊,对于各位评职称是很有帮助...根据你的需要发表的等级来帮你推荐什么样子的杂志来帮你以最小的费用来帮你发表你需要的论文。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业背景活动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

遵守多元性教学理念,在英语课堂和学生的专业背景间找到平衡点,让课程不仅对学生适合接受,而且具有职业铺垫的意义,能体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为学生避免了纯粹专业英语的精深,也拓展了通用英语学习的动力、目的和益处,更起到育人作用—发现高职学生聪明之所在,最终助其成才。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和理论思路,在笔者两个学期担任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室内设计等园艺园林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借鉴、模拟、提取园林工程行业背景,扩充室内设计相关知识的探讨,对种子生产与经营简单流程回忆与概述、综合园林项目某个任务、园艺作业设计等,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或搬用一个对话场景;或集中专业背景语料导出一类词汇群;用专业文化现象讲解中英翻译,或讲专业环境下的讯息并展开讨论。这种踩着专业的线嫁接通用英语的方式方法,以放弃专业英语中晦涩深奥部分为前提,不时反问职业教育下的基础课程特点:职校学生应该有的公共课特色体现在哪里?还要挖掘英语课的内涵,学科外延,教学丰富的形式。

二、教学策略及活动案例

1.用英语思维探求园艺园林知识点

园林和园艺的不同?园艺的种类?景观园林和风景园林的不同?在课堂上用简单的中英文引入园林主要是指栽培方法,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立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当提到英语中有新的分类方式,由于“gardening”的翻译和农业术语中的“园艺”一词是同名而出现两个“园艺”的冲突时,学生出于好奇,专心听取农业术语专用词的“园艺”叫“专园艺”,而流行在普通大众生活中的“园艺”称作“普园艺”,“专园艺”是“horticulture”,“普园艺”则是“gardening”。可以从“普园艺”与园地活动有关来看人们运用不同单词的场合,有时也因表达意思的不同,相同单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

2.用英语演讲做园艺园林主题或项目展示

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学习语言词汇之际,导入一段中英文背景知识供他们探讨:既然“普园艺”跟生活闲暇、审美艺术密不可分,如何利用房前屋后、屋顶室内、窗台阳台等空间见缝插针地创造优美幽雅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问,学生也可以中文作答,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他们表现出踊跃,教师可结合园林园艺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谈家乡之变化,生活之美好,对山河草木的热爱和中国园林园艺的赞美,所提及关键词教师均展示对应英文并划分音节带读,能力范围内单词可即兴举例英语句子,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课末,布置学生课后整理思路,选配图片,自拟主题,后续课上做展示演讲。内容可以是思辨,可以是建言,可以是发言概括,也可以是为解决一个上文提到的问题开发出项目方案。这既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锻炼,又激发了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用英语翻译认知园艺园林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的翻译如何有文化特色?如前所述,园林既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活动,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形成或人为打造的地理环境,诞生于西方文化的园林一词,只包括花园(garden)和树木园(park),其意思没有中国的这种艺术再现、自然风景的园林,这些释义园林的英语单词,用中国传统的审美眼光来看,不能等价转换中国园林的哲学意味和思想底蕴,如苏州园林的英文是Suzhou garden,实在深度难尽,是否译为Yuanlin,表现中国特色。

4.用英语表达对接园艺园林专业素养

有些英文单词的直译已经洋为中用,确实准确表达了园林园艺的知识和技能,不妨引入以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如“Green fingers绿手指”是对喜欢园艺的人的一种称赞,意为在他们精心照料下,植物能够茁壮成长。这时可提到某学生有green fingers,说这个人无论种什么,都能种得很好,学生表现出兴致,鼓励其用green fingers来形容身边人,此时提供更多中英文例句让他们产生代入感,多模仿。最后,升华到对专业的态度讨论:兴趣、热爱与敬业对本专业能力提升的帮助?

5.用英语以园艺园林为背景对话

让学生讲解并举例单词在中文的句子应用,熟练英文单词语音后,进入教师事先搭好的微信群聊平台“快乐园艺聊起来”。为清晰形式、内容和目的,教师可以发设计截图投屏示范。然后让学生自选定角色,分小组依次尝试对话并可以得到教师的语言帮助及修正,学生熟练形式和句型后,可以建立单独的群聊小组,各自确立不同的主题进行多样的谈话内容。课后还可由小组长自主设计任务、词汇单,在约定时间开展多轮练习。

6.用英语获取园林园艺应用信息

教师在课上导入事先采集的中英资讯,用自己的理解和归纳讲述给学生听,大意用中文叙述,关键词用英语。让学生接触中英文资讯的好处在于:加强对专业的认知、见解,在扩大专业知识面、增加专业价值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习了英语。此外,学生的职业道路面临的机遇跟专业软实力、服务能力、职业素养不无关系,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比起用专业课的技能聚焦和循规蹈矩,资讯信息的敞阔和触及学生思想的深度,可能更胜一筹。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 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参考文献]

俞孔坚,2002,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特色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8-03

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1] [2]江西省是园艺大省,2011年全省果蔬面积约1791.9万亩,产量1913.2万吨,园艺产业是我省种植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同时,随着江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出,园艺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协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是江西省园艺人才培养的基地,多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改革、教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依据江西省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力争将园艺专业建设成在江西生态建设和园艺产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级人才基地;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始终保持在江西省“园艺高等教育、园艺科学研究、园艺科技推广、园艺社会服务”的领先地位[3] [4];紧密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攀高,不求大,不趋同,立足自身特色,推进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江西振兴园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园艺本科专业,为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江西省农林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任务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以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建设精品优质课程群。在实践性教学上,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一个融课堂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农业推广于一体并互为补充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好、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肯于创新,且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及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加强校内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园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为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加大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自评体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5][6][7]

二、园艺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具有江西地域特色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将园艺专业建设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按照培养专业知识全面而系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以我校园艺学科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实现“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突破口”的目标,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增专业方向观赏园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方向特点和要求,既在基础课程上与园艺专业保持一致,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本省产业发展需求,为本省园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加强园艺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从“以校内园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校企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纽带的毕业实习、以省内园艺相关生产企业为依托的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多层次、渐进式地构建了与都市农业和园艺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进一步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改变本科生论文选题完全来源于老师的科研课题的传统,根据企业和生产需求,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将相关试验全部或大部分安排在企业完成,着力解决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

(二)组建了省内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我校园艺学科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上栗黄瓜、瑞昌山药等特色果蔬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处理技术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江西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学科点骨干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获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此外,通过选育,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认定的品种有4个,并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奖项。

我校园艺学科目前组建了“江西省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高水平平台,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m2以上,仪器设备总价近2000万元。有内容系统、设施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200余亩,有各类固定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

(三) 打造了一支知识新颖、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根据园艺专业现有教师状况,我校结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本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经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通过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青年教师蹲点锻炼、实行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校企结合办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等,加快造就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更好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克,并取得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我校已获批准“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在近三年内,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我校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推进了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课程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果树栽培学各论》、《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园艺学实验教程》等)。此外,我校还新增校外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3个,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园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每年资助10个“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项目,带动100多名学生参与,以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制订和完善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建立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校内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和创造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园艺专业有1~5项省级以上获奖项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我校园艺专业招收本科生300余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6.1%,考研录取率为30.8%,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87.7%。近五年来,园艺专业4次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营队,有1人次获第四届“挑战杯”校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1人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1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奖,2班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次获江西省大学“谈科学发展观”征文一等奖,2人分别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二等奖、三等奖。

(五)构建了一套符合现代园艺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作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特别强调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地方,面向江西园艺作物生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通过对农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计划总学时,减少必修课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选修,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构建了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将所有园艺专业实验课程重新进行了整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重复做的弊端,并依托我院部级植物生产实践教学中心编写了《园艺学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在所有园艺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六)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自项目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园艺作物标本园、园艺作物展示馆,三年来园艺实验室共投资275万,更新与配置了实验仪器,建造了1000m2的智能温室1座,使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室更现代化。在江西华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望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原野食用菌公司、江西中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在江西樟树、新余建立了长期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三、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园艺业建设发展趋势尚有差距,建设的视野还不够宽广

园艺产业已充分表现了全球化的特征。因此,作为培养园艺作物栽培、育种、加工、销售的高级人才的园艺专业,其特色应“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园艺又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果树、蔬菜产区,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和遂川金柑等都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柑橘。1995年南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南丰蜜橘之乡”的称号,2003年南丰蜜橘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2002年赣南脐橙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和品牌。因此,建设园艺特色专业,培育特色专业都必须站在全球园艺大环境、全国园艺生产的高度来认识,并且还应深化和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二)园艺实验室、实践基地硬件建设还需要完善

实践性强是园艺专业的专业特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重视实践、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园艺产业作用和效益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学科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实践性教学过程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其理论高度。目前,由于经济投入有限,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实践条件与现代化教学实践的需要仍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长期目标,需要在阶段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和提高

园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初步显示了办学特色。本项目获批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全面,指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可行,成就更加显著。但是,特色专业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园艺产业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我们将在完成本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制订长、中、短期规划,制订年度计划,为把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2-144.

[3]林江辉,李俊龙,胡锋,顾南.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农业大学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3):44-45.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4-46.

[5]郑先哲,李文哲,冯江.特色专业建设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98-99.

[6]司,武艳艳,孙志颖,邵宝健,杨学举,董金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161-163.

[7]廖明,黄大乾,姜峰,朱蕾.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11-113,127.

[8]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73-74,82.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戏剧;社团;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68-02

一、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戏剧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二、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剧起源于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一直到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中国戏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到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修正使得传奇剧本也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西方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其次,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再次,西方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

三、校园戏剧的功能

校园戏剧的功能应主要侧重于对当代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戏剧是大学生美育工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黄岳杰通过其多年来指导校园戏剧的实践经验认识到,“研究校园戏剧应侧重于它对教育改革的促动,侧重于它对审美教育的深化,侧重于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都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园戏剧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话剧表演的形式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

四、校园戏剧类社团的发展现状

戏剧类社团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同学们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类社团是艺术类社团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更专门、更特殊的特点,目前戏剧类社团主要分作两类:一是话剧类,话剧社团或自编自导自演,或请老师辅导定期开展活动,间或还和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各专业的优势与话剧结合在一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戏曲类,它们以弘扬民族传统戏曲为己任,定期开展活动,绝大部分参与的学生是从头学起,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断夯实戏曲基础。戏剧艺术作为高校艺术型社团的典型代表,加强学生戏剧社团的建设,强化指导与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成为学生发展与稳定的积极力量,也必将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突破口,能真正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比较前沿的戏剧社团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海鸥剧社,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复旦大学的燕园剧社、麦田剧社,上海交大的阳光剧社,上海师大的楼兰剧社等。

五、戏剧类社团的作用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

作者简介:王强(1982-),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及教育理论;孔锦(1961-),男,辽宁锦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雕塑、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4SJD719),主持人:邓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43-04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教风、学风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书法艺术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此,更主要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们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对人性情的陶冶。良好的书法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构建墨香校园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更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内涵建设的需求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墨香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之下,各地中小学纷纷涌入争创书法特色学校、书香校园、墨香校园的工作中。“墨香校园”这一名词一下子被人们所熟悉并逐步受到重视。各地中小学在开展墨香校园建设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墨香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普通高等院校多为办学历史较长的老牌学校,通常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拥有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往往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不少文科类普通高等院校,墨香校园其实早已形成。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比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加大了对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力度,这对高等院校墨香校园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放眼全国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最新《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27所,全日制在校生1006.6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2547.7万人的39.5%。如此庞大的群体,却难以窥见以“墨香校园”为特色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笔者作为从事高职一线书法教学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亲眼目睹学生们书写现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深刻地体会到在高职院校开展墨香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二、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瓶颈分析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常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λ刂式逃往往容易忽略,在高职院校构建墨香校园阻力重重。

(一)思想上认识程度不高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资料甚少,仅有少量相关的论文散见于期刊杂志,但这些论文调研不够深入,论据不够充分,论点稍显空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往往不太注重学生书写能力和书法美育的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实际水平普遍低下,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书写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影响高职院校墨香校园建设的因素很多,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思想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墨香校园建设、开设书法课的必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开展墨香校园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或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练字”上。

(二)书法课程无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加强书法教育的课程化和深入化,对中小学每周开设书法类课程作出了硬性要求。政策力度如此之大,对推动中小学墨香校园建设无疑起了巨大作用。而就目前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大多将书法课列为公共选修课,为数不多的专业将书法课程列入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书法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有师范专业的院校,这类院校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书法类课程成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所以不得不开;第二种是有艺术类或文秘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书法课程绝大多数以专业选修的形式存在,但是否开设,还得取决于专业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以及是否有教师愿意开设;第三种是普通综合类高职院校,这类院校是否开设书法课程,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且几乎都归属于公共选修课程。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往往考虑更多的是专业课程的配比、面向就业的需要。书法等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专业覆盖率低、课时比例不足、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遗憾。已开设书法选修课程的学校,据了解在20―32课时之间,授课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室赏析类教学为主,最终的考核方式也以提交课程论文或简单的临习作品居多。故而虽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书法课程,然而其出发点亦并非墨香校园建设的需要。

(三)教育资源匮乏

1.师资不足。高职院校书法教师配比向来问题诸多。近年来,随着大量的书法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有不少进入到高职院校。按理说,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识素养,这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有力推动者。但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因素,在教学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书法教师都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存在着实际的不平等,造成书法教师情绪上的不满和教学上的懈怠,书法教师转授其它课程等现象时有发生。书法课程师资大致有这么几类:第一类是其它专业的教师只要字写得好看,有无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是否过硬一概不问,直接走上讲台;第二类是书法专业的教师,不大愿意去教公共类的书法课程,总觉得这类通识类课程属于普及性课程,含金量不高,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第三种是公选课程开课的随意性较大,任教教师多为学院专业教师,全凭教师意愿,课程的延续性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配套难以保证。某种程度上说,硬件设施的条件直接决定书法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笔者了解到,在开设书法选修课程的学校,教师绝大部分是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里完成教学的。选修课的上课人数大多在百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让学生都去铺上画毡,准备笔墨纸砚,簇拥着趴在长条桌上写毛笔字,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于是软笔教学只能改成了硬笔教学,教师现场示范和作品展示也只能靠PPT和播放相关影像资料来代替。如今信息化教学不断受到热捧,但对于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仍离不开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教与学。连基本的画室或工作室都无法保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作出调整,纸上谈兵,索然无味,正常教学必将无法开展。很多学生选课后,都觉得与自己期望值相差甚远,逃课现象屡有发生也是必然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书法课程的教材,并没有官方的统一规定,学校也很少对这类通识课程的教材选用做过多的干涉,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定。因此高职院校的书法教材五花八门,有选用本科院校教材的,有选用一般社会化书法考级教材的,也有让学生在书店随便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的,还有不使用教材,全凭教师讲授的等等。

三、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路径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构建所遇到的瓶颈,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统一思想,独立管理

高职院校应将墨香校园的构建纳入到院校的精神文明内涵建设纲领中,充分认识墨香校园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台相关文件制度,以院校领导为第一负责人,持续开展以墨香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墨香校园建设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成立校级公共艺术管理中心,对师资选配、开设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有力保障书法活动有序开展。

(二)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点面结合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加大书法类课程开设比例和考核要求。高职院校中开设书法课,与本科院校书法专业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没有书法基础,即使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和师范生也不例外。据笔者前期调研,开设书法课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书法课时普遍在30课时左右。有限的课时,学生的书法兴趣刚刚被激起,课却已经结束了。对于普招生,书法类公选课属于“零门槛”,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选修,课上主要讲授书法概要、简单技法、名家作品赏析等内容,可将书法课程设定为公共选修课中必选科目,此为“面”,意在墨香校园建设的普及教育。美术生、师范生等则可以高等级书法水平考级证书作为其获取技能证书的条件,倘若能在此之后,继续开设书法提升类小班化课程,设立一定的门槛,供有一定书法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选修,当为有意义的尝试,此为“点”,意在墨香校园建设中普中拔优,凸显亮点。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让无缘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亦能接受书法提升学习的机会,此外,对书法公选类课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小班化提升教学,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更强,有利于教师才能的施展,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教学热情的提升。再者,对于学校而言,分类繁多的各类文艺比赛,如大学生艺术节、廉政文化作品大赛等等,一方面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另一方面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校争得荣誉。

(三)政策扶持,优化师资

对于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而言,书法教师在整个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影响墨香校园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书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应放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提升上,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眼界,加大对外交流,系统提升墨香校园构建的理念等等。其次,在书法教师数量上也应有所增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要求,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3]。按照10000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计算,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应在15-20人,其中一半应为专任公共艺术教师,很显然现状是专职教师明显不足。再者,各校在公共艺术教师的评优、晋级等方面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由于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不同,很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太多的成果,如专业建设成果、企业实践成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等,这无疑造成公共艺术教师教学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差异。书法教师无论作为墨香校园构建的主要推动者,还是作为一名公共艺术教师,都急切期待真正符合其评优、晋级的政策出台。

(四)因地制宜,资源整合

在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必要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一般不大愿意出资专门建设。硬件设施的局限,使得高职院校书法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书法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施设。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采取整合教学资源的办法更为实际。如公选性质的书法课程,属于书法知识普及性教学,学生人数多,大多时候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小班化提升班级,学生人数虽不多,但涉及临习创作,需要大一些的画案,可以借用制图教室、画室等开展。集中性作品展示,则可以借助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长廊等场所进行。如此,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有效利用资源,保障书法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意义

墨香校园的构建,不仅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学风教风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书法艺术,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墨香校园项目的开展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既有益于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又能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有助于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摸索书法教学改革之路,可以使教师树立新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正能量的传播。通过墨香校园项目的开展与实践,能够把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资源,转化为师生共同开发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而形成“墨香遍校园”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吴俊,王小强.勤工助学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清洁舒爽,童趣盎然,园内环保氛围浓厚,师资力量雄厚。园内有大、中型玩具50余件,幼儿图书3500余册,教师用书260余册,教学挂图200余幅,幼儿教学光碟、录音带、录像带等1500余套,设有幼儿活动室、寝室、保健室、隔离室、游艺室等,每班配有电子琴或钢琴、电视机、VCD、录音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配有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电视柜、衣帽柜、保温桶、幼儿洗手池、紫外线杀菌灯,冬有自供暖气,夏有空调、电风扇,开设汉、回两灶,灶房达到了***市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B级标准。幼儿园教学设备先进,已建成全园信息网,教师电脑备课室,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并拥有音响室、电教室、多功能厅等设施,为我园的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遵循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办家长满意的幼儿园,以“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科学育儿”为宗旨,以“教师队伍优秀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环境优美化,教学方法科学化”为办园方向,以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环保教育为特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正、副园长均为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专业人员,本科文化程度,管理经验丰富,热爱幼教事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经过园长岗位培训,取得了合格证书。

本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园”的办园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紧跟时代抓教改,与时俱进创特色。大胆引进了东、西方教育之精华,与本园教育相结合,坚持“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快速阅读、心脑珠算、幼儿英语、舞蹈、美术、围棋”等八大教育特色,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个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有利于开发脑部潜能

按照传统的教育理论观点,理论科学教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在社会中生存的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理论科学知识。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新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同事还注重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而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多样的艺术化教育手段,学生的大脑神经得到了有效刺激,从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就有可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不管是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还是今天的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漫长的教育史上,艺术教育从来都没有淡出过中国教育的大舞台。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同的是,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自由、乐观心态等等。必须要指出的是,艺术教育本身是独立于其它教育方式而存在的,它倡导用艺术化的方式去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愉悦学生的心情,从而让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三)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形式多样,通过音乐、美术、影视、舞蹈、书法、建筑等多样化的形式,学生可以丰富情感、愉悦心情、获得审美、拓展想象、锻炼思维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因为一直以来,各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而在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很少或者干脆就没有公共艺术教育类的课程,即使是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类的课程,课程也是可有可无的赏析类别,从而造成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境地,这就对于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的艺术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至关重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政策规定:在高校教学中,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的师资应该达到学生总人数的0.15%。通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与此同时,和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公共艺术教育任课教师的职称、学历还存在差距,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校工科专业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极为不佳,极其需要大力提升,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教室,以及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教材和教学设备。另一方面,高校工科专业的艺术教育缺乏开展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切实面对,采取措施,保证必要的经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三.新时期强化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

1.强化认识,创新教育理念

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前提下,高校领导层面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塑造全方位、全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开展针对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工科学生也应该改变对于艺术教育的认知,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采取积极地态度去对待艺术教育类课程。

2.提升能力,增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保证艺术教育类课程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唯有如此,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才能顺利得以开展。第一,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公共艺术教学质量;第二,不断引进高水平、高职称的师资队伍,不断改变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不平衡状态,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第三,定期或不定期选聘艺术界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不断提升工科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胆创新,优化教学环境

为了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艺术教育,高校还应该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工科类大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感染,用心灵感受艺术,真正去接触艺术;其次,积极组织开展一些艺术类社团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再次,学校可以举办相关的艺术文化校园讲座,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真正推动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设定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三)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场地问题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设定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三)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场地问题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