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途径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

1.由爱护而过分娇宠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继续娇宠和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不适应住校生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除了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外,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依赖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束手无策。

2.由期望而导致严苛、功利

有些家长自己的“大学梦”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之后,进而对孩于产生更多强烈的期望。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这样继续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习,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厌学情绪,导致逃学、旷课等等不良后果。

更有一些家长在一些社会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竞争学生会干部、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荣誉,这些家长甚至持有一种狂热的态度,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也鼓励要求孩子能够以一种狂热的态度来达到目的。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深了孩子的功利思想,使孩子变得做事前先考虑结果是否有利,有好处才干,有荣誉才上,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功利心很强,忽略了在大学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加强自身素质。

3.由失望而变成厌恶、冷漠

孩子如果高考失利,没有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知名大学或热门专业学习,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不能理智、有效的缓解消除失望、沮丧等等不良情绪,而是将这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要么对孩子冷漠,不管不问。不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孩子在经历考试的失败之后,自信心、学习热情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大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丧失家庭教育有效的帮助,对孩子在大学时期甚至以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由袒护而过分纵容

孩子在大学中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找各种理由帮孩子百般开脱,甚至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这些家长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反而会让孩子在家长的袒护下有恃无恐,更加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继续犯错,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被学校开除,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自负,如有失败和挫折则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5.由分歧而放任

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开始对自己接受过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学业、人生价值都开始新的选择和追求。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应对。这时“代沟”问题就显现出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免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之下,有些家长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直接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使孩子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放任的做法会加深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误解和隔膜,亦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优秀的学校教育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观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确保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作为学校要从理论上指导家长进行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安排负责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德育导师,帮助家长观察掌握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生活,并定期与家长联系。

2.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马卡连科指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各种要求的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要做到自身与时俱进,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注重提高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3.家长与孩子平等民主,有效沟通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平等民主,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尽量消除中国传统观念思想残存的影响,努力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愿望、需要。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言行、态度给以重视,见微知重,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不避讳、不偏袒,从而加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

4.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普遍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孩子的特点,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既要着眼于孩子自身的特质,又要合理预计孩子可能的发展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同时家长要结合孩子所学的专业和兴趣,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福禄培尔.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家庭教育好差深受传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自然会产生较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和行为。良好的家教,规范的家风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和影响,最终促使一个习惯良好、行为规范的家庭诞生。但同时,家庭习惯和环境的好差又深受家庭主要社会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在家庭社会关系中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由于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他们的言行在家族或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对整个家族、家庭的影响力更大。所以,社会地位较高的家族或家庭成员更应该自觉地培养和完善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积极发挥出表率作用。因此,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定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家长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启蒙老师

2.1家长品格与行为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大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大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唤起大学生工作后的社会责任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习惯及行为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宣染作用。同时,家长自身的习惯与行为的好差,更会引起大学生的直接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之为他们自己的习惯和行为。家长的品格与行为受到家族及家庭中长辈们的影响和传教,一个良好的习惯与行为可以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同样,一个陋习明显的家长或长辈,其言行举止也一定会传承到家族的成员之中,并相互作用。因此,家长的品行与行为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作为家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基本素质和道德行为的修炼与提高,不断规范和完善自身的言行和准则,努力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做人做事榜样,为培养好下一代做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品格、行为的修炼与完善,又受到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意识,净化社会空气和土壤,加强公民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大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和社会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用情管家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逐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加强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道德状况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2.2家长义务与责任

义务是指公民按法律规定在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和道义上应履行的责任,责任是指一定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务。家长对大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就是要自觉培养、教育他们健康生活,努力学习,遵纪守法,服务社会,使之成年后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有用人才。家长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主要表现在情感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和上进教育等方面。每个孩子出生后,最早看到的亲人就是母亲,随后便是亲人、亲戚及好友。孩子在婴儿、幼儿时期,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培养非常重要,健康的习惯,良好的家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极为重要。特别是孩子3岁左右时期的培养及家教更为重要,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终生。因此,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换好家庭角色,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担负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与责任。家长义务与责任的履行,实际上也是家长自身做人处事行为习惯的表现过程。尽职的家长会自觉、主动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会注重家庭教育气氛和生活环境的培养,努力营造积极上进,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心灵从小定格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完全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意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很困难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履行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正确处理教育子女与自身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工作多忙,必须合理分配好时间与场所,花费一定的时间用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认真、踏实完成做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家长还要完善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平时注重读书学习,勤于思考问题,为子女树立爱学习的榜样。

3家庭教育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3.1心理影响

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家庭教育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胡旭宇摘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将一直影响到他们工作后的过程。90后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特征与80后相比,有所不同。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加富有,家庭环境更加优越,四二型的特定人为关怀与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信息时代进入家庭生活,电子产品握在市民手中。家境较好的90后大学生从小便开始接触或使用手机和电脑等物品。他们的视野较早的进入到信息世界,接触到成人社会生活,萌发出功利主义、崇拜金钱和相互攀比的思潮。同时,由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增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他们对社会现象产生较多的误解。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大,尤其是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更大。90后大学生从小与父母及家族成员生活在一起,衣食起居,形影不离,家长或家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及日常生活习惯始终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同时,90后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他们从入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学校按等级分班,分数排名的方式方法使他们逐步对原本应该了解掌握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和烦恼。学前的快乐与学后的不快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影响及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使他们心理出现了波动情绪,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学习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进入大学后,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之间的各种差距更加拉大。这就需要家长从心理角度出发,细致观察和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习产生厌烦和学习成绩下降的内在因数,从而找出真正的原因,耐心疏导,反复沟通,逐步解决,使他们用良好、稳定的心态投入学习,并完成学业。家庭成员或家族长辈要自觉担负起疏导大学生心理的义务和责任,要特别注重自身的良好心理品格的修炼与培养,转变教育理念,从心理疏导和聊天谈话方式做起,探讨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和谐、自然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同时,把家风教育引入日常生活,倡导智力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有着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因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

3.2学习影响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行为,它包括阅读、听课、仿效和研究等形式。家庭教育对学习的影响作用非常之大,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源于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启蒙教育。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的生活习惯直接受家庭的影响,虽然上学后也会受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但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家庭。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家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族长辈及家长要养成自身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在家里培养大学生爱好读书思考的习惯,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触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乐趣与价值。同时,有效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娱乐相结合,逐步使他们懂得掌握知识和学习文化的现实意义。家长还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思考,与大学生保持学习上的一致性,绝不能在他们学习的同时,自己娱乐享受,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家庭必须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家长要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家庭可拓宽大学生的学习思路,扩大学习范围和技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家长要提供有效的学习用具。特别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与社会接触较多,消费标准会有所提高,家长有责任限制其生活标准超高,但对于其学习用品的要求,还是应该尽可能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家长的责任更不能松懈,不能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就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家长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可运用网络、电讯等现代通讯手段时常与大学生保持联系,也可定期走访学校,了解和询问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理性思考社会现象与人生目标。家庭是大学生的根据地,家长是大学生的经纪人。作为长辈和父母,家长一定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给他们传递积极、上进和健康的社会正能量,努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3.3品质影响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人的品质高低决定人生的追求目标,人品高低、好差也深受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家教规范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品质良好的人员,一个修养较好的人员一定出自于家教良好的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影响人的品质和道德,也决定人生的目标。家庭品质培养与教育主要来自于家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以及家长自身的言行与品德,同时,又受到家长自身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基础是道德培养,成才先成人,许多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在无数的家庭已成为传统教育。家长从小就必须引导孩子追求诚信、善良和上进,逐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规范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孩子进入学校后,配合学校共同完成应尽的教育义务和责任,使孩子成年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的品质教育,家庭及家长依旧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也反映出家庭及家长所投入的教育力度,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家长首先要与孩子及学校沟通交流,问明情况,明理是非,查找原因,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绝不可以凭感情办事,袒护孩子,责骂学校,更不可以打骂孩子,激化矛盾。家长要耐心细致引导孩子,反复与他们交流沟通,交朋友,在和谐的气氛中,使他们接受和感触到家长的教育用心之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最朴实的教育将一直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自我发展和终身目标。因此,家长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启示工作,在家庭积极灌输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弘扬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追求健康、上进的生活方式,释放社会正能量,全力配合学校把90后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4结束语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国家虽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投入逐年增多,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各项奖助勤补工作,尽最大努力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但是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正确看待资助工作传递的关怀和情谊。因此,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才是重中之重。经济上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资助平台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问题,需要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及引导来使他们的感恩意识得到增强。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感激他人对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用言行报答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了从心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双重过程。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产生一种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己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的态度,进而衍生出一种感恩情感,最后才外化为感恩行动,与此同时利用完善的资助制度来规范和敦促感恩行为。因此使用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的事实,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使他们明白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才使他们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每周星期一到三开设晚班会课程,由辅导员(班主任)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班会课或者由学工部老师为学生上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就涉及到学生诚信、感恩、励志等各方面的主题教育以及班会课,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有“孝”文化主题班会评选活动、“心怀感恩诚信求学”知识抢答赛、“诚信、感恩、励志”的征文比赛、自强之星评选以及报告会等活动,同时结合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如学校官网、微博、宣传窗等对学院开展的各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一种感恩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师者,人之模范”,老师是学生最鲜活的榜样。任何一名老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而辅导员作为高校里面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工作者,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二)行动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有道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常怀感恩之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为此各高校应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应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并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同时也能服务学校和学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贫困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做一次义工———用行动回报社会”活动,要求每位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且每年团委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例如慰问孤儿院、老人院、下乡支教、雷锋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其中。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恩认识一感恩情感一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完成一个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过程。

(三)制度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比较着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功能却轻视了教育功能,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和敦促学生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提交资助申请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与义务;在学院评审资助对象时,要把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作为要求与标准。如学校即将启动的CRP系统中的诚信银行,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志愿活动,通过这些获得诚信积分,并在毕业的时候要达到一定积分才能毕业,以此规范和敦促学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或者缺乏感恩意识,应予以教育,如果没有改正必要的时候可取消其受助资格。总之,在资助工作中,应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多提供一些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的资助形式。当然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单纯采用他律性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恩的心,并转化成个体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

三、结语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

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对于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021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供大众阅览和建言献策,同年10月23日出台正式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首次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立法为何能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助推了法律的确立与出台?本研究将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依据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大源流进行政策分析过程,叙述家庭教育法律产生的动力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动态演变过程和价值。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以及适切性分析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

多源流理论由金登最先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模式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会在某一时间点耦合,进而推开政策窗口,他把政府和非政府因素总结为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2]问题源流主要指社会中普遍发生并需要国家与政府出面解决的事件;政策源流是政府、专家学者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方案;政治源流指的是执政党对于问题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国民的反应。

(二)多源流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切性分析

多源流理论是基于国外发展水平和情况产生的,符合外国的情境和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本国政策过程,需要分析中国情境下该理论的适切性。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内政策的愈来愈多,涉及高职扩招、教师教育惩戒权、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表明基于学术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适用性,运用此理论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存在合理性,只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对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多源流分析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动力源:问题源流

1.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通常来讲,公共问题不会只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借助一些推动力引起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缺乏足够自我管理能力,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部分家长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3年天津市李某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亲忙工作,母亲患精神疾病,导致李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为了寻求刺激去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5年北大学子因不满母亲的教育与控制,计划并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意识到家庭教育立法迫在眉睫,亟需对家庭教育立法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2.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自古以来,我国宣扬“法不入家门”的传统,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事情,国家不应过多干预,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至出台近30年,存在诸多反对声音,立法遭遇极大困难,虽然期间颁布不少相关政策,仍不能大范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从级别层面讲,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代表部级家庭教育法律。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地区均制定了家庭教育条例,规定家庭教育行为,但良好家庭教育产生的巨大效益没有引起大部分省市的重视;各省市针对家庭教育条例的具体法则不同,名称、职责、法律责任均有差异,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存在难度,因此,需要颁布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规以整合意见、规范要求、统一标准。第二,从领域层面讲,相对于学校、社会两大领域,家庭缺乏一部专门且独立的家庭教育法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原《婚姻法》等已颁布且实施多年,而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只是在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条例中零散提及,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家庭重要地位的认可。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能性:政策源流

1.政府官员的政策引导整理、分析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从政策层面开始指导家庭教育,它是国家首次颁发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纲要。1996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2002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7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划一步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6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将十年规划分两阶段进行,分别指明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除此之外,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多省出台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的条例,为国家层面独立法规确立奠定了基础,形成自下而上逐步推动的有效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家庭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家庭教育政策不断被公众熟知,对于家庭教育独立法规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专家学者的积极献策国内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立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著作、会议报告等各种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家庭教育立法基础、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在家庭教育立法基础研究中,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阐述,不仅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视角和学习权保障视角[4]看待家庭教育立法,而且着眼于家庭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使其得到推广和提升。[5]在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应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大主体的职责,做到依法履责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中,指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量、缺位、缺失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合力促使家庭问题有效解决。[6]综上,虽然学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立法的顶层设计存在差异,但都秉承着尽早实现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政治源流

1.“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策议程和发展方向,它是政治源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2.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满足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父母不止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愈来愈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却因自身素质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表现在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恶化;忽视子女的心理发展,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观念不合理,孩子叛逆不听劝等。这让父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够约束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而且提供诸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质,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公众的积极关注和呼吁,反映社会存在的缺陷,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国家重视此问题。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既是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

(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多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能否成功开启取决于三大源流能否成功耦合。在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反馈背景下,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积极采取行动,使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推广,接着“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以及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专家学者等为家庭教育立法做出许多努力,通过论文、著作等文字形式建言献策,提出关于职责、法律责任、总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某一政策领域或者地方性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相邻政策领域的成功。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倒逼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律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法律文件颁布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助力。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结论与启示运用多源流理论对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延伸,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但只要是家庭教育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2]新疆尤其是南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不仅现实存在着宗教有神论思想教育,而且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有些家长宗教意识浓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地区,目前新疆的宗教格局是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其中伊斯兰教在新疆大有市场,新疆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约113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①。而新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现有人口2100多万,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对新疆民众的影响面。具有的家庭,其家庭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宗教有神论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在新疆的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此,这种高度聚居的居住格局结合新疆宗教氛围浓厚的现状,使得有些家庭尤其是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农牧区家庭宗教意识更加浓厚,在宗教有神论思想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在库尔邦节等重大节日时不难看到很小的孩子都会跟在家长后面到清真寺做礼拜。

(二)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教育事业不发达进而导致观念落后新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上的诸多因素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较东南沿海明显落后,而且呈现出南北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些地区尤其是南疆的有些县市属于经济困难的六类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影响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必然导致人的观念落后。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言,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不去占领时,非主流思想必然会占上风,加之新疆本来宗教氛围浓厚,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家庭基本都信仰宗教,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给孩子灌输的宗教有神论思想教育。

(三)传统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重视智育提高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大幅度的提高,当前社会所需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新疆尤其是南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往往需要一代甚至于两代人的努力,尤其是对于非免费生少数民族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比汉族家庭或城市同民族家庭更重视对孩子智育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对孩子其他素质的培养及能力的提高,加之新疆宗教氛围浓厚,家庭很少会或者基本不会对孩子进行科学无神论的教育,一味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思想,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心理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寻求另一种精神慰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最大的压力就是就业,目前在全国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加之大学生处于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年龄段,他们对于诸如就业、恋爱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困惑不能很好的调节,于是一些学生便希望从另一种渠道寻找精神慰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便很容易从宗教中去寻求解脱,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神灵。

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生态为主体的高校科学无神论教育范式

(一)着力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及其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一个孩子的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思想认识及家教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哪怕是到了大学阶段学习的青年学生,家庭教育依然对其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不仅不对孩子传播科学无神论思想,而且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在新疆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科学施教的重要性。社会和学校要承担起对这些家庭的指导责任,可以以学校为依托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在农村还可以通过广播父母学校和家庭教育辅导站的形式,推广正确的教育方法。社会相关机构还可以拿出专项资金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父母和儿童评选、家庭夏令营等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3]

(二)学校自身着力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并通过学生将教育延伸至家庭高校不仅要重视在校内对学生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双向作用,通过学生将科学无神论思想延伸到学生家长。学者杨宝忠认为“广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4]在传统思想中,我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施加的教育,是单向的,而事实上教育是具有双向性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孩子也在影响着家长,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校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方面既要保证课时,也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不断拓展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想方设法提高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效果,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丰富思想,得到实惠。只要学生竖立起科学精神,并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他们就会自觉抵制宗教的影响并在假期返乡期间,用事实、实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把一个人的内心充实起来,才能帮助一个人脱贫致富,而不应该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神灵。

(三)社会要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家庭教育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社会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针对不同的问题予以指导。有些家庭教育缺少科学性,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纵容;有些家庭家长本身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就不到位,认为孩子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将家庭教育学校化;还有些家庭家长本身存在问题,用错误的思想教育孩子。针对这些情况,社会相关机构要提高认识,逐一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想方设法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多从孩子角度入手,根据孩子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还有一些文章,从地域特点来研究不同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如有些文章专门研究某一地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和特点,也有一些文章专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从家长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对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等层面已形成稳定特点的某一特定家长群体——如知识分子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和谐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及和谐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全书三十三章,分别阐述了人生、教育目的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批判旧教育,建立新学校的原理、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各学科教学方法、学校纪律、制定统一的学校纪律及各级学校的方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等内容。而在其著作中,和谐教育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他力求通过教育来救赎人类、改造社会,实现全人类自由、平等、和谐,其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乃至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有独特意义。夸美纽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和谐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夸美纽斯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人成长和需要的满足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又依赖于许许多多个人的力量而实现,最终,他将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归功于和谐的教育。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在《大教学论》 的开篇卷首,夸美纽斯已明确指出: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他要通过改良学校,培养更多的和谐的人从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可见一斑。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贯穿于教育理论的始终,是和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包含了两方面含义,其一,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他认为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就如花儿的开放和凋谢一样,有着自己的规则。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有着自然的天性,对其进行教育也不能破坏这一规律。其二,教育要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前所述,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有着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成长规律,他将个人成长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要求在每一个阶段要按学生的年龄及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因此,他根据人身心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划分了人受教育的年龄阶段, 建立了统一的学制,对我们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2.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子女早期的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为拥有亲情的重要成分而具有特殊的性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孩子做人做事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是一个人形成早期社会意识和行为的摇篮,并将伴随其一生。即个体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到一个孩子将来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等行为的表现。社会的高度文明不能抛开家庭的作用,因此,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应该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性的。比如,在一个家庭氛围比较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比较开朗,生活态度积极,较易相处。因此,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早期成长,而且关系到孩子步入社会后在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2.2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家庭环境的不良、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目标不切实际、教育方式不科学等等则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由此可见,我国家庭教育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和而经常发生争吵,孩子会感觉缺乏安全感,变得心事重重,从而无力顾及功课和学习。

家庭教育观念决定了父母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然而当今家长存在的一些教育观念,在无形中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愿望与追求,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过早将孩子的人生划入了自己精心设计的蓝图内。一些家长因为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大多给予孩子以更多的物质补偿来弥补心中的缺憾。更有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视自己的责任于不顾,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堪忧。

3 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3.1 主动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生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孩子大都具有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而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孩子则表现出胆怯或暴力等极端,性格孤僻且缺乏自信。因此,家庭环境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3.2 重新明确家庭教育目标

家长应将教育观念从“望子成龙”转向“望子成才”。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了解孩子的愿望,才能保持童心,跟孩子筑起沟通的桥梁。家长不应该教导孩子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种职业,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不同条件的孩子孩子将会适合不同的工作和职位,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

3.3 积极构架家校沟通桥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单独承担培养教育孩子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家校合作将是最好的选择。家长要彻底转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共同承担起培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同时,家长只有在与学校的长期沟通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与教师交流,获取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李荣亮,王丽鸽.《大教学论》之和谐教育述评[J].实事求是,2012(4):99-101.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市是我省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共有15个县(市、区、山),180个乡镇、街道,总人口4664900人,1283700个家庭,其中0-18岁儿童127.48万,占总人口的27%。##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历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全国妇联的关怀指导下,##市妇联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20__——20__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使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已全面实现了《家庭教育“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要求。

一、贯彻实施家教“十五”计划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贯彻《20__-20__年儿童发展纲要》和《##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所提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市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检查方案》、《##市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并提出“十五”期间的总目标:到20__年市区、县城区家长受教育率为95%;家长对家庭教育知晓率达80%以上,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家长受教育巩固率在90%以上;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达70%以上;未完成“两基”的贫困地区,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同时,使家长受教育率要达到70%,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达50%以上。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几年来,##市各级妇联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同心协力,认真贯彻《儿童纲要》和《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阵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为指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再提高。

(一)领导管理情况

《20__-20__年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务院颁发的儿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家庭教育的总目标。根据《纲要》总目标的提出和全国、省家庭教育“十五”计划的要求,20__年3月,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随之全市15个县(市、区、山)也制定本地的家教“十五”计划,家庭教育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家教工作的网络机构也日益健全,形成了横向部门相互配合,纵向层层有人抓的局面。为推动《儿童纲要》和《家教“十五”计划》的落实,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对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亲自过问,层层落实,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落实,每年的“六一”前夕各县(市、区、山)妇联和各部门都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研究。例如,##县是《儿童纲要》的省级示范县,多年来,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纳入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主管书记和分管县长经常听取家庭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县妇儿工委每年召开1—2次工作会,家庭教育工作与《儿童规划》同步实施,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形成当地政府的工作制度。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重要作用,多年来妇联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并设有专兼职干部,做到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妇联负责牵头协调,面向社会,面向家长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推动有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家庭教育工作的作用。在实施家教“十五”计划中,充分发挥其专家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作用,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并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检查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办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并对家长学校加强领导管理和检查监督。

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十五”目标的实现,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市妇联与市教育局于20__年3月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工作对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也更加明确了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办法,使家庭教 育工作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做到年初有计划、有安排,年终有总结、有检查而且形成制度。定期培训家教骨干,调整家教组织成员,充实力量。对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检查整顿,登记造册。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适时配合学校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质量,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整体上水平。由于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得当,形成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运作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普及工作实施家教“十五”计划,我们始终把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树立全民家教意识放在首位,并在宣传力度、宣传手段和宣传声势等方面进行突破。

(1)注重利用现代宣传媒体,不断拓宽宣传普及渠道和领域。如在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宣传中,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开辟窗口设立专栏,有效地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全市各县(市、区、山)的婚前检查覆盖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新婚夫妇和孕妇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的通晓率为95%以上,城市新婚夫妇婚前检查和孕妇接受产前教育达100%,农村达到95%。市妇联在《##日报》、电台、电视台开设“三优工程”专栏和专题节目,广泛宣传。与市教育局、关工委多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我来市讲学,传授家庭教育新知识、新理念,参听人数1万多人。与市教局联合开展“家教知识进万家”百题测试活动,城区的20多所小学生家长全部参与答题;与教委、关工委20__年5月在市一中多功能厅举办了全市“家庭知识竞赛活动”,并在全市开展了“爱祖国、颂家乡”幼儿演讲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家教的效果。

(2)开展系列家庭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20__年是##市家庭教育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全国妇联“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家庭实践月活动和省妇联提出“八个百”活动的要求,我市也开展了以“热爱伟大时代、立志报国成才”为主题的家庭文明、母亲教育、少儿励志、少儿创业、家庭助学、家庭志愿、家庭健康、家庭关爱“工程”等系列活动,并在##县岳母墓建立了##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一年来,有近万名少年儿童在基地接受教育。结合“母亲素质工程”和“家庭文明工程”活动开展了百万家庭读书活动,母子读书活动、把知识送给家长,进行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的传播与实践,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树立正确育人思想。各县(市、区、山)结合本地实际,全方位拓宽家教宣传手段,印发宣传材料,组织有奖征文,举办家教知识竞赛、演讲,召开经验交流会,树立先进,推广典型等活动,广泛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收到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3)抓住时机,深化家庭教育。利用 “六一”儿童节有利时机,协调各大新闻单位广泛宣传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在。今年,5月28日,市妇儿工委办、市妇联、市体育局在##一中素质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市庆“六%26#8226;一”家庭亲子趣味运动会,全市共有20多所幼儿园,500多名儿童、120户家庭参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施家教“十五”计划中,全市各级妇联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规模宣传,不失时机的在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开辟宣传阵地,使家教知识得到有效宣传和普及,根据20__年《##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全市的广播宣传覆盖率为97.8%,电视宣传覆盖率为97.7%,提高扩展了家教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全民家教意识的不断增强。

2、开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加强阵地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开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在实施家教“十五”计划过程中,以在中小学开办家长学校为主要阵地,直接面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教学内容、计划组织形式等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三结合教育中,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转型,生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不同问题和存在问题的不同群体,妇联协同社会有关部门,在社会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

3、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根据全国妇联、省妇联和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市的有13名专家、学者、德育工作者和教子有方的优秀家长成为省百名讲师团成员,他们积极参与家教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形成一支家教骨干力量,壮大了队伍,增添了活力。几年来,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着眼于时代的发展,贴近家庭需求,为社会分忧,为家长解愁的服务原则,站在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家庭教育工作,面对新世纪培育新人才的要求,选好切入点,抓出新特点,调查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文章。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小学生家庭美德德育状况”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理论依据,也为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提供了服务与指导,对引导广大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推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对家教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县领导主动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杨柳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理论文章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全县在市级以上共发表研究文章20余篇;开发区妇联举办了一次学习交流会和家 庭教育研讨会,会上大家都踊跃发言,介绍经验,就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发表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县妇联通过对全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写出调研文章《我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县中心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与研究,撰写论文《展变家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等。

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家教工作者队伍,在实施十五计划中,全市各地都把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骨干队伍的素质作为重点,加强培训,分类指导,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如##县妇联举办多场家教讲座,专题辅导,提高了家庭教育工作骨干队伍的素质;##县派出两名干部参加南昌大学举办的青少年心理和家教专业培训,并顺利取得全国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同时县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小学培养了心理辅导志愿者队伍,各中小学也选派老师到市里进行了心理健康咨询的培训。

20__年,##市妇联在全市15个县(市、区、山)开展了家庭教育进社区的试点推广工作。针对家庭教育进社区,素质教育进家庭,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做好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依托社区发挥作用,始终是做好城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社会转轨,企业转制,下岗人员不断增多的形势下,社区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发挥社区家庭教育作用,市妇联在《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依托社区开展活动,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把儿童活动、家教内容纳入社区整体布局,借助社会力量,资源共享,共同创造社区良好育人环境。##区妇联在开展社区家教工作中,对全区68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撰写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社区家教工作状况的模式与探讨》,对如何抓好新时期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县妇联与关工委组织编印了《家教论坛》小报和家长学校教材,并在全县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活动。

4、效益和成果

几年来,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级组织的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层面的努力,使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素质有明显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从“三优”知识和家教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思想更明确了,教育子女方法端正了,注意以身作责,言传身教,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新观念。20__年市妇联与市直机关工委开展了“教子有方十佳母亲”评选活动,还配合省妇联在全市开展了评选了贫困优秀母亲活动,推广她们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各大新闻媒体报导了她们的先进事迹,重点宣传了她们在教育子女中行为改进的实际效果,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目前,全市有0-18岁儿童家庭1273000户,城市家长受教育率达98%,农村家长受教育率达70%。除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犯罪率略有上升外,其它未有上升,而未成年人在校生犯罪比例为下降趋势。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程度不平衡,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学校幼儿园好于社区,城市好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别,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偏远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仍是薄弱环节;

2、个别地区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家教认识,工作力度不大;

3、家庭教育工作缺少专项经费,社会赞助又很困难,不利于开展具有规模性的家教活动;

4、家长学校的办校质量和开展活动参差不齐,一些家长学校还缺乏规范性管理,缺少自觉性和积极性,甚至有的家长学校有名无实。存在着“以会代课”的现象,制度落实存在差距。

5、学校还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注重抓成绩,重分数,轻德育,对家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开发领导,提高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强化政府行为,把家庭教育工作切实纳入各级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各部门协力配合,齐抓共管;

2、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或在妇女儿童活动经费中明确含有家教经费;

3、继续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大众传媒,在发展深化城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同时,做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的家教宣传普及工作;

4、认真抓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做好示范家长学校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家长学校的规范管理,在充分发挥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办好社区家长学校,使其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5、发挥各级家教学会和专家学者及家教骨干作用,加强各级学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学会的组织与服务;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较

引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又要不断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2]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及其理论依据

1.1家校合作联动培养

目前家校合作尚不是含义固定的概念,未形成一个确切地、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国内大多数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一般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论及其合作方式,逐渐意识到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并在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家校合作方式。在这里,我们所要阐述的家校联动培养,就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联合互助,共同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

1.2理论依据

1.2.1系统理论。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要志同道合,抱着一直的信念,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最完美的社会教育”。[2]

1.2.2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互相关联依存的:这种观点从整个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问题并且为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

1.2.3学习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建构,而且在学习适应该共同体的文化时,也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共同体做贡献。强调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主要是关注人类在日常环境中的学习,关注学习的社会交往情景。[4]

1.2.4组织社会学理论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主要有资源依赖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学校声誉,甚至学校长远的发展等。[5]

二、家校合作联动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构建新型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1.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增强工作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比较大,心理发展尚未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未完全确立;另外,由于家庭出身、心理素质和生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可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压力,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支撑。家校合作联动培养,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与家庭沟通,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6]

2.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然而,受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够让家长更全面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及时纠正和正视大学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误区,让家长能理解和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这不仅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家校双方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帮助,更能激发其自身内在动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3.有利于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学生最终目标就是要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需要家校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制定对青少年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明确责任,切实履行义务;而且通过家校互相沟通合作,所开展的社会化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切合实际,让他们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

4.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

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明显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他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与社会和家庭的互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只有各个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一个务实的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8]

三、构建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家庭相联系、相沟通、相协调,这不仅可以使家校双方互通信息,更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构建家校沟通合作联动培养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现二者互动双赢。

1.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责任

在合作中,双方都应转换观念,牢固树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家庭教育纳入系统教育体系。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理念,就能消除合作障碍,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校合作的目标,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当然,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各自角色定位正确,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教育互补、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合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8]因此, 高校应建立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努力探索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使之与学校教育相统一。成立由家长代表、分管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会制度,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协助学校解决困难;要采取建档立案、视频访谈、博客空间、电话短信、飞信QQ等形式,建立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的沟通平台。

3.拓宽有效、多样的沟通渠道,保证家校之间合作联动

学校可以主动寻求与家长合作,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有成就、有特长、有意愿的家长参与实习活动或就业相关讲座,或者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或者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好新生家长座谈会,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库,认识和了解学生,尤其特殊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个性、特长等情况,并及时沟通互动;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交流专栏、班级网页,通过网络互动,缩短沟通距离,方便家长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快速与辅导员进行交流。[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华网.2004-10-14.

[2][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3]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7(2).

[4]郑葳.学习共同体一种文化生态型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菲佛杰弗里,萨兰基克杰勒尔德.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马荣秀.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和谐家校合作关系.教育探索,2005(12).

[7]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教学与管理.2005.5.

[8]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5).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人们从自然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产生私有意识后,会像财产一样言传身授,教给子侄辈,这应该是最早的家庭教育。有家庭就产生了家庭教育的形式,而私塾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常见的教育形式。所以说中国古老的私塾教育又巩固了中国特有家教形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其天然性、全程性、个别性、示范性和陶治性的特点。

有家庭教育就有家教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文化这东西是断不得的,国家有文化,乡村有乡村文化,城市有市民文化,家庭也有文化。国家文化传之于史书,乡村文化、市民文化传之于口碑,家庭文化属于乡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范畴。邓州,包括邓州周边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三辈不读书,活赛一圈猪。”这便是典型的朴实的乡村文化、市民文化、家庭文化,正因为有着这一文化的激励,只要不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总要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去读书。故而邓州,自古以来,教育发达,文风昌盛。

邓州市的家教文化反映在家教民谚语录、民间故事、曲艺形式中,更反映在文人著述中。笔者就个人见闻,辑录如下,以其抛砖引玉,关注家庭教育文化的未来,有继承有创新地发展邓州家教文化;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进取的家教文化氛围。

一、家教民谚语录

(一)生活

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跟着好哩学好哩,跟着巫婆会下神。

娇养孩子不孝顺。

能当大骡子大马,不做大儿大女。

(二)处世

不受苦中苦,难熬人上人。

穷的正经,富的正当。

(三)律已

在家不欺人,出门做好人(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

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

小心没大差。

(四)规戒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家有千担粮,就怕出个浪荡郎。

(五)其它

气力没有方法大,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笨鸟先飞,笨马先行。

吹喇叭掉井里——响着响着不响啦

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哑巴嗑头——心里有数

二、民间故事、曲艺中的教子故事

民间故事以集体创作的形式,经过人们的口头流传和加工,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内容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完整。它不但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给人们一定的教育和娱乐。

新时期邓州市文人收集整理创作出版了《庞振坤的故事》、《邓州文化》、《邓州故事选萃》、《东顶神的传说》、《高集传说》、《都司古今谈》等民间故事集或包含丰富民间故事的文集。其中不乏《跪师图》、《范仲淹教子节俭的故事》、《噬乳记》、《大兰和小勤》、《李万如上学》、《唐二爷教子》、《跨街换母》、《状元母亲》、《一百个称心》、《儿媳哭妈》、《女儿的孝心》等传统与创新的教子故事,以及以民间故事为原本创作的多曲艺形式,如《三娘教子》、《噬乳记》、《状元与乞丐》等戏剧,起着社会教育启迪作用。

三、历代主要著述

邓州市历代文人学者很多。因兵荒匪祸,沧桑多变,不少文人姓名及著作散佚,无据可查。自汉代至民国末年有据可查的著述约百余人,各类著作350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一耕不息,新一代脱颖而出,著述甚丰。今录其家教文化方面的著作,以飨读者。

南北朝:师搅授《孝子传》八卷

明:李大醇《圣贤悌》

蓝瑞:《求实录》、《名言录》、《目省稿》

郭以约:《郭氏族谱》

清:祁灏《月潭规劝条约》一卷、《金山训土文彀》十卷

彭九思《东顺堂家训》

唐芝龄《唐氏家谱》七卷

胡邵《学行备要录》

王鹏翔:《表礼辨误》

张民庆:《表礼四说》

中华民国:

郑国翰:《俚俗格言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天堂:《谣会集论》

王琦:《爸爸妈妈和孩子》、《宝宝、贝贝、乖乖》、《峥峥和他的影子》

高思庭:《中国新教育发展风闻录》

韩振华:《苏俄作家论儿童文学》

四、新时期,邓州本土家庭教育主要成果。

1、1986年邓县妇联、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家庭教育教材》40000册。

2、1987年5月,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编印成册《家庭教育一得集》,邓县妇联主编,吴晓峥设计封面,83页,约51792字。

集录教育有方家长育子心得50篇,立足于教子的一点一滴、一事一例、正反结合,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城乡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3、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南省教委策划,邓州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王嵩峰主持编写600万字的《河南小学教育十年改革》系列成书,主编有《漫谈家长教育》分册。

4、1991年4月,邓州市关工委在原邓州市一小校报基础上创办《家长报》(月报),由报社离退休干部原教育局长丁心德任社长、原一小校长丁心林负责报社日常后勤工作、原市志办主编王嵩峰任主编,至2003年底停办。1996年该报纳入省关工委主办的《关心下一代报》管理范围,作为《关心下一代报》“家庭专版”出版发行。期间成立了邓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策划出版有家教论著、作品集《家教指南》、《教子有方》、《朝阳升腾》、《家教精品荟萃》。

5、1995年5月,由家长报编辑的《家教指南》一书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分家教系列探索、名人家教启示、家长忧思、家教疑难解析等四部分,对家教工作中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正确处理方法。该书于1996年获南阳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6、1999年10月,邓州市关工委、教委主编了邓州市优秀家庭经验集锦《教子有方》一书;辑录了35位成功教子方法的家教经验,作为家长学校的辅导材料。

7、2003年6月,由孙天训、刘玉娥、杜传令主编,王永柱、詹海菊、房炳安著的《名人家教启示录》;由王爱国、王学杰、宣金莱主编,王永柱、刘玉娥著的《失败家教忧思录》同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人家教启示录》,全书10万字,汇集64位古今中外名人教育子女做人、治学、为文、立志、律已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引领性、启迪性和可操作性。

《失败家教忧思录》全书12万字,分42个专题,从不同侧面探索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失败的忧思,并与《名人家教启示录》珠联壁合地形成对比印证,互相补充、相互映衬,是广大家长朋友教子育女之时避免重犯“错误”的参照。

8、2004年5月,邓州市关工委、妇联印发《家长报》社策划,王林森著述,约15万字的家长学校辅助教材《朝阳升腾》。

2004年12月《朝阳升腾》一书由世界文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朝阳升腾》系统地阐述家教理论与实践,理论叙述深入浅出,实践经验相应配合,被国内数位教育专家、美学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辅助教材”。其电子版在《中国家庭教育》等网站广受欢迎。

9、2004年6月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刘玉娥主编,王若夫、王永柱执行主编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在刘玉娥、王若夫主持邓州市幼儿教育研究工作期间,王若夫主持辑录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吸收家教专业报刊杂志上对婴幼儿家教的新探索进行再创作,编辑汇总92个专题15万字。被称为“家庭科学,教子指南”的好书。

10、2005年1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曾任邓州市教委主任陈德寅编著的《说给孩子们的话》(上、下部)100万余字。作者围绕做人与生存讲述教子良方,文风朴实、观点新凝,论述透彻,富有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资料性和教育性,给家长以启迪和教育。被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原南阳市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景键称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1、2005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家长版社、《家长报》主编、社长丁心德任主编、王嵩峰任副主编,以王永柱、王杜森、张宗成、丁心广、黄仁和组成编委编辑《家教精品荟萃》一书,全书精选《家长报》自1991年创办至2003年停刊期间61位作者167篇精品,21万余字。重点收录了《家长报》家教理论版主笔王林森同志关于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家教新思维、家庭素质教育、家庭成功教育、家庭心理素质培养、关于家庭德育的讨论、家庭美育探索、家庭问题与理论探索、家教英语初步、童谣赏析等十一个家教专题研究文章68篇,近8。1万字。

12、张文学同志在世纪之交,依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教育为理论支撑点,编写的《望子成龙有秘诀》等二十多篇婴幼儿培育发展专栏文章,在《关心下一代报》家教专版连续刊登后,引起邓州市社会各界家长朋友和广大幼教教师的热切关注。

这一组连载有十万余字的专栏文章,以开发婴幼儿的智商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联姻古诗文、数理、游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棋类、电脑、外语等兴趣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感受挫折、情景顿悟、享受成功等方面的理论和例证阐释,旨在促其身心的良好发育,把幼教事业作为强国之基,构筑智力大厦,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伟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群星和360行状元能人。

13、2008年11月,离退休干部耿安中将1987年退休至2007年20年间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谈谈家庭教育》为题分期发表在《南阳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47篇计136千字,编制成册。

14、2010年3月,邓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2005年根据省教育厅的指导精神为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后,所属幼儿园、文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集体编写的讲稿编制成《现代家庭教育讲稿》(第一集),近20万字,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册。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尤其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本周日是母亲节,省人力资源学会母亲文化专业指导委员会、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将举办“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佩云昨日来汉,将出席该论坛。日前,彭佩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您特别看重和关注家庭教育,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何?

    彭佩云: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妇联组织、教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家庭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比如,孩子及其家长、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电脑、电视的普及减少了亲子沟通时间;网毒网瘾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带来许多问题;离婚率持续递增,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令人担忧;某些领导干部、富人和社会名流子女的不良行为引起公愤等。另外,近年来,未成年人性行为的随意与多发,引发了少女流产现象增多,不仅危害了她们的身体健康,也使青少年性犯罪增加。

    记者: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彭佩云:首先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明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为此,要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庭与学校、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特别要关爱和帮助各种困难家庭。希望各有关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

    记者: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越来越大,您对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怎么看?

    彭佩云: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已经出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情况。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过高期望、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压力过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现象相当突出,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人格、提高全面素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与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教子观密切相关。希望家长都能发挥言传身教作用,用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记者:您倡导要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的性别文化内涵是什么?

    彭佩云: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文明进步的男女平等观念,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领域一场除旧布新的斗争。

    父母的性别观念以及对子女的性别角色期待,对于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非常重要。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培育下一代从小养成性别平等意识,懂得男女两性要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协调发展,鼓励男孩、女孩都自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