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

财务研究论文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国家文化与公司财务1.盈余管理。文化是影响财务披露水平的重要变量之一(Hope,2003)。例如,Tsakumis(2007)发现,美国的会计人员相较于希腊的会计人员更倾向于披露或有事项,间接验证了文化对财务披露的内在影响力。Nabar&Boonlert-U-Thai(2007)发现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不确定性规避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母语是英语的企业盈余管理低;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盈余裁量权相关,而与收入平滑无关。Hanetal.(2008)提出假设并证明了,管理者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与他们所在国家的价值体系以及制度背景相关。其发现国家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能够解释不同国家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关系随投资者保护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该研究拓展了关于国家文化和制度结构是解释盈余管理行为重要因素的相关文献,并且说明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有条件的。2.现金持有。Ramirez&Tadesse(2009)考察了不确定性规避、跨国公司和公司现金持有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处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公司趋向持有更多的现金。Menyah(2005)认为国际化公司持有更少的现金,因为存在资金池,现金的预防动机减小。该文与Foleyetal.(2007)研究一致,认为国际化程度越高,公司持有现金更多;国际化程度缓和了不确定性规避对流动性资产的作用。Chang&Noorbakhsh(2009)分析了国家文化对跨国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发现下列国家的公司持有更多现金和流动资产:倾向于避免更多的不确定性,文化更男子气,更具有长期取向。3.投资行为。(1)R&D投资。Varsakelis(2001)采用50个多国家的数据分析国家文化、经济开放性和专利保护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的专利保护程度越高,R&D投资就越多。同时,社会的流动性以及中产阶级的流动性在权力距离指数较低的社会较强,而这种流动性实现的关键就是技术,因为人们需要投资于技术和知识来提高其社会地位,因此,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越低,R&D投资就越多。(2)机构投资者投资。Andersonetal.(2011)通过全球60多个国家超过37000个投资机构的基金持有数据,研究发现文化确实会影响投资组合的分布: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高的国家更愿意在本土进行投资,当他们进行国际投资时,多元化的程度较低;机构投资者所处国家男性气质与长期取向文化指数较高时,会显示出较低的本土偏差,其进行国外投资时多元化的程度更高;投资者更倾向于在文化差距较小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该文的一大贡献是,对于投资组合分配的多种变化从文化的角度给予了新的解释,这比制度、法律等已有因素来得更为直接。4.资本结构。(1)融资决策。文化相关理论认为,文化背景对公司的每一项决策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包括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Houseetal.,2004)。Chuietal.(2002)证实了,在保守主义和征服欲得分较高的国家,企业往往具有较低的负债率。Lietal.(2011)以2002年中国与3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合资的非上市公司为样本验证了文化对杠杆决策的影响。他们发现,征服欲对合资企业杠杆和短期债务融资决策有显著负向影响,对长期债务融资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而根植性对杠杆决策没有直接的影响,完全通过间接影响来体现。(2)债务期限结构。Zhengetal.(2012)研究了国家文化对公司债务到期日选择的影响。作者认为,基于根植性水平的文化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形成契约式环境来影响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动机和选择。该文发现在高不确定性规避水平、高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和高男子气概的国家,其公司倾向于运用更多的短期债务。可见,文化确实会影响债务的期限结构。5.股利政策。Shao(2009)以1995—2007年21国家27462家公司为样本,发现了保守主义与股利分配正相关,征服欲与股利分配负相关。与传统财务理论的预测不同,该研究拓宽了我们对公司股利政策差异的理解。

(二)宗教与公司财务Hilary&Hui(2009)发现,在虔诚度高的国家中,公司表现出更低的风险承受水平,更低的投资率和长期增长率,更高的投资盈亏平衡点。但是,当公司宣告新投资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更正面的市场反应。文章还发现,当CEO更换雇主时更愿意加入与之前所在公司有类似宗教环境的公司。ElGhouletal.(2012)进一步发现,位于浓厚地区的公司可以获得更低的权益融资成本,且对于缺乏监督的公司,该影响更大,说明宗教起到了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同时,宗教对股权定价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透明度低的公司,而这更容易受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文章的结论支持宗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此外,McGuireetal.(2011)研究了宗教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发现总部位于宗教规范性较强地区的公司,更少发生财务报表违规行为。

(三)地域与公司财务Hennart&Larimo(1998)基于日本和芬兰两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如果母国具有高的权力距离、高的风险规避特征,那么公司对其外国子公司将采取更高的持股比例;两国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异越大,那么外国投资者更倾向于寻找一个本土的合作者共同分享公司股份,以期利用本土合作者处理当地的劳资关系、政府关系等。Chakrabartietal.(2008)从跨国并购这一新的视角考察文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普遍的认知相反,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时,跨国收购经营越好,即收购的业绩与文化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该文的贡献体现在:为文化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提供证据,并且对文化的定义与衡量给出了新的方法。Sarkissian&Schill(2004)研究了公司选择海外上市市场的偏好问题。结果表明,地理、经济、文化和行业相近度成为海外上市市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发现公司更倾向于投资规模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四)社会资本与公司财务Coleman(1988)认为,在企业间形成的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利于调节和避免各企业间不协作和投机行为。这种社会资本减少了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使原本不相联的企业形成紧密的社会网络,成为利益共同体,交易关系更加稳定。Lin(2002)认为社会资本是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有目的地汲取或动用的资源。如果企业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社会网络的不断加强可以提升企业获取资源的速度和质量。Baietal.(2006)研究发现,紧密的社会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三个方面的收益:获得较低成本的贷款;长期客户需要提供较少的担保;在发生资金紧张时,更有可能重新和长期客户谈判贷款条件。

二、文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地域与股票市场1.投资者的“就近原则”。Grinblatt&Keloharju(2001)通过研究芬兰市场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购买或出售距离他们较近公司的股票、用投资者的母语交流的公司、管理者拥有同样文化背景的公司。Ivkovic''''&Weisbenner(2005)通过对1991—1996年78000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投资数据分析后发现,投资者偏好就近投资。相对于持有非本地股票,平均每个持有本地股票的家庭获得了3.2%的超额年收益率,这表明当地投资者可以利用当地信息获利。[29]Pirinsky&Wang(2006)发现总部设立在同一地区的公司,它们的股票收益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而这种联动性与市场波动或行业波动无关。同时,对于如下特征公司,该效应更为显著:有更多个人投资者的小公司;高广告支出的公司;所在地居民金融复杂程度低的地区。当公司迁移总部所在地时,会减弱和原公司所在地其他公司股票收益的联动效应,增加和新迁入地其他公司股票收益的联动效应。Hongetal.(2008)认为,当一个地区公司多的时候,股票供给增加,为了争夺有限的投资者,股价就会降低。具体来说,某地区单位人均收入对应的公司账面价值越高,表明公司竞争投资者越激烈,所以股价会越低。该文利用美国普查区域的数据,证实了这一推断,通过“only-game-in-town”效应导致了较高的股票价格。2.分析师的“地理临近”优势。在盈利预测上,Bacmann&Bolliger(2001)以拉美七国的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考察来自本国和外国的金融分析师的相对表现,得出了外国分析师表现更好的结论。然而,Orpurt(2004)以欧洲七国为研究对象却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本国分析师比非本国的有显著但非压倒性的优势———更准确、更及时。同样地,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了居住在一个国家的分析师比非常驻的分析师对该国的公司能做出更为精确的盈利预测(Baeetal.,2008)。Malloy(2005)也发现本地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更能影响股价,这些影响对位于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公司最明显。在股票评级上,Chang(2010)运用台湾公司的本地分析师与外地分析师的股票评级比较发现,本地分析师比外地分析师更有本土优势,而且本地分析师中外派分析师在研究本地公司时比纯本土的分析师表现更好。

(二)国家文化、社会资本、宗教与股票市场1.国家文化。Kwok&Tadesse(2006)认为,美国和英国这些纯英语国家的金融系统被股票市场所控制,而在欧洲大陆和日本银行却在本国的金融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差异可以由国家文化差异解释。其研究发现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越有可能拥有一个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系统。2.社会资本。从社会网络方面,Lambert(1998)首次实证检验了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维持、未来销售和股价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文认为,更满意的客户将在未来再次购买。客户满意度可以看作对未来收入或者未来利润的指标。Hongetal.(2004)认为股票市场的参与受到社会交际的影响。作者使用医疗和养老研究的数据检验了这个假设,发现当控制了相关因素后,社交家庭比不社交的家庭更愿意投资股票市场。从社会规范方面,Hong&Kacperczyk(2009)研究了社会规范对经营酒、烟草、等这些所谓“罪恶”性质的上市公司的影响。该文假设存在一种社会规范,反对资金运用于这些促进恶习的行业,并且一些投资者尤其是受到管制的机构投资者,在卖出这些股票的时候要支付一定财务成本。该文发现,与自然套利者持有的共同或对冲基金相比,这些罪恶股票很少被受到社会约束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且更少受到分析师的关注。正是由于罪恶股票往往被受约束的投资者忽略且面临的因社会规范引起的诉讼风险更大,它的期望回报更高。来自美国以外的有关公司财务决策和罪恶股票业绩的证据表明:社会规范影响股票价格和收益。3.宗教。Kumaretal.(2011)研究发现,与新教相比,偏好在信仰天主教多的地区更强烈。在高的天主教-新教比的地区,投资者持有类型股票的偏好更强烈,公司采取大范围的员工股票期权计划更加普遍,IPOs当天的回报率更高,负的类型股票溢价程度更大。总之,这些结果表明,由宗教引发的偏好的不同会影响投资者投资组合的选择、公司决策和股票回报。

三、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文化与金融发展Kanagaretnametal.(2011)研究39个国家的文化与银行盈利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1993—2006年),高个人主义、高男子气概、低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银行盈利管理的目标只是不低于去年的盈利,这些银行倾向于报告更平滑的盈利。而在金融危机期间(2007—2008年),在鼓励发展高风险业务的文化下,银行更容易陷入高损失或高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困境。

(二)宗教与金融发展Renneboog&Spaenjers(2012)研究发现,有的家庭更容易建立信任感,有更强的遗赠动机、更长的投资期。天主教徒更提倡节俭,更规避风险,在股票市场的投资频率更低;而新教徒更看重经济责任,强调外控性。有的家庭更愿意储蓄。Stulz&Williamson(2003)认为宗教是衡量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国家的主流宗教在预测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优于国际贸易、人均收入、语言或法律起源。信奉新教的国家对债权人的保护大于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同时,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会削弱宗教对债权人权益的影响。Kanatas&Stefanadis(2005)认为一个国家越强调,其金融发展水平越好,经济增长率也越高;信奉新教的国家更容易建立强产权的法律体系,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相对更高,金融体系也更发达;越强的国家越不会选择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三)地域与金融发展Baeetal.(2006)发现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程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公司相关信息、分析师报道,降低盈余管理。特别地,在本地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增加以后,外国分析师会增加他们对本地金融市场信息环境的参与度、活动和贡献。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不仅降低了资本成本,也改变了本地信息披露环境,从而吸引了外国资源和技术到本地资本市场,并最终促进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Calderonetal.(2002)研究了信任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地区的信任水平越高,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利差和管理费用越小,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并且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区,信任还可以替代正式制度发挥其作用。同样地,社会越道德,即腐败越少,产权越强大,经济增长率越高(Kanatas&Stefanadis,2005)。在社会网络方面,Uzzi&Gillesple(1999;2002)运用“嵌入性”理论,分析企业与其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网络交换关系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及其网络能够显著影响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在社会规范方面,Garretsenetal.(2004)发现,社会规范会对股票市场资本化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银行的信贷供给影响不明显,证明了社会规范总体上能够促进金融发展,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项目是在1976年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的,但此前15年,其前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进行了数次的尝试,包括ARSNo1、No3,APBStatementsNo4、Trueblood报告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努力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供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参考。「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第4号;Trueblood报告一、引言2003年2月,我国财政部调整充实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并在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的任务之一是研究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探讨制定我国具体准则应依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便逐步在准则制定导向方面与今后的国际惯例趋同。美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最为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其所属准则制定机构就着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其继任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回顾与评介”为题,简要地对美国早期(FASB以前)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CF)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回顾与评介。作为规范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公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和由此引起的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报告提供者)及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集团(报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寻觅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即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当1936年6月美国《会计评论》发表由美国会计学会组织撰写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1)以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主要表现在对涌现出的许多处理会计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需要有评估,并寻找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的标准。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研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最早自觉研究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理论的著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AccountingStandards,AAA专题研究报告第3号),其特点是:它不是直接阐述会计准则,而是以1936年的《暂行说明》为开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展开详尽而严谨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像‘暂行说明’那样表述准则。我们的意图是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说,两位作者提出的要有连贯(coherent)、协调(coordinated)、内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也成为构成CF的基本要求。现在,人们都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会员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为CF的范本。美国CF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会计理论,它是用来评估、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而且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根据CF的概念和原则,还能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处理意见以解决新出现的会计问题。这样,我们在研究CF的历史发展时,会计理论界的意见,比如上述《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毕竟只能作为参考,而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的态度、举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们更加重视。二、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研究CF的回顾与评介在美国,从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制订机构开始,就已认识到会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有的机构或只有设想而未付诸行动(如CAP);有的机构已采取了行动,也有研究成果,而未得到认可(甚至本身就没有取得共识如APB,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而努力则付之东流)。只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幸运的成功者,但它在CF方面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它的前任机构和其他会计组织的有用成果,把功劳一概算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身上是不公正的。这里再一次证明:会计理论具有继承性。对此我们可以从美国用于指导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直到当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证据。存在于1936~1959年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是美国通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出台以后,第一个具有权威支持的民间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它发表的代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准则文献《会计研究公报》(ARBs)常遭到人们的嘲笑。因为这些公报并不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过是把不同的惯例进行评比、并挑选其中为多数实务界所接受的内容。没有理论根据导致委员们的意见经常各执一词,结果只能赋予会计处理方法以较大的弹性,这就造成了相似的企业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所报告的净收益却出现了重大分歧。必须指出,会计程序委员会并非不注意理论,他们曾设想先研究一套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然后据以制定会计准则,但要实现这一研究计划,大约需要5年。一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允许会计程序委员会不解决当前迫切问题,而先花长达五年的时间去研究会计基本理论;另一方面,美国会计学会已在1936年抢先发表了《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并于1941至1948年、1950、1954和1957至1964年多次修订补充。会计程序委员会如不迅速针对当时的热点制定会计准则,则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权有可能落入美国会计学会手中。再加上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开始只有7人,以后虽然增加到21人,而其成员都是注册会计师,且均为兼职并无薪给补助。因此,我们估计除SEC的压力外,还由于经费不足和缺乏研究人员,会计程序委员会才不得不放弃原先制订基本会计理论的设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研究公报》导致企业报表可比性的降低和不能在解决会计新问题时有自己的创见,因而使人们看到:《会计研究公报》的制定缺乏理论基础,这一缺陷终于成为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经验表明:准则制定机构所制订的会计准则(美国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得到公众的认可,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会计理论界的支持;第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该机构的权威(Evans,2003)。因此,回顾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用于制定准则的基本理论始终受到会计界的关注。三、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研究CF的回顾与评介(一)对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No1)与第3号(ARSNo3)的评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决定以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取代会计程序委员会之后,就吸取后者失败的教训,一手抓会计准则的制定,一手抓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因而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会计研究部(ARD),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改用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Opinions);会计研究部则通过理论研究来支持并发展“意见书”(APBOpinions),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吸取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失败教训而在理论研究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研究项目委员会的建议,会计研究部应首先研究作为会计原则基础的基本会计假设(basicpostulates)和建立在基本假设之上的“公允的一系列广泛的同样重要的会计原则”。在该目标指引下,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No.1)“基本会计假设”(Moonitz,196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No.3)“试论企业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Sprouse&Moonitz,1962)先后出台,这是继1940年Paton和Littleton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Paton&Littleton,1940)后,可用于准则制定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也是由美国准则制定机构自己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前驱。尽管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与后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CF研究的思路不同(前者以假设为起点,而后者以目标为起点),而且当时就未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所接受,但这两份文献中的一些在当时被认为脱离实务太远的创新思想,却可以在当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其他国家的CF中找到。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两份文件均采用规范一演绎法。它们带有时代局限性是难免的。40年来,这两份文献早已处于很少受人重视的地位。其实,真理并不会过时,有些观点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检验。如果要认真研究并建立或完善当前的概念框架,正确评价这两份文献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对目前研究CF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这两份研究报告发表后,总的来说是毁誉参半。会计原则委员会委员公告第1号认为,这些报告为解决重大会计问题所提出的参考和建议“部分具有纯理论和探索性质”(inpartofaspeculativeandattentivenature)…因而“这些研究对会计思想是一种有价值的贡献”,不过“它们过于激进,同在此时被接受的现行公认会计原则差异太大”,因此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搁置,实际上被否定(3)。那么,这两份文献究竟对会计思想有哪些新贡献呢?会计原则委员会只是抽象地承认,未作具体分析。我认为,首先,同Paton(Accountingtheory,1922)和Paton&Littleton(1940)相比,Moonitz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至少有以下三点创新:第一,在提出基本假设之前,作者深入地分析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及其对会计的影响,把基本会计假设分为ABC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由环境所衍生、深入分析环境和现实会计存在的补充假设,以及为使会计实现其职能的必要假设。作者提出的14项假设也是一个内在一致,相互关联的概念框架。这14项假设是:A-1数量化;A-2交换行为;A-3主体(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主体,任何报告也必须指明特定单位或主体);A-4时间分期;A-5计量单位;B-1财务报表;B-2市场价格;B-3主体(似与A-3重复,而这里指特定单位或主体会计过程的结果);B-4暂时性;C-1持续性;C-2客观性;C-3二致性;C-4稳定的单位;C-5披露。例如:从第一层次(A层次)的“数量化假设”(它是基于有助于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引发了第二层次(B层次)的“财务报表”假设;从第一层次的“交换行为”假设引发了第二层次的“市场价格”假设;从第一层次的“时间分期”假设引发了第二层次的“暂时性”假设(由于进行会计分期,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总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间分配)。第二,Moonitz提出的“市场价格”假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他提出:市场价格可分为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易形成的过去价格(即历史成本)、现在价格(即现行成本和现行价值)、未来价格(如利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值技术形成的公允价值)。(4)这一基本观点成为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会计计量原则的基础,但不能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接受,而40年后,它却与当前会计界对计量属性的倾向观点(如美国主张“公允价值”、英国主张“现行价值”)十分接近!第三,有人批评当时Moonitz撰写基本会计假设的一个失误是没有涉及会计的目标。“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都没有从什么是公司会计目标或公司会计目标应当是什么开始”。(5)其实,从假设为起点还是以目标为起点,是人们探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两条不同的思路,当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赋予会计研究部的研究使命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而研究普遍适用的会计原则,作为会计研究部的主任,Moonitz带头执行这一任务是他的职责。何况,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Moonitz也提到了会计的目标,不过他用的术语不是目标(objectives)而是职能(Functions)。Moonitz从会计职能(目标)给出了新的会计定义:“会计的职能是(1)计量特定主体持有的资源;(2)反映在这些主体中资源的要求权;(3)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和权益的变动进行计量;(4)确定(分配)特定的时间分期的变动;(5)运用货币当作共同标准来表示前述事项(ARSNo.1par.23)。”以上描述的自然是会计的职能,但怎样认识会计的目标呢?用会计的话说,目标应表述为三个领域:(1)爱好者(Theaudience)。数据是直接向这些人提供的(“为谁”的问题Thewhoissue);(2)职能。数据被用于何种目的(“为什么”的问题Thewhyissue)和(3)内容分析。什么数据或信息予以传递(“什么的”问题“Thewhatissue)。”(6)如果我们根据上列关于会计目标的三项标准来分析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列举的会计定义组成的五项职能,可以看到:1.关于为谁的问题。Moonitz的定义是暗示着谁是信息的使用者,例如对主体资源有要求权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等,而且Moonitz在A-1“数量化”假设中就明确指出:数量化信息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决策。2.关于为什么的问题。Moonitz的定义亦暗示应用信息的目的,如职能中的(3)(4)(5))。3.关于传递什么数据与信息的问题。上述中(2)(3)(4)(5)特别是第(5)点应当是比较明确的。根据以上的分析,Moonitz在撰写ARSNo.1时已考虑到会计的目标,但不足之处是:他没有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用途。(7)但是,过错不在Moonitz.因为在当时会计目标不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交给会计研究部(ARD)研究的主题。其次,从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来看。直接引起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多数成员反感的可能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倘若会计原则委员会接受第3号一系列广泛适用原则的建议,将要大幅度修改公认会计原则并且与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观点和会计界的成规有抵触。但今天看来,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有两大新意。它当时所谓“激进”的见解,与当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CF几乎不谋而合:第一,以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提出的基本会计假设为前提,本论文集首先研究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性质及其定义。它所提供的要素定义,与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要素定义十分接近。例如,关于资产的定义,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认为:资产代表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和权利,它们是某个企业通过某种现在或过去交易的结果而已经取得的(Assetsrepresentexpectedfutureeconomicbenefits,dghtstowhichhavebeenacquiredbytheenterpriseasaresultofsomecurremorpasttransaction)。这个定义与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的资产定义的不同之处仅有两点:一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的资产定义中包括“权利”,而这一点类似于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ofprinciplesforfinancialreporting”,1999.12,par.4.6);二是上述未来经济利益或权利的取得不限于过去的交易,还包括现在的交易。第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计量属性的采用。以资产的计量为例,它考虑到既然资产的价值在于它代表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能提供未来的服务),那么资产的计量问题就应当计量其未来的服务。这就需要分三步:1.计量的基本步骤。(1)决定现存资产的未来服务,如某种设备能提供制造产品的能力;(2)估计未来服务的数量,如一项设备预计可使用20年或现仅能再使用10年;(3)根据以上第(2)点估计,要通过以下三种交换价格(exchangeprices)即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所说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①过去的交换价格(Apastexchangeprice),如取得资产的成本或其他初始计价基础,这时,在资产销售或处置前,不应确认任何损益;②现在的交换价格(Acurrentprice),如重置成本。采用这一基础,既要确认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的差额(即持有损益),又要确认销售价格与重置成本的差额(已实现代持有损益);③未来的交换价格(Afutureexchangeprice);如预计销售价格。如采用这一基础,一切损益均已予以确认。2.计量原则(属性之采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涉及财务报表全部要素的计量原则。以下仅介绍其关于资产要素的计量问题。关于资产由于资产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其未来经济服务,其计量一般经过前述三个步骤,因此恰当的资产计价和利润分配在很大程度依靠对存在于资产中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全部资产不论是以货币为形式或是对货币的要求权都必须表现为现值的贴现值或其等值(discountedpresentvalueortheequivalem),其贴现率按取得资产日的市场利率(小额的短期应收项可无须表现为贴现值,但其账面价值应扣除预计折让)。具有不确定性的应收款项应按现行市价表示,如市价也具有不确定性以至不太可能实现,则可按成本列示。能较快销售的存货(具有预计的处置成本),应按可实现的净值(Netrealizable)予以记录,同时反映与之有关的收入。其他存货应记录它们的现行(重置)成本(current/replacementcost),并分别列示有关的利得或损失(gainsorlosses),全部财产和设备项目按取得或建造成本(costofacquisihonorconstruction)记录,但当发生重要事项如企业重组、合并,在对外报告中,它们必须按现行重置成本重新表述。(以上均见ARSN.。3第7章第53,59段)从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No.3)的创新观点看,Spmuse和Moonitz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主张采用现行(重置)成本会计,而同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所维护、美国会计界所广泛推行的历史成本相对立,他们当时在会计计量问题的主张比24年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984年12月)要进步得多,而且观点非常明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cF,一个重大缺点是它对要素的定性虽面向未来(实际上基本上是参考了ARSNo.3关于要素的定义),而对要素的定量却又采取折衷观点——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因而在要素的定义中,定性说明与定量描述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则不同,例如资产,它定义了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在计量中就基本扬弃了历史成本而倾向于现行成本和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正是由于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对当前仍有参考价值,本文方不厌其烦地作较为详细地介绍。作者在这里的意图,无非是希望我们在研究CF时,不要过分相信当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套概念公告,而仍应同时以史为鉴。(二)对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第4号(APBStatementsNo4)的评介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被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实际上是SEC)否定后,会计研究部则由格雷。保罗(GradyPaul)采用规范一归纳法把企业中流行的会计惯例、规则于1965年汇总为一份公认会计原则的文献,即会计研究论文集第7号“企业公认会计原则汇总”(Inventoryof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forBusinessEnterprises)。这份得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支持的研究论文集,只是整理描述当时的会计实务,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就在20世纪60年代初,会计原则委员会发表的第2号意见书“投资贷项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fortheinvestmentcredit,1962.12)因主张递延法,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张“流尽法”相背离,不得不于1964年4月重新第4号意见书取代第2号意见书而允许两种会计处理均可使用,这显然打击了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的意见书的威信。基于这一事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方面在1964年10月2日通过理事会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员的一封信中表示,给予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也包括ARBs)以重大的权威支持(8);另一方面它仍然认为应改由APB继续研究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基本理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64年3月成立了一个关于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重新检查的专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向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提供一份报告建议:APB应当尽快地:(1)对于公开发表的财务报表,提出该报表的目标和局限性的观点;(2)列举并描述会计原则所依据的基本概念;(3)陈述会计实务和会计程序必须遵循的会计原则;(4)对会计职业界的专业用词,如“重大权威支持”、“概念”、“原则”、“实务(惯例)”、“程序”、“资产”、“负债”、“收入”和“重要性”给出定义(9)由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督促,并对其应研究的基本概念、原则作出明确的指示,会计原则委员会再次作了研究会计概念框架的努力,其结果于1970年10月形成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作为一份历史的财务会计理论文献既对当时的会计实务作了描述与概括,又对若干基本概念(尤其是会计的目标)以及公认会计原则的各个层次作了系统并有一定创见的分析,如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一样,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对后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CF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这份报告并非完全采用描述法,它也采用了演绎的方法。例如,该委员会首先提出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质的目标)。也就是既说明了目标,又说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性(APBNo.4pars73~113)。这些通过演绎而提出的重新观点对于后来的特鲁伯罗德报告(TruebloodReport)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概念公告都有重要的启示。此外,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还有以下一些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新见解:1.它最早正确地把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财务会计定义为“会计一个分支,是……以货币定量方式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是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par.41)。当然,主要“提供历史信息”既代表财务会计的特征,也反映财务会计与报表的局限性。(10)2.它第一次明确地概括了财务会计的13项基本特征:(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经济资源与义务的计量;(4)期间;(5)货币计量;(6)应计制(权责发生制);(7)交换价格;(8)估算;(9)判断;(10)通用目的大财务信息;(11)基本相关的财务报表;(12)实质重于形式;(13)重要性。这些特征都是环境的产物。例如,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是最重要的交换媒介,于是形成了“货币计量”这个特征。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估算”和“判断”两个特征的基础(pars.114~129)。3.它也是第一次对公认会计原则给出权威定义:“公认会计原则代表某一特定时期有关下列事项的一致意见:何种经济资源及其义务应由财务会计作为资产予以记录;资产与负债的何种变动予以记录,这些变动应予何时记录;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应如何计量;何种信息应予披露,应如何披露以及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par.137)它接着又说:“公认会计原则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术语。公认会计原则包括某一特定时刻为公认会计实务所需要的各种惯例、规则和程序。公认会计原则不仅包括一般的应用上的广泛指南,而且包括详细的实务和程序”(par.138)。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把公认会计原则分为“普遍性原则”(PervasivePrinciple)、“广泛适用原则”(BroadOperatingPrinciples)和“详细会计原则”(DetailedAccountingPrinciples)三个层次。(1)普遍性原则是用来确认和计量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各种事项的原则,它分为普遍计量原则和修正性惯例。普遍计量原则涉及资产和负债初始记录、收益的决定、收入的实现、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单位等问题。其中,至少有两点是被当前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参考并加以发展的,那就是收入实现和费用确认得指南:(11)①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对收入的实现(realization)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盈利的过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二是交易行为已经发生。②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对费用的确认提出三种标准:(此处插图略)第三,中期确认——列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损益。(12)修正惯例主要有稳健性、注重收益、会计界总体应用判断等三项。(2)广泛适用的原则是比普遍原则具体,但又不如详细原则那么具有操作性的一般化原则。例如资产的减少,按广泛适用的原则是按该资产入账金额(一般为历史成本)计量,但是,实际应用时则受详细原则(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平均成本法)的支配。(13)广泛适用原则旨在指引财务会计事项的选择、计量及报告,如上所述,这一原则的运用往往通过详细原则,而且其例外处理更可能属于详细原则。广泛适用原则由选择事项(欲确认和报告的事项)、分析事项、计量影响、分类所计量影响、记录所计量影响、汇总所记录的影响、调整记录和传递所处理的信息等8大指引适用(操作)的原则所构成,并可分为①选择与计量原则;②财务报表表述原则两大类(14)。总起来看,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定义了“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等会计的基本概念;第一次提出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一般目标和质的目标:描写了构成详细原则(当时的GAAP)的两个基础性的会计原则(普遍原则和广泛适用原则),并为确认(尤其是收入与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一些基本指南。所有这些,对后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有显著的贡献。我们应当肯定:除ARSNo.1、ARSNo.3之外,APBStatementNo.4也是研究美国CF的沿革与发展的重要文献。(15)(三)对Trueblood报告的评介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制定公认会计原则期间,所作的最后一项有意义的促进CF发展的工作是,1971年1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理事会召开了代表21个主要会计师事务所的35位著名会计师参加的会议,研讨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充分讨论以后,会议坚定地促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席成立两个委员会,一个以FrancisM.wheat为首的会计准则建立委员会和以RobertMTrueblood为首的财务会计目标委员会。前者研究的结果是建议组建独立、超然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取代完全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控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后者则于1973年m月发表著名的特鲁伯罗德报告(TruebloodReport)一“财务报表的目标”,这份报告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但却作为重要的理论遗产留交接替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6)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TruebloodCommittee回答四个问题:(1)谁需要财务报表?(2)他们需要什么信息?(3)会计师能够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是多少?(4)要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应建立什么框架?TruebloodCommittee集中了学术界、实务界和咨询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听取了超过5000家公司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举行了超过50次面谈和由国家机构和会计职业界团体参加的35次会议,并在纽约举行三天公开听证会。(17)Trueblood报告共提出12项目标,其实是以一个目标为主,其他名为目标,实为对该目标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4个问题分层次进行的补充说明。例如:基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即用于作出决策(1.Decisionmaking);接下来的4个目标是提出使用者和用途(2.一般使用者、3.用途、11.组织、12.社会),以下的目标是指使用者(实际上是指企业)需要的信息(4.盈利能力和5.受托责任),第6项目标是描述信息的信息、6.真实的和解释性的),第7、8、9、10项是指提供上述信息应编制的4类财务报表(7.资产负债表、8.收益表、9.财务活动表、10.财务预测表)。TruebloodReport还提出对后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CF有参考价值的7项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1)相关性和重要性;(2)实质重于形式;(3)可靠性;(4)不偏不倚(中立性);(5)可比性;(6)一致性和(7)可理解性。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研究CF的启示以上是美国准则制订机构从研究指导发表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基本理论到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约10年左右的简短历史。时间虽短,却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第一,近代企业由于两权分离,造成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高质量的信息则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为此,必须进行一种规范企业对外传递真实与公允财务信息的制度安排,由此出现了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为代表的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但任何制度的出现,要使它为社会公认,具有权威性,总需要寻找并解释其存在的理由。理论的必要性就产生了,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尤其需要前后一贯,内在一致,有明确的目标为方向并有科学严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基本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反面经验。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会计原则委员会又被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取代,尽管原因很多,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研究公报根本没有连贯而一致的理论来支持,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Opinions)的制定也与原应在理论上支持它的会计研究部分道扬镳。第二,在这10年左右中,美国的准则制定总的来说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前台表演,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幕后操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程序委员会时代几乎听任它把基本会计的研究放在一边,采取救火式的方式制定会计研究公报,实际上并未经过研究,而总是挑选归纳流行的会计惯例,赋予它们以“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权威名称。在会计原则委员会时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经意识到制定会计准则缺乏理论支持的危险,成立了由专家教授主持参加的会计研究部,但研究从何开始?并非由会计研究部的专家,而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另请一批专家所决定,那就是从基本假设开始,再制定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用于指导准则(当时为APBopinions)。这一研究计划是完成了,但会计原则委员会却拒绝以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为其原则与概念基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明显地偏向于会计原则委员会,并未认真研究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中的一些可取之处,又责成会计原则委员会自己去制定指导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于1970年出台APBStatementNo.4.应当说,这份文件尽管以描述现行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惯例规则,面向过去为主,但它也提出目标和特征(是假设)的具体化,并对普遍会计原则和广泛适用原则做了详细地分析,还在公告的最后讨论了会计的未来。这份公告,连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是可以相互补充的,美国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把指导、评估和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引向深入的。第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如何研究会计理论,研究什么样的会计理论,特别是这样的会计理论应当从何开始,始终举棋不定。1971年4月,又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决定成立TruebloodCommittee,重点研究财务报表的目标。这意味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设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1961年基本假设广泛适用的原则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1971年会计报表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确定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CF的思路)第四,在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中,假设和目标都是重要的,假设主要代表会计所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特点,它是财务会计主要的制约因素(或称基本概念),不考虑这些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目标都不可能实现。人们可以改变现实,但在现实改变以前,一切行动和计划都要同现实相适应。主观不能超越客观,这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常识。因此,会计理论即使从会计目标开始,也还要先研究会计所处的环境的特点。这就说明:中国的财务会计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美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因为两国的国情、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监管的力度、中介机构的水平和职业道德均有很大差异,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信息不可能完全相同。第五,在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第1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得到最高的评价,这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Trueblood报告的启发,而Trueblood报告的形成,历时两年多(从1971年至1973年)并经过广泛的讨论、评论、会谈和听证。这表明:CF的制订如同会计准则制订一样,也要遵循应循程序(dueprocesses),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的正反面意见,然后进行集中。(1)这可以说是美国证券市场经过了1929~1933大危机崩溃,由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重新建立以后,美国会计理论界制订会计准则的最初尝试。(2)“1958年,AICPA的一个关于研究项目专门委员会建议,开始的研究应以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为重点,‘假设是为数较少的,但它是建立基本原则的基础’。委员会建议:”一套公允的配套的原则应当在假设的基础上形成‘这份报告得出结论’一系列原则连同若干假设应当用来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参考框架‘“(AICPA”SpecialCommitteeonResearch“,1958,p62)。(3)APBStatementNo.1《Statementbythe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1962.4.13.(4)括弧中的解释在ARSNo.1的原著没有,而是作者所加的。(5)PaulA.Pater.“TheConceptualFramework:Makenomystiqueabouti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issuesandcontroversies》ThirdeditedbyZeff/Keller(6)Evans,《AccountingTheory》,2003,p.49(7)以上的分析参考Evans,《AccountingTheory》,2003,P.51.(8)见APBOpinionNo.6附录A.1965.10(9)“关于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的专门报告”的摘要,此处转引自Zeff/Keller《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issuesandcontroversies》,1985,p.p.87~88.(10)在1978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同样承认,“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信息主要是事后的”(SFACNo.1par.21),显然,它参考了APB第4号报告的提法,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11)见SFACNo.5,par.50和附注30(即par.50的脚注)(12)见APBStatememNo.4pars.157,160(13)同上(14)详细原则不可能一一列举,它主要体现在当时代表GAAP的文件ARBs和APBOpinions中(pars.203,224),SEC的文告也是详细原则的来源(par.205)。(15)APBStatementNo.4的基本内容是面向过去,对会计目标的关注不够,构成了它的重要局限性。(16)以上参见Zeff/Keller主编《Financial加ountingTheory-issuesandcontroversies》3rdedition,1985,p.p86.87(17)参见Kenneths.Most,《AccountingTheory》,2ndedition,1982,P.14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财务会计、会计差异、借鉴西方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

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

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

(三)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小。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2~10页。

[2]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1996、1997和1998年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集中的上市公司均达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甚至更多。这些上市公司具有相当大的操纵净收益的嫌疑,因此笔者选取这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利润表数据分别进行财务指标特征的分析。

一、研究的方法和反映操纵手段的财务指标的选择

笔者借鉴国外对失败企业和收购及被收购企业的财务指标特征的研究方法,针对有操纵利润嫌疑的企业,设计出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的步骤如下:第一,根据理论常识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受到人为操纵的企业其可能的操纵手段,然后选择与操纵手段相对应可能受到影响的财务指标。第二,按照特定的标准选取作为对比研究所需要的标准企业。第三,计算出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企业以及作为对比的标准公司各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第四,将两类企业同一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照,观察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五,为了排除因个别极值无法删除,或统计样本内部的数据比较分散对统计结果的干扰,笔者同时采用“十分法”对各样本的全部数据进行排序,直接观察各样本数据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分布状况,比较两组数据在分布上的差异。“十分法”的原理是,将样本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找出样本中每十个百分点的数量位置所对应的财务指标,10%位置的财务指标数值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值低于该数值,而9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高于该数值,以此类推。每相邻的两个十分点位置上的财务指标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数值分布在这两个数值之间。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和对企业可能采取的操纵净收益指标的手段的分析,企业可能采取以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可能导致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出现异常:

1、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包括诸如出售资产、出售投资、改变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提高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等活动。为避免所得税率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笔者选用营业外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三个财务指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高,说明企业靠经营正常业务取得利润的比例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净收益的质量较好;由于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较易受到人为的操纵,因此这两部分的比例越大,企业净收益指标被认为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正常经营业务调整利润的现象,则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可能会较一般公司高一些,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相对低一些。

2、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这些销售无法取得现金,因此当企业出现这些现象时,应收账款的占用就会增加,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一方面体现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减小。如果这种方法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调整利润的方法,从总体上看,这类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就会高于一般企业,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会低于一般企业。

3、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当企业采用推迟确认费用或损失时,企业挂账的费用就会上升,导致资本化的费用比例升高,例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类似的其他长期资产。如果人为操纵净收益的企业普遍存在利用推迟确认费用或损失的做法,与这些资本化费用有关的财务指标就有可能出现异常,如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等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4、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如果这种现象在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中比较普遍,就会在这些企业的关联交易额占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比例上体现出差异,并且应收账款中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比重较大。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规范性,投资者较难从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中采集出关联交易的详细数据,因此笔者根据为调整利润进行的关联交易通常不使用现金的特点,选择分析其他应收款指标占流动资产比重的指标。其他应收款体现企业与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有关各方的资金往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与关联方的资金关系,比如出售投资给关联方后应收回的款项等。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大,说明企业与关联方可能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利用关联方调整利润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研究数据的选取

笔者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市公司资料库》光盘中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996、1997和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间,即[10%,11%]之间的公司作为样本(简称10%区域的公司)。同时,根据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和规模,在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受到人为干扰小一些的公司中寻找对照研究所需的相同数量的标准公司样本,舍去个别实在无法找到对照的标准公司,以保持两个样本最大程度的可比性。通过查找和比较,笔者选取的单个样本数量如下表所示:

缺乏数据和删除的公司数量合计不到总数量的15%,并且样本数量远远大于统计中要求的大样本标准(30个),因此可以认为研究的结果基本代表了所有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的公司状况。

三、统计结果

笔者统计出的1996、1997和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的公司和用于对比的各标准公司的资产总额以及八个财务指标的调整平均值、平均值差异的检验值见下面的表格。比较资产总额的目的在于证实两个样本是否存在规模差异。调整平均值是在删除了5%的极值之后计算出的各样本的资产规模和财务指标的平均值。同一年度内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间的上市公司与标准公司财务指标平均值差异的检验值代表了平均值差异的大小,当该检验值超过1.64时(笔者使用的是单尾检验),我们就有95%的把握认为平均值确实存在这种差异,因此,认为该差异是显著的。当该检验值低于1.64时,我们就认为在统计意义上这种差异不明显,我们不能以95%的把握性确定这种差异是否真的存在。在样本的方差较大时,通过统计检验有时难以确定平均值差异的显著性,利用十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财务指标差异及其显著性统计结果

根据上表显示的统计结果

以及笔者进行的“十分法”排序的结果,1996年到1998年各年度10%区域上市公司和一般公司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的差异情况见下表:

注:“显著”指通过平均值差异的检验发现存在明显差异;

“有区别”指在平均值差异的检验中不能证明存在明显差异,但利用“十分法”排序可以看出存在明显差别;

“无区别”指不论在平均值差异的检验还是“十分法”排序中都看不出明显存在差别。

资产总额的比较结果证明,有操纵净资产收益率可能的公司与标准公司之间不存在规模差异,笔者的研究的确已经排除了规模对其它财务指标的影响。从上面的统计结果看,在选取的八个可能反映企业利润操纵的财务指标中,只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以及营业外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两个指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他六个财务指标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10%区域上市公司与一般公司的差别。

四、研究结论

1、财务指标中体现的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

通过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上市公司和一般公司财务指标的比较,我们认为以下操纵利润的手段在上市公司中有普遍性:

(1)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企业利润。笔者对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的上市公司样本中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例最低的企业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1996年的94家样本公司中有6家公司该指标出现负数,1997年166家样本公司中有3家该指标出现负数,而1998年160家样本公司竟然有7家公司该指标出现负数。这些负数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营业活动是亏损的,也就是说,他们达到10%的配股线居然完全依靠营业外的经济活动!

(2)通过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利润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在1996年和1997年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10%区域的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远远高于标准公司,1996年差异达八个百分点,1997年差异达四个百分点。利用投资收益操纵利润在个别公司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在10%区域的上市公司样本中,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100%以上的企业1996年有6家,1997年有2家,1998年有3家,这意味着这些达到配股最低标准的上市公司创造10%的净资产收益率竟然完全依靠投资收益!

(3)采用与关联单位进行交易提高利润。笔者不能直接证明这些关联交易的内容,但是其他应收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联系的紧密程度,这使我们不能不猜测这些关联方对企业利润的影响。1997年和1998年10%区域的公司其他应收款比重的明显异常说明这些公司从事非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十分普遍,而且交易经常采取非现金形式。笔者统计了样本中10%区域的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超过50%的公司数量,1996年,该数目为4家,占样本的4.3%,1997年为11家,占样本的6%,1998年为9家,占样本的5.6%。这些公司竟然有一半以上的流动资金占用在非正常经营活动之上!

如果笔者对其他应收款的多少代表与关联方联系的紧密程度猜测没有错误,其他应收款多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在经营活动上也存在与关联方的紧密联系。虽然笔者没有考察关联交易引起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收入和利润的增加,但1997年和1998年,10%区域上市公司同时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比标准公司偏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比标准公司偏低的现象,这与我们看到的其他应收款比重的异常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既操纵非营业利润,又操纵营业利润。

(4)通过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搞虚假销售增加营业利润。在1997年和1998年,10%区域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比标准公司偏高,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偏低,说明比起标准公司,10%区域的上市公司更多地记录了非现金形式的销售业务。鉴于笔者统计时采取了控制行业和控制公司规模的方法,由于行业和规模导致的应收账款规模和回收速度的差异就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原因只能用不正常来说明。这种不正常,一是可以用上面提到的关联交易来解释,另外就是用扩大赊销范围、提前确认销售、搞虚假销售等原因来解释。

除上述具有普遍性的利润操纵手段外,还具有两种不具有普遍性的利润操纵手段,即通过费用资本化影响利润和通过提高营业外收入影响利润。

2、上市公司操纵净收益手段的改变。

连续考察1996年到1998年10%区域的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的财务指标,我们发现各年中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动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不同年度,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采用的操纵利润的手段偏好有所不同。

(1)1996年,平均值差异检验证明存在明显差异的财务指标有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考虑十分法排序的结果,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也存在差异。其他指标差异则不明显。可见,在这一年中,企业普遍采用增加投资收益的手段提高利润,而虚增收入、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的做法还不十分普遍和明显。

(2)1997年,平均值差异检验证明存在明显差异的财务指标有: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以及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考虑“十分法”排序的结果,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一年中,企业普遍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提高利润,包括增加投资收益、利用关联交易、虚增销售等。

(3)1998年,平均值差异检验证明存在明显差异的财务指标只有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和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考虑“十分法”排序的结果,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存在差异。而以前出现过差异的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比重、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以及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几个指标差异不明显。可以认为,这一年中企业普遍采用的调整利润的手段集中在虚增销售或关联交易上,而对利用投资收益增加利润的做法不再特别感兴趣。

五、研究结果的启示

虽然笔者的研究对象是净资产收益率在配股最低限以上临近区域的上市公司,但是研究所发现的财务指标与利润操纵手段上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各种情况不辨别利润操纵。研究证明,尽管我国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段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操纵利润的同时,其他财务指标却能够暴露其操纵手法,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对这些反映利润操纵的财务指标给予足够的关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的操纵手段,去伪存真,得到企业真实的获利水平。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首先,净收益或利润总额有关的指标表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指标中包含了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的、缺乏稳定性的一次性收益内容,如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以及在本文中没有涉及的财政补贴等,这些项目随时会由于企业达到目的而消失。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

风险。从前面的统计中我们看到,标准公司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明显高于可能操纵利润的上市公司,因此相比净资产利润率或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受到利润操纵的干扰较小,利用营业利润计算的有关指标相对稳定,对表达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会更加有用。

其次,在操纵净收益的手段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投资收益增加利润。投资者应对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给予非常的重视。对于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重较大的企业,应该仔细分析投资收益的来源,辨别这种投资收益的长久性。如果一次性的投资收益,比如出售投资所得的收益数量较大,这种投资收益的长期性就很难保证。

第三,其他应收款是我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一些企业可能没有披露关联交易或关联方关系,但其他应收款项目的性质实际上会告诉我们这些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单位之间的非常关系,所以其他应收款的多少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该上市公司受到其他企业或单位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越大,该上市公司的净收益指标的可靠性越差。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观各种观点,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从“人”的职责作用角度,仅就财务管理甚至财务活动谈财务管理职能,使这种职能缺乏活性与灵性,以及财务管理职能应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纠正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财务管理的人文光环和人性光辉。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集合名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其“本”则是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济学的本位,等等。财务管理不论如何定义,财务管理职能不论怎样论述,都不能脱离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这个根本因子;都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为“本”的根据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担、履行和发挥相应的职责?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胜道、汤谷良等人认为企业可以大致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并且区分了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和经营者财务的职能;王斌、张延波(2002)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也指出财务管理职能由出资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经理财务职能组成。由此而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者不仅包括会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和管理层,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等(欧阳令南,2005);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好坏,既涉及企业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充分履行好其职责。据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直接涉及的“人”类就可区分成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企业员工四个不同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即企业内部关系人,本文不考虑与企业财务管理间接利益相关的外部关系人);相应地,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就可划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职能又因“四类人”在财务管理的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共管之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层次特色更加鲜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03),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08)。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07),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4.如此形成的财务管理职能分层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2]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欧阳令南.财务管理——理论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溢茂,S·迈辛格,肖平,J·曼辛纳.现代企业财务与金融[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6]汤谷良,王斌.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控制;会计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的进程。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良好的内部会计论文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上的财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资金监控机制、财务会计和审计信息网络控制平台,是从源头实施财务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根本。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管,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及并购市场发育不完善,使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建立在人自利的目标函数之上,内部治理机制对人越有效,委托人被架空的问题就越突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控制所必不可少的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很完善,特别是公司控制的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缺位,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使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控制变成了一种为企业首席执行官(CEO)服务的、人主导型的控制制度。人主导型的内部会计信息控制容易导致委托人对企业控制缺位。作为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的独立审计,由于部分注册会计师在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作为“经济警察”的审计名实难符。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受到必须提供真实的对外会计信息的太多压力。既然经理人员能够掌握和控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信息失真所受的处罚则由企业而非直接责任人承担。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下,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便不可避免。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对企业进行控制而建立的企业内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应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将财务、会计、审计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中,即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设计财务、会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在公司治理机制建设过程中,确立财务预算监控机制;基于公司治理建立财务、会计、审计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司治理中,财务控制属事前、事中控制,会计控制属于事中、事后监督,审计属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财务和会计目标的一致性,促进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只有从源头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实行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制衡,才能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有效的会计信息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三、会计组织结构与会计信息控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组织结构是从会计组织机构设置、权责安排、人员配备、会计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来确定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导致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界限。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组织结构是针对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会计信息控制权,建立会计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针对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分别确立不同层次的财务控制权。企业集团针对非全资控股子公司设计内部控制时,由于存在中小股东,要注意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安排以及实施的合法性,以避免大股东(控股公司)对小股东权益的损害,避免发生违法行为。两权分离公司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股东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或监事会效率低下,需要强化股东会权力、细化董事会或监事会内部结构、弱化经营者权力。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控制,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制度。在法律框架内,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财务、会计、审计组织结构,应建立所有者层次、经营者层次财务组织。所有者层次财务组织,例如,股东会委派财务总监,主要债权人列席董事会,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设立独立董事等。财务委员会作为投资在立法技术层面上,要健全独立董事民事责任的范围,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的过错行为。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在任职期间因一般过失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因索赔诉讼所引起的法律费用一般可以列入保险责任范围;而独立董事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符合经营判断原则的行为、欺诈及恶意行为、违反公司章程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超越职权范围从事与保单规定无关的业务或活动、不可抗力所致损失等等,可以列为除外责任范围。

(三)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本土化我国对于独立董事的选任、监督真正实现客观中立还有一定难度,为此,应当做好独立董事保险费用的信息披露工作。关于独立董事的保险费承担,各国均采用不同的比例,独立董事个人情况及所处行业和面对的市场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的保费分担问题宜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可以一般董事责任保险的保费分担比例为基准,在一定幅度内由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立。此外,由于独立董事年薪较高,且公司又为其购买保险,因此,独立董事责任保险事宜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和讨论,公司也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的有关信息,公司还应提供相应法律文本以备股东查询。

(四)创新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独立董事绝大部分是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们视名誉为生命,同时,有着良好名誉的独立董事更能受人尊敬和被人重视,更有可能获得聘任的机会,而名誉受损则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受损,甚至可能遭到撤换或被迫辞职。既然声誉对独立董事如此重要,而且它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者说,公司或者独立董事本人具有保障独立董事名誉不受损害的需求,而独立董事的职务责任又确实给其名誉带来风险,所以,独立董事的名誉风险自然也就可以纳入保险范围。至于独立董事的名誉价值,应该由相应的社会评估机构来判断。中心的核心组织,对财务、会计负责人实施监督,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经理进行信息沟通并制约,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层次财务组织主要为经营者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为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而发挥作用。公司存在各类弱势群体,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和会计信息控制体系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独立董事可代表弱势群体利益,对大股东或内部人形成制衡。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控制平台公司治理有效,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等真实、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财务控制的基本保证;会计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等构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由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经营决策需要不同类型的信息,公司必须满足这些需要,并由此形成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质量决定公司治理效率和财务控制效果,而公司治理和财务控制又直接影响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基于公司治理的信息网络为股东治理、董事会决策和监控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以及经营者层次财务控制提供财务、审计等信息,最终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权益、实现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满足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治理的需要。审计信息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内部控制运行、风险管理等进行评估。从信息来源渠道分析,审计信息可分为内部审计信息和外部审计信息;从信息内容来分析,可分为财务审计信息和管理审计信息。美国公司改革法案授权SEC制定规则,要求公司管理当局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评价结果,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管理当局的评价出具鉴证报告。审计信息的载体有:独立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测试报告、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评价报告等,所有者将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作为激励、约束经营者的主要依据。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控制,从人员(组织机构)、资金和信息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建立财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资金监控机制、财务会计和审计信息网络,从源头实施财务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5(2).

[2]胡瑞林.浅议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J].上海会计,2006(1).

[3]张炎兴.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J].会计研究,2001(8).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信息质量;基本程序;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成功,无疑是我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所绽开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30年来,财会软件替代了手工操作,电子化会计数据与信息替代了纸质的证账表的记录,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从致力于会计核算逐渐转向为借助无纸化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实时地提供决策支持。30年成功实践的感性认识,也同时为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本质上说,我国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价值法会计向价值法与事项法并进的演变过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Sorter(1969)所提出事项法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一直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让人们看到这一研究的应用前景。勿庸讳言,利用计算机系统采集的事项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增值性,而且也可同时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这种谋求信息资源集成,以便为信息用户提供多元信息的理想目标,使国内众多学者萌生了重构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之构想。杨周南(2003)提出的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模型(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uditing,ISCA),李端生等(2004)提出的“需求决定的会计报告”模式,王世定等(2004)提出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InformationIntegratedandManagementSystem,IIMS)模型等,重点构画了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一体的控制系统的理想框架。而在实践中,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软件厂商立足于组织、信息与流程集成所开发的本土化ERP软件,也开始从实务上夯实了建立业务事件仓库的基础。笔者认为,随着基于企业经营过程方法的事件识别准则(Jones,2003)的不断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构筑一个融财务与非财务、货币与非货币、定量与定性的各类数据为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可望形成,它为财务会计信息化进入网络化会计模式阶段铺平了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新审视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手工会计的产物。面对信息化因其数据传输与处理疾速使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而可靠性却可能因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致使系统面临许多风险而降低,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将安全性列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信息安全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信息的秘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传播性、可用性和可控性(Crime,2000)。其中,秘密性是指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或非法泄漏。完整性是指信息没有被篡改。真实性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存在与客观事实违背的情形。可传播性是指信息内容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可用性是指信息的者能够保证信息被有效地传递到接受方,并且该信息被接受方有效地加以使用。可控性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可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使得信息安全到达授权接收者。上述基于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虽然其中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多见于手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中,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而保证在信息化条件下非授权人不能知悉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和可控性要求则是手工会计下所未曾遇及的。

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的今天,电子化与无纸化的会计数据与信息,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到非授权人的操作与干扰,随时都可能在处理与传递过程中出现泄漏和被窃(特别是异地的网络传输情况)。在今天,如果一个财务会计软件缺少对会计信息秘密性和可控性的设置,即使其输出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都能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人们仍然不能断言其产出的信息是可靠的。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在空间上不囿于某一固定点的特性,迫使其可靠性内涵不得不加以拓展,将安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是势在必行。

财务会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安全性既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控制质量要求。事实上,从控制质量特征研究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许更有意义,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讨论会计信息特征伊始将其置于信息质量范畴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尽管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同义性,但在财务会计特定的范畴中,确立两者的主从关系却十分必要。美国FASB于1980年提出了SFACNo.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中,将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等三项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它们是对信息产生过程和结果加以界定的,而安全性则侧重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提出的,它同样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之一。因此,将安全性与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并列,同属于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合适的。

(二)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列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在手工会计之中,及时性通常被视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视为相关性的灵魂之所在。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往往要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而在整个会计程序实施过程中及时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信息化条件下,上述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和及时传递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信息的“自然属性”,并非基于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而实时性才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谓实时性(real-time),是指输出信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用户,尽早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这不正是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最为需要的质量要求吗!故笔者认为,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令其作为相关性的二级质量要求更能表现信息时代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特征。即将步入网络会计模式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在面对市场日益增加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决策有效性进一步依赖于实时性财务信息。因此应当审时度势地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作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三、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一)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Fellingham等(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StatementNo.4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葛家澍、杜兴强,2004),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三)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infomediary)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庄明来,2006)。

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四)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AAA(1966)所提出的同时报告历史信息和现行成本信息的多栏式报告,Sorter(1969)强调披露企业足够的经济事项明细信息数据为主的事件报告,Cheryl和McCarthy(1997)侧重于储存和维护而提出建立最原始的REA数据库会计模式。Willman(1995,1996,1997)则提出5种不同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肖泽忠(2000)提出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InteractiveandCustomisableReportingModel,ICR)以提供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快速沟通,同时达到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经济之目的,众多学者研究之目的是向信息用户提供各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和多维的决策支持信息。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2001)、张天西(2003,2006)、潘琰(2003)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四、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方法论为主的经济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则为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在科学地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信息化过程中,手工会计中所采用的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因信息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McCarthy(1982)和Jones(2003)等学者对借贷记账法提出质疑,并相应建立REA等会计模式,尽管O’Leary(2004)等学者对REA和SAP系统基础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结果进一步印证了REA模型以提供包括非货币、非财务和定性数据在内的业务事件库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企盼这些模型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应用依然步履维艰。在当前,构建价值法财务报告与事项法财务报告并驾齐驱的会计业务流程也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有鉴于此,价值法会计的存在也就决定以货币计价为基础的复式簿记不可能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设置会计科目,是将各种经济数据按会计要素“浇铸成型”(确认),并通过记账凭证载体为会计报表信息提供“毛坯”。从会计科目的级别设置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作用来看,设置一级科目并同时下设明细科目无疑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方便,而不设一级科目直接将会计科目设至明细科目的压缩冗余的做法,则对企业获取决策经营的支持数据更为快捷灵活。另外,在一个企业内分别设置“外送报表会计科目”、“内部管理会计科目”、“集团公司会计科目”等多套会计科目系列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管理,而且为深入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的数据联系提供直接依据。

作为会计科目载体的记账凭证,是复式记账的直接表现。尽管增减记账法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有可能实现(李春鸣、韦沛文,1999,张以宽,1999),但无论是采用借贷记账法,还是增减记账法,其记账规则在记账凭证库文件中也只是符号表现的差异而已,它们对会计信息输出并无影响(庄明来,2001)。同时,充分利用编码技术,尽可能使各种符号都具有特定内涵,是我国记账凭证结构设计的未来方向。例如,SAP软件为采购、销售、生产三大循环(或更细的分类)业务各自设置凭证编号区间(张小虎,2003),将各区间的借贷标志分别以不同的编码表示(如固定资产有关凭证借方以70表示,贷方以75表示,而存货有关凭证借方以89表示,贷方以99表示等)。笔者认为,以不同编码作为“借”和“贷”的标识以区分各类别经济业务的做法是记账凭证填制方法的一种突破,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要素确认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它以数码方式与组织单位代码、日期编码、记账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编码和金额等一连串数字符号的连接,无论对财务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还是对会计档案保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记账簿,至今仍然作为各国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尽管当前账簿仍然要求打印输出,但财政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早已规定:“在机内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直接登账依据完全相同情况下,总分类账户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替代”,以及“可以提供机内会计账簿的满页打印输出的功能”,这种“以表代账”和“满页打印”的规定表明了信息化条件下账簿的功能与作用的逐渐淡化。从理论上说,账簿中的发生额登录只是会计凭证数据的位移(庄明来,1997),这种冗余处理完全可以由会计凭证数据文件所取代。在电子账簿仍然存在情况下,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电子化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的实时自动审核,以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

手工会计常用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凭单日记账和日记总账等五种,这些根据企业规模、会计人员水平等因素而选择的核算形式,究其本质,是为了方便总账的登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无论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形式,总账均可以在瞬间形成,因而,手工会计下的核算形式在信息化之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目前,财务会计许多方法正在逐渐由电脑自动完成,诸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发出存货个别计价、单个存货项目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计算与分配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种自动完成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有鉴于此,不断将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的方法补充到标准的会计业务流程之中,并将其固化于财务会计软件,则可望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进而提高财务会计系统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五、总结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COBIT)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10):30-32.

[2]李端生,续慧泓.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4(1):60-64.

[3]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42-46.

[4]篓耀雄.信息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59-166.

[5]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47-52.

[6]庄明来.当前会计信息化面临的几个问题[J].会计师,2006(3):22-37.

[7]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0(1):43-49.

[8]王松年,沈颖玲.网络财务报告的技术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1(8):52-58.

[9]张天西,薛许军,林进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3(3):47-52.

[10]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2006(9):56-63.

[11]潘琰.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3(1):39-44.

[12]李春鸣,韦沛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增减记账法[J].会计研究,1999(3):56.

[13]张以宽.增减记账法的回顾和展望—为纪念新中国诞生50周年而作[J].财务与会计,1999(9):9-11.

[14]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14-217.

[15]张小虎.SAPR/3财务基本概念及集成浅释—总账等概念[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7):15-17.

[16]庄明来.论电算会计中账簿的地位与作用[J].会计研究,1997(4):42-43.

[17]Sorter,H.G.An”Events”ApproachtoBasicAccountingTheory.AccountingReview,January:12-19.

[18]Jones,Rama.2003.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BusinessProcessApproach.South-Westerm:adivisionofThomsonLearning.23~27

[19]CyberCrime.2000.Lawenforcement,securityandsurveillanceininformationage.Douglas:Routledge,180.

[20]Demski,J.S.,Fellingham,J.C.,Ijiri,Y.,Sunder,S.2002.SomeThoughtsontheIntellectualFoundationsofAccounting.AccountingHorizonsVol.6:157~168.

[21]Dunn,CherylL.andMcCarthy,WilliamE.1997.TheREAaccountingmodel:Intellectualheritageandprospectsforprogress.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Spring:31~51.

[22]Wallman.1995.TheFutureofAccountingandDisclosureinanEvolvingWorld:TheNeedforDramaticChange.AccountingHorisonsVol.9.

[23]Wallman.1996.TheFutureof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Part(Ⅱ):TheColorizedApproach.AccountingHorisonsVol.6.

[24]Wallman.1997.TheFutureof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Part(Ⅳ):AccessAccounting.AccountingHorisonsVol.6.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财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典型代表是杜邦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的购销比价管理等。这些企业的发展与核心能力的形成无不得益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使财务管理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

哈默尔(GaryHamel)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角度,可将财务管理能力概括为: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独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通常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以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例:邯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经济效益不断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邯钢独特的财务管理能力。邯钢在市场中的成功表现是因为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在当时是稀缺的,多数竞争对手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全国学邯钢的过程中,“邯郸学步”的企业不在少数,这说明邯钢经验是邯钢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邯钢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是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创造性运用。目标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并不是新事物,多数企业财务管理者对此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结合并创造性运用的却并不多见,财务管理能力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

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认为财务能力是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获利能力的综合评价。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的区别表现为:财务能力是有形资源,财务管理能力是无形资源。财务能力是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集中体现,通过财务分析计算的财务比率予以评价;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所积累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集中表现,在评价方法上更多的是以定性的方式并结合模糊评价法来反映。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的内在联系表现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能力在过去经营活动中共同作用的结果,财务管理能力是形成财务能力的基础之一,其最终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的财务能力之中,财务管理能力的直接目标在于形成良好的财务能力。

二、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l.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的过程。学习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的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并存在于员工的身体、战略规划、组织规划、文化氛围之中。财务管理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发挥“干中学”,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财务管理者成为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基本分析能力、系统构思能力、组织机构整合能力、策划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则必须以学习能力为基础。财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仅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必须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有关情况,以拓展财务分析的领域;他们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运作,还要掌握产品的流程。为了适应新的要求,财务管理者必须对一些方面进行改进,包括产品及市场知识、领导能力、对各业务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以及交流技巧。所以,财务管理者必须经常和部门经理、采购人员、顾客以及供应商接触,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知识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最佳采购方案,还要参加关于谈判技巧、交流技巧和有效团队工作的培训。

2.金融关系能力。金融关系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资本市场的外在表现。金融关系是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调度过程中与有关金融机构形成的合作关系。金融关系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而且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的主要依据。金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是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不断交往中通过信息的不断双向传递所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从资金供应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也是企业重要的客户。

与金融机构交往,凭借的不单纯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完整的金融关系是财务管理人员对资本市场的知识,对金融机构信息的了解,对企业经营活动准确把握的集中体现,其中也包含了财务管理者在资本市场上的公共关系。良好的金融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为企业摆脱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在企业资金充裕时寻找最佳的投资渠道。在企业与金融机构长期的交往中所建立的金融关系,是企业对金融机构不断深入了解的结果,也是金融机构对企业不断了解的结果,更是财务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长期交往并在资本市场中努力的结果。

3.财务控制能力。财务控制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独有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财务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战略的失败都发生在其实施阶段。战略实施过程的实质就是控制,而企业内部能够从全局角度进行控制的只能是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涉及企业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与岗位,要求财务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控制方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集中体现了其财务控制能力,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控制方法。

4.信息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时代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处理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作用的效果。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决策智慧的过程,财务部门则从信息储存者变成信息提供者和分享者。财务管理者需要学会如何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由决策者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智慧,并通过财务部门将决策以信息方式付诸于行动。

三、财务管理能力的管理

1.识别。企业有效管理财务管理能力的前提是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能力有明确的认识。首先,企业是否具有财务管理能力,进而决定努力的方向。其次,已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企业,识别的过程是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过程。财务管理能力的识别标准需要根据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定细化的评价指标,并结合财务管理能力的特点予以选择。

2.培育。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是一种观念与过程的结合,没有财务管理能力的观念,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过程就不会出现。因此,企业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财务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使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培育的过程是资源不断投入与整合的过程,尤其是知识资源的积累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往往漫长而复杂,需要企业持久的努力。

3.应用。应用是财务管理能力的价值所在,也是评判财务管理能力的最好尺度。财务管理能力的应用过程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不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将企业的战略意图延伸到各个部门、员工,最大限度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同时,应用的过程使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不断转移、扩散,全体员工思想与经验的交流有利于财务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1)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做出恰当的安排。

(3)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3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财务战略的制订程序。大多数战略管理学者认为,战略管理的一般程序为(见图1)。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故其程序可为(见图2)。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2)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具体实施可依照以下模式(见图3)。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7

2陈君宁,徐天亮.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武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0篇

财务本质资金运动财权文献回顾

1引言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从理论上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发展过程,曾出现过货币关系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运动或关系论、价值分配论等观点,本文将其分为五类,并进行简单评述。

2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2.1货币论

(1)货币关系论。货币关系论是在 20世纪 50年代引进到我国,在我国曾产生较大影响。苏联学者N.日夫加克提出:“企业、联合公司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一种特定的货币关系体系。这种货币关系体系客观地发生于货币基金形成和使用时。这些货币基金在产品(劳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被用来为资金周转服务,用来分配企业、联合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收入,以及用来对其经济活动实行监督。”在我国直到九十年代,仍有一些学者赞同此观点:货币关系论已将社会主义财务的性质、作用与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大海,1992);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吴水澎,1996)。

(2)货币收支运动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认为“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资金贯穿于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回和分配四个环节。杜英斌等(1988)认为“企业财务就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收支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货币资金运动进行的管理”。

2.2资金运动或关系论

从20世纪 60年代起直至今时,“资金关系论”一直是我国财务界对财务本质认识的主流观点。资金关系论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财务学家王庆成等提出:“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该理论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本质,不再把企业财务看成是静态的“关系”,而看成是动态的资金“运动”,既包括了财务表象――财务活动,又包括了财务本质――经济关系,许多财务管理教科书都以它作为首选观点。

2.3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本金投入与收益理论认为,资金按性质和用途分为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郭复初教授(1997)在将资金区分为本金和基金的基础上提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该观点认为把基金和本金加以区分,划清财务与财政、信用的界限,突出财务的经济属性。

2.4分配论

(1)劳动分配论。从经济活动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出发,郭泽光(1989)提出劳动分配论,认为“财务实质上是经济活动中和生产要素在物质形态上的组合相应产生的劳动分配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简言之,财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配”。郭泽光(1995)还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曾经讲过的关于鲁滨逊的故事分析,得出财务源于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启示,最终得出财务的本质是社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的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结论。

(2)价值分配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价值分配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王广明、刘贵生,1989)。刘贵生(1993)指出,从企业经济角度考察,企业财务正处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分配环节。企业财务本质便是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分配活动与分配关系。企业财务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要素的分配活动;二是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活动。企业财务关系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

2.5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论

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具体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个方面。唐与仕(1987)提出用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来概括财务的本质,认为“财务活动是企业在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的财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资金的投入与退出、资金的耗费与补偿资金的收回与分配等内容。财务关系是经济范畴,即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会和有关方面发生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财政的资金下拨与税利上缴的资金分配关系,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与结算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相互协作和商品交换而发生的资金结算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所发生的各种财务关系等”。张惠忠(2000)也赞同该观点,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应该表述为企业财务活动及其发生的财务关系”。

3财务本质理论的评价及启示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财务本质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学者们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认识不断深化和多元化。对财务本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资金展开,如货币关系论和货币运动论,这样的理解是不完善的。随着财务本质认识的发展,对财务本质的理解又发展到“资金”层面,而后出现了分配关系论和价值运动论,财务本质上升到了价值层面的讨论。但学者们的研究也在一些方面达成共识,比如:对财务本质理论的研究既包括财务活动,又包括财务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财务关系;认同对财务本质的研究,不仅要从经营角度,还要从所有者的角度对财务进行研究,把企业财务细化到多种层次来纵深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会计研究,1996(2):13-16.

[2]张国正.财务本质的重塑:一种企业契约观.财会月刊,2008(8):17-20.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1篇

财务本质资金运动财权文献回顾

1引言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从理论上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发展过程,曾出现过货币关系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运动或关系论、价值分配论等观点,本文将其分为五类,并进行简单评述。

2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2.1货币论

(2)货币收支运动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认为“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资金贯穿于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回和分配四个环节。杜英斌等(1988)认为“企业财务就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收支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货币资金运动进行的管理”。

2.2资金运动或关系论

从20世纪 60年代起直至今时,“资金关系论”一直是我国财务界对财务本质认识的主流观点。资金关系论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财务学家王庆成等提出:“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该理论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本质,不再把企业财务看成是静态的“关系”,而看成是动态的资金“运动”,既包括了财务表象――财务活动,又包括了财务本质――经济关系,许多财务管理教科书都以它作为首选观点。

2.3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本金投入与收益理论认为,资金按性质和用途分为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郭复初教授(1997)在将资金区分为本金和基金的基础上提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该观点认为把基金和本金加以区分,划清财务与财政、信用的界限,突出财务的经济属性。

2.4分配论

(1)劳动分配论。从经济活动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出发,郭泽光(1989)提出劳动分配论,认为“财务实质上是经济活动中和生产要素在物质形态上的组合相应产生的劳动分配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简言之,财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配”。郭泽光(1995)还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曾经讲过的关于鲁滨逊的故事分析,得出财务源于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启示,最终得出财务的本质是社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的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结论。

(2)价值分配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价值分配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王广明、刘贵生,1989)。刘贵生(1993)指出,从企业经济角度考察,企业财务正处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分配环节。企业财务本质便是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分配活动与分配关系。企业财务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要素的分配活动;二是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活动。企业财务关系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

2.5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论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3篇

1,毕业论文来源:

2,毕业论文类型:

二,毕业论文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

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超级秘书网

三,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毕业论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毕业论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4篇

美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最为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其所属准则制定机构就着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

经验与教训对于其继任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回顾与评介为题,简要地对美国早期(FASB以前)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CF)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回顾与评介。

作为规范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公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和由此引起的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报告提供者)及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集团(报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寻觅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即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当1936年6月美国《会计评论》发表由美国会计学会组织撰写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1)以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主要表现在对涌现出的许多处理会计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需要有评估,并寻找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的标准。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研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最早自觉研究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理论的着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AAA专题研究报告第3号),其特点是:它不是直接阐述会计准则,而是以1936年的《暂行说明》为开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展开详尽而严谨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像暂行说明那样表述准则。我们的意图是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说,两位作者提出的要有连贯(coherent)、协调(coordinated)、内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也成为构成CF的基本要求。

现在,人们都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会员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为CF的范本。美国CF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会计理论,它是用来评估、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而且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根据CF的概念和原则,还能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处理意见以解决新出现的会计问题。这样,我们在研究CF的历史发展时,会计理论界的意见,比如上述《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毕竟只能作为参考,而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的态度、举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们更加重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5篇

投资者如何利用财务分析师提供的盈余预测来提高回报,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热烈讨论的话题。随之而来,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活动本身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预测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研究。Collins、Kothari、Shanken和Slone(1994)以及Liu和Thomas(2000)的研究发现,加入未来年份的盈余指标后的模型解释能力大大提高。Copeland、Dolgoff和Moel(2004)又研究发现,下一年盈余预期的改变和对未来第3-5年的长期盈余预期增长率的改变都与市场调整后回报有显著的关系。这些证据表明,财务分析师的有关未来远期盈余预期,具有信息含量。

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胡奕明等,2003),但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a)实证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年度)盈利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准确;徐跃(2007)发现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季度盈利预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比利用年度盈利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b)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公开的盈余预测进行套头交易策略研究,及王征、张峥和刘力(2006)对六大券商财务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进行组合研究,都证明了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统计上显著。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学者仍主要囿于对财务分析师的短期盈余预测的研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是否具有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如何?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确度?

二、研究设计

(一)盈余预测精确度的计量

我们采用PRECISION表示预测精确度,PRECISION=︱FEPS-AEPS︱/|AEPS|,其中FEPS表示财务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AEPS表示实际的每股收益。分子、分母都取绝对值,是因为无论是正的预测偏差,还是负的预测偏差都是不精确的预测。

(二)影响预测精确度的因素

理论上说,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精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预测主体方面,如财务分析师自身素质和预测能力,如对宏观政策信息、行业背景信息及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解析能力和利用能力,对各方面未来趋势的把握能力等;二是被预测客体方面,如上市公司的规模、发展速度、盈余质量、信息披露质量和被关注程度等(姜国华2004)。总体说来,鉴于对财务分析师预测行为研究的复杂性,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对公司因素的研究。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我们作出相关假设:

1.公司规模(Scale)。Brown等(1987)及Kross等(1990)研究表明,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受公司规模变量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主业不突出的特点,公司越大往往所从事的行业也越多,多元化跨地区经营,各年行业变化也很大,必然增加盈余预测的难度。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规模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2.公司扩张(Growth)速度。从盈余的变异来看,公司的高成长性,通常会伴随大的盈余波动,因此分析师难以预测其盈余。由此可以得到假设2:公司扩张速度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3.公司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arningPersistence)。净利润的不同来源部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一般认为经营性利润(即营业利润)的持续性要高于非经营性利润(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等)。因此,如果公司的利润总额中更多是由非经营性利润构成的,则该公司的未来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不容易预测。所以可作假设3: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4.公司盈余波动(EarningVariance)。公司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历史盈余的波动蕴含着不稳定因素,影响盈余可预测程度。公司历史盈余波动性越大,意味着未来盈余越不确定,其盈余也越难以预测。这样可以得到假设4:盈余波动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5.公司受关注程度。(1)对同一公司预测的机构家数越多,说明该公司受关注的程度越高,盈余预测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2)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预测值越多,估计值也将越接近期望值,预测偏差将越小。这样,众多分析师对同一公司都比较关注,就容易得出比较一致的预测意见,而该预测可能比较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公司未来盈余的预期。于是可以得到假设5:预测机构家数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的假设,我们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方程:

PRECISION=α0+α1Scale+α2Growth+α3EP+α4EV+α5Number+ε。其中:对于Scale变量,反映的是当前信息,我们选择公司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公司扩张速度(Growth),反映的是未来成长信息,我们采用股本增长百分比来衡量;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P(EarningPersistence),反映的是未来经营利润的可持续性信息,我们采用利润构成比重来衡量,以非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盈余的波动程度EV(EarningVariance),反映的是历史信息,我们利用过去3年每股盈余的标准差计量;Number变量表示公司当前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是当前信息,我们用同一公司盈余预测的预测机构的数量计量。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共识的准确性,Wind资讯中包含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但由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对2007年年度会计盈余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系统影响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所以,我们选取了2004年和2005年年报后一周内35家券商(机构)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作为研究对象。在当前最新可比较范围内,财务分析师市场共识的远期预测有两类:一类是预测期为1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预测,以及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另一类预测是预测期为2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

三、描述性分析

2004年报后和2005年报后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未来EPS的远期预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财务分析师平均关注程度方面:(1)预测期为一年时,即2004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617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8.06;2005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481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11.48。(2)预测期为2年时,即预测机构在2004年报后对716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9.71;另外统计,发现2005年报后预测机构对573家公司的2007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6.78。这些说明,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开始受到了我国财务分析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财务分析师预测偏好方面:(1)预测期为1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4元和0.30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30元和中位数0.27元;在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4元和0.37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41元和中位数0.37元。(2)预测期为2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0元和0.33元,高于2006实际EPS的均值0.38元和中位数0.31元。上述数据说明分析师的预测,预测期不论是1年还是2年,都偏好乐观。

在财务分析师的EPS预测精确度方面:(1)在预测期为1年时,即2004年报后的对2005年度预测和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分别为0.84与0.28;(2)在预测期为2年时,即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的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为1.26。这些资料,一方面说明我国财务分析师预测精度不高,且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预测期越长,精确度越低,与Kross(1990)及Dreman&Berry(1995)的结论类似。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在回归估计时剔除PRECISION>2的公司和PV>2的公司,结合回归结果来看,可将影响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因素分为两类:

1.无显著影响的因素。在对财务分析师的1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公司规模变量(Scale),扩张速度变量(Growth)和历史盈余波动性变量(EV)这三变量估计系数符号基本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股本扩张越大、或历史盈余波动都可能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基本不显著;而在对财务分析师的2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上述这三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都相反,而且都不显著。

2.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盈余可持续性(EP)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公司的利润总额中非营业利润的增加,降低了盈余的可预测性,即EP越大,预测的误差越大,预测精确度越低,与假设4一致。

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预测机构家数(Number)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越多的财务分析师对同一上市公司关注,越能形成市场共识,越能降低盈余预测偏差,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与假设5一致。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使用2004年和2005年年报披露后一周内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未来远期盈余预测的市场共识为数据,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及其在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有乐观预期的偏好,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较大,而且预测期越长偏差越大;上市公司规模、历史盈余变动在一定时期会较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性。上市公司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和上市公司的未来利润的可持续性两大因素,则一直显著地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度:上市公司越是受到财务分析师的关注,财务分析师越是能达成较精确的市场共识;而上市公司的未来非营业利润比重越大,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越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对于国家来说,应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扩大财务分析师的数量,对上市公司盈余远期盈余预期,提高上市公司受关注程度,更好地融通资本市场信息。

2.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来说,要积极主动向市场(包括财务分析师)提供信息,特别是公司经营业绩可持续性方面的信息,以削弱市场的“信息噪音”,实现滤波效应,减少公司股价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