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走访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

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

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2)职业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2.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中药制剂多数以固体状态及液体状态形式存在,其质量检验过程均是由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国家标准、企业内部标准)、取样、样品前处理、鉴别、检查、填写检验记录等六个步骤完成,因此将本门课程教学依托在三个教学项目上,每一教学项目又分设有多个检验任务,具体检验任务以常见中药制剂为载体安排教学的实施,其中取样、样品前处理、试液的配制、计算、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的填写、检验室卫生及安全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在这一设计中遵循了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了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了岗位技能对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性、通用性与实用性。

2.3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的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学院现有药物教学实训楼内教学做一体化制剂检验实训室的有利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营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三大教学项目中任一检验任务的实施均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创设问题情境与下发任务请验单、探究问题设计实施方案、汇报实施方案、教师点评、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任务前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为8组,每组3~4人),着重培养学生设计质量检测方案,顺利完成检验项目与任务,规范填写检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下发任务请验单。请验单的发放是项目具体任务完成的首要环节,除第一节课讲解对学生的要求及上课模式转变的学习外,均是利用上一检验任务完成后的20分钟进行的。针对请验单,向学生提出有参考性的问题或列举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可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下一步骤的实施明确方向。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教师引出的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相关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设计出能完成本组待请验任务的实施方案,包括检验方法的选择及理由、所需材料及仪器的详单、操作时分工问题、步骤实施细节问题、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第三环节:汇报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在课下设计好的实施方案,在课上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其他组成员与之共享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其他组成员可以在汇报完后对自己思考不清楚及不懂的地方向汇报人提出疑问,并由汇报人进行回答;如果答不出,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第四环节:教师点评,确认各组实施方案。教师通过随机选取的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到的及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行补充与解疑,确认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包括方法选取是否得当、所需材料及仪器是否合理、操作步骤顺序是否准确等,并对此提出意见。第五环节:具体实施。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根据确认后的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根据操作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单、试剂试药配制单、取样单、样品发放记录单等各种记录,培养学生原始记录要详细、检验结果要准确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而此时,教师在一旁进行巡回检查并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第六环节:检查评价。学生实施过程中及完毕后需要填写原始检验记录及形成检验报告书,上交后,各组之间轮换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详细及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组间探讨与纠正,这一环节是在充分掌握所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懒于思考,不善于动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课程考核设计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设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旷课、迟到、早退、事假、病假给予不同的分数)采取与企业相同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用本人的笔记在出勤表格中填写自己的名字,不许他人,发现则两人均视为旷课,扣除相应分数,此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构成,占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每一检验任务设置一定分值,教师及学生评价各占50%,最后综合形成每一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教师从每一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的准备、汇报情况、实施及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环境清理是否洁净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学生评价则是小组长扮演质量负责人对其组员进行评价,从着装、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参与清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完成每一检验任务后所形成的请验单、检验记录、成品检验报告书及试剂试药配制单等各种填写记录是否完全,可视为作业,占总成绩的10%。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试卷考核,减少至占总成绩的30%,但卷面成绩要达到最低标准(卷面成绩不能低于50分)。此种考核方式与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相吻合,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更趋于合理。

3教学效果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药若要进入国际市场,其现代化势在必行。其中制剂工艺与生产技木的现代化是相当关键的坏节。近年一些中药制剂新技木以及一些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木利用超临界流体扩散系数高,流动及传递性能好、溶解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调节压力、温度以及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另外,超临界流体的快速膨胀过程,超临界反萃取过程等也可应用于中药生产领域。

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使中药生产枝术及工艺工程化有了迅速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数量的中药仍未能改交“粗、大、黑”的面貌,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开发研究适合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已经成为广大中药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是温度与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之上的流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动、传递性能,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SCF-CO2由于具有临界条件温和(Tc=31.3℃.Pc=7.48×106Pa)、对大部分物质显化学惰性、无色无味无毒、无溶解污染、易制成高纯度气体、不易燃等优点,已被广泛庆用于SFE、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过程(RESS)、超临界反萃取过程(SAS)和超临界高分子合成中。

二、中药澄清技术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对中药提取液的澄清,经典的方法是醇沉法。但已有不少报道认为将乙醇作为澄清剂有诸多不合理性,如把不溶于醇的无机物成份作为杂质除去是不妥的,许多现代研究具有生物活性与免疫作用的蛋白质、多粮也级易被醇沉淀。另外,醇沉工艺时间长、成本高、损耗乙醇量一般在30%以上,成品中残存的乙醇也可能对药效有所影晌。近年来,一些新材料、新技木开始应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不仅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也能保证制剂稳定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1.澄清剂的使用

(1)101果汁澄清剂成份为食用级原料,是水溶性的胶状物质,安全无毒,不引入杂质并可随沉淀后的不溶性杂质一同除去,通常配5%的水溶液使用。有研究证明,101澄清剂应用于黄芪,茯苓提取液的澄清,能保持药液中氨基酸与总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2)甲壳素甲壳素是一种含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带正电荷,可沉降药液中带负电荷的悬浮物。有人将其用于生脉饮的澄清,效果优于醇沉工艺。用于白芍水提液的澄清,不影响芍药甙的含量。有人将壳聚糖(脱乙酰基甲壳素)用于黄芪口服液的澄清,既能除去杂质又不影响黄芪甲甙及多糖的含量。

(3)ZTC天然澄清剂可除去鞣质、蛋白质、胶体等不稳定成份,并且不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有人将其用于荆防品服液的澄清,效果满意。应用于八珍口服液的澄清,药液中芍药甙、氨基酸、多糖、总固体的含量高于水醇法所得药液,药理实验也证明该法所制得药液,其作用优于八珍丸。

(4)明胶、鞣酸、蛋清及其他明胶、鞣酸、蛋清主要作用是除去鞣质,还有酶、焦糖等除去杂质成分的。

目前有高速离心与超滤两种较先进的分离技术。其中超滤技术是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量消耗少、工艺流程短等优点。许多文献都证实采用超滤法澄清中药注射液,主成分损失率低,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效率高,澄明度及制剂稳定性好。用于口服液的澄清,也能较好的保留有效成分,且澄清度、稳定性及除菌效果均比水醇法好。用于中药浸膏制剂(片剂、胶囊剂、浓缩丸等)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杂质、胶体、细菌,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而且能够克服中药浸膏制剂崩解时间长、服用剂量大等缺点。

三、中药分离工艺

1.大规模制备色谱的应用色谱方法的起源、发展与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色谱方法由分析型逐渐发展到制备型,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中药属于天然化学品范畴,成分多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很困难,色谱分离技术无疑是这类物质精细分离的有效手段。目前,亟待研究与开发的制备色谱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规模高压液相色谱(HPLC)大规模的制备型色谱同一般制备色谱不同,需采用专门的设备,如可以提供高流速洗脱液的输液泵及可承受高压的色谱柱,色谱分离条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由优化的分析型直接转化为大规模制备型。有报道用大规模HPLC从伞形科植物红柴胡中分得三种皂甙成分Saikosaoninsa,c.和d.,从紫杉的针叶分得7-epi-cephalomannine。

(2)超临界流体色谱(SFC)FC具有比HPLC分离速度更恰似,比HPLC更易除去分离产物中溶剂,与SFE配合使用,提取、浓缩、分离可一次性完成,以及可适用于不挥发及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常可替代气相色谱(GC)和HPLC,有报道综述了SFC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报道。(3)逆流色谱(CCC)CCC是一种不用固态吸附剂的全液态色谱方法,采用一个液态的固定相和一个与固定相互不混淆的液态流动相,对样品进行分配分离。其中,离心分配色谱(CPC)由于其高的回收率、分辨率以及能突现梯度操作、分离大量样品、实现反相操作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黄酮炎、口山酮类、蒽类、生物碱、三萜类、木脂类、皂苷类化合物等的分离。(4)分子排阻色谱(SEC)SEC又叫做凝胶过滤色谱(GFC),在多孔亲水性担体上,样品经过立体排阻过程按分子大小递减的顺序被依次选择性地分开。SEC具有根高的样品回收率,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核苷酸等物质的分离与制备。(5)离子交换色谱优点是方法比较成熟,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肽、核酸、糖类等成分的分离。有报道用离子交换色谱和SEC法,从车前叶中分得具有补体活化作用的多糖。离子交换色谱较适合与反相色谱配合使用,作为最初的分离手段。(6)反相色谱(RPC)RPC是利用组分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的,RPC分辨率高于离子交换色谱与疏水作用色增(HIC),是进行制备型或生产型肽类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木,也可以进行分离提纯。大孔吸附村脂的血用大孔吸附树脂于70年代未开始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是提取分离水溶性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制剂工艺的改进。如用于三七、人参中总皂苷的分离,提取率高,并能除去糖类等水溶性杂质及大部分脂溶性杂质,也可用于绞股蓝皂苷的分离提取、白芍总苷的分离等。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6-01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还根据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要求,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适合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来形成药物制剂。同时,也应该满足药物本身的储存、运输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腔道给药等多种途径。在制剂新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球晶制粒技术、微球技术、微囊技术、纳米技术及大分子前药技术等。在学科分支领域,也产生了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多学科分支。综合来看,药剂学有了深刻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多种学科及技术的应用使药剂学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

1 实践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药剂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很多药剂学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是世界上开展药物制剂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古代中国就已经使用汤剂进行实际的疾病治疗。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1世纪前后,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酒剂和酊剂等,称之为“格林制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而剂型达61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入19世纪,法国的医师Pravas首次发明了注射器,使实际的注射给药变得速效和高效。在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剖,是注射剂的实际产业化应用更为可行。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得药物制剂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实际应用性。除了制药机械,辅料也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开发出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微晶纤维素及可压性淀粉、用于片剂及固体制剂常用的黏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用于薄膜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系列、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等。这些功能性辅料的开发,使得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迅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进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突出药剂学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积累。

2 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更新快

药剂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学科知识面广。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属于物理药剂学的范畴,包括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溶解度、溶出速度、渗透压、表面张力、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理论、微粒分散系基本理论(絮凝、反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物理稳定性原理)、粉体学理论(粒子基本理论、粉体流动性、吸湿性、粘附性和压缩性质)、流变学理论(粘弹性、流体基本性质等)。这些药剂学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的制备技术、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缓控迟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这些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药剂学所具有的广泛知识面要求授课教师除具有药剂学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药剂学的实际教学要求。药剂学的另外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如药剂学的第二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讲到关于基因药物的药物制剂发展,会提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的发展。而siRNA技术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国内外药剂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前沿的知识来不断充实传统的药剂学知识,使得药剂学的授课即能使学生学习到经典知识理论,又可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3 传统式记忆与规律性记忆相结合

药剂学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理论、基本剂型、新技术等。采用传统式知识记忆方法,容易产生遗忘。应该从学科本身的规律性来加强记忆。如各类药物制剂都会涉及到概念、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所用辅料、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内容。对于各类药物制剂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气雾剂等,可以按照以上规律从各种角度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各种剂型后,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记忆。规律性记忆可以将不同知识体系进行串联、比较,将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集合起来,有机串联成整体,进行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成片性,不易遗忘。如讲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对于脂质体技术、微囊技术、微球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等,可以根据其原理、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历史的总结会使学生对各类新技术有着整体性和脉络性的认识,使得记忆进一步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药剂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药剂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药剂学是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式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规律性记忆新模式,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 药剂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化学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综合和应用,是药剂学最重要的外在特征,同时药剂学具有学习内容多而分散,记忆性、背诵性强的特点,难以系统掌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课程组展开了对该课程的全面建设工作,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的模式,在教师理清教学主线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侧重讲练结合、讨论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教法与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1 教学内容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能对学生掌握药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围绕着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来进行,主要包括药剂基本理论、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药物新制剂、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等4个方面。

1.1 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药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备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制剂十分重要,对完善和丰富药剂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新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及提高产品质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高职的主要培养对象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溶解理论、常见药剂辅料特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理论等,还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就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发展的后劲。

1.2 传统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方法、原理和技术成熟的、目前相关工作岗位常用的符合《中国药典》规范的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应该是我们课程的重点,教学时间占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常见剂型包括:溶液剂、栓剂、糖浆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对这些剂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①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等,这是一种剂型有别于其它剂型的特征;②制备流程、处方和工艺,这是学习的核心,也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主线。

1.3 药物新制剂高效、长效、速效、低毒、缓释、控释、定位和靶向释放等各种新剂型与新制剂始终是药剂学的中心工作,也是体现高职课程先进性的地方。课程主要介绍比较成熟的新剂型的制备方法、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及相关理论,以典型实例贯穿实际生产操作全过程,以生产或实验室操作过程顺序组织课堂教学。我们讲解的药物新制剂主要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给药系统等。

1.4 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是药房的重要工作,也是药剂工作者必须要熟悉的内容。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日后在药品流通行业的工作。

2 教学方法

2.1 流程教学法药剂学具有知识点多而分散,叙述性和记忆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清晰明确的引导性思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采用流程教学法可以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整合进药物剂型的制备或应用流程中,使学生对药剂学的内容有清晰的思路,沿着剂型的制备流程,非常容易掌握各种剂型的学习内容,学习药剂学不再是死背硬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1]。如对中药剂型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将内容归纳到以下流程中,对本章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围绕着这张流程图来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启发式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药剂质量要求的讲解过程中,抓住“安全、有效、稳定”的原则,启发学生探究如何才能使片剂、注射剂、输液剂等实现以上目标?对个生产环节如何控制?对生产环境有哪些要求?需要哪些质量控制指标?使学生在能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讲练结合式的课堂教学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讲”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讲习后,出一些灵活性高且能体现课堂重点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自己练习后,教师再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注射剂这一章关于调节等渗的计算方法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方法(如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结果数值有差异,再提出问题:用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同学马上就会仔细地翻阅书本,找到答案:原来冰点下降数据法计算出的是100 ml该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则是实际溶液所需加入的氯化钠的量,自然有区别。此后教师再对调节等渗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剂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屏、动画等,并在使用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2]。如在片剂讲解中我们通过动画影片展现压片的全过程;通过网络将药剂学的发展动态和企业状况介绍给同学,推荐课程国内外相关网站;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5 改革课程作业与考试方式从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改变常规的作业与考试方式[3]。课程作业除了传统的书面题目外,还经常布置药剂学文献检阅与综述题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式,如以期末开卷考试为基础,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综述能力(归纳报告)、平时测试和课堂讨论、课堂出席等情况综合给分,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学习、注重活学活用,防止期末突击应付考试。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药剂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从社会、岗位、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的设计、调整、改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晓英. 流程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9.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 制剂 新技术

药物制剂在医药学及药物制造工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长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的药物制剂新技术,来促进药物制剂质量、作用的提高和完善。当然,随着各种边缘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渗透,药物制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药物制剂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简单概述了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中药也获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应用于:病理学诊断、癌症早期诊断、遗传诊断、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纳米机器人治疗疾病等。纳米中药的含义是:粒径小于100nm的有效的,中药成份、部位、原药以及复方制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应用解决了中药的毒副作用、时效性慢、溶解性能差、生物利用度等问题,填补了我国药物现代化、突破性、原创性技术平台的空缺。纳米中药微囊是纳米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的作品,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纳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纳米在常温下,由于布朗运动,使得它悬浮在液体或空间之中,进而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毛囊、甚至五官进入到病患体内,因此,它的危害要比粉尘的危害大,所以,对待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我们要一分为二,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

(二)中药提取浓缩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我国的中药提取应用技术的发展,呈: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元设备到多缸连续、蒸馏芳香性成分。其中最新被推广应用的逆流缸连续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简称为:(SFE)在近年来被许多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关注并重视,并且已经归入到其国家的食品医药工业体系之中了,在其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提取技术一般采用:从咖啡中提取咖啡因、从啤酒花中提取啤酒花精以及从烟草中提取尼古丁,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提取技术采用的是:从红花中提取红花苷及脂苷、从月见草中提取月见草油、从长春花中提取长春花碱、从沙荆中提取沙荆油,这种在临界状态下提取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浓缩技术是药物制剂生产的重要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生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了高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且易被患者服用的药品,正因如此,薄膜式、反渗透法浓缩以及离心薄膜式重要提取液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且被广大患者认可。

(三)脂质体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脂质体属于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定向药物载体的新型药物制剂。它能够改变被包封药物的内在分布,因为它具有类细胞结构,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激活的自身免疫机能进入病患者的体内,其给予的药物主要蓄积在肝、脾、骨髓、肺等组织器官中,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用量以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特性,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物理、免疫研究、生化学、免疫诊断学等诸多领域。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要从邓英杰说起,邓英杰等研究人士首先研究并制成了黄氏制成脂质体,从而提高了黄氏多糖脂质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其免疫活性。总之,脂质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目前药物制剂研究的新动向。

(四)中药生物增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生物增效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生物酶工程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四大前沿领域,即:生物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人体科学,以天然野生的动植物作为基本的药液提取原料,在加以结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物技术加工,从而达到增效。

举个例子:背景梵事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中草生物增效技术,对中草药的加工进行了探索,主要应用于各类水解酶和部分工具酶的结构重组。

中草生物增效技术主要做到:百分百的利用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剂药效。经过中草生物增效技术的改善的药剂都具备:增强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病患者排泄和增进食欲、降低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病患者的疲劳状态、抗肿瘤等积极有效作用。

二、结语

综合全文几种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新技术的渗透作用很强烈,且是满满的正能量。我国当前的医药学及医药加工制造工业要不断反思,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为我国的药物制剂事业做出贡献。期望本文的概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皎.药物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2012(6).

[2]杨祥良.药物制剂新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2005(3).

[3]陈茂伟.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及其药剂制作中的实例研究[J].2011(7).

[4]邱树毅.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2007(6).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藏药 剂型改进 应用 展望

藏药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在漫长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 药剂的发展现状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二 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在“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 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

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论为,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 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 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 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四 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五 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新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或药物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药物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调节释药的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在藏药的生产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对藏药的复方或单方制剂,进行适当的提取、分离、纯化,然后用包合技术进行包合,在进一步制成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口服液等现代的剂型,使藏药显效更快、使用方便、外形美观、用量减少、药效更高。

除了纳米技术,包合技术之外,目前比较成熟的制药新技术,有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胶技术、微粉技术、缓释、控释剂技术、经皮吸收技术、靶向制剂技术等。都可用于藏药传统的生产工艺中,也可用于开发研究藏药的新工艺、新剂型,这将是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高藏药的质量水平及疗效,扩展其使用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811300 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上接第424页)

参考文献

[1] 王妮,刘明.增强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的意义及做法。当代护理,2002(2):22

[2] 王一方.敬畏生命.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7-72

[3] 曲雪梅,宋凤莉,徐铁力,等.医疗护理在防范医疗事故中的作用. [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14-115

[4] 肖志荣,孙颖.手术室药品及人员管理差错事故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6):943-944.

[5] 吴欣娟.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7(5):57-58

[6] 倪斐,高波,张彬.褥疮相关危险因素及循环护理的 引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38

[7] 吕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护理及康复,2007,6(1):47-48

[8] 闫桂环.从护理记录的缺陷看举证倒置存在的隐患。护理研究,2003,17(7A):800

[9] 李晓蕙,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药剂学;制药企业;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24-03

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1]。具体内容涉及医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及材料学等多种基础学科,具有涵盖内容多、知识面广、专业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学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模式;教师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由于药剂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因此,很多学生反映课堂教学完成后有些知识点遗忘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因此,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体现新技术的发展,而用人单位则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不能满足制药企业相应岗位技能要求等缺点。

与此同时,现代制药企业或科研院校也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赖传统课本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2]。在新形势下,怎样培养出具有实践与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将成为药学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亟待改革,本文就本教研室在更新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药剂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现实需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药剂学教学内容仅仅由制剂学与调剂学构成,理论体系单一,且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医药全球化背景下的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3]。因此,本教研究室认为《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应以典型药物制剂为载体,紧跟制剂新技术发展,依据药物制剂制备的基本工艺流程,选取相应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典型药物剂型的制备与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制药企业药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流程,学会以“病人为中心”,针对不同病症进行相应的药物制剂设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及时了解制剂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药物新剂型的实际应用情况,在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的优化调整及制剂的质量控制等,以上内容基本涵盖了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及新产品研发的主要过程。因此,以此设计教学情境,可体现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1.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剂型与制剂为基础,平行辐射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原辅料选择、新剂型、新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努力实现各部分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着重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产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同时涵盖质量控制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新剂型和相应工艺的设计能力,同时论证这些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与此同时,适当增加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等目前药剂学研究前沿领域方面的知识,如新技术包括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及固体分散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经皮吸收制剂、靶向制剂(微乳、磁性微球及基因靶向等)、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等)、缓控释制剂(渗透泵、膜控释、骨架型)、中药制剂现代化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基础与前沿并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开阔视野。

2.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本教研室与行业专家一起对本省多家制药企业(如江西南昌济生制药厂、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结合药剂学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注重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体现实践性。项目设计完成后,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项目组的科学研究与实施活动中去,并以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具体项目之中,通过鼓励学生学习、思考与自主创新,最终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思考与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通过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努力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与实践性。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完善整个药剂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环节[4,5]。通过联系学科前沿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去除陈旧实验内容,新增包衣实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包合物的制备等反应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与项目,与此同时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以培养学生全面、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综合素质。

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体开展方式如图1所示。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布置相关实验任务(如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剂型、工艺路线及质量检测等实验环节,然后以每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为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本组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出现问题时负责人及时与任课教师联系,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实验任务的提出者、指导者,学生是实验完成的主体。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才真正明白了“药剂”的含义,同时从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也表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推广PBL及KM等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由于药剂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另一方面传统的药剂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授课以章节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知识遗忘高。因此,本教研室为改变这种不利现象,决定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及知识可视化的(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 & Mind Mapping,KM)的教学方法[6,7],具体实施措施如图2所示。

例如,当遇到一些重点、难点的章节时,我们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疑、质疑、解疑”这一过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能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在讨论中无形消化。如在讲授“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这一章节时,可以以“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为原型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10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主要从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怎样解决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等方面展开,然后让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对此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此进行评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注射液的辅料、澄明度等方面保障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安全性的重要意义,这样就能让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在讨论及争论中被消化。而遇到一些内容抽象、理论知识较难理解时,我们可采用KM教学方法。首先,系统而有重点的去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将整个药剂学课程不同章节中的相似内容进行“聚类”与“重组”,如片剂、分散剂等固体制剂中有关辅料的章节,我们进行集中讲解与学习,从而搭建“塔式分层递阶”的教学内容,使现有平面化的教学内容立体化。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KM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以K图为主体贯穿,融入M图的教学机制,对于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构建本课程的整体知识逻辑构图(K),其主要用于描述各分散知识分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微观层面而言,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M)融入到具体剂型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质与特点、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通过增加PBL及KM等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知识内容。

四、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安全制剂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医药产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提高药物制剂的研发能力,而我国“十一五”期间已把发展创新药物制剂的技术平台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研究重大专项[8],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的药剂学基础知识以及掌握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新技术、新理论的专业人才是加快发展我国制剂水平的重要环节。该改革项目实施以来,一直围绕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现实需要,同时强化实践环节,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尽量体现真实环境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广PBL及KM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药剂学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发现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此在今后的药剂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会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药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咏梅,邓超,陈荆晓,陈敬华.基于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药剂学课程的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6):140-141.

[2]陈荆晓,邓超,程咏梅,陈敬华.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广州化工,2013,(2):134-135.

[3]邱利焱,赵庆贺,朱卡林.《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123-125.

[4]崔福德,侯雪莲,杨丽,丁平田,王东凯,唐星,程刚,潘卫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5]李昆太,程新.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究[J].大学教育,2013,(1):116-117.

[6]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PBL与PLTL教学法相结合在药剂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3.

[7]许青青,徐庐峰.基于知识可视化的KM教学法在化工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药剂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18-121.

[8]张娜.医药业全球化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药品,2011,13(3):144-146.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药制剂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中药制剂技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制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药饮片加工制成适宜剂型以适应中医临床需要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1],是中职学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药制剂所必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进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尝试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的积累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以“必需”、“够用”为度,优化教学

内容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力图密切联系中药制剂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目前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群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教学内容以制备技术为重点,重点讲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中药制剂职业工种所须掌握的制剂生产基本操作及相关理论。而中药新剂型作为拓展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同学了解行业的发展即可。各类剂型的制备重点讲述制备工艺流程,略讲质量控制。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对纯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兴趣,故在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制剂技术》时,可以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剂型,如某些中药材浸泡在药缸里制成药酒,家里熬中药得到汤剂等,并请学生讲述制备过程,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都能够很容易的想象出整个制备的过程,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其实离他们很近,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以鲜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畏惧心理。

3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3.1 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中药制剂技术》是一门与工业化生产实践和医疗用药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注意拍摄并逐渐积累相关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特别是中药制剂许多剂型的制备工艺过程,设备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单凭教师口头讲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说明、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地模拟生产和设备工作过程[2]。如借助Flas演示散剂制备时等量递增法的操作过程,简单明了的动画使学生能快速的掌握该操作方法并理解为什么当散剂组分比例量相差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增可以获得较好的混合效果。又如在讲解压片机工作原理时,也可以通过拍摄录像结合制作动画,演示单冲压片机和多冲压片机的工作原理,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控制播放的速度,必要时可以暂停观察、提问及讲解,摆脱以往只能通过教材上图画进行联想的死板教学。借助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实物演示

在讲述常见剂型时,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剂型常见制剂外,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相应的普通常用的制剂给学生观察,甚至可以让学生“解剖”观察其内部情况。例如,讲硬胶囊剂时,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胶囊剂有整洁、美观、携带、运输方便,能掩盖药物不良臭味等优点,也存在婴幼儿和昏迷患者不宜吞服的缺点。通过拆开胶囊壳,可以观察胶囊壳的构造,胶囊内填装的药物性状。又如,通过观察有缝和无缝软胶囊,明白软胶囊制备方法有压制法和滴制法。通过对各种剂型实物的仔细观察,由学生找出特点,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讲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 启发法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介绍散剂的制备技术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一、散剂混合方法有哪些?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要采用哪种混合方法混合效果比较好,为什么?三、散剂分剂量方法有哪些?含毒剧药物散剂分剂量应该选择哪种方法?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举例及动画演示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下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4.2 比较教学法

不同剂型的优缺点、制备工艺过程的特点、质量控制的要求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对比、总结化繁为简,融会贯通来强化理解。如剂型优缺点方面,固体制剂多有稳定性好、释药缓慢、携带、运输、贮存方面等优点,存在婴幼儿和昏迷患者不宜吞服的缺点;而液体制剂多具有吸收快、奏效快的优点,存在易沉淀的缺点。各种剂型制备工艺过程的特点是,每种制剂的制备,第一步都是原辅料的准备,最后一步是分装、质量检查和贮存,中间过程则是各种剂型的制剂特有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梳理各种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重点突出关键制备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5 精简实践过程,优化实践教学

中药制剂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每个剂型的完整制备过程基本都有提取、精制、浓缩等步骤,往往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分许多次才能完成,实践耗时比较常。而提取、精制、浓缩等基本的实践操作在他们所学的另外一门课程《中药化学》已有学习,为了缩短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种剂型的制备技术,在制备各种剂型时,选择时间比较短的一项内容由同学完成整个过程,其他的由实验室提前准备好中药提取物,做好准备工作,再由学生接着完成制剂的制备过程。将重复性的操作省去,在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制备过程的同时,缩短了整个实践过程时间,节约的时间可用于开展其他剂型的实践,丰富学生制备制剂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总之,笔者在中职中药、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并借鉴同行们的宝贵经验,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获得较好的效果。将继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培养出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药类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领域;分析

要想促进中药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需要掌握好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在我国的传统中药生产过程中,其技术手段可以说是相对落后的,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高新技术是集合先进理论研制出来的技术之一,可以帮助制药生产朝着自动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生产效率有所帮助,更好的发挥药材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促进我国中药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1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1 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在中药制剂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最终才能制成饮片,但是在临床医药治疗的过程中却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所有的工序中,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浸润工艺,这不仅是重要的工艺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在这一工序中对浸润的时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为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对中药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这一环节中具备完善的工艺以及设备,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不同药材的浸润时间。

1.2 动态提取技术

在生产中药的过程中,提纯技术又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操作技术,在当前的提取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式是乙醇以及水,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沉降,但是因为相应的设备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造成药物具有较低的使用效率,所以要想让药物得到更加充分的提炼,将药材的价值发挥出来,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提取技术,在动态提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在提取的过程中加入药材,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提炼,保证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炼与溶解,同时还能对药物的相对浓度差加以进一步的保证,有效的促进药物溶出率的提高。

1.3 仿生技术

在生物学中具有仿生技术这一技术手段,将其应用在中药制药的过程中是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的,主要是对药物在人体内的使用情况加以进一步的模拟,这样有助于将药物研究以及分子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经过人体消化以后进而得到合理化设计的一种制药工艺,因为酸碱环境的不同,所以中药制剂在生产环境中所要求的溶解度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只有选择出最为合适的酸碱值,才能更好的实现对药物的提取,保证药物的质量,促进其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

1.4 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也是经常应用到的一种技术,这一技术与仿生技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是在生物工程技术以及酶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对中药进行提取,在应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催化剂这一方式,生物酶就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其具备特殊的催化作用,采用这项技术可以保证让中药的成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并且在中药提取完成以后,其中是含有一定杂质的,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帮助将这些杂质挥发掉,促进药物的浓度更高。

2 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重要处方中的重要活性成分、部位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在进行中药研制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确定其中所蕴含的活性成分,并且对有用的部分加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研制出高效的药物。中药药剂中包含的药剂成分是十分多样化的,为了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同时让各个部分以及药物都达到良好的配比关系,就需要充分的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将药物资源的应用加以进一步拓展。我国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主要的方向是中药药性以及药物组成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药物量效方面的研究是缺失的。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处方方剂的基础上,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验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和研究。

2.2 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求我们完善药物提取可控制行的强制化标准。目前,我国中药制药产业中经常发生的农药超标、重金属超标问题、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问题、当前中药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等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制剂的质量可控的重点工作就是中药处方各中药制剂的药性如何确定、如何检测,除了采用指纹图谱技术之外还需要我们研究更为实用的新技术。农药残留问题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应该从药材的种植源头抓起,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率、缓释等问题的改进和药物易吸湿、霉变的稳定性问题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得以改变。对于中药制剂在药性的最大化保留和药物性质的稳定问题上应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生产,而固体制剂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同样应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新制粒技术、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物技术、包囊技术等。此外,为了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稳定应该采用先进的包装技术。

2.3 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中药质量在当前的中药制药领域中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未来中药制药领域的高新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的频率和数量将不断的增大。中药制药领域使用高新技术不但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药物制剂的质量,而且还会大大的促进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总而言之,为了提高中药制药的整体水平,在该产业领域就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的使用率和应用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相信,未来的中药制药领域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该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付廷明来庆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浅析[J].硅谷,2011,8(05):22.

[2]徐少萍何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4(02):45.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药物 制剂 新技术

药物制剂在医药学及药物制造工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长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的药物制剂新技术,来促进药物制剂质量、作用的提高和完善。当然,随着各种边缘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渗透,药物制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药物制剂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简单概述了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中药也获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应用于:病理学诊断、癌症早期诊断、遗传诊断、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纳米机器人治疗疾病等。纳米中药的含义是:粒径小于100nm的有效的,中药成份、部位、原药以及复方制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应用解决了中药的毒副作用、时效性慢、溶解性能差、生物利用度等问题,填补了我国药物现代化、突破性、原创性技术平台的空缺。纳米中药微囊是纳米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的作品,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纳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纳米在常温下,由于布朗运动,使得它悬浮在液体或空间之中,进而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毛囊、甚至五官进入到病患体内,因此,它的危害要比粉尘的危害大,所以,对待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我们要一分为二,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

(二)中药提取浓缩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我国的中药提取应用技术的发展,呈: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元设备到多缸连续、蒸馏芳香性成分。其中最新被推广应用的逆流缸连续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简称为:(SFE)在近年来被许多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关注并重视,并且已经归入到其国家的食品医药工业体系之中了,在其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提取技术一般采用:从咖啡中提取咖啡因、从啤酒花中提取啤酒花精以及从烟草中提取尼古丁,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提取技术采用的是:从红花中提取红花苷及脂苷、从月见草中提取月见草油、从长春花中提取长春花碱、从沙荆中提取沙荆油,这种在临界状态下提取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浓缩技术是药物制剂生产的重要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生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了高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且易被患者服用的药品,正因如此,薄膜式、反渗透法浓缩以及离心薄膜式重要提取液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且被广大患者认可。

(三)脂质体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脂质体属于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定向药物载体的新型药物制剂。它能够改变被包封药物的内在分布,因为它具有类细胞结构,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激活的自身免疫机能进入病患者的体内,其给予的药物主要蓄积在肝、脾、骨髓、肺等组织器官中,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用量以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特性,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物理、免疫研究、生化学、免疫诊断学等诸多领域。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要从邓英杰说起,邓英杰等研究人士首先研究并制成了黄氏制成脂质体,从而提高了黄氏多糖脂质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其免疫活性。总之,脂质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目前药物制剂研究的新动向。

(四)中药生物增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生物增效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生物酶工程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四大前沿领域,即:生物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人体科学,以天然野生的动植物作为基本的药液提取原料,在加以结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物技术加工,从而达到增效。

举个例子:背景梵事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中草生物增效技术,对中草药的加工进行了探索,主要应用于各类水解酶和部分工具酶的结构重组。

中草生物增效技术主要做到:百分百的利用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剂药效。经过中草生物增效技术的改善的药剂都具备:增强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病患者排泄和增进食欲、降低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病患者的疲劳状态、抗肿瘤等积极有效作用。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9-02

项目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教育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效果。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提高自身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能力,发挥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1 简述项目教学法与《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提出,是在2003年由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最初的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行动为导向把学习过程分解,并针对这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制定出项目教学方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等等,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完善自我评价系统,提高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认识。应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的作用。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实用制药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以典型的实用制药生产为主线,结合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药物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的认识,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物制剂。同时,我校为《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提供了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以供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实用制药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条件。

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传统的《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式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迈入社会、企业就职等都有不足。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急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发展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知识与能力的条件。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着,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具有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用制药企业为医疗单位提供药品制剂,其药品制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药品制剂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实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尤为严格,要求药品制剂生产工作人员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以保证药品制剂的质量。鉴于此种就业方向,相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适应企业要求、成功就业打下基础。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为了适应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具有重要性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学校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改变,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成为学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主流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步步地实践操作,提高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感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到如何准确的、标准的答案。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合理的项目任务,适时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操作手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力。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深入地解读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更好地进行项目任务的设置、课堂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项目任务完成后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的作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在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置适宜学生发展的项目任务,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学生要注意提高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这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学生有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比如,明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明确规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协助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等,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所设置的项目任务,所以,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首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为学生设置项目任务目标,需要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品制剂为最终项目任务目标,着重注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以外,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还要遵循实用性、代表性、创新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流程: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流程,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其理论基础,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目标,展开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与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与实践,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应用项目教学法也一样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进到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与操作技能才能解决的项目任务情境中,使学生自主进行项目任务的思考。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谁知道维生素B有什么作用?你们知道它的颗粒剂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那大家想不想自己生产维生素B颗粒剂呢?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希望大家能够在了解颗粒剂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其生产与质量控制的方法。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者小组协作项目任务探究活动。这是应用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组织课堂教学、调节课堂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项目任务,以帮助学生充分分析项目任务中所含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而学生则需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讨论出与完成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找出能够完成项目任务的最佳方案。对于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思考时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地完成项目任务;对于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有效组织他们进行交流与讨论,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合理分工协作,发现每一个成员思维中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效率。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生产”时,教师将每5个学生分成一组,帮助小组明确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需要知道无菌粉末的组成,熟练进行配液、过滤、干燥等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与查找资料,确定各种原料之间的配比以及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基本流程,最终确定最佳生产方案,并按照方案操作,完成项目任务。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了解自身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教师再运用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从何处来提高自己;最后,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的相关内容给出一份综合考核试卷,使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用药物制剂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研究项目教学法的,提高其应用实践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建设药物制剂实训中心,完善硬件设备,为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提供条件。相信,随着学校、教师、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重视度逐渐提高,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季.项目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12)

[2] 张草. 试论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上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0)

[3] 郝晶晶,杨星莉.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课程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0)

[4] 钱亚琴. 项目教学法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 新课程(下), 2011,(03)

[5] 陶双双. 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体会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

[6] 康振兴.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才智, 2010,(28)

[7] 徐朔.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28)

[8] 贺生中, 周伟伟, 陈未,等.项目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药剂学 学习方法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2-01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涉及面广。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内容。药剂学与很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包括化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化学等。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药剂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药剂学也是很多药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药剂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学毕业生的整体能力和质量,也影响到各分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如何学好药剂学,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药剂学的主要方法。

1 明确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建立学习方法

在学习药剂学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哪些?药剂学是利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备成合理的应用形式(即剂型)的一本实践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贯穿于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要点。例如有些学生会问“如何分离中药的某些成分”、“某单体成分的药理活性如何”等类似问题,学生将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研究内容混为一谈,学习起来比较混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明确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学生应该清楚知道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庞杂并且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需要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但在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上,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和特点为纲,逐渐扩展内容到主要组成、制备工艺、所用辅料、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等方面。根据剂型概念和特点可以推断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制备工艺等。例如,学习脂质体制剂新技术时,应以其概念和特点为基础,即脂质体是含有磷脂和胆固醇的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然后再扩展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等)、脂质体的分类(包括大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脂质体的质量评定指标(包括包封率、载药量、药物释放等)。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脂质体的发展概况及新型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及热敏脂质体)等。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剂型概念和特点,找到制备工艺―分类―质量评定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是药剂学的各知识体系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2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点内容

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成型过程的相关理论、制备工艺及合理的处方设计。其原理渗透到各章节中,是学习药剂学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基本的制剂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制剂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是各药物制剂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剂型。根据片剂的特点,有三种压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粉末制粒压片等。那么如何选择各压片方法呢?湿法制粒压片法是最经典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药物和辅料均匀制备成流动性很好的湿颗粒,经整粒后再进行压片,有效地解决了片剂均匀度、流动性等问题。理解了这样的压片原理,可以进一步重点掌握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和剂),理解各种辅料成分及特点及随后的包衣技术。再例如固体分散体技术,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药物在载体中以微晶、分子溶液或低共熔物状态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意义是在于难溶性药物的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能力。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介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干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并熟悉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包括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小;工业化生产困难等。进一步理解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鉴别法、粉末X射线鉴别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拉曼光谱鉴别法等。最后掌握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微观形态、药物释放性质等。

3 重视实践及课外探索

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探索。广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上所学习往往都是最基本和典型的制剂技术。如何将课堂上的制剂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际制剂开发和设计尤为重要。因此,药剂学实验课特别重要。通过药剂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制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药剂学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何将药物制备成该药物制剂?该药物制剂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包合物的实验中,采用具有空穴结构的β-环糊精来形成中药提取物包合物,利用饱和水溶液的方法来制备该包合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书本中所提到的包合物各种理论和实践。另外,学生应多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药剂学问题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模式及应用实践。透过表象看本质,有效地加强各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学好药剂学要根据药剂学的特点及规律性,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对药剂学的综合理解。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藏药是祖国医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药剂的发展现状与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在“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中药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西药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西藏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西藏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西藏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西藏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西藏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三、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医学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藏药是祖国医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药剂的发展现状与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在“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中药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西药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三、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医学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