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业论文范文

创业论文范文

创业论文

创业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此问题,经济理论界的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Smith(1776)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经济思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大家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经济增长因素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贡献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余额”。那么这个国民收入增长的“余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济学家经历了长期探索。Solow(1957)认为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突破传统模式增长的根本原因。Denison(1962)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另一类就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以Lucas、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和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90),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了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其技术进步水平差异所致。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创新。之后,以Young(1991)为代表的技术扩散模型,Aghion、Howitt(1998)为代表的Schumpeter主义增长模型等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拓展,深化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Kydland和Prescott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是技术的冲击变化所引起的。迄今为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研究焦点不是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进行量化研究。如,刘伟、张辉(2008);袁堂军(2009);胡宗义(2010);陈诗一(2010);高昌林等(2012);何锦义(2012);张浩然、衣保中(2012);邹心勇、赵丽芬(2013),以及周绍森近几年的一系列成果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由于学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测算函数形式不一、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设的前提不一,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不一,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测算结果都在30%-50%之间,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不同侧面的贡献,能起到互相补充或交叉验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演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产业升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一个过程。Clark(1940)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了三次产业逐步演进的内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Clark研究发现这个规律形成的原因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才是关键。Schumpeter(1942)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呈均匀分布,先是一些企业科技成功创新,领先市场,之后是大多数企业争先跟进、模仿;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内部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20世纪50-60年代,Kuznets在研究产业演化规律时指出单一产业部门的兴衰往往是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的;Rostow(1963)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而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持续增长则是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一个关键原因。Porter(2008)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专有知识的扩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产品的创新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专有知识的分享或扩散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或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更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作用和影响产业演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以1978年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提出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最为典型。Abernathy和Utterback指出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形成了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分布规律。A-U模型为我们更好理解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在单一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迁。吕明元(2009)运用A-U模型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特点,应该结合产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U模型。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如,张倩男(2008)、赵玉林(2012)等;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施建军(2009)、江可申(2011)、孙冰(2012)等。近年来,个别学者开始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即从需求空间、需求异质性和需求条件、需求约束等视角出发勾连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孙军(2008)、孙晓华(2012)等,从而改变了以往过于侧重如何改变技术创新的供给,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研究范式或路径。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以及特定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三、现代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为关键词进行CNKI检索,之后再经过筛选,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层系研究(段莉、胡惠林,2013);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雷宏振,2012);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朱智文,2013;冯根尧,2014);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郭玉军,201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金元浦,2012),等。仅有部分文献围绕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进行了一般研究,但大多是理论的可行性辨析,或者散见于数字产业、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零星论述中。如,胡惠林(2007)就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学芳(2007)、张培奇(2010)、祁述裕(2011)等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解学芳(2010)进一步深入地对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逻辑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短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现代科技的反文化特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利益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顾江(2010)通过构建赫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大多数省域的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张京成(2011)、朱自强(2012)等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过程中纷纷认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特征。近两年,个别学者还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郑世林和葛珺沂(2012)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晚,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文献规模相对而言较少,且比较零散,亟需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可行性辨析,实证研究还非常薄弱,也有待今后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创业论文范文第2篇

1、缺乏贴近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以往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大型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案例,学生虽然喜欢听,但是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像是在听故事,在仰望那些电商界的巨人。很少有真正促动他们的案例。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单项输出,案例分析思路程式化,缺乏多角度思维,缺乏设置问题的灵活性,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型。

3、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很多电子商务课程,都是在讲大把大把的理论,没有把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网页制作课、平面设计与制作,flas等课程等学到的东西与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思路

以创业创业为目标的电子商务类课程改革应遵循“培养能力与传授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增加社会实践学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出“校园区锻炼,能够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能力的具有娴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1)改革课程内容,对已有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现在已有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是以电子商务理论为主,穿插案例进行讲解。为了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已有的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特别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设计静态网页和实现动态网页的基础,比如在电子商务中涉及相关网页设计的课程模块里,可以让学生从创业者角度思考,以具体的某一家企业为背景来设计并制作相关的电商网站;在网络营销课程模块中,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来完成建立一家即将在天猫店开设的企业所需的准备工作及后期相关运营的策划。从网站筹划与建设、具体工作任务在整个小组中的的分配及相关资料搜,宝贝图片的收集整理加工、flash广告动画制作、淘宝店铺的装修,微博微信推广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把具体的计算机能力运用到实际的电商运营中去,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把创新创业的精神贯彻到整个课程中去。

(2)开展校企合作,引入相关企业入驻创新工厂,使校内创业平台和校外创业平台想结合。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能进对真实企业项目开展演练,会引起他们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创业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时可以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如可以利用淘宝平台、拍拍平台来进行免费开店,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内建设创新工厂,即引入有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运营环境。选拔有想法的学生到真实环境中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开展校企合作,使校内模拟创业与校外真实创业的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提高他们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引入相关企业入驻学校创新工厂,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战中收获技能的成长和团队合作意识。

(3)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类的竞赛,以赛促学。目前,全国和地方性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越来越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一些比赛。在浙江省,每年举办的与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系的比赛比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已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并且这些比赛大多是以团队的方式参赛,但与此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还是有限,主要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的比赛中来。而这些比赛又能更够很好的锻炼人,不光是在文档书写,创新创意方面能够提升自己,还能够锻炼自我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以适当鼓励要求学生来参与这类比赛来获得相应的能力素质学分。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目标。

(4)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以互动型案例教学为手段来设计教学。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案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单项输出,案例分析思路程式化,缺乏多角度思维,缺乏设置问题的灵活性,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型,而互动型案例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案例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引导和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和对于案例中所蕴含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意义上强调了实践中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运用。在互动性案例教学中,采取团队协作式上课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组织上课。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都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与决策能力。

三、结论

创业论文范文第3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必须要加快转变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授课教师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全体教师都有关系,需要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并进行渗透教育。因此,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其次,转变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有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才算是创业,其实不然,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去偏远地区支援建设也是一种创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创业理念,树立“大创业观”。

二、培育创业文化,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浓厚的创业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付诸行动。那么,如何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呢?首先,开展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普及大众化创业教育,让大家都能萌发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让他们具备“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以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关于创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开展精英型创业教育,分层推进,实现创业教育的分层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高校要依托各种媒介,如校园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宣传媒介的重要作用,对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或是介绍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或是组织座谈会交流创业的体会,这样的宣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心理,保持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可以培育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三、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做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创业意识,其中包括创业的激情和对商品交易的兴趣;二是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具体来讲,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开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丰富相关内容。学校要开设相对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渗透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如法律、税收、风险管理、资源整合等。一方面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专业领域的创业人才,提升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和本专业结合实现“科技创业”。

四、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优秀教师队伍

要想搞好创业教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首先,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这些培训包括创业理论培训、创业经验交流和创业模拟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参加座谈和培训,和学校教师交流创业经验,以便不断丰富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知识。其次,扩大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高校要多招聘一些优秀教师,充实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人士参与创业教育的授课,这些校外人士大约分为三类:一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二是掌握成功创业理论的政府官员或专家。三是与创业相关的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经验传授、理论指导,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创业的各个环节的理解。

五、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创业教育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事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使其有章可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如果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那么,很多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效可言,更不要说培养创业型人才了。所以,高校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首先,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创业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让教师根据规章制度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其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它体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教育质量把好关,保证其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还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一种实践教育。因此,高校要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具体而丰富的创业知识。首先,高校要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创业教育形式:其一,学习借鉴创业经验。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或是为学生做创业报告。其二,依靠政府支持。学校可以出面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寻找适合学生创业的项目,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其次,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创业实践渠道。其一,通过劳务服务、技术服务等增加创业经验。高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劳务服务来锻炼其创业心理品质,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技术服务,丰富人生阅历和创业经验,为以后的创业夯实基础。其二,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项目以及创业基地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亲自参与经营管理,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同时,各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分享创业经验和体会,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七、结语

创业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工业设计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一定数额时,人们普遍关注设计的价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一倍时,设计将占据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比上年增长了7.7%,工业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设计化生存”的时代,工业转型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设计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不仅要使人身心得到解放更应该使人心理上得到享受,推动中国设计发展的前进步伐才可以使中国产生越来越多的认同感的产品。

2文化产业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

做为不断创新产品理念的苹果公司,在2008年就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美国欢迎的企业,苹果公司总能使用硅片和软件“不断制造奇迹”,乔布斯深知那时苹果公司不具备在基础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的能力,所以选择了比较快速的以工业设计为创新点的iMac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苹果公司的发展史表明,工业设计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出工业创新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工业设计创新产业作为集艺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性产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人文元素增添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通过常以产业的发展,挖掘现在工业的发展规律,找出设计导向情感的交叉模式,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与设计的整体上市。

3文化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工业发展对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所处的环境,需要中国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到本质创新中去,不仅仅外显为中国创造更应该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民族文化来弥补诸多设计不足,以工业创新历年来创新表现民族底蕴。如今设计行业已成为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以文化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科技文化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科技平台,以工业产品设计作为涵盖科技、文化、设计、多媒体等相关行业的多类平台。

4文化产业下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

创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哈佛学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他们的研究主要依靠短期截面分析,往往带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忽略了长期过程中产业的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过于强调市场结构是导致厂商不同行为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忽视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绩效主义学派

绩效主义学派是在与结构主义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ener)等,由于这些学者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故理论界也称该学派为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信念上,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检验”过程,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进而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最终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指出,只要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一家或多家)时刻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大厂商就不可能像哈佛学派所言的那样可以任意制定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上升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来自于自身的高效率,而与垄断势力无关。所以,生产的集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收益和生产效率。基于以上认识,该学派主张: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作为实施反垄断政策的判定标准,只要大企业有高的绩效水平,就应当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管制,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

但是,绩效主义学派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区分企业的高赢利是来源于自身的高效率还是垄断势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争论。克拉克(R.Clarke,S.Davies,M.Waterson)等人在对英国的研究中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产业越集中,产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赢利能力的差异就越大这一现象。盖尔(Gale)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高赢利,而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高效率(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2001)。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发展创新

(一)主要理论观点介绍

1.策略(StrategicBehavior)理论。寡头竞争企业的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策略包括合作策略和非合作策略。其中,非合作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垄断或寡头市场中,主导厂商可以通过策略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改变竞争对手对未来事件的信念,达到迫使竞争对手做出对主导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因此,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的。策略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策略;二是影响竞争者对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前者包括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等,后者包括与进入遏制和退出引诱相联系的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等(余东华,2004)。

2.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鲍莫尔(Baumol)、帕恩查(Panzar)和韦利格(Willing),该理论是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主要以“完全可竞争市场”的概念来分析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形态。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完全不负担沉没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完全自由。该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的,潜在的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中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与效率并存的。基于上述认识,该理论认为在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上,政府应当放弃反垄断政策,并放松对某些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政府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确保行业中具有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为此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3.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虽然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上不尽相同,但在市场机制问题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考虑利用市场机制的成本问题,即交易费用问题。科斯(Coase)、威廉姆森(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正是凭借对交易费用理论的阐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他们的理论贡献在于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用以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彻底改变了其他学派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做法。

科斯早在1937年就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他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企业的本质就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985年,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联合约》一书,对交易费用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单纯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是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等因素共同决定,其主要观点如下:借助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概念,认为当市场交易活动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时,企业规模应当扩大,企业之间应当实行兼并、联合;反之,企业规模应当缩小。指出企业组织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企业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参与对资源的配置。

4.企业理论。理论集中探讨人目标偏离及其治理问题。例如:法玛(Fama)、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哈特(Hart)提出的“现代企业外部约束机制”理论,指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约束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有效机制;爱德华兹(Edwards)和汉南(Hannant)等人提出,若能保持产品市场上的充分竞争,产品市场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法玛(Fama)在《问题与企业理论》一文中指出,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同样也是一种约束人的有效机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费用与产权结构》一文中提出了“企业融资约束机制”理论,指出通过债权和股权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搭配,可以产生一种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牛晓帆,2004)

5.企业产权理论。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文献(HartandMoore,1990)被合称为GHM理论,构成了产权理论(property-rightstheory,PRT)原始意义上的基本框架,后来经过哈特(Hart,1995)的进一步工作而使该理论在体系上趋于完善。

PRT把契约权利(contractualrights)分为两种类型:特定权利(specificrights)和剩余权利(residualrights),当在契约中列出所有的针对资产的特定权利的代价很高时,让某一参与人购买所有的剩余权利可能是最优的,不可缔约性越强剩余控制权的作用就越重要。PRT得到的一些重要命题如下:在任何一种所有权结构下,都存在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不足;如果一方的投资决策是无弹性的(投资决策对激励不敏感),那么最好就是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予另一方;如果一方投资是相对缺乏生产力的,那么另一方就应该拥有全部控制权;如果两种资产是互为独立的,那么非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两种资产是严格互补的,那么某一种形式的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一方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那么该方拥有全部控制权是最佳的;如果双方的人力资本都是必要的,那么所有的所有权结构都同样好(组织形式不再重要)。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发展

1.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新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都纳入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框架,为理解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利配置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研究重点上由市场结构转到企业内部组织与企业行为上,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侧重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视市场机制为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只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规模不等的生产单位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同时,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的决策结果,并不只是受市场结构的影响,在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

创业论文范文第6篇

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实战经验。创业教育优质师资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没有成功创业的亲身体验,创业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容易误导学生。

(一)培养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同时又有创业实践的指导教师。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一部分教师以身作则,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际关系资源,开办小微企业,给双师型教师增加新的诠释,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我校建工系教师就有多人入股专业公司,他们的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鼓励一部分教师到新型企业兼职,学习先进的商业理念,积累实战经验,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内容。

(二)整合社会资源,聘请商界校友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知识,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企业。国外一些名校除了由一些教授和一批企业的优秀科研人员承担创业教学任务外,还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人到学校演讲,鼓励学生参与风险投资,经常与高管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士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自信心。这种办学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校企合作,开门办学,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人脉、培养创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胆探索课程改革,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部规定中职校必须开设四门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生涯规划》,并无创业教育内容,只有在《生涯规划》有所涉及,笔墨微乎其微。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有必要增设《创业实务》之类的课程,集中介绍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二)注意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如能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商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的烹饪专业和淮安主要产业-淮扬菜产业密切相关,有许多教师是大型餐饮集团的顾问,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开一家小餐厅或加盟连锁店的条件和具体做法,针对性强,效果好;建工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很强,社会资源丰富,许多人在外兼职,有人还有自己的公司,他们不仅懂专业,也懂管理,经常让学生业余时间到自己公司见习,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创业做了小老板。

(三)注重实践,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多安排讨论课、专题汇报、参观、调查和相互交流等教学形式,采用大量的实例、情境和活动、开放式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调查、情境设置活动设计等教学策略,有些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授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与反思,操作与实践等活动来全方位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一)让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型人格,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经营小店铺、暑期打工、促销商品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中职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幸福,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我校机电系一些男生创办了汽车之家,解决了教职工的汽车保养需求,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模拟创业平台,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可利用自己资源,设立专项基金,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园或创业中心,如校内小超市、餐厅内部分营业窗口、快递服务点,可完整模拟整个创业过程,让学员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如何创建公司、如何管理公司、如何进行产品研发及营销策略制定;学员可以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践和完善商业计划书,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财贸系学生和快递公司合作,自办学校快递服务点,为同学提供服务。

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某些特定技能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习惯于找稳妥的工作、稳定的收人。创业教育就是强调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来推进和提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应以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时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职业学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自觉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整个的教育教学中,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论文范文第7篇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而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出高科技和人文精神的特征,昭示着企业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从而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以企业的市场营销领域为例,基于合作的双赢企业文化价值观导致了合作营销在市场竞争中被广为使用。例如在品牌方面,国内生产食用油的嘉里粮油公司和制造炊具的苏泊尔公司开展的两大知名品牌金龙鱼—苏泊尔的联合推广活动。此次联合品牌营销的主题是“好锅好油健康美食”,两家公司投入费用达到2000多万元,双方计划在市场和品牌推广、销售渠道共用、媒体投放等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两家公司的全线产品都贴上金龙鱼—苏泊尔品牌在全国数千家商场和超市销售。苏泊尔、金龙鱼的联合推广可在推广时节省成本,实现双方品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为双方拥有类似的目标消费群,可以借助于品牌的合作在销售渠道上实现互补。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与美国麦当劳公司的品牌合作也体现出了合作营销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对于这两家公司而言,一个是领先移动通信市场的客户品牌,一个是驰名全球的快餐品牌,两个不同行业的强者在无线数字时代开创出了全新的商务模式。从2003年11月开始,全国560多家麦当劳店挂出“动感地带”的牌子。借助于洋快餐之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旗下的“动感地带”(MZONE)开始新一轮“圈地运动”。可以说,麦当劳的“我就喜欢“的主题和中国移动打造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品牌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双方合作的口号就是“我的地盘,我喜欢”通过品牌的强强合作,双方的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双方的市场竞争优势。

基于人文精神基础的“能力人”观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在机械式的基础上,这种观点将员工视为企业的机器零件,忽视了人的自主精神、创造潜力和责任感。除此之外,在高科技的经济环境下,许多企业过于偏重于高科技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员工的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自主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又导致了团队管理的普遍使用。当调动人的积极性成为企业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放弃了等级森严、分工明细的老传统转而实行类似于日本企业中的质量管理小组那样的团队管理,团队一起工作的方式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的基本方法。通用电气公司、波音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企业表明它们的业绩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团队精神。这种精神的作用有:加强雇员的参与与经营管理,使有产权感的员工持股计划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对客户更加热情和使客户满意;努力为公司出谋划策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出色的工作团队》一书的作者蒙泰贝格认为,任何团队的优异成绩都来自其成员的自信和自尊。这也说明了团队中人本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管理模式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人的自主精神、创造潜力和工作责任感,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的凝聚力,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在西方企业的第一代管理理论中,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二代是以“社会人”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而在当今企业管理活动中,“能力人”的提出反映出了当代企业在应付知识经济到来所带来的挑战中的管理理论上的变革,是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新趋势。在企业中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而对人的创造力的关注开始日益关注。作为人的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按照人的兴趣、能力能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挖掘出人的潜力,将人塑造成“能力人”,人的创造力和智力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现代的美国企业对包含着人的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十分重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

基于质量基础的服务价值观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著作《竞争未来》中对现有的公司做了一个分类,他们认为在市场上竞争的公司有三类:第一类公司是把顾客引向他们未发现之处的公司;第二类公司是聆听了顾客的意见之后,对顾客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作出反应;第三类公司是引导顾客走向想去之处但不知该去何方的公司。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类公司是满足顾客未发现需求的公司,第二类公司则致力于满足顾客表面需求的公司,而第三类公司则是那些满足顾客潜在需求并创造顾客价值的公司。与此相关的三种企业竞争策略是竞争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核心产品和竞争知识上的领先地位。企业可以通过丰富顾客价值来整合顾客的价值链,从而扩大自身在顾客价值链上的份额,为最终赢得顾客的忠诚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顾客价值,不仅意味着以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产品服务来满足顾客在某一时点上的需求,这是一种过程式的顾客需求的满足,它更意味着以某种产品为平台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的提出,以此来满足顾客未发现的需求。这是一种过程式的顾客需求的满足,将会为顾客赢得高度忠诚的顾客,而一整套方案的解决又要求企业具有某种知识上的领先地位,能够及时发现和预测、开发顾客未曾发现的有价值的需求。美国企业决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阿德里安·J·斯莱

沃茨基学者认为,价值会从陈旧的经营策略向新的模式转移,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最大需求,当公司的经营策略与消费者需求偏好的结构之间的适应机制被打破时,价值就会开始发生转移。在美国的IT制造企业中这一点表现得比较突出,从1984年到1994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数字设备公司(DEC)损失了5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微软公司(MICROSOFT)和英特尔公司(INTEL)的市场价值却增加了800亿美元。从整个IT产业的发展来看,单纯做硬件的企业的价值正在削弱,而那些既做硬件又做IT服务的企业的价值则愈来愈大(如图1所示),而这又是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服务将会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美国IBM公司的业务转型最为典型。IBM公司凭借自己在IT领域的优势,以IT产品为平台为顾客提供维修和服务、系统集成、网络服务以及基于ERP、CRM等平台的培训,大大增加了IBM公司在顾客价值链上的重要性,同时也获得了客观的利益。据IBM公司公布的2001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其服务收入已经占到其营业收入的40%,达到80亿美元。2002年,IBM公司对外宣布同意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旗下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这更是向业界表明了IBM从硬件制造厂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型的坚定决心,美国华尔街的分析师Gartner认为这次收购将增加IBM的服务能力。在IBM公司的带动下国际知名的IT企业都开始把服务当作自己业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世界IT行业的另一个巨头惠普公司的咨询事业部—惠普咨询在2001年的前6个月的时间里其订单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同时增加了2000多个咨询顾问以加强其在服务方面的力量。澳的斯电梯公司在其50亿美元的收入中有2/3来自服务及维修保养,因为软件控制的电梯比老式的电机型电梯可靠性强得多。施乐公司在1992年重组商务部,以占据商务复印中心这块日益增长的外购市场。

由此可见,实现由重质量效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向既重质量效益更重服务效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新经济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的学习创新观

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一方面,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素质的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即知识经济的到来导致了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企业家完成从专家型的领导向综合创新型的领导风格的转变,企业家不仅需要古今中外多样化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更需要因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和把握。一个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民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实践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从企业普通员工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式下,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状况仍然停留在泛泛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层面上,则无法形成人力资源能力上的优势。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而且将使高科技和高知识成为企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保持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职工素质创新,打造富有主动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创新主体。

参考文献:

1.服务市场引力强大.IT企业纷纷转型(N).中国经营报,2002.8.12

2.石庆伟.制造业“后半生”商机可待(N).经济参考报,2002.12.30

3.咨询—惠普战略中的一张王牌(N).中国经营报,2001.5.15

创业论文范文第8篇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与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掌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特别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用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比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总之,对商业模式分析的价值在于让企业集中考虑构成商务活动中各方面的元素如何有效组织在一起,结合公司战略,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电子商务所具有的高效与优势,使任何想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都将从市场地点向市场空间过渡,企业在向电子商务迁移过程中,或通过新渠道提供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或捕获企业现有能力与Internet结合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都需将注意力集中于确定客户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Internet结合,把核心业务流程变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掷而就的,来源于不断实践与用户的反馈。

本文通过对商业模式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帮助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所处的商业环境,应用新技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时注意商业模式的专利保护;电子商务模式不是静态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竞争对手的模仿或模式创新使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难于长时间保持,无论多么合适的电子商务模式都会随着客户需求、市场状况和竞争威胁的变化而失去存在性,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创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业技能;大学生

作者简介:施险峰(1972-),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南通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CYA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4-02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对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作用日益显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环境的实情和科学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也加速了创业文化的形成。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准则、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一种与创业有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2]高校的创业文化是指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所有文化体制的总和。[3]良好的高校创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业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只有大力引导和培育创业文化,使创业思想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理念中,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指南,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中创业环境的缺失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07)》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有关创业的教育和培训的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全球观察报告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4]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突出,重分数轻素质,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被困于分数竞争之中,完全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体验。在大学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坚持创业教育,开放办学,但“未成气候”。创业教育环境的基础性缺失,可看做是“先天性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创业完全是靠天赋,认为那些有创造性的人才会创业,才能创业成功。因此,大学生们并没有将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下的被迫选择。

2.创业教育中以课堂教育为主体

现阶段高校绝大数的创业教育表现在创业辅导课上。开展创业教育辅导课,能够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知。这类课程往往注重理论讲解,没有实践安排。学生对创业只是加深了概念上的理解,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创业的行动中去。创业教育仍停留在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把高校创业文化渗透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去。

3.创业团体中失败率高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创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一般大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在管理、创新和决策方面都处于劣势。此外,年轻人难免冲动浮躁,需知创业非易事,没有毅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三、创业文化对创业技能的影响

创业技能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业技能和果断坚韧的创业精神,还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更助于促进大学生主动围绕创业选择,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职业追求、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塑造兼具创新性、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的个性心理品质。[5]这些既是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目标导向作用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培养优秀创业人才的必备土壤,也是促使大学生开展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发挥创业文化的目标导向作用,包括对创业艰辛的认知、行为目标导向、职业发展规划等,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创业态度,培养创业兴趣。

2.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创业文化是教师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行为表达以及学校对创业群体的政策态度,是全体师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和相应的价值观念。在校大学生要想拥有良好的创业技能,除了要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外,还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动向,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业实践来充实自身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阅历。

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游戏,而是投入到创业活动当中。这样除了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外,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挣钱的乐趣,也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文化特别提倡以主体为中心的团队合作模式,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几乎都是以团队合作、集体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即便是特别依赖个体的头脑风暴也需要通过交流与分享的纽带将个体彼此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主体智慧,调动积极性。高校创业文化很少主张个体的特例独行,其所蕴涵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极大地促进了主体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6]

四、引导和培育正确的创业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应把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理念的教育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课堂教育。在推进创业理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鼓励大学生敢于发现新趋势并把握新契机,不断创新,实现创业价值。

1.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

确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高校靠培养人才的质量求生存,靠科研求发展。而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些均需借助于创业教育。[7]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2.形成鼓励创业的制度文化

首先高校应建立指导机制,调动教师的辅导热情,指导学生将创业理念转变为创业行为并将创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其次需建立鼓励机制,可以先从创业学分着手,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最后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场所、人脉等方面的支持,与外界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创业活动室和科技创业园区等。

通过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Logo设计、辩论赛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创业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增强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的感召力度,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阵营中去。

3.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

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指导者。目前绝大多数的创业指导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发展。一方面任课教师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辅导中去,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实践方面不足的因素。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造就一支专业的创业辅导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兼职小教师,分享自身的创业心得,并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

4.创新学生创业的实践形式

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活动,仅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创业文化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创业实践中去。

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企业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校企结合的协作项目中去,使学生在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

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创办企业或是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学校开辟财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实习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创业提供一个实践平台。[8]

三是组织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各种创业项目竞赛。通过比赛,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自身的不足,还能够获得权威专家的创业指导。这是人生阅历的积累,也是创业过程的一次提升。

五、结束语

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挖掘潜在的动力,改变思想和行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优秀的创业文化的引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前进方向,不急不躁,吃苦耐劳,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政,李玉玲.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与发展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18-25.

[2]刘素婷.谈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J].就业与创业,2011,(23).

[3]张效东.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6).

[4]高建,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150.

[6]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

2011,(1):62.

创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1创业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国外学者对于创业投资集聚的研究主要基于创业投资具有空间邻近偏好的假设[5],他们认为,创业投资的地域集中是由于创业投资活动的空间邻近偏好造成的,即创业投资者喜欢投资于距离自己近的企业。更有一些国研究指出,创业投资机构对本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明显的投资偏好。Florida和Smith通过观察英国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现,位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创业投资机构倾向于寻找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投资[6];Powell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美国几个大的生物工业园区(Boston、SanFrancisco和SanDiego)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7]。创业投资在本地集聚是产业创新集群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本地创业投资行业的支持。王缉慈指出,硅谷内衍生新技术企业的能力之所以如此之强,关键是创业投资在本地发展壮大为区域内企业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8]。在创业投资的引导下,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聚集在一起,这种由创业投资空间邻近效应所产生的资源集聚环境有助于加速本地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尤其是当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创企业在向外部寻求资本时,创业企业家为了接近资金、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来源,往往更愿意选择在创业资本和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地区设立公司;并且随着区域的企业成功率的提高,这将吸引更多创业资本和创新资源形成集聚,这种由资本集聚与技术创新集聚形成的“马太效应”促进了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的良性循环。

1.2创业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资源因素,更重要是由行业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所决定。新经济地理学强调知识溢出的本地化是影响产业创新集群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从创业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获得的知识溢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投资者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溢出,创业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能够为投资者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大大促进了投资者对企业家的经验交流和隐性知识的传播;二是由创业投资所推动的整个行业范围内的知识溢出效应,很多创业资本聚集的行业具有明显知识溢出特征,创业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能够帮助行业知识溢出在本地范围内实现最大化收益[12]。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看,创业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对产业创新集群的影响在于为知识流动提供了便利。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性极强的行业,由创业投资空间邻近效应所导致的知识溢出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提供了强化机制。首先,创业投资与创新企业的空间邻近性增加了双方对产业集群的知识输入,并逐渐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积累,对于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创业资本在本地范围内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能够促进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人才流动,尤其为隐性知识溢出提供了条件;再次,由创业投资推动的知识溢出效应促使产业创新集群逐渐发展成为两者相互融合的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形成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自我增强机制,是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创新产出与生产率水平的重要源泉。

2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共生系统

从上述分析可知,创业投资的集聚效应与产业创新集群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本文运用产业共生理论对创业投资行业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和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关于“产业共生”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尚未存在统一的观点。按照袁纯清对于经济主体共生关系的定义[13],本文将“产业共生”界定为以不同产业或其业务模块之间存续性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表现为在一定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所形成的关系。产业共生关系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产业链连接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本质,只要发生产业共生,共生关系中的经济主体一定具有明确的利益追求,虽然各个共生单元的职能分工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形成有效的互动、协调与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超越市场和企业的组织形态———产业共生系统[14]。产业共生系统是一个中间型组织,它由三大要素构成: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1)共生单元。本文分析的是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之间的共生关系,从产业层面来说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创业投资集群与产业创新集群,而从企业层面来说共生单元则对应的是创业投资机构与技术创新企业。(2)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指影响产业共生系统形成的所有外部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能够出现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共生现象,本文的共生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吸引更多的创业资本与产业创新集聚的政策、基本设施和市场环境等。(3)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产业共生模式存在卫星式共生、网络式共生等组织模式[15]。本文根据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阶段,将两者的共生模式归纳如下:一种是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模式。它是指在产业创新集群形成的早期阶段,以某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为主导,其它与该投资项目具有产业联系(上游、下游、相同节点)的多个企业围绕主导项目进行运作,一个或多个创业投资机构通过投资于主导技术创新项目,待主导技术创新项目取得产业化成功后,带动更多创业资本进入产业链上其它技术创新项目,从而形成以主导技术创新项目为中心的卫星式共生模式。另外一种是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模式。我们知道,一个创业投资机构不可能将其全部资本投资于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随着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壮大,其投资对象的范围应该更为广泛,有时候创业投资机构之间会相互共享某些信息和资源,并相互合作联合投资于某些前景较好的技术创新项目,多个创业投资机构同时投资于同一区域相同产业的多个技术创新项目,先形成小范围的技术创新集聚,待这些项目取得产业化成功后,带动更多创业资本进入同一产业的其它技术创新项目,从而形成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模式。

3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共生的理论模型

在产业共生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初创、成长、成熟、衰退是其生命周期的四个必经阶段,这在形态上与生物学的Logistic模型非常类似,因此,本文将创业投资行业(以变量VC表示)与产业创新集群(以变量HT表示)的增长曲线基本模型设定如下。假设变量VC(t)和HT(t)的演变均遵从Logistic规律,两个产业的相互作用和关系通过方程中的系数ai和bi(i=0,1,2)体现出来:系数a0、b0分别表示创业投资集群与产业创新集群各自的增长率,若把两者看作是同一个产业共生系统的话,a0>0(或b0>0)表示创业投资集群(或产业创新集群)可以依靠系统以外的资源为生,而a0<0(或b0<0)则表示创业投资集群(或产业创新集群)不能够完全依靠系统以外的资源为生,显然后者是我们所关注的情况。系数a1、b1分别表示创业投资集群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密度制约,一般假定a1<0、b1<0说明创业投资集群与产业创新集群的增长受到外部资源环境的限制。系数a2、b2表示两个集群的相互关系,当a2<0、b2<0时,说明创业投资行业(VC)与产业创新集群(HT)之间相互竞争;当a2>0、b2<0时,说明创业投资行业(VC)寄生于产业创新集群(HT)之上,反之亦然;当a2>0、b2>0时,说明创业投资行业(VC)与产业创新集群(HT)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根据关于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增长曲线的基本设定,下面基于Logistic模型对两种共生模式的演化过程进行理论建模。

3.1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演化模型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模式主要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创业投资机构是在某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之后才出现的,即创业投资机构依赖于产业创新集群的项目资源而生。假设创业投资行业和产业创新集群的固有增长率分别为rVC和rHT,NVC和NHT是它们的最大容量,其中VC(t)NVC和HT(t)NHT反映了相当于NVC和NHT而言单位数量的创业投资机构或技术创新企业消耗的资源量(假设总资源量为1);σHT表示技术创新主导项目每单位自然市场规模饱和度(相对于NHT而言)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水平的贡献,σVC表示创业投资机构每单位自然市场规模饱和度(相对于NVC)对技术创新主导项目产出水平的贡献。根据Logistic模型卫星式共生模式的性质,本文设定以技术创新主导项目为核心的卫星式共生Logistic模型如下。

3.2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演化模型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模式假定产业共生系统中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它们各自的存在对对方的产出水平(或投资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即σVC>0,σHT>0。根据Logistic模型网络式共生模式的性质,本文设定以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Logistic模型如下。

4模型的均衡解及稳定性条件分析

4.1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演化模型求解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组(2),可得出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解。求解不等式组(4),可得出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性条件:σVC<1,σHT>1,σVCσHT<1。σVC<1表示创业投资机构对技术创新主导项目产生水平的贡献相对较小。因为在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项目资源较为稀缺,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十分激烈;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水平依赖于产业创新集群的技术创新主导项目,而主导企业则对创业投资机构具有较大的选择权,因此作为卫星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对主导企业产出水平的贡献并不明显。而σVC>1则表示技术创新主导项目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水平的贡献较大。作为产业创新集群的技术创新主导项目,主导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高速成长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青睐,另一方面通过带动上下游以及同一节点企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吸引到更多创业资本,促进整条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因此,在技术创新主导项目的带动效应下,产业创新集群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水平的贡献十分明显。σVCσHT<1表示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产业创新集群模式客观上要求技术创新主导企业本身的产出规模比较大,而作为卫星的创业投资机构数目要比较多,并且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创业投资与产业创新集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协调能力。

4.2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演化模型求解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组(3),可得出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解。求解不等式组(5),可得出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性条件:σVC<1,σHT<1,σVCσHT<1。σVC<1,σHT<1表示在多项目共同驱动的网络式共生情况下,创业投资机构与产业创新集群中的技术创新项目彼此之间对对方产出水平(或投资水平)的贡献不会太大。因为网络式共生模式更加强调的是维持共生单元之间的地位平等和收益分配均衡,如果某个创业投资机构在资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创业投资机构的话,具有优势地位的创业投资机构完全可以忽略联合投资网络,单独投资于多个技术创新项目,那么网络式共生模式就失去意义;而某个技术创新企业在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则属于主导项目驱动的卫星式共生模式。σVCσHT<1表示多家创业投资机构与多个技术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贡献水平相当,但贡献度并不是很大,足以保证共生关系的长期稳定。

5结论与政策建议

创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创业教育先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并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了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创业教育正式并列为学科体系。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精神为教育核心与教育理念、以“白手起家”为核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整体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它主要将创新性作为教育理论核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个人的冒险精神、自主工作能力与高层管理技能。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转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它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突出就业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创业教育注重将学生的就业观念从传统被动的就业理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理念。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智力型综合人才,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并将知识智力转化为经济产物,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再次,创业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劳动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所导致的后果是剩余劳动力过甚,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带动,也需要国内个体创业者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劳动岗位,稳定国内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

中职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它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需要在时间历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创业意识。我们应通过中职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并注入相应的创业意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创业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基础进行实践工作,即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明确具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职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模式指导下进行创业培训教育。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

因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不能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而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情境模拟结合起来,并建立校外与校内的创业实践基地,由学校进行投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与把握创业知识与内容。

四、结语

创业论文范文第12篇

1.学校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学校作为连接社会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大学生各项本领技能的加强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是学生受教育、长本领、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该场所中,大学生要进行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将起到重要作用,创业意愿的形成效果自然离不开学校的影响,学校通过教育、支持、鼓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创业意愿。学校对大学生形成创业意向的影响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其二是开展科学的创业教。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依赖于学校优质的校园文化,其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体制条件和物质环境,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意识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引导学生创业方向等方面都起到的积极重要推动作用。校园的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对于创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勇敢创业的信心及鼓励创业的思想。学校依托自身文化、价值理念为学生创业创建良好积极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中形成创业意愿,而创业意愿的形成往往与学校的文化环境、思想理念、教育环境之间形成正相关关系。学校开展科学的创业教育包含教授理论专业知识和指导创业实践两个方面。从学校教授理论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美国百森学院最先提出创业教育,在该学院编著的《创业学丛书》中,就从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的角度,整合探究创业的成功人士应具备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书中透彻地展现了有效的创业教育应融合人文科学教育,并结合智力、非智力的思想开放。同时,创业理论知识教授时,不能趋同于其他学科采用金字塔型的传授结构,而应该采用环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发展中心,从教师、同学、网络角度传知授业,以培养创业素质为内涵核心,以知识教授为外延展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创业实践的指导上来说,高校通常会邀请成功或知名的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座谈会、针对大学生创业创建创业基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创业规划比赛、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指导,高校利用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做的较为突出,它不仅在学校中设置各种创业教育课程,紧抓学生在校创业教育,而且创建多种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的实践培训,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强实际创业能力,同时对校内创业教育成效进行巩固和完善。美国的创业家学会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最好机构,其成员皆是成功的创业家,该学会会定期与大学生开展交流沟通活动,创业家通常会用自己的亲身创业经验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再如大学生创业中心,在这个机构中每年都会举办创业计划比赛,通过比赛让大学生做出创业计划,从中选取最具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创业计划,并且为该计划的创意设计者提供创业操作指导和资金支持。1997年清华大学创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这次大赛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践指导加上创业理论教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学校环境,并影响其创业意愿。

2.家庭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体地说,家庭环境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硬环境,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职业、总体收入状况;另一方面是软环境,包括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行为举止。抽象地说,家庭环境指的是无形的存在于家庭之中的独特气氛和特殊情调,这种气氛受到家庭各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理情绪,家庭对人的影响和感染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家庭各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人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般是频繁的、多方面的、综合的。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于西方的开放式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往往过于传统,父母的文化水平、综合素养、价值理念、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之中对子女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性格产生影响。在关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创业背景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鼓励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更高,创意意愿更强,大学生更愿意自主创业,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较多,思想文化先进,人们更加看重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据研究发现,父母的创业经历对子女形成创业意愿有极大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其言行举止等多方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的教育、支持、帮助、鼓励与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之间成正比关系。另外,户籍所在地是农村或城市也影响着创业意愿的发展与形成,一般来说,农村大学生长期受到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影响,致使农村学生思想保守、不敢创业,家庭不支持,缺乏创业资金,导致农村大学生无法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而对于城镇大学生来说,则恰恰相反,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都使得城镇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开放、眼光前瞻,资金方面也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后续保障,因此,大多数城市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创业积极性较高。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与环境往往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影响着大学生行为方式、职业的选择、性格的养成等很多方面,更会无形中影响创业意愿。

二、创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方法

1.政府政策支持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创业启动资金与创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创业,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国家和政府应针对大学生创业制定颁布相对完善的法律政策,以优化创业环境,从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肯定、帮助和扶持。具体而言,政府应当为有创业意愿且有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以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可以对大学生初期创业期间的税收进行免除或减少,并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扶持,针对大学生创业成立专项扶持基金,政府应在政策上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尽量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步入自主创业行列之中。另外,政府还要充分利用其部门的信息条件和行政职能,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广泛的国内外创业信息,促使创业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凭借政策优势强化创业意愿。同时,政府应强调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及其重要性,促使其变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引导媒体的关注,扩大宣传广度与力度,逐步提高人们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倡导勇敢积极的创业精神,提升敢于积极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并逐步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

2.学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创业教育同样影响着创业意愿的形成。高校教育应就大学生创业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创业计划、树立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增强创业技能,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地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的同时,要防止大学生过于盲目地进行创业。第一,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添加多种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知识,掌握相关创业理论。创业课程设置的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要想形成创业意愿,应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开始,而要形成创业兴趣就要充分了解创业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创业知识的了解,明确创业的优势所在,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第二,高校应增加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激发创业意愿。比如在校内举办各种创业比赛,用这种形式为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平台,锻炼创业技能,促使创业能力的提高及创业实践水平的提升,在实践中了解创业的真正意义,使大学生有更加强烈的创业意愿。第三,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对创业指导老师实际创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创业教育的关键在教育上,因此,应着重加强教育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建设,只有高水平、专业能力强的创业指导教师,才能给予大学生以正确的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创业建议,才能更好的培养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家庭的鼓励支持家庭环境与家庭条件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意愿的形成,家庭成员的鼓励与支持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动力与源泉。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成功创业,家庭的成员的支持与鼓励是关键因素,家庭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和尽可能的物质资金帮助。在精神上家人应该多给予鼓励、安慰、激励,帮助大学生树立勇敢战胜创业困难的信心。现代大学生虽具有足够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难免会产生不自信现象和畏惧心理,影响正确的创业形式选择,作为家人,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时期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及时地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大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更加勇敢的面对市场压力,家人的支持会变为大学生工作的动力,促使其以最好的心态,解决创业问题。在物质方面,家长应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本身就没有资金积累,若家长能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那么就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为创业提供资金基础保障。并且家长应改变传统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大公司才是好工作,要从内心给予足够的支持,要从实际赞成自主创业,来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创业的意愿。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由政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者共同组成,对现今大学生形成创业倾向,增强创业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自始至终都影响着人们的活动,自然也贯穿融合于大学生创业之中,是激发大学生潜在创业倾向的动力和源泉,融汇于创业倾向产生初期到实践创业经验整个过程。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毕竟是单一的、欠缺思维整合性和创业实战性的单方面因素,而学校教育会产生比家庭因素更强大的指导效果。学校的创业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创业心理、意识和态度,学校环境所产生的创业影响相对“成熟化”,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创业技能、创业行为及创业方法,学校教育推动且强化了影响效果,弥补了家庭因素的单一性和欠缺性,从本质上让学生掌握创业本领。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环境影响,使大学生具备了相对全面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对大学生的创业做实践准备,通过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大学生的外界创业环境上,家庭、学校、政府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紧密配合,发挥交叉整合后的推动作用,三者共同建立起创业支持体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与创业意愿。

创业论文范文第13篇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品创新的周期太长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上是投保人有需求,公司就能开发出所需要的产品。而我国保险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显得不足,以家财险为例,目前各公司的产品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的条款费率相差无几。据统计,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52元,人均居住面积7平米;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人均居住面积21平米,分别增长9倍和2倍。人民生活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而我们还采用老的条款费率显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周期性,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及时创新,就必然落后,这也是我国家财险业务多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2002年全国家财险保费收入24亿元,仅占产险总保费的5.4%.1985年至2002年平均递增6.9%,低于总保费递增速度23.8个百分点。

(二)服务创新的张力不够

在我国内地的一些保险企业中,不仅存在着展业理赔“两张脸”的现象(即拓展业务时笑脸相迎,一旦客户索赔时却脸拉得很长,判若两人),造成了保险资源的严重毁灭。更有甚者,有的业务员为了追求个人业绩,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造成群体上访,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近年来,通过市场整顿,这些问题虽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服务链脱节现象(即只注重承保和理赔两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步入小康,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承保和理赔,而是包括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险条件优化和保险补偿等在内的全程服务。只注重两端而忽视全程服务,势必造成业务脱节,失去市场,降低竞争能力。

(三)理论创新的突破不大

我国保险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外的保险理论,但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保险理论。保险业恢复经营之前,我国保险理论集中于马克思、列宁等对社会剩余中需要保险基金扣除的论述。保险业恢复经营后,保险理论研究日渐繁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保险是否是商品”为主题的大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顶峰。此后,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国保险理论基本上是“拿来主义”,结合我国保险业自身实践的理论创新较少,更没有什么突破。目前,不仅大专院校教课书采用的内容多半是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形成的理论,就连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部门也没有太大的突破。其中,对国外研究成果模仿者居多,对中国保险现存问题描述性讨论较多,普遍缺乏对现象背后内在逻辑的理解。实际上,保险问题和所有经济问题一样,都有其社会制度背景,如果忽略这种背景,盲目与国际接轨,只能是浮在表层上,不会有大的突破和进展,对保险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会太强。

保险业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创新动力差

1.市场竞争不充分。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主体数量仍偏少,市场竞争不充分,最大的三家产险公司(中国人保、平安和太平洋)占产险市场的94%,三家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占到寿险市场的91%,部分地区仍处于独家经营的状态。高市场集中度造成供给主体间竞争压力不足,创新驱动力较弱。

2.政策环境不宽松。长久以来,我国对保险业在产品费率、条款、机构、人员、资金运用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管制,保险创新的空间相对狭小。

3.创新产品欠保护。在保险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保单上关于承保范围、保险价格、险种的设置都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晰的描述,并进而公示投保人知晓。文字的这种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所知,且极易被对方模仿。而与此同时,模仿者却不必为此付费,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知识产权,特别是以文字表现的产品的归屑不易识别,目前还缺乏对保险公司创新成果进行保护的有效手段。即使有相关的法令出台,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公司进行保险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4.创新者价值难体现。创新本身蕴涵着风险,特别是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创新者宁愿放弃创新,以规避创新可能失败的潜在风险。所以,创新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作保证,以使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对称。目前,各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对于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和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鼓励和保护。在此情况下,有创新能力与愿望者为规避风险,也更倾向于选择少创新或不创新。

5.管理者短期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始终存在着体制性问题,难以建立起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长期性的有效制度。这一制度性问题导致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家一样普遍在经营管理中表现出较强的短期行为,求稳、求急心态过重,对投人大、风险高、见效慢、评价不一的创新问题缺乏积极性,主观上限制了创新行为的发生。

(二)创新投入少

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保险创新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以及对承保成本与收益所进行的尽可能准确的衡量和测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因为回报的不确定性,这部分投入又有较大的风险。因此,筹集创新资本而不是负债来进行创新是更加安全的方式。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内资保险公司的资本空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与保险市场庞大需求相适应的行业性高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寿险业的利差损、财险业的高赔付率现状。这些都使得保险公司资本金明显过小,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很难再进行创新投入。加上我国保险企业在竞争中更多地关注于市场份额的高低,忽视对市场的研究,保险创新也就因缺乏资金支持而步履维艰。

从国外的一般情况看,有实力的保险机构都拥有强大的研究机构及专项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支撑保险创新。比如,瑞士苏黎世金融集团、美国信安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都有逾200人的研究人员,每年用于研究的经费比我国所有公司用于研究的经费总和还要多。

(三)创新人才缺

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长达20年之久,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对保险业需要的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层。在保险业恢复经营的很长时间内,保险业最好的“人才”被认为是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保单销出去、把保费“赚”进来的人员。因此,许多专业人才如精算、核保、核赔、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储备和培养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因素是造成我国保险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保险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中、外资的保险公司急欲扩充业务,保险人才需求旺盛,但市场上专业人才缺乏,这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保险业创新的需要,也给中国保险业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

保险创新的方向及目标

(一)整合理论创新力量充分发挥保险监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等各自在保险理论研究上的优势力量,是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目前,保险公司和大专院校等都聚集着一批精英,但大都各自为战。业界的理论研究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但其研究缺乏对保险业实践前瞻性、深层次的提炼和总结,理论提升不足,很难有较大的理论突破;学界具有较强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但缺少实践经验,其研究成果中规范研究偏多,实证研究与数量研究较少,一些研究还与实际脱节。如果让保险学会从中搭桥,把这两股力量整合起来,实现互补,便会形成强大的研究力量。保监会可借助这一力量建立一个相对紧密型的保险研究机构,同时倡导和鼓励理论创新,加大理论创新投入,推动保险理论创新研究。对我国50多年来相对零散的保险理论成果、保险业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险业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保险理论的优秀成果,着力构建我国保险理论的系统性框架,寻求保险理论新的突破,为加快保险业发展提供指导。

(二)加快产品创新速度

市场需求是拉动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早在1974年美国学者厄特巴克就得出一项结论:60%—80%的创新是需求拉动的。因此,无论寿险还是产险险种开发与创新都应该注重改变目前保险产品雷同、市场细分不明显的状况,在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有需求、经营有效益的原则,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投入,针对不同的保险对象、不同的销售渠道设计不同的险种,满足人们多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要。特别是要针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老龄人口医护保险少的特点开发相应的新险种,开发针对高收入人群的保险产品,积极介入职业责任保险、教育保险等领域。针对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设计适合于银行销售、与银行业业务关联密切的险种。为鼓励产品创新,监管机关应对创新产品给予一定的保护期。如与创新产品60%以上类同的不予备案或暂缓备案,否则就无法形成纳什均衡,公司都愿意模仿而不愿创新。

(三)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已进行了一些服务创新,如推出专线客户服务热线、事故代步车、车友俱乐部、异地出险就地理赔、小额快速理赔通道等,但是这些创新仍是狭义的、较低层次的。进一步深化保险服务创新,一方面,应围绕“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险后的查勘定损理赔”这一服务链,逐步向外扩展链接;另一方面,应从我国相关的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展开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以及附加值服务。一是针对医疗、养老制度改革后居民迫切需要医疗、养老方面优质服务的现实,在做好医疗、养老保险的同时,大力开展诸如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二是针对就业改革后失业者的增多,在提供失业保险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再就业培训、再教育咨询、就业信息等服务项目。三是开展教育保险时将出国咨询、教育咨询、家教信息等内容作为延伸服务。四是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理财指导、金融信息等家庭理财方面的服务。通过良好的服务,打造保险业的整体品牌,吸引更多公众自愿投保,变潜在的需求为现实需求。

创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创业教育是蕴涵在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具体升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形成较好适应社会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实践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可见创业教育是融于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认为大学生在接受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当接受创业教育,并将之看成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虽然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认识上还存在种种错位。许多高校教师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创业教育对在校生意义甚微,可有可无。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属于就业指导的范畴,不外乎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比赛等活动。许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极少数找不到工作的学生的无奈之举,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创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是对少数极优异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多数学生没有能力创业,没必要进行创业教育。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创业风险太大,不赞成大学生创业。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资源的浪费,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针对上述种种错位认识,高校应积极调整办学指导思想。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求真务实。提倡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开发为目标,是关注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及知识经济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对人的投资”。知识经济的兴起引起劳动就业领域的重大变化,传统岗位已经越来越脱离时展,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岗位,而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方式,应该把创业作为“择业”的新途径。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学习创办企业的系统知识,如企业开办、管理、运作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优良品质,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毕业后既可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又能在条件成熟时为了谋求更好发展而自己创业。

二、健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育能够实施的有力载体,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又要与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相结合。高校应进一步整合校内优势专业学科,依托与创业教育比较密切的学科,来组建创业教育学科,统一规划与管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技人文方面的知识,是创业教育课程的三大核心内容。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包括《创业教育概论》、《创业学》等,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有所了解,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创业教育的意义,激发接受创业教育的热情。同时,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做好创业准备。创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应由《创业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构成,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创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具备市场分析、资金筹备等与创业相关的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创业实践。科技与人文知识课程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站到科技前沿,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道德与素质基础。高校应积极扩大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我国虽然有数千所高等院校,但是仅仅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开设了面向少数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属于必修课,基本属于选修课,有些甚至属于非限定选修课。高校应尽快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开设结构合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达成教育目标。以一般院校为例,创业教育应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塑造的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来讲,在大二侧重激发创业意识,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论知识,逐步熟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大三侧重培养创业能力,通过创业专题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团队建设、企业管理等与创办企业相关的具体操作环节。大四侧重培育企业家品质,针对那些立志创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组织他们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定期聘请企业界人士进行指导。

三、改革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效果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有较大差异,应采取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突破性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创业教育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受课时的影响,案例讨论、角色模拟等环节无法充分展开。尤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受到自身社会地位与人脉资源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企业达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合作意向。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局限在传统的课堂上,局限在教室与学校内,未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高校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由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方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案例分析,通过贴近学生的各种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迪,从而能够在将来的创业实践中少走弯路;组织参观创业企业及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他人创业过程的不易,从他人的创业精神中受到感染,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创业演练,指让学生对创业过程进行模拟,初步实施自己的一些创业构想,了解操作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系列环节,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创业想法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效检验,为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

四、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很多高校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园区,如大学生科技园等。这些园区一般由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和创意,学校建立孵化器,提供资金、技术、场地、设备等来支持学生创业。这种方式既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又使学生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磨炼。同时,一些院校通过勤工俭学中心等机构开办了各类模拟公司,如学生快递服务公司、学生维修公司等,为大学生架起劳务输出和智力服务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创业过程的同时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南通大学创办了电子商务网站“宅乐买”,被学生们誉为“自己的淘宝”。“宅乐买”包括“乐买厨房”、“乐买零食”、“通达镖局”、“跳蚤市场”等服务门类,还有各类热点商品推介、促销活动。如今,“宅乐买”每天有上千次访问量,月营业收入达3万元,被《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高的关注度。此外,高校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协会,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展示最新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创业实践动手能力。要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校友等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家给学生上课,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使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五、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成败。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区别在于,创业教育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需要在思想深处激发起学生对创业的强烈渴望,引导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进行创业活动。高校主要由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和进行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来从事创业教育。这两类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部分人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受过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培训,导致自身创业意识淡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由于没有创业经历,这些教师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并不熟悉,无法对企业的运作和操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到校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部分企业家没有从教经历,教学效果不理想。结构合理的创业教师队伍,应包括经济、工程、投资、企业等各领域内的专家。高校在创业师资方面可以进行以下优化创新:学校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师力量进行整合,组建专职教师队伍,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多渠道聘请兼职教师,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家到学校担任客座讲师,以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力度,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系统的SYB、KAB等创业培训项目。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掌握企业运作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将创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创业教育方向的优秀专家。

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系统性的工程,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各方协同联动。首先,政府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角色。各级政府虽然已出台一些如行政收费减免、特殊项目资助、小额贷款支持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未落实具体责任对象,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导致许多政策难以落实。政府应进一步在行政、工商、税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对诸如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政府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帮助大学生争取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从而帮助解决资金瓶颈。其次,企业应扮演合作者与赞助者的角色。近几年,一些企业大力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先后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单位,但在操作层面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导致实训基地不多,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企业与高校可以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合作。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也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或奖学金,用于帮助大学生开展研发或创业,使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提高创业能力。此外,应优化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广播、报纸、电视、展板等宣传方式,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创业的重要意义;积极树立创业典型,通过明星效应感染大学生,激励他们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

七、结语

创业论文范文第15篇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