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

小学科学技术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科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使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研究

科学是需要探究的,是无止境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科学中有着大量的观察和试验,而且都需要理论性的思维去思考这些问题,这非常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型的逻辑思维。所以,这门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是一门有着启蒙作用的学科,需要小学生去认真学习,领会其中的精髓。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提高了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自主探究,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冲击。多媒体技术之所以被普遍应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多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电视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方面的技术,集合了这些技术的优点。它既可以输出影像、声音等文件,又可以对一些声音,图片进行处理,辅助教师完成很多技术性的工作。其次,多媒体技术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对声音文件等输出,还可以和人类形成互动,互相交流,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其他的操作。这两个特点都说明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功能,多媒体技术才可以在教学中被普遍的应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设定一些学习情境,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是处在对自我约束力不强的阶段,缺乏学习自制力,这是就需要教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讲一些课程的时候,可以去设定一些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比如,讲“果实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节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单纯去想,去思考果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会很难理解,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也不好,学习效率不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果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让学生去观看、去思考。多媒体演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会很清晰,在果实生长到每一个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多媒体暂停,提出问题“下一个阶段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或者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继续观看。每个阶段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思考,这样学生会高效地理解知识,而且整个课堂会很轻松,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二)在一些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实验需要教师亲自操作,需要教师去讲述这些实验方法和运用的实验理论。但是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亲自去演示,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效果也不好,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去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比如,在讲种子的解剖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先操作这个实验,操作的时候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这个实验,每个步骤配上解说,这样既清晰又直观,而且丰富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该实验知识。在一些模拟实验中,多媒体技术也有很好的作用,因为模拟实验一般都比较复杂,如果单单依靠书上的一些静态的简单的图片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的插画去模拟这个实验,再加上一些语言解说,这样,抽象的理论知识就变成了具体的知识,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课堂也变得丰富而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在一些教学难点处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科学学习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如一些科学概念,这些概念几乎都是专业的文字性描述,学生学起来几乎是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去解释这些概念知识,如在讲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理解这些概念,但是学生知识有限,根本无法去想象这些画面,造成学习难点。而多媒体恰巧可以解决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这一画面,把学生带入到神奇的宇宙之中,学生会看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又在自转,公转和自转是在同时进行的,这样学生会很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另外,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理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距离太阳的高度不一样,由于高度不一样,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量不一样,这就有了四季的更替。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很多复杂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很深刻。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它让很多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小学科学教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博.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24).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2.1知识探究性课题

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2.2知识综合性课题

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新晨

五、结束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学科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时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都起源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才是这个时展的主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开设科学课是大势所趋,也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科技人才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科,这个培养学生科技应用和实践的课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教师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科目之一。如果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融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信息化教学体系就会初步构建起来。小学的科学课程也是一门探究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课程,信息化电子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适合建立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信息化教学,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新时代教育改革模式下全面提高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先进教育模式。在教学领域发挥和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完善和改革,实现教育发展的高速化,所以,信息电子技术与学科教育的高度融合会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育融合的意义

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会有效提高

课堂的教学质量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包含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等综合性知识。传统教育中只能将这些知识理论简单的反映在书本和黑板上,对复杂一些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在认知上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扰。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电子技术的可视化、媒体化、网络化、模拟化及可链接和操作化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就会使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还有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果实际操作,会有较大的危险,不便交给学生去独立操作和完成,在小学设立科学课的主体思想是让学生们养成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如果不实际操作和应用,只学习理论知识,就会给学生造成许多认知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演化的交互式手段,使模拟演示的仿真效果深入人心,使学生真实的感悟到探究式实验研究的乐趣。

1.2可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与粉笔式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信息技术电子化教学会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引入电子动态化教学中,再融合多媒体和电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实的体现教学效果,极大的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加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1.3深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也是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手段之一,然而,探究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途径极其有限,传统教学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自从引入信息电子技术手段以来,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源源不断的被检索和收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科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扎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2我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应用现状

2.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程度不深入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深入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真正的融合程度还比较低,信息化应用到学科领域的成果还比较少,缺乏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实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融合概念认识不正确。有许多学校非常注重把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进行紧密融合,但对于怎样融合却缺少必要的研究。有许多学校把信息化技术当作一种可以进行教学辅助的工具,并没有把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理念作为融合两者之间的重点来抓,使信息化技术手段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真正形成信息化教学体系和系统,使信息化在教学领域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二是对信息化技术作用的错误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和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及应用者,并且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对教学上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生动的示范讲解。然而,有些学校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时没有针对性,甚至达到一种滥用信息化资源的程度。认为信息化提供了许多教学上的便利,这样的教学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益处。教师可以对教学标准放手不管了,只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自身讲解示范和辅助教学的责任意识变得非常淡漠,让学生借助信息化优势进行学习,还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教学信息辅助体系发展滞后。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系统开发了许多,但真正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却少之又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建设还相对滞后,没有监督师生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量化管理规定及标准,教学中不能形成真正的优质学习氛围和信息技术学习气氛。针对以上几种错误认识,只有在应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学科教学真正的优化融合到一起,才是正确科学的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

2.2信息化建设应用实践相对滞后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被应用于社会发展之中,信息化理念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景。但是,信息化的超前发展,却使它与教学领域的融合衔接得不到实践应用的支撑,因为教学数字化资源开发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导致教学理论与数字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教学理论超前发展,而信息化教学实践相对滞后的局面。主要是我国的地域辽阔,各地的教学资源繁多,难以协调整合到一起,这些客观原因使教学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应用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由社会与自然科学组成的学科,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掌握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对科学知识和科学行为的习惯和行为。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学科中,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学科学习变得更高效、快捷。

3.1课前研究小学生学习科学课虽然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观察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借助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有效手段,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直观的教学形式促进和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教学过程研究要让小学生由浅入深的组织好探究学习。一是情境引入。要创设具体化的情境,用视频教学来激发学生对情境中体现的情感的理解,为探究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教师提问。积极引发学生的猜想,并布置探究学习任务。三是合作式探究学习。以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用现场视频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真实结果,进行初步的推断。四是总结。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把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3,(06):355.

[2]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钱海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102.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2.5.1建立自动题库生成系统与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综合性的素质性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行业的共同目标之一。传统小学科学授课中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主要教学模式将师生幽困在封闭和狭小的空间内,不利于师生眼界的开阔,也会泯灭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授课整合起来,不但使教师接触到的知识增多,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条件;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综合性的素质性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行业的共同目标之一。传统小学科学授课中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主要教学模式将师生幽困在封闭和狭小的空间内,不利于师生眼界的开阔,也会泯灭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授课整合起来,不但使教师接触到的知识增多,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兴趣。本文旨在对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进行分析,重点对两者整合的条件和原则进行解析。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条件

(一)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如何获得考试的高分数是教师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下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小学科学课程也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为了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这种教学理念必然不适用于师生互动频繁的新式课堂。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教师就不能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能再充当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复存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地位,整个课堂上学生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教师不能将知识“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二)教师增强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是确保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整合的重要保证,教师对其中任何一项能力掌握较弱都不能顺利的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假如教师掌握的小学科学知识丰富,能够准确说出每个章节的重点在何处,但是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时就不能让信息技术充分的展现出小学科学的知识要点,这样不但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畅度造成负面的影响,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反之亦然,用于高超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但是对学科重点摸不透也是不能实现高效教学的。因此要实现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实现教师教学的高效。

(三)学校为两者整合提供充足的硬件设备学校的教学环境是小学科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能够整合的重要保证。这个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给教师和学生配备的信息技术设备,假如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设备很少,仅在一个教室里配备若干台,教师讲课时需要用到信息技术就申请来这个教师上课,平时上课的教师则是普通的教师,这样的教学环境肯定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每次上课都申请信息技术教室,次数一多就会感到十分麻烦,之后不再申请。因此学校给教师的教学活动保驾护航,保证教师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原则

(一)秉持协调统一的原则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授课,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者的整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发挥主体作用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授课中万万不可因为技术而使用技术,要以课程目标作为组织授课的最大目标,选择适合该课程的信息技术,完成高效率的课堂授课活动。

(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网络上一些有用和无益的信息都随之而来,这些信息涌入教学中是无层次、无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将有用的信息整理妥当,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无用的信息则弃之不用。教师可以在相关的网页上设置权限,自动对垃圾信息进行筛查和取消,避免学生遭受垃圾信息的荼毒。

(三)妥善处理人机关系的原则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首要处理的问题不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和教学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要作用者,学生所学得知识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新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一些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他们将信息技术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最大功能得不到发挥;对于一些推崇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他们则将信息技术放到神坛之上,将其作用无限扩大,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成了信息技术的表演场所。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因此要妥善处理人机关系。

参考文献:

[1]方蓉.浅谈基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课教学[J].福建电脑.2007(09)

[2]谢康,陈丽.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

[3]龚春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02)

[4]卓德才.开发课程资源打造实效课堂——浅谈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小学).2013(11)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一)教学设备匮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室中缺少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就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二)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由于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倾向于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真正认识整合的内涵,对于整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地理解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三)整合能力差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整合。此外,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能力方面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整合策略的实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由于小学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要想解决硬件设备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政府的重视度。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可以与一些办学条件差,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以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对整合的实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学习相关的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并且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针对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能力欠缺情况,进行组织培训,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件、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制作网页等方面,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远程的学习和参与校内培训。为了使培训能够有效地实施,可以制定各个科教师课程整合设计比赛,这样能够使教师在比赛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重视课程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整合的主导作用。

三、小结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提高教师认识,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水平等提法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方面说明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2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笔者曾在本刊1994年第1期谈了深入钻研教材主要应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同年第12期谈了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编教材更体会到编者对教材编写的认真程度和研究深度。例如,讨论小数乘法中的“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时,起先有同志认为最好要加上“被乘数不为0",后来认为这还不够,要加上“被乘数大于0",但经反复讨论、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决定教材结合实例讲,不加这几个字,有关内容放在教参里说为妥。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省教编组的同志参照上述教材,经反复认真讨论研究,认为后者的表述比前者好,但是根据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关系:正方体(形)是特殊的长方体(形),从逻辑角度讲,括号中的一句话可以去掉,否则还可以加上“也可能有六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当然这样就显得不必要了。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这里可以看出:有条件的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这里不说别的,仅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一位教师讲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30、31页口算除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例1: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教学例2: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另一位教师怕麻烦,没有让学生操作,仅通过讲解说明口算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虽也知道了口算方法,但大多不理解算理,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不高。

优化教学手段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教师上简单的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义务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教学效率高,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

形成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或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库。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和构建科学规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正如有些专家所言,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掌握

七、八个教学模式,那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分课型、分内容、分年段等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江阴市实验小学徐健湖同志在建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中,运用几何概念教学的模式:定向→观察→概括→回归,教学面积的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定向,就是要增强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先出示长方形镜框,问:求镜框一周的长是求什么?单位用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要给镜框配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你们知道吗?由此揭示课题,使学生目标明确,跃跃欲试,急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足够的表象支持。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等方法认识物体、物体表面、平面图形,感知面积的空间意义,再比较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例证,形成丰富的表象,接着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括,就是揭示概念的共同因素,并用语言确定下来。教师问:书本表面的大小就是书本表面的面积,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这样做使具体事物的个别特点逐渐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点,再让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出面积的概念,再解释关键词义,增强概念的清晰度。回归,就是深化概念的内涵。先把概念回到具体事物中使概念具体化,如让学生指出所配镜框玻璃的面积,用彩笔涂出三角形的面积,观察实物模型,凭借板书引导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为清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