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

审计学学年论文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篇

侯兴国秘书长在工作报告中总结到,近两年来省审计学会始终把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摆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陕西审计工作特点和省审计厅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全国性重点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以及理论研讨活动,努力做好省级审计科研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先后在省内外获奖。与此同时,省审计学会还积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搞好审计宣传工作,《现代审计与经济》杂志在改进创新中发展,在促进陕西审计工作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李健副厅长首先肯定了近年来省审计学会的工作,认为在厅党组的领导下,依托审计学会平台,依靠专家会员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至2011年,省审计学会组织报送的《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4篇论文,分别荣获全国审计机关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地方审计机关之首。2012年,在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组织的“国家审计信息化与国家治理”优秀论文评选中,省审计厅撰写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素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2篇论文均获三等奖。2012年,省审计学会还组织科研力量,中标了一项审计署2012至2013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公开招标项目。

李健副厅长指出,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年,省审计学会虽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先进省份还有一定距离。今后,省审计学会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理论研究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审计人员理论研究水平作为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围绕审计工作的发展认真规划研究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和与己无关思想,既要力所能及的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又要积极主动参与省厅组织的课题招标、优秀论文评选和专题研讨活动。一是要围绕审计工作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针对审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学会要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突出实践和创新两大特点,着力深化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审计理论体系;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二是围绕陕西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在特定的省情下,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加强和深化陕西的审计工作,要结合陕西“十二五”规划,针对陕西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资源生态环境审计、重大事项审计、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等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重大课题,在搞清其基本理论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围绕学会特点抓好审计理论研究。省级审计学会要搞好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准确定位,找准侧重点,选好突破口,搞清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谁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什么”要根据需要搞研究,省级审计机关主要研究实用性的小课题,研究审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研究”要结合审计项目搞研究,把审计项目作为审计课题来研究,这样可提高审计质量。“谁来研究”涉及到人的问题,学会要注意掌握和吸收各方面人才,建立研究人才储备库,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安排相应的人员承担此项任务。四是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抓好审计理论研究。这几年,陕西加大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陕西省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出台,“金审工程”初见成效,建成了覆盖10个市审计局的全省审计专网,省审计厅和各市审计局实现网上办公、视频会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步子比较迟缓,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广泛,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评选中获奖率较低。因此省审计学会可以先吸收这方面的专家人才,着手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研究。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要继续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陕西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2篇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及审计实务等内容为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10篇,经过专家认真评审,共有38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5篇。12名青年代表在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西北大学冯均科教授和西安财经学院薛小荣教授分别对代表的发言作了精要点评和分析。特约审计员李云鹏、郭艳敏等出席会议并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会上,李健副厅长等领导和专家向获得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此次论坛,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预期效果。

在论坛上,12位代表就不同研究方向和命题进行了研讨发言。作者李丽就不断加大国家审计问责的力度,构建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缺陷,需要从以下路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对审计问责主体的规范,一是扩大问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异体问责的作用;三是形成多元问责主体的协调互动;四是加强对问责专门机构的问责。另一方面要对问责客体权责进行界定,包括对相关责任人、责任承担的具体划分、问责范围、问责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段成钢作者以国家治理为分析视角,阐述了当前的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治理价值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应从六个方面推进国家审计的创新与发展:重新定位国家审计目标;适时创新国家审计体制;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重塑国家审计理念;创新国家审计方式方法,重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发展。

作者禄茵运用新的理念建立了数据模型,预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将会出现负值,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维持可持续性,并从制度、管理和资金三个层面深层次分析了将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措施:1、健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3、 丰富资金筹集渠道;4、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作者宁晶在国家动态治理的视角下,从剖析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的内涵及其演变入手,认为在国家治理的视角下审视我国的国家审计,仍需要在审计项目、范围、方法、方向、观念和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国家治理需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解耀魁作者在深入分析国家审计、国家治理与跟踪审计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强跟踪审计的措施:一是科学制定跟踪审计项目计划;二是合理安排审计组织方式;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四是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张廷林结合实际,针对政府投资重点领域——工程建设领域内面临极大的审计风险这一现状,认为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对策层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时限问题、审批程序、数值、实质条件及内容等审计方法方面进行改进。

针对“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席海昕作者探讨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阐释了审计价值观为审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进而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审计核心价值观从诚信和创新两方面进行了再认识,最后从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传播体系建设、建立优秀审计工作者库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马笃祥作者结合刘家义审计长的“十二字”核心价值观,认为青年审计人应从勤勉学习等七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作者马庆国和作者赵彧分别就“审计文化建设”这一论题就行了分析和阐述,马庆国认为审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赵彧围绕青年人的审计文化目标构建,就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审计精神以及青年审计人如何提高审计文化修养展开论述,认为青年审计人应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敢于并善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杨积平作者和高洁作者分别就“经济责任审计”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杨积平指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还面临着现实困境,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高洁认为“提高质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维护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生命力的需要,应从审计评价、队伍建设、审计模式等方面提高质量。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层审计; 审计科研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6-02

2011年,审计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1]。2014年12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当前审计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因此,立足实践,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十分迫切。与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科研成果质量、数量上均相形见绌。实务派与经院派理论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理应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和补充,现在却呈现跛脚状态。本文在此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一、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现状

(一)参与科研人员少

目前县(区)审计机关一线人员(不含后勤人员)一般为30名左右,地级市审计机关一般不超过百人。加上审计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实际从事审计科研人员屈指可数。即使他们在数十年的审计实践中,对社会认识已经十分深刻,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计思路和方法,有着改进审计工作或者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方面的见解,也未去很好地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由于他们不参与审计科研,使宝贵资源在无形中流失。

(二)科研活动举办少

以前省、市,甚至县(区)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审计学术论文交流会议。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方审计机关或审计学会很少举办审计科研活动。即使是全国性审计研讨会议,时间都被压缩到一天。这就使得审计学术交流缺少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也减少了相互磨砺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无疑削弱了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的动力,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只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被动地上报一定数量的审计论文,形式上完成任务而已。

(三)审计科研成果少

由于参与审计科研的基层人员较少,活动又少,直接导致审计科研成果较少。如《审计研究》在2014―2015年度共刊登论文19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地级市审计人员的7篇,仅占3.68%,县级审计人员的则空白。第一作者为高等院校的137篇,占比72.11%,两者对比鲜明。实务界论文数量太少直接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原料匮乏,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倾向难以避免。

二、基层审计科研现状成因分析

(一)审计科研时间成本高昂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坐冷板凳的精神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追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毅力,脚踏实地、不图虚华、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广博而精深的学识,才能修得成理论研究的正果,才能出得来扛鼎之作。”开展审计科研所需时间和精力十分惊人,审计科研人员为此必须极大地克制个人欲望,牺牲大量娱乐和休息时间,同时协调兼顾好审计岗位工作、家庭生活。没有坚强毅力,就难以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当前人性浮躁、追求享受的时代,高昂的成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吃苦耐劳精神不是人人具备。可以说这是基层审计人员较少参与科研的重要原因。

(二)论文交流发表平台缺乏

科研论文阐述的是个人独特的思想,渴望能够发表并与他人交流,但除了如前所述审计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很少外,目前论文在正式刊物发表较为困难。一是我国审计类杂志的论文承载量有限。比如《审计研究》是双月刊,一年刊发不超百篇。二是部分地方审计杂志在10年前全面清理机关办刊物过程中停刊,有的虽然改为内部资料,但并不是理想的发表平台。三是少数审计杂志对论文作者的学历要求在研究生以上,这就使得基层审计人员论文根本没有录用机会。与此同时,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文字写作水平不高或研究方法不正确,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论文的录用率。

(三)审计科研激励措施不够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因为处在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埋头忙于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总结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基层审计机关不要说“重赏”,即使是一些基本的激励措施也没有。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科研机构,有的即使建立也是形同虚设。相应的奖励政策缺乏,如给予报销版面费、参考资料费、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发放论文奖金以及与职务晋升优先考虑等。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审计科研收益性差(如今发放稿酬的刊物很少),审计人员没有内在动力,积极性很难调动,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除了一些工资与职称挂钩的事业编制审计人员,为了通过高级审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被动撰写和发表数量有限的审计论文,而平时自发撰写论文的审计人员则很少。

三、推动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基层科研工作

一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把基层审计科研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如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样,审计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审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指导审计实践,服务国家治理。没有实践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就会沦为魏晋清谈。二要完善审计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改变一些地方审计科研基本有名无实的状况。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审计文化建设。不同的研究方法要兼收并蓄。三要根据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特点,统一部署,制订科研长期规划,设置审计科研课题,落实年度科研计划。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因审计机关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不因领导个人好恶而时兴时废。

(二)建设基层审计科研队伍

一要选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全员搞科研,但条件并不具备。毕竟有的人实际业务比较忙,无暇顾及;有的人天生不擅长文字工作。但是县市审计机关,按照5%的比例――这样计算下来全国大约有3 000人,即挑选有兴趣的人参与科研,应不成问题。二要加强审计科研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审计科研团队参加各类科研业务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在职进修。如财经专业出身的参加中文专业学习,以提高文字水平。三要适时邀请部分杂志社的编辑辅导审计人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主流研究方法,指明审计科研方向,以提高稿件质量和命中率。四要对审计科研成果突出审计人员,应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聘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适当提供科研活动经费

开展审计科研活动,经费保障不可或缺。2011年的《意见》就曾指出,“要根据审计科研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将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为此,一要编制审计科研经费预算。保证科研培训、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资料、举办或参加论坛研讨会以及上网查询等必要费用。没有资料参考,孤陋寡闻,难以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二要适当扩大对审计期刊杂志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编辑人员工资和印刷成本的财政补助。有学者指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是主流,政府给予期刊补助费很高。地方审计机关在实行省级统管以后,应当落实对审计期刊补助政策,促进审计科研工作开展。

(四)拓宽科研渠道

一要积极开展各类学术审计研讨活动。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学会每年定期召开论文研讨交流会议,提升士气,增强科研信心。二要扩大目前主要审计期刊的容量。如审计署将《审计研究》双月刊扩为月刊。三要适当增加审计期刊。创办《国家审计》《预算审计》《政府审计》等部级期刊,将现有省级审计机关的内部资料变为公开发行期刊。尤其是要在经济发达、财经院校云集的地区,适当增加刊物,以促进科研。同时,可以优化版面设计,提高版面的文字容量。四要设定基层审计专门栏目,适当录用一线审计人员的论文。控制期刊中数学模型形式的论文数量,减少数学计算占用大幅版面情形,适度压缩论文字数,从而给基层审计人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五)加强与学研机构交流合作

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一要开展与大学、科研究机构定期交流活动。通过双方交流,一方面使基层审计人员吸收审计前沿理论,拓宽科研思路。另一方面让经院派学者感受到审计一线人员的辛酸苦辣,了解到当前审计遇到的困难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科研理论沦为空谈。二要适当联合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国家、省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审计课题科研组吸收基层一线审计人员,作为组员加入科研团队,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共同实施审计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实现经院派与实务派相互取长补短,审计成果理论更加接地气,且更有底气――毕竟一线人员可以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而基层人员可藉此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4篇

一、现代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的研究亦是如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是审计理论研究系统需要,是审计学科趋向成熟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民间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结构模式。何谓审计理论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也就是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自应有其组成部分(要素)及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的诸要素组合而成,而且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意义何在?按照安德森(R.J.Anderson)的观点,“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为此,审计理论必须有一个框架结构或结构体系,即审计理论结构,它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研究审计理论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构成审计理沦结构的要素有哪些?二是诸要素的内在联系,也即确定诸要素各处哪一层次?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是1961年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PhilosophyofAuditing)。他们认为:“审计是有理论基础的,在审计行为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整套基本的假设和完整的概念体系。”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卜构建了由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及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1978年尚德尔(charle,w.scholdl)所著《审计理论拟Theory。f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与莫茨及夏拉夫的模式相近,他则是从语义哲学、传播理论和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为“审计假设一审计定理一审计理论结构一原则一标准”这一形式。尚德尔的创新在于:(l)从假设中衍生了“定理”这一要素;(2) 将说明理论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作为一个要素。他更注重审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审计是一种旨在确立某种标准之遵循情况,进而表达意见或判断的人类评价过程”。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Extemal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6个要素组成: 审计目标一公认审计准则(GAAS)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定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安德森的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Lee)与戴维•弗林特(Dav记 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

汤姆•李于1984年提出的模式由3个要素构成,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提出的模式为“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一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是以审计的本质为出发点来构架审计理论结构。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大致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模式;(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模式;(3)80年代中期以后,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模式。应该指出,上述各个时期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在历史上各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我们研究现代审计理论模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今天的审计理论建设角度分析,上述模式似各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莫茨及夏拉夫是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的奠基人,他们以哲学为基础提出了理论结构诸要素,直到现在仍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他们把各门科学的共同方法论—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第一个层次要素,似失之过宽,而且其模式要素中没有列人审计目标、审计本质,也没有论及审计环境的影响,这些是他们所提出模式的相对不足之处。安德森的审计理论模式中提出了以审计吕标为基础引列其他诸要素,较之葛茨及夏拉夫的模式有新的发展,但是,他把审计假设这个重要的前提性因素列在审计准则及审计概念之后,逻辑欠严密。20世纪80年代汤姆• 李与弗林特的模式都从审计本质出发引述其他因素,把审计本质这个因素列为模式之首位,是有贡献的,但是他还没有把模式诸因素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考察。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结构的影响审计理论结构与其他学科理论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有: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一日千里发展着的信息技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诉讼风险环境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均会对审计理论结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包括资本利率、货币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的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淘汰的加速。这些全球性环境因素,对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本、利润均会发生巨大影响,而作为鉴证、评价、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必然在其本质、目的、假设、概念及标准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审计的理论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市场、企业经营方式和产品的更新、人们的消费及储蓄方式,也改变着审计本身,即审计工作的电脑化。时至今日,审计工作中收集、分析、抽样、判断和报告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利用计算机制订审计计划,储存工作底稿,而且可进行实时审计,保证客户的系统产生可靠的实时信息,同时可监控企业的经济业务,找出与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审计软件的智能化将会实现,这就可减轻或替代审计师的劳动。

同时借助发达的信用卡金融工具和网络保密及识别技术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活动,已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根据某种要求,立即执行某种任务,建立或解除某种人事或商务关系,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从而对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必然推动审计技术方法的革命,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结构。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审计。作为职业工作者的注册会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中,一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转化为实在的风险,从而引起诉讼。以西方国家的注册会计师为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涉嫌的诉讼案例已成千上万,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人了诉讼“爆炸”时期。仅1993年,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在法律诉讼及赔偿方面的费用就占总收人的19%。在中国,近10年来,先后发生的涉及审计诉讼的重大事件主要有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山东“石油大明”事件、海南“琼民源”、四川“红光”和“东方锅炉”事件、甘肃的“银广夏”事件等。在验资业务方面,“全国已发生验资业务诉讼案件多达500余起,并仍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例都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或经济责任,为此,已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或受处罚。这说明诉讼风险对审计已产生重大影响,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环境之中。注册会计师界也因势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种新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审计模式、方法或程序的采用,无不是职业界因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审计环境而作出的反应。除上述各种主要审计环境外,审计还受到哲学、政治制度、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置于审计环境中进行考察。近几年来,国际及我国的审计学术界都开始重视审计环境问题。中国审计学会曾把审计环境问题列为专题进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蔡春博士撰写的《审计理论结构》论文中着重阐述了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胡春元的博士论文《审计风险研究》也强调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关系。

三、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前已述及,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和弗林特分别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中,均以审计本质与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结构模式。这里拟对审计本质在结构中的地位进行论述。审计本质是一定社会环境或条件下,审计在达到审计目标、实现其职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反映了社会对审计的客观要求,是人们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对审计的认识。由于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论、保险论。传统的查账论只反映审计工作活动的特征,未能反映审计的社会需求,也没有把审计置于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所以查账论不能反映审计的本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审计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信息论是其中的一种。以信息论为主导的审计本质理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论认为: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两权分离的深人发展,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必然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为了促使股东和管理人员利益最大化,就产生了股东(委托人)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人员(人)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而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鉴定其业绩报告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于是,论便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着的职业风险日益严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用。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审计本质被视为一种保险行为,因而称为审计本质的保险论。以上所述的审计本质的信息论、论和保险论都是与社会客观环境相联系,把审计置于社会结构中作考察。只是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尽管审计本质可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弗林特称,“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在审计的地方,必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关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我们认为,社会经济是复杂的、多样的、经常变化的,作为审计本质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应该应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结构论的方法,把各种审计本质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问题

1.审计目标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应,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的要求标准。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也即审计目标的提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不能超越审计本质来随意构建。所以,不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就无法理解现代审计包括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到政府审计,从财务合规性审计到管理审计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因为需要评价的受托经管责任范围的扩大,审计目标从合法合规性审计拓展到现在包括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的多维审计目标体系。同时尽管审计目标响应审计环境的要求,作了扩展,然而这些目标均未偏离审计作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这一本质。“传统财务审计是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管理审计是审核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与汤姆•李和弗林特不同,我们认为,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本质,列为第二层次。审计目标是一多维的目标体系,可分解为财务审计目标、管理审计目标等。财务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查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等;管理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评价企业管理部门、公共事业部门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等。这些目标指导、制约和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因素。

2.审计假设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与审计概念及审计准则等要素的中介。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来构建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把审计假设作为论证指导其他要素的基础,如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就是把审计假设列为审计理论诸要素之首的;尚德尔也是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审计理沦结构的。我们认为,审计假设确实是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但应该是列于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之后的一个层次,因为是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的,如把它置于第一层次,就本末倒置,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5篇

一是论坛主题与当前形势扣得紧。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今年青年论坛围绕深化改革中审计怎么办、审计如何做到全覆盖、如何抓好审计现场管理进行研讨,这三个方面既是今年审计署和省厅领导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拿出对策。

二是论文评审坚持质量第一。根据论坛通知要求和论文的基本标准,审计学会首先对各地上报的109篇论文进行了初选;然后将初选出的23篇论文匿名提交专家审评,专家提出一二三等奖论文的意见;最后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决定获奖论文。从论文的质量看,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准,理论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对策。

三是论坛的氛围比较好。刚才,8名同志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发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各有创见。专家的点评非常中肯、到位、精彩,有画龙点睛之妙,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一次高水平的培训。通过举办论坛,大家既提高了理论研究水平,又得到了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由于今年选题的难度大,一些论文包括获奖的论文存在质量不高、深度不够、缺乏新意、不够规范、篇幅较小等问题;有的论文没有按照本次论坛规定的范围和内容去研究撰写,虽然文章写得挺好,但与奖项失之交臂,非常遗憾;地市提交的论文篇数不够平衡,有的一个县就报了20多篇,但有的一个市也没有几篇。这些问题需要今后引起重视,认真加以改正。

第二、审计青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

今年3月份,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这段论述,点明了为人为政的根本,抓住了干事创业的要害。作为审计事业中坚和审计事业发展希望的青年审计人员,应将“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率先以修身增强党性、以律己树好形象、以实干助推发展。

(一)求知上进,做一个勤学习的审计青年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勤奋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处在一生中最好学习阶段的青年人,都应把敏于求知、勤于学习的精神升华为人生态度,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做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一是学习要有计划。要在常规理论与业务学习的基础上,及时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增强新形势下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能力。系统学习和掌握党的新思想、新论断,指导审计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审计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时效性;熟练掌握相关审计法规制度和计算机审计技术,做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提升工作能力,以工作能力保证审计质量,以审计质量助推审计事业发展。

二是学习要有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将人托到成功的彼岸,错误的学习方法会把人拉入失败的深谷。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加之审计工作很忙,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人就会落伍,工作就很被动。所以,我们要不断借鉴成功的学习经验,总结高效的学习方法,坚持从理论中探索,在实践中提炼,摸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我,尽快成为审计机关的业务骨干、审计事业的有用之才。

三是学习要有韧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艰辛与枯燥人人皆知,三分钟的热度只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学习未必短期就能见效,但不学习很快就会退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劲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枯燥面前不放弃,始终相信,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

(二)严于修身,做一个有涵养的审计青年

古人对修养有这样的经典描述:闲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努力提高思想境界,提升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

一要忠诚老实,谦虚做人。诚实是立身、立言、立行的基础,谦虚是谋事、干事、成事的根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襟怀坦荡,实话实说,实事实干;在遭受挫折和危机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乐观、自信、正确看待升降去留、荣誉地位;在事业有成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乎所以、骄横跋扈、居功自傲、目无一切,逆境考验的是人的意志,顺境则彰显着人的品行。

二要心存敬畏,慎言慎行。我们在审计中,要敬畏党和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慎言、慎独、慎欲、慎微;与被审计单位交流时,要谨慎小心,谦虚诚恳,遵守审计纪律;个人独处时,要保持警惕,严守法纪;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洁身自好,培养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从细微处着眼,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一身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审计工作氛围。

三要秉公用权,廉洁从审。廉洁从审是审计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审计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个人偏见,既不无依据夸大问题,也不主观歪曲事实,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面对手中的权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自我约束,秉公用权,不搞特权,不,不,不以审谋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树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清正廉洁的形象。

(三)勇于创新,做一个开拓型的审计青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三十年风雨的审计,正是因为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审计内涵、审计方法,才取得了辉煌成就。青年审计人员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有创新的责任与勇气、改革的担当与锐气,革故鼎新、勇于进取,成为审计事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大胆破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要有自我否定的精神,勇于否定陈旧的认知和经验,走出自己的条框桎梏,适时扬弃和更新自己,不断地总结提升、积极创新。

二要提高创新能力。青年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努力开拓知识面,为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善于在实践工作、审计案例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升华,寻找创新的灵感,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要推出创新成果。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出成果:在创新审计理念上出成果,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在创新审计内容上出成果,拓展审计工作领域;在创新审计方法上出成果,以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创新审计结果上出成果,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在创新审计管理上出成果,增强审计工作整体效能;在创新审计理论上出成果,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指导;在创新审计队伍建设上出成果,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严谨细致,做一个务实性的审计青年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青年审计人员应该以“细”字当头,于“实”处着力,秉承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创造卓尔不凡的工作实绩。

工作要细。青年审计人员必须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地开展审计工作,要把严谨细致落实到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方案、撰写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处理、进行审计复核、利用审计成果等每一个审计环节,确保审计结果“零瑕疵”。

作风要实。青年审计人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好高骛远,不急功冒进,不脱离实际,依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把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放到查深、查透、查出大要案上;把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把审计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上。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6篇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

》、《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方法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研究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问题。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发展、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金融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andcommunicationintheauditor\\''''s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内容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台湾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目前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方法的应用,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问题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参考,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如果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强调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经济影响,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借鉴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7—628。

③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gophyofauditing)》,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p.15。

④见黄世忠、陈少华、刘海彬等译,瓦茨(Ross.Watts)和齐默尔曼(Jer01dL.Zimmerman)著:《实证会计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p.16。

⑤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00phyofaudit-ing)》,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pp82—83。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7篇

紧密围绕服务审计工作中心、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指导审计实践和服务审计人才培养开展审计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所近年来勇于创新的大胆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是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什么是科学的审计理念,审计机关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围绕这一课题,2008年上半年,在总结湖北省审计机关成立25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厅领导组织力量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湖北审计工作探索、开拓、发展的实际情况,完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科研课题,省厅于2008年8月正式印发了《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5条)。对全省审计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统筹全省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是一个创新,带来了全省审计工作的“七大变化”:一是统筹使全省审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增强;二是统筹使审计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作用更加突出;三是统筹带来了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创新;四是统筹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效果和作用全面提升;五是统筹为审计机关向上级学习提供了平台;六是统筹为基层审计机关解决发展问题拓展了路径;七是统筹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审计工作。

(二)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难点。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深入的方法,较好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推广和普及。2006年,开展了“湖北省首届青年审计论坛”活动,主题是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年,总结推广了襄阳市审计局制定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了检查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探索新的途径方法,2008年,对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路和对策,同时《湖北审计情况通报》转发了审计科研所的调查研究报告。2009年,我们积极申报并中标了审计署招标的《绩效审计指南》科研课题,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目前,全省推进绩效审计常态化,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如武汉市审计局联系中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五大理念”中,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项目中有95%以上开展了绩效审计。

(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点。针对当前审计机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问题,2009年上半年,我们以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对全省18个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揭示了当前存在的审计风险,深刻分析了产生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必须进行风险意识全员渗透、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抓好审计质量控制、建立降低审计风险机制、切断与中介机构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切实帮助基层审计机关解决经费困难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防范措施。张永祥厅长在调查报告上批示,“调查报告很好,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建议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印发。”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对调查报告反响强烈,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防范审计风险成为会议主题,各级审计机关纷纷表示要及时进行审计风险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切实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省审计厅专门研究、制定印发了《全省审计机关审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尽快建立起以审计履责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廉政风险、中介风险、安全风险为主要防控内容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我们又将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作为公开招标课题,重点研究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原因,审计风险的防控机制,审计风险的防控体系,审计风险的防控流程设计,基于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基础上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风险防范互动机制等问题。张永祥厅长批示要求,“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研究要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直接运用于审计实践工作”。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结合省政府开展的“效能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及审计机关的实际,围绕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与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关系,当前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主要途径及战略性建议等方面问题,我们组织全省审计机关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促进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质的变化。近三年来,全省共审计13196个单位,查出各类违规和浪费资金223亿元,移送经济案件87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审计报告和信息22569份(次),被采用批示15769份(次),其中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采用批示1159份(次)。全省116个审计机关,99%被授予各级文明单位,其中部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文明单位占75%以上,审计系统连续4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系统”、“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战线”。

(五)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模式的探讨。审计工作数字化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直接关系到湖北审计工作能否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我们既以金审二期工程为契机,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审计行政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又不断总结推广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方法,组织力量研发联网审计新模型。如我们总结研究的《湖北省审计厅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大型项目审计组织管理情况的报告》(被中共湖北省委评为2008年度优秀调研成果奖)、《关于宜昌市夷陵区审计局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情况的报告》,审计署予以转发推广。同时,我们连续三年把《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课题作为研究重点,在深入调查中确立研究方向,在广泛征求意见中完善研究思路,在不断研究中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审计模式。

二、在科研制度上创新,营造良好的审计科研氛围

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科研制度上不断创新,通过制度规范和管理课题研究,聚集全省之力,协同攻克科研难关。

(一)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确保科研力量的稳定

近年来,厅党组不仅把科研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且把培养提高审计科研力量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每年都要集中听取科研工作汇报,对涉及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集中研究讨论,确定研究方向,这已形成制度。对热爱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且有成效的科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大胆任用。近三年来,厅党组在科研所提拔任用一名副厅级干部,两名正处级干部,四名副处级干部。参加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录用了两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十三名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十人,按规定聘用了八人,充实了科研力量,夯实了科研基础。

(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打基础

从审计工作的实践和需要出发,不断加大审计科研工作力度,从科研机制上创新。一是制定印发了《湖北省审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更加规范了审计科研工作的管理。二是面向全省公开招标重点审计科研课题,招标的课题包括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统筹审计资源放大审计效应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研究、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研究、联网审计问题研究、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研究、政府财政风险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对现有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影响研究、环境审计、政府采购审计等方面。实行审计科研工作上下、内外联动,形成科研合力,增强实力。

(三)创新建立科研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湖北省审计科研所制定实行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工作制度》、《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制度》、《审计科研重点课题年度计划制度》、《地方审计学会工作联系制度》等四项制度。特别是关于选聘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作为全省审计理论研究骨干的制度,保障了科研所在专业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能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重大审计科研项目。多年来,活跃在大专院校教学科研领域和审计实务界的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为繁荣我省的审计理论研究,推动我省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重新修改完善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管理办法》,并在各地审计机关、各大专院校、厅机关各处室推荐的基础上,认真审核,重新聘请了34名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这些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文化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长期从事审计理论研究或审计实务工作,且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审计方面的专业文章,这为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科研方法,努力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8篇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审核的规定和实施

我校研究生学院于2005年底正式发文规定,自2006年1月1日开始,凡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先经过生物统计学系进行统计学审核,在审核通过并获得“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后,方可送外审,继而申请答辩。换言之,如果毕业论文统计审核不合格,将延期毕业或放弃申请学位。

统计审核的实施由一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统计审核与规范”讲座拉开了序幕。这样的讲座通常安排在毕业年份的前一年年底,目的是使研究生对统计审核有一个正确的理肖解并为研究生如何把握论文写作中的统计学表述提供指南。讲座大致包括审核规定、审评参考提纲和学位论文评阅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等三个方面。

1.审核规定:要求研究生提交打印的论文,隐去本人和导师的姓名及专业方向等内容,以便于盲评,同时提交电子版原始数据,格式与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一致。采用盲审制度,即审评人与送审人不接触,由专人负责接收送审论文,并随机分配给审评教师。规定的初审时间一般为7个工作日复审时间为3个工作日如时间紧急者可按加紧处理。对于某些不涉及统计分析的专业论文,如图像和个案报道等,将出具“不涉及统计分析”的证明。可见,所有的毕业论文,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经过统计审核,即使可能与统计学无关。

2.审评参考提纲:此部分主要根据论文结构,即摘要、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介绍如何进行统计学方面的表述,给出详细的引导,如P值应尽可能精确(至少保留三位小数)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材料与方法”部分的最后一节单独交代统计学处理,等等。由于此部分内容在硕士第一学年的统计学课程中有专门讲授,故以复习和强调为主。

3.学位论文评阅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讲述此类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对一些明显和严重的统计学错误有深刻印象,以避免在自已的论文中重复这样的错误,同时也会减轻评阅教师的工作负担。

研究生毕业论文评阅中发现的统计学问题

2006与2007年我系统计审核研究生毕业论文1192篇,其士论文435篇,涉及统计推断和不涉及或只涉及统计描述的分别为398篇(91.5%)和37篇(8.5硕士论文757篇,涉及和不涉及统计推断的分别为649篇(85.7%)和108篇(14.3如果除去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主要从事图像研究不涉及统计内容以外,其余专业的毕业论文有91.3%(1047/1147)涉及统计推断。

1.统计错误发生的频数:每篇论文中发生统计错误的种类见表1,多数论文发生的统计错误在1~7种之间,最高达15种之多。平均每篇硕士和博士论文出现的统计错误分别为3.5种和3.7种。

表12006-2007年每篇毕业论文发生统计错误种类的数量分布

2.统计错误发生的种类:我们将论文中的统计错误概括为4个方面(表2),即统计表述不规范或不充分(93.03%)、统计设计及其阐述错误(18.05%).统计方法误用或未用(43.84%)和统计计算错误(8.60%)按发生比例高低前10位的统计错误种类依次为:统计软件和统计方法交代不够(54.53%),缺P值或P值不精确(50.14%),缺检验统计量(44.13%),统计术语不规范(28.27%),制表不规范(27.98%),统计表给出的信息不完整(18.24%),该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却用了单向方差分析(490%),其他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11.75%),统计量的符号使用不规范(11.75%),该用析因分析却用了单向方差分析(9.46%).研究生对统计审核的看法。

在统计审核同时,我们还对毕业研究生关于统计审核的看法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为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时机选择在研究生通过论文审核并开据合格证明后。问卷分两个方面,共7个条目。第一方面3个条目,有关研究生对统计审核老师的满意度;第二方面4个条目,有关研究生对统计审核的看法。

1.研究生对统计审核老师的满意度。对问题“审核老师的态度是否满意”:很满意的有586人(89.7%),满意的60人(9.2%),一般的7人,没人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问题“疑问的解释是否满意”很满意的有555人(85.1%),满意的82人(126%),一般的有12(1.8%)人,有3人(0.5%)不满意。对问题“审核速度是否满意”很满意的有485人(74.2满意的132人(20.2一般的29人(4.4%)不满意及很不满意的有8人(1.3%)。

2. 研究生对统计审核的看法。对问题“对毕业的统计审评是否必要”:认为很有必要的474人(72.7%),必要的163人(25.0%),即认为统计审核必要以上的占97.7%,有15人(23%)认为有无均可或没必要。对问题“统计审核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有帮助”:认为有很大帮助的560人(85.9%),有帮助的91人(14.0%),无帮助的1人(0.2%)。对问题“统计审核是否使学生在统计学应用方面有进步”认为有很大进步的458人(70.5%),进步的191人(29.4%),无进步的1人(0.2%)。对问题“统计审核对学生将来的论文写作是否有帮助”:认为有很大帮助的550人(84.9%),有帮助的98人(15.1%),无人否认有帮助。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审核的意义

我们认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统计审核具有以下意义:

1.可以帮助纠正论文中的统计错误,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有助于遏制弄虚作假现象。由于审核中要求提交原始数据,一定程度上阻遏了编造数据的行为。

3. 为统计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数据。每年600多名毕业生意味着600多项课题,这是非常珍贵的统计数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有义务对这些数据保密,除非得到研究者本人的同意。

4. 统计审核也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师在审核中会遇到大量以前未曾接触的统计问题,促使教师学习和应用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 对研究生论文的规范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也对毕业研究生今后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 统计审核工作可以形成制度性延续。由于统计老师为统计审核付出的大量艰辛劳动得到了99%以上研究生的肯定,而且98%以上的研究生认为统计审核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这为统计审核作为一种长期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统计审核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统计审核之后的思考

1.统计表述的规范有待加强。尽管我们在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专门讲述了医学论文中的统计学表述规范,在研究生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专门进行了此方面的引导,但绝大多数论文(93.03%)仍然出现了统计学表述不规范的现象,说明我们强调的还不够,有必要今后通过教学和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引导,同时将相关内容放在我系网站上,以便研究生随时查阅。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9篇

本人1983年7月毕业于福建省商业学校财会专业,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财会专业,XX年6月起在福建省委党校理论本科班行政管理专业学习。1983年8月分配在福清医院财务科,1985年2月调入福清市审计局,1997年5月起任副局长,1991年12月获得助理审计师职称,1995年12月获得审计师职称,XX年11月获得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1999年5月获得全国计算机一级b类考试成绩合格证书,1985年加入福州市审计学会。现将本人获得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业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计工作经历和业务成果

1.1995年12月至1997年5月任福清市审计局财政金融审计股长,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主审8次,主要有:

(1)负责编制1995年度、1996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总方案,起草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可增加财政收入3031万元。福清市委宋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市人大常委会高度评价,市政府做出审计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各部门认真落实审计意见。

(2)1995年度财政有偿使用资金审计报告被福州市审计局专报福州市委,福清市委宋书记对福州市委办公厅《福州信息专报》作出批示,督促各部门落实整改,市政府下发了《加强财政周转金回收工作的意见》文件。

(3)1995年度乡镇财政决算审计调查报告在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会议上交流,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强奖金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文件。

(4)1996年预算外资金管理审计调查报告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出台了《福清市本级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三份文件。

(5)1995年农行、中行、人民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查出违纪金额356万元,受到福州市审计局表扬。

2.除担任主审大中型审计项目外,还组织实施并参加乡镇财政决算和镇长、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等大中型审计项目17次,查出违纪金额1068万元,处理上缴市财政470万元。

3.1997年5月至XX年12月任福清市审计局副局长,分管福清审计师事务所,1997—1999年组织承办委托业务3534项,实现业务收782万元,跃进全省20大审计事务所行列。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和经贸社保审计科,主持并组织实施行业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28次,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153个,提出审计建议107条,均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对全市经济和财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其中:

(1)组织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11次,主要有:

1999年度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成果发表在《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和《福建审计》,获福州市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市政府下发了《调整机关事业养老统筹金比例的通知》。

XX年度、XX年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市政府十三届第40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计意见,作出提取代管业务费的决定。

XX年农网改造项目审计在福州市农网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市供电公司书面反馈整改审计意见13条。

1998—1999年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财务收支、XX年度普教经费、XX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资金、XX年度世行贷款—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项目和公安系统财务收支、XX年度世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促进了单位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服务,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2)组织实施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清展花园工程竣工决算、1998年度排污费收支、1999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支、1999—XX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XX年度环保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为加强内部控制、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3)组织实施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度环保行业审计、1998年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开工前审计,被福州市审计局基建投资审计处评为优秀奖。

1997年海城公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融侨管委会道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度水利建设基金、XX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土地出让金、XX年度农村教育附加费、XX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4.承担重大专案审计11次,主要有:

1996年海口镇财政所会计贪污案,1999年市绿化队会计撕毁“小金库”凭证案,XX年市城镇开发公司私设“小金库”案,XX年市林业公安分局滥发“红贴”,私设“小金库”案,XX年市进修学校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案,市华侨中学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案,XX年市外贸公司私设“小金库”案,XX年市体委违规担保案,XX年渔溪粮站国有资产流失案,XX年市进修学校违规支付工程款造成市园林绿化队干部贪污案。上述案件审计定性准确,结论正确,移送纪检司法机关后,成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被立案审查8起,追究刑事责任1人,党政纪处分 4人。

5.审计方法创新与经验总结主要有:

(1)XX年,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审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实施细则20条。该项审计创新办法和经验总结材料被《中国审计报》采用。

(2)1997—XX年,组织投资审计科实施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155个,审核造价11.22亿元,核减造价1.01亿元,核减率为9.01%。该项采取深入施工现场审计和强化交叉审核等新方法和经验材料在XX年全省投资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市政府XX年发出了《关于对我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施意见》,XX年省政府《今日要讯》和XX年省电视台《昂首阔步一路歌》专题片中也有报道。

(3)XX年6月,为适应福清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分散改为集中统一核算的需要,组织行政事业审计科采取改变审计方向和改进审计操作方法等新办法。该项审计经验材料在XX年全省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6.主持或承担审计科研课题11项。

(1)独立承担并撰稿完成福州市审计局下达课题有:1996年财政周转金管理调研报告被福州市审计局专报福州市委,福清市委宋书记对《福州信息专报》作了批示。1996年乡镇财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获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XX年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调研文章发表在《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和《福建审计》,获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XX年减轻农民负担调研在福州市社科院、社科联理论研讨会上交流。XX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监督调研文章发表在《中国审计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审计能力调研文章发表在《福建工商时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发展调研文章发表在《福州党校学报》。

(2)参加完成省审计厅下达课题有1996年—1998年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调研,1996年—XX年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调研,报告引起省市审计局广泛关注。

(3)参加完成市政府下达XX年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调研,市政府出台了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和在全市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组织完成市政协下达XX年农村教育附加费管理调研,市政协督促财政、教育等部门落实整改审计意见。

7.经常组织和指导分管范围内中、初级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审人员学习和培训审计财经专业知识。九年共讲授审计财经专业知识500多课时,培训1000多人次,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及相关专业理论水平和研究成果。

本人独立撰写并发表审计及相关经济学术性文章45 篇。主要有:

1.《乡镇财政管理混乱问题突出》于1996年3月在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会议上交流,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从延伸审计中查出一宗私分公款案之思考》发表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现代论文选》和1997年9月《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

3.《福清市财政周转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发表在1996年福州市委《福州信息专报》第230期和福州市审计局《福州审计(信息专报)》第9期。

4.《福清市审计局出台建设项目审计社会服务承诺制》发表在《中国审计报》XX年第123期。

5.《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容忽视》发表在《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XX年第10期。

6.《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打假》发表在《福建审计》XX年第5期。

7.《某市“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发现会计核算失真1200万元始末》于XX年6月在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会议上交流,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8.《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于XX年9月在福州市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福州市减轻农民负担理论研讨会”上交流。

9.《福清市审计局基建投资审计成绩显著》于XX年3月发表在福建省政府《今日要讯》。

10.《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于XX年元月14日发表在《福建工商时报》第848 期。

11.《试论审计文化》发表在《中国审计(综合版)》XX年2月第1期。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发展》发表在《福州党校学报》XX年2月第1期。

13.《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在《中国审计报》XX年2月25日第838期。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3.1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从实验科学、合理学问、普遍经验或其他事物中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批判吸收、系统化和组织化,它构成某一学问的基础原则体系和实务规范体系,因而哲学可作为所有学科理论的基础,将哲学的方法、观念运用于审计理论,就是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3.2法学基础

法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关系。法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审计过程本身就是执法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审计表现为间接控制,以对经济活动的监视为宏观经济协调输送信息;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宏观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3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精髓也可以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审计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学说,是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本质、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关概念和范畴、总结有关经济规律的重要依据,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其次,管理审计近几十年来的悄然兴起,说明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日益重要,管理审计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管理科学理论中分权管理的思想为国家审计实行分级管理、审计机关独立设置、建立机构内部的责任制、进行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职能约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5数学理论基础

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是先于审计理论而单独存在的两种理论,具体而言,概率论为抽样审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数理统计为它提供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论基础。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从被审单位资料中抽出一部分进行审查,以推断全部被审资料的审计结论的方法。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是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可以视其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利用大数定律,我们可以抽取样本资料进行审计,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会使这些个别资料的影响相互抵消,能够显现出被审对象的总体特征。所以概率论也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

3.6伦理学基础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审计;青年;价值观

广大奋战在审计战线的青年审计人是审计机关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是审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和先锋队,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审计事业要发展进步,需要青年审计人加深对审计事业发展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这对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特别是要认识到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实现国家审计终极目标的最为活跃的精神动力,因为它是审计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审计人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鼓舞审计人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经过思考,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用审计的先进文化树立青年审计人的精神旗帜

文化和价值观同源同流,以文化建设来弘扬核心价值观。审计文化的特点是基于岗位的行为文化,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追求,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审计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深层次地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审计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审计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准则

2011年1月1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重点的审计文化建设。“十二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审计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青年审计人要树立“十二字”的核心价值观,使其从内心深处对审计事业的理想目标自觉追求,理解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精神意识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不断积累。

(二)科学审计树立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审计理念的科学性来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树立的科学审计理念,有科学性和发展性这两层涵义。科学审计观的科学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审计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求实创新,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审计理念,树立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三)免疫系统论培养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职责意识

“免疫系统”论是对传统审计本质理解的涵盖、继承、创新和发展,它重新诠释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以及“如何审计”等问题。以免疫系统为核心的新型审计观,开辟了青年审计人员审视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风险和危害,使青年审计人员更加注重注国家经济安全、金融风险、国有资本安全完整、国家政策执行及效果、对人民群有影响的重大安全、环境与质量事项等方面内容,培养了青年审计人员将自己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一分子的职责意识。

二、审计的创新实践是青年审计人的特色价值理念

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是发展的基石。善于创新是审计工作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审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出现,青年审计人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素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把握审计信息化的主题,通过系统学习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管理系统OA、联网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实现审计人从“财务型”、“手工型”到“综合型”“知识型”以及“信息处理高智能”的转变等。青年审计人履行自身职责、促进审计的发展,不能只挂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审计行动中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行为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敢闯敢拼,敢于碰硬是青年审计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审计事业的发展压力加大,更加需要青年审计人员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难奋进,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在逆境中主动作为,努力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增创优势。

青年审计人一定要敢于担当责任,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强烈的责任感精心谋划工作,以高度负责的道德精神研究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时刻谨记把责任感和事业心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到工作中,以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尽职尽责、干事创业,积极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自律是青年审计人的自身价值实现最重要的方式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2篇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方法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研究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问题。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发展、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金融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andcommunicationintheauditor\\''''s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内容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台湾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目前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方法的应用,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

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问题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

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参考,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新晨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如果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强调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经济影响,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借鉴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7—628。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3篇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文化观,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理论依据

所谓科学审计文化观,一是在审计价值取向上,要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核心,以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根本,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搞好审计工作的高质量监督和服务。二是在审计监督取向上,着力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转变”:即推进审计职能由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乡镇、部门单位债权债务审计调查;推进审计重心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财务收支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并重转变;推进审计方法由手工查账向手工查账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重转变;推进内部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三是在审计服务取向上,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全局,坚持微观揭露与查处,尽职尽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度重视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审计事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有厚实的审计理论作支撑。近年来,修水县审计局审计理论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多篇审计理论调研文章先后在省、市审计杂志上发表,对审计实践工作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随着审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审计监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审计理论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探讨上下功夫,使广大审计人员搞清楚审计的本质,还要能够站在更高层次,诸如绩效审计的方法和途径、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等角度,引领广大审计人员厘清审计理念,转变审计观念。为此,修水县审计局不断加大审计理论研究、探讨的力度,从审计实践中提炼审计理论成果,再应用到审计实践中去,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理论依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大审计人才建设力度,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一是致力于审计管理创新。审计管理是审计文化在运行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审计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修水县审计局率先在全市审计系统推出审计管理创新,建立内部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审计工作的实际,对审计工作重新进行定位,建立严格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严谨高效的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突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班子领导水平、干部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机关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水平、审计工作成果水平。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全局干部突破原来的传统审计方法,跳出审计搞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上去揭露问题,分析原因,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预防、揭露和建设,审计质量大大提高,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可喜局面。

二是建立务实的学习机制。为大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队伍,积极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局领导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努力践行民本审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审计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用制度引导干部学习、以机制促干部学习、用目标激励干部学习,坚持每周六上午集中学习制度,加大后续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和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干部专业知识结构明显改善,目前,全局大专及以上学历20人,占干部人数的95%,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人员占92%。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从2003年起,修水县审计局就着手建立以“三化”为目标的考核机制。一是考核标准科学化。切实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体系;三是考核内容综合化。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年度考核内容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每年度的考核得分作为评优评先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主要指标,加强对人才的监督和管理。

四是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坚持用“赛马机制”选人和“军功理论”用人。在全县率先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和业务干部岗位交流制,修水县审计局制定了《修水县审计局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办法》,通过双向选择,实行优化组合,为干部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审计业务管理和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新建或修订了涵盖行政、业务、党建、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28项,初步形成了导向明确、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制度体系,努力做到工作有标准、做事有规则、管事有规章、办事讲程序、干事讲效率、考核讲绩效。努力使全体审计人员形成重视管理、服从管理和服务管理的良好共识,推动审计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审计方法的研究力度,摸索、推介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使AO系统应用得以拓展,促进计算机审计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充分借鉴和吸取省审计厅、市审计局以及兄弟县(市、区)审计局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便于审计监督的科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照审计署“六个一”的建设内容,到去年,全局审计业务人员基本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推进,AO系统审计也逐步应用于审计工作当中。尤其是该局利用AO系统实施的县人民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专家经验,入选了江西省《计算机专家经验库》,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审计机关。二是坚持推广应用AO系统与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并重。高度重视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全市县级审计机关中率先成立审计信息中心,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组织专人将历年来的审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就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审计资源共享,为领导决策和审计人员随时了解审计工作成果提供服务。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按照县委关于加强组织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按照“围绕党建抓审计,抓好党建促审计”的总体思路,订立党建工作计划,抓好党员活动室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党员“”制度等各项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机关生活,坚持用先进的审计文化凝聚人心。在“七一”期间,采取聘请党校老师上党课、与县纪委举行联欢活动、举行歌咏比赛、开展党员一日捐活动等多种形式庆祝党的生日,丰富党员的文化生活,让审计人员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同时,还组织党员到挂点乡镇慰问特困党员,送去慰问金2400元。连续六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或“基层党建十面红旗”;连续六年在全市审计系统综合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先后被江西省审计厅授予“全省审计机关廉政勤政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审计机关法制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是大力倡导文明审计,局领导要求审计人员做到审计要依法按程序。遇事要先讲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伤害别人感情。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实事求是地处理。遵守审计纪律,言行举止文明。“文明审计”是新形势下对审计人员的更高要求,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2010年7月,修水县审计局连续第三次(2004年~2005年度、2006年-2007年度、2008年~2009年度)被中共九江市委、市政府授予“九江市2008-2009年度文明单位”。2009年度被九江市文明委推荐为江西省第十二届省级文明单位,2009年12月,局长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12月,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审计厅评为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

三是开展“四项教育”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整顿方案。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对审计人员的廉洁从审情况进行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自2007年至今,全局干部职工每个人均就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写出书面承诺,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提升了审计干部自身的文明素质,树立了审计干部的新形象。2008年,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并收回的400多份《政风行风评议征求意见表》中,未发现一例审计人员有不洁行为,在2008年的政风行风评议中修水县审计局分别荣获全市审计系统和县直执法类部门先进单位,受到市、县有关部门通报表扬。在县人大对25个政府组成部门届初承诺兑现情况中期测评时,审计局获满意票24票。

四是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在全局开展征文活动,选调文艺节目参加全省审计系统纪念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文艺汇演,并获得三等奖。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切实强化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要载体,推动理论教育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为推动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理论保证。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了《2012年度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案》,局党支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亲自主持学习活动、亲自选择学习内容、亲自做好理论辅导、亲自检查学习笔记。二是健全制度。坚持和完善了党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和按计划开展学习,坚持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每个星期召开1次班子或局务会,每个月召开1次支委会和党员大会,每2个月上1次党课,并做好“”活动记录,实现学习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三是落实学习方案。坚持按照局领导班子学习和党员教育培训安排表进行学习,全年学习12次,每个中心组成员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一般干部学习笔记1万字以上。如有事不能按时参加集体学习的,必须向一把手请假,得到批准后,再及时进行补课。四是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习内容包括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等。学习形式多样,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培训、警示教育、外聘专家辅导、轮流讲课、撰写调研文章等方式。今年我局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按要求参加了县党校和机关工委举办的培训班。8月份开始,积极开展“人人上讲台,个个显身手”业务讲座大交流、大提高活动,由局党员业务骨干带头讲课,内容涉及审计技巧、民生资金审计、信息写作等,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技能,深受大家喜爱。

(二)以创业服务年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为契机,推动新闻宣传工作

为进一步扩大审计知名度,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我局制定了科研信息宣传奖励办法,以创业服务年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审计和政府系统各类报刊、杂志、网站的上稿力度。今年,各类审计报告信息刊用100多篇,编制《审计要情》3期。《中国审计报》先后登载了《审计建立重点项目绿色服务通道》、《县审计局全力以赴抗洪抢险》、《县问责39名领导干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登载了《县审计局积极投入水利冬修》;中国国家审计网登载了《县审计局举行业务专题讲座》、《审计“五措施”发挥免疫功能》、《县审计局以项目质量求审计发展》等;在机关效能“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县报》头版头条登载了《重服务强效能创一流》稿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县报和政府网陆续登载了我局活动开展进展及成效。

(三)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和市级文明单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我局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开辟了专题、专栏,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上报信息稿件。活动结束后,进行了总结,上报了有关材料。

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抓好了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党员承诺书上墙公示、为第二届“感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投票、建立党建示范项目、开展党员“1+1”活动等,为民办好事、实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贡献了一份力量。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现代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的研究亦是如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是审计理论研究系统需要,是审计学科趋向成熟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民间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结构模式。何谓审计理论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也就是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自应有其组成部分(要素)及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的诸要素组合而成,而且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意义何在?按照安德森(r.j.anderson)的观点,“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为此,审计理论必须有一个框架结构或结构体系,即审计理论结构,它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研究审计理论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构成审计理沦结构的要素有哪些?二是诸要素的内在联系,也即确定诸要素各处哪一层次?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是1961年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philosophyofauditing)。他们认为:“审计是有理论基础的,在审计行为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整套基本的假设和完整的概念体系。”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卜构建了由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及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1978年尚德尔(charle,w.scholdl)所著《审计理论拟theory。f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与莫茨及夏拉夫的模式相近,他则是从语义哲学、传播理论和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为“审计假设一审计定理一审计理论结构一原则一标准”这一形式。尚德尔的创新在于:(l)从假设中衍生了“定理”这一要素;(2)将说明理论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作为一个要素。他更注重审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审计是一种旨在确立某种标准之遵循情况,进而表达意见或判断的人类评价过程”。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extemal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6个要素组成:审计目标一公认审计准则(gaas)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定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安德森的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lee)与戴维•弗林特(dav记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

汤姆•李于1984年提出的模式由3个要素构成,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提出的模式为“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一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是以审计的本质为出发点来构架审计理论结构。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大致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模式;(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模式;(3)80年代中期以后,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模式。应该指出,上述各个时期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在历史上各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我们研究现代审计理论模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今天的审计理论建设角度分析,上述模式似各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莫茨及夏拉夫是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的奠基人,他们以哲学为基础提出了理论结构诸要素,直到现在仍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他们把各门科学的共同方法论—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第一个层次要素,似失之过宽,而且其模式要素中没有列人审计目标、审计本质,也没有论及审计环境的影响,这些是他们所提出模式的相对不足之处。安德森的审计理论模式中提出了以审计吕标为基础引列其他诸要素,较之葛茨及夏拉夫的模式有新的发展,但是,他把审计假设这个重要的前提性因素列在审计准则及审计概念之后,逻辑欠严密。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与弗林特的模式都从审计本质出发引述其他因素,把审计本质这个因素列为模式之首位,是有贡献的,但是他还没有把模式诸因素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考察。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结构的影响审计理论结构与其他学科理论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有: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一日千里发展着的信息技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诉讼风险环境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均会对审计理论结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包括资本利率、货币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的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淘汰的加速。这些全球性环境因素,对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本、利润均会发生巨大影响,而作为鉴证、评价、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必然在其本质、目的、假设、概念及标准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审计的理论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市场、企业经营方式和产品的更新、人们的消费及储蓄方式,也改变着审计本身,即审计工作的电脑化。时至今日,审计工作中收集、分析、抽样、判断和报告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利用计算机制订审计计划,储存工作底稿,而且可进行实时审计,保证客户的系统产生可靠的实时信息,同时可监控企业的经济业务,找出与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审计软件的智能化将会实现,这就可减轻或替代审计师的劳动。

同时借助发达的信用卡金融工具和网络保密及识别技术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活动,已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根据某种要求,立即执行某种任务,建立或解除某种人事或商务关系,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从而对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必然推动审计技术方法的革命,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结构。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审计。作为职业工作者的注册会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中,一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转化为实在的风险,从而引起诉讼。以西方国家的注册会计师为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涉嫌的诉讼案例已成千上万,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人了诉讼“爆炸”时期。仅1993年,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在法律诉讼及赔偿方面的费用就占总收人的19%。在中国,近10年来,先后发生的涉及审计诉讼的重大事件主要有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山东“石油大明”事件、海南“琼民源”、四川“红光”和“东方锅炉”事件、甘肃的“银广夏”事件等。在验资业务方面,“全国已发生验资业务诉讼案件多达500余起,并仍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例都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或经济责任,为此,已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或受处罚。这说明诉讼风险对审计已产生重大影响,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环境之中。注册会计师界也因势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种新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审计模式、方法或程序的采用,无不是职业界因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审计环境而作出的反应。除上述各种主要审计环境外,审计还受到哲学、政治制度、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置于审计环境中进行考察。近几年来,国际及我国的审计学术界都开始重视审计环境问题。中国审计学会曾把审计环境问题列为专题进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蔡春博士撰写的《审计理论结构》论文中着重阐述了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胡春元的博士论文《审计风险研究》也强调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关系。

三、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前已述及,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和弗林特分别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中,均以审计本质与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结构模式。这里拟对审计本质在结构中的地位进行论述。审计本质是一定社会环境或条件下,审计在达到审计目标、实现其职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反映了社会对审计的客观要求,是人们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对审计的认识。由于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论、保险论。传统的查账论只反映审计工作活动的特征,未能反映审计的社会需求,也没有把审计置于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所以查账论不能反映审计的本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审计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信息论是其中的一种。以信息论为主导的审计本质理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论认为: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两权分离的深人发展,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必然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为了促使股东和管理人员利益最大化,就产生了股东(委托人)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人员(人)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而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鉴定其业绩报告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于是,论便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着的职业风险日益严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用。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审计本质被视为一种保险行为,因而称为审计本质的保险论。以上所述的审计本质的信息论、论和保险论都是与社会客观环境相联系,把审计置于社会结构中作考察。只是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尽管审计本质可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弗林特称,“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在审计的地方,必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关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我们认为,社会经济是复杂的、多样的、经常变化的,作为审计本质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应该应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结构论的方法,把各种审计本质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问题

1.审计目标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应,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的要求标准。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也即审计目标的提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不能超越审计本质来随意构建。所以,不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就无法理解现代审计包括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到政府审计,从财务合规性审计到管理审计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因为需要评价的受托经管责任范围的扩大,审计目标从合法合规性审计拓展到现在包括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的多维审计目标体系。同时尽管审计目标响应审计环境的要求,作了扩展,然而这些目标均未偏离审计作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这一本质。“传统财务审计是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管理审计是审核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与汤姆•李和弗林特不同,我们认为,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本质,列为第二层次。审计目标是一多维的目标体系,可分解为财务审计目标、管理审计目标等。财务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查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等;管理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评价企业管理部门、公共事业部门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等。这些目标指导、制约和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因素。

2.审计假设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与审计概念及审计准则等要素的中介。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来构建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把审计假设作为论证指导其他要素的基础,如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就是把审计假设列为审计理论诸要素之首的;尚德尔也是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审计理沦结构的。我们认为,审计假设确实是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但应该是列于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之后的一个层次,因为是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的,如把它置于第一层次,就本末倒置,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