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药剂学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第一篇
1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1内容引入生活化
课程内容设计上,将课程内容与其他已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相联系。如讲授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应用时,联系生活中洗涤剂、肥皂、表面杀菌剂新洁尔灭的使用;讲授微滤灭菌的方法时,举例输液过程中常见到的输液过滤器;又如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新康泰克的产品入手,讲解缓控释制剂。
1.2表达方式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通过药厂生产过程的短片、设备运行原理的小动画等,使学生对药物制剂的生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直观的认识。讲到某些剂型,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相对少见的混悬剂、乳剂、栓剂等剂型时,准备制剂的实例给学生传看,以强化对这些剂型的直观认识和理解,避免了抽象和空洞。
1.3实习实践多样化
教学计划上药剂学方面的实习实践包括实验课、专题讲座、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专题讲座主要选取与生产联系密切的主题,如新药研发程序、药品安全生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认知实习通过组织学生到药厂参观颗粒剂、片剂、包衣片、胶囊、注射剂、软膏剂等制剂的生产过程,加深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GMP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生在具体岗位的专业实习过程中,与生产一线的接触及与老员工的交流,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而且每人至少提出两个药厂实习中的问题等,以加强学生实习的效果。
一、相关教学内容
教授流变学相关内容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遵循基本理论和具体实例相结合,宏观性质与微观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少而精的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流变学概念,包括变形、流动、弹性、黏性和黏弹性等概念;(2)牛顿和非牛顿流体的性质,主要介绍四种非牛顿流体,并通过与相应的药物剂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对每种非牛顿流体的性质和基本原理进行解析;(3)触变性的应用及影响因素,通过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充分了解触变性在某种药物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对触变性的概念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4)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以乳剂、凝胶剂、软膏剂等具体剂型和药物为实例,通过分析其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流变学的影响和原理,以及药物制剂的流变性质在生产工艺中的影响,充分阐明流变技术在药物制剂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讲课过程中,主要突出后面两部分内容,让学生不仅理解流变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对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和作用也有充分认识。
二、教学方法
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1.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除了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提问式、交流式或学生上台讲解,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的乐趣,也能避免教师演独角戏的尴尬。如讲到触变性相关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你平时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那些药物具有触变性,其原理和作用是什么等。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效。所谓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结合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各种要素,使教学内容从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多种生动的形式,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大脑进行必要而适度的刺激,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探讨、记忆以及思考等活动,使其更易理解所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必须通过图表、动画、模拟等不同的手段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新颖,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含有学术色彩,做到教学与实际、科研等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资料查阅等作业有机结合。基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为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板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外,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具体可以结合目前与流变学和药物制剂相关的研究论文,适当的选择某一主题,如流变学在纳米凝胶颗粒制备中的原理和作用,叫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该教学内容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知识。
三、总结与体会
1制备智能纳米水凝胶的方法
1.1分散聚合法。这一方法是在介质中把反应前单体、分散剂和引发剂进行溶解,从而形成均相体系,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当聚合物链至临界链长的时候,在介质中会沉析出不溶解的聚合物,并在介质中利用分散剂稳定悬浮,从而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纳米水凝胶,不仅简单,而且产物的安全性能和药物负载能力比较高。
1.2乳液聚合法。这一方法是通过交联剂和乳化剂的作用,单体经聚合生成20~300nm粒径的纳米凝胶。有关的研究人员以聚丙烯酰胺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治疗光敏的、载有间4-羟苯基氯的纳米水凝胶,而且在在650nm的可见光下,能够有效地把小鼠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杀死。
1.3互穿聚合物网络法。互穿聚合物网络是指相互贯穿共混的两种聚合物分子链,并利用化学键的方式,各自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结构纳米凝胶。利用这一方法能够引入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良好的组分,开发具有较好性能的、可通过生物降解的力学“智能纳米水凝胶”。
2智能纳米凝胶给药系统的应用
作为药物的载体,智能纳米水凝胶能够使用药的次数有效减少,根据温度、葡萄糖浓度和pH值等外界条件,能够实现药物的定时定量释放,而且药物疗效较高、用药成本较低、不良反应较小。智能纳米水凝胶目前主要应用于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容易被生物酶降解而半衰期短的药物给药系统。
2.1在蛋白类药物中的应用将蛋白类药物载入纳米水凝胶给药系统,能够有效地将蛋白类药物传递靶细胞且防止其失活,持续释放药物。CHP纳米水凝胶可以作用于多种疏水性蛋白。
2.2在核酸类药物中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药物,SIRNA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均不理想,对于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限制。在目前的药物研发中,设计和合成安全有效的SIR-NA传递载体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例如:李来胜等研究者利用PEI-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制备的纳米水凝胶,含有丰富的活性反应性基团铵离子,能够进一步键连血管表面生长因子、转铁蛋白等一些生物靶向分子,从而实现SIRNA主动靶向传递。
一、理论教学篇
(一)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容量的增多,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建议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设备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工业药剂学教学中具有如下优势:1.可直观、生动、形象地模拟生产过程,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工业药剂学涉及很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一些制剂制备过程、制剂设备操作等,传统的语言和图片描述都较抽象,往往是教师费很大力气讲解,而学生们仍旧无法理解掌握。应用三维动画则可形象、生动地演示动态过程,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性认知。2.交互性强。传统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刺激较为单一,而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需要给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表明,[3]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表达内容的70%。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仅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课堂上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另外,课堂上应拓展教学内容,以增加信息量。近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剂型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课本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此时,如果拘泥于课本,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比较滞后,无法了解当前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课堂互动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一些内容。而工业药剂学的内容本就繁杂,若满堂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沉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利于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由灌输式的教学改为启发、参与式的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例如讲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剂型和工艺,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制剂的处方、设计方法和制备过程等内容,课堂上再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教师和其他同学则通过旁听和提问的方式参与。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堂内容的考查以往每当课程结束时,教师通常会布置课后的思考题或习题等,这常常会导致同学之间抄袭现象的发生,教师无法有效地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此,我们以实际生产中涉及的综合性问题设置作业,让学生开动脑筋,查阅资料,自己去解决,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种考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知识,效果良好。
二、实验教学篇
工业药剂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习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实践,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既有验证又有巩固的作用。
(一)实验内容传统的工业药剂学实验内容通常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依葫芦画瓢,不太需要思考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重视综合性实验,辅以设计性试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是实验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4]为避免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出现重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忽视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偏向,弥补验证性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我们在问题导入式实验教学法、示教系统演示性实验教学形式及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三个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夯实基础。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和相关课程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锻炼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介于基础教学实验和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较高层次的教学实验,能对实际科学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这类实验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延伸,具有综合性、典型性、探索性和部分设计性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查找和阅读各种参考资料,根据实验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地操作、测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研究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最终完成实验,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虽然设计性实验的周期较长,又容易出现失败的结果,但却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教师首先应选定合适的实验题目,根据实际的实验经费条件,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开设实验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形式在实验教学的形式方面,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每做一项实验之前,学生都须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都必须做出相应的书面汇报。实验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定为平时的考核方式之一。这样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内容的展示方面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动态演示可直观地剖陈实验过程的基本原理。再次,由于实验室设备与药剂工业生产设备差别较大,进行实验室教学时还应结合相应的工业流程进行讲解。
1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
1.1实验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会提前2周通知学生,集中介绍实验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等情况。实验操作安排学生每4人为1组,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备片剂,并对制备的片剂进行制剂通则检查和含量测定。检查内容包括外观、片重差异、崩解时限、脆碎度检查等内容,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根据百分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1.2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总体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等内容。根据内容制定出时间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制剂制备、检查和含量测定进度计划。在正式实验前,会集中进行学生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做到每个成员都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做好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时,每组还需对该次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体会、实验产品展示等内容。
1.3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根据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程度来评价。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汇报情况(占20%)、实验课堂表现(占3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内容(占20%),根据该比例评定综合实验成绩。
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2.1实验内容安排设计性实验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确立的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需要提前1个月通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将学生4~5人分为1组,按设定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源和处方设计、剂型的选择、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3]。
2.2实验实施过程教师对每组学生的书面实验设计报告先进行审阅,并在正式实验前安排时间进行实验设计汇报,重点是汇报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等内容。汇报过程中,引导讨论,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等。通过汇报和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要求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的小组,课后查资料或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实验任务书和实验室药品、仪器使用申请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实验记录主要包括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总结,主要说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体会和产品展示等内容。
2.3实验成绩评定评价原则主要是判断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的情况。设计性实验的评定分值根据实验书面设计、汇报情况、实验情况、实验报告内容、最后的产品等内容,各占20%,给出综合评定设计实验成绩。
1丰富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实例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堂仍是重要的教学阵地。在工业药剂学课堂教学时,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创新思路,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采用类比式教学、分层教学、分阶段目标实施法等。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
实验教学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根据工业药剂学课程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用工业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笔者结合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1采取参观实习的教学方法:利用校外药厂的优势,完成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与药物制剂专业相关的教学基地。只要让学生接触到实际设备及实际操作过程,亲临其境后才能加深对课堂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大学新生入学起,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积极主动参加学术论坛及学术报告,加入课题组,协助老师检索文献资料。假期到实验室向在校研究生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动物的处理、药物的提取分离、有机溶剂的正确筛选、数据的整理统计、论文的撰写工作等。这一切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很好的尝试。
2.3开设综合应用型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工业药剂学是综合性技术科学,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贯通起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作者的建议是在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采用新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增设综合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实验过程,需要对原料药的前期处理、提取有效成分、进行薄层鉴别和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评价药物疗效,成品质量检测等环节。从而加深掌握了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
3工业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结果分析和讨论
(一)目前“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药剂学学科主要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部分内容。由于学时数有限而教学内容较多,以往“实用药剂学”的学习以制剂学为主,课程教学中始终突出制剂技术的学习,特别是工业药剂学的内容讲得比较多;而调剂学的内容,如合理用药、处方调配等通常讲得很少,最终导致药剂专业毕业生掌握的药剂知识不够全面,尤其是在社会药房工作的药品零售的从业人员,显得知识单薄且不能很好地参与药学服务。
(二)“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岗位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制剂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这就提示我们,未来“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主要与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相对接。
(三)“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大部分,至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大部分内容。其中,制剂生产操作、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合理用药、处方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二、中职药剂专业“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生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方及处方调配、药房管理、合理用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生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取应与职业标准对接,符合学生实际。内容应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工作任务。重视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突出实践教学,实训、实验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实施者,只有当学生关注于某个领域时,才会希望更多地了解它,把它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
1.1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第一堂课即明确课程目标,列出需完成的阅读材料,布置课外任务及完成日期,教学计划及安排分发给学生,提出对到课、迟交或不交作业等情况的相关政策。每次课前在黑板上列好提纲,或发内容讲义给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对自学章节写预习报告,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1.2学生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基础记忆性的知识只是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个同学文献或者网络检索一个处方,写下自己查找的处方组成、处方成分分析、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查到的处方还只是一种信息,还需在此基础上,把每章学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几个处方共享给其他学生,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从而转化为知识。由此可强化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药物制剂处方分析及设计能力,并可将学生收集的处方作为期末考试处方设计题的题库[3]。
1.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很常见,没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学生作业上交后,教师快速浏览一遍,发现主要问题后,不对应地随机发给学生,给学生说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点评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1.4布置阅读任务任何时候,学生都需要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建立有诚意的连接和互动,而不是过度的信息轰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每章针对性地发给学生若干篇前沿进展性的文章。通过小测验,让学生了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任务负起责任,并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上学到的信息和观点。这将为他们的阅读带来内部动机。
1.5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将重要的、典型的制剂工艺做成若干磁贴,每个磁贴上写明一个操作单元,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艺操作的顺序排列,并讲解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可安排在课程中间,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缓解其他学生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6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促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1)学生提问题:每次课每个学生提出1-2个问题,建立问题库。(2)课堂小结:每次下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课堂小结,写下本次课中的几个要点,或是他们脑子里最突出的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在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归纳说明。(3)要求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每章进行系统总结,以此可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及直觉思维的培养。比如学生以液体制剂为核心词汇,从常用溶剂、附加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分支展开。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