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研究范文

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27 08:39:28

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四期

一、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测量工具

分析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可知,目前理论界对转移支付财政均等化效应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泰尔指数法、基尼系数法和变异系数法。这些方法最初都用于分析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差异,就其原理而言也适用于分析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使用泰尔指数法,这是由于:其一,与变异系数法相比,泰尔指数法在测量财政均等化过程中更偏向于考察传导性敏感问题①(Foster和Shorrocks,1991)[11];其二,与基尼系数法相比,泰尔指数法在测量财政均等化过程中更倾向于分析可分解性②(Sudhir,2007)[12]和群组一致性③问题(Foster和Shorrocks,1985)[13]。本文采用的泰尔指数法与以往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在考虑政府实际财政能力和自有财政能力的双重标准下从时间维度进行分解,分析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具体思路如下:应说明的是,根据上述指标定义,若测算结果小于1,说明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较为明显;若测算结果大于1,说明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不明显;可以认为,1是判断转移支付是否达到预期均等化效应的临界点。

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财政均等化效应测算

(一)数据说明首先考虑中国的区域划分标准。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中国被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具体范围是:东部地区涵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福建、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涵盖黑龙江、安徽、湖北、江西、内蒙古、山西、河南、吉林、湖南9个省区;西部地区涵盖云南、贵州、甘肃、广西①、四川、重庆、陕西、宁夏、西藏、青海、新疆等11个省市。因此,本文参照以上标准划分研究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财政年鉴》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策决算总表中公布的数据。接下来考虑人口标准问题。一般而言,人口统计标准可分为常住人口标准以及户籍人口标准,究竟选择何种标准进行测算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需要以及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国内学者在研究人均财政能力时偏向于选择户籍人口标准,主要原因是:由于从人口普查的统计方法上考虑,常住人口通常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统计结果具有不稳定性,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不利于计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鉴于此,本文在测算财政均等化效应时也以户籍人口为标准。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二)测算结果表5考察了从1996年~2011年中央政府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转移支付所取得的财政均等化效应。我们首先观察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收入均等化效应。如图1所示,从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收入总体均等化效应的INDEXR指标统计结果来看,INDEXR均值达到06994,明显低于1的均值临界点水平,说明在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后,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总体均等化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体均等化水平处于逐渐提高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段上分析,2005年①前INDEXR指标均值高达10385,此后迅速下降到02634,降幅高达75%,这意味着2005年后转移支付制度对财政收入总体不均等的改善尤为明显。进一步而言,从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收入区域之间均等化效应的INDEXR′指标统计结果看,均值达到05886,表明在接受转移支付资金后,地方政府区域之间财政收入也呈现出显著的均等化效应,而且这种趋势在2005年后表现得更加突出:2005年前INDEXR′指标均值为08049,但2005年后下降到03106,下降幅度接近61%。然而,虽然转移支付制度在改善财政收入区域内部均等化水平方面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收入区域内部均等化效应的INDEXRMAX指标均值,由2005年前的29094下降到2005年后的26037,但是该指标总均值仍保持在27757的水平,超过1的均值临界点。其次观察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支出均等化效应。如图2所示,从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总体均等化效应的INDEXE指标统计结果分析,其均值为13087,超过1的均值临界点水平,说明地方政府在上解中央财政后财政支出总体均等化水平未能得到改善。此外,实施转移支付后区域之间财政支出均等化效果也呈现出相同趋势: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支出区域之间均等化效应的INDEXE′指标,均值达到18339,超过1的均值临界点水平。与此同时,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内部财政支出均等化效果也并不显著,主要体现为测量转移支付财政支出区域内部均等化效应的INDEXEMAX指标均值为18029,明显高于1的均值临界点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从时间段上分析,虽然INDEXEMAX指标均值在2005年前后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由23993下降到10362,但INDEXE和INDEXE′指标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分别由12545和17868提高到13783和18944的均值水平。

三、结论及政策涵义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近年来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财政收入均等化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体均等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提出,中央政府在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上增加了以均等化为目的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①,各级政府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必然会以均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政策取向。

2.区域之间财政收入不均等程度近年来逐渐改善,这表明近年来中央政策更加侧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2005年以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区域之间的不均等相当突出,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均衡地方政府区域之间财政收入差异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大缩小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区域之间的不均等程度。

3.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区域内部的不均等是目前不均等的主要方面。近年来,国家致力于解决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区域之间财政收入均等化方面的效果逐渐显现,但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仍未能得到重视。鉴于此,如何解决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应是下一阶段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从全国总体均等化效应、区域之间均等化效应、区域内部均等化效应指标体系测算结果看,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财政支出均等化方面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因为现有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缺乏对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和成本约束方面的考虑,这应作为下一步公共财政框架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关注的重点。

5.转移支付制度财政支出不均等的构成,从区域内部不均等为主的格局逐渐演变为以区域之间不均等为主。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在区域之间的均等化水平逐渐改善,但这并非得益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贡献。事实上,在接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后,地方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得到改善,在公共服务依靠地方政府实现自我供给的情况下,区域内部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逐渐提高,但由于公共服务单位供给成本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②,决定了当前区域之间财政支出的均等化程度难以提高。依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在财政收入均等化方面,转移支付当前除了重点解决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外,还需要对区域内部不均等扩大的趋势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每年新增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中,继续增加对区域内部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各级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其二,按照潜在财政能力标准测算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能力标准,使得实际征税努力程度较高的地方政府能从上级政府获得较多的转移支付资金,形成公平的、符合财政均等化理念的财政激励机制,以促进地方政府努力提高自身的财政能力水平。其三,按照公共物品需求和成本约束标准测算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公共物品标准,确保在政府运行效率相似、发挥相同税收努力程度的前提下,转移支付能够均等化地方政府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其四,设立规范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基金制度,合理均衡区域之间地方政府的标准财政收入差异,促使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贡献出最优的努力水平(陈旭佳,2012)[15],均衡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其五,完善省以下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16-17],促进区域内部政府财政能力的均等化。

作者:陈旭佳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gdcjdxxb/6548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