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1 15:17:17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 药剂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化学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综合和应用,是药剂学最重要的外在特征,同时药剂学具有学习内容多而分散,记忆性、背诵性强的特点,难以系统掌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课程组展开了对该课程的全面建设工作,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的模式,在教师理清教学主线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侧重讲练结合、讨论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教法与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1 教学内容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能对学生掌握药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围绕着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来进行,主要包括药剂基本理论、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药物新制剂、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等4个方面。
1.1 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药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备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制剂十分重要,对完善和丰富药剂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新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及提高产品质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高职的主要培养对象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溶解理论、常见药剂辅料特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理论等,还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就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发展的后劲。
1.2 传统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方法、原理和技术成熟的、目前相关工作岗位常用的符合《中国药典》规范的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应该是我们课程的重点,教学时间占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常见剂型包括:溶液剂、栓剂、糖浆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对这些剂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①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等,这是一种剂型有别于其它剂型的特征;②制备流程、处方和工艺,这是学习的核心,也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主线。
1.3 药物新制剂高效、长效、速效、低毒、缓释、控释、定位和靶向释放等各种新剂型与新制剂始终是药剂学的中心工作,也是体现高职课程先进性的地方。课程主要介绍比较成熟的新剂型的制备方法、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及相关理论,以典型实例贯穿实际生产操作全过程,以生产或实验室操作过程顺序组织课堂教学。我们讲解的药物新制剂主要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给药系统等。
1.4 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是药房的重要工作,也是药剂工作者必须要熟悉的内容。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日后在药品流通行业的工作。
2 教学方法
2.1 流程教学法药剂学具有知识点多而分散,叙述性和记忆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清晰明确的引导性思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采用流程教学法可以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整合进药物剂型的制备或应用流程中,使学生对药剂学的内容有清晰的思路,沿着剂型的制备流程,非常容易掌握各种剂型的学习内容,学习药剂学不再是死背硬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1]。如对中药剂型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将内容归纳到以下流程中,对本章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围绕着这张流程图来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启发式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药剂质量要求的讲解过程中,抓住“安全、有效、稳定”的原则,启发学生探究如何才能使片剂、注射剂、输液剂等实现以上目标?对个生产环节如何控制?对生产环境有哪些要求?需要哪些质量控制指标?使学生在能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讲练结合式的课堂教学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讲”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讲习后,出一些灵活性高且能体现课堂重点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自己练习后,教师再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注射剂这一章关于调节等渗的计算方法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方法(如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结果数值有差异,再提出问题:用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同学马上就会仔细地翻阅书本,找到答案:原来冰点下降数据法计算出的是100 ml该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则是实际溶液所需加入的氯化钠的量,自然有区别。此后教师再对调节等渗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剂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屏、动画等,并在使用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2]。如在片剂讲解中我们通过动画影片展现压片的全过程;通过网络将药剂学的发展动态和企业状况介绍给同学,推荐课程国内外相关网站;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5 改革课程作业与考试方式从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改变常规的作业与考试方式[3]。课程作业除了传统的书面题目外,还经常布置药剂学文献检阅与综述题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式,如以期末开卷考试为基础,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综述能力(归纳报告)、平时测试和课堂讨论、课堂出席等情况综合给分,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学习、注重活学活用,防止期末突击应付考试。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药剂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从社会、岗位、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的设计、调整、改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晓英. 流程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9.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1药剂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侧重点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作者:孙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38-239.
[2]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3]崔纯莹,崔国辉.药学专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内容改革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21-23.
[4]陈亚,柯丽萍.因材施教提高药学函授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3-24.
[5]陈钢,杨帆,罗娇艳,等.“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医药导报,2014,19(11):137-139.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剂学 学习方法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2-01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涉及面广。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内容。药剂学与很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包括化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化学等。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药剂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药剂学也是很多药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药剂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学毕业生的整体能力和质量,也影响到各分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如何学好药剂学,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药剂学的主要方法。
1 明确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建立学习方法
在学习药剂学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哪些?药剂学是利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备成合理的应用形式(即剂型)的一本实践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贯穿于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要点。例如有些学生会问“如何分离中药的某些成分”、“某单体成分的药理活性如何”等类似问题,学生将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研究内容混为一谈,学习起来比较混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明确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学生应该清楚知道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庞杂并且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需要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但在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上,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和特点为纲,逐渐扩展内容到主要组成、制备工艺、所用辅料、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等方面。根据剂型概念和特点可以推断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制备工艺等。例如,学习脂质体制剂新技术时,应以其概念和特点为基础,即脂质体是含有磷脂和胆固醇的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然后再扩展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等)、脂质体的分类(包括大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脂质体的质量评定指标(包括包封率、载药量、药物释放等)。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脂质体的发展概况及新型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及热敏脂质体)等。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剂型概念和特点,找到制备工艺―分类―质量评定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是药剂学的各知识体系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2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点内容
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成型过程的相关理论、制备工艺及合理的处方设计。其原理渗透到各章节中,是学习药剂学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基本的制剂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制剂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是各药物制剂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剂型。根据片剂的特点,有三种压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粉末制粒压片等。那么如何选择各压片方法呢?湿法制粒压片法是最经典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药物和辅料均匀制备成流动性很好的湿颗粒,经整粒后再进行压片,有效地解决了片剂均匀度、流动性等问题。理解了这样的压片原理,可以进一步重点掌握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和剂),理解各种辅料成分及特点及随后的包衣技术。再例如固体分散体技术,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药物在载体中以微晶、分子溶液或低共熔物状态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意义是在于难溶性药物的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能力。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介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干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并熟悉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包括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小;工业化生产困难等。进一步理解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鉴别法、粉末X射线鉴别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拉曼光谱鉴别法等。最后掌握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微观形态、药物释放性质等。
3 重视实践及课外探索
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探索。广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上所学习往往都是最基本和典型的制剂技术。如何将课堂上的制剂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际制剂开发和设计尤为重要。因此,药剂学实验课特别重要。通过药剂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制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药剂学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何将药物制备成该药物制剂?该药物制剂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包合物的实验中,采用具有空穴结构的β-环糊精来形成中药提取物包合物,利用饱和水溶液的方法来制备该包合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书本中所提到的包合物各种理论和实践。另外,学生应多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药剂学问题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模式及应用实践。透过表象看本质,有效地加强各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学好药剂学要根据药剂学的特点及规律性,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对药剂学的综合理解。
参考文献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着、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药剂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方剂学;学习动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56-03
Abstract: Formulaology is an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TCM foundamental course.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 way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nterest and to make the formulaology learning not so difficul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measures of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djusting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in different TCM majo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ven cases, reciting prescription songs,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
Key words: formulaology; learning motiv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方剂学的学习不仅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及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思维,因此学习难度较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不高。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方剂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三方面
第一作者:李君玲,讲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通讯作者:李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支配: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交往动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源于外部原因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是为了维护个人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源于内部推动力量的动机;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内部学习动机[2-3]。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教研室方剂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方剂学课程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进行探讨。
1 明确R捣较颍适应不同“交往动机”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中不同行业的需要。一门课程讲授成功的标志,亦在通过不同的讲授方法满足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方剂学是学习中医的主要课程,也是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明显不同,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以医师为主要就业岗位,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则以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为主[4-5]。故笔者认为,在对中医、中药2个不同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其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讲授内容,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交往动机”,从而调动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积极性。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师为其准备了更多的病案讨论、临床见习等机会,符合其未来医师临床诊断、处方的“交往动机”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讲授过程中除包含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核心知识点外,适当添加传统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已上市的常用中成药、方剂的不良反应等实用性知识作为课堂的拓展内容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各专业的学习深度,同时在讲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时,结合方剂中的配伍核心点,使其知其所以然,促发学生学习方剂学核心配伍知识的兴趣。由于加入了更多新的课堂素材,在选择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授课内容时,应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方剂内容进行精编简述,突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5]。
2 难易病案结合,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对于方剂学课程的学习来说,以临床实际案例作为方药讲解的切入点,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应处方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其原理类似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6]。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病例更为适合临床教学的讲授是教师面临的问题。目前多数方剂学教师赞同选择发病率高或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典型证候特点的简单临床病案进行病例引入,从而顺利成就“交往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学生座谈中,多数学生也认可这种做法。
尽管如此,方剂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经典方剂的学习,掌握其配伍规律和组方结构,从而得到“举一反三”“知常达变”的效果。通过易引起学生兴趣、证候典型、浅显易懂的病例,固然可以较容易地导入所要学习的方剂,但是重复简单的临床病例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而中医临床的重要核心是证候,只是引用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某一典型疾病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专病专方的误解与记忆,却会忽略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7],只有在不断解决旧问题,又面临新的更难的问题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因此笔者认为,在方剂学课堂中除需引用一些典型病例外,还要收集一些疑难杂病等非典型验案作为学生的病例讨论,以学生作为主体判定该案例应当使用何种处方。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只有把握好患者的核心病机证候,对证处方,才能效如桴鼓,达到讲授中医方剂学的最终目的。
3 方歌自编,促成“成就动机”
方歌因其以诗歌形式表现,朗朗上口,便于掌握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及配伍特点,因此方歌背诵历来是教师所推崇的记忆方剂的有效途径。尽管经典的汤头歌诀及各版教材所列出的方歌都是经过前人的仔细斟酌与锤炼而成,但是学生在背诵时难免有为背方歌而背方歌之弊。对于考试时所面临的药物组成、主治病机等相关考题,可能能通过背方歌迎刃解决,但是在遇到临床上的实际病案时,则可能由于没有从理解角度对方歌进行记忆,从而不能迅速想到对应处方。因此,与其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汤头歌诀进行背诵,不如鼓励学生自编方歌。前提是教师对方歌组成提出要求,如必须包含药物组成、主要配伍、针对的病因病机等,定期组织学生对自编方歌进行展示及解说,教师进行点评,奖励优秀。通过赋予学生编方歌的作者身份以及奖励的激励作用促成“成就动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方药组成配伍的兴趣,达到方剂学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的真正目的。
4 临床见习,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结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学生通往临床学习的入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方剂学开课的同时,即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临床见习活动,尽早成就其“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安排学生跟随名老中医门诊抄方。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结束后,完成一份临床验案品评,并组织开展相关病案分析组会,教师进行点评。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安排去临床药房尤其是中成药房进行实习,同样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讲授完毕后,完成一种中成药使用病种的调查并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有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增加其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要求学生完成验案品评或者中成药使用规律的调查作业,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方剂学中的内在配伍规律及临床实际运用,寻找方剂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契合点,从而达到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与临床应用的最终目的。
5 科研创新,激发“成就动机”与“求知欲”
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研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8]。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讲解经典方剂的配伍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配伍规律组成新的方剂,以适应临床中“证”的不断变化。这种临床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难点。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方剂学的灵活掌握配伍方法的目的相契合,因此将方剂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鼓励中医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配伍规律,熟练变换中药组成各种方剂,并通过实验课方式对其疗效加以验证,恰是一种极好的强化配伍理论学习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期目的相符又可促成学生的“成就动机”。
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方剂学创新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未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学生应结合目前的常见病,查阅相关文献,从所学方剂学中选择名方,结合当今新药研制、剂型改革、成方改良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设计科研思路,撰写科研方案和标书。教师对其方案进行点评,并可选出优秀方案推荐参加课外科研比赛项目等。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可有效激发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动机”,调动其学习方剂学的主观能动性。
6 小结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解决其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低的有效途径。中医、中药学专业因就业方向不同,决定了方剂学讲授内容有所不同,只有密切结合其就业方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验案的导入是引а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难易结合方可成就其“交往动机”与“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编方歌,对方歌进行讲解讨论,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方剂深层配伍的含义;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法,适时组织临床见习学习,遇到问题,从方剂学课程中寻找答案;创新才能进步,方剂学课程中添加科研创新元素,培养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能力。然而上述措施实施的重要基础是需要有一定的方剂学课时量以及尽可能的小班教学来保障,如何调整方剂学的教学课时是我们今后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6.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2-244.
[3] 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4] 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5] 王璞,董玲,王聿成.适用于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7-8.
[6] 苑述刚,阮时宝,马少丹,等.《方剂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光明中医,2014,29(6):1341-1342.
[7] 戈芮卿,宋颖洁.试论成就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学周刊,2014(6):10.
[8] 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