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外声乐艺术与国内美声唱法的发展范文

国外声乐艺术与国内美声唱法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2-07-19 09:54:37

国外声乐艺术与国内美声唱法的发展

[摘要]俄罗斯美声唱法作为美声唱法的重要流派在我国有百余年的传播历史,从唱腔、教学、曲目、文化等方面对我国美声唱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代音乐发展趋势下具体研究和分析这种影响给美声唱法为我国美声唱法本土化工作带来的益处和局限,有助于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俄罗斯;传播和影响

美声唱法,是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种演唱方法,最初主要运用于赞美诗的演唱之中。因其具有音色优美、富于变化、连接平滑匀净、音量可塑性大等特点,诞生后不久便风靡欧洲,广泛运用于歌剧演唱之中。作为一种舶来艺术,美声唱法在我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和发展,目前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土化。美声唱法按其风格不同大体可分为意大利美声唱法和俄罗斯美声唱法两大流派。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美术)一样,我国学习美声唱法大致经历了先学欧洲,转学俄罗斯(苏联),再学欧洲的过程。因此,当前我国各大专业性音乐院校所教授的美声唱法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美声唱法被摒弃或淘汰。首先,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院校虽以教授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但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选择等方面并不能完全脱离俄罗斯美声唱法的影响。其次,从艺术的角度,俄罗斯美声唱法也有其独特的魅力,需要学习、研究和借鉴。此外,从演唱者的角度,歌者会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自然地选择学习对象,当前国内的声乐赛事中,经常有选手以俄罗斯美声唱法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这些都说明俄罗斯美声唱法对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本文通过梳理俄罗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分析其对我国美声唱法的影响。

一、俄罗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

美声唱法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根据相关文献,其最早进入我国是在清乾隆年间。不过,这只能视为偶然的进入,还不能称之为传播。美声唱法的传播是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我国为开端的。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同时也为日渐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如果说这场侵略战争对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的话,那就是使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故步自封只能落后挨打,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1]。在洋务运动中,我国主要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相对次要,但也有所涉及,其中也包括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大体来说,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有“送经”和“取经”两种途径。先说“送经”,即由外国传教士将美声唱法带入我国。宗教圣咏是基督教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赞美诗的演唱过程中,国人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美声唱法。此外,由基督教会开办的一些学校均开设“琴科”(音乐)课程,这就使美声唱法在我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再说“取经”,即由我国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国外的音乐艺术。根据现存文献,我国第一批留学生是由清政府派往日本学习的,其中学习音乐的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等。这批艺术家在回国后以创办音乐团体和组织演出等形式在国内传播美声唱法。清政府倒台后,随即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得我国的音乐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以当时的北京大学为中心,各高校积极组建专门性音乐院系,并创办各种音乐团体。在这些音乐院系和团体中,有大批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和外籍音乐教授,比如周淑安,就是我国最早赴美学习音乐的艺术家。周淑安作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主要奠基人,将美声唱法和大量西方音乐作品引入中国。另外,外籍音乐教授也对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美声唱法就是随着俄籍教授传入中国的,代表人物有霍尔瓦特夫人、沙里凡诺夫、苏石林等。除在北京、上海各高校任教外,俄罗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是以“政治外交”的面貌出现的。众所周知,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广泛接壤,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这无疑是给中俄两国的交流创造了新的便利条件。至此,音乐便开始在中俄两国的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清政府、中华民国、新中国莫不如此,可以说音乐才是中俄外交史上的“三朝元老”。1903年,在“中东铁路”开通的庆典仪式上,一支来自俄罗斯的西洋管弦乐队进行了助兴演出,这是外国专业性的交响乐团首次来华演出。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大量俄罗斯(苏联)人涌入哈尔滨,使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为了适应外交需要,1908年,由清政府清东铁路管理局组建了中国的第一个专业性交响乐团———第二后阿穆尔(黑龙江)铁路团交响乐队。从当年4月乐队首场演出开始,直至1925年乐队因一战等因素解散为止,铁路团交响乐队进行了多次演出,为我国交响乐和美声唱法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俄侨作家叶列娜•塔斯金娜《在音乐世界里》一书中提到:“乐队解散后,乐谱被铁路协会买下来,后被在此期间成立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广泛利用。”1927年,“哈响”与莫斯科大剧院合唱团联合在哈尔滨首演了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此外,“哈响”乐团还经常以给歌剧、舞剧伴奏的形式,到国内外演出。1932年,日本关东军入侵哈尔滨,“哈响”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但排演了《天鹅湖》等世界音乐精品。1936年4月26日,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下设交响乐团、歌剧团、合唱团,1939年还吸纳了吹奏乐团。1945年抗战胜利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迁至东北,第二年春,“鲁艺”在哈尔滨首演了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获得广泛关注。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并成为中国著名三大音乐盛会之一。1966年,“”开始后,受政治原因影响,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几乎全部瘫痪;尤其是在1969年中苏关系交恶,与苏联的各种文化交流也告停止[2]。以上就是俄罗斯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大致传播过程,显而易见,中俄音乐文化的交流是以哈尔滨为枢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积累,哈尔滨在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的美誉。

二、俄罗斯声乐艺术对中国美声唱法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由全面学习苏联转为主要向欧美等国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美声唱法影响的消失,总的来说,俄罗斯美声唱法对中国美声唱法本土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声唱法本身的影响。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唱腔浑厚、宏大,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的混合,歌剧演唱中头腔共鸣运用较多。在声乐演唱中呼吸方法是关键,俄罗斯美声唱法讲究用横膈膜的呼吸方法打开气息,整个身体打开后,从而达到共鸣。横膈膜呼吸不是单独的胸式呼吸,也不是腹式呼吸,而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只有胸腹式的联合才能使声音更有穿透力、更长久[3]。但是,一般来说,俄罗斯人比中国人更显魁梧,发声腔体普遍比中国人大。从身体素质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学习俄罗斯美声唱法天然受限,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国内各专业音乐院校均以教授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的原因。但是,俄罗斯美声唱法作为美声唱法的重要流派,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会有所提及,也会有一些歌唱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选择俄罗斯美声唱法。第二,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前文已述,我国在接触美声唱法之初,即延请俄籍艺术家执教,且数量远多于其他外籍教师。这一举措对我国美术唱法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一定是呈层累型发展,俄籍教师的执教不仅为我国培养了首批美声人才,而且其演唱和教学方法会不断传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各领域全面学习苏联,这就意味着对俄罗斯美声教学体系的接受被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也正是这个原因,即便是在当前的美声教学中也不能无视俄罗斯美声唱法的影响。比如以微笑方式达到面罩共鸣的练习,哼鸣练习,在当前的美声教学中依然广泛运用,这些都是典型的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练习方式。第三,作品的影响。在20世纪的百年间,经常有俄罗斯音乐团体来华演出俄国歌剧,我国的专业团体也经常演出俄国歌剧,比如《黑桃皇后》《萨特阔》《鲍里斯•戈都诺夫》等。这些作品的传入为中俄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实际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参考。还须说明的是,在过去时,外国剧团来华演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政治外交的色彩;但从发展趋向上看,这种交流中政治色彩在逐渐淡化,文化色彩在日渐加强,这种趋向毫无疑问更有利于推动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第四,接受习惯的影响。舶来艺术被本土文化接受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打个稍显不恰当的比方,正是因为清末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啤酒厂,才使中国人逐渐接受啤酒,以至于成为世界第二啤酒消费国。客观地说,美声唱法在民间的接受和普及还比较有限,远不能跟啤酒相比。但是,正是因为中俄在东北地区的音乐交流,才使得美声唱法在一定程度上被国人接受。

作者:黄晟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外声乐艺术与国内美声唱法的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jyslw/7375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