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

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 法象概念浅释

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 历史沿革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1]这个问题比较明确提出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并且对药物的法象理论的实用范围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 理论渊源 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等[2],可以说《内经》是法象理论的源头。

2.2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在论述药物的功效时,大部分的体例都是先论述药物的味性,继而是药物的主治、别名、用法、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很少有什么理论上的发挥,记载的功效,都是实际的经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虽然都是后人辑出来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情况。

2.3 宋金元时期的本草学著作 宋金元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争鸣的阶段,整个医学界有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风气,金元诸医家也逐渐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比如说金元四大家。同样,药物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归经学说就是在此期间兴起并逐渐成为中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些药物的功效用单纯药的性味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这个时期的医家又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补充药性理论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释某些药物功效的方法,于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诞生了[3]。药物法象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本草中露出头角的,比如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栀子条中记载易老之言:“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都是药物法象理论的体现。这个时期的药物法象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中还是以性味、升降浮沉为主流理论,根据法象理论阐述的药物还比较少见,但是对药物功效的阐释同早期的本草相较则有了自己的发挥。

2.4 明清时期 中医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本草学专著也是如此,医家对本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发展到了极处。这个时期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已经不足以阐释药物的功效,所以诸家对本草理论的发挥也较多,药性的阐释也就较为灵活,比如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如青蒿条说“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故入少阳、厥阴血分”,又如通草条“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而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等。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药物法象理论的巅峰之作,即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他认为“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于是,本着诸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的宗旨,与其门人张伯龙以问答的形式,由浅入深,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凭空的推演,将诸药纳入药物法象理论,虽说有些地方论述得牵强附会,但瑕不掩瑜,可以说是药物法象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文笔顺畅,一气呵成,洋洋洒洒,通过七十五个问题,从药物的物理相感、产地、用药部位、生长环境、采收时间、色质等,用同种求异的方法阐述药性。他认为药物治病的道理是以其气味阴阳之偏来调节人的经络脏腑、四肢百节气血阴阳之偏,使之归于平和,即“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部书是唐氏晚期的作品,是唐氏一生临床经验的结晶,其学术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得较为完备,不仅仅是一部本草学著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宝典。比如油滑之药皆可下行,大黄有雄烈之气故泻下之力大,巴豆非但油滑,且味辛性热,故较大黄泻下之用更为猛烈。琥珀乃阳木之脂所化,其性黏,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冷则阳返于内,与人之魂藏于肝血之中是一个道理,所以琥珀有安魂之功。磁石色黑入肾,能吸肺金之气归于肾中,从而可以治疗肾不纳气之咳喘。茯苓乃松脂入地所化,下有茯苓则松颠之上必有茯苓芝以应之,故而茯苓可以化气上行,这样岳美中先生的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就可以更清楚的理解[6]。

总结评价:药物的法象理论从起源到成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药的应用仍然是以主流理论为主,法象理论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形,如果生搬硬套,导致该理论的泛滥应用,就可能会成为鲁迅口中所谓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参考文献】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2篇

经脉学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之一,《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经脉为十二条,此学说一直沿用至今,而简帛经脉学书都只讲了十一条经脉,较《内经》缺少一条“手厥阴脉”。不光说明这些经脉佚书是较原始的著作,同时说明我国的经脉学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大量的简帛医籍可知,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已建立起内科、外科、妇科、房中、导引,及兽医、法医等医学学科,同时,简帛医籍还给我们展现了解剖学、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动画面,如《五十二病方》中治一种叫“牡痔”的痔疮的以下两个方子:

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囗之,疾(灸)热,把其本小者而戾绝之,取内户旁祠空(孔)中黍腏、燔死人头,皆冶,以膱(脂)膏濡,而入之其空(孔)中。(239~240)

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菟)实,若有坚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令。(244~245)

以上二方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外科治疗痔疮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显然为临床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生动的历史资料。

简帛医籍中,还有关于药物价格的资料,显得十分宝贵,这在传世的早期医药典籍中是没有的。例如《武威汉代医简》91甲~91乙:“牛膝半斤,直(值)五十;卑囗半斤,直(值)【廿】五;朱(茱)臾(萸)二升半,廿五;方(防)风半斤,百;慈石一斤半,百卅;席(蟅)虫半升,廿五;小椒一升半,五十;山朱(茱)臾(萸)二升半,直(值)五十;黄芩一斤,直(值)七十;黄连半斤,直(值)百;囗囗二斤,直(值)廿七。子威取。河菆半斤,直(值)七十五;续断一斤,百。子威取。囗囗囗取药凡直(值)【九】百廿七。”这里每味药都有价,最后还记有取药人和总价。这些药价资料,显然在中药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药中有不少外来药。外来药最早是从何时开始输入我国的,传世文献中所反映的最早时间是六朝。而现在出土简帛文献的问世说明,外来药开始输入我国的时间实际上要早得多,下面,以简帛中出现的“薰毐”“薰力”二名为例以说明。[2]

先说“薰毐”。尹湾汉简第6号木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了汉王朝当时设置在东南地区的一处大型兵站的武器装备及其它军用物资情况,逐项详列其名称和数量。木牍的反面第四栏记载了这样一种物品:“薰八斗。”[3]这里的“薰”,即薰陆。,又写作“”或“毐”二形。牍文“”为“毒”的省笔字。毒,定母、觉部;陆,来母、觉部,二者韵相同,声同为舌头音,故“毒”通“陆”。薰陆是一种药物,也可作香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从传世文献来看,“薰陆”一名最早见载于梁·陶弘景《宴通记》,其次是宋·苏颂《本草图经》。此物在本草书中多有记载,且又名较多。其主治功用是止痛长肉、调气活血、治跌打损伤。上引6号木牍所记该物为军中藏药,显然是战备药物。薰陆中土不产,产于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是外来药。由上引木牍原文可知,此药汉王朝设置在东南地区的大型兵站也仅藏了“八斗”,显然是藏于武库的极其珍贵的军用药品,说明由于薰陆来自遥远的西亚,非常难得。

接下来说“薰力”。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出的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纸文书中,有3件包裹药物的纸张,纸面分别写有所包药物的名称,其中TO212④:2为“薰力”二字。[4]这里的“薰力”,亦即“薰陆”。力,来母、职部;陆,来母、觉部,二者声相同,韵相近而旁转,故“力”通“陆”。所谓“置”,即传置。汉代的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供传递邮件、传达命令和接待宾客用的综合机构。据发掘简报言,悬泉置遗址中有大量关于古西域国和部落人员过往的记载,所载西域国和部落有的甚至位于喀什米尔、咸海、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等中亚以远地区,说明广袤的西域地区与悬泉置交往极为频繁,自然也说明悬泉置的“薰力(陆)”一药的来源与西域有密切关系,即是通过西域输入的。

尹湾汉简第6号木牍的写成年代是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悬泉置TO212④纸文书的写成时代在武帝、昭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4年)。由此可知,以上两处汉代遗址的发现,将“薰陆”一药的记载至少提前了300年,说明至少在西汉早期,此药就已输入了我国;同时也说明,在我国的对外交流对外贸易中,药物的流通输入很早就开始了,此点远比传世文献所记载的要早。故在简帛文献问世的今天,外来药特别是早期外来药输入史看来应当重写。

传世的最早本草书是《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了365味药物,过去人们也一直以为这就是上古时期药物的总数。而简帛医籍中共有717个药物名称,表示420味药物,明显超过《本草经》365味的记载,充分说明先秦两汉(且主要是先秦)入药的数量绝不止《本草经》所述的范畴,传统观点自然需要修正。[5]

简帛医籍药物名中,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24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93个,后者超过前者69个,占了整个简帛药物名称的54.8%,这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这说明上古时期(特别是先秦西汉时期)药物名称还处于通用名没有怎么形成的阶段,有很多药名没有能流传下来。仅《五十二病方》中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草部药名就有很多,例如(括号内为该药在传世文献中的名称):行76、259:麋芜本(芎藭)。行372:白衡(白英)。行68:合卢(奄闾)。行458:苺茎(莓茎)。行419:陵叔(菱)。行368:茈(柴胡)。行341:亭磿(亭历)。行251:卢茹(茜草)。行290:戴(黄耆)。行109:根(地肤根)。行255、257:骆阮;行257白苦;行257:苦浸(均为苦参)。行60:橐莫(鬼臼)。等等。这些原来我们不曾知晓的名称,显然是本草史研究的极重要内容,仅就此而言,中药学本草史特别是上古本草史就应该重新写。

限于篇幅,例证不能再举,然以上论述已充分说明,简帛文献在中医药学史的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批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上古时期的中医药学史。

[1] 《黄帝内经》的主体写成于先秦西汉,另有少部分写成于东汉及六朝。

[2] 以下论述从略,请详拙文《西汉遗址发掘所见“薰毒”、“薰力”考释—— 兼论“薰陆”一药的输入》.中华医史杂志.2001,(4):207-209.

[3]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3篇

经脉学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之一,《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经脉为十二条,此学说一直沿用至今,而简帛经脉学书都只讲了十一条经脉,较《内经》缺少一条“手厥阴脉”。不光说明这些经脉佚书是较原始的著作,同时说明我国的经脉学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大量的简帛医籍可知,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已建立起内科、外科、妇科、房中、导引,及兽医、法医等医学学科,同时,简帛医籍还给我们展现了解剖学、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动画面,如《五十二病方》中治一种叫“牡痔”的痔疮的以下两个方子:

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囗之,疾(灸)热,把其本小者而戾绝之,取内户旁祠空(孔)中黍?、燔死人头,皆冶,以?(脂)膏濡,而入之其空(孔)中。(239~240)

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菟)实,若有坚血如?_末而出者,即已。令。(244~245)

以上二方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外科治疗痔疮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显然为临床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生动的历史资料。

简帛医籍中,还有关于药物价格的资料,显得十分宝贵,这在传世的早期医药典籍中是没有的。例如《武威汉代医简》91甲~91乙:“牛膝半斤,直(值)五十;卑囗半斤,直(值)【廿】五;朱(茱)臾(萸)二升半,廿五;方(防)风半斤,百;慈石一斤半,百卅;席(?)虫半升,廿五;小椒一升半,五十;山朱(茱)臾(萸)二升半,直(值)五十;黄芩一斤,直(值)七十;黄连半斤,直(值)百;囗囗二斤,直(值)廿七。子威取。河?半斤,直(值)七十五;续断一斤,百。子威取。囗囗囗取药凡直(值)【九】百廿七。”这里每味药都有价,最后还记有取药人和总价。这些药价资料,显然在中药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药中有不少外来药。外来药最早是从何时开始输入我国的,传世文献中所反映的最早时间是六朝。而现在出土简帛文献的问世说明,外来药开始输入我国的时间实际上要早得多,下面,以简帛中出现的“薰?薄薄稗沽Α倍????运得鳌?2]

先说“薰?薄薄R?搴杭虻?号木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了汉王朝当时设置在东南地区的一处大型兵站的武器装备及其它军用物资情况,逐项详列其名称和数量。木牍的反面第四栏记载了这样一种物品:“薰?八斗。”[3]这里的“薰?”,即薰陆。?,又写作“?”或“?薄倍?巍k刮摹艾А蔽?岸尽钡氖”首帧6荆??浮⒕醪浚宦剑?茨浮⒕醪浚??咴舷嗤?????嗤芬簦?省岸尽蓖ā奥健薄^孤绞且恢忠┪铮?部勺飨懔希??祥?浦参锟ㄊ先橄闶鞯慕菏髦?4哟?牢南桌纯矗?稗孤健币幻?钤缂?赜诹骸ぬ蘸刖啊堆缤?恰罚?浯问撬巍に账獭侗静萃季?贰4宋镌诒静菔橹卸嘤屑窃兀?矣置?隙唷F渲髦喂τ檬侵雇闯と狻⒌髌?钛?⒅蔚?蛩鹕恕I弦?号木牍所记该物为军中藏药,显然是战备药物。薰陆中土不产,产于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是外来药。由上引木牍原文可知,此药汉王朝设置在东南地区的大型兵站也仅藏了“八斗”,显然是藏于武库的极其珍贵的军用药品,说明由于薰陆来自遥远的西亚,非常难得。

接下来说“薰力”。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出的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纸文书中,有3件包裹药物的纸张,纸面分别写有所包药物的名称,其中TO212④:2为“薰力”二字。[4]这里的“薰力”,亦即“薰陆”。力,来母、职部;陆,来母、觉部,二者声相同,韵相近而旁转,故“力”通“陆”。所谓“置”,即传置。汉代的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供传递邮件、传达命令和接待宾客用的综合机构。据发掘简报言,悬泉置遗址中有大量关于古西域国和部落人员过往的记载,所载西域国和部落有的甚至位于喀什米尔、咸海、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等中亚以远地区,说明广袤的西域地区与悬泉置交往极为频繁,自然也说明悬泉置的“薰力(陆)”一药的来源与西域有密切关系,即是通过西域输入的。

尹湾汉简第6号木牍的写成年代是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悬泉置TO212④纸文书的写成时代在武帝、昭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4年)。由此可知,以上两处汉代遗址的发现,将“薰陆”一药的记载至少提前了300年,说明至少在西汉早期,此药就已输入了我国;同时也说明,在我国的对外交流对外贸易中,药物的流通输入很早就开始了,此点远比传世文献所记载的要早。故在简帛文献问世的今天,外来药特别是早期外来药输入史看来应当重写。

传世的最早本草书是《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了365味药物,过去人们也一直以为这就是上古时期药物的总数。而简帛医籍中共有717个药物名称,表示420味药物,明显超过《本草经》365味的记载,充分说明先秦两汉(且主要是先秦)入药的数量绝不止《本草经》所述的范畴,传统观点自然需要修正。[5]

简帛医籍药物名中,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24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93个,后者超过前者69个,占了整个简帛药物名称的54.8%,这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这说明上古时期(特别是先秦西汉时期)药物名称还处于通用名没有怎么形成的阶段,有很多药名没有能流传下来。仅《五十二病方》中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草部药名就有很多,例如(括号内为该药在传世文献中的名称):行76、259:麋芜本(芎?)。行372:白衡(白英)。行68:合卢(奄闾)。行458:?茎(莓茎)。行419:陵叔(菱)。行368:茈(柴胡)。行341:亭?(亭历)。行251:卢茹(茜草)。行290:戴?(黄耆)。行109:?根(地肤根)。行255、257:骆阮;行257白苦;行257:苦浸(均为苦参)。行60:橐莫(鬼臼)。等等。这些原来我们不曾知晓的名称,显然是本草史研究的极重要内容,仅就此而言,中药学本草史特别是上古本草史就应该重新写。

限于篇幅,例证不能再举,然以上论述已充分说明,简帛文献在中医药学史的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批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上古时期的中医药学史。

[1] 《黄帝内经》的主体写成于先秦西汉,另有少部分写成于东汉及六朝。

[2] 以下论述从略,请详拙文《西汉遗址发掘所见“薰毒”、“薰力”考释—— 兼论“薰陆”一药的输入》.中华医史杂志.2001,(4):207-209.

[3]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哮喘是小儿时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患,如何有效防治哮喘已成为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课题。目前中西医研究虽已认识到预防发病的重要性,但尚无公认的可行性方案。王烈教授指出小儿哮喘未发病前,已有早期特定临床表现,相对于哮喘“夙根”,创新性地提出了“哮喘苗期”的新理论,提倡早期发现,早期用药,预防哮喘病的发生。本文从“哮喘苗期”产生的理论依据、临床依据、干预治疗方药分析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哮喘苗期”早期应用中药干预治疗的意义,旨在为防治小儿哮喘病提供一种新的证治思路。

【关键词】 王烈; 中医名家; 哮喘/预防和控制

小儿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1]。中医防治本病注重分期证治,目前多遵从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分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辨治。导师王烈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小儿哮喘在发作期之前往往已有特定症状,即先兆阶段,并把该阶段称之为“哮喘苗期”[2];在这一时期进行早期中药干预,并指导家长针对性护理、密切注意病势发展、及时用药等,可有效减少发病,并形成了系列防治方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研究等方面论述“哮喘苗期”理论。

1 “哮喘苗期”的理论依据

1.1 “哮有夙根”学说 哮喘有“根”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古代医家早有相关论述,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反复发作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明·戴元礼《证治要诀·卷六·哮喘》也提到“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清·李俊《圣余医案诠解》论曰“一遇外邪即发者,内有宿根也。盖其先皮毛受邪,失于表散,入留肺俞,或食寒饮冷及酸咸等物,以致血脉凝滞……此其致宿根之由也,有此宿根则相傅之官早失治节,故一触即发耳。”但在本病的“除根”治疗方面则论述较少,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提出“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的治疗方法;明·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也认同此治疗方法,倡“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上述文献记载均说明人们已认识到该病之“根”,但对发病先兆却鲜有提及。

王烈教授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哮喘“夙根”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哮喘苗期”理论,将哮喘病的防治提前到了无任何咳喘症状的时期。所谓“苗”,《辞海》所载含义颇多,指一般植物出生时的名称或禾类植物开花结实以前的名称,也可引申为事物的因由,端倪或略微显露的迹象。每每提起“苗”,多与幼小初生相关联。在中医理论中,“苗”论并不少见,如“惊为风证之苗”“舌为心之苗”等。王老所谓“哮喘苗期”即指小儿哮喘病的“端倪”,可谓早矣!

1.2 “哮喘苗期”理论的现代医学依据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3]。体质异常是遗传和遗传倾向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确定体质类型有助于找到疾病的病因。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4]。哮喘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体质学说及人体病理研究为哮喘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匡调元[5]根据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经验将人类体质分成六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质、腻滞质、晦涩质。温振英等[6]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五型;郑启仲[7]以小儿形、舌、脉、证特点作为依据,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类型。诸多医家对不同体质的易患疾病进行探讨,说明医者已重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赵霞等[8]提出了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如湿疹、鼻炎等是哮喘的高发人群[9]。

目前针对疾病预防的分级定义为:一级预防(基础预防),是指消除一切尚未导致疾病发生的高危或致病因素;二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后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三级预防则是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10]。虽然,医学家早已认识到基础预防的关键性,但尚无完整的可行性方案,所以至今对小儿哮喘的预防仍多为二、三级水平,只是疾病发生后的对症处理,基本上不改变自然病程[11]。而“哮喘苗期”理论的创立,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旨在为本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依据。

2 “哮喘苗期”的临床依据

王烈教授“哮喘苗期”理论的形成,始于一个幼儿哮喘患者,5月龄时患儿曾食后即泻1个月,之后常有喉间痰鸣;生后10个月就诊时曾有喘息,分析其病史得知其幼时有脾虚史,脾虚湿邪聚而为痰,痰贮肺络,外邪引动日久哮作。此后重视哮喘病例既往史的调查研究,逐渐归纳出一些临床特点,如虚胖、面色白光白、鼻塞、喉间痰鸣、湿疹、佝偻病明显,既往有易感、经常腹泻病史,并且有药物过敏、家族成员中有哮喘病史等。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发现其具有全部或部分上述临床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观察了100例具有苗期特殊状态的婴儿,发现其中有38例发生哮喘;又对100例哮喘婴儿的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确认具有苗期征象者70例[12]。王老称此类表现为“痰蕴状态”[13]。上述诸象,乃先天肺脾肾虚所致,拟固气抑痰法防治,先后拟防哮汤、固哮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3 “哮喘苗期”干预治疗方药分析

王烈教授认为,“夙根”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之虚,所以用药应有所侧重,多归经于肺脾肾脏,治以益气补肾、固本防哮,治疗分两个疗程,方药选自拟防哮汤、固哮汤加减。第1疗程:药用黄芪、玉竹、女贞子、补骨脂、太子参、五味子、牡蛎、大枣、佛手、山药。第2周加熟地;第3周加何首乌;第4周加海螵蛸。之后休药3个月。第2疗程:黄芪、陈皮、生甘草、佛手、山药、熟地、何首乌、海螵蛸、大枣、黄精;第2周加百合;第3周加山茱萸;第4周加桑葚子。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固、脾气健、肾气纳而达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使痰饮无以内生,从根本截除哮喘“夙根”的产生,以期达到在苗期防止哮喘发病之目的。

4 “哮喘苗期”的研究意义

“哮喘苗期”理论针对可能发生哮喘的征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旨在改善肺脾肾脏虚损体质,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发病率,防患于未然,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医生,明确小儿哮喘发病前经历的苗期阶段,可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以期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而作为家长,认识到此期的重要性在于加强护理,医患配合共同防止病作,即使发病,亦可及时用药,防止病变,此即王老所谓“精治细防”。

在“哮喘苗期”及早采取干预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除哮喘发作的夙根——伏痰。此外,深入研究“哮喘苗期”的理论并临床应用,进行体质、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研究,进一步结合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对哮喘高危、高发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力求改善体质状态,努力把哮喘的预防提升到一、二级水平,并有效防止“过度医疗”,必将对小儿哮喘病的防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5.

[2] 王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3.

[3] 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

[4] 王琦.“治未病”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与技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193194.

[5] 匡调元.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8110.

[6]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363.

[7] 郑启仲.略论小儿体质“三说”[J].河南中医,1997,17(1):34.

[8] 赵霞,洪两,汪受传,等.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3):148149.

[9] 陈育智,王红玉,王海俊,等.中国儿童呼吸道及特应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43147.

[10] Gore C,Custovic A.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llergic airway disease[J].Paediatr Respir Rev,2003,4(3):213224.

[11] 李晓青,洪建国.生命早期过敏体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50.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5篇

仔细数来,芪苈强心胶囊的众多研究已相继发表于《细胞免疫学》、《心血管药理学杂志》、《美国高血压杂志》、《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等国外杂志。多项芪苈强心胶囊研究的发表,打破了国际医学领域鲜有来自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及证据的尴尬现状。事实上,这些年通过医药同仁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医药已经逐步走上国际化舞台。

中医药循证医学探索崭露头角

长期以来,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和诊疗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难以提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可以说,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尚过多依赖临床经验的积累。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防治对策和方案。而问题主要纠结于科研设计存在缺陷、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元保证、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起的一种最权威、最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以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为特点,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可得出国际公认的具有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得到不断发展。但应该说,国内中药极少开展循证研究,因为对已上市的品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仅投入巨大,更冒着一旦研究结果不佳则产品市场将面临巨大打击的风险。

随着中医络病理论的发展,在脉络学说指导下,以岭药业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这不仅仅体现了勇于探索的胆识,更展现了以岭药业对于中医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坚定信心。

中医药临床研究已叩响国际化大门

参松养心胶囊初战告捷

最早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是参松养心胶囊,其早在2008年即完成了“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该研究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6家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参与的医学专家多达500余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并且对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疗效,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这标志着通络中药在某些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堪比西药甚至超过西药,尤其凸显长期用药安全优势。

以岭药业中医药循证蓝图

心脑血管病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牵头,国内3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胶囊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本项目已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注册。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为主要研究者发起的“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拟在国内60余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开展,计划入选2000例患者。本研究将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评价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改善程度,综合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的临床疗效。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国家“973”子课题,研究已于美国Clinical trials.gov登记注册,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张澍教授担任研究顾问,黄从新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牵头,全国60家三甲医院参与。主要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衰伴室性早搏患者可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的同时保护心功能,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窦缓伴有室性早搏患者可减少早搏次数,提高心室率。

肿瘤

“养正消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循证医学研究”由山东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和北京肿瘤医院王洁教授牵头,在全25家三甲医院开展。该研究旨在评价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疗效。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c)-005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herapy for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y, 86 cases of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ere divided into single drug group (25 cases), double medicine group (31 cases), three medicine group (30 cases).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were respectively performed during induction therapy and consolidation. Complete remission (CR) rate, recurrence rate, 3 year survival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ingle, double, three medicines group CR rate of 84.0%, 87.1% and 93.3%,respectively,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24.0%,12.9%,10.0%,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3 year survival rate was 44.0%, 71.0%, 90.0%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doubl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three drugs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ingle drug groups, compar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ATO + ATRO + anthracycline-based drugs treatment of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complete response rate is high, early recurrence rate is low, 3 year survival rate is high,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mild,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dult;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细胞分化在较早阶段停滞,大多表现为早期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病情进展较快,病程一般仅数月,死亡率较高[1]。急性早幼粒细胞为AML亚型之一,主要表现为骨髓颗粒增加的早幼粒细胞,属AML较为严重亚型之一。白血病治疗主要分为诱导缓解期与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该次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优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08年7月―2012年2月APL确诊患者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流式细胞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确诊,单药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2.02±5.46)岁;双药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32.25±5.77)岁;三药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3.25±6.03)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药组(25例)、双药组(31例)、三药组(30例),3组性别、年龄、病情资料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药组:诱导缓解期病给予单纯ATRA,单纯ATRA30~60 mg/d,口服至CR,若白细胞上升则给予羟基脲。巩固维持期采取化疗、ATRA交替治疗的方案。双药组:诱导缓解期采取ATRA、ATO、蒽环类药物治疗,巩固维持期采取ATRA序贯治疗及ATO+蒽环类药物。三药组:诱导缓解期采取ATRA+ATO+蒽环类药物治疗,巩固维持期采取ATRA序贯+蒽环类药物+ATO治疗、

1.3 观察指标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对疗效、复发率进行评估。随访3年,截止2015年2月,对患者生存率进行电话随访调查。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3组治疗CR率、复发率、3年生存率比较

单药、双药、三药CR率分别为84.0%、87.1%、93.3%,呈递增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4,P>0.05),复发率24.0%、12.9%、10.0%递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7,P>0.05),3年生存率44.0%、71.0%、90.0%呈递增趋势,双药组与三药组显著高于单药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3种治疗方式不良反应比较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05)。见表2。

3 讨论

诱导治疗是APL患者生存期长短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在于诱导缓解期能够实现完全缓解。ATRA及ATO均作用于PML/RARa融合蛋白中,ATRA是融合转录本RARa部分为作用靶点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分化,ATO可作用于融合转录本PML部分诱导凋亡,因此联合应用可发挥两者协同作用,且的ATO可提高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效果,两者无交叉耐药,因此联合诱导治疗具有可行性[3-4]。

诱导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肾、肝、心脏度[5]。肝毒性主要体现在AST、ALT水平上升,且部分患者DDT异常改变;肾毒性体现在尿素氮BUN、肌酐Cr上升;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不齐、心率减缓[6]。该次研究中三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表示ATO+蒽环类药物+ATRA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有研究显示,白血病治疗中诱导时间与完全缓解时间和生存率呈负相关,而缩短完全缓解时间治疗关键[7]。另有研究显示,单双药联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8],与该次结果吻合,而三药疗效更为显著,该次研究未见3组有明显差异,考虑可能是样本量较少影响,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ATO+ATRO+蒽环类药物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向娟,任汉云,岑溪南,等.化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序贯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328-332.

[2] 张之南,沈梯.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3-116.

[3] 曾静霞,张伟华,张秀莲,等.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59-59.

[4]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804-807.

[5] 申克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881-1882.

[6] 王信峰,黄红铭,杨力,等.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89-3391.

[7] 金眉,吴敏媛,张永红,等.维甲酸及蒽环类药物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37例[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3):219-222.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74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5-01

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药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早期的文献,探讨SCI早期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制剂的应用、问题与展望。

1 中医病因病机

《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并于脊里,上于风府,入属于脑”。 督脉的解剖部位、走行路线及生理功能均与脊髓相似。故SCI可与督脉损伤对应,古称“体惰”。SCI早期,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伤损腰痛,脊痛之症,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由此可见,急性SCI的主要病因是“瘀血”,所谓“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病机为“督脉枢机不利”。内治必须以祛瘀通督为要点。[1]《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瘀与水同为SCI早期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由于督脉受损,血不循经,瘀滞于内,必阻滞气机,使气不化水,瘀水互结,气血运行不畅,肢体不得气血之温煦濡养,则见肢体麻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故高益斌等[2]医家运用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抑制急性SCI的病理进程,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损伤。

2 分型论治

2.1瘀血阻督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舌紫暗,苔白,脉弦涩。多数主张在SCI早期以“破”为主,有以活血化瘀行气为法,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外伤性截瘫尿潴留14例,显效2例,有效l1例,无效2例[3]。

2.2 血瘀兼气虚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法,方如截瘫康丸[4]、脊髓康[5]和加味补阳还五汤等能使SCI后大鼠的神经组织明显修复再生且功能恢复显著,其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而用四物汤补血或十补丸补肾.其收效与空白组相仿。

2.3 血瘀兼腑实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兼腹胀,大便秘结。舌紫暗,苔白,脉沉实而涩。 以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为法,如醒髓汤、脊椎方等在SCI早期(24小时内)可明显降低组织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抑制SCI后组织中内皮素含量的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加强,能明显提高Tarlov分值和受损脊髓组织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对受损脊髓组织有减轻继发性损伤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2.4 血瘀兼水湿 症见肢体重着无力、麻木,甚至瘫痪,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或细。以活血利水、祛湿通络为法,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SCI治疗有效,能抑制钙离子内流、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纤维增生、抑制脊髓横断损伤后的继发性炎症过程等。祛湿通络的马钱子对脊髓有高度的效感性,产生类似大剂量类固醇的治疗作用,抑制损伤部位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改善血液循环,马钱子与高压氧联合治疗SCI早期效果良好,晚期效果不佳。龙马自来胶囊对SCI确有疗效,能改善脊髓微循环流量,减少水肿液化,预防脊髓萎缩, 改善组织形态,提高脊髓神经功能,促进髓鞘、神经元的恢复。

2.5血瘀兼阳虚 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沉细。以祛瘀消肿、补肾助阳、振奋督脉为治则,如健脊复髓汤加减治疗早中期SCI,得到了74.1%功能恢复率。

3 中药制剂应用

3.1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8011) 复方丹参能抑制大鼠SCI后细胞凋亡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对大鼠急性SCI有治疗作用。

3.2 三七总皂甙(昆明兴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行产,批号:2005051) SCI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可升高前列腺素I2,降低血小板血栓素A2,增加脊髓的血流量,减少脊髓神经细胞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SCI早期的继发性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均较损伤组低,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HE染色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损伤术后在出血范围、程度,相同时相点神经缺血性改变的程度,残存神经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证实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具有神经组织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神经损害。

3.3 川芎嗪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209600) 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SC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 3表达及凋亡细胞.损伤组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一3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川芎嗪组(P

3.4 人参皂甙(长春中医中药研究院生产,批号900122) 人参皂甙能够改善SCI后自由基代谢紊乱,对急性SCI确有治疗作用,其机理考虑主要为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前列腺素代谢.Ca 拮抗及间接抗氧化作用。人参皂甙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组对比运动行为评分和斜板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3.5 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鸿制药厂产品) 腹腔注射黄苠注射液可降低脊髓内丙二醛浓度,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损伤脊髓的组织水肿,减小神经细胞坏死范围。

4 问题与展望

SCI是世界难题,目前未发现有特效的方药。中枢神经再生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机理尚未全面弄清。祖国医学对S

CI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手段也很丰富,强调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具有良好的发掘前景。纵观近二十年之研究文献,专病专方作为治疗SCI早期的主流研究方向,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要求和辨证论治的传统内涵,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CI早期以邪实为主,瘀血水湿阻滞为其本,督脉阳气受损为其标。治疗上当化瘀利水祛湿为主,兼顾益气温阳通督。研究成果以实验研究为主,验证了中药治疗SCI的部分机理。但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更少。目前,现代康复医学对SCI的诊断普遍采用美国SCI学会(ASIA)制订的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则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检查评分[30]的改变来评定。该标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国内临床文献报道中绝大部分仍然采用自拟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其疗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试验研究运用了许多现代手段,但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中药外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用药上:如早期当祛瘀消肿.外敷祛瘀消肿膏等。透皮吸收和黏膜给药相关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有待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挖掘、探讨。

综上所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出更加切合SCI早期病机的疗效确切的方药,运用先进的制药原理和技术改良剂型,以国际通用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运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手段进行试验研究阐释其机理。这对于开发出疗效确切的治疗SCI早期的中医方药和简便易行的剂型,并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从而进一步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明新.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6(10):10-11.

[2]高益斌,杨米雄,叶红明. 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99-300.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卵巢早衰;中药;中医辩证;临床观察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是妇科常见疾病[1]。POF可以导致不孕及因雌激素水平下降产生的众多妇科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POF的防治临床意义重大。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POF方面有独特的优势,POF属于祖国传统医学"闭经""不孕""脏燥"等范畴[2],本研究收集POF患者120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中药自拟抗卵巢早衰方对POF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对POF的预防及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卵巢早衰(POF)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120例卵巢早衰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内分泌学》相关诊断标准[3];②40岁前出现至少2次超过4个月的闭经;③≥2次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HS)或促黄体生成激素(LH)≥40mu/ml,雌二醇(E2)≤25pg/ml;催乳素(PRL)、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接受过激素治疗者;②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调查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自拟中医抗早衰方,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在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自拟中药抗卵巢早衰方:熟地15g,山药20g,山茱萸12f,黄芪3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怀牛膝12g,杜仲12g,陈皮12g,炙甘草6g,水煎服,1剂/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月经周期第5~25d,口服倍美力0.625mg,1次/d,共21d,后10d每天加用安宫黄体酮10mg,1次/d,停药后3~7d,月经来潮,从月经第5d开始重复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

1.3临床疗效标准 痊愈:早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月经恢复正常周期,内分泌检查血清激素恢复正常,或排卵功能恢复或妊娠。显效:早衰的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治疗期间月经来潮且连续2次以上正常行经,内分泌检查血清激素恢复正常。有效:早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治疗期间月经来潮1次或以上,但月经周期不正常,内分泌检查血清激素好转或接近正常。无效:早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内分泌检查血清激素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3]。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卵巢早衰(POF)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是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的现象。POF临床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萎缩、不孕以及因长期的低激素水平导致的骨质疏松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等问题,这一些问题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POF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发现长期相对较差的学习工作环境和较大的学者工作压力可造成不良情绪,刺激下丘脑,影响垂体-卵巢轴,β-内咖肽分泌增多,促性腺激素活动性增强,最终影响卵巢功能[4]。卵巢功能状态与其血运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因子(bFGF)水平与卵巢功能关系密切。Shamilova等研究发现卵巢功能正常的健康女性,卵巢黄体中的bFGF表达水平要明显的高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的女性[5]。

西方医学治疗POF的疗效欠佳,而祖国传统医学在POF的治疗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势。POF属于祖国传统医学"闭经""不孕""脏燥"等范畴;中医证候分型是POF的中医治疗及科研的重要基础,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6]。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奠定了肾脏在月经中的地位[7]。现代医学认为肾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时POF发生的中心环节,因此肾与POF关系密切。针对以上病因病机,笔者自拟了抗早衰方,经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郭菲刘丹卓赵新广,等.从基因角度对卵巢早衰病因及治疗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81-83.

[2]陈文琦相文佩.卵巢早衰和线粒体功能障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311-314.

[3]甄秀梅,孙义民,乔杰,等.中国卵巢早衰妇女全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6):841-847.

[4]刘晓霞,陆金霞,柯忠妹,等.归绥琪治疗卵巢早衰医案则[J].浙江中医杂志,2014,2(1):12-12.

[5]胡莉.即巢早衰的病因分析与诊诌[J].四川中医,2013,31(12):42-44.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把70例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切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5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早期切开组治愈29例,死亡6例;常规治疗组治愈19例,死亡16例。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是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重要手段。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危害性大,死亡率高。所以,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早期给患者气管切开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择的7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除M,N样症状外,合并肺水肿,抽搐,昏迷,呼吸肌麻痹和脑水肿,胆碱酯酶活力30%以下[1]。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2~70岁,平均29.3岁;均为口服中毒,服毒量10~350ml;毒物种类:乐果16例,甲胺磷30例,对硫磷6例,氧化乐果2例,敌敌畏16例,不详1例;首诊时间:10~30分钟27例,31~60分钟14例,61~90分钟16例,91~120分钟10例,>120分钟3例。

1.2 治疗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早期切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5例,两组之间从症状,农药种类,首诊时间,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病例都给予彻底洗胃,清洁皮肤,导泻,运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抗胆碱药物及对症治疗。其中,35例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加强抗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同时要加强护理,规范操作,经常湿化气道。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早期切开组治愈29例,死亡6例;常规治疗组治愈19例,死亡16例,见表1。

2.2 并发症:早期切开组并发肺部感染6例,常规治疗组并发肺部感染4例。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呼吸中枢抑制造成呼吸衰竭,是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且常为混合性呼吸衰竭。这类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兴奋剂疗效不佳[2,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呼吸中枢,其烟碱样毒性作用可使呼吸肌麻痹,肺水肿,脑水肿本身可能触发及加重呼吸衰竭。因此,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应立即建立人工通气,给予呼吸机支持给氧,为有效的解毒药物应用赢得时间。气管切开不仅有许多原有的优点,而且还可及时预见性上呼吸机和调整通气模式及参数[4],防治并发ARDS。注意吸痰、气道湿化以及加强护理工作,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为脱机创造条件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相关性的肺部感染也是关键。我们在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过程中,早期气管切开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964

[2] 王冯斌,赵德禄.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形成与救治.中华内科学杂志,1956,34(6):365-366

[3] 李镇麟,密振华,吕风英.农药中毒及急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室性早搏;心悸;中医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0-02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因劳累、过量烟酒、以及心肌缺血、慢性心衰等而诱发。治疗上西医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这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往往还具有致心律失常、头晕、恶心等副作用,且临床疗效的个体耐受性差异较大。中医药治疗室早,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且其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少,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自2011年5月――2012年12月运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性早搏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室性早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岁-79岁,平均63.4岁;对照组32例,52岁-85岁,平均64.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选病例治疗前1周内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观察组对于频发多源室早的一般选用胺碘酮200mg日3次口服,1周后改为200mg日一次口服;频发室早给予倍他乐克25mg日2次口服或慢心律150mg,日3次常规口服;无效时改用胺碘酮150mg首次静推,然后给予5%GS250ml胺碘酮300mg维持静点。

治疗组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加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早汤药物组成:黄芪20g,红参15g,苦参20g,甘松15g,麦冬15g,炙甘草10g,生地15g,五味子l0g,炒酸枣仁20g,丹参15g,三七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并对因治疗原发病,有心功能不全者联用纠正心衰药物。2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用药1-2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1]第七版制定的有关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用药期间和随访时均详细记录患者自觉症状、心律、血压、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于服药后第1,3,5天及每周的周一复查心电图1次,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后早搏消失;有效:用药后早搏较原来减少50%以上;无效:用药后早搏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用药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其中有11例伴心功能不全,在应用室早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结果表明,增加室早汤治疗更具有疗效,见表1。

2.3 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应用室早汤的过程中和停药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3 讨 论

室性早搏是由心脏异位节律点提前激动而发生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或者心肌缺血、慢性心衰等患者。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应用西药治疗室早的优点在于专一性强、见效快、使用方便。但其副作用大,疗效欠稳定,一旦停药往往容易早搏复发。而且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西药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这就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室早隶属祖国医学的“心悸”或“怔仲”范畴,主要表现为自觉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早在《内经》就有对此症状的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本神》曰“心怵惕”。其致病因素较多,最常见的病因是气滞血痰、心阳不足及气血亏虚等。总的治疗原则是审因辨证,采用活血化瘀、温阳益气、补养气血、养心安神等方法[2]。临床上较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炙甘草汤、归脾汤、生脉汤等。我们运用自拟室早汤治疗室早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不仅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对并发严重心衰亦有较佳的疗效。现代药理表明,方中苦参、甘松[3]均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麦冬等均有治疗室性早搏的作用,黄芪、红参不仅可抗心律失常,还具有营养心肌、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功能等功效,丹参、三七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等则有滋阴养血、镇静安神定悸等功效。临床上配合辨证施治,相得益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了其整体治疗的优势,不但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可减少抗心律失常西药的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维持更长的疗效,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为治疗室性早搏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西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瘢痕子宫; 早期妊娠; 药物流产

近年来,由于子宫肌瘤手术率和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瘢痕子宫早期妊娠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有很多属于意外妊娠,需终止妊娠[1]。瘢痕子宫早期妊娠者均倾向于采用一种效果好、痛苦小且费用低的流产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治疗的60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及同期60例妊娠早孕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及60例正常的早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26~37岁,平均(28.2±3.5)岁;怀孕时间均小于70 d;孕囊的直径1.6~4.6 cm,平均(2.5±0.8)cm。将60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60例正常早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妊娠与上一次子宫肌瘤术或剖宫产术的时间间隔小于1年者10例,其余的50例均大于1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有停经史,且尿hCG为阳性,经B超检查确定妊娠时间均小于70 d。流产时选用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片,同时结合清宫术以避免流产不彻底。具体方法如下:前3 d患者患者每天空腹服用50 mg米非司酮,且2 h内不能进食,第4天患者空腹服用0.6 mg米索前列醇,且2 h内不能进食。一旦患者在服药后半小时内出现呕吐,则需加服0.6 mg,服用后4 h若无反应者可以再服用0.4 mg。认真观察药流患者,8 h后若未排出妊娠物,应立即开展刮宫术。胎囊排出2周后到门诊复诊,若阴道持续流血或经B超检查发现有残留物的患者需行清宫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药流:服用米索前列醇6 h内妊娠物全部排出,且经B超、尿或血hCG证实流产完全,阴道自然停止出血;不完全流产:服用米索前列醇6 h内妊娠物只有部分排出,行刮宫术;失败:服用米索前列醇8 h后无妊娠物排出,B超检查结果显示,宫腔内仍有完整的胚囊,最终不得不采用负压吸引结束妊娠[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排胎时间的状况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终止早期妊娠最常用的方法是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两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若同时使用效果更佳,完全流产率可达90%以上,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人工流产可增大术后感染、术中及术后出血、人工流产综合征、月经失调以及宫颈宫腔粘连的风险[3]。近年来,由于宫肌瘤手术率和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终止早期妊娠的瘢痕子宫患者越来越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瘢痕子宫患者流产的风险及难度都比正常妇女的大,极易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近年来,瘢痕子宫患者进行药物流产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且取得一定的进展。米非司酮为抗孕激素制剂中的一种,可与孕酮竞争结合受体,阻碍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的结合,改变胚胎生长的环境,引发流产。米索前列醇具有子宫兴奋和软化宫颈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增强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敏感度,可使子宫的收缩强度明显增大,促进子宫口的扩张,以终止早期妊娠。目前上述两种药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疗效十分显著[4-5]。

本研究中笔者回顾性分析曾在本院治疗的60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及同期60例早孕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表明,瘢痕子宫妊娠与正常早孕患者进行药流比较,两组完全流产率、排胎时间、出血量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进行药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丽兰.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用于终止早期妊娠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36-137.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5-2591.

[3] 皮回春,祝文峰.瘢痕子宫妊娠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1-322.

[4] 沈丽.瘢痕子宫早期妊娠的处理与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82-83.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估。方法:选择ACS病例36例,不论基础血脂水平如何,随机分为常规组(40mg/d,n=20)和强化组(80mg/d,n=16),均于发病24小时内给药,晚上1次服用,总疗程6月。观察终点为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可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两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结论:ACS患者应用他汀类早期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心脏事件,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氟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治疗;心脏事件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调脂作用及由此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已为定论,近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治疗不仅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且可以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斑块趋于稳定,且他汀类对ACS的早期干预也多见报道,但对于他汀类的用药剂量及其安全性尚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观察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1年6月~200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ACS患者[1]36例,发病时间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病人发病24小时内给予氟伐他汀,常规组40mg/天,强化组80mg/天,每晚睡前服,连服6月,其他治疗同ACS的常规治疗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治疗等。避免使用与他汀类药物有协同诱发肌病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前、服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作血脂、肝肾功能、CK测定,检查心电图,观察记录各种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再入院等,及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肌痛、CK升高、胃肠道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 氟伐他汀对心脏事件的影响

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入院例数,强化组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

22 氟伐他汀的调脂作用

氟伐他汀治疗6月后,常规组和强化组TC、LDLC和TG均有显著下降,HDLC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略)注:* 治疗前后同组相比P

23 不良反应及顺从性

顺从性良好,全部入选病例均完成试验。本实验中口服氟伐他汀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仅强化治疗组有一例出现轻微肌痛,随访肌酸激酶(CK)仅轻微增高,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他汀类药物对于ACS的早期干预亦屡见报道,但是对其早期的强化治疗存在不少争论。国内临床医生应用他汀类剂量普遍偏小,主要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80mg早期(24小时内)强化治疗ACS患者,结果显示: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可以明显的减少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与国内的类似报道一致[2,3]。因此,笔者认为至少对于ACS这样的高危患者,不仅要早期而且要足量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但应注意随访和监测不良反应的出现。

本研究选择氟伐他汀作为研究药物是因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等均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包括红霉素、地高辛、硫氮卓酮、环孢素和华法令等药物同样经由该酶代谢,联合用药会增加他汀的浓度,使肌炎、肌痛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上升。而氟伐他汀在肝脏经由细胞色素P450 2C9代谢,与上述药物不出现竞争,应用氟伐他汀是安全的[4,5]。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完全来自调脂,研究证实,他汀类还有抗炎、稳定斑块、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组织因子表达等调脂外作用[6,7]。本研究中,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脂下降的幅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减少得益于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当然,本实验样本小,随访时间短,关于这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王水强,贾友宏西立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259~263

3 邹阳春,胡大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早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降脂疗效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1):651~654

4 李东宝,华琦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350~352

5 裴保香,周筱青不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较中国新医药,2004,3(1):46~48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3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18-01

异位妊娠是妇科领域最常见的急腹症,占妇科急腹诊的80%以上[1]。随着B超、β―HCG及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高。但是,异位妊娠的误诊率并不少见,而且一旦误诊,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异位妊娠应得到妇产科以及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病例中,有18例曾误诊宫内早孕行人流术或保胎。18例均有明确的停史,停经时间最短为33天,最长为50天。其中未产妇11例,经产妇7例,年龄19~41岁平均34岁。孕产次1~6次,18例中有12例未采取避孕措施,6例为宫内节育器避孕。

2 结果

18例中有11例未作B超检查,仅凭停经史及尿HCG阳性,诊断为宫内早孕,自行在药店买抗早孕药口服。在服米非司酮后均出现少量的阴道出血。口服米索前列醇后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及轻微腹痛,均有3~5天后再次出现腹痛伴坠胀;14例行B超,提示:宫内孕囊样回声。

7例行B超的病例中,4例有少许阴道出血,未见有明显的胎芽及胎心搏动,考虑为先兆流产,给予保胎治疗,在保胎期间出现急性腹痛、头昏、心慌等低血容量表现而急诊入院;3例行人工流产术,在人流术中未见有确切绒毛,交待病人出院观察随访,在随访期间出现腹痛入院。

18例病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

3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异位妊娠在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前常无腹痛及阴道出血等症状,仅有短期停经史。因胚胎发育不良,胚囊及胚胎组织很小,妇检时多无附件包块,且子宫受雌、孕激素的影响而稍大质偏软,子宫内膜膜蜕膜变,增厚,易误诊宫内妊娠。

药物流产前必须明确宫内妊娠,才能进行药流。异位妊娠误诊行药流致休克的报道很多,仅靠妇科检查是难以发现的异位妊娠早期。B超检查可准确判断宫外孕。另外,尿HCG假阳性者通过B超可以及时纠正。药流前B超检查明确有无宫内胚囊,可发现大部分的异位妊娠[2],不可凭停经史及尿HCG阳性做出宫内妊娠诊断。异位妊娠行药物流产后,并非很快发生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服药至异位妊娠腹痛发作时间长短不等,多在3天后发作。这可能与输卵管妊娠时不能形成完好的蜕膜反应,对米非司酮不敏感有关。因此,使用常规用于药流剂量不足以引起流产或破裂,另外药流时的米索前列醇可使输卵管收缩,诱发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极少数病例可在服药后当天发作[3]。本文11例均在外药店自行买药服用,致使宫外孕破裂、流产,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规范使用抗早孕的药物的管理。

B超提示宫内见孕囊样回声,不能肯定是宫内孕囊。B超检查诊断早期妊娠时,必须注意鉴别妊娠囊尤其对先兆流产病例,因为当异位妊娠时,阴道有少许出血,蜕膜间有低回声区,很象妊娠囊,易与宫内早孕相混淆,误诊为宫内早孕流产,进行保胎,异致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引以为戒。在妊娠6周前,由于胚泡太小、B超误把宫内蜕膜管型认为宫内胚泡。3例行人流的,术前B超均提示宫内见囊样回声,术中术后未见确切绒毛,术后仅交待病人观察随访,未及时留院观察及动态监测B超、动态血HCG。也未取标本送病检,尽早做出排除宫内早孕的诊断。致使宫外孕发生流产或破裂后才确诊,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人流或药流后近期内若出现持续阴道少量出血或者异常下腹痛,我们应首先想到宫外孕的可能结合B超、腹腔镜等辅助检查早期诊断,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所排除的宫腔内容物应认真检查,必要时送病检。对未见绒毛排除者,应嘱患者随访,动态观察HCG的变化,以免漏诊异位妊娠,延误病人的诊治。

异位妊娠诊断中应注意,异位妊娠的典型症状并不经常出现,因此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一定困难。为了提高确诊率,对育龄妇女月经一贯正常而出现停经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伴下腹痛者均不可忽视异位妊娠的可能,应引起医生的重视。在异位妊娠诊断过程中各种辅助检查均有临床价值,但都有一定局限性,万不可轻下结论。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行血β---HCG动态观察,必要时腹腔镜检查,方得早期确诊[4]。临床医生只有对本病提高警惕,正视对本病的误诊,善于总结提高,不断完善自已,才能把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5]。

参考文献:

[1] 胡丽娜。异位妊娠发病率及误诊的主要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6):321-322

[2] 王秀珍,宋来丽。B超监测药物流产100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4,19(9):130

[3] 晓芬。异位妊娠误诊行药物流产22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2):121-122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稳心颗粒;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室性早搏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时功能性室性早博临床上亦很常见,其诱发因素与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压力有关,且抗心律失常西药又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本研究旨在观察稳心颗粒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功能性室早的患者,均为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者,男63例,女97例;年龄20-46岁,随机均分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功能性室性早搏(>300次/h),经病史、体检、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又有明确诱因(劳累、情绪波动等)伴有心悸症状。

1.3 排除标准 (1)由洋地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室性早搏;(2)危重及多脏器衰竭并发的室性早搏。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3次/d;对照组:慢心律每次150mg,3次/d。均服用6周评定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肝肾功能。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1-2]拟定:显效: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无效:室性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比)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腹胀与失眠治疗组分别为5例、3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2例。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功能性室性早搏日益增多,慢心律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室性早搏的药物,其疗效确切,短期疗效较好,但不宜长期应用,稳心颗粒是由慢心律等中药研制而成中药制剂,具有相同的功效,且副作用较少,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3-4]。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2.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3.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黄帝内经;药食气味;发生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乃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医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浩瀚广博,该书虽然仅记载13方,20余味药,但所记述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食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处方用药规律等问题,奠定了药食气味理论的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但是,药食气味理论的发生基础如何?本文拟从先秦有关文献进行整理挖掘,探讨如下。

1史前时期有关药食气味的记载有关远古时期的传说也有许多,传说伏羲氏是早期畜牧业的创始者,神农氏则是原始农业的发明人。《帝王世纪》有“伏羲氏……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整夭枉焉”;。“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宋代刘恕《资治通鉴外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