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新闻采写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首先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宣传好人好事,批评虚假丑恶。要更多的关注百姓生活,要将百姓想知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时刻保持新闻媒体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捕捉既独特又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其次,新闻选材要新颖,要能够让听众觉感到新鲜,在重要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具体的突发事件融入新的思想,体现新的价值,引起他们的关注。最后,题材要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要选取典型的题材,能代表某部分人的思想,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使受众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主题的开掘。它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透过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表象发掘事物本质,使新闻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播新闻写作大致可以分为消息和通讯(即专题)。广播消息简单明了、传播速度快。要尽量发挥这个特点,在最短时间将消息传播出去。从大众传播学及广播新闻学的理论系统来看,消息写作主要应该采用螺旋式和倒金字塔式结构。螺旋式结构要求新闻的开篇是新闻的核心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或正常的逻辑顺序写作之后的主题部分。这样听众就能最先收听到最重要的信息,听众的求知习惯一般是这样的,因此能广泛应用在当代广播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闻开头是最重要的说明主题的材料,依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其他材料。这样听众就能根据播出时间方便地收听消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广播电台把原来的通讯题材归入“新闻专稿”范畴。广播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主题的深度挖掘,讲求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编写方式灵活,表现手段丰富。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简单来说,纵式结构式按照事物正常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横式结构是分别描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递进式通过推进事物发展去探求事物本质的编写方式。与消息写作相比较,通讯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综合技巧,所以一定要有十分准确的逻辑。

新闻编辑,广义的说包括新闻节目的整体编辑和节目内部具体新闻的编辑工作[2]。编辑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对广播的要求。广播能否留住听众注意力,关键是节目内容能否适应听众需求。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则容易得到听众认可和追捧;过时、落后的内容则难令听众接受。而且,听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新鲜的东西,也许不久就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显得陈旧。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因此,编辑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拓宽视野,从听众的关切点上挖掘新闻内涵,根据听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这样广播节目才能与社会经济生活同步、才能适应人们的收听需要。编辑的创新活动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风格样式方面。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因为传播越快,信息量越大,能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收到最新信息,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在当前面临各种媒体强有力挑战的情况下,新闻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能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达到广播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其次,要强调在“听”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的优势和声音的艺术,一切求其自然。如注重使用有关现场音响和人物谈话的实况,注意通俗口语,亲切自然,接近生活,使听众喜欢听,力求给听众一个真实自然的广播形象。

三、新闻播出

在新闻策划与制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播出,它向受众集中展示最终成果,一档新闻栏目的成功与否由它直接决定。播音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广播新闻播出阶段的工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播音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新闻的传播效果决定于他二度创作新闻的好坏。新闻播音要用事实说话,向听众准确无误地报告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让听众被事实本身的力量吸引,而且让听众被新鲜的事情打动[3]。新闻播音需要再度创作,不能简单的机械地照搬事实。这就要求播音员理解稿件内容要深刻,稿件思想要把握准确,要在经过自我的思维创作之后再将稿件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从广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看,广播新闻节目要想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要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最能吸引听众的报道形式。因为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能使听众身临其境,取得良好的认同效应。广播新闻性节目首先应当强调客观事实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是,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听众听了产生真实感。真实感是指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使人一听就信服。从目前广播电台的播出实践看,广泛采用的是录音报道,即记者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后,回媒体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播出。录音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是不可与现场报道相比的。广播新闻报道采用现场报道形式向听众展示现场情景,采用的是即时报道、同步报道,这是标准的“用事实说话”,最能使听众产生真实感。特别是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一些细节和事件的最新发展变化,会在听众的心目中产生良好的认同效应,达到圆满的传播效果。“时效性”、“真实感”与”真实性“相比,尽管不是放在第一位,却绝不能轻视。现在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事实完全真实,可就是因为缺乏真实感而不能使受众心悦诚服,缺乏认同效应,因为缺乏时效性而导致社会效益差,经济效益也差。所以,广播新闻报道本身要求真实性和真实感、时效性能有机地统一,即要通过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的听觉选择、细节观察和敏捷反应等等有效的现场报道手法,向听众展示事物的原生形态,有力地证明报道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而且内容是千真万确的。这也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易受性“,即受众便于接受。在真真切切的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有时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解说,只要让听众通过电波听到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再略加引导即可让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广播新闻报道的教化目的。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能力是新闻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使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才能够成为可能,同时也才能够有价值。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某些特别环节需要强有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强化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措施。不可否认的是,编辑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水准是成就新闻节目品质的关键,只有拥有这方面的坚实基础,才能够为新闻节目的创新提供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环境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新闻需求也同时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如此,相同的受众群体在不同时间段的喜好和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及思维,才能够敏锐地发觉新闻市场的变化,并针对新闻节目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在新闻市场中牢牢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寻求持续性的突破,不断地进行全新的尝试,摆脱新闻类型与风格的限制。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应做好引领行业潮流的准备,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整体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变化的内容,从而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随时进行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改革,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是在一定高度上的突破,因此只有编辑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增加内在的人文底蕴,才能够使创新成为可能。

二、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尽管新闻编辑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但却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直接受到人们日常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满足催生了人们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人们开始对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事物更加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就很自然地走入广大人民群众视野之中,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人们能够获取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内容,这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时政要闻、民生大事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新闻内容编辑过程中,需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客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现实状况,这样才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需要,将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提供给受众,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就能够树立节目在民众中的地位,使其变得更加具有实际价值。总体来讲就是说在针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具体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形势,更重要的是针对内容进行创新,应抓住新闻创新的本质意义,进行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只有如此,创新的成效才会更加显著。新闻创新的关键,不是仅局限于内容以及形式,而是编辑本身的意识,通过对受众心理需要的准确把握,对新闻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这样就能够牢牢抓住民众的内心。在进行具体的创新尝试过程中,应把握创新的精髓,对新闻进行本质上的突破与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就能够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把握好轻重缓急,要主次分明,将策划的重点放在新闻内容方面,注重情感的表达,辅助运用华丽的新闻形式,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

三、创新新闻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一)拥有独特新闻眼光,博学多才作为编辑,博学多才是必备的技能,这主要是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与勤奋学习,除开平时学习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注重实践工作,确保理论和实践能够相互的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够提升新闻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

(二)拥有组织、协调能力作为编辑需要经常对战役性报道进行组织,其中包括了栏目的开办、策划采访、方案制定等等方面。一个好的节目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这不单单是编辑一个人的任务,更多的是需要编辑与本台各个部门之间的成员以及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做好相互之间的联系,所以,编辑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三)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丰富的经验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不仅需要保持较高的新闻敏感度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夫,还需要懂得编排电视图像。只有电视新闻记者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完美地深入到各个行业之中,了解行业根本,确保自身拥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四)画面剪辑技术要足够的熟练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还应该懂得画面之间的相互组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相互连贯的画面,再配合上听觉的补充,就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整体事情的发展过程,也能够了解到记者以及编辑想要表达的意图。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制作舆论监督节目对于舆论节目的制作技巧,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懂得对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将党和人民作为工作的中心,懂得服务大局,并且通过党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政府部门重视的问题看成重点解决的问题。重视正确舆论导向的建立;第二,确保科学化的监督。通过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舆论监督,才能够通过科学化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到全新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新闻;第三,懂得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到法律所保护的,只要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能够进行监督,但是不能够泄露国家机密,也不能违背党的发展根本。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掌握模糊化处理技巧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编辑人员要懂得对新闻进行模糊化的处理。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还应该具备模糊化的处理技巧。在进行新闻的编辑之时,编辑人员应该考虑到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的新闻,然后再将这一类型的新闻进行模糊化处理。本身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很困难。不过其中却蕴含了一定的技巧f21。比如:模糊化处理一些不允许泄密的新闻;如果没有弄清楚事件的原委,但是又需要立刻进行报道的,也需要进行模糊化酌始理,之后在跟进报道,让观众对新闻的事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新闻当中还会涉及到未成年,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对于未成年的保护,能够模糊化的处理未成年人的个人资料。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编辑民间DV素材绝大部分行业都降媒体的宣传看称谓重点工作,比如:工商、公安以及消防部门等,当然,部分单位还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的设立,比如: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以及宣传部等,另外,也有专门负责活动资料管理的人员,并且将部分资料转交给新闻媒体进行刊登。作为这一部分单位的宣传人员,264和广播电视台之间就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也拥有以下的优势:从他们手中获取的素材是真实的、有效的,具备较高的可信度;从专业术语方面来看,其用词更加的准确,不会出现任何知识性方面的错误;能够及时地进行新闻的调查取证,尤其是对于执法现场镜头的捕捉,同时也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工作,并且也能够拥有部分记者无法进行捕捉的镜头。目前,很多广播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所拍摄的关键性画面,进行编辑与加工,然后形成一整套的专业新闻,然后进行播放。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掌握后期控制指挥技巧导播是后期进行新闻编辑的控制与指挥人员,所以,在后期的新闻报道中,导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一般来说,直播对于导播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是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基础扎实,同时还要具备对全局的掌控领导能力。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中,所有参与到节目正常播出的人员都应该服从导播的调遣。相比一般的媒介,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才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如果将时间看成为电视节目版面空间,那么编导就是对于这一个空间进行掌握的人员,编导本身的现场指挥能力以及掌控能力与电视画面的活跃性和丰富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为能满足这一点要求,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后期制作当中培养导播的控制技巧与指挥能力。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应用到的编辑技巧

理论上讲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坚持真实性、清晰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多项原则,但是考虑到广播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新闻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也会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以减少新闻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这种模糊的处理方法,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之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编辑技巧主要应用在重大灾情、国家机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报道。这样做的效果有两个,首先,其可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向社会大众传达主要的新闻信息。例如,在对灾情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简单明了的报道更符合社会大众迫切的心理。其次,可以达到一定的保密作用,避免国家机密的外泄。例如,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消息,编辑人员为了搞好新闻播报与机密保护之间的平衡,就会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仅就具体事件进行报道,而忽略事件中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

2)稿件甄别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途径十分的丰富,不仅有专业的记者进行新闻的调查,同时还有一些通讯员、热心观众或听众等为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提供新闻播报的素材。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众多的新闻中甄别新闻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价值,就成为了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具体来说稿件甄别技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注重与稿件提供者之间的联系,尽量与稿件提供者建立起长期并稳定的合作关系。

②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把握,保障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进行传达。

③对新闻的价值进行明确,新闻的价值应包括新闻内容的价值,以及新闻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3)深度挖掘技巧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平台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除了传统的纸张传媒外,网络传媒成为了广播电视传媒的重要竞争对手。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需要在新闻立意以及新闻深度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提升新闻播报质量的方式,强化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力。首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对新闻编辑资料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尤其是针对图片新闻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和大众热点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避免浅表式的报道。所谓的深度发掘应包括对新闻背景的了解、新闻影响的把握、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等。其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尤为重要,编辑人员应避免与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产生重叠,采取另辟蹊径的办法从其他层面对新闻进行报道,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4)增加趣味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主要面向的就是社会大众,因此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认可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吸引大众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的趣味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关新闻编辑人员应对增加编辑趣味进行提升,以保障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首先,编辑人员应对新闻播报的形式进行丰富,在电视报表的过程中,加入图表、视频、插画等元素,进而对观众的注意力进行提升。而在进行广播新闻报表的过程中,由于难以给听众以视觉上的刺激,因此新闻编辑应在语言应用上下功夫,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幽默性,让观众在听取新闻的过程中找出乐趣。其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对新闻的标题给予重视,通过标题的设立引起观众的探究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标题的制定虽然应坚持趣味性,但应把握住一定的尺度,不能过分的对新闻内容进行夸大,要保证标题内容与新闻内容相统一。

5)舆论监督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应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应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新闻的播报向社会大众传播正向思想,引导社会风气。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编辑工作负责,同时还要对社会上的舆论风潮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及时的抨击,对社会大众中的不良思想进行积极的修正,借助广播电视新闻的力量,对我国的大政方针、治国理念等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作用的发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实现进行不断的推进。

3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从目前来看,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正视自身缺陷,应对信息化时代需求,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也是新闻网站得以成功建立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缺陷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向相应区域传输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众对于节目的主动选择性,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随时、反复收听或观看,在新闻传播方面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利用新闻网站自身良好的交互性,在传播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以及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多样性,为受众提供主动选择的空间,产品那从而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存在的单向传播的缺陷。

1.2帮助广播电视媒体突破发展瓶颈

在发展初期,广播电视媒体凭借自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及形象化、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遭遇了发展瓶颈,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拓展空间不足。以我国的有线电视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用户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加上线性传播方式的限制,其覆盖面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受众休闲消费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和手机新闻等的普及,使得受众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在广播电视方面消耗的时间也必然随之减少;三是自身固有优势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原有的地域性优势和实效性优势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与新闻网站相互融合,能够利用新闻网站的各种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其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2.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融入新闻网站,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其各自优势的相互融合,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遭遇了发展瓶颈,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入新的网络化技术,实现与新闻网站的有机融合。而对于新闻网站而言,虽然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的基础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新闻网站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耗时相对较长,在受众群体的拓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能够继承广播电视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减轻网站建设的负担,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对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发展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新闻网站好广播电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发展策略不合理,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各自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社会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心理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发展策略。相关实践证明,在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过程中,较为有效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3.1加快融合步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字化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其自身也迅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社会发展以及受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应该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快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步伐,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在广播电视中引入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受众可以利用相应的设施,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有关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也就是当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电视、数字化电视等;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压缩,放到相应的新闻网站上,提供给网络用户进行浏览,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的各种优势资源,构建相应的新闻网站,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3.2增强受众互动

一直以来,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播你听(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媒体与受众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节目的质量也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广播电视应该大力借鉴新闻网站的优势,增强受众互动,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迎合受众需求,在拓展受众群体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3.3创新媒体形象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节目日益丰富,图像质量不断提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从根本上看,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倦怠心理,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针对这种问题,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的各种优势,对自身进行重新包装,创新媒体形象,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例如,可以在相应的新闻网站上,进行自我形象宣传,通过电子邮箱、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媒体进行完善,提升媒体自身形象。

4.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6篇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是记者一项基本功,也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采访前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采访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采访前准备得充分,就等于完成采访任务工作的一半。山区条件艰苦,道路崎岖,有时到偏远农村采访,一个来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时间,有时为了及时播出当日所采访内容,还得算好回到电视台对所采访内容的后期编辑制作时间,因此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备好、备足相关的采访工具设备。像我们山区电视新闻记者,可能都会吃过准备不足的苦头,我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对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有一次在接到下乡采访任务时,拿到机子、带子、话筒就出发了,到了现场开机时,发现带子由于老化,拍摄时老是卡机,由于来时只拿了一个带子,没有备用带子,回到台里拿,显然时间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拍拍停停,弄得自己很被动。因此,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对我们电视记者来说至关重要,摄像机对于我们电视记者来说,就像是士兵手里的枪,一把好枪加上充足的弹药,才能打好战,同样,机器能否正常工作,电源是否充足,带子是否足够,是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围绕相关报道内容准备有关资料。从大处讲,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了解掌握上级精神,以及近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在采访时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问题。如果我们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从小处上讲,就是记者要了解被采访者或是被采访当地的历史和现状,如某个乡镇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面积,特色产业,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等。这样去采访,就不至于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就不至于碰到尴尬的事情了。

二、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

由于是山区县,交通不便,一些记者一想到要下乡就紧张,平时能不下乡就尽量不下乡,围着县城机关部门转,围着会议转,工作虽然轻松了,但老百姓却并不买帐。新闻界老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因此,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基层和群众中,蕴藏着大量有新闻价值的题材。实践证明:距离群众的生活越近,越容易捕捉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2009年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后的一个月,我带着《受莫拉克影响,我县猕猴桃损失惨重》的报题到一个偏远乡采访,在拍摄了一些猕猴桃受灾画面后,就想赶回去完成报道任务,却发现当地果农虽然在采访中有提及猕猴桃受灾严重,表情却很轻松。后来在与果农的深入交谈后了解到,虽然当地猕猴桃大量减产,但是,由于外来订单增多,猕猴桃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地果农对猕猴桃增收信心十足。“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深入才会有深度,作为一名记者我牢记这句话。只有多下基层,多同群众交谈,才会让我们山区一线记者的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也会获得丰富生动的语言,为写出好的作品提供良好的条件,“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这名老行话,正是告诫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善于在深入基层上下功夫,要不怕吃苦,多到小、散、远的农村走走,多到群众中走走。只有敢于吃苦,至人所未至,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作品。

三、捕捉细节,彰显感染力

生动的细节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引起观众的关注,吸引观众投入到新闻中,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因此,细节把握得好,新闻的质量就高;没有好的细节,新闻的质量就比较低。如果能捕捉到表现力强的细节,那就会使新闻主题更有感染力,否则,新闻就会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一边用心体验,一边认真采拍,充分掌握丰富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分析、判断、提炼,把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特点鲜明,文字、画面语言内涵深刻的细节筛选出来,确定为典型细节。例如,当一位村主任谈起新农村取得的成就时,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可以将他的表情确定为细节,怎样抓细节呢?首先,选择恰当的位置,这样才能拍摄出满意的效果。其次要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观察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其余部分稍稍注意即可。既要突出点,又要兼顾面,保持画面的完整性。第三,记者对新观察的事物,要进行思考,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要善于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创造,丰富其内涵,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四、尊重采访对象,营造良好气氛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关系着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形象。如果记者举止文明,言语得体,便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塑造媒体的较好形象。在以后的采访中,人们就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交流情感经验,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减少沟通中的障碍,提高采访效率。如果记者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往往会让采访对象感到厌恶,避开媒体,拒绝采访。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只有尊重采访对象,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采访对象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尽量适应环境,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免引起对方不满。要深入到田间地里,放下架子,帮农民做农活,聊聊家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尴尬。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现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当对方因为性格问题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对方的兴趣点,把采访变成轻松的聊天。比如,可以与农民聊一聊新农村建设,让他们谈谈农村的新气象,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缓和紧张的气氛。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四)创新意识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置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置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岩.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 新媒体 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1深刻理解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职责

广播电视具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而其中新闻传播功能是广播电视的首要功能。坚持新闻立台是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是广播电视的立身之本、强台之基,是广电媒体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明确新闻类节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特色,反映企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要坚定主心骨,坚守大方向,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企业广电媒体的主体任务。要深刻理解和履行好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责,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原则,把坚持正确导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灵魂,把客观真实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职工群众心声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使命。要以突出新闻制作、传播为主线,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从整体上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要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对新闻综合频率、频道及其新闻类节目予以优先配置、重点支持,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加强专业类新闻和各类节目的导向把关。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形式、载体、手段和方法,积极、主动、真实、生动地反映时代主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加强频率频道和新闻节目品牌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新闻传播的感染力、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正确把握广大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新需求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获知新闻信息是受众的第一需求。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和监督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多元文化价值观交融、互联网和微博等新兴媒体兴起、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广电媒体必须改变过去“我播你看”的传统受众观和传播观,不断适应时代新变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新需求,才能赢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此,要更加注重满足受众对知情权的诉求,增加新闻报道播出数量,优化新闻节目布局结构,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拓展新闻节目广度深度。要针对当前油田热点难点问题,注意从广大职工群众的关注点入手,加强正面解释引导。要更加注重改进新闻传播方式,使新闻报道视角与受众接受心理有机结合,并在受众参与和与受众互动中实现新闻有效传播。要采用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连续性跟踪等报道方法,探索新闻传播规律,找准契合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打动观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3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规律

共存、互补、融合、创新是当今媒体的基本生态。面对“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广电媒体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拓展新闻舆论传播新领域,创建新闻舆论传播新平台,形成新闻舆论传播新业态,确保广电媒体的主流地位,发挥广电媒体新闻舆论宣传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应对新兴媒体与强化主流声音的关系。在网络舆论泥沙俱下,不辨真伪的传播环境下,广电媒体要坚持自我判断和价值标准,避免不加选择,盲目跟风和被渠道化,成为网络舆论的推手和帮手。要做到既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又以自身的权威声音正本清源、以正视听,抢夺话语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扩大广电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遵从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规律,加强新闻传播高新技术的运用,积极探索构建以广播电视媒体为核心主体的多媒体新闻传播新平台,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微博、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广泛调动和运用各种媒体资源,拓展新闻节目覆盖面,打造立体化多平台的传播模式,实现与读者近距离的接触和互动,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形成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引导合力。要加强广电新闻从业人员新媒体技能和素养培训,增强全媒体环境下从事新闻采编、传播以及多媒体联动报道的能力和本领,为深化新闻立台、多出精品佳作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占领新的宣传阵地。

4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1篇

文化全球流的新特点及我们的策略 路晴,Lu Qing

关于当前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思考 刘徐州,Liu Xuzhou

打造中国传媒业的航空母舰--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 肖莘,Xiao shen

国家文化安全与广播电视集团化 张德勇,蔡尚伟,Cai Shangwei,Zhang Deyong

试谈广播电视集团化趋势--广播电视集团模式之比较分析 闫忠军,Yan Zhongjun

广播创新:面对WTO的选择 韩维滨

文化传播对西部经济开发的促进作用 黄忠清

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品位提升--关于《对话》的发现 王田,Wang Tian

"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 黄爱萍

"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综述 农秋蓓

获奖纪录片《祖屋》研讨会综述 央视,Yang Shi

关注"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引进节目编播后的思考 张子扬

电视纪录片:选择的艺术 朱爱武

论交响音乐会摄像的画面创作 王陵,Wang Ling

新闻事件可以合理策划 王羚,Wang Ling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 陈崇山,赵水福

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六个重点话题等16条

电视频道的竞争元素--几套卫视节目频道形象比较 张同道,zhang Tongdao

新闻批评价值刍议 杨明品

收视数据的边界和动态化 周笑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轨 丁廑

新时期广电工作者要增加内部凝聚力 裴艺元

浅议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后期创造力 丁怀东

经济广播的专业化定位 张君琳,朱连学

谈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从常德电视台的实践说起 龙佑云,龙泽巨

音响:广播评论的一大优势 李一军

社会新闻要把握好"度" 童正儿

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Guo Zhenzhi

广播在同题竞争中的胜出 杨国钧

频道定位与精品战略--兼论湖北经济电视台特色化发展之路 朱杰

CCTV经济部纪念建党80周年宣传报道综述--兼议经济部栏目联动、整体造势的探索 经进勇

"红色财经之旅"创作谈 刘戈

品牌管理:广播电视报的出路 邱敏

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林础蒲

21世纪中国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战略要素 张建平

浅谈综艺频道的走向 杨林

面向数字时代的电视产业战略 梁昊光

开发电视产业的价值链 李金宝

我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风险障碍分析及对策 杨正流

困惑与抉择--当前地市电视媒体竞争现状分析 张健,佘贻明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途径 孔德明

专业频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张晓爱

深化内部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黄著诚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 陈加伟

打造地方专业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从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说起 纪华强,余铁平

《江苏新时空》:新闻改革的有益探索 蒋晓平,孙可嘉

在需要时收看新闻--江苏广电总台24小时滚动电视新闻透析 李建勋,王嘉

网络应用为电视媒体注入新活力 汤军军

电视触网该如何"发言" 蔡心轶

试谈新闻工作管理体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张莉,陈富清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李建平

广播话语浅议 杨伊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对策 李君

影响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四个问题 项仲平

电视栏目生命周期与广告运营策略 崔燕振

谈电视广告的理性投放 刘文杰,楚宏

采访萎缩与新闻膨胀 丁长举

调查研究——一个需要重议的话题 蔡祥斌

广播普法教育的一个尝试--《现在开庭》栏目的两个亮点 杜雪良

《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 成珊

在听众中挖掘对外广播信息--由《巴格达连线》节目获得成功想到的 王文宽

新闻传媒中的女性歧视 王再承

立意要鲜活--广播剧创作谈 刘康达

以节目打造品牌 以内容争夺市场--从BTV影视节目谈起 吴华

重策划·超常规·全方位--从南方电视台春节长假期节目安排说起 智广平,张璇

靠广电当家 办特色报纸--广电报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 许黎萍,孔少佳

广播互动式节目及影响 黄波

美国电视晚间新闻四棱镜 王嘉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等13条

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周小普,Zhou Xiaopu

广播影视系统要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 李正国,Li Zhengguo

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 杜志红,Du Zhihong

媒体的责任在于引导舆论 李春雨

"八荣八耻"对报道实践的指导 邱一江,廖盈盈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搞好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刘小寅,Liu Xiaoyin

公共管理理论与广播电视政府管理 常卫,Chang Wei

舆论监督也应和谐 孙伟,Sun Wei

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刘亚非,Liu Yafei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 王晓斌,杨良雄,Wang Xiaobin,Yang Liangxiong

IPTV对传统电视制作、传播模式的挑战 刘春光,蒋新琴

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 倪景春

女性频道的生存之道 海阔

借助擂台,提供平台,延伸舞台——《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擂台展演的活动理念 李媛媛

加强管理:电视现场直播面临的课题 田生荣

电视娱乐节目完美形式三原则 邱戈

新闻元素在广播文艺节目创作中的运用 赵爽

综艺节目制作需要三种想象力 齐爱军

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 胡万峰

电视体育节目的艺术美 唐培林

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向一席谈 高贵武

主持人在都市广播中的舆论导向把握 刘京萍

新闻播音主持异同辨 石峰

播音员、主持人直播时的心理调整 李京

坚守真相探寻——析央视《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 张玉川,欧阳宏生

电视剧的精英化叙事 唐红

中西合璧:电视宣传片创作之道——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综述 赵尔南

"硬新闻"的"软着陆"——地方台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 王瑛

地方台人物访谈节目选题之我见 李立明

贴近、音响和细节——浅谈广播现场报道 高俊兰

江苏卫视的频道营销战略 赵军

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江燕

提高交广竞争力的三"特"战术 冯喜增

建设新农村与广播电视的责任 张红彦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作用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现有新闻素材进行编写及整合,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后期新闻的播出效果。广播电视新闻产业在我国的传媒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交活动等,从各个方面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可见其重要性。正因为其重要,所以人们对其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何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是媒体人的重要任务,对此,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员而言,提高新闻编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广播电视新闻后期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把握新闻事件的中心价值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整理新闻素材时,主要需要编排出能够突出新闻核心价值的信息。以交通事故为例,在这类新闻事件中,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主要从逃逸司机的道德缺失、旁观者的道德表现等社会良知方面,从而进一步倡导社会的正能量、批评社会的负能量,以此帮助受众群体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引导正面、积极地舆论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还要考虑舆论的因素,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信息的播报过程中一定要监测舆论的发展情况,从而强化新闻的正确引导作用。比如,在一些政治类宣传的工作中,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百姓的关怀和帮助,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舆论方向,而对于一些违法贪污、受贿的官员则要进行批判,帮助人们了解其危害性,从而在自身的生活和工作中得以规范自身言行。3)与时俱进的编辑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观念。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能力,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不做虚假新闻,投其所好,从而更符合大众的“口味”。除了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新闻编辑者另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在生活拥有较强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编辑出来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内涵,从而吸引观众。

1)题目及结构的编辑方法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与其他稿件不同,其自身特点要求新闻具有感染力强和短小精炼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处理,它要求的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的编辑过程中把握好题目的选取,只有标题具有吸引力,新颖、独特,才能吸引观众去收听、去观看。同时在信息的内容上也要注意结构的调整,避免冗长、枯燥。2)文字处理方法广播电视新闻也要注意把握文字处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通过颜色、字体型号、动画效果等方面对重点字词起到强调的作用,以此帮助受众群体抓住信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同时,在播报画面中,巧妙运用文字与背景的反差可以起到更好的强调作用,通过语言文字的情感色彩引起观众的共鸣。3)新闻稿件模糊化处理方法广播电视新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信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模糊化处理。比如在采访的对象要求对人脸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我们就需要尊重他人的肖像权,采取模糊化处理。某些图像稿件如果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则需要进行稿件的模糊化处理,以此达到对他人的尊重。此外,急发稿件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以此,在对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要重视新闻消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模糊处理。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的支持、国家信息理念的正确解读以及国家政策的有效把握,这种保障是新闻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是国家正确的政治指导方向。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新闻工作规则,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从而更好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2、从受众规律开展新闻编辑技巧创新

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主要通过观众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来评定新闻的成功与否,通过这点,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提炼出受众群体的兴趣出发点,从而发掘出受众群体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一次的新闻编辑提供创新之处。例如在新闻标题的设定上,可以选择趣味性更强、吸引力更大的标题,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3、从不同角度拓宽新闻话题渠道

近年来,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发展,因此,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播报内容几乎存在大部分相似情况,这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对相似的新闻开展讨论,从而以新的视角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如在对盗窃案的报道中,新闻编辑者除对盗窃行为进行批评外,还可以把居民英勇的行为引入到报道中,进而体现居民的善良和勇敢。通过另一种角度对新闻播报进行创新,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收视效果。

三、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产业对社会信息和价值的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与调整。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一定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新闻编辑创新工作,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得到发展。

作者:王媛 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刘丽敏《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89-190.

[2]狄柏涛《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的策略解析》[J].科技传播,2014.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3篇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媒体传播的工作,一般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或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但这只是传统的就业方向,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单位了,很多毕业生还会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等工作,可以说新闻传播学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广泛,很被看好。

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前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

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除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而且据数据统计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广告行业,广告文案撰稿人主要负责撰写广告宣传册和产品包装上的文字,以及配合广告创意设计推广软文。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同学可以关注企业的广告部,以及媒体中负责广告投放的部门。广告领域是一个关注市场的方向,除了对传播技能有要求之外,一定的市场意识也是必须的。

新闻学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基础写作、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化概论、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理论、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心理学、新闻编辑、舆论学。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4篇

广播电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成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广、突发事件多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应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根据新形势、新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格局及现状分析

广电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已经形成以时政新闻节目、舆论监督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其中,时政新闻节目是形成主流舆论导向的主体。河北电视台的《河北新闻联播》、河北电台的《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北方快车》等综合性新闻和深度报道节目是重要新闻的集散地,是广电媒体中最权威的信息源,强大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在此基础上,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面切入、深刻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通达社情民意,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等舆论监督类节目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品牌节目。此外,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风生水起的新闻节目形态,它顺应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新闻媒体汇聚民意、凝聚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北电视台的《“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小吴帮忙》等节目关注百姓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知心朋友,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影响力。

总体来看,河北省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现状表现为:

(一)一些品牌节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的品牌新闻节目越来越多,这些节目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如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等,这些龙头节目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重大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导向正确

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做到了迅速、公开、透明,应对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河北省广电媒体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探索新经验。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暴雪事件以及“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中,广电媒体深入一线挖真相,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权威的报道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需进一步重视舆论引导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接收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等变化随之而来,这对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个中不足也愈加凸显。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广电新闻节目(栏目)忽视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和受众的主体性,引导方式单一、呆板、缺乏引导艺术;广电媒体在重视开发新闻节目(栏目)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忽略非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舆论引导效果有待提高。

二、制约舆论引导实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视新闻舆论引导规律,舆论引导模式化、单一化

当前,媒体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受众信息需求日新月异,审美需求日益多元。河北省广电媒体也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改版。河北卫视继2007年推出“快乐家+家”的全新频道定位后,2010年又再度升级,以“和谐社会,快乐家庭”为主旨,推出我国第一个“快乐家庭频道”,并打出“品牌全国化”的口号,节目更加时尚、品牌栏目更加突出。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都在精办节目,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但仍存在忽视舆论引导规律的问题,表现为新闻报道模式僵化,尤其是时政新闻、会议新闻还难逃窠臼,面孔生硬,亲和力不足,难以吸引受众。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舆论形成、运动的规律。有的媒体误将新闻舆论引导等同于宣传,将舆论引导的主体片面化为政府与媒体一方,而忽略了广大受众。殊不知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意见的集合,是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多数人的一致性的意见。舆论的形成绝不是单靠意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以呈现的。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如果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是“两张皮”,对于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媒体“顾左右而言他”,不主动触及,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监督力度弱化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期种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日渐突显,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网络等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自2007年以来,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PX项目、山西娄烦矿难、深圳“高官涉嫌酒店猥亵女童”等影响中国进程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源起于网络媒体。与此相反,传统媒体却在后面扮演着亦步亦趋的跟随者。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主体地位缺失以及监督阻力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范围窄、力度小、数量少的弱化趋势。

河北广播电视媒体一贯重视舆论监督,以《阳光热线》为代表的一批舆论监督节目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同类节目的领跑者。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弱化。河北卫视现有四档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是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河北电台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也仅有《阳光热线》一枝独秀。除了舆论监督类节目(栏目)数量较少以外,还存在回避敏感问题,批评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三)传播模式缺乏互动,引导方式及平台亟待创新优化

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论引导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新闻传媒,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的舆论环境。但在当前思想观念解放、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公民参政意识普遍增强的氛围下,有些旧有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广大受众的需求。由此导致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公众难以以平等的地位,多元、公开而理性地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舆论引导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舆论引导媒介平台有待融合。目前,新媒体迅速占领了舆论传播的新阵地,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河北广电媒体在建设舆论引导传统平台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平台重视不够。虽然很多电台和电视台都已经向新媒体领域进军,开辟了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户外屏媒体等传播平台,但其舆论影响力还较弱。导致广电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两张皮”,使受众舆论与政府、媒介舆论无法顺利对接。因此,增强河北省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一步融合新媒体,打造新旧媒体联合互动的平台。

三、新形势下提高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认识舆论引导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更新、深化舆论引导理念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必需牢固坚守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责。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传播生态的不断变化,广播电视传统的办台理念受到很大冲击。巩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必须更新理念,树立舆论引导的全局观念,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热点主动引导,针对热点深入引导。

(二)尊重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规律,扬长避短,改进舆论引导方式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在新时期呈现出三个新规律:第一,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具有较强的舆论传播力。在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广电媒体以独有的传播优势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主力作用。第二,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趋势使舆论传播形态、舆论引导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实质攻坚阶段,广播电视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都成立了广播电视台,河北省石家庄、邢台、衡水、唐山等市也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使节目形态更加丰富,舆论引导内容和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变化。第三,新媒体加速了媒介融合,改变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目前,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受众对信息可以进行选择性订制和接收,并自主便捷地互动参与。

受众群体广泛是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先天优势。电视长期以来占据第一媒体的强势地位,广播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以分众化传播为契机,目前也已经走向复兴。通俗化、现场感强不仅是广播电视最大的传播特点,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和大众娱乐化的文化诉求。因此,提高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自身的新闻传播规律,扬长避短,突出广播电视直观、生动、富于表现力的传播优势,在增强互动性、提高服务性、打造亲和力上做足功课。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已经逐步形成了小众化、专业化的传播格局。相应地,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也应适应传播模式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宣传引导。

(三)以全面、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增强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

信息传播的质量也决定着舆论引导效果。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心态浮躁,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新闻报道只求哄动效应,忽视真实性,造成假新闻层出不穷。加之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传播源的信息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和强大传播影响力,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传播强势,造成舆论失控的局面。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严格把关,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有序,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

(四)以品牌新闻节目(栏目)为龙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舆论引导高地

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品牌节目的传播优势。目前,河北已有一些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广电节目,它们是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龙头和抓手。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节目在资金、人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将节目办精办细。第一,注重选题策划,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专题做深做实。重要政策和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聚焦点,集中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广电媒体应加强此类报道的策划,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以本土化、贴近性为目标,解读大政方针,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使舆论导向深入人心。第二,深入实际,洞察社会舆情。当前,我国正进入群众言论勃兴时期,公众舆论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关注群众言论,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第三,以亲民报道革新时政新闻。在时政新闻报中要增加民生新闻的比重,在报道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变严肃、呆板、生硬的“播”新闻为活动、生动、平和的“说”新闻,增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五)以优质非新闻节目为补充,丰富舆论引导内涵

舆论引导不仅是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在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不仅新闻、社教类节目承载着舆论引导重任,综艺、娱乐等非新闻节目也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节目里刚刚宣传了主流价值观,而在综艺节目中却大大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仅自相矛盾,形不成舆论引导合力,更有损媒体形象。从低俗化的娱乐选秀节目、张悟本事件,到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娱乐节目屡屡暴出的不和谐音广受诟病,如何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媒体必须直面的严肃课题。

发挥非新闻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河北广电节目中有大量综艺娱乐节目,比如《综艺传奇》、《激情大冲关》、《大地欢歌》等,提高节目的舆论引导力除了注重形式上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外,还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重视节目中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注入文化内涵――文化是综艺娱乐节目的长久生命力,文化的浸润性不仅能提高节目品位,彰显地方特色,还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学习借鉴优秀节目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根据本地受众需求进行“嫁接”,同类节目要有差异化定位,切忌盲目模仿。

(六)以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依托,增强舆论引导的创造力

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作风严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目前,河北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较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稀缺等问题。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培养专家型、学者型和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方向。优化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的关键在于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舆论引导的多维传播与互动

1.广电区域内及跨区域整合资源,构建多维舆论引导格局。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为区域内的广电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集中人才、资金,充分发挥品牌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优质节目的社会效益。除了区域内的合作,不同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形成合作联盟,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报道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的信息传播。目前,河北已经成立了河北广播联盟,遍布全省的记者网络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提供新鲜、生动的现场报道,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广播与电视应在机构整合后,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多维传播格局。

2.加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播时效强、内容生动、便于互动等特点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融合力。广播电视向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扩展,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这是提高广播电视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渠道。河北广电媒体目前已经开始了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河北电台的新媒体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开创了与户外屏媒体合作,发展可视广播的先河。河北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新旧媒体的融合还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内容上的深度融合。应根据不同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传播特点,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融合共通的全媒体传播,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注释: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新闻控制 新闻媒体所有制 新闻媒体结构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of news controlling is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its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develops from singleness to mix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may realize both of legality and effectuation for the news controlling.

key words news controlling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新闻控制就是在新闻体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针对新闻媒体所进行的种种调控与制约。因此,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实际上将涉及与新闻体制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业性的新闻调控,主要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新闻制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制约。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wwW.133229.coM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 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