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书籍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从整体上认识、处理书籍设计中的问题
系统的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体与个体,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全面的分析和处理问题。书籍设计就是一个大系统,它由若干复杂的子系统所构成。按照书籍设计形态构成要素划分为“文字、图像、媒材、色彩、时间”等子系统。当设计人员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设计系统,首先,必须从整体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次,加强系统要素管理,系统中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各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后对各要素资源的组织与利用的归宿又统一于整体。
二、优化书籍设计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可见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势必影响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书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工作状态,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书籍设计系统形成的基础,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力大于瓦解力时,书籍设计系统才得以存在,反之系统将灭亡。因此,书籍设计就是要通过构建书籍设计文化,建立合理有效的书籍设计机制,加强要素之间的黏性作用力,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正如荷加斯所说:“我们首先应该考察的是每一个东西的局部与其整体意图的适应,因为它对整体的美具有最大的意义。”
三、构建书籍设计的环境适应性系统
“书籍并不是瞬间静止的凝固物,而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6]系统的输入来自环境,系统的输出也必须适应环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能与环境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环境依存关系。书籍设计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地域、不同群体与读者等因素。书籍设计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他必然与整个外部的社会环境产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又必然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读者环境的制约,因此书籍设计系统必须适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设计师根据现实情况和现有条件灵活运用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书籍设计体系和模式。
四、以动态观点看待书籍设计的不断发展
书籍设计的动态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先,在从事书籍设计的过程中,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问题。其次,建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媒材的新换代使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师要始终保持对问题变化的敏感度,对书籍设计领域的时事变化作出积极有效的反应。再次,书籍设计动态性原则要求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行为互动和信息交换,随时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抓住事物发展的最新势头。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才能导致有序,而封闭系统只能导致无序、即萎缩、崩溃,直至系统灭亡。
摘要:云南省图书馆,在开展开架借阅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在馆不在架”的书籍。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由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本身具有的不可更改的缺陷外,一方面是读者对书籍上架和排列顺序的知识缺失,另一方面还有图书馆自身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读者填写的调查问卷,笔者发现,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因为书籍的“在馆不在架”问题受到影响。针对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普及和提高读者的借阅知识,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图书馆;上架;借阅;服务
云南省图书馆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占地约为12300平方米,总藏书量约为440万册。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馆藏丰富、种类繁多。仅中文阅览室就具有藏书约28万册。根据统计,仅2016年,外借数目为464005册、借书人数为202784人次、还回403867册、剔旧4800册、新书为13277种,共计29054册。经过计算,到馆借书量约为每人2.29册。云南省图书馆现使用的是ILASIII图书馆管理系统。ILASIII是以数字图书馆实用数据库平台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化服务为发展方向的图书馆应用系统。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该系统对于书籍保存状态的设置缺乏人性化,即当图书因为某些原因在馆不在架时,图书管理员不能对该书籍的保存状态进行标记。
一、在馆不在架现象
在馆不在架是指:当读者通过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查找所需的书籍时,系统显示该书的保存状态为“在馆”,但依据索书号对该书籍进行查找,发现该书籍并不在书架上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对图书馆的读者中做了大规模的调查问卷。为了了解读者对于图书馆的在馆不在架问题的态度,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如下:读者检索书籍的首选方式;读者遇到在馆不在架的频率以及希望得到的解决方法;如果多次遇到上述情况,读者认为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约55.7%的读者会采用手机微信平台对所需书籍进行检索;23.6%的读者会使用图书馆的官网进行检索,还有少数读者会随意查找或是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对于“在馆不在架”出现的频率问题,只有8.4%的读者表示没有遇到过此类问题,64.8%的读者遇到过此类现象,高达23.2%的读者多次(5次以上)遇到这个问题。如遇到上述情况,大约有74.3%的读者希望读书管理员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种问题没有解决,有43%的读者认为原因是图书馆管理不当,而大约19.4%的读者会选择更换一家图书馆。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对需要借阅书籍的目的性增强。他们会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对所需书籍进行检索,查到书籍的的保存状态为在馆后,才会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这些新的检索方式的选择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读者到馆进行检索的方式。这种新型的书目检索方式,引发了新的读者问题。例如,居住很远的读者,会在确定所需书籍在馆的情况后,才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但在实际操作中,明明在系统中显示为在馆的书籍,当读者真正进入图书馆进行查找时,发现书籍并不在书架上。这时,很多读者就会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员会根据索书号进行再次查找,但是如果还是没有找到该书籍,这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建议读者借阅相似书籍或是解释不在馆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会听从图书馆员的建议。至于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约有半数的读者认为是图书馆管理不当所致,甚至有些读者产生了更换图书馆的想法。由此看见,书籍“在馆不在架”问题的能否解决,对于整个读者群对于图书馆的信赖度和粘着度,以及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馆不在架”的原因
1.图书乱架。图书乱架是指读者不按规定使用代书板,随意抽取、放置图书,造成图书在书架上错位、缺位等排列无序的凌乱现象[1]。乱架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读者对书籍上架知识的缺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读者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有些人取阅后,会随手放在书架上,有些读者会将书籍放到很远的书架上,无论是哪种方式,书籍都会因为读者的错放,而无法根据索书号进行查找。究其本质,皆是因为对书籍的排列方式和错架后果缺乏了解。二、读者有意藏匿。很多借阅者会将自己无法借阅的书籍进行有意塞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G架的最末端存放着两本小说,且小说为上下两册,而小说的分类号为I类。这足以说明,此书籍的错架是由读者故意藏匿所致。
2.图书剔旧。剔旧的具体范围: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刊、流通率极低的书刊、复本过多造成积压的书刊、内容重复的图书资料、内容不健康应停止流通的书刊、残破不全无法修复的书刊[2]。很多书籍是具有使用年限的,例如《诺基亚手机的修理》一书,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使用时期一过,此类书籍将被剔旧。还有很多书籍因为缺页、破碎等问题,也被工作人员进行了剔旧处理。但是由于剔旧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时间差,有些图书馆内会将整理出来的准备剔旧书籍进行堆放,之后将这批书籍集中处理,那么有些读者在实际借阅中查找的书籍在数据库中显示在馆,但是也不在书架上。
一.书籍设计目标系统定位
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有目的性,书籍设计系统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师首先明白这一系统究竟要达到何种目的?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的设计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系统也在不断移动和重新确立。目标系统确立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定位的过程。”[5]明确目的对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当设计师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中的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复杂系统是具有多目标和多方案性的,当组织规划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时,先确定战略目的这一大的系统,保证大的方向正确无误之后,再制定不同的战术目标等子系统,通过对大系统的各项目的的分析、探讨和商榷,逐渐达到综合平衡,目标的接连实现进而向最终目不断靠近。
二.从整体上认识、处理书籍设计中的问题
系统的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体与个体,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全面的分析和处理问题。书籍设计就是一个大系统,它由若干复杂的子系统所构成。按照书籍设计形态构成要素划分为“文字、图像、媒材、色彩、时间”等子系统。当设计人员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设计系统,首先,必须从整体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次,加强系统要素管理,系统中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各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后对各要素资源的组织与利用的归宿又统一于整体。
三.优化书籍设计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可见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势必影响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书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工作状态,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书籍设计系统形成的基础,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力大于瓦解力时,书籍设计系统才得以存在,反之系统将灭亡。因此,书籍设计就是要通过构建书籍设计文化,建立合理有效的书籍设计机制,加强要素之间的黏性作用力,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正如荷加斯所说:“我们首先应该考察的是每一个东西的局部与其整体意图的适应,因为它对整体的美具有最大的意义。”
四.构建书籍设计的环境适应性系统
“书籍并不是瞬间静止的凝固物,而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系统的输入来自环境,系统的输出也必须适应环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能与环境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环境依存关系。书籍设计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地域、不同群体与读者等因素。书籍设计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他必然与整个外部的社会环境产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又必然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读者环境的制约,因此书籍设计系统必须适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设计师根据现实情况和现有条件灵活运用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书籍设计体系和模式。
【摘要】手绘成品不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行业快速发展进程中,应提升手绘作品的应用价值,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商业价值,也要对其思维表现方式进行全面升级。文章从书籍装帧设计和手绘作品概念分析入手,对其发展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手绘作品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路径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设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手绘作品; 书籍装帧设计; 背景; 应用
一、手绘作品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手绘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艺术创造方式,无论是在平面设计、家居装饰,还是在创意产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对手绘作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多,在平面设计中渗透手绘元素,也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装帧技术是设计师借助相应手段对书籍进行的一种保护和宣传方式,主要根据文本的实际内容,对其封面进行相应的设计及装订工艺操作。其次,编排设计在实际版面设计过程中,不仅对图文进行统筹,且借助色彩、灰度、空白等手段,对其序列的合理化应用提供图文排列的设计。最后,设计人员结合文本的实际内涵,对其信息进行有效的架构和充实,确保体例设定、图像表现、色彩情感、工艺物化形式等参数的创意性再创造,以保证整体视觉空间效果的最优化,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增值推动。
二、手绘作品和表现方式
1.手绘是一种创作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融合体书籍装帧作品中,应用手绘技术,能将文字、符号及画面进行全面组合和分析升级,实现思维的多维发展,且保证视域的开阔性和完整度,消除艺术表达产生的障碍。手绘作品表现手法中,将手绘元素与设计素材融合,需借助联想,结合总体设计要素,建立一种服务于设计的感官性作品,从而实现手绘的价值。
2.手绘是一种元素汇总的表现力强化方式手绘作品呈现方式中,利用元素的嫁接和管控,能在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实现整体元素的组合及替换,借助有效的元素嫁接方式,提高整体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信息感。另外,艺术创作过程中,手绘技法的融合及情感表达,能借助相应设计作品表达出来。正是元素及概念的汇总,使读者的感受得到了有效维护,且能引起其深度思索。
3.手绘基本手法能创建更加多维化的空间结构从不同角度出发,将空间知觉感受和形态借助手绘设计方式呈现,也即在平面设计及多维空间创造过程中,体现手绘艺术的元素,保证其表现手法艺术境界的同时,优化设计作品的多维效果。
【摘要摘要: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图书馆若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资料和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资料繁多,手工处理的工作量大,整体管理效率低下,也不方便读者对图书资料的查阅。为了提高日常的图书管理效率,必须开发满足大多数中小型的图书管理要求的图书管理系统。文章针对通常的图书管理流程,深入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管理系统程序开发提供了现实理论基础。
【摘要: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和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功能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目前状况,经过具体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对疾病和保健的认识
②平衡论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理基本一致。平衡论者主张的有规律的、温和的平衡生活方式,与传统中医的六经辩证论和八纲辩证论法③的理念相通。其次,环境论。近代英国人认为环境对健康非常重要,外部环境会影响健康。人生病和死亡,主要是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或从事不健康的职业。拥挤、空气不流通是城市瘟疫的温床。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活在沼泽地区的人容易得疟疾,主要是因为吸入了从土地排出的有害气体。同样,制陶工人容易得肺病,生产铅的工人容易瘫痪,这都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工人吸入了有害气体所致。甚至到19世纪,人们仍认为空气是瘟疫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相信只有充分流动的空气和快速流动的水,才有可能保证人体的健康需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健康的前提。所以,保健养生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在空气流通和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如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农村。长期以来,英国上流社会的人和富人喜欢在郊区或农村居住,也许正是基于此观点。
再次,魔鬼论。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一个对异端极度仇视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新旧教斗争激烈的近代,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教会人士往往把信仰和疾病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想要健康就要虔诚,巫术和异教会导致疾病。信徒们普遍认为,疾病可能是被巫师诅咒或撒旦(恶魔)附体所致。巫术、迷信和对魔鬼的信仰虽然在17世纪逐渐衰退,但其影响长期存在,特别是在缺医少药的地区和贫困阶层中。18世纪,约翰•卫斯理⑤认为精神失常是典型的恶魔附体所致。乔治三世的精神失常也有人认为是魔鬼作怪。甚至到19世纪,英国还流行把咳嗽的孩子从驴子下面传过去,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治病。⑥把疾病和死亡归于魔鬼,用魔法对抗疾病,在下层和农村比较流行。最后,原罪论。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圣经的作用毋庸訾议。许多有关医疗保健的知识都来源于圣经和宗教读本。信仰原罪论的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下降、疾病、痛苦和死亡都应归于原罪,是亚当和夏娃把疾病和死亡带到世界,上帝为了惩罚他们的不服从,让人类生病。圣经警告妇女会在痛苦中生孩子,这是肉欲罪的后果。17世纪,清教徒相信末日即将到来,世界很快会腐败老化,大量的瘟疫、流行病、灾难、饥荒和战争被视为是即将到来的末日的标志。疾病是死亡的警告。
⑦疾病被宗教信徒认为是上帝的手,上帝用疾病折磨异教徒。如旧约中上帝把瘟疫投向埃及人,鼠疫开始流行,这是一种惩罚,是一种神圣的愤怒,是对坏人改邪归正的提醒。那么,虔诚的人为什么会生病呢?那是上帝的警告。上帝用疾病提醒虔诚的教徒,以避免更大的精神和道德痛苦。例如,如果人被蜜蜂蜇,可用蜂蜜缓和病痛,证明了神圣上帝的提醒。上帝让人的肉体轻微痛苦,可以避免更大的精神痛苦,避免更多更危险的罪恶。⑧这样,疾病成为上帝向人们展示他意愿的一种方式。相信疾病有神圣的意义,并没有超越它还有自然原因和医疗的观念。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或许这是人们对无法治愈疾病的一种无奈;对无能医疗的一种解释;对万能上帝的一种寄托;对健康和生命的一种希冀。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健康长寿;希望有万灵药,药到病除;希望有好医生,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希望强身健体。
二、书籍在传播医疗保健知识方面的作用
近代英国人对疾病的认识仍处于传统和迷信阶段。医疗条件差,医生数量有限,家庭是保健和治病的重要场所。那么,人们是如何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从塞缪尔•佩皮斯(SamuelPepys)和清教徒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的信件和日记中,学者们发现,人们的健康医疗知识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播。“几乎是以母亲的奶的方式获得,也通过教堂的传教,读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获得。”①16、17世纪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在帮助人们解决医疗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大量书籍提倡自诊自疗、人人都是医生的理念。早期的书籍主要以防病治病为主,大多是宣传天然植物疗法的书籍,也有根据治疗经验总结医疗保健方法的书籍,还有以家庭医生或自助医疗的形式出现的家庭保健手册,以及介绍欧洲水疗的书籍。②例如,英国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医疗保健书《察尿》(1525年在伦敦印刷出版)的作者罗伯特•莱德曼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尿的颜色来判断身体健康与否。《察尿》不仅教人们如何通过尿的颜色判断是否得病,书后还附有一些针对不同颜色尿的植物药方,人们可以根据书中的方法自己诊断、预防和治疗。③16世纪这本书再版了11次,说明此类书籍非常受欢迎,其为落后地区和阶层提供了基本医疗知识。
第二,最早的一批图书中,有相当多是满足贫民健康需要的,为无能力看病的人提供了方便,为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作用。例如,1539年罗伯特•莱德曼出版了《穷人的宝典》,其中包括大量家庭处方,主要是植物药。比如,把老树根放入白酒里浸泡然后饮用,可防治脾病。④1536年罗伯特•威尔在伦敦印刷了托马斯•毛顿的《健康必备,人人必读》⑤,到1580年,再版至少20次。他还印刷了《健康镜子———贫民的宝典》(1550年?)、约翰•德•威哥的《保健方法》(1552年?)等廉价的有关医疗保健的书。⑥由于识字率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贫民不一定自己会读此类保健书籍,通常是由那些担当乡村医生职责的乡绅和有识之士等,帮助贫民诊疗,或将医疗保健知识传播给贫民。
摘要: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书籍不仅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有着延续历史文化的功能。在印刷术的快速发展与革新中,书籍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现代书籍正在呈现着新的艺术特色与内容、内涵。现代书籍版式设计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下,无论是内在形式还是外在形式,都有着现代化的审美表现。基于艺术语言视阈下,探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手法、原则与艺术表现,有利于不断提升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识别性,有利于强化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创意性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语言;现代书籍;版式设计
0前言
书籍能够帮助人们表达思想与情感、传播文化与文明。现代书籍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与理念,传播了知识与信息。对于现代书籍而言,版式设计无疑是书籍的核心环节。无论是版式设计中的文字排版、图片选择,还是版面设计,都决定着现代书籍的气质与风格。在艺术语言视阈下,探索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一方面要保持现代书籍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迎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采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形式,丰富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手法与表现力,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书籍的内涵与特色。现代书籍版式设计,即在规定范围内,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将书籍所呈现的内容信息,按照主次分明、主题明确的方式,通过艺术语言来更好地表现。客观上来说,一本好书除了内容的优质以外,首先需要在版式设计上多花心思,要有新颖的设计,使得内容与版式相得益彰,这不仅能够更快的吸引读者,而且还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对于现代书籍版式设计者而言,需要同时兼顾文本的内容,并搜索大量与内容相关的、更为贴切的图片,并通过结构的处理、图文的安排,针对人的五感体验来设计版式,这将有助于打造最佳的现代书籍版式,进而给读者带来心理与视觉的双重享受,让读者能够更多的体验到阅读的趣味性与舒适性。
1艺术语言视阈下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形式
1.1文字版式
作为当前全球硕果仅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艺术性与内涵远远超过其他语言、语系的文字语义,每一个字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充分利用汉字的艺术语言特点,可以为现代书籍的设计提供更多重的设计优势与设计特征。与此同时,在现代书法艺术的承载之下,汉字还能够在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中,继续拓展、美化,局部设计单个字形。客观而言,通过借鉴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够让单个的汉字显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够让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样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加新颖化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现代书籍的识别性。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中,设计者常常会采用现代化的艺术软件工具,对汉字进行再设计,并以形象化的汉字为基础,将汉字打造为现代书籍内的视觉化符号,从局部到整体,打造统一与和谐的编排版式效果。从专业性的角度而言,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中,对文字版式的设计要求,需要基于一定的根据,要保持书籍整体的内外融合性与艺术美感。不能过度突出华丽的文字效果,而缺乏文字内容的底蕴支撑,这样会导致读者在视觉审美上的疲劳,甚至会出现文字信息表达不明确、不顺畅等问题,进而影响书籍的整体艺术效果。
1.2视图版式
曾经在德国包豪斯学院任教的瑞士画家伊顿曾说过:“色彩就是力量”,色彩在所有艺术行为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书籍装帧设计也不例外。书籍封面设计属于创作,它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贵在创新,展现出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风格,而封面设计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色彩的个性。色彩是人类生活中美的表现元素,随着物质生活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书籍色彩的审美品位越来越高。因此,设计者应该掌握书籍封面色彩个性,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风格的书籍封面。书籍封面设计风格有很多种类型,如有简约型、古朴型、自由飘逸型、艳丽型、端庄典雅型、民族传统型等。下面就色彩个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加以阐述:
一、色彩个性对简约、雅致型书籍封面设计风格的影响
歌德曾说过:“简洁和天才是孪生姊妹。”的确,简洁要求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视觉语言表现力,简洁、雅致的设计语言相当于文学中的“一语惊人”,是装帧设计理念的最高境界。这一类型的设计风格主要运用在文学类书籍上,在文学类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应单纯、简洁,少用色彩种类或用色相、明度、纯度都比较接近的色彩搭配,能够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如用一些白色、灰色、绿色与金黄、白色搭配。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等说法。陆智昌正是这样一位有个性风格的书装家,他有自己独到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简约雅致的风格。如他装帧设计的小说《洛丽塔》(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该书的主体色即底色为鹅黄色,花和英文签名为白色,吸管和可乐瓶为橙色,其余文字部分为黑色宋体。书名以白色英文字母连笔的书写,显得飘逸,鹅黄色表现出了年轻的朝气蓬勃、活跃和俏皮,橙色则突出了吸管和可乐瓶,也体现着年轻的活力,白色的花朵象征了纯洁无瑕。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是一本中国新文化运动初兴年代的九位诗人的合集,设计者曹辛之先生用一棵大树九片茁实的叶子比喻九位诗人,寓意深邃,启人遥想。全书构图平稳,树叶错落有致,设色单纯、雅致,把该书的内涵,含蓄而诗意般地呈现给读者,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功力。古代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风格一般比较简单典雅,封面常用花青、国槐绿、宝蓝、玉脂白、胭脂红等有中国味道的颜色。近现代文学书籍的封面常用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而表达出时期的特殊性。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在其封面设计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图腾纹样元素和淡宝蓝色,配合现代的印刷仿宋体文字,来表达这一过渡时期。有些反映近代中国人们苦难生活与反叛的思想抗争的文学,在书籍的设计上色彩比较暗淡,封面图案较少。比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鲁迅著作《夜秋•两地书》,该书的封面以灰蓝色为主色调,仅用一张很小的鲁迅肖像作为装饰,白色的文字在灰色的色彩背景下更显突出,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抗争的迫切精神。当代文学书籍的封面在当代多元化文化并存下,设计元素也倾向多元化,设计的风格趋向简洁明快而大气。比如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黄永林著作《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这本书的封面以白色为底色,给人感觉整体比较明快,配合少量的民间剪纸图案与脸谱彩图来提示书籍的内容。小说类书籍装帧大多精良考究,古典小说更注重“文人气质”,设计格调清雅,素而不俗。比如2009年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珍藏精装版》(四本),四本书封面以灰白色为主色,用红、蓝、绿、黄四种辅色分别代表《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二、色彩个性对古朴型书籍封面设计风格的影响
这类型的书籍主要有历史、社会科学类。色彩多用黑、白、灰。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书成为一个驾驭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读者从中领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幻想的诱发,体会情感的流露、视觉传达的规则、图像文字的美感,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书籍设计师在完成内容传达的同时,仍不忘营造书籍设计中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抽象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遐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在《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的设计中,吕敬人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演绎出一本全新的书籍形态,尤其在封面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带上雕出细腻的文字和图像,更是别出心裁,趣味盎然,古朴雅拙。《朱熹榜书千字文》是他的得意之作。在构思这一书籍的形态时,吕敬人认为朱熹的大字遒丽洒脱,以原大复制既可保持原汁原味,又可创造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在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联,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形成一种古朴的设计风格。再如吕敬人的作品《梅兰芳》《共产党宣言》,亦俱是成功之作。
三、色彩个性对自由飘逸型书籍封面设计风格的影响
这种风格类型的书籍主要有艺术类书籍,其色彩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有深度,切忌轻浮、媚俗(女性书刊的色调可以根据女性的特征,选择温柔、妩媚、典雅的色彩系列;体育杂志的色彩则强调刺激、对比,追求色彩的冲击力);色彩配置上除了协调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封面上没有色相冷暖对比,就会感到缺少赌气;封面上没有明度深浅对比,就会感到烦闷而透不过气来;封面上没有纯度光鲜对比,就会感到古旧和平俗。我们要在封面色彩设计中控制住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同时用这三者关系去认识和寻觅封面上产生弊病的缘由,以便提高色彩涵养。这种类型风格的书籍封面色彩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读者进入书店浏览图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色彩。色彩中红、黄、蓝、灰、黑、金、银等各种不同的色彩构成了艺术类书籍封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例如用灰色作为背景,可以衬托严厉的文字、图形,既协调又显亮丽,纯度高的色彩排列在一起,特别刺激和活跃,和谐统一的色调让人感到温馨、安逸,利用纸张的原色为色调,给人的感觉自然、清新,等等。
四、色彩个性对艳丽型书籍封面设计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