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科技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医学科技论文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大多为医学或者医学相关专业领域的毕业生,缺乏系统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虽然绝大多数编辑都能获得出版专业类的资格证书,也能胜任本职工作,但很多时候还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期刊推广、策划和经营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匮乏。这种问题在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表现尤为突出,且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普遍存在人少事杂、待遇不高、晋升困难、工作积极性低等问题。而强化编辑队伍自身的建设是解决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的基石。编辑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期刊的命脉,当然,对期刊社(编辑部)管理人员和普通编辑有不同的要求。普通编辑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对于学术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不能因为是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就想当然地认为读者和作者也许没那么仔细,不会发现文章的纰漏;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向有关专家及同事请教或向作者咨询。二是热爱编辑工作。不因为自己所服务的期刊只是一个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就失去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而要以此为动力,以一副“挑战者”的姿态积极投入到本期刊的发展中去。三是对医学发展动态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及时把握医学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四是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技能,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医学学术论文等。五是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编辑要与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沟通,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对于稳固和扩大刊物的专家、作者和读者群具有很大的作用。六是培养自己的市场意识,做复合型的人才;还要充分拓展期刊的服务理念,以传播和积累各种科学信息、交流最新学术动态为目的,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电脑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网络交互使用的能力,推动期刊编辑工作向现代化转变。期刊社(编辑部)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运筹帷幄、把握大局的能力,能把握医学和医学期刊发展的整体趋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善于发挥地方性医学期刊的优势,并结合地方特点和当前学科中的热点、难点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具备良好的管理才能,管理者必须具备领导艺术和协调能力,能够调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员工的长处,使其扬长避短,打造一支团结、务实、有魄力的编辑队伍。此外,期刊社(编辑部)还要加大对青年编辑的培养力度,鼓励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便其了解最新行业资讯及发展动态;提供其与老一辈同行的交流机会,从中获取经验,从而更快地熟悉业务;创造机会扩大其与其他单位编辑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鼓励并指导青年编辑撰写编辑出版学方面的论文,培养科研习惯、积累编辑出版知识。总之,创造一切条件让青年迅速成长,提高工作热情,从而促进编辑队伍的不断壮大。

2不遗余力提高期刊质量

高质量稿源缺乏影响期刊发展。由于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对学术文章的重视,要求文章发表的期刊层次也很高,以至于大量优秀的学术论文流向核心期刊甚至是国际上知名医学期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普遍遭遇的尴尬境遇,高质量论文,尤其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期刊质量是提高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期刊质量包括论文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及装帧质量等。编校质量等可控因素掌握在期刊社(编辑部)自身,要提高编校质量,每一位编辑必须细致认真地对待每一篇论文,严格遵循科技期刊编辑规范,严格贯彻“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印刷质量和装帧质量等也要有专人监督和负责。但论文质量则相对是一个不可控因素。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要办成高学术水平期刊不太实际,但必须努力争取获得高质量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是专家约稿。某一期的专题确定后,要及时向这一专业的知名专家约稿;约稿专家若无时间,则可请其推荐其他的专家。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小,拥有的专家成员也少,请专家引荐其他专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二是参加各种医学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上可能会有一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论文或者一些有争议性话题论文的产生,编辑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论文的价值,向作者约稿。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大多挂靠在医学会、医疗单位或者医疗研究机构,较为容易获得学术会议的信息,可以提前了解相关的学术会议内容及邀请来的专家的情况。在参会前做好一定的功课,可以提高约稿成功率。三是鼓励作者推荐其他作者。遇到高质量论文的作者,要不断关注其研究进展,并鼓励其推荐其他作者来投稿。四是用优质的服务留住现有的作者群,用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作者来投稿。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用心对待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位作者。五是“因刊制宜”地找到其他途径获得高质量论文。如可以采取定期浏览当地各大医院网站的方式,了解某学科的继续教育信息,继续教育信息会主要内容及讲课专家的介绍。编辑如发现有价值的课件内容,可以争取与主讲专家取得联系,请其将讲稿改为在刊物上。

3加快网络化出版步伐

网络的普及为各个医学科技期刊实现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高了编辑部工作的透明度,方便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网络的普及使得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能更及时了解最新的医学信息;网络也为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提供了向外界学习、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为其能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取得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也有利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审稿专家库和作者库。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相比,很多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还未实现网络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发展。当前,网络化办公、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应尽快建设期刊网站,逐步实现在线投稿、审稿、退修等流程;当然期刊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处理流程上实现数字化,而且期刊在出版方面也应加快数字出版的进程。

4树立医学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

所谓“期刊品牌”,是区别其他期刊的一种标志,是期刊内容质量优秀的体现和产品品质的保证,也是期刊市场化商业运作成熟的标志和彼此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经营制胜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靠名牌产品和品牌战略,科技期刊的运营也不例外。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绝大多数无品牌定位意识,人云亦云;办刊资源、学术影响力也远远小于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及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这也直接导致了本地区优秀医学论文的“上流”与“外流”,从而加大了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及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的差距。因此,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应树立品牌意识,多渠道提高地方性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实行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根据所在刊物及地方性疾病的特点确立刊物的品牌,这样才能在期刊界中立足、生存和发展。

多渠道提高地方性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这是提升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保证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如何实现经济效益,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是每一个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创新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必须在期刊营销推广的形式上加以创新。科技期刊营销的主要任务是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顾客服务策略有利于留住读者、发展读者。相对于大众化的期刊,科技期刊的读者群要少得多,因此,更容易制定有效的服务策略。比如,开展温情服务,可定期向读者发送有关出版的信息、稿件摘要信息、业内动态、作者联系方式及最新研究动态等,也可以建立读者论坛,供交流沟通,参与办刊;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邀请作者、读者共同参与刊物的选题、版式设计等个性化服务。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在借鉴以上这些方法的时候,还可以考虑添加一些地域特色的信息,比如在本期的出版物中公布随后两三个月中在当地召开的一些学术会议、某种疾病的地域性特点等。还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与作者交流,这种方式方便快捷,且有一定的时尚感,容易在广大中青年作者与读者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合理利用过刊来提高本刊的影响力,如《右江医学》和《护理学报》通过将过刊赠送给期刊发行未覆盖地区的医疗机构,将过刊赠送给边远地区及基层医院图书馆,将过刊赠送给医疗院校及教学医院、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过刊资源,在期刊发行量及影响力的提高、稿源拓宽等无形资本方面收获了期刊的知名度与社会价值。

5结语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失信成本”顾名思义即是指失信者由于失信行为所导致的沉重代价,因失信程度各不相同,其付出的代价也不尽相同。具体到医学期刊的建设方面,即是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学毕业生等因论文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的出现,获得的被列入医学科研行业及出版行业黑名单等。而目前,导致我国医学科研方面失信现象不断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失信成本过低。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人们文化底蕴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识及信用观念上认识还较为淡薄,从而影响到良好信用风气的形成。加之,价值观受到激烈的碰撞,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导致人们道德规范紊乱。同时,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也促使人们对某些失信现象习以为常,医务工作者仅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一篇冠以自己名字的原创“学术发现”就堂而皇之地成文,一旦经过专家及编辑部审稿进行出版发行,可以给造假者带来一定的学术价值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即便被发现,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对造假者也不会带来过大的影响,结果至多是编辑部撤销该论文的发表,但并不会将造假者列入业界黑名单或通报给造假者单位知晓等,也不会影响其行政资源及学术地位。以上原因造成了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激励,而失信者也未得到有效的惩处。分析研究美国保障学术诚信的相关制度显示:美国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和学术诚信环境使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如麻州医药注册委员会查实,有1位申请在马萨诸塞州开业行医的医学博士,因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有作弊行为,被认为此人不具备行医所必备的品德素质,由此未能获准领取执照。其次,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个基金会在审批科研项目及经费时,除考查学术能力外,将重点关注申请人的学术声誉。因此,笔者建议适当提高学术造假者的“失信成本”。就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1)建立造假者“黑名单”。对发现明显造假的作者除了撤稿、不再刊用其论文外,还应在每期刊物以及编辑部网站上设立专门的版面予以信息公布,使造假者“无以遁形”,对其学术造假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2)与作者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针对医学期刊作者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等,一旦查实造假情况,应通报其所在单位及院校,断绝造假者利用学术造假所得到的晋升职称职务的机会。(3)对于有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发现造假后应通知给予基金项目资助的机构,必要时,建议取消其对基金课题的资助。建议欲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等,必须将学术诚信视为生命,摆放在职业道德的首要位置。加强科学实践及理论研究,再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将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以期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起到指导意义,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好典范。

2培育守信环境,加强作者教育

重建学术诚信不仅是学术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在。学术界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之外,在全社会普遍诚信缺失的背景下仅仅要求医务工作者诚信是不现实的。对于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治理,社会各界的共识是:只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是治本之策。诚信缺失的治理,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前中国最紧迫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的原则和规范,必须以医疗、出版的道德体系来体现,该领域的道德滑坡和从事该种职业的主体奉行权利本位、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因受到利益的驱动,违背道德体系的事件屡有发生。针对学术诚信缺失的治理,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的信用制度及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强化科研道德与诚信管理,建立、健全科研道德与诚信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学术期刊需要建立事前的引导与预防机制,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应主动地告知作者如何避免学术失信的发生,如论文中使用的定义是否科学、合理;文献的来源是否清晰、准确,文献的引用是否真实、准确;论文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结果、讨论部分是否能被其他学者印证;论文所采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客观,论据是否严密等,应协助作者避免抄袭、剽窃及自我剽窃。同时,在投稿时要求每位作者签署学术诚信保证,并将一旦发现明确造假后期刊将启动的追责程序告知作者,增加威慑力并促使其提高警觉。

3完善审稿程序

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一般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或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三级审稿制度根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具体要求对稿件质量进行取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所刊论文的科学性及学术性,但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3.1编辑初审环节是论文否能进入复审环节的第一道关口,能初步决定论文是否采用。

基本的作法是每期刊物设立1名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在通读整篇论文的基础上,对其政治导向、学术价值及学术内容等进行全面审查;同时,由责任编辑进行送专审等操作,这种做法明确了每期编辑的职责,增加了编辑的责任心,如出现学术造假情况可以有效地追责,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但此做法也导致了所谓人情稿的出现,切记稿件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编辑人员应不受人情关系干扰,不怕得罪人,将刊物的学术质量放在首位。故建议由电脑随机分配送审专家,责任编辑只是对专家审稿后的程序负责,防止人情稿。

3.2初审通过后,将稿件送论文同行专家复审。

编辑部门尽可能选择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熟悉稿件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这对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稿件送审时,坚持小同行对口送审,专家针对稿件取舍提出自己的具体意见及看法,以便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对审稿专家也要进行事后问责制度,将其专审的论文是否涉及学术失信问题作为评价审稿专家审稿效率及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根据此标准调整审稿专家名单,使那些学术严谨,对稿件真正负责的专家留在审稿专家队伍中,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进行发表。

3.3终审阶段是封锁学术造假的终末阶段。

医学科技期刊作为维护医学学术诚信的守护者,理应站在维护科研学术诚信的一线。因此,在编辑部加强对违反学术诚信的惩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会)、审稿人及编辑人员而言,若任由失信稿件流入审稿流程甚至进行刊登,其行为的本身就是严重的失信行为。要使得学术失信者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必须从审稿流程上就杜绝失信稿件,主编(或编委会)、审稿人及编辑人员必须严防死守,拒绝此类稿件的进入。日常工作中,首先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审稿队伍、编辑队伍;其次,重申对主编(或编委会)、审稿人及编辑人员的问责制度,要求主编或编委会、审稿人及编辑人员对每一篇拟刊发稿件的学术诚信问题负责,通过此问责制度,严格惩罚失信行为的发生。

4建立统一领导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可通过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来体现:在工作中,相当数量的他们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校求学时间长,工作经历相对简单,大部分工龄在5年左右,就青年人才成才的规律而言,此时的他们大部分还没有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工作成果积累不足,因此在课题立项、经费申请、各类奖项申报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在家庭中,他们即将或刚刚走进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供房供车的生活压力,还不时处于与同学、同行、同龄人收入水平的被动比较之中。此外,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就业流动意愿比较强;有很强的工作自主性,喜欢有较大自由的工作环境;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希望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可以看出,青年医学科技人员身上集合着多种需求,其中心理方面的需求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对单位能否满足自我需求的心理期望较高。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Argyri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来说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包括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其《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因此,与正式有形的经济契约相比,心理契约更多是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但同样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凝聚,有利于发挥持久有效的激励作用。关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学者Shapiro和Kessler以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三个维度:Ⅰ.交易责任:与相同行业员工有相同的报酬、相同的福利,报酬与责任挂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工资等与经济物质有关的组织责任;Ⅱ.培训责任:必要的工作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组织支持等与员工知识和能力增长有关的责任;Ⅲ.关系责任:长期工作保障和良好职业前景等与员工个人前途有关的责任。

三、青年医学科技人员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

1.打好良好心理契约的建立基础

岗位设置、人员引进是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与单位之间建立最初的心理契约的重要环节。在岗位设置时,应以科学、合理为原则,充分考虑单位战略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明确科研和科技开发岗位的具体职责并适当放权,既有利于二者目标双赢又可以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拥有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增强单位和岗位的吸引力。在人员引进时,应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依据人员招聘的相关规定阳光、透明地进行,向参与应聘的优秀人员传递“以实力说话”的单位文化取向,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一比高下,既有助于单位“好中选优”也能让员工增强自信和个人价值感。

2.重视良好心理契约的优化维护

作为一种期望和主观感受,心理契约会随着双方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而不断变化,呈现动态性,因此单位应重视对心理契约的维护,多措并举优化双方心理契约关系。在绩效考核时,应坚持以考核促进步的初衷和目标设立考核体系,既展示有形的业绩、成果和效益,也展示无形的价值、效率,通过单位内的横向对比,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看到自己与优秀人才的差距,有助于调整下一阶段努力方向,也可避免“唯成果”式考核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在分配薪酬时,应看到物质待遇已不再仅仅是满足衣食住行的低层次需求,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尺之一,收入水平也逐渐成为个人成就感的构成之一,单位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体现薪酬回报与工作付出的高相关性,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没有过多后顾之忧,同时也能获得适当的工作成就感。在职业规划时,应重视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从校园走进工作面临的知识转化、更新的强烈需求,及早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组织业务交流、专题培训、选派深造进修等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促进其知识更新,在增强员工竞争力的同时也有益于巩固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四、结语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收录的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2016年第1~4期载文的引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引文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份分布、普赖斯指数及期刊自引证率。

2研究结果

2.1引文率、引文量和篇均引文量分析

引文率是指期刊附有引文的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引文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期刊或论文所引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考察出作者对本学科、本课题及相关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可反映出作者对文献信息的了解、吸收和利用能力[8]。由表1可知,除《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和《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外,其余10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1~4期的引文率均为100%,,表明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后均附有引文。其中《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的11篇无引文论文均属于仪器维修栏目,《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的1篇无引文论文属于技术方法栏目,它们篇幅均较短,多为半页至1页。12种期刊中篇最大引文量为107条,来自《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的一篇综述——《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及相应的靶向治疗》。

2.2引文语种分析

引文语种不仅反映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关注和掌握程度,也是反映论文和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3引文类型分析

在所统计的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中,引文类型有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电子文献、标准、报告等,其中专利、电子文献、标准、报告等引用较少,故以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其他(专利、电子文献、标准、报告等)这5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1~4期引文中,期刊占比最高,达92.13%,;其次为图书,占2.20%,;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及其他分别占2.13%,、1.80%,和1.74%,。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引文中,期刊类占有绝对优势,其余类型占比均偏低。

2.4引文年份分布及普赖斯指数

研究引文的年份分布,可了解引文的传播、利用及老化情况,从而把握使用、管理文献的最佳时间[4]。普赖斯指数是指引用文献中近5年内的引文数与总引文数之比,是衡量文献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9]。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引文内容越新颖。本研究中,因部分引文未标注年份,为便于统计分析,笔者以“无年份”记之,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1~4期引文中,2007—2011年的引文占比最高,为30.23%,;2007年前的引文占比次之,为25.73%,;2014—2016年和2012—2013年的引文占比分别为23.24%,和20.56%,;无年份的引文占比为0.24%,。进一步计算得出,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的普赖斯指数为43.79%,,低于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约为50%,)。上述结果表明,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的引文时效性欠佳,新颖性不够强。

2.5期刊自引证率

期刊的自引证率是指期刊自引数量与期刊总引文数之比。期刊的正常自引证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但自引证率过高表明期刊的学科封闭(孤立)性强[10]。由表5可看出,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1~4期的自引证率为3.08%,,其中《中国疫苗和免疫》的自引证率最高(15.53%,),其余期刊的自引证率均低于6%,,《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引证率最低(0.33%),表明我国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的自引证率比较适当,无刻意要求作者引用所投期刊近年论文的行为。

3策略建议

3.1增强引文意识,

提高篇均引文量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有过半期刊(7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低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19.6条,其原因可能有:①作者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或是文献检索能力不高,在撰写论文时查阅的相关文献少,导致引用也少,甚至引而不标;②由于载文量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相关,为了追求评价指标,期刊编辑人员通常会提高载文量,方法之一就是限制论文的篇幅,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删减引文;③编辑人员在编校引文时,由于时间、精力、检索方法等因素的限制,有时会删除著录项不全的引文。由此可见,作者和编辑人员必需增强引文意识,充分认识引文的重要性。

3.2加强对非英文外文文献的利用科技文献语种繁多,涉及的语种有80多种,其中英文约占2/3,德、俄、法、日、西班牙、中文及其他各占有一定比例。语种的多样性丰富了科技文献,但也给读者阅读文献带来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本文中引文语种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占71.37%,中文文献占28.56%,其他语种文献仅占0.07%。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的作者主要是通过阅读英文文献来获取国外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3.3提高非期刊类引文占比

统计结果显示,12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技核心期刊的引文类型较全,涵盖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电子文献、标准、报告等,但各类型的引文占比悬殊,期刊类引文占绝对优势,高达92.13%,其余类型的引文占比均偏低,仅2%左右。期刊的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故广受科研人员的喜爱。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人员应适当提高非期刊类引文的占比,充分利用多种类型的引文,更多地摄取多种来源的知识为自己的科研服务,多角度提升论文质量。

3.4注重引文时效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一般而言,医学科技论文从结构上上要分为4个部分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eussion),即IMRAD结构。这4个部分也是一篇论文的主体。而要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就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题名

题名是一篇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此应尽量简明,并概括主题。(另文讲述)作者和志谢《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将作者的条件定义为:参与选题与设计,或为资料分析和解释者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的重要内容者;最终同意该义发表者。以上3条应同时具备。论义作者的排序应该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后决定,以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的负责人,投稿后作者的排序不应再做改动。同一单位的作者一般不应超过6位。

志谢:志谢的对象应包括在本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但又不够成为作者的人,如给予支持的领导、提供技术帮助者、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者。作者应负责征得每一位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

引言

引言应简洁明确地阐明研究的主旨和目的、想要回答的问题,同时就该问题向读者简介并给出必要的文献。就一篇5000字的论文而言,前言一般为150~200字。在写前言之前应回答以下问题什么内容是在此必须涉及的?是否值得在此部分涉及?该部分的正确格式是什么?其读者对象是谁?该文适合于哪一本期刊?

前言部分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告诉读者你为何进行该项研究,使读者相信该研究的重要性。第一句话中几乎应包含均成说的所有内容,阐明与以前研究的不同之处,最好的引言应包括对以前所有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并证实该研究的必要付。不应使用让读者产生困惑的缩略语,给出研究的设计而不是结论,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谨慎地使用文学写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

方法部分是医学论文的基石,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目前常被作者忽视,而方法学上交待不清是文章被退稿的最常见原因。

材料和方法部分的写作应按逻辑顺序描述研究的设计,详细叙述研究的步骤或给出有关文献,给出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研究设计应包括:对其进行简洁的描述,告知读者如何进行随机化,应注意“独立、平行、配对、自身对照”等词语的使用,最好引用原始报道该设计和方法的论文、在叙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过程中,应告知读者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给出剔除对象的原因;准确而详尽地描述所使用的材料,给出所用药物的精确剂量,告知确切的治疗方式。在写作时,同时要注意医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以人为对象的实验报告,应表明实验过程是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标准。文章中不使用病人的姓名、缩写名或医院中的各种编号,若刊用人像应有病人的许可或采取遮蔽法。在分析资为附,应使用P值以证实无效的假设,对该研究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给出统计学分析所用的确切检验,避期时业阻液用缴作专门术语,还应指明所用的通用计算机程序。

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是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或验证后得出的主要发现。

该部分应回答在前言中提出的问题,采用文字、图、表并用的方式,说明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也应告知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研究对象不足100例时,应避免使用百分数,10例以下时应使用分数表示。涉及结果时应给出样本数、范围、均值及标准差或可信区间,若涉及变异,应给出其自由度和F值。应按各刊稿约制作图表,避免与正文重复,使图表具有自明性,测昌图表应仅涉及1个问题。

讨论

讨论部分应以自己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对自己研究的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比较,引出研究的结论。对研究中新的、重要的结论,要指出所用方法的不足之处。在讨论中应包括该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要避免不成熟的论点,避免不足以为自己的资料所支持的结论,避免工作尚未完成就提出或暗示要求首创权,理由充分时应恰如其分地提出新的假说。

参考文献

对于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要继承,就要有真实、广泛的前人进行研究的科学依据。

著录参考文献时要精选,要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著录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的文献。同时,为了读写方便,便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和输出,有利于文献管理和学术交流,作者应熟悉并严格执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目的】以4个学科SCI论文为例,分析开放获取(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以期对我国期刊OA发展提供启示。【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研究2010—2014年整合替代医学学科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机构的OA论文与全部论文的被引率和CNCI的差异,并比较该学科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指标差异;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整合替代医学在高发文国家/地区、高发文机构及高发文期刊等不同层面,OA论文整体上低于全部论文的影响力;在4个学科,2010—2014年OA论文整体上低于非OA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当开放获取成为出版常态后,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关键词

开放获取;CNCI;被引率;整合替代医学

随着开放获取(Access,OA)的迅猛发展,开放获取文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上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已有开放期刊11413种[2]。有研究预计,到2017—2021年,开放出版论文将占全部论文的50%,到2020—2025年,将达到90%[3]。有专家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4-5]。也有学者认为OA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OA的有序推进[6]。OA目前发展为以下3种主要经济模式:(1)以BMC、PLoS为代表的纯OA,商业出版社推动的复合期刊模式,以APC作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大学和机构出钱资助出版的金色OA,比如密歇根大学和乌特列支大学;(3)订阅模式下的传统期刊实行的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能免费获取的“绿色OA”[7]。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期刊采取和国际出版商合作开放获取(由编辑部或者作者支付APC),以期迅速提升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但尚未见对这些期刊OA前后成效的相关报道,更多的期刊还在为是否OA犹豫不决。自开放获取出现以来,关于其学术质量的问题就一直存有争论,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如大家所期望的:采取OA后,期刊/论文的影响力,即大幅提升?有同仁对中文科技期刊OA情况分析发现:对于某些零被引论文,OA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增加无效阅读次数[8];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分析发现:JCR收录的期刊和JCR收录的非OA期刊2004—2006年影响因子变化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9]。

还有研究发现,Scopus和WoS在医学、药学、生物和地球科学领域OA比例较高,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在各学科上的期刊评价指标均值均低于非OA期刊[10]。Mccabe与Snyder[11]研究发现:“从订阅期刊转向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使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提高8%,获益主要集中于顶级期刊。开放获取会让排名低的期刊的引用率显著降低,因此开放获取会加剧文章争取读者关注上的竞争,从而分化出期刊中的失败者和获胜者”。Davis[12]报道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发现开放获取文章在出版后的第一年中下载量显著增加,拥有更广泛的读者,但与对照组订阅获取的文章相比,并未获得更早、更多的被引用率。在随后的一篇综述里,Davis和Walters[13]对现有的证据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OA对文章被引用率的影响是“不清晰”的。通过统计学或方法学控制混杂变量后,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开放获取状态独立地影响被引用次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14],在医学领域,在过去10年里创办的OA期刊得到的引用率与同期创办的订阅期刊大致相同。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近五年在某个学科中的OA论文影响力并没有高于非OA论文的影响力,由此展开研究,分析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比较OA论文和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的差异,希望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OA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数据来源和分析指标

进入InCites数据库,分别在Regions、Organizations、Journals三个模块中查询学科,年份限定“2010—2014”,查询该学科高发文Top20国家/地区、机构、期刊,查询全部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然后限定“OA”,查询Top20国家/地区、机构OA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CNCI,20种期刊中显示两种为OA期刊,利用JCR比较OA期刊和非OA期刊发文量、即年指数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进入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以为检索式,逐年查询近5年这四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等指标。CNCI是近年来SCI开发的一个新指标,通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获得,是一个十分有价值且无偏的影响力力指标,它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全球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均高于OA论文的这两个指标。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的OA论文比在11.9%~66.3%。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14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高于全球全部论文的平均值,10个国家/地区OA论文的CNCI/被引率高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中,16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一个国家持平;15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一个国家持平;OA论文CNCI高于全部论文CNCI的4个国家的OA论文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5.4%,14.6%,36.6%,16.8%)。

2.2Top20高发文机构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20个高发文机构的OA论文比在8.1%~73.7%。20个高发文机构中,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2个机构持平;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中国药科大学的OA论文比最低(8.1%),其OA论文的CNCI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此外首都医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哈佛大学虽然OA论文比相对较高,OA论文的CNCI仍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有7所机构OA论文的CNCI低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0.77),这些机构的OA论文比相对较高(32.3%~66%)。

2.3Top20高发文期刊的OA期刊与非OA期刊比较表3为2010—2014年该学科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前20种期刊,仅两种为OA期刊:,这两刊近五年发文量增长迅速,年发文83篇,跃增至2014年的497篇,增加了5倍。两刊的2014年IF和2011年IF相比,分别下降了36.6%和8.0%,说明两刊在大幅扩张的同时没有做到对录用标准和稿件质量的严格要求。其他18种期刊中有1种期刊仅有2014年数据,17种期刊发文增幅控制合理;15种期刊IF上升,最大上升幅度为141.9%,2种期刊IF下降。两种OA期刊的即年指数2014年和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7%和上升了36.6%,其他17种期刊有12种即年指数上升。

2.4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指标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OA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30.1%,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51篇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1270篇,增加了7倍多。但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0年超过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非OA论文的数量是OA论文的2~3倍,篇均被引频次仍然高于OA论文,说明OA论文并不是由于发文基数大而影响力低。在农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17.2%,OA论文数量2010—2014年大致持平。

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2010—2014年均大幅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说明该学科的OA论文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细胞组织工程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6.9%,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83篇上升至2014年的508篇,增加了5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4年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在行为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4.2%,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70篇上升至2014年的576篇,增加了2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1年和2014略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3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同样,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