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预测报告范文

预测报告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预测报告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预测报告

预测报告范文第1篇

一、上半年及二季度全国电力生产运行情况

(一)电力供应方面

全国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完成发电量11286.32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按发电类型划分:

水电155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

火电9406.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

核电259.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

--分省来看,内蒙、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青海和宁夏发电增长均高于20%。

全国电力生产能力。截止到6月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6亿千瓦。其中,中央集团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厂及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公司),截止6月底,合计装机容量达到19086万千瓦,同比增长11.04%,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1.5%。累计完成发电量5013.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5%,占全国发电量的44.42%;

全国水力发电量增长好于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河流来水好于往年,部分地区来水偏丰。与历年同期累计来水量和水库蓄水量相比,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和多年同期平均水平。因来水增加,浙江、江西、福建、宁夏、辽宁、青海、湖南、吉林、广东和甘肃等省份水电增发较多。

4月25日,三峡的13号机组投产发电,其运行发电机组已达12台,总装机容量达840万千瓦,上半年累计发电量为204.14亿千瓦时。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2667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30小时。其中:

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2934小时,比去年同期减少15小时;

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637小时,同比增长165小时。

另外,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厂及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公司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2653小时,同比增加82小时。

电煤供应情况有所好转,库存稳步增长。一季度受电煤供应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区域电网均出现了缺煤停机现象,华中、南方诸省(区)电网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季度以来,化工、建材等行业用煤量减少,煤炭运输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强,加之天气转暖促使电厂耗煤量有所下降,电煤供应紧张局面明显缓和。为了迎战夏季用电高峰,各地政府和电力企业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做好电厂的电煤供应和储备工作,库存稳步增加。6月中旬,全国直供电厂煤炭库存约1900万吨,可用15天左右。

(二)电力需求方面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1486.99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3.91%。

--第一产业用电量340.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2%,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用电量8695.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7%,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增幅同比降低了3.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量1154.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3%,用电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幅上升明显。上半年,由于冬季采暖负荷增加和家用电器用电量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1296.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1%,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1.3个百分点,高出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速5.2个百分点。

二季度,我国电力需求同比增长14.4%,较一季度提高1.02个百分点,略有增长。二季度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第

一、二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长速度均有所提高,第三产业用电增速有所回落

二季度,第

一、二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均有所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用电增长7.48%,较一季度增长了4.19个百分点,主要是农灌用电需求增长较多;以工业用电为主的第二产业用电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反弹,同比增长15.02%,较一季度提高了1.79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社会用电增速的上升幅度,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61%,较一季度提高了4.27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二季度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19.45%,较一季度提高0.6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二季度开始出现下滑,同比增长7.11%,较1季度下滑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6.05%回落到4.93%,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2、各行业用电增长差异较大

二季度,全行业用电量完成5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4%,较一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及工业用电同比分别增长了7.48%和15.1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20.81%,较一季度略有提高,其他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行业用电增长回落幅度较大,其中建筑业用电增长从一季度的10.51%回落到3.59%,回落了6.9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65个百分点。

3、工业及高耗电行业用电是拉动电力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季度,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5.19%,较一季度提高0.92个百分点,对行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贡献率由一季度的87.31%提高到91.83%,上升4.52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用电增幅差距由一季度的5.9个百分点扩大到9.1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由一季度的86.42%提高到88.68%,对工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重工业月度用电增长情况看,自2月份起,重工业用电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月份的13.59%提高到6月的15.88%,同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

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高耗电行业用电的作用已逐渐显现,工业用电特别是高耗电行业用电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有了明显回落,但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二季度,四个高耗电行业用电合计增长16.77%,较一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反弹。由于四个高耗电行业用电仍高于工业用电增长1.58个百分点,对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43.42%提高到45.45%。一季度建材行业用电增长维持在较低水平,二季度止跌回升,从一季度的5.79%回升到14.54%,主要原因是产品产量较一季度有较大增长;由于钢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产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使黑色金属行业用电增速上半年始终保持在20%以上,对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也上升到22.06%;

(三)电力电量交换情况

上半年,全国大区间互送电量522.03亿千瓦时(京津唐电网和南方电网内的西电东送部分,亦计入全国跨区域送电合计之中),比去年同期增长32.31亿千瓦时,资源优化配置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东北送华北16.42亿千瓦时;阳城电厂送江苏58.40亿千瓦时;华中送华东114.25亿千瓦时,;华中送南方73.01亿千瓦时,其中主要为三峡送出电量。南方电网内西电东送电量118.4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87亿千瓦时。其中西电送广东81.95亿千瓦时;西电送广西36.46亿千瓦时。在电量进出口方面,广东供香港和澳门共计54.78亿千瓦时;广东从香港购进21.45亿千瓦时。

(四)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及新增生产能力情况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国新投产机组容量2006万千瓦,低于年初预计的2500-3000万投产容量。在新投产容量中,水电259万千瓦,火电1740万千瓦,风电7万千瓦。从地区分布来看,上半年,除南方电网新增容量占全国比重偏低外,其他地区新增容量比重与其电力供需平衡关系基本一致。电力供需形势持续偏紧的华东、华北地区投产容量较多,分别达到了816万千瓦和489万千瓦;南方和华中地区投产容量较为接近,分别达到266万千瓦和248万千瓦;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相对比较宽松的西北及东北地区新增投产容量较少,分别为114万千瓦和74万千瓦。

上半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完成447亿元,新增500千伏(含330千伏)线路4269公里,变电容量1893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4502公里,变电容量2778万千伏安。

上半年多项电网重点工程竣工投产,使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跨区交换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将对缓解夏季高峰期全国电力紧张形势发挥重要作用。西北-华中“背靠背”联网工程330千伏灵宝换流站6月18日投入试运行,这标志了全国主要电网联网基本形成;东北电网“北电南送”重点工程哈南-合心二回输变电工程于6月12日正式投运,东北向华北电网送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方电网天生桥至广东第四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6月18日投入运行,增加云南送电能力120万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进一步扩大;华东田湾核电送出工程及江苏电网西通道工程均按期投产。

二、分地区电力供需运行情况

200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上年同期有所缓解,但季节性、时段性电力短缺矛盾仍然突出。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累计拉电36.27万条次,拉限电损失电量119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采取强制错峰,计划错峰电量3亿千瓦时,影响电量151.8亿千瓦时,非计划拉闸限电0.1亿千瓦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江苏、广东等省用电需求侧管理的移峰错峰效能显现。

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呈现“前紧后松”状态。一季度全国共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电力供需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用电负荷居高不下,同时采暖负荷较高,电力需求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因装机总量不足、电煤供应紧张、煤质下降及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电力生产能力受限,造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进入二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虽整体有所缓和,但部分地区仍较为紧张,二季度全国共有18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其中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旱情显露,受此影响,北方灌溉负荷增加较多,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空调降温负荷,加上春季机组检修较多,全国共有13个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进入5月份,全国各地区降水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江南、华南出现大、暴雨天气,大部分水电满发,华北、西北地区干旱得到缓解,农灌负荷有所减少,同时电煤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拉限电网减少为11个。6月份以来,部分地区频繁出现高温天气,各地空调降温负荷增长较快,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各区域电网用电负荷不断攀升,最大用电负荷均创历史纪录,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渐趋紧张,6月全国共有1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

各地区的电力供需形势如下:

1、华北区域电网

上半年,华北电网用电需求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拉路限电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电煤供应不足、机组出力受阻等原因最大限电达到708万千瓦。山西及蒙西电网缺电形势仍较为严峻,最大限电负荷分别达到284万千瓦和222万千瓦;冀南电网供需紧张,最大拉限负荷126万千瓦;山东总体基本平衡。

2、华东区域电网

华东电网电力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由于华东地区来水情况较去年有所好转,全网拉限损失电量较去年大幅减少,到5月底全网拉限电量累计16亿千瓦时。江苏电网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有所缓解,错峰限电累计31天,均发生在一季度,需求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电网电力供需矛盾比去年有所缓和,前五个月共拉电98629条次,损失电量9.5亿千瓦时,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88%和75.7%;上海及安徽电网总体基本平衡;福建电网上半年水电增发较多,电力供需形势较好。

3、南方区域电网

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形势较为严峻,4月份出现全网最大电力缺口约900万千瓦,截至6月30日,南方电网上半年累计拉限电27456条次。5月份以来,除云南外,全网逐步转入汛期,水情转好,同时西电东送电力大幅增长,供电能力有所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4、华中区域电网

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呈现“前紧后松”状态。一季度,因缺煤现象严重,加上来水偏枯,累计拉闸近11.8万次,同比增长46.6%,拉闸让峰电量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5%。二季度以来,随着来水增加及电煤供应形势的好转,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5、西北区域电网

西北电网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总体较好。陕西电网因缺煤停机及装机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青海及宁夏受限于电力不足、电网“卡脖子”及机组非计划停运,存在一定的限电负荷;甘肃和新疆基本平衡。

6、东北区域电网

东北电网总体供需平衡,辽宁电网年初受煤电价格及外送电量减少存在一定限电负荷,总体基本平衡。吉林电网基本平衡,黑龙江电网相对富余。

三、2005年下半年电力供需预测

(一)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

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煤电油运的供求矛盾和瓶颈制约得到逐渐缓解,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为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仍会持续,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出口增长的放缓以及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对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据有关专家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9%以上。

2、重点行业

上半年,黑色、有色、化工和建材等行业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钢铁协会预计,下半年钢铁产量仍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在18%左右;有色金属协会的资料显示下半年有色金属增长的增幅将继续回落,导致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将出现较大的下降,总体增长速度大约保持在12%左右;化工行业的用电增长速度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预计增速在10%左右;建材行业用电将保持在15%左右。

综合来看,2005年四个重点行业的用电增长将进一步的放缓,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缓。

3、新增发电能力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有可能超过7000万千瓦,其中火电超过6000万千瓦,占80以上%,年底总装机将超过5亿千瓦。上半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2006万千瓦,不足全年预计投产容量的三分之一,大量机组将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将极大地增加电力供应能力。

4、电煤供应

由于大型煤炭基地和重点煤矿项目建设速度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显现,下半年,全国煤炭需求高速增长将得到有效遏制,煤炭价格高位企稳,局部地区略有回落。据初步测算,下半年电煤需求量大约在5-6亿吨,全年电煤需求将较2004年增加1亿吨左右。由于上半年煤矿事故较多、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对煤矿进行了严格的清理整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煤供给能力,煤炭区域性、阶段性以及品种上的供需矛盾下半年仍将继续存在,煤质低劣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供需平衡分析

在电煤供应不出大的问题、全国不同时出现多个电网区域持续气温高温的情况下,对2005年下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的综合判断如下: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三季度,缺口约为2500万千瓦,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大量新增机组的投产,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有明显好转,缺口下降为1000万千瓦左右。预计200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4560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约13%左右。

各个电网的供需形势大致如下:

1、华北区域电网

预计华北区域电网夏季统调最大负荷需求7880万千瓦。考虑外区输入电力180万千瓦,考虑200万千瓦旋转备用,最大电力缺口约600万千瓦左右。四季度不考虑外区送电,并返还华中电量不安排在高峰期进行,考虑200万千瓦的旋转备用,最大电力缺口210万千瓦左右。

总体来看,三季度山西、蒙西分别存在270万、190万的电力缺口,京津唐电网和河北南网最大电力缺口130万千瓦和110万千瓦左右,山东电力供需基本平衡,7、8月间会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短缺。

2、东北区域电网

预计三季度东北区域电网统调最大负荷需求2800万千瓦。迎峰度夏期间在考虑向华北送电140万千瓦,并考虑备用120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略有富余。四季度统调最大负荷需求3305万千瓦,在不安排向华北送电,考虑备用120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三、四季度,东北电力供需仍然呈现“北松南紧”的特点,黑龙江电力富余并存在窝电情况,吉林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辽宁偏紧

3、华东区域电网

预计三季度华东区域电网最大负荷需求9900万千瓦。华东电网统调装机8421.6万千瓦,考虑临检和出力不足等因素,全网统调发电出力约8000万千瓦左右,考虑已落实的区外来电392万千瓦(龙政直流280万千瓦、葛沪直流112万千瓦),全网实际可供电力8400万千瓦左右,考虑200万千瓦旋转备用,预计全网电力缺口1400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1700万千瓦。四季度随着新增机组陆续投产运行,加之冬季电力负荷较夏季偏低,四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回落到400万千瓦左右。

三季度高峰期浙江、江苏的电力缺口仍然高达600万千瓦左右,上海电力缺口280-330万千瓦,安徽和福建分别有大约250万和60万千瓦电力缺口。

4、华中区域电网

预计华中电网三季度统调最大负荷需求6000万千瓦。在全网统一配置电力资源,备用共享并统筹考虑错峰调节等措施的情况下,预计全网高峰时段电力缺口120万千瓦。

华中地区水电较多,在水库来水较好、电煤供应正常的情况下,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很大的缓解,除7、8月比较紧张外,其余各月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或偏紧,季节性、时段性、局部性缺电特点较为突出。夏季高峰期,河南电网电力缺口100万千瓦左右,四川电力有一定富余,湖南和湖北最大电力缺口预计将达到100万千瓦左右,江西和重庆会有5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缺口。

5、西北区域电网

西北区域电网的年最大负荷出现在冬季,预计将达到2400万千瓦,西北主网

三、四季度的最大负荷分别达到1991万千瓦和2170万千瓦。冬季高峰期,考虑华中送入36万千瓦的情况下,电力富余150万千瓦。陕西、甘肃电力富余,青海和新疆基本平衡,宁夏在

三、四季度大负荷期间存在2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

6、南方区域电网

考虑各省的新机组投产计划、检修、西电东送交易情况及机组备用情况,三季度,联网四省区可供负荷5160万千瓦,全网最大电力缺口510万千瓦左右,预计出现在九月份,四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将减少至300万千瓦左右。广东三季度最大电力缺口将减少到150万千瓦左右,四季度基本平衡,存在一定电量缺口;广西三季度最大电力缺口90万千瓦左右,受水情影响较大;贵州和云南

三、四季度均存在1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缺口;海南基本平衡。

四、影响电力生产经营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自5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启动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以来,电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亏损的情况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国电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在连续几个月负增长后,自5月份以来出现正增长。1-6月共计实现利润总额311.8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9%,同煤电价格联动方案实施前的1-4月相比,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比分别下降了5.26和16.26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由同比下降18.38%转为增长3.49%。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产品生产成本6355.17亿元,同比增长22.16%,推动发电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于燃料成本上升。煤电价格联动措施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电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联动过程中,发电企业实际承担的消化比例远高于30%,部分企业消化比例高达50%以上。同时由于油价上涨、热价较低以及各地陆续开始收取的水资源费和环保排污费等也加大了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的迅速上升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普遍下滑,甚至亏损,电力企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煤价及煤质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自年初以来煤炭价格上涨趋缓,但发电企业电煤平均车板价在2004年增加70元/吨的基础上,今年自秦皇岛煤炭订货会以来又平均上涨了35元/吨以上,上涨幅度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8%的幅度。在煤价上涨的同时,电煤质量下降明显,已对电力安全生产产生较大影响。上半年电煤平均热值不足4700大卡/千克,目前绝大部分燃煤电站锅炉设计值均在4800大卡/千克以上,电煤质量已处于设计低限水平,很多电厂锅炉在长期高负荷状况下设备磨损已相当严重,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同时由于电煤质量低劣造成的机组非计划停运、降出力运行、被迫投油助燃等现象屡屡发生。今年以来锅炉灭火、结焦和四管爆裂等严重安全事故次数急剧上升,已严重影响发电生产并危及到电网的安全。

(三)迎峰度夏之前新投产发电设备规模低于预期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实际投产发电设备容量低于年初预期,大量的机组将在下半年投产,新增生产能力对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受到限制。新投产发电设备规模低于预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备供应不能按期到货和银行贷款变得更加谨慎等因素。

五、政策建议

(一)落实迎峰度夏准备措施,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确保迎峰度夏准备措施落到实处。各省区政府、各级电力企业应按照国家发改委对2005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制定和完善有序用电预案与应急预案。国家加大各项迎峰度夏工作的检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做好电源、电网企业、社会用户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迎峰度夏准备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安全要警钟长鸣。认真落实《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电网网架的坚强性,优化调度,坚决防范和打击涉电犯罪,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处置能力。加强对在建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恶性事故。

加大跨区跨省电量交换力度。目前全国主要电网已经基本实现联网运行,要充分利用各区域之间的地域差、时间差、气温差,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和监管工作,企业之间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加强跨区、跨省的电量交换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性社会

建立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按照“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需求侧管理的工作中来。在售电侧加大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差别电价的实施范围和力度。研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强节电技术开发,支持用户采用蓄能、负荷管理等先进技术与设备。

高度重视居民生活用电高速发展的现象。尽快针对今年以来居民生活用电高速发展的现象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空调、家用电器等设备用电在居民生活用电中所占的比重,以便对症下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家庭树立节电意识,采用节能型家用电器,适当运用价格手段调节家庭用电量。

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水平。发电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设备更新改造,不断降低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率的水平,减少对一次能源的消耗。供电企业也要努力降低线损水平,减少电量损失。

(三)做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电力工业和谐发展

提高执行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贯彻电力发展方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电力项目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避免电源建设的无序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符合规定的在建项目按计划投产。对于经评估符合规定的在建项目,国家应加大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和金融企业的综合协调力度,保证按时供货,为电力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程,争取早日投产发电。

加强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电网建设资本金不足的困难,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要将电网建设项目纳入本地的城市发展规划,为线路走廊和变电站选址预留必要的空间,尽快扭转电网建设征地日益困难的局面,确保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四)进一步深化电价体制改革,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预测报告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价格监测,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社会发展和价格管理的需要,对重要商品、服务价格和成本变动情况进行跟踪、采集、分析、预测和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重要商品、服务的项目,是指根据国务院和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目录中所列项目。各地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需要监测的重要商品、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补充,并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价格监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调查和分析重要商品、服务价格,以及相关成本与市场供求的变动情况;跟踪反馈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在价格领域的反映,以及重大价格政策措施出台后的市场反映;实施价格预测、预警,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第四条各辖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价格监测机构建设以及监测信息采集、处理、反馈、传输的设备和网络建设。监测工作经费可申请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及辖市、区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价格监测工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配合和支持价格主管部门做好价格监测工作。

第六条价格监测以周期性价格监测和定点价格监测为基础,同时对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价格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查、临时性调查。

第七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管理范围和分工权限指定有关单位作为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证书或者标志牌。非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临时性调查。

第八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一定经营规模,其价格水平能够代表同行业或当地的同类商品或服务价格水平;

(二)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市场信誉良好;

第九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及其价格监测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价格监测人员可以参加价格主管部门无偿提供的价格监测工作的培训学习;

(二)专、兼职价格监测员享有适当的劳务报酬;

(三)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对提供的数据资料有权提出保密的要求;

(四)拒绝违反规定内容和程序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十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主动接受、配合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监测调查;

(二)建立价格监测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一名单位负责人分管价格监测工作,指定人员负责本单位价格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报告工作。

(三)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及时向价格主管部门报送经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核后的价格监测资料,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十一条价格监测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时间和程序进行价格监测;

(二)在调查、采集价格资料时,必须按规定出示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价格监测调查证,使用规范、统一的价格监测表格或上报软件;

(三)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履行价格监测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

(四)负责与价格监测定点单位的工作联系,及时反映情况,帮助解决监测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第十二条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报送价格监测报告和价格形势分析报告。

价格监测报告和价格形势分析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监测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情况;

(二)被监测商品和服务成本变化情况;

(三)被监测商品和服务价格趋势预测、预警;

(四)有关价格政策执行和建议情况;

(五)与被监测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关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情况下价格监测与预警预报应急机制。当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市场价格出现或者可能出现异常波动时,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测,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动态,科学分析价格监测数据,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报送价格监测报告和价格形势分析报告;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展24小时价格监测。

第十四条本行政区域内商品及服务价格监测资料和预测信息应当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向社会公布,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信息服务。

第十五条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健全价格监测数据质量检查和考核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预测报告范文第3篇

一、2020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预测趋势

(一)全年预测病害发生面积10000亩。预计云杉落针病发生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在金汤林场、炉城片区,发生面积较2019年基本持平。

(二)全年预测害虫发生面积15800亩。其中:1、松切梢小蠹:2020年预测发生面积2000亩,主要分布在跑城镇片区,片区。2、云杉球蚜:2020年预计轻度发生面积13800亩,较2019年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沙德片区、新都桥片区、跑马山、金汤林场、炉城片区、老榆林村。

二、防控措施

1、贯彻落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力争做到有病有虫不成灾,把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降在最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时预测信息。

预测报告范文第4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预测报告范文第5篇

一、企业改制中的会计目标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应当是可靠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有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通常,企业是通过公布其财务报告提供企业资源的使用状况、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资源变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正在进行企业改制的一国政府对整个社会负责,因而应建立更为广泛的会计目标,主要有:(1)有助于作出企业改制所采用的方式和时间的决策;(2)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特别应包括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的计划和财务预测;(3)有助于评价政府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包括企业改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如何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使经济决策最优化,会计信息应当首先是可靠的、遵循国际惯例的。为了达到上述的第一个目标,会计应当有助于评价改制企业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以及组织重组、财务重整等问题。对于上述的第二个目标,会计应当为各个方面,特别是专业评估人员、投资银行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公众对会计并不熟知,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需要研究采用何种他们所能接受的报告方式。会计的第三个目标涉及到政府在企业改制中发挥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问题,政府应该报告公众广泛关心的国有企业改造情况。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1.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下企业转制的比较。西方企业在转制之前,可以得到有着丰富订价经验的专家所进行的资产评估,并且获得的历史资料比较可靠,再加上发达的资本市场、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因而企业的转制能够得以比较成功地推行。然而,在转轨中的国家,情况就不同了,来自西方的企业转制的经验并不适用。其原因主要有:(1)缺乏预测未来的可靠的历史记录;(2)如果没有大规模的重整,企业将无法持续经营下去;(3)企业管理层没有市场经验,劳工关系脆弱,管理水平低下;(4)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没有西方模式的财务报告和预算体系,更缺乏编制和解释这些资料的专业人员;(5)内部控制制度欠缺或失效,记账体系陈旧,也不存在西方企业中常见的管理控制报告制度。

2.会计职能的组织。如何对会计进行管制,如何对会计职业界进行规范,是许多国家,特别是转轨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随着经济改革和企业改制的逐步深入,会计准则、会计监督和会计实务之间的矛盾有时会表现得很突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来看,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另起炉灶”,即重新建立一套会计法规和相应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体系。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前计划经济国家的会计改革,就是“另起炉灶”,从而走出了会计职能停滞不前的阶段。在这三个国家中,匈牙利的新会计法(1991)是最为完善的,它更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两德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的会计也转而遵守欧共体的各项指令,也属于“另起炉灶”。

3.会计实务的变化。会计实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三个方面。

(1)会计主体的变化。对一个会计主体进行重组时很难搜集到有关的会计信息。这种情形,最为典型的是一些欧共体国家的邮政业与电讯业的分离;另外,在计划体制下,一些企业规模巨大,试图把过去属于一个会计主体的会计事项分属于两个或更多的会计主体,这不仅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在企业重组时,有时不得不采用估计的方法来分离有关业务。

(2)会计制度的变化。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大多采用的是以现金为基础和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些会计制度是不适宜的。

以现金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与应计制会计相比有两个主要的区别:资产负债表中不包括应收及应付项目;收益表中反映的是“收到”的收益,而不是“赚得”的收益,费用是以现金支付的,而不是配比原则意义上的费用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满足预算的需要。现金制的另一个问题是资本性资产的确认和收益的分期摊配,不能按照国际惯例来进行,因而常使审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如审计人员对英国电讯公司的1980和1981年度的财务报表的审计,就因为此类问题,拒绝对其两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发表意见。

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一般采用基金为基础的应计制,会计信息首先必须满足计划和统计的需要,账户的设置、报表的格式以及会计业务的处理,规定得都很详细、很严格;对成本流程的记录、收益和费用的跨期分摊(如折旧和其他资产成本的摊销)的方法选择都有严格的规定,而无须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通过选择进行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基金制要求对生产、投资、特殊目的活动(如职工福利项目)等分别采用各自独立的账户、报表进行反映。

为编制真正具有商业意义的财务报告,就需要对原基金制基础的业务进行分离、合并和重整。另外,对于特殊目的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企业的职工、企业、政府都可能声称对其拥有所有权。波兰将来自于职工筹资而构建的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所形成的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为企业负债,而不是业主权益,这一做法曾在波兰国内引起广泛争论。

有大量的迹象表明,以上两种会计制度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会计制度的变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4.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转轨过程中的国家,其会计信息的质量一般会受到很大的质疑。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会计服务于财政、强调生产而非获利能力、缺乏外部的经管责任。

国有企业的会计系统更多的是向政府提供纳税方面的信息,而不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这些情况突出地体现在固定资产的任意重估、不切实际的折旧率,以及国有资源运用的任意费用化上。

在波兰,固定资产的重估从账面上来看只是简单地以新价值代替旧价值,根本没有审计、审核等环节。企业几乎可以任意调节或控制计提的折旧、折旧中、折旧方法,以影响企业纳税收益。这种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怎能不令人怀疑呢?

政府把目标放在产量上,忽视竞争和获利能力,这就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十分落后:没有成本中心,没有标准成本体系,没有预测机制,会计的管理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对改制决策者来说,由于缺乏各种会计信息,特别是缺乏企业的各种活动对整个经营活动的贡献究竟有多大等方面信息,很难判断和决策企业是否需要组织重组、财务重整,以及如何进行。

在有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实行“标准成本制度”,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成本制。首先,在这些国家,标准成本建立的目的不是(或不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计算国民收入。因此,一套所谓的标准成本,全国的国有企业都同样加以采用,失去了标准成本作为一种管理技术的有效功能。其次,标准成本的建立,“长官意志”主观性太强,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的分析也缺乏科学的技术。再次,成本差异往往设置一个账户进行反映,而不是设立“价格差异”、“数量差异”两套账户加以反映,因而与之相关的成本分摊、计算,有时就会相去甚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一般不必设立“责任会计中心”,也不必关心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现金流量、风险价值、折现率、通货膨胀的调整等问题。企业会计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政策,没有动力去追求最大效益和最小成本。而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又知之甚少。到底谁应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负责,谁都说不清楚。

最后说明一点:在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体制很难一下子完全取代旧的体制;因而,新会计制度的普及需要一个适应期,应当采取措施来鼓励采用新的会计体系。

三、通货膨胀会计

高通货膨胀时期,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可能会歪曲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财富分配的真实情况。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非优化配置,还会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风险程度。在资产负债表上,货币性资产会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产生损失,货币性负债则会产生收益;尽管这些收益、损失是未实现的,但是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性资产,因其购买是在过去的时点上,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代表其历史购买力的资产成本的分摊(折旧和摊销)从现行购买力的收入中减掉,这一结果使得企业的业绩以混合购买力反映,实在令人费解。

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很显然,若不按照资本维持观对收益进行调整的话,股利的分派实际上是在亏蚀资本。

一般来讲,有两种调整方法:一种是现行购买力调整法,即通过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另外一种方法是现行成本会计调整法,以个别物价指数为基础进行调整。

现行购买力调整法和现行成本会计调整法是通货膨胀会计的两种最重要的模式和思路。它们都以“资本维持观”作为理论基础。资本维持观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保持企业原有资本完整无损的前提下确认收益。但是,通货膨胀会计的两种模式对资本维持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现行购买力调整法是以货币一般购买力作为判断资本是否得以维持的衡量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期末能否保持相同与起初的购买力。现行成本会计调整法则以实际生产能力作为判断资本是否完整的衡量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期末能否拥有维持其原有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资源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现行购买力调整法并不改变传统的会计模式,而只是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但这一方法只着眼于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普遍影响,却忽视了物价变动对不同企业或企业内部不同资产和成本费用项目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数据的影响。现行购买力调整法针对某些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特定资产,用现行成本代替其历史成本。因而,按现行成本会计调整所得到的会计资料对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现行成本调整法同样不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因为它只考虑了企业某些特定资产变动的影响,而忽视了货币一般购买力的影响可见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为取长补短,有人提出了相对物价变动会计(或称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但由于工作量大、计算烦琐,妨碍了它的运用。要找到一种理想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且能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并非易事。至今,各国会计界对此尚无定论。

阿根廷、巴西、智利等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对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财务报表必须进行调整。阿根廷的做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期初余额每年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数字计提折旧;货币性项目的利得允许在三年内分摊,损失则立即确认。巴西则更为完善,采用“政府财政债券指数”来调整所有的永久性资产和权益类账户,调整后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智利,对固定资产和股东权益采用官方的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存货按照取得的时间和是否进口为标准,采用重置成本;用年终汇率来折算外币资产和负债;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则是通过收益表中的一个货币性更正项目来列示。

在英国,1980年3月的《第16号标准惯例公告》(SAP16)规定,凡所有股票上市的公司和符合下列条件中任何两项的股票未上市的企业,自1980年1月1日起都须公布现行成本会计补充报表。这些条件是:(1)营业额达到或超过500万英镑的;(2)资产总额达到或超过250万英镑的;(3)雇员人数达到或超过250人的SAP16规定了三种现行成本资料公布的方法:(1)以现行成本为基本报表,以历史成本报表为补充资料;(2)以历史成本报表为基本报表,以现行成本报表为补充资料;(3)以现行成本报表为唯一报表,附以充分的历史成本补充信息。SAP16公告之后,执行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据估计,90%以上的股票上市公司已公布了现行成本会计数据。然而,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人们对SAP16的热情减退;到1984年底,公布现行成本会计资料的上市公司大致已降至50%左右。私有成分的企业于1988年SAP16废除后又恢复了历史成本制;国有企业采用现行成本会计,但一旦实行企业改制之后,转而采用历史成本。例如英国电讯公司就是如此。现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正在考虑采用修正的历史成本制,比如对某些项目定期进行重估等。

显而易见,首先要对通货膨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谈得上调整。198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ISAR)将“恶性通货膨胀”定义为:“三年内通货膨胀累计达到百分之百或者更多”。它建议,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中,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采用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并在报表附注中进一步披露有关信息。

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此,统一后的德国用重置成本替代指数调整法来反映前民主德国企业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对资产进行重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们对大多数国家采用指数调整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即使如此,指数调整法推行起来,还是有重重困难的。1989年,ISAR在一份报告中认为,阻碍国际通货膨胀会计推行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由于通货膨胀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认识以及一些会计方法的理解;管理人员感到通货膨胀会计技术上太复杂、成本太高。

1989年,ISAR推荐企业编制两套报表:一套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另一套以现行购买力为基础。这样不仅能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信息,而且也可为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资料,以使他们可按自己的方法对报表进行分析。

四、评估计价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资产、负债的评估计价问题;持续经营企业的评估计价问题;最终售让价格的确定问题。

1.资产、负债的评估计价。历史成本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是:在历史成本下,资产负债表中,特别是资产项目,没有考虑到价值本身的变化。因此,这一类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大。但是资产、负债重估也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国家的法规中并没有规定(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怜的指南)如何对资产、负债进行重估计价,尤其是对无形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计价问题。而这些资产、负债计价合理与否是相当重要的。

尽管资产、负债的计价方法千差万别,但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最好有一套较规范或者普遍认可的计价方法。下面将国际上的一些惯例简单阐述如下:

(1)流动资产的计价。应收账款应当按估计可收到的数据计价,无价值的应收账款应予以剔除;备抵坏账应合理估计,并从应收账款中扣减。波兰企业改制的审计中人们发现,15天的应收期限往往要拖上几个月。我国有些地方的情形可能更糟。因此,在建立坏账准备时,应当考虑债务人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他们的商业信誉。存货中许多项目已经背时,流动性差,其价值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

(2)无形资产的计价。无形资产可分为三类:一类诸如专营权、租赁权、特许权等,从他人(包括政府)购得的;另一类是企业自创的,如某一专利权、商标权等;第三类是商誉。一些国家的会计法规要求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成本、费用均计人经营成本,不予以资本化。还有一些国家允许部分或全部成本、费用予以资本化。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贡献,就应当被赋予一定的价值。

联合国1993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超额收益折现法和收益折现法。前者是基于企业超出一般水平的收益部分进行折现;后者是就特定的无形资产通过租赁或授权等所获得的收益进行折现。

(3)机器、设备和厂房的计价。土地应当按照市场价值计价。市场价值可定义为: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买卖双方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充分地讨价还价所产生的公允价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是不允许私人拥有土地的;但土地(无论是使用权还是所有权)发生某种形式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对于正在转轨的国家来说,应当使土地使用者的使用权(在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实质上是土地的所有权)合法化,并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易。

建筑物、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性资产应当按市场价值与其继续使用价值(通常采用折旧的重置成本法:现行重置成本减去功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背时而计提的折旧)中的较高者计价。

另外,企业还可能拥有改善职工生活的各种福利设施,如疗养院、幼儿园等特殊用途的资产。一个较明智的做法是进行资产剥离,以摆脱这一沉重的包袱。这一类资产计价采用清算价格是比较恰当的。

(4)负债的计价。辨认和计价所有负债并将其与所有者权益严格区分开来有时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建立在非应计制基础之上的企业,它们没有登记和报告许多或有负债。按照国际惯例,资产应根据流动性大小排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应分开列示;负债还应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因此,企业改制中的一项艰难的工作就是按照国际惯例对原先的资产负债表项目重新分类。

应计负债是配比原则的基本要求。只有正确核算收人与产生这些收人所放弃的利益,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各项应计负债。企业的退休金负债是企业重要的应计负债。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普遍存在着低估退休金负债的现象。另外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处理退休金负债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由政府负担;二是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摊,并且限制享受退休金计划的人员;三是重新制定退休金计划。

长期负债和应付利息有时也需要进行重整。德国1990年6月30日实行大规模改制之前,前民主德国的国有企业拖欠国有银行大约385亿东德马克,其中一半的欠款由“托管局”(企业改制的一个管理机构)负责解决。在决定企业改制后应当负担多少债务时,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的行业债务权益比率作为参考的重要依据。

由于转轨国家中资产、负债计价的重重困难,企业改制协定中应当包括期后根据公允价值对某些项目进行重估和调整的条款。

2.持续经营企业的评估计价。按照国际惯例对财务报表进行重新表述之后,应当结合过去和现在的资料以及将来获利能力的预测,对改制企业进行评估计价,为售价的最终确定作准备。企业计价的过程应当取决于选择的改制方式,如采用出售方式。企业的评估计价应在准备阶段的早期,潜在的投资者投标之前。

在改制企业的前景预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估计的未来收益和投资回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企业的最终售价。估计企业价值用得最多的两种方法是现金流量贴现法和价格-收益法。

(1)现金流量贴现法。对投资者而言,定期发放的股利和股份出售获取的差价是两个主要的获利来源。但是在许多转制中的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股份转让极为困难,因此,投资者会密切关注企业的股利政策。众所周知,股利应当来自企业的盈利,在由董事会宣布股利的国家,企业的经理人员应当负责发放股利所需用资金的筹集以及执行有关的投资决策。在一些国家,商业法规授权股东通过年会投票决定股利政策。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秘密准备”,即遵循谨慎性原则,低估收益或者设置准备性(保留性)账户分流收益,从而减少可用来发放股利的收益。因此,对企业进行评估计价,除了应当考虑企业的股利政策,还应当考虑到股利政策的制定过程。

贴现率是将预测的现金流量换算成现值的关键因素,它应该约等于投资回报率。由于投资回报率涉及到同行业的比较,因此,贴现率的计算首先应当具有同行业相似结构企业的有关资料。通常的做法是先计算无风险收益率;其次考虑两种风险收益:一种是一般权益风险收益,另一种是“国家风险收益”。资金的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收益率可以计算出贴现率。在此应当说明:一般权益风险收益是根据行业的“β”系数调整的。国家风险收益反映了该国各种固有风险:如通货膨胀率、市场的稳定性、政局的稳定性、货币的可兑换性等。

影响贴现率的因素还有时间跨度。项目的时间跨度越长,风险越高。另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产品质量、研究开发政策等都会对贴现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价格-收益法。这种方法是用企业的年盈利乘上年数计算出企业的售让价格。年盈利是指企业被认为应当保持一定的年份、并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风险因素调整的年获利水平。股票市场是通常的参照物,如果本国没有股票市场,评估专家可能会依赖于具有相似市场特征的国家的有关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

对于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来说,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使得企业评估计价极其艰难。企业所报告的过去的业绩可能是在下列情况下取得的:低贷款利率、免费使用公共设施等各项有利条件(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些有利条件将不复存在)。但是,经济的转型,改革的深入,竞争的日趋激烈,可能会使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持续亏损、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增加。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评估人员的决策。

由此可见,企业的改制不仅仅关系到国有企业的前途命运,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政局的稳定等诸多方面。企业的改制是一项艰巨的、庞大的、涉及多方面的工程,它的进程有赖于资本市场和其他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3.最终售让价格的确定。企业评估计价的工作完成之后,政府需要在收益最大化与企业改制的目标之间进行平衡并作出决策。政府可能优先考虑来自管理人员和员工购买方式的低价格,或者接受投资者允诺在经济衰退地区带来就业机会的低价格,而放弃一些高价格(比如,出高价格的投资者购买企业是为了关闭该企业,从而减少一个市场竞争者)。

如前所述,政府应尽可能地增加企业改制过程特别是最终售让价格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让广大公众了解并理解政府的意图,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在法国,企业改制独立委员会负责企业、资产的评估计价工作;经济金融和企业改制部依据企业改制独立委员会的评估计价,决定企业或企业资产的最终售让价格。为了有效地保护公众利益,政府应该及时、定期地公开企业改制的有关报告。

五、信息披露

1.转制企业的信息披露。向公众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够评估其投资决策的风险及获利情况,因这些财务信息应当是公允的并且是由独立的审计师签证的。转制企业的信息披露主要可通过预测报告和信息备忘录两种方式来实现。尽管这两类文件都有标准化的格式,但是信息备忘录更倾向于向特定的投资者(团体)提供信息。

(1)预测报告。这类报告主要涉及改制企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内容。报告中一般包括企业前几年的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经独立审计师验证的数年比较财务报表等。在众多转轨国家中,匈牙利和波兰对预测报告的规范是比较完善的。

匈牙利国家证券监督局(负责证券发行和交易管理的机关)要求企业的预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是证券发行人基本情况的描述,包括名称、地址、成立日期、经营范围、存续期间、注册资本、职工人数、高级职业个人资料、产品销售情况、研究开发情况、对外投资情况等;二是审计人员鉴证的财务信息,包括纳税情况、财产状况、利润或亏损情况等;三是证券发行的有关信息,包括筹资的目的,证券的数量、种类及相应的权利,认购期间,经纪人名称、地址,认购程序,利息起息日、付息日、计息方式、付息经纪人,前期证券发行情况,高级职员持股情况等。

波兰法律规定的企业改制的预测报告与匈牙利的规定有相似之处,但对某些财务信息要求得更为详细:一是财务报告鉴证,资产的评估计价方法,收益、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未能披露某些信息的原因,编制报告的会计师等;二是前三年的比较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这些报表的编制均须遵循欧共体“第四号指令”;三是如果预测报告是在财政年度结束90天后出具的,还应当提供补充性信息;四是如果改制企业最近三年处于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超过20%),其财务信息(至少是销售情况)应按通胀指数进行调整,并说明通胀指数的来源以及所采用的调整方法。

(2)信息备忘录。建立信息备忘录的主要目的是引起潜在投资集团,特别是那些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引进新技术的投资集团的兴趣。应当说明,有时审计人员对于出现在财务报表中的预测信息,只能发表评论,而无法发表意见。这主要因为预测性信息对实施审计的当时来说,具有不可验证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备忘录的作用,投资主体(包括潜在的投资主体)还须具备丰富的分析经验。波兰权益转移部出版的指南中指出:“信息备忘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企业法律环境的分析,另外,还包括短期经营情况;其他方面还有固定资产现状,国内外销售合同、供应合同、合作合同、信用约定、租赁合同、专有技术合同的合法性等情况;企业的有限财产权;工资体制;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情况;保险约定;投资状况;遵循反垄断法的状况等。这些信息应包括在至少以前两年和本年(或部分)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上述报表的编制应该,遵循国际惯例,并提供能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性及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

在所有转制的国家中,波兰是采用公开发售股份推进企业改制较多的国家,众多的小投资者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波兰首批五家国有企业的绝大多数股份是由小投资者认购的。然而研究表明:众多投资者并未能有效地利用企业的预测报告。为使信息披露更为充分,波兰规定:以后无论是采用出售方式还是发行股票方式,投资者可以同时获得两份文件:一份是正式的预测报告;另一份是简化的报告,其中一些信息被压缩。两套文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文件“包”。为了保护公众利益,解脱政府职责,顺利地推进企业改革,政府还可以定期公开具有特殊目的的企业改制报告。

2.特殊目的的企业改制报告。不仅一些主要的社会团体,如消费者、纳税人、雇员、工会和他们的代表,就是政府本身都需要获知企业改革是否达到原定目标。但是,如何衡量目标的满足程度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学者曾经指出“有些成就……不能计量,更不能以货币的形式加以记录或在有关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它们只能通过语言叙述和统计上的汇总来反映”。

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传统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这一缺陷。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75年就发表了一份征求意见稿——《公司报告》,要求公司提供一些反映公司社会地位的信息,以增强公司报告的实用性。

德国则要求所有的大公司发表一份有关公司地位的报告;中小公司则发表一份有关雇员情况的报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一些公司开始将某些反映公司现状、公司政策倾向的报告分发到职工手中;虽然这些报告未经审计,而且形式多样,但在职工中反响不错。

在特殊目的的企业改制报告中,政府的报告具有重要地位。它至少应当涉及改制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实现的程度如何等。对于能用货币表示的指标应尽量货币化,如节约的补贴、避免的损失、资产出售利得等。至于失业人数、再培训成本、社会安定的状况等,如果不能用数字来说明,也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作解释。另外,报告中还应当包含对未来形势的展望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预测报告范文第6篇

1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1.1建立信息网络进行数据采集

基因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第一步,通过对癌症患者基因信息进行检测,进而借助技术手段对致病基因进行确认或者判断受检者有无携带肿瘤易感染基因;通过患者额的基因图谱了解癌细胞内遗传改变情况,进而选择出更为合理可行的个性化治疗方式。将信息技术与癌症患者信息采集工作结合起来,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对患者基因信息以及检测信息等数据进行采集,使得数据采集工作更为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安全化。

1.2建立信息共享的癌症基因数据库

生物医学研究逐渐向数据密集型科学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当前生物信息一大特点,为了实现精准医疗,急需建立一个将肿瘤遗传信息和肿瘤治疗数据有效整合的信息平台和知识系统。癌症基因数据库包含遗传学、生物学以及病人临床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种类性质信息有效整合起来。通过癌症基因数据库可以进行更为全面、可靠的癌症数据分析。该癌症信息数据库能对癌症基因大数据进行获取、分析等操作,有助于建立精确度更高的生物医疗数据模型,使得基因组数据在临床应用更为便捷。

1.3制定精准的药物靶向治疗方案

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患者基因和环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案。具体来说,可实现在适宜的时间给适宜的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服务,该治疗服务是建立在对患者致病机理详细了解的基础上,依据个人基因组特征制定的精准性药物靶向治疗方案。

2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和功能

2.1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

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能够快速将患者基因检测结果生成完整的分析报告,并能确保提取数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采用一些技术对该系统进行优化,还能使其数据有效分析速度提高,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癌症患者诊疗时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2.2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

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是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采集到的癌症基因样本数据信息将个性化诊疗方案自动生成,有助于提升诊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对数据样本的储存量、流量以及流向进行实时性管控,对患者用药随时控制;将患者就医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并且能对患者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及时跟踪患者治疗情况;对运作全过程进行实时性、精准性的分析和预估。

2.3个性化方案管理信息系统

个性化方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基因检测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实时性、精准性地接收,之后采用云处理技术对诊疗方案进行综合性处理,使得就诊方案更为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定制。该系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对患者的病例自动化处理,结合患者以往治疗和身体状况,将癌症靶向治疗方法预测报告进行调整改进,确保生成极具个性化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案。

2.4咨询服务系统

咨询服务系统是通过系统中的样本数据库,结合数据库中的不同样本或者一些个体案例为咨询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由于针对性强,能有效减少人为偏差,使得诊疗成功率提高。

2.5癌症基因即时检测工具

癌症基因即时检测工具可以对检测报告数据进行验证,从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癌症基因即时检测工具有助于其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通过安全、可靠的数据网络对患者生物信息样本进行采集,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快速生成一份完整的患者测序分析和报告;靶向诊疗系统则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样本自动生成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医疗档案进行电子化、动态化管理,实时记录患者诊疗情况;个性化方案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依据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系统生成的分析报告,借助云处理技术,将诊疗方案有效整合,依据病人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癌症靶向治疗方法预测报告,为患者提供更为适合的诊疗方案;咨询服务系统则是面向患者的,结合信息网络数据采集和癌症基因数据库,通过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系统、靶向诊疗系统和个性化方案管理系统共同作用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息管理系统实例,从该系统构建、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系统工作流程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由此可知生物信息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应是以信息网络进行数据采集,以生物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数据分析系统和精准性、个性化诊疗管理系统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沙,聂鸿超,吕旭东等.基于协作模型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开发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01):202-208.

预测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瓦斯;隧道;监控

1工程概况

粟家湾隧道为单线铁路隧道,全长2529m,隧道进、出口作业工区各设平导400m。平导主要用于超前正洞掌子面施工开辟第二工作面,待第二工作面开始组织施工后作为运输通道和用以通风。平导为无轨运输,隧道埋深最大约为200m。隧道所处南充地区为侵蚀-剥蚀低山区,穿越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岩夹砂岩,该区域地貌为水平状岩层,洞身岩层倾角平缓,产状变化较小,未见断裂构造形迹,地下水不发育。粟家湾隧道雨季涌水量大约为Q雨季=3000m3/d,平常涌水量大约为Q平常=1500m3/d。

2隧道瓦斯概况

勘察结果表明:粟家湾隧道穿过区域不良地质为有毒有害气体,且无特殊岩土。根据勘察单位报告,该地区属油气层埋深在2000~2800m的川东北油气田产区。有害气体(如深层天然气等)存在形成气囊的可能,它是局部游散富集于基岩缝隙或者裂隙中,上逸通道为岩层的构造裂隙,隧道施工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施工前,对粟家湾隧道进行的深孔天然气测试显示,单孔天然气浓度约为6800ppm。故定义粟家湾隧道施工为高瓦斯隧道施工。

3瓦斯监控技术方案

根据国内以往施工经验,高瓦斯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燃烧、窒息、爆炸、瓦斯突出等事故。由于目前国内对瓦斯监控相关研究有限,未形成相应技术规范。通过以往施工经验和总结,对施工过程中瓦斯的监测和超前的预测、预报将隧道的安全施工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3.1超前探孔预测预报

探清前方天然气储气情况,然后制定、调整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方可确保瓦斯隧道的安全、有效施工。超前探测除了能探测天然气在前方的分部情况,亦能对前方地质进行预测,为施工提供相关参数。按照设计要求,在掌子面上打三个探测孔,30m每次,搭接长度不可低于于5m。探孔过程中必须详细有无断层,地下水、天然气包、煤层、软弱层情况,以及天然气顶钻现象。在钻孔完毕后,进行封孔,再对瓦斯压力、涌出速度以及有害气体进行检测。瓦斯涌出或突出危险的安全值为0.74MPa(瓦斯压力)、4L/min(涌出速度),即两项中任一项超出上诉数值,则必须对瓦斯进行排放,通常采用增设瓦斯排放孔的方法进行排放。预测瓦斯突出危险性指标为:定量指标:在钻孔中,如果有动力现象如卡钻、喷孔、顶钻等出现,则该开挖面可被判断为突出危险工作面。为了预测掌子面前方岩层情况,亦可对前方地质进行TSP法或者地质雷达探测。本工程对粟家湾隧道进口作业工区共进行了171次超前探孔瓦斯监测,出口57次,并进行了171孔次瓦斯排放效果检测;共进行了6期TSP203地质超前预测,瓦斯压力、浓度和流速值都较小,且未出现不良地质、明显断层和地下水富存,故在通风条件下,不必设置排放孔,可进行正常施工作业。

3.2瓦斯监控系统

粟家湾隧道的施工对瓦斯等有害气体的控制和监测是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和规程,采用人工检测结合自动监测所进行的。人工监测是指专人利用瓦检仪按照规定监测频率对隧道施工各作业面进行瓦斯浓度监测,并在浓度超标情况下迅速作出报警、断电、组织人员撤离等相关紧急动作。对作业面监测要求为:保证各有一名专职瓦检员即时对模板台车和掌子面进行监测,保证一名专职瓦检员巡回对断面变化处与错车带进行即时监测。对监测频率要求为:每1h对正常工序作业面进行一次监测,每4h对各通风死角进行一次监测。当有瓦斯浓度超过0.3%的地段出现,则每20min需对该地段进行一次监测。当有瓦斯浓度超过0.5%的地段出现,则必须停止施工作业并立即报警、并切断电源和组织人员迅速撤离。瓦斯自动监测系统是利用带有探头的仪器对隧道风流进行瓦斯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在探测到的浓度高于0.5%时,系统可自动启动光、声联动形式的断电报警系统,瓦斯浓度高于1%时,可自动切断电源并实现瓦电闭锁。粟家湾隧道施工所采用的KJ101N自动监测系统可进行100点的巡回遥测。在紧急情况下,系统操作人员亦可直接向洞内发出报警或直接进行断电操作。该系统同时配备有甲烷和一氧化碳传感器探头,分别配置在开挖工作面、二衬施工作业面、仰拱作业面、防水层施工处、距开挖工作面20m回风流处和局扇附近、通风死角位置。

通风死角位置如二衬模板台车背风面及周围附近空间、大小避车洞的地方。另外,在瓦斯突出和高瓦斯隧道作业的撑子面,甲烷传感器要求必须被设置在回风巷、作业面以及回风流中的机电设备洞室进风侧,监测报警仪需设置在工作面上隅角;在瓦斯突出区域中,如进、回风主要运输巷道内使用的为矿用防爆型柴油机车或矿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则便携式甲烷监测报警仪被要求必须设置在柴油机车上,蓄电池电机车必须设置有便携式甲烷监测报警仪或车载式甲烷监测报警仪。在超过0.5%的瓦斯浓度条件下,机车必须停止运行。隧道瓦斯自动监控系统和瓦斯检测仪等必须是国家或行业定点厂家,生产资质、安全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许用标志等必须齐全;必须经专门生产厂家进行现场指导或安装,安装后必须经过煤矿安监局或有关专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运行,并应形成验收记录;为保证监控系统各项技术指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系统运行期间必须加强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瓦斯隧道的施工安全,必须按照“多检测、善通风”原则组织现场施工作业。

4结束语

瓦斯隧道的施工安全尤为重要,瓦斯爆炸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等重大财产损失,故在瓦斯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对瓦斯的检测工作。文章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化工园铁路专用线项目的粟家湾隧道施工过程施工中的瓦斯监控进行了相关要点阐述,为同类型的瓦斯隧道施工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荣.瓦斯隧道防治技术措施探讨[J].西南公路,2009,(4):158-160.

预测报告范文第8篇

【正文】

预测性信息是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使外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也在趋于国际的协调。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来往更紧密,因此本文对两岸有关财务预测信息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海峡两岸的财务预测制度简介

目前,中国大陆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的规定没有形成体系,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解释中,主要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等。台湾的财务预测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六号——《财务预测编制要点》、审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审计准则公报第十九号——《财务预测核阅要点》、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公开发行公司财务预测资讯公开体系实施要点》等。

二、海峡两岸财务预测制度比较

(一)财务预测信息提供者的比较

在中国大陆,公司的预测性信息主要是由公司管理编制,财务分析师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供给,没有正式公开的财务分析师预测信息。在台湾,证券分析师在财务预测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扮演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中介——信息加工的角色。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预测信息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证券分析师的解读,并通过证券分析师传递给投资者。但由于台湾对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主要采用强制性的方式,公司管理人员最具有信息优势,所以,证券分析师只是对公司的财务预测信息起补充作用。但台湾的管理机构鼓励证券分析师以独立第三者的立场对公司的预测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并传递给投资者以决策之用。

(二)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时点的比较

1.发行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中国大陆证监会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发行人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①但证监会规定增发公司近3个会计年度及预测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可见,在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的场合,盈利预测实际上是必须披露的内容之一。台湾规定新上市公司、现金增资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公司,都应公开财务预测。在发行新股或增资时,中国大陆和台湾都规定必须披露财务预测信息,不同的是台湾要求在发行可转换债时也要财务预测信息。

2.交易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中国大陆在相关规定中说明在年度报告中公司可以编制新年度的盈利预测,②在证券交易所有关通知中规定:当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当及时进行业绩预告:

①预计公司本报告期或未来报告期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②在公司会计年度结束后1个月内,经财务核算或初步审计确认,公司该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③其他认为应披露的情形。③

台湾规定出现下列情形应公开财务预测:

①同一任期内董事发生变动累计达三分之一以上者;

②企业合并者;

③缔结、变更或终止关于出租全部营业,委托经营或与他人经常共同经营之契约;让与全部或主要部分之营业或财产;受让他人全部营业或财产,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者;

④公司发生重大灾害、签订重大产销契约或重要产业部门变动预计影响营业收入金额最近一年度营业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者;

⑤公司最近一年度营业收入较其前一年度减少百分之三十以上者;

⑥其他必要情况。

在交易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差异较大,主要在于:

(1)中国大陆的规定比较宽松,台湾的规定比较严格。中国大陆规定只在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变动时披露相关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台湾规定必须披露的情形要多于中国大陆,除了业绩的变动以外,当发生特定事件时如公司发生灾害、合并等,这些事件也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这时也必须公开财务预测信息。

(2)台湾规定的财务预测信息带有连续性披露要求,如果出现上述的①、②、③、④的情况还必须连续两年公开财务预测。

(3)台湾还要求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于公告财务预测视其情况有两日内。一个月及年度终了后三日后、四个月内公告的规定。例如当三分之一以上董事发生变动的,应于董事就任之日起一个月内公告申报当年度财务预测。

(三)财务预测更正及更新的比较

预测性信息是根据合理假设基础对未来的趋势、事件等所作的预测性陈述,主要是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原先做出预测的合理假设基础也发生变化或者不再存在而使预测性信息失真,这时应对预测信息进行更正。

目前中国大陆关于财务预测信息更新的相关规定有:若公司对该计划进行了调整,应说明履行了何种内部决策程序,有关决议刊登的信息披露报纸及日期;实际投资项目如有变更,公司应介绍项目变更原因、变更程序及其披露情况,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项目的进度及预计收益;如果生产经营环境以及宏观政策、法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公司董事会须明确说明。④

台湾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已公开财务预测之公司经发现财务预测有错误,可能误导使用者之判断时,应于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公告申报说明原财务预测完成日期、会计师核阅日期、所发现错误致原资讯已不适合使用之情况及其影响,并于发现之日起十日内起公告申报经会计师核阅之更正后财务预测。当编制财务预测所依据之关键因素或基本假设发生变动,致税前损失金额变动百分之二十以上且影响金额达新台币三千元及实收资本额之千分之五者,公司应据规定公告申报更新后财务预测。

对比中国大陆与台湾在财务预测更正及更新方面的做法,可以发现台湾在这方面规定的特点:

1.及时性。台湾要求在两天内就要做出公告说明其错误及影响,十日内公告更正后财务预测,而且已公开财务预测之公司,应随时评估敏感度大的基本假设变动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影响。而中国大陆没有对更正后的财务预测的公布时间作任何要求。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有其时间性,且一般地信息越及时其价值越高。特别对于错误的预测性信息,公司一旦发现应当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和报告,以便投资者及时做出决策调整,减少损失。因此台湾的做法值得学习。

2.量化规定。量化规定一方面既可以使上市公司对应更正更新的财务预测有数量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公司的编制成本,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预测信息发生变动都对投资者有影响,对一些影响较小的预测信息发生变动可以不必公告申报。

3.限制更新更正财务预测的次数。如果财务预测信息经常更新,投资者对其准确性产生疑问。为此,台湾在《发行人募集与发行有价证券处理准则》中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公司欲对外公开办理现金增资、合并发行新股等情形时,如果在申请年度及前二年度因公开财务预测经证期会纠正达二次,或任一年度更正(新)财务预测超过二次(即三次以上者),必须实行申请核准制,以促使公司提高财务预测准确度。

(四)财务预测管理当局责任规定的比较

中国大陆在《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中规定合理编制并充分披露盈利预测是被审核单位的责任。

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在《公开发行公司财务预测咨询公开体系实施要点》中明确确认董事会对财务预测编制之责任,要求财务预测编制完成后,应提董事会通过,但因故未及提报董事会通过者,得补提董事会追认。如未计提报董事会通过者,应表明“本次财务预测尚未经董事会通过”之字样,并应说明其原因及预计通过之日期。公告时须包括“企业之财务预测是属估计,将来未必能完全达成”之声明,以提醒投资人预测不确定本质。同时还要求公司对于假设性资料提出佐证。

在管理当局责任的规定方面,中国大陆比较笼统,而台湾则非常具体,明确表示董事会应对此负责。

三、完善中国大陆财务预测制度的几点启示

1.中国大陆应建立一整套有关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生成、披露和审核的规范体系。目前已客观存在财务预测信息需求市场,如企业向银行举债时,银行要求提供某些财务预测信息,投资者在投资时,更看重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应建立一个较完善的财务预测规范。同时要鼓励建立有权威的盈利预测专业机构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一方面既可以对公司管理人员提供的预测财务信息的质量进行约来,另一方面投资者获得预测财务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

2.提高预测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若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滞后,不仅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也为某些别有动机的人提供了可承之机。因此不管是新的财务预测信息还是更正更新后的财务预测信息都应要求及时地公布。

3.加重公司管理层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责任。预测信息不同于历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件进行编制,而预测信息则不同,更多依赖的是对于整个行业、本公司现状及未来趋势的预测及了解能力,公司管理层在这方面占有较大的信息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加重公司管理层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责任。

注释:

①《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一百三十六条。

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第三十九条。

③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

④见《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第三十

三、三十

四、三十六条。

【参考文献】

[1]林勇军,王伟。中美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J].财会月刊,2003,13.

[2]李桂娥.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问题的研究[J].攀登,2004,(1).

[3]阎德玉.海峡两岸基本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中文,200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