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预测报告范文

预测报告范文

预测报告

预测报告范文第1篇

一、上半年及二季度全国电力生产运行情况

(一)电力供应方面

全国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完成发电量11286.32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按发电类型划分:

水电155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

火电9406.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

核电259.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

--分省来看,内蒙、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青海和宁夏发电增长均高于20%。

全国电力生产能力。截止到6月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6亿千瓦。其中,中央集团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厂及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公司),截止6月底,合计装机容量达到19086万千瓦,同比增长11.04%,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1.5%。累计完成发电量5013.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5%,占全国发电量的44.42%;

全国水力发电量增长好于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河流来水好于往年,部分地区来水偏丰。与历年同期累计来水量和水库蓄水量相比,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和多年同期平均水平。因来水增加,浙江、江西、福建、宁夏、辽宁、青海、湖南、吉林、广东和甘肃等省份水电增发较多。

4月25日,三峡的13号机组投产发电,其运行发电机组已达12台,总装机容量达840万千瓦,上半年累计发电量为204.14亿千瓦时。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2667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30小时。其中:

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2934小时,比去年同期减少15小时;

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637小时,同比增长165小时。

另外,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厂及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公司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2653小时,同比增加82小时。

电煤供应情况有所好转,库存稳步增长。一季度受电煤供应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区域电网均出现了缺煤停机现象,华中、南方诸省(区)电网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季度以来,化工、建材等行业用煤量减少,煤炭运输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强,加之天气转暖促使电厂耗煤量有所下降,电煤供应紧张局面明显缓和。为了迎战夏季用电高峰,各地政府和电力企业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做好电厂的电煤供应和储备工作,库存稳步增加。6月中旬,全国直供电厂煤炭库存约1900万吨,可用15天左右。

(二)电力需求方面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1486.99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3.91%。

--第一产业用电量340.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2%,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用电量8695.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7%,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增幅同比降低了3.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量1154.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3%,用电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幅上升明显。上半年,由于冬季采暖负荷增加和家用电器用电量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1296.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1%,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1.3个百分点,高出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速5.2个百分点。

二季度,我国电力需求同比增长14.4%,较一季度提高1.02个百分点,略有增长。二季度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第

一、二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长速度均有所提高,第三产业用电增速有所回落

二季度,第

一、二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均有所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用电增长7.48%,较一季度增长了4.19个百分点,主要是农灌用电需求增长较多;以工业用电为主的第二产业用电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反弹,同比增长15.02%,较一季度提高了1.79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社会用电增速的上升幅度,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61%,较一季度提高了4.27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二季度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19.45%,较一季度提高0.6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二季度开始出现下滑,同比增长7.11%,较1季度下滑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6.05%回落到4.93%,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2、各行业用电增长差异较大

二季度,全行业用电量完成5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4%,较一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及工业用电同比分别增长了7.48%和15.1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20.81%,较一季度略有提高,其他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行业用电增长回落幅度较大,其中建筑业用电增长从一季度的10.51%回落到3.59%,回落了6.9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65个百分点。

3、工业及高耗电行业用电是拉动电力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季度,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5.19%,较一季度提高0.92个百分点,对行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贡献率由一季度的87.31%提高到91.83%,上升4.52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用电增幅差距由一季度的5.9个百分点扩大到9.1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由一季度的86.42%提高到88.68%,对工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重工业月度用电增长情况看,自2月份起,重工业用电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月份的13.59%提高到6月的15.88%,同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

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高耗电行业用电的作用已逐渐显现,工业用电特别是高耗电行业用电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有了明显回落,但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二季度,四个高耗电行业用电合计增长16.77%,较一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反弹。由于四个高耗电行业用电仍高于工业用电增长1.58个百分点,对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43.42%提高到45.45%。一季度建材行业用电增长维持在较低水平,二季度止跌回升,从一季度的5.79%回升到14.54%,主要原因是产品产量较一季度有较大增长;由于钢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产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使黑色金属行业用电增速上半年始终保持在20%以上,对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也上升到22.06%;

(三)电力电量交换情况

上半年,全国大区间互送电量522.03亿千瓦时(京津唐电网和南方电网内的西电东送部分,亦计入全国跨区域送电合计之中),比去年同期增长32.31亿千瓦时,资源优化配置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东北送华北16.42亿千瓦时;阳城电厂送江苏58.40亿千瓦时;华中送华东114.25亿千瓦时,;华中送南方73.01亿千瓦时,其中主要为三峡送出电量。南方电网内西电东送电量118.4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87亿千瓦时。其中西电送广东81.95亿千瓦时;西电送广西36.46亿千瓦时。在电量进出口方面,广东供香港和澳门共计54.78亿千瓦时;广东从香港购进21.45亿千瓦时。

(四)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及新增生产能力情况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国新投产机组容量2006万千瓦,低于年初预计的2500-3000万投产容量。在新投产容量中,水电259万千瓦,火电1740万千瓦,风电7万千瓦。从地区分布来看,上半年,除南方电网新增容量占全国比重偏低外,其他地区新增容量比重与其电力供需平衡关系基本一致。电力供需形势持续偏紧的华东、华北地区投产容量较多,分别达到了816万千瓦和489万千瓦;南方和华中地区投产容量较为接近,分别达到266万千瓦和248万千瓦;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相对比较宽松的西北及东北地区新增投产容量较少,分别为114万千瓦和74万千瓦。

上半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完成447亿元,新增500千伏(含330千伏)线路4269公里,变电容量1893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4502公里,变电容量2778万千伏安。

上半年多项电网重点工程竣工投产,使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跨区交换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将对缓解夏季高峰期全国电力紧张形势发挥重要作用。西北-华中“背靠背”联网工程330千伏灵宝换流站6月18日投入试运行,这标志了全国主要电网联网基本形成;东北电网“北电南送”重点工程哈南-合心二回输变电工程于6月12日正式投运,东北向华北电网送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方电网天生桥至广东第四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6月18日投入运行,增加云南送电能力120万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进一步扩大;华东田湾核电送出工程及江苏电网西通道工程均按期投产。

二、分地区电力供需运行情况

200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上年同期有所缓解,但季节性、时段性电力短缺矛盾仍然突出。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累计拉电36.27万条次,拉限电损失电量119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采取强制错峰,计划错峰电量3亿千瓦时,影响电量151.8亿千瓦时,非计划拉闸限电0.1亿千瓦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江苏、广东等省用电需求侧管理的移峰错峰效能显现。

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呈现“前紧后松”状态。一季度全国共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电力供需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用电负荷居高不下,同时采暖负荷较高,电力需求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因装机总量不足、电煤供应紧张、煤质下降及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电力生产能力受限,造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进入二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虽整体有所缓和,但部分地区仍较为紧张,二季度全国共有18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其中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旱情显露,受此影响,北方灌溉负荷增加较多,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空调降温负荷,加上春季机组检修较多,全国共有13个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进入5月份,全国各地区降水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江南、华南出现大、暴雨天气,大部分水电满发,华北、西北地区干旱得到缓解,农灌负荷有所减少,同时电煤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拉限电网减少为11个。6月份以来,部分地区频繁出现高温天气,各地空调降温负荷增长较快,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各区域电网用电负荷不断攀升,最大用电负荷均创历史纪录,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渐趋紧张,6月全国共有1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

各地区的电力供需形势如下:

1、华北区域电网

上半年,华北电网用电需求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拉路限电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电煤供应不足、机组出力受阻等原因最大限电达到708万千瓦。山西及蒙西电网缺电形势仍较为严峻,最大限电负荷分别达到284万千瓦和222万千瓦;冀南电网供需紧张,最大拉限负荷126万千瓦;山东总体基本平衡。

2、华东区域电网

华东电网电力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由于华东地区来水情况较去年有所好转,全网拉限损失电量较去年大幅减少,到5月底全网拉限电量累计16亿千瓦时。江苏电网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有所缓解,错峰限电累计31天,均发生在一季度,需求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电网电力供需矛盾比去年有所缓和,前五个月共拉电98629条次,损失电量9.5亿千瓦时,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88%和75.7%;上海及安徽电网总体基本平衡;福建电网上半年水电增发较多,电力供需形势较好。

3、南方区域电网

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形势较为严峻,4月份出现全网最大电力缺口约900万千瓦,截至6月30日,南方电网上半年累计拉限电27456条次。5月份以来,除云南外,全网逐步转入汛期,水情转好,同时西电东送电力大幅增长,供电能力有所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4、华中区域电网

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呈现“前紧后松”状态。一季度,因缺煤现象严重,加上来水偏枯,累计拉闸近11.8万次,同比增长46.6%,拉闸让峰电量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5%。二季度以来,随着来水增加及电煤供应形势的好转,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5、西北区域电网

西北电网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总体较好。陕西电网因缺煤停机及装机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青海及宁夏受限于电力不足、电网“卡脖子”及机组非计划停运,存在一定的限电负荷;甘肃和新疆基本平衡。

6、东北区域电网

东北电网总体供需平衡,辽宁电网年初受煤电价格及外送电量减少存在一定限电负荷,总体基本平衡。吉林电网基本平衡,黑龙江电网相对富余。

三、2005年下半年电力供需预测

(一)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

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煤电油运的供求矛盾和瓶颈制约得到逐渐缓解,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为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仍会持续,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出口增长的放缓以及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对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据有关专家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9%以上。

2、重点行业

上半年,黑色、有色、化工和建材等行业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钢铁协会预计,下半年钢铁产量仍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在18%左右;有色金属协会的资料显示下半年有色金属增长的增幅将继续回落,导致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将出现较大的下降,总体增长速度大约保持在12%左右;化工行业的用电增长速度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预计增速在10%左右;建材行业用电将保持在15%左右。

综合来看,2005年四个重点行业的用电增长将进一步的放缓,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缓。

3、新增发电能力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有可能超过7000万千瓦,其中火电超过6000万千瓦,占80以上%,年底总装机将超过5亿千瓦。上半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2006万千瓦,不足全年预计投产容量的三分之一,大量机组将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将极大地增加电力供应能力。

4、电煤供应

由于大型煤炭基地和重点煤矿项目建设速度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显现,下半年,全国煤炭需求高速增长将得到有效遏制,煤炭价格高位企稳,局部地区略有回落。据初步测算,下半年电煤需求量大约在5-6亿吨,全年电煤需求将较2004年增加1亿吨左右。由于上半年煤矿事故较多、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对煤矿进行了严格的清理整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煤供给能力,煤炭区域性、阶段性以及品种上的供需矛盾下半年仍将继续存在,煤质低劣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供需平衡分析

在电煤供应不出大的问题、全国不同时出现多个电网区域持续气温高温的情况下,对2005年下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的综合判断如下: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三季度,缺口约为2500万千瓦,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大量新增机组的投产,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有明显好转,缺口下降为1000万千瓦左右。预计200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4560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约13%左右。

各个电网的供需形势大致如下:

1、华北区域电网

预计华北区域电网夏季统调最大负荷需求7880万千瓦。考虑外区输入电力180万千瓦,考虑200万千瓦旋转备用,最大电力缺口约600万千瓦左右。四季度不考虑外区送电,并返还华中电量不安排在高峰期进行,考虑200万千瓦的旋转备用,最大电力缺口210万千瓦左右。

总体来看,三季度山西、蒙西分别存在270万、190万的电力缺口,京津唐电网和河北南网最大电力缺口130万千瓦和110万千瓦左右,山东电力供需基本平衡,7、8月间会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短缺。

2、东北区域电网

预计三季度东北区域电网统调最大负荷需求2800万千瓦。迎峰度夏期间在考虑向华北送电140万千瓦,并考虑备用120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略有富余。四季度统调最大负荷需求3305万千瓦,在不安排向华北送电,考虑备用120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三、四季度,东北电力供需仍然呈现“北松南紧”的特点,黑龙江电力富余并存在窝电情况,吉林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辽宁偏紧

3、华东区域电网

预计三季度华东区域电网最大负荷需求9900万千瓦。华东电网统调装机8421.6万千瓦,考虑临检和出力不足等因素,全网统调发电出力约8000万千瓦左右,考虑已落实的区外来电392万千瓦(龙政直流280万千瓦、葛沪直流112万千瓦),全网实际可供电力8400万千瓦左右,考虑200万千瓦旋转备用,预计全网电力缺口1400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1700万千瓦。四季度随着新增机组陆续投产运行,加之冬季电力负荷较夏季偏低,四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回落到400万千瓦左右。

三季度高峰期浙江、江苏的电力缺口仍然高达600万千瓦左右,上海电力缺口280-330万千瓦,安徽和福建分别有大约250万和60万千瓦电力缺口。

4、华中区域电网

预计华中电网三季度统调最大负荷需求6000万千瓦。在全网统一配置电力资源,备用共享并统筹考虑错峰调节等措施的情况下,预计全网高峰时段电力缺口120万千瓦。

华中地区水电较多,在水库来水较好、电煤供应正常的情况下,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很大的缓解,除7、8月比较紧张外,其余各月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或偏紧,季节性、时段性、局部性缺电特点较为突出。夏季高峰期,河南电网电力缺口100万千瓦左右,四川电力有一定富余,湖南和湖北最大电力缺口预计将达到100万千瓦左右,江西和重庆会有5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缺口。

5、西北区域电网

西北区域电网的年最大负荷出现在冬季,预计将达到2400万千瓦,西北主网

三、四季度的最大负荷分别达到1991万千瓦和2170万千瓦。冬季高峰期,考虑华中送入36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富余150万千瓦。陕西、甘肃电力富余,青海和新疆基本平衡,宁夏在

三、四季度大负荷期间存在2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

6、南方区域电网

考虑各省的新机组投产计划、检修、西电东送交易情况及机组备用情况,三季度,联网四省区可供负荷5160万千瓦,全网最大电力缺口510万千瓦左右,预计出现在九月份,四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将减少至300万千瓦左右。广东三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将减少到150万千瓦左右,四季度基本平衡,存在一定电量缺口;广西三季度最大电力缺口90万千瓦左右,受水情影响较大;贵州和云南

三、四季度均存在1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缺口;海南基本平衡。

四、影响电力生产经营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自5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启动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以来,电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亏损的情况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国电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在连续几个月负增长后,自5月份以来出现正增长。1-6月共计实现利润总额311.8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9%,同煤电价格联动方案实施前的1-4月相比,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比分别下降了5.26和16.26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由同比下降18.38%转为增长3.49%。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产品生产成本6355.17亿元,同比增长22.16%,推动发电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于燃料成本上升。煤电价格联动措施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电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联动过程中,发电企业实际承担的消化比例远高于30%,部分企业消化比例高达50%以上。同时由于油价上涨、热价较低以及各地陆续开始收取的水资源费和环保排污费等也加大了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的迅速上升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普遍下滑,甚至亏损,电力企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煤价及煤质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自年初以来煤炭价格上涨趋缓,但发电企业电煤平均车板价在2004年增加70元/吨的基础上,今年自秦皇岛煤炭订货会以来又平均上涨了35元/吨以上,上涨幅度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8%的幅度。在煤价上涨的同时,电煤质量下降明显,已对电力安全生产产生较大影响。上半年电煤平均热值不足4700大卡/千克,目前绝大部分燃煤电站锅炉设计值均在4800大卡/千克以上,电煤质量已处于设计低限水平,很多电厂锅炉在长期高负荷状况下设备磨损已相当严重,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同时由于电煤质量低劣造成的机组非计划停运、降出力运行、被迫投油助燃等现象屡屡发生。今年以来锅炉灭火、结焦和四管爆裂等严重安全事故次数急剧上升,已严重影响发电生产并危及到电网的安全。

(三)迎峰度夏之前新投产发电设备规模低于预期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实际投产发电设备容量低于年初预期,大量的机组将在下半年投产,新增生产能力对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受到限制。新投产发电设备规模低于预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备供应不能按期到货和银行贷款变得更加谨慎等因素。

五、政策建议

(一)落实迎峰度夏准备措施,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确保迎峰度夏准备措施落到实处。各省区政府、各级电力企业应按照国家发改委对2005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制定和完善有序用电预案与应急预案。国家加大各项迎峰度夏工作的检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做好电源、电网企业、社会用户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迎峰度夏准备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安全要警钟长鸣。认真落实《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电网网架的坚强性,优化调度,坚决防范和打击涉电犯罪,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处置能力。加强对在建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恶性事故。

加大跨区跨省电量交换力度。目前全国主要电网已经基本实现联网运行,要充分利用各区域之间的地域差、时间差、气温差,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和监管工作,企业之间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加强跨区、跨省的电量交换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性社会

建立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按照“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需求侧管理的工作中来。在售电侧加大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差别电价的实施范围和力度。研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强节电技术开发,支持用户采用蓄能、负荷管理等先进技术与设备。

高度重视居民生活用电高速发展的现象。尽快针对今年以来居民生活用电高速发展的现象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空调、家用电器等设备用电在居民生活用电中所占的比重,以便对症下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家庭树立节电意识,采用节能型家用电器,适当运用价格手段调节家庭用电量。

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水平。发电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设备更新改造,不断降低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率的水平,减少对一次能源的消耗。供电企业也要努力降低线损水平,减少电量损失。

(三)做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电力工业和谐发展

提高执行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贯彻电力发展方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电力项目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避免电源建设的无序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符合规定的在建项目按计划投产。对于经评估符合规定的在建项目,国家应加大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和金融企业的综合协调力度,保证按时供货,为电力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程,争取早日投产发电。

加强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电网建设资本金不足的困难,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要将电网建设项目纳入本地的城市发展规划,为线路走廊和变电站选址预留必要的空间,尽快扭转电网建设征地日益困难的局面,确保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四)进一步深化电价体制改革,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预测报告范文第2篇

一、2020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预测趋势

(一)全年预测病害发生面积10000亩。预计云杉落针病发生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在金汤林场、炉城片区,发生面积较2019年基本持平。

(二)全年预测害虫发生面积15800亩。其中:1、松切梢小蠹:2020年预测发生面积2000亩,主要分布在跑城镇片区,片区。2、云杉球蚜:2020年预计轻度发生面积13800亩,较2019年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沙德片区、新都桥片区、跑马山、金汤林场、炉城片区、老榆林村。

二、防控措施

1、贯彻落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力争做到有病有虫不成灾,把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降在最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时预测信息。

预测报告范文第3篇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富民工程

坚持富民与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壮大特色资源产业,培育战略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在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拓展富民空间。到年,力争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万户,新增中小企业5万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所带动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二、放宽政策准入,做强富民工程

把富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立足富民谋求发展、放宽政策。要在原有放宽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拓宽投资渠道,把富民工程做大做强。

一是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经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允许依法在单位职工、专业合作社或亲友等内部特定对象范围筹集资金兴办实体企业。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居民理财。

二是放开知识产权收益。职务性技术成果在本省转化或入股的,其知识产权由主要发明人或研发团队拥有,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的,作价金额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

三是放宽个体私营企业设立条件。实行创业筹备期制度,筹备期2年。筹备期间符合国家法定前置审批条件的,允许正常生产经营,并享受新设立企业相关政策。

四是放宽企业经营场所限制。城乡居民住房在不危害公共安全前提下,在征得本栋建筑物内其他业主的同意下,可凭社区或村委会证明办理非生产企业住所。对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翻译服务、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开发等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公共安全的经营项目,以及机动车运输(含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个体演出、个体演出经纪等采用流动经营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可登记为经营者的家庭住址。

三、推进全民创业,壮大富民工程

把创业作为富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财富。

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各种模式网络市场发展,推进专业市场、各类企业开展网上交易,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等利用网上交易,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协助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二是积极落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对初创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收费。

四、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富民工程

强化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民家庭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落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措施,为农民创业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渡假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搞活农民家庭经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对我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等大的“三农”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市场准入便农、市场流通富农、经济合同帮农、商标品牌兴农、红盾维权护农等各项服务。切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企业、广告企业对接,在省市两级局建立起广告助农专家团队,引导广告企业承包、、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优质农副产品的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商标战略,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合同帮农,在各乡镇工商分局(所)建立“合同工作咨询指导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风险。

五、实施商标战略,打造品牌富民

充分发挥品牌战略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促进“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增强品牌意识,走品牌富民之路。

一是要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实施“三个一”工程,开展“一所一标”、“品牌村”建设工作,以玉米、大豆、大米、人参、鹿茸、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关于指导服务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走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商标培育认定机制,建立对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把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主业突出、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点的大企业、大集团列入重点培育认定对象,积极培育推荐驰名著名商标,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地理标志商标普查论证工作,挖掘和利用地理标志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指导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努力做到培育一件地理标志商标,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群众,推动一方农村建设。

三是积极引导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及时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宣传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法律知识,指导有出口计划的生产型企业和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服务型企业及早将主打品牌进行海外注册,避免商标遭遇海外抢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建立服务制度,服务富民工程

要以为富民工程服务为主线,大力创新企业登记服务机制,畅通企业登记通道,拓展富民空间。

一是积极探索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远程受理,做好与国家总局衔接工作,明确受理权限,理顺工作流程,为我省企业申请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登记提供便利。研究制定《关于冠用“”、“省”企业名称网上远程核准办法》,授予各市、州、局和部分符合条件的县级局远程核准权限,方便企业就地就近办理登记。

二是实行大项目工商联络员制度。对全省大项目、重点项目、优势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采取专人负责,通过提前介入、现场指导、全程跟踪、即来即办等方式,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接触,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登记注册、商标、合同、广告等方面的全程服务。

三是继续实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和上门年检、企业聚集区域集中办理年检、预约年检,到企业现场办公、跟踪回访等服务工作,在打造服务的载体和机制上下功夫。

四是建立市场主体信息机制,做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基本情况分析,实行主要登记数据半年提示或公告,建立登记监管数据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年度登记数据分析质量,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预测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优势;劣势

前言

预测财务报表为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人员及政府等有关方面提供反映未来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的有用信息,包含对财务事项预测的陈述,如利润、收入;每股盈利、资本费用和股利;公司管理者对未来运营的计划和目标的陈述;对未来经济表现的陈述。

目前,我国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规章中。如前者规定:“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行的股票作出正确的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未来期间的盈利状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后者提到:“原则上不要求上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新一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从以前证监会要求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的盈利预测,由独立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对股票上市公司编报的盈利进行审核鉴证,并将此作为审核上市的指标之一,到目前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预测财务报告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强制性向目前的自愿性转变。这种转变增加了各个企业对预测财务报告选择的灵活性。

作为管理学中评价企业发展环境的一种经典方法,SWOT分析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和各个层次。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en(威胁)四个单词的首写字母。本文尝试将SWOT分析运用到企业预测财务报告,以便管理者更加清晰地看到预测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理性决策。

一、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实质

在SWOT分析中,优势与劣势侧重内部条件分析,机会与威胁重于外部环境的分析,两者的综合结果便构成了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竞争地位的判断。一个成功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最有效地抓住环境中的机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还必须能克服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给企业带来的劣势,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和威胁。因此,衡量企业编制的预测财务报告是否合理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准则是:它能否充分发挥优势,能否及时抓住机会,能否很好地克服劣势,能否有效回避风险。

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而言,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其中优势可以理解为与没有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劣势即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机会和威胁则是指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如果这种趋势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有利,且该企业能够抓住的话,则该企业的战略和地位会得到改善,此时就是一种机会;反之则存在被其它企业替代的趋势,便属于一种威胁。

笔者所提到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提供或者不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共有的优势或者劣势不能作为笔者所提到的优势或劣势;二是环境中出现的变化趋势对一部分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有可能对另一部分企业是威胁;三是环境新趋势本身是在变化的,在一个阶段中表现的是机会,也有可能在另一个阶段中表现出是威胁;四是机会和威胁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执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而言的,当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作出调整时,就有可能使这种外部变化趋势的性质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二、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内容

(一)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strengths)

1.可以降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预测财务报告是面向未来的,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前瞻性。这也更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要求,使其作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对于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通过传递信号来与那些较差的企业区别开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股票价格的上涨。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有利于企业顺利筹集资金,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对于当年盈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公司,通过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可以展现其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这样有利于企业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或者为了纠正有关中介机构对他们的不合理预测,避免股票价格下跌。

2.有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预测财务报告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状况,往往代表了企业管理当局当前的决心和未来行动的方向,也相当于企业对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承诺,预期能否达到既定的预测财务报表所示的各项数据,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再者,企业一旦公布预测财务报告,就意味着一定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直至最后实现,否则就容易产生法律纠纷,增加很多的额外成本。所以预测财务报告也给管理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管理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所公布的预测财务报告的目标。

3.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企业的资金融通。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信息反馈的可信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所包含的信息很不全面,企业据此所作出的决策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投资者采取观望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根据企业提供的全面、质量较高的预测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投资风险会降低,有利于投资者迅速、高效地作出决策,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企业资金融通速度。

(二)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弱势(weaknesses)

1.预测性财务报告的编制会加大企业相关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与传统的财务报表相比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收集和加工大量的信息。信息也是经济市场的一种资源,企业要获取这种资源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也要求有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同时也会增加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对信息披露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确定性费用不断增加,而效益增加的比例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时,企业就会缩减其成本支出,从而又会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企业管理层基于预测财务报告的压力可能会选择短期效益的项目。预测财务报告的预测期限一般是一年,通常是今年预测下一年的财务报告数据。由于预测期间的限制和管理层为了避免发生信任危机和法律诉讼,管理层会采取谨慎的投资态度。他们会规避风险,选择投资期限比较短,一两年之内能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很有可能会把一些长远的有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否决掉,这种短视行为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会向其它企业传递信号。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会使企业处于一个动态博弈的情景之中。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获得有关后者偏好、战略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企业提供的预测财务报告会向其他企业传递出自己经营战略、生产计划等很多的信息,其它的企业会根据这些信息修正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企业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相关策略,这会使得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企业希望通过预测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和其他企业起到证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很好这样的信息传递功能,它必须为此付出足够的成本;否则,所有其它类型的企业都会模仿(三)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府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支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微观主体,所提供的及时、充分、有效的预测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方便投资人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确保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政府站在国家经济发展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还是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可靠的预测财务报告,以便政府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

2.有些国家运用预测性财务信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预测性信息制度,特别是美国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已形成了一个以“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原则”为主要特点,以“自愿披露”为主要精神的较为完备的、高效的信息披露体系。这为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为我国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都最终会导致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发展能改善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硬件环境,这样的硬件环境能改善企业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的方式。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带动财务预测软件的开发,这样预测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地缩短,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

1.预测性财务报告规范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制度规范主要零星散布在《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之中,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些文件虽然或明或暗地涉及到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相关问题,但含糊不清,起不到真正的规范作用。规范的内容也仅局限于公司上市时的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和审核,而且也没有有关盈利预测信息生成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之配套。由于我国相关的财务制度如《企业财务通则》等没有对预测财务报告进行明确规范,一般企业也无财务预测的要求,证监会对预测性报告的规定无论是从原则体系上还是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上都不完善。编与不编、如何编企业都有决定权。

2.预测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预测性信息的特点是陈述者往往缺乏现有数据或者客观事实能证实其陈述的客观公允性,主要基于估计和评价。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披露,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决策和评价的有用性,但未来的环境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变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特征的变动,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前景、细分市场、竞争地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且这些系统风险企业又不能通过投资来进行分散,因而会给企业预测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带来很大的风险。如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企业盈利性、流通性等产生的影响。

三、结语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预测财务报告是未来财务报告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从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中,我们看到预测财务报告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报告方式,它也会给企业带来劣势和威胁。因此,企业在编制和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时应充分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及时抓住环境所赋予的机会,很好地克服劣势,有效回避风险。

【参考文献】

[1]高国平.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及其启示[J].审计与理财,2005,(S1).

[2]张德容,周清明.对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及管理,2005,(4).

[3]WilliamA·Sherdern,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邓青.浅议预测性财务报告[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

[5]于丽英,袁世杰.试论预测性财务报表及其编制[J].科技与产业,2006,(6).

预测报告范文第5篇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富民工程

坚持富民与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壮大特色资源产业,培育战略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在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拓展富民空间。到年,力争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万户,新增中小企业5万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所带动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二、放宽政策准入,做强富民工程

把富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立足富民谋求发展、放宽政策。要在原有放宽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拓宽投资渠道,把富民工程做大做强。

一是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经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允许依法在单位职工、专业合作社或亲友等内部特定对象范围筹集资金兴办实体企业。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居民理财。

二是放开知识产权收益。职务性技术成果在本省转化或入股的,其知识产权由主要发明人或研发团队拥有,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的,作价金额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

三是放宽个体私营企业设立条件。实行创业筹备期制度,筹备期2年。筹备期间符合国家法定前置审批条件的,允许正常生产经营,并享受新设立企业相关政策。

四是放宽企业经营场所限制。城乡居民住房在不危害公共安全前提下,在征得本栋建筑物内其他业主的同意下,可凭社区或村委会证明办理非生产企业住所。对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翻译服务、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开发等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公共安全的经营项目,以及机动车运输(含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个体演出、个体演出经纪等采用流动经营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可登记为经营者的家庭住址。

三、推进全民创业,壮大富民工程

把创业作为富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财富。

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各种模式网络市场发展,推进专业市场、各类企业开展网上交易,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等利用网上交易,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协助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二是积极落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对初创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收费。

四、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富民工程

强化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民家庭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落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措施,为农民创业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渡假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搞活农民家庭经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对我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等大的“三农”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市场准入便农、市场流通富农、经济合同帮农、商标品牌兴农、红盾维权护农等各项服务。切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企业、广告企业对接,在省市两级局建立起广告助农专家团队,引导广告企业承包、、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优质农副产品的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商标战略,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合同帮农,在各乡镇工商分局(所)建立“合同工作咨询指导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风险。

五、实施商标战略,打造品牌富民

充分发挥品牌战略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促进“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增强品牌意识,走品牌富民之路。

一是要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实施“三个一”工程,开展“一所一标”、“品牌村”建设工作,以玉米、大豆、大米、人参、鹿茸、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关于指导服务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走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商标培育认定机制,建立对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把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主业突出、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点的大企业、大集团列入重点培育认定对象,积极培育推荐驰名著名商标,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地理标志商标普查论证工作,挖掘和利用地理标志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指导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努力做到培育一件地理标志商标,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群众,推动一方农村建设。

三是积极引导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及时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宣传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法律知识,指导有出口计划的生产型企业和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服务型企业及早将主打品牌进行海外注册,避免商标遭遇海外抢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建立服务制度,服务富民工程

要以为富民工程服务为主线,大力创新企业登记服务机制,畅通企业登记通道,拓展富民空间。

一是积极探索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远程受理,做好与国家总局衔接工作,明确受理权限,理顺工作流程,为我省企业申请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登记提供便利。研究制定《关于冠用“”、“省”企业名称网上远程核准办法》,授予各市、州、局和部分符合条件的县级局远程核准权限,方便企业就地就近办理登记。

二是实行大项目工商联络员制度。对全省大项目、重点项目、优势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采取专人负责,通过提前介入、现场指导、全程跟踪、即来即办等方式,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接触,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登记注册、商标、合同、广告等方面的全程服务。

三是继续实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和上门年检、企业聚集区域集中办理年检、预约年检,到企业现场办公、跟踪回访等服务工作,在打造服务的载体和机制上下功夫。

四是建立市场主体信息机制,做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基本情况分析,实行主要登记数据半年提示或公告,建立登记监管数据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年度登记数据分析质量,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预测报告范文第6篇

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现状

从可查资料显示:1998年低压电器行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为53.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8.6亿元,利润为2.5亿元,出货值3.4亿元,全年职工平均人数为45,057人,平均利润率为5.2%,平均人均销售收入10.8万元,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1.14次。

目前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企业规模偏小,且数量过多。目前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2~4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导致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和竞争力;而且,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由建国初期的600多家,发展到现今的2000多家,企业数量过多,导致经济资源过于分散,缺乏效率。

2.区域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由于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地区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过剩、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以及地区保护、恶性竞争等后果。

我国低压电器市场预测

1.市场容量的预测。低压电器的市场容量与电力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据测算2001-2005全国发电量增幅在4%左右,2008-2010年在4.5%左右;在10年内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6左右。这样,2001-2005年全国每年需增发电量680-770亿kW.h。2006一2010年每年均增发电量660一770亿kW.h,按照1997年全国电力机组平均每年运行13.1h是比较合理的话,2001-2010年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为21GW左右。按照经验配套比计算,每年需要低压框架式断路器约48万台,塑壳式断路器482万台,其他各类低压电器产品的需要量也是很可观的。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的数量比较大,由于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视、扶持及鼓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好转都有利于低压电器的出口。

总之,可以预见我国低压电器市场容量会稳步增长,前景是乐观的。

2.产品市场走向。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低压电器产品结构还进一步调整。工艺落后、体积大、能耗高又污染环境的产品格被淘汰,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低压电器市场竞争分析

1.市场竞争的特点: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业面临着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由于电力、石化、建筑等产业的大发展,给低压电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企业数量增加太多,再加上国外一些电器公司面对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也一涌而上,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一,市场很大,国内低压电器制造企业数量太多,国外一些公司已进入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竞争并不平等,质优未必市场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不平等竞争现象存在于供销环节中。按照市场规律,优质应价优,或者相同价格条件下质量好的产品销路应该更好,但现实未必如此。

第三,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竞争中,原来的骨干企业(或重点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占有很展大优势。

2.市场竞争对手实力比较。在国内低压电器市场中,国企的产品仍占有60%~70%,换句话说国企仍是主力军。这些企业经过50来年的发展,设计和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低压电器行业企业的制造工艺落后,专用工艺设备少,产品生产重复性差,可靠性水平不高。企业负担重,再加上受拖欠货款的影响,资金紧张是国企的通病,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太少,产品水平不高,形不成规模经济和经济批量。

国企的市场竞争对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资企业,另一个是民营企业(或私企)。合资企业通常是外资出技术及装备,中方出厂房及劳动力。产品的起点高,系列化、工装模具好,又没有国企那样重的负担,可谓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比较强大。由于合资企业建立的时间尚短,规模也比较小,合资企业的产品价格又高,在竞争中并不占上风。我国民营企业(私企)从1985年以来增速很快,现在已是增中趋缓,但增加的速度仍快于其他所有制。起初从事低压电器的民营企业规模很小,产品品种规格不多,近几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愈加明显。这类企业中有一些已达到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他们的产品成本比国企的低,产品售价有优势,经营思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销售系统强大、有效,因此他们的经济效益比国企高。这类企业的不足之处在于设计、制造工装的能力不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但是这类企业与合资企业一样潜力很大。

3.国外的大公司的进入。这些跨过大公司历史长,管理好,技术力量雄厚,新产品开发周期短,对市场反应迅速。加入WTO后,许多国际先进的电压电器企业还要大举抢滩我国市场。他们也许会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利用我国境内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生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严峻的挑战。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低压电器也会轻易地获得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再以我们的地域优势取得新的优势。

有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迫使我们的低压电器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资料,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唯此,才能整体提高我们的企业档次,提高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低压电器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将对低压电器元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原有产品继续完善性能、功能、提高质量的同时,将产生一批新型产品。未来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将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低压电器产品智能化在现代化电站和工矿企业中,已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与之配套的低压断路器提出了高性能、智能化的要求,并要求产品具有保护、监测、试验、自诊断、显示等功能。“八五”期间已开发的智能化断路器DW40、DZ40将进一步完善系列、实现产业化,并在国内重要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与推广。

2.产品电子化在现代化企业中,采用PC控制系统来代替由电气—机械元件组成的系统,已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该系统要求电器产品具有高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还要求触点能可靠接通低电压、弱电流,触头断开时的电弧不能干扰电子电路的正常运行。“八五”期间中国已开始对各种控制电器元件进行相应的电子化改造,发展电子适应型电器,开发固态电器。

预测报告范文第7篇

1、全面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建设。

立足构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加强以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为主线、以体育站点为基础的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体育协会数量达到7个,体育俱乐部42个,涵盖20余个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社团会员超过5000人;建立了县、乡(镇)、居(村)委会三级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成健身站点200多个、新增社区体育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县城社区“20分钟体育健身圈”已经形成。

2、加大全民健身科普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提高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能力,服务民生。加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目前已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登记注册成功社会体育指导员620人,其中部级3人,一级22人,二级28人,三级567人。同时在县体育馆、城区各健身广场、学校、各单位、工厂及农村进行社会体育指导超过50000人次,指导效果良好,社会认知和评价极高。目前,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口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4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

3、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借助全国推行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东风,体育馆积极争取国家的专项补贴,公共体育服务的功能显著增强。2014年1月1日以来,我局整合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不仅在全民健身日、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免费开放,足球、田径、舞蹈等项目全年免费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低费开放,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据统计,2015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来,体育馆受益人数达到近2万人次,健身中心预计年均受益人数超过20万人次。县广电局、国税局、农业局等单位的健身场地初步对外开放,实验小学、实验中学、三小、县二中的体育场所正在试行对外开放。

4、大力培育体育市场。

积极扩大体育消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坚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加快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县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已累计审批社会经营性体育相关场所23家。重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体育活动市场化运作能力,在近四年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中,通过冠名广告宣传等形式,共筹集比赛和活动经费达200余万元。

5、盘活体育场馆资源。

挖掘体育场馆的多元功能,提高场馆使用率,提高运营效益。三年来,体育馆承接了大型赛事活动30多次,还配合县直部门、社区、工厂企业等承办了大型演出、展览展示、竞赛等活动近130场次,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发挥了场馆的服务功能。重点面向体育健身、稀缺体育项目招商,引进了帕维尔健身中心,齐天大圣跆拳道、嘉年华水上乐园、巨石网球俱乐部等项目。不仅避免了场馆闲置,还实现了经济收入与体育项目配套的双丰收。

预测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策略进行研究

现如今,以手机、电脑为主的用户终端在高校校园内早已普及了,并且也融入了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加强高校信息安全风险的保障策略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尤其是近几年,在互联网带宽大幅提升、大数据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形势影响下,高校也开始从“数字化校园”逐步转向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以致于传统落后的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开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由此可见,做好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实际也是为了促使高校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高校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1.1高校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所谓“高校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保证信息自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利用的安全,进而有效确保院校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通常,高校信息安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院校网络设备的安全;系统运行的安全,比如:信息系统不被损坏;流通数据安全,例如,院校网络内流通的数据不被盗用等。在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之下,影响各大高校信息安全的因素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常见就有:黑客、病毒等非法侵入系统,曾一度使得院校公共信息、重要的科研资料信息等被窃取和泄露。鉴于此,做好保障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只有深入分析高校信息安全存在的实际风险,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保障策略。

1.2高校信息安全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开展还依旧处于参差不齐的水平状态下,尤其是:经费来源、重视程度、人员素质等内容,更是对实现高校信息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制约。对于那些发展较好的高校而言,它们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做的相当到位,甚至是超过了211、985等公办高校。然而对于发展相关落后的民办高校来说,其信息安全风险依旧存在,而且数据信息孤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迫切性,与此同时,也意味着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开展还要经历很长的历程。

二、目前高校所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2.1缺乏集中统一的规划

高校信息安全风险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校园网建设与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明显的缺陷则在于缺乏集中统一的规划、缺乏完整科学论证体系、缺乏合适的运维管理模式,以及存在“数据信息孤岛”等现象。由于校园网建设投入大,建设周期较长,利益产出比也不明显,因此使得一些民办高校在有限投入资金的前提下,会优先考虑教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住宿等方面的支出,这样就可以将校园网建设放在“能使用就尽量不投入”的发展思路之中,同时也促使学校校园网建设变成了简单的设备和平台采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办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成本。但是,这样的办学理念却间接地加大了高校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2.2缺乏完整的科学论证体系

高校在信息安全管理上之所以会存在科学论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因为院校以及相关负责人对于信息安全重视性程度不够,进而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作为院校信息安全的工作管理人员,他们难以体会到信息安全对高校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使得他们工作中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与此同时,相关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由于不主动接受相应的信息安全培训教育,从而导致他们防病毒以及防黑客的意识都不强,一旦遇到外界的恶意攻击,必将给高校带来重大的损失。二是作为使用院校网络信息的相关人员,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也是极度缺乏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使用早已变得愈加频繁,但是他们却潜意识认为保障信息安全只是学校的事,完全与自己无关。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这种信息安全的意识,进而导致其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无意泄露重要的校内信息,并使黑客、病毒等软件有机可趁。三是对信息安全风险漏洞修复,检查不及时。比如:由于技术人员的疏忽,或者是软件使用的时间太久,从而导致一些防护信息安全的软件出现了各类的缺陷,加上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对这些问题软件进行下载和重新安装,最终也就导致安全风险保障工作难以做到位。

2.3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人员

高校虽然很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但是对于那些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其性质决定了它在办学过程中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因此,相关负责人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学习等方面,自然也就忽视了高校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以校园网建设、运维管理为例,则间接导致相关管理人员的缺乏,并且他们还不具备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长此以往,则使得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也将直接阻碍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比如: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等资源同公办院校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除了没有人事编制、管理机构以外,还极度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人员。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节约人员成本,甚至还由其他的教育行政人员兼任技术人员,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校园网的建设、运维管理人员的数量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存在巨大的差异。与此同时,部分技术人员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从而使得他们难以认清楚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当某些信息安全风险急需要被解决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所措;而没有风险存在的时候,也不主动对信息安全风险问题进行排查。而其实这都体现出了高校负责人对于信息安全问题的不重视。

2.4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

我国很多高校在关于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方案论证、设备采购、后期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或者是有章不循,这不仅容易导致信息安全风险的出现,还使得整个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其实,这也反映出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在信息安全保障上各自为战,从而也才使得类似校园网建设与发展等信息化工作的进度缓慢。其实,这都归根于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高校负责人对信息管理部门的监管也比较松懈,虽然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建有总体规章制度,但整体而言,还是缺乏明确的管理机制,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形同虚设,相关人员更是无法真正履行应负的职责。除此之外,高校在应对突发校园信息安全问题的时候,也缺乏明显的应急处置机制,往往也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而给高校其余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总而言之,尽管各高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非常迅速,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在信息安全的监管上还依旧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

三、关于高校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保障策略

3.1加强对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的重视程度

高校管理者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是决定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要从多方面做好相应的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首先是高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开展必须上升到管理层,而且还要由学校领导参与其中,并对相关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协调把关,从而才能为方案论证、项目实施、资金、人员、部门协调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利用上层管理者的公关能力加强与公办院校、专业IT公司、运营商的合作也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只有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再借助大数据等相关资源,才能为后期预防信息安全风险获得更多的资金保障。其次是不断强化师生对于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开展的认识。例如:院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校负责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同师生们一起学习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信息审核、登记制度等国内外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借此机会,也可以向广大师生普及信息安全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并共同努力营造出维护院校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在师生中开展信息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也十分必要,比如:举办计算机技能培训;开展网络维护技能培训活动等。总之,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们则能有效掌握网络防御技能,并且也能提升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

3.2加强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的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作为高校负责人,更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色,积极研究本校的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的开展,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转变现有管理体制,还要积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信息化、校园网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环境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等等。比如:完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即根据“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和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准则,对院校的信息安全管理采取“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所谓“三级联动”,主要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层则是由学校领导进行决策和监管;第二层则是由学校中层干部实施管理;而第三层则由学校一线操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执行。因此也就意味着,高校建立的“三级联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后,则可以专门成立管理学校信息安全的信息管理中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能促使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得到层层落实。总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彰显出制度改革对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更能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并共同推进信息化、校园网的持续发展。

3.3加强信息安全风险保障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开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建设。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我国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缺口极大,特别是业务技术精湛,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更是极度欠缺。因此,高校应根据其政策灵活的特色,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建设机制,同时还要加大培养学校内部业务和管理的骨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安全风险保障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以情动人、以信待人、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方面下工夫,因为这样可以用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人、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由此可见,稳定人才队伍,并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学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的人才队伍,才能促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3.4加大各项资源设备的支持力度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都是困扰高校信息一个“瓶颈”,尤其是对于一些民办高校而言,它们的办学经费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补贴,以致于资金获取方式还是以自筹为主。为了促使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高校负责人,就应该在信息化和校园网建设等过程中严格评估和控制资金投入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获得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网络病毒防御体系也十分必要。比如:装载正规出版且得到了权威认证的杀毒软件,这样就可以和放心的将其运用到校园网内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网页,不仅能够方便广大师生免费下载安装,还能够通过杀毒软件的定期更新,及时帮助师生扫描杀毒和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为了使得网络病毒防御体系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此还可以开设留言专栏,而这就能及时收集到学生和教职工所反映的问题,进而确保院校内电脑的安全运转。当然,周密制订防火墙防范对策也是相当的重要。例如,严格把关好操做系统的端口配置,并坚持该开放的开放,不许开放的则坚决关闭的原则。至于那些需对外开放的网络服务,则应当将需要开放的服务器端口开放,不需要的端口就坚决关闭。总之,只有各项资源设备变得完善,才能够为高校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也早已进入到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时代,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以校园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与发展也成为必然,相应的也给高校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所以,如何才能确保高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并促进民办高校教学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浅析,也是希望能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进而有效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东,柳炳祥校园网网络规划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02

[2]韩宁浅议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09

[3]汪莹,朱齐媛关于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4]姜少军,卢金海高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分析[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