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计风险性评估范文

审计风险性评估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审计风险性评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审计风险性评估

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一、社会审计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体制中政府职能具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行为,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公允性进行检查,从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审计能够协助政府进行职能转变,由依靠政府手段进行经济管理转变为依托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审计)来进行间接管理。政府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经营结果,从而间接对国家财经法规、法律和政策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企业财会信息越发重要,不管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债权者还是领导者都需要加强社会审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内部制度管理、财会基础工作管理、税务管理以及咨询各项专业管理。

二、形成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外公布的审计报告频频出现问题,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面临审计风险。由于社会审计是以第三方身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比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更高。可见,对造成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审计的审计效益,还能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能够更快的改善高社会审计风险的状况。

(一)审计环境不严谨,易造成审计风险

我国审计环境是包括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行业自身等四个方面。法律中关于社会审计及审计风险方面的内容过于粗泛,不够具体化、实际化,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审计人员失去法律判断标准,从而也就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性。我国目前《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都有明确规定何种行为追究审计人员、审计双方、被审计单位等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是该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其他法律的衔接性。对于规章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我国的会计准则本身存在漏洞,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先决条件(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已经丧失,那么也就加剧了社会审计的风险。被审计单位依据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可行的财务操作手段,这样条件下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市场经济环境多元化、多变动、灵活性高等特点,使得被审计单位行为不稳定性、可靠性不高,那么极易造成审计人员无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性反映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审计风险。CPA行业环境中对事务所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和事务所间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都严重影响到其审计质量,也就直接加大审计风险,在这种恶劣审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都难以得到实现。

(二)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人员审计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注册会计师审计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是作为审计行业自身环境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审计的不断高速发展,使得事务所也呈现过于快的速度在发展,过快的速度使得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事务所间相互竞争追求业务而相互压价,使得事务所及其会计师丧失审计独立性,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危害资本市场投资环境,也就从而加剧了审计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活动是具有高度专业性、技术性的活动,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事务所些许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不够,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够深度和广度必然会产生审计风险。

继续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审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这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将着重对信息化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防范与化解策略,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策略

1信息化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传统的内部审计大多时候需要依赖人力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难度,而信息化下,这些审计工作将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管理人员只需对计算机简单操作,便可实现内部的数据审计与分析。这是当前一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模式。另外,自信息化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以来,整个内部控制与审计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会计人员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而计算机技术人员也承担了一部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会计部门与计算机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施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是由单人进行操作的,信息化下的人机共同控制尽管能够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时候还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增加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使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必须实现通过终端机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控制与审计。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判断依据

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当,将会给整个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或存在失误,导致数据处理的结果错误,进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首先,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需要审计的对象比较繁杂,而且还存在许多交叉现象,项目的类别也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定义相对模糊,造成对审计内容的判断有偏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信息时代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而且要对经营管理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估,审计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信息化时代使审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又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的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还有待提升,大部分审计人员的学历还未达到应有的层次,在审计工作中以经验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使审计工作还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善内部审计方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转。

继续阅读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论文关健润】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论文摘要】并购审计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审计部门应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审计贯穿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签订并购协议前进行的审计(并购前的审计)、并购实施中进行的审计(并购中审计)、对并购完成后有关事项进行的审计(并购后审计)。并购审计对各利益单位有着重大影响,这也决定了企业并购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审计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企业并购交易中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并购前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前主要是并购意向的形成,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在这一阶段,企业并购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审计风险。

(一)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

(二)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

继续阅读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探讨

摘要: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中,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的诉讼类案件在持续飙升,注册会计师由一个较为热门的职业转变为兼具风险性较高的职业。而从目前来看,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改革,并且正在较快的向前发展,人们在对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存在的高风险性进行关注的同时,审计存在的风险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项目;审计环境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讲,对当前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完全避免是某物可能性的,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但是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是非常可行的。从当前的形势来讲,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风险防范时的目标还尚不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有待解决。

二、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识别

1.审计项目的承接阶段

审计项目的承接阶段在审计的整体过程中属于初级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依从相应的从业准则中所涉及的有关规定来慎重考虑是否对项目决策进行接受,或是同客户继续保持关系以及相关的审计项目。

2.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阶段

继续阅读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论文关健润】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论文摘要】并购审计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审计部门应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审计贯穿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签订并购协议前进行的审计(并购前的审计)、并购实施中进行的审计(并购中审计)、对并购完成后有关事项进行的审计(并购后审计)。并购审计对各利益单位有着重大影响,这也决定了企业并购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审计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企业并购交易中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并购前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前主要是并购意向的形成,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在这一阶段,企业并购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审计风险。

(一)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

(二)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

继续阅读

关于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思考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审计人员的行为必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法律既保证审计人员享有审计的权利,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有失误或违规违纪行为,就必然会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职业审慎性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考虑如下因素:①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需要审计的范围。②审计事项的相对复杂性、重大性和重要性。③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④严重错误、违规或不守法的概率。⑤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审计成本。⑥可能影响目标、运营成本或资源的重大风险。审计人员如对上述因素考虑不足或有欠缺,就可能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管理领域渗透。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同时,由于企业的错弊行为花样不断翻新,审计人员对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审计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面临新的挑战。

4.审计技术方法及手段的限制

继续阅读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

现代审计工作的实施,是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但是注册会计师中所说的内部控制,则指的是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或者是内部会计工作、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所说的评价内部控制其实就是被审计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界定审计范围需要以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作为根据。实际上这必然会导致审计范围过于狭窄的现象出现,同时还会引发审计风险的出现。针对目前强调运用风险导向的审计环境,如果仅仅是将财务报告作为内部控制其实是很难进行解释的。针对这些因素,就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审计范围的概述

关于审计范围的界定,至今并无统一的定论。不同的观点有着不同的侧重。《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以及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界定审计范围的时候,认为审计范围就是要实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在此期间就需要根据审计的原则和职业来进行判断,继而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但是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确定审计范围的时候则说明审计范围是明确注册会计师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当实行的审计工作性质与范围。总而言之,关于审计范围的界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从这些观点中都可以看出,界定审计范围其实就是两个方面,即侧重审计程序与审计对象。其实要想审计范围有统一的界定,可以在这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继而就能得到相同的观点。根据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是需要根据审计的对象来制定和实施审计程序,但是从审计的对象来看,注册会计师则需要确定归属期间的相关关系后,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审计程序。仔细看来,这两者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一致。而事实上这也是不同准则为什么只从一个侧面来定义审计范围的原因。在此理解基础上,可以认为审计范围应当是注册会计根据审计准则与职业判断,针对审计对象展开的相关审计工作,随后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审计程序。

2全面评价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要求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中的相关条文,就可以了解到,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的单位与环境等各种不同的方面,其中就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但是这份文件中并没有重点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见的关系,同时还将了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论述,并进行界定。正是这种形式,促使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其实是可以离开风险管理单独存在,并可以独立进行评价。实际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融为一体的。风险管理,其实更重视企业对风险的管理,一旦识别出风险,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防范。内部控制强调的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风险管理控制的是对象,内部控制强调的是控制措施。但是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发现,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评估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控制的一个过程。而内部控制就是控制,是管理职能的体现,同时也不能脱离控制对象单独存在。可见,全面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备要素。而这也不是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办法,就是加强企业识别和评估风险,但是如果在此期间仅仅是强调“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很难根据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导致审计范围逐渐减小,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必然会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而这也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事实是,如果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给出自己的意见,与内部控制之间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不便之处。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就可以客观性发现存在的错误,而这对财务报表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同时也只有如此,可以降低审计的风险性。

3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策略

简单来说,强化审计风险控制对整个审计工作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强化,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全面评价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要想解决其中的具体问题,还需要学习注册会计师相关文件的条文,并在条文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在研究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必须实行全面的内部控制,事实上全面控制对整合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现如今有部分文件已经对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做出相应的说明,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就是通过披露来针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完成必要的审计程序。最佳的方式其实就是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需要全部审计和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其次,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风险管理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事实上是一体的,并且两者之间有着一致性。这样就从根本上预防注册会计师将两者分开,并在评价审计单位的时候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对管理职能而言,控制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相应的要素需要共同作用在对象上,并会表现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会将控制的具体要素充分展现出来,不可仅以内部控制要素形式体现出来。最后,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要想全面评价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其实也就从根本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提高专业能力。因而,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重点学习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与此同时,相关单位还应当储备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作用。

4结语

继续阅读

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化的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所面临的审计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各种经济活动为内部审计机构所熟知,影响内部审计活动的因素能预先研判,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这些成为推行审计作业标准化的有利条件。

(一)以审计计划为统领,有效切入审计作业标准化管理

鉴于现代内部审计面临和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复杂。一份良好的年度审计计划对于凝聚所有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职能、职责的共识,形成统一目标,协调审计资源,共同努力来完成同一个任务,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促进审计目标的顺利完成有着“纲举目张”的效用。以年度审计计划为切入点,在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中,有必要将财务收支审计、预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工程审计等审计事项在审计计划中进行全局性的安排,有必要厘定各审计事项的先后顺序,形成制定审计计划的标准步骤,如,以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来引导财务收支审计,将其审计结果奠定下一审计事项的基础,相互印证。不难想象,存在着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着什么样的负面影响,隐含着多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二)以审计方案为载体,有效落实审计作业标准化管理

加强审计方案制定的标准化是加强审计现场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项目作用的重要举措。相对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事项和审计目标相对固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内向性的特点,在审计方案中应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有关审计事项标准化界定:1.特定经济活动的风险性评估。通过合理预测合同、工程、采购、研发、广告等事项的潜在风险,统一评估其风险等级,以此确定现场审计关注重点,确定开展审计的主攻方向,从而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的个人判断失误。2.“分类指导,因事而异”,固化审计方法,明确审计取证程序。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取证是否成功。取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程序。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明确其适用“详查法”还是“抽查法”。对抽查事项,要确认总体样本,统一抽查方法和抽查比例,形成获取审计证据的标准程序。3.通过审计作业标准化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对象和目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抽样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等要求在审计方案中予以明确,为有效把控审计质量奠定了基础,也避免了“同一审计事项,不同审计人员,不同审计方法,不同审计结论”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有效实现了审计质量的追溯管理,实现了“审计的同质化”。

(三)以信息化推动审计作业标准化的“刚性”管理

应用信息化手段是成功实现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化管理的关键。构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做到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抽样的取得,证据的分析,审计方法的应用等标准,预先“植入”管理系统。在审计程序上,做到“上一环节未完成,不得开展下一环节”,对现场审计进行有力的审计质量管控。同时,审计信息化手段也为审计复核、督导和审计结论的追溯管理和质量管控提供了标准,提高了审计效率。要在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审计履责为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审计方案为保障的标准化体系,耕植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实现审计计划至审计结论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实现对审计程序的“刚性”约束和痕迹化管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实现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化管理,“人”是关键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全体审计人员的力量,在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系统等标准化建设中统筹规划,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有效突破,对审计作业标准要“常改常新,持续完善”。通过以不断取得的成效来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标准化管理的信心,提高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