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校园活动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校园活动管理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1篇

1.1由于缺乏艺术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很多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时,总是以非艺术生的标准进行要求和对待,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和艺术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有所不符,自然会产生较多问题。

1.2所以从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中我们能够发现,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先天性的不足。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这些不足,并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长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是本文将要集中探讨的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文化现象:在校园的空间下,参与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内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主要反映高校师生在校园内长期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生长和发展状态,具有鲜活的时展特点和校园特色的文化特征。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不仅能提升高校的校园氛围,增强活跃气氛,同时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断精进、受益、成长。

我们还能够从中发现,校园文化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并且其中包含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创新色彩和人文色彩,这与艺术的自身特点是相互吻合的。所以从这个切合点上来看,从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的角度来融入并增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2.1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从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艺术专业的艺术活动可以为校园增加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不仅可以增加校园中的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美化校园环境,并且可以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气氛中受到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学科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

第二,艺术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可以引导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活动水平,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为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艺术专业更是高校对位展现自我的一个最好窗口,是高校通过艺术活动展现自身形象和自身良好风貌的最好方式。这在学生和学生团体参加比赛和社会活动中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2.2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来强化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要使校园文化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生作用,就要将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基本意识并放置到机制当中来,使其形成良好的指导、规范和监督性作用。综合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力度和范围,鼓励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地开拓校园活动。要将音乐、舞蹈、绘画、摄影、设计这些形式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表现力的活动在校园中充分多样地开展起来,并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成长,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学生在课堂时间外有益事可做,从而起到管理和规范作用。

第二,将校园文化形成学校自身的黄金品牌。校园文化是学校向社会展现自我的最好窗口,同时也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擅长之处。以艺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长时间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和各种比赛当中去,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和比赛当中得到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系统组织、训练、演出等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很好的组织和规范性作用,使学生得到良好而科学有序的管理。

第三,将校园活动纳入学分制。学校可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次数、水平、成绩以及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而科学的评定,给予学生在学分方面的奖励,从而对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激励性作用,并确保学生在充分投入校园文化的同时,顺利完成自身学业,达到一劳多得的目的。

3总结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对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进行分析,认为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谋划全面的推进策略与开辟多维的实施路径,是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对省域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校园足球;河南省

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国家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家足球运动水平的基础工程。开展校园足球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就中国足球梦想,推动学校体育深入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个上亿的人口大省和拥有2000多万在校学生的教育大省,如何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对于全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进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5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带领专家组到河南检查校园足球工作情况时,对河南省近几年校园足球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与褒奖。本研究对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1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

早在2013年初,河南省就把校园足球工作办公室设在了教育厅,至2015年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教育厅已实际负责管理校园足球工作两年有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教育部门管理校园足球工作的省份,这为河南省校园足球的迅速起步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由教育厅厅长任组长,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由教学、培训、竞赛、宣传等部门构成的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研究、部署校园足球的各项具体工作及发展进程并形成会议纪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校园足球工作,保证了校园足球有关政策、举措的传播通道更加顺畅,强化了校园足球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使校园足球工作的领导机制更加有力和高效,为河南省校园足球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提供了管理与智囊方面的保证[1]。

2谋划全面的推进策略

2.1理念先行,目标驱动

发展理念是校园足球的方向引领,行动目标是校园足球的任务驱动,明确理念和目标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前提性策略。2015年,河南省先后下发了《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河南省校园足球的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河南省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和近期目标,以确保校园足球活动立德树人的教育性和夯实根基的基础性不走样、不变形[2]。发展理念可归纳为:育人为本,重在普及;面向全体,广泛参与;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足球是教育,是文化,是生活。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增加足球人口数量,夯实足球人才根基,为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成就中国足球梦想做出不懈努力和贡献。近期发展目标为:用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15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现对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人员、指导教师、裁判人员的轮训,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园足球的4级竞赛体系[3]。河南省副省长许济超在2016年全省校园足球推进会上指出:就现阶段而言,要以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人数来衡量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以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来衡量校园足球的发展水平。这一要求再次强调了河南省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和工作重心,为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指明了现阶段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且与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中对校园足球的定位和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为现阶段校园足球的科学、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多措并举,同步推进

1)合理规划布局,创建特色学校。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特色学校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中坚力量,创建试点县区和特色学校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支撑性策略,根据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特色学校的总体结构与区域布局合理,数量与河南省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基本适宜的原则,经过精心规划和认真遴选,2015和2016年两年间,已上报并获批国家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区3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130所,2017年将继续创建报批近500所,利用3年时间创建15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目标将超额实现,为今后校园足球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有序发展。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法制保障,强化制度建设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法制保障性策略。河南省校园足球办公室积极组织专家研制校园足球活动相关规章制度,为校园足球的正常开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基本依据。目前已制定出台《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行为规范》《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要求》《河南省校园足球竞赛管理办法》《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督导评估办法》《河南省校园足球管理机构和职责任务及议事规则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河南省加快发展校园足球保驾护航。3)完善竞赛体系,创新活动方式。举办足球比赛,创新活动方式是激励校园足球快速发展、吸引社会关注支持的有力手段,各级校园足球比赛和足球文化活动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竞争激励性策略。河南省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着力于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县区、省辖市和省校足办提出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校园足球比赛活动的要求,并把比赛名称分别命名为校长杯、县长杯、市长杯和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从而在舆论氛围上起到警醒和强化各级主管领导责任意识的作用。同时还要求积极创新活动方式,大力组织足球文化节、足球宣传栏、足球小球星评选等校园足球文化活动,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率和影响力。4)优化舆论氛围,吸引社会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环境支撑,优化舆论氛围是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环境支持性策略。河南省校园足球办公室要求各市县级校园足球办公室主动联合新闻宣传部门,大力进行校园足球活动的策划、宣传工作,以多样化的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战略意义,积极传播校园足球发展理念,及时报道各级各类校园足球活动,营造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舆论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校园足球发展。

3开辟多维的实施路径

3.1提要求强化普及

10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全省校园足球发展的重心所在。为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普及程度,《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要求》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每周开设一节足球体育课,每天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一次与足球相关的活动内容,每年组织一次校内班级足球联赛。“三个一”的要求对促进校园足球的广泛普及起到了强有力的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作用。目前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多数都能把足球运动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为广大学生学练足球提供了基本课时保证,同时还涌现出一批足球大课间活动特色鲜明的学校。

3.2抓评估动态管理

为加强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管理和督导,不断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省校园足球办公室研制下发了《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督导评估办法》,提出了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要求,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自查、改进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也加大了学校领导的责任压力。根据省校园足球办公室工作计划,2017年上半年将以抽查的方式完成对省内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专项检查工作。校园足球办公室还依托专业人员研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绩效评价体系”,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科学、持续发展构建更细致、更客观、更具有激励性的评估指标。

3.3搞培训提升水平

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为提高校园足球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教练以及裁判员的业务水平,河南省校园足球办公室两年来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校长、培训者、指导教师、教练、裁判员等省级专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已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相关省级培训。为了给各种培训活动提供科学、实用的培训资料,目前河南省校园足球办公室正组织专家编写包括教学、训练、竞赛、游戏等内容的校园足球活动指导书,还联合有关传媒机构共同研发了校园足球管理系统,为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设计、足球课余训练和足球比赛管理等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提高了校园足球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3.4树典型引领全局

用榜样力量带动全局发展,树典型经验引领共同提高,这是河南省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思想认识、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地区和学校的校园足球发展存在差异,实现一刀切的发展速度很不现实。于是,发现先进典型,总结典型经验,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省共同发展,必然成为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选择。河南省于2015和2016年已分别召开两次省级校园足球推进会,主管副省长和教育厅长到会并发表讲话,校园足球先进单位交流经验并作现场展示。

3.5办赛事激励发展

各级校园足球赛事和足球文化活动是激励校园足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力。河南省每年都要在校、县、区、市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举办“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2015年“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有113支球队,1800余名学生参赛;2016年“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有160支球队,3017名学生参赛;预计2017年的参赛队和学生人数将再创新高。2016年还举办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15届足球比赛,39所高校的800余名运动员参赛。与此同时,校园足球夏令营、训练营、足球教学观摩、足球送教、足球论坛、足球小球星评选等特色活动也相继展开。

3.6造舆论优化氛围

优化舆论氛围、吸引社会关注的推进策略不能成为空话,不能消极等待。省校园足球办公室一方面围绕校园足球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和强身功能,积极宣传和跟踪报道省内校园足球活动情况,另一方面还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营造校园足球的舆论环境。他们与河南日报签订协议,开设为期一年的“校园足球之窗”专题报道;与河南省影视集团协商,拍摄6集宣传校园足球的科教片;举办“河南省首届校园足球高峰论坛暨年度新闻总评榜颁奖盛典”;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个校园足球吉祥物“乐乐”;仅2016年就在河南校园足球官微、官网相关文章432篇。此外,校园足球办公室还组织了校园足球大篷车巡展,将“山娃足球”公益活动纳入校园足球办公室支持项目等,大大提高了校园足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赢得全社会对校园足球的关心与支持[4]。河南省在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在经济发达程度不高、足球专业人才紧缺、场地器材条件不足、学校缺乏专项资金等情况下,仍然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顶层设计和基层实施相互促进,推进策略与实施路径相得益彰,为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当然,目前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教育部门主管体育工作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从国家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立德树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真抓实干,常抓不懈,推进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校园足球管理机构和职责任务及议事规则的通知[EB/OL].教体卫艺[2015]1029号[2017-06-0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3]郭蔚蔚.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共筑梦想——对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2017(1):12-14.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3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构建体现传承与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为取向,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师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感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努力,提升我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推动全市中小学逐步形成彰显个性魅力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校风、教风、学风焕发新的面貌气象,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发展。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书香氛围浓郁、文化底蕴厚重、规章制度完善、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群体。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初步彰显教育品牌特色。

三、工作重点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

物质文化建设。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筑、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及办学条件和文化活动阵地设施等。

制度文化建设。指学校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等。

精神文化建设。指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教风、学风的培养,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设计,学校人际关系等。

行为文化建设。指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文化团队建设、学校典礼、提升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刊物等。

各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建立起符合各自实际的校园文化体系,凸现一校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

四、建设内容

(一)营造优美校园环境。科学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完成学校总体规划、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从硬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精心设计,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教育作用。各学校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化”规划方案,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外部形象。

(二)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校要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完善学校章程、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卫生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体育活动管理、校内外活动管理等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三)加强学校精神宣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主要突出表现在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上。

1.校风建设。校风是校魂,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要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提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校训,设计和运用好本校的校徽、校歌、校旗等,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校风。

2.教风建设。抓好教风建设,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3.学风建设。注意学风养成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等良好学风。

各校应将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予以最精炼的归纳,彰显在醒目位置,并不断向学生解读其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实践。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1.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组织学生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组织歌唱比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2.创新活动载体。各校要结合实际创设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学生阅读、书法、文艺、体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书画比赛、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陶冶情操。

3.创建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创办好校园文化刊物,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多种途径为师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鼓励组建校园文化团队,培养优秀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适时开展优秀校园文化活动阵地评选。

4.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育人的功能。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本地人文、历史、乡土、地理等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内容,开拓空间。

五、加强领导

(一)认真部署。各校要围绕各自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特色,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并报送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部署落实。

(二)突出特色。各校要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要在全面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找准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如: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书法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4篇

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高校的整体人文素质。常新的、具有永恒魅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唤起青年一代的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还能唤起青年一代对高尚、独立人格的追求和高尚道德的追求。1.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调适功能。其中育人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教育,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育,显现素质教育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张扬,可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审美、树立志向、塑造品质等成效。其次,在以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的校园规范与激励机制,把握住其正确的导向,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引导广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再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体活动特征,以其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和谐、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高校师生保持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态,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2.校园文化活动是有效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一方面,将学生管理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和内在动力。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教化熏陶、规范启迪等作用,又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协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文明言行的养成。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等特性,将教育管理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变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更能符合青年一代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并接受。3.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行素质教育。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意识,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的两大抓手。它们在育人的层面上既相互促进和影响,又相互渗透和融合;它们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和内涵,但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它们都是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的,共同的担负着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使命。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调适功能等方面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极度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处于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织状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更好更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亦能营造更好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更表现出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在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展示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更乐于接受,也更容易接受,并能以此为基础得到补充和延伸。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指明方向。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达到其育人目的,传递正能量,牢牢把握其正确的导向功能,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政治导向和道德净化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力工具和校园文化传播的主渠道。

三、如何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5篇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像扑面而来的清风,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体验到精神的力量。积极向上、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色,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校园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校园文化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坛子”理论,指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对教育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性。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传统就像泡菜坛子里的水一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浸润和渗透的作用。

2.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适合的校园文化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许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较低评价,心理上受到挫伤,产生了自卑、逆反心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泄着痛苦和不满,行为举止存在诸多陋习。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要保持校园稳定、和谐,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地教育和感化学生,使他们重获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形成较高的素养。

二、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方略

1.制度建设促进成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准确把握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把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管理制度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多角度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2.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中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重点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用富有情趣和高尚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全人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要体现思想教育功能,通过重大节日和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受到感染熏陶。其次,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融入教育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如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活动、书画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演出等活动。再次,搞好社团组织建设,培训校园文化骨干,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通过对学生团体骨干的培训教育,实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

3.营造人性化管理的育人环境营造浓郁深厚的校园文化,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隐性文化中动态的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因素等,可以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思想,使校园文化建设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最具体的教育文化背景,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于学校教育的中介,其健康积极的发展无疑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教师更忠诚于自己的理想,振奋精神,激发热情。这些积极因素必然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6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

1-校园文化

1.内涵

在新时期背景下,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社会要求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在全体师生的教育、生活、劳动等活动基础上,经过长期累积、沉淀而形成的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在内的思想价值,是一种鲜明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高校的校训上,并通过校风、学分、教风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硬件设施,即建筑、景观、设备等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能够承载高校教学、生活的物质载体;二是软件设施,主要指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在内的隐形教学条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识,经人创造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全校师生所认同并遵循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及思维方式等,并以校风、校纪、班风或班纪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于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主要是指为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维护正常秩序而存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文化,是一种被物化的心理认同,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1]。

2.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学术性,学术性是高校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大学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规范性的发展制度,这使得大学能够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确保其学术性特点。从当前社会来看,高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知识创新以及培养高级人才的职能,这使得其应当加快专业知识和学术的研究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其自身职责。从高校自身来看,其拥有大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学者、丰富的藏书、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这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具备独特的学术性特征。其二是多元化,大学历来便是多种文化思潮汇聚、碰撞的场所。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着与生俱来的多元化文化因子。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从西方而来的大量外来文化涌入高校,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格调等大一统文化价值被打破,多元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局面。其三是时代性,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被深深地刻上时代的烙印,高校校园文化同样如此,其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是其发展的主旋律,高校校园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发展[2]。

3.德育功能

当前,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经济市场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环境日益多样化,因此加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已成为高校亟须努力的方向和重点,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途径。首先,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政策引导,高校可以将国家政策方针、办学目标等内容渗透进校园文化,引导全校师生根据政策走向、时代要求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其二是舆论引导,高校可以加大对社会道德榜样、先锋模范的宣传,或是通过高校领导、教师思想言行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校园文化具有思想规范作用。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干扰甚至被同化,而校园文化则能够通过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制定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避免其误入歧途[3]。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1-优化顶层设计

1.完善领导体制

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构建是建立在一个坚实有力的领导组织基础上的,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以校党委为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格局。首先,高校应当加快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由高校主要领导者负责,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共同制定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要求等实施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案的实施进行宏观把控,监督校园文化活动的进展和效果。其次,高校还应当将思政教师、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人员、优秀学生干部等纳入小组,共同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和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高校还应当动态掌握其开展情况,并及时向领导者进行汇报和反馈。此外,学工、工会等职能部门也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根据需求,科学、系统地开展校园文化项目建设,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4]。

2.完善科研制度

高校应当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首先,高校应当完善思政教学管理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出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教学规范、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其次,高校应当完善思政理论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研究、理论应用、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将在科研中创作的理论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师生的思政理论水平[5]。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发挥其育人的积极作用。首先,大学生管理制度涉及范围较广,一方面包含着大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制度,例如公寓管理制度、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等;另一方面还包含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性制度,例如学籍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高校应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内容,进一步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提供有效指导。其次,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其带有强烈约束性色彩。因此,高校可以借此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提高学生违法乱纪成本,从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6]。

4.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的积极作用,能够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在构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评价机制。首先,明确评价主体。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校园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主要对象,其应当成为校园文化评价的主体,尊重与采纳其对于校园文化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更好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体验感。其次,丰富评价形式,高校应当加强评价的信息化建设,广泛收集师生的评价,第一时间发现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进行甄别和引导,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调整和解决,提高其育人实效[7]。

2-丰富内容供给

首先,加强价值引领。要想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高校应当加强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思想理论的深入学习,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导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创新育人形式。“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协同,探索和构建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路径是创新增效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此外,高校还应当整合校内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同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可以搭建信息资源平台,并将一些理论、活动成果进行上传,共享教育活动成果;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稳定的交流渠道,分享彼此的经验成果,实现双向互补和良性互动[8]。

3-加强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校园文化活动得以有序推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变成“海市蜃楼”,无法实现,因此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物质保障。首先,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高校校园文化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且其发展周期较长,建设所需资金较多,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包括建设经费、活动经费等在内的专项基金,并做到逐年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应当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筹集社会资金。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对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能够合理、务实、科学的使用,发挥“财尽其用”的作用。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高校应当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高校应当完善图书设备,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切实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二,高校应当不断建设扩充校园文化场地,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报告厅、艺术中心等必要场所。第三,高校应当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空间[9]。

4-加强师资建设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为了保障校园师生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根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有9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安全管理职责、校内安全管理制度、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处理、奖励与责任、总则和附则。如今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既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同时,又要有完备的安全设施,可以说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到每一个家庭的,更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为了促进社会和谐,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必须要建立起安全、稳定、健康的校园环境。

1.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内涵

(1)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应当主要包含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校园里食品及饮用水等安全、校园的周边安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校园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校园安全管理是小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为师生共同营造出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的环境。(2)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意义。首先,加强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可以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当课间时人流量较大,而走廊又有些狭小时就应当注意避免发生踩踏,当校园门前乱停车造成交通阻塞和混乱的时候,应加强交通疏导,避免事故发生,体育课、实验课等安全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合格,应加强管理,避免造成人身伤害等,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是全体家长关注的问题,刻不容缓。其次,加强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校园安全问题不处理妥当,就不单单是影响一个家庭,更会对全社会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公共危机,社会各界近些年来尤为重视小学教育,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后,加强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与生活。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与老师的成长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而一旦出现校园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会使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从而导致师生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之中,造成不安与恐慌。

2.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近些年来对小学校园安全的极大重视,国家制定的一些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的规范化,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良好秩序的背后也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制度制定与执行不一致。在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上尽管有相应的政策和举措,但是诸多部门,如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未能做到通力合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使许多的政策法规仅仅是只停留到表面,执行力度明显不足,许多地区对于小学教育关心的层面很多在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将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尽管经常强调校园安全问题,但是落到实处并且被执行的却很少。(2)对安全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目前对于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等许多部门仅仅是流于形式,许多校园的安全管理者都将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置于脑后,仅仅是片面的去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正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导致了许多的社会组织无法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之中,许多学校的现状就是政府部门进行了牵头,但学校参与度低。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不受理论的灌输,而是要学会随机应变,面对安全问题可以应对。(3)安全教育活动重理论轻实践。尽管许多学校都会定期的进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但是老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任务较多,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进行培训学习和实践,许多教师自身态度不端正,势必导致安全培训的效果不佳,使得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欠缺,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相关的知识学习与宣传,但是安全演练的机会却几乎为零,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演练,当真正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小学生们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这就说明,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安全理论多度重视,而忽略了实践演练。

3.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对策

(1)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教育品质。互联网时代,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安全知识的获取,但有序的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可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聘请一些专业的安全教育人员进行趣味性的安全教育学习,使小学生和老师们都参与其中,比如正确使用灭火器、日常的自护、自救、防火、防灾等内容,从而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应当联合家长进行安全素养的提高,向家长派发安全教育知识手册,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在学校与家庭两方面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教育。(2)通过设定情境构建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图标情境的设定促生安全意识,可以让小学生自己设计一些作品来布置到教室或是走廊,为学生打造多方位的安全环境体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活动情境来巩固安全意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学校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应用到生活中来。(3)通过课程渗透来增长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在安全课上,将安全教育课程有计划的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向学生介绍安全常识,比如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小学生了解基础的安全教育知识。其次在各个学科之中将安全知识进行渗透,用安全的知识来保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要时刻提高警惕,冷静思考,避免校园安全的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凤海.学习安全教育实施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2]张欢.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6).

校园活动管理范文第8篇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3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