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运筹学知识范文

运筹学知识范文

运筹学知识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后期,运筹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工程管理类、工业工程类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大多开设了这门课程,并进行了相关的课程平台和资源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运筹学研究的过程包括了形成问题、构造模型、提出解案、进行检验、建立控制,直至付诸实施为止的所有环节,这种研究过程完整性的特点决定了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学习运筹学课程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做进一步探讨。

二、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较强。一个完整的运筹学学科体系包括了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多个分支,其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多方面和多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特性。同时,运筹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发展。运筹学课程具有的这些特性,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也是对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

2.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是一味强调运筹学课程中的概念、算法、公式、原理,偏重于知识目标,忽视了实践教学。虽然学生学会了大量的算题,但在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并未有所体现。这种定位也恰恰违背了运筹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社会的教学要求。例如“运输问题”模块,将教学目标只定位为“要求学生掌握求解最优调运方案的表上作业法”,忽略了对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物品运输在不同情况的改进与优化问题上进一步探究的过程。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我国高校运筹学课程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4+0应用型本科专业采用64课时平行班授课。多数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老师花费的时间多,而收到的效果甚微。另外,由于内容多和课时少的局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投入力度不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做到兼顾,且对学生合作讨论重视不足,未能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

4.教学方法手段不够创新。目前,运筹学课程讲授方法仍然以“一个黑板+一块粉笔+一张嘴”的方式为主,再辅以多媒体。比如在讲授“最短路算法”项目模块时,只是把诸多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算法的解题步骤推导给学生,忽视与学生间的互动,更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启发和挖掘,从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程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对案例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等创新教学手段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倦怠,认为“学不致用、学无所用、学非所用”的现状。

三、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吃透”教学知识内容,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学生可通过向教师提出问题、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合作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才是引入和设计具体的案例。案例要突出鲜明,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例如,对于海南省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来说,引导学生探讨Dijkstra算法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运输问题的应用价值,如何去实现成本最小,时间最少的目标。这样,让学生充分体验整个探究思考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对Dijkstra算法的掌握,又学习了如何应用知识来进行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鼓励学生到具体的生产管理部门收集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挑战欲,也能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最后,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后有所收获,对后学的学习不断保有兴趣和动力。因此,考试不是唯一的方法,考核方式是机动灵活的,可以采用成果汇报,、论文等形式。

2.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往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基本上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自己课后练习来完成。“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和网络技术渗透到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颠覆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型,但这种主动学习需要借助于课程网络平台和教学精心录制的一系列模块化微视频等教学资源。短期来讲,由于上课课时等因素的限制,运筹学课程任课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经理远比传统授课方式要多,学生如何长久保持学习热情来课前“内化”原本掌握困难、计算量大的知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但作为长期课程建设,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运筹学课程,给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计算机上机实验教学法。由于运筹学问题的结题过程相对比较冗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心存烦躁。通过上机实验,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增加自己的职业节能。应用于运筹学课程的计算机软件常见的有:Matlab、Lingo/Lindo、Excel、Winqsb、管理运筹学等软件。以Lingo/Lindo软件在运输问题教学中的应用为例,通常的求解方法是表上作业法,该方法包括建立初始方案、检验、调整、再次检验等多个步骤,过程比较烦琐,也容易出错。考虑Lingo/Lindo软件的应用,要求学生先构建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新打开的Lin-go/Lindo软件窗口可按照软件语法直接输入模型,点解工具栏上的“solve(求解)”按钮,也可将模型的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原始数据等通过程序代码的编写,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得到与表上作业法一样的结果,但计算机执行命令很快,求解结果一步到位。然后,学生将结果进行分析辅助决策并生成上机实验报告。这种方便快捷的计算机上机实验教学,使以往学生认为的枯燥无味的大规模复杂运筹问题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4.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运筹学课程为例,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游戏环节。设计的教学环节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安排合理。比如动态规划多阶段最优化问题可以设计“火柴棒”游戏、网络分析最短路问题可以设计“渡河游戏”、博弈论问题可以设计“数字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等。教师要明确游戏教学的目的。游戏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根本目的还是教学。一堂宝贵的课堂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不宜过长,整门课程使用游戏教学的频率也不宜过多,始终让学生保持对游戏的好奇和新意。

四、结束语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对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比如,案例教学法对选取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要求,要有教师的全面剖析和点评,还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所学的运筹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的作用。“翻转课堂”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完成,仅仅依靠任课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课程课题组、学校层面等的支持与配合。计算机上机实验教学法则要求学生先进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基础等。另外,在游戏教学法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运筹学研究报告[J].运筹学学报,2012,(09):1-48.

[2]刘春梅,李明武.基于案例分析的物流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6,(03):184-187.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运筹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可以从在线网络课程、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等轻易获得,因此,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同时,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人们可以快速学习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鉴于此,对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开展多元化教学与考核,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培育出适应社会要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1]。运筹学是应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科学。既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应用课。学习这门课的任务是使学生以数学知识为主要工具,寻求由生产、管理和生活中提出的若干问题的最优方案[2]18-20。运筹学课程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先导课程,结合特定的实际问题,提供以数量化为基础的科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优化方法、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并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运筹学课程多元考核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运筹学课程是56个学时,其中48个理论学时,8个实验学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以往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线性规划及动态规划的基础理论。其中因为线性规划内容的基础性、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的重要性,该部分内容所占学时较多,注重让学生掌握其原理、方法。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很多理论性的内容作为提高内容和扩展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而将上课内容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展,增加了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和决策论的重要内容,拓宽知识面,文理交叉,学科交融,使其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另外,实验教学部分,也不再局限于LINGO软件的基础使用方法及应用LING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而是设立了大量的应用案例,例如:选址问题、最短路问题、指派问题、装配线平衡问题、值班安排问题、旅行销售问题等。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将运筹学理论和专业的优化软件包两者结合起来,在学习运筹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直接得到优化模型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运筹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其快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筹学课程内容宽泛,应用性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若干优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应用运筹学的模型和方法独立地完成某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并进行求解。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思维、推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增设了学生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即全班分为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有2-3人,模仿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每个研究小组就某章的授课内容或专题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讨论,并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最后将其撰写为课程小论文,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小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技巧,能够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分析,并实现建模,然后运用常用软件,对实际优化问题进行分析、求解,最后结合问题实际进行合理评价,切实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部分针对具体的算法,使用了对比教学法,同时用LINGO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在对比中掌握两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三)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运筹学课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我们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取了“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的模式。一方面改变了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不合理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考核的标准是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60%和40%,最后综合成绩达到60分即考试合格。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出勤率占10%,课堂表现占5%,课后作业占15%,课程实验占20%,小论文占15%。

二、运筹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对运筹学课程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改革实践,并与2015-2016学年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如下:1.学生课堂出勤率有一定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课堂出勤占有一定的考核比例,另一方面是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课堂气氛更活跃。因为课堂表现在考核体系中占5%,其中3%是基础分,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有突出表现者,酌情加分;上课玩手机、睡觉等捣乱课堂秩序,视情节而定,酌情扣分。通过这个考核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跟随教师讲课思路,将课堂搞“活”。实施过程中学生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有时还上讲台互动,参与感很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的优势。同时,上课玩手机现象也明显减少。3.课程实验学习效果较好。课程实验报告共四份,均是从实际案例出发,学生自主建模并用软件求解,切实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小论文要自助调试程序进行计算,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4.小论文水平有所提高。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生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有的学生对临县枣的销售问题进行建模,有的学生对学校小卖部的库存进行建模等,学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能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论文撰写水平得到了提高,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从试卷回答情况来看,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将近80%,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运筹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改进探索

尽管多元化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1.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课后作业和报告等开放性的作业,存在雷同现象,以后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适当通过作业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2.考核方式比较多元,但是小论文考核部分由于只提交一次,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以后的考核中可以先让学生交回小论文,老师提出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修改的机会,真正利用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还能让学生将知识与运筹学软件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在模块化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运筹学的课程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然后针对运筹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实施。教学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筹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1]。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2011年我校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运筹学归为运筹与优化模块。模块化教学改革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从能力分解出发)的模块体系[3]。

运筹与优化这个模块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模型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模型以后往往感到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是摸不到头脑,从而产生数学没用的想法,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的45分钟,一来提出的问题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一些脱轨,二来因为没有实际背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难给出满意的回答。随着模块化建设的深化,尝试将学生带到企业去,然后在现场向他们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再回到课堂上时给出的答案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每门课程的学时有限,这种将课堂搬到教室之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却给学时安排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必须继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需要。我们考虑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今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课下进行,既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也可以借助老师针对这个知识点制作的微课程来进行。把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研究基础

1.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2012年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4]。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知识内化”阶段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常常会有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鉴于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和老师提供的微课程等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老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进程。

1.2微课程

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的出现,以及它与翻转课堂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1.3慕课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含了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为高级人才。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鉴于慕课的以上特点,显然其可以成为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微课程的一种补充。

2翻转课堂模型的构建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最早是在2011年由美国学者Gerstein构建的[5],该模型将课堂划分为体验学习、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以及展示应用这四个阶段。我国的学者曾贞等[6-7]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构建了图1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开发和学习先行发生在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微视频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通过微课程和慕课开放资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内化、评价反馈和研讨总结则是在课中进行,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练习,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有集中辅导,又要进行个性化指导。该模式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课中注重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课后注重交流和评价。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充分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前面构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以“运筹学”课程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本次课程教授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年对大学学习的适应,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为45,将学生分为了15个小组,教师可以尽可能兼顾各个小组的协作交流过程并予以个性化指导。学校具备基本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可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3.1课前

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除了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之外,还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应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视频,以及相关专题的慕课学习网站等类型的教学资源。一般会根据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将资源分为基础部分和延伸部分两个等级。这里,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我们为学习者准备3个左右微课程视频,每一个微课程视频不超过10分钟,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8.5.2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网盘,方便学生们下载观看。教师会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的告知学习者,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统计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之后,学习教师准备好的微课程视频,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再学习了基础资源后,继续学习延伸资源。有一些内容还可以结合着相应的慕课来学习。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及时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资源和自定学习时间,很好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3.2课中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阶段,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3.2.1合作探究阶段

合作探究阶段可以由教师根据小组长之前汇总上来的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来安排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换意见,有些课前遇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已经得到完美的解决。这个阶段是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

3.2.2个性化指导阶段

个性化指导阶段为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因为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合作探究阶段也许不能够完全解决,这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这个阶段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体现。

3.2.3巩固练习阶段

经历了教师个性化指导之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小组内部同学应该总结收获,通过做练习来巩固重难点以加深印象。这时候如若练习时间充裕,则可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组间的心得体会交流。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他人分享,这时候对知识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3.2.4总结点拨阶段

总结点拨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事先掌握的情况由选择几个提出典型问题的同学来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通过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集中强调重难点以引起学生注意。

3.2.5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是课程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会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时候要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主要以激励为主。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课后从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复习巩固。

4实施情况与结果分析

在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后,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未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期末考核情况做了对比分析。这里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基础和人数均相当。因此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针对该课程我们的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组班级采用本文论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考核。比较两个班的学生测试成绩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85.34)高出对照班平均成绩(79.37)将近6分。再将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划为:69分以下、70~79分、80~89分以及90分以上四个分数段做出成绩分布统计图如图2。由图2,实验班的学生在这四个成绩段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3%,22%,46%,19%,对照班的学生在这四个成绩段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0%,26%,36%,18%。90分以上的优秀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实验班80分以上的同学远远高于对照班,而得分69分以下的比率实验班比对照班减少了7%,有了明显的进步。相信在总结了这次的经验以后,新一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

通过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翻转课堂不应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简单翻转,而且是从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9]。这种变革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师生角色重定位、精心制作课程教学视频、重建课堂对话。只有实现了这几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蔡敬民,陈啸.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3]邵一江,刘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58-63.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7]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49-54.

[8]丁自成,金美芳.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设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393-396,400.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4篇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形态,管理经营模式在知识经济方面表现出,其不是直接用于资源、物资以及相应的资金资本等等硬件技术,而是通过现代化时代的信息而产生的技术手段的有效地能动作用。从知识积累再到释放,这过程在企业竞争实力积蓄中表现如下。

(一)管理目标

高额收益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往往是通过增加产品数量的达到,扩大生产规模而改进管理模式则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所在。企业经营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要求则有所不同,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项目的产品质量则是在提升数量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产品售后的受理服务在合理的市场业务渠道中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良好的信誉和服务来赢得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对于创收利润的科学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管理思想

知识的应用管理应该与企业的管理系统想通知,这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能动效能只有通过综合型人才才能实现,这种有效载体的劳动力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所以,管理方式进行进一步深化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年代以“物”为重心的不再适用,而应该把业务重心向以“人才”为核心的思想进行转变,这才能体现知识经济的特点所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方式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加速这一进程的有效实现,需要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加强,管理意识不断提升,以便更好促进职能和创新的发挥。另外,还应该使得“以人为本”管理观念切实为企业创收而服务,利用好知识经济年代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对于企业在管理过程来说,还能使得企业文化内涵得以丰富,无形资产得到扩大。

(三)管理组织

在工业经济时代中,精细化管理、分工合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则是企业的组织与资源结构的特点,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相对较为高端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投资决策,这是由于时代经济与技术的限制影响,金字塔”组结构决定了重要的信息资源流动形式,这种垂直流动形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成效效果非常慢,在逐渐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要求下,经营生产管理方式与生产作业往往容易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使得经营目标情况有所偏离。所以,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管理团队应该具有灵活应变的组织能力、具有高效的活力、结构紧凑等特点,精干化的组织模式则是发展的需求,做好相关的结构组织管理部署与安排。

(四)管理策略

对于企业的有利战略资源来说,除了能源、物质以外,信息的作用性日益明显。另外,在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化的今天,在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信息在未来将会取代原来的传统经营生产中的相关因素,而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除了管理系统中资源结构安排相关工作外,强化在企业管理策略中的信息手段也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得到技术支撑,通过完善的信息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来完成合理的科学决策。

二、市场经济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

(一)问题分析

第一,在企业经济管理指导思想方面。企业的存在和运转,不仅仅包括基建设施和工作人员,更为重要的能够支撑企业生存的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能够起到钢筋的结构框架的类似作用,保证企业的精神。第二,企业经济管理深入改革方面。近几年,人们感受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优势,也体会要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时展的脚步非常之快,前行的进度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对于企业发展也是一样,经济管理模式也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想促使企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能接受新理念和新思想,能够预知变化和看到变化,使得那些守旧思想有所改善。第三,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的扩大发展肯定受到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能决定行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同时,对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二)对策分析

1、运筹学对企业的管理机制的指导作用独特可行的管理思想是作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需要在运筹学的基本原则下,坚持相互合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紧密联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运筹学在实际指导中的意义,为了更好不促进其效果,应该与实际工作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只有把运筹学的指导作用发挥充分,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才能促进其他人去进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对于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来说,应该相互促进运筹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于宽广全面的原则来说,为了更好解决问题,应该从广阔全面地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平衡发展原则来说,为了能达到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使得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所平衡。另外一方面,应该落实好运用运筹学的具体步骤问题。通过对于周边环境的观察问题入手,分析相关的限制条件,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合适的运筹学模型。对于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确定,为得到最优方案,选定模型的求解方法。在灵敏度分析方法的帮助下,能够对于求解过程的步骤和现实符合程度进行相关的检测和修正,得到符合要求的修正系数。

2、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推陈出新思维当今的企业的经济管理已经远远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尽管有的企业具备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环境和发展规模的限制,发展进度和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的情况,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浪费,使得企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另外,有些企业管理者不能很好预见企业的发展,企业危机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内部管理和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企业的全面管理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推陈出新思维,一是通过相关的改革经济管理理念,把创新活动深入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改革推新的新环境和氛围应该在企业中牢牢树立,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文化,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3、为促进制度的协同发展而进行经济管理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决策需要企业内部全部员工的全部参与,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方面的软化管理,满足更加人性化的管理需求。为了更好实现全面管理,不断对于内部管理和控制进行加强。为有效防止资金外流,应该对于财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控制和制约相关的财政部门,从而对于内部管理起到切实作用。

三、企业经济管理持续改进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5篇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实训课程开发思路与原则

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新型模式,基于工作进程的专业实训课程开发是通过对能提供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的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要求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构建物流实训课程,然后将物流岗位和物流课程的实训相连接构建课程。这样实训课程或课程实训环节会围绕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能力来开展,在链接课程和企业所要求的职位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一)完善开发思路

将物流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的实质,这样以个体为具体任务并获使其获得任务成果,从而进行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作为实训综合系统,实训课程的实施是应对企业需要而变动的。所以,追求学科架构的系统化不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特点,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则是其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中体现的工作流程来源于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岗位,这类课程强调学习项目中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放在学习情境中依据企业岗位要求而自我调节,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将工作任务整合从而形成课程。这种实训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学科型教师讲、学生听甚至闭门造车的课程模式,更能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开发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物流实训课程严格遵循企业要求,以期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所以这种课程是高职教育针对企业适应行业要求和发展的有力体现。这样,在开发课程中力求做到课程实训之间的环节协调,不会出现实训之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具体而言,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先确定物流整体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前导后续关系,同时明确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根据企业和行业的要求通盘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实训课程开发为例,在设置仓储作业、配送实训课程中通过模拟物流配送中心订单处理、进货作业、分拣作业、流通加工作业、补货作业、出货作业、车辆配装配载到线路优化作业、退货调货作业这一完整企业运作流程,以配送中心常规作业流程为依据设计配送各环节实训项目,和连贯实训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实践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7年开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2009年起,在物流专业推进构建根据工作进程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并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制定专业课程标准。2011年起物流管理专业逐步完善根据工作过程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教学标准,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所谓物流专业的工作进程系统化,即在一个生产运作实践中的物流企业,各工作岗位(群)所需完成的常规工作任务。物流专业“职业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开发的流程体系包括了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五个步骤。

(一)企业调研确定物流岗位群

依据工作课程开发实训课程的前提是企业调研,根据调研中反映出的企业要求确定物流岗位群,并罗列清楚岗位群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和责任义务,然后以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归纳出物流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详细分析职位能力。所以,企业调研室该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力途径。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调研得出物流岗位群的分析结果为:企业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包括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企业的物流作业与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相关岗位包括运输作业与管理、配送作业与管理、仓储作业与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等。

(二)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调研的岗位要求和专业发展状态来分解大多数企业中较常见的工作任务,通常被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的过程便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了解物流行业具体工作内容的过程,这样在设计专业课程中便可将行业中典型职业能力和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相融合。这一过程中,院校可以和企业一线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采用诸如头脑风暴等方法将物流所涉及的岗位活动进行分解,使之形成多个独立的工作项目,最后确定每个具体工作项目的任务,提炼出物流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从而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三)行动领域归纳

根据物流专业整合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形成综合行动领域。如图所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整合的部分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出具体的行动领域。

(四)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实训环节或实训方式,进而转换成课程。然后进行课程设置。根据物流专业的专业要求和技能指标,依据企业职业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与设计,可以归纳出职位的关键能力和学生走向企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课程的主次关系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形成“能力对接课程,课程培养能力”的对应关系图,依据从易到难的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的顺序。如图所示。

(五)进行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

归纳出的每一课程为一种学习情境,在情景实施过程中是以项目、产品、服务、功能为载体,真是反应物流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规划是根据物流领域职业特征所分解的学习主题通过实训课程的教与练习所完成的。

三、结语

综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欲以工作过程开发实训课程必须以企业调研为基础,针对调研结果分解物流职位的核心能力,再与专业课程相对接,建立课程过程中,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都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而重新构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向学生展现不同情境下的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课程改革形势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连接,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转变能力的培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王慧盟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法的运用

1完善案例库的建设

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自然离不开案例。然而,案例教学一直被案例缺乏的现状所困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好的案例,一直都难以开展案例教学。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很有必要。案例库的建设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由于案例本身比较复杂,加上一些学校资源有限,一般的教师很少有动力去编写案例。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合作与支持,把案例库的建设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同时,高校也应该在财力上给予支持,让高职教师在案例库建设中没有后顾之忧。

2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2.1案例准备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案例准备工作。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对于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寻找合适的案例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这个任务比较艰巨。国内物流管理教材中,相当一部分案例无法讨论,对教学帮助不大。有的案例篇幅太短,数据资料有限,直接影响学生的分析与判断;有的案例只是单纯地罗列事实,事件中没有合理的问题,难以让学生产生思考;还有的案例不够典型,缺乏借鉴的价值,学生学习这样的案例没有多大效果。因此,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并不容易。教师要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查阅参考书、报刊杂志,定期参加物流管理的研讨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现有案例。另外,教师要经常与企业结合,开展社会调查,将一些企业的成功实例转化为案例。

2.2案例讨论

案例需要得到充分的讨论才能发挥其价值。案例讨论需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决策的制定需要什么要的标准?那个决策最合适?如何实施制定好了的决策?如何评价案例的效果,等等。案例讨论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越活跃,讨论就更充分,发言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因此,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应该随意参与讨论,也最好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以免影响学生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能及时纠正。

2.3案例点评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有利于讨论的持续进行。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点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不够深入,也可能会有一些遗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有效结合案例的环境和事件。如果学生表现很积极,教师可以给予表扬,这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案例点评不仅包括教师的点评,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点评,因为学生点评更容易让大家把精力投入到案例中。每次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首先要分析本次的讨论是否充分,涉及到的问题分析得是否透彻,并把学生的观点或结论进行归纳,让整个讨论更加一目了然。

2.4考核评价

物流管理教学需要合理的考核评价。让学生的成绩与其在教学中的表现挂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力。每次案例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准备、发言成果与报告进行详细的评价。案例教学实践性较强,因此,考评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例如,平时成绩可以占学生整体成绩的40%左右,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案例教学。考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尤其的对于案例讨论的考核,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通过自评,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及时反思自己,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自评和互评能为教师的考评提供重要依据,教师考评后将结果直接计入平时成绩。

3总结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材为中心,讲述的方式以灌输知识为主,从书本到概念,教学环境只关注教师向学生灌输了什么知识点,不会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案例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推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重的每一个环节,从案例准备、案例讨沦、案例点评到考核评价,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者:刘敏单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模式

1顶岗实习的特点

1.1顶岗实习的工作地点较为分散

一个企业一次能吸收的顶岗实习学生数量有限,故顶岗实习的工作地点会比较分散。物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一线操作员工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在需求旺季时),所以一个物流公司一次能接收的实习生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的物流公司一次能接收上百个实习生。但是由于物流公司辐射范围大,就算许多学生同时进入一家物流公司实习,也会在集中培训后被分散到各个实习点。

1.2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一是由于学生比较分散,信息传递不够集中;二是有空间距离,不能跟学生面对面交流;三是管理内容增加,涉及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实习问题的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劳动纪律、职业素养、实习态度的管理等。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与各种货物、设备打交道,因此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尽量避免出现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或自我保护不到位而受伤的情况。

2顶岗实习的实施条件

2.1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纲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其中。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与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从知道物流、认识物流到了解物流、会做物流。

2.2学校具备相应的校内实训条件

顶岗实习的关键在于“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职业性,这要求学生在进入这个教学环节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否则很难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这些必备的专业技能仅靠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有实际动手的学习机会。因此,对学校的校内实训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院有一个省级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学生从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进行校内实训,这为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学习场所,企业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学校建立一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与许多大型的物流企业有合作关系,如远成物流、荣庆物流、宅急送、顺丰速运等。每年学院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将所有学生送到合作的物流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3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

3.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顶岗实习不同于校内实训,学生具有职业劳动者的身份,因此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实习指导老师的指派。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必须为每位实习生指派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实习指导老师在接到实习任务后,要制定相应的实习指导大纲、实习指导计划和实习指导书。第二,做好思想教育。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学校必须做好相关的思想教育。物流行业是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同时,由于物流的特殊性,一般的物流工作场所都会远离市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吃苦耐劳。这些职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起,就要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物流简而言之就是物的流通,因此不可避免与货物打交道,不管是运输、包装、装卸搬运还是仓储,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作业规范,不违章作业,保护货物安全和人身安全。

3.2做好顶岗实习中的管理工作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和学校要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不一定能跟随学生一起到实习单位进行指导,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因此要注重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不能经常到现场指导学生,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三是找机会看望实习生。虽然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不能经常到现场指导学生,但是也应该抽出时间到实习单位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四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考核工作。要求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认真学习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掌握工作岗位的工作方法,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

3.3做好顶岗实习后的考核工作

实习指导老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考核监控外,在实习快结束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手册填写、实习报告撰写和毕业答辩。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利用实习手册认真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重要实习环节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等)、实习体会、收获和教训等;实习的后期学生需要按实习指导书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顶岗实习报告;最后进行毕业答辩。学生与至少两名实习指导老师(包括一名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考察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进步。

4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才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之中将其提升,同时在工作中了解物流业务的作业流程、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对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特殊问题处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海英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物流管理”专业,更多的是被“管理”两个字所吸引,他们觉得毕业以后会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一开始就对专业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也存在很多带“管理”的课程,如仓储管理、生产运作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上述课程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误导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物流行业中的管理人才固然重要,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作为培养一线操作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一线操作和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

2.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短时间兴起并快速发展,很多学校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的培养认证就开始设立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多是抄袭其他学校。由于学校所在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育水平与资源、经济发展和结构等都不相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不能体现对地区经济服务的专一性。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高职教育要培养地区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应用技能性人才,积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很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物流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服务区域经济。

3.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很多学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时候,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都相对滞后,很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刚毕业不久的高校硕士毕业生,要么是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转行充实而来,基于以上两点主要突出的原因,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很多理论课照搬本科学校的课程,对于本身理论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与实际工作也相距较远,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的生产安排、配送管理课程中的线路的设计和优化等。

4.学生课外活动脱离专业需求

大学生活除了课程的学习、书本的学习外,课外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外活动并没有体现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活动开展雷同,如歌手比赛、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意义重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在定制活动的时候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性。

5.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前高职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双师型”师资,但是目前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双师素质比例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的讲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招生目录中设置的时间较晚,很多教师本身就专业不对口,根据调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很多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

6.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的通行标准是“双证毕业”,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很多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是停留在唯一试卷评价,通过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不科学的。就职业资格证方面,对口物流管理专业的证书主要是初级物流师和中级物流师,而这两个证书的考核依旧是试卷的书面评价,通过背诵考试参考书中的重点就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拥有高级职业证书,而这个高级物流师却不能解决物流行业中的实践问题,因此国家亟须出台一个贴合实际的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

二、解决人才错位培养的对策

1.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属性

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教育,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必须要体现职业的属性,为了体现职业属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分成技能模块进行展开。职业属性分三个模块,分别是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基本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英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核心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物流企业商务核算能力、物流采购能力、物流仓储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职业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推销与谈判技巧能力等。

2.专业发展与所在地区积极互动

为了进一步贴合专业人才服务所在地区,首先要对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与水平、物流企业类型、物流企业人才所需的规格等进行一次彻底和详细的调研,通过教师的走访、企业专家的座谈,为专业服务地区经济提供相关的建议。一般说来专业主动服务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通过市场的调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和培养方向进一步细分,如沿海地区的专业可以细分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内地汽车制造为主的城市可以发展汽车整车和零配件物流及快递物流等;其次可以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订单培养模式,通过订单模式的个性化教学,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并且可以在用工的高峰期尝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缓解订单企业在用工高峰时候的人力短缺问题;最后建立企业经理大讲堂机制,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定时到学校与学生见面,举办讲座,通过多渠道的联系和互动,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坚定积极投入地区物流事业发展的决心。

3.建立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比理论教学更重要,所以教育部在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中,要求实践的学时要大于理论学时或者是一比一,对于物流管理这样实践较强的专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说来,理论教学可以从四个层次入手:第一层次为理论课程中参透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市场调研;第二层次为实训技能模块,如仓储模块、国际货代流程模块;第三层次为顶岗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工学交替模式;第四层次为毕业实习,落实单位后进行半年的毕业实习。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层次递增,形成一套科学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4.课外活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展开

为了让课外活动积极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设计富有职业特点的课外活动意义重大,以课外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外活动可以依照以下思路去设计。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各类的基层体验活动,如为城市清洁打扫、交通维护、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服务等工作;还可以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节,如物流营销与演讲比赛、仓储设计大赛、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比赛等。

5.打造“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

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保障因素,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现状,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手段来丰富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积极培养自有的师资资源,健全自由师资顶岗实习制度,通过顶岗实习,掌握实践技能,满足“双师素质”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为了缓解自由师资实践能力的欠缺,可以把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请进课堂,尤其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师傅的讲授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教师还要与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沟通,相互学习合作,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为本地区的物流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6.建立完善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结构体系是考核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基本依据,要改变单一的课程试卷评价的单一模式,多方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进一步降低试卷考核的比例,把实践教学放到人才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位置,建立分技能模块考核的模式,只有每个技能模块考核合格才能拿到毕业证。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要积极建议当地教育部门或者是协会组织,推出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职业资格证书,让证书的考核内容更贴合实际工作情景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中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重要依托,既给专业发展带来机会,也对人才培养规格规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祝丽杰黄晶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创新

从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重点专业开始,我们即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到2011年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效果突出、务实易行的“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为:一岗:指设定一个“虚拟企业工作岗位”作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借助“教师与学生、经理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过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设立相对应的某一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职业情境”设计,然后以该虚拟企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步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置身于某一“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角色之中,自觉地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求锻炼自己,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双轨:指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轨道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指上述两个人才培养轨道的体系结构。即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个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承接的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三个递进式的实训阶段构成。四合格:系指学生正常毕业的基本标准。即“课程学习、实践训练、综合能力考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个必备项目的考核成绩必须全部为合格及以上。以此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最终具备近期的就业优势和远期的发展潜力。“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置身于未来工作岗位,经过课堂教学学习,专项、综合实训培养和顶岗实习锻炼,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下“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专业认知,具备岗位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最终实现优质就业。

二、新模式推动引导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1.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成形,从2011级起,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经过充分调研讨论之后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在课程的取舍、归属模块划分和开课学期安排等方面变得更加合理,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能力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具体安排为:第1~2学期学习职业素质课程,第2~3学期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第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我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特别强调采用“项目化学习,企业化运作”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将班级(或小组)企业化、小组(或个人)部门化的基础上,把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安排于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之中,然后以某一虚拟企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步骤作为教学实施的步骤,利用校内多媒体教室、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组织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情境下“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在新模式的引导下,几年来我们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逐步形成了目前主要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次阶段构建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安排了入学军训、社会实践和不定期的专业教育、间歇性的短期实习等其他形式的实训作为补充。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体’结合,分段逐阶递进”。其主要内涵是:通过适当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在对所属行业和企业有了一定程度、感性认知之后,由局部“点”的具体岗位操作训练开始,在具体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对完成该任务的全流程进行“线”的模拟设计和实施,其后对整个任务完成过程当中所有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并最终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机会使学生得以把自己在校内掌握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和社会的“立体”环境中去进一步检验和锤炼,从而使学生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中心,以“技能‘点’、流程‘线’、关联‘面’和社会‘体’”为基本结构要素;其构建过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从独立到综合的循序渐进性原则,与真实工作任务、作业流程和环境条件尽可能接近的实际吻合性原则,以及在校内外教学组织中能够顺利实施的简便易行性原则;其建设成效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收获成长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同步性。

3.进一步规范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考核工作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从2012届毕业生起开始严格执行包括了课程学业考核、顶岗实习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等四项主要内容的毕业资格审查工作。其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要求,后两项是标志性成绩。比如关于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系指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对其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评价检查,目的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在理性思考、独立意识、协作交流等方面的成长加以最后的培养,并尽可能给出中肯、恰当、客观、具体的鉴定评价。考核一般采取方案策划、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不同的形式,考查学生在信息处理、创新协作、理解表达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能力。毕业资格审查工作落实执行以来每年均有1-2%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如期毕业的实际情况,加上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不断强化、细化的诸如课程考试资格审核、补考重修规定重申等制度措施,共同形成对校风、学风强大的正向引导和约束作用,正在逐步改变一些学校毕业把关放任自流的松散状况,使其重新成为体现高等学校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

4.推动了教学条件建设,促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首先,新模式推动了实训条件建设。在学院政策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院校内目前已拥有集多种现代化物流设备和先进物流系统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室”,投资300余万元,面积1100多平方米,能够面向五个专业同时满足100多名学生的实训需要,其中超市模块由学生轮流组队通过竞标自主经营管理,进行全真实战锻炼。其次,新模式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中倡导的关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技能竞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和毕业综合能力考核等工作都对教师能力水平提出很高要求,自然会在这些过程中推动教师成长。第三,新模式促进了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否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与其所处的政策机制环境关系密切。近年来,我院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进,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这些创新实践都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大环境和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很明显这个背景、环境的内容和质量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年我们在对外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对内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几方面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是企业近于饥渴状态的需求,让人产生“人才稀缺”的感觉,另一方面却是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实现快速就业或优质就业,给人以“人才过剩”的感觉。企业对于求职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适应环境的时间较长、安心工作的稳定性较差等,而学生对企业的不满则大都集中于岗位不理想、工作太辛苦、环境条件差、待遇收入低等。由此可见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实际仍然脱节较远,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且预期导向一致呢?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倡导和追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课程评价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但实际效果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核心仍然集中在因价值观差异而导致的认识错位上。因此需要我们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职业心态、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礼仪以及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比如通过校内开发的创业实践项目和校外企业以“订单班”等形式的早期介入,增加学生的职业理解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2.校企深度合作方式与途径的创新性问题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学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寻求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而企业却由于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校企合作还普遍停留在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相挂牌、专家讲座、认知实习、推荐就业等浅层次合作,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双方合作的共赢点和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企业的关注点和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可行性。因此我们不妨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分析和常见的合作障碍分析入手,给予针对性的应对解决措施。具体如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运营成本、市场空间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进企办校,建设“厂中校”,让工学结合的思想理念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真正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可预期的便利性。此外,学制安排与课程体系的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重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合理调整等,都是深化和稳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3.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保障性问题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基本的教育规律,尤其对于高职教育更是如此。而实践教学作为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念最重要的体现形式,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参与程度更充分才行。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方法等存在不足,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主动创新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现有教学模式下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需求,如何在小组化教学中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团队位置等,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实际困难。对此,设法提高实践教学项目的职业情境设计水平或许是一个短期内快速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具体如加强项目内容的针对性与真实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性与适宜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效果考评的客观性与灵活性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及学分制管理模式等长效措施从根本上加以保障和推进。

4.顶岗实习管理方式的有效性问题

顶岗实习是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方式之一,也是我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之一。但是由于教学环境、条件、内容、方式的显著变化,无可避免地会造成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实习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表现出松散性、开放性、复杂性与风险性等特点。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此采取的措施要么是粗放式的放羊管理,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其风险隐患和培养效果根本无从控制,只能是听天由命;要么是保姆式的专人陪护,差不多和在校园里边一模一样,学生的大小适宜全部由带队教师操心包办,管理成本极大且学生成长锻炼效果较差,仍然是温室花朵。对此,我们在几年的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先后探索了诸如购买学生实习意外保险、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与QQ群、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及考核专业导师、要求提交实习报告企业鉴定材料等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管理办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在学生实习稳定性、成长显著性、就业对口率、各方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尚未找到合适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期待未来通过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或管理技术手段的继续进步来逐步解决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尽管我们已充分利用学院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但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内部关系不完善的背景下,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探索、研究、积累和沉淀,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创新来继续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机制、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韩洲雄邵华齐卫军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管理下的高职课程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培养面向一线物流企业,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熟悉基本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物流组织、管理能力,能在物流领域从事物流信息服务、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包装、流通加工等方面操作或一线管理工作的人才。因此,高职物流运筹学的教学目标应为:强化传授学生的运筹学知识,注重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利用所学知识将专业或实际问题转化为运筹学模型、利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并依据结果进行评价、决策;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创新、科学、文化及非智力因素等,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和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二、创新教学设计的理念

高职学生普遍觉得数学理论、计算枯燥乏味,并且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生活没多大帮助,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但对那些能直接应用到专业及实际的数学内容很感兴趣。通过以上的学情分析,我们创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索中发展。通过有创意的学习,积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切实构建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理念,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按照“专业所需、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突出职教特点,精简理论,强调实用,注重就业需求、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从物流管理的各环节出发,选择与物流管理有较强相关性的分支,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整合如下:物流需求预测问题、运输调配问题、工作指派问题、物流中心规划问题、库存问题,货物配载问题、物流决策和物流系统评价等。在教学实施中,以专业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标准选择案例,重点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淡化数理运算方法的学习。运筹学问题的求解通过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从而降低计算难度。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突出案例教学。

新课的导入,选择物流管理专业案例。如导入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时可选择以下案例:设有甲、乙两个产粮区,甲可供粮60万吨,乙可供粮60万吨;现有城市A、B、C需求粮食分别为45万吨、75万吨、40万吨。已知从甲产粮区运往A、B、C市的单位运价分别为10、5、6万元/万吨,从乙产粮区运往A、B、C市的单位运价分别为4、8、15万元/万吨。问如何安排调运可使总运费最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然后提出问题:若运输问题中供需不平衡时数学模型有何变化?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结构有什么特殊性?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图上作业法来处理简单的供需平衡的运输问题。课程讲解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比如讲解整数规划问题时,可讨论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模型;讲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讨论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讲解储存论时,可探讨各种贮存模型;讲解网络问题时,可分析运输路线最短及运输量最大流模型。各种模型要难易适度,符合高职学生实际和物流专业实际。任课教师要做到:一方面根据专业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学习运筹学知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利用所学运筹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总之,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掌握运筹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方式巧妙结合。

运筹学课程的部分抽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动画的直观功能,展现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这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于: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减少重复、烦琐的板书,专注扩大教学信息量,关注学生的理解。比如讲授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由于计算步骤多,并且涉及较多的重复迭代,所以一块黑板不能呈现全部的解题过程,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计算思路,教师往往费了很大精力也无法让学生掌握单纯形法。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运筹学课程的其他部分教学内容,比如讲解求网络的最大流、运输问题退化解的处理等,则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展现推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掌握运筹学的解决方法,加深对运筹学知识的理解。因此,运筹学的教学,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方式巧妙结合,则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畅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运筹学模型的求解烦琐、复杂,教学过程耗时、枯燥。如使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迭代步骤多,过程烦琐,且当变量较多时,难以得到准确结果。传统方法求解,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感觉学习单纯性法的作用不大。若借助计算机,运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又如在课堂讨论、课后复习思考环节,利用QQ群这一网络交流平台,能使教师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堂上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机会。可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愧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第一,将运筹学的求解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展现,降低了计算上的难度,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提高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减少计算时间,进行结果的分析和问题的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深入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和支撑,通过生生协作、师生交流合作方式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6篇

高等学校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探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需求的竞争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继续深造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徽财经大学从2005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49人,2009年48人顺利毕业,47人取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硕士研究生14人,考研录取率28.57%,18名同学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006年招收第二届本科生45人,2010年44人顺利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考研录取率29.55%,13人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除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部分同学以外,大部分同学工作在银行、证券、投资和保险等部门,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是他们的优势和特色。

从2005级和2006级同学的成长以及知识结构来看办学方向是对的。在办学的过程中,对财经类院校开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不断探索,2004年申请并立项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该项目的研究及顺利完成,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依托我校经济、管理专业优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方向,我校2009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经济数学方向招生,近两年招生生源明显好转。经济数学方向是充分利用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科资源和“数量经济学”硕士点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凸显学科交叉的优势,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继续深造攻读经济(尤其是数量经济学等)管理(尤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迄今为止,全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经济数学方向招生的院校为数不多,经济数学方向也没有现成的培养方案可以照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选择专业趋于“实用化”的今天,在符合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1]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安徽财经大学的具体特点和学科优势,探讨具有经济数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数学方向的素质要求

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经济数学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专业素质[2],围绕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以下个方面提出要求,以体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济数学方向的特色。

1.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既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严格坚持标准不降低。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专业必修课包括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值分析(或计算方法)、数理统计、运筹学、数学建模等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了数学学科的几个分支,其作用和意义是很鲜明的。(1)函数论:包括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主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优化分析奠定基础。如一些宏观经济模型的优化的基础是凸分析、微分方程与泛函分析等。(2)代数几何:包括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经济学的规律打下基础。如多数经济计量模型与投资决策模型的数学基础是代数学中的二次型等。(3)概率与统计: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主要培养学生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不确定环境下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奠定基础。如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等。(4)应用数学:包括数值计算、运筹学、数学建模等。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极为有效的,也是21世纪的主流方法。为了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们严格把关采取有力措施。教材选用部级规划教材或者部级精品课程的教材;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教师授课。在数学基础的要求上要强于一般师范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更要强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

2.奠定经济学基础

为了体现经济数学方向的特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些经济类理论和应用的课程。开设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等必修课程,在教学上尽可能达到经济类专业对这些课程的要求;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如保险精算、经济预测方法、数据分析及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管理学、保险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课程。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素养;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经济、管理的知识面,这是其他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可比拟的。

3.加强优化类及应用性强的课程

最优化方法体现在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实际中去,也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数学的特点。财经类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别是经济数学方向要开设运筹学、数学建模、图论与网络优化、模糊数学等课程,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利用实验室做开放性实验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各个层次的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3]。多年的经验表明:建模能力的培养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4.加强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类课程

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必须解决好计算、模拟等问题,然后才能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模拟等一系列工作必须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编程能力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是C语言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软件Matlab与Mathematics、优化分析软件Lindo/Lingo等、统计计量软件SPSS与Eviewis和SAS等。许多大公司(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特别青睐熟练掌握Matlab的人才,因此要求该方向的学生要熟练掌握高级语言设计能力和熟练使用数学软件的能力,这是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5.拓展专业面增强就业渠道

对于经济数学方向的同学,如有条件和兴趣可以参加本学校第二学位(如经济类、工商管理类等)的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范围。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经济数学方向培养,就是要把学生锻造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拓宽就业面或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托并且互相支撑的,其中“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是最重要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济数学方向的灵魂。

三、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民办高校;创新实践

1992年,随着第1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举办,数学建模竞赛及数学建模课程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2017年有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1400多个高校近11万名学生参赛.数学建模竞赛的声誉越来越高,在高等院校和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重点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的积极性比较高,获奖较多,很多重点高校甚至出现上百个队报名参赛的情况,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及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参赛队数相对较少,成绩也比较一般.对于普通民办本科院校来说可能更是如此,民办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师资薄弱,主要以年轻教师和部分外聘退休教师为主,全国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对民办院校生源质量影响较大.学校数学教学的重心主要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基础课程,学校一般比较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有时不太重视,即使参加一些科技竞赛,也由于实力原因导致成绩不太理想,这从历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学校及成绩也能够反映出来.

1民办本科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

有一些意见认为,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能把基本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基础数学课程学习好,通过考试就不错了,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以及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课程难度大,组织参加竞赛有成绩的压力.但本文认为,数学建模课程及竞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1.1有能力学好数学建模课程

民办院校学生高考数学入学成绩相对不高,但原因主要是高考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差在解题技巧上,对于高中基本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大学数学学习不再一味强调解题技巧,能理解相关的概念,掌握常见的解题技巧即可,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大学数学学习难度不是太大.宿迁学院于2002年建校,是一所公办民营本科院校,目前办学已有16年.从历年的数学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各门数学课程学习成绩整体良好,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基础.学校自2005年以来一直参加江苏省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成绩在同类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从某种方面也是学校大学数学教学成果的体现.数学建模课程要求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得出结果.在整个过程中,对解题技巧的要求相对不高,即使是民办院校学生,只要态度端正,认真学习,一样可以学好数学建模课程.

1.2有必要学好数学建模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功利化思想加重,往往更看重学习的眼前价值,热衷于计算机软件、通信、经济和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基础的数学课程往往不太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不高,主动学习能力不足,数学功底一般,学习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民办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门课程围绕应用这个中心来组织实施教学,对于数学课程来说也应如此,只有讲清楚数学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巨大应用,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只有讲清楚数学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适当减少理论分析推导过程,增加数学应用知识的介绍,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进行很详细的讲解,这就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数学应用课程.因此,即使对于民办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也很有必要.

2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数学建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对宿迁学院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2.1注重知识衔接

限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民办院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来说非常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基本解题能力的训练,教师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相关应用往往介绍得较少,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更注重题目的解题训练及解题技巧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学生感觉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建模课程的要求相差较远,容易造成知识点的脱节,导致学生听不懂数学建模课程.如对于数学建模中的运筹学问题,往往要求建立约束规划模型,限制条件往往是不等式或等式,这些不等式或等式是线性代数中线性方程组知识的推广.在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讲解如何求解线性方程组,忽视对于实际问题寻找其中的变量,建立相关方程,学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那么运筹学问题中限制条件的寻找及建立就会显得比较困难.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教师往往认为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不懂和不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只强调线性方程组求解的套路和技巧,对于实际问题如何用线性方程组知识来解决不做任何介绍,学生也就没有机会了解线性代数知识的实用性,就更不用谈使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鉴于此,除了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进行补充之外,还在开设的数学建模课程中设计一次课的专题讲座,补充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线性代数知识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巨大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起到了知识衔接的作用,在讲授运筹学相关题目时,学生对于如何建立目标函数和限制条件也显得得心应手.

2.2注重学习兴趣

民办本科院校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对于深奥的数学推导往往有畏难情绪.数学建模课程中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上首先对一些生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使用数学方法分析求解.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论,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微分方程内容的案例有出土文物年代的推断,陈光标代言天杞园减肥是真是假案例;从手机导航这一问题来讲解图论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从洒水车洒水问题来讲解邮递员路径问题;从大学生手上的零花钱如何分配最佳来讲解运筹学中的最优化问题等.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适当降低理论分析推导的难度,增加计算机编程的解决方式.如对于运筹学内容,重点讲授对于实际问题如何建立约束规划模型,对于约束规划模型求解的单纯形法只做大概介绍,不要求掌握,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数学软件(Lingo)求解约束规划模型.对于图论中的Floyd算法,只需简要介绍算法思想,给出具体的Floyd程序,要求学生会输入数据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可.当学生理解了相关的数学理论,掌握相关的数学模型后,就能够使用所学方法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不由自主就会产生,学生会激发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转而喜欢数学,教师多年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如几个数学建模题目对学生的影响更有效.

2.3开设不同系列数学建模课程

民办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也各不相同,有必要开设不同系列的数学建模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宿迁学院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建模专业课,计算机科学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开设数学建模专业选修课,全校范围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参加暑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秋天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此外学校数学建模协会每年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建模知识活动,邀请教师做相关的数学建模讲座.不同专业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数学建模课侧重于算法和编程知识的讲解,数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和全校数学建模公选课侧重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及分析推导的讲解.多种不同类型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可有效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都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数学建模知识.学校每年均有5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及竞赛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受益面.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时,能利用所学的数学建模方法对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这充分说明学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果是成功的.

2.4组建数学建模团队

数学建模课程主要包含运筹学、图论、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等内容,数学建模知识的广泛性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广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授课教师很难适应这个要求.对此借鉴其他院校做法,将数学建模课程改为多名教师轮流进行专题讲座,每个讲座都由各个领域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1].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每个教师讲授的专题都是自己的专长,讲授起来生动、熟练,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二是不同专题由不同教师上课,学生会有一定的新鲜感,听课更加认真;三是能有效减轻教师压力,使教师专心于自己学术领域的研究,而不必花很多时间在陌生的领域里面.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授课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经过多年的实践,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做好指导和配合工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讲解答疑和学生讲解交叉进行.课堂上学生回答出问题或者把一个问题回答清楚后,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学习会变得更加认真,平时感觉到非常枯燥无味的数学,学生也能耐心地进行钻研.任课教师加入到学生班级QQ群,可以方便学生咨询学习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5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暑期培训时间为8月份的1个月,每3天1个专题,共培训10个题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对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编程求解,撰写出论文.经过1个月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一定的论文写作基础.之后组队学生报名参加秋天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赛代练,在竞赛中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水平.学校于2006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止2017年共参加了12届,历年共获得3项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20多项省级奖项,成绩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数学建模教学工作扎实,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竞赛培训模式科学合理.根据多年经验,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其数学建模能力、编程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次参赛的收获往往比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收获还要多.

2.6深化数学建模课题研究

数学建模课程对于各类问题往往只是面上方法的介绍,数学建模竞赛也只有3天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往往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没有被发现,课程考试结束及数学建模竞赛结束后,限于时间和自身水平,学生往往不会对学习过程和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针对此类问题,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对某些数学建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鼓励学生将研究的数学建模问题深入细化,建立模型,分析求解,撰写论文,投稿发表.通过这些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学生不仅对数学建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学会了如何写作科技论文以及如何投稿发表,这些使学生在后续的研究生学习以及工作中有着极大的优势.截止2017年,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历年共申报了20多项数学建模类的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数学建模相关论文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10多项省级、校级奖项,学生发表10多篇数学建模学术论文[2-4].参加过数学建模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挑战杯”竞赛的学生,其数学建模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队员也主要是此类学生.

3结束语

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改革活动,学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获得很大发展,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优异.相关教师积极做好教学研究改革工作,编写相关教学单元,将数学建模渗透到各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编写了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微积分》[5]、《线性代数》[6]、《概率统计》[7]、《数学建模》[8]等教材,申报了5项相关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发表相关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9-12],为民办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为数学建模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必定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如何进一步做好数学建模的教学改革工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曾庆茂,房少梅.大学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3(5):123-126

[2]于永志,申婷婷,周克元.储油罐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数学建模[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5):714-717

[3]韦敏,肖鑫,沈雁,等.离散对数数字签名算法的改进[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1):82-84

[4]卞慧雯,朱秀乐,韩同富,等.创意平板折叠桌的数学建模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1):30-34

[5]吴耀强,陆海霞.微积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6]赵士银,周坚.线性代数[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7]费绍金.概率统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8]靖新.数学建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9]陆海霞.概率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42-43

[10]周克元.三本院校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以宿迁学院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13-15

[11]周克元,费绍金.三本院校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1):70-74

运筹学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2.1培养目标

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基本情况及培养目标见表1[2~10]。可见,各高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均体现出了专业性及行业应用性。

2.2师资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2~10],各校师资队伍有一定保障,专职教师10~25人,学位以硕士学位及以上为主,大多数院校博士所占比例大于学士所占比例,另外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士学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方面,以管理学、情报学为主,也有医学、法学、理学等专业背景,较广的专业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得到强化。

2.3课程设置医学信息类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决定了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如何将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合理安排,成为医学信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综合机能实验、诊断学等课程;(2)计算机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网络架构等课程;(3)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4)外语技能课程;(5)数学和统计学课程。新乡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2)情报学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医学文献主题标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课程;(3)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4)社会实践。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卫生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卫生信息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XML与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图像、数据统计分析、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数据统计与信息分析软件包、卫生信息资源、医学信息分析、C++、数据库技术与医药管理应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卫生信息安全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病案信息学、国际疾病分类、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

广东药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信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Java企业开发、医学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企业资源计划、临床医学概论、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工程师实训。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统计学、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等。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医院管理学、战略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川北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与应用、医院信息流程学、数据库原理、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分析。可见,早期(2000年以前)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较完善,以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管理技能课程为主;中期(2000—2008年)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学习以概论为主,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主;近期(2009年至今)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数据库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课程。

2.4教学条件

9所院校均设有一间及以上实验室,大多安装了虚拟医院信息系统。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院校均有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还包括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司企业、医学编辑部门、疾控机构等,可以较好地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

2.5医学信息类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医学信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存在地区差异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时期开设医学信息类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在学制方面,基本以四年为主,学位类型以管理学学位为主;大多以图书馆和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证,但实习基地的范围还需拓展。通过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掌握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3建议

3.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如医院信息系统等),加大医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结构等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增加系统设计的题目与内容,同时避免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紧跟学科教育发展步伐,重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基础学科,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改革课程体系

以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带头人为重点,提高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毕业实习效果

在调研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丰富实习基地类型,扩大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提高专业影响力,重视毕业实习方案的制订,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高芳.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3]新乡医学院2017年招收专业介绍[EB/OL].

[4]信息工程学院[EB/OL].

[5]本科专业介绍[EB/OL].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工][EB/OL].

[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