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范文

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2-11-11 09:47:49

地区历史文化内涵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强调区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

从这种理念出发,对整合张家口地区的文化遗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了探讨。认为深入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与广泛地历史文化知识传播,对充分展示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河北乡土建筑保护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区历史文化;线性文化遗产;乡土建筑;河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内涵

河北是文化遗产大省,拥有丰富的乡土建筑资源。河北现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其中部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景观村落1个。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引人瞩目的热点之一是在张家口地区、邯郸地区、太行山区、大运河沿岸新发现多处古代遗址、古村落、古建筑。加强对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有益于推动河北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有益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河北省文化与经济建设。

乡土建筑是地区自然环境与地区历史共同的产物“,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村落景观就是村落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1](P118)因此,保护乡土建筑要注重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地区的历史、文化史,一部分是乡土民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具有乡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地区历史的产物,都是地区文脉的载体。

一、从区域历史出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源自“文化线路”。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定义文化线路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2](P2)近年,“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文物点或者古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村镇,而是扩大到空间范围更加广阔的‘大遗址’、‘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等。”[3]

“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2](P2)这种保护理念更重视区域历史的发展、重视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正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

我国日益重视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包括文化历史名城(镇、村)的保护及建立10个文化生态区。文化生态区是把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区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保护,包括古村镇、古建筑、古代遗址等内容。

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闽南、徽州、青海热贡三个极具特色的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区域的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实现“活态”保护。其保护区域与文化意义远远超过对一个个古村镇的保护。如此,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出区域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丰富。

(二)建立张家口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

笔者认为,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建立河北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或联合周边省份建立文化线路或文化廊道保护区,应该提上河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程。

河北张家口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部级文化名镇、名村集中。目前,张家口地区的怀来鸡鸣驿和蔚县的“古寨堡”群都已经驰名全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鸡鸣驿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驿站建筑群,是“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的重点保护项目。目前国家文物局、河北省及张家口地区共同投入资金5亿元,对鸡鸣驿进行抢救修复与整体保护。蔚县自古有“八百庄堡”之说,现存古寨堡将近400个。其中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有:暖泉镇、代王城镇、南留庄村、上苏家村、北方城村五处。蔚县古寨堡与自然村落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差异,从历史背景看,蔚县古寨堡“与边镇的历史变迁发生着紧密的联系”,“自明初至中期,由于边防局势的紧张,??乡村中开始大量修筑堡寨,而卫所制度的推行造成了州属民堡与卫属军堡交错分布的复杂格局。堡寨因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功能而不同于普通村落。但清代以来,随着边氛渐息,堡寨的军事色彩慢慢淡化,??”。[4](P2)寨堡文化与大多数自然村落不同,在我国乡土建筑中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类型,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

从更宽阔的视野看,古寨堡的形成与变迁与明清两代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战争及商贸政策分不开,与长城分不开。据学者勘察研究,长城沿线、九边重镇所属地区存留下来的古寨堡还有多处。尤其是明清的宣府镇(今宣化市)更是古建筑数目众多,如果把这些文化遗产的点联系起来,形成文化生态区,则可以展现出一幅雄浑、壮丽、丰富的历史画卷。“带状绵延的长城及其周边的附属建筑、城堡、关塞等,也属线性文化遗产。”[2](P2)沿长城的各类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文化线路或文化廊道进行研究与总体保护。从整体去认识蔚县地区的古寨堡、去阐释张家口地区的历史文化,必然使乡土建筑更富于文化魅力。

二、深入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促进乡土建筑保护

(一)充分展示地区历史文化魅力

河北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数古村落都已纳入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但是,迄今河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措施到位的很少,而一些极具文化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古村镇尚无保护条件。从表面上看,目前制约河北乡土建筑保护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但是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不能否认,河北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还不能充分展示地区文化与乡土建筑的魅力,不足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河北、了解河北古村镇深厚的文化蕴含。

从我国古村镇保护的实践看,在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广泛传播地区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地区的文化魅力,对推动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周庄的保护与发展,虽然直接原因是一个特殊的机遇,即美国企业家哈默把知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作品《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新闻播出后,周庄蜚声海内外。

但是不能忽视,周庄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但是周庄引人注目、令无数游人倾倒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古镇的小桥流水能让人联想到千古悠悠的江南文化。江南文人才子的轶事、咏唱山水的瑰丽诗篇,让所有江浙的古村镇都受到现代人的向往和青睐。徽州文化本来底蕴深厚,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许多学者、政治家、富贾巨商,这里的歙砚、徽墨、宣纸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当黟县的宏村、西递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几乎所有的徽州古村落都引来关注的目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数千年中,江南与徽州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传播的强势,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地方文化是“一种文化,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是全部多多少少定型化了的习得性的行为模式凭借语言和模仿代代相传。”[5](P12)每一个古村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但是每一个古村镇都是地区文化的载体,体现出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内涵。因此,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播,必然有益于充分展示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升乡土建筑整体的文化价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能够为河北乡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提供更广阔的背景。在大众文化时代,历史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大众易接受的形式与媒体实现。河北的古村镇没有江南的许多古村镇幸运,古人没有为这片土地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章。但是,并不是这里没有文化,而是发掘与研究不够。清华大学博士罗德胤的著作《蔚县古堡》,使蔚县古寨堡名闻天下。孙犁的《荷花淀》和电影《小兵张嘎》,让白洋淀无人不知。对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镇,不仅应该关注村落本身的乡土文化,更要把其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通过研究历史、传播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燕赵大地的历史,认识这里的乡土建筑,进一步推动乡土建筑保护。

(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保护乡土建筑

2009年9月,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研讨会在浙江建德举行,会议了《新叶宣言》,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正在日渐消失的乡土建筑,加强对乡村古建筑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我国虽然在乡土建筑保护方面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还有许多极富文化价值的古村镇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正在日益消失。因此,吸引、引导社会各方面关注乡土建筑的保护,并积极参与古村镇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成功保护乡土建筑,古村落旅游发展态势好的省份和地区的经验证明,他们首先把研究、传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乡土建筑作为文化使命。以安徽省来说,徽州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但是安徽人并不是仅仅把古村落精美的石牌坊、马头墙高低错落的深宅大院作为发展旅游的资源。安徽的有关部门、大学、专家学者,甚至有文化的村民,都倾心研究徽州的历史、徽州的老房子、徽州砖雕和木雕、厅堂的对联文化等等。在徽州的许多村落,都可以见到本村人写的介绍古村落的书,以及他们制作的以古村落或徽州文化为题材的工艺品、书画作品。几乎所有安徽人都在热心传播徽州文化。通过文化的展示,吸引了艺术家、企业家到徽州,积极投入到各个乡镇的乡土建筑保护工作中。其次,安徽省、市、县政府及文保部门,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古村镇、古建筑;还积极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相关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安徽省还通过修建高等级的公路网,为古村镇旅游、传播徽州的文化提供便利条件。如此使那些自身不具备保护条件的古村镇获得较好的保护与发展。2008年,安徽省旅游总收超过700亿元,其中“古迹旅游”是一大亮点。2009年12月,由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文化局、绩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共同完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以其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获得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特等奖。安徽省以徽州文化的魅力,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参与徽州古村镇保护。

从安徽乡土建筑保护的经验看,加强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地区文化,对吸引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乡土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河北历史文化,传播河北历史文化,不仅有益于吸引省内外各界参与乡土建筑保护工作,而且是河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借鉴乌镇经验,提高河北乡土建筑保护水平

提高乡土建筑的保护水平,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不断吸收先进的保护理念,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新。但是,所有的保护理念都是通过保护措施体现出来,如哲学家所言,“理解的语言性是效果历史意识的具体化”。[5](P502)古村镇保护的精品,应如著名学者程方平所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要注重形的保护,也要关注神的弥漫。[6]这种“神的弥漫”,就是古村镇的一屋、一桥、一草一木共同呈现的审美意境,意境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要通过科学的保护规划和严谨、细致的保护措施实现的。

河北的中国文化名镇、名村要做出精品,为其他古村镇的保护,探索出适合河北古村保护与持续发展之路。乌镇有不少经验可资借鉴。新晨

(一)乌镇的保护经验

1999年,浙江省桐乡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始把保护乌镇作为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筹资实施古镇第一期保护工程。由于严格遵循了“修旧如旧”的方针,200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获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4年,乌镇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保护的成功,被称为“乌镇模式”。乌镇的保护是在桐乡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以高投入、高回报的方式进行的。“乌镇模式”也许不适合所有的古村落,但是乌镇的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对如何提高古村镇的保护水平具有启示作用。

1.在古镇保护的方针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整体保护的原则,走的是精品路线。从长远考虑、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把保护古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由三部分共同构成,即遗迹保护工程、文化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工程。

2.从环境治理入手,首创古镇内三线下埋,实现卫生间、各种公共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清理了全部河道的淤泥。此举是使古镇恢复水乡“旧貌”的基础。

3.在“修旧如旧”、“以现其真”方面做得十分认真、细致。“不仅要让乌镇的建筑面貌回复到100年前的模样,而且要把如今的乌镇内与旧乌镇的历史风貌相违背的东西拿出来,其中包括人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社会环境等内容。”[7](P26)虽然在一些建筑内部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是为了“如故”,所有空调的外机,都用木栅格包起来,与传统深栗色木结构建筑融为一体。一系列保护措施,让乌镇恢复了昔日枕水人家的风貌,一派古色古香。

4.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古建筑保护融为一体。走过乌镇,临街的作坊里传统的织机织着乌镇的条纹布、染坊里晾着一匹匹染就的蓝印花布;商店里传统的柜台上摆放的是当地产的丝棉、雨伞、扇子......沿河廊下,一家家小店做的姑嫂饼、定胜糕等各种乡土小吃散发着淡淡的甜香,使古镇更富于韵致与生气。

5.展示古镇积淀的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把乌镇放到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古发现,乌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春秋。走在古镇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宋代修真观、茅盾故居、立志书院......,令人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文化蕴涵;百床馆、风俗馆、木雕馆、钱币馆......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江南地区的民俗、民风。

乌镇的保护呈现了古雅江南的意境,是精致的、深入的。走过乌镇,就像走进了历史长廊。乌镇的精致还表现一切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方面。

今天,乌镇成为桐乡市的金名片,带动了整个桐乡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二)提高河北乡土建筑保护水平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使乡土建筑的保护进入有法可依、有矩可循的新时期。根据河北保护现状,要提高乡土建筑保护的整体水平,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

1.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有关古村镇、古建筑的保护政策,对推动乡土建筑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古村镇、古建筑的保护涉及土地、产权等复杂问题,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不仅是样子问题,还与居民利益、主体投资方利益关系密切。组织保护方面的相关人员、包括村镇主要干部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传播先进保护理念,提高他们对保护乡土建筑的认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科学保护、利用乡土建筑,专家、学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成功实施保护的古村镇,其规划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城市规划及建筑方面的专家承担,地方相关部门的专家、艺术家在实施中参与指导。在旅游开发中,还需要营销策划专家的指导。

3.乡土建筑保护的普及工作。对古村镇居民普及保护乡土建筑的政策和知识,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由相关部门把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及保护乡土建筑的要求印制成册,发放给古村落居民,以使古村镇居民自觉、主动保护文化遗产。

4.重视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村镇文化研究的结合。相关部门根据乡土建筑保护规划,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重点课题研究。并鼓励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

5.建立相应的动态监管信息系统,以使古村镇获得持续保护与发展。“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8]保护乡土建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古村镇居民了解保护乡土建筑的新理念,因为他们是古村镇的主人,也应该是古村镇发展的直接受益人。但是,只有文化的积累,才能使乡土建筑保护的水平不断提高。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stjzlw/5576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