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融入研究范文

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融入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08 06:29:39

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融入研究

一、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概述

一般来说,女性农民工是指从传统的农民中分化出来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劳动并取得收入的女性社会劳动群体。调查显示,进城女性农民工年龄30岁以下的占63.4%,30岁-39岁的占25.8%,40岁以上的占10.8%,平均在城年限为4年,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有少部分是高中文化水平。她们大部分都已成家,受教育程度较低,培训机会少,职业技能也不高,总体素质偏低,多数是靠“吃青春饭”,所以她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途径比较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是指农民工与城市环境相处取得和谐关系,并伴随这一和谐关系而产生与城市相适应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是指农民工自身与城市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她们城市适应能力的高低。而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的高低就在于她们能否真正适应城市生活,能否主动接纳城市,以及为城市文化所接纳。在这一接纳过程中,她们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城市适应状况不容忽视,这将直接影响着她们融入城市的进程。但是,女性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面临巨大的变化,比如角色的转换、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这些变化与她们受教育水平、身体素质、价值观念等因素相冲突,使她们游离在城市的边缘。

(一)就业途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村信息接收闭塞及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农村女性到城市打工或者随丈夫外出打工大都是通过老乡、亲戚或者朋友的介绍。调查显示,通过老乡、亲戚或朋友介绍得到就业信息的占61%,通过职业介绍所或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占24.4%,政府组织的招工仅占1.7%。年轻农村女性大多数从事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工作或者进入民营企业打工,年龄较大的农村女性则是做一些比较累、脏、城市人不愿意做的服务性工作。由于择业就业途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最终会使她们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加剧她们融入城市的困境。

(二)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低

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群体中能够进入白领阶层,靠个人素质和能力成为中层管理者或技术人员的大约只占5%;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从事保姆、清洁工等工作的大约占9.6%;能够进入企业从事服装、电子玩具生产的大约占11.4%;从事餐饮、休闲服务性工作的大约占72.5%。女性农民工就业层次比较低,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总体收入也较低,从事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女性农民工年均收入只有4500元-9600元,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女性农民工年收入稍高一些,但也只有6000元-10000元。总之,上述就业领域技术含量低,对体力和年龄的依赖性较大,工作条件差且收入不高。因此,如果没有多层次的职业选择、合理的收入作保障,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必然会走向困境。

(三)就业观念狭隘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影响更是远远大于男性。“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以及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已内化为女性农民工的行为规范。她们往往认为男性比女性强,赚的钱肯定比女性多;自己只需要操持好家务,抚养好长幼。女性农民工缺乏自信,只求有活干,有钱挣,很少考虑以后的发展。这样的落后观念使女性农民工视野狭窄,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对收入的关注度高于职位,势必会成为她们融入城市的绊脚石。

(四)生存身份边缘化

女性农民工来到城市,使城市的劳动力得以弥补和充实。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对她们的城市生存无形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调查显示,进城打工的女性农民工在单位集体宿舍居住的近60%,租房居住的大约占30%(其中10%左右是与别人合租),能在城市买房居住的仅占1.17%。大部分女性农民工仍然不能改变农民的身份,她们没有足够的收入在城市落户,难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此外,部分女性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及矛盾,城市居民不能接纳她们,她们心理上也不能真正接纳城市和融入城市。这样就使得她们的身份处于尴尬的位置,既生活在农村的边缘,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成为“双重边缘人”。

(五)社会关系网单一闭塞,自卑心理明显

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交往多限于本群体内部,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交往很少,并且从其他社会关系中获得的支持十分有限。调查显示,当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女性农民工选择向亲人或老乡求助,极少数女性农民工会向城市居民求助。她们的交友圈主要还是局限在农村老乡或亲戚朋友这种地缘或者血缘关系之中。除此之外,加上语言、人际交往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城市生活中屡屡受挫,使女性农民工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导致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产生。同时,女性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基本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群体。她们的这种单一及闭塞的社交关系及自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阻碍她们融入城市的进程。

二、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对成人教育的诉求

(一)女性农民工的经济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促进

经济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中参与经济活动以获得经济收益,并通过这种收益来维持生活及改变生存状况的一种状态和过程,主要包括就业、职业声望、教育培训、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融入状况。女性农民工之所以进入城市打工,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而经济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由于受到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农民工受教育机会较少,就业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工资收入低且工作辛苦。因此,女性农民工需要有竞争力的就业能力、良好的居住环境、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来改变她们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生存状况,而这些并非受城市生活的自然熏陶就可以实现。成人教育注重科学性、职业性,能满足成人多种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注重从多方位、多层次持续开发成人的潜能。成人教育能够促进女性农民工掌握、更新并丰富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她们适应社会生活及生存变化的需求。因此,女性农民工的经济整合需要成人教育的促进。通过成人教育,提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从而使她们能够在经济上独立,逐渐完成社会、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融入,为顺利实现城市融入奠定基石。

(二)女性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引导

社会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通过对自身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调试,不断改变与适应,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拢,从而培养起能与城市居民友好互动,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实际上,社会适应是一种再社会化过程,即女性农民工要接受一定的城市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态度等,并使之内化,从而成为城市人。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农民工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而是需要将主观能动性蕴藏其中并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大部分女性农民工仍不愿意主动接受城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习惯于自己原先的生活方式而不愿意改变。调查显示,在城里的农民工,不论男女,仍将自己定位为农民,自我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不强,59.2%的农民工仍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当今社会,仅依赖于通过自然状态下城市生活的同化来使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将自然的社会化过程配合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才能科学地控制继续社会化的水平和质量,化被动为主动,使之适应并跟上当今时展的步伐。成人教育就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能够提高女性农民工的主动性,使她们努力做出改变,最终引导她们逐步融入城市。因此,女性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引导。

(三)女性农民工的心理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调适

心理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认同城市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城市生活价值观,从而能在行为上实践,心理上得到满足,情感上找到归宿的一种状态和过程,主要包括心理距离、身份认同等的融入状况。由于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低下以及歧视与偏见,农民工的自卑心理普遍存在,女性农民工也不例外。进入城市,面对陌生的面孔与环境,女性农民工需要重新适应。但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及传统理念造成她们对所在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常常是以局外人的心态来看待周围事物,缺乏主人翁意识。此外,女性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具有内心压抑的封闭主义倾向,进入城市,她们失去原有社会资源和交往圈,短期内又无法在城市中寻求新的生活圈。这种心理的冲突使她们与城市的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疏离。因此,女性农民工的心理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调适。通过成人教育,可以逐渐改变、调整女性农民工原有的生活模式及价值观念,使她们的态度观念得到转变,随时做好心理准备,被新的环境所吸纳和接收,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从而真正从心理上适应城市的生活,成为城市人。

(四)女性农民工的文化接纳需要成人教育的疏导

城市文化接纳主要是指女性农民工对城市生活长期形成的各种理念、方式等各方面文化的吸收及适应。文化因素是阻碍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观念,而不同的环境又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女性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前,早已习惯乡村文化,比如男尊女卑的生活理念等。她们虽然在城市打工生活,但难以适应城市主流文化,自成一种亚文化圈,这样,她们的城市文化观念及习惯还未养成,而乡村文化又在延续,艰难的蜕变过程会让她们迷失方向。因此,在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与适应,逐步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文化观念及价值观。成人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能够给女性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文化及价值观的熏陶,及时给她们补充文化知识及文化观念,让她们能够更快地接受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为她们在城市立足打好根基。

三、成人教育促进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策略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经济适应力

女性农民工之所以存在择业机会较窄、工资低等问题,主要在于职业技能不足,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来赢得机会。而成人教育恰恰能满足她们的这种需求,可以促使女性农民工掌握、更新和丰富知识和技能,使她们真正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地位的稳定提升创造条件,使她们能够尽快融入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进程,提升经济适应力。首先,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海报、传单等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女性农民工认识到提高职业技能对真正在城市扎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采取多岗位分层办班的系统培训模式,可以按文化基础水平分班,也可以按技能水平或兴趣等分班,满足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再次,针对不同职业类型及工种安排,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使女性农民工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女性农民工能够充分学习职业范围内的知识,增加职业的选择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进入更高收入的岗位工作。

(二)注重社会知识培训,提升社会适应力

成人教育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帮助女性农民工学习城市行为规范和确立城市生活价值观念等功能,同时对她们社会角色的认同与转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成人教育要注重为女性农民工提供城市适应性教育,加快她们继续社会化进程,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引导女性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城市现念及文明准则,使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其次,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女性农民工生活社区,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注入先进的思想道德理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教育,提高她们的道德水平。再次,培养女性农民工依法办事、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法制观念及能力,提升她们的城市社会适应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适应力

心理健康是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可忽视的支撑点,只有心理健康,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态度,才能够真正地被城市所接纳,成功地融入城市。女性农民工承受压力的能力往往较弱,因此,成人教育要注重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她们的心理适应力。首先,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她们形成面对挫折应有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态度,正确认识得与失,学会用恰当而不偏激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帮助女性农民工掌握控制、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使她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尽量学会用心平气和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再次,引导女性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她们的身心受到陶冶,扩大她们的兴趣范围。

(四)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提高社区适应力

具有灵活多样、开放性与实效性强等特点的社区成人教育能够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需要,形成共同的文化、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形成社区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社会的集体意识。社区成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区认同感,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从而达到社区和城市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因此,应积极开展社区成人教育,帮助女性农民工融入社区,融入城市。首先,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女性农民工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及自我发展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帮助女性农民工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以便有效地开展自我导向学习。再次,为女性农民工创造与社区居民接触交流的机会,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可以消除女性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歧视与偏见,使她们潜移默化地向城市主流文化靠近,从而能够更和谐地适应城市并融入城市。(本文来自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杂志。《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翁远霞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融入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crjylw/64609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