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三创 四创 创意产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课程

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开始“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三创”型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的,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的,以富有创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复合型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一、“四创”型人才培养的提出

随着创意产业的出现与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最富创造性的创意人才,这是资金、技术、设备等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创意产业,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和经济实践。新创意往往能够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经济学家霍金斯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四大类。在他看来,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近年来,英国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超过了8%,对经济贡献率达到7%以上。我国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英美等国家。在金融海啸、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脚步放慢,但创意产业却能逆势而上,去年我国网游的增长超过70%,出口增长超过20%,动漫产业增长超过46%,电影市场增长了30%。创意产业的发展,源头和根本是创意人才。创意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创意思维,而创意思维则是大脑构想创意的过程。创意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个通过信息重组产生出新环境、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过程。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鼓人才的极端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除此以外,没有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就失去存在之根基。因此,除了创造、创新、创业“三创”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中华民族要想实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梦想,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具有“四创精神”和“四创能力”的人才。

二、“四创”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

(一)“四创”基本含义

“创意”一词在1999年版《辞海》中没有,网络上对它解释为:作为名词,“创意”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英文是"origi-nality”。作为动词的“创意”则指创意思维的过程,是一种经过冥思苦想而突然降临的、从无到有的新意念产生的过程。创意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仅存在于头脑思维当中的东西,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英文解释:newidea or concept,create new ideas Or concepts。

1999年版《辞海》对创造一词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新汉英大词典》对英文“creation”,解释:Innovation,Create,Creativity。创造是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创新(Innovation),罗杰斯认为是一种被个人或机构采纳的新观念、新方法或新事物。而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指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的直接企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企业对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实际应用。2004年美国竞争委员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出版的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家创新峰会”(Nationat Innovation Summit)的最终报告《创新美国:在挑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Innovate America: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这是目前对创新一种比较权威的定义,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999年版《辞海》对创业(entrepreneurship)的定义是:创立基业。1999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中为便于理解创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创业”是这样定义的:“任何个人、或群体,或已成立的企业,对诸如以自我雇佣、新型企业组织或是现有企业的发展的形式所进行的成立新企业或是新的风险投入的尝试。”

(二)“四创”相互关系

创意侧重思维性,是创造、创新和创业的原点。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在于再创性,而创业则在于对创造、创新东西的现实转换性,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创意、创造、创新和创业,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创意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实践上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结的人才培养过程,把四者统一在一起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四创”中,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内容、阶段却不同。创造是核心,没有创造,创意就不能成为现实,创新也就没有基础,创业也就无从谈起。“四创”能力不需要人人同时具备,但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各种资源努力培养这四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四创”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四创”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高校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必须制定与整合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建立一支适应“四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加强实践和开创性教学环节,开设“四创”教育系列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里的杰出人才是指科技创新人才。在《人民日报》刊登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太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鲁迅先生说得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百上千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转贴于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高校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的“四创”型人才。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与否及成效如何,对“四创”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快速向优质发展的促进、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都至关重要。2005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6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原理合成,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由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合并,2008年底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新增加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由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另外延续了“形势与政策”课,有的高校还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也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2008年,教育部了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正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学生“创意、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大学生创意、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新课程方案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数目虽然减少了,但覆盖内容更广了,在“原理”中还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另外还新开设了“纲要”,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素养都包含在其中。新课程方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如此丰富的历史资料、鲜活的现实案例、良好的发展形势、快乐的实践体验面前,学生可以接受很多的概念、思想,通过自身大脑的加工,不断拓展创意思维,培养创意能力。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没有细心深入的观察,难以闪现灵感和创意。想象是伟大的工厂、创意的羽翼、创新的源泉,是一切思想的原动力。观察与想象是思维的链接点,新课程方案为大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内容、观察的对象以及思维的方法,并且教会大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思维方式,在分析比较综合中找出事物新的联系和新的特征,在看似无关的事物间建立新的关系和意义,赋予精神和生命活力。超强的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思想政治课课程“概论”“形势与政策”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提供了国家的政策信息,而“基础”则培养了创业的勇气、胆略及能力。创业的关键是在“创”字,创即开创或创造的意思。自主创业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比创业稳定,创业的风险太高,前途未h,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更加缺乏对社会、对现状、对自我的挑战精神,从而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与胆略,不敢越雷池一步,更谈不上创业的成功。而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做好了积极的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而且培养了自主创业的能力,并提供了政策信息协助,为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提供了可能。

在今天中国的创业大地上,如果有100万家草根的创业公司成长崛起为“一亿中流”的创业企业。那么,2l世纪就将名副其实地变成了“中国人的世纪”。

(三)“概论”与“原理”课与“四创”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与“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含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原理”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性的特征。这两门课程和其他几门课程一样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意、创业能力,还更能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

高校在思想政治课“概论”中增加了相当的实践教学课时(“2+1”模式,课堂教学课时是总课时的2/3,实践教学课时是总课时的1/3),学生有了更多的走出课堂、开阔视野、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社情,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融入了社会,又对社会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意志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参与欲望很强的“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的实践教学中,做—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及物质成果。

“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教育部规定在“基础”、“纲要”和“概论”课程已开过的基础上于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课。它是一门纯理论课,但由于是在前三门课开设的基础上开课,因此一点都不显得空洞、抽象,相反会使大学生更能深刻、系统地吸收其精髓。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阶级根源、理论基础及个人条件。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但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时代的主题,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原理”课程内容及其方法,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船精神 高校创业教育 理论逻辑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恰逢提出“红船精神”科学论断十周年。“红船精神”与“创新创业”有着天然的内生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是我党第一次创业的伟大成果和精神财富,是驱动创新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创新创业则是红船精神推进社会发展有效的外化载体和落脚点。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吹响了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引发了创业教育的再思考与再实践。对青年人提出了寄望:“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和新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

概念解析与问题的提出

概念解析。1921年盛夏,随着“中共一大”的闭幕,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也因此而来。红船精神概述了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创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建党文化。2002年10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同志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并指出:接受红船文化教育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200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①

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其重大意义在于:启示大学生珍惜当前创业的美好时代,帮助大学生厘清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人生观。要充分挖掘红船精神中的文化精髓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进而传承弘扬我党的红色文化,形成双向互动的反哺教育机制。

问题的提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创业的行动不足等突出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不良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创业价值取向模糊,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乱象盛行,出现了创业项目“同质化”、创业行为“失范化”、创业精神“虚无化”、创业文化“低俗化”等现象,缺少正向有效的精神引领,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成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十分突出。高校要从大学生走向职场和创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个体发展等诸因素,注重实效,构建多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

红船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是指导创业教育的思想理论高地。第一,红船精神蕴含着科学的思想理论。红船精神是我党的先进性之源,孕育着丰富而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先进理论深深蕴含其中,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先进理论,也是当前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政治观点、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创业教育加以渗透影响,使大学生形成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创业实践的教育活动。

第二,红船精神昭示着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红船精神彰显出的价值观,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去排除万难,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我党发展的历程证明,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的价值导有利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下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第三,红船精神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目标、社会形态、公民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②,红船精神孕育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精神,为我们在当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是构筑创业价值观的精神基石。

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应然选择。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红船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在特定的历史内涵中彰显出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永恒蕴意。可以在继承中培养他们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唯“GDP”发展已成过去时,国家富强“富”于文明,一定意义上说是精神的崛起,是一代人的信仰使然。

二是创业精神培养。红船精神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彰显了开拓创新的思维与实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等隐性技能和能力。

三是先进文化导引。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生生血脉,是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红船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源,可以有效引领创业者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借助创新创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③

红船精神唤起创业文化及价值的回归,互为内生的本质趋同关系。第一是趋同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一种特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只有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者。④实践决定着价值,红船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形成的文化高地。红船精神具有开天辟地的实践性,创业同样也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活动。红船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开创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培育强大的精神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是内生性。红船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中自发产生的、具有民族内生性和时代成长性的精神财富,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具有开创、大众、科学、民族等先进文化的特性。弘扬红船精神的文化性,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助于鼓励大学生以内生的首创精神开拓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强大的精神动能塑造自强不息的人格特质。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印证红船精神时代价值,是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创新需要。而红船精神恰恰体现民族文化“母乳”对青年学生内生动力的滋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化资源。

第三是互动性。红船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根本上就是精神力量,是以一定的人群为媒介,在群体性互动实践中转化为群体性精神支撑,形成具有社会效应的文化实践。红船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母体,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的精神要素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因此,红船精神的互动性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文化互动,也必将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并通过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创新实践中,也会不断赋予红船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科学规划创业愿景,为大学生实现“创客梦”提供精神支持。其一,高校创业教育对内做好学生创业规划教育,加强课程设置的引导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会关注自身的未来走向,思考创业选择的可能,并为此做出选择。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引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努力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创业项目,做好职业规划。创业是一项富于挑战、冒险和激情的复杂的活动,充分反映了创业者的身心特点和气质,如何走好创业第一步,做好创业规划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扶持大学生开天辟地去创新实践,让创客的梦想成为可能,让创业的步伐永远在路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信仰。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创业人格的培养,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创业知识素养,培养创业者具备一些创业特质,如冒险、自信、担当、责任、风险意识和实干能力,只有这样,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区面对不可预料的风险,适时引入首创精神的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创客梦注入无限的正能量,使得大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占得创业先机。

其二,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外要积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调整好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做好大学生适应创业环境的心理准备。以创业文化引领大学生创业选择,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下转256页)( 上接193页)大学生创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扶持软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与创业行动。还可以组团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开展专业设计、营销宣传、义买支教、产品推广等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实现“创客梦”做好积累,筑梦起航。

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夯实创业实践教学,促成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力。首先,以奋斗精神“孵化”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心动”远远大于“行动”。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就”、“学而优则闯”、“学而优则创”、“学而优则商”等教育理念转变,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什么是“学而优”也就有了最新的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的评估。人生态度的选择,主体价值取向的确立,自身竞争力的形成,就是坚定理想、锐意拼搏的创业精神塑造。

其次,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领导组织等综合能力。蔡元培对教育的理解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某种帮助,因此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做出行动就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做”,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育是个性化、社会化的过程,创业教育也是如此。敢于挑战、吃苦、冒尖、冒险,敢于挑战落后陈腐的观念,与时俱进,也应是创业教育的目标。丰富的创业经历对创业能力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通过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校内外实践活动。

最后,培养大学生树立全过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业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叉互动很强的活动,融入了诸多学科知识、方法经验的贯通整合。学校要提供各种便利资源,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重视大学生企业管理、创业理论等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交叉的学习,向社会移植成熟的创业项目,通过社会的历练,接受市场的考验,提高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责任与创新是创业成功的两翼,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惧怕风险,持之以恒,乐观自信,勇于解惑,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践远航。

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注重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创业价值观。红船精神根植于社会历史文化中,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凝练当代文化价值,寻找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助推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首先,大学生面对纷繁的物欲社会,容易出现道德误区,导致行为失范。有针对性地用红色资源中的精神财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创业观,使他们不忘本、不变质,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显得更为重要。红船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以“奉献精神”的道德标杆作用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形成,把个体的创业理想融入“中国梦”,在创业奉献中成就自己,服务他人。

其次,创业价值观强化创业动机,正确的创业动机可以提升大学创业的持久力和积极性。价值引导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高尚的创业品质,能够培养大学独立思考、乐于奉献、勇于承担、团结协作等优良的创业品质。加强高校“创业园”的文化建设,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友创办的知名企业,感知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企业文化的魅力,大学生亲身体验创业情感和创业行为后会产生内化的创业认知,形成高尚的创业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对创业有清醒认识,对创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最后将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创业文化发挥对创业团队凝聚、陶冶与教育作用,外化在创业的过程中,铸造独特的文化特征与精神气质。可见,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伴随着创业者对精神文化、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精神护航。

红船精神是红色文化、党建文化的旗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渗透到创业教育体系中,引领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符合新常态下社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和自强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具有深远意义。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体现高校对用人单位德育要求的主动回应,在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形成创新人才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从社会的现实需求上充分印证了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者分别为为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系2014~2015年度浙江省文化厅厅级文化科研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浙文产【2015】12号)

【注释】

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3日。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6日。

③黄遵斌:“论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求实》,2014年3月,第90~91页。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就应当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和内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业教育,狭义的讲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的教育,广义来看是以开发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创业教育既是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教育,又是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以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其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在于开发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具有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和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为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塑造其创业素质。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能力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高校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信念、世界观教育,还包括创新精神、方法论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创新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蕴藏的强大理论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品格及创新创业能力,唤醒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验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方向、行业特征、技能要求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既能明确学习方向,找到奋斗目标,又能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这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更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陶冶思想理论情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有助于缓解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新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大力鼓励高校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大学毕业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企业急需的人才,能够自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以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方面。实施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在思政课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在思政课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设相关专题。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设《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创新创业》等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设《当前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增设《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专题内容。同时,在思政课中还要着重突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等教育。

2.以通识课的形式开发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培养选修课程

比如传授思维方法论的《创新思维》、《思维与方法》《创新与创造》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SYB创业课程”、《创新与实践》、《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金融》、《创业营销》等。

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突出学校历史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核心内容

每一所高校都有艰苦创业史,可邀请学校老领导介绍学校的创业经历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创业发展的艰难不易,从而树立创业意识。另外,可每学期都由学生处邀请创业典型作报告。创业典型也曾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奋斗创业史是鲜活的创业实例,最受学生信赖并最易为学生学习模仿。通过他们的报告,可鼓励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弘扬创业精神。

4.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创业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实地了解创业环境、感受创业气氛

还可丰富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内涵,在不同时期创设校园创业主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挑战杯、创业论坛等大规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并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2][艾军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作者简介: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资源;创意人才;创意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58-03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唱主角的时代,融政治、经济于一体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生存竞争的焦点。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十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建设进入到具体实施的新阶段,作为我们高校人文课程教师的使命,就是充分利用人文素质课程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天然血脉,融入到高校的专业建设、创意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事业中去。

近些年来,高校里的《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趋向边缘化。究其原因有几点:一是有些任课教师在观念上过于追求文学学科象牙塔式的自我独立性,缺少“应用性”而导致课程边缘化;二是授课思路太过陈旧,课文知识点也早已网络公开化,无论教与学都觉得乏味,最终掉到应试教育的窠臼中;三是课程缺少前瞻意识,与国际、国内以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脱节,课程自身的巨大潜能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被闲置,不利于课程自身的生存和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语文》必须改革。

一、《大学语文》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更注重从学生学习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规律和方法,多以西方现代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结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主张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纯的简单知识——可以记录的、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分割的,知识不再仅仅是从教师满满的水桶倒进学生的空桶之中。知识具有学习者的主观性,因此知识具有鲜活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教学理论,属于其中的一种。乔纳森主张“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带着解决一个有实际意义价值的,即“具有某种社会的、文化的或智力的价值”的问题,进行“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活动”[1]或者称“任务”。他认为,“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基于案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任务不仅更易于理解,同时也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情境中去。”[2]即“学习环境”的理论。这种理论,不再把知识看成是孤立、断裂、浮游于现实之外的事物,而是看成动态的,由需求者自己在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自己组织和建构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习者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在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作品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不论个体的学习还是共同体的学习,都属于根据一个活动目标去边干边学习,类似我们过去常说的“在干中学”。

由“学习环境”理论,我们提出“专业本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给学生设置一个专业性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形成学习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根据在制作专业性作品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主动去阅读文学经典,应用文学元素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和制作,这种方法也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思路与我们以前曾经尝试的友善用脑,从学生学习角度设计课程和教授课程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创意型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意人的文学资源

本文提及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是从广义角度界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着力点在于文化创意以及创意制作过程中的需求。我们以《大学语文》为例设计新教学模式,文学类(非写作)的其他中文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借鉴参考。下面是我们借鉴“学习环境”的理论,从文化创意需求角度(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的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我们称为《创意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囊括了创意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文学资源或者说文学元素:

1.基础部分。文学史和文化史,以及最基本的学科概念。介绍中西方文学发展史,带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宏观的中西方文学以及文化发展脉络的视野。文学的概念,创意的概念,文学的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到其他艺术学科的发展史去。

2.专业写作部分。以任务驱动法为教学思路设计。围绕着学生专业工作的实际需求,设计写作任务。例如创意设计书的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产品分析报告。也可以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的画意写作、编导专业的脚本写作、影视剧本叙事元素等等专业文本的写作小练习。要求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课文进行。

3.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部分。演讲与PPT展示技巧,沟通中的语言技巧练习等等。

4.文学资源与创意元素部分。这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文化创意元素。分为下面几点:

叙事公式。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中涉及到的各种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的简单构架。

“原型”理论及叙事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价值观问题。我们精选了包括红色经典在内的中西方经典文学名篇作为课文,宣传爱党、爱国的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思想观念。

文化母题与文学的艺术技巧。爱情、家园、战争、社会人生、民俗、自然等各种文化主题的人生故事。也包括各种艺术技巧的应用。

5.理论部分。中西方各种艺术理论原典阅读。作为创意人,创意设计中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技巧、美学思想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我们选择了比较常见的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和生活雅趣类的经典,引导学生阅读原典。

6.实践教学部分。我们设计了市场调查以及产品分析;现场观摩、现场授课;学生演讲和展示环节。通过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及各大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内外大型艺术展进行创意观摩,通过现场讲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即可以作为基本功用于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

这种设计运用了乔纳森的教学设计理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创意人在创意过程中的需求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编写并且出版了《创意型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融入了我们对《大学语文》所做的多年教学研究成果,融入了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我们试图从文化角度阐述文学,并且联系绘画、音乐、影视、建筑等各类艺术手法,分析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应用文学资源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地,我们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工作需求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文学、艺术和文化理论,并进行应用教学的探索。我们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人文课程的教学如何融入到文化唱主角的时代中去,如何融入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中去,进行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的教学改革。我们希望《大学语文》能够以此为契机获得新生,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的专业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三、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的链接将是《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写作”课式的讲法消弱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结合专业需求的讲法(创意应用型的讲法)会不会彻底埋葬了《大学语文》?其实不然。

首先,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使文化建设步进入更加切合实际的阶段,为人文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大环境。现实社会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文学资源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量成功案例,使我们看到文学课程不仅仅有理论课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有应用性教学的思路,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1.文化创意产业中许多产品的创意资源来自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经典。大量具有社会震撼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就是庞大的产、学、研连体的产业链。更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些作品具有突出的文化感染力,而这些文化感染力大多取自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元素(美国的好莱坞谙熟此道)。文学的艺术手法、文学的思维模式与表述方式、文学的艺术意象等元素在这些文化产品中被不断地复制,不断地以“熟悉的陌生人”的面孔出现。而且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复制和应用的概率越高。通过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作品所再现出来的文学经典,因为有现代传媒的包装,可以充分发掘出“原型意象”的魔力,因此,其人文教化力量远远超越了课堂内的说教。这为《大学语文》的改革而不失人文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高校中文化产业类的专业建设需要文学和文化类课程做支持,文学和文化课程也需要在满足文化产业类专业的需求中获得新生,两者形成互惠局面。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各个高校不断涌现出交叉学科复合成的新专业,其中大多数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联。其专业建设需求为《大学语文》提供了新的生存点。

3.文化消费遍及我们的生活,人文教育成为社会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主体产业,文化以及文化的创意遍及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角落,文学元素也随之杂糅其中。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触及的一切,每时每刻似乎都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着关联。因此,从文化创意需求的角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正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

其次,我们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成功的韩国经验,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文化教育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韩国。韩国决定借助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转而重塑韩国形象,以无烟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称“文化立国”[3],把建设完整的人文教育体系放在首位。在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教育体系上,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应用的意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组建成一支由大批知名学者构成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产、官、学、研联合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4],打造了多个部级重量品牌产品。由此兴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横扫中国和东南亚,乃至西方世界,为其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效益。其震撼性的文化影响力至今令我们难忘。

再次,文学课程本然就存在理论性与应用性融合的特点。在古希腊,文学教育最初就是应用性和人文性教育并行并进的。古希腊的悲剧成为国家重点扶植“项目”,承担了教化全社会的职能,而修辞学是当时最大的公共“必修课”。古希腊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文学艺术的功绩不可忽略。西方中世纪末所建立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艺术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

还有,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为了培养太空科技创意人才,特地设定了“零点项目”。所谓的零点项目,就是美国人发现,在美国的高校课程体系中,文学艺术以及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曾经是零,这居然会影响到太空科技创新人才的智力。因为该项目结论是人的大脑左右分工不同,人文课程与创意所需的形象思维相关联,因此创意人才必须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美国人及时修正了自己的错误,从前苏联那里重新夺回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太空科技霸权地位。这个例子说明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5]

总之,我们不能满足于高校的中文教育仅限于补习中学母语写作课的地位,我们必须同步(与写作课的建设至少同步)开展当下急需的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关联性的教育和研究,给高校文学课程留出空间。因为西方列强给我们的时间就是站起来的同时马上要与他们赛跑,边跑还要边搞文化教育的建设,否则又会被踏在他们脚下。因此,如果等我们把学生母语补好之后,再去思考关于开发文学课程创意资源的问题,以及高校文学课程与创意产业类专业课程结合的问题时,就太晚了。

从1983年开始的《大学语文》到2011年《创意型大学语文》的崭露头角,我们经历了数十年的教学摸索,更多的经验来自于对中国文化概论市级精品课程以及其他人文课程的教研成果。在对《大学语文》这种理论性课程进行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形成了理论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模式,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引导学生制作了一些创意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已经出版,但我们的探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方并不成熟。与科研不同,教学研究周期较长,不仅需要多方合作,而且有些研究还需要几代教师的合作。教学研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不断磨合与修正的过程,是课堂内与课堂外无数成败尝试的过程,搞教研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因此,我们非常希望有优惠的政策保障和宽松的研究环境,不仅可以保证现有的教师不流失,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使我们中文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成为提升高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真正品德兼优的创意人才。这是我们高校中文课程教师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林良旗,王众一,等.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6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深入展开。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8-01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极建设目标是要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这个理论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嘘的。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升级,因此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观点中“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更是教育实践上的思想指南。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已取得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识。广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整合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思路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创办企业为载体、以创建事业为最终目标的创新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该研究不仅能培养大批创业型精英,并造就大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同时促进全新人才观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与其相互渗透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的创业奋斗目标。并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反作用,激励大学生们更好、更扎实的学习和专研专业理论,进而为构建我们创新型国家培养成百上千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3)有利于充实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实、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施

(1)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深度、历史文化沉淀,还具有理想的设计与价值体系。所以要实现该意识体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动力,首先需要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然后才能取得大学生们的认同。而这些都始于对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的力量来实施。在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理论基础。

(2)环境营造。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教育实践的基地。尤其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在情感上要加强引导,在思想上积极互动。逐渐的将理论灌输过渡到学生们的创业实践体验,不断尝试从课堂空间拓展到与社会接轨。在营造校园外环境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3)道德规范。从内容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涉及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和实务,在微观层面深入到了创业过程中各个细节。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只依赖于生硬的思想道德说教,而是要联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作用点。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关注高校的思政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已逐渐取得一定的实效,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在对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或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能发现不同程度的核心价值观偏差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充分发挥其实践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红船精神 ;高校创业教育 ;理论逻辑; 实施策略

2015年恰逢提出“红船精神”科学论断十周年。“红船精神”与“创新创业”有着天然的内生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是我党第一次创业的伟大成果和精神财富,是驱动创新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创新创业则是红船精神推进社会发展有效的外化载体和落脚点。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吹响了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引发了创业教育的再思考与再实践。对青年人提出了寄望:“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和新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

概念解析与问题的提出

概念解析。1921年盛夏,随着“中共一大”的闭幕,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也因此而来。红船精神概述了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创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建党文化。2002年10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同志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并指出:接受红船文化教育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200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①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其重大意义在于:启示大学生珍惜当前创业的美好时代,帮助大学生厘清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人生观。要充分挖掘红船精神中的文化精髓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进而传承弘扬我党的红色文化,形成双向互动的反哺教育机制。问题的提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创业的行动不足等突出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不良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创业价值取向模糊,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乱象盛行,出现了创业项目“同质化”、创业行为“失范化”、创业精神“虚无化”、创业文化“低俗化”等现象,缺少正向有效的精神引领,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成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十分突出。高校要从大学生走向职场和创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个体发展等诸因素,注重实效,构建多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

红船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是指导创业教育的思想理论高地。第一,红船精神蕴含着科学的思想理论。红船精神是我党的先进性之源,孕育着丰富而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先进理论深深蕴含其中,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先进理论,也是当前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政治观点、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创业教育加以渗透影响,使大学生形成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创业实践的教育活动。第二,红船精神昭示着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红船精神彰显出的价值观,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去排除万难,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我党发展的历程证明,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的价值导有利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下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第三,红船精神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目标、社会形态、公民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②,红船精神孕育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精神,为我们在当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是构筑创业价值观的精神基石。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应然选择。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红船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在特定的历史内涵中彰显出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永恒蕴意。可以在继承中培养他们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唯“GDP”发展已成过去时,国家富强“富”于文明,一定意义上说是精神的崛起,是一代人的信仰使然。二是创业精神培养。红船精神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彰显了开拓创新的思维与实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等隐性技能和能力。三是先进文化导引。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生生血脉,是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红船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源,可以有效引领创业者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借助创新创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③红船精神唤起创业文化及价值的回归,互为内生的本质趋同关系。第一是趋同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一种特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只有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者。④实践决定着价值,红船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形成的文化高地。红船精神具有开天辟地的实践性,创业同样也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活动。红船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开创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培育强大的精神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是内生性。红船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中自发产生的、具有民族内生性和时代成长性的精神财富,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具有开创、大众、科学、民族等先进文化的特性。弘扬红船精神的文化性,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助于鼓励大学生以内生的首创精神开拓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强大的精神动能塑造自强不息的人格特质。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印证红船精神时代价值,是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创新需要。而红船精神恰恰体现民族文化“母乳”对青年学生内生动力的滋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化资源。第三是互动性。红船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根本上就是精神力量,是以一定的人群为媒介,在群体性互动实践中转化为群体性精神支撑,形成具有社会效应的文化实践。红船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母体,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的精神要素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因此,红船精神的互动性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文化互动,也必将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并通过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创新实践中,也会不断赋予红船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创业精神;消极影响;“重义轻利”思想;“中庸”思想;契约精神;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122-04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难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1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 [2 ]。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形势不容乐观,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数字显示:2011届刚毕业的37.5万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3 865人,仅占总人数的1%,而最终通过项目孵化方式创业的大学生更少,全省高校只有62人,创业成功率低于2%。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在全国各省市区当中是最高的,大概在4%左右 [3 ],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这说明:虽然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但创业教育的效果与国外仍存在巨大差距,亟待大幅度提高。为提高创业教育效果,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寻找对策。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儒家思想是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的文化和行为习惯中处处都有儒家文化的基因,在讨论大学生创业意识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儒家文化在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也都认识到儒家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如:代玉 [4 ]分析了明清儒商精神在做事原则、谈判技巧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正面作用,黄敦兵 [5 ]对“儒商”及其品格进行了辨析,马建新 [6 ]等分析了“通才”、“信”及“和”的思想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促进作用,这些分析总结了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的正面影响。

然而,这些论述均以“儒商”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全貌,这是因为:(1)“儒商”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也并不是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2)以上分析仅总结了儒家思想对创业过程的有利方面,未对其不利方面进行分析。事实上,许多有识之士均提出过儒家文化对创业的消极影响,如BC资源委员会副主席崔志如说:“从文化角度来讲,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骨子里是没有创业文化的,中国人从文化的深层根源来讲是没有创业文化的,大家都愿意好好学习,学而优则仕,大家要为国家效力。从创业角度,自身发掘自身创新潜力,创立一个企业,带动更多的人完成一个事业,完成一个商业项目,这在中国是因为文化的缺乏。” [7 ]其实,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对我国商业和创业思想也有多种积极的影响,并且已经有相当的论述,故本文着重对儒家思想及其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儒家学说及其核心思想

其一,仁学。仁者爱人,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

其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强调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中庸”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事”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所谓的“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此外,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论述还有:(1)“重义轻利”思想,认为应重义而轻利;(2)儒家治理思想,即儒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任用德高望重的人来治理国家;(3)儒家的“学而优则仕”认为,求知治学的目标与志向是:出仕做官、辅佐君王,报效国家,而不是从商而求利。

二、创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创业精神定义为:“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由此可见,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 [8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创业精神的要素。

首先,在创业者个人主观意识方面,创业精神包括3个方面:(1)激情。激情是人生深蕴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 [9 ]。如果梦想没有激情,事业将一片荒芜;如果心灵没有激情,生活将平淡无奇;如果行动没有激情,人生将一无所成。创业是开拓一个新事业、新领域的过程,没有激情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激情是创业精神的第一要素 [9 ]。(2)积极性。积极性与主动性紧密相连,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10 ],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开拓过程,只有创业者有充分的积极性并调动自己的员工,他们才能用思想支配行动,更好地创办企业并推进事业发展 [11 ]。(3)雄心壮志。雄心壮志是指一个人要胸怀伟大的理想或宏伟的志愿,它是促使一个人永远奋斗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创业中,雄心壮志将激励创业者与其团队人员不断开拓进取,提升企业与团队的竞争力。

其次,在创业者与员工关系能力方面,创业精神体现为领导力。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它通过一系列行为将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者去要去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服从,因此可以在各层次、各领域看到领导力,这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领导力是做人的艺术,而不是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创业者领导力的是个人品质和个性 [12 ]。

其三,在与社会环境方面,创业精神体现为适应性。具备适应能力是企业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12 ]。每个成功的企业主,都乐于改进、提升或按照客户意愿定制服务,以持续满足客户所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且有效的反应,企业与团队才能逐步胜出,而作为团队核心的创业者,就应该有更好的适应性来处理多变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创业精神包含激情、积极性、雄心壮志、领导力、适应性等要素,这些要素为创业者提供了全面的综合素养,是创业成功的必须。

三、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消极影响

1. 过于“轻利”的思想抑制创业愿望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而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一方面用“义”与“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准绳,将“义”与“利”两者对立起来,另一方面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同时有“义”,两者不可能统一。“重义轻利”思想是我国儒家对自身的品质追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经过几千年来的文化熏陶,儒家 “重义轻利”思想被过于强调:人追求商业利益是件可耻的事,形成了过于“轻利”的潜意识,在此潜意识中不愿将商业利益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特别是大学生在产生与构建自己的创业愿望时,容易倾向于跟随自己的文化潜意识。所以,过于“轻利”思想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愿望。

2. “中庸”思想限制创业激情与勇气

儒家 “中庸之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强调不能过于新锐与激进,这样不利于调和矛盾。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争端与化解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之一,也为我国赢得了谦和大国风范的形象。但是,在创业过程中,特别是大学生在缺乏社会经验与资金的创业之初,最需要的是积极进取的新锐意气,这种新锐意气包括敢于标新立异的创业勇气、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的领袖气质、一往无前的进取心。而这些特质正是“中庸之道”所不赞成的,它主张人应安分守己、不能出格,这抑制了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特质。所以,作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中庸之道”会抑制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与勇气,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

3. 儒家部分治理思想与商业“契约精神”有冲突

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它主张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原则。契约精神是现代商业的基础,商品社会中私人交易之间的契约精神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儒家“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这种思想在团队治理中有一定的积极性,而且,现代商业精英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越来越重视对合作伙伴的道德考量。因而,儒家“德治”思想是现代商业“契约”精神的补充与升华,有利于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然而,儒家治理思想有不适合现代商业“契约”精神的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儒家“礼治”思想主张将人分为贵贱、尊卑、长幼等不同等级身份,并对各自均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必须按照生来的秩序来行动,不能违背。这与现代商业中的“契约精神”相冲突,因为在“契约精神”中,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父子之间也可以根据等价原则平等地做生意,而这正与儒家“礼治”思想有冲突。第二,儒家“人治”思想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认为“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可以用来教化民众,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这种“人治”思想会使创业者在不自觉中试图利用自己的个人感召力来管理公司与团队,而轻视制度与商业模式的作用,从而增加公司运行与团队合作风险,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4. “学而优则仕”思想制约创业积极性

儒家文化提倡“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认为人生的追求应该是谋取功名官位,这样才是报效君主、国家与国民的最好方式,平心而论,这种观点并不偏激。但是,“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思想相结合,导致了国人的“重官轻商”意识,经过几千年封建制度浸淫,已经积重难返。时至今日,虽然国人对商业的评价已经大大提高,但“重官轻商”的“学而优则仕”观点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四、消除儒家思想影响的对策

1. 加强对儒家思想的正确理解,扬长避短

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中,有些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引起的,如过于“轻利”的思想抑制创业愿望,其实,“义”与“利”是可以统一的,即使某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只要他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也是符合“义”的标准的,只有损人利己才是“不义”。在当代社会,将“义”与“利”统一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合理的,就是实现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论述。此外,“儒商”思想中的优秀方面也可以改善与优化创业精神。所以,应该加强儒家思想的正面教育引导,让大学生正确理解儒家文化,消除对儒家文化的误解,扬长避短。

2. 强化科学唯物价值观,改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激情

(1)强调创新是创业的最有效方法,增强大学生创业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业是创新的一个务实的集中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是创业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法宝之一,应该通过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提出新的方法与模式来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源泉与不竭动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一条捷径。

(2)以现代“契约精神”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契约规定着利益双方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是现代商业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法治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契约关系的本质是权益平等,这种平等关系在明确政府的服务身份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会成员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用契约精神来教育大学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也能使学生明确与改善自己的创业动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3)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用五个尺度加以概括,即:尊重需求满足、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稳定舒适和自我实现。在不同程度上,创业意识对职业价值观有着一定程度的预测力,如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和创业价值意识对自我实现有一定程度的预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正确的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能有助于减少“学而优则仕”观点对创业意识的消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平等“契约精神”则可以减小创业中的家世和地位不同的鸿沟,等等。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3. 提升学校创业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在我国当前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因此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学校仍然是学生获得系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虽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方面还有待改进。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多层次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坚持文科与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因此,应增加综合性课程,其中既包括文、理、工科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13 ];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引领学生进入技术创新的进程,调动学生的激情与积极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过程,培养其意志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更要以科研成果为孵化点,把已有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的形式,转化为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14 ],让学生探索从一无所有到真正的服务社会的全过程,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多种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激情。

此外,还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包括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和模拟创业课等。定期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同时把杰出的创业者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 [15 ]。

(2)优化教师队伍

创业课程的讲授不仅包括具有专门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的大学教授,而且还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6 ]。而我国当前政策要求高校全职教师不得有其他兼职,因此致使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脱节,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有良好的互动性,聘请成功的创业家、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业指导,许多创业课程可以有专职教授与客座教授共同讲授。另外,这些任课老师还专门为选课学生组成的创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着丰富创业和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每月定期和团队成员见面,并具体给予建议和指导。

五、结束语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与成功率还有很大差距,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积极性。儒家思想是我国在几千年历史中的思想正统,在我国的多个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故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对儒家思想的正确理解,深入挖掘儒家学说的积极意义,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然发展大学生创业事业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加大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 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光明日报,2011-02-23,,2009-01-31.

[8]高 析.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信报,2011-08-01(3).

[9]涂阳军,陈剑光.大学生职业生涯成熟度的调查与干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3):96-101.

[10]陈金勇,陈世中.创业教育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激情[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123-124.

[11]姜 静,郭丙利,曲淑德.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J].管理纵横,2011,(36):114-115.

[12]黄国辅.民主和谐的环境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J].学校思想教育,1988,(1):63-64.

[13]葛延萍,刘永祝.谈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管理纵横[J].现代教育,2011,(5):18-19.

[14]梁士朋.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93-49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视觉传达在电影(19世纪末)与数字媒体(20世纪末)出现之前,主要以文字、绘画结合纸张、印刷为传媒形式。这四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自成系统,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仅存的具意象特征的文字;造纸术先于西方文化千年之久,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活字印刷术也领先西方文化五百年之久,不但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还促使西方文化发生质变,促成传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世俗化;中国绘画的自成一格,不仅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融成一体,更重要的是也与文字的传意系统融为一体。这些都是视觉达设计的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产。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有关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史已有许多文章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只作一简述,以示文化的变迁: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在1840年前后,主要形式为画洋画、拉洋片等,是以上海十里洋场、少数租借或重要通商口岸如:香港、广州、青岛、天津等的市井情态为素材。及以后,虽然“西学”的色彩与热情不减,另有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但这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显然也只是简单的版面图文配合编排,在造形方面,木刻版画对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由于陈之佛先生从日本所学图案学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所谓的老上海风格或老上海式样逐渐形成:其一,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主要表现在图书封面设计上;其二,报纸版面,尤其是平面广告,中外文字夹杂出现,以此为时髦、摩登;其三,受木刻版画的线条影响,这和当时的某些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方式有关。

1949年建国后,平面设计上的特色为:其一,前期残存的老上海式样,这与创作人员流变有关;其二,苏联构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体现了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其三,受民间艺术(如:剪纸)的线条影响,开始重视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

期平面设计的特点为:其一,人物形象为样板戏人物造型,线条较动感,色彩红、光、亮,女性形象男性化;其二,字体设计粗黑,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外文出现。其三,报纸专栏多有政治色彩很浓的标志图形(Logo)出现,和各种花边一起构成简单的装饰。

进入改革开放期至1985年前后的特点,其一,媒体广告先以“叫卖”形式出现,功利性极强,元论电视还是平面基本上是以纯文字形式出现,后发展为以“美人图”的形式“叫卖”。其二,字体设计以美术字为主,英文或伪英文(汉语拼音)字母混杂其中,以此为时髦、摩登。

1985年后,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其周边知识丰富起来,其一,各种设计素材(图形、图片、字体、版式)日益丰富。其二,无论媒体广告还是平面杂志(如《看电影》、《读者》)都将创意作为设计成败的关键,这是在设计从业人员在对设计技术要素熟练掌握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较量。其三,国外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进入,带来新的形式与理念,但有些作品的创意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其四,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制作人无论对世界潮流的吸收还是对中国传统当然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融合都有着出色的作品。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的确是关键,而创意的语境却还没有很好的提起注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只能是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语境,在这条路上挖掘的越深,传播的越广,我们的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就越大。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观――技术视界与人文视界的融合

从设计涵盖的范围来讲,不只是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其包含的技术成分是不言自明的,而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工具与新材料的应用造就了新的形式美感。

在艺术设计领域,从敦煌石窟彩塑和壁画的透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理,从刻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许多新的设计材料、工具、媒介纷纷出现,这就使得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与身份日益独立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仿佛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存在,设计艺术仿佛成了一门以技术为主体的、并由技术决定的学科。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所谓‘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予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位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无怪乎人们会被‘好设计’的问题弄得不知所措,因为这个时期的品位的制造者还不能认识到,由于技术就是我们现有的文化”。更进一步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含意广泛,所以隶属文化范畴的设计自然能够统合科技的成就。这样,一方面,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学就很容易的占据了西方设计理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与作为技术范畴的设计之差异就在于是否处理了“价值观”问题。但是,设计在作为“技术学科”时,是不考察“价值观”问题的,或是说会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在这种观点下,设计理论就会趋向于排除“价值观”的工程技术的片面理论、设计方法就会倾向于描述设计与生产步骤的程序性设计理论;方法论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乃至工程主义的观点、技术革新的观点、生产成本的观点、营销的观点、经济的观点。

不过整体而言,设计作为技术学科,对当代设计而言,其“内容”确实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但这些丰富的“技术改进”的内容,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的角度看,却停留在功利、效率、竞争策略,甚至其负面作用会对自然、人文环境产生破坏。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只作为技术学科的观点受到质疑与批判。从设计专业的“知识”带有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来看,我们便较容易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设计,为什么会跳过“设计的现代主义”直接与古典主义、历史主义、风土主义相连。而“设计的现代主义”在我国却多少有些与“现代化”的意思相近,这就是说“设计的现代主义”和“现代化”都是以“科学技术”或表现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摒弃了或忽视了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

在设计中价值观应是一种有立场的价值(评价)系统。“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在此定义下“文化”的概念即在于加强设计作品的个性、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语义表达作用。因此“价值观”的概念即在如何选取与确立设 计目标并解释设计作品“所以然”的原因。在设计领域,设计者谈文化与价值观时,在概念上应更清晰,而不是将文化与价值观挂在嘴上,充当解释作品时支吾的搪塞。

总的来说,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在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方法会趋于设计过程中的内省与灵感、顿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形成多元化的设计理论。

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基于文化创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究竟只是一种工艺美术或服务于商业的技术,还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如果只是一种专门的技术,仅仅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便可,又何必在大学设系;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规范是什么?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其设计方法在哪里?视觉传达设计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关系在哪里?有无特定的知识结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如何契合?等等以上这些的问题,促使我们试着构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

从西方的设计、艺术发展史来看,到19世纪末期,由于人造工具的日趋多样与复杂,由于机械生产与工厂生产的取代手工生产,更由于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专业分工的趋势,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才逐渐与艺术专业区分开来。到了20世纪初,承续了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承受了艺术现代主义运动的激荡,而出现了现代设计运动。更由于现代设计运动与工业化,逐渐从建筑设计专业里分裂出新的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大致在两次大战期间形成。视觉传达设计(或称平面设计graphic de-aign)专业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以广告设计专业为先逐渐形成。也正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成的时间较短,加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多种相关专业的亲缘性(诸如:文学、美术、大众传播、电影),以及设计专业长期被认为是应用学科的学术取向(即认为只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拿来应用即可)。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种学科,这学科的规范、理论基础是较易被忽视的。

不过,当一门学科的处于以“实践”为主的时期时,从学科应用的角度,或许不觉得“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期望一门学科的发展能有所突破时,“理论”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首当其冲。张道一先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过程的特点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而现代设计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所以,当代的设计过程如果不是以理论支持作为开端便还是一种“口诀式的”技术操作,虽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成为现代的设计。

要总结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首先要明确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独特性。在对比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后我们会发现:在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层面和人文层面,视觉传达设计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现出来的技术非工程性,人文多维度、多层次性是它自身的独特性一此有别于普通的和其他门类的设计理论,亦即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存在的价值性。

面对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张道一先生归纳了三种设计: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这是依次展开的程序性设计过程。当今设计学界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一般而言,大概要以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这些领域最为领先,但是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这些领域在“设计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所开发出来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程序性设计方法,是较偏向物质生产型态下对“设计”步骤所作的理论设想,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这种“理论”表现出较为特殊的特点。这个特殊的特点便是:“创意”自始至终占据着视觉传达设计过程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技术、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纷繁表现最终会遭受到营销阶段的全部失利,而在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中至少还保有功能良好的产品进人营销阶段。所以,当今设计学界所持的“程序性”设计方法与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以“创意”为统领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似乎长于关注设计技术、艺术技巧,在程序进展过程中难于系统的结合、探讨“创意”问题;另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难于处理“意义”与“人文价值”的问题。而“创意”与“深刻的意义”却是促成视觉传达设计成功和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优劣的关键。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6-0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西方的金融机构和各种大型企业纷纷涌入我国,这就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及社会需要,教育界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任重道远。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空前繁荣。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转向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转向心灵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从事基础外语研究的学者与老师,对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但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却相对偏少。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由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布鲁纳、乔治・凯勒、马斯洛等)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的发展起来的[2]。

建构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的内化吸收,人本主义强调有真实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与他人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强调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加工、处理,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及教学起着重要作用[3]。这一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景联系密切的自主活动,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还可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宏观语境指把具体某句话的实际环境或现实语境和社会情景各方面当作语境。微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来描写语境。我国语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理论,认为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

韩礼德(Halliday)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通过语篇的语境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什么语篇。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通过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4]。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而翻译语境教学就是要求在生动、真实、全面有效的语境中,利用老师、学生、任务、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目的。下面结合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着重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拥有英语专业教师近五十位。其中翻译课程教师12位。近几年来,学院教授翻译课程的老师们都致力于翻译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在转变传统教育观点与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吉首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输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的帮助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创造良好的翻译知识学习环境:通过设计真实有效符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的翻译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创造良好的翻译学习环境。可以通过目的语环境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丰富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建构性。二是创造生动的翻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增加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三是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理解力的逐步深入,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以及对更多更深一步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

2.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学生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翻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受到外界刺激而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学生必须发展独立管理自己翻译学习任务和过程的能力,要有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主动建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元认知能力,能经常反思、批判并改进自己的翻译课学习策略。

吉首大学有些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课程学习往往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注”,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往往是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见,传统的学习方法及理念严重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翻译交际能力培养。高校英语翻译语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翻译教学语境的创设,学生能在上翻译课时或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中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翻译方面信息和资料,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来提高翻译知识运用与思维创造的能力。

3.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催化剂――任务

依据吉首大学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所得经验,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才能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教学效果得以保证。Vygotsky认为教学任务是整个社会教育框架下互动过程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情景运用等机会[6]。翻译语境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境为学生设置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创造信息输入、存储、提取及知识再建构的渠道,达到新的知识经验作用的意义建构,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英语词、句的传授,而应结合学生实际,仔细分析任务构成的环节与要素,认真处理翻译语境的创造材料的输入及目标的实现,通过具体翻译语境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综合化的翻译知识,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知识,使学生能真正发展语言能力。

4.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协调系统――环境

环境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环境指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思维及情感变化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如:教师、伙伴等。宏观环境是学习之外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如: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直接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学生对知识在社会和环境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与再建构成为可能并变得更加容易,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语境教学注重课堂教育中的学习客观条件,个体情感条件、师生人际关系条件和学生生理条件,融合情景因素,创设真实、生动的语境。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规律及知识间的互相联系,形成有创造性的翻译知识建构思维模式。可见,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环境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达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7]。因此,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几年来,吉首大学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翻译教学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同时强调,在翻译语境教学这一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翻译语境的积极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促进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交际人才的目的,更好地适应当今国际化市场与社会人才的需要。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吉首大学以及所有其他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背负着培养创新型翻译人才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依据,我们必须要在理论上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把握它,结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蓝建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翻译教学[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2,(2):71-73.

[2]Piaget,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W.Mays(trans.).London:Toufledge &Kegan Paul Press,1972

[3]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2):89-91.

[4]Halliday,M.A.K.&Hason,R.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M].Greeki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关秀娟.翻译教学的语境化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4):84-86.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选题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5-01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1]选题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关键,反映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训练研究生形成系统思维、运用科学知识、培养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应能反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较大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常言道:“好题一半文”。选题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选题关系着研究质量的高低。中国正值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研究生是否能选好时代命题,“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标准与程序

俗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无标准不易选题。标准和程序有助于研究生集中精力直奔主题。

选题一般采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标准。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是理论意义,也可以是实践意义或社会意义,或兼有之。创造性又称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在选择确定和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具备的特点。可行性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的各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合适性主要指选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宜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外部因素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能力、经验阅历、知识结构、操作技术,遵循“以小见大”原则,从熟悉的领域发现问题,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小课题”,以小见大。

选题一般遵循如下程序。研究生从感兴趣、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问题原型,接着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然后进一步查阅专门文献,从而将研究问题明确化。同时,对研究问题进行他评和自评。即在听取权威专家、前辈、同辈意见和看法的基础上,不断实行自我修正,使研究问题日渐成熟。最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三、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与方法

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有二,自选题目或导师承担的课题。自选题目具有较大自由度,选题水平和个人生活阅历、研究能力关系较大,呈参差不齐之态。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稳定,能把握研究方向,但研究生自身缺乏自主性、灵活性。研究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择优而从。勿论何因,“问题”意识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要素。

研究生能否从琐碎的生活世界挖掘选题,取决于自身的人生经验与阅历。“学校-学校”型研究生群体生活经验尤为单一,是不是束手无策?不然。研究生保持“同理心”对待生活世界,同化他人的间接生活经验亦是对自身有限直接生活经验的无限补充。个人能够直接感受或认知的部分只是生活世界的一角冰山,更为广阔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来激发“灵感与火花”,获得选题。

四、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选题思维在于怀疑,“问题”意识在于发现。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当然,怀疑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缜密思考基础之上,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又是新研究的开端。“问题”意识并非人人有之,也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研究生欲向毕业论文要质量,就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恰当运用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有助于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据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研究生可以培养这样一种心智品质,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看清世事以及事情的全貌,即个人对时代生活的自主性把握。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从日常生活中,破坏“理所当然”的常规,发现常规背后潜藏的社会事实。

此外,宜“勤”宜“懒”,“问题”长存。“勤”指遇事勤思考,拓宽思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懒”指大胆创新,学会偷“懒”,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有章可循,“问题意识”是关键。“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开端,创新精神是研究的生命力。研究生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注释:

①董鹏,王滨,孙业全.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与论文质量关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参考文献】

[1]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3篇

在当今世界,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已经成为各国高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大学创业教育在全世界迅猛开展。但是,在迅速发展和被重视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存在明显的功利性,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真正的创业精髓,难以建立全社会认可的创业氛围。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没有深刻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本质和哲学涵义。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思考,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更深刻、全面的途径分析。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也一直秉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更加确定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谁掌握新的科技动态,谁就掌握着市场的命脉和前途。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更好地将科学技术融入创新创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才可以将大学生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融入了更多的因素,大学生先进的科技理念和创新的头脑,都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因此,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任何一种科学技术本质上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潜在的科技生产力更快的转化为现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人的价值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并且人也是一切价值的前提。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尊严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趋于成长的本能,要实现人的价值基础,首先要完善人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价值,才有了人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科技能力和知识贡献出来,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意味着大学生为了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自我的贡献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自我精神的满足。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大学生的创业是创办科技公司,还是技术养殖,都是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成果,在获得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达成了发挥自身力量、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目的,并且得到了尊严和肯定,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突出了创业教育的价值层次

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创业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价值本身,而是需要主体和客体的共同参与,价值不可能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只有人的参与,满足作为人的价值实现和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业教育本就是作为人进行活动的产物,满足了人进一步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的需要,所以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人,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已经渗透了一定的创业教育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创业教育本就是为人完善自我、改造社会服务的,而作为主体的人进行创业教育时,必定会设置创业价值的理想,创业价值的目标,以此去实现人对创业设置的期待和目的,创业教育是实现创业价值的条件,但并不是创业价值的最终目标。

创业教育本身即是创业价值实现的过程又是创业价值的一部分结果,参与创业价值实现的每一个主体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追求和需要,在创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创业价值的理想目标也变得越来越现实化和具体化,不再是一味崇高或理论上的价值观念,一切目标最终都会落到现实层面得以真正体现。并且,创业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还依靠创业教育主体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在真正的社会劳动中创造价值,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体现创业教育的价值。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自由是作为人类发展生存最高的追求和理想,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人类的自由可以分为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了自由的完整定义。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推进创新创业,本身就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引导着大学生发展的方向,鼓励自主创业是对大学生自由发展的肯定,创业在经济活动中本身就体现着自由,但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规则。另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了人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断发掘人潜在的能量,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创业实践过程使其自身达到全面性的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是个人自由的追求,都回归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学理论的观点。

(作者单位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意识建构及行为转化研究――以交换旅游“来我家吧”为例,项目编号:2017ZDX252。]

参考文献

[1] 李绍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程瑞,赵燕妮.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现状的哲学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3(12).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第15篇

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北京国际法学会文化创意产业法律委员会、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主办,北京硬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中金汇通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承办,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湘潭大学法学院、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促进会企业联谊会协办,北京市法学会为支持单位,中国经济网为独家媒体支持单位。

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与法学部部长李怀亮、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杜石平、北京市政法委宣传处汪盛、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促进协会会长王祖建、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斌、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处长孙树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陈锦川、奥信源达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书忠、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北京国际法学会文化创意产业法律委员会主任韩赤风、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总裁李蘅、中金汇通国际投资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张海虹、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新影国际微电影频道联盟副理事长纪晓岚第十三世孙纪雨浓、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守亮、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吕军锋秘书长燕东升。

本届论坛汇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部门、文化创意产业协会、300余家文创企业、100家媒体、银行、投融资公司、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法律风险防控,解读最新产业政策,搭建中国文化创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平台,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守亮做大会主题发言: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与安博法律服务新模式。

在论坛上由论坛主协办方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简称中国文创联盟,英文名称为“China Culture Industry Alliance”即“CCIA”。联盟有四大特色。举办年度论坛及文化名人名企评选;文化创意产业年度报告出版相关书籍;举办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沙龙;宣传理事会员单位缔造文化品牌。愿景为“整合资源、对接项目、缔造品牌、聚合创业”。联盟秘书长宋俊生先生在启动仪式上发出倡议: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将正式启动“聚合创业”计划;2、从即日起正式启动《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课题研究,今年将继续深入200家企业实地调研,调查研究成果将通过本联盟,愿意参加的企业请提前报名。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正式组建专业化“律师联盟”,呼吁广大律师同仁们参与到联盟中来。4、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正式启动公益活动,呼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公益中来。

在活动现场北京绮丽艺术工作室通过本联盟向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和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各捐赠名贵油画一幅。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方都市报,法制晚报,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城市周刊,人民网等一百家媒体支持。

隆庆祥(北京)服饰有限公司、北京薇的婚礼蛋糕坊、北京绮丽艺术工作室、北京德龙宝真国际酒业和北京市中搜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对该论坛进行了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