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前者涉及事实、概念、原理,后者涉及经验和策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相互独立的现状,改为建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内容结构,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1)变陈述性知识为过程性知识,增加过程性知识的比重。如对于“计算机系统”内容,可结合科室配置计算机的应用需求,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完成,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详见表1。(2)弱化旧知识,增加新知识。“计算机发展和数制转换”等内容在工作中的指导性较弱,可弱化为自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可由重点讲解弱化为一般讲述。虚拟现实、云服务等技术在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增加这些技术的应用实例。医务工作者经常要接触患者的“秘密”信息,为防止出现“篡改数据”事件,必须提高医学中职学生的网络伦理水平,因此课程中应增加网络伦理内容。(3)更新知识,实现信息技术操作的升级。当某台计算机软件升级后,其操作界面和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排序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编排一般是“平行结构”,但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串行结构”。认知的心理顺序和课程内容编排的顺序不一致,就会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这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顺序是一致的。课程内容可包含多个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可采用项目、案例、任务等不同的实现方式,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串行次序实现[2]。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

因为可通过学习情境组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其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实现,必须采用“过程化”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照行动过程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按照项目组织的思想,将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内容划分成若干个项目,例如“配置计算机”、“电子报刊”、“单词默写表”和“患者信息查询”等,覆盖计算机系统组成、Word高级排版、Excel数据管理、PowerPoint汇报演示和新技术应用等知识块。对于“单词默写表”项目,可设计对应的功能要求:左侧灰色区域输入数据,右侧黑色框内显示结果(提取身份证号中的出生年月、成绩及成绩图形),见图1。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关键函数的选择图表的建立功能完善。这个工作过程打破了传统的Ex-cel电子表格的授课方式,突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医学信息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不同学校的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分析了国内兄弟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提出了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设置;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4-02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的第一天,人类就尝试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信息管理和临床诊疗过程当中。上世纪60年代,国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住院病人的管理。70年代,其应用范围扩展到病案、卫生统计、门诊、护理、药品等部门。80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取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服务水平[1]。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逐渐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三甲医院,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而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数据也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逐渐增多(图像、文本、波形、组学数据和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加大(系统标准繁多、接口类型不一致),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应用开发,难度都日渐加深。因此,医学信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及发展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以信息科学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理论、医药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当今医学信息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与传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据统计全国已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院校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所)。但是不同高校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覆盖的范围理解不同,学校间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等硬件类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等软件类课程多一些,有的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等信息学类课程多一些,这就导致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笔者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对目前国内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

三、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院校的专业设置

本文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分类加以讨论,以期望理清国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以硬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学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接受电工、电子技术、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良好训练,具备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蛲瓿梢窖б瞧飨低撤矫娴纳杓啤⒖发与应用的人才。此类学校以四川大学为代表。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标杆意义。目前该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电子学,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以电子类、仪器类课程为主。类似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除了上述课程外,部分学校还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学影像仪器、医用测量与监护仪器等。当然,这类学校只是以硬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软件类课程。

2.课程设置以软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的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类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此类学校以计算机和软件类课程为主,既有传统PC端的医疗信息系统等软件类课程开发课程,也有web系统与技术等网络类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开设了物联网技术课程。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部分院校还开设了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开发课程,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类似的大学还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同样,这类学校也只是以软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硬件类课程。

3.课程设置兼顾软硬件类课程。国内这一类的大学也比较多,通过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硬件类的课程比接近1:1。这类学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泰山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但这类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类似。

4.课程设置兼顾医学信息类和软件类课程。在所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10所之多。这部分学校在主干课程中还会增设一些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医学类和医学信息类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病案管理与统计等。这类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5.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当前信息技术是工学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医疗领域渗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用软件的开发技术,而且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技术[3]。

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12年,2013年开始招生,隶属于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医疗信息系统、医学应用软件、健康物联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能在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注重学生信息采集、传输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医用软件技术,医学信息集成技术,云计算与数据挖掘、临床决策支持技术、医学人工智能等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每门课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供学生学习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本专业还与多家医院的信息科和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为其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专业还与从事大数据相关产业的企业一同建立了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搭建了大数据分析应用的运行环境,供学生使用。合作目标如下:研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智慧医疗大数据在满足政府医保控费、公众医疗服务、行业数据需求等方面的医疗大数据价值实现模式;根据双方的资源共同推广智慧医疗研究成果;培养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的医疗信息化人才。

综上所述,在医学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紧跟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医学信息工程课程设置中,科学分析论证,优化课程设置,为毕业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生物医学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及医学信息处理方面,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腾树凝.对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4-02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的第一天,人类就尝试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信息管理和临床诊疗过程当中。上世纪60年代,国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住院病人的管理。70年代,其应用范围扩展到病案、卫生统计、门诊、护理、药品等部门。80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取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服务水平[1]。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逐渐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三甲医院,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而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数据也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逐渐增多(图像、文本、波形、组学数据和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加大(系统标准繁多、接口类型不一致),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应用开发,难度都日渐加深。因此,医学信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及发展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以信息科学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理论、医药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当今医学信息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与传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据统计全国已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院校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所)。但是不同高校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覆盖的范围理解不同,学校间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等硬件类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等软件类课程多一些,有的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等信息学类课程多一些,这就导致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笔者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对目前国内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

三、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院校的专业设置

本文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分类加以讨论,以期望理清国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以硬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学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接受电工、电子技术、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良好训练,具备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完成医学仪器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人才。此类学校以四川大学为代表。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标杆意义。目前该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电子学,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以电子类、仪器类课程为主。类似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除了上述课程外,部分学校还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学影像仪器、医用测量与监护仪器等。当然,这类学校只是以硬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软件类课程。

2.课程设置以软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的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类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此类学校以计算机和软件类课程为主,既有传统PC端的医疗信息系统等软件类课程开发课程,也有web系统与技术等网络类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开设了物联网技术课程。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部分院校还开设了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开发课程,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类似的大学还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同样,这类学校也只是以软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硬件类课程。

3.课程设置兼顾软硬件类课程。国内这一类的大学也比较多,通过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硬件类的课程比接近1:1。这类学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泰山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但这类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类似。

4.课程设置兼顾医学信息类和软件类课程。在所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10所之多。这部分学校在主干课程中还会增设一些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医学类和医学信息类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病案管理与统计等。这类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5.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当前信息技术是工学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医疗领域渗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用软件的开发技术,而且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技术[3]。

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12年,2013年开始招生,隶属于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医疗信息系统、医学应用软件、健康物联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能在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注重学生信息采集、传输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医用软件技术,医学信息集成技术,云计算与数据挖掘、临床决策支持技术、医学人工智能等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每门课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供学生学习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本专业还与多家医院的信息科和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为其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63-02

1 我国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不错,但有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离一名合格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师还有不小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现阶段专业课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普遍较差,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要求,和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医学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重视专业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重视学生整合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力的学习;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不高,使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结合难以有效开展,制约了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1.2 各个学校发展不平衡

有些学校的领导很重视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工作,对这项工作一直抓得很紧,经常听取文检课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使该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些单位的领导对文检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医学文检课教学不够重视,对文检课中的问题不闻不问,甚至视而不见,使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师奉命而教,缺乏积极性,学生学习也没有兴趣,还有的学校干脆将文检课取消了。

1.3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不适应实际需要

目前,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文献检索基础知识、手工检索工具、医学数据库和网络医学信息查询三部分,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讲文献检索,不讲文献评价、文献分析与利用,使得医学文献检索课成为一门单纯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的课程。教材使用方面还存在更新缓慢的问题。一般教材三四年不更新版本就已显得落后了,少数单位使用的医学文检课教材还是五六年前的版本,远远落后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此外,教材的编写力量显得过于分散,没有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使教材的质量难以提高。还有很多单位各个层次的教学共用一本教材,没有实现层次化、系列化。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与学生检索实习相结合的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己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数量和教学轮次成倍增加、现代化医学文献检索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影响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很少的教师开展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问题讨论教学法、“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等,但影响很小,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医学文献检索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明显落后于医学专业课。虽然基本普及了多媒体课件,但课件的质量相对较低,网络教学也开展得非常少,与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无法相提并论。

2 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对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都极为重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以信息素质为核心的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好,但信息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到目前为止,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正确认识和重视。

虽然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对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极为关注并多方奔走呼吁,但往往陷于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因为图书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其呼声很难得到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等医学院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许多院校的文检课教学工作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被严重削弱。

2.2 缺乏医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保证信息素质教育顺利的开展,必须有相关的信息素质评估、评价标准。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是美国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一些国外大学也制定有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如澳大利亚的Griffith大学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素质标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也都有自己的信息素质标准。虽然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但对医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这也是制约信息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特别是制约医学文献检索课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3.1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它改变了沿用多年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复习知识、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总结评价”的新学习方式。

PBL教学法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学生为解决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求知识,问题成了选择学习知识的依据。它借助于“真实”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汲取知识。

3.2 “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根据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目的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把教学过程分成3个阶段:基础阶段、实践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学生学习的任务是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教学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实践阶段是文检课教学中的核心部分,是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各种检索工具的基础上,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因而在教学中就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他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提高阶段主要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探索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是指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医学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内容,在完成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质。这种新型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在他们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内理解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医学生设计复杂的检索策略以获取信息和深入分析评价信息内容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医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

首先选择某一门专业课程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殊主题与信息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然后通过与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结合,将信息素质成分要素整合到课程之中,建设结合典型示范课程;再通过示范课程把信息素质结合到选定的一个或多个学科中;进而推及到所有医学专业课程,推动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全面结合。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医学专业课教师,教学中讲述本专业的信息源、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和质量,以及本专业信息检索的特殊性等内容。

3.4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对我国而言,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应用除汉语外的另一门语言(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各种大型英文医学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介绍,也不可避免地要向学生讲解如何利用英文医学信息资源。因此,在《医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运用双语教学是必要和可行的。但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极少开展此项工作,究其原因并非因为缺乏师资力量,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现成的原版教材。医学文献检索课在国外没有相对应的课程,因此无法像一些医学专业或基础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这一问题成了制约各高校开展医学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的瓶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托互联网,而不是对现有教材进行翻译,开发出具有原版风味的医学文献检索双语教材完全有必要。各数据库发行商(如OVID公司、Springer公司)都有自己数据库的宣传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是对数据库的编排方法、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的说明,有的甚至有详细的检索实例说明。将这些资料进行适当的编辑,就成为优良的双语教材。

医学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解决方式主要有:①通过对具备较好外语水平的医学文献检索课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外语听说能力;②直接引进有国外生活、工作经历且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医学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士靖,胡兆芹.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6): 51-54

[2] 徐苗.论医学文献检索课中教学数据库的选择[J].医学情报工作,2006 (1):73-74

[3] 吴常青.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情报探索,2006 (11):21-23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医院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求其拓展视野,并针对其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他们拥有健康、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道德知识,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发展。医学伦理学以道德教育为基石,专门研究和解决在医院以及各个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关系,为医务工作者制定了行为准则标准,它是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本文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够良好开展的策略。 

2.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体现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 

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知识,决定了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人们的健康是医学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医者仁术”之说,可见“仁”和“术”在医者的行为准则中是最重要的,更是医学行业内的基本准则。医学理论教育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注重,对医学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素质,决定着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是推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都体现着医者的“仁”与“术”。而二则之间是相互依存着的,伦理学教育中医学技术是医德基础,医德又是医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是培养医务人员富有责任感,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与理疗事故的重要途径。 

2.3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座谈会、研讨会、展览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互动等方式,引起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鸣,促进医学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开展。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靳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的意义.[J].文学教育(中),2013.(02):54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证候信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74-04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理论体系,科学阐述中医证候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内涵联系,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和中医证候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规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体系和中医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证候学和现代信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中医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证候是研究核心,基础是标准化,工具是信息技术,依托是临床实践。在中医现代化,特别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其可利用的海量资源和快速简洁的数据整合利用能力是其他临床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证候学的亲合力使它具有特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1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证候及证候学的概念

中医证候学是研究疾病的证候本质,证候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辨证方法及疗效判断的一门学科。

中医证候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据此遣方治疗和观察疗效的基本概念。“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本质特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情状、现象、信息流,“证候”是疾病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藏于内的“证”通过现于外的“候”而反映出来。通过辨析疾病外在的现象(候)就能把握疾病内在的本质(证),这一过程即“辨证”。有鉴于此,现代中医临床上,“证”与“证候”又常通用。疾病的本质极其复杂,反映疾病本质的现象变化莫测,加上人们的认识手段、方法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故“辨证”的结果通常不是唯一的,其准确性亦须实践检验。证(证候)是致病因素(单一或综合)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状态,是对人体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空间、时间)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治疗反应等病理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它反应了疾病变化的个体性、阶段性、动态性和方向性。

1.2 信息及信息学的概念

信息是形式上可数字化,内容上可知识化,本质上可序位化的未知现象。信息是反映本质的现象,它几乎可指代任何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东西。其基本类型:形式信息(文)、内容信息(意)、本真信息(义)。广义文本,体现了形式信息(文)的丰富性(如: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其中,既涉及物(质、能、时、空)的“虚拟映射”并子集(物象信息),又涉及意(静态的“知”和动态的“情、意、行”交融的“个性”化“选择”)的“虚拟映射”并子集(意向信息)。

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和计算机技术与方法研究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计量、变换、储存、分析与利用的科学,是对信息系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性学科。

1.3 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的结合

中医传统的疾病信息采集主要通过医生“望、闻、问、切”,疾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主要靠医生个人的大脑,即辨证。由于准确的辨证需要临证者具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体会,主观成分较多,随机性较大,临证者个人的学识、“悟性”和经验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辨证的准确率与临证者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关系甚大,即使是同一临证者也难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把握条件和标准,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也是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难以客观化和规范化的关键所在。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对证候及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提出时代要求的同时,也为证候及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将证候作为一种医学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采集、分析与处理。数据采集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据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临床证候数据的采集是指将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证候信息量(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收集后储存下来的过程,将证候客观化、规范化和数字化是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基础与关键。

随着中医证候采集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医证候数据库得到长足的发展。证候数据库是指一组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具有明确意义和相互关联的证候数据集合。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具有2000多年的中医证候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研究,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业。

有了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就为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可能。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证候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其目标不仅是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调用,而是对与证候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辨证论治等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影响证候发生发展的复杂因素及转化规律,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当然,所有发现的证候知识都是相对的,是有特定前提和约束条件、面向特定领域的,同时还要能够易于被用户理解。

数据挖掘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或是一套软件,而是一种结合数种专业技术的应用。数据挖掘在中医证候领域的应用是基于证候信息学基础之上的,证候信息涵盖了医学活动中产生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电磁波、光波、压力、温度等多媒体物理数据,这些数据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已成为中医学技术领域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医务、科研工作者及其管理人员分析、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决策和开展大规模、高水平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具。

证候数据挖掘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统计学等与中医证候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需要,应用前景广阔。证候数据挖掘是面向整个医学数据库或医学信息集合提供知识和决策,亦是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证候信息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证候数据挖掘必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中医学科研与教学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2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 证候信息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

客观化、规范化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与精华,要发展中医学术,证候信息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和先行。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不

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整体症状和(或)体征层次上的改善,还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的所有成果,赋予证候的全新内容,保证证候信息的质,扩大证候信息的量,完善证候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使中医学术得以突破性发展。

中医证候采集客观化、规范化是建立中医证候信息学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望、闻、问、切”不能满足中医证候信息学的需要。近几十年来,广大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对证候信息的采集客观化、规范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传统的证候概念模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的证候概念复杂到无所不包、神不可测、难以真正掌握;有时的证候概念和内容又简单到难以令人信服的地步。这姑且算是“直觉”的作用,但“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没有受过在某一方面专门训练人的“直觉”更不可靠,且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靠的。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生命质量和医疗技术的“完美”要求不相适应,过去我们可以用反复“试错”的方法去逐渐把握证候,但现代和今后人们就不会充分允许我们这样做。证候是未知的信息,又是复杂的巨系统,要准确捕捉它确非易事。传统的中医主要依靠医生个人的感受能力和智力来把握证候,有一个反复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尽管这一把握证候的方式目前,乃至以后也不能完全被取代,但必竟效率低下,不便他人学习和传承。现代信息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提高证候把握的效率提供了可能,但这除了要解决证候信息采集客观化、规范化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也有一个人工智能反复学习的过程。这方面工作量大、难点多,推进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也正是中医证候信息学首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证候分布”是中医临床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临床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分布情况。“分布规律”的研究则是通过对临床实际存在的证候分布资料的进行分类处理和成因分析。归纳总结其规律性分布的条件与特征。

目前,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通常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临床数据库(采集并存储疾病过程中的相关证候信息),根据研究目标要求从数据库的记录中提取符合条件的证候信息资料形成一个“中间库”,对该“中间库”记录中的中医证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分布情况的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临床中医病证的分布规律,确定疾病的主要证候类别构成关系,等等。

2.3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是在研究证候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证候在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比如,我们以某病的主证候诊断为条件,在临床数据库中搜索符合该条件的病历资料,再确定一个合理的临床观察周期(主要根据病情变化的快慢确定相应的参数),依据选定观察参数(此参数的确定即是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时段从每一份病历资料中提取出相应的证候诊断信息,形成一个证候“动态数据库”,并对该数据库采用分时段,逐层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临床动态演变情况和规律。

2.4 证候调控规律研究

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在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证候动态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化研究,如药物、环境、体质、心理等因素对证候演变的影响。我们可以调用证候演变的相应病历资料,提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数据资料,根据其特征采用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和条件的分析研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规律,构建证候调控模型。一个有效的证候调控模型不仅能预测证候的演变趋势,而且能指导临床遣方治疗和评价临床疗效。

3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3.1 标准化技术方法

标准是为使重复性事件获得最佳秩序,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针对标准所进行的研究、制订、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强调结果,后者突出过程,而过程与结果是密不可分的。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成果。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和作用,都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

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是一个被各方所公认的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标准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工作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纳入标准,莫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对这些成果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加以综合后纳入标准。它是对科学、技术和经验加以消化、融合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是将截至某一时间为止,积累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成果予以法规化,以促进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为下一步发展树立目标和创造稳固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其科学性与技术性,决定了对标准化的需求。翻开中医药学文献,可见许多前人标准化实践的纪录和丰富的标准化思想,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的局限,中医药的标准化始终缺乏坚实的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长期的小生产式的师徒相授又削弱了标准化的动力。20世纪以来,不少有志之士为了中医药学的标准化作了可贵的探索和不懈地努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地进步。

历史已跨越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使中医药学界震惊。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药标准化。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飞速进步和国家标准化建设战略的提出与部署,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现代中医药学术和技术的进步已由从个体为单位进入以群体研究为单位运作的时代,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合作发展,这给中医药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出迫切要求。今天我们面临的中医药学术问题是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问题,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力争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或进展,必须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客观上极大地推动着现代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模式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学术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与精华,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

规范化研究的龙头。证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方依法制。证候标准化的目的是使中医药的科研、医疗、教学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根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因此,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在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些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为临床诊治提供了许多客观依据。但在这些规范化研究的标准当中,制定的各种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历代文献描述和专家个人的经验,虽不乏深厚的实践积累,但终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倚,缺乏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的支持,因此,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证候分类、证候名称规范及具体内容有明显的差别,使证候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并且将规范后的结果与规范前的资料进行比较时,很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何本质的区别。从使用的实际效果而言,规范前后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规范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说明,研究虽然找到了突破口,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些年来,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其技术方法也日趋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利用。所以应用这种技术方法处理中医证候信息标准化和信息流程规范化问题不仅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行有效。

3.2 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数据采集就是将被测对象(外部世界、现场)的各种参量(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通过各种传感元件做适当转换后,再经信号调理、采样、量化、编码、传输等步骤,最后送到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或存储记录的过程。控制器通常由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计算机担任,它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用于数据采集的成套设备称为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数据采集技术方法为证候信息学研究提供了甄别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是实现临床中医证候信息化的手段之一,采用这种方法能帮助使用者快速简便的获取信息,并可提高所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目前,对于可以客观量化的证候信息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直接采集,尚难直接量化的证候信息可通过证候量表转化方式采集。随着证候信息采集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不断进步,证候信息采集的分别按视觉信息、声音信息和触觉信息的采集进行技术改进。

3.3 数据库技术方法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大量有组织、具有明确意义和可以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技术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学科。数据库技术是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要在操作系统支持下才能工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柱。从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第三代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成为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数据库技术方法是构建中医临床证候数据仓库的工具,可提供对证候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管理和查询检索功能,将保证快速准确的为证候信息学研究提供信息资源。

3.4 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它是用专门算法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归纳学习方法、仿生物技术方法、公式发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方法。

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是面对中医临床数据库,根据证候信息学研究需要提供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工具,可用于中医证候知识整合、知识发现等领域,为实现中医辨证规范化,建立临床病证疗效评价体系和辨证论治支持系统的目标提供方法学支撑。中医证候数据库的建立及其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可以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提供规律性的依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实验程序,而且在寻找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上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辨证论治支持系统的运用,可以得到有价值的辨证论治虚拟结果供临床医生参考。

3.5 证候信息学的方法学优势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循证医学与以往的传统医学临床经验和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也就是根据个人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或以往临床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依据现有的临床资料和对疾病的了解来主观的去为病人诊治。而循证医学的诊治原则是必须以真实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病患安全的、正确的进行治疗。

 

网络信息检索,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信息检索,也就是将网络上的真实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按照特定的方式存储起来,再用科学的方法,利用不同检索工具,为我们用户查找、解释、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整个业务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概念之分,广义的网络信息检索包括信息存储和信息查找两个过程,而狭义的概念是广义概念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仅指信息查找这一过程。狭义的概念是被广泛应用的,也就是在各种专业数据库中查找搜索所需知识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在高校已经开展了30多年,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而言都不陌生,无论是综合性的高校还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科、艺术、医学等专科性的高校,都是非常重视信息检索这门课程的开展。本研究就2016年以来近期调查河北省69所高校网络信息检索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已全部实现所有本科类院校全部开展了信息检索课程,专科类院校也有95%已经开展这门课程;在所有调查高校中把信息检索课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占所有高校的比例不足10%,把信息检索课作为选修课学分占比重较高的高校占所有高校比例为35%,作为选修课学分比重较低的高校占所有高校的百分之45%,而将这门课程作为公选课的高校占所有高校比重的10%左右。而对于医学高等院校甚至包括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医生都是很重视着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的学习。网络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偏重于与医学信息知识相联系的方向,把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放入到网络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当中来,对于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现今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席卷全球,优略混杂,信息泛滥,网络信息检索可以教会老师和学生怎样从海量信息中查找到有用信息,进而转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就是必须以科学研究证据为前提而进行研究;网络信息检索相当于一个查找工具,而循证医学相当于是被证明了正确的科学知识库,通过查找工具去查找获取科学知识,对于一个科研工作人员而言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此,对于医学科研工作人员而言,在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中加入循证医学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一、网络信息检索课国内开展现状与不足之处

 

(一)网络信息检索课国内开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飞速发展,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与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网络信息有用知识的检索与利用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当前信息检索课在大多数高校中使用的教材还都是纸版教材,电子版教材使用率还是比较低,从1984年国家教育部文书要求在各大高校开设文检课以来已经经历了32年的历程,各个高校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使用的信息文献检索课的教材也都趋于稳定,直至今日我国国内出版信息检索的教材约900余种,本研究从不同的题名、主题、内容及载体等方面进行著作检索,总结出现今信息检索课的教材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通用型教材,也就是大部分高校都是使用的一种教材,不限学科类别,都可以通用;一类是针对专业性比较强的专科性学校的教材,分别是医学、军事、农业、经济等专业的教材;还有一类就是社会科学类的教材。现今使用通用教材的高校是最多的,占到大约70%。现今出版的专门针对医学的信息检索教材比较少,且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约束,大部分医学类高等院校也是使用通用型教材。

 

针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数字检索平台对1984年以来近30度年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统计,进入 cnki网络检索平台的高级检索中的专业检索界面,以“信息检索课”或“文献检索课”为一类主题检索词,以“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为另一类主题检索词进行二主题并列文献检索,共检索出838条结果,以2000年为分界线,2000年以前的研究性文献共75篇,2000年以后共763篇,可见自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信息检索这门课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其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更换主题检索词,还是以“信息检索课”或“文献检索课”为一类主题检索词,而另一类主题词替换为“医学”、“医院”或“医疗”进行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563条结果,再增加并列主题词‘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进行三主题并列检索,共检索出111条检索结果。从以上三种主题检索结果分析,其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仅有两篇关于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关于信息检索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所做的研究性论文非常少。

 

(二)网络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不足

 

1)信息检索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且应用混论。信息检索的教材一般经历编纂、修改、出版这三个过程,这种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本身经历了一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出版[ 2 ],出版后的教材在应用到高校的教学中去后又会经历更长时间的的应用,一般都是五年到十年的时间,而恰恰是在这么长的周期中,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进步,从信息资源的管理不断完善到检索工具功能的不断更新和提高,譬如:各种专业数据库从最开始的简单基础检索到高级专业检索,还有他们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有些数据库增添了在线咨询、名师讲堂的新内容以及博客搜索的新应用等等。这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在旧的教材教学中体现,导致了教学内容的落后。近20来年,国家并没有下发过新的有关信息检索这门课程教学的文件或通知,截止到2016年3月,国内共出版了约70多种关于医学类的信息检索教材,各大医学类院校由于国家教育部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因此,各个高校都是文检教研室自行决定运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随意性非常大。教材不统一,导致教学内容也比较混论。

 

2)信息检索课形式单一,电子化程度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今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一手书、一手粉笔、一面黑板的教学模式已改为现今的多媒体ppt教学模式。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单一性的纸板书为主,应用电子教材的学校微乎其微,甚至对电子版的教材比较陌生。电子版教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包含有纸质版的教材内容外,还包括配有导学光盘,电子课件以及课余的习题集等,是纸质版教材、指导性学习光盘和网络直播课程三位一体的新形教材。有些学校可能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教材上已经应用到了电子媒体课件,但是在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上的应用发展速度还是非常慢的,由于大部分高校是将信息检索这门课作为选修课来上的,并没有引起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且教师的电子ppt教材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课程形式的发展比较单一落后。

 

3)信息检索课缺乏与实践内容的对接,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现今的医学类院校信息检索课程仍然是以教材理论为基础义务性的将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数据库检索以及检索工具使用理论机械性的介绍给学生,依然停留在课本内容章节介绍的层面行,学生即使理解了理论性的概念知识,如果长时间不应用在实际的问题中,很快就会把这些知识遗忘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普遍缺乏案例实际讲解与分析,亦或是案例太过陈旧,缺乏吸引性。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时间要占用到总课时的一半,这样的教课效果可能最好[ 3 ]。因此,实践教学必须要提上日程,依据面对的授课学生专业的不同,教师也应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果要求以医学生本专业内容按其本人兴趣写一个综述性小论文,教师应以现场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选用什么样的检索词才能更好的检索出与自己兴趣相关的文献综述,进行现场检索演示,这样与学生互动,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检索与提问,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这门柘城的积极性。当学生发现信息检索课有利于自己专业学习能力提高时,会促进其更自觉的好好学习信息检索这门课[ 4 ]。因此,怎样更好的将医学的专业学习和信息检索课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呢?下面就将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信息检索的教学中,以期对信息检索教学现状出现的问题实现改革。

 

二、基于循证医学的信息检索教学改革

 

(一)循证医学对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的丰富

 

现今医学高等院校讲解的医学信息检索课主要是讲解一些检索的基础性概念以及针对学校拥有的各种专业数据库教授一些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而枯燥乏味的概念又难以消化理解,即使课堂上学生掌握了所讲解的内容,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完全忘记,导致学无所用。因此,一定要将信息检索课的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联系起来。循证医学遵循的原则是医学临床实际遇到的问题,必须经考究分析找出科学证据,再结合临床经验,做出的正确处理;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引入到信息检索课中来,信息检索的知识可以帮助循证医学更快更准的找到文献证据,而循证医学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笑话理解信息检索的知识[ 5 ],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共同的目的: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譬如解决一个医学问题:要求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做一个小儿脓毒症调查。首先计划好做这项调查分为哪几个环节,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在做实际调查前教会学生首要做的就是检索文献,查找科学依据,这就是信息检索课所需要掌握的技巧;第二,运用循证医学思维筛选文献并依据地域和环境实际因素等,得出最佳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来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以及作出更好的科研。

 

(二)循证医学对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线教学和自助教学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逐步完善,现今大学生都会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交流,因此,采用现有网络技术对学生实施在线和自助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网络信息检索课不仅提供给学生内容丰富的ppt知识,还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能动性的机会,实施自助网络教学,检索课教师加以辅助性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网络数据库中自主学习,网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题,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提供医学经典案例,锻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循证医学原理搜集文献[ 5 ]。后期通过查看学生搜集文献,以相关文献全面性和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再一对一的进行讲解。这样的互动式的实践学习方法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知识,又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信息检索课的检索技能。

 

(三)循证医学对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大部分医学类院校对网络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并没有统一,而是根据教师自行决定,有的采用网络提交作业的方式,有的采用现场笔试,但是无论何种考核方式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常常把循证医学的内容忽略掉,试卷内容往往只包含一些检索概念及技能,并没有很好的将循证医学思维融合进来,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其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谈[6]。因此,必须将循证医学思维设计进入信息检索的考题中,这样学生才更有兴趣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譬如: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写一份医学检索报告。根据个人所选内容写出检索文献的思路和检索式。依据循证医学注重实践的思路,施行网络上机随机抽取试题的考试方式,每个学生抽取的试题都不一样,考试内容随机,比较灵活。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检索思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循证医学思维的运用能力。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网络信息检索课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操和信息素养能力。

 

互联网地位的日益凸显,使得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医学院校中在循证医学的辅助下,信息检索课变得更加的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好好学习这门课,网络信息检索课有着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化人才;课程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54

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2008年《中国医院信息建设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有82%的医院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1]。在信息体系里,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成功之本,对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2]。但目前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医院的数量比较少,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医院的人才结构与知识结构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医院信息化与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众多的相关学科有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并逐渐形成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医院管理、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卫生经济、药品物资等方面的工作,是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HMIS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医学影像管理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超声信息管理系统(Ultrasound Information System,UIS)、电子病案管理系统(Electric Medical Record,EMR)、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网络远程会诊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多个系统。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不但要在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医院信息系统课程,在医学类其他专业也应当设置这门课程。

1课程培养目标

1.1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型、实用性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够从事各级各类的信息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针对具体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了解医院信息标准化的现状和意义,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并能完成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包括:(1)全面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作用、意义,对进行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有全面认识;(2)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组织、实施、开发过程和管理的基本要求;(3)了解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的基本概念。

1.2其他医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MIS的主要使用者是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要适应信息化医院的工作,必须在学习期间对信息化医院的HMI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有较好的掌握,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地获取多样化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课程设置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的相关性,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教学中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讲解,清晰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基础和网络结构。例如: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介绍;中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简介等。

3教学方法

3.1课堂教学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声像教学资料。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重视双向交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未来实际工作需求,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见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带着问题去医院见习,同时再把在医院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学习和探讨,加深理解,明确医院信息系统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由于行业特殊性,医院的工作流程很复杂,信息量大,信息流向多,安全性要求高。通过见习,了解医院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医院和社区卫生信息管理模式与特点,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的采集、处理、流通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界面。具有学习、操作这些系统的能力,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可为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检索等工作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达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目的。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增加实验教学和实习。

3.3实验教学通过有效设计实验,以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全面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流程,掌握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系统的操作功能,并对自己未来工作方式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体现了课程中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为了使实验室更接近现实应用,可在软硬件方面模拟医院实际环境。

3.4实习为学生制定可行、合理的实纲,明确实习目标与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在医院各部门轮转,全面了解医院运作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习单位(医院),由科教部门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与科室,科室教学秘书负责实习生管理,根据实纲制定科室的带教计划。科室按照专业组细分实习项目,指导学生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发方法与技能。安排大课教学,讲解医院信息工作的流程与模式。每一阶段,学生与带教老师分别进行相互评价,以促进带教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一方面培养具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院信息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普及医院信息系统知识,是信息化医院的要求,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适合医学信息学发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S].2008,5.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迅速推广和运用,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各个学科渗透,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信息学就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众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

1  中医药信息学概论

     中医药信息学属于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和各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科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它由信息处理和通信理论及应用组成,而这两个方面的处理对象是医疗卫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和医学信息学一样,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传播与中医药研究有关的媒体化信息,另一个就是中医药科学有关问题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使中医药理论可视化(易理解)、可重复(易掌握)、可操作(易交流),是在继承意义上的再创造[1-2]。中医药信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许多方面,如通过中医翻译系统实现对外交流,各种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中医学诊疗系统的建设,中医影像学,各种教育教学系统及中医药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都取得了瞻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制约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造成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仅个别院校开设了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较少或课时严重不足,而中医药教学往往又忽视人文教育及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顾此失彼,没有从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的高度设置选修专业和课时安排,导致信息学专业人才不懂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不懂信息学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3]。而且由于受学科意识及观念的限制,引进其他学科人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做信息学效益低、没发展,使信息人员来源困难,难以留住人。加上领导层、科技人员等的信息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信息队伍人数少、素质差、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信息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外语、中医药学及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员,真正能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手段对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动态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信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妨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正常发展[4]。因此,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做到二者兼顾、比例适当,同时,增强中医药信息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吸引、培训力度、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而可持续的科研及发展平台,对于改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不足的局面及对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良好的文献整理、修订工作是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古今医案、古籍、期刊等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存在记载错误、脱文、大量争议等现象;且中医药古籍大多都为传抄或传刻,脱文讹字,在所难免,又有重新修订或增订等情况,导致同一种书,因版本不一,其内容亦不尽相同,甚至导致错误的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或因选用劣版材料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无形中对中医药信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存在自发盲目、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故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会同中医药信息学人员一道,加大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同时,培养中医文献专门人才,建立中医文献研究新学科,促成中医文献新科研中心的形成,为中医药信息学提供大量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文献信息资料[6]。

     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在全面性、资料权威性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利用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医药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现代文献的检索、古代文献的检索、中医辨证研究、不同疾病研究、中药检索、针灸研究、方剂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7]。但也存在诸多不够健全的方面,如在数据库的全面性方面,中医诊断模拟库较少,内容不全,查阅不便,缺乏公用的大型数据库[5]。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数据库,也因采用不同的建库系统和标准,使得数据库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与外系统的联合建库则更少[8]。在资料选择方面,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个别数据库在选材上没有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权威的文献资料,使得数据库的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开发利用、借鉴和使用[7]。问题最严重的在于数据的建立、利用与维持方面,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协调不力,中医药科学数据库一直缺乏专门机构领导,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在整体上还处于自发建设的封闭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中医药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进程缓慢、持续性建设状态差、库容量小、时差长、更新慢,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库因无法升级或更新而成为“死库”,使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或根本不能提供上网服务,进而导致数据库知名度低,致使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未能列入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范围内,这些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的规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8]。因此,应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大中医药信息学数据库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和维护,努力建设质量高、更新快、专业性强、查阅方便的具有权威性的大型、主体中医药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共享及机制与体系,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中医药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语言体系研究和建设,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全球共享[9]。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涉及领域相对狭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从中医药历史文献及中医药现代研究文献中提取特征,寻找规律性信息,形成用数字描述和表达的中医药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进程。当前在中医领域,数据挖掘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方剂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10-11]。然而,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类药和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还有数目巨大的药物没有得到研究。总体而言,中医药信息学在数据挖掘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探求中医诊治疾病规律、复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治未病规律的研究、证候研究等[12]方面的数据挖掘较少,甚至少数人仍然以现代医学为标准,挖掘中医临床证候、体征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中医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的现状,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按照中医药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发展。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挖掘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挖掘技术是建立在对中医药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中医药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必须加强数据挖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才是不失中医药方向的数据挖掘技术。

3  结语

中医学与信息学的交叉融会,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然而,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原则,加大统筹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不失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的特点,结合强大的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学,否则就是画虎类犬、“四不象”了。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l7(l):91-92.

[2] 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9):69-71.

[3] 李向荣.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3(1):131-132.

[4] 余三红.试论中医药信息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3,10(7):814-815.

[5] 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228.

[6] 米 鹂,成建军,王 鹏.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j].中医文献杂志,2004,(2):35-37.

[7] 张 林.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l):133-135.

[8] 杨继红.我国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特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l4(3):17-18.

[9] 尹爱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5):1-3.

[10] 秦雪君,施 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19(5):88-90.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

广东药学院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中一直走在前列,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文献检索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从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完成了向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转换,我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已经逐步确立了在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一门成熟规范的课程。我们分析了信息素养课程教材建设的现状,确定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原信息检索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原医药信息检索教研室也正式更名为医药信息素养教研室,并在近三年教学实践中证明该课程在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培养当代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就我们在《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改革中构建起来的《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作一介绍。

一、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现在在信息的海洋里,好的坏的,鱼龙混杂,怎么快速提取信息途径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且还批判性的评价选择信息,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也非常重要。医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使医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能力通过生物医药数据库或其他一切信息资源检索、管理、利用生物医药信息,解决医疗、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能够意识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中的信息需求,能够理解获取信息对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意义。

2.能根据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组织分布特点、所处的信息环境,高效地检索和获取生物医药数据库和其他相关信息源,为临床诊疗或科学研究服务。

3.懂得从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局限性。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获取的来源、数据库的特点、检索策略,了解循证医学理念及不同级别证据(信息)对临床医药决策的作用。对获取的信息能判断其权威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

4.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自觉遵循学术规范,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直严谨的科学态度。能为病患提供翔实科学的诊疗信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理解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5.在充分获取和筛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具有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发挥文献研究的优势,能撰写出文献述评类的论文(如综述、述评等)。

二、构建《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举措

1.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方面: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信息素养概念的介绍;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检索方法、检索技巧;信息利用、处理相关技术;信息的创新(包括论文的撰写、投稿等)。我们以信息素养理论内涵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线,补充了信息检索课程中较少涉及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学术规范、法律信息、信息筛选以及信息分析等内容。

2.改革创新课程教材

信息素养教材是体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要载体,是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教育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素养教学的质量高低,它还是深化信息素养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的保证条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教材易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特点的影响,所以信息素养教育教材要及时反映与其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最新趋势,以做到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能顺利开展医药信息素养教学,我们精心组织和出版颇具医药特色的优秀教材《医药信息素养》,该教材由广州三所医药院校共同完成,并在三所医药类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共同使用。教材包括了绪论、基础篇、技能篇和应用篇,基础篇主要介绍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检索原理、信息道德与法律;技能篇保留了传统文献检索教材的各类常用数据库,内容服务于全书的信息素养主线,强调以点带面,对不同数据库进行横向比较和相互参照;应用篇主要介绍信息筛选、分析方法以及书面交流信息的方式—写作技巧。

3.优化教学手段

我们通过申请课题立项,建立了一个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管理平台,这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为规范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构建的一个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管理平台。  它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参考书和复习题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预习和复习。在教学资源充分展示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平台提供了师生互动空间,教学互动模块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疑问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实现了第一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交叉”教学体系。学生可通过多种互动手段(在线问答、电子邮箱和电话等)与教师取得联系,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平台强大的功能可使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领导在平台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听课情况结果以及教学比赛结果等,从而使学生对任课教师有更全面的认识。

4.加强实践教学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将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设为1∶1,把好实践关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检索技能。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医药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医药信息能力,学会批判性评价信息的来源,熟悉各类常用医药数据特点,制定正确检索策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网络设备可以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安排学生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内进行网络检索实习、光盘实习,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习课内容安排一方面根据上课进度相应地安排相关内容的实习题目,如理论课讲授了《Pubmed》这一章节内容,相应的实习操作题围绕着数据库的使用上,并将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方式发给老师。另一方面,我们编制一些综合性的实习题,例如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实习报告要求包含检索数据、检索策略、检索结果等方面内容,最后分析信息源并写成综述性文章。我们还让学生参与本校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毕业论文中去查找学科的前沿信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5.重视相关课程学习

人类的知识体系错综复杂,各学科之间传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往往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从内涵和标准来看,要提高信息素养,除了学习信息素养课程之外,还应主动选学 许多相关课程。如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这类课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文字处理工具等知识是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和加工技能的基础。又如医学写作课,这类课程主要讲授医学领域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规律。撰写专业论文是一个整理分析科研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格式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运用写作技能表达信息研究成果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从逻辑上看,信息素养课可以使同学在题材选择、材料搜集整理、分析与综合等方面得到锻炼,而医学写作课在促使同学书面表达研究成果等方面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医药信息素养》是一门兼具方法课和工具课性质的课程,是从传统《医药信息检索》演变而来的,“信息素养”作为新时期检索课的教育目标在全国已经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过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但却不欢迎不道德的信息社会公民,信息素养课程是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积极、健康地成长,并参与到社会、国家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胡家荣,张亚莉.医药信息素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陈秀莹.《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体系的构建[J].晋图学刊, 2004(3):44-46.

[3]杨旭.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04-105.

[4]余恩琳,杨红珊,刘爱山.论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下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49-50.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检索课程 信息素养 信息查询 医务人员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席卷了整个医学界。与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传统医学不同,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求临床医生熟悉计算机技术,尤其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检索知识和技术,能够从数据库、网络中获得相关证据。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最早确立了信息素质是医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循证医学的基础是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潜在能力,将成为今后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根据医务工作的特点,现代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4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医生是终身的学习者,对于医生而言,除了要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等信息素养的共性能力外,还应具备对各类医学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因为任何信息素养都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在该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循证医学的发展也对临床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全面的临床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跨学科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信息素质教育所要求和提倡的。对信息素质的界定远不止信息检索这个范畴,它还关系到教育和健康问题,因此可以说,医学信息素养代表了一种能力,包括认识医学信息需求的必要性;能确定信息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去检索相关文献;能评价信息的质量及其在特殊场合的作用;能分析、理解和利用信息去进行正确的医疗决策。对医务人员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了解各种信息源,加强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增强信息意识并掌握各种检索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国外医学领域正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培训的一部分,主要由医学院校、医学图书馆和继续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且医学图书馆员在健康素养的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最早开始于1984年,在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也规定要加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近年来一些院校还开展了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相关课题。从教学内容上看,多数院校将医学信息检索概论、图书馆的利用、国内外医学信息数据库介绍、循证医学信息检索、全文获取和文献的管理及利用等作为检索课的主要授课内容,并设有上机实习的环节。本文通过调查临床医生的检索行为及信息利用情况,来检验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与其所接受检索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医学院校检索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2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三0六医院和北京市公安医院4家医院的内科、外科、放疗科和急诊科的80名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其学历分布见表1)。问卷调查项目分为三个模块:(1)调查对象的知识背景,包括学历、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检索课程教育、对医学领域的关注程度以及个人信息交流方式;(2)调查对象对各类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文献全文的获取途径、对各类查新服务的了解、检索结果的评价以及信息查询中遇到的障碍等;(3)检索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包括对其重要性的评价和对于临床实践中问题解决的效果。

调查数据分析分为三个步骤:(1)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建立备用数据库,并根据统计量做出图表;(2)用SPSSl9.0软件对部分数据组进行统计和对照分析,通过X2检验得出结果,P值是进行检验决策的重要依据,当P

3结果与分析

3.1检索知识背景

医务人员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才能对日新月异的医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利用。据调查了解,l临床医生因为业务需求而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的频率很高,以下利用问卷对每位医生的信息检索知识来源、对国内外医学研究前沿信息的关注程度和日常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进行统计归类,根据统计结果来分析医生们现有的基本信息素养并找出差异所在。

3.1.1检索教育背景

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在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_8],很多临床医生在医学院各阶段都选修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很多医院的图书馆也经常开展信息检索讲座,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临床科研的最新动态信息并掌握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源的方法。问卷数据显示,有62%的医生在医学院各阶段选修过文献检索课程,10%在工作以后接受过医院举办的信息检索专题讲座或培训,也有23%医生的检索知识来自工作后的自学,5%的医生通过向他人请教来解决信息查询中的问题。可以看出,除了62%的调查对象在医学院接受过正规的检索教育以外,其他医生都是通过不同程度的自学来处理工作中的信息查寻问题,正规教育和后教育在实践中有何差别可以通过后面的测试进行验证。

3.1.2医学前沿信息的关注程度

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诊断治疗方法。他们要经常参加各类会议、关注医学领域最新的期刊或登录网站,不断扩充、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访谈得知,医生们对信息的“查新”需求要大于“查全”需求,并且经常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检索医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这已经成为医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有63%的医生选择有工作需要时才会关注国内外医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只有23%的医生表示经常关注这类信息,甚至有14%的医生表示不关注这些信息,这表明一些医生对自身领域的医学前沿信息还没有足够的敏感度,而具有这种敏感度恰是医务人员所必须拥有的职业素质。作为终身的学习者,只有当医生们有意识地主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后,才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高质量的信息。

3.1.3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

同行之间的交流是医生们的一种社交形式,这种行业特有的信息交流成为临床医生获取信息的常用方式,此外,医学涉及很多跨学科知识,因此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打破空间以及知识结构上的制约,实现全方位的实时信息沟通。但通过问卷发现,66%的医生都只是偶尔使用电子邮件或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有20%的医生经常使用这类工具,且有14%的医生基本不使用电子邮件等与人沟通信息。从访谈中得知,由于医生的职业特点,如缺乏时间等,多数医生只是偶尔使用网络通信工具,一些医生甚至不拥有普及率高的联络软件的个人账号,没有充分利用这类便捷高效的联络工具,这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不多见的。

3.2电子资源的利用

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时通常需要伴以信息的查询和检索,其信息能力的高低既关系到检索结果的质量和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也体现了医生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由于医院里医生数量众多,不同年龄、科室、学历等造成的信息查寻习惯各不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当今大的网络环境下,各类搜索引擎、国内外医学专业数据库、电子期刊、网站等电子资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些优秀的网络资源不仅要求医生们具备全面的临床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跨学科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信息素质教育所要求和提倡的,以下为检索知识的应用情况。

3.2.1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医学院或医院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献资料以及电子资源是医务人员从事临床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图书馆网站上的各种服务项目更是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在问及经常使用图书馆网站上的哪些电子资源和服务项目时,61%的医生选择了数据库链接,其次有17%选择参考咨询服务,16%选择科技查新,只有5%选择信息推送,1%选择都不使用,显然多数医生只是经常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人口。检索数据库是临床信息查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图书馆网站上还提供了众多其他优秀的资源和服务,比如信息推送服务对于医学查新和前沿信息跟踪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根据用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进行检索跟踪,主动将网络或数据库中最新的相关信息发送给用户,无需每次制定不同的检索策略进行查找。因此,文献检索课上应着重介绍这类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工具,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使丰富的电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2.2获取全文的能力

在信息查询的过程中,阅读全文是解决临床问题、追踪医学进展和撰写医学论文的前提,只有充分查阅文献才能够满足临床医生的各种信息需求。但很多重要的医学数据库,如PubMed系统,虽然收录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文献信息,但其中95%以上的文献仅提供文摘而没有原文,因此,获取文献全文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能力。有47%的医生选择利用全文数据库下载全文,35%的医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全文,18%的医生选择利用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服务来获取文献。在多数文献检索课中,文献全文的获取及医学全文数据库介绍都作为独立的一章进行讲授,因此选择全文数据库的人数较多,但由于医院资金不足等导致的使用权限问题阻碍了医生们对某些全文数据库的查阅,因此能够通过网络上一些其他渠道,如开放资源(OA)或无权限设置的科研网站来获取全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且在文献检索课上应该更多地加以介绍以适应实际的使用条件。

3.2.3查新服务的使用

在追踪医学最新进展时,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期刊及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学术会议和同行之间的咨询等方法综合起来共同满足了临床医生对信息查新的需求。在查新服务的了解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图书馆网站上的定题服务(32%),其次是PubMed的RSS检索跟踪服务(24%),Google快讯服务(18%),Elsevier数据库推送服务(13%),其中有13%的医生对于这些查新服务都不太了解。

在这里针对选择“都不了解”的医生的不同检索教育背景,即接受过正规检索课程教育组和后教育组,用SPSS做卡方检验,得出结果:X2=9.828,df=1,双侧P=0.003,按照P=0.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表2。

由此可见,接受过检索课程教育的医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各种电子查新服务,充分利用了网络及电子资源来追踪本领域最前沿的医学信息,而没有接受过医学院检索课程教育的医生通过自学等方法掌握了一些文献检索知识,但对于这类深度信息服务了解甚少,失去了便捷获取前沿信息的机会。可以看出,学校正规教育和自学后教育在知识深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医学院校的检索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3.2.4检索结果的鉴别与评价

在获得信息后,首先要对信息进行评价和鉴别才能从中选出最优的信息加以利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应具备有效评价信息的能力。调查得知,一些医生认为自己目前的计算机和检索知识不能满足或是只能部分满足日常的信息需求,有时不能直接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对检索结果不满意而放弃检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其中有62%的医生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找不到满意答案,5%的医生经常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只有33%的医生表示基本都能满足日常的检索需求。

在这里针对选择“都能满足检索需求”医生的不同检索教育背景,即接受过正规检索课程教育组和后教育组,用SPSS做卡方检验,得出结果:X2=1.077,df=1,双侧P=0.001,按照P=0.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表3。

可以看出,接受过检索教育的医生能够更多地满足检索需求,利用所学知识找到满意的答案,具有较高的信息查询能力,且获得的信息质量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检索课程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和素养。

3.2.5信息查询的障碍

临床医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有4个:缺乏检索知识、外文资源阅读的语言障碍、网络资源使用的权限限制和检索策略不当。其中选择最多的是网络资源使用的权限限制(50%),其次是语言障碍(18%)、缺乏检索知识(16%)和检索策略不当(16%)。通过访谈得知,由于经费等问题,很多医院购买的数据库数量非常有限,经常是由几家医院合作购买一些较为通用的数据库后共享这些资源,对于一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国外数据库中收录的外文文献,没有阅读及获取全文的权限,因此大大阻碍了医生们对医学知识和前沿信息的获取。

3.3检索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

医学文献检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通过检索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医务人员信息分析、检索、鉴别以及利用的综合能力。加强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

3.3.1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医学文献检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取信息的效率,因此关注医生们切实的工作需求可以为医学院校检索课程的设置重点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反馈信息。有38%的医生认为数据库与搜索工具使用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最有帮助,24%的医生认为检索方法和技巧最重要,19%选择了网络医学信息的鉴别与利用,19%选择了相关资源的获取与管理。鉴于对这些检索知识的需求,医学院校在检索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当有所偏重,更多地教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医生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3.2检索知识的重要性评价

在问及信息检索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时,有64%的医生认为非常重要,有36%的医生认为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没有人选择“可以忽略”这个选项,且在认为“非常重要”的医生中多数是接受过检索教育的。由此可见,医生们对文献检索知识及教育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可程度,认为这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他们表示,信息检索行为是陪伴临床工作的“重头戏”,检索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检索结果的质量和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但由于刚跨入医学院校时,学生们意识不到信息对今后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尚无信息需求的愿望,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文献检索教育的重要基础。

4结论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统计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对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方法 具体分析病案信息管理的一般状况、管理现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病案管理的方法措施。结果 医院管理是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病案信息是患者就医的原始资料, 可为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医疗法规的制定提供很好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结论 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 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病案信息管理;医院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1-02

医院管理是根据医院工作的一般规律,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物、财、时间、信息等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 ,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1-2]。病案信息是患者就诊的最原始资料, 是患者、医院与社会各界共同使用的资源, 其对医疗教育、医疗科研、医院管理决策、医院经营、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保险卫生防疫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病案的利用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该研究就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来探讨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提出对病案信息管理的一些建议。

1 病案信息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

病案是医疗信息的载体, 包含了医疗的全部内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已经不是以往的简单地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回收、编号、归类以及装订,更多的是指对患者的医疗资料的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包含了医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是进行医疗管理工作的指标。从病案信息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质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病案信息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保管, 更加是对病案记录的医疗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提炼与加工,从而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总结, 从而为临床的反馈指导、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主要分为对病案的物理介质的管理以及病案的信息管理两大方面。

1.1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主要是对病案资料进行整理、回收、归类以及装订等工作流程,在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认真的把关,保证病案资料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信息资料,才会有可利用的临床价值。所以,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工作是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病案资料的不完整,不但不可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从而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时,会导致不能举证的后果,从而使医院的名誉受到影响。

1.2 病案信息管理

病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是对病案资料内容的深加工,从病案资料中提取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譬如,可以对患者的疾病以及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作为索引,并且随着首页内容录入卫生统计系统,来方便检索、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病案信息进行质量的监控,病案资料应当规范书写,由三级医师,护理人员等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完成,体现患者治疗经过的全过程,是严谨的并且作为备忘的文书。它可以从患者的诊治过程,转归情况等体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从而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一份及时完成的,完整的,并且是规范书写的病历,首先体现的是病历完成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3]。而后是对病案中的病例进行分析,特别是诊断不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2 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病案信息管理被包含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之中,医院的综合管理就是指不仅进行医疗管理同时也进行医院的全面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事管理,组织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医院科教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医院物资管理等。病案信息不仅是医院进行全面组织管理的信息来源,而且贯穿于医院的各方面的管理中,是医院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4-5]。

2.1 科研教学管理的需要

①医学科研以及医学论文的写作经常需要掌握大量的临床资料,而病案信息是最原始、最丰富、最具体、最详实的参考依据。通过对病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可以方便医务人员查阅历史病案资料,从而为医学论文的写作、科研的创新等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因此,可以形成临床工作,病案资料,统计分析,临床医疗的良性循环,使得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科研能力[6]。

②医院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院学生的学习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医学生通过查阅病案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并且可以学习其中的个性化诊治方案、更加清晰地了解临床上各种方案措施的真实操作过程。在众多的病案资料中会有典型的病例, 使用典型的病案进行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但是在病案资料的学习中能够得到的。

2.2 反馈医疗信息

2.2.1反映诊疗的质量通过对病案信息的科学管理以及质量监控可以评估病案记录的诊疗行为。疾病的治愈率、出入院诊断的符合率、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周转率以及床位使用率等,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院的诊疗水平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有利于促进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2.2.2反映医疗的资源分配病案信息能够反映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也能反映出目前潜在的医疗市场。分析汇总病案的详细分类以及疾病的分布,可以发现集中的医疗需求,这就可以指导医院根据目标人群来确定市场的方向,从而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

2.3 医院管理决策依据

系统的收集、分析病案中记录的信息,整理有用的信息,方便检索运用,同时向医院的管理者以及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为医院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以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外,还可以监督和指导医院的管理工作。

2.4 医疗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

目前,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所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病案信息是重要的文书,其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事故的鉴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完整的病案资料保存、优质的病案信息管理,对于医院防范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7]。

3 病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3.1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一直以来,病案信息的管理没有受到重视,医院的并按惯例人员来源复杂,大多为临床调拨人员,没有得到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参加学术的交流机会较少,所以造成病案管理工作人员只能够进行简单的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编码以及归档等,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归纳、总结以及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滞后,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缓慢。

3.2 管理手段的原始落后

传统的病案信息管理并没有重视病案的质量以及资料的利用,使得病案失去了本身的利用价值。在病案信息管理上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应用价值,设备的陈旧以及工作环境的简陋,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病案的录入,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使得价值较高的病案不断流失。

4 措施

4.1制度的建立以及人员配备

制定符合该医院的病案管理制度,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要有专人管理,培训后上岗以及上岗后续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仔细核对病案内容,认真整理每一份病案,对病案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建立完善病案的整理、收集、保管、借阅以及复印制度, 有借有还, 避免病案的丢失。此外,进行绩效考核,实施奖惩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病案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

4.2 新技术利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病案信息管理对新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引进病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软件,进行病案资料的电子化以及信息化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电子化病案信息管理。

5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发展,各种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医院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病案信息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医疗质量与病案信息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 8(12):159.

[2]黄仕娴,张秋苑.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北医药,2013,35(12):1899-1900.

[3]韦瓣群.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X):232-233.

[4]孟洁,许世祥.浅论规范完善病案信息管理还需重视的几项工作[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263-264.

[5]张细兰.试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2,18(20):20-21.

[6]邱琦文,黄丽葵,陈见兴.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91-192.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n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交叉、互补日趋显现。作为以医学为终身职业的医务人员,具备及时跟踪、获取、掌握、应用医学领域最新成果信息以及前沿理论知识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发展。

1目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2],我国医务人员仅有21.6%的人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其中能使用网上全文医学期刊的人仅占43%;仍有部分医务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我国医务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 [3]。

在信息意识方面,当今医院的员工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会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学习需要查找信息,但是多数人选择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而不是使用专业数据库。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专业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增多,大部分员工都具备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是缺少专业的检索知识,同时缺乏对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检索方法的了解。这表明信息检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利用方面,缺乏对信息的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了解的知识还很有限,虽然大多数了解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在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是否牵涉到这一问题还不清楚[4]。因此,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

2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素质关系着“质量”。具备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本专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熟练运用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医疗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可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提高他们实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3]。以下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医务人员具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2.1文献赏析的需要医学文献是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体会或科研成果最新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对诊疗手段的不断渗透,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成果,医学领域报道新成果的文献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要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医学领域的最 新成果,医务人员务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索取文献资料,从而进行查阅、学习、分析。

2.2开展科研的需要国家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认为,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都是重复研究,在医学其他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左右[4]。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做到不重复科研,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尤其在选题上,医学科研人员要具备利用检索系统、检索语言及检索策略,事先对意向性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查新,在国内外医学信息海洋中,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敲定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选题,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发挥。

在研究过程中,同样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一般一个课题的研究周期在2到5年甚至更长,因此,在这一相对“闭门造车”且较长的研究时期内,医学科研人员若不及时了解掌握跟踪本学科前沿动态,不及时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就有可能因“时过境迁”,当初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等与同行“撞车”,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甚至成为“马后炮”。

2.3提升技能的需要临床技能的提升,除了医务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其表现在:一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能使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当下国内外的医学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获取、评价临床技能信息知识、理论,并为我所用。二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人员,还能凭借网络媒介如“博客”或“QQ在线”等方式与同行交流临床经验,或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汲取他长补己之短。

2.4创新人才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医学的进步亦依赖于创新性的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性人才除了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搜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4]。因此,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学创新性人才,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医务人员要成为对医学卫生事业有所建树的人,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2.5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而有些人扰乱了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如剽窃他人的技术成果,侵犯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5]。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遵循信息伦理道德与准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好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3],做一名为人称道的信息生产加工者和传播者,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播洒在医学信息海洋中,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4]。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日新月异,对于医务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人的生命健康,人命关天,其是否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先进的临床技能,决定了其能否对患者实施科学救治,因此,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手段、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能及时了解、掌握、跟踪医学领域前沿动态,是医务人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而面临的一项长期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M].1974.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医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

信息时代,医学科学飞速发展,高新医学诊疗技术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有效期不断缩短,医学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则不断涌现。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熟悉和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动态和技能。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医疗工作中的表现。医学生要想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医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外,还要认识到更新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具备时代紧迫感和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和培养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兴趣和能力,利用医学图书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1 加强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查找、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医学信息意识包括利用医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对情报的信息意识。因此,有必要在医学生中多开办信息专题讲座,针对热点问题详细讲解如何查找信息资源。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动性与鉴别信息的能力。在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中,除了对信息的概念、特征、社会作用和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整合、组织、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法律法规等内容的介绍,还可讲解一些实例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2 改进检索课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①更新教学理念,介绍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原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方法等,讲解计算机检索技巧。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课数量,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认同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除具备信息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外,教师还应熟悉医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和使用方法以及读者的信息需求,积极参与读者培训工作。[2]

3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知识的培训,增加特色数据库、网络医学信息检索、文献管理软件和随书光盘利用等内容,使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获取最新医学文献的能力更强。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可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导者,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4 使用全文数据库

医学生收集医学文献信息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电子全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有重庆维普VIP、清华同方CNKI、万方数据等,外文数据库包括OVID、PML、Springer link、EBSCO等,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等电子图书数据库。一般查找国内医学文献信息,VIP基本能满足检索要求。VIP是目前我国综合性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已达12000多种,可用传统检索、分类检索、高级检索、整刊检索等多种检索方法。在使用外刊全文数据库查找时应首推OVID数据库,OVID公司为全球最大的医学文献出版商,它的收录范围以生物学、基础医学、实证医学为主,全文期刊1000多种,其中350多种核心期刊。OVID提供了非常友好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结果的输出很齐全,是我国科研人员使用最多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之一。收集全文文献,还可以利用国外免费生物医学期刊网站。免费期刊一般分三种:完全免费期刊、部分免费期刊、免费试用期刊。完全免费期刊是指该网站上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部免费,包括现刊和过刊。如:Science (http: ///)等。部分免费期刊,如:Free Medical Journals Site (http://),该网站将全文期刊分为免费、出版6个月后免费、出版1年或2年后免费等4类,该网站可以查看英文期刊和一些小语种期刊。免费试用期刊(Free Trials)一般是新出版的网络期刊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完全免费访问权。此外,还有用户在订购印刷版期刊同时获得其网络版的免费访问权。由于网络免费期刊存在动态变化的特点,有的期刊会在一定期限内不再免费,而同时又会有另一部分期刊加入免费行列,使用时需登陆网站进行查寻。通过生物医学网站和各协会网站,可以查到很多包含免费全文文献或免费试用文献的信息。

5 通过文献检索型数据库检索医学信息

现在有很多文献检索型数据库,其中《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Medline》点击率最高、最受欢迎。CBMdisc属于文献题录型数据库,该库有多种检索词表,为文献检索提供了便利,用户得到检索结果后,再在全文数据库或馆藏文献查找全文。还可登陆国内网站免费检索文献。其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ttp://)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题录型、文摘型、全文型的数据中心,拥有多个大型数据库,提供免费文献检索服务。Medline系统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组建,包括40多个医学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学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共收录3000多种期刊的题录和文摘,部分文献为全文文献。Medline提供免费信息服务方式,最常用的网址(http://ncbi.nlm.nih.gov)。[4]

6 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只有在信息素养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和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学时减少,课堂讲授的内容相对减少,留给医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多,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多练习,并且融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讲授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5]

7 培养医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

①教授网络连接技术和局域网配置技术以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行。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让医学生能够开展局域网的组装、软硬件调试、配置和连接等工作,学会接入互联网的硬件安装和软件设置,分析和排除一般网络故障,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②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教会学生申请电子邮件,熟练使用邮件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使用电子邮件订阅医学电子刊物,发挥电子邮件的作用。③培养学生使用网络新闻组与论坛的交流能力。学会网络新闻组软件和论坛的应用,通过新闻组和论坛获取和交流医学信息。④培养网络浏览下载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各种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下载文章、网页的方法,从而迅速保存有价值的信息。⑤提高医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医学信息资源的能力。互联网医学资源非常丰富,更新速度快。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能够迅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医学信息,达到得心应手、孰能生窍的程度。⑥培养医学生使用医学数据库查询的能力。数据库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从综合型数据库到专业型数据库,从文献型数据库到事实型数据库,数量很大。通过介绍主要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让医学生掌握快速查找和获取网上生物医学资源的方法。⑦培养及时获取医学网站信息资源的能力。目前有大量医学网站在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医务人员搜索和查找相关医学信息,从网站上获取医学资源信息已成为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⑧培养学生了解利用远程医学应用技术的能力。远程医学包括远程教育、会诊、治疗、护理以及医学信息服务等活动。远程医学的意义在于打破地域界限,极大地促进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有效地促进各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方便病人就医,培育和积累新的医疗资源。[6]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生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方法和技能,掌握新的医学动态,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尚武.医学图书馆与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11):924-925.

[2] 邱宇红等.医学大学生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信息素质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9,18(3):10-13,21.

[3] 周彦霞.加强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讨[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57-58.

[4] 于立志.医学生如何利用医学文献信息资源[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9):217-219.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n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交叉、互补日趋显现。作为以医学为终身职业的医务人员,具备及时跟踪、获取、掌握、应用医学领域最新成果信息以及前沿理论知识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发展。

1目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2],我国医务人员仅有21.6%的人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其中能使用网上全文医学期刊的人仅占43%;仍有部分医务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我国医务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 [3]。

在信息意识方面,当今医院的员工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会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学习需要查找信息,但是多数人选择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而不是使用专业数据库。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专业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增多,大部分员工都具备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是缺少专业的检索知识,同时缺乏对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检索方法的了解。这表明信息检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利用方面,缺乏对信息的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了解的知识还很有限,虽然大多数了解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在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是否牵涉到这一问题还不清楚[4]。因此,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

2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素质关系着“质量”。具备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本专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熟练运用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医疗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可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提高他们实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3]。以下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医务人员具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2.1文献赏析的需要医学文献是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体会或科研成果最新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对诊疗手段的不断渗透,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成果,医学领域报道新成果的文献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要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医学领域的最 新成果,医务人员务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索取文献资料,从而进行查阅、学习、分析。

2.2开展科研的需要国家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认为,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都是重复研究,在医学其他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左右[4]。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做到不重复科研,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尤其在选题上,医学科研人员要具备利用检索系统、检索语言及检索策略,事先对意向性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查新,在国内外医学信息海洋中,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敲定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选题,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发挥。

在研究过程中,同样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一般一个课题的研究周期在2到5年甚至更长,因此,在这一相对“闭门造车”且较长的研究时期内,医学科研人员若不及时了解掌握跟踪本学科前沿动态,不及时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就有可能因“时过境迁”,当初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等与同行“撞车”,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甚至成为“马后炮”。

2.3提升技能的需要临床技能的提升,除了医务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其表现在:一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能使用网络、 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当下国内外的医学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获取、评价临床技能信息知识、理论,并为我所用。二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人员,还能凭借网络媒介如“博客”或“QQ在线”等方式与同行交流临床经验,或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汲取他长补己之短。

2.4创新人才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医学的进步亦依赖于创新性的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性人才除了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搜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4]。因此,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学创新性人才,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医务人员要成为对医学卫生事业有所建树的人,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2.5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而有些人扰乱了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如剽窃他人的技术成果,侵犯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5]。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遵循信息伦理道德与准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好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3],做一名为人称道的信息生产加工者和传播者,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播洒在医学信息海洋中,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4]。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日新月异,对于医务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人的生命健康,人命关天,其是否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先进的临床技能,决定了其能否对患者实施科学救治,因此,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手段、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能及时了解、掌握、跟踪医学领域前沿动态,是医务人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而面临的一项长期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M].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